矿山开采技术十篇

2024-09-12

矿山开采技术 篇1

连续开采技术工程作业的效率比较高, 成为了全世界矿工作业的首选技术。根据世界矿山开采工作的发展来看, 矿山开采逐渐向开采深部化、规模大型化、设备机械化、操作自动化方向进行探索。

1 连续开采施工的前期安全控制

1.1 做好前期安全防护

采用矿体走向垂直的顶板平硐开拓法, 技术人员可以先在矿体出打一个竖向的溜井, 深度在60M-70M为宜。在溜井的中部, 打上一个横向的阶段平硐, 将阶段的拓展湿度控制在主平硐长度的1/2 水平。阶段平硐与主平硐之间, 可以建议一个辅助盲立井, 保证地下金属矿山施工活动中矿体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技术人员在使用矿山连续技术时, 需要对开口爆破的安全距离进行控制。一般来说, 矿床开采边界距离附近的主要建筑区域的爆破安全距离应该控制在300 米以上。其中, 开采边界应该远离铁路、高压线、居民区和其他主要的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区域。如果安全爆破距离与主要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小于300 米时, 工程项目负责人应该和住户或者单位进行协调和沟通。在人员协调撤离中, 可以采取投资补偿的方法, 在保证项目安全的情况之下, 实现意见统一。

1.2 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

作业人员应该对整体作业时间进行前期预估, 防止作业过沉重出现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还应该对工程总量进行考察和计算, 把新增工项落实到施工计划中去。除此之外, 矿业工人在施工活动中, 还应该适当考虑雨季施工、设备不足等问题, 强化施工作业区的土场排水, 进行合理的现场施工管制, 强化安全设施运行正常, 防止在工程开采的过程中出现各种意外情况。除了要控制开采的安全爆破距离之外, 作业人员还应该对采场最终底盘的最小宽度进行控制。工程项目负责人在施工活动开展之前, 需要指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作业环境进行前期勘测, 使用水平仪、经纬仪等专业的地质设备进行底盘宽度的考量。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土木工程项目负责人应该对项目材料进行分类, 提前对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进行预判, 对于钢筋支架、混凝土等大宗建筑材料进行定量采买, 防止突然的价格上涨对于前期资金投入的影响, 防止由于流动资金不够充足造成的施工活动暂停的现象产生。

2 开展地下金属矿山连续开采的技术细节

2.1 创造与采矿连续工艺相适应的采矿方法

对于岩石状矿藏来说, 大型矿藏以及中型矿藏的采场最终底盘宽度, 应该控制在不小于60M的标准。小型矿床的的采场最终底盘宽度应该控制在不小于40M的标准。对于一些矿壁直立性较差的松软类矿藏来说, 大中型矿藏的最终底盘宽度应该控制在不小于40M的标准。其他小型矿床的最小宽度控制在不小于20M的标准。为了方便工人日常性的进场和出场, 技术人员应该对采场的最终边坡角度进行控制。对于岩石状矿区域, 应该将最终坡脚控制在50° -60°的范围内, 比较松软的矿藏控制在15°左右。对于金属矿山的开采连续作业的厚度来说, 石灰岩质地和白云岩质地的大中型矿床一般的开采深度为8M较适宜。小型矿藏的开采深度控制在4M之内较为适宜。对于黏土质地的矿藏原料群, 或者是硅质地的原料层, 来说, 连续开采中岩石状矿石一般控制在深度4M的范围内, 松软状的矿石层一般控制在1.5M-2M的范围之内。其中, 覆盖层、山川脉层、岩石夹层、边坡围层的剥离总量与矿石的总量之比, 一般来说不大于0.5m�:1m�。

2.2 落实安全施工政策, 使用振动机组连续作业

在矿山地下连续开采的活动中, 技术人员应该协调好一线的施工人员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建立科学的矿山开采前期人员、财产保护体系。根据连续开采的事故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 矿顶区域出现片帮和矿体坍塌这两种事故对工人安全造成的损伤最为严重, 分别为24.1%和20%。除此之外, “高处坠落”在施工活动中对工人人身安全带来影响的比重也比较大, 占到了事故发生总量的10.30%。

这些事故可以在施工活动中, 可以采用一定的预防措施进行前期预防, 因此, 贯彻安全生产的意识, 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损伤出现。在具体的项目管理工作中, 工作人员需要对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大纲进行设计, 对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规划进行妥善安排。对矿井内部的照明系统进行周期性检修, 防止由于触电事故和短路事故, 造成的地下照明故障。为了保证作业区域的环境安全, 应该及时地清理作业区的杂物, 包括碎石和工业材料等等。将采场的夹石剔除厚度控制在2M-2.5M, 质地比较松软的矿石层控制在1M以下。采用二次破碎的平底式底部结构的振动机组, 配合五台 (或以上) 双台板组合式振动出矿机, 形成效率较高的连续开采作业线, 溜井下部用振动出矿机向矿车装矿, 运至主矿仓。

3 结束语

在项目进度控制阶段, 管理人员需要对各个参与建筑活动的项目队伍进行会议整顿, 强调“安全生产重于泰山”等一系列基础性安全知识条件的建设工作, 对员工在连续开采施工大型挖掘类机械基本性能进行讲学, 防止施工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造成的人身伤害。有效避免矿洞结构中, 出现的提升运输伤害和机械类伤害。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全球能源消耗量不断加大。为了满足工业制造业的能源基本需求, 相关部门需要着力解决能源问题。地下金属矿山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 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为了解决这些技术难题, 确保金属矿山开采中矿洞稳定和开采人员的人身安全, 需要技术人员展开攻关, 确实提高矿业采场的综合生产能力。本文根据地下金属矿山开采中的相关细节展开讨论, 提出几点有利于开采技术提高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金属矿山,连续开采,关键技术,应用探讨

参考文献

[1]宋波, 李悦, 单宏兰等.爆破作用对地下金属矿山围岩稳定性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6 (z1) :3461-3467.

[2]杨小聪, 杨志强, 解联库等.地下金属矿山新型无矿柱连续开采方法试验研究[J].金属矿山, 2013, (7) :35-37.DOI:10.3969

[3]贾明涛, 鲁芳, 潘长良等.地下金属矿山回采方案优化设计新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导报, 2009, 27 (6) :51-56.DOI:10.3321

矿山开采技术 篇2

对于地下矿山,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开采的环境狭小且闭塞, 又因为地质结构复杂, 存在各种不可预知的危险因素, 所以开采工作是充满危险性和不可预知性的。目前, 易采矿产不断耗尽, 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 我国转移开采目标, 逐渐开始对深部矿体、松软破碎矿岩体等地质环境复杂且充满隐患的矿体, 进行开采。

以深部矿体的开采为例, 对其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对深部矿体进行深井开采时, 因为周围环境例如地热、地质和水文条件等的影响, 使得整个开采的过程一直处于一种特殊的环境, 即高井深、高地温、高应力和高岩溶水压, 这四高将直接或间接的引发其他潜在危险的出现。

对于多灾源地下矿山开采的主要特点, 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在多灾源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 如前文分析, 开采的环境恶略, 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 所以其第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大。

(2) 其次, 在开采过程中, 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引发灾害, 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灾害发生。例如高地温、高低压等因素会引发岩爆、突水等灾害的发生, 在深井下, 通风不畅导致有毒害的气体不能及时的扩散出去, 对井下工作人员的工作大大折扣, 也严重的损害了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3) 由于地下矿井开采的特殊性, 一旦灾害发生, 将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2 构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2.1 灾害监测监控技术

(1) 传感技术。我国传感器的发展较发达国家较慢, 在以前, 传感器只可以对单一对象进行检测、仅可实现简单的处理功能、难以维护的有线传输方式, 经过长期的不断突破, 现已取得极大地进步, 逐渐的实现了智能化、微型化和多功能化, 并且可以与微型计算机进行直接的通信。

传感器的种类众多, 以监测和监控对象的不同, 可以分为如下三类:1) 气体浓度传感器, 监测对象为有毒害的气体, 例如CH4、H2S、CO等;2) 参数传感器, 用来监测围岩、矿体的位移、压力的变化、工作环境的温度、水仓的水位和水温的变化以及设备的电流、电压、速度的变化;3) 开关量传感器:用来监控设备的开关机、机电设备的馈电状态、风门的开关状态等。

(2) 无线通讯技术。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 在矿山的监测监控系统中, 无线传输方式已逐渐代替传统的优先传输方式。

现对一些应用广泛的无限通讯技术进行简单的概述。

蓝牙, 其主要功能是进行近距离的语言和数据的传输。蓝牙是基于TDMA原理的点对点和点对多点的无线连接方式, 设备简单、性能优良、操作便捷, 很大程度的提高了通信的效率。

Wi-Fi技术, 可以分为点对点模式和基本模式两种运作的模式, 无线网卡和无线网卡间的通信属于点对点模式, 无线网络规模扩充或无线和有线网络并存属于基本模式。在室外, Wi-Fi的可使用范围是300m, 在办公环境中, 最长为100m, 凭借优良的性能和便捷的通信方式, Wi-Fi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 属于一种新型的无线通讯网络, 低功耗、低成本、网络拓补可动态变化都是其显著的特点, 除此之外,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 单个节点或者局部节点出现故障, 不会使得整体的网络出现瘫痪, 传感器节点的广泛分布, 也很好的增大了监测的网络覆盖面积。

2.2 预测预报理论

为实时的掌控深井下作业的状态, 人们逐渐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环境和设备进行监测和监控。由于监测数据庞杂, 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利用, 必须根据预测预报理论, 对各类数据进行科学的建模, 实现预警的功能, 实现对矿山灾害的预防。

根据经验和预警对象的监测数据, 进行建模, 预测预警对象在未来时刻的变化情况, 目前, 对于矿山灾害预测预报的理论很多, 现对其中两种进行概述。

(1) 回归分析预测法。依据回归分析理论, 分析预测目标变量和有内在关联的一个或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之上, 建立回归模型, 预测目标变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该方法根据经验对目标变量进行预测, 未考虑目标变量的突变性, 具有惯性原理的思维方法, 因此这种方法很难实现精准的预测。

(2) 突变理论。1972年, 法国科学家Rene Thorn提出突变理论, 该理论克服了回归分析预测法的线性特性, 展现了解决非线性突变问题的优良优势, 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 在灾害的预测方面也得到了很好地应用。

3 总体构建监测和预警系统

在进行整体的构建监测和预警系统时, 应该综合的考虑多灾源地下矿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主要考虑以下方面内容:首先要实现对多灾源地下矿山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监控;其次, 多灾源地下矿山灾害发生可能性大且后果严重, 因此一定要采用最先进的监控预警技术;最后, 对于检测和预警系统, 可靠性和实时性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4 结束语

目前, 我国面临大宗矿种储量严重不足与经济发展对其要求不断增多的矛盾, 且不断出现矿山开采事故, 对这一高危险行业, 我们需增加对其安全性的关注, 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通过本文对多灾源地下矿山开采过程灾害监测和预警技术的研究, 希望对本行业的发展进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地下矿山的开采环境复杂而特殊, 也存在着各种潜在的危害, 而且会造成毁灭性的的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下, 构建科学、可靠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十分必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多灾源地下矿山开采的环境及特点, 并简要概述了灾害监测监控技术和预测预报理论, 最后论述了总体构建监测和预警系统的要求。

关键词:多灾源地下矿山,监测,预警

参考文献

[1]崔秀敬.多灾源地下矿山开采过程灾害监测及预警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 2012.

[2]王少军.矿山遥感调查的理论及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13.

矿山开采过程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篇3

关键词:矿山开采;开采技术条件;开采方案

中图分类号:TD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9-0105-02

考虑到矿山开采的实际情况,为了保证矿山开采的整体质量和生产效率满足实际需求,就要在矿山开采之前,对矿山的开采技术条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其中矿山开采技术条件主要为矿山的自然条件。由于矿山开采主要是根据矿山的实际自然条件进行综合开采,因此矿山的自然条件分析是矿山开采技術条件分析的重点内容。为了保证矿山开采的整体效果,我们应对矿山开采的自然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为矿山的实际开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提高矿山开采的整体效率和矿山的实际收益。

1 矿山开采过程中开采技术条件的主要内容

目前来看,矿山开采过程中开采技术条件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1 矿床的特点分析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床特点是矿藏特性的几种反映,只有对矿床特点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制定具体的开采方案,并保证方案的针对性。

1.2 矿床水文地质特点分析

矿床在开采过程中,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大气降水通过岩石的空隙,以滴水、淋水、涌水和突然涌水等方式流入露天矿坑和地下巷道中,给矿山安全生产造成危害。造成矿坑水害的水源类型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老空水。其中地下水按储水空隙特征又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等。

1.3 岩石的性质与地质现象分析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与采矿工作有密切的联系,它影响着采矿方法的选择,采矿工程的部署和爆破工作,其中,有些性质往往直接与采掘工作安全有关。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有岩石的弹性、塑性、脆性、硬度、韧度性、强度、容重、比重、碎胀性和特征阻抗等。

1.4 矿山环境地质和矿床开采对地质资料的要求

矿区环境地质问题,按其发生的空间相对部位可分为:地下型、地表型和地下型三种。只有对矿区环境进行重点分析,才能保证矿山开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矿山开采过程中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在矿上开采过程中,对开采技术条件的分析主要应从以下十三个方面进行:

2.1 矿体的形状与产状分析

矿体的形状与产状主要是指矿藏在地下的埋藏深度与整体特征等特点。其中矿体形状主要分为层状矿床、脉状矿床、块状矿床、呈饼状、柱状、透镜状等。其产状主要是指矿体在地层中所处的位置,与周围岩石的关系以及矿体的埋藏情况。

2.2 褶皱对矿山采掘工作的影响

考虑到矿藏的形成过程及总体分布特点,褶皱是矿山蕴藏的一种正常状态。由于褶皱地形的存在给矿山采掘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浅层矿藏而言,褶皱有利于矿山采掘,对于深层矿藏而言,褶皱给矿山采掘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3 节理对矿山采掘工作的影响

节理是矿山形成过程中岩石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采掘过程中,对岩石的爆破应根据节理特点确定爆破的深度的和走向,为矿山开采提供有力的依据,保证矿山开采能够利用节理判断岩石炸开的走向,提高岩石爆破成功率,提高开采效率。

2.4 断层对矿山采掘工作的影响

在矿山成矿之后出现的断层,影响了矿山采掘的连续性,给矿体开采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无法保证矿山开采的连续进行。所以,在遇到断层的情况下,应对矿体进行重新勘探之后再采取有效的采掘行为,满足矿山采掘的整体质量。

2.5 矿床的地下水分析

在地下矿床的开采过程中,地下水是影响矿床开采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矿床地下水主要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为了保证矿床开采的整体质量,并且不污染地下水,需要对矿床地下水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具体开采策略。

2.6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对矿坑充水的影响

地下矿坑开挖之后,遇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汇聚很容易将矿坑淹没,为了保证矿山开采的有效性,应在矿山开采的选址过程中有效避免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汇聚的影响,减少地表水体和大气降水对矿坑充水的影响,提高开采的安全性。

2.7 地质构造及岩性对矿坑充水的影响

受到地质构造及岩性的现实影响,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坑会遇到充水问题。为了避免矿坑长时间处于水淹状态,应对矿床的地质构造和岩性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应重点分析地质构造和岩性,做好矿床地质构造及岩性的分类研究。

2.8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是决定开采方案制定和开采设备选择的关键,为了保证整体开采效率,需要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有正确的了解。目前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分为岩石的弹性、塑性、脆性、硬度、韧度性、强度、容重、比重、碎胀性和特征阻抗等指标。

2.9 岩石的坚固性和稳固性分析

岩石的坚固性和稳固性是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集中体现,岩石的坚固性和稳固性决定了开采技术和开采设备的选用,因此在开采之前,应对岩石的坚固性和稳固性进行全面分析。目前对岩石的坚固性和稳固性主要分为十级,每一级对应相应的硬度指标。

2.10 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

通过对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能够达到了解矿石特性的目的。目前矿山岩石中普遍存在多种成分,其中主要呈现放射性、氧化性、自燃性和有害性。在矿山开采中为了保证开采安全,需要提前对矿山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所掌握。

2.11 采矿活动引起的地表环境地质问题

由于采矿活动多数都属于破坏性开采,对地表环境造成了永久的伤害,要想使采矿活动满足环保要求,达到保护地表环境的目的,就要对地表环境地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在采矿活动开始之前,制定具体的环境保护

策略。

2.12 地下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在矿山的地下开采中,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对环境地质的影响也越来越深,为了减少地下开采对环境地质的不利影响,在矿山开采中应控制地下开采深度,并对地下开采作出明确的规定,满足矿山开采的安全性和环保性需要。

2.13 由于矿山采矿工程诱发的地震活动分析

矿山采矿诱发的地震活动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地下型人工诱发灾害。根据其成因,矿震可分为诱发构造型矿震、诱发塌陷型矿震及掌子面上的岩爆、煤爆诱发矿震。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矿山开采技术条件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对矿山开采技术条件进行分析不但有利于提高矿山开采的整体质量,而且是满足矿山开采实际需求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蒋泽泉.浅埋藏煤层开采的矿井突水与治理[J].陕西煤炭,2006,(3).

[2] 王永岩.曹家滩井田煤层赋存及保水开采条件[J].地下水,2010,(3).

[3] 李景峰.韩城矿区桑树坪井田禹昌煤矿充水因素分析[J].地下水,2010,(4).

[4] 王彦利.青草界泉域水文地质条件及矿井涌水量分析[J].地下水,2010,(5).

[5] 崔邦军,王西泉,蒋泽泉.榆神神府矿区萨拉乌苏组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J].地下水,2011,(4).

矿山开采技术 篇4

露天矿山分台阶开采与分层开采技术研究

【摘 要】世界煤炭资源的开采以露天开采方式为主,露天开采分为台阶式开采和分层开采两种方式,本文详细讨论了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关键词】露天矿山;技术研究 世界煤炭生产是以露天开采方式为主的,而我国目前露天煤矿的产量占全国煤炭生产总量的比例仅5%左右[1]。这主要由于煤炭资源赋存的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符合露天开采的煤炭资源数量较少。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适合露天开采的煤炭资源比例约占总资源的7-10%之间,远低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60%~75%的水平,而其中70%为褐煤,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和云南。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5大露天煤矿,即安太堡、黑岱沟、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露天矿的建设标志着我国露大煤矿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规划的13座大型煤炭基地中,神东、晋北、蒙东(东北)、云贵、黄陇(华亭)、陕西等基地都将建设大型露天煤矿。其中,仅蒙东要建7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基地,包括胜利一、二、二号、白音华、伊敏河、宝日希勒一号和二号等。另外还有神府、哈尔鸟素和原有五大露天煤矿的改建及二、三期扩建也在进行中。根据当前发展趋势的初步预计,我国露天煤矿产量占全国煤炭生产总量的比例将由2000年的4%增加到2010年的10%左右,2020年将达到15%,可以说露天煤矿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迅猛增长期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前景可观。 1.露天矿山分台阶开采技术 露天开采时,通常是把矿岩划分成一定厚度的水平分层,自上而下逐层开采,并保持一定的超前关系,在开采过程中各工作水平在空间上构成了阶梯状,每个阶梯就是一个台阶或称为阶段,这种开采方式叫做台阶式开采。台阶是露天采矿场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进行独立剥离和采矿作业的单元体[2-3]。台阶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1-台阶上部平盘;2-台阶下部平盘;3-台阶坡面;4-台阶坡顶线;5-台阶坡底线;a―台阶坡面角;h-台阶高度 图1 台阶构成要素示意图 台阶朝向采空区一侧的倾斜面叫台阶坡面。它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台阶坡面角(见图1中的3和a)。 台阶上部平台与坡面的交线叫坡顶线(见图1中的4)。 台阶下部平台与坡面的交线叫坡底线(见图1中的5)。 台阶上部平台与下部平台间的垂线高度叫台阶高度(见图1中的h)。开采时,将工作台阶划分成若干个条带逐条顺序开采,每一个条带叫做采掘带。各台阶上部平盘和下部平盘是相对的,一个台阶的`上部平盘同时又是其中一个台阶的下部平盘。台阶的命名,通常是用开采该台阶的下部平盘(即装运设备站平盘)的标高表示,故常把台阶叫某水平。 特点: (1)自上而下分台阶顺序开采,必须有上山公路的修筑,公路要开拓到运输平台,采装设备在运输台阶上进行铲装,适合上规模的露天矿山开采、采掘设备要求比较高,分多个工作面开采时,相互之间必须错开一定的距离。 (2)实施中深孔爆破时,高度最多不得超过挖掘机举高的1.5倍(根据岩层硬度系数定)。台阶高度与岩体稳定性和采掘设备能力密切相关。 (3)运输平台宽度,根据设备定,终了平台一般为3m,清扫平台一般为6m。 2.分层开采技术 分层式矿床开采是指将开采设计的每一个台阶都作为一个独立分层,每个分层中都包含许多平面尺寸相同但高度可以不同的网块,不同分层中网块高度可根据工程、工艺需要变化,但网块平面尺寸相同[4-5]。 将所有分层按对应的平面坐标系及高程次序顺序地迭加在一起 ,就构成了该区域的矿床开采地质模型。这是一种一维可变、两维固定的块段矿床模型。分层式矿床开采地质模型建立的过程是:根据开采程序制定的台阶划分原则形成各台阶的初始台阶界面;按选采和工艺要求调整台阶界面;根据各地质界面与各台阶上、下盘界面的空间位置关系确定各台阶、各网块中分类矿岩含量;将各台阶模型按空间次序组合成矿床开采地质模型。 2.1台阶界面确定 台阶划分主要取决于开采工艺、设备规格及矿床赋存条件。台阶的划分应有利于发挥设备效率、提高矿石质量(满足选采要求)及保证作业安全。一般地,露天开采的台阶有三种划分方式:按水平分层划分台阶;按倾斜分层划分台阶;按混合分层划分台阶(部分倾斜分层,部分水平分层)。 因每个台阶界面均由其下盘界面及上一台阶的下盘面( 或地表面) 围成,故确定台阶界面的关键是确定台阶下盘界面。 最后确定台阶下盘界面;按选采及工艺要求对初定的台阶界面进行调整。 2.2台阶中分类矿岩量的确定 根据各地质层面与各台阶界面的空间位置关系确定各台阶各网块的分类矿岩含量。台阶界面与地质分层面有如下六种基本关系:台阶位于地质分层中;地质分层位于台阶中;台阶夹地质分层顶板;台阶夹地质分层底板;台阶在地质分层之下;台阶在地质分层之上。在该台阶范围内逐网块进行计算。对于每一地质分层,均考察其与本台阶界面的位置关系,若地质分层与本台阶有相交或包含(被包含)关 系,则进一步确定相交或包含高度。 据此确定出本台阶各网块内的分类矿岩厚度、量。若独立可采矿层顶、底板位于台阶中,还需扣除采掘贫化损失厚度。台阶中的每一网块,都记录其分类矿岩量。 特点: (1)自上而下分层顺序开采,是在不分台阶开采的情况下,目前能够保证开采安全的唯一可行的开采方式。由于该开采方式不分台阶,可以省去上山公路的修筑,节省大量的投资,适合小型露天采石场规模小、采掘设备简单、赢利能力弱的特点。同时由于该开采方式设有分层凿岩平台,与在坡面上凿岩相比,可保证凿岩作业安全。 (2)实施中深孔爆破时,分层高度不得超过20米。分层高度与岩体稳定性和采掘设备能力密切相关,限制分层高度是基于开采安全和效率两方面考虑。 (3)分层凿岩平台宽度不得小于4米。分层平台宽度过窄,凿岩作业场地面积不足,作业过程中易发生坠落事故。当然,分层平台也不宜过宽,否则爆碴不能全部直接抛掷到装岩平台,需要在分层平台转运,这样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作业效率,也就失去了分层开采的意义。 3.结语 (1)露天矿台阶式开采自上而下分台阶顺序进行,必须有上山公路的修筑,公路要开拓到运输平台,采装设备在运输台阶上进行铲装,适合规模比较大的露天矿山开采、采掘设备要求比较高,分多个工作面开采时,相互之间必须错开一定的距离。 (2)露天矿分层开采自上而下分层顺序开采,是在不分台阶开采的情况下,目前能够保证开采安全的唯一可行的开采方式。由于该开采方式不分台阶,可以省去上山公路的修筑,节省大量的投资,适合小型露天采石场规模小、采掘设备简单、赢利能力弱的特点。同时由于该开采方式设有分层凿岩平台,与在坡面上凿岩相比,可保证凿岩作业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科学发展的2030年国家能源战略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M].2009. [2]才庆祥,洪宇.露天煤矿高效开采新技术[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3]骆中洲.露天采矿学(上册)[M].中国矿业学院出版社,1986. [4]牛成俊.现代露天开采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5]杨荣新.露天采矿学(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矿山开采沉陷对土地的影响 篇5

煤炭和其他有用矿物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也破坏了矿山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 留下荒芜的采矿场或塌陷的采空区[1]。开采沉陷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而土地是受其影响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开采沉陷对地表土地, 特别是对耕地的影响较严重, 在高潜水位矿区, 主要表现为下沉盆地积水, 使大片土地不能耕种;在干旱的山区, 主要表现为非连续的变形发育, 使地表水土流失, 农作物减产, 土地使用价值降低。据加拿大安大略矿业公司统计, 全世界已有3×106 hm2的土地被露天采矿所破坏。而我国采矿工业破坏的土地约有 (1.4~2.0) ×106 hm2, 并以每年 2.0×104 hm2的速度增加[2]。笔者将从地表移动的力学过程及工程技术的需要出发, 探讨开采沉陷对土地造成的影响, 提出开采沉陷对土地的几种影响方式。

1 地表下沉盆地的形成机理

1.1 地表下沉盆地的形成

地表移动是岩层移动传播到地表的沉陷现象, 反映了岩层移动的传播方式和移动状况;岩层移动是地表移动的动力, 为地表移动的描述和预测提供依据。

在地下矿产开采前, 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当局部矿体采出后, 在岩体内部形成一个采空区, 导致周围岩体应力状态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 使岩体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 直到达到新的平衡。随着采矿工作的进行,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力学过程。一般情况下, 当地下工作面开采达到开采深度的1 / 4~1 / 3后, 地下开采便波及地表, 使受采动影响的地表从原有标高向下沉降, 此时的开采距离称为工作面开采启动距[1]。从而在采空区上方地表形成一个较小的地表移动盆地W1, 如图1所示。

H0—平均开采深度, m。

随着工作面连续向前推进到位置2, 工作面上方地表下沉盆地范围不断扩大, 逐渐形成下沉盆地W2;当开采到位置3时, 地表下沉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最大值, 此时的开采为充分开采, 形成下沉盆地W3;工作面继续向前推进到位置4时, 下沉盆地范围继续扩大, 但盆地的最大下沉值不再增加, 工作面开采达到超充分开采, 形成下沉盆地W4。

1.2 开采沉陷对地表的影响方式

从地表移动机理的角度来讲, 开采沉陷主要以两种方式影响移动盆地的形成:一是下沉, 二是水平移动。此外, 还有扭曲变形和剪切变形。地表沉陷盆地之所以能够形成, 主要是由于沉陷盆地内不同位置点的移动量不一样, 导致相邻点的不均匀下沉、不同步水平移动或不同方向的水平移动, 从而造成盆地内的变形。

从地表移动的力学过程及工程技术问题的需要出发, 地表移动的状态可用垂直移动和水平移动进行描述, 进而可以导出倾斜、曲率和水平变形。并且, 地表与岩层移动在力学上都属于大应变模式[3]。设地下煤层开采前, 在地表移动盆地范围内任取相距为LAB两点;地下煤层开采后, 受采动影响, 两点的位置分别移动到A′和B′, 矢量ABx轴正方向的夹角为θ。这样A点的移动矢量AA′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矢量UA和沿竖直方向的矢量WA;B点的移动矢量BB′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矢量UB和沿竖直方向的矢量WB, 如图2所示。

于是, 可以得出一个点的移动矢量为

A点的移动矢量:AA′=WA+UA, UA=UAx+UAy;

B点的移动矢量:BB′=WB+UB, UB=UBx+UBy;

A点和B点之间的变形为

沿着AB方向的倾斜iAB=WB-WAL;

沿着x方向的倾斜ix=WB-WALcosθ;

沿着AB方向的水平变形为

εAB=UB (AB) -UA (AB) L;

沿着x方向的水平变形为

εx=UBx-UAxLcosθ

式中:UB (AB) 为B点处沿着AB方向的水平移动;UA (AB) 为A点处沿着AB方向的水平移动;UAx, UAy分别为A点沿xy方向的水平移动;UBx, UBy分别为B点沿xy方向的水平移动。

如果要描述移动盆地内不同点的沉陷分布, 也可以采用全盆地等值线法或主断面剖面线法。全盆地等值线法能描述地表任意点的移动和变形, 便于从宏观上把握地表移动规律, 但不利于定量分析地表沉陷的机理;主断面法很容易建立下沉盆地主剖面函数, 建立数学模型, 但不能全面了解全盆地的移动变形状况。两者各有所长, 互为补充。

2 开采沉陷对土地的影响特征

2.1 地表裂缝或塌陷坑

由地表移动的规律可知, 在下沉盆地的边缘, 由于受到拉伸变形的影响, 土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裂缝。裂缝的深度和宽度与有无第四系松散层及其厚度、性质和地表变形值大小密切相关。当开采区域上覆第四系松散层厚度较大且为塑性大的黏性土时, 一般在地表的拉伸变形值超过6~10 mm / m时, 地表才产生裂缝。塑性小的砂质黏土等, 地表的拉伸变形值达到2~3 mm / m时, 地表即可产生裂缝[1]。如在我国的开滦林南仓矿区, 第四系松散层平均厚度达220 m, 属于含水砂层巨厚松散层下开采, 地下煤层开采后在地表往往产生宽度不等的裂缝, 并伴有错台或台阶[4,5]。据林南仓矿O, K, B 3条倾斜观测线观测, 地下煤层开采以后, 沿煤层走向方向, 一般发育几条宽度不等的地表裂缝, 其宽度最大可达0.2 m, 台阶落差最大可达0.6 m。工作面开采过程中, 地表裂缝发育情况的素描图如图3所示。

林南仓矿东二采区12煤层开采后, 在地表下沉盆地的边缘, 形成的较大拉伸变形裂缝如图4所示。裂缝和台阶的产生损坏了耕地的连续性, 降低了土壤保肥、保水性及灌溉能力, 增加了水土向地下流失的风险[6,7]。当开采区域第四系松散层厚度较薄时, 地表移动取决于基岩的移动特征, 在急倾斜煤层开采条件下, 地表可能出现漏斗状塌陷坑。这对耕地损坏大, 耕作层土壤随塌陷坑溃入坑的深部甚至井下, 土地无法耕种。

另外, 如果开采煤层上覆岩层中有极坚硬厚岩层时, 工作面上部直接顶达到一定的悬空面积后, 上覆岩层在自重载荷和周围坚硬煤体反向应力的作用下, 在采空区边界部位产生并积聚巨大的剪切应力, 在某一瞬间沿煤壁发生一次性直达地表的垮落[8], 形成塌陷坑, 如图5所示。

2.2 附加坡度的产生

地表倾斜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移动盆地内相邻两点的不均匀下沉而导致的。而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 坡度越大则径流量越大, 冲刷量也越大, 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越严重。一般情况下, 耕地应保持在一定的坡度范围内才能保证土壤生产力的正常发挥。如平原矿区耕地坡度一般在0~5‰, 开采沉陷产生附加坡度较大时, 灌溉条件变差或无法灌溉, 耕地减产严重[4]。另外, 附加坡度的增加也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流失, 导致土壤生产力降低。有关资料表明, 通过对盆地不同下沉位置土壤的物理特性进行监测和分析, 可以得出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从上坡向坡底均随着下沉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开采沉陷加速了耕地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 从而显著影响耕地土壤的物理特性。受其影响最大的是表层0~20 cm土层;沉陷耕地上中坡表层土壤有砂质化的趋势, 而下坡和坡底则积聚了上中坡侵蚀下移的土壤细颗粒物质[9]。事实上, 由地表移动盆地的规律可知, 下沉盆地中上坡位置即为盆地中倾斜值最大的位置, 倾斜变形的增加导致地表土壤有砂质化趋势。

2.3 沉降区积水

在我国黄淮平原的中、东部和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属于地下水位浅、年降水量多的地区, 煤炭开采后引起的积水严重, 积水面积大、积水最深可达10 m以上, 对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2]。而作物生长所需水分大部分是从土壤中获取的, 适宜的地下潜水位埋深是作物生长的有力保障。东部平原矿区开采沉陷导致地下潜水位相对升高, 地下潜水位升高程度不同其对土壤生产力的影响大小也有所差别。当地下潜水位仅上升到作物耕地范围内, 旱作物就会受涝减产;如果地下水矿化度较高时, 土壤甚至会发生盐碱化现象;特别是干旱、半干旱的华北和黄淮平原地区, 当地表沉陷接近或超过地下潜水位深度时, 地表就会出现季节性积水或永久性积水, 耕地无法耕种, 土壤生产力完全丧失[4]。

沼泽化现象出现在过湿地区, 由于土壤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 养分养料通过水的淋滤作用随地表水或潜水逐渐流失, 这时少养分喜湿植被开始丛生, 土层湿度更大, 状况恶化, 有机残物的分解过程缓慢, 形成较厚的草根层或积累成泥炭而演变成沼泽化土地。在高潜水位或地表积水较多的地区, 通常在水缘周围形成沼泽带, 一般作物不易生长, 只有一些耐盐喜湿性植物生长, 因土壤的物理以及生物性质恶化, 通常难以得到改良利用, 严重影响土地的永续利用[10]。

2.4 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

矿山开采沉陷对土地的深层次破坏:一是改变土壤成分, 造成土壤环境污染;二是导致土地沙漠化。地面堆积的含有毒、有害成分的矿石、矸石在经受雨淋或地表水作用下, 矿井或选矿厂排除的有毒、有害成分的废水被排入土地或用于灌溉农田, 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并通过某种途径降落地表, 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土壤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两大特点, 因此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更加困难[2]。

开采沉陷破坏了耕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 致使耕地发生潜在荒漠化, 特别是在气候干旱少雨的西北矿区较为明显。以大同市为例, 土地荒漠化在该地区不断加重, 且有逐年扩大趋势。调查发现大面积开采地下资源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因采矿造成土地塌陷、山体滑坡, 很多山区居民因无水不得不搬迁, 遗弃的耕地因缺水, 植被不能很好恢复, 造成土地荒漠化。土地一旦荒漠化, 就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煤层大面积开采后, 不仅使地表出现沉陷现象, 而且采空区的垮落和下沉会造成地下导水断裂带贯通, 改变地下水的径流条件, 甚至导致煤矿周围各含水层疏干, 改变区域土壤层水分的动态关系, 使地表更趋于干燥, 抗蚀能力减弱, 水土流失加剧, 促使耕地荒漠化。

2.5 破坏地表水

煤矿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含水层的原始径流, 大量排出地下水。同时还造成区域含水层水位下降, 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 直接影响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开采产生的地表变形影响到地表水体, 从而使部分沟泉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进而影响区域植被生长, 甚至土地沙漠化。如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雨量少, 蒸发量大, 导致水资源严重缺乏和生态环境脆弱, 而采矿活动更加剧了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造成植被枯死、土地沙化等环境灾害。如不加以控制, 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会破坏含水层, 造成潜水位下降、居民水井干涸、地表植被死亡、土壤沙化、水体流失等系列问题[11,12,13]。事实上,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 无论是矿井的正常涌水, 还是以防治矿井水害为目的进行的人为疏干排水和采动形成的导水裂隙对煤系含水层的自然疏干, 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或破坏地表水, 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或污染水环境。

3 结论

1) 岩层移动传播到地表的沉陷现象, 反映了岩层移动的传播方式和移动状况;岩层移动是地表移动的动力, 为地表移动的描述和预测提供依据。

2) 开采沉陷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属于大变形理论范畴, 从开采沉陷的机理上讲, 由煤矿开采所诱发的土地沉陷可以用“两种移动”和“三种变形”来描述。地表点的移动与其移动的方向密切相关, 不同的移动方向, 会得出不同的移动变形值。

3) 开采沉陷对土地的影响方式有多种, 长期的煤炭开采造成的各种灾害和环境效应已对很多矿区地质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实施包括保水开采在内的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能够减轻矿山开采对土地的影响, 对于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矿山开采沉陷对土地产生的影响是矿山开采对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地表移动的机理及工程技术的需要出发, 研究了地表下沉盆地的形成过程, 探讨了覆岩移动和地表移动的关系, 提出开采沉陷对地表的影响方式, 分析了煤炭资源开采引起的沉陷对地表产生的破坏特征。为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实现耕地的复垦利用和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试析矿山开采中的资源保护 篇6

1 矿山资源和环境资源现状

1.1 矿山资源现状

我国矿山资源总量丰富, 矿种齐全, 人均不足。在开采的过程中没有严格贯彻执行贫富、大小、厚薄、难易兼采和综合利用的原则, 只是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而不去探矿, 对富矿进行开采而丢弃贫矿。, 因探矿不清而造成矿体丢失, 造成矿产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在开采的过程中没有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回收矿产资源。在我国, 矿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属于粗放型且利用率低, 由于非法采矿屡禁不绝和过量的出口导致我国的矿山资源数量减少。

1.2 环境资源现状

近些年来, 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 这就使得采矿业快速发展起来。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的总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是一些矿主为了眼前的利益, 对矿产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因而不但毁坏了当地的土地, 破坏了矿区的环境, 还诱发了许多地质灾害,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前矿山开采业的规模扩大, 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如矿业在开采时的尾矿堆放占地、露天采坑占地、采矿塌陷占地以及厂房、矿区占地, 并且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会引发一些地质灾害。如:煤、铁、铜等金属矿床的开采可能会导致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一些地质灾害, 在露天的矿产开采中还会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外, 不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会使地下水受到严重的破坏, 地表水渗漏、地下水位下降都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和人们生活。因此, 我们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恢复矿山环境并且防止矿山环境进一步恶化。

2 矿山资源的保护

2.1 坚持地质先行, 贯彻矿山技术政策

矿产开采以地质勘探为前提, 对于新矿区的开采来说, 应该在详细勘探, 查清矿床的赋存条件、矿体形态的变化特征及其开采加工技术条件之后, 才能对矿山进行设计, 选定合理的开采实现方案。应该坚决杜绝只采不探、采富丢贫“杀鸡取蛋”的做法, 目的是达到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根据设计的要求, 在矿床的开采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采掘并举, 掘进先行”的技术政策。采取正确的采掘顺序和可行的技术措施, 保证矿山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合理回收。如:在脉状的矿床开采中一般均实行先上后下、先上盘后下盘、先两翼后中央的后退式开采顺序。这就要求在开采时, 应该在勘探的基础上, 采取主干沿脉带付穿的方法, 按照一定的工程间距由中央向两翼前进式地开展探矿工作。

2.2 运用地质规律正确指导矿床开采

矿床开采中资源保护最主要的体现是最大限度地回收资源与积极地开展探矿工作, 不断增加储备量。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应正确利用地质规律, 并且应掌握矿体形态的变化规律, 它对识别成矿后构造展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盲矿”的地质特征有实际的意义。平行密集间疏呈带分组侧幕状展布及有规律性的尖灭侧现、尖灭再现、膨缩弯曲等脉体形态变化是脉状矿床常见的地质特征。因此, 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 合理采用分组进行探矿, 既能够节约工程费用, 又能较好地探清矿脉,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用采矿方法和采场要素, 这对于资源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2.3 改进采矿方法与工艺

合理保护矿产资源最为重要的是采用合理的采矿方法, 合理选择采场要素技术要素, 并且不断改进采矿的工艺水平、减少开采过程中的损失。如:银山矿建矿以来, 先后使用的采矿的方法是浅孔留矿法、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和分段采矿法。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应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些采矿方法。银山矿在采矿的过程中对浅孔留矿法的结构进行了改进, 在井下全面推广使用。这样不仅改善了作业条件还实现了装矿的机械化。

3 矿山环境资源的保护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人们在对于矿山环境资源的保护中提出了很多有效的保护措施。

3.1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

矿山企业应该增强自身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职能, 在国家宏观环境的保护规划中有针对地对矿山环境进行监督。把对矿山环境的保护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同时, 采矿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环境评估体系, 用此来提高企业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求员工对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评价, 并且及时对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对于土地损毁、环境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矿产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恶化带给人类的危害, 积极建立和健全环境保护机制, 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 从根本上预防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3.2 建立健全立法体系

针对现代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应该建立和完善立法体系, 环境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人类应该保护环境,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国当前的矿山保护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 其立法落后于现在的矿山环境问题, 因此, 应该积极构建矿山环境保护立法体系, 修订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 完善配套法规, 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摘要:对当前来说, 矿产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不合理、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本文从我国矿山资源的现状分析入手, 针对矿山资源和环境资源保护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矿山开采,资源保护,开采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维阁.浅谈矿山开采中的资源保护[J].矿产保护与利用, 1997 (5) .

[2]张发旺, 王贵玲, 侯新伟.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及其控制[J].地学前缘, 2001 (1) .

矿山开采技术 篇7

关键词:露天开采,砂岩矿,问题治理

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 同时, 也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 极易对当地的环境造成问题, 由于开采是露天进行的, 各种各样的废渣和废石随意堆砌, 导致大量土地被破坏和占有。除此之外, 矿山开采很容易引发像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导致当地的自然灾害大量增加, 另外, 采矿的疏水系统也会破坏地下水系统, 对人畜的饮水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些现象会严重影响当地人的正常生活, 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因此, 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的问题的重视已经是刻不容缓, 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对矿产资源开发地的环境整治措施。

1 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

1.1 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在进行煤矿开采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对当地地质环境的破坏, 从而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出现, 像山体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等, 这些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在露天矿山开采中, 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首先是露天开采易造成边坡的地质结构发生改变, 在原有的地质结构中, 各种结构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平衡, 而露天开采则严重打破了这种平衡的存在, 尤其是对地表和地面的开挖工作, 很容易造成山体出现不稳定情况, 一旦出现较为恶劣的天气, 这种平衡极易被打破, 从而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然后是矿渣等生产垃圾的随意堆砌, 导致当地的土质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更甚者甚至超出了当地环境的承受负荷, 出现山体滑坡。最后是有一部分的矿渣堆放在排水沟内, 这种情况下, 只要出现下雨天气, 沟内的矿渣就会随着雨水的流动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 严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1.2 占用和破坏大量的土地

采矿业是一项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行业, 其占用的土地主要是用来建设厂房以及相应的工业广场等, 除此之外, 还会建立相应的交通运输设施, 像公路和铁路, 这样能够方便生产的煤矿快速运送到使用地, 另外, 还有生产的大量固体垃圾, 也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进行堆放等。

1.3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在进行采矿工作时, 往往会对场地周围的植物进行大量的砍伐, 造成当地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 严重的地区, 土地的地表完全丧失了或者部分丧失了生态功能。大量植被被破坏, 导致当地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 岩石大量裸露, 风华严重, 甚至出现荒漠化。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措施

2.1 区分环境问题历史旧账和新帐

在对矿山环境进行整治的初期, 需要对环境问题的出现进行详细的了解, 明白该问题出现是由哪一方导致的。根据对我国矿山开采企业的调查, 发现由当前的企业来承担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显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 相关部门需要根据相关资料的研究, 确定历史旧账和新帐, 从而明确企业的责任。对于历史旧账和新帐的划分, 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后的利润上缴国家后自身的盈亏情况进行区分。对于历史遗留的旧账问题, 其责任主要是由国家来承担, 可以通过政府的资金补贴和相关部门的整治来解决。而对于被确定为新帐的环境问题, 则需要由当前的企业来承担, 在治理的过程中, 严格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环境问题进行分配。像一些历史上的老矿山, 这些矿山由于历史原因出现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这些环境问题主要由国家和当地政府来进行治理。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后, 我国大量的私营企业开始进行煤矿的露天开采, 这些企业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 则需要由这些企业来承担相应的治理责任。对于我国新发现和将要进行开采的新矿山, 相关部门需要根据矿山开采的相关管理措施, 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 从法律法规上明确责任人, 在生产的过程中, 严格监督企业的生产过程, 防止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2.2 完善和制定相关的露天开采规定

在进行矿山环境的治理时, 需要根据相关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来进行, 因此, 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进行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矿山管理制度, 对于矿山的开采以及环境的治理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 从而使矿山环境的治理能够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对于露天矿山开采环境的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 同时, 煤矿开采工作产生的影响短时间内也不会完全解决, 因此, 企业需要制定良好的循环性开采策略, 既能保证当地的环境不会遭到较大的破坏, 同时, 也不会对企业的生产造成较大的阻碍, 这种方法能够从根源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

2.3 改革旧的矿山

对于一些老旧的矿山, 由于已经开采了较长的时间, 因此, 对当地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很多的灾害, 且由于长期缺乏治理, 已经成为了难以改变的事实, 因此, 对于这些矿山, 在进行治理时, 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首先是避让的原则, 对于有灾害的矿山, 在当地建设工程时, 需要尽量避免, 对于已经存在的居民建筑物, 可以换考虑适当的搬迁。第二个则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理原则, 对于一些较大的建筑物或者难以搬迁的建筑物, 可以考虑一些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对于不能进行搬迁的重要建筑设施, 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像加固、采矿回填等。

3 结论

矿山开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生产能源之一, 同时, 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然而, 随着矿山的开采, 我国的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生态平衡被严重打破, 这是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新发展的, 因此, 我国需要在保证煤矿开采能够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的前提下, 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对于出现的环境问题, 明确责任, 加强治理。本文中提到的矿山治理措施, 能够很好的实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

参考文献

[1]刘明.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恢复[J].科学时代, 2013 (13) :2-2.

[2]崔志强, 刘阳.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技术初探——以辽宁省阜新市新邱区煤矿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5) :288-289.

矿山开采技术 篇8

关键词:露天矿开采 矿山地环境 影响

中图分类号:TD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b)-0018-02

为了保证社会发展对于矿产资源需要的满足以及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矿产的开采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矿产开采的力度以及范围的增大,出现了一些不安全因素,导致在矿产的开采过程中或是之后出现地质灾害,对采矿人员以及周围的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该文针对于在矿区频发的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预防措施给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和建议。

1 工程实例

在某个小村庄有住户1 000多人,共计房屋470多间,有农户260多户,其房屋的结构为主要以砖混凝土与土木为主要结构,房屋层数基本上都是在1~2层之间。在其南面的坡上有一个露天开的矿山,由于露天开工作一直向边坡方向扩展及延伸,所以导致周边村的墙体、地坪等都出现了开裂的情况。因此,对露天采矿分布地应力的过程、形成人工边坡等进行进一步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条件之下,露天采矿的周边、边坡等都会出现变形移动,对周边地质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严重时还有出现地质灾害。

2 矿区的地质环境情况

2.1 矿区的地质构造情况

矿区的地质构造一般比较简单,是分层次的,由不同的岩石系组成,在每一个不同的区域里都有不同的岩石种类,而且在矿区的地质构造以及整体分布都是比较简单的,所分层次也比较少,填充的岩石种类也不多。

2.2 地层的岩石组成

在矿区的地层中岩石种类主要分为3类,这3种地质构造不同的岩石组是矿区地质构造的主要填充物质。

3 工程的地质环境以及周边的其他情况

在进行研究之前首先要考虑到矿区的北帮边坡的岩石组成情况以及坡下村民所建造的房屋的构造情况,不能盲目地认定采矿作业就是导致民宅结构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这需要通过进一步地分析与证明,来判断采矿作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到底是处于什么样的层次。

文中所选取的矿区的地质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坡下的民宅构造也都合理稳固,符合要求,这就引发了采矿作业会对民宅构造以及坡体的构造产生影响的看法,为了证实这个看法的真实存在合理性,需要对矿区的地质环境及构造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和研究,对于矿区周围可能出现的隐患进行研究与分析,与此同时,还要对矿区周围的水文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矿区地质结构稳定的综合因素。

4 露天采矿对于矿区地质环境的损害

4.1 出现矿区崩塌的情况

矿区出现崩塌的情况的主要原因要从矿区的地质环境及其构造进行分析,找出矿区出现崩塌的原因所在。矿区的地质构造中,是存在崩塌体的,这种结构内的岩石组成风化程度比较严重,容易出现崩塌事故,所以对于矿区出现崩塌情况的研究,就要集中在对于矿区的地质构造中的崩塌体的相关参数的测量与分析,然后针对崩塌体的相关数据判断矿区出现崩塌情况是否与崩塌体有关。

4.2 矿区出现裂缝的情况

在矿区周围的民宅中,出现了房屋裂缝,房屋构造受到影响的情况,这种裂缝通常沿着砖的缝隙裂开并且形状不规则,宽度也是比较大的,裂缝的主要方向处于水平方向,竖直方向比较少见。经过有过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出现裂缝的不仅仅是矿区坡下的民宅,在矿区也出现了大且深的裂缝。

5 矿区以及周围环境出现地质灾害的原因

5.1 矿区北帮边坡的稳定性的相关分析

对于矿区的北帮边坡稳定性的研究,要规定好相关的参数,选取合适的参数对其稳定性进行表达,在研究其稳定性时,所选取的范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所选取的范围内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并选取不同的区域在此对其稳定性加以分析,之后得出的结果才算真实有效。对于矿区所出现的裂缝情况,要选取合适的分析面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也要考虑到出现裂缝的区域的周围地质情况以及水文环境。对于北帮边坡的定性分析,可以定义为不稳定。

5.2 矿区北帮边坡稳定性受到影响的因素的分析

(1)针对矿区的北帮边坡的不稳定性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出现不稳定的原因是因为坡体的构造受到了损坏,结构产生不稳定性,再加上边坡的本身构造就存在有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在进行矿业作业时所产生的振动以及晃动都是造成边坡不稳的诱因,矿业作业时没有对该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勘测,导致施工区域选取不合理,在坡的潜在滑移面上进行施工作业,导致了坡的滑移面的产生,这是造成矿区北帮边坡的不稳的原因之一,对于矿区的水文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时候,也会发现,水在坡体所产生的裂缝当中会产生巨大的下滑力,造成坡体的滑移,在坡体的土壤构造当中,多是岩石与土壤的混合结构,当水渗入到岩石与土壤间的缝隙的时候,就会导致水土流失的情况,导致坡体的结构不够稳定,水的流动性也是造成北帮边坡失稳的一大诱因。

(2)在矿业作业的过程中,对于北帮边坡内部的应力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开采过程中,在坡的另一边由于人工作业会形成一个新的坡度,于是在矿区处于两个地质构造不同的坡中间形成一个临空面,于是北帮边坡由于临空面的形成,其内部构造由于受力不均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稳定的性质转变为不稳定,接下来就会产生滑坡的地质灾害,受力不均带来的另一后果就是造成裂缝,这些都是由于在开采初期没有设定好作业面而导致对矿区周围的地质环境产生改变,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

5.3 有关矿区出现裂缝的成因分析

矿区的北帮边坡由于开采作业所形成的新的人工坡产生不稳定的情况,因此,北帮边坡的地质构造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崩塌的情况,在刚开始变化到崩塌的过程中通产会出现几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北帮边坡的地质构造都会有鲜明的变化产生。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因为北帮边坡内部的应力不均导致结构出现不稳定,各个方向的应力对坡体的结构产生拉伸作用,最终由于受力不均,坡体就会产生一条甚至多条裂缝,在产生裂缝的这个阶段,坡体的地质构造变动最为严重,变化也更为剧烈,所造成的危害基于前面几个阶段,其破坏力度也增强了,在前面几个阶段中,坡体的变化都是不太明显的,当前几个阶段积攒下来的变化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出现质的变化,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

在对矿区出现裂缝之后的店面进行勘察时,会发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其严重程度也大有不同,处于矿区的裂纹最为严重,裂缝的宽度及长度都是非常大的,而在矿区外的小山村当中裂缝的长度和宽度就稍显小一些,而且这些裂纹的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会随着延伸的范围增加宽度也在增加。根据矿区裂缝的多少以及其形态特征,可以很轻易地判断出坡体正在经历那个变化阶段,这对补救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6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露天矿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与矿区的施工作业所选取的作业面以及所处环境下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组成有关,人为的施工作业对坡体的地质结构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之后会导致地质灾害的产生,这就对矿业开采技术以及专业程度提出了要求,在进行矿物开采之前,需要有专业的地质勘探人员进行地质结构的勘测与分析,之后规划出开采工作的作业范围,将人为影响对坡体结构的破坏效果降至最低,预防地质灾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魏义强,张永波,王鹏.山西省郭峪煤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154-155.

市贯彻矿山越界开采专题方案 篇9

一、工作目标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持证矿山开采现状普查,凡超深越界的一律责令退回许可范围内开采;坚决关闭超深越界且拒不整改或屡整屡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资源已经枯竭的矿山,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根本好转;落实安全生产共同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预防和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坚持标本兼治,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开创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的新局面。

二、整治对象及重点

对全县所有持证矿山开展一次现状普查,预防和制止矿山超深越界行为。工作重点如下:

(一)煤炭开采矿山。全县所有持证煤炭矿山均为本次专项整治行动的重点,县政府对下列煤炭矿区实行重点挂牌整治:石下江煤矿,和平煤矿,树林煤矿,东山煤矿,江潭煤矿,太平煤矿新井,水口煤矿一工区。

(二)非煤矿山1.溪瑶族乡崇阳坪上茶山铜多金属矿,华菱洞口矿业有限公司江口铁矿,三口锰业有限公司,洞口鑫品锰业有限公司高山锰矿,洞口县黄花坪锰矿,洞口县银坪石煤矿。

2、全县35家采石场(见附件1)

各乡镇、管理区应根据县整治矿山超深越界开采重点矿区名单,据实制定本地区整治矿山超深越界开采重点矿区名单(见附件2),并及时上报县整治矿山超深越界开采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月日前)

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专项整治行动工作领导机构,召开动员大会,统一思想,部署工作,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尤其要深入矿区和矿山企业宣传发动,为专项整治行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排查摸底阶段(年月日—月日)

1、矿山企业自查自纠。矿山企业在月日前向县国土资源局、县安监局、县煤炭局提交由矿山法定代表人、驻矿安监员和乡镇、管理区国土资源所签字认可的最新采掘工程平面图和井上井下对照图。对在自查自纠阶段主动退回并打好永久性密闭的超深越界行为,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对隐瞒不报、不主动整改的,依法从重处罚。

2、县人民政府委托有矿山测量资质和地勘资质的技术单位对整治重点矿山开展井巷工程测量。技术单位根据测量成果,对被测矿山是否超深越界开采出具由实测技术人员和技术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技术单位法人代表签字盖章的测量鉴定意见,出具《矿山超深越界鉴定书》。县国土资源局根据技术单位的测量鉴定意见核实后,分矿山填报《洞口县超深越界开采矿山基本情况一览表》(见附件3),并登记造册,经县人民政府审查,于年月日前报市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集中整顿阶段(年月—月底)

对存在超深越界行为的矿山企业,区别情况,分别做出如下处理:

1、对超深越界情节严重的矿山,由县整治矿山超深越界领导小组办公室列出名单,提请县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当认定为超深越界情节严重:

(1)县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责令退回本矿区范围内开采而拒不退回的;

(2)自年以来一年内有两次以上(含2次)超深越界开采行为的;

(3)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矿井进行实测或对超深越界行为进行调查时,故意设置障碍的;

(4)超深越界开采保安矿柱、防水矿柱的;

(5)超深越界进入他人矿区范围内开采,有巷道垮塌、掉底等危险的;

(6)在水库、河流、铁路、公路、桥梁、居民密集区等周边超深越界开采的;

(7)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县人民政府在收到报告后7日内做出关闭决定,相关部门凭关闭决定及时吊(注)销相关证照。

县人民政府要将决定关闭的矿山名单于11月底前报市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洞口县决定关闭的超深越界开采矿山一览表》,见附件4)。

2、对保留的矿山企业,除予以行政处罚外,县政府责令其停产整顿,并在越界处打好永久性密闭,填写由县国土资源局及有关部门现场执法人员、驻矿安监员、有关的相邻矿山企业签字认可的《矿山永久性密闭验收认定书》。对擅自打开密闭或整改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予以关闭。

3、对生产规模或矿区面积过小的矿山,凡符合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鼓励指导其与邻近矿山整合。对应整合而无法达成整合协议的,区分情况予以关闭或不再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登记手续。

(四)建章立制阶段(年月)

建立落实预防和治理矿山超深越界的长效机制,确保长治久安。

1、建立矿区范围公告公示制度。县国土资源局应通过门户网站、电视、报纸等形式,将矿山企业的矿区范围向社会公示。矿山企业应当在矿山出入口或其他醒目位置设立统一的永久性固定标牌,将矿山的矿区范围示意图、拐点坐标、采矿许可证期限、发证机关、井筒数量和各井筒功能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矿山企业应向县人民政府出具守界开采承诺,并与县国土资源局签订依法开采合同,对采矿活动实行合同管理。

2、建立矿山企业超深越界开采信用信息档案。对年月日起有超深越界开采行为的矿山企业,县国土资源局要建立矿山超深越界开采档案。档案要详细记载矿山超深越界开采的时间、位置和处理情况等。对有超深越界开采行为的煤矿企业,同时告知县煤炭局;对有超深越界开采行为的非煤矿山企业,同时告知县安监局。

3、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县国土资源局、县安监局、县煤炭局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矿山涉嫌超深越界开采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时,在依法履行各自相应职责的同时,应互相通报。

4、建立打击矿山超深越界开采联合监管机制,县国土资源局、县安监局、县煤炭局等部门应依职责进行打击矿山超深越界开采行为,发现矿山超深越界行为,应及时通知公安、电力部门。公安、电力部门应当立即停止供应火工新产品和供电。

5、建立矿山无超深越界开采验收认定制度。矿山申请采矿许可证年检时,应当向登记发证机关提交矿山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区,乡镇、管理区国土资源所、驻矿安监员签字认可的矿山无超深越界开采验收认定表。不能提交的,年检不予通过,不予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变更等手续。采矿许可证到期后,县国土资源局提请县人民政府予以关闭。

6、建立健全储量动态鉴定制度。进一步强化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对矿山资源储量枯竭的,采矿许可证到期后不再办理延续登记,坚决予以关闭。县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对矿山储量报告编制单位、矿山测量技术单位的监管,对弄虚作假的,应依法予以惩处,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从业资格,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督促落实阶段(年月—月底)

为迎接省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有关部门对我县的专项整治行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县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认真总结专项行动工作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写出总结报告,于12月10日前报省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煤矿超深超界开采专项整治行动,《洞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批转洞口县深化煤矿整顿关闭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洞政办发〔〕16号)已有规定的,按照原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按照本方案执行。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县人民政府成立整治矿山超深越界开采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大队,负责协调、指导全县超深越界专项整治和日常管理工作。县人民政府从收取的矿业权有偿处置收入中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用于购买专用设备、井巷工程实测、培训指导、专题会议、宣传资料费用。

2、落实责任。县、乡两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县国土资源局、县安监局、县煤炭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区要加大对矿山超深越界行为的查处力度;县公安局要加强对火工产品管理,打击暴力抗法行为;县财政局要提供专项整治工作经费保障;县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专项整治行动期间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失职渎职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政令畅通。

3、加强督促指导。县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整治超深越界专项行动工作的指导,组织开展督查和检查验收,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矿山开采技术 篇10

1 开采沉陷灾害分析

开采沉陷是指地下有用矿物采出后,开采区域周围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遭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以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开裂、冒落等破坏现象[2]。

开采沉陷引起的地表塌陷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土壤、水体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如神府东胜矿区煤层埋藏浅,煤炭开采产生的冒落带、裂隙带极易穿过顶板基岩导通含水层,甚至直达地表形成地面变形破坏(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地表塌陷等)。据调查,大柳塔一带已有6个煤矿区(大柳塔矿、活鸡兔矿、时令梁、瓷窑湾、水井渠、李家畔)发生了地面塌陷[1]。

开采沉陷形成的采煤塌陷地在我国东部高潜水位矿区因地下水位相对上移表现为塌陷湖泊,而在我国西部矿区常因缺水和风沙表现为严重的沙漠化。在开采沉陷导致地表移动盆地形成的过程中,致使地表产生倾斜,坡度加大。坡度是决定地表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条件,坡度越大,径流量越大,冲刷能力也越大,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也越严重。这样,在开采沉陷和雨水、风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矿区耕地土壤产生破坏、推移、沉陷等土壤侵蚀现象,加重地表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土壤退化,质量下降。在丘陵山区,开采沉陷导致地表塌陷和裂缝,将诱发山体滑坡。而在村庄下方采煤,由于地面不均匀沉降,致使民房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倾斜,甚至倒塌,从而危及村庄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开采沉陷会破坏地下水源,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防止矿坑涌水而进行的顶、底板疏水,使顶、底板承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二是开采后采空区塌落,使上覆地层产生位移,破坏各隔水层。开采沉陷还对矿区道路、管线、桥涵、堤坝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损失巨大。

2 开采沉陷地质灾害的防治

地表沉陷及破坏的防治对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采取措施减小或防止地表沉陷变形与破坏。另一方面是根据受护对象的性质和特征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治理措施。

在对开采沉陷学的理论及重复采动下的地表移动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防止或减小地表沉陷与破坏的措施有:

1)留设保护煤柱。即在受护对象下方保留一块比受护面积还要大的煤柱不采,煤柱的大小应按有关规程规定的方法按本矿区求得的移动角进行设计。留设保护煤柱以损失煤炭资源为代价换取受护对象的安全,它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受护地表的沉陷与变形,保证受护对象的安全。缺点是使大量煤炭资源遭受永久性损失,降低了矿井投资效益。这种措施一般只适用于开采深厚比小于100的大型密集村镇和其他重要的受护对象保护。

2)充填开采。采用砂石、煤矸石等材料,利用水力、风力作为动力,及时充填采空区,以减少顶板和覆岩的下沉,从而减小地面的沉陷、变形与破坏,一般只适用于重要城市或大型水体下开采。

3)部分开采。在受护对象的保护煤柱范围内采出部分煤炭,留下部分煤炭作为支撑,使地表出现的变形在允许范围之内。部分开采方法有条带法和刀柱法两种。刀柱法的采宽和留宽都较小,工作面搬家频繁,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如果条带开采的采留宽度设计正确,其地表下沉值约为全部回采的2%~20%,相当于充填开采的保护效果,且应用方便,因而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协调开采。利用两个或更多的工作面按预先设计的开采尺寸、超前比例和开采顺序进行开采,使各工作面开采产生的地表变形,例如正曲率与负曲率,拉伸变形与压缩变形相互抵消,从而使地面的实际变形小于单一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变形。

3 矿山环境治理

3.1 管理制度改进措施

1)建立明晰的矿山环境资产产权制度。在我国,环境资产存在着不完全市场,外部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非竞争消费、非凸性和不对称信息的市场失灵特征。由于环境资产市场失灵,产权不明晰和缺乏产权主体,矿山开采者将矿山环境破坏的代价转移给全社会而自己不承担后果,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时不断破坏环境。所以必须建立明晰的矿山环境资产产权制度,并加强对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措施的制订和政策的引导,使矿山的主人既成为矿产资源开发的收益者,也成为矿山环境保护的责任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矿山环境保护的现状。

2)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目前,我国法律、法规条文中有关矿山环境的规定大多偏重于“三废”污染,涉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较少,有必要研究和制订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完善的矿山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在矿山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矿山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

3.2 水环境治理措施

1)水土流失严重是煤矿开采中发生的重大生态问题。处在矿区内的季节性河流,夏季暴雨来临,河水猛涨,携带大量泥沙,不仅给下游河流造成危害,而且直接威胁到两岸矿井和生活小区的安全。为此,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水土流失的整治,及时填堵地表塌陷裂缝,防止地表水通过采动裂缝漏入地下,同时搞好塌陷地复垦,防止水土流失。

2)从优化矿区水环境出发,抓好矿区的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打坝淤地、治理小流域、兴建水库、拦洪蓄水,提高地下水位。同时认真贯彻节水措施,加强污水和矿井水的处理和利用。

3)有计划地采取深层或矿区外远程供水。

参考文献

[1]张发旺,赵红梅,宋亚新,等.神府东胜矿区采煤塌陷对水环境影响效应研究[J].地球学报,2007,28(6):521-527.

上一篇:巴黎圣母院的经济账下一篇:用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