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十篇

2024-09-13

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 篇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本着面向市场育人的指导思想,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增强后劲。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视就业需要设置方向,适时调整实习计划,即时更新授课门类内容,初步建立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动态应变教学体系。但根据近两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情况看,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掌握还远未达到职业需要的程度。课程改革尚未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都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很多传统概念的内涵赋予了新的意义。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面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何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何确立学生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以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就成了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只有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

2 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2.1 师资队伍的建设

根据对我国目前计算机教育及计算机应用行业对人才需求特点和分析,在教学中应考虑建立起有别于一般普通高校的、信息灵通、反应灵敏、专业设置灵活的机制,使所设专业更加贴近社会经济生活、贴近生产第一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适合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进一步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建立聚集专业带头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结合机制,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和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注重青年教师专业方向定位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新人员入岗后,按照课程体系的方向分类,鼓励青年老师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该方向上从熟练任教一门课开始,逐渐向3-4门专业课程过渡。另外,结合OSTA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试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将青年教师尽量安排在培训班中由老教师带领,让他们尽快熟悉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根据今后职业教育的要求,下一步对师资的培养要求获取国际、国内相关高层次IT认证培训考试合格证书,为下一步学院更深层次的发展做准备,也为引导学生掌握更高层次IT知识打基础。

2.2 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要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社会对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处理好现有技术与未来技术发展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以便于管理和更新。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通过问题解决法、项目开发法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以实践为重,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内容要尽可能结合计算机技术实际,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课程建设中应邀请IT企业的从业人员参与到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公司的IT项目开发中或者参与本校的课题开发。

保证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质量: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包括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实验、社会调查等。完善学生学习考核的办法,注重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3 课程建设改革思路及方法

课程建设是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落脚点也在抓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将整体专业建设落实到行动中。

3.1 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中心

增设应用型计算机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用型课程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能设计出简单的作品开始,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好奇,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使学习有目标,有动力。

以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开展课程综合训练,以加强综合专业能力培养。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能力要求多的特点,以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能力要求设置训练任务,通过综合训练,突出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综合训练完全独立于相关理论课程,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安排。分为四个小模块:

程序设计模块,突出程序设计设计思想的建立,培养学生数据应用、开发能力为主,能开发小型、中型系统的能力,包括《软件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SQL Server 2000》、《C#》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及多媒体技术模块,以培养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和作品设计能力为主,包括《图形图像处理技术》、《3D MAX》、《FLASH二维动画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模块,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及外设的使用、局域网的维护及使用,包括《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计算机组装及外设的使用维护》、《计算机维修技术》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网页制作及网站开发模块,以培养开发网站的能力,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开发技术》、《FLASH二维动画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调整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将实训、实习训练纳入课堂教学,利用机房及多媒体教室的资源,将操作性强的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和多媒体教室上,增加学生训练时间,强化基本技能,为课程综合训练奠定基础。切实加强课程实习与实训,以提高专业基本技能。

重视教材建设,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除主教材之外,还应注意辅助教材的使用。鼓励编写出版教材,同时开发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电子教材和多种媒体配套教材。

3.2 参加产学合作教育性质的顶岗实践

顶岗实践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和检验所学知识有效方式,也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并形成职业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是产学结合的具体形式之一,也是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学生只有到实际生产环境中,深入具体岗位,感受实际生产氛围,体验实际生产的劳动过程、组织方法及企业文化等具体的工作内涵,领悟生产、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职业综合能力。学生只有深入企业,才能熟悉企业、了解企业、热爱企业,将自己融入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缩短工作适应期,从而达到高职教育“上岗快、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培养目标。

3.3 重组课程结构并编写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大纲

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出发,对原来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课程通过增设与取消、分解与重组、调整与合并,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突出计算机应用技术特色、增强专业实用性。通过课程重组实现了课程的优化组合,与此相关,课程内容也需要相应地变化与调整。如《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是由《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等相关的3门课程重组的,减少复杂的理论知识,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让其了解基本概念和思路即可。《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应用技术》课程由《Photoshop》、《CorelDraw》、《FreeHand》等3门课程组合而成,以重点培养软件应用能力,熟练使用软件功能为主。

3.4 建立以实践考核为主的综合测评模式并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那么考核也理所当然地应该从主要考核知识方面向主要考核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方面转变。主要以完成一个项目为主进行考核。如《C#》课程考试,根据学生选择项目的难易及完成情况打分。通过考评模式改革,发挥了考试的测评、导向、激励、反馈功能,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宽口径、精方向”为主。所谓“宽口径”就是前三个学期(第1、2、3学期)主体是对计算机类学生进行“核心能力”和“计算机行业通用技能”的培养。

所谓“精方向”就是后二个学期(第4、5学期)按照岗位设置专业方向;主体围绕“职业特定技能”的培养。专业方向可设置为:程序设计(Java方向、C#方向等)、数据库方向、网站建设方向、电子商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计算机应用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等等。

“宽口径”和“精方向”构成了核心能力、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平台。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经济活动、科技创新和日常生活的形态,其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化管理,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己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计算机已经深入到国民生活及产业的各个角落,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工作领域日趋扩大,衍生出大量的跨专业人才,使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与非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之间的划分界线正在模糊。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正面临空前的挑战。

关键词:专业改革,计算机应用技术

参考文献

[1]铁锐.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大众科技,2006.

[2]王凤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6.

[3]王怡之.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探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4]马希敏.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法——谈高职教中的计算机教学[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

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 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日益频繁,计算机技术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招聘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时都希望能找到既精通计算机专业技术,又能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的专业人才。此类人才可以从事外包产品的翻译,直接与国外同行自如交流,可以快速掌握最新发布的国外计算机技术,也能更顺利地将国内的技术推广出去。这类岗位其实是向计算机专业方向的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所敞开的大门,他们也将逐渐成为人才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人才。那么,对于高职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在学好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该如何学好专业英语?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方面的学习,辅助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介绍及其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主要分两个阶段一基础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英语阶段通常是为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打下语言基础的;计算机专业英语阶段的教学则是一门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授课的涉及计算机专业相关领域的英语教学课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可以说是从基础英语教学到专业课教学的过渡,它保证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同时也对于以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例如编程,微机原理等课程都是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和记忆一定量的计算机专业词汇和基本概念,以及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常用结构、句式,较好地完成专业资料的英汉互译,并掌握基本的专业英语沟通能力,从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来锻炼学生的实际专业英语应用技能,为今后熟练阅读英文的计算机技术文献、资料和书籍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总的来说有些如下特点:

1、词汇的不同:

词性转换,词义借用的情况比比皆是,很多具有普通意义的单词在计算机领域里面已经被赋予了新的专业含义。

2、句式的不同:

计算机专业英语文章篇幅通常较长,句式复杂,学生非常头疼,翻译起来就更加无所适从了。

3、要求更加专业:

高职学院的培养是适用于岗位的技能培训,那么专业英语则要求我们能达到”专业沟通”,在运用基础英语的基础之上来从专业的角度用英语进行沟通。

三、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们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普遍起步较晚,多数院校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情况一直不佳,学了多年的英语结果脱离了书本仍是又”聋”又”哑”,实用能力低下,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学生英语基础差

高职学生中大部分英语基础相对较差;有的甚至从小学英语就是接受不准确的发音和教学环境,学的也大多是哑巴英语,对老师的提问听不懂,发音不准,说不出,更不会翻译。

2、学生学习方法有误

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只是死记硬背单词,特别是男生更加不爱记忆单词,对语言学习很没有兴趣,而加上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生单词更多,各种构词法、词缀层出不穷,加之教师讲授方法如果不当,必然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3、学习主动性不高

正因为学生学习没有了积极性也没有了兴趣,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接受教师”填鸭”,目的只为了考试能通过,真正吸收的知识少之又少,实际技能却无法得到锻炼。

4、教材内容较生硬无味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有一些都是一篇篇生硬冗长课文的集合体,后面最多配有文中少许的单词而已,练习和结合实际的技能培养的内容却很少,实用性也比较低。

5、教学方法较单一

传统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方法只是单一的翻译课文,学生练习很少,学习效果不好,无论是从学生掌握专业术语的情况,还是翻译能力,听力,以及实际的专业英语沟通能力来看,这样的教学方法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也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改革的一些看法

鉴于以上的问题,并结合实际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经验,笔者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看法:

1、选择适合高职学院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

现在高职高专教材市场上,各种不同版本和内容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琳琅满目。选择一本适合于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教材是教好这门课程的前提条件,笔者选择的教材是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文难度适中,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后配有习题和阅读材料,用于巩固每章所学内容,是一本不错的教材。

2、使用合适的师资力量来教学,促进双语教学

想教好计算机专业英语,我们必须配备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又有很好的语言基础的教师,要求能灵活自如地双语教学专业知识,不断地从听和说上刺激学生,以身作则的带动学生学习英语必备的沟通技能,真正学会使用英语于以后的计算机岗位上。

3、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英语时兴趣不大且收效不好的现状,教师应该采取一些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平日积累总结了如下几个方法:

(1)建立学生档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在开学时期,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生个人档案,有目的地评价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和反馈自我评价,用来记录一段时间来依照具体的标准来评估的学生的进步及成绩。它可以证明学生努力、进步和成绩情况,是学生某种方式的自传。教师就可以随时跟踪学生在各个方面,诸如语音面貌,单词量、计算机专业知识、阅读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学习情况。建立学生档案有两个好处:1.记录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成长,并及时反馈给老师,以帮助老师随时改进教学进度和难度。2.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及自我调整进步。

(2)分小组,用来帮助随时监督和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

将班级里按照英语成绩好坏鼓励学生自主搭配,分配成若干小组,将每次授课内容有针对性的提问,要求小组协作完成某些任务,加强团队合作,教师在学生面前难免有威严感,会阻碍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自动建立起了互帮互助小组,优异的学生可以帮助较差学生,以相互评价共同进步。例如,可以在讲解打印机的时候,模拟打印机维修的场面,让学生分小组扮演角色,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还可以在翻译文章的时候,分任务分小组的进行,相互帮助协作,能增进学生的感情也能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起学习。

(3)给定具体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职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他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有效地运用到实际中来。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可脱离现实,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结合实际,每次布置一定的任务来帮助学生真正应用专业英语知识。例如,在讲Office的时候,大可不必将文章所有说明性文字照搬来翻译,可以以创建某个文档为例,让学生在上课前搜集所有相关的词汇和编辑文档时的的常用操作用英语该如何描述,分小组轮流上台表演和讲解,同学互评,最后教师只要稍微总结即可。通过这样的任务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并且也真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4)结合多种手段,辅助教学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讲解外设的时候,用幻灯片来展示图片、动画等,从听觉视觉多维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加学生兴趣。

利用互联网庞大的知识网络,鼓励学生多上网搜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到课堂上讨论,教师也可以利用下载国外网站的专业方面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的在纯英语的语言环境下,多了解计算机知识。

结合卡片、黑板画图等简单明了地列出简单的关键性词汇和句式,加深学生记忆,并帮助和鼓励学生使用造句,利用所学放到实际运用中。

五、小结

随着计算机知识更新越来越频繁,计算机英语将更加实用,这门课程将越来越会体现其价值。因此教师应该坚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跟踪和提高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应用到岗位上来。

参考文献

[1]虎博.对计算机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南京:金陵职业大学学报,1999.

[2]张云.计算机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嘉兴:嘉兴学院学报,2004,(03).

初探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实验课程

一、引言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应结合就业市场以进行突出的实践性教学及技能性训练,但纵观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造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与人才需求脱节的现状,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感觉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完全没有用,导致许多学生根本无法在自己所学的专业内就业。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该在多方面采取措施来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我在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我现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无论哪门专业,学好的前提都是要有扎实的基础,因此,只要把基础知识学好,就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学好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为你以后的学习肯定是有所帮助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两个方面。从整体来看,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应该是在重基础上大量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求创新。因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的最大特色应该是实践性强,所以我们必须对一些课程设置大量的课程设计实训课,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为了是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可以安排学生在在校期间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进单位实习的机会,这一点正是我们大多数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计算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要在精理论同时兼顾注重实践

本科院校侧重培养学生理论研究的能力,而高职高专则应该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理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实践服务。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计算机理论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了本科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多且有些根本不实用的现象,其实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教学应当区别与本科院校的开课方式,不应该完全套用本科的教学模式,教材的选择应当尽量以浅、易懂为主,有些难度大的课程应当取消,并且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做到精理论的同时兼顾注重实践。所以在开设理论课的同时,要开设一些实践性强并且在社会上应用广泛的课程。例如: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信息科学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中,并没有开设《数据库原理》这门课,而是开设了《Visual Foxpr6.0程序设计》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与开发》实用性比较强的实践课程,让同学们体会开发数据库系统的原理、方法和步骤,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断更新开设的课程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计算机专业专业基础课有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及时更新一些专业课程。应该组织教师在社会中深入公司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把握住当前的形势,大胆的抛弃一些陈旧的课程,开设一些前沿的课程,使学生毕业走进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需求。

(三)教学要因人而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

以我们石家庄法商学院为例,我们在教学中有“3+2“高职学生,有高考统招生。我们在对两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两类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因为没有经过高中阶段对基础知识系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开设的课程如果太深,那么教学效果就不会好。所以,应当首先抓好其基础知识的积累,其次专业课程的开设也要以实用为主,着重培养学生们队计算机操作能力。大专层次的学生应相对“3+2”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要好的多,所以可适当开一些有难度的课程。

因为我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上课,我们对同一个班里的学生也要区分其水平层次。虽然我们是根据大部分的同学掌握的程度来授课,但最终应对层次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研究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现在各种计算机软件,多数以图形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方便,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用板书是根本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给学生进行演示,也就是说应该采取多媒体演示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通常会造成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却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大量建设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会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以石家庄法商学院为例,在2007年教学改革中在所有计算机专业班级里安装了投影设备,学生们都感觉课堂听课效率明显提高。

(二)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要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计算机去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和程序调试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实践环节的管理,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管理:

1.强化基础实验训练 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上机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我们还要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前要清楚本次实验目的并认真编写程序,保证在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一定要坚决杜绝学生在上机时再临时编写程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调试程序,过一段时间后给出一个示范程序,要求学生对照示范程序发现自己设计程序中的漏洞或不足,然后再修改、调试自己的程序。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习报告。对实习报告批改后,对学生的上机实习情况应做出及时总结,指出同学们上机存在的问题。比如我在《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在顺序表一章讲完后,我就精选了一个“学生管理系统”实例来让同学们充分体会线性表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要求同学们写了上机实习报告,及时讲解了同学们遇到的各种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实验,它是针对整门课程而言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是对学生学习完某门课后对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开发软件的能力,可以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一些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将学生分组并给定几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分工合作完成题目,并在设计期间给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教师还可以设定灵活的考核办法,让同学们对课程设计重视起来,最终达到让学生们掌握这门课的目的。

五、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应该不断的更新,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铁锐。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大众科技, 2006,(6)。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4

数学类基础课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重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推理分析能力,是全面有效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必备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数学类课程授课多年的教师,笔者觉得处在计算机科学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艰难。传统的数学类课程内容抽象、教学方法单一、过程枯燥无味,即使当前部分高校计算机院系尝试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改进不足,教学效果仍然提高不明显。本文针对数学类基础课,简要探索在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下如何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高职数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密不可分,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理论的应用。

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设计里,数学必作为基础课。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不管学生喜欢与否、接受与否,都得学习掌握数学类课程的基础知识。这样一来如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安排恰当,对那些入学分数低,学习基础尤其数学基础不扎实且兴趣爱好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上无疑显得更为艰难,教学效果难以理想。

二是学生的基础底子不好。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普遍偏低,数学分数更是如此,有些学生的分数甚至只有十几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性和主动性都非常差。

三是符合要求的相关教材较少。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都只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作一些简单的删减,这无疑直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给教师教学增加了难度,造成教师和学生都难以适从,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四是相对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应用性强、展示方式丰富的特点,数学类课程尤为显得内容抽象、理论性过强、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即使尝试运用先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生接受程度也不高,学生难以在幻灯片的快速切换中深刻理解相关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学生并没有反感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是厌恶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引起学习兴趣的低水平多媒体教学,对高水平高质量的先进信息技术教学还是表示欢迎和期待的。那么,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只能停留在“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先进信息技术就没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吗?破解难题的瓶颈在哪?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我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方面综合考虑探索追求,用教学实践证明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数学类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可以彻底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

2.高职数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及问题

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大量的专家学者和同行都做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上的改革,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或者根据教师能力水平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组织编排讲课内容。

二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传统的主要有口头讲解、练习、讨论、实验、演示等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提升,这些方法已显得过时滞后且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许多教育同行经过研究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比较教学、模拟教学、讲练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兴趣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的对应关系,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三是教学手段即教学技术上的改革,大胆使用电视、电脑、投影等新教学媒体代替挂图、粉笔、黑板等旧教学媒体。这种改变让原有教学要素基本功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要求教师必须恰当准确地运用好这些新教学媒体。仔细分析这些教学改革研究,追溯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的缘由,不难发现当前的教学改革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一是这些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的研究都是独立分割的,很少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探讨。

二是部分研究过多地追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方面的完美,而忽视了实际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往往导致真正的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未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

特别是当教师不能正确运用教学技术,无法正确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时候,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就特别大。基于幻灯片的教学,学生无法很好理解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改革提升过程中,没有能全部做到摈弃灌输式教学思想,忽略了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兴趣,忽略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

3.构建高职数学类课程新教学体系的方向与思考

综上所述,要确保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形成新的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努力:

3.1全面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绝大多数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都追求尽善尽美,那么所有的最佳个体搭配成整体是否也是最佳,是否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必须调整思路,既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又要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同时要把这个整体分解成多个教学元素,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它们之间的最佳搭配与组织。

3.2创新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学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和开阔科技视野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在创新教学内容改革中,要重点大幅度改革严重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内容,着重补充引入已经被实践证明的与先进技术有关的理论。

同时要深入调查分析现有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行为心理特征,作出不同类型的`归类,然后根据不同分类研究探索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最后整理出版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在此基础上,要借助先进技术尝试创建课程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和教学平台,通过推行使用课程题库和教学资源库,引导学生自动完成相当数量和相当难度的题目,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3创新教学方法改革

在当今知识信息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光靠教师上课获得知识不仅十分有限且速度也偏慢。因此在创新教学方法改革上,要重点分析研究已有教学方法的差异和各自优缺点,以先进教学理论作指导,开创新的教学方法,尤其要充分运用启发式自主学习教学法,这是因为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中获取新知识新理论的必备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和素质。同时也要研究探讨性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通过研究课题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4创新教学手段技术改革

当今时代先进信息技术非常成熟且运用广泛,因此在创新教学手段技术上,要大幅度降低粉笔和黑板的使用频率,大胆采用推行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技术,既要兼具粉笔和黑板推导公式定理的直观性,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有趣性,让学生乐于接受,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要集中教学力量,敢于尝试突破现有的教学手段,研制开发新型的教学手段技术,诸如前面提到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课程等,形成新型立体高效的计算机专业数学类课程教学模式。

3.5创新研发课程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和个性化课程教学平台

上述论述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技术改革中多次提及课程教学资源库和个性化课程教学平台,因为这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技术改革的综合成果体现,是新的教学体系的具体展示。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篇5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现状

1. 专业能力。

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学校开设了较多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但是一味地追求面面俱到, 使学生学得过多过杂, 其结果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能全面系统地、深入地掌握某种技术, 学到的都只是皮毛, 不能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没有任何实际的开发经验, 完全是在想象中学习,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不具备实际开发和应用的能力。

2. 综合素质能力。

大部分高职学生沟通表达能力较差、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不具备团队合作意识;不善于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计算机这个行业就是编写程序, 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不太懂应用技术学习之道, 自学能力有待加强。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必须不断学习, 而最前沿的知识一般都是英文原版, 当翻译成中文后往往已经滞后至少两年以上, 但是目前高职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试, 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几乎为零。

二、当前计算机专业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1. 实训内容过于单一, 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偏少, 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 实训内容严重脱离了现代软件工程过程, 更谈不上对综合型应用问题的解决;最后, 在实训过程中, 教师干预太多, 学生处于被动完成实训任务的角色。

2. 实训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实训教学一般都是由计算机专业老师负责, 大多数教师毕业后都是直接从大学校门跨入高职校门, 没有公司实践的经验, 设计的实训内容过于书本化, 与企业实际严重脱轨。

3. 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当前软件项目的开发都是以团队形式实施的,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合理分工和无障碍沟通。但是目前的实训教学过程中, 团队合作机会非常少, 更谈不上互助学习和团队协作了。

4. 实训考核模式单一, 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实训考核还是采用传统的考核模式, 考核内容受限于教材知识点, 缺乏对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察, 不利于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终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改革措施

1. 实训中采用真项目。

计算机实训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是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因此在计算机实训中一定要使用企业中实际应用的、比较新的项目, 不能是教学性的项目, 否则会脱离实际达不到项目实训的效果。随着行业的发展, 企业的要求在不断变化, 应用技术的方向和层次也在不断变化, 这些都体现在最新项目的要求上, 旧项目所要求的技术和层次很可能已经过时了, 根本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所以在实训中使用真实的新项目, 才能提供给学生真刀真枪的实践锻炼机会。

2. 开发流程和开发环境与企业保持一致。

在实训中, 项目的开发流程要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保持一致。从项目立项、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打包、部署一直到编写产品使用手册, 每一个步骤都不能省略或简化。实训时项目开发的环境要与企业一样, 包括常用的开发工具、开发平台、应用服务器、常用插件、测试工具、项目管理工具、项目管理文档等等。只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才能通过实训使学生真正满足企业的真实需求。

3. 组织环境跟企业一致。

在实训中采用团队开发模式, 实训教师就相当于项目经理, 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组有自己的Team Leader (组长) , 大家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项目。通过实训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团队力量的重要性, 克服个人主义,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 同心协力做出成绩。

4. 对实训教师的要求。

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实训教师应该通过在职学习、参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深入企业接受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提高自身动手能力, 使自己能始终站在本学科的技术前沿。实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能传授给学生实际的使用场景。实训中现场带领学生一起做分析和设计, 而不是预先做好了来讲。不选择有源代码的项目, 断绝学生的依赖思想, 从而认认真真去开发。教师可以从技术上分析一些重点、难点功能的实现机制和原理, 然后指导学生去实现。实训老师要能很快地解决各个问题, 实训对老师的真实开发水平有极高的要求。

5. 考核制度。

高职计算机实训教学的考核应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的评估, 应该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 不能单纯地使用“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衡量学生的成绩。在学生完成实训项目之后, 由实训教师对各小组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测试, 并根据软件的运行情况和相关文档配置给出评价 (占总成绩的30%) 。学生在实训期间每天书写实训记录, 实训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当天给出评语, 项目完成后学生要写出实训总结, 实训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表现 (包括学习态度、纪律情况等) 以及项目完成质量、个人总结等综合评定成绩 (占总成绩的70%) 。

四、总结

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 篇6

一、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当时职业人才紧缺,于是一些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的专业兴起很快,但办过一两届之后就山现了供过于求、无法就业的现象。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设置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二、课程设置应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目前,高职教育正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以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为最终目标,具有突出的职业和技术特性的办学模式。这就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以培养生产或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专门性、实践性应当是其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 应以工作能力 (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为主线来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正确处理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关系、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要让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 并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因此,我们近几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考试标准和内容,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时,参考计算机操作员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以便于学生考证。

三、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目标, 知识的掌握应服务于能力的建构。

所谓工作能力,应当是一种对职业世界的理解和认同,对职业任务的认识和把握,对职业活动的控制与操作能力。以工作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与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相匹配,以典型应用技术为主线 (打破按学科边界设置课程的传统技术路径) ,从社会需求出发,根据职业标准或岗位职责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的方向;对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从而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课程理论与工作实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从而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表1为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

四、以典型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等项目实践活动为载体设计技能教学环节。

高职教育以应用技能教育为主,培养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典型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等项目实践活动为载体设计相应的技能教学环节。这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就计算机专业而言, 项目实践可理解为一个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一个计算机硬件或软件故障的排除,一套网络设备售前或售后技术支持服务的提供等。要选取体现行业、岗位特点, 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的典型产品 (服务) 组织教学活动。使工作任务典型化、具体化, 以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课程体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IT行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自我知识更新、自我能力发展的素质,这不仅要求为师者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让学生明白从事IT行业,必须时时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外,还要注重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建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思路比结论更关键,问题比答案更有用,体验比接受更有效"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方式、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专业信息,实现专业知识的拓展,将学习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当然,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 还依赖于社会、政策、师资、学生、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条件的成熟度。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在这个尝试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6 (35) .

[2]陈樱之.职业教育适时而行服务浙江转型升级[N].浙江日报 (求学求职.高职特刊) , 2008.12

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 篇7

一、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存在的问题

1、学生积累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总体来说素质偏低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考,招收的主要是普通高中生,并且高职的录取档次在本科录取档次之后。录取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各不相同,特别是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差异更为突出,学习计算机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基础非常薄弱,致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经常出现学不下去的情况。

2、课程体系设置沿袭的是普通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体系,没有突出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理念

课程体系体现的是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上的规格和质量,课程体系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培养出的毕业生的质量。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是教师日常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课程设置的学时不够充分,在给定的学时内学生无法学通课程。各个专业的课程存在交叉重复,没有明显的区别,比如,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网站开发课程,而在其他专业中照样开设相同的网站开发课程,造成了课程的重复。另外,专业课程系统性不够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岗位所需要的体系结构。课程开设的跳跃性比较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

3、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待改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教学经验有待丰富

有的教师已经从教多年,他们的教学理念不能跟上迅速发展的时代的要求,他们的知识结构有点陈旧。有些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即来到高职院校任教,他们的知识结构沿袭的是本科院校的知识体系,他们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不知道公司中开发项目的具体的工作流程,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现身说法,实践教学的实例和实践教学方法有限。

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改革

鉴于以上分析,现对计算机类专业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必须正确的看待学生,它决定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今后发展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的确存在差异,但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具备将来成为成功人士的某些潜质,他们一样都是可塑之才,要尽心尽力地教给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在职教育等形式参加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可以定期对一些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将企业的一些技术人员请进学校,让他们给学生进行一些关于实践工作的培训,既可增加校企联盟,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当前哪些技术是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最后,在传媒发达、信息畅通的今天,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知识其更新速度更是日新月异,我们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也应时刻关注新知识、新技术,与时俱进地作一名适应当代职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技术知识。

2、对学生加强教育,树立自信心

首先,由于视高职教育为二流教育,吸引不来好学生,而来的学生基础又普遍较差,导致大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还要经常教育,反复强调,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也可以经常请成功的校友来校讲座,通过真实生动的成功事例,让学生知道,高职学生一样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其次,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因此还必须使学生建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每门专业课中都增加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各种实习、实训内容安排,则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并对相关技术的昨天、今天及发展趋势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技术发展方向。

3、细化课程设置

首先,“计算机专业”这个名称范围太大,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所以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就会无法驾驭。笔者认为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首先应该以市场调查作为依据,看市场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把这种依据转化为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其次是要因人而异,所谓的因人而异,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依据,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这样同样可以达到细化课程设置,培养专门人才的目的。

4、改革毕业生的就业模式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要么就是学校举办招聘会,要么就是参加社会上的招聘会,用人单位与学生见面,然后达成招聘应聘一致。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应该改革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学校安排学生进行2年的学习,到第3年采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方式,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接触实际项目是怎么开发的,从而能掌握实际工作技术,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三、结束语

改革与创新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唯一出路,只有通过改革与创新才能推动专业的发展,提升专业的水平,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钦.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5 (1) :13-14.

[2]黄泊.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0:54-55.

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专业 教学改革

1 引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如今,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就明显增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基本达到每个地区(市)至少一所高职院校的规模。计算机专业是高职教育中普遍开设的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IT人才规格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必须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改革必须根据专业特点,改革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创新专业教学模式,以学生就業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工作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

2 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施工业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虽然起步早,但前期发展十分缓慢,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也不断更新,新技术新内容层出不穷,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仍普遍存在所学知识滞后和与实践有较大程度脱节的问题。随着高职学制的缩短,一些学校又盲目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减时不减课,导致许多高职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基本操作不够熟练,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参加工作后进入工作状态周期较长,不能体现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与优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发生还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有些学校仍沿袭中专或照搬其他本、专科学校的办学模式,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二是学校的师资水平还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三是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缺乏前瞻性,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四是办学经费紧张,实习、实训条件较差;五是由于人们对高职院校存在偏见,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总体偏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钻研精神相对较弱,面对新环境、新技术、新软件显得束手无力,给用人单位留下了适应能力不强、后劲不足的印象。

3 教学改革的思路

3.1 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完善教材开发管理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广泛涉及到教育教学以及课程管理与政策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改革,而教材改革又不仅仅局限于编制新教材。课程改革将涉及到新的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过程的优化,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课程管理模式的建立,教材管理与开发制度的完善等。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的研制开发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课程改革也要研究和编写一批能够充分体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完成课程改革任务的新教材。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出版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依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规定的教材。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速度决定了计算机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有前瞻性,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与个性;精选对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注意与经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新教材要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重视现代新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影响,要体现学科的科学性、教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

3.2 科学进行课程设置 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变化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是动态变化的,要按社会需求而设置,随市场变化而调整。目前,仍有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要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进行大胆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实际需求。课程设置要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科学性保证按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设置课程顺序,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对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少的理论性课程要压缩,对有助于形成专业技能的课程要增加;实用性保证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毕业后能立即用上,即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实现“零接口”;前瞻性保证毕业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所学知识不落后于实际应用,并保持与新技术新方法的衔接。

为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重点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的原则。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可按三个层次来划分:第一层次为基础部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汉字录入、数据库、组装维护技术、常用软件使用等应用面最广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反复强化,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第二层次涉及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要适度合并、简化、压缩。如将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合并为硬件技术基础;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合并为软件技术基础。第一、二层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第三层次是根据实际应用和学生特长,将课程设置为若干个应用方向,如网络方向、多媒体方向、软件方向等。通过三个层次的课程设置,使学生专业方向明确,能重点掌握某项技能,毕业后能较快从事相应的技术工作。

3.3改进教学方法 加速教学方法的改革、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对计算机原理等课程,以讲授为主;对各种高级语言和软件应用等课程,则应讲授与上机实习相结合;编程技巧等课程,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形式;系统开发等课程宜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或“任务驱动法”来进行。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应用课程,教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课程的主要思想和问题向学生作引导性的讲授,然后有目的地布置一些经过周密考虑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实际意义的课题或小型项目,简要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通过讨论、查资料、做实验和社会调查等方式完成任务来感悟和理解相关知识及应用,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课题,达到融会贯通一门专业课知识的目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实施课程的做法,要合理充分的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调整图书馆藏书结构,转变服务方式,提高使用效率;重视实验室、专用媒体教室及各类实训基地的建设;广泛利用蕴藏于学生生活、社会和自然之中的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开发网络信息化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4改革考核方式 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还应与多形式的考核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针对计算机的学科特点,在考核中要改变单一的理论考试,增加实践技能的考核,以全面地检验教学成果。考核中要逐步减少专业课理论内容,加大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完成项目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应从传统的卷面考核过渡到对学生实际能力的综合考核,并逐步建立适合高职学生能力考核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理论考试主要针对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的掌握情况;技能考试主要是实际操

作,考核学生利用所学计算机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各高职院校争相培养国家紧缺的IT职业人才。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改变,高职毕业学生就业将不再是“订单式”办学模式下的“被动就业”方式,学生需要具备“主动就业”的能力,这对高职院校的师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培养大批能把握企业和社会运行规律的双师型教师即新的专业化教师是当前各高职院校的迫切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大力进行教学改革,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就业”的能力,帮助学生从自然人向职业人过渡,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的办学模式,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付汉萍.关于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想法[J]教育与职业,2006,(18).

[2]王隆娟,吴泽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探析[J]福建电脑,2007,(05) .

[3]卜佳锐.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福建电脑,2007,(06)

[4]张彤.培养高等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6,(10).

[5]张红,陆谊.探索农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改方法[J]福建电脑 ,2006,(08).

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篇9

1 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 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 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2.3 教学的组织实施

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 篇10

一、基于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与抽象表达,它提出系统的能力培养方案与实施办法,与我国高职院校所倡导的项目教学及校企合作办学在理念上具有一致性,这就决定了CDIO引入高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DIO工程教育是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体现在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通过项目带动方式达到行业需求的多种能力及素质的培养目的。借鉴CDIO教育理念,结合我国高职的实际,我们提出了312-CDIO人才培养模式。其中“3”是指在教学中推行三级项目教学模式,“1”是指实施一个全人发展计划,“2”是指培养高职学生具有两种就业观。312-CDIO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项目为主线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为载体,将知识与能力有机关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一)基于CDIO的项目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CDIO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结合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提出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课程项目、专业项目和企业项目为递进的三级项目教学模式。

课程项目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专业核心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专业项目是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而设计的一个具有专业代表性的项目,学生通过以小组的形式承接这个项目,将有机会独立地进行工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去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独立开发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很大的作用。企业项目是与企业联合开发的项目,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或企业承接的项目,通常安排这些项目在校内实验室完成,项目的大小不限,主要是通过做这些项目,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企业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项目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直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为今后到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CDIO的全人发展计划

借鉴CDIO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结合我国高职实际情况,提出高职生全人发展计划,通过开设全人发展课程,如开设“个人成长与发展”、“职业素质拓展”、“健康生活”、“学习技巧与策略”、“生活技能与事业发展”、“自信与事业发展”、“团队与沟通”、“职场探索与透视”等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透过参与一系列课程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与自信心,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引导他们拓展潜能,为今后走向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08级实施全人发展计划以后,学生对于全人发展课程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的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比较强,就业质量比较高。

(三)基于CDIO的两种就业观

根据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就业发生的变化,提出两种就业观的培养计划,即除了培养学生本专业就业方向,还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参加CDIO兴趣小组的学习、对公选课的选修和参加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具有胸怀宽广,兴趣广泛,积极向上,将来可到各行各业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并试图在工作过程中逐步探索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与改革,为工作单位应用计算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在2007级毕业生实施两种就业观培养以来,学生就业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就业由原来的推荐就业转变成为主动就业,工作岗位的选择由以本专业为主转变成为以多种行业为主,就业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业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312-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制定CDIO教学大纲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CDIO教学大纲,除了对知识的教学效果进行说明,还特别强调个人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过程及系统构建能力等方面的教学效果。CDIO教学大纲可划分为两层:第一层反映工程师的职能,第二层是对第一层内容进行细化,反映了当代工程专业的实践与学术方面的内容。在CDIO教学大纲中,要体现以项目为主线组织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做中学”的原则,真正体现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CDIO教育能力

312-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主要依靠专业教师来完成,教师工程教育能力的提高是实施CDIO人才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到相关的企业、公司进行对口专业技术实践或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同时主持或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完成一定的实验室工作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聘请实际参与项目的设计开发及工程实施的工程师作为课程项目或专业项目的指导教师,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既可以提升工程能力,又可以探索教学规律。对于新到学校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必须先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了解企业文化的工作流程与企业文化,在参与企业工作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和行业职业素质。

(三)实施三级项目教学改革

312-CDIO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项目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将专业课转换成为项目的形式,并围绕项目这个核心开展教学。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设计为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的完成开发若干任务单元,每个任务单元的实施都包含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4个环节。通过选派一些年轻教师到产业界接受工程训练、企业技术骨干到学院兼职等方式的产学合作,所选的项目或对项目的设计都有企业的参与,使项目更具有合理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实施中,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进行学习,第1-3学期主要完成课程项目(一级项目)的学习,课程项目是本学期学习的核心课程,完成后要进行工作汇报与答辩,包括如何构思、设计,有何创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3-4学期主要完成专业项目(二级项目)的学习,将本专业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完成具有代表本专业方向的一个项目。第5学期主要完成企业项目(三级项目)的学习,通过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完成真实的项目,使学生在学校期间了解企业文化,掌握企业项目开展的流程和最新技术,通过项目小组的学习,在团队合作的环境下,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开发能力全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对当今的高职学生而言,主要的素质要求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职业素质。因此,对高职学生的教育,不再是单一知识或技能的培养,而更应该注重和强调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多要素中,德育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要与教学改革的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结合我国教育特点,我们应该将专业培养目标映射到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各项活动中,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贯穿大学三年的综合素质教育项目,将思想教育、学风建设、安全稳定及职业素质养成等内容融合在系统的学生活动项目之中,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面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之经济的转型、行业的调整和计算机本身的局限性,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将面临长期的就业困难期。因此,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对口期望,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就业机会,专业技能强的学生可直接选择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专业技能不强的学生虽面对专业化工作没有优势,但是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身体心理素质、广泛的人文素养及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可通过调整好心态,放低架子,先到各行各业去从事与计算机不相关的工作,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来提高工作效率,转变这种就业观念,将有助于拓宽就业面,提高就业率。

(六)加强校企合作教育

校企合作教育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通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在校企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可聘请实际参与CDIO项目的设计开发及工程实施的工程师作为实训教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生通过参与CDIO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掌握了最新的技术,也了解企业的文化,熟悉企业的运行机制,能够按照企业管理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毕业前具备了企业人的素质。开展校企合作教育,不仅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生与社会的融合。

(七)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式

CDIO项目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着明显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和记。而在CDIO项目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学生要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一切都围绕着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4个环节来进行,教师只是各种问题、各种素质、各种能力如何形成时的指导者。因此,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考核评价方法,在专业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因此,必须要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跟踪学生的一切,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通过事实来客观、真实地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翔实地记录每位学生的准备情况、学习过程的表现及讨论发言情况等,为项目的点评、相关知识的讲解做好准备。在项目结束时,学生将项目完成报告上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将报告与实际过程对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与讲解,并填写好各种的表格,以供成绩评定参考。总之,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是将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评价融合于项目的完成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三、结语

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312-CDIO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与实践,促进了学习模式、教学模式与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进。实践证明,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推行312-CDIO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技术应用和操作能力得到强化,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满足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

摘要: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项目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对我国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多启发。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引入CDIO教育理念,探索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取得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石铁峰.基于CDIO理念的三级项目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2):154-155.

[2]陈钦勇.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不足的原因及强化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1,(9):135-136.

上一篇:高原脑水肿下一篇:红鱼洞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