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十篇

2024-05-09

新生儿疼痛的护理 篇1

关键词:袋鼠式护理,新生儿疼痛,足月,效果

袋鼠式护理是一种象征性的护理手法,为皮肤接触护理的别称,其主要针对新生儿[1]。早在20世纪80年代,这种新型护理方法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疼痛是第五生命特征,不能因新生儿无语言交流能力就否定其没有疼痛体验和需要适当缓解疼痛的可能性。由于此种原因,需要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人性化护理,缓解新生儿疼痛[2,3]。目前较为优质的护理手法即使袋鼠式护理。本文通过对58名足月新生儿进行护理,探究袋鼠式护理对于足月新生儿疼痛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2月于本院产科出生的足月新生儿58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各29例。研究组新生儿中男17例,女12例;自然分娩20例,剖宫产9例;胎龄162~258 d,平均259.6 d;新生儿出生5~10 d,平均6.3 d;新生儿体重均大于2.5 kg。对照组新生儿中男14例,女15例;自然分娩17例,剖宫产12例;胎龄164~259 d,平均261.2 d;新生儿出生4~12 d,平均7.2 d;新生儿体重均大于2.5 kg。两组新生儿在性别、日龄、胎龄、体重、分娩方式、身体素质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研究组:袋鼠式护理方式为母亲躺在倾斜度为40°~60°的床上,将新生儿放置于母亲胸前,采用皮肤直接接触方式,胸对胸接触。母亲需要托住新生儿臀部,护住背部,防止新生儿出现意外。新生儿置于母亲两乳之间,采用俯卧位,只需要穿纸尿裤。护理人员需要保证居住环境干爽、清洁、安静,创造优质护理环境。

对照组:护理环境要求与研究组一致,将其俯卧位放置于恒温箱内15~20 min。

1.3 采血方法

足月新生儿出生后,由有关人员进行阿氏评分,均超过7分后才满足采血条件,以便于排除新生儿在分娩后有心脏问题。对足月新生儿进行足跟采血,保持新生儿俯卧位姿势,足跟穿刺后采血。

1.4 疗效评估

疼痛程度:采用NIPS对新生儿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满分6.0分,最低0分。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即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高。疼痛程度的评分标准为患儿面部表情、哭闹、呼吸形式,上肢、腿部和觉醒状态的总体观察综合。心率、血氧饱和度:采用心电图对新生儿进行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监测,观察其在穿刺前后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心率明显加快、血氧饱和度降低证明,在穿刺前后,新生儿呼吸加快,不利于生理稳定[4,5]。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库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比较

研究组疼痛程度评分在采用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心率比较

采血前,两组新生儿心率无明显差异;采血后,两组新生儿心率均加快,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血氧饱和度比较

采血前,两组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血后,两组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均降低,但是研究组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以上数据表明,研究组足月新生儿的生命质量较对照组高,在疼痛程度评分上,两组新生儿在穿刺时表现哭闹情况,但是研究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平静,证明疼痛程度较低,而对照组相反,哭闹时间较长,对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均有影响,因此在数据上疼痛程度评分、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呈相互影响趋势[6,7]。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表现,成人能够较为明确阐述。而对于新生儿,语言功能不全,描述能力不完善,因此对其疼痛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经过一系列相关的反应和数据观察才能对新生儿疼痛进行评判[8]。其在疼痛时表现面部动作、哭闹、呼吸加快,上肢、腿部运动等,因此在心率方面变化是肯定的。

然而,现如今有关袋鼠式护理影响新生儿足跟穿刺后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机制现暂时不太明确,据有关研究初步认为主要通过抑制“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作用,调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降低在新生儿受到突然刺激(本文中的足跟穿刺采血)时产生的应激反应[9,10]。

新生儿护理是一项专业课程,在国内外对其研究方向很多。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90年代末期引入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某些地区医疗机构掌握袋鼠式护理方法,但是在我国并没有大规模实施。国外已经有大量资料显示,袋鼠式护理是安全的,所以我国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于确定其安全可靠,加快普及的步伐。

综上所述,通过对58例足月新生儿进行两组方式的不同护理表明袋鼠式护理对于足月新生儿疼痛的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足月新生儿的疼痛感,对于新生儿的心理和生理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优质的护理方法,在临床上得到认可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京立.儿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71-72.

[2]姜敏,张静,杨三花,等.袋鼠式护理在早产儿疼痛干预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12):3250-3251.

[3]高海霞,陈京立,高洪,等.袋鼠式护理对足月新生儿疼痛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8):47-49.

[4]龙月香,谭桂香.袋鼠式护理对缓解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6):318-319.

[5]田莉,丁晓华,武玉蓉,等.袋鼠式护理在早产儿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8):1126-1128.

[6]Celeste Johnston,Jasmine Byron,Francoise Filion,et al.Alternative female kangaroo care for procedural pain in preterm neonates:a pilot study[J].Acta Paediatrica,2012,101(11):1147-1150.

[7]余捷文,金伟.发展性照顾理念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8,15(2):64-65.

[8]Johnston CC,Campbell-Yeo M,Filion F.Paternal vs maternal kangaroo care for procedural pain in preterm neonates: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11,165(9):792-796.

[9]ECignacco,AAxelin,LStoffel,GSellam,KJSAnand,et al.Facilitated tucking as a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neonatal pain relief:is it clinically feasible[J].Acta Paediatr,2010,99(12):1763-1765.

新生儿疼痛的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均为我院住院的新生儿,排除48h内使用过镇静剂、有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有先天性疾病或畸形、呼吸衰竭、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接受氧疗、中重度感染的新生儿。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在1~24d,平均(15.5±4.5)d,胎龄(39.6±5.2)周,体重(3150±280)g,顺产58例,剖宫产32例。将该组患儿按照入院的时间进行编号,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胎龄、体重、病情、治疗方法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统一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对新生儿进行操作,采用足跟穿刺作为新生儿的疼痛刺激方式,在喂奶后30min以上,距离上次操作时间>1h进行足底采血,用统一的弹簧穿刺针刺入足跟2mm作为疼痛的刺激强度,专人记录在操作中新生儿的反应并进行评分。

1.2.2 非药物管理

两组新生儿操作60min前均进行喂配方奶对照组不进行干预,观察组给予抚触、体位支持、非营养吸吮等非药物管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⑴环境控制:调节室内光线强度,尽量柔和,保持适宜的温度和适度,增加新生儿的生理舒适感,在足跟采血期间减少不良噪音的刺激,控制室内声音强度<60d B。床边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促进患儿心理舒适感。⑵抚触:在足跟采血前,护理人员将新生儿抱于怀中,对患儿轻柔的抚摸,一手从额头向后抚摸新生儿的头部,一手从上到下抚摸新生儿的胸腹部,抚摸时对患儿充满爱意,注意和患儿进行语言交流和目光交流,按摩、摇晃并辅以亲切的呼唤[2],并持续至全过程。⑶体位支持:护理人员将两手置于新生儿的头部和双脚,帮助新生儿保持俯卧屈曲体位,背部及四肢紧贴床垫,双上肢屈曲置面部,下肢屈曲接近腹部[3]。⑷非营养性吸吮:足跟采血穿刺前先让新生儿后吸吮12%蔗糖水2ml,再在新生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使其做吮吸动作,整个操作过程保持奶嘴在患儿口中,直至操作结束后5min。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操作前后的心率、呼吸频率变化。⑴疼痛程度:由经过专门培训过的1名护士采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进行疼痛的评价,内容包括行为指标(面部表情、口形变化、声音强弱、持续时间长短、四肢动作及肌张力改变)和生理指标(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⑵心率、呼吸频率:在操作前连接用惠普M3监护仪,记录新生儿穿刺前、穿刺后2min时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单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的轻度、中度、重度疼痛的NIP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新生儿操作前后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

观察组操作前后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同组内操作前后相比,△P<0.05

3 讨论

新生儿的疼痛神经元通路在解剖上已成熟,胎龄在30周以上的新生儿,其皮肤痛觉受体的密度已与成年人相似。疼痛是一种不舒适的经历,其会对新生儿造成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严重者导致脑缺氧而引起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因此,缓解新生儿疼痛必须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对新生儿的疼痛加以干预,减轻、控制乃至消除疼痛是医务人员的职责。已有研究表明,非药物性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儿操作性疼痛有明显效果[2,5,6]。本研究对进行侵入性操作的新生儿实施环境控制、抚触、体位支持、非营养吸吮等非药物管理措施,其中环境控制减少对新生儿的不良刺激降低能量消耗,使其更好地应付疼痛;非营养性吸吮可通过刺激口腔触感和机械感觉器,提高疼痛阈值,减小心率和呼吸频率的波动[4];抚触可使大量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促进β内啡肽的释放,并通过神经张力改变及5-羟色胺酸的作用,提高新生儿的应激能力,减轻对疼痛的敏感性[6~11]。体位支持可使新生儿感觉安全、舒适,减少能量消耗,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减轻疼痛[5]。

研究结果显示,非药物管理组在疼痛缓解、心率、呼吸频率的波动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非药物管理有利于缓解新生儿进行侵入性操作时的疼痛,减少因为疼痛而给新生儿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刺激。

摘要:目的:探讨非药物管理在新生儿疼痛缓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6月住院的90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需进行侵入性操作,对照组不进行干预,观察组给予环境控制、抚触、体位支持、非营养吸吮等非药物管理措施,采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比较两组的疼痛情况,并比较操作前后的心率、呼吸频率变化。结果:观察组的轻度、中度、重度疼痛的NIP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操作前后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药物管理有利于缓解新生儿进行侵入性操作时的疼痛,减少疼痛带给新生儿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刺激。

关键词:非药物管理,新生儿疼痛,缓解,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瑞冬,陈锡明.新生儿镇痛的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26(2):71

[2]王惠良,黄爱微,陆宁洁,等.非药物疼痛管理在新生儿科患者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640~1641

[3]袁显文,单若冰,邢林,等.新生儿疼痛评估及其干预措施探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10:400

[4]陈建芳,徐亮.非药物治疗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比较[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6):372~376

[5]王华,李秋芳.糖棉签吸吮对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反应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5:362

[6]张小蓉,王亚.非药物性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9;23(10):904~905

[7]黄凌雁,张伟青,彭晓云,等.婴儿抚触对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所致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8):877~878

[8]赵桂荣.母乳吸吮干预对婴儿静脉穿刺疼痛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6):1897~1898

[9]冯艳华,姚银莲,廖桂姨.吸吮减轻新生儿静脉穿刺时疼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9;16(7):46~48

[10]高海霞,陈京立,高红莲,等.非营养性吸吮对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53~54

新生儿疼痛的护理 篇3

【关键词】NUCU 新生儿 疼痛 干预

在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极低体重儿)长时间?反复地疼痛刺激可引起心率加快?呼吸改变?耗氧增加?血氧饱和度降低等等不良反应,使病情加重,影响愈后?研究证实,[1]疼痛对新生儿可造成一系列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反复的疼痛刺激可损害新生儿神经细胞的发育,引起一系列行为改变,如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或紊乱等,这些对新生儿以后的社会交流?行为和自我调节能力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NICU护理人员要认识到新生儿疼痛来源?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控制?消除新生儿疼痛?

一?疼痛的定义;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Pain)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主观性感觉”?另有研究证实,新生儿出生后即具有疼痛感受能力,能够对有害刺激感知?传递?回应,甚至记忆?

二? 疼痛主要来源

1?NICU新生儿疼痛主要来源于各项侵入性操作(亦称致痛性操作),如足底挤压采血?动静脉穿刺?皮下和肌肉注射?气管插管?气道内吸痰?腰穿?留置胃管等,局部感染?液体外渗?皮肤灼伤?手术等更是可引起疼痛?还有因医护人员对疼痛的意识不强,操作时动作粗鲁,对较小的早产儿如更换尿布?体温测量?体位变换,撕揭胶布等日常操作也会产生疼痛,此外临床上的一些刺激性药物如氯化钾,磷酸肌酸钠,葡萄糖酸钙针等都可使患儿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

2?1997年美国儿科学院环境健康委员会建议的NICU最安全的声音水平(45分贝以下)?而我们NICU的噪音如心电监护仪报警音?呼吸机?微量泵?输液泵报警音?电话?暖箱门开关等远远大于这个声音分贝,同时新生儿又长期暴露于明亮的光照环境中与疼痛密切相联,也是一种不良刺激?

三?有效的护理干预;

1?改善NICU病室环境,调节适宜的光线强度,对早产儿的暖箱,要遮盖以遮光性能好棉布,尽量为其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以利于休息?控制噪音水平,及时处理各种仪器报警音,避免用力开关暖箱门?靠近婴儿床(包括暖箱和 辐射热台)说话声音要轻,保证NICU噪音控制在﹤60分贝,以降低NICU中的压力刺激,避免加重患儿对疼痛感觉的刺激?

2?发展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护理?如新生儿皮肤薄?娇嫩,当遇到轻微外力或摩擦时,很容易引起损伤?疼痛和感染,用新型皮膚保护剂“人工皮”粘贴于内外脚踝?膝盖?肘部及其它骨隆突处,起到保护皮肤?减少擦伤引起的疼痛;避免把胶布粘到头发上,撕揭胶布前要先湿润胶布等;在进行各种操作和处置时动作轻柔,技术熟练,时机适宜,如采血和各种操作避免在新生儿儿睡眠状态下;各种有创穿刺操作要待消毒液干后再进行,以减少刺激;需要24小时静脉营养支持?频繁输液的患儿可给予中心静脉置管PICC代替普通留置针?静脉采血代替足跟采血等,尽可能的减少反复的有创操作刺激,减少患儿的痛苦;

3?给新生儿以舒适体位?有研究称屈曲体位可以放松肌体,使新生儿身心舒适;俯卧位犹如在“宫内”姿势,能减少其苦哭闹,减少能量消耗,睡眠时间长,还能避免或减少皮肤擦伤,从而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刺激?“鸟巢样”的体位给早产儿一种被环保的感觉,能使他们获得安全感?早产儿的暖箱里放置“鸟巢”,让早产儿睡在“鸟巢”里,犹如母亲的子宫一样,有边界感和安全感,给早产儿触觉感觉系统以柔和刺激,产生愉快情绪,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各种致痛性操作所产生的不适和疼痛?

4?抚触和“袋鼠式”的护理?抚触是通过肌肤接触给予新生儿温和的按摩?抚触带来的温和刺激可通过β-内啡肽的释放,迷走神经功能的改变以及5 -羟色胺(5-hydroxyl ttyptamine, 5- HT)的作用,满足新生儿情感上的需求,使其身心受到抚慰,消除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减少应激行为,从而使疼痛缓解,并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2]?代鼠式护理将新生儿置于母亲胸前行皮肤接触,可减少新生儿的能量消耗,改善呼吸?提供他们所需的温暖和安全感,促进生长发育和母婴感情的建立,从而提高新生儿应对疼痛的能力?

5?非营养性吸吮是指在婴儿口中放置无孔“安慰奶嘴”,以增加其吸吮动作,通过吸吮刺激口腔触觉感受器提高疼痛阂值,促进5-羟色胺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同时吸吮动作是新生儿的先天性条件反射,也能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分散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

6?各种致痛性操作后口服蔗糖或25%的葡萄糖液,可使哭闹?烦躁的的新生儿马上安静,其原理是可通过刺激甜味味觉达到激活体内内源性阿片的作用产生镇痛作用?夏传雄等[3]研究验证了25%葡萄糖液对新生儿因疼痛产生的哭吵有镇静作用?口服糖水时增加吸吮动作,给新生儿提供舒适感,更好地处于安静状态,从而减轻新生儿痛苦?

参考文献

[1] 陈锦秀,叶天惠.新生儿疼痛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40(10):787-789.

[2] 张金燕.新生儿的心理护理.临床医学,2002, 22( 9) : 62.

[3] 夏传雄.赵萍.刘亚玲.新生儿口服葡萄糖液的镇痛作用[J].

疼痛的心理护理 篇4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创伤或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反映的强弱,表现轻重程度各不相同,也就是说,疼痛阀值因人而异,对疼痛刺激所得到的反映也因人而异,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因时而异。这是因为,疼痛的冲动发生于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对疼痛的反映除了与疼痛的刺激的部位 强度 频率有密切关系外,患者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安静 舒适的环境,用心专注的活动,富于兴趣的交谈等,可以提高阀值,减轻疼痛。例如:在专心活动时发生的一般外伤,往往在活动结束后才被发现。此外,强烈的信念及信心,坚强的意志和耐力,也可以提高疼痛的阀值,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如有的同志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但疲倦、紧张、焦虑、恐惧、软弱均能减低对疼痛的耐受力,增加疾病引起疼痛的程度,如害怕打针的人可以在注射时发生疼痛性休克。性格外露者较内向者更易于表现对疼痛的反映。有思想情绪或神经衰弱的患者也用疼痛来表现他们的情绪。一般在夜里及清晨,人的发现状态处于低潮,注意力较集中,对疼痛的反映也较强。总之,各种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反映,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当趋利避害,根据心理特点,认真做好观察、治疗、护理、以利患者康复。

静脉输液疼痛的护理 篇5

1 药物性疼痛的护理

1.1 根据药物的渗透压、pH值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

在执行静脉输液前,应先了解药物的渗透压、pH值,以便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对于渗透压大于600 mOsm/L,pH值低于5或高于9的液体或药物,不适合经外周静脉短导管实施静脉治疗。应尽量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或锁骨下静脉插管(CVC)实施静脉治疗[1]。这样,通过较快的血液稀释可避免此类药物对血管内膜的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如果患者没有PICC或CvC通道,可置入留置针实施治疗。但应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并缩短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一般情况,可保留24 h,次日更换血管置入。

1.2 根据药物的微粒异物选择合适的输液器

微粒异物多为不能代谢的物质,直径50μm以下时,肉眼不能发现,因此,澄明度合格的药液不一定意味着微粒合格。微粒较大、过多会造成血管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从而,引起患者的局部疼痛。对此,可选择精密过滤输液器。其终端过滤器采用3μm孔径的过滤介质,与目前普通输液器(过滤介质孔径10~12μm)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滤除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从而减少微粒对血管的刺激。1977年,Rusmin等[2]研究输液中微粒污染情况与静脉炎的关系时,确认微粒的多少与静脉炎的发生关系密切。微粒进入人体后,可随血液循环,引起血管内壁损伤,管壁不光滑,引起血小板黏附,形成血栓和静脉炎。基于试验结果和临床实践,作为一种方法与手段,在临床上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进行特殊药物制剂的输液治疗(如七叶皂苷、红花注射液等),对预防和降低临床输液性静脉炎,减少患者疼痛,保障治疗的正常进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 非药物性疼痛的护理

2.1 消除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由于患者惧怕静脉穿刺,精神高度紧张,总觉得穿刺处疼痛。对于此种情况应根据患者的个性和疾病进行心理护理,在输液前做好解释工作,加强交流,分散注意力。可告知有利于其疾病恢复的相关知识,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2.2 加强护理人员输液技术培训

新分配的护士应集中培训,在假肢上反复训练穿刺技术,直到熟练为止。避免反复穿刺失败,引起皮下组织损伤导致患者疼痛。

2.3 及时处理无液体渗漏时的疼痛

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出现局部疼痛而无渗漏时,应查找原因,给予对症处理。(1)皮肤穿刺点处疼痛:固定针柄的胶带过紧,取下胶带重新固定,松紧适宜;头皮针走形与静脉有夹角,适当调整头皮针方向,使其与静脉成一直线;头皮针尾部与皮肤不能接触,可在头皮针下垫厚薄适宜的棉块;(2)头皮针前端疼痛不适:调整头皮针的位置,使其勿紧贴血管壁;(3)穿刺部位走形与肢体疼痛:静脉走形发红,与输入的药物有关,可减慢输液速度或给予局部热敷;若为寒冷季节,可给予肢体保暖,但应避免烫伤发生。

2.4 及时处理液体渗漏引起的疼痛

液体渗漏引起患者疼痛时,可给予以下处理:(1)冰块冷敷,局部用冰块冷敷可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而减轻疼痛,尤其对化疗药物外渗的早期使用效果更好;(2)热敷,可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减轻水肿,缓解疼痛;(3)局部封闭,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用于化疗药物渗漏效果肯定[3]。

2.5 及时纠正肢体位置不当引起的疼痛

穿刺部位受压或位置欠妥,使针头紧贴管壁引起刺痛或蚂蚁般咬痛。另外,有的患者误认为输液肢体稍一活动便会产生渗漏,因此,长时间不敢动,致使肢体麻木或酸痛。对此,应及时纠正不当的肢体放置位置,反复讲解注意事项。对输液时间超过4 h尽量使用留置针输液,使肢体有一定的活动度,以避免因为输液引起肢体的麻木、酸痛。

2.6 掌握正确的拔针和按压方法

先撕去两条胶布,留下覆盖穿刺点的小纱布块,用手扶住,另一只手轻持针柄平稳快速拔出针头再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以免造成针刃对血管壁和周围组织的机械性切割损伤。及时按压皮肤和静脉两个穿刺点,按压力度以不出血为准,避免按揉和减少按压时间,以防发生皮下淤血而致疼痛。

3 小结

静脉输液过程中引起的疼痛,是临床治疗中导致患者不适的最为常见的一种因素。及时做好疼痛护理,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及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确保向所有接受输液的患者提供最高质量的护理,以实现真正的人性化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淑兰.静脉输液引起疼痛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卫生职业教育, 2007,25(18):1-3.

[2]Rusmin S,Deluca PP.Rapp R,et al.Microbial assessment of a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n filtration and infusion phlebitis.Bull Parent Drug Assoc,1997,31:1.

新生儿疼痛的护理 篇6

关键词:指引流程,骨科,术后疼痛,护理

疼痛 (pain) 是骨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也是首发症状, 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 加强对疼痛的管理, 采取积极有效的镇痛措施, 有效地缓解疼痛,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骨科手术后的疼痛比腹部手术后的疼痛更痛苦、更难以忍受, 需要更多的镇痛管理措施[1]。2004 年国际疼痛协会 (IASP) 确定l0 月11 日为“世界镇痛日”, 并提出了“免除疼痛, 是患者的基本权利”[2], 因此, 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是临床服务的最重要内容。现将2014 年7 月整一个月在我科住院的56 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按照骨科疼痛指引流程对疼痛患者进行护理,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6 例, 男32 例, 女24 例, 平均年龄 (41±7.66) 岁, 均无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及神经精神类疾病, 患者听力、认知能力正常, 能够完成量表测试, 征得患者同意, 愿意配合。其中, 股骨颈骨折11 例, 股骨干骨折9 例, 髌骨骨折6 例, 骨盆骨折5 例, 胫腓骨骨折16 例, 踝关节骨折5 例, 跟骨骨折4例, 全部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术顺利, 术后给予抗生素、止血对症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 例和观察组26 例, 两组患者在在性别、年龄、病情、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 P值均大于0.05,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术后保持病室温度适宜, 空气新鲜, 床单位的干净整洁, 促进患者舒适。做好心理护理, 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其需求:如亲朋好友的陪伴可增强其自信心, 消除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 从而减轻疼痛。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多关心、多理解患者由于疼痛引起的的各种反应。

1.2.2 实施疼痛健康指引流程1.2.2.1 评估记录疼痛患者在发出疼痛信号时, 护士利用护患通用的面部表情量表和数字疼痛量表合一的疼痛评估标尺, 对疼痛患者进行疼痛评分, 同时观察和分析引起其疼痛的原因:①伤肢体位放置是否恰当;②伤肢肢端末梢血循充盈及感觉运动功能是否正常;③伤肢引流管是否通畅;④是否指导伤肢进行适度功能锻炼;⑤其他;当对患者疼痛评分≥4 分时, 护士需建立起《疼痛护理记录单》, 准确真实记录疼痛的日期、时间、疼痛部位及评分并签名。

1.2.2.2 告知内容 ①指导患者 (家属) 正确使用面部表情量表和数字疼痛量表, 由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打分, 并告知目前的疼痛强度及预期的舒适目标;②疼痛评分≥4 分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并采取措施进行止痛, 疼痛≥7 分按急诊处理。

1.2.2.3 护理措施 ①情志护理:解释疼痛原因, 鼓励患者 (家属) 参与疼痛治疗;②肢体放置功能位, 观察末梢血循、感觉和运动情况, 保持引流管通畅, 维持牵引效果等;③分散注意力的方法:音乐疗法[3]、放松、看电视、阅读、交谈、回忆趣事等;④物理疗法:冷敷、热敷、理疗、按摩等;⑤指导患者适度功能锻炼:如踝关节背伸屈曲、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直腿抬高运动、腰背肌锻炼等;⑥中医治疗:中药熏蒸、中药湿敷, 穴位注射、推拿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 可以有效缓解病痛;⑦药物:遵医嘱正确用药, 准确记录用药时间, 药名及用药途径。

1.2.2.4 观察与记录 ①每日对疼痛患者进行两次评估, 时间:10AM, 10PM, 其他时间随时出现疼痛随时进行评估。疼痛≥4 分患者记录并交班;②疼痛干预后0.5~1 h再次评估;③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1.2.2.5 健康教育 (1) 告知疼痛对机体的危害, 疼痛是可以控制的, 配合医务人员评估疼痛情况, 接受医务人员推荐的止痛方法。①心血管系统疼痛导致机体产生应激反应, 释放一系列的内源性活性物质, 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 可导致患者术后血压增高, 心率增快, 甚至心律失常[4]。②呼吸系统疼痛常导致患者呼吸功能减退, 延缓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 导致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③神经内分泌系统疼痛引起合成代谢类激素水平下降, 多种分解代谢类激素释放增加, 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 导致患者发生负氮平衡, 影响患者康复。④胃肠道泌尿系统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反射性地抑制胃肠道功能, 胃肠道功能出现紊乱;膀胱平滑肌张力下降, 排尿困难, 导致术后尿潴留。⑤心理行为疼痛引起患者恐惧、紧张、易怒、失眠、焦虑等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患者注意力过于集中, 情绪过度紧张, 烦躁等又会加重疼痛。⑥血液系统疼痛应激引起血液血粘度、血小板功能、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发生改变。⑦肌肉系统疼痛使手术切口周围肌肉张力增加, 影响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可能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过程。 (2) 止痛药需按时使用才能更好的止痛, 不可擅自停药或增减用药量及频次。使用止痛药的药量是根据疼痛程度来调整的, 每位患者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 有些是需要大剂量给药才能缓解的。 (3) 告知患者药物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不良反应预防措施:①便秘:多饮水、多食粗纤维素类食物, 适当活动, 保持每天排便习惯, 可适当使用缓泻剂, 如番泻叶、麻仁丸等。②呕吐:头晕、恶心、呕吐是使用阿片类药物初期反应, 3~5 d可耐受, 症状逐渐消失, 遵医嘱合理使用止痛药物。③尿潴留:指导患者腹部热敷、听流水声, 必要时行导尿。密切观察使用阿片类药物患者的神志、呼吸,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④对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法 (PCA) 的患者讲解给药的方法和时机。⑤指导患者正确认识止痛的药物, 阿片类药物医学应用导致成瘾非常罕见, 长期及重复用药仍然有效, 耐药和生理性依赖不同于成瘾。

1.2.2.6 效果评价最后再次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并记录, 有无达到镇痛目标, 若疼痛评分仍≥4 分, 需重复以上流程, 同时要观察患者的依从性是否提高, 能否按时服用止痛药物, 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2.2.7 采用SSPS 19.0 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实施疼痛指引流程前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实施疼痛指引流程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讨论

3.1 骨科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及疼痛的潜在不良影响它可以影响患者心理及精神状态, 影响睡眠, 加重紧张、焦虑情绪[5]。再者, 骨科患者因术后疼痛刺激通过脊髓介质, 交感神经反射引起肌肉、血管收缩, 导致切口呈缺血状态, 引起机体代谢异常, 影响切口愈合[6]。急性疼痛往往会影响到患者的睡眠, 使患者情绪低落, 从而影响患者身心的康复。

3.2 疼痛健康指引流程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有文献报道, 护士与患者做5~10 min的必要谈话, 可使患者的镇痛效果持续18 h[7]。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 围绕护士实施疼痛健康指引流程, 进行疼痛护理的效果评价;围绕疼痛控制目标、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进行疼痛控制质量的结果评价。结果表明, 通过评估一干预一效果评价的疼痛控制程序, 使患者的疼痛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评估和处置, 疼痛也得到缓解和控制,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提高康复质量, 使疼痛护理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 整体协调一致, 同时确保了疼痛管理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与稳定。

参考文献

[1]Ekstein MP, Avi A.Weinbroum.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ain in Orthopedic Patients Is More Intense and Requires More Analgesia than in Post-Laparotomy Patients[J].Pain Medicine, 2011, 12 (3) :308-313.

[2]赵继军, 崔静.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4) :383-384.

[3]吴红艳, 刘珊.欢笑是最好的治疗[J].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 , 2002, 21 (2) :71.

[4]边俊英.骨科病人疼痛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10 (6) :3229-3230.

[5]王锡花.癌症患者疼痛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23) :206-207.

[6]张海萍, 李颖华.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护理[J].中华医学进展杂志, 2004, (10) :68.

妇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 篇7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1年5月妇科手术患者109例, 由于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 有效处理患者的疼痛, 使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 无任何差错和并发症。

2术前护理

2.1 术前指导

对已确定手术时间的患者, 应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对手术治疗所产生的心理活动, 每个患者的个性、职业及文化修养不同, 产生心理反应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 应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思想顾虑, 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的病种, 讲解手术目的、方法及术后的注意事项, 尤其对手术后体位变动, 牵拉切口、咳嗽等均可诱发疼痛等情况向患者说明, 并将缓解疼痛的方法告诉患者, 让她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2 疼痛宣教

1986年疼痛研究国际协会 (IASP) 曾对疼痛定义为, 现存或潜在的组织受损有关所产生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之体验[2]。术前一定要告诉患者关于术后镇痛的知识, 让她们理解使用太多的止痛药有害处。还可利用患者间的交流, 把术后患者介绍给术前患者, 前者可以向后者生动讲解术后疼痛的情况, 使后者对术后疼痛有所准备。

3术后护理

3.1 疼痛的阈值

年轻人比老年人疼痛更敏感。

3.2 早期疼痛的分期与对策

早期疼痛分3期, 麻醉清醒至24h内;术后2~3d以及术后3~4d。第1期疼痛一般为切口疼。妇科手术患者30%~40%在24h期间经受剧烈的疼痛, 精神承受着极大的痛苦, 患者感到焦虑、烦躁。患者术后疼痛的治疗除了使用镇痛泵, 肌注杜冷丁等常规治疗方法外, 更重要的是给予精神鼓励, 向患者说明肌肉松弛是自己缓解疼痛的方法, 并解释使用止痛药可使肠蠕动恢复缓慢, 为消除患者的焦躁情绪和对止痛药的依赖性, 在进行指导时, 应使用安慰性语言, 为提高语言的效果, 护士在说话时可握住患者的手或把手放在患者的额上, 使其感到温暖, 有安全感和依赖感, 从而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第2期疼痛一般为增加切口张力引起的如翻身、咳嗽等, 此时, 护士应使患者卧位舒适, 通常取半卧位, 床单要整洁、干燥, 一边向患者讲明半卧位和床上活动的好处, 一边鼓励患者翻身, 同时帮助患者拉压在身下的衣服和床单, 使其感觉到你在关心她, 当患者因咳嗽引起切口疼痛时, 护士应向患者解释痰液滞留肺内的危害, 取得患者合作, 并双手轻按切口两侧, 看着患者嘱其深呼吸, 把痰咳出来, 患者既感安全, 又受到鼓励, 同时也减轻了咳嗽振动引起的切口疼痛。第3期疼痛一般是肠蠕动引起的, 护士应向患者解释:手术和麻醉的作用, 胃肠的蠕动受到抑制, 肠管内因气体贮留可有胀痛, 肠蠕动一旦恢复, 偶尔会有牵涉痛, 这是胃肠功能恢复的状态, 使患者对康复充满希望, 从而忽略疼痛问题。

3.3 其他减轻疼痛的对策

3.3.1 环境:

保持安静、整洁, 尽可能降低一切噪声, 白天为防止光线照射, 可用窗帘遮挡, 夜晚尽可能关灯, 根据气温、病情, 调节患者室内的温度, 创造舒适的环境, 使其安心休养。

3.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关心、体贴患者, 待其热情、和蔼, 尊重其人格, 耐心听取患者主诉, 理解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如哭泣、呻吟等。

3.3.3 创造良好的氛围:

请性格开朗、乐观的患者在病室中与其他患者交流, 谈彼此的手术感受和经验, 相互鼓励, 相互照顾, 消除对手术的种种疑虑, 建立友情, 还要争取家属配合, 以提高患者的痛阈值。

3.3.4 分散注意力:

在护理术后疼痛患者时, 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人为的刺激, 从而忘记手术造成的疼痛, 如拿给患者一束鲜花, 或向患者解释一本新书, 或谈谈某体育明星、影星、歌星的轶事等等。

3.3.5 音乐疗法:

在护理术后疼痛患者时, 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特点的不同, 选择其喜欢的轻快、舒畅的乐曲, 通过音乐优美的旋律、曲调和感染力使患者精神得到放松, 从而缓解患者的痛苦。

4体会

为接受治疗而住院的妇科患者, 不论是急诊入院, 还是选择性住院, 当知道要接受手术时, 几乎所有的患者, 都会对术后疼痛产生不安和恐惧, 因此, 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关于镇痛方面知识的教育, 有助于取得其术后良好的配合, 把疼痛减轻到最低, 术后对疼痛要有正确的评估。做到积极有效地用药镇痛及各种辅助治疗, 做好心理护理, 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工作, 使患者在良好的状态下有效的减轻疼痛。

关键词:妇科,术后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Yuen TS, Irwin MG.The“fifth vital sign” (J) .Hong KongMedical Journal, 2005, 11 (3) :145-146.

骨科病人疼痛的护理干预 篇8

方法:对120例骨科患者采取及时有效地解除疼痛,对症护理,心理疏导。

结果:患者疼痛减轻,身体状态和功能改善。

结论:及时有效止痛护理能促进患者疾病痊愈,有利于康复。

关键词:骨科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36-01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86年)为疼痛所下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特征,又是许多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1]。疼痛提示个体的防御功能或人的整体性受到侵害,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害警告,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2]它受心理状态和其他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如何有效地止痛,减轻病人的痛苦,减轻其对机体的有害影响,对做好骨科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疼痛是骨科医生最常要处理的临床问题。然而由于中国社会教育、经济发展等因素,疼痛的治疗常常被忽略,认为疼痛只是疾病的症状,是不得不忍受的。随着当前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对疼痛认识的提高,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对止痛的需求也日益增高,因此病人和医生都应当改变传统的、消极的疼痛治疗观念,尽早、尽可能彻底解除骨科疾患所引起的疼痛。

1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间住院病人120例,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10-80岁。根据可视模拟标尺法(VAS法),本组患者1-3分35例,4-6分30例,7-10分55例。经过治疗护理干预后1-3分49例,0分71例。

2护理干预

2.1及时解除疼痛。创伤性疼痛:骨折后妥善保护患部,制动肢体,移动病人时,应帮助病人托扶固定患肢,动作轻柔,避免因活动患肢加重疼痛。

炎症性疼痛: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有脓肿时及时切开排脓并冲洗。

急性缺血性疼痛:立即除去导致缺血的原因,如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敷料,解除动脉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状况。

恶性肿瘤性疼痛:行手术切除肿瘤,化疗、放疗。神经性疼痛:针对不同病因行手术、牵引或按摩,并辅以应用消炎药物及理疗,以消除局部组织炎症、水肿,解除神经压迫。

2.2对症护理。根据疼痛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2.2.1按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可促进病人的舒适与睡眠。并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2.2.2物理方法止痛。可用局部冷敷、抬高伤肢等方法减轻伤肢水肿,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热疗和按摩可减轻肌痉挛引起的疼痛。[3]

2.3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氛围。病房安静、清洁,利于病人休息和睡眠,因为失眠会加重病人的疼痛。看喜爱看的电视节目,听轻音乐,转移病人的注意力,音乐能刺激听觉中枢对疼痛有相互抑制作用,同时音乐可提高垂体啡呔的浓度,脑啡呔能抑制疼痛。引导病人过愉快、充实、丰富的生活,帮助病人制订康复计划。骨折病人病程长,有的还伴有终身的特征,把锻炼原理告诉患者,提高其进行功能锻炼的自觉性。教育和沟通患者的亲朋好友,使其较多地体恤患者的处境,使病人保持最佳的心理状体,提高生活质量。

2.4心理干预。指导病人及家属应用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或松弛疗法等缓解疼痛。患者常因对疾病和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加剧了疼痛的感觉,因此护士给予必要的关心,疏导患者心中郁積,使病人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怀的温暖。平等的双向交流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病人减轻心理负担,正确认识疼痛,提高痛阈。贯彻知情同意原则,了解患者的心态和疑虑,及时与患者开展心理交流。应以同情、安慰、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设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分散注意力,使患者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轻松,可提高疼痛阈值,增加对疼痛的耐受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热情主动地与病人交流,操作熟练,取得病人信任,同情病人,尊重病人。在治疗护理时,动作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如进行清创、导尿。换床单、翻身等护理操作必须注意移动患者时注意保持舒适的体位,避免引起患者疼痛。同时应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当患者疼痛时,陪伴家属也受到影响,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患者,致使患者疼痛加剧。做好患者及家属思想工作,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因素,积极的心理状态,也能起到止痛和有助于康复的作用。[4]

3总结

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特征,又是许多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它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受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和文化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独特主观感受,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正确的疼痛评估、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病程,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

[2]段磊.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3]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手术后疼痛护理 篇9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唿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调查发现,约95%的手术病人会对疼痛的惧怕而引起担心、焦虑和不安,有些则引起心慌、血压增高。术后因咳嗽及转动体位,分泌物不易排出,引起肺部胀和肺部感染等,这些直接影响到术后恢复的效率。

因为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不仅仅局限于皮肤,肌肉、内脏器官都会受累,术后疼痛的来源,包括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的双重激动。神经系统的损伤、刺激造成的疼痛感觉,其根本原因还是肌肉、肌腱的损伤对神经系统的刺激,造成的异常感觉。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将对机体多个方面带来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术后康复。术后疼痛导致的机体病理生理改变不容轻视,它不但使循环、唿吸、消化、内分泌、免疫、凝血等系统发生改变,而且剧烈的疼痛可以造成精神创伤。治疗和缓解这种疼痛没有其他办法,除了多休息,如果实在疼得不行了可以合理的吃止痛药。

癌性疼痛的护理干预 篇10

目前最为广泛和公认的是国际疼痛研究协会 (IASP) 给出的疼痛定义:即“疼痛是伴随现有的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复杂结合的主观感受。’’这一定义强调了疼痛是患者主观感受, 提示在评估疼痛疼痛强度时, 应该以患者本人的主诉为依据。

2 疼痛产生的机制

2.1 癌症发展所致的疼痛

(1) 癌症侵犯神经组织; (2) 硬膜外转移、脊髓压迫; (3) 癌症侵犯管腔脏器; (4) 癌症侵犯脉管系统; (5) 癌症侵犯骨骼; (6) 癌症本身分泌致痛物质。

2.2 癌症诊断和治疗后引起的疼痛

(1) 诊断性检查引起的疼痛; (2) 外科手术后疼痛; (3) 放射治疗后疼痛; (4) 化学治疗后疼痛; (5) 介入治疗后疼痛; (6) 激素治疗后疼痛; (7) 免疫治疗后疼痛; (8) 镇痛治疗后的疼痛。

2.3 合并感染、慢性疼痛性疾病以及癌症疼痛综合征

(1) 癌症合并感染引起的疼痛; (2) 癌症合并慢性疼痛性疾病; (3) 癌症合并癌症疼痛综合征; (4) 心理因素。

3 疼痛的评估

有效准确的评估疼痛的程度, 是规范疼痛处理的关键步骤。有助于治疗和护理措施的选择, 疼痛评估的内容包括: (1) 评估疼痛的一般状况; (2) 评估疼痛对患者功能的影响; (3) 评估疼痛对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 (4) 评估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态度和治疗依从性; (5) 评估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在疼痛控制中的作用。

4 疼痛的护理干预

癌性疼痛常常被认为是不可逆的伴随症状, 现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总结如下:

4.1 药物止痛护理

“三阶梯疗法”是WHO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药物治疗方案, 具体给药方法是根据轻、中、重不同程度的疼痛单独或联合应用于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以可待因为代表的弱阿片类药、以吗啡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其疗效虽然确切,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疼痛控制不充分的问题, 需要必要的护理干预:

4.1.1 按时给药

严格掌握镇痛药的半衰期, 做到按规定的间隔时间给药, 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降低机体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达到持续有效的缓解疼痛, 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4.1.2 个体化给药

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耐受性的不同区分给药。要注意患者的实际疗效, 以达到有效的阵痛目的, 对于麻醉药品的敏感度, 个体间差异很大, 所以阿片类药物并没有标准计量, 凡能使患者缓解的剂量就是正确剂量[1,2]。

4.1.3 首选口服给药

在可能的情况下, 力争口服给药。既可保持患者的独立性, 又便于患者长期服用, 能免去长期注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如不能口服或口服不佳可考虑直肠给药或皮下、肌注给药。

4.1.4 三阶梯复合给药

由于癌性疼痛是以持续性侵害刺激及急性疼痛持续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有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两种特点, 因此, 在止痛药的应用上要有长期安排, 采取分阶梯复合给药的方式, 并根据疼痛程度变换应用不同强度的镇痛药, 在充分缓解疼痛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麻醉止痛药的用量, 实践证明只要合理应用, 不仅可以达到止痛效果, 而且不易出现成瘾[3]。

4.1.5 用药期间的疼痛评估

在疼痛处理中, 护士的作用是协助医师为患者缓解疼痛, 而不只是评估疼痛, 因此, 对疼痛效果的贯彻和记录同样应纳入护理常规, 用药期间进可能量化评估疼痛程度, 有助于医师调整用药方案, 以达到最佳止痛效果, 并将止痛药的不良反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4.2 非药物止痛护理

非药物疗法的应用作为药物疗法的补充可提高疼痛缓解效果。

4.2.1 转移止痛法

即将注意力集中与其他刺激而不是疼痛的感觉。包括与他人交谈, 听音乐下棋, 打牌等, 护士可组织患者参加必要的活动, 分散其注意力, 减轻痛苦。

4.2.2 松弛止痛法

是一种无焦虑和骨骼肌肉紧张的相对自由状态, 包括深呼吸, 腹式呼吸, 打哈欠, 按摩等。使患者全身放松, 达到止痛效果。

4.2.3 物理止痛法

包括皮肤刺激、锻炼、固定术、经皮电神经刺激及针灸疗法等, 皮肤刺激包括冷、热、湿敷、按摩等, 对患者进行物理疗法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4.2.4 饮食疗法护理

有研究发现, 针对晚期肝癌合并腹水的患者食用新鲜葡萄或葡萄干;生冷食物, 如蔬菜和水果;或者1/4的谷类、酸奶、鸡蛋、动物肝脏和3/4的水果和蔬菜的混合饮食。这些饮食疗法可减轻疼痛。

4.3 心理护理

癌症患者本身就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 而疼痛症状的出现又给患者增添了恐惧和绝望, 要及时给与患者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痛苦和恐惧, 并给与同情。Frank曾提出:希望的突然破灭有致死的作用, 所以护士是患者充满希望, 树力信心, 激发生存欲望极其重要, 还要因势利导, 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 帮助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 家属是患者疼痛控制中有力的支持者, 指导家属配合医护人员给与患者安慰、鼓励和支持。

4.4 健康宣教

对癌症患者应开展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健康宣教, 实施患者与家属同步健康教育, 宣教疾病知识及指导。在患者方面, 鼓励其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自理活动, 改善患者生活独立, 减少依赖, 在家属方面, 使患者家属掌握疼痛的一些相关知识, 对患者的态度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当其诉说时不是像过去那样去责备, 而是给与理解和体谅。随机对照结果表明通过对癌症化疗患者实施健康宣教, 设置专门的护士能有效降低疼痛及其他症状。

5 总结

癌性疼痛是一个复杂的主观反应, 成功的评估、控制疼痛有赖于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是基础, 是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疼痛的管理是关键, 严格遵守有效控制疼痛的指导原则, 实施有效的止痛措施和完善的护理, 真正解除患者的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疼痛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癌性疼痛是指由肿瘤直接压迫引起的疼痛, 在癌症患者的自觉症状中, 疼痛发生率最高。肿瘤专科护士在保证治疗顺利进行以及缓解由疼痛带来的痛苦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作为护士, 应熟练掌握癌症疼痛的护理知识, 以保证患者得到更加专业有效的护理, 促进癌症疼痛得到最大缓解,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癌性,疼痛,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徐波.肿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2-37.

[2]刘淑芝, 夏春丽, 李伟.“三阶梯疗法”治疗晚期癌性疼痛患者[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7, 9 (5) :129-131.

上一篇:拱脚控制技术下一篇:石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