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质量十篇

2024-09-10

民生新闻质量 篇1

新闻的收看主体是百姓, 要想让新闻媒介得到大家认同, 就要让收看的观众感到受到了关注, 让观众觉得我所收看的节目是与我有关的, 并没有浪费时间。所以新闻中需要有一定比例的民生新闻。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的改善, 各类大会都将民生问题摆在前端, 住房、教育、医疗等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得到政府关注。关注民生, 聚焦民生, 改善民生, 作为新闻人, 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民生新闻质量, 真实、时效地让百姓看到民生。

1. 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 顾名思义就是关注百姓生活的新闻, 是从百姓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中采集出来的新闻。民生新闻成功主要原因就是节目对于受众的尊重, 以及受众自身在观看节目时强烈的存在感 (1) 。民生新闻关注群众的生活状态、教育医疗、风俗民情、巷尾大小事等, 要深入群众, 多方面展现群众目前的生存状态, 反应百姓的生活需求。一方面, 民生新闻要及时反馈群众意见, 另一方面, 民生新闻要传达政府对民生的改善政策。既要采集好人好事传递雷锋精神, 又要播放坏人歹事, 提醒大家注意人身财产安全并警示存有坏念头的人。

2. 民生新闻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娱乐新闻发展迅速, 民生新闻关注度下降

娱乐新闻在这几年发展迅速, 呈几何直线增长。由于近年来明星效应越来越明显, 综艺节目越来越受欢迎, 许多商家和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开始娱乐圈钱, 加大了娱乐节目的投入量。各播放平台不仅拥有各类明星名人真人秀, 而且拥有自己的娱乐新闻, 同时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 网络水军等制造传播噱头争夺群众眼球,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板块构造。使得民生新闻板块比例下降, 收视率也有下滑趋势。群众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被吸引走, 民生新闻遭遇瓶颈。

2.2 民生新闻取材固定, 内容单一

民生新闻取材于生活, 讲究的是贴合实际, 真实原滋原味的报道。但是, 观众的口味在不停的变化, 对民生新闻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观众对猎奇的新闻兴趣越来越高, 传统的报道方式和标题方式很难吸引大众视线。标题党们通过片面的扼取新闻中的点不断进行夸张甚至扭曲的放大, 作为新闻标题, 以粗暴的达到短期吸引的结果, 但从长期看, 观众并不买账, 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民生新闻的内容都是与百姓生活有关的, 但街头巷尾的情事大多类似, 天南地北的生活也大同小异, 这就使得民生新闻看过去都差不多。三五天就有几起不遵守交通规则产生的车祸, 消防队员总是很忙, 扒窃丢皮夹哪都有, 不管有没有端午节时就拍赛龙舟, 中秋节前一定在超市里暗访月饼价格和质量, 中高考不是爱心车队就是接力送准考证。在某些固定的节假日, 每个台的民生新闻内容都差不多, 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

2.3 存在民生新闻“制造新闻”现象

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 民生新闻存在“制造新闻”哗众取宠的现象。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灾后救援工作, 大众也心系抗震救灾工作, 希望能了解救灾工作的进展, 媒体就充当了群众眼睛和耳朵的工作。各媒体都希望自己播报的内容能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 奈何几乎所有民生新闻都在争夺新闻。为了拿到一手、最新、最前沿的新闻, 有很多记者蹲守在救援人员周边, 等着一旦有人被救出来就冲到伤员面前去采访。那种为了新闻而不辞辛苦蹲守现场的精神是值得鼓励的, 但是, 在伤员刚获救, 与死神争分夺秒急需治疗的时刻, 记者们拥上前采访是不是不对呢!尤其是在过了救援黄金时间72小时之后, 每救出一位伤者, 民生新闻便会大力播报。获救时间越靠后, 该条新闻就越能吸引观众视线, 越容易成为头条。但是, 在观众知晓这条新闻的采集方式后, 观众反而会震惊于新闻人的新闻素养, 引起反感。

3. 如何提高民生新闻的质量

3.1 多角度真实有深度地还原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不是简单地还原事实, 不是事实的简单发布, 不能只把表面现象呈现在广大电视观众眼前 (2) 。只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播报民生新闻, 不仅缺乏亲和力, 受角度限制还易引起观众错误的认识。

例如城管执法这类新闻, 仅以第三方角度, 看待事实经过, 一般为:小贩街边摆摊, 城管执法没收商品, 小贩不甘没收, 两者起冲突。首先站第三方让观众当看客, 大多数观众既不是城管也不是小贩, 观众易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达不到关注民生的效果和目的。其次不把新闻双方立场摆清, 容易使人产生偏见, 有人会片面的认为城管暴力执法, 有人会认为小贩违法摆摊就该没收商品, 不深挖新闻, 大众就不知道, 小贩违法摆摊的难处, 城管执法的难度。小贩违法摆摊, 一方面为了生计要赚钱, 另一方面却又没本钱租摊位, 不得已才东窜西逃的违法摆摊;城管依法执法, 小贩耍赖不愿接受处罚, 恶言相向甚至出拳伤人, 城管要怎么办呢?这时, 新闻人能多角度了解事情原委, 并多个类似事件分析, 是不是就能减少群众的不解和愤怒呢?新闻播出之后,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会看到, 他们也会采取相关措施以减少或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这才是制作民生新闻的目的:关注民生。而不只是作为眼睛耳朵去传达事件。

3.2 民生新闻播报有始有终

要提高民生新闻的质量, 就要做到对播报的新闻负责, 要有始有终的将一个事件播报完整。有些制作方播报的新闻只有一个矛盾点在那, 或者只对事情播报一个结果, 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的。经常会出现这类的民生新闻:顾客在超市买到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民生新闻要贴近民生, 要知道大众的心理和需求。很多人都遇到过买到问题食品的情况, 大众看到这类新闻的时候, 是希望了解问题食品为何摆在货架上?我们如何避免购买到问题食品?购买到问题食品时该如何维权?民生新闻若只是播报有人买到问题食品, 那么这则民生新闻就毫无新闻价值。民生新闻的价值就体现在以人为本上, 对大众毫无帮助的民生新闻是没有价值的。所以, 制作民生新闻要在了解观众需求的基础上, 尽可能为自己播报的新闻负责, 将新闻有始有终地播报完整。

3.3 提升现场报道的质量和比重

现场报道不仅考验记者的播报功底, 也考验主持人的灵活播报能力。所以担当现场报道的主持人和记者一定要有足够的新闻播报经验, 同时, 连线主持和记者一定要默契, 接得上谈话, 不要留有大量空白时间。连线设备也要使用较好的。我在观看一次现场报道的时候, 遇到过主持人提问至少5秒后, 现场记者才回答问题。这让观看新闻的我, 觉得莫名其妙, 还想, 是不是电视坏了。多次出现延时, 会影响观众收看的连续性, 进而产生反感。

在民生新闻中, 要进一步突出第一现场、第一时间 (3) 。现场报道是深受观众认可的一种播报形式, 现场报道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观众了解最新鲜的新闻状态, 让大众了解实时的现场环境和事件发展。所以, 一定比例的现场报道是不能少的, 而目前的现场报道数量, 显然不够。

4. 结语

民生问题, 关系国家的发展。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作为以百姓为收看主体的民生新闻, 应当提升新闻质量, 做好媒介职责。

摘要:民生, 顾名思义就是百姓生活。收看新闻的群体是百姓, 要想将新闻做好, 有收视率, 得到大家认同, 就不能忽视民生。近年来, 民生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从两会提出的“聚焦三农, 关注民生”开始, 各方都加强民生质量的政策发布, 城镇一体化、异地高考、跨省医保等问题也正在解决。作为新闻人, 关注民生, 应从本职做起, 要提高民生新闻的质量。

关键词:关注,民生,提高,新闻质量

注释

1刘玲玲.关于提高民生新闻质量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0, (12) :3]

民生新闻质量 篇2

“后民生时代”是民生新闻话语体系中针对受众在社会中定位而诞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概念, 通过对具有社会意识的受众群体进行媒介概念范畴下的界定, 有助于民生新闻的定位和价值研究的准确开展。同时, “后民生时代”也是一个时间范畴, 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形成, 公众已成为社会的重要舆论载体, 他们参与社会公共议题讨论, 甚至影响到社会决策的倾向性, 公众影响力的扩大、诉求的增多是“后民生时代”的典型特征。

“后民生时代”与“前民生时代”存在着差异:一是“后民生时代”中公民社会逐渐成熟, 公民参与社会议题和公共讨论的热情增加, “后民生时代”的民生新闻报道也不再是简单的旁观者和评论者, 民生新闻被要求更广泛参与社会议题, 更具坚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立场;二是“后民生时代”与社会发展同步, “后民生时代”的提出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形成, 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国家对新闻媒体监督职能的肯定, 使得新闻媒体成为公民社会形成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正是这种驱动力, 诞生了“后民生时代”的概念。“后民生时代”对民生新闻提出了新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角色定位, 务必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引领社会舆论走向, 努力构建和谐、健康的公共空间。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的价值和定位需要公共新闻理论的介入, 需要参照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公民诉求情况。“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的价值标准和定位与公共新闻理论不谋而合。公共新闻理论诞生于美国, 是美国新闻媒体在社会公益与经济效益失衡的状态下提出的拯救新闻媒体的重要理论成果, 该理论的诞生是新闻媒体报道不能满足公众对新闻事实和新闻舆论环境诉求而提出的针对新闻报道主体、报道方式、参与方式的改革理论。“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报道需要参照公共新闻理论, 借鉴以下四点内容:一是新闻媒介必须重新评估受众的角色, 视受众为市民、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 而非受害者或旁观者;二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新闻媒介要帮助市民实现政治诉求, 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改善市民社会环境, 而非仅仅知晓问题;三是媒介有义务帮助改善公共生活, 公共生活是媒介范畴下的受众生活环境, 这个环境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念, 同时, 也容易受到漠视, 公共生活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信息渠道的重要通道, 保障社会信息的自由流动, 上可达民意, 下可体恤民情, 使得它值得人们关注;四是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 尊重、理解公众对社会议题的各种看法, 承认公众在新闻媒体传播领域的重要价值。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存在问题较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民生新闻潮流, 已经走过近30年, 这30年也是公共生活领域由缺失到繁荣的30年, 民生新闻通过民生视角, 帮助公共生活获得巨大空间。同时, 30年后的今天, 民生新闻也处于危急关头, 收视率持续下降, 功能定位缺失, 逐渐远离公众, 甚至成为娱乐化时代的牺牲品, 新闻本是社会公共生活的最后阵地, 是建立民主、公平社会的重要力量,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响亮的声音, 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成为街边娱乐的小贩, 这种状况让民生新闻的公信力大跌。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价值和定位的新思考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的客观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受众, 也不再是概念混淆的人民, 而是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社会诉求的公众。“受众”一词是麦克卢汉针对媒介传播对象提出的概念, 这个概念带有被动性, 强化了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受众”在信息传播中处于弱势地位。而21世纪, 新媒介理论的诞生, 对受众概念提出了质疑, 随着分众时代的到来, 媒介竞争趋于白热化, 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动摇, 媒介对于受众变得更加“献媚”, 公众概念就此诞生。公共新闻理论家詹姆士·凯里在《新闻与公众对话》中提出:公众就是一群聚合在一起讨论新闻的陌生人。陌生人因为讨论相同的话题, 或者同一个社会关注的议题而走到一起, 形成了公众。

首先, 服务公众, 营造和谐、健康的公共空间是民生新闻在“后民生时代”最重要的价值, 缺少了参与社会议题和公众讨论, 民生新闻将失去一直以来依靠的土壤。成为公众的前提是公民具有共同的议题, 这个议题因被公民所关注而具有新闻价值、社会价值, 这个议题甚至是关系到公民生活的事情, 正因为被公民所关注, 公民才能自发地聚合, 聚合的公民就演变成公众, 公众具有因为议题而聚合在一起的标签, 不同的议题, 会产生不同的公众, 同一个公民可能参与到几个, 甚至是几十个公众当中。民生新闻的客观主体不再是麦克卢汉口中的受众, 简单的信息灌输时代已经不能够满足公众对新闻功能和价值判断的要求, 公众关注的社会议题也发生了变化, 对议题的处理和预期要远远高于“前民生时代”。因此,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首要明确的是传统的受众对象发生变化, 变成具有影响社会决策和公共领域发展的公众。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要明确新闻媒介的灵魂是公众。民生新闻为谁而报道, 答案有三:1.民生新闻报道是为收视率, 这正是民生新闻在“后民生时代”逐渐衰落的重要因素, 民生新闻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与社会公益博弈中, 已经败下阵来, 民生新闻发展的困境正是过度追求市场效益造成的, 很多民生新闻因此退出了新闻媒介, 成为历史。2.民生新闻报道是为受众, 这个答案造成的后果与第一种相差不大, 为受众服务、吸引受众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收视率。3.民生新闻报道是为公众, 民生新闻成为公众的委托人, 以公众的名义进行新闻报道, 充当公众的眼睛和耳朵, 并为公众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 保护公众的知情权, 保障公众在法律保护范围内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利益, 公众代表的是市民阶层利益, 代表的是构成社会主体的力量。民生新闻必须支持和维护公众的公共空间和公众的生活, 通过民生新闻营造的空间实现公众相互交流, 提供公众相互之间的对话质量, 保障公共空间健康、良性的发展。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要以公众利益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明确民生新闻发展的前提是服务公众, 公众关注的就是民生新闻的焦点。传统新闻的精英主义哲学观念在当代民生新闻报道中依然普遍存在, 精英主义哲学观念的价值标准一方面把新闻媒体作为价值判断的唯一当事者, 认为新闻媒体有能力、有义务引领和驾驭社会舆论;另一方面新闻媒体把公众当做新闻的接受者和潜在的新闻消费者, 民生新闻报道的目的是简单地满足新闻报道另一端消费者个人需求的信息。在精英主义哲学观念下运营的民生新闻, 虽然一直提倡新闻要贴近生活、贴近公众, 而事实上, 这种贴近变得疏远, 公众不再相信新闻媒体创造的公共空间, 更不认同媒体的价值标准和判断, 有些判断甚至是缺少合理的根据, 这导致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公众的公共生活空间质量下降, 公众开始转移自己的公共空间, 造成新闻媒体市场萎缩, 产生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流言蜚语等充斥社会。因此,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必须摈弃精英主义哲学观的价值标准, 并把这种价值体系在新闻媒体中的影响降到最低, 认同公众作为民生新闻报道的重要对象, 认同公众有能力进行价值判断, 有空间选择其他媒介和渠道, 明确民生新闻报道过程中与公众的平等地位, 明确民生新闻报道的价值是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其次, “后民生时代”要求民生记者不能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 更不能成为保持超然态度的专业记者, 专业记者往往把新闻事件的客观性原则看做从业的基本准则, 正因为如此, 专业记者将自己定位于新闻事件的客观报道者, 专业记者的专业素质让记者成为简单的重复机器, 有时候甚至不带有任何的情感, 这种情况导致民生新闻报道缺少必要的责任。21世纪民生新闻报道要求专业记者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重复者, 更应该是有能力驾驭社会舆论的领导者。作为意见领袖的典型代表, 专业记者要重新思考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专业记者除了记者身份外, 更为重要的是专业记者也是公民, 也是社会议题的参与者, 甚至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记者兼有记者和公民的双重身份, 因此要以公民的标准重新确定自己的工作领域和责任, 履行记者作为公民的义务和职责, 成为社会议题的参与者与监督者, 成为民主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民生新闻记者及从业者要扩大自己的工作领域。目前, 民生新闻报道局限于家长里短, 很少关注具有社会重要意义的事件, 有些新闻事件报道受制于记者和从业者的素质也很难发现社会议题的真正价值。社会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家长里短所能够涵盖, 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 社会议题已经由简单的小事变成能够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事。民生新闻记者及从业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简单报道新闻事件, 到培养公众理性看待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议题, 让公众能够具有获得新闻信息的行动力, 同时, 努力提高公众之间对话与交流的质量, 维护公共空间质量。由此, 民生新闻记者及从业者必须重新审视以客观性为准则的记者伦理规范, 确立一种新的新闻报道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要以公众价值和公共空间良性发展为前提。

最后, 民生新闻要积极行动起来, 积极构建公众与社会议题之间的桥梁。民生新闻在参与社会议题报道过程中, 不能一家之言, 也不能偏听偏信, 要充分相信公众的眼睛, 把议题最完整的信息传递给公众, 把不同公众的声音传播出去, 只有公众普遍参与的社会议题, 公共空间才能得到各方的维护, 民生新闻才能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公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才能凸显出来。因此, 民生新闻要以公众和公众生活为核心, 营造良好的公共生活空间氛围, 以传播有效的新闻信息作为重要活动内容。

结语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的价值与定位新思考关系到民生新闻能否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社会、跟随主流, 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民生新闻经过20年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报道方式和社会角色需要应作出新的调整, 公共新闻理论对民生新闻的价值标准和公众、记者定位为民生新闻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 但是中国民生新闻发展还要中国新闻媒体人作出新的努力。

摘要:民生新闻是公众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生活的重要媒介渠道, 通过民生新闻构建的公共生活空间能够满足公众各项诉求, 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需要在媒介价值和媒介定位上重新考量, 需要公众、新闻从业者改善角色定位, 充分挖掘公共新闻在民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公众

参考文献

[1]孟建, 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7) .[1]孟建, 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7) .

[2]朱晓芳.“公共新闻”:继“民生新闻”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新探索[DB/OL].中华传媒网.[2]朱晓芳.“公共新闻”:继“民生新闻”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新探索[DB/OL].中华传媒网.

[3]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 2004 (1) .[3]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 2004 (1) .

[4]李洋, 唐远清.公共新闻崛起的背景与前景[J].当代传播, 2004 (6) .[4]李洋, 唐远清.公共新闻崛起的背景与前景[J].当代传播, 2004 (6) .

“民生年”与民生新闻 篇3

近几年,民生新闻风起云涌,成为媒体的卖点,百姓的看点,学术界的热点,甚至有人把民生新闻的崛起称为中国新闻的第三次革命。在现今的民生新闻框架中,新闻的主体人物不再是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员、知名人士、业界精英,而是个性十足的普通大众;新闻报道的重点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成就展示、官员出行,而代之以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新闻取舍的标准由是否重大、普遍、典型,上升到有没有现实的实用性。随之而改变的是媒体的主流声音,摒弃了空洞的说教、生硬的指令,代之以温馨提示、真诚帮助,乃至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现实心声。这种新闻价值观的变化,使新闻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民生新闻的勃兴,是对长期以来官化新闻的强烈反应,是人们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产物,更是社会进步和媒体解放的重要标志。百姓视角、百姓情怀的定位,使得“民生新闻”得以存活,但值得注意的是,民生新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窄、庸、浮的误区,一些媒体对“民生”的理解有偏颇,过分关注百姓的具体生活,将民生新闻局限于百姓的生活琐事上,使得一说起民生新闻,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停水停电,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新闻事件琐碎重复,新闻变成了琐闻。在表达方式上随意、粗糙,大多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隔靴搔痒,不去做深入调查和背景分析,让很多新闻素材的内在价值白白流失,没有更好地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服务,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避免报道流于肤浅,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不能把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当成记录民众的日常生活,不仅要向受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受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和哪里值得关注,并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其积极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生活资讯,无论是灾害报道还是轶闻趣事,都应该突破就事论事的层面,赋予它新闻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社会意义。应该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上下工夫,关注社会的基本生活形态,真实报道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强调人文关怀,体现民生的视角,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应去反映、解决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尤其是政府关注且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摒弃浮躁的“泛民生”和民生新闻的泡沫化、平面化,使报道对象呈现多层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操作,应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民生角度诠释“国计”,为受众解惑

喻国明教授把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是解气的时期,90年代是解闷的时期,进入2l世纪是解惑时期。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受众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譬如房地产、金融、医保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或新规出台对民众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缺乏洞察力、分析力、预测力、承受力,这就要求媒体从民生角度深刻解读政府政策,满足受众思想、行动、决策的需要。从民生的角度诠释“国计”,关注政策影响下的社会生活形态,可以更好地服务大众,更利于促进“国计”的影响力、利于“国计”深入民心,更能体现“三贴近”原则,这样的民生新闻会更受读者欢迎,也会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注群众投诉热点,注重现象而不是个体

媒体应以有限的资源去反映、解决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着力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及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明确解释,在寻常小事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为读者指明这些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满足他们不同方面的需要。今年新学期开学后,本市几所小学突然停办了校内午餐班,使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生活受到影响。《汴梁晚报》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系列的报道,追根寻源,探明问题症结之所在,广泛倾听各方意见,寻求解决问题之对策,并最终促使了问题的解决,在公信力和权威性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收获。

监督与服务并重

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平常生活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有些需要通过舆论监督来解决,有些是群众遇到的难解事,需要媒体代为转达,帮着打听,这就需要民生新闻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讯服务。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首先表现为对公共利益和普遍性问题的关注,其次是对具有强烈新闻性事件的舆论监督。到位的服务会增加媒体的贴近性、可亲性,成功的舆论监督则可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小栏目与大策划有机结合

有些事情对社会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群众来说至关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如停电、停水、出行难等问题,但这样的小问题积累起来也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小栏目的报道和关注,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有些事情的存在则带有普遍性和共性,需要通过策划使运作力度加大,引起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去年春节前,有几位独居老人为了避免自己过年冷清,希望组织大家一起集体过年。他们向汴梁晚报《百姓热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编辑部感到其中大有文章可做,随即进行精心策划。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下,把“独居老人集体过大年”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既满足了老人们的心愿,又使社会对独居老人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广泛的重视,同时也彰显了社会的温暖与和谐。

做好民生新闻,还应注意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要不断地学习新闻理论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断丰富社会阅历,体察民间疾苦、百姓冷暖,从感同身受的角度表达人文关怀;要及时地识别新闻,并做出准确判断、真实描述、深刻分析,克服同质化的趋向,不断在内容、形式上创新。唯有学习和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民生变为常态、观众口味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向纵深拓展是民生新闻留住观众的必然选择,只有确立传媒的社会意识,夯实基础,远离浮躁,保持新闻应有的品格,才能维持民生新闻的生机和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无限能量和空间。

(作者单位:汴梁晚报社)

民生新闻策划案 篇4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策划书

一、节目梗概 1.节目主旨:

《百姓身边》栏目是一档日播的小型谈话节目。本栏目关注成都民生,关心百姓生活,风格生动活泼,以宣传精神文明为宗旨,以百姓热议的话题为内容,以幽默新奇的故事为承载,以大众的广泛参与为支撑。主持人独树一帜的聊天风格,用幽默与温情为百姓精心烹制出一道适合大众口味的甜点。同时,节目最实用的生活小妙招,最独家的专家权威发布,最具亮点的民间智慧服务于观众。

2.栏目形态:

栏目采用主持人播报讲解加新闻现场采访视频加片花的方式,营造一种别样的新闻播报方式,主持人播报采用的是“说新闻”的方式,不像正规新闻播报那样用很书面的形式播新闻,而是一种说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在说的过程中多采用大白话,还可以适当的加入地方口语,让栏目气氛轻松活跃,具有接近性和地方特色。

3.栏目时段及时长

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9点到9点半 4.栏目人员配备

本档栏目以8-12人为主。监制、制片人、主持人、编辑(记者)、摄像、灯光及辅助人员:

(1)监制: 是栏目的总负责人;(一人)

(2)制片人:主要负责栏目选题的选择和整体策划;(一人)

(3)编辑、记者:栏目的选题、内容、形式的选择、与台里联系等。直接在一线采访、线索收集整理和追踪,是栏目的具体负责人。汇报栏目内容、选题、新闻事实等相关情况。编辑、记者负责新闻线索的收集整理和新闻的采写、编辑,起到新闻现场与演播厅沟通的桥梁作用。让新闻栏目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现场真实的报道,让新闻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四人)(4)主 持 人:(三人)

此栏目需要三个主持人,一男一女一位手语主持。手语主持主要负责民生新闻播报时以画中画的形式出现,这样能方便聋哑群众。男主持主要负责出镜采访,女主持负责室内采访,主持人总的风格应该是大气而不失于幽默、随和、机智、严谨,具备良好的亲和力,在与受众互动这一环节,要有很强的应变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女主持人要有极强的亲和力。在前期准备阶段,主持人应明确针对性,必要性和导向性,了解相关的政策精神的同时要沉下去,真正的了解百姓生活,了解民生疾苦,走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为老百姓说实话,为老百姓的生活服务。同时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能设计开场白、串词和结束语等等。(5)摄像、灯光及辅助人员:负责栏目拍摄,灯光以及主持人化妆。辅助人员在主持人指导下协助整理受众来信、来电和留言等

注:(摄像三名,掌管三个机位;灯光、场务、场记、化妆、后期人员若干)

二、栏目版块 1.片头

2.百姓新闻:主要是报道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且是老百姓所关注的民生新闻。主要是一些关于地区范围内的服务性信息,包括:天气服务、菜价市场、招聘信息、教育信息,这些新闻都是小而贴近百姓生活的。(本版块主要在演播室由主持人播报为主)

3.百姓关注:主要内容是反映民情,通过一些百姓来电来信或留言中的线索来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实际意义的百姓关注点来展开报道。其中主要报道那些侵犯老百姓权利,影响老百姓正常生活的违法乱纪行为,以此来向上反映民情,并邀请相关部门的权威人员做为嘉宾进行采访并对事件进行评论,从而为服务于百姓。

注:(主要在演播室内进行,有相关的事件,需要出镜外采,采访对象主要为大众,采访内容主要为大众对本期民生事件的看法)

4.生活小妙招:(本版块环节主要为外景采访)到居民家中进行采访,让居民为观众介绍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涵盖健康、饮食、居家、日常美容、减肥、穿着打扮等生活各方各面。生活小窍门版块可以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的方便,便捷,科学,提升生活质量。5.片尾

三、节目包装

1.节目片头和片花要制作精良突出节目的定位和主旨,不能粗糙,要亲民并绝对美观。记者出镜时,话筒上要有节目标识,给节目做个LOGO,让整档节目成为品牌,并让让品牌亮起来。

民生新闻质量 篇5

加大策划和整合力度, 形成一批政策水平高、群众喜闻乐见的“拳头产品”

在保持民生、资讯、本土化新闻报道主要特色的基础上, 逐渐加大主题新闻报道策划的力度。去年以来, 南阳晚报加大民生新闻策划和报道力度, 推出“诚信南阳行”、“记者打工”、“百姓故事”等系列报道。“诚信南阳行”以贴近的视角、新颖的报道形式, 展现了一个个生动的诚信实例;“百姓故事”以白描纪实的手法, 报道典型人物, 讴歌道德楷模;“记者打工”要求记者深入社会生活的第一线, 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 亲身体验平凡人工作生活的甘苦, 并将亲历生活一线的见闻和感悟报道出来。这些重大主题性新闻的报道, 体现了求新求变, 求真求实, 既有理性思考, 又有典型事例的报道特点, 既提高了传媒民生报道的贴近性, 又锻炼了队伍, 深化了编辑记者的民生情怀, 被业内专家赞誉为“一次华丽的转身”。

以活动为载体, 努力提高民生报道的社会效应。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不仅是媒体赢得民心、提高自身美誉度的需要, 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南阳晚报以活动为载体, 变旁观者、报道者、评判者为参与者和组织者, 与广大市民、企业携手同行, 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帮扶热潮。一是去年年底针对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 开展“寒冬送暖”活动。广大市民热心参与, 捐助电话几乎打爆。一批企业家慷慨解囊。二是精心组织“救助贫困大学生”大型策划活动, 对贫困大学生逐个报道, 呼吁爱心人士捐款救助, 使上千名寒门学子得到资助, 得到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

改善民生新闻报道的体会和思考

通过改进民生新闻报道的实践, 我们认识到, 传媒对民生新闻的报道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 而要着力于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辩证的分析、深入的挖掘, 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由表及里, 不断拓展民生新闻的内涵, 实现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自我超越。

———由关注人的生存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 抓住影响民众生存的热点问题, 如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等进行报道。与此同时, 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如民众对民主政治、公平正义、生存环境、自我价值等方面的追求等, 不断拓展和丰富民生新闻的内涵。

———由关注个体民生到放眼群体民生。要善于透过个体民生放眼群体民生, 把个体民生放到群体民生之中考量, 揭示“点”对“面”的普遍指导意义。总体上看, 目前多数传媒民生新闻报道的主体尚局限于零星的单个对象, 停留于平面化、琐碎化, 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媚俗化”, 遮蔽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能见度”, 削弱了民生新闻的引领、导向功能, 值得我们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由关注表象民生到透视理性民生。必须透过各种表象作深入的透视和理性的思考, 从源头上推动矛盾的有效化解, 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民生新闻报道水平

具体说, 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强化民生问题报道的责任感。都市类媒体在报道形式方面, 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和灵活度, “自选动作”比较多。正是因为这种灵活性, 群众的资讯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得到了更好的表达。但是, 不同媒体、不同题材与不同报道手法所承担的政治责任是一样的。第一, “规定动作”在导向问题上出现偏差的几率比较小;第二, 总体上看都市媒体在大众中具有很广泛的影响力。因此, 内容的导向性、真实性和权威性就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第三, 所有民生问题本质上都是政治问题。对老百姓来说, 菜篮子、看病贵、能否享受公平教育机会等, 就是他们最大的“政治”。他们往往从这些民生需求的满足与解决程度, 来评价党和政府的工作。因此, 民生问题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 背后都应该体现政治层面的考虑, 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政治责任是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 而且是最核心的一个方面。例如, 我们经常说, 新闻不是有闻必录, 不能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而降低报纸的品位, 忽略了报纸的导向。一条好的民生报道, 或传递政策资讯, 或消除群众疑虑, 或抨击违规违法现象, 不仅体现了政治上的责任, 也体现了媒体在道德层面和文化建设方面的责任。

稳妥把握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利益分配和收入差距等问题, 极容易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社会热点。在民生领域, 教育改革、就业等方面, 也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热点引导是一门大学问, 往往一种负面的舆论场一旦形成, 可能要花数倍的力气才能扭转。

民生新闻采访初探 篇6

(一) 民生新闻的定义

关于民生新闻的定义, 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关于何为民生新闻, 有三种不同的声音。第一种声音认为, 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闻种类。第二种声音认为, 民生新闻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应运而生的, 旨在专注百姓的日常生活, 并不断的针对百姓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以媒体的身份, 站在百姓的视角, 为百姓服务。第三种声音认为, 民生新闻来自于百姓的日常生活, 是以新闻的形式关心百姓的生活, 体味百姓的冷暖。不管是哪一种声音, 我们都可以看到, 实际上民生新闻无论是新闻的来源, 还是新闻的受众, 全部都是社会上最普通, 也是最多数的平民百姓, 所以, 在进行民生新闻的采访以及制作时, 也依然要考虑到百姓的喜好和百姓最真实的需求, 考虑到百姓的心理状态, 这样才能打造出最符合时代要求的民生新闻。

(二) 民生新闻的意义

社会和谐是千百年以来我国社会所不断追求的社会目标, 在21世纪的今天, 构建和谐社会, 更是保证国家不断发展, 社会不断繁荣的关键所在, 而要想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而民生新闻, 便是关注“人”, 反映“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民生新闻关注百姓实际生存环境, 关注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并以媒体的力量帮助百姓尽可能的解决这些问题, 将百姓的心声通过媒体的平台传递出去, 最大程度的将百姓的话语权进行放大。与此同时, 民生新闻因为以百姓的视角进行新闻采访, 以平民化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报道, 更加有利于普通大众接收新闻, 信任媒体, 加强民生新闻作为媒体为构建和谐社会所贡献出的力量。

所以说民生新闻在当今社会中不仅仅是关心百姓民生问题, 切实的代替百姓进行发声的媒体平台, 更是构建和谐社会, 保证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

二、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一) 价值取向

民生新闻的主要受众是普通大众, 所以, 民生新闻要想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不断根据百姓的实际需求, 切实的用平民视角, 关注百姓的民生问题, 用最生动平实的语言和方式赢得百姓的认可, 只有百姓认可了, 民生新闻的价值才得以更好地体现, 民生新闻的品牌形象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树立。所以说, 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趋势一定是秉承“以人为本”的新闻原则, 真正的将百姓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 帮助有困难的百姓以媒体的角度发声, 不断的为百姓维护权益, 谋取利益, 为民生新闻的发展营造更高更远的发展空间。

(二) 选题走向

在传统的民生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 民生新闻被划分成了界限分明的两种类型, 一种是无论是在表达方式上还是表达内容上都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 十分严肃的“硬新闻”, 一种是利用容易被百姓接受的方式, 在内容上朴实生动, 和百姓实际生活衔接十分紧密的“软新闻”。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以及民生新闻的不断发展, 这两种新闻现如今正在不断的进行融合, 将“硬新闻”中严肃认真的新闻态度以及政治方针与“软新闻”中百姓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机结合, 以小见大, 最大程度的发挥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三) 表达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 现如今民生新闻在表达手段上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发展趋势, 百姓自己拍摄的小视频以及DV视频等, 能够更加直观的表达出百姓的观点, 表现百姓实际生活状态, 让百姓自己成为民生新闻中的主角, 也可以更好的发声, 让民生新闻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四) 语态方式

民生新闻区别于其他种类的新闻, 是以平民化的角度, 切实的关注百姓的民生问题的新闻, 在表达方式上, 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能够让观众感觉更加的亲切, 符合民生新闻的新闻宗旨和民生新闻的报道要求。不仅如此, 口语化的表达能够最大限度的将观众的热情激发出来, 使观众通过生活化的语言, 与新闻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让新闻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感逐渐消匿。

三、采访线索的获取途径

要想做好民生新闻, 使民生新闻发挥出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 民生新闻的采访工作是重中之重。可是, 第一时间发现民生新闻并迅速的进行采访和报道工作, 对于民生新闻工作者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首先民生新闻涵盖的范围十分之大, 增加了获取线索的难度, 其次因为民生新闻的受众量大, 并且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 无法准确的把握好每一类受众的喜好进行关键问题的采访, 最后因为民生新闻往往包含着与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 所以在采访过程中就增加了许多无形的阻碍。虽然民生新闻的采访线索获取十分不易, 但是, 只要新闻工作者们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 坚持以群众的视角看问题, 以群众的力量解决问题, 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价值的民生新闻采访线索。

(一) 群众热线方式

在民生新闻获取新闻线索的所有途径当中, 没有一种比群众热线所带来的影响力更加巨大。民生新闻来自于百姓生活, 群众热线的设立使媒体的新闻触角得以大面积覆盖, 也使得民生新闻的发展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现如今的群众热线普遍都会在群众提供线索之后给予群众一定的物质奖励, 这就导致除了生活中真正遇见问题的群众拨打热线电话之外, 还有纯粹为了获得报酬进行爆料的群众, 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能够认真仔细的倾听热线电话, 区分不同种类的群众, 在接听真正遇到问题的群众电话时要认真倾听, 尽可能的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在接听为了获得报酬进行爆料的电话时要仔细分析群众报料的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筛选出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民生新闻线索。

(二) 特约记者方式

群众热线为民生新闻带来的新闻线索虽然覆盖面广, 种类丰富, 但是同时也具有新闻线索不稳定, 内容庞杂, 可用信息量小等缺点。而特约记者获取的新闻线索虽然没有群众热线的来源那么巨大, 但是却具有稳定性的优势, 并且能够通过固定的线索来源, 获得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不仅如此, 特约记者所提供的新闻线索大部分都是高质量的, 甚至还会提供已经完成的新闻内容, 在工作效率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 对于民生新闻的线索采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 记者蹲守方式

记者蹲守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蹲守, 派遣记者长时间地在新闻高发区, 例如医院、政府部门等场合进行蹲守, 在发生新闻事件的时候, 能够以巨大的位置优势, 第一时间获取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另外一种是与新闻高发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 建立起合作关系, 在这些地区发生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之后, 能够第一时间通知民生新闻部门, 再由民生新闻部门派遣专门的记者队伍迅速前往事发地点进行采访, 及时的获取民生信息。

不仅如此, 为了切实的体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存状态, 新闻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对人民群众的实际了解以及在相关部门进行相关数据的获取之后, 结合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 结构清晰, 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民生报道。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 民生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受关注的问题, 在现如今我国不断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民生新闻所发挥的价值也不断增加, 民生新闻中采访的作用也不断的被重视起来。虽然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民生新闻的采访工作还并不十分完善, 但是, 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 只要新闻工作者们能够不断努力, 坚持正确的采访原则, 把握正确的采访态度, 选择最合适的采访技巧, 就一定能够使民生新闻的质量更高, 影响更大, 发展更好。

参考文献

[1]杨玉华, 对电视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J], 声屏世界, 2004, (8) .

[2]李彬, 传播学引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3]吴信训, 都市新闻传播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4]李彬,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诊释[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5]赵宏榜, 后电视时代新媒体研究的几个热点[J],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民生新闻质量 篇7

1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

就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来看, 在1993年以前, 电视媒体上很少出现内地老百姓的身影, 他们基本能上没有机会在电视媒体上发表个人观点。到了1993年,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个栏目在《东方时空》播放, 其主题内容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和言行, 由于其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 所以开播以后就收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这个时候的电视民生新闻非常之少。

到了200年, 江苏电视台设置了一档名为《南京零距离》的节目, 它将“播新闻”转变为“说新闻”, 引发了国内电视界一股民生新闻的热潮, 自从开播以来, 其收视率快速上涨, 位居南京地区电视节目的榜首。至此以后, 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

2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竞争日益激烈, 很大一部分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出现内容雷同、形态单一等问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稳定发展。在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内容深度不高

在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中, 很大一部分节目都是关于一些邻里纠纷、天灾人祸等, 且属于一种对时间的简单记录。因此, 这种电视民生新闻最终都是流于表面, 没有较深的思想深度。受众长期收看这种类型的新闻报道之后, 就会对此感到厌倦, 导致受众流失。

2.2 娱乐化、庸俗化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不断发展, 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新生新闻为了心音观众眼球, 博取收视率, 内容呈现娱乐化和庸俗化, 报道那些暴力、色情等方面的内容。更有甚者, 为了最大程度上追求电视民生新闻的利益, 出现歪曲事实的现象, 置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于不管不顾。

2.3 新闻工作者素质不高

在电视名声新闻, 固然不乏一些优秀的主持人, 由于他们出色的表现, 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带来良好的收视率。但是, 有些主持人在播报节目的过程中, 不尊重新闻的客观性, 将个人的感情、观点强加到新闻中, 使一部分观众走入误区之中, 时电视民生新闻的公正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此外, 还有一部分记者没有站在群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等。

3 公共新闻视角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措施

针对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具体来讲,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提高节目的思想深度

在电视, 民生新闻的发展中, 各大电视台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结合本地民生的特点, 明确节目的目标, 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节目, 从而大大提升节目的思想深度。具体来讲, 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电视民生新闻在制作的过程中, 需要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 使“民生”和“公共”得以有机结合, 从而不断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思想深度。第二, 在节目的播报过程中, 尽量避免简单的记录, 而是要有独特的视角, 深入分析, 找出其中的缘由, 打造具有“高端”认识的电视民生新闻。第三, 新闻资源的整合。在电视民生新闻中, 应该要实现跨区域联合, 这样一来, 既可以为新闻资源的整合提供重要的保障, 同时又能开阔本地受众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观看兴趣。

3.2 推进内容的高端化

针对目前一部分电视民生新闻的娱乐化、庸俗化问题, 需要各大电视台重新定位电视民生新闻, 推进内容的高端化。第一, 拓宽电视民生新闻的范围。在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选择上, 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延伸, 报道内容可以涵盖公共新闻中的文化、科技、政治等, 只要是广大群众在日常社会中关注的问题, 都可以纳入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中, 拒绝内容的娱乐化和庸俗化。第二, 定位观众的社会化内涵。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 需要定位好观众的社会化内涵, 了解观众真正需要了解和比较关注的有价值的话题, 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吸引观众, 同时还能提升节目内容的品味。第三,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电视民生新闻中, 应该以正面报道为主, 向观众宣扬“真、善、美”, 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第一, 培养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与其他节目相比, 电视民生新闻的一大特点是“关注民生”。各大电视台应该培养出优秀的主持人,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体现良好的人文关怀, 同时尊重事实, 不随意将自己的感情、观点强加到新闻中。此外, 主持人自身也要加强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为观众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与此同时, 主持人还要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播报风格, 具备独特的视角。第二, 记者应该从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角度出发, 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准确捕捉那些观众比较感兴趣、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新闻, 反映民声民情, 最大程度上维护群众的利益。

4 结论

综上所述, 就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来看, 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内容深度不高、娱乐化和庸俗化、新闻工作者素质不高等, 从而严重影响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 必须要从公共新闻视角出发, 对症下药, 从提高节目的思想深度、推进内容的高端化、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三个方面入手, 有效推动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又好又快发展, 真正为广大群众谋利益。

参考文献

[1]杨卫东.公共新闻视角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2) :289.

[2]关东雪.公共新闻视角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6) :49-50.

[3]马月华.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研究[J].魅力中国, 2009 (34) :117.

播音主持民生新闻练习稿 篇8

13.45 接下来呢把目光转向 九江 昨天下午的4点20有一辆正在/九江市区三里街路口等红绿灯的’出租车 突然是‘冒烟起火 起火之后当时出租车司机傻眼了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 还好 旁边很多市民是勇敢的出手相扑 ’扑救‘灭火 我们的记者当时是‘正好路过现场 记录下了市民’帮忙灭火的全过程

26.04 热点新闻 今天持续追踪

10月13号晚上的时候呢我们报道了一个事情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关注

说的是10月11号下午

有位司机 在南昌市的洪都北大道的’斑马线上’殴打过路人 张先生

而且(略托)司机还声称自己是 ‘省政府的车上 带着枪

在昨天晚上直播节目当中办案民警在节目中向我们公布了 ‘初步(点头)的调查结果打人者 ‘并非是公职人员

而且车上呢也’没携带枪支 今天上午当时双方 一起

走进了派出所 36.17 像鸟儿一样自由的飞翔 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明天 还要试飞

经过明天的试飞之后呢 10月17号比赛将会正式进入到决赛阶段 在10月18和10月19 也就是本周日中午12点半

我们江西都市频道将会对本次翼装飞行的半决赛和决赛 进行全程直播

想要感受

翱翔蓝天 惊险与刺激的观众 本周末 请锁定 江西都市频道中午12点半

58.12 再来说一个暖人心的 好人好事

在 广东创业的刘先生 前两天呢 因为要转社保的事情呢 特地回了趟老家 新余

明天 刘先生就要踏上 回广东的火车了 在回广东之前呐 他有个心愿 想要完成 就是想通过我们都市现场的镜头 去感谢一位女士 他说呢 是家乡人 让他的家乡之行

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 篇9

民生新闻采访的独特性

1.民生新闻线索来源众多强调对真实性的把关

民生新闻本身关系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因而群众基础比较雄厚。在现代移动通讯设备不断普及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民生新闻线索的提供者,甚至充当第一个把新闻报道出来的记者。民生新闻线索来源众多前提下,采访过程里强调对新闻真实性的把关成为当代民生新闻的独特特点。

2.民生新闻采访报道更强调对舆论方向的把握

民生新闻其内容关系到民众的基础生活,同时其关注的对象也是基层民众。针对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更加容易形成社会舆论效应,进而影响社会整体结构的微观变化。因而,民生新闻采访报道更需强调对舆论方向的把握,以此引导社会整体发展的有序进步。

民生新闻采访的主要技巧探析

1.尽量选取平民化的视角作为切入

民生新闻报道的是民众日常关注的热点,因此在采访与报道民生新闻时必须尊重民生新闻的发生基础以及观众基础,尽量选取平民化的视角作为切入。记者本身处于社会精英阶层,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维方式有时都与普通民众存在较大差距。要保证民生新闻采访与报道的公正、公平性,民生新闻记者要时刻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尽量结交各个不同阶层的社会人士,吸收不同阶层的看问题视角以及日常关注视角。当发生民生新闻时,要采取冷静、客观的视角,暂时放下自己作为精英阶层的价值判断视角,尽量以底层民众的视线作为切入点,将新闻内容呈现给新闻受众。

2.应对复杂的新闻现场环境要随机应变

民生新闻本身涉及到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领域都有突发新闻的可能。有时民生新闻本身涉及到的社会领域众多,新闻现场比较复杂。在采访此类重大的民生新闻时,民生新闻记者要懂得采取随机应变的方式快速的判断和审视新闻的主体走向,选取最值得切入的新闻视角对新闻事实进行采访报道与呈现。采访的过程里,要分清新闻价值的主次程度,尽量多视角,全方位的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与描述。随时采取各种设备记录下新闻重点,采访结束后认真整理采访资料,重新审视与分析新闻切入点是否为最佳。针对不同的新闻事件导向,随机应变的将新闻与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接,从而引导成熟的民生新闻舆论。

3.强调团队合作确保新闻线索的可靠性

上文我们提到了,在通讯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的线索与来源环境变得纷繁复杂。虽然这保障了民生新闻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其覆盖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然而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判断却成为了难点。媒介市场化的背景下,社会中各种制造“新闻”,炒作的事件层出不穷,如果不慎选用了假新闻将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舆论影响。虽然新闻的时效性成为现代新闻竞争的关键,但是通讯技术使得实效的差距越来越小,反而民生新闻的真实性才是赢得新闻报道竞争的关键。在民生新闻的采访过程里,为了更谨慎的确认新闻真实性,必须强调高效的团队合作以确保新闻线索的可靠性。现代通讯设备的便捷使得采访过程中,可以同时与其他同时形成连线,从多渠道核实并确认新闻的真实性再进行后续的采访报道。

民生新闻采访需避免的问题

1.过分拔高新闻的价值

民生新闻其存在的基础价值就是反映真实的民众生活现状。在针对民生新闻的采访过程里,切忌刻意及过分的拔高新闻价值,造成非必要的恶劣社会舆论影响。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报道新闻事实,而不是为了提高新闻的收视蓄意扩大新闻本身的价值。

2.过分煽情甚至滥情式的采访报道

这是一个过分强调“以人为本”的时代,个体化的叙事成为了很多媒介的公用叙事方式,部分新闻采访报道也不例外。媒体改革推行的前提下,为了维持新闻节目的收视而采取过分煽情甚至滥情式的采访报道方式采访与报道民生新闻,实际上是对新闻真实性的歪曲, 需要警惕。

民生新闻之我见 篇10

关键词:民生新闻,价值,传播

何谓民生新闻?实际上就是指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来说它属于社会新闻, 在内容方面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笔者以为:如今有的所谓“民生新闻”, 似乎已走进了误区, 或者说有些记者对民生新闻的理解只是长期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

比如, 有的新闻看似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但报道只有对某项具体事件的简单披露, 但后续报道则完全没有跟上, 也许根本就没想到要跟上, 就不了了之了。这是因为有的记者往往习惯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往后几天, 为了完成指令性计划和交差, 报道的变化较大, 可能就关注其他方面的内容了。如果我们的“民生新闻”仅仅停留在这种浅尝辄止、动不动就完全转向另外的“兴奋点”上, 严格意义上讲, 顶多也只能算作是“伪民生新闻”。

还有一种所谓的“民生新闻”, 新闻事实还没有发生, 而是处于一种预测预告式的模式, 比如:跟你计算一下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接受教育到培养成人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当地的雾霾天气要投入多少资金才能够在数年后得到根本治理?今后的物价水平是个什么情况等等。看似都是普通老百姓关心的事情, 但客观情况变化多端, 这样的预测预报是很难准确的。记者不能像占卜打卦一样地去评估, 未来或者现在都很难搞准的事实就很难叫做民生新闻, 这样的新闻还是以不发为好。

真正的民生新闻, 内容应当锁定在普通老百姓现实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上面, 密切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 喜怒哀乐, 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拉近媒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民生新闻应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笔者所理解的民生新闻, 就是的确非常现实、十分紧迫、同时又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 报道出去后能助推问题的妥善圆满解决, 能有举一反三的普遍意义。

那么, 经过不断的演化, 当今的民生新闻应当具备哪几个特质呢?

民生新闻要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只要我们细加留意, 广作调查, 就会发现这样的民生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 只是等待着记者像辛勤的矿工一样, 努力发掘罢了。比如:某一条道路开工建设已有几年, 已远超预定工期, 但至今仍是一条泥浆路、断头路, 老百姓出行依然困难。记者应该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 究竟是何原因使道路工程陷入如此尴尬的窘境?有没有贪污腐败致使工程烂尾的问题?有没有因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而导致停工?有没有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方面出现扯皮拉筋、悬而未决的情况?全面调查来自一线的真实情况, 通过舆论的强大力量, 助推问题的及早解决, 这样的新闻才是真正有分量、有力度的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要注重新闻发生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几乎每一座都市, 都有它的文化定位。有的城市, 被定位为几朝古都, 文化底蕴深厚;有的城市, 风景优美, 被定位为灵秀之城;有的城市, 因民风和生活气息醇厚, 被定位为最具平民化的城市……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人们, 自必会长期受到所在城市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 从语言服饰、待人接物、性格特质、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会显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色, 这些都会深刻地影响到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 民风民俗就是这样形成的, 社区民情就是这样酿成的。我们在做民生新闻的时候, 自然要兼顾和考虑到所在城市的社会人文大背景,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将我们的民生新闻做得有个性。

民生新闻的采制要注重以创优意识作指导。民生新闻反映的是老百姓的身边事, 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加之有的民生新闻本身具备了舆论监督的功能, 能举一反三地敦促问题的整改, 甚至能发挥振聋发聩的社会效益, 因此, 理应归属于参选好新闻之列。坚持走三贴近之路的“脚板记者”, 就是不想专门跑大机关, 或是“泡”在会议上, 或是根据别人提供的一些总结材料来编编写写、或是道听途说笔下生花。他们甘愿吃苦, 甘冒风险;抓住点子, 认真思考;不浮不躁, 深入采访。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在创新创优方面总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民生新闻要注重新闻的娱乐价值。寻常老百姓经常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他们渴望有机会放松心情, 愉悦身心。平素, 他们渴望享受到年假, 让快节奏生活得以放慢。春节, 他们渴望与亲友团聚, 一起去逛逛庙会, 看看演出, 遛遛花市;阳春清明, 他们渴望到郊外去踏踏青, 到陵园去祭奠先祖和逝去的亲人……记者如能不失时机地撷取其中新鲜的素材, 亦能体现民生新闻的民本思想。

上一篇:创造富有的人生下一篇: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