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商系数三篇

2024-05-27

区位商系数 篇1

关键词:旅游就业,区位商,比较研究

近年来, 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快速。2006年, 西藏旅游总收入为27.7亿元, 到2010年, 西藏旅游总收入增加为71.4亿元, 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契机。旅游的就业功能, 是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 所关注的一项议题。国内旅游就业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 主要研究议题有旅游就业的概念、旅游就业特点、旅游就业效应、旅游就业统计、旅游就业拓展等 (胡小纯、刘小燕, 2008) 。其中, 旅游就业效应主要采用就业容量指标、弹性指标和乘数指标等加以评量。

区位商 (location quotient, 简称LQ) 常用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 (增加值或就业人口) 在地区某类产业总产值 (增加值或就业人口) 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 (增加值或就业人口) 在全国某类产业总产值 (增加值或就业人口) 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马金书, 2004) 。当LQ>1时, 表示该部门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高, 是该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和该地区的基础部门;当LQ≤1时, 表示该部门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低, 是该地区的自给性部门。

本文计算西藏旅游就业区位商, 对西藏旅游就业的动态变化、空间结构和重要性等进行比较分析, 深入探讨发展旅游对西藏社会就业的影响。本文的旅游就业系指狭义的旅游业就业, 是在旅馆、旅行社、旅游景区 (点) 等旅游企业中的就业。

一、西藏历年旅游就业区位商

研究西藏历年的旅游就业区位商变化, 主要从社会全部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两个角度来加以探讨, 计算结果见表1。本文原设计比较每间隔五年西藏旅游业就业区位商的变化情况, 但因为2011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仅公布星级旅馆和旅行社就业, 并未纳入其他旅游企业的就业情况, 因此不能获得该年度的旅游业就业总人数, 无法计算2010年西藏旅游就业区位商, 故仅以2009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从社会全部就业的角度来看, 西藏历年的旅游就业区位商都稳定大于1, 是西藏地区就业的专业化部门, 就业优势较强。然而, 从2005年开始, 西藏旅游就业区位商有递减的趋势, 虽然2009年又出现反弹现象, 但其下降趋势仍应予以关注。另从第三产业就业的角度来看, 从2005年至2009年, 西藏旅游就业区位商都是大于1, 但也有下降的趋势。此外, 青藏铁路正式运行前后, 西藏旅游就业区位商都是大于1。

无论是从社会全部就业或是第三产业就业的角度来看, 西藏历年的旅游就业区位商都是大于1, 总体旅游就业集聚程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社会全部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中具有较大优势。值得注意的是, 西藏旅游就业的重要性正在逐年减弱。

资料来源: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参考李文兵、伍延基 (2010) ;2006年到2009年数据, 根据200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二、西藏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就业区位商比较

2009年, 西藏全区就业人数为169.1万人,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58.7万人;其中, 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就业人数分别为: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5.7万人, 批发和零售业15.9万人, 住宿和餐饮业5.4万人, 各占第三产业的比例为9.7%、27.1%和9.2%。以2009年数据比较西藏旅游业就业和其他行业的就业区位商, 计算结果见表2。从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 四个主要行业的就业区位商都大于1, 说明旅游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四个行业在西藏社会全部就业中集聚程度较高,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是西藏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与旅游业相比较, 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就业区位商远远高于旅游业, 说明三个主要行业的就业优势高于旅游业的就业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三、西部地区旅游就业区位商比较

(一) 社会全部就业角度

首先, 从动态变化情况来分析西部12个省区的旅游就业优势变化, 从2005年到2009年的旅游就业区位商的数据可以发现, 西部12个省区互有增减, 内蒙古和西藏下降的幅度较大, 而甘肃、宁夏、新疆上升的幅度较大。2009年, 西藏、甘肃、宁夏和新疆四个省区的旅游就业区位商大于1, 说明这四个省区的旅游就业集中程度较高。 (表3)

在星级旅馆就业方面, 西藏、陕西、宁夏、新疆四个省区的星级旅馆就业区位商较高, 都大于1, 说明四个省区的星级旅馆就业集聚程度较高。在旅行社就业方面, 西藏、云南、青海、新疆、内蒙古五个省区的旅行社就业区位商都大于1, 说明五个省区的旅行社就业集聚程度较高。 (表3)

由上述分析可知, 从社会全部就业的角度来看, 在西部12个省区中, 西藏和新疆二个省区, 无论在旅游就业、星级旅馆就业或是旅行社就业, 两者的就业集聚程度都是较高的;但是, 西藏的旅游就业优势有下降的趋势。此外, 甘肃、宁夏、新疆的旅游就业优势有明显的提升。

资料来源:2005年的数据参考李文兵、伍延基 (2010) ;2009年数据,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二) 第三产业就业角度

从第三产业就业的角度来看, 比较西部12个省区2005年和2009年的旅游就业区位商可以发现, 内蒙古和西藏的下降幅度分居第一、二位, 上升幅度较大的有甘肃、宁夏、新疆、广西。2009年, 旅游就业区位商大于1的省区有西藏、云南、甘肃、宁夏、新疆、广西, 该六个省区在第三产业就业中的集聚程度高。

从星级饭店就业来看, 西藏、陕西、宁夏、新疆、广西五个省区的就业区位商大于1, 其中以西藏的星级饭店就业区位商最高。从旅行社就业来看, 西藏、云南、陕西、青海、内蒙古五个省区的旅行社就业区位商较高, 以云南最高, 西藏居次。由上述分析可知, 从第三产业就业的角度来看, 在西部12个省区中, 西藏和新疆二个省区, 在旅游就业和星级旅馆就业的区位商都大于1。

资料来源:2005年的数据参考李文兵、伍延基 (2010) ;2009年数据,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四、结论

本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探讨西藏旅游就业的动态变化以及相较于西部其他省区的地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西藏旅游就业区位商, 无论从社会全部就业或是从第三产业就业的角度来看, 历年西藏旅游就业区位商都稳定大于1, 说明西藏旅游就业的集聚程度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对社会全部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贡献高于全国平均值。值得注意的是, 西藏旅游就业优势有逐年下降的态势。

2.与西藏第三产业主要行业相比较, 西藏旅游业就业的集聚程度低于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旅游业就业优势较低。西藏旅游就业中, 星级旅馆就业优势大于旅行社就业优势。

3.西部12个省区中, 西藏、云南、甘肃、宁夏、新疆、广西六个省区的旅游就业集聚程度较高, 旅游就业优势较强。西藏的旅游就业优势高于其他西部省区。

参考文献

[1]李文兵, 伍延基.中国旅游就业区位商时空结构分析[J].商业研究, 2010.3

[2]胡小纯, 刘小燕.国内外旅游就业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8.3

[3]马金书.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区位商系数 篇2

自主、进口品牌库存系数均有一定幅度上升,合资品牌库存系数处于警戒线水平以下,合资品牌库存系数由上月1.36增至1.42;自主品牌库存系数由上月的1.52增至1.60;进口品牌库存系数由上月的2.22增至2.30。10月,自主、进口品牌仍处于警戒线水平以上,其中进口品牌处于较高库存水平。

在汽车市场整体形势较好的前提下,10月份没有高库存品牌出现。

10月库存系数有所上升

10月份,乘用车市场销量呈现出先低后高的特征,因为受十一假期的影响,10月初的销量并不乐观,在10月份的后半程,国家经济有所回升,消费者购买力提高,保证了10月份的乘用车销量略有增加,其中自主品牌和日系车的市场占有率小幅回升。不过,10月份的经销商库存水平略高于9月份,经销商经营状况一般。10月份,合资、自主、进口品牌系数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合资、自主、进口品牌库存压力均有增加

10月份,合资品牌库存系数为1.42,环比上升4%,处于警戒库存水平以下,大部分合资品牌的库存系数降至1.5以下。进口品牌库存系数2.30,环比上升4%,仍处于较高库存水平;自主品牌库存系数为1.60,环比上升5%,处于警戒线水平以上(见图2)。

10月未出现高库存品牌

本次抽样调查涉及品牌为55个,其中库存系数超过2.5的品牌没有出现。10月,高库合资品牌本月未出现高库存品牌,经销商整体库存水平有所上升;除了有部分进口品牌接近或高于2.5个月库存水平,合资和自主品牌的库存系数均未超过2.5。

(注:有部分进口品牌库存系数超过2.5,但因调查样本量不足,不具有代表性,故未公布)

建议四季度合理控制库存

四季度是厂家排产提高销量的关键阶段,但终端销量并不理想,经销商面临资金的压力,而且销售价格倒挂现象严重,特别是经营豪华车品牌的经销商面临更大库存压力和资金压力,亟需厂商与经销商之间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通过市场调节和主动干预双重手段改善经销商的经营压力。

四季度的后两个月是厂家年终冲刺阶段,而随着天气逐渐变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不如前两个月强烈,11月份的市场状况预计略差于“金九银十”,而进入12月份又将引来一波购车小高潮。

基于区位商的产业集群集聚度研究 篇3

[摘要]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采用区位商法对我国纺织企业的产业集群集聚度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产业集群内纺织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经济发达程度在推动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是判别我国纺织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产业集群效应;集聚度;区位商;纺织产业空间结构;产业链;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代发论文写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有三大理论支柱,即经济增长极理论、园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研究的焦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 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彼此相关联的公司、政府、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2]。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因此,利用产业集群重构我国纺织行业产业空间结构既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空间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 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相比较,在空间上接近的企业或机构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 首先,产业集群延伸了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研发、试验、评估、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都进行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相关资源能够在集群内部进行合理分配,这有利于缩短交易时间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生产经营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以交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有效与合理。 最后,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内部各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使得生产同一类型或同一种产品的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地区内,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二、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日趋增多,且研究成果展现出诸多有益见解。 国外学者 Morosini认为,企业与集群内各种公共机构平台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了集体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集群企业共享散布在集群中的关键技术和商业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集群企业间的技术转移[3]。 Molina?Morales等对西班牙传统制造业集群内 288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虽然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同质性,但是各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网络关系,这些独特的网络关系使得集群内企业对共享性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这些差异性可以解释各企业创造价值的不同[4]。 Omokazu等对日本的三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调查,并验证了三种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垂直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与大学、跨产业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具有积极效应[5]。

Kanda和 Deshmukh的研究表明,协调好集群企业的供应链资源能够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所处区域的竞争力[6]。 Sirmon和 Hitt研究发现,集群企业会选择一系列资源来支持其经营活动,当企业所选择的资源与自身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将有利于企业获得行业领先位置[7]。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效应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了两个市场,国内市场约占 80%,国际市场约占 20%。 一些纺织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从加工贸易、OEM贸易到拥有自主品牌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链结构[8]。 顾志群等从核心技术、集群文化与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对集群绩效进行了衡量,并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指标予以量化,由此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9]。

上一篇:会计及财务管理下一篇: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