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十篇

2024-07-11

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篇1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技能,理论,实践

到底什么是翻译?这是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高校教师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翻译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广义的翻译指语言与非语言之间的代码转换和基本信息的传达。狭义的翻译指一种语言活动,是指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翻译的标准之争由来已久,“文质之争”、“直译意译之争”、“归化异化之争”,不一而足。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和风格得体可以说是所有标准的共核,三者的次序不可颠倒。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开放型、综合性强、独立的学科,是一门相当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是培养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理解欣赏能力的学科。翻译课堂上需要大量的实践材料作为支撑,选材必须严谨科学,要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根本宗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理论,并有意识地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

学校的学习只是奠定基础,翻译工作需要广阔的知识层面的支持。刚毕业的大学生尤其缺乏对国家政治时事的敏感性,更不用说一些相关政策词汇的掌握了,这将是从事翻译工作的很大障碍。所以在校期间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每天收听外语新闻,关注时事政治,培养其对政治的了解和敏感性。其次,好的翻译要准确的传情达意,好的中文功底是必不可少的,语言间的互译要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准确翻译,把握好语境是关键。再次,翻译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决定性的一环,有了好的逻辑思维素养才不至于在一些冗长或结构模糊的句型中乱了阵脚,或者犯一些常识性的低级错误。要做好翻译,必须打好基本功。第一,要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良好的英语修养,除听说,还包括能读、能写、能译。能读各种体裁的文章,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能写出内心的各种感受,用词达意;能译出原文的风格,行文地道。第二,必须具备扎实的汉语功底。要有意识地进行各种技能的训练,才能卓有成效。不但要破“万卷”书,还要善于思考,勤于练笔。第三,需懂点翻译理论。要实践—理论—实践—再上升到理论,循环往复,从而不断提高。第四,实践是关键。翻译教学的关键,在于传授学习原理与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注重能力培养。很多翻译教材往往就事论事,把视角放在词和句子的层面,这从当时看来,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微观的机械的对应性翻译技能,他们触类旁通的能力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翻译不仅有实践的不断超越,也有理论的不断升华,实践和理论不可偏废。

在课堂上我们耳濡目染的翻译往往指的都是全文翻译,但学生是否曾经接触过节译、编译、综译、改译等其他翻译形式,这样的翻译应该如何操作,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摘译、改译?这些“另类”翻译也要让译者了解。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中翻译的标准、遣词造句等方面有很大区别。例如科技、商务、新闻等类型的翻译,译者可以自行把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熟悉不同文体的不同翻译要求。翻译应视为一种技能化的训练,从单项的技能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多项综合的技能化训练。其中词汇、句子、段落、修辞、篇章的翻译可以看作是单项技能训练的循序渐进,这些单项技能是做好翻译的基础,在熟悉了各项单项技能后,学生日后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技能,也可以有的放矢地根据自己学习的进度来不断调整,在反复的练习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要尽可能多做翻译练习,练习过程中多选较新的当代作品作为练习的素材,增强学生的应用性的翻译能力。

翻译教学应以启发学习为主线,多注重引导学生自行进行事后归纳,少树立众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学习者的创造性。不可或缺的是让学生知道一定的翻译规则和方法,但是,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而不是教了多少。在翻译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对比是不容忽视的。当代心理学的实验对语言制约人的思维与认知作了肯定的论证。根据Stroop干扰实验,熟练掌握自己母语的人,当使用某一特定词的时候,必然内心激发起这词的语意代码。例如,中国人看到或使用“红(色)”一词时,经常跟喜庆、欢乐、荣耀、革命之类的意义联系起来,而西方人对red一词的联想除了有喜庆、欢乐的一面之外,却也有暴力、流血的一面。中国人结婚偏爱红色,而英美新娘却以白色礼服见常;在汉文化中,丧葬、哀悼时多以白色为主,而英美则以黑色居多。中午有“红人”一词,而西方人却不具备这种感情色彩,在他们的思维中,a faired hair girl(金发女郎)必会受到上司的青眯,故而常用它比喻受宠的人。在汉语言中,妻子有外遇,戏称给丈夫带了绿帽子,若按字面直译为green cap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的,这在英语中叫a cuckold。中国人讨厌狗,有一大堆与狗有关的贬义词,如“狼心狗肺”、“走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而英美人喜欢狗,习语中常表现出对狗的喜爱之情,如a 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等。

翻译课教什么?怎样教?这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穆雷,1999)。翻译课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学生一定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语篇对比和文化对比意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这是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的,相信也能得到其他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和验证。

参考文献

[1]Mona 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Routled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德利尔.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孙慧双,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篇2

近年来,我国网球运动进入了一个全速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女子网球运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郑洁目前在世界排名第18位,成为“亚洲一姐”,这大大激发了大批的业余网球爱好者的兴趣,促使更多的人拿起网球拍,进入网球场地进行网球运动。另外,网球属于有氧运动,又是室外运动,空气流通好,运动乐趣多,适合每一个年龄段的人进行练习。但相对乒乓球与羽毛球等运动而言,网球属于新型项目,场地少,拍子重量大,球也比较重,初学者较难掌握技术。笔者多年从事网球的训练及教学,总结出一些利用初学者学习网球的方法与建议。

2. 分析与探讨

2.1 熟悉球性

在开始学习网球之前,学习者一定要熟悉网球的特性,这是网球入门学习的一种捷径,也是提高网球的控球能力和学习网球技术的最有效方法。熟悉网球的球性后,我们可以了解掌握网球基本特征,比如网球的重量与弹性等,这可为以后学习网球技术打好基础。刚开始可以多做一些用球拍拍击地面的反弹球,或者用球拍接反弹球,或者单手用球拍正反面接反弹球,等等。掌握了一些网球技术后,可以做一些难度较大的对墙壁击球、两个人隔网击球等一些熟悉球性的练习。

2.2 注意舒适合理的握拍姿势

在网球技术中,没有绝对正确的击球模式,只有合理的击球方式,不同的击球方式又具有不同的握拍方法。初学者首先应掌握三种基本的握拍方法:“握手式”握拍﹑“菜刀式”握拍及“一把抓”握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东方式”握拍﹑“大陆式”握拍及“半西方式”握拍。在学习击球之前,初学者首先要掌握握拍方法,但他们对于食指根部对着拍柄的哪条棱或者哪个面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应采用更为简单的语言方式来描述。发球采用“菜刀式”握拍,正确方法是,(以右手击球为例)左手用五指提着球拍使之垂下,右手用五指顺着拍头向下捋,固定手型,最后握着拍柄的底端即可,像握菜刀的手柄一样握住拍柄。建议初学者的正手应采用东方式的握拍或者和半西方式握拍。“握手式”握拍方法,左手拿着拍子,使拍面垂直于地面,右手全手掌贴近拍面,顺着拍面往下捋,最后像握手一样握住拍柄即可。“半西方式”握拍方法是把拍子放在地上,全手掌放在拍面上,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顺着拍子往下捋,最后抓着拍柄的底端即可。

2.3 网球技术学习的顺序性

在网球技术中,发球技术是最难掌握的一项技术。发球是一切比赛的开始,许多业余网球爱好者已具备了底线抽球的能力,对网球的截击、高压等技术都有所了解,但却不具备发球技术,很多人打起比赛来,发球要么双发失误,要么通过下手把球送过去,网球比赛失去了精彩、力度和乐趣。建议初学者在开始学习网球技术时,熟悉了球性后,应该先学习的发球技术,因为发球技术是唯一一项不受其他技术影响的项目。当了解了发球技术要领之后,完全可以一个人练习发球技术。当然在学习发球的同时也可以穿插其他技术的学习,如网球的正反手底线抽球技术。

2.4 正手挥拍引拍后的手型

有研究表明,网球比赛中70%的球来自正手,30%的球来自反手,因此具备强有力的正手是掌握网球技术的关键因素。刚开始学习正手击球时需要注意击球时手腕的固定,手腕不固定会严重影响击球的准确性。网球底线正手击球动作包括准备姿势,引拍,击球,随挥,以及击球后的还原。击球的稳定性主要受准备姿势和引拍的影响,其中引拍的影响最大。初学者在向后或者向侧引拍时,握拍手掌心应向下或者向外,切记掌心不要向上或者朝向身体,引拍后掌心向下或者朝外,可以为下一步击球时手腕的固定奠定基础。如果握拍手掌心向上或者朝内,容易造成往天上击球,击球太高,或者击球出界。

2.5 网球击球步法的选择

初学者在学习底线抽球时,有两种步法可以选择:关闭式步法与开放式步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关闭式步法容易转肩,但不灵活,落点比较单一,回位占用时间长,网球击球的力量来源于腿部蹬地发力,通过由后向前的线动力量将球击出。开放式步法主要是通过转动的力量将球击出,世界上大部分优秀的选手都是通过开放式的步法将球击出,因为利用开放式步伐容易打出各种旋转和落点的球来。但开放式步法不是没有缺点的,初学者选择开放式步法,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知道转肩,很难利用蹬地转腰把球击出,容易出现手臂打球,而不是全身协调用力。但开放式步法对球的球点等都容易控制,而且回位快。网球技术有一句俗语,叫“三分手,七分脚”,就说明了网球技术中最重要是步法练习,如果步法练习得好,移动快,回位快,下一次击球就有充足的时间准备。

2.6 击球时重心

学习网球的初期,爱好者击球时重心容易过高,或者是腿不弯曲,腰弯曲且翘臀,这样不利于移动间击球,而且容易腰肌劳损或者受伤。初学者要切记降低身体的重心,膝关节弯曲,上体不要前曲太多,击完球后还要保持身体微屈姿势,以便为下一次移动与击球前做准备。初学者可以先坐在椅子上击固定球,击完球后站立身体成微屈姿势,反复练习,直到形成固定的击球姿势后,再移开椅子进行正常击球练习。

2.7 网球技术松紧的综合运用

网球拍和球都较重,所以刚开始学习网球时,每个初学者在击球时都害怕握不紧球拍而击不住球,造成握拍太紧,没有多久就会出现手磨出血泡,手臂酸痛等症状。这是由于没有掌握网球技术的松紧之道。因为总害怕球拍重﹑球重,一直紧紧握住球拍,这种结果相反会造成当真正球拍接触球时握不紧球拍、松手腕,从而击不准球。正确的方法是:在准备姿势后的引拍放松手腕,当击球时握紧球拍,击球后完成随挥动作后又放松手腕,这样做到有紧有松、有张有弛,才能充分利用手臂和手腕的力量击准球,也不至于手腕过早出现疲劳。

2.8 移动中击球的惯性思维

初学者在原地学完击固定球动作后,就可以学习行进间击球了,教练隔网抛球或者用拍喂球后,初学者一定要尽早判断球的落点,早准备,早移动,最重要的一点是移动后一定要站稳后再击球,在移动中击球的难度很高,容易出现失误,所以,当球越过球网时,要提前判断球的落点。另外切记不要因为怕离球太远打不到球,球过来后冲得太快,击球时身体离球太近,这样反而会打不到球。网球拍比乒乓球和羽毛球拍都要长,而初学者往往将乒乓球与羽毛球的击球技术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所以很容易造成击球时人与球的距离太近。

2.9 比赛与练习充分结合

初学者什么阶段可以进行网球比赛,大家有着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当简单学习了一点发球和正反手底线抽球后,就可以组织进行网球比赛了。初学者每次技术练习完之后进行一些简单的网球比赛,比如发球与接发球比赛,正反手抽球比赛等,然后慢慢增加比赛的难度,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初学者对网球运动的兴趣,了解网球比赛的规则,而且可以在比赛中练习发球与接发球,练习网球技术中的步法移动,判断球与人的相对位置,从而大大巩固正在学习的网球技术,真正做到在比赛乐趣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比赛。

3. 结语

初学者掌握了网球最基本的技术理论之后,在进行网球运动时,结合本文所讲网球技术的细节要求,将文中的方法与建议变成下意识的自觉行为,网球技术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摘要:网球属于相对比较新型的项目, 较难掌握,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训练与教学的经验, 总结出一些利于网球初学者学习的方法与建议。

关键词:网球教学,初学者,方法,建议

参考文献

[1]陆光平.在娱乐中熟悉球性——网球球感练习方法的总结[J].体育教学, 2005, (3) .

[2]儿玉光雄, 高桥仁大.网球技术的提高讲座[D].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1) .

探究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篇3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讲师林钦、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峰在《教育评论》2014年第8期上撰文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水平,选择能促进其探究能力发展的科学探究,给予学生充分的、相对完整的能力训练,而不应反复训练学生某一个探究环节。根据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过程,探究可分成体验水平的探究、模仿水平探究、自主水平探究。教师在不同水平的探究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体验水平探究针对探究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主要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按照提出问题、猜想、设计研究方案、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等过程展开。在体验水平探究教学中,教师的探究过程要“显性化”,让学生熟悉探究的基本过程,初步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关注学生的主体体验,启发学生跟随教师共同开展探究活动并形成深刻体验;善于观察学生表现,适时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2)模仿水平探究要求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框架内,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在模仿、尝试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串”等方法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以及适时、适量的指导,更多给予思路和方法上的点拨,而不应直接评价学生的不足或呈现研究方案。(3)自主水平探究是指学生面对新的、原始的问题情境,在没有教师的启发引导的情况下,依据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教材中的问题,或由教师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原始问题,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教师要注意为学生诊断不足,在学生探究陷入困境和误区时给予适当指导。

nlc202309021106

“演唱”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篇4

【关键词】演唱;教学;问题

“演唱”(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现在的初中学生,喜欢唱歌是初中生的天性,学生大都活泼可爱,不仅爱唱,而且还善于表现自己,个性飞扬,是现在初中学生的特点。他们这些学生尤其爱听甚至爱唱流行歌曲,经调查,70%的学生认为流行歌曲有情节、感人!我觉得何尝又不是件好事呢?也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歌唱教学自然成了渗透审美教育最好的方式了。

一、歌唱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

歌唱教学中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情感和风格,学生在歌曲的学习中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这是歌唱教学的中心环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为了使学生产生这个“情”,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抓住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真实的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这一课教案设计中,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创设一个情境,产生一个情感氛围,使学生以景带情,情景交融。在教学中要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进而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歌曲的情感与风格。

二、歌唱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和演唱的自信心

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同学们变得不爱唱歌了,一节课中真正投入歌唱的同学寥寥无几,有的开口唱则似牛叫,乱成一片,音乐的美感所剩无几,这着实让人困惑。所以,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再满足于此时课堂上的他们了,然而歌唱教学又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找到一个好的歌唱教学方法,让学生热爱歌唱,且快乐、自信地歌唱。其实,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本能地挺喜欢歌唱活动,教师应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符合音乐学习规律的方法学习唱歌,注意保护、调动学生参与演唱活动的积极性;相反的,割裂音乐整体艺术形象、进行反复枯燥练习等会使学生失去演唱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歌唱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歌唱的自信心,踊跃地参与演唱活动,使他们在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三、歌唱教学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

音乐课内外的合唱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并获得集体演唱的经验,从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显而易见,多声部音乐较之单声部具有不可比拟的丰富的表现力。多声部和声感觉可以通过合唱、合奏的实践活动获得,合唱教学是感受、体验这种多声部感觉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合唱活动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培养群体意识、协调合作能力。当今社会生活证明,群体意识、协调合作能力对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于当代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合唱练习中要培养养成注意听从指挥、对指挥做出正确、迅速反应的习惯,并力求合唱声音的和谐与均衡。

四、歌唱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嗓音保护,避免大声喊唱

少年儿童大都活泼好动,爱喊爱唱,自控能力比较差,发声器官正处于细小嫩弱的时期,容易受到损伤。音乐教师应该经常关注、指导学生的嗓音的保护,特别是变声期间。如不注意保护,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伤害。由于社会环境等原因,近年来儿童变声期有提早的趋势。音乐教师除对相关年级学生进行变声期知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教学中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歌唱方法,纠正不良的歌唱习惯。要指导学生运用头声发声,注意控制歌唱的音量,多用轻声歌唱,及时制止大声喊唱。教材歌曲要采用适宜的音域,注意伴奏的定调,歌唱活动可穿插欣赏、器乐教学,使发声器官得到休息。教育学生不要模仿成年人(男中音、男低音),尤其是某些歌星(沙哑的、喊叫式)的歌唱方法。

其实,不管是歌唱教学还是欣赏教学,还是其他教学等等,都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总之,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学生更学会了“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参考文献】

[1]张援朝.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歌唱教学[J].成功(教育).2012(11)[2]袁冬.情景模拟法在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2(01)【作者简介】

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篇5

一、体验的目的、内容、方法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需要适切

首先, 在设计、实施体验教学时, 应注意的是体验的目的、要求、期望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需要适切。体验的目标、要求既不能太高, 也不能太低。体验的目标与要求太高, 远远地超过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将不能对学生形成应有的、足够的吸引力, 造成体验的目标不能达成或只有部分达成, 不仅影响本次体验目标的达成, 而且可能会对以后的体验教学活动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怀着饱满体验热情的学生虽然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但如果仍然达不到教师的体验要求, 很可能就会挫伤他们体验的积极性, 甚至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 从而对以后的体验教学活动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体验的目标与要求太低, 学生不需经过太多的努力便能够轻松地达到, 对学生缺乏应有的挑战性, 让学生“乏味”, 久而久之, 也会挫伤学生体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以后的体验教学活动同样形成负面影响。因此, 教师在设计体验教学活动时, 一定要考虑到体验的目标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需要相适切。如果在实施体验教学活动过程中, 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太大, 学生很难达成目标时, 就要适时做出调整, 一方面可以适当降低体验的目标与要求或者分层次降低目标要求, 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力度, 以便达成一定的目标, 保护学生体验的积极性、呵护学生饱满的体验热情。

其次, 体验的内容、方法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需要适切。一方面, 体验的内容、方法如果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但是对体验目标的达成却不利。学生要么达不到目标与要求, 要么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达到目标。另一方面, 如果对学生体验的内容、方法太熟, 学生虽然容易达成目标要求, 但是这样的目标与要求对他们来说缺乏挑战性, 也就不能较好地调动他们的主体性, 不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与好奇心, 不能开发蕴含在他们心灵深处的无限发展潜力, 导致体验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基本上是无益甚至是没有必要的。同时, 体验的内容、方法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要求教师在体验教学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兴趣所在。可以提前调查, 耐心倾听并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要知道, 学生如果对教师事先设置的体验内容缺乏兴趣或兴趣不足, 教学目标便很难达成, 即使勉强达成, 也是以牺牲童乐、童真、童趣、童心为昂贵代价的达成。对于体验的方法, 可以考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运用, 只要这样的方法对达成体验的目标有益、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当然, 如果某种特定的体验方法成为体验教学的目标时, 教师一定要加强监管。

二、探索学生高质量体验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学生高质量体验是指学生在对外部事物与内在心理进行充分亲历, 从而产生积极高尚的情感且生成较为深刻的意义的活动, 以及由这些活动所获得的深刻认识与高尚的情感等。体验的产生、发展、深化与升华是需要条件的。体验的条件是体验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它既包括外在的物质条件, 又包括内在的精神条件。外在的物质条件包括体验的时间、空间、体验物、工具、相关的设备设施以及体验的环境氛围等。内在的精神条件包括相关的经验体验、体验的欲望兴趣等。学生的高质量体验更需要较为严格苛刻的内外条件。为了达成这些条件, 师生尤其是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除课前精心准备外, 课中或创设情境, 或引情激趣, 或准备设备, 或指导监督, 或总结提升等, 再加上拥有体验自由的学生不善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不会充分运用手中的权利, 教师想要达成一种高质量的体验, 其难度可想而知。工作难度与强度且不说, 需要的时间也非常多, 尤其是刚开始。而体验需时太多便与有限的课时相矛盾, 便较难或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急需探索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 教师必须精心选择所要高质量体验的内容或课题。要知道并非所有的内容与课题都有体验的必要, 并非所有需要体验的内容或课题都需要达到一种高质量的体验。只有那些对学生的发展极为有益而学生又不太熟悉的内容与课题才应成为高质量体验的对象。其次, 师生在课前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靠课前的努力。为此, 教师在课前除做好“三备”外, 还要“备过程、备时间”, 甚至还要准备应对课堂内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等。同时, 教师可以把一些与体验相关的课题与内容让学生在课后甚至回到家中进行, 甚至在玩中进行, 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许多宝贵的课时, 另一方面由于事先对相关的课题已有了一定的体验, 也即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甚至兴趣, 可以提高课堂体验的教学效果。再次, 师生在课中都要围绕课题进行体验、交流、互动。课前选好一个课题后, 师生在课中都要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体验探究。虽然教学中师生应尽量利用好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 但一般情况下, 不要冲淡体验的主题。一是由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体验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进度, 二是由于课堂的随意性不能太强, 否则教学便缺乏应有的系统性、严谨性。

三、要丰富教师的体验内容, 发展教师的体验能力, 提高教师的体验素养

调查研究发现, 学生体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有些是由学生自己造成的, 有些看似是由于学生的原因, 其实原因出自教师身上, 或者说根源在于教师。一位体验经验匮乏的教师是很难设计出一节高质量的体验课的, 很难在课堂上组织好学生的体验, 很难和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对话交流, 很难在教学中产生激情和真情以促进学生的体验, 很难在教学活动中生成足够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传递给学生。“体验的缺失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 体验的缺失也直接影响师幼对话交流的质量, 体验的缺失还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生活质量’。”因此, 教师需要丰富自身的体验, 体验的范围要广, 体验的程度要深, 体验的维度要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 要尽量丰富自己的生活, 多实践、多看书、多交往, 在生活中要勤于思考、勤于动脑、勤于练笔, 做个有心人, 做个有思想、有涵养的人。但是, 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既不是超人, 更不是圣人, 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都有体验或者都有深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善于体验, 当教师感觉到自身对所教学的内容缺乏体验, 或者缺乏较为深刻的体验时, 就要在课前进行必要的体验, 因此教师必须有这种体验的能力、学习的能力。

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篇6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应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一、品读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要让学生成为品读课的主体,做完整的“演员”,诸如课文《春》的品读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自由归类学习,分块让学生自主品读完成,其中不妨请学生改预习为备课,教师只负责“导出”演员,“导出”课堂背景,让学生进行自我“创意”,自我“展示”,从而达到对《春》语言品析,感悟春的生机活力。这样就容易使多少“美点集于一处”,学生在诵读中就能自然领悟到朱自清先生语言魅力,从而感受春的美好, 也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体悟空间。品读所要达到的是能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语文,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最终达到增强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正是为学生创造独立品味的条件。

二、品读要读重点、读关键之处

大凡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我们初次读,粗粗浏览,虽然读后能了解大意,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总比较淡薄,至于语言的精妙,文字所蕴含的深义和种种说不尽的意趣,要想深刻体会,只有品读。语感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谁也说不清自己的语感能力是何时形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学习每一篇文章,都可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逐步获得语感能力。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并且经过专家的字斟句酌、精心审编。教学一篇课文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字字句句细细咀嚼、揣摩,没有必要,时间也不允许。要抓住精要处、关键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一个精彩的片断,几个动人的句子,甚至几个精妙的词和标点,引导学生细细琢磨,力求一课一得,长期训练,学生的语感定会加强。

三、教师要在品读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文字不仅是反映客观事物、负载文化的工具,也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境以入情。”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那么任何形式的训练都将是苍白无力的。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可以说有感情的品味朗读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的细细品读,才能真正体会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品读中,还要善于利用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范读、优美的音乐、形象的画面,都是传递情感、缩短学生与文中作者情感的时空距离的有效手段。从而使学生、教师和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四、教师要注意品读中对学生“思”的引导技巧

教师的“问”容易使学生思想定格,使“品”受限,从而限制学生思维。但是没有思的课堂却又如一塘死水,良好“思”是品读的开始。教师追美点而不设问,对美的事物大多数学生都能捕捉得到,越美的地方,越能震撼人心,教师应对美点多追,使学生对美点有思,这样自然可以导出学生“问”,我们就能发现学生最需要的。唐敏的《心中的鹰》在品读中学生多能感触到“小猎手射落鹰”这部分是文章的美点,教师不要急于发问,而应该追其“点”,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学生自然思“为何要射鹰呢?”“能不能射鹰呢?”由此导出学生思,在思中渐渐地向主题靠拢,最后由学生品析文章,感知答案,难度自然下降,追而不“问”,在品读中无疑为学生创造了思的广阔天空。

五、品读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要下唯一结论

一堂好的品读课,应该是遵循学生认知层次,进行有序品读,达到在情感上的感触,语言的启发,能够从中领悟人生哲理。一个好的“引”将会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执教课文《猫》时,品读中特“引”了“假如你是作者,在内疚和不安之后你会如何?”多数的学生都能回答:“应该为猫写悼词。”好!就写悼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用笔来写自己对猫死的内疚和不安,各种思想交织其中。学生在为猫写悼词中很快就品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又能展露学生自我人生的体验。品读课“结”应该是一个“虚”结,学生在品读中由于生活阅历不同,人生体验也会不同,加之知识差异,可能存在对感知多种差异,因此,教师在品读中不要轻易下结论或下唯一结论。

品读,是对文本的一种关注、一种发现,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品读的设计是理念的具体化,是思想与理念的外显,是智慧与灵感的呈现,可起到“聚沙成塔”“汇水为渊”的作用。引导学生品读也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流露,教学风格的表达,教学基本功的展示。它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含着智慧的光芒;它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着深厚的底蕴。关注品读,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便会充满了生命活力;关注品读,我们的课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生成出更多的美丽。

摘要:品读, 是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方法, 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在指导学生品读时,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读重点读精华, 培养学生情感。当然, 在指导时要注意引导技巧, 不要轻易早下结论或下唯一结论。品读看似简单, 实则孕育着深厚的底蕴, 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包装设计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7

以包装设计教学为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我想,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现代包装设计文化内涵特别是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包装设计的文化取向一直是现代设计最重要的课题。新世纪的包装,由简单的保护、容纳功能,发展成为沟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自觉行为,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由过去的产品包装升华为当今的文化包装。我国现代包装设计应在注重“绿色包装”同时,还要注重包装的文化内涵,追求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民族文化融合到现代包装设计中,体现出民族的特色,是现代包装设计的趋势。在现代成功的包装设计作品中,无处不传达着传统文化的信息,同时也把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及现代时尚完美结合了起来。

包装设计要体现民族传统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人性视角来看,越是民族化、个人化,就越能国际化,就越能得到全人类的认可。包装作为保护产品的容器,同时也是承载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包装既有它的实用功能性,同时还有它的文化艺术性。包装离不开民俗性和民族性,有了民俗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就能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能体现其明显的地域特色、民族民俗特色和文化特色。因此,在包装教学中必须注意多加强人文(文学、史学等方面)和生态方面的知识教育,以全新的面貌展现我们的文化,形成个人独特的文化语言,力求高雅,增加学生的文化含量。

二、在教学中强化包装设计的以人为本的观念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我们应把“以人为本”、保护生存环境观念作为包装设计的标准和前提,把中国古代思想中“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的观念融入到教学中去,更多地强调“自然”与“人为”的合一,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一般情况下,包装设计是实用设计和应用设计,考虑更多的必然是以人为中心而进行的设计。那么,包装设计课程中的“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如下:(一)包装设计力求使包装结构符合人体工程学,使用起来方便、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二)包装材料的选用应多考虑对环境没有污染的材料或天然材料,保护环境;(三)包装设计应根据商品的自身价值准确定位,从材料、色彩等方面做到“适度包装”、“科学包装”,达到环保节能目的;(四)设计包装时要更多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把保护环境作为产品包装设计的标准和前提保证。

三、重视教学中产品包装设计和企业形象的关系

包装设计作为极具文化内涵的设计类别,对公众文化心理的认同、传统文化的发扬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这样说,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不管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凡是被人们推崇的包装,都是以健康、积极向上的丰富文化内涵而取得成功的。我们身边诸如酒、食品、服装、礼品的包装等,赢得人们的喜爱大凡是因其蕴涵着浓厚的企业文化色彩。所以,在包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在加强生态观教育的同时,要深入了解相应的企业文化,在设计中体现出独特的企业文化语言,树立被大众认可的企业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包装在文化认同下引导人们去购买,使消费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又能在精神内涵方面得到满足。

包装既是产品的营销工具,也是企业的窗口,传递着更多、更高层次的文化信息。商品包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企业的形象,企业形象又是包装设计的重要依据。包装设计要与企业形象协调一致——通过包装体现企业形象的独特风格。这也要求设计者在造型、文字、图案、色彩等方面形成具有强列视觉冲击力的包装系列产品,很好地去体现设计课题的视觉形象,充分体现企业的文化内涵。

包装设计的完美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内在美和物质本身的外在美的统一,这种统一之美是产品占领市场的前提和重要条件。成功的包装设计应当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物质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包装在同类产品中独树一帜,抓住顾客对文化和美的渴求,吸引顾客。

四、注重学生独创性和艺术性的培养

独创性就是包装设计与众不同的形象和面貌,设计的独特会使产品在琳琅满目的众多商品中凸现出来。独创性是包装设计的生命所在,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切忌让学生一味抄袭模仿,改头换面、东拼西凑搞出来的东西使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无法保证所设计产品在众多商品中的识认度。只有独创的设计才能引起受众视觉上的特殊感受,从而使其优先选择有独创性的产品。其次,包装设计教学中切忌让学生虚张声势,莫明其妙地作一些低劣而庸俗的夸张,这种只求新求怪异而失去真实性的设计,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在兼顾独创性与真实性的同时,包装设计还要有较高的艺术品味,符合人的欣赏标准,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经常会发现,废弃的包装在一些家庭里被当作艺术品被展示收藏。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所以那些具备审美价值的设计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中学生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篇8

从理论方面讲,中学生物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根据中学生物学知识的特点,以课标对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自然界生物种类很多,中学学生物学不可能每种生物都讲到。因此,先把它们按门、纲、目、科、属、种进行分类,然后在中学学生物教学中只详细介绍每个门或每个纲的代表,然后由它的形态结构等推到整个门或纲的其它生物。根据这些中学生物学知识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物学课标中对中学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要求,中学学生物教学应以此来设计教学目标。二是把握好中学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形成特点,这是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思维发展过程是:由具体思维到形象思维、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逻辑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概念形成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学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生物学概念,又是从认识个别现象向比较不同对象异同过渡的过程。它们往往先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从而形成一个概念。这种概念最初是不精确的,以后在具体化的过程中经过扩大和加深,逐步趋向完善。这是中学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形成特点,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时应以此为重要依据。三是根据中学学生及中学生物学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直观教学。一方面,对于中学学生来说,他们知识少,经验也较少,形象思维占优势,概念的形成需要直观形象来帮助感知和理解。另一方面,中学生物学教学内容是自然界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和生态知识,生理卫生的教学内容是人体的解剖、生理、卫生保健知识等,这些都是具体的。因此,教师须注重运用直观手段可让学生直接感知,让其容易接受。

从实践方面讲,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从如下方面对中学生物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步:引导学生预习。教师指定学生自学课本内容,了解有关概念的名称。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步:通过观察、实验以形成生物学概念。教师发给学生典型的实物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验形成概念。此步骤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或实验能力。第三步,通过延伸、扩展新知识。教师以挂图、模型等形式给出其它变式,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它们与典型材料的异同点。第四步:总结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巩固概念。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检验此模式的教学效果,笔者曾选取中学两个班,其人数、男女学生比例、年龄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相都似,其中甲班为实验班,采用新模式进行教学,乙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不同的形态结构的 教学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实验,结果甲班成绩都比乙班好。现以“花的结构”的教学实验为例来进行说明。

甲班教学程序如:第一步骤,让学生自学课文,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示导学题。问题:花的结构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花的各部分结构的作用是什么?第二步骤,发给学生具有典型花结构的材料:桃花、白菜花。引导学生观察花的外形、解剖花,并做记录,教师让学生回答各部分结构及作用。第三步骤,取出小麦花、大豆花、柳树花等的挂图,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与典型花结构的异同点。第四步骤,经讨论让学生归纳出花的基本结构。乙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只利用桃花、小麦花挂图,教师边指图边讲解。

授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利用同一检测题,对两班学生当堂进行达标检测,并相隔两周后,利用这一检测题再次进行检测。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不管是当堂测试,还是两周后的测试中,甲班学生的成绩都明显优于乙班。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效果是必然的。因为,甲班模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认真地观察或动手做实验,学生间的讨论,以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在感性知识和学生自己实践、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因此能较快地上升为理性知识。这有利于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此模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中学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喜欢通过实践自己得出结论。变式的应用不仅满足了学生好奇和探索的心理,也给他们创造了思考问题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識的理解掌握。这也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篇9

青县树人学校刘振清

平常上课经常听到和看到学生不爱上某某老师的课,上某某老师的课,学生不是趴着就是睡觉甚至说话或私底下玩。这种情况一般多发生在新老师或半道接课的老师身上。还有部分老师虽然任课多年,但是学生成绩一直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授课教师缺乏个人魅力。

何谓魅力?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别人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有魅力,学生就喜欢多亲近,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在讲求个性自由的新时代,努力做一名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因此教师上课要有“范儿”,这里所说的“范儿”就是符合教师年龄、学识、气质,体现个人独特魅力和个人风格,能够吸引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教学范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要有形象“范儿”

据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喜欢漂亮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注意个人形象,拒绝邋遢,良好的形象可使学生对老师油然产生敬意,会增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有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长得年轻漂亮,但必须衣着得体,整洁、干练,体现个人气质和魅力。

二、教师要有幽默“范儿”

实话说学习是很枯燥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令学生兴奋。因此教师上课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幽默感,一方面教师要把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另一方面要用与所教学科相关的故事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上课节奏和有意注意频率。第三,所授知识知识要有新鲜感,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当然因学科而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青春永驻,长期赢得学生爱戴。

三、教师要有优美严谨的语言“范儿”

教学是一门综合的语言艺术。优美的语言是给学生的最美的教育享受。要想把握教学语言技能,关键是要把握教学语言的魅力所在:抑扬顿挫是教师语言的节奏美, 声情并茂是教师语言的情感美, 逻辑严密是教师语言的理性美,诙谐幽默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启迪心灵是教师语言的道德美。语气平和说明了教师的稳重,语气温和表现了教师的耐心,语气坚定反映了教师的信念,语句连贯表明了教师对内容的熟练,语句清晰反映出教师对内容的准确理解,语句完整体现了教师思维的严密,语句优美彰显出教师扎实的功力。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教师的魅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期待。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相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关键是我们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学生乐于接受的范式。教师乐教,是因为教师热爱教育;学生乐学,是因为教师赋予了该学科强大的生命力。如果只有教师的教,那么教师就会成为跛脚的鸭子,走起路来会非常难受。只有教师有特色的教和学生的兴奋的学有机结合,才能走出稳健的步伐,教师的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10

在成年人的社会里,儿童是弱小无助者,思想受成年人的影响,精神上依赖成年人,行为上模仿成年人,儿童自己的生活空间所剩无几。儿童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意志,在儿童天地里满足释放和表达个人情感的需要。《新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我们都是好朋友”,第一册第五单元“动画城”,第二册第五单元“我们多快乐”,第六单元“藏猫猫”,从各个角度展示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友谊、歌唱、舞蹈、游戏等,引导儿童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感受与表现不同音乐情绪的音乐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生活,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音乐创作似乎只是作曲家的专利。《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则告诉儿童,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音乐。这一单元引导儿童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现和倾听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中最寻常的声音, 让儿童体验到音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每个儿童都能创造音乐,都能拥有创造音乐的快乐。

2.小学一年级要注意节奏训练

一年级儿童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即兴舞蹈、按节奏即兴朗读儿歌等,都贯穿对儿童稳定的节奏感的训练。此外,要求一年级儿童感受和体验具体音符的时值, 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四分休止符等。这些音符与休止 符的感受都是以生动有趣的动物叫声介绍给儿童, 结合具体活动进行。如休止符的感受,先从心里默唱作为铺垫,然后有口型不出声, 最后达到准确休止的目的。从儿童日常生活入手,如附点二分音符,从模仿鸭子短促的叫声引入三个四分音符,再从模仿悠长的牛叫引入附点二分音符,最后画出狗的短促叫声,请学生继续联想和思考,还有什么动物叫声悠长,可以用附点二分音符表示?

3.高年级要注意的方面

3.1读谱知识 : 结合键盘认识音名从c1到c2在高音谱表上的位置。认识各种常用音符、休止符,知道名称和时值。学习附点音符,知道它们的名称和时值。学习各种拍子的指挥图式, 学习顿音记号及唱法。

3.2视唱部分:视唱C调号上的自然大、小调音阶及五声徽、商等调式音阶。 在教师帮助下视唱C调号上的单声部歌曲(包含学过的音程及节奏)。练唱有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大小六度、纯八度旋律音程的练习(不出现名称),划拍视唱各拍子歌曲。

3.3练耳部分 :练习听记两个音———四个音连续进行的旋律音程,增加大小六度音程。 (不说出名称)。练习听记2—4小节的节奏。听辩二拍子、三拍子歌曲,标出小节或节拍。

4.建立准确的音阶感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 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从学生日常生活引入,“自然”接触并熟悉音阶。

4.1学生初学不易唱准fa、si和半价音阶,值得推荐和实验报告表明的方法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听到的do、mi、sol这三个稳定音入手,三度跳进式地开始接触音阶,写出与之相应的曲调和音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加入la、re、fa、si音,并将音阶设计为“音阶山”,根据动物的特点(如兔子的蹦蹦跳跳、乌龟的缓进 ), 内心感知音高的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

4.2设计多样的听唱训练 , 适应各种音程变化 , 在记牢和唱准音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听觉训练。如在钢琴上弹出标准音“A”,在此基础上变化弹出一组组旋律音程,如do、mi re,mi、do、la、sol、la、do、sol、mi等 ,让学生模唱、分析、听记 。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对音阶、音高及变化的感知会逐渐敏锐起来并逐步发展起音乐表象能力。实验证明,这类训练的积累能产生丰富的听觉意象。

5.运 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音乐作为最有情感的艺术, 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不仅课时容量大,迅捷、方便,而且生动形象,比起传统教学省时增效。如在欣赏外国民歌之一墨西哥民歌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这个国家的生活片段,展示国家人们的生活环境、民族服饰地域风情等,学生身临其境,许多学生自然产生了解国家音乐的要求,达到激发他们求知欲、促使学生(学习主体)加入学习的目的。

6.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歌曲旋律教学

歌曲旋律教学包括视唱、节奏、乐理知识等内容。视唱、节奏、乐理知识等在教学中是较枯燥无味的,如果再不想办法将枯燥的教学激活, 教学效果将难尽如人意, 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利用电脑多媒体进行视唱、节奏、乐理知识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状况,使呆板、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在进行视唱教学时,教师可启用事先编入软件中的MIDI音乐, 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既可领着学生视唱,又可指挥、辅导和纠正学生。此外,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随时改变伴奏音乐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和音色,以增加新鲜因素,提起学生学唱兴趣;在进行节奏教学时,可以启用电脑音乐系统中的打击乐器, 挑出学生喜欢的音乐进行演示和伴奏,以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在进行乐理教学时,运用电脑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

7.关 于器乐教学

在器乐教学中要选择“简易的教学乐器”,采用“尽可能浅易的技术”,“进行短小又有趣的合奏练习”,“尽可能地表现和创造美好、有趣的音乐”。大面积推动器乐教学,必须选用“教学乐器”,从现阶段看,适合小学课堂教学的乐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7.1打击乐器 。节奏乐器尤其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 ,中年级以上乃至中学,也可适当选用。中年级以上还可以与其他乐器相配合使用。

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生活中的物品, 废物利用自制节奏器乐,不仅节省开支、教育学生发扬勤奋精神,更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发展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活动。

7.2竖笛 (牧笛 )。六孔和八孔竖笛均可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 且六孔竖笛有民族化的特点, 其指法与竹笛指法基本相同,吹奏技术较易。

上一篇:名贵药材下一篇:心理训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