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和决策十篇

2024-09-11

分析和决策 篇1

一、融资决策的治理效应

融资决策包括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两个方面。融资方式通过控制权、干预方式和破产权利保护等机制作用于公司治理。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机制不仅体现在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本身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上, 更重要的是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之间的结构比例。

1. 融资结构的最优选择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都存在代理成本, 公司最优资本结构应建立在权衡两种融资方式利弊得失的基础上, 以使总代理成本最小。

如图1所示, 最上方的曲线是总代理成本CT (r) 曲线, 由股权融资代理成本CE (r) 和债权融资代理成本CB (r) 相加而成, CT (r) =CE (r) +CB (r) (r代表债权融资与整个外部融资的比率) , 这条曲线的最低点意味着总代理成本最低。据此可以确定最优的负债比例和募股比例。当所有外部资金来自债务时债权融资的代理成本最大。当r逐步下降、债务额逐渐减少时, 债权融资的代理成本逐步下降, 没有债务时其代理成本降为零。当全部外部资金来自股权融资时, 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当r逐渐提高时, 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逐步降低, 直到为零。当债权融资比率为r*时, 总代理成本最低, 此时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比例为最优融资结构。

二、公司治理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公司治理减少代理成本的激励机制, 能抑制内部人机会主义行为, 使不能按自身利益调整融资决策。公司治理通过减低信息不对称水平、减少小股东受掠夺风险进而降低资本成本。

1. 公司治理对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

Myers和Majluf (1984) 提出了“融资顺序理论”, 最优的融资顺序要由融资工具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来决定, 即对信息最不敏感的融资工具应该先使用。融资工具最不敏感的是企业的内部资金或者说是留存收益。所以应首先使用内部的留存收益来融资。

2. 公司治理对融资结构影响

根据上文中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下文中公司治理对融资结构决策的影响分析的前提是: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具有较高的负债水平, 反之亦然。

(1) 股权结构与公司融资决策。股权结构通过管理者持股、股权集中度与股东身份各自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来影响公司融资决策。

(2) 董事会特征与公司融资决策。董事会特征极其重要, 因为董事会特征影响董事会独立性。外部董事的介入、董事会规模被识别为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董事会活动越频繁, 董事们有更多的时间交换意见, 设置战略和监督管理层。

(3) 总经理任期与公司融资决策。CEO任期被解释为CEO壕沟、CEO过度控制和缺乏董事会强度监督的标志。一个不易受解雇的壕沟CEO将展现出更长的任期。壕沟的CEO将追求更低的负债, 以减小伴随高负债带来的绩效压力。

(4) 公司控制权与公司融资决策。大股东将其投票权联合在一起对抗机会主义的控股股东现象时常发生。这些大股东是控股股东“隧道行为”的障碍, 他们能提高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有效性, 同时也是管理者的积极监督者。

(5) 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融资决策。产品市场竞争是解决代理问题的另一种机制。经济学家认为, 产品市场竞争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竞争性的产品市场作为一种“硬预算约束”和激励机制, 时时考验着企业的生存能力, 并淘汰不合格企业, 给经理们造成极大的外在压力。

三、启示

通过上述对融资决策治理效应和公司治理对融资决策的影响的分析, 得出图2所示的融资决策与公司治理相互作用示意图。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与融资结构的优化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 公司融资结构的变动决定着公司的控制权在股东和债权的分配, 决定着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经营者约束和激励的强度, 这必然会影响到公司治理结构, 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融资结构对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是不可缺少的。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能实现对企业控制权的合理配置, 从而在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司的价值。

摘要:公司的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历来是研究的热点, 经验证明: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与融资结构的优化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本文通过分析融资决策的治理效应, 侧重分析公司治理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得出融资决策和公司治理相互作用机制, 提出优化融资结构和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启示。

关键词:融资决策,公司治理,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

分析和决策 篇2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多起大面积停电事故,如2003年的美加“8·14”大停电事故、2008年1月至2月南方部分省份电网由于雪灾导致的停电事故等[1,2,3]。因此,深入而系统地研究电力系统完全或部分停电后的恢复问题[4],对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安全、快速地恢复供电、减少停电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黑启动阶段是电力系统大停电后恢复的第1个阶段,其主要工作包括黑启动电源的选取和黑启动方案的制定及优选等。建立一个完善的黑启动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调度人员快速优选出最优的黑启动方案,从而加速整个系统的恢复进程[5]。其中,黑启动方案的优化决策是构造黑启动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内容,对整个系统恢复速度具有重要影响。

到目前为止,在黑启动决策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集中于研究如何评估黑启动方案的优劣,即研究黑启动的决策方法。文献[6,7,8]介绍了用于电力系统恢复辅助决策的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文献[9,10]提出了利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来对事故后火电机组的恢复进行排序和优选黑启动方案;文献[11,12]提出了利用风险决策中的期望值法来算出各可行方案的期望发电量;文献[13,14]基于分层案例推理的思想,提出了黑启动案例的分层推理算法;文献[15]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对黑启动方案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估;文献[16,17]综合利用了DEA和AHP方法的优点,提出了将层次化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AHP)用于黑启动方案的评估。可以看出,这些文献仅限于研究黑启动方案的评估方法,而未对黑启动决策结果对有关参数的灵敏度以及结果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多属性决策是现代决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和军事等多个领域,如人才选拔、投资决策、项目评估和武器系统性能评定等[18,19,20]。主要包括2个研究内容:一是多属性决策方法,主要解决方案的优选或排序问题;二是多属性决策的灵敏度分析,主要分析决策结论的灵敏性和稳定性,由于是在得到决策结论之后才进行的,因此也常被认为是一个后优化过程。在本文研究的黑启动决策问题中,一方面,用于评估黑启动方案的指标值可能不精确或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用于评估黑启动方案的指标权重以及那些很难定量表示的指标值,都需要由调度人员根据经验赋值,而这些根据主观判断得到的权重和指标值有可能偏离客观实际,从而导致黑启动方案的排序结果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黑启动的决策结果进行灵敏度分析,使得调度人员了解黑启动的决策结果对哪些指标值或指标权重比较灵敏,以及了解指标值或指标权重的变化会导致黑启动方案的排序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调度人员对黑启动决策的风险程度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可以根据电网实际运行情况的变化,快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一个完善的黑启动决策支持系统不但需要包括适当的黑启动决策方法,还需要能够评估决策结论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这样才能知道指标值或指标权重对黑启动方案排序结果的影响。本文首次对黑启动方案的决策灵敏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模型的黑启动决策灵敏度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了影响黑启动决策的指标值和指标权重的不同取值对黑启动方案排序结果的影响,得到了相关的灵敏度,并确定了导致黑启动方案变化的指标值和指标权重的变化区间。

1 黑启动决策方法

在黑启动决策分析中,调度人员根据各黑启动方案在各评估指标上的客观值或主观判断值,以及所给定的指标权重,选取适当的多属性决策方法计算该方案的综合评价值,据此对各方案进行排序及优选。经典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包括:简单加权法、AHP和DEA方法等[19]。其中,简单加权法[21]是多属性决策中最简单和常用的一种决策方法,其先根据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确定各个属性的权重,再对各属性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通过加权平均求出各个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并对方案排序,最后确定最优方案。

对于黑启动方案决策问题,假定有n个待评价的方案和m个评价指标。记M={1,2,…,m},N={1,2,…,n}。设指标集为C={c1,c2,…,cm};黑启动方案集为A={a1,a2,…,an};指标的权重向量为ω=,其中,ωj∈[0,1](jM)且j=1mωj=1;黑启动决策问题的决策矩阵为X′=(xij′)n×m,xij′表示黑启动方案i对指标j的属性值,其中,xij′≥0,iN

基于简单加权法的黑启动决策的基本步骤如下:

1)基于专家经验或其他方法确定黑启动方案各个指标的权重。

2)对用于评估黑启动方案的决策矩阵X′进行标准化处理,常用处理方法是将各个指标值与该指标的最优值进行比较。其中,对于效益型指标,其转换公式为xij=xij´/maxiΝxij´;而对于成本型指标,可将其转换成效益型指标来处理,其转换公式为xij=(1/xij´)/maxiΝ(1/xij´)=(miniΝxij´)/xij´。设如此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矩阵为X=(xij)n×m

3)求出黑启动方案i的综合评价值yi,即yi=j=1mωjxij

4)根据各黑启动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大小排序,选出最优的黑启动方案。

下面以简单加权决策方法为基础来研究黑启动决策的灵敏度,基于其他决策方法的灵敏度分析的基本过程与此类似。事实上,已有研究发现采用不同的决策方法对灵敏度分析结果的影响不大[21]。

2 黑启动决策的灵敏度分析方法

在黑启动决策问题中,用于评估各黑启动方案的数据(包括指标值和指标权重)来自实际电网或运行人员的主观判断。这样,一些不精确的、易变的或主观判断得到的数据可能会影响黑启动方案排序结果或最优黑启动方案的稳定性。因此,调度人员希望进一步了解该方案的稳定性,即方案的排序结果对指标值或指标权重的灵敏度。特别需要对那些难以确定的运行状况或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以便对其进行更为谨慎的处理。如果黑启动方案的排序结果对指标值或指标权重的灵敏度低,则意味着决策结果稳定或鲁棒性好;反之,则决策结果不稳定,鲁棒性差。

通过灵敏度分析,调度人员可以清晰地了解哪些指标值及其权重对方案的排序结果影响较大;了解各个指标值及其权重的变化对于方案排序结果定性的影响;了解如何调整这些指标的权重,以使得方案的排序结果可以符合运行人员的期望。此外,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调度人员可以根据指标值或权重发生变化的范围,对现有的黑启动方案排序结果进行部分调整,而无需重新计算即可得到新的黑启动方案排序进而最优的黑启动方案。

综上所述,黑启动决策方案的灵敏度分析主要包括:①确定黑启动决策中指标值或指标权重在什么范围内变化不会(或会)改变黑启动方案的排序结果;②分析指标值或权重的微小变化是否会改变最优的黑启动方案或黑启动方案的排序结果,即分析黑启动方案对指标值或指标权重的灵敏度。下面从上述2个方面分别对指标值和指标权重这2类黑启动决策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19,22]。

2.1 指标值的灵敏度分析

在黑启动决策方案的灵敏度分析中,设xijx˜ij分别表示决策时和参数变化后的黑启动方案i在指标j上的属性值,yiy˜i分别表示决策时和参数变化后的方案i的综合评价值。

定义1 当黑启动方案p在指标r上的指标值xpr变化为x˜prq,其他指标值保持不变时,使得黑启动方案p和其他任意方案q的综合评价值相等,即y˜p=yq,则称x˜prq为黑启动方案p在指标r上的边际指标值。其中,rM,p,qN,且pq

根据简单加权法可得,在边际指标值下黑启动方案p的综合评价值为:

y˜p=j=1jrmωjxpj+ωrx˜prq=yp+ωr(x˜prq-xpr)(1)

y˜p=yq代入式(1)可得:

x˜prq=xpr-yp-yqωr(2)

从式(2)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如果xpr相对x˜prq为灵敏指标,则xqr相对于x˜qrp亦为灵敏度指标,具有对称性,这是因为它们距边际指标值的绝对值是相等的。

下面根据式(2)的计算结果对指标值进行灵敏度分析。

如果计算得到的边际指标值x˜prq超出该指标实际允许的取值范围,则说明xpr为不灵敏指标值,其在实际允许的取值范围内变化时,不会影响黑启动方案的排序结果。

如果x˜prqxpr的实际允许取值范围内,且指标值xpr与边际指标值x˜prq之间的距离很小,则xpr为灵敏的指标值,即xpr的微小变化都可能使黑启动方案的排序结果发生变化。下面分3种情况进行分析:

1)当x˜prq>xpr,如果变化后的指标值x˜prx˜prq,则黑启动方案的原排序结果保持不变;反之,如果x˜pr>x˜prq,则黑启动方案的原排序结果会发生变化。

2)当x˜prq<xpr,如果x˜prx˜prq,则黑启动方案的原排序结果保持不变;反之,如果x˜pr<x˜prq,则黑启动方案的原排序结果会发生变化。

3)当x˜prq=xpr时,由式(1)、式(2)可得y˜p=yq,即黑启动方案pq的综合评价值相等,这意味着在原来的黑启动方案中就有2个等值方案pq。此时,根据x˜pr的变化即可判定黑启动方案pq的优劣。如果x˜pr变大,则黑启动方案p优于黑启动方案q;反之,如果x˜pr变小,则黑启动方案q优于黑启动方案p

因此,可以定义黑启动方案p在指标r上的指标值xpr与边际指标值x˜prq之间距离的绝对值Δx=|xpr-x˜prq|为xpr的灵敏度区间长度。Δx越小,则说明xpr越灵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定义一个灵敏度区间的阈值Δx0,并以此来判定指标值的灵敏性。如果Δx<Δx0,则说明xpr为灵敏的指标值,在实际的黑启动决策时应予谨慎对待。

需要指出:对于简单加权法,当某个方案只有1个指标值发生变化时,该方案的综合评价值与该指标值成单调变化的关系,因此在该指标实际允许的取值范围内,上述灵敏度分析方法依然适用。对于不连续的指标值,可以将其取值视为该指标在实际允许的取值范围内的一些特殊取值,仍然可以采用上述方法对其进行灵敏度分析。

2.2 指标权重的灵敏度分析

黑启动方案中的指标权重用来衡量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黑启动决策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结构和运行模式、运行人员的主观意识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运行人员可能会调整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即指标权重),这可能改变黑启动方案的排序结果。因此,有必要研究黑启动方案对指标权重的灵敏度。

前已述及,指标权重满足j=1mωj=1。假定指标r的权重ωr变为ω˜r时,只引起指标s的权重ωs变为ω˜s,而其他指标的权重以及所有的指标值都保持不变。这里,r∈{1,2,…,m-1},s∈{r+1,r+2,…,m}。因此,可得ωr+ωs=ω˜r+ω˜s,即指标权重ωrωs的变化范围为[0,ωr+ωs]。

定义2 当指标权重ωrωs分别变为ω˜rpω˜sq,且ωr+ωs=ω˜rp+ω˜sq(ω˜rp,ω˜sq[0,ωr+ωs])时,黑启动方案pq的综合评价值相等,即y˜p=y˜q,则称ω˜rpω˜sq为边际指标权重。其中,p∈{1,2,…,n-1},q∈{p+1,p+2,…,n}。

根据简单加权法可得,在边际指标权重下黑启动方案pq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

y˜p=j=1jr,smωjxpj+ω˜rpxpr+ω˜sqxps=yp-ωrxpr-ωsxps+ω˜rpxpr+ω˜sqxps(3)y˜q=j=1jr,smωjxqj+ω˜rpxqr+ω˜sqxqs=yq-ωrxqr-ωsxqs+ω˜rpxqr+ω˜sqxqs(4)

由于y˜p=y˜qω˜rp+ω˜sq=ωr+ωs,则式(3)和式(4)联立求解可得:

ω˜rp=ωr-yp-yqxpr-xqr-(xps-xqs)(5)ω˜sq=ωs-yp-yqxps-xqs-(xpr-xqr)(6)

下面根据式(5)和式(6)的结果对指标权重进行灵敏度分析。不失一般性,设决策时(即指标权重未发生变化时)的黑启动方案p优于方案q,即ypyq。具体分析如下。

如果计算得到的边际指标权重ω˜rpω˜sq在实际允许的变化范围[0,ωr+ωs]之外,例如ω˜rpω˜sq中有1个小于0时,则ω˜rω˜s在[0,ωr+ωs]内变化都不会改变黑启动方案的排序结果,即对于黑启动方案pq而言,指标权重ωrωs是不灵敏的。

如果ω˜rpω˜sq都满足实际允许的变化范围[0,ωr+ωs],则分下述3种情况:

1)当指标r的原始权重ωr小于该指标的边际权重ω˜rp,即ωr<ω˜rp时,如果ω˜rω˜rp,则仍有y˜py˜q,即黑启动方案的原排序结果不变;如果ω˜r>ω˜rp,则y˜p<y˜q,此时方案的排序发生变化。

2)当ωr>ω˜rp时,如果ω˜rω˜rp,则仍有y˜py˜q,即黑启动方案的原排序结果不变;如果ω˜r<ω˜rp,则y˜p<y˜q,此时方案的排序发生变化。

3)当ωr=ω˜rp时,由式(3)~式(6)可得y˜p=y˜q,即黑启动方案pq的综合评价值相等。此时,不能完全根据ω˜r的变化判定排序结果的变化情况,还需要根据xpr,xqr,xps,xqs的大小加以具体分析。

可将上述黑启动决策的灵敏度分析过程用指标权重灵敏度区间图直观地表示出来,图1对应于上述情况1。由图1可见,当ω˜r[0,ω˜rp]时,黑启动方案的排序结果保持不变,即该区域(图中阴影部分)为排序结果不变区域。指标权重ωr与边际指标权重ω˜rp之间差值的绝对值Δω=|ωr-ω˜rp|被定义为该指标权重的灵敏度区间长度。Δω越小,ωr越灵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定义一个灵敏度区间的阈值Δω0。如果Δω<Δω0,则说明ωr为灵敏的指标权重,在实际的黑启动决策时应予谨慎对待。

为了使指标值和指标权重的灵敏度分析直观化,这里设计了指标值和指标权重的灵敏度矩阵,见附录A表A1和表A2。对这2个表分别进行横向分析,可以得知黑启动方案的排序结果易受哪些指标值或指标权重的影响及其程度;对它们进行纵向分析,可以得到指标值或指标权重的变化对黑启动方案排序结果的影响情况。

3 算例分析

采用文献[9]给出的算例来说明所提出的灵敏度分析方法,有关数据见附录A表A3。在该例子中,共有6个待评估的黑启动方案a1~a6;选取了5个评估指标,即待启动机组的额定容量c1、所处的状态c2、升负荷特性c3、启动所需的电能c4以及需要操作的开关数c5。其中,机组所处的状态为定性指标,需要对其进行标度化处理,标度化的具体方法可参考文献[19],这里不赘述;附录A表A3中该指标括号内的数值即为标度值。假定调度人员根据运行经验赋予各指标的权重向量为ω=。根据简单加权法的计算步骤,将附录A表A3的黑启动决策方案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把这些数据都转化为[0,1]之间的数,之后计算各黑启动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具体结果见附录A表A4。

AB表示方案A优于方案B,则由附录A表A4可知,黑启动方案的排序为:a5≻a6≻a2≻a3≻a1≻a4,即a5为最优方案。按前述的灵敏度分析方法计算指标值和指标权重的灵敏度矩阵,结果分列于附录A表A5和表A6。

以附录A表A5的a5/ai行(i=1, 2, 3, 4, 6)c1列和c2列为例对指标值进行灵敏度分析。由于a5/ai行的c1列都为负值,说明方案a5在指标c1上的值x˜51是不灵敏的,其变化不会改变排序结果。从c2列可以看出:当方案a5在指标c2上的值x˜520.573时,排序结果不变;当0.225x˜52<0.573时,a5和a6将互换排序位置,即排序结果变为:a6≻a5≻a2≻a3≻a1≻a4,此时a6为最优方案;当0.161x˜52<0.225时,a5的排序被调整到a2之后,即排序结果变为:a6≻a2≻a5≻a3≻a1≻a4,此时a6为最优方案;当0.053x˜52<0.161时,a5的排序被调整到a3之后,即排序结果变为:a6≻a2≻a3≻a5≻a1≻a4,此时a6为最优方案;当0x˜52<0.053时,a5的排序被调整到a1之后,即排序结果变为:a6≻a2≻a3≻a1≻a5≻a4,此时a6为最优方案。这里的讨论局限于c2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情形。

以附录A表A5的a5/a6行为例,对最优和次优黑启动方案(即a5和a6)的排序稳定性进行灵敏度分析。x˜516x˜536都小于0,故为不灵敏的指标值,其在实际允许的取值范围内变化时,都不会改变a5和a6的排序位置。因此,a5和a6的排序结果不稳定(即排序位置互换)的条件为方案a5的指标值x˜526x˜546x˜556必须分别小于0.573,0.591,0.755。经计算,x˜526x˜546x˜556的灵敏度区间长度Δx分别为0.205,0.409,0.245。若阈值给定为Δx0=0.1,则x52,x54,x55均不在其内,故都为不灵敏的指标值。

以附录A表A6的ω˜1/ω˜2ω˜1/ω˜3列为例对指标权重进行灵敏度分析。ω˜1/ω˜2列指标权重的灵敏度区间如图2所示。当ω˜1ω˜2落在区间Q1(即图2中的阴影区域)上时,排序结果保持不变;当ω˜1ω˜2落在区间Q2,Q3,Q4,Q5,Q6,Q7上时,排序结果分别变为:a5≻a6≻a2≻a3≻a4≻a1;a5≻a6≻a2≻a1≻a3≻a4;a5≻a6≻a1≻a2≻a3≻a4;a5≻a1≻a6≻a2≻a3≻a4;a1≻a5≻a6≻a2≻a3≻a4;a1≻a6≻a5≻a2≻a3≻a4。由此可以看出:当ω˜1>0.370(即ω˜2<0.130)时,最优黑启动方案将发生变化,a1成为新的最优方案。

由附录A表A6的数据可知,ω˜1/ω˜3列指标权重的灵敏度区间如附录B图B1所示。当ω˜1ω˜3落在区间Q1上时,排序结果保持不变;当ω˜1ω˜3落在区间Q2和Q3上时,排序结果分别变为:a5≻a6≻a3≻a2≻a1≻a4和a5≻a6≻a2≻a1≻a3≻a4。由此可以看出:不管ω˜1ω˜3如何变化,最优和次优方案(即a5和a6)都不会发生变化,这说明ω˜1ω˜3的变化对最优和次优方案而言都是不灵敏的。

以附录A表A6的最后一行(即a5/a6行)为例,对最优和次优方案(即a5和a6)的排序稳定性进行灵敏度分析。同ω˜1成对的ω˜2ω˜4ω˜5,同ω˜2成对的ω˜3ω˜4ω˜5,以及同ω˜3成对的ω˜4ω˜5,共8对指标权重的变化都会使最优和次优方案(即a5和a6)发生互换。给定阈值Δω0=0.1,则上述8对指标的权重中,只有ω˜1/ω˜4(Δω=0.051)ω˜1/ω˜5(Δω=0.049)ω˜2/ω˜3(Δω=0.045)这3对对于a5和a6的排序稳定性是灵敏的。

4 结语

以简单加权决策方法为基础,提出了黑启动决策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并分别从影响黑启动决策结果的指标值和指标权重2个方面分析。该方法不仅可以给出保持最优黑启动方案不变的指标值和指标权重的取值区间,也可以识别出对黑启动决策排序结果影响大的指标值和指标权重,这可以为调度人员进行黑启动决策提供更全面的决策支持。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www.aeps-info.com/aeps/ch/index.aspx)。

摘要:黑启动决策的优化对电力系统在大停电后的快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适当选择决策指标中的指标值和权重,有必要分析决策结果对这些参数的灵敏度,迄今未见有关的研究报道。文中在介绍简单加权法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灵敏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指标值和指标权重的变化对黑启动优选方案排序的影响,得到导致排序结果变化的灵敏度临界值。该灵敏度分析结果有助于调度人员选择黑启动方案,并按照实际恢复过程中相关因素的变化,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

分析和决策 篇3

最近的几十年,老龄人口的空前增加使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进入退休阶级。退休被定义为一个人停止他的主要工作,开始接受政府或者私人的养老金(ORand & Henretta, 1999)。退休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包含为退休做准备的每一个程序,同时,包括何时何地退休的决策。尽管退休常常被认为是这一刻还在工作下一刻就停止工作的突然转变,但是有证据表明退休是一个复杂的、逐渐的转变(Pinquart & Schindler, 2007; Wang, 2007)。然而,在决定退休时有一个关键时刻,需要人们考虑退休时行动的自由,另一方面,还有其他外力的作用导致人们在某个特定的时刻退休(Szinovacz, 2003)。

一、退休计划与退休决策

有时,很难对退休这样复杂的现象做出单一明确的定义。事实上,退休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过程或者一种行动(Beehr, 1986)。有许多因素会导致人们考虑退休(计划或者偏好),这种计划的偏好对决定退休有影响(退休意图)。正如Beehr 和Adams(2003)所说,“退休是多元的”。

第一个理论观点分析只强调退休的一个方面——退休决策。这个观点关注决定离开工作的那个特定时刻。因此,他们强调由于退休带来的损失和对个人幸福感的消极影响(OBrien, 1981)。但是这种观点受到Atchley(1976, 1989)的挑战。Atchley(1976, 1989)认为更应该强调退休过程的连续性,并且收集到有力的经验证据(Calasanti, 1996; Ekerdt, Vinick, & Bossé, 1989; Reitzes, Mutran, & Fernandez, 1996b)。

接着,是退休的第二方面——退休计划。研究强调存在导致退休的多种路径。路径的概念强调了退休决策包含了人生中的一个长时间连续的过程(Settersten, 2003)。这个关于退休的更加复杂的观点使用了四个关键概念理解退休后的个人幸福感:个人背景过程的联系,退休关键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考虑时刻的重要性和不同路径的存在或可能路径的存在。

在组织心理学中,Beehr (1986)对退休过程的概念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的模型区分出各种相联系的方面:喜好或退休计划和意图或退休决定,以及退休的每一步行动。尽管在他的模型中,退休计划和退休决定毋容置疑地相联系,但是有理论的原因假定偏好或者计划和决策是不能简单等同或互换的(Beehr, 1986)。例如,一些前因变量可能可以更好地解释退休计划相比退休决定。特别是,如果我们考虑退休计划——与改变工作相比较——更容易被年长的工作者所接受。相反,另一些前因变量可能可以更好地解释退休计划,正如Beehr (1986)所提到的。

这个观点与判断与决策的理论传统一致。理论认为计划行动与决策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当呈现出一个问题情境时,人们应当计划行动的过程,他们从确定问题的某些关键点开始,从记忆中还原相关的信息,通过发展一个能降低不确定因素的问题陈述,创造出有意义的信息组织(Berkeley & Humphreys, 1982; Hastie, 2001; Pitz & Sachs, 1984)。这些认知操作与决策不同,尽管二者相联系。为了决策,人们分析成本与收益,将他们的愿望或者偏好与对情境的期望结合(Camerer, 1995; Luce, 2000; Savage, 1954; von Neumann & Morgenstern, 1947),或者甚至避免这些分析而基于谨慎规则做决定,这些谨慎规则包含道德考虑,涉及自我控制 (Prelec & Herrnstein, 1991)。这些过程的负复杂性不允许对它们有一个固定的描述(Mellers, Schwartz, & Cooke, 1998),但是很清楚,理论已经揭示了计划行动过程与对这一行动过程做决策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二、影响退休计划与退休决策的因素

有关探究退休经历的不同的理论日益增多地扩展了前因变量的范围。特别是,前人的研究指出境遇的中断与角色的缺失与幸福感的恶化相联系,当角色与个人身份相关时,恶化更为显著。因此,他们提出对工作投入很多,非常满意自己工作的人在退休后更难适应。连续理论强调退休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退休前就发生,先前的态度对后续的结果有影响 (Atchley, 1976; Pinquart & Schindler, 2007)。

尽管在理论上对前因变量的预测值相同,但是经验发现却不总是一致。根据组织退出模型(organizational withdrawal modal)概念,离职与退休受工作相关态度的影响。期中最突出的就是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Hulin, 1991)。

1.工作满意度

尽管早期研究 (Hanisch & Hulin, 1991; Schmitt & McCune, 1981)表明工作满意度预测退休年龄,最近的证据使Beehr, Glazer, Nielson, Farmer (2000)推断出工作满意度并不是一个显著的预测指标。Adams 和Beehr(1998)指出尽管工作满意度与退休无关,但是它与离职意图相联系。他们提出之所以会发生不同的预测是因为退休相比离职是一项更影响生活的决策。因此退休受对当前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较少。Topa, Moriano, Depolo, Alcover, & Morales(2009)研究指出工作满意度是退休计划最好的预测指标。同时,工作满意度对退休决策是最差的预测指标。这可能是因为退休的强制限制,退休决策是法律的要求而不是个人决策。

2.工作投入度

大量的研究支持对工作不满意,对组织投入度不高的人更可能离职( Hom & Griffeth, 1995; Mathieu & Zajac, 1990)。组织退出理论提出退休也应该出现同样的关系。但是,经验的研究数据却很混乱(Hanisch & Hulin, 1991; Taylor & Shore, 1995)。Topa等人(2009)研究显示工作投入度与退休计划和退休决策负相关,工作投入高的工作者越不愿意退休。

3.健康状况差和消极的工作条件

Kim和feldman(1997, pp. 69-70)使用logit模型预测加州大学教员早期退休动机,发现健康状况差与成员的早期退休动机相联系。LaRock(1987)发现健康状况是影响退休决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Topa等人(2009)指出,退休之前健康的恶化能成为简化退休计划的因素,同时导致退休决策。正如Szinovacz(2003)提到的。健康与退休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健康问题能导致永久退休,因为长期患病,这样就破坏了退休者的个人幸福感。另一方面,从不健康工作的岗位退休可能促使人提前退休,这样就增加了退休者的幸福感。

Bidewell和同事(2006)指出,消极的工作条件与退休决策正相关。退休为休闲活动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Beehr等人(2000)提出假设,认为那些期望从事这类活动的人被提前退休吸引。在一个更加概括的水平上,有对积极的退休态度和广泛的能力的一致支持(Feldman, 1994; Hansson, DeKoekkoek, Neece, & Patterson, 1997)。渴望享受退休的人相比认为退休很无聊的人更可能提前退休。Topa等人(2009)研究指出对退休积极的态度与退休计划和退休决策正相关。

Topa等人(2009)指出,退休计划主要由工作相关态度决定(例如,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然而退休决策受到健康状况差和消极的工作条件的影响,而这两者不影响退休计划。根据这个观点,在没有先前退休计划的情况下,差的条件(健康、工作条件和财富)能导致退休决定。

三、退休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调查者关注人们对退休的适应。尽管理论的模型已经用公式表明(例如Atchley, 1974, 1976),但是经验的研究高度不一致,有许多研究只关注于一个或者几个部分的变量,这使他们的结果不能普遍化。尽管这样,还是有许多关于退休人员幸福感的研究。退休角色转换的理论方法也采取这些角色去解释后续的调整。根据连续理论,可供选择的其他角色是退休后的期望,因为这样能降低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Atchley, 1989)。所以,退休决策可能常常与寻找过渡工作或者参加志愿者活动相联系。这些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工作角色的替代,使人们减少对社会接触的缺失感,提高了个人幸福感。

1.过渡工作

尽管有许多人选择提前退休,但是研究显示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都从事过过渡工作——兼职、个体户或者临时工作。这样的过渡工作在个人正式工作之后,在永久性退休之前(Feldman, 1994)。为了更好地理解从工作到永久退休,研究人员提高了对过渡工作价值的重视。对退休人员来说,这种价值在于能保持或维持退休前个人经历的结构和路线(Atchley, 1989)。换句话说,过渡工作减轻了个人伴随着退休产生的社会孤立、收入减少和缺失感的消极影响 (Doeringer, 1990; Feldman, 1994; Richardson & Kilty, 1991)。Davis(2003)证明退休决策与参与过渡性工作负相关。

2.健康

幸福感最直接的指数就是健康。一些研究试图去评估健康与退休二者的关系,但是发现了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例如, Mein, Martikainen, Hemingway, Stansfeld, & Marmot, 2003; Dave, Rashad, & Spasojevic, 2008)。研究的不足与相反的结果是因为很难确定退休对健康的影响。首先,无法观察到的因素可能影响一个人的退休决策和健康。例如,不同的贴现率会影响对健康的投资,同时不同的贴现率也与劳动力相关。其次,无法观察到的因素会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例如,伴侣严重的疾病会同时影响自己的精神健康与退休地位。Gallo同合作者发现在工作者和退休者在精神健康、运动机能、酒精消费和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Gallo, Bradley, Siegel, & Kasl, 2000, 2001; Gallo et al, 2006)。

3.生活满意度和退休满意度

社会角色理论指出职业作为最基本的角色对个人身份很重要(Kim & Moen, 2001)。因此,退休被认为会使人们觉得失去了一个重要角色,这种感觉可能导致抑郁。类似地,连续理论认为退休可能产生压力,因为中心角色的中断或因为个人感受无角色感,如果他们不能通过新的活动代替旧的工作角色 (Richardson & Kilty, 1991)。因此,连续理论认为退休后幸福感会减少。但是其他社会角色的继续可以缓冲退休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Reitzes & Mutran, 2002)。个人可以依靠与家庭成员一起,发展新的兴趣或者爱好,学习新东西或者当志愿者维持或者增加幸福感(Wu, Tang, & Yan, 2005)。另外,退休也赋予人们一些权利,例如得到经济支援和自己管理时间,这些可能增加个人幸福感(Atchley, 1976)。最后,个人特质,例如高水平的情绪稳定,也许会在退休时使个人幸福感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

[作者单位:辛亚、田梅、施俊琦,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分析和决策 篇4

分类: 职业生涯规划 2008-04-23 10:24

一、SWOT 决策分析法

SWOT 分析是市场营销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功能强大的分析工具:S 代表strength(优势),W 代表weakness(弱势),O 代表opportunity(机会),T 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 是内部因素,O、_______T 是外部因素。

SWOT 分析是一个职业决策的非常有用工具。如你对自己做个细致的SWOT 分析,那么,你会很明了地知道自己的个人优点和弱点在哪里,并且你会仔细地评估出自己所感兴趣的不同职业道路的机会和威胁所在。

一般来说,在进行SWOT 分析时,应遵循以下四个步骤:

(1)评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性格、兴趣和能力。在当今分工非常细的市场经济里,每个人擅长于某一领域,而不是样样精通。有些人不喜欢整天坐在办公桌旁,而有些人则一想到不得不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心里就发麻,惴惴不安。请填下面的表,列出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你的长处所在。

同样,通过列表,你可以找出自己不是很喜欢做的事情和你的弱势。找出你的短处与发现你的长处同等重要,因为你可以基于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两种选择:一是努力去改正你常犯的错误,提高你的技能,二是放弃那些对你不擅长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列出你认为自己所具备的很重要的强项和对你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的弱势,然后再标出那些你认为对你很重要的强、弱势。

(2)找出你的职业机会和威胁

我们知道,不同的行业(包括这些行业里不同的公司)都面临不同的外部机会和威胁,所以,找出这些外界因素将助你成功地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机会和威胁会影响你的第一份工作和今后的职业发展。如果公司处于一个常受到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行业里,很自然,这个公司能提供的职业机会将是很少的,而且没有职业升迁的机会。相反,充满了许多积极的外界因素的行业将为求职者提供广阔的职业前景。请列出你感兴趣的一两个行业,然后认真地评估这些行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3)提纲式地列出今后五年内你的职业目标

仔细地对自己做一个SWOT 分析评估,列出你从学校毕业后5 年内最想实现的三个职业目标。这些目标可以包括:你想从事哪一种职业,或者你希望自己拿到的薪水属哪一级别。请时刻记住:你必须竭尽所能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使之与行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完满匹配。

(4)提纲式地列出一份今后5 年的职业行动计划

这一步主要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东西。请你拟出一份实现上述第三步列出的每一目标的行动计划,并且详细地说明为了实现每一目标,你要做的每一件事,何时完成这些事。如果你觉得你需要一些外界帮助,请说明你需要何种帮助和你如何获取这种帮助。举个例子,你的个人

SWOT 分析可能表明,为了实现你理想中的职业目标,你需要进修更多的管理课程,那么,你的职业行动计划应说明你何时进修这些课程。你拟订的详尽的行动计划将帮助你做决策。诚然,做此类个人SWOT 分析会占用你的时间,而且还需认真地对待,但是,详尽的个人SWOT 分析却是值得的,因为当你做完详尽的个人SWOT 分析后,你将有一个连贯的、实际可行的个人生涯策略供你参考。在当今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拥有一份挑战和乐趣并存、薪酬丰厚的职业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这一梦想。因此,为了使你的求职和个人职业发展更具有竞争性,请花一些时间界定你的个人优势和弱势,然后制定一份策略性的行动计划,务必保证有效地完成它,你的职业成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二、平衡单法 “决策平衡单”(decision-making balance sheet)经常被应用于问题解决模式和职业咨询中,用以协助咨询者有系统地分析每一个可能的选项,判断分别执行各选项的利弊得失,然后依据其在利弊得失上的加权计分排定各个选项的优先顺序,以执行最优先或偏好的选项。其在职业咨询中实施的程序主要有下列步骤:(1)列出可能的职业选项:咨询者首先需在平衡单中列出有待深入评量的潜在职业选项三至五个。

(2)判断各个职业选项的利弊得失:平衡单中提供咨询者思考的重要得失,集中于四个方面,分别是:自我物质方面的得失、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自我赞许(精神方面)的得失、他人赞许(精神方面)的得失。详如下表所示。咨询者可依据重要的得失方面,逐一检视各个职业选项,并以“+5”至“-5”的十一点量表(+5,+4,+3,+2,+1,0,-1,-2,-3,-4,-5),来衡量各个职业选项。

(3)各项考虑因素的加权计分:咨询者在各个方面的利弊得失之间,会因身处于不同情境而有不同的考量。因此,在详细列出各项考虑层面之后,须再进行加权计分。即对当时个人而言,重要的考虑因素可乘以一至五倍分数(*5),依次递减。(4)计算出各个职业选项的得分:咨询者须逐一计算各个职业选项在“得”(正分)与“失”(负分)的加权计分与累加结果,并计算各个生涯选项的总分。

(5)排定各个职业选项的优先顺序:最后,依据各职业选项在总分上的高低,排定优先次序,(如表)。职业选项的优先次序即可作为咨询者职业生涯决策的依据。平衡单中的得失层面

(1)自我物质方面的得失(utilitarian gains and losses for self)A. 经济收入; B. 工作的困难度; C. 工作的兴趣程度;

D. 选择工作任务的自由度; E. 升迁机会;

F. 工作的稳定、安全;

G. 从事个人兴趣的时间(休闲时间)

H. 其他(如社会生活的限制或机会、对婚姻状况的要求、工作上接触的人群类型等)(2)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utilitarian gains and losses for others)

A. 家庭经济收入; B. 家庭社会地位; C. 与家人相处的时间; D. 家庭的环境类型;

E. 可协助组织或团体(如福利、政治、宗教等)F. 其他(如家庭可享有的福利)

(3)自我赞许(精神)得失(self-approval or disapproval)A. 因贡献社会而获得自我肯定感; B. 工作任务合乎伦理道德的程度; C. 工作涉及自我安协的程度; D. 工作的创意发挥和原创性;

E. 工作能提供符合个人道德标准的生活方式的程度; F. 达成长远生活目标的机会; G. 其他(如乐在工作的可能性)

(4)他人赞许(精神)的得失(approval or disapproval from others)

A. 父母; B. 朋友; C. 配偶; D. 同事; E. 社区邻里;

分析和决策 篇5

最初有关TMT的研究,学界主要关注的是TMT个体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个体间的特征异质性对战略决策的影响。然而,有关TMT异质性与战略决策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却是 不稳定的,有的甚至 是相反的[3]。Hambrick和Mason从有限理性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出发,认为TMT异质性对战略决策的质量和满意度有 显著的正影响,特别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异质性团队比同质性团队更具有创造力[2]。有的学者则从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视角出发研究TMT特征异质性对战略决策的影响,认为在较稳定的环境下,TMT的同质性与战略决策的质量和满意度是正相关的[4,5]。直到Carpenter等对Hambrick和Mason提出的模型进行了第二次改进[6],学者们才开始重视团队过程、团队信任等中介变量在模型中的作用。但是,以往有关TMT团队过程、团 队信任、战略决策的研究大多是从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进行理论研 究,实证研究 的较少,尤其是TMT团队信任能否中介团队过程对决策绩效的影响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因此,本文在梳 理以往有 关文献的 基础之上,提出理论假设,构建数学模型,并对问卷调查获取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究TMT团队信任在团队过程和决策绩效的中介作用,进而揭示TMT团队信任、团队过程、决策绩效的内在机理关系,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TMT团队过程对决策绩效的影响

虽然TMT团队过程直到TMT研究的第二阶段才开始受到重视,但是,团队过程的提出较早并有详细的阐释。Robey[7]等认为团队过程 是团队成 员之间以 及成员和 外部之间的交流、沟通、协调、讨论甚至是争论的互动过程。Marks等[8]认为团队过程是团队成员间交流、沟通、协调等互动行为,可以减少冲突、增强团队信任,总之,是为了解决团队成员显性和隐性特征异质性引起的冲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在战略研究领域,以往有关TMT团队过程的研究,过多地强调TMT对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业绩的作用,而其他的企业利益相关协作方对企业战略和企业业绩的影响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把TMT团队过程分成两个维度:TMT内部团队 过程和TMT外部团队过程。TMT内部团队过程是指企业的主要股东、董事长、总经理(执行总裁)、副总经理(副执行总裁)之间的交流、沟通等互动行为;TMT外部团队过程是指企业的TMT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协作方之间的交流、沟通等互动行为。目前,虽然学术界对企业利益相关的协作方的界定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但是,存在这样一个共识:企业利益相关的协作方是指能够影响企业,同时又能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内部和外部的个人或者群体[9]。基于本文的研究,企业利益相关的协作方主要指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供应商、经销商、客户、战略伙伴、政府、特殊社会组织和团体、公众、社区等[10]。

高层管理者的决策依赖于他们的认知架构,这些认知架构又受他们的教育、任 期、职能背景、工 作经验等 的影响[1]。TMT成员由于年龄、任期、教育背景、职能背景、工作经验及价值观、认知取向的不 同,可能会导 致TMT成员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会影响对事物的看法,导致成员间可能产生冲突。但是,Jehn[11]认为冲突有两种:认知冲突和情感冲突,认知冲突是TMT成员对组 织的目标、战略的制定等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时而产生的,而情感冲突是TMT成员间互不信任甚至是怀疑以及自身 的愤怒和其它消极情绪形成的。认 知冲突有 利于TMT成员集思广益,提高战略制定的质量,达成战略共识,从而提高战略制定的满意度;而情感冲突由于其消极性使TMT成员间互不信任,相互怀疑,致使团队效能低下,从而对战略决策的质量和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12]。沟通、交流、讨论等团队过程作为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的必要手段,TMT内部成员之间通过有效的团队过程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进行共 享,可以减少TMT成员间的 情感冲突,增强认知冲突,通过强化认知冲突的积极作用以及弱化情感冲突的负面作用来提高TMT的决策绩效。另外,从有限理性和信息加工理论出发,由于每个人的时间、精力、知识是有限的,TMT内部团队过程有利于TMT成员之间信息交流、集思广益、达成战略共识,进而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满意度[13]。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共同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打破股东至上主义的逻辑,确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9],因此,现代企业应该崇尚利益相关的各协作方共同参与公司治理[14]。企业治理由传统的股东至上演进到共同治理模式,实际上表明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权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不仅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而且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15]。企业TMT在战略制定时,这种利益相关的协作方共同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模式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首先,TMT与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利益相关的协作方(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客户、战略伙伴等)之间的外部团队过程,可以促使供应链上各利益相关的协作方之间动态地共享信息,紧密协作。在这种协同合作的模式下,各利益相关的协作方不再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作为企业决策的依据,而是各利益相关的协作方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以实现供应链的整体最优为目标,进行沟通后协同决策[16]。在企业内 外部环境 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这种协同战略决策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合作优势,规避风险,不仅可以提高战略决策的质量,而且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各利益相关协作方的满意度,进而对TMT的决策绩 效产生积 极的影响。其 次,企业的TMT在战略制定过程中,考虑企业自身利益和供应链上其他相关协作方利益的同时,还要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要兼顾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因此,TMT还要注重与政府、特殊社会组织和团体、公众、社区等利益相关协作方的外部团队过程。通过与政府、特殊社会组织和团体、公众、社区等利益相关协作方的外部团队过程,一方面,有利于提高TMT对政治、经济、技术、社 会、人口等外 部宏观环境因素的分 析,促进TMT对企业自 身的优势 和劣势,外部的机遇和威胁更清晰的认识,进而提高战略决策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TMT在战略决 策过程中 注重企业利益的同时会积极地权衡社会利益,规避企业的社会伦理和道德风险,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和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进而提高TMT的决策绩 效。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aTMT内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1bTMT内部团队过程 对决策满 意度能产 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1cTMT外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1dTMT外部团队过 程对决策 满意度能 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1.2TMT团队信任对团队过程和决策绩效的中介作用

团队信任是团队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对团队的信任,是建立在对另一方意图和行为的正向估计基础之上的有信心的、积极的、期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目前,有关TMT团队信任的形成机制,多数学者比较认同团队信任是一个基于“认知共享———情感支持———价值认同”的动态过程,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 特征[17]。TMT成员由于年龄、任期、教育背景、职能背景、行业背景、工作经验的不同,导致成员之间价值观、认知的不同。TMT通过真诚、坦率地沟通、交流、讨论等团队 过程可促 进团队信 任[18]。从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视角出发,团队过程可以促进TMT成员之间的认知共享和情感支持,从而形成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19]。认知信任强调的是基于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信任,而情感信任是基于情感联系、情感支持而产生的信任。TMT内部团队过程有利于成员之间的价值认同,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健康的价值认同有利于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对团队信任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任何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着许多利益相关者,其利益要求各不相同且相互冲突[10]。在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公司治理的协调 机制下,TMT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协作方之间的外部团队过程作为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手段,有利于促进TMT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信任,进而对TMT团队信任产生积极的影响。

团队信任有利于TMT团队成员之间共享心智模式,共享心智模式是指团队成员所持有的一种知识结构,促使团队成员形成对于工作任务的准确解释和期望,从而协调各成员的行为,并适应任务和其他成员的需求。团队信任有利于强化认知冲突,激发思维多样性,集思广益,从而提高战略制定的质量和满意度;团队信任还有利于抑制情感冲突,情感冲突的减少对团队效能具有促进作用,从而提高战略制定的质量和满意度[20]。团队信任 有利于TMT团队成员之间团队学习,促使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促进战略 目标一致 性和知识 共享[21],进而提升TMT的决策质量和满意度。团队信任有利于团队合作和团队认同,团队合作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有效的理解和相互的赏识,团队合作就是为了找到大家都满意的方案并选择最优的一个来解决问题;团队认同在行为表现方面可以体现出高度的凝聚力和一致性,减少成员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激发成员的忠诚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决策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综上所述可知,TMT团队过程对团队信任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团队信任对决策绩效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团队信任在团队过程和决策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TMT团队信任能中介内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的正向影响;

假设2bTMT团队信任能中 介内部团 队过程对 决策满意度的正向影响;

假设2cTMT团队信任能中介外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的正向影响;

假设2dTMT团队信任能 中介外部 团队过程 对决策满意度的正向影响。

根据上述假设,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见图1。

2研究设计与方法

2.1中介作用的数学模型

研究解释变量X对被解释变量Y的影响,如果X通过影响变量M来影响Y ,则称M为中介变量。如果解释变量X有I个维度,被解释变量Y有K个维度,中介变量M有N个维度,则可以用下列方程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中介变量M对解释变量X和被解释变量Y是否有中介作用,或者说中介变量M的中介效应是否显著,本文采用Baron和Kenny提出的因 果步骤法 进行检验[22]。第一,检验方程(1)的回归系数c′ki的显著性(即H0:c′d =0的假设是否被拒绝);第二,在回归系 数c′d显著的条 件下,检验方程(2)的回归系数ani的显著性(即H0:ani = 0的假设是否被拒绝);第三,检验方程(3)的回归系数bkn的显著性(即H0:bkn = 0的假设是否被拒绝)以及回归系数cki的显著性(即H0:cki = 0的假设是否被拒绝)。如果回归系数c′ki,ani,bkn都显著,则中介变量M具有中介效应。此时如果回归系数cki也显著,则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效应;如果回归系数cki不显著,则中介效 应为完全 中介效应。另外,如果ani,bkn至少有一 个不显著 时,可以检验anibkn是否显著不为零(即H0:anibkn =0是否被拒绝),或者是检验H0:c′ki -cki = 0是否被拒绝,具体方法见文献[23]和文献[24]。基于本文的研究,考虑到TMT团队过程有两个维度,决策绩效有两个维度,团队信任有一个维度,所以取I=2,K =2,N =1。

2.2样本说明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省份的部分城市,样本以各行业、各所有制类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调研过程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方面是通过上海几所大学的MBA学员(必须属于企业高管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并邀请受 试的MBA学员每人带回6份问卷,请其他TMT成员进行 填写,然后统一 回收。另外一个途径是直接进入企业找高管人员现场进行调研。总共调研180家企业,平均每家企业TMT发了7份问卷,共计1260份,回收563份,回收率为42.5%,剔除一些填写不合格的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524份,企业76家,因此,相当于对76个TMT进行有效的调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下:男性和女性分别为79%和21%;年龄以30~40岁为主(45%),其次是41~50岁(33%),50岁以上有23%;本科学历 的有43%,硕士以上 学历的有31%,大专学历的有17%,高中、中专、初中 及以下的 有9%.

2.3变量的测量

1团队过程

该量表主要是在借鉴文献[25]和文献[26]有关TMT团队过程论述的基础上,从内部团队过程和外部团队过程两个维度设计量 表。内部团队 过程有3个题项,例如:“TMT内部成员之间非常重视信息交流与共享”“TMT成员经常通过会议、公文等形式讨论战略决策”等;外部团队过程有4个题项,例如:“TMT非常重视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TMT在决策时会认真听取并考虑企业利益相关 者的意见 和建议”等。每个 题项采用Likert7点量表,从1~7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2团队信任

该量表采用DeJong[27]等2010年使用的团队信任量表,该量表具有5个题项。例如:“如果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我能够依靠我的团队成员获得帮助”“我相信我的团队成员在做与工作相关的决策时会考虑到我的利益”“我相信我的团队成员守信用”等。每个题项采用Likert7点量表,从1~7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3决策绩效

该量表采用文献[28]的量表,主要从决策质量和决策满意度两个维度设计量表,每个维度有3个题项。例如:决策质量的题项有“这项决策的质量非常高”“这项决策的质量远远超过原始预期”等;决策满意度的题项有“您非常愿意看到这个决策被实施”“相对其他决策方案,您对这项决策满意程度最大”等。每个题项采用Likert7点量表,从1~7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2.4分析方法

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之上,提出理论假设,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样本数据。首先利用AMOS软件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然后采用SPSS软件墩样本数据进行层级回归分析,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3数据检验和结果分析

3.1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效度指的是测量变量对于想要测量的潜在特质,实际测量的程度。本文采用AMOS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信度指标主要以变量的组合信度系数的值来判别,Bagozzi和Yi[29]认为变量的组合信度系数大于0.7,表明变量的内在一致性较高,可信度强。

效度主要用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来衡量。收敛效度用平均方差抽取值或者平均方差抽取值的平方根来判别,Loehlin[30]认为一般的评判标准是平均方差抽取值要大于0.5或者平均方差抽取值的平方根大于0.71。区别效度用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值的平方根是否大于该变量与其它变量的相关系数来检验,如果某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值的平方根大于该变量与其它变量的相关系数,则该变量与其它变量的区别效度较好[31]。由表1可知,变量的组 合信度系数都大于0.7,表明量表内在一致性好,可信度强;平均方差抽取值的平方根都大于0.71,且每个变 量的平均方差抽取值的平方根都大于该变量与其它变量的相关系数,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

3.2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多元层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有关TMT团队信任对团队过 程和决策 绩效的中介效应,采用2.1有关中介作用的数学模型中的因果步骤法进行检验。层级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2和表3。由表2中的模型1可知,TMT内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897,p<0.01),模型3可知,TMT外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75,p<0.01),因此,假设1a,假设1c得到支持。由表3中的模型7可知,TMT内部团队过程对决策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877,p<0.01),模型9可知,TMT外部团队过程对决策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 = 0.576,p<0.01),因此,假设1b,假设1d得到支持。

注:对角线上的两个数字,上方的数字为组合信度系数,下方的数字为平均方差抽取值的平方根。

由表2的模型5可知,TMT内部团队过程对团队信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900,p<0.01),模型2可知,团队信任对决策 质量的正 向影响显 著 (β = 0.604,p <0.01)且内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的正向影响也显著(β=0.353,p <0.01)。这表明团队信任在TMT内部团队过程和决策质量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并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900×0.604/0.897=0.606,因此,假设2a得到支持。由模型6可知,TMT外部团队过程对团队信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49,p <0.01),模型4可知,团队信任对决策质量的正向影响显著(β=0.897,p<0.01)且外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的正向影响也显著(β=0.083,p<0.01)。表明团队信任在外部团队过程和决策质量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并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549×0.897/0.575=0.856,因此,假设2c得到支持。

由表3的模型11可知,TMT内部团队过程对团队信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900,p<0.01),模型8可知,团队信任对决策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显著(β=0.602,p <0.01)且内部团队过程对决策满意度的正向影响也显著(β=0.336,p <0.01)。表明团队信任在TMT内部团队过程和决策满意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并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900×0.602/0.877=0.618,因此,假设2b得到支持。由模型12可知,TMT外部团队过程对团队信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49,p <0.01),模型10可知,团队信任对决策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显著(β=0.874,p<0.01)且外部团队过程对决策满意度的正向影响也显著(β=0.096,p<0.01)。表明团队信任在外部团队过程和决策满意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并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549×0.874/0.576=0.833,因此,假设2d得到支持。

注:** 为P <0.01。

注:** 为P <0.01。

4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系列假设,构建了中介效应检验的数学模型,通过对76家企业的有效问卷调查,获取样本数据。然后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并通过多元层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得出以下结论与管理启示。

(1)TMT团队过程 对决策绩 效有显著 的正向影 响。由表2和表3可知,TMT内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和决策满意度的总效应分别达到0.897和0.877,直接效应分别为0.353和0.336,这就意味着TMT的内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和决策满意度无论是总效应还是直接效应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MT外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和决策满意度的总效应分别为0.575和0.576,直接效应分别为0.083和0.096,虽然直接效应比较小,但也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因此,TMT的外部团 队过程对 决策质量和决策满意度无论是总效应还是直接效应也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TMT内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和决策满意度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都大于外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和决策满意 度的影响。因 此,企业的TMT在决策时,一方面要注重TMT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讨论等内部团队过程,另一方面还有注重TMT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协作方之间的外部团队过程,以便提高决策绩效。

(2)TMT团队过程 对团队信 任有显著 的正向影 响。由表2和表3可知,TMT内部团队过程对团队信任的总效应达到0.900,TMT外部团队 过程对团 队信任的 总效应达到0.549,这就意味着无论是TMT内部团队过程还是外部团队过程对团队信任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TMT内部团队过程对团队信任的影响远远大于外部团队过程对团队信任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TMT的认知共享、情感支持、价值认同,形成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从而提升TMT的团队信任,首先TMT成员之间要注重真诚、坦率地沟通、交流、讨论等内部团队过程,当然,TMT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协作方之间的外部团队过程也不容忽视。

(3)TMT团队信任 对决策绩 效有显著 的正向影 响。由表2和表3可知,当团队信任和TMT内部团队过程进入模型时,团队信任对决策质量和决策满意度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604和0.602;当团队信任和TMT外部团队过程进入模型时,团队信任对决策质量和决策满意度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897和0.894,这就意味着TMT团队信任无论是对决策质量还是决策满意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为了提升TMT决策绩效,企业的TMT要注重团队信任的培养,因为团队信任可以减少TMT成员间的情感冲突,增强认知冲突,通过强化认知冲突的积极作用以及弱化情感冲突的负面作用来提高战略制定的质量和满意度,从而提高决策绩效。

(4)TMT团队信任对团队过程和决策绩效有部分中介作用。由表2和表3可知,TMT内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的总效应为0.897,直接效应为0.353,这就意味着团队信任在内部团队过程和决策质量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达到0.544,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606。TMT内部团队过程对决策满意度的总效应为0.877,直接效应为0.336,说明团队信任在内部团队过程和决策满意度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达到0.541,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618。TMT外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的总效应为0.575,直接效应为0.083,这就意味着团队信任在外部团队过程和决策质量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达到0.492,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856。TMT外部团队过程对决策满意度的总效应为0.576,直接效应为0.096,说明团队信任在外部团队过程和决策满意度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达到0.480,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833。总之,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TMT团队过程对决策绩效的提升,60%以上是通 过团队信 任的中介 作用而实 现的,尤其是外部团队过程对决 策绩效的 影响80% 以上是通过团队信任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因此,为了提升决策绩效,一方面要注重TMT团队过程,通过信息交流、沟通等团队过程来促进TMT的认知共 享、情感支持、价 值认同,从而形成认知信 任和情感 信任。另一方 面还要重 视TMT团队信任的影响因 素、形成机制 和作用机 制,通过TMT的团队信任来强化认知冲突的积极作用,弱化情感冲突的消极作用,促进TMT团队学习、共享心智模式,增强TMT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从而提升决策绩效。充分发挥TMT团队信任在团队过程和决策绩效之间 关系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将TMT团队过程、团 队信任理 论相结合,探索TMT战略决策时团队信任如何中介团队过 程和决策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把TMT团队过程 分成内部 团队过程和外部团队过程两个维度,决策绩效分成决策质量和决策满意度两个维度。这一研究从 理论上探 讨了TMT团队过程、团队信任、决策绩效的相互关系,增强了对TMT团队过程、团队信任的 认识,丰富发展 了TMT理论。另外,对TMT团队信任在团队过程的两个维度和决策绩效的两个维度之间关系 的中介作 用展开深 入的研究,挖掘TMT团队过程、团队信任对决策绩效的作用机制,为帮助企业的TMT重视团队过程、团队信任 的功效,进而提高TMT决策绩效和企业业绩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摘要: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之上,提出理论假设及研究框架,构建假设检验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有效样本数据实证分析,探究TMT团队过程、团队信任对决策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MT内部团队过程对决策的质量和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MT外部团队过程对决策的质量和满意度也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MT团队信任能部分中介内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和满意度的正向影响,TMT团队信任还能部分中介外部团队过程对决策质量和满意度的正向影响。

浅析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战略 篇6

1.1 企业经营决策的概念

决策是指为实现预定目标或解决某一问题, 根据对内外部条件的分析, 从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比较经济合理的方案的过程。在现代经营学中, 人们对经营决策的含义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广义的决策论, 是把经营决策理解为一个动态过程。狭义的决策论, 是把经营决策仅仅理解为行动方案的最后选择, 因而将决策简单地理解为选择, 把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拟订与设计方案等阶段均视为决策之外的单独阶段。

1.2 企业经营决策管理的原则

首先, 系统原则。它要求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必须有整体观点、综合观点、连续观点。决策的任何一个步骤、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 都应该放在决策过程这个大系统中来考察, 切忌片面地、孤立地、就事论事地做出决策。

其次, 风险原则。任何决策都有一定风险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各种决策方案的风险性。一方面, 既要敢于冒风险, 一点风险都没有的决策是极端保守的决策, 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 又要防止盲目决策, 不顾风险。

再次, 信息原则。信息的准确、及时是经营决策的必要条件, 没有信息, 决策就成为无米之炊;没有准确、及时的信息, 就没有科学的决策。决策所需的信息收集得越多、越准确、越及时, 决策的基础就越坚实, 决策的成功率也就越大。

最后, 反馈原则。反馈就是对决策所导致的后果及时进行调整。由于环境和需求的不断变化, 最初的决策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保证经营决策合理化、科学化不可缺少的一环。

2 企业经营决策管理的方法

首先, 定性决策方法。定性决策方法是在决策中充分发挥人的智慧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直接利用某一专业领域专家的经验, 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 提出决策目标和方案, 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选择。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难以定量化的决策问题, 同时也可对某些应用定量决策方法作出的决策进行印证。

其次, 决策定量方法。定量决策方法是建立在数学分析基础上的一种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决策的常量与变量, 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用数学关系表达出来, 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决策条件, 通过计算求得决策答案。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重复性、程序性决策。主要方法有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决策3种。

再次, 非确定型决策方法。非确定型决策由于无法估计风险概率, 因而不能采用风险型决策的方法。这种类型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对未来状况分析判断的能力, 以及审时度势的胆识, 并可以用各种决策标准进行分析和衡量, 帮助决策者进行判断和选择。对非确定型决策, 不同决策者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采取不同标准, 作出不同的抉择。

3 优化企业经营战略的策略

3.1 更新企业经营战略观念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我国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变革。在企业变革的过程中, 不断更新经营战略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树立竞争的观念。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目的就是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手, 可以通过经营决策管理, 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地位。其次, 树立创新观念。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必须创新观念, 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和技术创新, 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运行。再次, 要树立风险经营观念。在企业运行过程中, 要善于对环境进行科学预测, 有效预见各种企业风险, 使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

3.2 不断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首先, 要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施作为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积极组织企业战略的实施, 克服各种困难, 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的有效运行。其次, 在企业战略实施的过程中, 要加强对原有战略的评价和调整。要把原有战略和当前战略相比较, 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并进一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使企业经营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再次, 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日常管理。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的现场管理和外部的市场销售管理, 才能促进企业经营战略更好地得以实现。

3.3 完善战略选择和战略定位

分析和决策 篇7

项目 (Project) 一词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过描述和解释, 目前, 较为广泛使用的描述为:项目是一个专门组织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 在一定约束条件下, 所开展的一次性活动或所要完成的一个任务, 以形成独特的产品或服务。

而工程项目是较为常见也较为典型的一种项目, 工程项目是以形成固定资产为目的的一次性任务或事业, 其对象是建设工程实体。

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对项目管理的定义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 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 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过程。项目管理是对一些已成功地达成一系列目标相关的活动 (譬如任务) 的整体监测和管控。这包括策划、进度计划和维护组成项目的活动进展。

2 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

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亦称全寿命周期, 简单通俗地来讲, 就是一个项目从“生”到“死”的过程。工程项目建成后即形成了一个产品, 而产品总是有终点的, 或是报废或是被淘汰。

这也就是说, 工程项目有一个生命周期, 而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建造阶段 (包括设计和施工) 、项目使用与维护阶段、项目拆除阶段。

不同的工程项目由于类型、规模的不同, 其生命周期的长短一般也会不同, 但是项目建设过程一般大致是相同的, 可分为策划、立项、设计、施工、交付使用等。

3 项目投资控制

投资 (Investing) , 在经济学上的概念, 一般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资源用于某些事业的经济活动过程。简单地理解, 投资就是为了获取一定的效益而预先投入的资本。

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 工程项目投资 (Project Investing) 是指某经济实体或政府为获取工程项目将来的收益而垫付资金用于工程项目的经济活动。工程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其投资主要构成如图1所示。

最直观地讲, 项目投资控制的目的是降低项目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说, 任何一个带有商业性质的或者说盈利性的项目, 投资者都需要考虑投资控制。

显然, 投资控制不能只着眼于实际建设施工期间产生的费用, 更需要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角度考虑所有产生费用的过程以进行投资控制, 使得工程项目在整个建设过程的总费用最小。

4 决策阶段与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必须贯穿建设的全过程, 而这里将对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作出分析, 这是因为建设的不同过程对投资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应重点抓住影响较大的阶段。各个阶段大致的影响程度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项目的决策阶段对工程建设投资的影响程度最大, 其次是设计阶段。而从图3可以得到, 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 但节省投资可能性最大的却是在设计阶段。这一点不难理解, 只有在资金未真正投入前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控制, 而设计阶段正是主要资金投入前的阶段。

4.1 决策阶段

工程项目的决策者在作出方案选择时, 其最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便是投资估算。在已知项目各阶段投资情况下, 全寿命周期投资估算的模型如图3。

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1) 重点加强投资估算工作, 提高估算的准确度。投资估算的管理是对资金项目的超前管理, 对投资控制的影响十分显著。第一, 估算的内容必须从实际出发, 否则不仅容易影响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更容易在施工过程中引发合同纠纷, 引起更大的损失。第二, 明确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各类指数、标准等必须参照最新发布,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所涉及的资金往往数额较大, 在计算过程中一点小小的偏差可能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必须保证各类编制依据的准确性。 (2) 合理确定建设地点、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及各类设备、资源。审慎考虑各个要素对投资的影响及其相互之前的影响。例如, 建设地点若选择不合理, 可能会因违反城市规划等原因使得项目提前拆除, 从而造成巨大浪费, 同时, 建设地点与资源供应地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材料运输费等。又如, 建设标准若选择过高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 过低又会造成安全隐患等问题, 同时, 不同建设规模需要用不同的建设标准。所以认真分析这些要素对做好投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4.2 设计阶段

简单来讲, 设计阶段主要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找到技术与经济两者相结合的最佳点, 即同时具有技术的先进性又具有经济的合理性。目前, 较为广泛采取的具体办法如下。

采取限额设计。限额设计, 顾名思义, 就是在限定金额的前提下进行设计, 先“算”再“画”, 按照这种顺序设计就不容易超出预算范围, 因此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控制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功能实现的保证, 不能只顾着不超出事先拟定的资金额度而忽略了目标功能的实现。

标准设计。所谓标准设计是指经国家和地方批准的建筑、结构和构建等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和图纸。简单举个例子, 建造一幢公寓, 其中的门窗部分是一种构建, 且重复性较高, 原本需要设计人员的设计, 但可以直接利用已有的标准设计中的规范、图纸来施工, 不再需要设计人员专门去专门设计门窗部分, 这样既节省了设计费用也提高了安全性。相类似的还有许多, 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标准设计, 可以较大地节省费用。当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标准, 必须严格按照对应行业或领域的标准来参照。

另外, 也可以采取设计竞赛或设计招标的方式, 形成竞争, 这样可以获得控制设计费用的主动权。

而对于施工阶段, 重点需要关注工程变更。工程项目不同于其他项目, 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比如地质勘测的误差、临时天气的改变等, 因此发生变更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而工程变更也会进一步带来索赔等问题, 这样一来, 会对合同费用和合同工期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 在施工阶段要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5 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 首先必须立足于建设全过程, 其次对于每一个阶段都要有相对应的措施和办法。而具体的措施和办法, 有些是已经成熟, 可以直接付诸于实践的, 而有些还有待更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顾丽丽.浅析建筑工程造价有效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12)

[2]欧阳红祥, 简迎辉.项目计划与控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5.

[3]王卓甫, 杨高升.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

分析和决策 篇8

"Family Group Decision Making (FGDM) with Lakota Families in Two Tribal Communities: Tools to Facilitate FGDM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Child Welfare, Vol. 91, No. 3 (2012).

What it’s about: Together, Sicangu Child and Family Services on the Rosebud Reservation, Lakota Oyate Wakanyeja Owicakiyapi on the Pine Ridge Reservation, Casey Family Programs, and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uluth adapted the evidence-based Family Group Decision Making model for use in Native American communities. FGDM is centered on a half-day group-decision-making meeting that engages families, as well as other important people in a young person’s life, in a youth's treatment plan.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challenges and successes the partners encountered, particularly issues unique to Native communities, such as intergenerational grief and trauma and concerns stemming from past misuse of data gathered from Native American communities.

Why read it: The Family and Youth Services Bureau promotes the use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such as FGDM. Oftentimes, practices need to be adapted to fit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ey are being used.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at process in two Native communities.

Biggest takeaways for family and youth workers: At the two organizations that took part in this study, some staff resisted change and did not buy in to the use of FGDM, preferring other models they were already using. Their resistance may have reflected a tendency to underestimate families' ability to make decisions on their own, without the input of social service professionals, the authors write. Some staff were also confused because some FGDM referrals are voluntary while others are court-mandated. Staff thought mandated sessions clashed with the idea of FGDM as a voluntary forum.

Despite the challenges the project faced, the authors write that FGDM can be adapted by each community to meet its needs. They say that their acknowledging the histor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tate and Tribal relations made staff more likely to accept FGDM. The authors conclude by noting that many tribal stakeholders believe FGDM and other forms of family engagement will lead to fewer child placements in out-of-home care. With proper implementation, the authors say, decis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a child's life can be made more efficiently and equitably.

关于决策意思和精选造句 篇9

1、[decision] 决定的策略或办法 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

确定干还是不干,叫决;明确用什么方法和工具干,叫策。决策,就是做出用什么工具和方法去达成什么目标的难以逆转的决定。——《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

2、[make policy] 定出计策、办法

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利用机会的过程

详细解释

亦作“决筴”。亦作“决策”。

三峡工程的科学决策和发展前景 篇10

1.1 历史背景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 全长6300公里, 流域集水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 养育了全国1/3的人口[1]。然而, 长江中下游地区却频繁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频繁的水灾使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不断在两湖地区围筑水坝的策略治理洪水。至明清前期, 两湖地区有文献记载的堤坝就达140余座[2]。在治理洪灾问题上, 决策者缺乏科学统一规划, 只通过采取不断修筑水坝来解决洪水泛滥问题, 导致水坝越筑越高, 水道泥砂淤积严重、湖泊面积骤减。加之, 水坝年久失修洪水泛滥成灾。特别是荆江和两湖地区更是十年九灾, 因此有“万里长江, 灾重在荆江”之说。1931年至新中国成立前, 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内频繁的战事, 长江流域的水灾始终未得到有效治理, 1931年, 因洪水使5069万亩农田被淹没, 145500人死亡[3]。新中国成立后, 虽然加修了荆江地区的水坝, 但水患仍未得到彻底根治, 给人民财产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 当地地质条件也因频繁发生水灾逐渐恶化。在此背景下, 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必须采取措施整治多年的水灾问题。

为此, 党中央国务院调动大量科技工作者对长江地区进行勘测。最终, 将三峡工程的坝址确定于西陵峡三斗坪镇, 工程只在选址这一问题上就花费了50年, 最终在18个地点中确定了三斗坪镇。

1.2 建设背景

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 孙中山在其著作《建国方略》中就曾提出在宜昌兴建水力的想法。他认为, 在三峡修建水闸不但可以改善航道条件还可以发展水电。但由于时局不稳, 工程被搁浅。新中国成立后, 为消除连年的水灾隐患, 工程再次被提及。1958年, 在经过周恩来总理多次实地考察后, 毛泽东主席做出批示, 工程才正式启动。鉴于三峡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三峡工程相关建设问题被列入国务院发展规划中。尽管如此, 三峡工程还是受到国内政局动荡和经济条件的影响被搁置。直到1982年, 邓小平同志将三峡工程再次提到日程。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工程涉及的坝体高度、生态、移民、经济等问题备受争议。中央领导集体在决策过程中并没有忽略, 反而对不利影响高度重视, 针对这些问题反复推敲、论证, 可以说, 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三峡工程的影响。经过40年的前期决策准备工作, 1992年, 江泽民总书记正式将三峡工程议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在4月3日的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 还将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4]。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 需要稳定的国家政局。在国民党统治时期, 三峡工程也曾受到重视, 但因社会动荡, 国民党政府内部腐败无能, 导致工程几度搁浅。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原则, 三峡工程又再次被搁置, 所以, 即使工程资金得到保障, 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 也无力承担如此大规模的工程。

1.3 经济背景

三峡工程的兴建也有其独特经济背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又处在快速发展时期, 因此, 能源需求缺口较大。煤炭资源分布不平衡, 制约了华中、华东及川南等地区的经济发展。仅靠“北煤南运”无法满足能源需求, 拉闸限电现象频繁发生。长江地区水力资源丰富, 开发后可有效解决这些地区能源短缺的问题。高坝蓄水还将提高水资源的发电效率。在雨季, 洪水的威力被转化为巨大能源动力。利用水力发电, 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防止二次污染。水是天然资源可以循环利用, 既节约了不可再生能源, 又减缓了地球变暖趋势, 造福子孙后代。在航运方面, 随着水坝蓄水后水深的增加, 一些急流、险滩等险峻的地势也会随之消失, 大大改善三峡地区的航运条件, 使航行更加安全, 满足了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航运的发展也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从而拉动当地运输、贸易、金融、信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可见, 三峡工程巨大的经济效应也是兴建三峡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三峡工程的兴建是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是从国家的实际需求出发, 促进了经济建设, 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党中央在决策过程中也充分履行了国家职能。对环境、生态、移民等问题的论证也有助于在后期建设中能够有的放矢的对待工程遗留的问题, 为后三峡时代的生态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2 反坝运动对三峡工程的影响

反坝运动的高涨, 加深了人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与此同时, 反坝组织将一切水利开发都看成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言论, 使公众对水利工程建设产生了质疑。在中国, 水利开发建设被说成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态成本的一种表现。反坝派认为, 西方国家已经认识到水利工程会引发生态危机, 并且放弃水电开发。所以, 中国不应该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 再进行大型水利开发建设。

现代社会倡导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 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生态主义。历史上, 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征服自然, 结果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如今, 反坝组织抵制一切水利工程建设成为了极端生态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过分强调人类活动的毁灭性, 主张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动。在中国, 反坝组织借助发达国家拆除水坝的例子向中国水利工程建设者提出质疑, 认为中国搞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是对发达国家水利建设的盲目照搬。因此, 将三峡工程说成是灾难性工程。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 三峡工程从工程议案的提出到实施一直遭到各方反对力量的阻挠。

三峡工程是历史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经过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议案经过各方专家学者多年的论证。国务院更是将三峡工程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中。可见, 中央政府对三峡工程的重视程度。三峡工程不仅在中国受到重视, 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影响巨大, 因其涉及生态、环保、技术、移民等问题具有大型水利工程的典型性, 所以备受各国水利专家、学者的关注, 同时也受到反坝组织的关注。反坝组织对待三峡工程的态度不仅仅是针对三峡工程本身, 也是对所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态度问题。

从当前反坝运动情况分析, 反坝组织对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评价始终是从水利工程所反应的负面效应出发, 忽略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出发点, 解决洪涝灾害问题。三峡大坝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洪, 其次才是发电和航运。换言之, 三峡工程建设本身就是为了解决生态问题, 而生态失衡导致的洪涝灾害本身就是最大的生态问题。所以, 认为三峡工程是“灾难性工程”是不公正的, 它既不是为跟随发达国家的脚步而建造, 也不是为单纯追求水坝经济效应而造。它的建造是为改变恶劣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 三峡工程是一个大型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影响巨大, 工程本身暴露的环境问题, 必然会导致生态调整和不平衡。反坝组织完全否定三峡工程的正面效应, 只能引发反坝运动与三峡工程在环保方面的更多摩擦。水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长远的, 辨证的对待水电开发, 既有利于我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也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使开发与保护并存。反坝运动虽然在水利开发观点上过于偏激, 但是对水利工程建设也具有积极的一面。通过反坝运动, 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唤起公众的参与意识, 主动加入到监督水利工程中来, 从而更加理性、客观对待水利工程建设。

3 三峡工程的社会经济效应和发展前景分析

从对三峡工程兴建的历史、政治、经济背景可以看到, 三峡工程的修建是从国家的实际需求出发。水灾严重威胁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阻碍, 防洪是修建三峡工程最主要的原因。历史证明洪水不治, 就难有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而且三峡工程在控制洪水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三峡大坝的电力还有助于解决能源供应紧张问题。三峡大坝的发电能力将为国家增创巨大产值, 缓解电网的负载力。随着水坝蓄水水位的提高, 三峡工程还可以辅助航运, 节约三峡周边地区水运运输成本, 减轻河道拥挤地区水陆运输的负担。作为一种清洁能源, 三峡的水资源开发节省了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为后代人保留了生存资源。这样既解决了能源问题又控制了废气排放。此外, 三峡大坝的修建使航运得到发展, 交通更加便捷, 加快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 对南水北调、养殖等多方面也有很多益处。由此可见, 三峡大坝本是就是一项既环保又利民工程。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库区民众来说, 也是一个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良机。

三峡大坝的修建不但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也为今后的生态水利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党中央在三峡工程决策过程中积极履行国家职能, 调动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工作者投入到三峡工程论证工作。针对水坝寿命、核污染等重大问题还聘请国外专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既利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也可使国际环保及相关组织监督中国的水利开发建设。因为只有理智看待工程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才能就工程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做出及时调整。三峡工程对环境、生态、移民等问题的论证, 也有助于在工程后期建设中, 有的放矢的对待工程遗留的问题, 为后三峡时代的生态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三峡工程对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我国正处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时期, 三峡工程的决策和生态保护问题研究, 将是生态水利研究的大势所趋。对三峡工程科学决策研究, 将有益于水利管理部门编制合理水利开发政策、为生态修复和水利工程建设的长远发展, 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同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从而形成人水和谐发展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郑守仁, 刘宁.三峡工程与长江水资源利用[J].中国水利, 2000 (8) :49.

[2]陈可畏.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267.

[3]佐斌.迁移者的心灵——三峡库区移民的社会心理研究[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331.

上一篇:翻译是一门艺术下一篇:苏轼的书法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