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的实验十篇

2024-08-14

小学科学的实验 篇1

关键词:数字实验,科学素养,实验误差,实验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1-6年级 ) 课程标准》( 送审稿 ) 指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1]。国际学生评价项目 (The Programme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 ) 对科学素养的界定:科学素养是应用科学的知识来确定问题,得出 ( 或提出 ) 基于证据的结论的能力,以便理解并帮助做出关于自然世界的决定,并且通过人类的活动做出调整[2]。可见,科学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比较核心的内容有探求事实的能力和态度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 具有灵敏度高、可视化等优点的传感器等数字技术进入小学科学课堂 , 笔者对如何应用数字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一、应用数字实验探求事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求事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包括传感器在内的数字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到某些传统实验无法获得的事实,尤其是一些微小的、不易见的事实。这些“隐形世界”的发现,为学生打开一扇一扇探求世界的窗口,激发起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很多人都有体会:在灯光下阅读眼睛容易疲倦,而在阳光下(非直射)阅读眼睛没那么容易疲倦。这是为什么呢?有学生认为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 蓝、靛、紫这七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综合而成,是自然光, 而灯光只是白色单色光。事实是什么呢?使用光强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就可以清晰直观看到放大后阳光的信号是一条直线(如图1),灯光的信号是一条曲线(如图2), 表明阳光是稳定的,灯光是波动不稳定的、经常在变化, 所以在灯光下阅读眼睛更容易疲倦。

这次实验后,学生发现就在自己身边就有这么多“看不见”的秘密,更有兴趣去开展探究活动了。有学生提出假设:爸爸妈妈不同意自己长时间使用电脑,是不是因为电脑屏幕发出的光信号是不稳定的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位学生用一张黑色不透光的布罩住电脑, 将光强度传感器罩在黑布里面,测定了电脑屏幕的光信号,发现电脑屏幕的光信号也是一条直线。另外有学生测定了手机屏幕的光信号,发现也是一条直线。这两位同学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结果,他们把这个问题抛出来给大家。经过查找资料、请教专业技术人员和再次实验, 发现老式CRT显示屏的光信号是一条波动的线,现在的液晶显示器是直流供电,其光信号是一条直线。手机和现在的液晶屏幕的光线确实不会波动,它产生的眼睛疲劳主要还是距离过近,特别是手机屏幕小、距离近、眼睛聚焦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时间长了会产生视觉疲劳。 分享感受时有学生感叹:难怪看手机屏幕或电脑屏幕时间长了眼睛会觉得很干,看来我们要控制使用手机或电脑的时间了,还要提醒爸爸妈妈不要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还有学生骄傲地说:下次爸爸妈妈提醒我不要长时间看手机时我要问他们为什么,要是他们回答不出来, 我就给他们讲讲今天的实验。

在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实验的启发下,又有学生提出想研究自己家里的“护眼台灯”是否护眼。经过光强度传感器的测定,学生发现有的“护眼台灯”的光信号是直线,而有的 “护眼台灯”的光信号是曲线,表明有些 “护眼台灯”并不护眼。经过交流,大家发现真正的护眼台灯价格都较贵,也有学生提出下次购买台灯时要先用数字仪器去测一测。

从阳光和灯光到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再到“护眼台灯”是否护眼,再到购买台灯时先用数字仪器测一测,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学生不断经历发现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测量、结果分析、运用于实践(对生活的启发) 的科学探究过程,前一阶段的成果激发了后一阶段的开展,使得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持续上升。

二、关注实验误差,修正学生科学探索的方法

实验误差是实验测量值(包括直接和间接测量值) 与真值(客观存在的准确值)之差。实验误差永远不等于零。不管人们主观愿望如何,也不管人们在测量过程中怎样精心细致地控制,误差还是要产生的,不会消除, 误差的存在是绝对的。小学科学课程虽然浅显,但只要有实验数据统计和测量活动,误差问题就无法回避[3]。 如何处理误差问题关系到学生对待事实的科学态度 , 不能为了获得“标准答案”刻意忽略误差,也不能将误差作为遮羞布,对于学生的错误实验结果当误差处理,科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误差,如检查测量方法减小系统误差、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减小随机误差、学会观察异常数据等。

在应用光强度传感器测定室内外光的强度时,在同一地点学生测得的结果不相同(见表1),学生争吵起来,都说自己的数据才是对的。笔者首先组织学生检查自己手中的光强度传感器是否有损坏,回忆刚才测量光强度时是否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方法操作,检查完毕后每位同学再在同一个地点测量3次,结果见表2。这次学生都沉默了,自己在同一个地点测量3次数据都不相同,结果究竟是什么呢?这时笔者开始给大家介绍实验误差,即使我们使用灵敏度高的光强度传感器,实验误差依然存在。但我们可以多进行几次实验求平均值,用平均值来做结果,这样可以减小误差。科学上一般进行3次重复实验,没有明显偏离的异常数据就可以求平均值了。这次学生都满意了,忙着去求平均值了。还有学生发现小组每位同学都测一次,将4个同学的结果取平均值也比较接近一个同学测3次取的平均值。

反思这次小实验,在没有传感器等数字仪器时, 对室内外光强度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定性和感性的层面, 比如桌面上光强些、桌面下光弱些。而有了光强度传感器和主机,可以定量地测定桌面上某地点的光强度是多少Lux。从科学史来看,定量研究是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标志,传统的实验教学由于测量条件限制,很难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定量研究也难真正开展。可以通过定量研究的意义与学生分享技术进步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探求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去获取事实,探索科学的探究方法。同时,有了传感器等实验仪器后,有学生会认为传感器灵敏度高就测得准,而不注重实验过程设计, 不注意实验方法,却对自己的数据充满自信。这时教师需要科学引导,比如关注误差、基于证据的推理、实验过程设计等。对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没必要搞清楚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但需要知道误差的大概含义,如何减少误差使得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这些做法将有益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高学生探求事实的能力

学习科学对于学习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头脑内的认知加工活动。数字实验进入小学科学课堂,将定性实验转变为定量实验,对于一些不方便直接测量的参数, 可以通过变量转换得到结果,为科学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切实提高学生探求事实的能力。

前段时间辅导一个兴趣小组的学生做实验研究不同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黑)照射对蔬菜保鲜的影响。对于蔬菜保鲜的界定有外观情况、叶绿素含量测定、水分损失测定等,其中叶绿素含量测定是比较核心的定量测定项目,但因需使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设备需要送到校外检测,叶绿素含量测定步骤也比较繁琐, 包括研磨、离心等,小学生独立操作起来很困难,每次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帮忙。这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可否用自己的仪器设计自己可以操作的实验,经过几天的思考,有学生发现光透过新鲜的蔬菜和不新鲜的蔬菜后剩下的光是不同,于是学生设计了叶片透光强度的实验。为了公平, 几位学生固定了同一个灯、实验盒和光强度传感器的位置, 选择了一片叶子做好标记,每次都由同一个同学去测量, (如图3所示)。在取样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同时,测定被标记叶片的透光强度。实验数据出来后(见表3、4),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绿素含量呈下降的趋势(如图4), 叶片透光强度呈上升的趋势(如图5)。目前正在进行蔬菜保鲜状态、叶绿素含量、叶片透光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寻找叶片透光强度与蔬菜新鲜程度之间的关系,尝试建立通过测定叶片透光强度来检测蔬菜新鲜程度的方法, 制作一个蔬菜保鲜度简易测量盒。

同时一些学生设计了实验:准备探究蔬菜从新鲜到不新鲜的过程中微小环境中氧气、二氧化碳、水分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将会使用到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数据收集器、数据分析软件等。这些过程都有益于提高学生探求事实的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小学科学的实验 篇2

一、兴趣为主,实验为辅

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都很感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生动、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学生期盼下一次的实验课。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思维便会活跃,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学生刚步入实验室的时候,对任何装置都充满了好奇心,比如,实验室中的显微镜,虽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东西,没有在多媒体屏幕上看到的清晰,可是在显微镜下的观察是自己亲手去做的,学生的兴趣很浓厚,观察得很仔细,有利于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规范演示实验

在科学理论课教学中,有的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经常做些小动作,不注意听讲,因为这些理论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的,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因为老师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产生好奇心,对于实验结果,学生们会充满期待,从而调动了主动探究的心理,试着自己做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探究科学知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讲解主要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比如,点燃酒精灯后的火柴应该扔入垃圾桶中,不应该直接扔到地上等。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贴近生活,为科学实验教学增添亮点

要实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进行多元化教学。不能只靠在实验室做实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实验资源。要运用自然资源,去设计新的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家里完成,为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增添亮点。引导学生勇于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保证学生科学实验的时间

想要在实验教学中得到好效果,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动手做实验,比如,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实验,老师要在课前让同学们预习,在课中做探究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得出结论后,提问学生:声音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怎样?在实验室里得不到结论,在课后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利用各种不同距离喊话,让学生感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情况。

五、实验内容灵活化

根据教材内容,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动手实践,勇于创新。例如,在讲解液体体积时,就可以精心设计实验方案,每个小组分发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在杯子中加上同样高度的水,向同学们提出问题,那个杯子里的水多?显而易见,当然是大的杯子水多。然后在不同的杯子里装入不同深度的水,再让其比较,同学们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会考虑到大小不同的杯子的容量不同,从而引发讨论,教师顺势提出液体体积的概念。

让科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寻求真理,唤起探索的欲望。老师要加以引导,使学生们轻松地完成小学科学实验,提高动手能力,科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小学阶段,科学的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为了在小学启蒙阶段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所需人才要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从学好的科学知识开始。科学课程的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需要学生去动手、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实验是学好小学科学的重途径。本文就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究,提出了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林兆星.小学科学实验材料准备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2(9).

[2]符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2(9).

小学科学的实验 篇3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上课时配合讲授和谈话,和做示范性实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物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好还是比较难的。实验要效果明显,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所以对比较细微的实验现象是很难观察到的,因此实验现象要显而易见的;实验要简单易做,课堂上时间有限,对操作烦琐的实验,学生会失去耐心而浮躁,影响效果;稳定性好,实验就是为了从现象寻找规律,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想的不相同,一次一个样,就无规律可循了。所以为了优化演示实验,提高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演示实验前需预做实验

对于一台戏来说,彩排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一个实验来说也必须进行彩排,那就是预做实验。

(1)预做实验,利于熟悉实验内容

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之前,我预做了研究“固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实验:铜球在加热前可通过一金属环,加热后则不能通过金属环。实验看似简单之极,倘若不预做实验金属球加热时间不够长的话,金属球仍能通过金属环。原本“三个手指捏田螺”的简单事,却与你的意愿背道而驰了,此时的教师一定很狼狈。如果预做了实验,熟悉了实验内容,就避免了出现上述尴尬局面,教学也就取得了最初预想的效果。

(2)预做实验,利于器材的准备及选择

如《沉浮的秘密》一课,橡皮泥改变形状后由沉变浮,一开始我用“培乐多彩泥”试做了这一实验,发现沾水后,彩泥变成了彩糊,无法进行正常实验,于是我改用了含油较高的普通橡皮泥,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演示实验操作时需注意问题

1.选可见度大,便于观察的器材

演示实验是面向全体学生,要保证全体同学都能清楚看到,因此需选择效果明显、可见度大的器材。如做液体水的热胀冷缩实验,为了提高实验的明显度,我选择了底较大的平底烧瓶、内径较细的玻璃管,进行了气密性检查,并在水中加入红墨水,为了让实验更明显,我在玻璃管后面放置了一个有标尺的纸屏,这样红色液柱的升降就一目了然了。又如做同种电荷相斥实验时可用锡纸包上泡沫塑料小球,用丝线吊在支架上。当带电体接近小球时,先将小球吸过来,这样小球就带有与带电体相同的电,小球又迅速被推开。由于小球体积大,便于学生观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选性能稳定,便于操作的器材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假如实验现象与预期的结果不一致,就不能使学生信服,这样教师的说教就显得“蛮不讲理”,所以实验现象一定要稳定,操作不能太过复杂。

三、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1.观察演示实验,要目的明确

在做实验之前,要让学生们先了解实验的内容,及实验的原理,需要用到什么仪器,及操作程序。如果没有实验前的渗透,学生往往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也不会全神贯注跟着老师的操作,看清每一步骤中的变化。

2.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

好的科学课不是学生坐得纹丝不动,对教师的问题有问必答,而是在于“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谨慎的教学方式并没有错误,但应该适时放手让学生亲自己动手。遇到有操作危险的实验,要先讲解后实操,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在动手中,让学生大胆想象,在探索中去了解科学知识。

四、演示实验中应用多媒体手段

1.对演示实验的放大作用

在教学过程有一些实验由于比较细小,很难让学生们观察得很清楚,这会降低实验的效果,影响教学的质量。在讲解毛细现象演示实验,实验效果要在近距离才能看清,适时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放大,则既方便效果又好。

2.对演示实验的减慢作用

太快的动态实验过程,由于时间太短,现象不明显,不便于学生观察,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再进行演示,既可在播放时减慢实验进程,观看实验步骤,也可在播放时截取实验片段反复播放以观察实验现象。如白炽灯发光实验教学,课本上是文字讲解的,但是用这种方法,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是一般。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拍摄下实验片段,用慢速播放,白炽灯灯丝通电后由开始的发红逐渐变成白炽状态,教学就变得非常形象和直观,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3.对无法演示的现象的模拟作用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以及实验条件、实验器材等因素的限制,難以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微观的现象,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讲述时枯燥无味,抽象空洞。如:宇宙中天体的运动过程及规律(地球和月球的运动、日食、月食的形成),虽然借助三球仪可以演示三者运动情况,但与实际差别还是很大的,学生还是不能在脑海里建立良好的模型。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效果结合就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突破实验条件的限制,将月球绕地球转,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转的自然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有了直观的经验,得到感性认识,理解加深且牢固。

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一种方法,是科学学科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提供学生对所学习的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观察现象、分析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小学科学的实验 篇4

李小金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生活质量。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呢?

一、做好课前准备

1教师的准备: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熟练的把握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做好相关器材的准备,课前教师要试做一遍,并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弥补方案,设计好实验记录表,如:四年级的《物体的传声》实例设计: ① 我们的实验:研究声音在水中能否传播。② 我们的猜想:能。

③ 我们的探究方案:把小金鱼放在水中,周围用纸挡住它的视线,—同学在玻璃缸旁大声击掌。④ 我们看到的现象: ⑤ 我们对现象的解释: ⑥ 我们的实验结论: ⑦ 我们的新问题: 学生的准备:①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搜集好第一手资料,引导和教会学生在试验中观察、测量、记录、统计和做统计图表的方法。②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大胆推测可能出现的 1 结论、制定实验步骤、选择方法、准备好相应的器材,设计好相应的表格和设想安全措施等。

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新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如在教学六年级的《杠杆的科学》时,教师让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先让学生运用省力杠杆很容易将一捆作业本撬起来,然后教师改变支点,变成费力杠杆,再让这位学生撬起这捆作业本,这时他会感到非常吃力,甚至撬不动。让学生说出其缘由,引入本课的学习,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三、关注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让水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说明空气是存在的。如果只是为实验而实验,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会让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是不会获得科学知识的。

2 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任务,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3 实验的规范性

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全强地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注意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如教学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这样让学生养成规范的科学实验的习惯。注意小组合作实验的有序性

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②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③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用讨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④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 3 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

四、激励学生搞好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善于质凝,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自制标本展橱,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科学的实验 篇5

小学科学实验室是素质教育的基地, 是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如何发挥好仪器设备、动植物标本的使用效益?如何让科学教学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这些是我们从事科学教学和实验室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严明规范是标准化管理的保证

科学实验室需要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专业知识的专职教师, 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经验, 同时必须建立校领导参加的科技教研组, 在组织上予以保证。实验室管理者应热爱本职工作, 熟悉教材, 能独立完成本学科的所有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和进行实验教学研究, 熟悉教学仪器管理业务。

1. 掌握实验室工作原则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实践环节, 认真做好小学实验室工作。学校科学实验室是办学的基本条件之一, 是实施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开展科技活动的场所。实验室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从实际出发, 执行规范, 制定制度, 并组织实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使实验室与教育的发展相适应, 并做好实验室日常工作。

2. 明确实验室工作任务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必须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并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 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科技活动。并尽可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 开展科学普及活动。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改进和研制仪器及自制教学器具活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确保教学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的可用状态, 保持科学、文明和安全的实验教学环境。

3. 熟知实验室工作职责

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主要职责:

(1) 负责实验室的管理, 确保实验室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积极组织上好实验课, 积极组织课外科技小组活动。

(3) 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参加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研究活动,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4) 熟悉研究各类仪器, 积极开展自制教具活动, 坚持为教学服务, 积极推动科学课实验教学。

4. 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

实验室必须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实验守则、仪器设备保管使用维修制度、仪器报损和损坏赔偿制度、安全防护制度等规章制度:

(1) 按照管理规范要求, 健全账册, 记录及时准确。

(2) 仪器设备管理科学合理。实验仪器设备必领全部入橱, 分类存放, 合理排列, 定橱定位, 并按照重下轻上、水平或竖直放置的原则作适当调整, 特高特大仪器设专柜;教师演示实验仪器亦可与学生分组实验仪器分开存放。做到科学合理、取用方便。剧毒品和易燃品必须存入危险品库。

(3) 确保橱内仪器随时处于可使用状态。教学仪器设备应定期保养、及时维修, 并根据仪器不同要求做好通电、防尘、防潮、防锈、防腐工作和防鼠、防蛀等措施, 保持仪器性能处于良好状态;实验结束应对使用过的仪器进行必要的检查, 保养后入橱;每年对现有仪器设备作一次常规保养, 完好率达100%。

(4) 备用实验仪器可另行装箱, 列清单备查待用, 破旧仪器及时报废。实验室保持整洁, 通风换气, 目的是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保护师生健康, 保证实验安全。

(5) 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实验室应做好财产账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文件技术等资料的管理。

(6) 能经常开展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研究, 有自制实验教学仪器和开发仪器功能的计划, 并取得一定成效。

(7) 加强危险器材和危险药品的存放和管理, 严禁学生私自使用;加强电源和水源的管理, 使用完毕必须切断电源和水源开关;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严禁学生进行危险性的实验。

二、认真指导、严明纪律是标准化管理的基础

开展实验教学是贯彻教学大纲及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 落实实验教学计划

按教材要求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有配套的实验教学参考资料;积极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方式、方法, 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实验教学。在教学小孔成像 (五年级上学期《光怎样行进》) 时, 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把小孔成像的原理演示得清晰、透彻、明白, 很直观、简单, 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 效果非常好。

2. 严明实验管理制度

实验室一定要落实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仪器的检查准备,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保证实验按时正常进行。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必须加强有关安全教育, 认真组织好实验, 规范学生操作,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实验, 防止发生仪器设备损坏和人身事故。比如在教学《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 (四年级上册教材) 时, 需要酒精灯加热, 这时候就要强调安全—避免学生被烫伤。

对实验室要经常进行整理、打扫和维修, 保证仪器设备完好率, 保持实验室整洁和卫生。实验室使用情况要及时进行记录, 并填写实验室使用情况表。实验室对财产设备要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实验室使用后应对所有的仪器、仪表及各类实验器材进行复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学生实验过程中损坏的实验器材, 应视事件的性质和损坏程度酌情赔偿。重视防火、防盗, 离开实验室要关闭电器, 切断电源, 锁好门窗。

3. 加强实验人文气息

实验课上我们要多一点人文气息。依据新课程标准, 科学课的重点不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 而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方法, 培养科学素养。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关心生活, 热爱科学, 并善于把科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的一代新人。

学以致用, 我们的实验室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应用价值。此外, 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播放科普知识和科技动态影片, 如:《数码宝贝》《科学幻想》等片, 细雨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科学的神奇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生有选择、有创造, 让科学教育充满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

三、探索开拓、积极创新是标准化管理的绩效

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氛围。我们在实验室的黑板上设计创新专栏, 可以是与创新有关的格言妙语、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奇思妙想, 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 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就在科学学习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不管是在课上的学习活动中, 还是在课下的自主探究中, 都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去发现、摸索、发明和创新;也可以是学生获奖的科技小论文和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科学实验等, 并且定期更换。这些创新专栏整体看上去图文并茂、和谐美观, 每一处都显示着设计者的巧妙用心, 孩子们在这些设计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激发了创新兴趣。使学生对环保、生活、科技和实验有了新的认识。

2. 发挥学生的个性空间

科学课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发展学生个性。实验室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空间, 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可以设立学生自制标本展橱。在实验室将学生制作的各种动植物标本摆放进橱窗去, 让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尽情观察,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橱窗下面及实验室门前陈列一些文竹、君子兰等植物, 也可以喂养蚕、小金鱼等, 这些是学生们很喜欢做的事情, 它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机会, 而且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并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设置工具箱, 放置实验和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活动纪录卡等。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利用, 如皮筋、气球、乒乓球、各种弹簧、石头、易拉罐、各种金属条、塑料瓶、吸管、各种纸、海绵、泡沫、木块、木炭、橡皮和硬纸板等都由学生自主筹备。发动学生不断为它“添砖加瓦”, 使它应有尽有, 充分施展学生自制学具的才华, 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便利。

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 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 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经过思考之后得出结论, 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的阵地, 成为展示他们探究活动成果的舞台, 成为学生搞发明创造的乐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从中获得科学知识, 增长才干, 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理解科学的真谛。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和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自己独立思考, 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去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 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并引导学生纪录实验数据、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出自己的发现和体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三小” (即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 , 硕果累累。如:“江苏省科技试题竞赛”中获特等奖1人 (袁海舟) 、一等奖10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36人;“江苏省航空航模比赛”中获特等奖1人 (翟兢) 、一等奖2人、三等奖3人;《长眼睛的大门》在“南京市科技创新”比赛中获二等奖。

标准化管理的实验室是学生科学活动的主阵地。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们要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身边, 让他们从小就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让实验室处处充满科学创新的活力, 成为未来科学家的摇篮。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 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全部工作的关键。实践证明从领导重视、严明规范, 认真指导、严明纪律和探索开拓、积极创新三个方面加强科学实验室管理与使用, 效果明显。

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篇6

一、实验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途径

小学科学教育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小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学生如果不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没有文化知识的普及,是难以提高自身素质的。小学阶段的观察实验虽然不系统、不严密,许多都是众所周知的自然常识。但是,观察、实验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它尽力保持了学生天赋的火花不会熄灭。

二、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玩。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到学习上来,使其边玩、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通过对一门课程的学习,让他们乐于去学,喜欢做实验,从小培养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是新课程改革下实验教学成功最直接的反应。

三、实验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有利方式

实验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经过多方信息反馈,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加工,从而对自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产生正确的认识,形成概念、结论,同时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只有思维动起来,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做每一步实验,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教学《了解空气》一课时,我设计了几项实验,每一项实验都以活动的形式进行。

活动一:感觉空气。用塑料袋装满空气后,用各种方式感觉空气的存在,并用语言描述。

活动二:证明空气。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倒扣的杯子里确实有空气。

活动三:走进空气。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小组内交流怎样让大家看到、摸到、感觉到空气,使别人心服口服。

有时候,实验的结论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学会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实验是培养学生求证意识、质疑精神的手段

世界在前进,科学在进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唯命是从。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质疑精神的有效手段。《热胀冷缩》一课中这样描述:“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结论是否科学呢?只有通过实验求证。但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为什么?科学不是偶然的结果,科学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检验,所以操作上要重复三次。一次的结果和三次的结果肯定是同样的,但是相同的结果的背后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个结果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他们肯定相信三次的结果,因为三次实验的结果更接近客观现实。这样,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就深刻了。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证意识。

五、实验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

现在的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独立发表见解,自由争论,教师在其中因势利导,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块等物体一起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学生会发现木块浮在上,铁片沉下去了。我问学生:“为什么铁片会沉到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回答:“因为铁重。”我接着设置悬念,“为什么用铁板等材料制成的巨轮能浮在水面呢?想知道为什么吗?”此时,激起学生对科学发明创造的兴趣,产生想弄明白的想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

小学科学的实验 篇7

一、要根据科学课的特点设计实验

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观察, 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因此, 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组织新课教学时, 要尽可能利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让学生自己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中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科学习惯, 提高探究科学知识的技能, 让学生在学科学的同时, 爱上科学, 并学会应用科学, 综合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比如, 在进行“水的三态变化”的教学时教师在板书本节课的标题时, 用手指沾上水在黑板上写“水的三态变化”。过一会儿, 学生发现用水写的标题不见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可及时提醒学生, 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本节课的学习通过小实验的方法进行新课引入, 符合科学教学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很快地投入了新知识的探索中。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烧水实验, 教师拿出从家带来的电磁炉, 让学生取小锅并放入适量的水, 用玻璃盖盖好。通电几分钟后, 师生共同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很多学生发现锅上边冒出了大量的“白气”, 玻璃盖上有很多小水珠……这些发现充分说明了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顺利掌握了自然界中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 准确理解了三态之间的具体变化, 水在什么时候会变成水蒸气, 水什么时候又会结冰等知识最后, 教师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说出:水或冰受热能变成水蒸气, 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科学规律,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实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科学教学中,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出发, 采用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掌握科学知识的奥秘, 培养理解和感悟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比如, 在进行“根和茎”的教学时, 结合我们学校处于城市, 很多学生没有看见过真实的“根和茎”的情况, 我在课前和学生一起到城外采集一些植物的根和茎, 课堂上再将这些根和茎发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小学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借助实物观察和对比的方法, 很快掌握了“直根系”“须根系”等基本概念。正是由于实物刺激, 有效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学生对这些专业术语有了深刻的理解, 并能够掌握“萝卜”“白菜”“芹菜”“香菜”等是直根系, “水稻”“韭菜”“玉米”是须根系等系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 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三、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设计实验

新课程标准规定:“科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科学知识就在学生的眼前, 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认识还不够, 对眼前的科学知识熟视无睹,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加强对生活科学知识的搜集与整理, 会利用生活中的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并顺利完成实验任务, 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

比如, 在进行“衣服的颜色”的实验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自己说出平时人们喜欢穿的衣服的颜色, 然后对这些衣服的颜色进行分类, 看冬天人们都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夏天都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再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不同颜色的塑料袋进行光照实验, 将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套在两只手上, 放在同样光照的环境里, 感知不同颜色的塑料袋的吸热能力。通过自主探究,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出准确结论:“黑色物质比白色物质吸热本领强。”通过实验探究, 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准确地解释了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管为什么是黑色的, 等等。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辅助教学,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 可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 科学实验教学设计, 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 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 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从而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任务, 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率。

摘要:科学实验具有现象直观明显、操作简单易懂等特点, 学生容易接受这一教学方法。因此, 实验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揭开科学知识奥秘的法宝。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分析、创新等能力, 可以综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全面达成科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新课程标准,能力,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琳.浅谈新课程实施下如何搞好实验教学.新课程:教研, 2010 (8) .

[2]焦东林.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3 (1) .

浅谈如何实施小学科学的对比实验 篇8

关键词:科学实施;对比实验;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它是将某个要研究的事物与一个已经确定知道其结果的事物作对比,以确定物质变化是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实施这种方法时,总要将进行研究的对象分成两个相似的组,其中一个为对照组,另一个是实验组,然后通过实验(也就是在对照中)判定实验组具有某种性质或受某种影响。“有比较才有鉴别。”当我们在比较中鉴别出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时,就了解到了这个事物的特殊属性和一般属性。抓住特殊属性去创造性思考,是不愁没有发明创造机遇的。如何有效地进行对比实验教学?本文就谈谈我对对比实验教学的一些粗浅

认识。

一、科学实施对比实验的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所实施的对比实验,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必须是有意义的。因此,在课前设计时,要更好地了解“学生已经走到了哪里”。以谁为中心进行对比实验设计,这是对比实验设计的根本问题,也是在对比实验设计之前,必须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问题。不仅理论研究如此,教学实践活动也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合理的对比实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实验设计。要分析学生的特点,评定学生的初始状态,预测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以学生的已知作为实验设计的基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作为实验设计的目标。

二、科学实施对比实验的教学步骤

使用对比实验方法同掌握任何一门技能一样,需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点在教材中无论是整体编排上或每课对比实验中都体现了这个过程。经过“老师演示—学生半独立实验—学生独立实验”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对对比实验从观察学习—模仿—自己实验,逐步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和原则。

例如,我在执教“怎样加快溶解”一课中,在验证学生提出的假设过程中三个对比实验就是这样设计安排的:

1.导

教师具体指导。首先证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这一假设时,教师先做一次演示实验,但只正确操作实验并不说明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而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老师是怎样做的,从观察中找出相同和不同的条件。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同和不同条件,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按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实验。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

2.扶

在验证“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实验中,教师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方法。在这个实验中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实验方法,而是在完成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与实验方法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也就是要求学生自行探求知识的能力方面前进了一步。在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的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3.放

教师完全放手,充分发挥学生自行探求知识的能力。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既不提出要具体研究哪种方法,也不提出与实验方法有关的问题,而是提出了“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加快溶解”,让学生完全独立地围绕“怎样加快溶解”这个问题去思考,进行归纳假设,并实验验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学生像科学家研究科学课题一样去尝试独立地探求知识的全过程。

经过教师演示—学生半独立实验—学生独立实验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对对比实验从观察学习—模仿—自己实验,逐步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和原则。

应当提出,我们说对比实验的教学要经过演示—指导—放手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在同一个实验中机械地重复进行,而是指在一个大课题下每一小课题的研究是一层一层地展开的。这个过程在初学时可反复进行,在学生初步学会后就可压缩或省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这个过程为阶梯,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其能自觉运用对比实验的原则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实施对比实验的能力培养

一个完整的对比实验一般要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结论几个阶段才能完成。下面就对比实验的几个环节逐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1.问题的提出——重视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对比实验教学时,一般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提出课题,这个问题可直接提出,也可通过一般现象间接引出,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这一阶段不仅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还要采取讨论式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的氛围。最后,通过筛选,得出解决问题的众多假设。

2.实验的设计——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对比实验时,首先要将假设的众多因素摆出来,然后提出究竟与哪种因素有关,怎样才能验证一个假设是否正确。这个提问是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实验的方法和采用这个方法的理由。这种表述很重要,它是将学生的内在思维过程用外部语言的形式展现出来。只有通过表述,才能知道这种方法对不对,合不合逻辑;只有通过表述,才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才有助于学生对对比实验原则的理解。

3.对比实验的操作——重视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验操作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而是要将前面的设计用实验再现出来,同时也是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再现出来:对照组与实验组哪些重要条件应该相同,只有什么条件不同,怎样做才能突出对比因素,还有哪些因素可能有影响等。在对比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因为对比实验本身就是用差异法来得出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只有在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的基础上才能得出。观察和比较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同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也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不怕困难、与人合作、善始善终。

4.结论及应用——重视理论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一个对比实验的结果就是一个因果关系。就一个大课题来说,如“怎样加快溶解”它包括三个小课题,也就是三个对比实验,这三个对比实验的结果就是三个独立的因果关系,而实验的目的不仅是得出这三个因果关系,还要将这些因果关系综合起来解决“怎样加快溶解”的问题。对比实验是解决这个大课题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教学中不应该只停留在学会做几个对比实验,而是需要会运用对比实验解决一些问题。这个综合运用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即通过对几个独立因果关系的归纳和概括,得出对大课题的解决办法。在教学时,要将这个思维过程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概括,最后通过一个综合性的比赛来完成这个大课题。

再有,对对比实验的结果,有时还要进行推理和想象,从一个结果推出新的结论。如在“土壤的性质”一课中,从渗水快慢的对比实验结果,可进一步让学生推想土壤的保水性能和透气性能。这是一个由已知现象推理的过程,同样需要让学生去参与、去表述,借此发展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总之,教师成功地教学对比实验,学生学会使用对比实验,就像掌握一门技能,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名副其实的主体;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对比实验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小学科学实验效率的策略论文 篇9

摘要: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中实验教学更是研究的核心。从五方面阐述如何做好实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小学生科学教学中,教材的编写者,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实验,这些实验包括探究性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这些实验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验教学,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些实验、提高实验的有效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呢?

一、熟悉教材实验内容摸清实验项目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宗旨,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学好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这需要教师深钻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做到了然于胸。同样,要想提高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操作效率,也必须要熟悉教材的内容。从小学科学的编排体系上看,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以实验操作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学科知识。还需弄清哪些是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哪些是让学生做的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以鄂教版《科学》教材为例,据统计,在小学3~6年级科学教材中,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以及自主探究性实验,三年级有24个,四年级有18个,五年级有19个,六年级有28个。

二、精心准备确保实验成功

摸清了实验的项目,这只是提高科学实验效率的第一步,要想进一步提高科学实验效率,还必须根据实验项目进行精心准备。在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教师进行演示及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讨的内容,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因为缺少一些药品和器材,导致实验不能正常进行,从而降低课堂效率,反而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可见事先准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实验,除检查所需要的器材、药品外,如果原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还必须依据演示实验内容,按照要求,事先做一次,看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如果不能,还应做些改进;至于分组实验,教师也应事先与实验管理人员进行联系,列出每组所需要的器材名称、数量,让实验员做好准备工作。例如:做定滑轮、动滑轮、滑动组的作用这个分组实验时,教师就应该用分组实验通知单的形式,事先告知实验管理员,让他提前把分组实验的器材,铁架台、滑轮、钩码、测力计、滑轮组、细线,按实验小组进行准备,以免耽误教学时间,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效率。同样,对学生进行的`探究性的实验,也需要事先通知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中,学会实验操作,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按照规程做好实验

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以及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步骤和操作顺序。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研究岩石中是否含有硫酸钙成分分组实验时,明确告诉学生,一定要阅读注意事项,弄清操作顺序,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先把不同的岩石标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然后用玻璃吸管吸取适量的盐酸,分别滴在岩石标本上,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如果教师不按要求操作,随意颠倒操作顺序,除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外,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同样,学生的分组实验及探究性实验也是如此,在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阅读注意事项,按照要求去做,要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好实验方案,依据规程做好实验,并做好记录,便于分析、归纳和总结,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

四、媒体引导示范实验操作过程

探究性的实验操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有所不同,通常学生面对的探究性实验,要求设计探究方案,若教师不做引导,让学生单独设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将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视频借助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包括:我的猜想、我的研究方案、我的发现、我的解释等几部分,以便在探究性实验中,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有效探究,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即我的发现,然后才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有比照对象,少走弯路,提高实验效率。

五、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及时做好辅导

学生虽然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对探究性实验有一定的印象,这并不表明学生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方法,还需要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中,及时做好辅导。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时间问题,凡事大包大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做探究实验,教师进行辅导,看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看学生操作是否有误,对观察到的现象是否认真记载,及时做好辅导工作,避免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视而不见,探究实验浅尝辄止,不加思考。这样,学生通过亲自设计探究方案,并亲手进行实验,积累了经验,在以后的实验操作考核中,也不会手忙脚乱,出现“教师急,学生更急”的现象发生。

六、结束语

要想提高实验的效率,教师必须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心准备,并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规程做好实验,通过多媒体的引导,示范探究实验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少走弯路,同时,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再及时给予指导,就能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效应,通过实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小学科学的实验 篇10

小学科学主要是开发学生智力方面的课程,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实验教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怎样才能适应新的要求, 是目前小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

一、目前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虽然学生对实验有很高的兴趣, 但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明确。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是很感兴趣的, 它的可操作性会深深吸引学生, 进而为顺利开展科学实验创造了条件, 但是课程所研究的问题却被忽略。

2.实验的开放性和方式的科学性相矛盾。新课程的教学中, 要求实验课要具有较高的开放性, 学生要自主地进行问题探究, 这样就使教学方式更加开放, 但这就让教师在指导上和准备教材上有了困难。

3.小组合作有形式倾向, 造成实效性很难突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教学目标之一, 而科学实验活动的展开一般来说都是实行分组制学习, 但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好玩, 实际掌握到的知识很少。

4.课外探究的主动性不高, 实验完成的情况不乐观。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连续的, 不可能在一个课时内就得到解决, 因而需要在课外继续开展。但是,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自主地去进行实践, 加上很多学生缺乏毅力和耐心, 很难养成自主开展实验的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的方法

(一) 重视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生活是一本应有尽有的教材, 包含着科学方面的知识, 只要好好利用, 自然就会给实验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观察, 善于把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就会发现在我们校的身边其实存在着许多的教学实例与可探究的现象。如在教学“淀粉”时, 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实验探究淀粉与唾液相混合后的结果。因此, 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布置任务给学生, 让学生带少量馒头、马铃薯、米饭、面条、玉米等到课堂上, 或者教师也可以自己搜集, 然后把所有的学生分成小组, 让学生自己来确定哪些食物中淀粉含量多。在进行探究的时候, 让学生结合相关方法进行实验, 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才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体会到科学的乐趣。

(二) 注重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新课标倡导小学的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所有的教师应当提高对学生参与性的重视度, 然后给学生提一些能够激发其兴趣的问题, 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鼓励学生积极观察、探究和思考实验的过程。如在讲述“绝缘体和导体”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先虚拟出导线被老鼠咬断的情景, 此时, 小灯泡是熄灭的, 那么还能用另外的什么东西来替代导线从而使小灯泡再次发亮呢?学生就会进行讨论和思索, 各抒己见, 最后在教师帮助下设计实验的计划, 再进行操作。这样, 学生通过自主动手、分析、观察、以及论证来检查自己得出的观点, 并不断地进行尝试,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 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提供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的手段也在不断地变化, 多媒体的应用在科学与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投影仪在教学的演示过程里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如在演示“解剖桃花”的时候, 其过程就可以利用投影仪来进行放大, 这便于所有学生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过程, 甚至还可以看到放大了20倍的胚珠。利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远远比教师自己演示, 然后学生自己观看老师演示的效果要好, 既能节省时间, 又能降低材料的损耗。

对于没有这些条件的一些学校, 或者遇到操作过程较复杂的时候, 教师还可以借电脑动画来演示科学实验的操作过程, 以便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的印象。如自然科学的很多动态教程在一般的情况下都难以表现出来, 如《光怎样行进》等课文中的知识, 但是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这个障碍, 教师能够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光运行的方式和太阳运行的图像, 从而把抽象的知识用简洁、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不仅直观真实, 而且充满乐趣。

总之,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进行实验的演示与实验的操作,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又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 教师要深入贯彻新的教学理念, 从周围事物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模式。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学实验, 而科学实验是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与检验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试验中, 教师必须要充分准备好课前的工作、激发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教会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给学生更多参与相关实验活动的机会、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使课程更生动。但是, 在当前的教学中, 实验目的性、方法的科学性、合作上的实效性以及延伸的主动性等一些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优化教法、加强教研, 并且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参与、交流以及感受实验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大伟.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发展新趋势之我见[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4 (03) .

[2]聂有礼.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堂学生探究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1) .

上一篇:施工选型下一篇:声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