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文本三篇

2024-05-16

超越文本 篇1

一、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感情、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

阅读教学要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在阅读中实现自我, 掌握自主学习的主动权, 从而爱上阅读, 学习好语文知识, 为学习其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会做人, 长久地坚持阅读, 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理解、欣赏以及自如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

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 尊重文本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久远的。”作为语文教师, 深入领会并挖掘蕴涵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 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 做出多元反应是积极的教学行为。但是,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丰富的感觉世界和多彩的经验世界, 同样的一篇文章,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无论怎样都好, 除了理解者自身的因素以外, 还取决于文本。所以, 我们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的同时, 尊重文本, 充分利用文本, 挖掘文本的价值取向, 用文本中蕴涵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来引导、感染学生。

三、加强学生个性化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让每个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 创新自我的情感活动, 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味文本带给读者的深刻内涵, 运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审视文本, 在创意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语言表达, 并获得自己独特的对文章的见解, 以此来提高自我阅读意识, 达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文本。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除了有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责任以外,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 正确地引导学生从感悟中质疑, 并养成自我探究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阅读生活中善于质疑、喜爱研究、探索求知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 并让其他学生帮助、参与讨论, 共同探究解决方法,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讲解疑难, 同时还要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并启发学生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 使知疑问难成为阅读教学的最深入阶段。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以及道德修养, 帮助学生获得健全的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

五、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往与学生单方面的交流方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活动以学生学习为主, 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就要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给予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机会, 不过多拘束学生。

六、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

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学生眼中往往会是不同的作品。作为教师, 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珍视学生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让学生在课堂上广开言路, 谈谈对文本的独特见解。教师也可采取学生的见解纳入教学范畴, 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中不断创新,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中, 学生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师应给予尊重, 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超越文本。

总之,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 就要让学生大量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章, 引领学生超越文本, 获得知识。教师应把握好文本, 不能让学生只留连于文本表面。要教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挖掘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深刻、更扎实。学生在阅读时要跳出界限, 多阅读课外文本, 得益于课外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本领, 不仅要让学生阅读, 更要指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 把学习方法的培养看作教学目标, 这样才能做到带领学生超越文本。同时也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思想品质, 树立崇高理想, 提高学生领悟语文人文性的能力, 从而提高知识素养。

(责任编辑:龙大为)

2012.9 80

摘要:开创阅读教学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正确地以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开创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拓展思维, 领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敢于质疑,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创活力的阅读教学进程是极为重要的途径。

超越文本 篇2

其一, 关于价值引领。

新课程倡导多元解读, 体现了对学生、对文本、对教师的尊重, 但要基于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编者将此诗选入课文, 其教学价值是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细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按理说,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野外林阴道上, 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他一路行一路唱, 嘹亮的歌声透过树林, 回环呼应。忽然, 歌声停了下来, 小牧童背脊挺直, 嘴巴紧闭, 两眼凝视着高高的树梢。“知了, 知了, 知了”, 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 自鸣得意地唱呢!小牧童被吸引住了, 他真想将蝉儿捉到手呢!有了这样的想象, 小牧童天真、好奇的形象会出现在学生眼前, 此时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全诗描绘的意境之中, 自然地喜欢上这位小牧童。而邓老师却问出“你喜欢牧童吗?”这个问题, 随后纠缠于此的争论更把学生引向诗人的情感之外。显然, 这里的教学偏离了文本应有的价值取向。

其二, 关于课堂拓展。

《所见》这首诗在着重刻画了牧童意欲捕蝉的动作意态后戛然而止, 因而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 值得学生去“填空”, 使作品更加饱满、完整、具体化。不管最后是否捕捉到鸣蝉, 牧童天真可爱的形象应当更加鲜明, 学生进入诗文意境后产生的欣喜或惋惜之情应当更加富有个体色彩, 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应当在学生的想象延伸中更加充满情趣。然而, 在邓老师的课堂上, 学生的想象却走向了反面, 请看教学片段:

生:那个牧童爬树去捉蝉, 很危险, 会让爸爸妈妈担心的, 我也不喜欢。

生:就是就是。老师也说过, 不能爬树!

师: (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中, 下课铃响了。) 请同学们编成一个小故事, 通过故事, 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可以想象, 由于受课堂讨论中“我不喜欢那个牧童”的情绪积淀与思维定势影响, 学生写出来的故事与课文原有的情境还有多大关联呢?这种想象和练笔, 表面看来是对文本的拓展, 实际上游离于文本之外, 失去了课堂训练应有的价值。

其三, 关于教学机智。

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但是,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 这时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有效的点拨和引导, 对于偏离方向的生成, 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情境规定的正确轨道上来。这节课中, 当学生表示出自己不喜欢那个牧童, 也讲出了相应理由后, 教师给予适当肯定之后, 就应迅速判断出这一生成对本节课阅读理解的干扰, 果断而机智地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对文本的授受中来。可以这样设问:“这一切都被诗人看在眼里, 那么在诗人袁枚的眼中,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设身处地地想象, 假如你是诗人, 接下来你又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达到新的深度。

走进文本 深入文本 超越文本 篇3

关键词:文本;阅读兴趣;阅读契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是通过提问、讲解、分析、板书,让学生机械地记住阅读的结论,即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是接受并记忆“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学生阅读兴趣、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造精神就会被扼杀。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走入文本,自主发现,并能建构超越文本的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能超越文本呢?教师又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让学生体验超越文本的快乐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创造超越文本的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阅读感兴趣,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才能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

【案例】《狐狸和乌鸦》(苏教版二上第11课)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乌鸦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当。”

生2: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嘛,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师(愣了一下):这是一只乐观向上的乌鸦,失去了东西不气馁,继续努力可以重新获得,你的眼光很独到。(那名男生兴高采烈地坐下。)可是狐狸不是靠劳动,而是靠欺骗得到肉的,它说的好话是真的吗?

生:狐狸说这些话,是骗乌鸦的,是为了得到那块肉。

师:既然说的是假话,乌鸦还会沾沾自喜吗?

生:不会。

……

二、渗透阅读思想,教给超越文本的方法

文本的超越,需要方法引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上超越什么?学生可以超越文本固有的主题,用心研读,和文本产生共鸣,进行合理的个性化解读,进而达到超越文本的境界。而此时,教给学生个性解读文本、超越文本的方法就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

【案例】《祁黄羊》(苏教版四下第9课)

师:祁黄羊,就在他辞职的几天里,一下子成了晋国人议论的对象,整个晋国人都感觉非常惊讶,不只是悼公。如果你是晋国的普通百姓,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员,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朋好友,请选择“茶楼”“祁府”“王宫”其中的一个场景,来试试,会说些什么?

生:我们选择祁府,我是他的亲人。你真是的,不想为父亲报仇了吗?你这个不孝子,真是的!

生:我选择的也是祁府,我也是他的亲人,我会说,祁黄羊你这个人真是的,你选解狐,他不是你的仇人吗?以前杀你父亲的是他,万一他当了中军尉,来欺负你,你不是更惨了吗?你要为你的前途担忧啊。

生:假如我是百姓,我会说,祁黄羊真是个任人唯贤、处事公正的人,因为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生: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祁黄羊是狡诈的人。

师:哦,何以见得?

生:因为祁黄羊早就打算让自己的儿子做中军尉,但怕人说闲话,当他探知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大病缠身,已经卧床不起,于是他就先推举了解狐。当解狐不久去世,祁黄羊再保举自己的儿子便显得很自然,而且还让悼公觉得他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

为重。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也说明你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老师和你一样,有过相同的认识。不过,我查了资料,原来祁黄羊荐贤的故事并非如课文中所写。祁刚开始推荐解狐担任另一职位,解狐做得很好,“国人皆称善”,后来,祁黄羊再推荐祁午接替自己的中军尉一职,他也做得很好,为百姓所称颂,从而,祁黄羊荐贤成为千古美谈。而我们的课文却把这两个故事结合起来了。

三、把握阅读契机,提供超越文本的空间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课文本身是否存在可以超越的理解空间,学生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利用这种空间?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或拓展出一片超越的天空?此时,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几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微妙。

【案例】《最大的麥穗》(苏教版六下第16课)

生: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住现在,才能成就未来。

生:苏格拉底不是直接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验,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几个学生在低声议论着什么。)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大家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欢迎各抒己见。(老师边说边把目光转向刚才小声议论的同学)

生:我们几个人有一点疑惑。

师:大胆讲!

生:苏格拉底是古人,他的教学方式很生动、很活泼,上课地点不局限于教室,这样做学生收获很大。可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老师上课却走不出教室呢?

师:听了你的发言,老师真的感到很惭愧,这或许就是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缘故吧?

生:还有……

师:请继续讲。

生:我们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也是有缺陷的。他让弟子们去摘取“最大的麦穗”,这个要求值得商量,我们认为,把这个要求改成“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自己最满意的麦穗”是不是更合

适些?

师:能不能说得更明白些?

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摘“最美丽”“最饱满”“最奇特”“最大”的麦穗。这样做的话,就可保证弟子们人人有收获,个个都能体验到采摘的快乐。

师:只有不迷信权威的人才能拥有如此的智慧!你们将来必定能够超越苏格拉底的成就!鼓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超越文本】推荐阅读:

三超越05-02

超越05-09

超越美学05-13

超越思维05-16

创新超越06-29

精神超越06-29

超越时空07-26

技术超越07-27

评价超越08-09

超越函数08-11

上一篇:新高考下一篇:废气废液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