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思考论文十篇

2024-07-22

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思考论文 篇1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深化

从传统的培训学习中可以发现, 以往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等同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以这种认识为基础的培训, 就是不断灌输扩大教师的知识面、训练教师的技能, 它往往请脱离一线的专家高高在上面向全体教师统一培训。结果多年的实践导致了教师的普遍“厌学”。新课程实施以来, 由于这种惯性的培训思维, 培训研习不但没有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促进教师的有效学习, 还使新课程的推动举步维艰。显然, 传统的培训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仍有极大的局限。

那么, 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盲点在哪?其实, 通过对近年来那些成功经受过市场风雨洗礼的民间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研究就会发现, 他们之所以深受家长欢迎, 是因为触动了教师们的“心智模式”。换句话说, 传统的教师培训之所以收效甚微, 是因为没有深入到教师的“心智模式”底层。按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的定义, 心智模式就是根深蒂固于心中, 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 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 甚至图像、印象。依本人理解, “心智模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模式, 它决定着我们对自我、对世界的看法, 左右着我们的教育态度和行为, 左右着我们对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与发挥。一句话, “心智模式”守住我们的大脑, 挡住我们的视线, 让我们自以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触及“心智模式”, 激起教师破除心智深层中可能的发展障碍, 唤起教师主动发展、自我完善的意识。在这个意义上, “教师专业发展”就包括心灵的根本转变, 或者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就是指教师“心智模式”的改善。

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次上而要指向“心智模式”改善的深处。在推动新课改的艰难进程中, 专家们认为,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五个:一是职业理想, 二是教育理念, 三是人格魅力, 四是专业知识, 五是教育能力。这五个因素我们可以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第一、第二因素属于“心智模式”层次, 第四、第五属于知识技能层次。综合起来,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由浅到深就包括三个层次:知识技能、人格魅力与心智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内涵认识的深化, 还表现为随着新课程的深入, “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各层次的具体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 知识技能方面, 由过去教师基本功定位于“三字一话” (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 , 发展到今天, 教师的基本功转向“五个能力” (教材解读能力、与学生交往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试卷编制能力) 。又如, 王东凌教授指出, 过去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常常被概括为备课能力、说课能力、上课能力、讲课能力、评议课能力, 称为“五课功”, 重视“教”的能力。现在更关注教师研究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设计学案、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等培养“学”的能力。

新课程的推进, 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着一种新的“专业精神、专业思维、专业能力与专业习惯”, 要求对过去进行扬弃。

基于上述认识上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核心要求是教师能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从民族前途高度培养未来建设者的关键。所以, 如果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领导认识不能跟进或无视“教师专业发展”这些内容及其关系, 就难以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新模式, 就会导致在教师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低效乃至负效;同样, 教师个人无视或忽视它们也会导致自我发展的停滞。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突破

对教师发展培养规律的探索, 将使对教师的培养更具有目的性和科学性, 能更好地理解并推动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近年来, 我国教育界对这方面的研究逐渐明朗清晰。综合起来, 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规律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取决于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与教师个人的自我发展, 即组织的因素与个人的因素。从组织的因素讲, 当教师不成熟的时候, 要营造一种环境, 通过改善团队学习来激发教师自我超越的意识促成教师个人的发展, 使教师从不合格走向合格乃至优秀。教师自我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本身的动力和目的;任何外在的作用因素, 都无法取代教师的自我学习与自我努力;当一个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成为骨干教师后, 它的发展动力主要源于不是组织的支持与帮助而是自身的教育发展力, 来源于职业的幸福感, 来源于“个人反思”。当教师成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真正教育主体, 他就趋向成熟能持续发展了。因此我们说, 教师的发展特别是专业发展是一个从依靠组织的帮助到走向自我发展的过程, 教师教育心理成熟的标志是走向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其次, 教师发展的切入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来看, 从何处切入促进教师发展, 这取决于组织者的个性与能力, 取决于一所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和教师本身的个性, 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北京著名教研员王能智老师从“专业知识、教育能力”入手, 在实践中培养教师的成功感与自信, 让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职业理想”, 成功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师。这是一条从实践到精神升华的循序渐进的教师成长之路。推动教师的发展, 无论是从组织的角度, 从“专业引领”的角度, 还是从教师个人的角度, 都是可以有多种途径并可以整合多种途径的。

最后, 教师发展的阶段。教师从一个新人到发展为专家究竟要经历哪些阶段?需要多长时间?每一个阶段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在这方面, 王能智老师以自己的实践为基础, 比较科学的揭示了教师发展的一般轨迹, 为学校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提供了样本, 为教师的自我发展建立了自信。王老师根据教师从教的心理发展情况划分教师的发展阶段, 他认为, 一个新教师从进校门到发展为专家, 要经历这几步:

怀着美好理想的憧憬期———这个阶段是教师“规范化”发展时期, 主要让教师集中精力学会讲课, 帮助教师站稳讲台, 克服恐惧心理, 建立成功心理。

能做事后的发展期———这个阶段开始担任班主任, 根据教师各自工作的类型, 围绕“教学常规工作、学生的发展状况、扩展教育视野”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难点展开, 让教师长本事、长能力、长德行。

成为合格教师后停止发展的高原期———这个阶段教师由于几乎经历了教育教学中的所有工作, 工作趣味性消失, 目标消失, 加上教育难题难克, 教师开始怀疑自我与工作的价值;教师队伍出现分化, 部分教师缺乏引导, 就会几十年如一日的怀着消极情绪重复工作, 陷入尽“义务”的心态中挣扎徘徊。

突破高原期的再发展期———这个阶段教师进入“个性化”发展时期, 部分教师通过小课题 (往往属于个人课题) 的研究, 探索到了规律,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培养了独立研究的能力, 重新找到了教育的乐趣和价值, 不再需要组织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真正走向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教育阶段, 进入了可持续发展期。

从王老师的实践中也发现, 教师从组织的帮助到走向自我发展, 从“规范化”发展到“个性化”发展, 学习、实践与研究这三个因素起了决定作用。对于学习我们强调除了自我学习、向同伴学习外, 组织根据教师发展的实际, 通过有计划的安排“引进来”和“走出去”活动能较好较快地突破部分教师某个阶段的发展“瓶颈”。实践似乎是我们每一天的重复工作, 但真正懂得实践的教师, 他每天都在尝试, 每天都在检验, 他会创造性地做好实践中的每一个点, 把实践中的每一个点当作成长的台阶;他善于把握实践中的机会, 发现其中的机会, 乃至创造实践机会;所以他总是有很多积极想法, 总是在跃跃欲试, 总是充满活力, 总是感到生命很充实。对于研究, 正如王老师的观点, 它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唯一途径, 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不二法门, 是教师突破以后几十年教育生涯遇到难题时不断前进, 寻找教育快乐与幸福感的最有力的武器。

三、“教师专业发展”培养的重点

当前, 教师培训中一种通常做法是, 面对着几十名教师或上百名教师或上千名教师, 不分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不分层次、不分类型采取集中统一培训。许多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待教师的发展学习还是一种粗放式的引导, 追求简单方便与声势浩大。究其根源, 还是思想上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与规律的深入认识, 相应的在行动上面对全体教师时就分不清谁是“教师专业发展”培养的重点或哪一个阶段是“教师发展”培养的重点阶段。

那么, “教师专业发展”培养的重点对象是谁?哪一个阶段是重点培养阶段?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对公司和学校中的一个典型的现象即员工三十岁前后工作情况进行对比, 其结果是:三十岁前的员工是组织最需要给予及时的支持与帮助的对象, 是培养发展的重点, 其发展情况决定了一个公司的未来;三十岁后的员工是心智已经定型时期, 这个阶段是培养发展的难点, 多数员工思想行为是一如既往, 他们维持着公司的现有水平;改善公司的整个状况, 就要从三十岁前的员工的精心培养开始。

一个优秀的组织的组织设计, 对员工一定要分清重点培养对象和重点培养阶段, 懂得重点培养三十岁前的员工, 努力改善三十岁后的员工水平。同样, 教师发展也是如此, 如果把教师发展比作涉水过河的话, 那么,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师中, 最需要组织帮助的是新教师。从教师个体发展的规律看, 每个教师前三、五年的发展, 是奠定教师一生从教“心智模式”、教育教学习惯的关键, 是教师能否实现从“规范化”发展向“个性化”发展转变的关键, 决定了教师五年后十年后是在教育教学水平的原地打转, 成为一名视野狭窄、内心充满抱怨又自以为是的教育“工具”, 还是成为一个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 能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新一代教师。所以这个时期, 他们是最需要组织的支持与帮助的时期, 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关键阶段。

新教师的培养是重点, 他们代表着学校五年、十年后的教育教学水平;老教师的提高是难点, 他们主要依靠从教前三、五年的基础自我发展, 他们往往维持着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新课程背景下, “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 就是要以新教师的培养为突破口为重点, 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从组织帮助到走向自我发展之路。

四、“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完善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要通过制度来保证实现。虽然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专业发展“以校为本”, 但却需要基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从不同高度不同层级进行相互衔接的制度建设。

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 它的工作是全局性的, 负责一方教育教学重要制度的制定与监督实施, 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具体在教师发展方面, 教育行政部门一是要理顺教育投入制度, 规划好教育投入项目, 建立专项资金, 改变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 确保对教师发展的投入落到实处。二要完善教师发展的晋升机制, 以职称路线为主干, 形成学科路线与管理路线, 区域与基层不同层次的教师发展阶梯荣耀体系, 改变官本位意识,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三要建立公平合理的人事竞聘机制、流动机制, 从职称评定到荣耀体系的授予, 从教师的配置到岗位的轮换与区域的调动, 让教师有向上发展的空间。四要在区域层面搭建教育教学交流平台, 教师培养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学校而言, “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模式, 要求我们按照“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纲领”搭建教师发展基础平台、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就目前而言, 许多学校已建设的基础平台如教研组、备课组、研讨会等虽然相对比较完善, 但低效空转流于形式;师徒制在有些学校名存实亡;公开课、示范课等展示课教师是唯恐避之不及。这些常规的教师发展制度问题突出表现在缺乏动力系统;也表明一些学校对教师发展的内涵、规律与教师发展培养的重点严重认识不足。很难想象, 这种常规的教师发展制度在“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时代, 能引领并能培养出一代创造新课程新教育的新教师。

为此, 在“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中, 创新教师发展制度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条:一是在制度的整体设计中, 以新教师的发展为重点, 规划教师的发展。二是创造教师发展的“动力机制”, 改善教师“心智模式”与训练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双管齐下, 推动教师自我发展,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效果最大化;三是在操作上规范化, 如, 师徒制一对一培养, 让教师进行公开选择与公开签约, 形成一种荣誉制度;四是针对教师发展制度中的某些环节强力推动合理投入, 不断强化。基于这些思考, 我们认为, “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应该包括五个相互联系的系统:自我发展系统, 通过读书学习、教育叙事、案例反思、课题研究等方式实现自我反思、自我激发、自我提升;动力机制系统, 通过专家引领、成长课程、学生评教等内外多种方式, 改善教师心智模式, 激发教师发展需求;辅导机制系统, 通过不同阶段师徒结对一对一辅导等方式把教师带入教育教学新模式, 推动教师规范化个性化发展;组织平台系统, 如教研组、备课组、级组, 班级等, 通过管理下移等多种形式, 加强团队建设, 在同伴之间进行针对性的研讨与学习;展示平台系统, 如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汇报课、示范课、研讨课、赛课等, 根据教师的发展情况, 通过不同层次的实践工作与不同类型的实践形式等展示方式, 让教师不断磨炼体验迅速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思考论文 篇2

我长期从事英语专业语法课程的教学工作, 可以说语法是学生最不愿意上但不得不上的一门最为枯燥的专业基础课程。所以, 近年来, 关于语法课“怎么教”及“教什么”一直是专家和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我拟从语法教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教师素养, 以及评估体系等诸方面重新审视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的现状, 以期对语法教学的长远发展起到些许帮助。

一、教学理念

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是保证学习者语言创造能力发展的必备条件。语法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帮助学习者疏通语法知识, 使之能流利而准确地表达思想和观点, 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在英语使用过程中能脱口而出, 游刃有余。我们要改变传统语法课堂上“教师为教语法而教, 学生为学语法而学”的被动局面。传统的语法教学理念把语法仅仅看成一套没有生命的, 死的规则和知识, 往往脱离了语言环境孤立地教授语法, 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主张将语法看成一种技能, 一套有机的、活的体系。它离不开语言环境。所以语法教学应由单纯的机械性的句子操练转变为有意义的交际操练。

二、教学模式

我们提倡教师适当运用启发性、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于本科生而言, 进入大学的他们本就是来学习知识的, 他们总认为老师, 尤其是教授高不可攀, 总怕自己学不好, 学不懂, 学不会。满腹经纶的老师又总是从艰深晦涩的语法发展史讲起。多少圣贤先哲论证过的不破的语法规则和真理成了学生心中一道永远逾越不过的门槛。学生生怕自己掌握不了, 从不会产生任何新的想法。由此, 老师实际上有意无意地给了学生一个框框, 学生不可能有其他非分的想法。课堂上学生不会也不善于提问, 习惯于被动接受和理解知识, 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从不质疑老师和教材的权威, 缺乏独立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试想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对同学讲, 这只是一个参考答案, 答案没有绝对性, 同学的思想束缚马上就摆脱了。他们会想, 老师讲的和书上讲的都不一定是绝对真理。语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也在与时俱进。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对于一条语法规则的掌握如果没有经历正面的学习, 反面的提问, 侧面的思考, 是不可能真正懂的, 至少懂得不深刻。语法不仅要回答形式上的正误问题, 还要解决正确形式之间的选择问题。比如说, 我在讲授“主动态和被动态”这一章节时, 曾让学生翻译这样一个句子:“我写完作业了。”有的学生用主动态完成了句子的翻译, 还有的则使用了被动态。于是, 学生便开始讨论, 这句话的翻译究竟用哪种语态更好, 大家众说纷纭。其实, 在一般的英语语法中, 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都被认为是正确的表达, 我们不能断然说谁对谁错, 但在美国工商管理学院的入学能力测试GMAT考试中, 假如一句话能用主动语态表达, 却用了被动语态, 就算是绝对的错误。比如说“作业被我做完了”一定要说成“我把作业做完了”才对。这种主被动态的区别, 实际上是考查考生面对所发生的事情是用主动还是用被动思维。通过这道题的拓展讨论, 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更拓展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命题。

三、教师素养

师资培训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一名优秀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可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在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自身发展上不断改进和提高。要善于营造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心理氛围, 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安全感、教师对学生内在情绪的敏感度、倾听并接受学生的意见、非评判性的师生交流、自尊心的保护等。这不仅能使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而且使得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评估体系

英语语法课程的评估体系单一, 常常是一张考卷定乾坤。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多角度、全方位思考, 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考评方案。其一, 考题类型上, 除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外, 还可增加句子改写题, 是非判断题、简答题、翻译题等, 通过各种类型考题考查学生对语法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其二, 考试方法, 除惯用的闭卷测试法外, 还可根据语法课程内容的特性有效结合其他考试方法, 如口试测评, 开卷和半开卷考试小组测试, 调查报告撰写测试, 实际应用能力操作测试, 等等。其三, 成绩评定可以采用具体分数, 也可考虑百分制, 等级制, 以及历次考试的叠加及分配, 确定合适的比例和比重。

总之, 语法教学是英语专业教学基础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法教学不应是单纯的语法知识教学, 语法学习应当与语言的应用结合起来。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改革应从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教师素养, 以及评估体等方面入手, 理论联系实际,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摘要:作者拟从语法教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教师素养, 以及评估体系等诸方面重新审视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的现状, 以期对语法教学的长远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1999.

[2]Larsen-Freeman, D.Teaching Language:From Grammarto Grammaring[M].Boston:Heinle&Heinle, 2003.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徐泉.高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钦州学院学报, 2008, (3) :80-83.

[5]俞敏洪.永不言败[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思考论文 篇3

那么,教师为什么要专业化?任何一个教育行家或教育行政领导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出这样的答案:教师专业化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学校之高下,靠的不是校长的知名度,不是口口相传的“名声”;而是学生是否能够得到真正全面的发展。一所学校真正的实力,靠的是教师,教师的风度修养、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个体生活和幸福指标。

课改进入深水期,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对教师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教师职业必须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职业”到“专业”的转变,这是人们对教师观从浅层到深层的转变,是人们对教师这一概念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不过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全社会,都有思考的责任和义务,为什么教师职业操守的问题屡见报端呢?为什么教育问题总是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呢?在此,笔者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时期的教师培养机制

先看看新时期的教师培养机制。不管是高级职称的评定还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都有论文发表和公开课这两项必备条件。就说论文发表吧,一般都要求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并且要求两篇以上,这简直让多数普通教师望而生畏,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一是没有时间写论文(因为教师严重缺编,周课时量有的高达三十多节),二是大多数教师写出来的论文还不具备省级以上刊物的质量,三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基本核心期刊外,大多数刊物均要求作者缴纳出版费。全国的教育刊物市场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师专家的论文,留给普通教师的还有多大的空间?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却遥不可及。再说公开课吧,一般也要求有省地级以上的公开课经验,所以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数教师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地级公开课。再加上一些名师工程,确定了苗子后要重点打造,重点包装,几乎让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开课的机会,其他教师只能望“公开课”兴叹。但是,名师工程的目的决不应该是培养了少数几个名师却造就了一批庸师,整个教育不是几个名师能够包办代替的,大批的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教育是造就“精英教师”还是造就“教师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样,教师培养机制是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化,而不是设置种种高不可攀的障碍阻止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多数教师拒之门外。

这就是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重视教育发展的一些举措。笔者以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应该面向整个教师群体,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独木桥而是走阳关道,让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沃土。

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再来看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一个教师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而被选拔到一所办学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是对该教师最大的肯定,这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另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励教师更投入地工作,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变得不再纯洁,一些并没有太过突出成绩的教师进入城区学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学业绩突出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只能留守农村。其实不管城区还是农村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但这样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显然是教育的变相不公平,是对人才的漠视和打击,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一些教师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

再如教师的提拔,教师最大就是当个校长,可当下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偏要严格按照行政上的干部选拔条例来框定,教学要出名师大都是在40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世界大学名校均是七老八十的科学家或科学院院士担任校长,目前而言,还真没有在四十来岁就当大学校长的,就中小学来说,有成就的教师要想提拔却被这年龄限制,而真正走上领导岗位的并不都是教育上的名师。

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不足导致了很多优秀的教师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教学业绩得不到尊重,在这样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下,教师的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消极对待。总而言之,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展,所以,教师专业化要求当下教育必须认真审视在教师培训、激励、评价、流动、选拔机制中的种种不公平,兴利除弊,为教师的专业化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教育理想不是梦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教师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师全国能有多少个?言下之意其倾其一生努力也不会成为那个幸运儿。话语中不仅透露出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价值观: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作为一种职业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师除了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帮助,才能够成长为名师或教育家?成为名师或教育家的几率能有多大?客观地讲,名师或教育家群体中不乏靠个人奋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者能有几个?对普通教师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镜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师的教育理想渐渐消失,专业化没有前行的动力便不值得奇怪了,再说名师的社会认知度吧,有几个地方对各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有明确的补贴呢,稍好的颁发一张证件,有的可能连张证书也没有。而且就评定职称来说也算不上硬件,能有多少老师想去成为名师呢?其他行业做出突出贡献,政府部门还有重奖,教师有几个得过重奖?与其那样不如这样就变成了现状,教育理想自然就淡化了。

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其专业发展自然是不难想象的。教师的专业化除了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这一基本目标之外,其终极目标在于期待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时下,许多教育媒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时代呼唤教育家”“呼唤教育家办学”等等,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教育的需求,当下的教师有没有这样的需求,有多少教师有这样的需求,有这样需求的是理想还是梦,这就需要学校造就一块沃土。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把教育家过于神化和圣人化,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恰如痴人说梦,这说明当前教育还缺少足够的自信和包容的气度。其实真正的教育家并非远在天外,他应该来自普通教师,来自教学一线,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躬耕于教育,有着教育的理想,有着教育的智慧,有着教育的思考,有着教育的情怀。教育家是教师专业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最终的目的地,但是成为教育家并非是高不可攀的金字塔,更不是天方夜谭。要到什么时候,所有的普通教师都梦想成为教育家,那时候,就是教师专业化春天的来临。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其标准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精益求精的教育教学水平等,这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要素,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素,离开“师德教育”谈教师职业专业化,那是空谈,是舍本逐末。因而,要真正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首要的是必须强化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人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的取向;直接影响其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的深厚与否;直接影响其能否献身教育、敬业爱岗、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直接影响其能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因而,学校抓师德教育就必须花大力气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这是教师走向职业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笔者以为,在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的今天,教师专业化不应该只是一种期待,需要的是冷静的审视,要从教师的思想深处发挥其潜能,让教师从职业道德操守去认识自己的职业,这就是人们常常议论教师的主流话题——师德教育。只要所有人都能理性的变革,整体的规划,精心的经营,耐心的扶持!海不拒细流所以成其大,山不拒沙石所以成其高,若人人都能如此,教师专业化终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单位:贵州省思南县第五中学)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点思考 篇4

“道”即理论、规律、性质、问题的本源等。很多体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时, 往往对“术”追捧, 对“道”漠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 大家只是模仿他人的方法手段, 但为什么采用这种手段, 何时采用这种手段, 以及有什么细节要求等就显得模糊不清了。如, 在田径业余训练中, 同样是腹肌练习, 在数量上, 短跑要求快速少量;长跑要求匀速多次。再如, “自主、合作、探究”是现行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学习方式, 部分教师却在还没搞清楚其内涵的情况下, 一窝蜂式地上演各种合作探究类学习。对此, 笔者认为,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条件之一是提高解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但有些教师, 对教材的重难点都把握不准, 又何来“有效”呢?以上现象, 究其原因还在于教师读书不够, 学习不够, 即“悟道”不深。

读书需要规划, 包括时间、书目、层次、书友等。“挤一切能挤的时间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缺什么读什么”、“建立读书的气场”等都是专心悟“道”的习惯与精神。如, 读专业书刊是基础, 是为了悟专业之“道”, 是成为一名合格学科教师的根本;读教育类书刊的目的是升华, 是为了悟教育之“道”, 是成为一名优秀学科教师的保证;读文哲史作品是补充, 是为了悟人生之“大道”, 并以此开阔视野、滋养心灵。

心理学中有个“同伴最近发展区”理论, 即身边的榜样有时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如, 网络平台的好书、好文章推荐, 博客圈中的教师读书与成长的故事等, 都能使教师尝到“读”的甜头, 并乐意在纷杂的世界中静下心来读书悟道, 这样也一定会带来成长的加速度。

二、怀疑当下, 实践反思

怀疑当下, 就是对当下所从事的工作持批判性的思考与内省性的反思。“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怀疑不仅要分析对与错, 更要怀疑当前的手段、方法是否合适, 有没有更好、更易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的方法等, 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这样的过程是痛苦的, 否定经验、否定传统、否定自己需要勇气。但同时, 这也是一个建立专业自信, 衍生专业灵气的过程。

反思, 应当注重“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如, 刚上完课, 或是训练刚结束, 或是刚与某个学生谈完话, 脑子里还清晰地记着彼时的场景, 有得意之笔也有懊恼之举, 对此, 教师在下班后不应急于回家, 而是要把这些想法及时记录, 所谓趁热打铁易生火花。否则, 第二天再去回忆, 某些细节容易变得模糊。再如, 在每天训练完回家的路上, 笔者都会习惯性地思考:今天训练的手段怎样?强度会不会太大?某些技术还很薄弱的原因何在……这是初步的反思。第二天到校, 可把昨天的问题再梳理一遍, 遇到疑惑, 寻求书籍或同行帮助, 再完成训练日记与次日的训练计划。这样的积累过程, 既是专业的思考, 更能避免仅靠辛苦获取成绩的无奈与茫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但在实践中, 很多教师往往停留在发现问题的层面上, 至于这个问题是理论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还是其他层面的问题, 可能不再细究, 所以, 也就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 也就谈不上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三、勤于动笔, 提升自我

“写”是一趟深刻的思考之旅。当教师将原本零散肤浅的想法付诸笔端时, 思路就会更清晰, 解剖就会更深刻系统。“写”也是自我追问、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为了写得更好, 也会衍生看得更多、做得更好的冲动, 写、读、做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愿意写、写得好”是两个层面的需求。不仅仅是为职称而写, 更要为自身的成长需要而写。只要肯写, 就有写好的可能。写有时也要靠“逼”而成。逼自己参加各级各类的论文评比, 年轻教师争取独立完成, 中青年教师争取每年至少有一篇论文发表或获奖;逼自己每年至少订阅一份专业杂志, 每天保证有至少半个小时的阅读专业报刊时间, 不仅要学习文章中的理念与经验, 还要学习文章的撰写方法, 如选题、立意、结构、层次、论据, 甚至是用词用句;逼自己即便在毫无灵感的情况下, 也要像巴金所说的那样“硬写”, 教学反思、日记、随笔、案例、叙事、论文、课题、博客等, 都是写的范畴, 哪怕只是一小段日记, 也要追求用词语式或说理达意的通顺到位。逼的过程自然存在痛苦, 但一次次逼过以后, 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或是“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感与充实感。

“写什么、怎么写”是困扰很多教师的问题, 也直接关系到“写得好不好”的问题。笔者在江山中学工作时, 学校曾安排教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向全校教师介绍经验, 其中, 有位教师就谈到自己会备一本“火花集”, 将平时所想到的问题或是闪现的灵感及时记录在本子上, 并在以后的读、做、想中陆续补充, 写作的话题会因此源源不断。“功夫做在写之前”, 有了较完备的思路、素材、提纲, 才适合动笔成文, 并尽可能一气呵成。在这期间, 脑中要常常装有文章, 大到思路与结构, 小到某一用词等。初稿完成后, 可不急于修改, 放一放, 几天后再拿出来读读、改改, 效果往往更佳。在改的过程中, 若有“高人”帮助, 则更利于自己的提高。就这一点而言, 《中国学校体育》官方博客圈就是一个很好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写作交流平台。

(本文采自《中国学校体育》官方博客圈)

博主:竹子的博客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zhufang2010

圈友评论:

辽阳一高体育:富有思想的述说, 生动笔触的凝炼, 好文章, 学习了。读您的文章我感悟最深的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思考论文 篇5

所谓教学思考,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一系列教学要素进行思辨、分析的行为。教师的教学思考因其具有内隐性、个性化等特点,一般不太为外人所感知。但在如今课程改革实践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时期,却能真切感受到越来越多地在教师身上发生。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教学思考谈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教学实践是教师教学思考之根本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思考的目的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指向于对教学问题的分析、思辨,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么总结实践活动的经验,体悟成功的感受,使经验内化。触发教师进行教学思考的时机,则可能出现于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前,或出现在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抑或发生在教学活动的实施后。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教学实践是教师教学思考的根本。

笔者曾在执教“连除的简便计算”一课时,便在课前围绕三个方面对这个内容进行了相关的课前思考:一是回顾分析(如连除的性质等)运算定律、性质类知识,传统教学是如何实施的,其优点和不足分别是什么?二是思考新课程理念下,此类内容的学习更应关注什么?如何通过学习形成相应的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方法?三是具体实施需要设计哪几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才能有效达成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随后,在思考以上三个层面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以意义理解为主线,以模型建构为核心的学习过程。课中结合“发现—解释—归纳—应用”四个层次的活动展开教学。最终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探索形成了颇有特色的规律、性质等内容的教学的一般方法,为后续“规律”的教学积累了相应经验。

二、教学思考的基本内容与策略

教学思考是基于教学实践的分析与思辨,因此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要素都在教师教学思考的范围之内。笔者现从教学内容解读、学习基础分析、实践活动思辨,以及教学经验内化四个方面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深入剖析。

1. 教学内容解读:厘清知识内在的学习价值,制定丰富多元的教学目标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许多名师实践经验所得。事实上,对相应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正是一名教师能否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以运算教学为例,传统教学中,更多落脚于“算法”,重算法的总结与运用,淡化“算理”的理解。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运算”教学的目标定位上有了明显变化,从单一的“算法”习得与运用,走向了既重“算法”、更重“算理”的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探索“算法”的同时,注重“算理”的理解,突出理解“算理”过程的学习价值。因此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运算”时,需要对相应“算理”进行深入思考,恰当把握“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笔者曾经作过深入研究并公开展示的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内容,其一般算法很简单,即“分数除以整数,用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从习得“分数除以整数”运算的技能来看,学生掌握算法也就达成了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但如果仅此而已,这节内容的学习价值显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为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探究不同算法背后的道理,是学生数学学习中基本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经深入解读教材,我们发现,《分数除以整数》这节内容包含着两个层次的算法探究与算理理解过程。

在层次二的研究中,因为思路不同,解释算理也就成为发展学生数学分析、解释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其间,学生还会经历“数形结合”“转化迁移”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为学生数学学习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提供机会。这些要求,自然也就成为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需要学生有所收获的新的增长点。

2. 学习基础分析:恰当把握学习目标与学习水平的关系,找准学习起点,为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做准备

对于小学数学知识,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师需要在教学之前,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做一定的分析与了解。了解学情,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笔者曾在研究一年级“认识加法”一课时,课前不但对一年级学生加法学习的基础做了一般的分析与思考,还进行了一次专门的调查,从而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与把握。

请学生计算8道式题:1+4,2+3,4+1,3+2,6+3,4+5,5+3,3+7。全班44名学生全部正确的有41人,达总人数的93%;一半以上的学生30秒内完成全部式题,90%的学生1分钟内完成。访谈中,要求学生口头列出“果树上原来有3只小鸟,又飞来2只。现在果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这个问题的算式,能列出算式的6人,占被测学生总数的54.5%,不能列式的5人,占总数的45.5%;要求学生说明“4+1表示的意思(可举例)”时,能举例说明的2人,占被测人数的18.2%;9人不能说明,占被测人数的81.8%。经调查发现,一年级学生对10以内的加法计算已经达到了熟练的程度,而在对加法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上,差异则较大,且大多数学生还不清楚“加法”作为一种运算所承载的意义及价值。

由于我们了解了一年级学生在“加法”认识上“会的是什么,不会的又是什么”后,便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落在了“引导学生用算式表达情境的意思和用情境解释算式的意义,初步建构‘加法’模型,理解‘加法’的内涵”上来,设计了“从‘境’到‘式’,经历加法模型的产生、提炼”与“从‘式’到‘境’,体验加法模型的应用、解构”等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从课后测试来看,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3. 实践活动思辨:全过程关注学习进程,及时把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学习导引策略

实践表明,一节课唯有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课堂学习才有可能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着眼于教学的思考,其重点当然需要落在对教学活动的思辨上。反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是对即时产生的问题的思考与处理,如:导入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材料的提供是否合适?学习资源的选择与利用是否合理?反馈交流的过程是否顺应学习规律?等等。

以下是笔者曾在“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时出现的情况:当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高”的概念后,组织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如下图)。在第二个“直角三角形”中,学生共出现了以下三种错误情况。

这三种错误情况究竟应该怎样使用,才能更好地体现“错误资源”的教学价值,还是很值得思考的。因为在反馈交流“锐角三角形”的情况时,是从正确答案入手的,对于学生正向引导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时,是否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即从错例入手,让学生依据三角形“高”的概念辨析错例,教学效果会更好呢?

于是,先交流了第(1)种错例,请学生依据“高”的定义,分析错误原因:虽然是从A点出发向对边画线段,但不垂直,所以有错。接着交流第(2)(3)种错例,学生同样依据“高”的定义,说明了错误的原因:虽画了垂线,但没有从A点出发,所以也不对。最后呈现正确答案(与AC边重合,或直接在AC边旁边写上“高”)。本环节的教学,因为抓住了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调整了教学策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特别对于“AC边就是底BC边上的高”的理解,许多学生从一开始的迷茫,到最后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也许是从错例出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所产生的效果吧。

4. 教学经验内化:针对实践回顾反思,在成功与失败的分析中,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长

教学思考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并不仅仅是教师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冲动,更多是还在于通过“物化”的行动,加深对实践经验的感受与体悟,继而内化为自身素养。

如记录实践体验。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手段。教学思考同样需要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体验做一些记录。教师如能经常性地将教学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好记录,肯定有利于在后续实践中作观照对比,加深认识。

如进行教学写作,同样是一种教学思考的重要手段。因为教学写作的过程是系统思维教学问题,深入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如论文写作,需要有论点、论据与论证的过程,是训练教师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案例写作,则需要教师有对实践活动的分析与提炼,同样可以培养教师对教学现象深入思考的能力。当然,还有如教学叙事写作、教学随笔写作等,只要是围绕教学问题的写作,均有促进老师思考能力发展的作用。

如教学策略手段的再应用。这既是教学思考目的的体现,也是教学思考能力再发展的过程。我们说,教学思考的基本要求是对教学问题的反思,或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而效果如何,则需要有实践的再检验。也唯有当教师将思考所得的方法策略、经验体验运用于教学实践,其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的发展才成为一种可能。

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思考论文 篇6

关键词:校情分析,职业倦怠,专业发展

我校是一所新建校,教师来源于全国各地,多数教师原来所在学校的生源质量高,教师本人也是原来学校的骨干教师。新环境中如何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如何适应新的课改,如何在竞争中使自己处于优势,是每个教师都面临的问题。随着学校建校的发展,学校生源的改善,建校元老级的教师年龄也越来越大,如何激发老教师的工作激情,使他们焕发青春,使学校和教师双赢,不仅是教师个人面临的问题,也是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探索解决建校元老级教师因为生源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年龄因素等引起的倦怠感,对我校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而探索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专业发展,也是加快学校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现状分析

1.数据参考。总数129人,男56人,女73人;高级34人,一级42人,二级51人,见习2人;45岁以上21人,40-44岁30人,35-39岁26人,35岁以下52人。25%的教师经常有挫折感;50%的教师工作一整天后感到精疲力竭;37%的教师对某些学生常有“孺子不可教”的感慨,这37%也说明教师信心不足。

2.创新动力不足。按理说优秀的教师群体在一起,应该积极交流、大胆创新,拼搏进取,但实际情况是学生主动学习低于教师要求,教师主动创新低于学校要求,行政领导积极创新低于校长要求,外压力大于内动力。所以要多方面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调动教师和中层行政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教师职业倦怠

1.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牢骚多、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疏离和冷漠,其结果是教育教学效果下降。

2.教师倦怠成因:教师倦怠有外在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工作环境的原因,还有身体疾病、个人懒惰、自我期望的个人因素。

由于多种因素,我校教师个人发展不平衡,知名度及引领作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不高,有的还有下降的趋势。我校培养的部分优秀教师调离我校后,潜意识对我校师资的影响会逐渐显示。青年教师的水平提升也低于期望值。一方面老教师对青年教师指导付出不够,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偷艺”能力也不强。

三、改进与思考

1.职业倦怠问题,正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师年龄增长等因素成为教师个人发展的“高原现象”和“瓶颈”,降低职业倦怠感提升教师工作热情,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人的发展。一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其表现不但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影响到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的影响。

2.科研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降低职业倦怠感的有效途径。为教师提供多元的展示才华的平台,是学校和教科室的重要工作。教科室要积极为教师创造优良的环境,积极督促教师专业的发展。

3.在管理上要过程和目标相结合,人人都有倦怠感,要加强检查和中期督促,使大多数的人通过努力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切忌所有的考核缺乏人文关怀,平时只记账不提醒。

4.教师个人的追求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克服倦怠感的内驱力,积极向上,调整心态,克服自卑与自傲心理。

5.人文关怀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管理需要。(1)把人文关怀体现于挫折教育。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尽快从自责、痛苦中摆脱出来。(2)把人文关怀体现于日常管理。青年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发、多发群体。所以管理者应从小事、从细微处关心他们。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是教师拥有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其重要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职业能力和身体心理四个方面。学校要创造各种环境,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再思考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思考

杰出心理学家、人本主义教育之父卡尔·罗杰斯认为,教师应该从课堂中权威的地位走下来,向学生靠近,成为一个对学生学习有益的促进者(facilitator);课堂中教师应该使用新的教法,而这种新的教法又取决于新的老师。他的思想实际上指出了在教育中对教师角色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定位,对教师角色合适的定位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还要对教师的角色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因为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

首先,对教师要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来理解。在笔者看来,传统教育中教师在理论上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如教师这一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被冠之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给人的形象就应该是“知识渊博的专家形象,给人无比智慧的权威形象,给人不犯错误的楷模形象,给人高风亮节的长者形象”。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教师给放到了“神”的地位,给教师赋予了很高的责任和期望。这种责任和期望背后透露的却是师道尊严的价值标准,是对教师这一角色的“神圣化”。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变成了权威的象征,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永远不会出错的,学生是不允许对教师提出疑问的。而教师在这种责任和期望之下,理所当然的成了“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人,在课堂上就体现了教师的权威和不容置疑。这种“神圣化”的结果导致教师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其实,教师和其他人一样,当我们看待教师这一职业时,应该把教师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具体的人来对待。这样,教师和学生便成了平等的关系,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否认教师的责任重大,而是对教师这一职业也应以平常心来对待。

其次,教师也是一个有内在发展要求的人。毫无疑问,教师是有内在发展要求的,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一方面,教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今天的知识在明天就可能过时,今天是正确的,明天就可能被推翻。教师要想完全了解本学科的知识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加之,对现在教师的要求不仅是要了解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对教师拥有的知识不仅要求有深度,还要有广度。教师要适应现代教学,就会有学习这些知识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教师面对的是学生,而学生处于汲取人类文化智慧结晶的关键时期,对学习新知识有强烈的欲望和要求,传统教育教师奉行的“桶罐理论”已不适合现代教育。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发展自己,更新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面对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和期望,就会产生一种内在压力,这种压力将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使得教师不仅在专业知识领域,而且在其他相关领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求。教师也只有具备了较为广博的知识结构,才能够按照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富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人才。

最后,教师也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是期望能够做到自我实现的,不仅在专业领域,教师希望自己对本专业有很深的了解,能够为学生真正地解惑;而且在人格上、道德上,教师也对自己有一个内在的自我评价标准,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当教师的学识、人格、道德得到学生或其他人的赞赏的时候,教师就会表现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满足。实际上,教师的职业追求也就是能够得到教育部门的承认,受到学生的赞扬。教师的追求过程,是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是教师适应新变化新要求的过程,更是教师实现自我的过程。

总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对教师的角色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如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等等。但无论教师担当什么样的角色,首要的是把教师作为一个具体的、有内在发展要求的、能够自我实现的人来对待。也唯有把教师当作一个人作为出发点,才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2]方展画.基础教育的价值追问,《教育发展研究》[J],2006年.第18期,第1-4页

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思考论文 篇8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就像一些专家所说的:指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指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应该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指导,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愉快的学习。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是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起组织和协调作用,在面对活动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保证活动的顺畅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同步的教学内容,在一个班级中、在同一个大的活动主题下,可能会有若干个小组在共同参与。教师要及时进行协调、分工,使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组组有事做,人人都动手。活动开展过程中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学生的活动经验、自控能力等的差异,会导致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质量,效果的差异,甚至出现意见分岐,情绪波动等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组织工作,通过教师的作用,把一个工作思路不一致的每个成员,集中到同一个目标下,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保证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此外,教师还要协调好教师指导与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活动得到有益的指导。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让学生感到亲切,增强参与活动的动力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通过亲历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经历,提升了教学经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应该既是活动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只有亲身参与了,才能对学生各方面的动态和他们的研究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要及时了解,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督查,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记录,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下一阶段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教师的参与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对小学生而言,要做好一件事,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生在选择小课题时,教师就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和学生共同来选择课题研究内容。当教师坐下来和他们一起研究内容,听他们的研究的方案,他们对课题的意见,他们的研究计划。再和他们探讨课题实施的合理性,学生会觉得他们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教师的参与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考虑问题必须全面,选择课题必须要有可行性。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思想状况、社会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教师参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建立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促进者

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选择,要允许失败,让他们真正地在生活中磨练;在具体方法上不做过细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设计、创新。但是教師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及时表扬、及时推广,不断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让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善待、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新见解、每一点新的进步、每一个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加以引导和启迪。教师的恰如其分的激励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自我、他人、整个活动进行个性化的评定与鉴赏。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体验成功的情境,注重对活动过程的体验和经验的评价,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思考论文 篇9

关键词:主导逻辑知识产权价值链体验性商品全球化资本膨胀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3-0005-08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非常高兴与大家分享一些看法和观点,感谢慷慨和尊敬的主办方,感谢我在佩斯大学各位可敬的同事,谢尔曼-拉斯金教授,练小川教授。我非常高兴能够加入到你们以及诸多重要来宾当中来。

还要感谢我在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工作期间的良师益友和作家作者,我从他们身上获益匪浅。尤其要感谢的是,已故的普拉哈拉德教授,是他改变了我的思想,使我大受启发,他拥有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头脑。

在2009年的一次晚餐中,我和普拉哈拉德博士讨论了一个新选题,暂定的书名是《改变你的主导逻辑,改变世界:一个谦虚的行动呼吁》。他把“主导逻辑”定义为“影响公司战略方向的高层管理者的认知导向和集体心理映射”。正如他平时所强调的一样,他认为“唯一能够改变世界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思考的方式”。然后他分析了问题的所在:“个人和集体的思想意识,我们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我们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都制约着公司未来的发展。”普拉哈拉德博士继续补充道,“更大的问题是你不知道作为团队和组织中的一员,你实际上想的是什么,对你的商业所作出的设想是什么。”其实,正是这些想法确立了我们在市场或产业中的位置,并且也正阻止我们觉察到他所谓的“弱信号”。这些弱信号带来变化的指示信号,虽不能被科学验证,但是令我们在理解它们的意义之前集中精力、保持警惕。直到那时,我们才能摒弃这些含义特殊的信号,才能修正我们目前的假设以及发展全新的设想。

本着普拉哈拉德的精神,今天我在这里粗略地谈一谈关于商业出版本质的设想,以期可以拓展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角色。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家公司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将取决于它在观念和专业知识市场中对知识进行创造、管理和配置的能力。具体而言,我认为商业出版的过程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功能是非常关键的,并随着对知识管理需求的增长和企业界投入更多资源开展组织学习,出版商拥有一个将自身角色从教育产品供应商向企业界的服务提供商拓展的机会。我将结合我20年的商业出版经历中的一些事例和其他作者的观点,来说明我认为的弱信号是什么。

现今,这个充满偶然性的时代正挑战着各种思想,全球经济的低迷孕育着各种各样的机会。在接下来的演讲中,我将探寻以下重要问题:在迅速变化的产业环境中,“我们实际上正在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是适当的分析单位?”“我们怎样创造这些价值?”“为了谁创造价值?”在工作中一系列无法阻止和不可逆转的力量影响了我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这些力量是:数字化与资产的瓦解,资产和品牌的商品化,个人出版和促销的风潮,内容的基础构造,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全球化,资本的膨胀。

1、核心假设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我们实际上正在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是适当的分析单位?出版机构首先是倾向于生产包括多种内容形式的经济产品,包括如经济、金融和会计等商业方面的字典和教科书,如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和麦肯锡公司的《业绩评估手册》之类的普通读物。对于每一类图书,都会与去年同期的销售金额进行对比和评估。比如,2009年,专业学术出版比2008年增长了21%,STM出版增长了9%。到2010年6月,专业学术出版比去年增长了11.4%”。最近一项图书购买行为调查的9300名受访者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购书是由于工作和业务需要,出于受教育或自我提升的目的:另外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在工作休息时间和上下班途中使用过电子阅读器。这也许是经济復苏的积极信号,但不是商业出版价值创造的必要条件。

当提及价值之时,商业出版商也谈论到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版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把它定义为“用于商业活动之中的思想创造物”。他们认为作品从知识产权制度中获得经济利益,知识产权制度也保护作品的经济利益,并将之视为知识经济健康运行的特征。因此,洽谈和认真起草最初的出版合同耗费了商业出版商大量的时间。洽谈的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它发出的一些弱信号会预示某些权利经济重要性的变化,出版商和作者角色的转变以及目前的出版活动创造价值的改变。例如,在过去的十年中,数字(电子)版权的定义、数字(电子)版权的行使、“绝版”这个词的涵义、网络零售和网络直销之间的差异等相关问题都在热烈的讨论中。作者们也激烈争论是否应该提交纸质书稿而不是电子版书稿,甚至一些作家认为不该废除印刷报纸上的整版广告。因此,最近著名的出版经纪人安德鲁·威力和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兰登书屋争论的一个主要焦点是:如果将索尔·贝娄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这样的名家的经典著作数字化并进行销售,版税率应该是多少呢?

总的来说,这些讨论暗示了出版价值链的变化。套用战略专家迈克尔·E,波特提出的这个概念,价值链是为读者创造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始于作者进行写作之时,终于成书到达读者手中。在这个价值链中,典型的商业出版商开展一系列包括人力资源、财政、信息技术和采购在内的支持性活动。

对许多商业出版商而言,是否出版一本书取决于其在出版的一年内预期销售的精装本册数能否产生可观的投资回报率(ROI),损益报表(P&L)把实施这些传统活动的固定成本放在首要和中心位置。电影大片的巨额预算反映出其制作成本普遍较高。例如,冯小刚拍摄他最新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花费1,35亿元人民币(约两千万美元),这些沉没成本意味着如果没有人观看这部电影,冯导不能收回成本。但是一旦这部电影制作完成,复制成本很低,并呈边际递减。“一旦几家公司在创造产品时产生了必要的固定成本,竞争的力量会使定价趋向于边际成本,即生产一个‘额外’产品的成本”。卡尔·夏皮罗和哈尔·R.瓦里安在风靡世界的畅销书《信息规则》中写到,在传统的价值链中,“花费了成千上万的美元生产制作的图书,它的印刷和包装费用也许只需一两美元”。

出版合同和损益报表对于我们的决策非常重要,因为比起任何其他的信号文件和电子表格来说,它可以使出版商通过计算编辑成本、营销和销售成本、运营和物流成本做出是否开展一项出版活动的决定。出版商们一旦定义和确立了这些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措施是什么,他们就只是迫于改变,并且不愿意完全放弃这些措施。在产业中的所有变化都被视为神圣的合同和损益报表的变化,而忽视了在工作中一些无法阻止和不可逆转的力量,关于它们也没有

任何定义和措施存在。在我接下来的陈述中,我将审视几种对于当下出版活动产生影响的主要力量以及在未来商业出版中的一些弱信号。

2、资产的数字化

数字化是最显而易见的力量,但可能也是最难以理解的。计算机性能和速度的改善和提高,使更多的人能够用更少的成本实现更广泛的连接和运算。夏皮罗教授和瓦里安教授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数字化。一连串编码化的二进制数字即是信息。”“棒球赛积分、书籍、数据库、杂志、电影、音乐、股票行情和网页都是信息商品”,出售它们就像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一样快捷。

对于图书编辑来说,数字化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机遇包括:你不仅可以碎片化地销售图书,还可以单独出售这本书中的任意一个章节或部分,并允许读者在项目互动图表中输入自己的数据:你还可以插入超文本链接到最初的资料来源、音频、视频或其他网站,并且这种链接可能是无穷的。不幸的是,出版合同、损益报表、你的职务陈述和激励结构都不允许你进行任何数字化尝试。

与此同时,数字化也带来了挑战。因为与咖啡豆或石油桶数不同,电子图书意味着即使你生产制作它们产生了很高的沉没成本,但是复制它们无需任何成本。而一旦读者在网上发现大体相同的免费内容,这些高成本的电子图书就会迅速变为毫无价值的商品。如果读者不愿意支付传统价值链中的内容,版权法也不保护你。

3、价值的商品化

商品化减少资产之间的差异性,降低资产的购买价格,最终也降低资产带来的利润率。同时,商品化也降低出版商自身的價值。审视书稿拍卖机制就会发现,与苏富比公司拍卖高档艺术品和文化标志一样,出版经纪人通常借此把作品的版权出售给出价最高的出版公司。为了获得每一位出版商梦寐以求的具备轰动潜力的书稿,夺标者为了获得可供开发的知识产权,事先通常就耗费了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资金,向作者承诺支付高额的营销和推广费用,并向出版经纪人做出巨大的让步。这种购买行为凸显了商业出版商缺乏独特的价值增值服务,缺乏作者的支持。虽然产品、销售、市场营销、发行以及其他书稿到达消费者过程中的各种活动都已经受到了数字化冲击,出版商仍然对其商业活动的各方面抱残守缺。也许上述情形情有可原,但是不能原谅的是,在图书蜕变成更碎片化的形式之时,出版商忽视对作者才能的培养,忽视对编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忽视对作者的引导,以至于竞相追求卓越的作者服务并以此著称。法人股东也不能获得谅解,正如华尔街投资家通常讲的那样,只有向共有的出版商施加巨大的压力才能“增加股东利益”,至少也要获得比投资一个有息银行账户更大的收益。每个出版商的合同和损益报表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作者眼中,商业出版商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愿意提前支付的稿酬数目。

下面这个事例也许预示了一些变化。在2010年8月底,商业畅销书《紫牛》的作者赛斯·高汀(他已在培生集团旗下的企鹅公司出版了八本系列图书),宣布将自行出版和销售他的个人书籍。高汀先生是一位企业家,早在10年前就创建了“Squido”,目前他利用这个免费的在线出版平台向粉丝们告知他的旅行计划和演讲安排。高汀先生已经为自己的图书设计数字营销活动,并获得成功;也一度制作推广其他图书。随着进一步发展,高汀先生将会雇佣自己的编辑以确保书稿的质量,大力借助社交媒体开展图书促销,并尽可能地销售电子图书。他能够自销图书是因为他的博客吸引了大概438000次访问量,他在Facebook上拥有67000个好友,在Twitter上拥有43000个粉丝,这意味着他与约50万的潜在购买者有着直接联系。显而易见,像高汀先生这样的作家既不需要传统出版商,也不需要价值链。

4、个人出版、促销和消费的风潮

在读者眼中,出版商之间几乎没有差别。读者很少会留意他们钟爱的图书是哪家出版商出版的。读者如果想阅读小说,就会关心小说的作者是谁:如果想阅读非小说作品,则关注图书的主题。这正好符合了福雷斯特独立研究公司的查伦·李和乔希·贝诺夫称为“风潮”的现象。字典对“风潮”一词的解释是“在没有主导和公开表达的情况下,公众(支持或行动)发生的明显变化”。李和贝诺夫把这种变化归因于大众对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社交媒体的迅速使用。经济学家把信息商品称做有社交生命的体验性商品,即你必须亲自体验以决定它们的功效及对你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全新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体验性商品。在你亲自试用之前,其实你无法知道自己是更喜欢iPhone4还是华为的Ideos智能手机。为了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并做出购买决定,任何生产体验性商品的商家都会一如既往地提供“免费的试用品”或“试用服务”,使潜在购买者能够试用商品,并在购买之前对商品价值做出判断。

然而产品和服务本身是对其最好的营销。如果你对这次购买经历感到满意,你就会告知你的朋友:如果你感到不满意,你也会告诉你的朋友。谁会在意出版商怎样推销它的图书和编辑团队?因此,我将“风潮”的涵义延伸至包括大众购买、销售、创造和协作行为的明显变化。下面的例子已经很好地证明了此种变化:如马云的阿里巴巴这样的点对点及B2B的商业网站的快速增长;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风靡全球,如暴雪娱乐公司开发的魔兽世界可以使大约1150万用户(虽然其中一半用户来自亚洲)相互交战;如Blogger.com和Wordpress.com这样的个人出版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提供自助出版服务的作者解决方案公司和实行开放创新的各种学术联盟方兴未艾。开放创新被定义为“有目的性的加速知识的流人和流出以加快创新”。基于罗切斯特理工大学平面媒体学院的开放出版实验室是“一个交叉学科中心”,它致力于研究内容创造的新方法以及开发在不同的媒体上的创新应用。大型社交网络从积极的反馈环路盈利:强者更强的局面多半是因为消费者看重广泛使用的技术。

5、信息的基础设施

为了使所有的内容(信息、文本、视频、音频和软件)都可以被消费,则需要电子硬件和通讯服务这样的基础设施,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信息的基础设施。夏皮罗博士和瓦里安博士提醒我们,内容和基础设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的软件都需要硬件支持。这说明为什么如亚马逊和苹果这样的技术公司已经占据出版业的主导地位。既是作家也是管理学大师的加里·汉默尔在提到iPad时写道:“‘传统媒体’花十多年的时间才发现整个世界的‘电子’属性,况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经失败了。现在是史蒂夫·乔布斯的统治时代。这也许是一件好事……但是,你仍然要对这样的现实感到惋惜。”由于巴诺和鲍德斯这样的零售商对现实变化反应迟缓,它们的市值已经下降:数字商品不需要销售实体。但另一方面,数据中心和计算机服务器也需要实体空间这样的基础设施以支撑知识经济的发展。出版商

和连锁书店也许应该将他们的卖场和仓库转变为技术培训设施和服务器农场,即在同一个屋檐下囊括大量的计算机服务器?(但也不尽然:鲍德斯最近宣布毛绒熊工厂将入驻最好的多家鲍德斯书店,书籍将增加这些定制毛绒玩具的消费者的客户体验。)

早就意识到信息和基础设施会紧密相连的商业出版商迈克尔·彭博,创办了为专业人士提供金融信息产品的彭博资讯公司。彭博新闻组织包括“来自72个国家146个办事处的2300名新闻和多媒体方面的专业人员”,彭博资讯能够对这些新闻产品进行跨印刷、广播、电视以及数字媒体格式的再生产。彭博资讯公司提供专用硬件、软件、企业解决方案、信息技术服务以及客户服务。彭博的硬件被戏称‘'TheBloomie"终端,它给电脑用户带来证券交易所大厅的体验。在2010年运行的Launchpad是一个集新闻、安全监视器、计划制定、技术分析于一身的实时平台,并能与产业同行实时相连。在纽约本部还有特别设计的训练设施——“彭博大学”,它包括一个课程讲习班,可供TheBloomie的订阅者、彭博的员工和实习生免费学习其软硬件的特点和功用。目前,The Bloomie已被多所商学院使用,这为未来市场培育了用户;况且学校在学习使用TheBloomie的过程中,也开设专门的课程或提供图书馆援助服务。通过日益扩大的The Bloomie社区,彭博资讯正将创造一个只有TheBloomie用户才可以参与的聚会,这个聚会将世界级的编辑程序与对等网络结合起来。

彭博业务内容的广深以及界面的友好使它能为不同的个体、专业人士和公司客戶提供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有的可供大众免费使用,有的则需要支付保费定价。但几乎没有商业出版商拥有IT产业的创新能力来复制彭博信息基础设施的高品质、复杂度以及尖端性:用户的忠诚度很高,大约有287500个站点订阅了彭博专业服务,他们从The Bloomie转向其他信息系统的成本将会非常高。麦格劳·希尔最近把它旗下的《商业周刊》杂志出售给迈克尔·彭博的同名公司,彭博也正在将整个商业图书名单卖给主营科技、贸易、专业和教育图书和附属产品的约翰·威利出版公司。

信息系统可以提供专门知识,适应多变的情况,集功能性和连通性于一身,并最终可以使出版商获得版权和创意。因此在撰写图书出版建议、洽谈出版合同和做出版决策的时候,必须着眼于信息系统的开发。

6、观点市场的全球化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资本市场、顾客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信息市场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全球化的服务、生产以及运营增加了20亿劳动机会,并使企业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雇员、参与竞争、销售产品和提供咨询服务。在经历了互联网2000-2001年间的兴衰和由于人员退休导致的技术熟练工持续缺乏之后,西方企业迅速调整生产,其显著表现之一就是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把服务业转移到印度,以及在这些国家进行研发工作。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中国家可以日益扩大其经济中的知识成分,全球对于商业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对中国而言更是如此。我曾听到出版业的主管抱怨他们在知识产权制度尚未完善的市场中连投资成本都不能收回,获得盈利更是奢求。但是,正如哈默尔教授所言,目前主流的出版商根本无法像技术公司在拥有知识产权制度保障的市场那样开展创新活动。

南京大学商学院的赵曙明教授这样描述中国的显著进步:整个社会的主导产业正从“资源一能源一消费”型转向“知识一智力”型。根据赵教授的观点,“在过去的十年期间,中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加强调在信息通讯技术(ICT)上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的信息产业部预计信息通讯技术产业每年将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这大约是中国GDP增长速度的三倍”。更为重要的是,“在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的领导下,中国将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以及政策倾斜,并将信息化视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战略性因素”。产业分析师预计在2011-2014年间,中国出版市场将实现18.6%的速度增长,而美国出版市场的增长速度仅为6.3%。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孕育着诸多焕然一新的业务内容。美国企业的管理者们非常欣赏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价值创造活动,以及像蔡文胜这样的企业家的经历。蔡文胜现在是互联网业的顶尖天使投资家,同时还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博主,他的新浪微博粉丝逾85万,也是行业大会争相邀请的演讲嘉宾。他认识到“模仿是一个必要的学习过程”,模仿可以带来创新。“在初始阶段,中国可以通过模仿美国的产品模式盈利……但要想获得长远的成功,则必须开展创新,并对社会大众产生广泛的吸引力”,以进一步建立起世界级的品牌。怎样创新以及怎样建立世界级的品牌将成为全世界管理者最大的兴趣所在。

7、资本膨胀

最后,我们来思考《财富》杂志前主编沃尔特·基希勒称为“资本膨胀”的因素。资本膨胀意味着名声和财富向拥有最好观点和想法的人流动,“多数情况下,观点和想法都带有鲜明的目的性,即是为了解决困扰公司的难题”。(我认为从提供解决方案中获得酬劳不专属于资本主义。)基希勒先生还特别谈到麦肯锡咨询公司、贝恩咨询公司以及波士顿咨询公司等合伙企业主导的管理咨询业。在基希勒广受好评的新书《战略上议院》中,出版过程对企业间的交流、社交以及实现商业理念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咨询公司针对企业客户出版如《麦肯锡季刊》《战略&事务》(博斯咨询公司)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为什么大型技术公司拥有内部出版机构,如IBM公司出版《红皮书》,微软公司拥有自己的出版社。盖普洛咨询有限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这样信息丰富的组织在最近几年内出版计划的显著增加,其原因也在于此。企业利用出版活动不仅指导客户而且也获取组织知识。

在我看来,以上就是哈佛商学院出版社获得成功的原因。也许你们中的大多数不太熟悉这个组织,请允许我做一个简单的概述。首先,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在消费类市场和B2B市场中为三类不同但又互为补充的客户提供服务。他们分别是商业教育工作者、专业的企业培训人员以及个别管理人员。其次,它是一个目的品牌。创意类商业图书《创新者的困境》的作者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教授首先提出这个概念:目的品牌与客户运用它开展的工作紧密相关。它的客户雇佣它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世界范围内的管理活动。第三,为了服务这些客户,它的出版内容至少包括五种不同形式:学术案例研究、《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文章、书中的部分章节、网上的博客文章、交互式培训和发展(“T&D”)的工具。这些内容的发行既有纸质版,又有可以在苹果iPad和亚马逊Kindle等电子设备上阅读的电子版。为了应对全球化,哈佛商学院出版社于2009年在印度孟买开设了第一个国际办事处。

虽然自认为是一家行业出版社,但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的编辑过程比商业出版社更为严格。身为哈

佛商学院出版社高级编辑,我要求每部书稿都要经过编辑选题开发、同行评审、编辑委员会审查和书稿修订四个阶段。同时,我也仔细地挑选作者,不仅注重他们自我销售图书的能力,而且看重他们的工作经历以及能否给我带来新观点。我还会判断每本书稿的销售潜力以及它在商业著作中的地位。这些观点源于何处?它是怎样继承了前辈的观点?什么研究或实际经验支撑了作者的论点?主要的结论是什么?我能为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平台制作不同的版本吗?它再版时会怎么样?即这个观点的保质期是多久?归结起来,这本书将会怎样改善世界范围内的管理活动?

任何重视自身观点、想法和专门知识的咨询顾问、专家学者和公司管理人員都重视高标准和特殊准则。随着全球经济越来越多地向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转型,这种需求将会增加。当被问到“哪项活动将在未来15年内创造生产力的最大潜力”?受访的1600名CEO和管理者中的43%将知识管理视为最有前景的活动。南京大学的赵曙明教授同样认为,“怎样将现有的知识运用到创造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他们需要为更多异质性的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同时客户也要求企业在通讯交流、知识获取、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方面有更强的能力。”这也正是最优秀的商业编辑、记者和学术作者需要掌握的技能。

但是,这些公司在商业环境中对知识进行生产、整合、编辑、传播和运用的过程,最初也许是内部化的,继而才使之商品化并推向市场。但这个过程必须比市场营销部门制作客户手册或人力资源部制作员工通讯的过程更加公正和严格。我把这个过程视为企业研发部的一个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市场营销内容和人力资源的来源。独立于企业的商业运作之外,有没有出版商已经开始为企业提供这样的编辑服务而做好准备了呢?举例来说,我认为约翰·威利出版社、爱思唯尔和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已经通过高级学术著作建立起他们专业知识:他们清楚地知道根据专业标准如何管理编辑过程和授权过程,而不仅仅是根据市场。

我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你的客户雇佣你是为什么?读者雇佣你和作者雇佣你的目的是不同的,并且支付不同的报酬。请记住:读者和作者的需求在数字化、商品化、个人出版风潮、基础设施、全球化以及资本膨胀的影响之下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而且你此刻做决策的工具也许会令你错失即将到来的机遇。你将会参与以下的竞争吗?如向客户提供工具和应用程序的技术创新?凭借专业知识的创新可以告之客户“他们已有的知识”?或是内容或基础设施的组合?

此外,我们必须对以下三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出版产业和组织知识管理两者的关系;相对于其他正式的、并已经在公司内部使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出版的本质是什么:训练有素的编辑与非出版产业中的作者的合理配置。出版商正拥有一个从教育产品的供应商转向组织学习的服务提供商的绝佳机会。

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思考论文 篇10

摘 要:提升基层教师专业水平要关注两个“W”:W1(what):基层教师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学习提升?要改善教师心智模式,注入责任、信仰、合作等必要元素;要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校本化学习提升,使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增加智慧。W2(how):基层教师如何有效提升专业水平?管理者观念与工作方式转型是教师有效提升专业水平的前提。基层教师专业发展路线图:理解、尊重教师,达成理念认同;解放、引导教师,提供多种学习支架;成就、幸福教师,以弹性团体评价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关键词:系统论 基层教师 专业发展

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精神状态。运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成为中小学教育管理者的工作目标。许多学校在强化课堂教学管理的同时强化教师自身的学习研修,各级教研部门积极举办各类教师培训活动,以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尽管大家做了大量工作,经费投入不少,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多数教师不是因喜欢读书而参加学习研修,“被学习”者比例甚大[1]。如何通过更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从根本上激发教师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是迫切需要探讨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教师学习研修低效的原因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缺失学习动力与良好习惯的原因要从内、外两方面分析。

从教师个体内部因素看,他们学习低效的主因在于传统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指人们长期记忆中隐含的关于世界的心灵地图,是思想的定式反映。封闭守旧的传统心智模式使人固执于自己的假设、推理和结论,无法理性地审视它们;又常常自我设限,进而影响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面对问题,习惯归因于外。这必然导致来自外界的学习活动难以深入教师的灵魂深处,进而使学习研修活动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

学习研修难以触及基层教师灵魂的外部因素很多:学校管理者强化监管,但欲速不达;同伴间的专业互助严重缺失;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沟通,导致师生情感疏远;不善于理解领导意图,使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与立场日渐偏狭。

二、系统论理念下基层教师的生命状态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一门科学,也是一种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2]。运用系统论理念看待世界,世界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影响、不断变化。

每个人作为生命存在,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人的系统要素有三个:生理、心理和社会。教师作为“人”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其构成要素则可以界定为:身体、心态和专业水平。

1.身体

不少基层教师身体处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患有不同程度职业病的教师比例达到了36.7%。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很突出,31.6%的教师时常失眠或睡眠状态不好,43.9%的教师常常处于疲劳之中,58.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经常出现焦虑、强迫症状[3]。这说明,教师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懂养生知识、生活方式欠健康、身体状况堪忧的问题。其实,只有夯实教师身体健康、体魄强健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学生才有可能健康成长、个性张扬,学校才有可能创新驱动、持续发展。

2.心态

教师心态体现着师德修养、左右着教师行为、决定着教学质量,不可小觑。心态指面对事物发展表现出的思想状态和观点。戒备、封闭的心智模式必然产生防备、闭塞的心态。多数教师疲累的生活感受源自何方?为什么众多基层教师的心态如此萎顿?一是现有教育机制的桎梏使教师工作变得繁琐又枯燥;二是教育管理者和家长过于迫切的希望把教学行为一步步逼向功利与短视;三是围绕晋职评优出现的教师间无良竞争持续加强,利益之争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同伴间合作互助的脆弱基础。

理想的教师心态应同时具备几个要素:积极进取,热爱生活,心胸豁达,辩证思维,乐于合作,善于根据情况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等。

3.专业水平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下简称《教师专业标准》)将教师专业标准分为三方面: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教师担负着使学生品德高尚、心智发展和学习能力提高的重任,这样的“任务驱动”要求教师逐步由单一学科教学能力向多元知识能力、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发展的“复合型”教师转变。

钟启泉将教师在专业水平方面发生的问题概括为:“工程化”驱动“专业化”;“消闲化”驱动“专业化”;“行政化”驱动“专业化”;“技术化”驱动“专业化”[4]。正如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言:“在目前的文明世界里,我们把生活分成如此繁多的部门,以至于教育除了是学习一种特定的技术职业之外,便没有多大的意义。教育不但没有唤醒个人的智慧,反而鼓励个人去沿袭某种模式,因而阻碍了个人,使他无法将自身作为一项整体的过程来了解。”[5]对管理者而言,尝试解决既有问题是挑战,更是机遇。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着,事物内部诸要素及不同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就是系统的结构。教师个体系统的三要素之间呈现出鲜明的“金字塔”型:“身体”是基础要素,虽然管理者一再忽视它,但它是教师保持良好心态与高超专业水平的基石,一旦身体有恙,其他将不复存在。“心态”是核心要素,它似无形的桥梁,既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身体状况,又决定着教师能否进行静心、净心、专心、耐心地学习提升,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专业水平”是关键要素,位于塔尖,教师履行职责的效果取决于它。

教师系统与学校系统的范畴相互交叉,公共部分为“专业水平”(全部)、“身体”(部分)、“心态”(部分)。传统学校管理只将专业水平作为管理对象,而忽视了其余两个要素的部分内容,人为割裂了教师个体的整体性与关联性,违背了系统论的基本规律,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

教师系统不仅与学校系统息息相关,还与社会环境密切相连。教师生活于平凡、真实的社会大环境中,除了“教师”身份,还要扮演其他社会人角色,与家庭中的亲人、社会上的友人及其他人构建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络。这张错综复杂的“网”与教师个体之间相互交换情感、信息,彼此陶染、改变,是教师生命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教师生命素养的因素之一。

三、系统论理念下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系统思考须同时具备三项条件:第一,整体思考,全面看待、思考问题。第二,动态思考,发展看待、思考问题。第三,本质思考,辩证看待、思考问题。下面,我们尝试用系统思考的方式,解读、建构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两个“W”。

W1(what):基层教师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学习提升

首先,从身体、心态入手,努力改善教师心智模式,强健体魄,健全人格,注入责任、信仰、合作等元素,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创造条件。教师的工作、生活态度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教师生命状态的底色。没有心智模式的持续改善,就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心态,不会使教师获取专业认同感、归属感、宁静淡泊、积极进取等正能量,因此,变戒备、封闭的心智模式为适度自尊、自信、自主、开放的心智模式是基层教师任重道远的当务之急。改善心态需要经常检视自己,通过自我反思、有效表达个人见解、换位思考的方式,不断否定、改变原有心智模式;还要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方面因势利导,不断优化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为民族振兴培育优秀人才的自豪感、使命感占据基层教师的思想与情感阵地。

其次,注重校本化学习提升,做到有的放矢、分类推进,有效激活基层教师的实践性智慧。从教师个体看,其专业成长可以分为“经验与想象期”、“调试与更新期”、“精致与平稳期”、“倦怠与退出期”四个阶段[5]。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组织、团体,在具体学习目标与内容的选择上,均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真实调研,比照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实际,实施因师制宜、差别化学习的策略。

W2(how):基层教师如何有效提升专业素养

管理者转型是教师有效提升专业水平的前提。由于学校系统对教师系统的过分控制,教师工作、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丧失殆尽。而消减行政力量的过度监管,关键在于教育管理者要在管理理念上由“管理”向“服务”转型,管理方式上由“灌输”向“浸润”、由“散点式”向“系统化”、由“统一要求”向“个性化差别”、由“指令单向输出”向“信息平等交流”转型,以逐步达成教师工作状态与生命状态的自由、创新与幸福。

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应遵循四条原则:其一,施控与受控的动态平衡原则。控制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强制行动,是一个不断调节、选择的过程。管理者不仅要清醒认识、不断提高控制能力,而且要更新“强力推进”的思维定势,努力以生命共同体的角色建构起教师认同的共同愿景,构建平等、科学、动态的管理系统。其二,教师专业发展与生命素养提升相结合原则。《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厘清了以往的诸多模糊认识与两难选择,堵塞了以往的管理侥幸与管理懒惰疏漏。立足提升生命素养,强化专业理念与师德的教育管理,对基层教师无疑是雪后之炭、久旱之霖。其三,教师、学生同步开展读书学习原则。其四,着力培养基层教师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原则。

日常管理中,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图可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理解、尊重教师,达成理念认同。立足教师生活实际,用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建立起共同愿景,唤醒他们学习提高的精神需求,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书香文化、反思文化、交流共享文化等学校文化是学校系统的组成部分,可助力于教师生命素养的氛围营造,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以文化人。从专业意识、专业情感、职业道德教育和学校文化等方面加强正面引导,设计利于教师身心发展的系列活动,培养教师职业认同感,进而养成正确专业理念,形成良好师德,成为高尚之师。

第二步:解放、引导教师,提供多元学习支架。只有解放教师的时空和心境,教师才能够安静而从容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够有效学习、真正提高。要把教师从机械、繁重的应付各类检查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注入各种学习内容,引导教师由制度性学习走向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教师的学习分为个体学习和集体研修,二者相辅相成,管理者不妨设立多元学习支架、主抓集体研修促进个体学习。对内的学习支架可设专题学习类、专题探究类、专题交流类、专题展示类、综合评价类,对外的学习支架可设实地考察类、请进培训类及品牌教师推出类。学习支架建设,就是持续地创造教师学习机会,鼓励合作,不断促进探究与对话,确立教师学习的共享系统。工作中,要尽量做到学习内容与形式让教师喜闻乐见;不可割裂教师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力求学以致用、学教结合;不可框制窄小学习范畴,宜将学习触角由书本引向经验总结、问题反思与尝试移植、创新,逐步走向学习提升、反思进步、实践升华;不可忽视制度类支架引领、制约、保障兼具的重要作用。

第三步:成就、幸福教师,以弹性团体评价促教师共同发展。教师的成就感、幸福感1/3来自个人业务成就,2/3来自学生的敬爱与学业进步。管理者应着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培养两方面让教师经常性体验成功的快乐、幸福的滋味。作为教师生命共同体,学科组、年级处等构成教师常态化集体研修的“团体”,及时了解教师团体学习动态,不断予以鼓励、提醒、评价,做到弹性评价、多元评价、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捆绑式评价,使每个层次的教师各展其能、各得其所,都能享受到自身发展的快乐。管理者还应着眼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注重班级、年级、教学部团体评价的同时,设法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教师自豪的名片,让和谐美好的师生情感常驻教师心田,让教师的才华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施展!

教师专业发展路线图的三步之间步步相连又相互渗透、交叉,目标共同指向基层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生命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德华,曹绍炼.小学中青年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现状及思考.当代教师教育,2009(1).

[2] 肖玮萍.系统论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11(2).

[3]腾讯教育.农村教师健康状况堪忧贫困和压力成最大威胁.2010(10).

[4]钟启泉.“教师专业发展”的误区及其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3(4~5).

[5] [印]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张南星,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6] 周成海.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一项自我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09(4).

上一篇:太极拳技术教学下一篇:村集体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