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题设计八篇

2024-09-12

讨论题设计 篇1

一、讨论题应带有趣味性

兴趣点沟通“期待视野”, 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接触新的文本学习时, 已经具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学生的学习绝非是以零度的白板状态去接受新的知识领域, 新的知识领域总会唤起学生以往的学习记忆, 使学生在新的学习中进入到一种学习期待状态中。 (1) 带有趣味性的讨论题是给学生学习期待加码的动力工具, 如同汽车的发动机一样。有了学习的动力, 学习兴趣便会异常高涨, 整个学习过程处于一种异常兴奋的变化和重建状态中。带有趣味性的讨论题能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领域的期待视野, 也能唤起学生已经熟悉的一些知识和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抓住学生的学习期待和已知经验, 设计趣味性的讨论题, 学生必然会被吸引住, 将会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进行课堂学习。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讨论题设计得是否新颖有趣、别具特色, 是讨论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性因素。例如:将“愚公移山”、“马价十倍”、“两人争雁”等寓言, “画蛇添足”、“水滴不穿”、“田忌赛马”等成语, “让我一次爱个够”、“跟着感觉走”、“不是我不明白, 这世界变化快”等歌词, 巧妙地设计到讨论题之中, 反其道而用之, 联系学生的学习期待和已知经验, 吸引并带动学生讨论学习。

二、讨论题应具有层次性

课堂教学不应排斥追求外在的知识与能力, 但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需要。然而, 不同的学生在面对相同的讨论题时内在感受性是不同的, 因而获得的幸福度、满意度、需求度也就不同。本地区学校正在全力践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 其外在形式是将全班不同学习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分成不等的小组, 学习知识能力水平近似的学生分在同一组, 利于将讨论题的难度分成不等层次类别进行讨论实施。讨论题具有层次性, 不同学习知识能力层次的学生讨论解决难度大小不同的问题, 使学习知识能力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不至于在课堂教学中迷失自己, 以至于丢失或缺乏自我身份感, (2) 关注并尊重了全体学生的个性、价值与需求等方面。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习能力高的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学习之中, 给他们带来学习上的挑战性。另外, 讨论题的层次性还体现在问题本身的梯度上, 让学生在登上矮台阶的基础上攀爬高台阶, 符合学生讨论学习的心理需求。

三、讨论题应含有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在当代教学实践中越来越被普及并广泛应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讨论题应含有启发性。所谓启发式实际上是在教师巧妙适度地引导下, 学生自我发现与独立探究收获知识果实的新型学习法,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立足于主体性的人本主义关怀, 设计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现疑点、寻找方法、探索未知、获取智慧、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含有多维度空间不同层次结构的问题, 供学生开展交流讨论, 引起学生心灵世界的碰撞与共鸣。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这样的讨论题, 有利于扭转教学双方教与学的关系, 将学生从接受学习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共赢。 (3) 教师设计讨论题时, 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 抓住教学中的目标、重点、难点, 关注学生讨论时态度的主动性与心理的独特性, 提供有利的讨论条件, 创设良好的启发氛围, 激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 做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四、讨论题应配有操作性

语文课是一种“非真理模式课程”, 它以言语为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 (4)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讨论环节本质上是以学生的言语结构为参照物背景进行的可操作教学训练。这种教学训练摒弃了传统的传递式教学, 而重视讨论交流的对话式教学, 要求教师设计的讨论题配有操作性。言语的表达不具有操作性, 它更多地指向抽象和模糊不清, 即使是认知世界中易于理解的常规性知识理论及体系, 它不像数字、图画、长度、质量等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讨论题应配有操作性, 是在动态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形成技能性操作, 使单纯的言语表达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理解和掌握。讨论题的操作性意味着, 学生在经过长时间大量的课堂交流讨论互动训练后对所学知识形成程序性动态认同, 能够灵活地解答不同环境下的同一问题并做相机改变。讨论题应具有操作性, 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指导学生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 (5) 也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有应对策略。

五、讨论题应饶有规范性

在具体的讨论环节情景中, 主观架空文本思考、分析、质疑、讨论的倾向依旧存在, 所以, 教师在设计讨论题时应饶有规范性。设计的讨论题有了规范性, 才能有效地防止主观架空思考、分析、质疑、讨论的现象出现, 使学生的思考、分析、质疑、讨论落实到具体的文本情景之中, 机智地揣摩文本语境语句含义的精髓, 深入地挖掘并进行贴近文本本真层质的分析质疑讨论。规范性的讨论题巧妙地解决了学生在讨论题上存在的模糊和错误的认知与在对待讨论题观念上一元认知和多元价值意识冲突矛盾的问题。关于前者, 教师在设计讨论题时应准确地界定方向, 这样学生才能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对讨论拥有相同的起点和方向, 不至于出现“天鹅、大虾和梭鱼拉车”的寓言式的不具有实质的假讨论。关于后者, 要求教师能够正确启发引领学生认识作者的创作动机、编者的选编意图和文本的属性, 使学生不做出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所谓的时代性的创新型的思考、分析、质疑、讨论;要求教师设计的讨论题科学、规范在程序性和策略性环节中可以被解决, 使学生不做出掩盖真实意图的假讨论、独白式的假讨论和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假讨论。

综上所述, 讨论题的五重性质在讨论学习环节中对学生作出了理论和策略上的指导, 增强了讨论学习的方法性和科学性, 内在地深化了学生讨论学习的动机, 提升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质量。只有科学地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设计讨论题, 才能够更加稳健地开展课堂讨论对话, 构建和谐有序开放的语文课程, 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辩证关系, 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并最终达成课堂教学中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5.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1.

讨论题设计 篇2

例:在水平公路上有两辆汽车A和B, 它们相距S0, A车在后, 并以初速度v1, 加速度大小为a1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而B车同时以初速度v2 (v2

分析:A车追上B车, 两者位移关系为:

整理得: (a1+a2) t2-2 (v1-v2) t+2S0=0, 这是一个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 根的判别式△=4 (v1-v2) 2-8 (a1+a2) S0.

讨论: (1) △<0, 即时, t无实数解, 表示A车追不上B车, 在这种情况下, 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小, 最小距离为.

(2) △=0, 即时, , 一个实数解且t大于零, 表示A车恰好追上B车, 且追上时两车速度相等.

(3) △>0, 即时, , t有两个实数解且都大于零, 表示A车与B车相遇两次.在时A车追上B车, 两车第一次相遇;之后A车在前, B车在后, A车继续减速, B车继续加速, 若在此期间A车没有停止运动, 则在时B车追上A车, 两车第二次相遇;若在此期间A车已经停止运动, 即A车的停车时间小于t2, 则两车第二次相遇又在另外的时刻.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这一道追击问题的解有三种情况, 我们通过上面的理论来解决下面的实际问题.

例:某平直公路上, 轿车在后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 货车在前方以6m/s的速度匀速行驶, 当两车相距8.8m时, 轿车以9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同时货车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则轿车与货车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为s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错解:设轿车追上货车时轿车位移为S1, 货车位移为S2, 则由运动学公式得:

讨论题设计 篇3

关键词:化学课堂 讨论题设计 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思想浪潮的到来,以及当前行为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感觉到教育也是一种科学。它不仅以科学知识作为基础,还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为了达到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对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并发现采用“讨论”的形式,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那么,在我们化学课堂中,教师也会经常设计一些讨论题,通过这种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已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然而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应有不同类型的讨论题,这个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总的来说,为了使讨论题达到有效性,笔者认为讨论题的功能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激情

在学习中,激情是很重要的,因为激情让我们对学习有兴趣,推动我们去学习,激发我们对学习的热爱。一般在即将学习新知识之前,可以先为学生设计一些讨论题,通过对问题思考、探讨、交流,进而引出或揭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这样可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因为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学习首先需要感知,但它不是让我们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力,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于问题,因为只有问题的出现,才能诱发人的求知欲,去主动学习。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通过设置一些讨论题,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这样能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对物质的分类进行学习时,可以设计如下讨论:“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空气,水,汽油,硫酸铵,铁,铜,碘酒,乙醇,盐水,纯净水,氧气,请将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对分类的依据给予说明。”这种讨论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即将要学习的任务,而且通过讨论,让学生产生了好奇,产生了兴趣,产生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因为这些举例都是他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源于他们的生活,他们有兴趣继续学习。

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围绕所学内容设计一些讨论题,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将自己的想法与自己的同学交流并讨论。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增强自己信息,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检查、反思和评价。比如检查自己所想的答案是否准确,是否完整、全面,哪里不对,还有哪些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自己需要如何改进,今后需要注意什么等等。让所有的学生在共同分享这个集体思维成果的时候,每个人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准确和深刻。

例如,在学习除杂的方法之后,可以设计如下的讨论,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按照自己所学的知识,请根据不同的要求,设计出分离和提纯下列一些物质的实验方案,并将各自的方案与同学讨论、交流。已知氢氧化镁在水中难溶,而硫酸钡不仅在水中难溶,而且在酸中也难溶,对于碳酸钡,其难溶于水,但易溶于盐酸。现有一包粗食盐,其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请设计出一套实验方案,从粗食盐中提出纯的氯化钠。”此题完全是对所学除杂知识掌握的深化,因为在对其中的物质进行除杂时,不仅要考虑采用什么试剂,而且还要考虑除杂的顺序,所加试剂的用量,以及对于所加试剂如何处理等。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可能考虑不是很全,但通过类似问题的设计,把除杂知识都囊括在里面,学生在进行讨论时,将会印象深刻,掌握更加牢固。

三、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系统化

在学完新知识之后,可以设计一些讨论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知识形成系统化,这既加强了对新知识的掌握,又加深了对现有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完“原子结构”内容之后,可以设计出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利用到之前学习的元素性质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加上现在所学的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比较。如这样一道题,“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些稀有气体由于它们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已经达到了稳定结构,在这种条件下很难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比如在钙原子和硫原子形成的过程中,它们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图略),观察两幅图,将钙原子和硫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与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比较。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得到什么结论?”很显然,此问题的设计综合了前面学习的元素性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刚学的原子结构等内容,学生根据这些知识归纳得到“反应后微粒的最外层核外电子数一般是8个,这样微粒才能具有稳定的结构”。通过对这种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之前知识的学习,巩固了对当前知识的掌握,而且对整个原子电子及其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这种问题的设计才是有效的。

四、结语

总之,在新的课标下,要想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化学的学习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不能简单地只是将书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注意方法,明确要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方式去教,要达到什么效果,对此要运用一定的当代教育理论,对教学中的各类资源及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划,以达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在化学的课堂上,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也没有收获。而通过合理有效的设计一些讨论性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个人封闭低效学习转换为集体开放高效学习,把苦学变为乐学。因此,广大教师要积极利用自身的经验,积极探索设计讨论题的有效性,真正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秦洁,谢祥林.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学版,2009(6).

[2]刘玉英.化学科学教育要多角度[J].科技创业家,2013(21).

讨论题设计 篇4

一、(P14)论题目讨:你认为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应包括哪些内容?

讨论内容:

1.建立客户档案,制定信用评估制度与跟进流程

2、企业的销售政策及相应的信用政策,结合客户条件和既定信用政策制定赊销和应收账款收回程序;

3、应收账款的核销及审批制度既内控制度;

4、呆坏账确认制度及损失责任确认和核销制度;

5、呆坏账的追讨及转回制度;

6、应收账款的监控制度;

7、应收帐款的记录必须以销售部门核准人销售发展和民运单等为依据。

8、缩短收账期限,尽可能避免坏账损失。

二、(P15)讨论题目:处理应收账款管理与其他业务管理的关系?

讨论内容:

1、制定科学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

2、制定科学的现金折扣政策。

3、建立规范的应收账款对账制度。

4、建立严格的应收账款收款监督制度。

5、坏账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6、科学的应收账款会计管理制度。

7、恰当的坏账会计政策选择制度。

8、销售部门签订销售合同时,与财会部的协调;

9、财务部制订详细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并提供完善的服务协助销售部(包括报表分析、超期未还款提醒等);

讨论题设计 篇5

例1: (2008年山东省) 如下图1, 已知Rt△ABC中, ∠CAB=30°, BC=5.过点A作AE⊥AB, 且AE=15, 连接BE交AC于点P.

(1) 求PA的长;

(2) 以点A为圆心, AP为半径作⊙A, 试判断BE与⊙A是否相切, 并说明理由;

(3) 如图2, 过点C作CD⊥AE, 垂足为D.作以点A为圆心, r为半径作⊙A;作以点C为圆心, R为半径作⊙C.若r和R的大小是可变化的, 并且在变化过程中保持⊙A和⊙C相切, 且使点在⊙A的内部, B点在⊙A的外部, 求r和R的变化范围.

分析: (1) 由于∠CAB=30°, BC=5, 故在Rt△ABC中, 可求出AC的长为10, 借助AE∥BC, 可求出AP与PC的比值, 从而可求出PA的长; (2) 由于点P在⊙A, 故要判断BE与⊙A是否相切, 就是要说明AP是否与BE垂直, 当AP⊥BE时, BE与⊙A是否相切; (3) 由于D点在⊙A的内部, B点在⊙A的外部, 故可求的变化范围为考虑到在变化过程中保持⊙A和⊙C相切, 圆心距AC=r+R=10, 故分内切和外切两种情况来求R的变化范围.

解: (1) ∵在Rt△ABC中, ∠CAB=30°, BC=5,

∴AC=2BC=10.

∵AE∥BC.∴△APE∽△CPB.

∴PA∶PC=AE∶BC=3∶1∴PA∶AC=3∶4, PA=

(2) BE与⊙A相切.

又∵∠PAB=30°, ∠ABE+∠PAB=90°∴∠ABE=90°,

∴BE与⊙A相切.

(3) 因为AD=5, AB=所以r的变化范围为

当⊙A与⊙C外切时, R+r=10, 所以R的变化范围为

当⊙A与⊙C内切时, R-r=10, 所以R的变化范围为

评注:问题的第 (3) 小题涉及圆的位置关系分类讨论, 须分内切和外切两种情况加以讨论, 这就要求学生在解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认真读题、审题, 本题中“相切”两字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词.

例2: (200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如下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O是坐标原点, 四边形ABCO是菱形, 点A的坐标为 (-3, 4) , 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 直线AC交y轴于点M, AB边交y轴于点H.

(1) 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 连接BM, 动点P从点A出发, 沿折线ABC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 设△PMB的面积为S (S≠0) , 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 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

(3) 在 (2) 的条件下, 当t为何值时, ∠MPB与∠BCO互为余角, 并求此时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

分析: (1) 要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只需求出点C的坐标即可. (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类讨论能力.要求三角形的面积, 就需要找到底边和高.由于P在AB和BC上运动时, △PMB的底边和高发生变化, 故要分P在AB和BC上运动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3) 求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 首先需要找到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 其次是需要把所找到的锐角放在直角三角形中.连接OB交AC于点K, 由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可知, AC⊥OB.当P点在AB边上运动时, 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为∠OQC或∠AQP, 此时∠OQC在Rt△QOK中 (见下页图2、3) ;当P点在BC边上运动时, 所夹锐角为∠AQO或∠CQP, 此时∠AQO也在Rt△QOK中, 可在Rt△QOK分别求出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对的直角边与邻边即可.

解: (1) 过点A作AE⊥x轴, 垂足为点E (如图1) .

∵A (-3, 4) , ∴AE=4, OE=3,

∵四边形ABCO为菱形, ∴OC=CB=BA=OA=5,

∴C (5, 0) .

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

∴直线AC的解析式为:

(2) 由 (1) 得M点坐标为

如上图1, 当P点在AB边上运动时, 由题意得, IH=4,

当P点在BC边上运动时, 记为P1.

(3) 设OP与AC相交于点Q, 连接OB交AC于点K.

当P点在AB边上运动时, 如下图2,

当P点在BC边上运动时中, 如下图3,

综上所述, 当时, ∠MPB与∠BCO互为余角, 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为时, ∠MPB与∠BCO互为余角, 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为1.

毛概讨论题 篇6

解析:

1、同学们首先应注意辨别“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这两个概念应属于交叉关系。具体来说,毛泽东个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只有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是正确的部分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2、关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大家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从客观条件来看,需要理清19世纪前中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领悟“时势造理论”以及“时势造英雄”;从主观上看,可以从毛泽东等历史伟人自身的特定气质特点出发,领略“英雄造时势”的一面。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中国化?大家谈谈自己的分析视角并加以论证。

解析:

这个问题教材上有较清晰的分析思路,即从历史、现实以及理论本身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1)从历史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即为明证。

(2)从现实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则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大家可从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特殊国情和特定实践任务出发加以展开分析。

(3)从理论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大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加以论证。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教材上指出了三层含义,请大家归纳一下它的分析视角。

解析:

概括起来,教材上的三层含义实则是两大分析视角:

(1)从狭义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视角进行分析。教材的前两个层次合并起来就是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分析:一是运用既有的理论指导实际;二是从实际(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理论)。

(2)从广义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文化,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接轨的视角进行分析。即教材上的第三个层次所指出:既要使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融合(内容),又要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式)。

4.请大家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第四集(),同时自学第三节第一点,在此基础上试分析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提示:关于这一问题的分析本章课件已为大家提供了基本思路,请大家结合课件进行整理。

5.无庸置疑,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么,邓小平身上具备哪些气质或性格特征,有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或者说可以为我们个人的发展带来某些启发?在这一主题下,请大家畅谈对邓小平这位历史伟人的印象和看法。

本题点评: 我总认为,在承认“时势造英雄”的同时,我们还得承认“英雄造时势”。伟人之所以能够成其为伟人,必有其伟大之处——这正是我们今天重新关注历史伟人的原因。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年谱》以及邓榕所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细心体会下邓小平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气质和能力。

6.对比1978-1989时段,90年代以来至21世纪初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有哪些新变化和新问题?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来说提出了怎

样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长历程有何经验教

训值得我们铭记?

结合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试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之客观必然性进行分析。

提示:对世情的新变化和新挑战的梳理,旨在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对国情和党情方面新变化和新问题的认识,旨在弄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实践基础

和现实依据;而对党的建设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回顾总结,则在于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提出的历史依据。大家可以结合教材P23-25以及课件的思路对本题进行把握。

7.在当代大学生眼中,应以何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中国先进文化”应具备

哪些特质? 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分析:

关于中国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及内涵,大家可以参考下理论的分析(参见教材第十章),其

中提到中国先进文化的特点应该是“面向现代化(时代性)、面向世界(开放性)、面向未来

(创新性)”,表现形态应当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我觉得与许多同学的分析实质

上是相通的。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包括: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建设的关系处

理不顺(文化成为了经济、政治的工具);文化产品供给上的市场(利润)导向;道德文化、制度文化的严重缺失等等。同学们可以继续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8.1)如何理解“中国先进生产力”?执政党怎样做才能代表好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如何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政党怎样做才能代表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分析思路:

(1)A、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由

人(劳动者)和物(生产资料)两方面的要素构成;现代社会,管理、信息、科技也成为了

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中,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反映生产力先进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

强调的则是中国实际,尤其是指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内容与途径应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来选择。

B、对执政党而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根

本任务来抓,站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列按照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促进生产力发展

(一个中心;科教兴国);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生产力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2)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从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其中,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等基本权益的保障。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执政党必须始

终关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在发展中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还必须要引导人民正确处

理好各种具体利益、眼前利益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9.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如

何把握?

这一题几乎是近几年期末考试的必考题,可从参与同学回答的情况来看,实在是有些不尽如

人意啊。。

首先值得强调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表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共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一是毛泽东思想,其二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

略思想)——(具体参见教材P7第三段)——关于这一表述,上面居然没有一位同学说准

确,这是为什么呢

其次是关于辩证统一关系的分析,大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展开分析:

1、在根本方法、政治立场以及理论品质等方面的一脉相承性(具体参见教材P11-12)。

2、发展与创新性。可抓住两点来进行展开分析:一是时代、实践有何发展变化,从而要求

理论做出发展和创新;二是理论的主题和内容有何具体变化。——理论之间辩证统一关系,大多数同学们基本上把握住了,但一定要深入分析论证,否则对问题的论述就会显得缺乏深

度。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

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十八大再次强调:我们

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10.你认为举旗必要吗?怎样认识旗帜问题和道路问题的重要性?

解析:

这个问题在一般课堂中是我安排大家讨论的话题,从现场同学的讨论来看,他们的看法可远

没有楼下的同学意见那么“惊人的一致”

从旗帜的方向作用和形象展示作用出发,大家基本上都赞成举旗;而对于旗帜问题的质疑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现有举旗方式的质疑,二是质疑自己选择旗帜的权利如何保障(或

者是认为自己对旗帜内容没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所以对这一问题漠不关心)。

关于这两方面,我的看法是:

1、只有科学地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1)写在旗帜上的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对真理;(2)旗帜的内容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

创新;(3)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教条主义、宣传性强制灌输的方式)对待旗帜(理

论)。

2、目前我们所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这实际上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具

体选择。我们对自身自由(如自由选择权利的保障)的关注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注意:不同

于个人发展前途的选择,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只能在具体的历史、人文传统和体制环境

下进行;而且,只有在公民社会整体素质的及其理性精神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更有可能作

出理性的、符合实际的选择。

1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请结合现实谈谈怎样才能

做到“以人为本”。

12.结合视频《对话:科学发展观》,试分析当前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客观必然性。

注:本题参见教材及课件的相关解析。

13.如何科学地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内涵及其关系?联系自己

生活和学习实际,举例说明如何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

15.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点,阅读参考资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见课程资源库),把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及内容特点。

思考: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还表示至少需要经过20年才会考虑向社会

主义过渡,但到1952年下半年,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什么当时在发展道路选

择上会发生如此急剧的转变?

16.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第三集前25分钟的内容,了解1949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那段激情岁月;与此同时,自学教材第五章第二节,掌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的理论阐述。

在此基础上,请大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评价,并总结这段历程可能带来的现实启示。

如果本题是论述题的话,具体分析思路可为:

1、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及内容的简要陈述。

2、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102-104),同时结合现实进行阐发。例如: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也应该注重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以及其它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否也应当逐步推进,且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等等。。

3、总结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和偏差,同时进行现实反思。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同样不能急于求成;应继续加深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等等。。

4、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总体评价。参见教材P105最后一段话。

也可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偏差分别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体评价。

二、结合现实进行反思。

这一题是历年期末考试的重点问题哦,大家一定要着重把握。

17.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一点,把握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试问: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本题的回答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像前面大多数思考题的回答一样,大多数同学尚不懂得如何运用手头的资料为解决问题来服务,而仅仅是将资料罗列出来而已。其二,做问答题关键得看分析视角是否符合题意需要,逻辑层次是否清晰,而非字数越多越好。在这方面大家也尚有欠缺。

本题问的是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对此,教材第一节第一点进行了阐述,我的课件则可以为大家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启发。具体答题思路如下:

1、界定1949-1956我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阐明其非独立性和过渡性。

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3、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4、简要总结。

注意:其中第2、3点不是简单列出特点和矛盾的内容就行了,而是要结合对这一时期社会特点和矛盾的分析来说明其过渡性,这样才符合题干要求。

18.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一帆风顺地进行。从1956到1976年,二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为帮助大家回顾那段历史,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福贵》第18-19集较为生动地再现了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的场景。

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初期的这段艰辛探索历程的认知吧,并试对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

提示:

一方面,总的来看,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过渡及社会主义建设均出现了较严重的失误和偏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搞清楚;党内普遍存在左倾冒进主义的情绪,急于在较短时间内就建成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承认,这一时期我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从理论探索方面看,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思想成果。如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以及社会矛盾、“三个世界”理论等方面的思想;刘少奇提出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在农业中实行生产责任制;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等等。

(2)从实践发展进程看,尽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否定“文革”前几十年的历史,这段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则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试结合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谈谈你对发展的认识。

提示:在上述观点中,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对我国和执政党的重大意义;而胡锦涛的观点则侧重于关注发展的科学内涵以及方式。

与此相适应,大家的论述也应从三个层次进行:(1)发展的科学内涵;(2)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联系我国实际谈如何发展。

20.对照之前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描述有何创新之处?这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概括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本题答案请大家参照教材P118-122的分析。

21.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则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对这一目标作了进一步的表述,十八大则在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那么,“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何联系与区别?怎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注意:本题为教材上第六章课后的最后一道思考题。关于“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关系的分析请大家参考郭颖同学答案;关于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方式大家可以按照教材P157-158的框架以及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22.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注意:本题其实包含两问(1)为何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38-139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描述)(2)为何我国的社会主义会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41-142或我的课件)——遗憾的是,大多数同学都没能正确把握这一点

对于第一问,大家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发达”的特征来说明“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第二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提供的课件,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等三个侧面进行展开分析。

2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并分析两者的内在关联。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行把握:(1)这一概念的含义。见教材P137。(2)这一概念的中国特性。即“它不是泛指。。而是特指。。”(3)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时间范围。即“它应该从。。开始,到。。为止”。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联,请查阅十八大报告第二点。

24.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试联系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谈谈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25.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以及理论基石的。试结合理论背景及实际背景,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客观必然性的认识。

26.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回首这30年,你会对我国的改革作出怎样的评价?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基本经验?

27.试结合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谈谈你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以及缩小差距的对策的思考与认识。

1、由于区位环境、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

2、随着现行分配制度的确立,知识、技术、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也参与收益分配,个人收入易产生并拉大差距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如某些行业搞垄断经营,取得了过高收入

4、现阶段的再分配手段仍不完善

5、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给非法收入提供了滋生土壤

指导方针: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积极扩大就业

健全法制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分组讨论题1,2,3 篇7

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纲领:一个政党根据

他所代表的的阶级利益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路线。党的历史使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现阶段的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和掌握十五的房展规律,判明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查事变的进程,制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正确纲领,路线:才能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始终站在革命运动和建设事业的前头,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人物,兵最总实现共产主义。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党的纪律:单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主要有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人事纪律,群众纪律,经济纪律,保密纪律,外事纪律,道德纪律等等

2.第一,“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一规定要

求党员要比一般工人群众具有更高的共产主义觉悟。这个觉悟有三层含义:(1)共产主义理论的觉悟。它要求每个党员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工人阶级历史使命,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2)共产主义思想意识的觉悟。它要求每个党员具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先人后己,克己奉公。(3)共产主义的实干精神。它要求每个党员以共产主义理想指导自己的行为,把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化为实干精神,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一规定深刻揭示了共产党员的宗旨和任务,它要求每个党员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自觉地使个人的一切追求服从和适合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人民利益甘愿作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做到光明磊落,克己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真正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第三,“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一规定要求每个党员永远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同劳动人民平等相处,同甘共苦,真心实意地为劳动人民谋利益,绝不容许脱离劳动人民去搞特权,谋私利,更不允许站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如果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靠近党的欲望,进而自己也会提出做一名共产党员的要求。”对于要求入党的同志来说,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有持久不衰的精神动力,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建功立业;才能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到模范作用;才能努力摆正党和人民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逐步树立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才能正确对待争取入党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当周围的同志比自己先入党的时候,不会沮丧和急躁,而是加倍努力;当接受考验的时间较长时,不会自曝自弃,怨天尤人,而是找出不足,迎头赶上;当自己要求入党的行动没有被正确理解,甚至受到一些人的曲解、误会时,也能正确对待;当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要求入党的同志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这种考验在新时期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参加革命和加入党组织,意味着担负艰巨、危险的工作,甚至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有个别投机分子混入党的队伍中来,残酷的环境也起着大浪淘沙的作用,一些不坚定分子很容易被淘汰。党执政以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执政地位的巩固能够使党更好地坚持“三个代表”,把一切有志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识之士吸引和团结在自己周围,并不断地把其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共同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另一方面,由于党处于执政地位,一些思想意识不健康的人存在投机心理,认为入党不仅没有什么危险,而且还可以捞到个人好处,有的甚至把入党当作追名逐利的阶梯。因此,为了维护党的纯洁性,党组织必须严格考察要求入党同志的入党动机。通过必要的政治审查和长期考验,去发现哪些同志的入党动机是端正的,哪些同志的入党动机是不够端正的。只有那些入党动机端正又具备党员条件的人,才能被吸收入党。这就告诉我们,申请入党的同志要想实现自己的入党愿望,只有老老实实地树立起正确的入党动机,经受住党组织的考察

第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员标准。要明确工厂党员的标准不能降低,要明确党员标准并非高不可攀,要全面理解《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第二,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厂党员,时刻反省自己,做到3个对照,对照《党章》的要求,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对照周围同学,自身是否存在先进性,自身是否很好的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对照自己的过去,是否在不断的进步。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一人格魅力凝聚认得团结力,已成熟思想折服认的带领力,以灵活策略驱动人的引导力。

大学生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中应该始终以党的3大作风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学以致用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投身党的事业之中,学业有成,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利回报社会,发动并带动群众,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自我反省,而且还要积极帮助周围的群众共同进步。,同时,还必须时时牢记并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成为弘扬艰苦创业精神的模范。

3.第一,在思想上自救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注意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社会主义时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第一,要认真学习。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还要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主要靠自学,当然,必要的灌输也是不可少的。

第二,要认真进行思想改造。除认真学习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而这个改造最主要的在“内因”。要想认真地自我改造,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标准,不断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任性和偏私。还要敢于向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腐朽的生活方式宣战,要勇于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造的目的。象周恩来同志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第三,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比如享乐主义,这种人生观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因此贪图安逸,追求吃喝玩乐。在它的影响下,一些人讲“不

要活得太累”,“过把瘾就死”等。面对灯红酒绿的美食城、歌舞厅、夜总会,有的领导干部经常泡在里面,还美其名曰“工作应酬”。对诸如此类的观念和说法,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对错误的东西必须要坚决抵制,否则,你原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会被这些所谓的“新观念”所替代

第四,领导干部要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树立“三观”的过程中,作为领导干部,要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如何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造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每个党员都应该履行的,但作为领导干部责任更大,其作用也更明显,工作有失误,可危害一片。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十分珍惜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真正实践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

当代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甚至要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象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徐影超

入党积极分子学习讨论题(精选) 篇8

(供分组讨论参考)

1.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2.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入党动机问题。

3.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你将如何以实际行动向组织靠拢? 4.谈谈以对入党程序方面的认识。

5.谈谈你印象较深的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

6.谈谈你对“构建和谐校园”的认识,以及如何发挥自身作用。7.如何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8.谈谈人生追求与“两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方针的贯彻。9.什么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0.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人生启示。

11.共产党员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怎样自觉履行义务和正确行使权利?

12.如何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我为什么要求入党?大学生如何以实际行动争取做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3.谈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

14.谈谈新形势下如何认识与践行共产党员标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说明:

1.以上题目供学习交流讨论和写学习体会时参考。

2.讨论时要求每位党员就一个或多个问题准备发言提纲并作发言,并安排人员做好纪录。

上一篇:探放水技术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