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购物中心发展之路四篇

2024-05-13

大型购物中心发展之路 篇1

一、大型购物中心的起源及特点

“摩” (MALL) 起源于欧美20世纪中期, 是现代工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产物, 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高级的商业型态。作为美国商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行业增长速度较快。在20世纪30年代, 美国德克萨斯州出现第一家SHOPPING CENTER设计概念的商场, 它就是SHOPPING MALL的最初概念。1975年, 美国出现第一家直立式的SHOPPING MALL即美国的WATERTOWEN PLACE, 1992年开业的SIMON则以40万平方米的面积将“摩”推向新的层次, 到现在“摩”已风靡全球。

能够称之为“Shopping MALL”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处于城市的核心位置, 有人流及消费基础;二是规模至少要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三是从招商层面来讲, 应该是国内、国际的综合性招商, 项目的产业结构应为综合型, 涵盖了品牌主力店、大卖场、酒店公寓、写字楼等多种产业形态。其业态结构特点为:由发起者有计划地开设、实行商业型公司管理, 中心内设商店管理委员会, 开展广告宣传等共同活动, 实行统一管理;内部结构由百货店或超级市场作为核心店, 以及各类专业店、专卖店等零售业态和餐饮、娱乐设施构成;服务功能齐全, 集零售、餐饮、娱乐为一体, 根据销售面积, 设相应规模停车场, 选址为中心商业区或城乡接合部的交通要道;商圈根据不同经营规模、经营商品而定, 店堂典雅, 宽敞明亮, 实行卖场租赁制。目标客户以流动顾客为主。

一般认为,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的“赛特购物中心”是我国大型购物中心的真正开始, 以后购物中心开始大量出现。清华大学商学院的李飞教授把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即萌芽期、摸索期、发展期。第一个阶段是购物中心的名称受到追捧, 全国各地的大小商场都热衷于改名为购物中心, 但是从功能和面积来说他们都不是名副其实的购物中心;第二阶段是由房地产开发商、港台海外华商投资兴建的购物中心, 这一时期的购物中心都具有了购物中心的外形, 也具有了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的综合功能, 但是从购物中心的类型来说还比较单一, 管理上还在摸索阶段;第三阶段是发展期, 也就是现在。下面我们从几个主要方面看一看我国现阶段大型购物中心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二、我国大型购物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供求不平衡

由于2003年开始的大型购物中心投资热, 致使一些投资盲目上马, 缺乏总体的规划方案和可行性分析, 由此导致不少的建好用房没有招商成功。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称, 截至2005年底, 全国商业营业用房空置面积达到3872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23.2%。由于大型购物中心占地面积庞大, 大型百货零售企业又是一个中心城市的窗口, 是一个城市的脸面, 购物中心兼备商业、金融、地产三种属性, 是城市发展中的最活跃的元素之一, 筹备如此大规模营业场地的大型购物中心, 是一定要纳入一个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 购物中心项目的开发应该符合城市总体发展的目标。相对应, 大型购物中心的招商本身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这有别于传统大百货店的先选址、先开发、后招商的模式。相反, 大型购物中心应该是先招商再开发, 也就是将购物中心的主体经营项目先确定下来, 再按主体经营项目所属各主力店的规范要求来做整体的统一规划与开发, 这样一来, 开发完成后的购物中心即符合市场的需求又规避了完成后的招商风险。盲目做购物中心项目的开发风险是非常之大的。

2. 城市功能配套建设与大型购物中心不协调

国外发达国家已发展成功的数十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中心与当地整个城市的功能是完全配套的, 比如交通位置便利、大型停车场等。国内的一般中心城市的人口都在500万之上, 国内中心城市的规划总是滞后城市的经济与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造成城市的功能配套建设总是在修修补补, 急剧膨胀的人口与车辆造成国内的中心城市大范围的堵车现象, 节假日这一现象就更加严重。国内中心城市交通的不顺畅、主力商圈停车位的建设滞后等, 制约了大型购物中心在消费的黄金时间内吸引更多的人流, 更重要的是吸引不到更多有购买力的有车阶层。就拿西安市小寨区域的的百盛、金鹰国际、省军区三个购物中心来说, 仅金鹰国际门前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停车场, 这严重制约了小寨商圈购物中心的发展。因此, 国内城市的规划、城市功能的配套程度才是决定大型购物中心成败的决定因素。

3. 经营管理模式缺乏

Shopping Mall的经营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开发商自行出租, 统一进行经营管理, 这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在业态已发展成熟时采用的;二是出租主力店, 出售小块单位;三是开发商聘请或委托专业商业运营商进行运作。当前我国Mall的开发主要采取第二种方式, 与主力商户签订承租合同, 出售小块单位回笼资金。究其原因, 除了开发商仍存在短视和投机行为外, 其自身经济实力的不足也是开发商迫不得已的行为。但这样造成的后果是Mall的管理难以统一进行, 买断所有权的业主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各行其是, 以至Mall难以从整体上开展统一规划和营销活动。大型购物中心项目是中国近几年才兴起的新型业态, 百货零售业界对此业态的认识与经营管理仍存在许多盲区, 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成熟经营管理的经验积累。如果完全按照商业地产的经营模式, 也就是说将铺位全部卖出去或租出去, 只做一些普通的物业管理, 那是极不利于这一业态的市场培育与发展的。折衷的选择是, 由具有成熟的大型百货店经营管理经验的团队来进行统一的管理, 除了一般的物业管理之外, 仍要加上统一的营运与推广的职能管理, 以此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型购中心的经营与管理模式。

三、我国大型购物中心发展趋势

1. 大型购物中心有取代百货店的趋势

这是因为其一, 由于中国零售业独特的发展过程, 百货店没有发展成为国外百货店那样代表高质量、高价格的世界品牌的零售店, 百货店品牌的著名程度没有达到全国知名的水平;其二, 2003年以来百货店无论是销售额还是营业面积都呈下降趋势, 相反专业店的营业面积和销售额却在上升, 百货店的综合优势越来越弱, 这给了购物中心取代百货店的机会。可以说, 卖点集中、消费者有充分的消费选择权已成为零售业发展的方向, 大型购物中心的迅猛发展已成为零售消费的重要支撑点。消费者的需求从单一的购物向多元娱乐休闲的转变, 为“摩”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现有的零售业发展形式来看, 百货店形式已经走过了高峰期, 超级市场也在迅速地分化, 零售企业大型化、集中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并向多元化方向过渡。大型购物中心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蓬勃兴起。

2. 融资渠道出现新变化, 多元化格局初现

由于2005年国内融资环境的变化, 一些商业地产企业纷纷寻求新的融资方式。海外资金、房地产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融资方式出现。《2006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报告》中指出, 我国购物中心对海外房地产资金诱惑力惊人, 同样投资购物中心, 在美国的年回报率不到5%, 在东南亚可达8%至9%, 而在我国, 由于诸多因素, 回报率相对更高。近两年来, 摩根士丹利、美林、高盛集团、美国花旗集团等海外规模资本已先后涉足我国商业地产投资领域, 国际投行淡马锡基金和老虎基金等海外基金也通过斥巨资购买我国内资企业股权, 他们的目标直指国内优质商业地产项目。

3. 全新购物消费需求的出现

消费需求日趋差异化、多样化、复杂化, 使现代社会进入了重视“情绪价值”胜过“功能价值”的时代, 也就是说, 人们更加重视个性的满足、消费的愉悦、购物的舒适度和优越感。这种消费现象被专家称为“感性消费”, 即以满足人们心理感受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在新的消费需求下, 消费者对现时大型购物中心在商业、文化、娱乐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摩”首先要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买所需全部商品的要求, “摩”同时还是人们进行文化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场所。从消费者的角度看, 购物既是家务, 也是一种休闲、放松的体验, 要用愉悦的心情去享受。这样, 消费者对购物环境舒适性与安全性也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人工照明和空调技术的运用使“摩”不再依赖于自然光线和气候条件, 而是能够创造出自己的气候, 以摆脱不良自然条件的影响。“摩”内绿化景观的设计、绿化空间的覆盖能为消费者在商业建筑林立的城市中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环境。

4. 大型购物中心开发热度开始降温, 开发方式发生变化

由于受商业地产项目空置率所累, 一些开发商转变开发模式, 以往“先开发、后销售”的住宅地产开发模式正被“先招商、后投资建设”的开发模式取代。另外, 大型购物中心一些失败的开发让“购物中心开发热”高温不再。由商务部起草的《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条例》目前已由二类立法转为一类立法, 《条例》的部分内容包括:要求城市商业网点的分布更刚性、更具体地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要求对大型商业项目的立项举行强制性听证。《条例》的起草和出台将对零售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大型超市的发展将会相应地做出一些调整, 中外企业在网点的选址和布局上都会理性一些。这将对以往大型商业项目的盲目开发势头有所遏制。

参考文献

[1]刘念雄:购物中心开发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刘念雄:购物中心开发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陈建明:中国超级购物中心投资开发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2]陈建明:中国超级购物中心投资开发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3]卢泰宏: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3]卢泰宏: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周颖:国外购物中心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商业经济文荟, 2005 (3) [4]周颖:国外购物中心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商业经济文荟, 2005 (3)

大型购物中心发展之路 篇2

1 健康体检机构的产生

健康体检机构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医疗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大众对于疾病预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各种民营资本和其他形式的资本不断注入的情况下,健康体检机构变得形式多样化,数量也急剧增多,特别是2003年非典肆虐之后,多形式、多模式的体检机构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并涌入市场,形成一个拥有庞大市场和上升空间的第三产业。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医疗消费支出为2648.5亿元,而保健品消费支出近1000亿元。在北京、武汉等一些大城市中,年体检消费量可达40亿元。有数据证实,在健康体检管理方面投入1元,相当于减少3~6元医疗费用,如果加上由此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回报,实际效益是投入的8倍[2]。可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疾病的预防和自身的健康程度更加重视,人们用于健康体检的消费将会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无论从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方面考虑,健康体检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体检市场需求的潜力和空间将会更大。

2002年北京慈济健康体检中心成为国内第一家专业体检机构,随后各种私营性质的体检机构逐步成为体检市场中的生力军。另外,各种性质的疗养院内增设或进一步完善的体检中心也逐步活跃在竞争激烈的体检市场中。同时,各级大型医疗机构也开始不断重视这个可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体检市场,并且迎合“医检分离”的体检要求,下设各种体检

(1)浙江省人民医院,310014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上塘路158号

中心,从门诊诊查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统和更加重视服务理念的体检流程,成为整个体检市场的主导者。

2 各健康体检机构的现有问题和不足

国内体检市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过低的准入门槛、简易的规章制度和缺乏有效地审核和质控体系是引起体检市场中体检机构种类繁多、相互间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3]。根据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各级各类的医疗机构均有相关管理标准,唯独体检机构在管理标准中缺乏明确规定。在设立体检中心、开展体检服务的行业准入过程中也缺乏严格标准,只需在专业医疗机构中拥有从事健康检查的行业工作人员,具备资格证和行医证便符合了设立健康体检机构的要求,这对体检行业的操作规范化、结果标准化极为不利。

与医疗行为不同,体检医师所面对的主体是大部分的健康人群或亚健康人群,需充当更多的服务性角色。在体检过程中,如何做到更加人性化,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简便的检查流程是各体检机构极为重视的一环。而许多体检机构中缺乏专门的体检医师和服务人员、服务理念不强、管理意识薄弱,甚至部分检查不能做到“医检分离”,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目前,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类体检机构中,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3 目前健康体检机构的分类及模式

根据目前国内众多健康体检机构的模式、性质和隶属关系,主要分为三类[4]:一是附设于综合性医院的体检机构,如在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设立的体检中心,这一类型的体检方式是目前在体检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二是独立于医院之外的专业体检机构,包括由卫生主管部门或疾病控制中心置办的体检中心以及近几年新兴的民营或中外合资的健检中心等;三是近年新兴的疗养院内的体检中心,如各地方的疗养院和军队、企业疗养院等。这三类模式是目前市场上发展较为成熟的健康体检模式,具有其完善的运营机制,全面的检查手段和专门配备的技术力量,但每种模式都有其一定的缺陷存在。如何克服在健康体检行业里不同类型模式的自身缺点,寻找最适合社会大众和不同层次人群对于满足自身健康需求的一种最佳模式,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1 独立于医院之外的专业体检机构

市场上各类体检机构,无论是民营还是合资,都是以建立专业化、市场化、服务型、盈利性为手段和目的,大部分机构专业定位准确、管理体制完善、业务运作成熟,且在体检过程中服务人性、环境优越和设备先进,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然而,参加体检的客户在选择这类机构时却往往较为慎重,因为体检者本身或社会对于检查结果的认可度和检查费用等方面常常会产生疑义。因此该类机构缺乏足够和稳定的客户来源,同时它们在健康体检管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等方面需要自我探索和完善,且前期投入较大、市场运作困难,收益无法得到保障。另外,专业化的体检机构过于注重体检环节和现场服务,在档案建立和随访机制中存在着一些缺陷。

同时,该类体检机构缺乏强有力的医院资源做支撑,即便拥有权威、完善的健康体检能力,但对于阳性检查结果缺乏有效的后续治疗手段,无法做到和医院资源有效整合。在国内,健康检查人群自主选择体检单位,一旦发现阳性结果需要自己寻找医院和医生就诊,而体检结果往往会要求被重新证实,而且在健康体检的过程中,大部分费用需要患者自己承担或者所在单位承担,这与国外的体检方式截然不同。在美国,每个公民根据医保中心指定体检机构和医生选择体检,而体检往往是在所指定医生多点执业中的社区或私人诊所中完成,进一步治疗则选择在所指定医生的大型医疗机构中完成。这种方式既可以保证居民在体检过程中不必进入拥挤的大型医疗机构,又能与一名医生长期接触,有利于信息管理和疾病治疗[5]。尽管我国不断重视健康体检,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但民营资本投资的体检机构想要得到稳定的人才队伍和医保支持,难度非常之大。

因此,以民营性质为主的该类体检机构在国内发展过程中必将受限于自身的先天不足。从国内一些体检机构的最新定位——“高层次、高水平、有特殊的社区医疗”可见,其努力从单一体检到社区医疗的角色转变,真正目的是要纳入我国的医疗体系。

3.2 疗养院内附设的体检中心

地方上各种类型的疗养院,如军队疗养院、企事业单位疗养院以及针对离退休干部的地方疗养院,面对这片“低投入、低风险、高回报”的蓝海,在目前的健康体检市场上也是倾尽全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体检服务。由于疗养院内的体检中心常常地处环境优美,服务优越,且有时带有度假性质,因此成为了吸引顾客的闪光点。但这部分体检中心存在民营体检机构一样的明显不足,即缺乏一支有经验、有技术、服务意识强的医生队伍和先进、全面的检查仪器和设备,这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尽管通过不断引进人才、增加设备,但没有综合医疗为依托,检测的结果往往不被三级医院所认可。而且在疗养院内聘用的相当一部分医生都是在大型医疗机构中的退休人员,长期脱离临床,在阳性检查结果的诊治分析中难免会与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理念产生偏差。

疗养院属于纳入医保体系的医疗机构,作为干部队伍和特定人群的保健机构,有着其他医疗机构难以替代的优势,但要在竞争激烈、不断成熟和规范的体检市场中站稳脚跟需要考虑与综合性医疗机构紧密合作,寻找强大的依托,并且探索自身的特色和模式。

3.3 以综合性医院为支撑的大型体检中心

目前,国内体检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综合性医院中附设的体检中心。这些综合性医院大部分是各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或省、地市级医院,拥有十分丰富的医疗资源,具备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设备。从省级医院到地方上的县市级医院,完善、成熟的医疗网络涵盖了各个方面。这些医疗单位在健康体检市场中拥有庞大的客户来源,通过体检市场也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影响力,扩大了医疗市场。可以说,体检已经成为了各大综合性医疗机构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内设置的体检中心在管理上是一个独立的单元,配备了专门的体检人员和体检设备。在技术支持上又拥有一批稳定的专科医师,可以保证专科体检质量的权威性、准确性和持续性。对于相关学科检出的疾病,可以提供最及时和最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延伸服务,因此可以有效提升客户对体检中心的信任度。同时,体检中心可以有效利用医院内一大批最完善、最尖端的检查设备以及得到专门技术人员的支持,可以得到更全面和更进一步的检查。多学科专家队伍的后盾支持为体检中心的健康检查、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和健康干预提供了最有效的保障,是实现体检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

尽管这些体检中心受限于大型综合性医院内场地环境一般、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薄弱、体检流程导向性不明确等的缺点,但可以通过加强医院自身的体检队伍管理、培训,加强资源配置等方式得到解决。并且,通过充分发挥其自身医疗资源充裕、技术水平过硬、社会信任度高和体检数量庞大的优势,更进一步注重体检人群与患者群体的诊查行为差异,将人性化、服务化理念贯彻于体检过程中,这一类型的体检中心将会成为我国未来体检模式转变的最终趋势。

4 健康体检中心发展模式探讨

依据我院体检中心2011年的全年体检情况,体检人次为85894人,其中企事业单位、单位公务员、机关部门及公司等单位体检占绝大部分,约7万人次,普通居民体检大约为1.5万人次;其中男性约4.7万,女性约3.9万,处于20~65年龄段的约7.1万人次;在体检过程中有临床意义的阳性结果的发现人次接近5万,疾病谱涵盖了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结节、痔疮、高血压、子宫肌瘤、胆囊息肉等,其中以代谢性疾病为主,既有外科疾病,又有内科慢性疾病。以医院优越的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政策资源为支撑的体检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善、合理、有序和人性化的体检流程,并且完成了将所有参检人员的体检信息进行电子归档、随访追踪、后续治疗的配套服务,使体检更加人性、结果更加权威、治疗更加及时。在体检中心成熟完善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益探讨。

4.1 加强体检的规范化和检查项目的个体化

健康检查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受检者身体状况的评估结果,建立与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体检过程,严格执行体检要求是健康体检的核心内容。在实际的体检过程中,体检中心既要使复杂程序简单化、简单程序流程化,提高体检效率,又要保证体检质量,就需要体检医师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迅速的反应能力和崇高的职业修养。根据体检人群的自身特点,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地域、职业特点等多方面的差异,体检中心设计了不同的体检套餐,力求做到检查项目的个体化,既要避免过度检查和有创检查,又要避免漏检发生。

4.2 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随访制度

信息化建设是健康体检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计算机采集的信息资料便于统一管理,减少差错和提高效率,必要时可以完成远程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包括体检客户基本信息管理、流程管理、检后管理,有利于随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根据我院体检中心在运行管理中的模式,信息化建设将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并且能对大量的体检数据能进行快速统计、分析、处理和利用。客户资料统一管理能及时有效地建立随访制度,特别是针对检查结果阳性的参检人员,可以提供更好地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和进一步的疾病治疗服务。

4.3 定期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和服务理念

建立规范、标准和全面的体检中心需要一个业务知识丰富、技术水平过硬和服务理念超前的人才队伍。我院体检中心坚持定期进行人员业务培训、服务礼仪培训与考核,把握健康管理的学科发展,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继续教育,强化和细化后续资料的电子归档、数据统计。同时加强体检工作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培训,避免参检人员在医院环境与患者群体接触而感染疾病。最终使体检中心无论在检查结果还是服务内容上,每个细节都力求做到完美。

4.4 与临床科室建立紧密联系

大型综合性医院内的体检中心有异于其他体检机构或体检中心,最重要一点是在于其丰富、权威的医疗资源。我院拥有微创外科省级重点学科群,8个省级重点学科;浙江省胃肠病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研究实验室(心脏移植分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普外科内镜、妇科内镜、骨关节内镜、泌尿内镜、消化内镜、先心介入治疗6个卫生部首批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构建了移植、微创、放射介入治疗及急危重病救治四个学科群。体检中心以浙江省临床检验中心、浙江省放射质控中心、浙江省超声医学专业岗位培训中心、浙江省医学检查诊疗中心PET-CT分中心为技术支撑,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体检过程中对检查结果持有疑义或需要进行进一步有创检查时,可以随时与相关科室联系;对于发现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阳性结果病患时可以转入专科门诊或病房进行治疗。在2011年8万多人次的体检结果中,疾病发现例数达到了近4万人次,包括了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泌尿系疾病等,需要临床干预的大约为1.7万;需要健康指导,改变生活方式的大约为2万;可能需要外科治疗干预的疾病包括痔疮、甲状腺结节、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子宫肌瘤、乳腺结节、肾结石等。因此,在健康检查中疾病的发现率是比较高的,完全需要设备先进、技术丰富的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做技术支撑,提高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4.5 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健康回访

体检中心建立体检人员的健康档案,将每次体检结果归档在案,体检分析人员依据每次体检结果,可以更为全面和动态地分析体检者的健康状况。同时,体检中心与临床专科医师可以建立紧密联系,将专科检查结果交由临床专科医师审核,对可疑体检结果进行最终评估,由此可以提供进一步更为有效的专科检查方式和治疗方式。健康档案的建立将体检者的健康管理更为系统、更为科学,可以有效地发现部分早期疾病,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意义重大。

总之,健康体检行业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和发挥空间的行业,市场巨大,并且随着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增高,社会对健康的要求提高和体检行业的进一步完善,这种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健康体检作为健康管理学科的“实体产业”,是社会群众所能接触到的最主要平台,也是完成自身健康评估的主要方式[6],健康体检的意识将会进一步深入人心。建立以大型综合性医院为支撑的健康体检中心可以规避检查结果可信度不高、社会信任度不足、随访机制不健全、体检过程不规范、后续治疗不及时等诸多缺陷。同时,通过加强管理制度的建立、人才培训机制的完善、服务意识的强化,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成为今后健康体检市场中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梁卫华.浅谈健康体检机构的产生与发展[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4):89-90.

[2]张成琪,孟庆跃,冯建利,等.健康体检发展与键康管理的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3(8):510-513.

[3]李继清.健康体检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医药,2008,8(12):152-153.

[4]樊广林,司菊霞.现阶段健康体检机构类型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1):52-53.

[5]刘琼,黄邵新,阎丽静.健康体检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14):2212-2214.

大型购物中心发展之路 篇3

这样的表象让人感觉奇异和混乱了。丰田到底是做什么的?产生这样的疑惑是不是我们的头脑已经僵化,丧失了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其实正确的答案是,丰田现阶段主要做汽车,二战以前或许是做纺织机的。摩托罗拉现在不是不做手机了吗?当然,摩托罗拉是个反面教材。丰田几乎从不裁员和剥离自己的产业,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是丰田财团的本家,现在依然是世界500强企业,也是纺织行业的翘楚。

提到丰田,不少人可能首先会想到“拧干毛巾”的改善活动。通过改进保持丰田的高品质,从细微处的节省提高效率,再以此为新标准,继续实施改进运动。一言以蔽之,丰田的改进永无止境。这样的描述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到为了节约而节约的“铁公鸡”形象。其实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大把花钱正是丰田一贯的作风。承认丰田是小金库的荒木隆司副社长说:“丰田集团保留的23000亿日元是为开拓将来的事业和应对风险的准备金”。

的确,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就不可能有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的研发,也不能有丰田在农业、生命科学和环保领域的成就。再过几十年,问丰田是做什么的,大家或许会回答:“丰田不是全球最大的环保企业吗?”在丰田看来,任何事物都会“盛极必衰”,再辉煌的事业最终也会变得衰弱,一项事业的寿命再长也不过30年。想要在商界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开发新型产业。

丰田财团全貌

现在的丰田财团是以丰田佐吉创立的丰田自动织机为母体发展起来的庞大企业集团,2006年仅丰田汽车的关联结算收入就达210369亿日元,经常利润20873亿日元,净利润13721亿日元。截至2007年11月,员工总数达到30.9万人。

丰田财团旗下拥有5家世界500强企业,分别是丰田汽车、丰田自动织机、丰田通商、爱信精机、日本电装。十几家财团一级企业均是世界知名企业,产业链覆盖汽车产业从上游原料到下游物流的所有环节。不仅如此,丰田还立足于汽车产业的未来,不断在环保和新能源领域投资,成为环保汽车的领军者。

丰田财团在日本地位可以视为与三大财阀(三菱、三井、住友)集团及三大银行财团(芙蓉、三和、第一劝银)并立的较独立的企业集团。受东南亚金融危机拖累,1997年三井财团的樱花银行出现经营不善情况时,曾向丰田要求增资,制造商援助银行无论是在哪里都是一个特例,丰田财团强大的实力可见一斑。

1997年至2001年,日本经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拖累陷入低迷,而丰田集团始终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2002年5月,经济团体联合会与日本经营者团体连盟合并,成立新的日本经团联(Nihon Keidanren)。丰田前任社长奥田硕众望所归成为有日本财界总理之称的新经团联的首任会长。

丰田汽车超强的盈利能力让无数企业羡慕,其实丰田财团旗下多家世界级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不输于丰田汽车。众所周知,汽车配件的利润要高于汽车整车,日本电装、爱信精机、丰田自动织机被称为“丰田三架马车”,其主营业务正是汽车零部件。日本电装是世界屈指可数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之一,在日本排名第一。爱信精机是世界第九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丰田汽车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其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闻名于世。

著名的丰田自动织机是丰田集团的本家,多年来,公司以自动织机为基础,向世界提供了众多的一流产品,其中许多产品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如喷气式织机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9%(2002年),汽车空调用压缩机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8%(2002年),叉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2002年)。丰田自动织机高浜工厂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专业生产工业设备的制造厂。

在日本汽车界,“销售的丰田,技术的日产”流传甚广。由此可见,丰田汽车绝对不是一般的造车者,而是更接近于商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丰田汽车就是一群商人的集合。丰田的商业能力集中体现在丰田通商身上。丰田通商总是刻意保持低调,尽量地隐蔽起来,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和帮助着丰田汽车。

丰田通商的业绩在2007年3月达到销售额3兆日元、常规利润970亿日元、净利润465亿日元成为排名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之后的日本第5大综合商社。值得一提的是从1971年到2006年,丰田通商在中国成立了116家合资企业,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丰田汽车产业群,强力地支持着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发展,最终使丰田汽车超越之前进入中国的众多外国汽车巨头,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

丰田的资金周转

众多书籍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丰田是如何一步步强大起来的,但很少有人提及丰田的金融、财务以及现金周转。资金周转对企业的重要性如同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一样,丰田经营的要诀是“保持远大的目标,并配合精密的预算”。有长远的目标才能网罗人材。有配合精密的预算,才能用长远的眼光投注资金。换言之,就是现金周转经营。

石田退三担任丰田社长的第一年,丰田汽车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自有资本率仅为5%,自有资本与负债的比率为990%。以三井银行和东海银行为中心的24家银行在政府的授意下对丰田进行了融资,融资金额1.882亿日元。于是丰田加入了三井集团的“二木会(集团内企业领导人会)”、“三井业际研究所(二木会直属的智囊团)”和“网町三井俱乐部(以集团企业中间领导层为会员组成的社交俱乐部)”。

1950年4月,丰田汽车生产和销售分离,作为生产商的丰田汽车工业股份公司不再生产丰田汽车销售股份公司订货量之外的车辆,明确地分离了设备资金和销售资金。丰田汽车销售股份公司始终坚持“客户第一、经销商第二、生产商第三”的原则,依赖地方资本建立了强有力的销售网络,“销售的丰田”得以扬名,可以说是销售的不断强大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

以石田退三、神谷正太郎为首的经营管理层经历了丰田最艰苦的岁月,深切的感受到银行“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提出了“必须建立不依赖银行的经营体制,自己的城池总要由自己来坚守”,1978年完全实现了无贷款经营,利息不再是经营成本。

1982年销售和生产部门合并为丰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丰田汽车自身的备用金有14875亿日元,丰田集团内部更是达到了23000亿日元,丰田汽车的备用金中有6200亿日元是现金存款。

汽车产业与金融产业密不可分,像通用汽车的金融子公司的利润远超过汽车等基本业务。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的金融事业销售额已经超过总销售额的20%以上,而金融资产占企业总资产已经超过60%。丰田2000年7月整合金融资产创立丰田金融服务公司(TFS)。2007年3月决算,丰田金融服务公司(TFS)总资产11兆6135亿日元,利润1558亿日元。TFS集团旗下包括五家公司:

1.开展销售金融和信用卡事务的丰田金融股份公司

2.销售丰田集团发行的公司债券和投资信托的丰田金融服务证券股份公司

3.管理资产运用,进行投资顾问的丰田资产管理股份公司

4.代办财务和总务,管理财务咨询、人才派送、财务教育的丰田财务股份公司

5.处理汽车保险、火灾保险、伤害保险、赔偿保险的同生伤害保险(丰田汽车持股33.4%)

TFS集团已经在美国、德国、法国、挪威、巴西、波兰等国家获得了开设银行的资格。而在日本没有银行资格仅限制存取款业务和结算业务,对资金实力雄厚的丰田来说,筹集存款、增加资金不具备任何意义。

除了成立金融子公司外,2003年丰田针对财团内企业引进了CMS(资金管理服务),超过2万亿日元的丰田闲置资金在集团内部得到有效利用。向各分公司进行超低利息的融资也成为可能。

丰田汽车目前已经成为丰田集团旗下各公司的主要控股公司,集团内部普遍形成交叉持股状态。不仅如此丰田汽车还大量购入本公司的股票,2002年3月决算时购买本公司股票的支出为2828.49亿日元,2003年3月决算时更高达4546.11亿日元。这种稳健的资本结构,让丰田集团的经营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

综合型制造业企业集团

丰田汽车的创立者丰田喜一郎在欧美考察旅行时,目睹了英国棉花产业的衰落趋势,认为需要开发能够代替自动织布机生产的新型产业。所以在公司内部冒险性地制造汽车,丰田汽车就这样诞生了。对新型产业敏锐的预见能力也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的。丰田前社长奥田硕曾经说过:“绝不能做成功的囚徒,越是成功的人越会拘泥于自己的做法。但只要周围的环境发生改变,你的那一套就失去用武之地了。”丰田的强大的原因正是在于不惧怕“变化”,甚至是欢迎“变化”,而不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丰田式生产”。

1990年,丰田更改了公司章程,向船舶、航空器、航天器、信息通讯等全新领域开始了全面进军。尽管在此之前丰田也曾经向汽车产业以外的住宅建设、产业车辆、工业自动化相关系统及设备以及信息通讯企业、航空航天企业等领域进行过投资,但通过这次修改公司章程,丰田明确地向世人展示了它将面向21世纪全面拓展新事业、向一切可能性发起挑战的姿态。

作为修改章程以前的一项重大变革,1989年丰田对公司的组织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废除了课、系两级机构,使原来的部、课、系这种金字塔型结构变成了平面型结构。通过这项改革不仅实现了迅速决策,同时由于每名职工都可以自由地参与公司各项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全体职工的能力。

1992年,为了在全公司范围内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又设立了丰田环境委员会,并制定出了被人们称之为丰田地球环境宪章的《丰田对于地球环境的参与方针》,提出了“制造亲近人类与地球的汽车”的公司宗旨,更加积极地投入了保护地球环境的事业。从前面白薯和植树造林的例子,可以看出提前10年、20年的先行投资是“丰田的传统”,被称为“钱生钱的投资方式”。

2002年丰田汽车的利润首次超过1兆亿日元,2003年丰田的研发经费更是达到了6900亿日元,排名日本企业的第一名,远超过排名第二的松下电器(5800亿日元)。虽然丰田不遗余力地进行先行投资,但是在新兴产业的运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三年内必须出现盈利,五年内要消除赤字。比如丰田生命科学——绿化事务所在2000年创立花卉事业,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4亿日元,2001年实现了盈余,2002年完全摆脱了亏损。经过数年努力,前文提到的白薯业务也在2006年实现销售盈余。

在全球化经济中,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准确把握5年、10年甚至20年以后的经济发展情况,强化核心竞争力。丰田曾提出“汽车是一个移动的空间”,丰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造移动的空间”。船舶、航空器、航天器、信息通讯甚至是环保领域都和“移动空间”息息相关。21世纪的丰田有明确的主营业务,但实现方式则是越来越综合的制造业企业集团。

中心城区法律服务所生存发展之路 篇4

基层法律服务制度是从80年代初开始创立的,它们的出现,弥补了当时律师数量少、服务难以覆盖全面的不足,满足了农村组织和城区群众对法律服务的基本需求。经过90年代的整顿、撤消、合并,再到本世纪初的脱钩改制,基层法律服务所从最初的“事业单位”,实行与乡镇司法所“政事合一”、“合属办公”演变成了“实行自主执业、自收自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合伙制法律中介服务机构。而城区基层法律服务所是依法在城市街道设立的法律服务实体。这样的法律服务实体在过去的年代里曾经发挥了它的应有作用,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年代是有其生存的空间的,也为社会和公民提供了一些法律服务。在一个街道行政区划内只能设立一个法律服务所,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不得发起组建法律服务所,不允许个人的自愿组合方式发起组建基层法律服务所等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促进了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然而随着国家法治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承担司法行政法律服务职能的城区基层法律服务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行的国家法律体系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法律地位界定不明确;法律服务所的运行和管理体制不统一、不规范等等,这诸多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

一、中心城区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生存现状和面临困境 1.组织形式定位不明,开展诉讼代理服务缺乏法律依据,对未来发展的认识不统一。

(1)关于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组织形式,在司法部颁布的两个管理办法中规定:对“基层法律服务所按照事业法人体制进行管理和运作”。在当前法制不断健全,依法行政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显然已不符合法 律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也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基层法律服务所在进行机构法人代码登记和纳税申报时就面临了组织形式界定不明的情况,这就给我们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2)在代理服务方面,基层法律服务所承担诉讼代理服务在法律上没有依据。我国的诉讼法律制度由三大诉讼法规定,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律师、单位推荐的人及监护人、亲友才能接受委托,担任辩护人;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与刑事诉讼法基本一致,只是范围上稍有扩大,即经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托担任诉讼代理人。这里所谓其他公民代理,是在法院许可的情况下一种临时性、个人性的不收取代理费用的活动,不是专门的职业性活动。显然,三大诉讼法都没有赋予基层法律服务所以自己的名义代理诉讼的资格。(3)鉴于外部环境压力,司法行政系统内部对基层法律服务长期存在着不同看法及较大争议:有的认为它是特定时期的产物,是弥补律师不足的权宜之计,在律师业壮大后应逐步萎缩消亡;有的则坚持它作为律师制度的有益补充,同时是基层法治的重要辅助力量,应促其规范,长期稳定发展;还有的认为它是一种过渡形态,基于目前国情和律师业现状,它可以在农村保留发展,但应先从城市退出,并创造条件逐步向律师业并轨。这种认识上的分歧不仅造成对其发展模式、走向等重大问题长期形不成共识,还导致相关政策不时处于摇摆、步调不一和不确定状态。这些年外部的法律、政策环境也不时对基层法律服务的发展造成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在全国大中城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会议之后对我市基层法律服务的影响不小,同时又缺乏明晰的规范政策和措施使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2.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高。

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任职条件只要具有高中或中等专业以上学历通过内部考试即可。虽然学历本身并不等于水平和能力,但对于从事专业法律服务、担当着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专业人员来2 说,仅仅具备基础教育水平远远不够。并且一旦取得法律工作者资格,由于基层工作繁杂,很难有充足时间给自己充电,致使一旦遇到涉及法律知识理论或实务时,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为当事人服务。

3.规模较小,组织形式比较松散。

我区大多数基层法律服务所人数较少,业务量小,业务范围比较狭窄。虽然几个法律工作者工作在一个单位,但在具体工中,则完全各自为政。办案上还存在小作坊模式,单兵作战、个人主义比较突出。这样的法律服务所无法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4.法律服务所内部管理不健全。

一些法律服务所的规章制度制度虽然挂在墙上,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从受理案件到立案、代理、收费等环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等如个人单独收案。个别所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力,内部监督不到位,财务管理不规范,个别所甚至还存在收入不入账,收费少入账;案件卷宗材料不齐全,办理完毕后没有将办理情况归档备查等现象。

5.缺乏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规范和约束。在办案作风上存在着办案不讲究质量、办案粗糙的现象。个别法律服务工作者求富心切、唯利是图,出现了违反职业道德和纪律的行为。这既影响了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声誉和形象,又阻碍了基层法律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6.外部业务范围交叉,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

随着城区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他们对法律服务的要求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城区地域狭窄;法律服务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国家对法律服务所、法律服务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正式出台;法律服务人员也逐渐增多,这诸多因素使得原先一些律师不愿涉足的领域和案件已经被一些收益不多的律师所占领。也就是说过去多为法律服务工作者拾遗补缺的这块蛋糕在变小,并且要求分蛋糕的人数还 在增多。因此一部分法律服务工作者要争、抢民事经济的大案,常常以高额收费或以律师名义等不正当的手段收案。这些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违法违纪行为,确实损害了城区法律服务所的信誉,同时也影响了提供法律服务的质量,使城区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步履维艰。

7.人才流失、工作人员老龄化严重,事业发展后劲不足。自从脱钩改制意见出台后,部分法律工作者对基层法律服务前景感到担忧。有的认为基层法律服务是特定时期产物,随着律师队伍的壮大要逐步萎缩消失;有的认为基于目前国情和律师业发展壮大,基层法律服务在城区的发展空间将受到很大制约等等。这些想法使部分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思想上产生波动情绪,造成队伍不稳定。并且目前国家已经停止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格考试,因此法律服务队伍缺乏新生力量,老化也就在所难免。

二、城区基层法律服务所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基层法律服务所一直是我区各街道办的一支重要法律服务队伍,对全区特别是城区街道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立足社区和乡村,亲民近民、服务便利

我区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网络覆盖全区各个乡、镇、街镇。基层法律服务的服务手段贴近群众,便捷高效,为广大农民和居民提供了便利的法律服务途径,形成了与律师、公证、企业法律顾问优势互补、拾遗补缺的社会作用。

2.收费低廉

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收费远比律师收费低,符合现阶段我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还处于经济不富裕而又需要法律服务这样一个实际情况,尤其在满足城乡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法律救济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3.办理了大量法律援助案件,弥补了我区法律援助力量的不足,为政府分忧,为弱势人群解困,弘扬了社会公平与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4.承担了纠纷调解和法制宣传等部分司法行政工作,并且在协助街道政府组织、化解民间矛盾、开展法制宣传、推进依法治理等领域中不断扩展。城区法律服务所作为我区街道司法所的重要辅助力量,正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

三、改革与发展城区基层法律服务业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对民主法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再次提出了要求。在目前社会矛盾凸显,弱势群体利益的维护还没有完全到位,各种层次的法律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现阶段的基层法律服务业尚有存在的必要,对城区基层法律服务业的发展应给予积极引导,不应强求用政策硬性窒息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要看到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积极历史作用,认清群众对基层法律服务业的市场需求,理解基层法律服务业现在面临的困境,鼓励它们在规范服务、拓展职能、强化诚信、提高技能上下功夫,使其更符合现代法律服务的要求,最终让市场决定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生存和发展。

1.规范基层法律服务所工作

基层法律服务所业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为基层社区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社区群众提供了最基本法律服务。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工作重点应放在为街道政府的法制建设服务上,应放在为社区居委会和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基本法律服务上。应积极引导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街道和社区组织的法律顾问,为基层政府和社区群众处理诉讼、非诉讼以及法律援助等法律事务。为此要继续完善和理顺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基层法律服务的法律地位、工作性质、服务对象,严格“三证”(执业许可证、税务登记证、收费许可证)上墙,实行“两公开”(公开办案程序、公开收费标准)、“一监督”(接受上级业务部门和当事人监督)制度。应提高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执业门槛,拟任法律服务所主任人选必须具 备执业资格,新进人员必须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法学专业的学历,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2.拓展基层法律服务所职能

城区基层法律服务所是为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民主法治建设提供法律服务的重要载体,利用这个载体,广大社区居民能够就近、方便、廉价、及时地得到基本的法律服务,这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经济水平还不高的时期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要在拓展基层法律服务发展空间上下功夫,在扩大法律服务的层面上动脑筋想办法,在深化法律服务的层次上有所作为,从而提高法律服务的功效。可以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在街道成立“法律顾问团”,由司法所人员、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具体工作主要由基层法律服务人员承担,其职责主要是为政府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拆迁改造、企业改制、涉外事务等重大决策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服务;(2)指导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挂钩结对,帮助司法所处理在完成司法行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是参与非诉讼调解、法律援助、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3)把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办公场所延伸到社区居委会,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的法律服务,主要为广大群众提供及时、方便、价廉的法律服务,真正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4)以基层法律服务所为主体,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区法律援助中心业务上指导,挂牌服务,主要为社区弱势群体依法维权,提供法律咨询、非诉讼调解和诉讼代理等。

3.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监管

司法行政机关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其监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应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严肃执业纪律,筑牢思想根基,把好道德、纪律和法律防线;(2)健全、完善基层法律服务的业务工作规6 范,对法律服务人员在解答法律咨询、担任法律顾问、代理法律事务、主持调解纠纷等业务工作的每个环节上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3)参照律师管理的办法实行行业自律,由“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帮助并协调解决基层法律服务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基层法律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城区法律服务所生存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近红外反射比下一篇:读者调查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