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与对策论文十篇

2024-09-10

困难与对策论文 篇1

1896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首开土地储备的先例, 随后欧洲、美国曾经推行过类似于土地储备的制度。出现土地储备制度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速度过快, 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加、从而导致住宅供给压力、地价急剧上涨等城市发展问题, 这会导致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同时一些福利设施因为土地价格的原因而不能建设。还有的国家也将土地储备制度作为处置闲置土地和推行环保政策的重要手段。总而言之, 土地收储制度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我国于1996年上海成立了土地发展中心, 以此为起点, 开始了对于土地收储的探索。1997年, 杭州也建立了相关的部门。总的来说, 我国的土地收储制度起步较晚。2001年8月底, 我国已有约669家土地收储机构在运行, 收储土地23.3万亩, 出让5.8万亩。到了2008年, 我国已经成立了越2000家土地收储机构。虽然我国的土地收储制度的迅速发展, 但是我国的土地收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使得土地收储制度没有充分的发挥其优势。

二、目前我国土地收储制度融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收储融资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大方面, 一是国家对于土地储备的具体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二是对于土地的收购价格上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收储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挥作用。土地的流转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巨额的资金流动, 但目前资金的来源很单一。

(一) 资金的来源和融资渠道单一

参照《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中的有关土地收储融资的相关要求, 目前我国的土地储备融资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是单位的自有资金, 二是财政部门下拨的专项用于土地收储的资金, 三是来自银行的融资贷款。第一种资金来源是需要在收储并且在此进入土地市场出售后才能回收的资金, 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一种资金的来源。由于国家目前对于土地收储尚未有详细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所以划拨的资金数量上很少, 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收储过程中的需要。因此唯一能满足需要的资金获得渠道是银行或金融机构贷款。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是很不稳定的, 受到相关的金融政策和国家和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所以这就造成了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 且资金相对竞争的局面。

(二) 贷款期限与储备土地运营周期不能相互适应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6月5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的通知》, 不允许政府再以信用作担保申请土地收购储备贷款, 且贷款额度不得超过所收购土地评估价值的70%这就限制了土地收储获得融资的能力。2007年11月, 由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下发的《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 土地储备机构可以对产权清晰、申请资料齐全的储备土地, 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并申请核发土地证书, 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储备土地申请抵押贷款的问题 (2) 。国土资源部2012年下发的162号通知中明确规定:“土地储备机构核发年度融资规模控制卡, 明确年度可融资规模并同时反映已发生的融资额度。土地储备机构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时, 除相关文件外, 还应出示融资规模控制卡。银行业金融机构批准融资前, 应对融资规模控制卡中的已有融资额度进行认真核对, 拟批准的融资额度与本年度已发生的融资额度 (包括本年度贷款已在本年度归还部分) 累计不得超过年度可融资规模, 对本年融资额度已达到年度可融资规模的土地储备机构, 不得批准新的项目融资。”这就提高了贷款的要求。由于土地收购储备资金使用周期长、且资金使用密集的特点。而要想进行土地储备, 需要进行储备前调查、商谈、正式收储、土地平整、土地储备等步骤, 要完成这些步骤至少需要两年, 甚至长达4到5年, 整个过程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三) 贷款利率的波动带来还款风险

由于资金的循环周期的比较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贷款的利率, 增加了还款压力。由于土地收储机构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方式为担保贷款或者是信用贷款。土地收储机构是政府的事业部门, 所以信誉度比较高, 但是信用贷款对于个人的信誉度要求比较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贷款的难度。

(四) 贷款的难度在增加

财预[2012]463号文《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中规定:“地方政府不得以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国有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企业融资进行抵押或质押, 不得为其他单位或企业融资承诺承担偿债责任, 不得为其他单位或企业的回购 (BT) 协议提供担保, 不得从事其他违法违规担保承诺行为。”该文件规定限制了政府担保的行为。没有担保, 贷款的难度在加大。

三、对于解决当前土地收储机构融资的困难的建议

(一) 加大资本金投入, 提高抵御信用风险的能力

目前在我国普遍存在土地收储自有资金量偏小, 这就造成了贷款中信用风险的和利率的提高。要想加强对土地收储机构贷款资金的管理, 保证资金的利用率。对于银行贷款, 需要按时还款, 保持相对良好的信用等级。同时也应缩小对于银行贷款的额度, 加大对于只有资金的投入力度。参照国外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 可以从土地净收益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补充到收储机构资本金中, 逐年的增加本金的总额, 这样就可以降低从银行的融资规模, 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级财政部门对于土地收储项目的拨款, 又可以满足土地收储工作觉得资金需求。

(二)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改革融资方式

由于我国土地收储融资方式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 在融资方式上过于单一, 这也制约了土地收储工作的顺利进行, 增加了还款的压力。对此问题, 需要政府和相关的融资部门解放思想, 开拓眼光, 拓展融资方式。有的专家也在积极的宣春土地信托基金和土地证券化的方法来获得融资。目前, 我国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土地信托基金融资,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体而言, 要改革目前的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的问题, 在土地储备融资上, 我们应该大胆的采取一些新方式, 比如信托基金和土地证券化, 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获得融资, 这不仅可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而且人民可以从中获得收入,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买房的成本, 真正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三) 政府相关部门减少行政干预, 尊重市场规律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行政指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取代了市场规律。土地收储尽管国家规定由地方政府垄断经营, 是政府的事业机构, 相当于一些国有企业。国家目前基本上没有对于国有企业的行政命令的干涉。土地收储工作同样是一种经营活动, 也应该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对于其具体的经营和收购, 政府不应该干涉过多。国家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 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要做一定的规范, 以保证土地收储工作的健康运行。

(四) 建立还贷准备金制度, 保证按时还款

所谓还贷准备金制度, 是指由财政部门设立专门账户, 采用一定方法预留资金, 以备归还银行贷款之用。该资金是专款专用, 不能挪作他用, 该资金可以参加政府财政资金的周转, 防止资金的闲置。之所以建立该制度, 是防止大量的资金在收储土地上积压, 导致了银行贷款的还款的不及时, 增加了信用风险。

破解土地收储融资难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下手。需要积极的拓宽融资渠道, 增加资金的来源, 政府部门要给与大力的支持, 保证土地收储资金的顺利周转, 减少行政干预。建议建立相应的还贷准备金制度, 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 保持融资的信用度。

摘要:土地收储是指将未被开发利用或者开发利用不充分的土地由政府或者公共机构收购, 在将来需要进行新的投资或者实现某些公共服务的需要时, 再将土地拿出来, 投入到市场中。这样保证土地的利用率吧最大化。欧美发达国家相关的制度建立的比较早, 且相对完善。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对于土地的使用长期实行的是“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制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于土地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1996年, 上海开始了我国对于土地收储的实践, 经过多年的探索, 我国初步建立了相关了土地收储制度。但是我国的土地收储制度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 文章探讨我国收储制度融资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建议, 为以后制度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收储,融资困难,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涛.土地储备投资信托基金—拓宽土地储备融资渠道[D].天津大学, 2010.

困难与对策论文 篇2

一、要了解学困生的主观心理与现实的矛盾的各种类型。

(一) 第一种是高度自尊而得不到尊重的学困生类型。

自尊之心, 人皆有之。而这类型的学生的自尊心特别强, 特别敏感, 别人有时无怠中说的一句话, 也会引起他们的强烈激动。他们高度自尊, 而又得不到他们所认为的尊重, 于是他们对表扬和批评均无动于衷, 漠然视之——学习情绪低落, 不思进步。有的老师认为, 这类学个软硬不吃, 既不信哄, 又不信训, 无自尊心可言。这种说法失之偏颇。其实, 所谓软, 就是“哄”;“硬”就是“训”。无论是‘哄”还是“训”, 其目的都是要学生努力学, 提高学业成绩。如果学生不听这一套, 就是一种消极抵抗, 是一种高度自尊而又得不到尊重的表现。

(二) 第二种是好胜而不能取胜的学困生类型。

在学习生活中, 学生之间总爱比较, 比较就是争强好胜的具体表现。这种类型的学生, 在学习上好胜心强, 但又无法取胜, 甚至多次失败, 好胜心受到了打击;如果再受到冷嘲热讽, 那些倔强又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是难以忍受的。因此当学生在学习上和行为品德上犯错误的时候, 不能简单处理, 要分析原因, 耐心疏导, 具体帮助, 促使其上进。

(三) 第三种是个人需要和客观可能性无法满足的学困生类型。

这种类型的学困生智力好, 求知欲、上进心强, 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他们“吃不饱”, 精力过剩, 往往误入歧途。我的学生黄国铭同学就是如此。他接受理解能力强,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此老师上课时, 他听懂了就搞小动作, 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 甚至骄傲自满, 不做作业, 结果考试成绩并不好。我发现后, 给他“加餐”, 加大学习量, 布置较有深度的作业, 让他感到学海无涯, 并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由于这样, 他进步很快。考试成绩从本班的最后几名挂上了本班的的列。

二、要采取恰当的办法, 因材施教才能转化好学困生。

(一) 坚持正面教育, 及时表扬鼓励。

人都有自尊心, 而正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中、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尤其如此。对待学困生, 必须讲究方法、方式和场合, 坚持正面教育, 热情给以鼓励, 绝不能讽刺打击, 或另眼相待。只要他们有点滴进步, 就应该及时地给予肯定, 并个别表扬或公开表扬, 以促进其转化。

(二) 指出缺点, 监督改正。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缺点。对于自己的缺点, 有的学生看到了, 有的学生没有看到。不过, 许多学生即使发现了, 也不能自觉去克服, 而是任其自然。作为老师, 我们对学生的缺点当然不能视而不见, 置之不理, 而应该主动接近, 耐心教育, 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使他们感觉到学校的温暖和老师的可亲可敬。

(三) 理解爱护, 帮助进步。

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因素中, 有内因也有外因。要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 首先必须了解影响他们学习的各种因素, 对他们的难处表示理解, 并多多关心、爱护他们,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 提高学习效率。我所教的52班的卢书友同学, 山于家庭经济困难, 每个学期开学初都不能按时交学费。因为他挂念学费, 造成了学习不能够专心, 每次考试都只排到班上二十几名。第五学期开学注册那天, 他又对我说还没有钱交学费。我担心此事又影响其学习情绪, 当天我便设法挤出时间找他谈心疏导, 让他把全部精力投到学习上。我还经常了解他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鼓励他顽强拚搏。经过他的努力, 终于他的成绩便从上第五名, 并考上了重点高中。

(四) 主动谈心, 指导学法。

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刻苦用功, 精力集中, 但考试成绩总不太好。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提高他们的成绩, 就得从帮助他们改进学法人手。有一个晚上, 许多教室都黑着灯, 但我班教室的灯却亮着。于是, 我便走上去看个究竟, 看见宁耀玮同学在看课外书, 我便走过去与她聊起来。

“你平时学习很努力, 为什么成绩老是上不去?”

“我不知道怎么学好。”他答道。

听了这话, 我便跟他一起探讨学法, 并向他介绍了一些自己认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方面, 我把自己的学习方法都和盘托出, 供他参考。最后希望他既要抓紧时间, 又要讲究学习方法。他改进学法后, 果然进步不小。数学成绩山原来的七、八十分提高到了110多分。

三、转化学困生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 对待学困生不要冷落要热情。

冷落差生, 往往导致他们悲观厌学。只有热情关心, 才能使他们积极乐学。我班的罗某某从小大去父亲。母亲对他无可奈何, 从小学起一直充当班上的“尾巴”角色, 课堂纪律、学习成绩都较差。上中学后, 由于我一时疏忽大意, 冷落了他, 他认为老师对他抱有成见, 于是自暴自弃, 山上课睡觉、讲废话、从不交作业发展到逃学旷课。问题出现后, 我没有责骂他, 对他坦诚相待, 检讨自己对他关心不够, 并把他从后排调到前排, 在有意识地让他体会成功后, 肯定他的优点, 指出他的不足, 给他提出希望。这样, 他放下了思想包袱, 找回了自信, 上课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他再也没有逃学旷课了, 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

(二) 对待学困生不要讽刺要激励。

差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多愁善感, 最怕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讽刺打击。实践证明, 老师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 常能驱散差生心头的自卑阴影, 给他们带来希望, 提高他们战胜困难的自信心。作为班主任, 一言一语都要慎重, 有时班主任的一句话可能改变一个同学的一生。

(三) 对待学困生不要粗暴要耐心。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种现象, 同样一个学生某些科目学得好, 而另一些科目学得差, 究其原因, 当然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存在“亲其师而爱其学, 疏其师而厌其学”的心理, 差生尤为突出。要想让差生乐学, 教师首先就得亲近他们, 粗暴责骂或将他们赶出教室, 会使他们内心恐惧和反感。

(四) 对待学困生不要专横要民主。

乡村教育的困难与对策 篇3

一难在家长无暇陪伴孩子。远至我小学时,每晚妈妈都会帮着我检查作业,复习字词课文;近至现在刚念小学的亲戚家孩子,还未等到老师上课讲,父母都已都提前教过孩子,生怕孩子上课跟不上。我一直认为,现在最不缺失的就是家庭教育。农村学校中的孩子,父母都在为了生计而打拼着,很多都是早出晚归,根本无心无力兼顾孩子的学习。农村学校中老师每日最烦心的可能就是孩子们的回家作业一直都收不齐。刚开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都会打电话通知家长,请家长多抽时间督促孩子的学习。本以为这会立竿见影,谁知这一举动却效果甚微。面对永远收不齐的作业,刚开始我心中确实存在不满,自家的孩子怎么就这么不上心呢?后来慢慢在与学生的相处、谈心中,在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中才知道,孩子有时连饭都得自己做,父母根本无暇陪伴孩子。有时让学生回家背完课文之后让父母签个名,第二天总会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签名。“我爸爸妈妈十一点才能回家”、“我爸爸妈妈平时不在家”、“我是和爷爷奶奶一起住,他们不会写字”,这些是大多数人的解释。每每听到这些话,我都会震撼并感动着,学生是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独自完成作业的。但学生毕竟还小,难免自觉性不够,笔头作业还好,背书默写类的作业往往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针对现状,我们就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要求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学习兴趣表现为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喜爱,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许多调查材料表明,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觉性强的学生,大部分都能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认真做笔记,肯动脑筋爱提问题,能认真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并且有克服困难的顽强的毅力。

二难在家长无力支持教育。这“无力”既有家长自己的知识水平无法辅导孩子的无力,又有经济上的无力。农村学校的孩子知识面相对狭窄,“行万里路”的机会甚少,知识的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对此,农村学校可以试着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新课程。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农村学校只有立足在未来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上,不断强化自己的特质与优势,才能充满活力。传统的农村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分数,而今天的农村学校,更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健康地发展。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挖掘特有的农村自然资源,开设多样化的“动手做”课程,同样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难在家长的不理解。如果将学校教育比做海里行舟,家长的无暇、无力是航行中的逆风,那么家长的不理解就是一座座冰山,既是阻碍,又是冷风。对于家长的不理解,我觉得很正常,作为一名教师,随时会接受社会各界的“考验”,家长是其中最主要的,他们考验的是教师的方方面面,老师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是非常理解和体谅老师的,无论老师做什么、说什么,家长都觉得吓到孩子或者别的原因,等等,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家长的诸多不理解。其实这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于家长自身的素质和受教育水平较低。“以乡村学校为改造乡村生活之中心,乡村教员为改造乡村生活之灵魂”。学校是传播文明、创造文明的场所,但这并不是她的所有功能。陶行知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均依赖于教育的作用。当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许多陋习仍然存在,如果把校园文明最大限度地向社会辐射,就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而在这辐射与改变的过程中,教师占了重要地位,这就要求乡村老师不仅要参与这些活动,还要努力向陶先生所提的目标不断努力:“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变成良田”。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改革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曾说过,因为爱人类,所以爱人类中最多数的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爱中华民族,所以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最不幸的农人。陶行知就是怀揣这样的理想,实践农村教育,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完整的教育由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组成,完小校往往社会和家庭都会不足,这时候只能老师弥补,而唯一的途径就是爱和耐心。在我抱怨家庭教育的缺失的时候,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对我说:“这些孩子只能靠我们了,如果我们都不管,那就真的没有人管他们了。”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每每心中郁闷的时候都会拿出来反复咀嚼。

“庙小乾坤大,天高日月长”。小学校虽“小”,小学教师虽“小”,小学生虽“小”,但关系的事体则是很大的。陶行知先生说:“一个学生之好坏。关系全村之兴衰。”一个地方如果能够办好一所小学,那么这所小学简直可以成为改造这个地方的中心。特别是在中国农村。全国有100万个乡村,如果每个乡村都能办好一所小学,天下国家,将受益无穷。因此,陶行知发表宣言书,向全社会宣告:“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然后通过这些小学校“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些新生命是祖国明天坚实的后备力量,是民族获得解放发展的希望。抓好小学教育,就等于抓住了祖国的未来。

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 篇4

itfacesasystem,policiesandruraleconomicenvironments.Thereformoffinancial

systemchangethestructureofrevenueandexpenditurebetweencentralandlocal

governments;thechangeoftaxesandfeessysteminruralareasisbeingcarried

out;andruraleconomyandpeasants’earningsareonlyundergoingslowincrease,

etc.Alltheseaffectinputsofruraleducation,andleadtomoreandmoredifficulties

tothedevelopmentofruraleducation.Becauseruraleducationdevelopmentisa

fundamentalwayforresolvingagriculturalandruralproblemsinChina,strategic

高一生物学习困难的特征与对策 篇5

关键词:高一生物,学习困难,学习困难携带者,特征分析,对策

1.引言

学习困难是一种负面学习心理,其主征是呆学、厌学和低分。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个体称之为学习困难携带者。这种学生群体的大小对课程教学质量肯定有影响。学校组织其中考试成绩下达后,我发现我所教的高一年级生物,学生考试成绩约有40%的学生未及格。那么,这些学生携带了学习困难吗?如果他们有学习困难则有何特征?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先从学习困难测量入手,然后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以明确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的重度、倾向和侧结构,从而提出高一生物学习困难解决策略,期望能为班上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力。

学习困难层次类型分为轻微型、较重型、重度型、严重型。通过分析高一生物学习困难的层次类型分布分析,明确学生生物学习困难解决的重点对象。学习困难倾向可分为知识缺憾倾向、情感缺陷倾向和能力缺憾倾向。通过学习困难倾向分析,明了学习困难解决主攻方向;通过学习困难测结构分析,知道学习困难解决应以去呆学为落脚点。综合前述,提出高一生物学习困难解决策略。

教师我采用《学业缺憾自陈量表》对所教班级本期期中考试成绩未及格的学生进行测验,发现高一生物学习困难解决的重点是较重型和重度型,主攻方向是呆学型。综合二者,教师认为,高一生物学习困难解决解决的对策是引导学生正视学习困难和学会学习。

2.对象

被测为我校高一年级461班、462班、467班、468班等四个班上期中考试生物成绩未及格的学生,共118人。

3.量具

教师湖南省教育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研制的《学业缺憾自陈量表》(见附件),它为三级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知识缺憾、情感缺憾和能力缺憾。每个一级指标分解为四个二级指标,例如“知识缺憾”分解为:⑴学业成绩;⑵学习计划;⑶学习方法;⑷学习技术。每个二级指标再分解为四个三级指标,例如“学习计划”分解为:A.有计划但经常改变;B.有计划但不详实;C.有计划但执行不力;D.无学习计划。最后是“认定等级”,就是学生从三级指标中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项,如谋生选择D。该量具将学习困难分为四级,即:轻微学习困难得分为1-12分,较重学习困难得分为13-24分,很重学习困难得分为25-36分,严重学习困难得分为37-48分。据研究报告得知,这个量表具有区分性和有效性。

4.过程

(1)实施测验。10月30日对被试实施首次测验;11月30日对被试实施第二次测验;12月30日对被试实施第三次测验。每次收到有效量表116份,共348份。

(2)建立电子文档。第三次测验后,教师应用Excel,建立电子表格,栏目分为姓名、首测、次测、再测。逐次登录学生个体答卷答案。

(3)一致性分析。随后,教师观察发现三次测验记录,被测个体对量表各项指标的等级认定完全一致。

5.特征

⑴学习困难层次类型的分布分析。如表1所示,118名被测都同时具备呆学、厌学、低分三特征,因而他们都是学习困难携带者。其中,轻微型学习困难携带者12人,占学习困难携带者的10%;较重型学习困难携带者59人,占学习困难携带者的51%;很重型学习困难携带者37人,占学习困难携带者的37%;严重型学习困难携带者10人,占学习困难携带者的9%。显然,高一生物学习困难解决的重点是较重学习困难和很重型学习困难,难点是严重型学习困难。

⑵学习困难倾向的分布分析。

⑶学习困难的侧结构分析。

6.策略

(1)引导学生正视学习困难。比如某生学业成绩介乎0-14分。学习无计划,很少做笔记,习惯死记硬背。课堂常走神,玩小动作,总打瞌睡。不过能听懂小部分内容,有人帮助能做对极少数习题。上课迟到,但无早退缺课。常心烦,担心考试。对老师不相信不配合,但不说老师坏话,不与老师做对。当中,学业成绩介乎0-14分,我们可以告诉他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它能听懂小部分内容,有人帮助能做对极少数习题,我们告诉他具备基本技能;死记硬背,说明他记性好;学习无计划,很少做笔记,课堂常走神,玩小动作,总打瞌睡,说明他天真活泼,很少心理压力;常心烦,担心考试,说明他有自知之明;对老师不相信不配合,但不说老是坏话,不与老师做对,说明他尊师,也有批判精神。这样引导,学生可能正确认识自己,重树自信,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 篇6

与此同时,由于部分高校学科进行改制,由两年半学制调整为两年,这样两级硕士研究生同时毕业,使得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更为严重。

近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研究生群体难就业这一问题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本文围绕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论述。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环境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整体经济环境带来了明显的不良影响,直接造成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的关、停、并、转减少了对人员的需求,部分海外学子归国也不同程度造成国内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在各地面向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硕士生的招聘会上,招聘单位数和岗位数都出现“缩水”现象。就业人数增多,社会需求减少,目前相对萧条的社会经济环境加大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难度。

(二)用人单位观念

近年来,用人单位用人观念逐渐趋于理性化,在硕士研究生比较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倾向于两头招聘的形式,需求高技术人才的招收博士研究生,一般工作招收本科生。就高校自身招聘来说,博士毕业已经是基本要求,有些知名高校则要求必须是“海归”博士,致使硕士研究生的需求量减少,众多的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成为硕士研究生应聘时无法逾越的“珠峰”;就企业招聘来说,多是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不用研究生,硕士生能胜任的工作不用博士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加深,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用人以获得最大收益为根本宗旨,讲求成本最低,用人标准愈来愈趋于务实,更倾向于聘用本科生,被认为“高不成低不就”的硕士生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三)研究生培养教育问题

研究生培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质量以及涵盖范围是高校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制定的培养方案与执行的具体措施决定了培养研究生质量的优劣。

虽然大部分高校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以适应现代科技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但仍有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与当前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研究生最主要的特征是研究,研究能力是衡量培养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标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需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广泛存在,学生职业能力相对较弱,综合素质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有差距,职业观教育实效性低,学生职业交往能力欠缺,导致盲目求职、方式单一、就业成功率低。同时,硕士研究生招生属于国家计划,专业调整缓慢,落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

(四)硕士研究生自身问题

硕士研究生自身问题主要反映在职业观方面。校门到校门的生活轨迹使硕士研究生与社会接触少,临近毕业才走进社会,社会成熟度明显不够,择业需求与社会现实有距离。不少硕士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浮躁情绪,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就业地点也多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上海、广州、深圳等。在校学习期间缺少职业能力锻炼的意识,职业交往沽动至日。据对我院应届硕士毕业生156人进行调查,对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左右的人数为121人,占毕业总人数的77.56%;对就业形势所持态度进行调查, 认为非常严峻的人数为140人,占毕业总人数的89.74%。由此可见,硕士研究生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观念不成熟、和单一等因素影响着这一群体的就业。

二、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一)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关心硕士研究生就业

国家应调动政府、高校、行业各方力量,帮助毕业研究生解决就业问题。如针对“工作经验”问题,地方政府可与各类企业联合建立工作实践的平台,为刚刚迈出校门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积累工作经验和求职时必要的工作经历,提升就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建立政府主导的研究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

建立规范、高效的政府主导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十分必要,内容包括从就业的政策宣传、人才需求信息、职业介绍到职业培训、职业理念教育、职业困扰的心理辅导等。同时,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并使之成为政府就业管理服务系统的主要框架,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

(三)加快高校改革,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合理调控高校招生规模,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应适度,避免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招生人数的调控应由过去的国家全部计划逐步走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家招生计划为主,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以往的就业率酌情增减招生人数。就业困难的专业减少招生人数,就业较快的专业增加招生人数,稳定中有灵活,才能更好解决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素质与实践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些学校重知识传授轻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依然存在,尽快转变教育理念,提高硕士研究生自身素质,提升其实践能力势在必行。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重视实习工作,为学生多提供锻炼、培养职业相关能力的机会,可尝试在学生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工作之前由学院统筹安排,导师协助执行短时间的实习锻炼,促进他们思想中尽早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理念。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积极进行自我锻炼,提升心理抗挫折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精神,成为思想成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完善人格的毕业生。

(四)增强职业指导实效,提升就业能力

为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及时了解社会和行业发展状况,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应从入学就开始逐步实施。在研究生一年级上基础理论课时进行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内容的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树立成才意识,激发学习动力,并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

为增强职业指导实效,应注重培养锻炼硕士研究生的职业交往能力,避免学生有职业能力没有市场能力。如从训练学生在校园中主动与陌生同学交往开始,要求每月认识校友的人数递增,总结人际交往经验、交流体会,之后收集自己家乡的本专业的行业企业信息,了解企业数量、发展状况、特点等情况。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研究分析本专业各地区的企业,并在寒暑假期走访、调研相关单位。在对自己未来有意就业的企业,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结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管,毛遂自荐推销自己。

硕士研究生就业面临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提出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即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关心硕士研究生就业,建立政府主导的研究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加快高校改革,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与增强职业指导实效,提升就业能力等。

硕士毕业生普遍存在对于自身就业期望过高, 业观念单一,不成熟的问题。

摘要:社会经济环境、用人单位观念、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情况及硕士研究生自身问题等因素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即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关心硕士研究生就业,建立政府主导的研究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加快高校改革,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与增强职业指导实效,提升就业能力。

困难与对策论文 篇7

1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1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大量要素投入,以GDP的增长速度为核心,造成资源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高消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包括能源在内的初级产品的依赖性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某些重要原料和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却很低。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粗放式的矿藏开采极度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宝贵的土地资源。

近几年我国基本上占用世界15%以上的资源在进行发展,能源和环境形势都相当严峻,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和水泥等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1.2 对外贸易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经济对国外市场依赖度越来越大,一方面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和原材料,另一方面我国一大部分产品销售外国市场。我国货物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到55%左右,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扩大出口的主力军,目前大约占到贸易总额的60%,而且这其中大部分是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等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

这些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出口加工,本身技术含量很低,但本土企业明显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自有品牌。

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外国公司低成本的制造基地,产业价值链低,出口贸易产品的成本效率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发达国家,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已达到70%以上,可在我国,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则高达72%,技术进步仅占28%,产品附加值低。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国家纷纷制定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其他国家的产品,这对我国的出口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广东、浙江等省许多企业纷纷停产、减员甚至倒闭,给我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1.3 国内消费长期不足,难以拉动内需

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2日发布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虽然消费的金额在增加,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乃至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比例仍然算比较低的,美国消费约为GDP的75%,其中居民消费为50%左右;印度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72%,其中居民消费占61%;而我国2007年总消费占GDP比重为51.4%,2006年为52.2%,但是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只有37%左右。居民的消费能力未获得完全释放。再加上金融危机本身对消费者信心的冲击,居民对未来收入与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因此可能会进一步削减支出,尤其是需求弹性大的高档耐用品的支出。这从2009年1月份银行存款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就可以看出,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010亿元,同比增长20.7%,较2008年12月上升3.3个百分点。

1.4 国内就业压力极为严峻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减产和破产的增多,国内就业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受影响的不仅有农民工,而且已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明显增加,初步估计金融危机约造成2000多万的农民工失业。我国中小企业约吸纳75%的就业人口,由于订单急剧减少,加工贸易进口量从2008年7月起连续下降,中小企业裁员大增。

据统计我国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增加0.2%,预计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比2008年约要增加0.4个百分点,2009年就业目标将会比2008年有较大幅度减少。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当经济大幅下滑趋势得到抑制并转入企稳回升通道后,一些固有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现凸显,瞄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当务之急。

2.1 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

中国能否实现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上的“减排承诺”,调整产业结构是治本之道。由于重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使得中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和减排压力。

钢铁、水泥等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对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制约。当前,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今年我国将继续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2.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全球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我国正抓紧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落实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2.3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一是在调整消费结构中,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最终消费。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未来预期,因此,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通过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

为了扩大农村消费,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将进一步实施,如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

2.4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1000多万农民转化为城里人。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有利于释放资源、土地方面的压力,也更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

3 结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只有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经济前进的道路才能愈走愈宽广。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措施。

关键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卢名辉,张丁榕.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1-15期刊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篇8

1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是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也受求职者个人主客观多方条件的制约。我们查找了众多媒体资料,借鉴了以往学术研究成果和本校的就业实际情况,对高校学子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以下分析。

1.1社会经济环境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对整体经济环境带来了明显的不良影响,直接造成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加大。企业的关停并转减少了对人员的需求,尤其部分海外学子归国也不同程度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往年出现在校园招聘现场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有的已取消招聘计划。在各地面向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上,招聘单位数和岗位数都出现“缩水”现象。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今年也遇到国家新医改方案出台,各类医疗机构和药企面对以后改革产生的发展不确定性也减少了人员需求。同时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资料,由于高校持续扩招,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00万,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就业人数增多,社会需求减少,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1.2高校发展问题

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3年共212.2万人,比上一年增幅达46.2%。今年毕业生将近600万,毕业生人数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严峻。其中部分专业的学生就业时呈现出更大的困难。由于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不适应。我国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专业调整缓慢,落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广泛存在,学生职业能力较弱,综合素质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有差距,职业观教育实效性低,学生职业交往能力欠缺,导致盲目求职、方式单一、就业成功率低。

1.3大学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自身问题主要反映在职业观方面。校门到校门的生活轨迹使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临近毕业才走进社会,社会成熟度明显不够,择业需求与社会现实有距离。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就业地点也多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上海、广州、深圳等。人才密集区,就业压力大的道理都懂,但大学生普遍缺少到艰苦环境下锻炼自己的精神。在校学习期间缺少职业能力锻炼的意识,职业交往活动空白。据新华网“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显示,在回答“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时,选择主要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的占50.92%,3119票,人数最多。由此可见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2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状况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民生问题,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积极进行指导、寻找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2.1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关心大学生就业

日益增加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国家应调动政府、高校、行业各方力量,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如大学生就业时经常遇到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刚毕业的学生,要求求职者有工作经验,能够直接上岗,而刚从校门出来的大学生第一次找工作,通常没有工作经验,为解决这类大学生求职中的共性问题,地方政府可与各类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工作实践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毕业后工作锻炼的机会,积累工作经验和求职时必要的工作经历,提升就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今年沈阳市政府就与各企业合作,建立了为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的机制。实施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政策。大学生可到企业进行最多半年的锻炼实践,期间还可得到一定报酬,其中政府承担2/3,企业承担1/3。这项政策可以帮助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满足更多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总之,从国家这一较高的层面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就容易克服,群策群力,发挥更多人的智慧,探索更多的有效途径,问题总会改善。

2.2建立政府主导的大学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

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解决不好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仅影响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规范、高效的政府主导的大学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十分必要。其内容从就业的政策宣传、人才需求信息、职业介绍到职业培训、职业理念教育、职业困扰的心理辅导等全方位的、完善稳定的服务系统。同时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并作为政府就业管理服务系统的主要框架,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第一次找工作,而提供就业机会的是社会的各个行业,大学生就业完全依赖于不参与社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高校显然解决就业难的力度不够,而市场化的服务机构信任度低,大学生既无工作经验也无社会经验,因此需要政府建立联系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管理服务系统,解决就业困难问题。

2.3加快高校改革,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2.3.1合理调控高校招生规模

高校的发展规模应适度,避免毕业就失业的现象,驳斥读书无用论的存在。招生人数的调控应由过去的国家全部计划逐步走向计划与市场向结合,国家招生计划为主,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以往的就业率酌情增减招生人数。就业困难的专业减少招生人数,就业较快的专业增加招生人数,稳定中有灵活,才能更好解决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2.3.2建立专业评审机制

高校应改变专业几十年不变的状态,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兴衰必然带来就业需求的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建立新机制:在一定时间内专业设置应由本专业教育专家、行业人员、政府的教育部门在对社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论证。这样该专业的招生人数,就业前景、人才培养才有科学的依据。学生毕业后就业规模国家能够更好调控。新专业也能够及时设立,以支持社会各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可以更好解决就业难问题。对于增减专业造成的各方面资源损失国家应考虑适当补偿,以激励高校的专业变化。

2.3.3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广泛存在,改变教育理念,提升职业能力势在必行。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重视实习工作,为学生多提供锻炼、培养职业相关能力的机会,可尝试在学生低年级时组织短暂的实习锻炼,促进他们思想中尽早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理念。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积极进行自我锻炼,提升心理抗挫折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精神,成为思想成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完善人格的新一代大学生。

2.4增强职业指导实效,提升就业能力

为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逐渐走进职业环境,及时了解社会和行业发展状况,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应从低年级学生就开始逐步实施。一年级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树立成才意识,激发学习动力,并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避免了大学生只到了毕业那年才想到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生存能力过低,职业竞争能力弱,延时就业等问题。

大学生就业困难研究与对策 篇9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应该根据当前的就业状态及原因,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主动建立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设好就业指导网站,给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

作 者:杜艳辉 张瑞祺  作者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问题   原因   对策  

困难与对策论文 篇10

随着我国教育普及化的发展战略, 大学生的数量空前骤增, 这也导致了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长态势迅猛, 从而出现不容乐观的就业现象, 又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也加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在这种就业背景下, 药学专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我国医药业的发展形势中, 大中型的医院每年所需要的人数都有限, 因此, 很多医药专业的学生只能选择规模较小的私人医院, 这在无形中打击了毕业学生工作中的信心。另外, 从医药专业教学过程的角度看, 由于很多药学课程只是注重教材上的理论知识, 这导致了学生忽视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医药专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市场所需求的是能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 因此, 这也从主观上加强了药学专业的就业形势。

二、造成药学专业就业困难的原因

针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 就医药学专业本身而言, 是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不仅与社会的发展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与医药专业的教学密不可分, 可见, 医药学专业就业困难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因素。其中, 造成药学专业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生缺乏一定的素质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中, 市场需要的不仅仅具有知识型的人才, 更注重的是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新型人才, 企业用人的关键是能够给企业创造利益的人才, 所以, 对毕业生素质的审核也是企业决定是否录用的重要因素。同时, 有些应聘者不仅是缺乏相关的专业素质, 更欠缺道德上的素质, 对于这样的应聘者, 市场会毫无疑问的拒之门外。由此可见, 毕业生自身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就业的实际情况。因此, 高校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注重药学生的素质建设, 并且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高校的医药课程是完善药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 但是, 由于大学课程没有了严格的束缚, 这就导致那些自律性差的学生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整个大学期间并没有实现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另外, 关于医药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大多数教师注重的只是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 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 这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这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就业预期与现实存在差异

在传统的就业形势中,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直接统一分配的, 因此, 根本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转变, 学生成为自主选择就业的主体, 也就是毕业生可以自主选择市场上的企业, 但由于很多学生受思想观念的影响, 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一味的追逐待遇好、具有“品牌”效应的企业,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毕业生的预期与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以, 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药学生经常会出现坐、等、想的现象, 这些都降低了药学生在工作中的自信心。

药学专业的学生面临的也是同样严峻的就业形势, 但是, 很多药学生都抱有能够进大、中型医院的幻想, 大、中型医院不仅待遇好, 而且也有一定的名气, 这些都在无形中吸引着药学专业的毕业生。然而, 由于大、中型医院每年招收的人数有限, 所以这就导致了很多药学生预期与现实的差异性, 从而降低了药学生的积极性。同时, 由于有些药学生对自身的评估过高, 不愿意接受规模较小的医院, 但是又不具备进大、中型医院的素质和能力, 所以, 这很容易错过小型医院的机会, 这也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工作中“手高眼低”的现象, 对自己的认识不清, 这也造成了药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3、就业供给与需要出现矛盾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 市场上的供求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饱和, 同一个岗位的竞争力也日益激烈, 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可能会脱颖而出, 这就给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带来一定的压力。市场上需要的人才与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才存在着一定的出入, 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这种矛盾无形中造成了就业困难的原因。随着市场化的逐步发展, 人才资源的配置也面临着新的要求, 很多企业在定位上大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高校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是根据教材的需要, 可见, 市场与高校的出发点不同, 这也导致了市场与需要出现的矛盾。

药学专业本身就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然而, 高校在进行药学专业的教学中, 大多数以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为核心, 而忽视了医院工作本身的实际需要, 但是, 由于药学专业的教师毕竟不是医生, 很难明确具体工作中的实际操作, 因此, 要想实现药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 教师应注重学生将药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以便在学生面临就业时, 降低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改善药学专业就业难的对策

针对于药学专业所面临的就业形势, 应适时采取改善的对策, 以便提高药学生在就业中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并且引导学生用一颗平衡的心态面去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明确自己在市场上的合适位置, 以便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其中, 改善药学专业就业难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药学专业学习的广泛性

药学专业的设置主要是为与医院有关的卫生专业服务的, 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现代化的发展, 对于从事医药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药学生在加强与药学相关的理论基础外, 也要注重药学的技能, 能够明确药品在生产、流通到检验、使用的过程, 并且对于临床方面的用药能够合理的掌握与操作。针对于药学专业自身的发展特点, 高校应从促进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药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 应从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 适时增加人文方面的知识, 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上,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将药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结合在一起, 以便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的运用药学技能, 并且要加网络化的应用。因此, 为了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 高校应注重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药学生, 以便降低就业时的难度。

2、拓展药学专业的就业渠道

在高校药学专业的毕业方向中, 大多数的药学生都留在与医院有关的工作岗位中, 但是, 由于医院所需要的人数有限, 所以这就需要药学生应将目光扩展到与药学相关的其它的非医院的岗位, 例如, 很多非医院的事业单位也需要与药学相关的人才, 可见, 这也是医学生选择就业的新途径, 这样, 不仅增加了医学生就业的选择性, 同时也给以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高校在医学专业的教学中, 应适时增加其它与药学相关课程的设置, 让学生在学习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能涉及到其它的相关知识, 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多样性。同时, 高校在宣传就业信息时, 也应注重采取多种渠道的宣传, 不仅是通过学校网站的就业公告栏, 同时也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等媒体途径进行宣传, 并且要注重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学生在选择就业渠道的同时, 也增加了学生选择工作的积极性。

3、加强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药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药学的基本素质, 同时也包括提高学生就业应聘的能力, 由于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 因此, 有些学生还具有独特的特色能力, 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构建, 而且也是决定学生自身素质完善的关键。在高校的大学生活中, 学校设置了许多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 这些活动都是在学生间的相互协作中完成的, 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并且在社团的生活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可见, 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与基本能力相比, 这些能力更是反映药学生素质的综合体现。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就业形势中的有利条件, 综合素质较高的药学生更容易被市场接受、被社会认可, 因此, 在大学期间, 药学生在注重专业素质的学习时, 也应加强其它综合素质的培养, 积极鼓励药学生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 以便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 这些都在无形中给药学生的就业形势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当前的就业形势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 适时改善就业难的对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 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从社会的实际出发, 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这样, 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就业难的形势,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能后用平稳的心态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对于学生自身而言, 应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并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 以便更好的实现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玉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教育学分析》,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3) 。

[2]吴惠英:《浅谈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教育》, 《广西轻工业》, 2010, (02) 。

[3]干旭、程静、李雪莲、陈向华、杨虎:《构建良好沟通渠道探索高职高专就业指导的对策》,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5) 。

[4]米燕燕:《浅议药学生就业现状, 探寻就业困难突破途径》, 《科技信息》, 2010, (04) 。

[5]郑大睿、付丽云、曾皓鹏:《重点农业大学文科生就业困境的思考》, 《文教资料》, 2011, (12) 。

[6]曹兰菊、付降河:《河南省高校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7]刘越:《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管理学刊》, 2010, (01) 。

上一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下一篇: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