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习惯养成十篇

2024-09-11

体育习惯养成 篇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然而, 国民的健康状况却大不如前, 尤其是在校学生的健康素质更是不容乐观。在校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其中能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偏低。显然, 加强学生体育锻炼, 对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 学校作为体育教学力量, 致力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是势在必行的。对此, 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 对当前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分析, 总结出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并探讨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有效性措施。

2. 学生体育习惯现状及其影响原因

目前我国在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却不尽人意。据统计, 目前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而其中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从运动频率与运动时间来看, 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不够强。百分之七十的学生没有体育爱好, 而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如此看来, 体育教学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具体来说, 影响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学生主体没有形成对体育习惯的正确认知。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身体健康素质差、为改善体质才开展体育锻炼, 并没有真正从内心形成体育习惯的观点。其二, 体育教师的影响。若体育教师没有以身作则, 用正确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来影响学生, 或者没有及时地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加以督促与评价, 都会影响到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其三, 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倘若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方便、安全的体育活动场所与活动器材, 就会导致学生体育场地与器材的人均拥有量低, 减少了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 从而影响体育习惯的养成。

3. 如何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

成的重要途径, 基于对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必须探讨加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以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第一, 加强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对体育习惯正确的认知。健康知识教育是体育习惯养成的重要前提。认知是习惯养成的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要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 首先要在根本上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这就要求体育教学重视并强调健康教育, 让学生从认知的层面上去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一方面, 只有通过加强学生对健康的理解, 才能使学生明确体育习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 要加强学生养成体育习惯的观念、意识。体育锻炼的意识是体育习惯形成的重要条件,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才能在根本上指导体育习惯行为的养成。除此之外, 体育教学还要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第二, 体育教学要致力于通过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来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 从而促进体育习惯的培养。只有培养积极的兴趣感, 学生才有可能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而兴趣的培养, 往往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技巧的使用而取得效果。如在健美操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舞蹈的编排中, 在舞蹈中融入他们自己喜欢的动作。如此一来,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生对健美操的积极主动的态度。此外,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 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发展体育习惯。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从而激发体育锻炼的兴趣。

第三, 要为学生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环境。体育场所与体育器材是制约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随着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加强, 学校应当加大对体育场所与体育器材的投资力度。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体育需求, 计划并加强体育设施与体育场所的建设, 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 还要通过各种方式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总而言之, 要为学生努力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反复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习惯的养成才成为可能。

第四, 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技能的指导, 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体育技能是体育习惯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的学生通常更能表现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他们对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相对更强。由此可见, 在体育教学中更应重视对体育技能的指导, 在加强技能指导的同时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 从而推动习惯的养成。此外, 要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比赛项目,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 体育习惯的养成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 前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这样说过。也就是说, 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作为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关键性阶段, 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持之以恒, 加强健康教育, 改善体育锻炼的环境, 为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除此之外, 各校体育教学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不断探索出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磊, 李维芹.阳光体育与中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J].中国学校体育, 2010, (S2)

[2]李英, 黄彩华.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4)

[3]江玉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与抑郁水平影响的调查[J].体育与科学, 2009, (05) .

体育习惯养成 篇2

一、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几种因素

(一) 学生本身对体育锻炼是否有兴趣, 是不是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我国有句古语“强扭的瓜不甜”, 在体育学习上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学生对体育兴趣浓厚, 自然会自觉地加强体育锻炼, 反之, 如果他不能有深刻的认识, 没有兴趣, 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来, 就给人一种“强扭”之感, 自然他也体会不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也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 外界因素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也很重要

外界因素之一就是家长和老师的因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家长包括很多老师在内, 都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文化课是正统的思想根深蒂固, 害怕体育锻炼会耽误了学习, 影响成绩。家长和老师的思想无形中也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他们也认为体育不重要。而有些本来对体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也就不敢表达他真实的想法, 这都对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形成了阻碍。

外界因素之二就是学校的体育环境是否合格。这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目前, 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设施还不完备, 存在场地器材不足或者安全不能保证的情况, 这些客观因素也影响了学生积极地去参加体育活动, 从而很难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组织体育活动, 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创造条件, 尽最大的力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二、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

(一) 体育习惯的养成也要从娃娃抓起

古语说:“养其习于童蒙。”《汉书·贾谊传》中也写到:“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这都说明了体育习惯应该从孩子的少年开始养成,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 如果在孩童时代有教师积极引导孩子参加体育活动, 对于其体育习惯的养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促使体育习惯养成

大家都知道, 文化课的教学一直提倡要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做到寓教于乐。同理, 体育教学也如此, 如果单调地进行体育教学, 除了枯燥还有很大的体力付出, 有很多学生会接受不了, 体育兴趣可能也就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所以我在教学中很注意教学方法。例如, 在讲解某些体育动作时, 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 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 设想各种动作, 达到要求, 完成任务。另外,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发挥其优势, 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时, 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由此,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当然, 仅仅一节体育课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积极开展体育文化活动, 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比如, 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 开展体育比赛、体育表演、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 可在很大程度上, 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同时, 组织好每天的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 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

(三) 加强实践, 不断强化, 避免半途而废

很多学生也都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也经常暗下决心要坚持下去, 但是最后还只是“常立志”而非“立长志”, 不了了之。所以, 体育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有了锻炼意识就可以解决的, 它还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实践, 在实践中实现对外部和内部的强化。那么教师此时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内部强化即要让学生有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是发自内心地想去锻炼, 教师就可以采取丰富其体育知识, 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等方法。外部强化则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如多和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当然这也包括他的同学。教师和家长的支持, 同学的鼓励会成为他继续坚持下去的外部动力, 当然也要有适当的批评, 让他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就有一名同学给我印象很深。那是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 就遇到了一个体育素质很好的学生, 条件很优越, 也愿意学习体育。但不久我就发现, 他没有良好的体育习惯, 兴趣来了时就努力几天, 情绪不好时就萎靡不振, 所以体育成绩一直上不去。后来我和他谈心, 讲解古今中外的体育趣闻、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扣人心弦的体育赛事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目的。同时到他家去家访, 说服了他的父母和我一起来督促他进行体育锻炼, 之后他成绩就有所提高了。在学校运动会上, 他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 在参加的几个项目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 坚定了他坚持体育学习、锻炼的决心。如今, 我早已离开这所学校, 这个学生也已顺利考上一所高校, 相信这良好的体育习惯会伴随他一生, 也受益一生。

综上所述, 体育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体育教学中至关重要, 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影响很大, 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 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要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就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 教育学生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同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正确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体育相关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因素, 有选择地从事某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 愉快、科学地锻炼自己的身心, 不断激发和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 使广大学生能长久地坚持参加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体育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身体锻炼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的体育教学中, 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 还有很多因素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积极探索如何促进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高中体育锻炼要养成好习惯 篇3

体育锻炼能给予人强健的体魄。一项针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的检测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近几年在持续下降,特别是学生的爆发力、耐力素质以及肺活量等指标,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在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使他们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既是学生将来能够成为健康的社会公民的重要保证,也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策略。笔者通过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体育教师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以确保学校体育目标的完成提供一些参考。

一、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

1.通过初步调查,多数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还得不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但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造成认识与实践脱节,大部分的体育锻炼习惯还没有养成。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没有体育伙伴、没有运动特长、学校不具备良好的运动设施等,更主要的是没有体育伙伴和运动特长。

2.依据高中学生的生长和发育期特点,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或每周参加2—3次锻炼的。人们认为已具备了初步锻炼习惯。目前高中学生锻炼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全校学生中已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仅有15%左右,而且男女在体育锻炼习惯有着明显差异,男生更具有体育锻炼的习惯,但女生在体育锻炼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通过与部分学生座谈,了解到女生之所以不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原因有害羞、怕苦、怕累和受伤,有的想减肥,又怕停止锻炼后体重“反弹”和性格方面的因素,虽然有锻炼的欲望,但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没有付之于行动,反映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消极态度。

3.一年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比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因为一年级是相对轻松的一年,各项体育活动开展较好。而三年级学生自觉锻炼意识较差,思想负担重,毕业就业压力大,局势艰巨,使得学生放弃了体育锻炼,其比率呈下降趋势。

4.对有锻炼习惯的学生的调查,了解到他们认为其习惯的形成主要是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已从体育锻炼中受益了等,而无体育锻炼的学生则认为之所以没有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主要是由于没有体育特长,没有体育锻炼的伙伴等。所以,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根本上取决于本人对体育的认识和态度。现有体育教学内容当中的某些项目和某些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抑制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和锻炼习惯的形成。

二、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思考

学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已逐步达成共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与其他教学指导思想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将成为今后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

1.加强理论宣传,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意义、目的有深刻的认识。在体育课中应当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及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引导。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锻炼内容。加强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加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强化体育课程改革,明确制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锻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充分满足学生体育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

3.培养学生的体育态度及锻炼习惯形成的理性化兴趣。多开展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项目。根据现在学生自主性强等特点,改变一贯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克服惰性,培养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的品质。

4.学校的各个班级应适当加强组织课外群体体育活动,让学生形成初步的锻炼习惯,教学中加强各种技能的学习,课外加强对体育的指导。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

5.运动设施条件是影响巩固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高中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得体有教学场地、器材的緊缺日益严重,建议有关部门要及早解决这一问题。

6.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设体育兴趣小组。定时间、定人员、定场地,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加强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不断提高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寻找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有利时机,使体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7.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发挥体育的熏陶作用。适时组织各类体育竞赛,重在参与,鼓励进步,使学生在挑战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产生进一步的锻炼渴望。拓宽体育锻炼渠道,学校将不再是接受体育教育与锻炼的唯一场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

总之,青少年时期多锻炼身体,对身高、身体健康等方面的成长都有好处体育锻炼不仅跟身体的健康活力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可以健脑,提高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还能强健一个人的精神气质。青少年渐渐发育成熟,使得个体越来越健全。而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锻炼方式,健康的心理都会在这一阶段随着人的成长和不断丰富完善。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

体育学科习惯养成计划 篇4

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说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小学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但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倾向,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目的认识肤浅,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学习的自制力、自控力较差,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坚,给体育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就要加强体育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反思、改进、总结,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从课堂常规入手,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堂中的常规要求非常重要。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实际上是建立在有序的课堂秩序的过程中实现的。而课堂常规的好坏,又对课堂的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体育课堂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载体,抓好课堂常规,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

例如: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要从排队开始,不能急于求成,分步实施,分阶段培养。此时一般采用正面引导,放一些实用录像给他们看,让他们懂得上体育课应先排队,排队的时候做到不要说话,不要拥挤、同伴之间要相互团结等等;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制订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目标,逐步提高要求,增大成规要求面。再配以教师创新的教育方法,让孩子逐步适应并能内化为课堂行为。比如:为了让学生分清前后、左右方向。结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让学生做《找朋友手拉手》的游戏。再比如:为了让学生记清、分辨好横队的手势。让学生明白老师举起来的左手的位置就是每队的排头(一号学生)的位置,平举的右手代表学生左右按高到低的顺序站好。再配以《快快集合》游戏学生掌握起来即快速有有趣。

这样长期系统地进行训练和反复强化,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让课堂常规成为孩子的条件反射。这样孩子们的习惯好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起来。

二、注重教学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课堂中细节虽小,却能闪耀出教育的大智慧,大理念,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能力,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体育课堂教学中“用心、用情、用理”关注教学细节,从细节入手,注重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善用课堂细节有效触动学生的心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体育课堂中不迟到、不早退,站队要做到快、静、齐,整齐的队列队形,课后收拾好器材,收拾练习场地后方能离开等。课堂中还有一些细节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例如:记住孩子的名字;善待每一个后进生;呵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收发器材、队形调动等。例如: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收发器材这个问题。在发放器材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在拿器材时排队拿,不准挑选,按顺序拿,拿了器材后,要规定拿在那只手上或用什么姿势,回队后,器材要放在什么地方绝对禁止拿了器材就随便乱玩。这些要求都要在发放器材前交待清楚,如有不按要求做的,必须重来,绝不姑息原谅。归还器材时,老师必须交待清楚,归放的地点和摆放的要求,而且队长要负责清理,归还器材要特别要求按顺序,如果不合要求必须重来。这些既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重抓起点,长期坚持,让学生习惯成自然。

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养成,也不能全部一下子养成,它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少到多,由部分到整体,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它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只要坚持不懈,偱偱善诱,必将水到渠成。此外,还应该重点抓好起点,这里的“起点”有着三层含义。

1、从小抓起,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特别是6-11岁的儿童最需要身体活动,只要引导得当就会有效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2、抓好起始年级,当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时,对学习有着新的向往与期待,这也是我们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3、抓好学习新内容、新项目的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体育兴趣促进,这时由于孩子们的好奇心普遍较强,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创新教学手段,给予多元化的评价,就能引导孩子们不断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多鼓励与表扬,适当的批评,为孩子们习惯养成“给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有坚实的自觉性,一个成功的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持久热情。而适时的鼓励和表扬,总能帮助孩子保持对体育学习和习惯养成的浓厚兴趣和信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对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但同时也必须对不良倾向给予适当的严肃批评。让学生分清是非界线,提高明辩是非能力。对于特殊学生,我们还可以为他们建立成长记录档案,随时记录学生的变化,随时给予帮助,确保其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在孩子们学习前滚翻时,有些同学始终不能将动作完成到位,出现了不乐意参与而且躲避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要批评她们,而应该用期待的语言激励她们:“前滚翻的低头、含胸、团身、蹬腿动作要领,你只要好好掌握方法,你就会成功”。这时,在学生有进步和能勇敢地去参与时,给予符合实际的表扬与鼓励,可用“你做的越来越好了。”“你的动作很漂亮。”等激励的语言鼓励她们。但是,对于对于不认真参与、溜号、偷懒等这样的学生,必须给予适当的批评,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学习,应该有怎样的习惯,可以说“这样的学习态度,你会落在别人的后面的”,“孩子,你必须认真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前滚翻技能”等。

五、给孩子树立榜样,为孩子习惯培养找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以同龄人为榜样时,学生亲近、模仿的欲望更是强烈。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如下方法:

1、通过体育活动中的竞争,表扬、树立优秀榜样,提高自信心,促进自律。

2、看到后进生在体育课中的点滴进步,作为榜样加以树立。我任教的二年级就有这么一个孩子,学跳绳总比其他孩子慢,而且很懒惰。为了让他能跟上别人的节奏,有进步,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我给他制定了不同的实施方针(给他找一个差不多的孩子,和他组成进步二人组,让他们共同进步;每天回家,必须跳绳两百个,家长签字;给他课后吃“单锅小炒”;课堂中积极表扬他的进步)。没有想到,居然有很好的效果,该学生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上,我不止一次的表扬他,在后来的体育课上,他变的很勤快了,同时也给其他小朋友树立了榜样。我们的教学中可以告诉孩子:“不要觉得自己不行,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行的。”

3、体育教学活动中一帮一,结对子,榜样帮助后进生。体育教学中也要和语文、数学一样,需要帮助。如水平三学生学习小篮球,我让篮球技能熟练、练习勤奋的,介绍自己的经验和 3

方法,用他们的成功去感染和帮助后进生。再让他们选择自己要帮助的对象,制定好计划,什么时候学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等,然后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的自律能力。

六、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合作学习方式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学程序为引导阶段(提出课题、激发兴趣、探究目标);尝试阶段(尝试学习、交流讨论、示范观察);合作阶段(小组学练、合作探究、改进提高);评价阶段(表演验证、对照评比、体验运动);归纳阶段(交流体会、全面提高、放松身心)。探究学习方式要求小学生要从小培养潜在的探究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从学生的好奇心中找到探究学习的源泉;通过比较-判断-推理-归纳,提高学生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进而不断促进孩子探究、创新等良好习惯的形成。

体育习惯养成 篇5

1青少年体质的现状及其原因

1 . 1青少年体质的现状

当今社会,青少年体质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在1985年到2010年进行了5次针对青少年体质的调查和研究,令人大跌眼镜,青少年的体制状况在持续下降,主要表现为青少年的速度、力量、肺活量、耐力、爆发力等体能持续下降,并且青少年人群中肥胖者的比例和近视的比例也在持续的上升。伴随着青少年体质的下降,相对应的是现在的青少年几乎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这还会造成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青少年不参加体育锻炼,就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意志力薄弱、好逸恶劳等多种性格缺陷,对青少年一生的发展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对国家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梁启超先生在 《少年中国说》中对青少年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力则国力”,这段话非常生动的说明了青少年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程度,可以说青少年的发展情况直接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情况、社会的稳定以及民族的兴衰。体育锻炼是提高青少年体质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整个社会都要提高对青少年体制问题的重视程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 . 2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体制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4个方面: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以及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下面我们就针对这4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在青少年体育锻炼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现阶段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对于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工作完全没有做到位,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原因:(1)学校对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生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一切活动都是不务正业,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时间和次数。(2) 应试教育存在的固有弊端。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存在很大的弊端,导致学校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做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虽然目前国家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倡导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真正全部落实的学校几乎没有,学校仍然想学生创达一种思想, 即只有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才能上一个名牌大学,从而才可以拥有一个好的人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背负着繁重的课业压力,根本没有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3)学校设置的体育课的数量偏少,并且上课的质量不高。通常情况下,一个星期体育课的数量就是两节课,并且还经常被一些所谓的主科占用,这样一来青少年在学校锻炼的唯一时间也被掠夺了。同时,从小学起,教师就向学生灌输着体育课是副科的思想,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够重视,经常在体育课出现缺课的情况。另外,体育活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危险,学校则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为了防止出现事故,就自然而然的压缩了体育课的时间,降低了体育课的质量[1]。

家庭方面的原因。家长和学校存在一样的问题,认为学生只要考高分就可以了,体育锻炼是可有可无的活动,从而对青少年的思想就产生的不利的影响。同时,由于很多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生怕孩子出现一丁点意外,因此,很多家长都不会允许孩子参与比较激烈的体育运动。另外,还有一些家长为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和兴趣班,导致孩子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更别提体育锻炼的时间了。

社会方面的原因。我国对于体育设施的投入较少,并且有很多体育实施并没有向社会开放。另外,虽然国家要求房地产开发商要在小区内建设相应面积的健身场所,但是很多开发商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不断缩减健身场所的面积,甚至一个小区只有几个简单的健身设备,这就导致青少年没有锻炼的地方。因此,国家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房地产开发商的行为,并且还要增加资金投入的力度,为青少年从事体育锻炼提供基础设施。

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首先,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学生就形成了“学习好就万事大吉”的思想,从而导致青少年根本就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逐渐普及,很多学生的课外活动就是网络游戏,根本不会想到要去从事体育锻炼。

2养成青少年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青少年时期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青少年时期也是养成各种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更有利于在以后的人生中进行坚持。另外,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肩上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体制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状况,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因此,促使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2 . 1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养成优良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增强青少年的体能素质,从而使青少年更好的迎接人生的挑战。健康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健康是1,而其他的所有事情是0,如果失去健康,则会导致所有事情失去意义,虽然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并没有将体育锻炼贯彻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还有一些人偶然会从事体育锻炼,但是不能很好的坚持,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因此,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至关重要[2]。

2 . 2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可以提高意志力

和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和习惯不同,想要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因此,在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就会不断的摆脱自己的懒惰思想,不断的挑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意志力提高。这样一来,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也就会不轻言放弃,这对青少年整个人生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2 . 3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青少年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使自己的专注力大大提高,从而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都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青少年认识到自己在祖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和服务祖国的意识。

2 . 4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除了当代人的努力,还需要提高国家未来主人,即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可以说,通过观察一个国家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就可以对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预估,因此,青少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而最为基础的就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因此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至关重要。体育锻炼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一定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只有这样,国家为了建设的重担才可以放心的交给青少年[3]。

3养成青少年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途径分析

3.1学校方面

学校要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全校师生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从而认真对待体育课程。

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提倡素质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在积极倡导教育界进行素质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更好的适应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提倡素质教育,并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识。真正好的素质教育和体育锻炼,并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学校的任务是寻求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并督促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大限度的压榨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4]。

加强对体育课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体育课的监督力度是提高体育课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局的规定来设置体育课程,把上好体育课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其次,为防止有些教师占用体育课的情况发生,教育局有关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抽查,一旦发现有随意占用体育课的情况,就要给予学校严厉的惩罚;最后,将体育课的开展情况作为评价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准,对于不达标的学习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从而保证学习的体育课程正常开展。

3.2家庭方面

在青少年的教育当中,家长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想要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一定要转变家长“没病就是健康”和“分数决定命运”的错误观念,让家长认识到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鼓励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的影响,进而喜欢上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使更好的迎接未来人生中出现的挑战[5]。

3.3社会方面

首先,国家一定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在每个小区都配备相应面积的体育锻炼设施,从而为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国家要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建设大量的健身场所,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建设提供场地;最后,将社会上存在的健身场所免费开放,或者是适当收费,为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

3.4青少年自身方面

首先,家长、学校和社会一定要进行良好的配合,帮助孩子转变体育锻炼不重要的错误思想,帮助孩子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思想,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同时,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其次,需要改变生活习惯,清淡饮食,避免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最后,青少年自己要积极地去接触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和感悟,而不是一味的沉迷于网络游戏[6]。

4结语

体育习惯养成 篇6

一、明确要求注重引导,注重能力夯实提高

不同阶段的学生,我们可以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但是我们都要积极加强引导,给出学生明确的预习要求和能力达成要求。如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我们知道他们已经有着一定的预习习惯,如课前读读课文、识记生字词、背背和写写优美的句子。但是,课文不同,学习内容相异,我们就要给出有差别的要求。对于三年级学生,我们可以让他们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也就是针对新课内容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看课文后做些字音、组词作业,并对课文的内容做些理解甚至主题、思想的感悟。但是关于一些基础的预习做法,还要给学生明确,如指导他们利用工具书在预习时扫除课文的文字障碍,对重点词语进行必要的理解和意思的掌握,在疏通课文基础性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明确文本中哪些地方自己不明白或是有疑问的地方,培养他们能够提出一些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能产生提高能力的机会,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能有针对性和侧重的讲授和点拨,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低年级学生预习应重在字词的积累和语感能力的提高,而高年级学生,我们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可以安排复述、背诵课文或文段的预习。

另外,我们要加强家校联系,注意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学生有良好的预习氛围,从而保证预习的有效性和质量。如此,日积月累,我们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能力都会得到不断提高。

二、养成习惯发展能力自主预习提升素质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应该也必须有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要指导学生如何让自己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其次重点教会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与技巧,从而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问题意识,养成质疑习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我们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关键靠我们教师主导的作用和我们的教学经验、体会以及教学特色甚至个人魅力来引导学生在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让学生形成自我的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我们在安排学生预习时,也要注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通过设置需要合作完成的预习任务,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合作交流提高能力,增强团队意识,达到合作能力的提高。学习小组在预习活动中,可以优势互补,解决个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减轻学习压力,也有利于纠正个人预习中可能有的不良习惯,如果能够形成比学习、比进步的氛围,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例如,我们老师安排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做成长报,让关系比较好的、住的地方比较近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彼此讨论怎么设计成长报更美观、更合理。这样就会提高了他们的合作与团结,另外,他们也能利用在一起的时间完成学校布置的预习新学期内容的任务,孩子们在一起预习的效果要比一个人预习效果好得多。而且这样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人和善相处、团结互助。可见,自主学习和预习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得需要我们老师、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但是,让他们养成了自主学习、自主预习的习惯之后,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就提高了,行为习惯也相应的变好,因此,他们的素质、素养也会提高。

三、问题提升思维品质预习能力效果斐然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他们形成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我们在设计预习内容时,要针对预习课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发现并产生新的想法。学生能够在预习中解决老师布置的预习问题,说明他们预习的到位;如果他们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时候,他们某种程度上就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要肯定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要多对学生的预习成果予以肯定,因为小学生都有着渴望展现自我、获得表扬的心理。只要我们对学生的问题不断肯定,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思考,从而提升思维品质和设问的能力。学生提出了问题,就说明他们思考了,如果我们解答得让他们非常满意,就能够让他们有新的问题的产生的空间。当然,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有怎样的深度和难度;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以鼓励为主,有道理的要给予高度肯定,对提出的问题思维不够严密的,我们要给予精神上的奖励。如此,他们才能对预习更有积极性,更愿意开动脑筋。

总之,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要靠我们老师正确的、积极的引导,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鼓励和点拨,学生在预习中找到乐趣,形成思维,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同学融洽相处的能力都会提高,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甚至实施的素质教育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丹萍.对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的思考[J].新课程, 2011 (7) .

速效作文与习惯养成 篇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也要求“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原来《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语文大纲》要求作文要有“一定的速度”。然而,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现状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 对学生作文指导与能力培养缺乏完整体系,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处于疲软状态, 学生常常“谈作色变”, 觉得无话可写, 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笔者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 在写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认为快速作文不能找捷径, 必须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想速效作文, 以下几个习惯有待养成。

一、勤积累的习惯

古今中外, 无数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 人们往往是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并对这些生动经验有了深刻的认识, 才能走上写作道路。教师应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对周围的人、事、物都要处处留心, 运用日记、卡片、摘录等多种方式, 多方面多渠道地搜集材料, 抓住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现象, 使它们定格在自己的记忆中, 以备不时之需。生活的积累丰富了, 写作时自然就可以调兵遣将, 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

二、善观察的习惯

许多有经验的作文教师, 都很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真正懂方法的学生也都善于观察, 鲁迅先生说的“静观默察, 烂熟于心, 然后凝神静思, 一挥而就”是很有道理的。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把百草园的各种景物描写得惟妙惟肖。如果不是大师们那种悉心的观察, 是不可能的。

三、多阅读的习惯

阅读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供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文章语言的优美, 领略文章的韵味,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 也积累了一些写作的素材。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就是他们经验的总结。

四、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是一个天天练笔的过程, 一篇日记就是一篇文章。写日记能让人思考生活, 思考人生, 学会用理性的思想、感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让人抒发心理的感受, 有利于心理健康。对于写作, 它还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组织, 材料的积累。日记写得多了, 写文章时自然会得心应手。

五、爱思考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只有通过思考, 才能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只有通过思考, 才能在生活中去沙存金, 为我所用;只有通过思考, 学生才能写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 教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体育习惯养成 篇8

关键词: 初中体育 行为习惯 培养方法

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潜心研究学生存在的各种行为习惯问题,结合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纠正,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究,本文作具体论述。

一、体育教学要重视遵守时间习惯培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时间对于每个人而言都非常宝贵,无论哪项活动都需要每一位成员遵守时间,否则违背游戏规则就会被淘汰出局。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总有一些学生在集合的时间迟迟不能来,大家一起等待他到齐之后才能开展教学活动,个人行为影响了集体活动效率。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强化了遵守时间的习惯培养,在教学中要求每一位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集合,凡是迟到的学生都要说明准确的理由,理由不充分的要作书面检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受到教育,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能够遵守时间。只有通过循循善诱与强行入轨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每位学生在体育课上都养成了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从没有学生迟到早退,遵守时间已经成为他们内心的原则,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二、体育教学要重视团结互助习惯培养

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是这个社会里面不可或缺的成员,每一个成员都不是万能的,大家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大家扬长避短、互相帮助,既能够营造融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又能够提高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效率。笔者首先在教学工作中倡导团结,让大家明白有缘分在一起学习与生活,要相互之间懂得珍惜,同学之间学习训练中有困难要相互帮助。其次,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各种载体的设置,最为有效的是设置合作训练小组,将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分配到每一个小组,担任教师的小助手,对其他学生进行动作的指导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整体上提高训练成效。在小组合作训练过程中,除了小助手对其他同学进行指导之外,每一个成员之间还要进行相互帮助,大家结成对子相互指点不足,能够较好地掌握动作技巧要领,这对提高体育教学成效帮助较大,同时提高了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

三、体育教学要重视身体锻炼习惯培养

健康的身体是重要的本钱,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一样。缺少了健壮的身体,学生是无法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加上现在学生中小胖墩也比较多,确实需要加强体育锻炼达到减肥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工作中,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健康锻炼的重要性,无论是完美的体型还是健康的体质,都需要坚持锻炼才能实现,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的间隙时间坚持锻炼。其次,笔者坚持带头开展体育锻炼,每天在操场上跑步,无论寒冬还是酷暑从不间断,在笔者的带领下,许多学生逐步养成了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当体育锻炼一旦成为内心的自觉追求,就能够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笔者强化了健康锻炼的一些技巧,在什么时间段开展体育锻炼,一年四季分别采取什么样的锻炼方式比较合适,掌握什么样的运动量比较恰当,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

四、体育教学要重视科学饮食习惯培养

健康饮食、合理膳食,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家长生怕孩子们营养不够,饭桌上总是美味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学生现在不注重合理膳食方面的研究,总认为荤菜越多越好,结果吃成了小胖子,体重超标甚至出现血压超标,严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强化学生科学饮食习惯的培养刻不容缓。笔者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饮食习惯方面的教育,首先从科学角度让学生明白一天应当摄入多少热量,每天早中晚三顿分别应当摄入多少,教给学生能量计算转换的公式,要求学生算一算自己的早中晚三餐有没有超标。其次,笔者教给学生饮食搭配的技巧,如荤素怎样搭配,各种食物之间如何搭配,早中晚三餐分别应当体现什么特点,哪些食物不能同时食用,这样的饮食技巧对学生而言非常实用,有助于改变他们以往不科学的膳食习惯。

五、体育教学要重视心理调节习惯培养

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不仅包括身体强壮,而且包括心理健康。初中生心理问题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地频频发生初中生打架斗殴,甚至致人死亡的案例,惨痛的教训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除了强化思想教育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能够自我排解一些心理不适,不要走进思想的死胡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有利于学生以健康的状态投入学习生活中。笔者在室内课教学中,有效兼顾心理调节方面的习惯培养,要求学生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睡觉之前,认真回顾一天的活动,反思与人交往的活动,看自己有没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哪些地方需要自我改进,多检讨自身存在的不足,善于换位思考他人的想法,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化解不良情绪,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即使遇到一些问题也能够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得到圆满解决。实践证明,心理调节能力是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能够让学生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能够勇于面对各种困难甚至挫折,塑造出当代初中生的良好形象。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能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让学生更加快乐轻松地生活,更加努力高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正茂.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2011(13).

[2]胡壬媛.“导学式”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初探[J].学周刊,2011(13).

[3]徐海.初中体育教学的体会[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0).

[4]陈全意.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有效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0).

[5]金超.新时期初中体育教学观念的有效转变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2).

体育习惯养成 篇9

价值分析:

一、课题的提出

政策依据 国家“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对开展体育工作均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

新中国第一次提出教育方针是 1957 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6 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 年 3 月 1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 年 6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的如下要求:“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

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2007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以迎接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

二、研究报告 研究的措施

(一)、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相关政策法规和教学理论,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中关于体育工作的政策法律规定,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实验教师对体育工作和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工作的方向目标和相关的具体要求。

2、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中有关习惯、行为习惯、以及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理论,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认真学习了《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因素探析》、

《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等理论。

3、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学习了《学校教育科研》(柳斌主编),研究方案的撰写要求、实验对象的个案撰写方法,调查法、行动研究的策略等科研理论和方法。4、加强培训工作,对实验教师定期进行体育观念和体育知识培训,先后两次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内江市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培训和体育优质课比赛。还多次对体育委员和骨干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组织能力进行专题培训。5、向教育专家咨询课题研究的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明确了课题研究如何展开,研究人员的各自分工和职责任务,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如何根据实际调整研究计划和实施策略等具体问题。

通过学习和咨询,使课题组成员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做到实施之前就心中有数,避免了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1、结合社会实际、教师实际、教育发展实际及学校体育活动实际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系列讲座:体育课题简介、体育现状简介、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活动等,提高师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2、加强体育舆论宣传,举办体育黑板报专刊、体育知识手抄报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览等 3、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我们主要组织了三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观看:一种是观看校内外学生间进行的体育比赛,如校动会、镇运会、县运会、市运会的各种比赛;二是校内外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友好单位之间的友谊赛、练习赛、和正式比赛;三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台直播、录播的各种体育比赛。感受体育

比赛的精彩刺激,欣赏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在力与美的熏陶中激发体育锻炼的激情与冲动。

4、大力表彰体育锻炼先进个人。一是对每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队和运动员在师生大会上进行大力表彰;二是在校园公示栏上张贴喜报大力表彰;三是评选校园“体育之星”,并在校园网站和“明日之星”栏上登出来,向社会大力宣传;四是为体尖队员所在班级加业绩分,并为班科教师发奖金。以此来大力宏扬体育精神。

通过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使我校体育锻炼的氛围空前浓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也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设了很好情景。

(三)、加大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为实验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我校树立品牌意识,站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高度重视艺体工作,确立“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艺体工作为两个翅膀,带动学校素质教育的腾飞。近年来,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为体育工作共投资八万多元资金,一是用于加强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二是投入大量经费保证体育活动的活动经费;三是投入资金用于教练员训练学生体育特长队的补助。

(四)、开展“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研究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首先必须弄清其主要标志是什么。为此,课题组采用文献法研究法,通过查阅资料,再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儿童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标志是:1、主观上有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2、每天能坚持体育锻炼 60 分钟以上;3、有一项及以上体育特长运动项目; 4、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五)、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课题组在明确了“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研究“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兴趣项目及负面因素。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 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是统考科目,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如果有一点空余时间就稍微玩一会儿,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五)、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课题组在明确了“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研究“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兴趣项目及负面因素。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 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是统考科目,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如果有一点空余时间就稍微玩一会儿,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缺少科学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多数家长走入误区,认为孩子只要吃好睡好营养好就是健康,导致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日趋下降,营养过剩而体质差、运动机能差的孩子越来越多; 3、学生想锻炼,但体育场地、器材却严重缺乏; 4、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的指导,更缺乏有效的督促,以形成习惯。

根据得出的结论,我们研究采取了以下一些应对策略:

1、利用校会、家长会、校园内各种宣传栏向全体师生及社会家长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共同认识,转变大家的教育观念; 2、利用室内体育课学生介绍体育保健知识,纠正“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同时,体育老师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体育锻炼比饮食营养更重要”的理念,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交流“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做法,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3、针对缺乏体育场地、器材的问题,体育组开展了“在小场地下、缺乏体育器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体育锻炼”的专题研究,指导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自制器材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原地跳绳、原地踢毽、原地俯卧伸、垫上运动、乒乓球、篮球赛、小场地往返跑、短距离接力赛、拔河赛、原地徒手操练习、队列广播操比赛、跳梯间练习、跑楼道等; 4、学校办学思路明确提出重视学生体育工作,并对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两操一课、体育特长队训练、体育活动的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项目的训练测试建档、体育传统项

目学校的建设、体育工作的指导督促考核等方面的管理,以严格的制度规定加以保证,确保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果分析 实践效果 1、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1)、从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愿望看,我们统计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项目中的“学生体育锻炼出勤率”,数据显示:全校 98%的学生,实验班级有 99%的学生出满勤,主观上有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实验中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该课题实验积极投入,参与配合,而且变化较大。表现在: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参与,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从前,学生锻炼处于被动锻炼的状态较多,现在,学生对自主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自主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自主锻炼。

典型案例: 学校篮球队为了形成梯队,在一队(主要是六年级的队员)参加完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萌芽杯”的比赛,况且已临近小学毕业的情况下,学校决定解散一队,重点训练二队。可就在一队解散了两个星期后的一天,一个二队的队员气呼呼地跑来“告状”道:“李主任,他们一队的队员都解散了那么久了,还天天来打球,影响我们训练,请你去管一管吧!”。这一状告得让我又喜又忧,说忧吧,他们地干扰的确影响了二队的训练,可喜的是一队队员终于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这是多么不易啊!要知道,他们当中的好几个队员是我当初向家长和他们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劝来打球的。这一告还着实让我很为难,不知如何处理,只好淡化不了了之......(2)、多数学生每天能坚持体育锻炼 60 分钟以上; 通过 2007 年5 月对实验班级 204 名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校内体育课上是否坚持锻炼”答“是”的人有 204 人,占 100%;“校内课余锻炼是否每天坚持”答“是”的 204 人,占 100%;锻炼项目有乒乓、运动跑、篮球、足球、跳远、跳绳、羽毛球、跳高等。校内课余锻炼的“锻炼时间”30 分钟以下的有 32 人,约占 15.69%,“30__60 分钟”的有 149 人约占 73.4%,“60 分钟以上”的有 23 人,约占 11.27%.(3)、有一项及以上体育特长运动项目; 通过对实验班级学生长期稳固的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来看,回收的调查表中调查了 230个实验对象,100%的学生均有 2——3 项喜爱的并长期坚持锻炼的体育锻炼项目,在他们喜爱的项目中,90%的学生有 1——2 项的运动技能特别纯熟,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在各级运动会上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这说明了他们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育特长。

(4)、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小学新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10

一、新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1. 一般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孩子情绪大都多变且冲动, 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他们不善于掩饰, 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刚入学的孩子意志力也比较差, 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毅力。他们不善于对自己的活动提出明确要求, 总是需要教师或家长向他们提出行动的具体目标, 并且只有在师长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他们不善于仔细而全面地考虑问题, 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优柔寡断或草率冒失的特征, 在遇到难度较大的活动时多持放弃或否定的态度。

2. 学习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孩子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 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 爱做小动作。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 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 比较笼统, 不够精确, 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 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 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 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只要老师对自己比较关心, 他们就很愿意接近老师, 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并且由此而喜爱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

3. 交往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孩子大多喜欢跟同伴交往, 但他们对友谊的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 他们认为朋友就是能够一起玩耍、能够满足自己愿望的伙伴, 他们还在探索与谁交朋友是比较合适的, 但他们的择友标准又是自我为中心的, 因此他们的同伴关系并不很稳定。他们对父母怀有深厚的感情, 有一种明显的依恋感, 对教师充满了敬重和信赖, 并在感情和行为上极为依赖老师。

4. 生活心理特点

刚入学孩子处于适应学校生活的过渡时期, 他们虽有自立意识, 但因年幼而显得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依赖性强, 他们在学习用品的整理、学习作息时间的安排等方面常常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和帮助, 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众所周知,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好还是坏, 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教育专家认为行为教育的“最佳期”是小学阶段, 尤其是低年级。所以当学生迈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刻起, 就必须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抓好养成教育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刚入学儿童年龄小,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所以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教育计划, 需要全体教师及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 班主任老师起着关键作用, 作为一名低年级的班主任, 有责任也有义务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 抓住年龄特征开展养成教育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而言, 小学阶段是他们生活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上小学之前儿童主要在家庭或幼儿园里受教育, 他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 而进入小学以后, 他们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学习。小学的环境和对儿童的要求与入学以前相比大不相同, 在小学, 儿童要坚持课堂学习, 遵守学校纪律, 学会过集体生活。为了让儿童很快地适应小学, 我主动和家长联系, 告诉他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心理上的准备, 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述优秀小学生的故事, 让孩子向高年级同学学习, 激发他们过学校生活的兴趣和愿望, 使他们对上小学不感到紧张和害怕。 (2) 生活方面, 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性, 如收拾文具、穿衣扣纽扣等。 (3) 注意学生在家作息时间安排。另外,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学习中还要注意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衔接, 注意学习的趣味性, 一堂课中随时加入游戏, 使他们逐渐地适应学习,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 立足课堂, 面向全体, 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宝贵时间,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 文道有机结合,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知道一点做一点, 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 各方面都养成习惯, 而且都是好习惯, 就差不多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 指导学生,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 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更重要的是学生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将使其受益终身。

3. 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实践也证明, 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 而在于训练, 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训练法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他们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 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 但是, 在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 慢慢就理解了。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转化需要训练, 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 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是实现转化的关键。 (1) 训练必须持之以恒。训练要持之以恒强调“反复”二字, 不反复训练就形不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 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 需要长期抓, 持之以恒。 (2) 训练必须严而又严。训练还要强调严格二字。训练就要有个“狠劲”, 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 得咬着牙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练, 才能养成好习惯。 (3) 训练必须要求具体。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分解操作练习, 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 可采用分解操作示范。 (4) 训练必须要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 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 不能高估我们的自觉性, 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 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要争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真诚监督和帮助, 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

4. 在养成教育中教师注意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学生的习惯都是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渐形成的。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 他们的模仿力强, 可塑性大, 在他们眼里老师就是道德概念的具体化身,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们要想有文明学生, 就得先有文明老师。”因此, 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我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 坚持做好学生的榜样, 这样我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慢慢地他们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 在自觉不自觉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平时上课, 我每次走进教室后只要看到纸片, 就会立即弯腰捡起来, 孩子们看到后也会马上检查自己座位附近是否有纸屑等废弃物;讲桌乱了, 我就轻轻地整理一下, 孩子们也马上动手整理自己的课桌和学习物品;课间我有意识地拿本书坐在讲桌上看书, 学生就会自觉地读起课本来……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我们只有时刻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 才能用自己的行为来指导学生, 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

5. 开展评价活动, 强化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 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 做到知行统一。因此, 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中, 我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其进行表扬和暗示。鼓励学生自己对照要求找出优点和不足, 然后利用晨会、班会课, 对他们进行专题指导, 给予评判, 树立典型并在全班予以表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每周我都进行“明星”的评比, 树立典型;每周确立“纪律星”、“文明星”、“卫生星”, 以点带面。这样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生养成教育的评价就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6. 重视家校结合, 构建养成教育体系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 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 我们要“三教和一”, 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不出现大问题班主任就不告知家长, 只有当其“屡教不改”时, 我们才会通知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对策。这时候家长多半接受不了孩子“变坏”的现实, 会质问班主任, 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不早通知我们?现在你们管不了、想推卸责任了才想起我们家长, 没那么容易。这样不仅有违我们的教育初衷, 而且还使教育环境更加恶劣, 不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所以,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我理解家长的不易, 因此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把家长工作做在前面:每周向家长汇报一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方法是否得当、作业是否及时上交、成绩是进步还是有所下降、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等) 和在校表现 (是否迟到、是否早退、是否尊敬师长与团结同学、上课是否遵守纪律等) , 以便家长能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并积极地参与教育和问题的处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是最初打开学生智慧心灵的重要一环。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 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 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 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情况。班主任每周与家长沟通一次, 能够加深对每个学生的了解, 摸清学生在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之后班主任可以根据掌握的情况, 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案, 采用顺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模式, 净化学生的思想, 矫正学生的行为。

上一篇:人工智能控制技术下一篇:关注作文的个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