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意课堂十篇

2024-06-19

小学语文诗意课堂 篇1

1. 创设如诗如画的情景艺术

(1) 教师要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研究教学时, 要注意发挥语言的魅力组织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丰富的课内外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发展个性。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 揭题后让学生畅谈从这三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骆驼队黑白画面, 《送别》音乐响起) 一张骆驼队黑白照片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 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当然教师在利用课件、选择游戏、组织活动时还要注意它们的整体联系, 合理巧妙利用它们把课堂组织成令人赏心悦目的一台剧, 让孩子享受到如诗如画的情景艺术,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 教师要学会赞美的艺术, 一个优秀的教师最懂得赞美的力量。每个孩子都渴望教师真诚的赞美, 来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所以教师要用心去感悟孩子们每一丝的变化, 珍惜他们每一次的成长甚至每一个错误。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亦是成功之母, 一个恰到好处的赞美, 给了孩子一次成功的体验, 获得再次尝试获得成功的信心。

2. 布疑设问的艺术, 启发学生诗意的探索

学贵有疑。“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 肩负着特殊使命。做一位教师就应该像珍惜最珍贵的东西那样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我把好奇心视为创新精神的‘火种’, 要满怀热情呵护这颗‘火种’。学生有了好奇心, 才会产生创造的原动力。”如在《白鹭》第三自然段中, 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愿意为第五自然段取名字?有的学生说:“我取名为‘澈’, 因为整个画面水波盈盈, 清澈见底, 看上去晶莹透亮, 犹如嵌在玻璃框里的一般。”有的学生站说:“我取名为‘出淤泥而不染’因为白鹭仿佛是一枝洁白无瑕的荷花, 亭亭玉立。”说得多好啊!这不是老师刻意的要求, 而是交流、对话的自然延伸, 是学生内在的诗意的升华。教师要让儿童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上, 全身心地呼唤着语文中的儿童, 心目中的人。

3. 舞动智慧, 给学生如画般的学习空间

“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一片超越时空的空间, 那是一片纯真的天地。”在现实小学语文教学中, 仍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中的结构地位不高, 其扮演的课堂角色多为遵从者或忍受者, 他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 仍然是老师怎么教, 他们就怎么学, 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认知教学外, 要让学生树立信心, 关注受教育者个性智慧的开发, 建立“智慧的课堂”。于漪老师在《寻找入门的突破口》中指出:“社会是语文大课堂, 语文无处不在。”于老的这些话, 对我们是一种有益的启示。所以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语文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这样语文课堂便成了学生智慧的家园, 语文的诗意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成为其心灵最美好的东西。

4. 勤学善思, 打造教师独特人格魅力

“教师的魅力是教师与孩子们相处中所表现出来的品格、道德、学识、能力、情趣等综合因素对学生的认知、行为、志向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所以要不断充实自己,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作为教师要时时想到学习, 处处想到学习, 事事贯穿学习。向自己学习, 不时给予勤奋好学的自我以充分的肯定, 增强自信, 持之以恒;向身边的名师学习, 始终保持开放接受的心态, 善于求教于人;向书本学习, 与古今中外曾未谋面的大师进行“对话”。不断学习可以使自己置身于专业教学科研的前沿, 有机会接触、探讨和使用最新的教学理念,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 启发智慧。一个有思想, 有内涵的老师上出来的课绝对是精彩的, 孩子的收获也是丰富的。老师引领孩子们一起在诗意语文世界里遨游,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达到真正有效、深刻、灵动!

摘要:语文课堂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诗意的境界是一个洋溢着情感、想象和爱的世界。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是通过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 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意课堂,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小学语文诗意课堂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诗意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 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 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 是一种在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 是远离粗俗、鄙陋、愚钝, 走向精致、高雅、聪慧的生活。在诗意的课堂中教师激情洋溢春风化雨, 学生个性飞扬如沐春风。这个“诗意”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是诗人, 而是要求师生能把“丰厚的生活与精妙的阅读结合为基础, 创造诗意”。构建诗意的课堂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是由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也是实施新大纲的要求。新大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因此, 构建诗意的课堂不是寻找避世桃源, 而是在构建中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课堂由三要素组成:教师、学生、文本, 要想课堂充满诗意, 必须教师充满诗意, 学生充满诗意, 文本充满诗意。

一、诗意地栖居———教师的诗意

语文教师必须充满诗意。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 在构建诗意的课堂中起关键作用。但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 收入的微薄, 生存的艰辛, 使一些教师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到“名次”“待遇”上, 丢掉了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真正的关爱。教师应该是教育家, 要有一种守望精神, 精神重心要守在使教育成为教育的东西上, 甘守寂寞, 不受外界的影响, 尽自己的天职, 有职业的尊严。

语文教师如何使自己具有诗意?首先, 要做一个喜欢读诗的语文老师。多读唐诗宋词, 多涉猎中外经典诗篇, 熟读能诵, 在课堂上能挥洒地旁引博征, 甚至自己能写一些诗。诗意地生活着, 当然爱诗、爱文学、爱书。宁愿没有像样的服装, 也不愿舍弃喜爱的书籍。案头上、饭桌上、床头上, 到处都是书。看到好书, 会手不释卷, 甚至通宵达旦, 直到读出诗文背后那些鲜活生动的形象, 读出字里行间流动着的诗人们青春的活力与人生的热情。诗文读得多了, 教师也变得有些深情蕴藉, 温文尔雅。其次, 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有思想”, 应该突出地表现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爱思考、会思考, 有自己独到的创见。在教学中, 面对一个文本, 是用心去钻研, 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 还是人云亦云, 只会照搬教参, 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贩卖者, 是判别语文教师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再次, 要做一个可爱的语文老师。要可爱, 就要有人格魅力, 吸引学生与你民主合作。语文教师是语文的代言人, 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很多人回想对自己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就是语文教师。用诗意联系师生, 从而让学生和语文“恋爱”, 使他们打下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底子。最后, 语文老师还应该是一个杂家。优秀的语文老师,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喜欢读书, 而且书读得比较杂, 什么都读, 也不一定太深。因为语文老师不是一个学者, 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 不需要太深, 但要什么都读一点、懂一点。书读得要杂, 读杂之后, 知识储备就丰富。一个文本要读懂, 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准备, 书读得杂的话, 知识就会融会贯通。总的来说, 就是要多读书。

二、放飞青春的梦想———学生的诗意

学生应该充满诗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充满诗意地学习, 才能进一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愉悦趣味中学习。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 是个体生命的“童年”。而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的相对单纯、无邪、明亮, 充满理想、充满诗意, 就使得中学时代更成为人生中的怀梦期, 它不可重复, 留下的是永恒的神圣记忆, 一个人有没有这样的神圣记忆, 是大不一样的。中学阶段, 学生当然需要学习知识, 但更要通过知识的学习, 构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即使带有梦幻色彩, 也要为终生精神发展奠基, 使之成为照耀人生旅途的精神之光。

学生诗意地生活和学习着, 会感觉到每一个早晨和夜晚, 每一次日出和日落, 每一片树叶, 每一朵鲜花;会感觉到过去不曾感觉到的那竹外桃花, 春江中的鹅鸭, 嫩嫩的芦芽, 荷尖上的蜻蜒, 沾衣欲湿的杏花雨, 吹面不寒的杨柳风, 可以遥看而近却无的草色, 在黑暗中啜泣呻吟在阳光下欢笑奔跑的种种生灵, 所有的那些不知名的事物, 以及他人的存在、他人的欢乐和痛苦、悲伤和喜悦……这实际也就拓展了他们生命的疆界, 充实了他们生命的内涵, 提高了他们生命的质量, 消除了生命与生俱来的鄙吝、黑暗、逼仄和隔阂, 以及由此带来的忧愁和恐惧, 和他人一道, 肩并肩地站在升起的朝阳之中, 去放飞青春的梦想。这样的生活, 是坚实、宽厚有力量的生活, 是摆脱物欲、脱离低级趣味的生活, 是散发着人性光芒的生活, 是有目的的、纯洁的、朴素的、生机勃勃的生活。

实行教学民主化有利于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正如海阔天高是鱼跃鸟飞的前提一样, 创设宽松、和谐、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 是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的保障。教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 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最重要的是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轰炸式”“训斥式”“压迫式”的不良教学现象, 实行教学民主化。教学民主化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 是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灿然的闪耀, 它体现为:老师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正在成长的学生, 不仅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 而且尊重其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烂漫的天真;不仅尊重他们趋以和谐的集中性思维, 而且尊重其新锐有余、成熟不足的发散型思维。

三、寻找精神家园———文本的诗意

作为知识的载体, 文本同样要充满诗意。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文本是知识的主体, 毕竟学生获取知识还是不能离开文本的, 学生要与文本相互对话, 进行心灵上的交谈、沟通。语文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 有时其本身就是鲜亮的诗;语文里有更多的幻想和想象, 有时其本身就是活着的童话;语文里有那么多的情和爱, 有时其本身就是表达情和爱的滴着露水的花朵。请看学生是如何看待语文的:

“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 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去寻找它的答案。语文给予我们聆听音乐美的耳朵、欣赏绘画美的头脑与眼睛。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时, 你觉得这词真好, 你想记住它, 别忘了, 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画时, 即刻被其中的景象吸引, 于是你搜肠刮肚地想尽华美词藻来形容它, 别忘了, 这也是语文;当你参加班干部竞选演讲, 组织广播稿件, 主持会议时, 别忘了, 这也是语文。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 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的忧愁,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的无奈,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出自高考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语文如此精彩, 如此充满诗意。窃以为, 语文教学的失败在于它有时太像诵读《道德经》或研读科学论文;语文教师的失败在于它有时太像道德说教者或科学研究者。“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诗的创作”, “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 饱含着情感的思维”,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教育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教育。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有着丰富的价值旨趣和精微的义理, 它能更直接、更深邃地涵蕴着语文教育的真义, 因而也更能凸显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应具有的独特的风格、识见、创意和襟怀。

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应如何解读文本呢?首先, 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文本, 解读文本, 将语言运用的训练提升到一个人文的高度, 即不能停留在一种表面形式的模仿上, 而应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中渗透思想与情感的熏陶。其次,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文学文本中, 由于作者的个性修养、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很多文章都存在着空白和未定点等待读者去填补, 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和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完成文本解读,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最后, 在多元解读中, 既要尊重文本, 反对对文本的蔑视, 又要重视对文本的生成教学, 反对非科学化的预设。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 而是在备课中预设问题与答案, 然后千方百计将学生向预设答案上牵扯, 结果既浪费了时间, 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必然削弱文本的诗意, 束缚学生的诗意。

要想让文本充满诗意, 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同时, 走向课外。新课改后的教材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有限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引入相关课外内容, 增加语文课的厚度和广度, 让学生的思想在文学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比如在学习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 我把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贺铸的《半死桐》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比较阅读, 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古典诗词更加热爱了, 学习热情更高了。学生在课外要大量阅读经典名著, 走近名人。名著代表一个时代的最高语言典范, 是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 是文学巨匠毕生心血的结晶。解读名著就是和文学大师交谈, 学生在阅读名著中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面对诗意的学生, 老师也应该是诗意的, 面对美丽而诗意的文学, 语文老师要把她介绍给学生, 使之成为朋友, 通过这种诗意来改变语文不受喜欢的现状。现实生活中教师工作的清苦, 高考升学率的评比, 各种各样的检查验收、生活的烦恼……作为学生, 升学的压力、学习生活的单调、题海战术的重负……这些大家都知道。我并非想构建语文教学脱离现实的浪漫的乌托邦, 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空吟语文教改的咏叹调。人不仅靠吃米活着, 而且要有所追求, “红尘热闹白云冷”, 语文教师应该走出生活的琐碎和无奈, 超越平庸平凡, 用慧眼去寻找语文的诗意, 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生带来诗意, 在诗意的课堂中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学坤.语文教师:诗意地生活着[J].中学语文教学, 2001, (6) .

[2]孙绍振, 钱理群.对话语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6.

让小学语文课堂绽放诗意花朵 篇3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但语文教学进入诗的境界时,我们的课堂就会鲜花盛开。有激情才有诗意,诗意不是只靠简单理论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有人格魅力,小学语文貌似简单,可它内涵丰富,当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时候,难道我们只教给学生知识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体验文本情感。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给孩子输入精神食粮。一个好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有一种精神享受,包括我们的外表、体态、眼神、手势、语言……都应该让孩子产生心灵震撼,一个有诗意的教师应该有丰厚文化底蕴、高超教学艺术。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强调语文诗意,就是强调一种诗意人生,就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让学生在富有情感、充满诗意课堂氛围里探求人生真谛,这样,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的成功、生活的幸福,才会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这样做:(1)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充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照亮别人,才能发出不败的光芒。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2)运用多媒体手段。一节好语文课,应该给学生营造欣赏氛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陶醉。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用声情并茂的画面给学生营造诗情画意的课堂,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诗意课堂让学生灵动起来,诗意教师让课堂精彩起来,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让我们的课堂洋溢诗的芬芳与浪漫,让我们的课堂诗意浓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用自己的那份激情演绎诗意的精彩和魅力。

小学语文诗意课堂 篇4

[摘要] 诗意语文是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以王崧舟等语文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教学片段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人性、情感和个性三个方面,追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

[关键词] 诗意语文 课堂教学 口头评价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

——王崧舟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口头评价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子猷虽未见戴,但“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正是一种深刻的幸福体验吗?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对话

过程中的欣赏和体验,这一过程,恰似“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于是,当我读着王老师这充满诗意的语文论著,倘徉在大师那满怀睿智的,流淌着诗意的语文课堂中仰视着大师的灵魂,面对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看似热闹但却令人忧虑的评价现象,如花样翻新的奖励方式、充斥课堂的廉价表扬等苍白的师生课堂问答时,总会在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诘问: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在哪里?

请看靳家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珍珠鸟》中“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一句时的教学片段:

[课堂片段一] 师:“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它指什么?(小男孩语塞,哼哼半天,说不出来。)

师: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嘴上说不出来,是吧? 小男孩:嗯。(师非常信任地点点头,笑着对他说:“一定是这样的。”并摸摸他的头,请他坐下。)

师: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好吗?

(其他同学大致将问题说清楚了,老师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

小男孩:(突然将手高高举到靳老师面前)我知道了,这是一种爱,是一种没法用语言表达的爱。

师:(幽默地笑着)噢,怪不得你刚才一时回答不上来,没法用语言表达呀,呵呵。(众鼓掌,笑)

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啊,靳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时,他自己已将“信赖”在课堂上演绎。老师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每一句朴实的话语,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透着对学生深深的关爱。这样的课堂教学口头评价,流淌着人性美的暖流,其美如诗啊!

一、风般清朗——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人性的追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由此,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应该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人性美。

1.幽默评价——意味深长。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因此,幽默的语言也是评价语言的首选。

[课堂片段二] 一次语文课上,我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李白诗《望庐山瀑布》。这位学生刷刷地很快就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字写得又高又大,引得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该生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亦颇有得意之色。待静下来以后,我说道:“这

位同学的默写全对了,但是‘字高字大’(自高自大)就不太好了!”

对学生在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缺点,我并没有大发其火,也没有一本正经地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思而得知后的笑声中受到教育。

2.形象评价——意境深远。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富感染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课堂教学评价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能够使评价更富有感染力。

[课堂片段三] 一次在我执教的《五彩池》一课上,男女生分组朗读课文,学生读得很好。我评价说:“男生声音宏亮、整齐、奔放;女生声音甜美、圆润、绵密。男生读得好,使人想起了五彩池边的男导游,气宇轩昂;女生读得好,使人想起了五彩池边的女导游,袅袅婷婷;男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高耸的藏龙山,广阔悠远„„”我还未把话说完,学生们说:“知道了,您别说。男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高耸的藏龙山,广阔悠远;女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间的小溪,淙淙流淌。”原来他们想起了一篇课外读物描述海洋与小溪的句子。孩子们的情绪被鼓舞起来了,练了一遍又一遍。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形象的评价语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领略到了语言所创设的丰富意境,唤醒了学生的联想,以往学过的语言被激活,融汇到新的语言图式中,意会了阳刚与阴柔这非他们的年龄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对比、排比与对偶这几种修辞手法。

3.适时评价——春风化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课堂片段四] 一次,在二年级何老师执教的口语教学《保护有益的小动物》的公开课上,老师创设了一个捕杀动物严重的村庄的情景,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办法保护小动物?这时,一个学生说:“可以把这个村庄的人都杀掉,从别的地方移一些喜爱小动物的人过来,这样他们就不会捕杀小动物了。”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办法简直是愚蠢至极,甚至是惨无人道的。该生也觉得这样的办法太欠妥当,给老师制造了麻烦,自觉理亏,满脸通红悄然坐下。老师一时也愣住了,这可是事先没有意料到的答案啊。只见老师迟疑了片刻,说:“同学们,你们说这办法好不好,大家讨论。”这话引来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后,在总结陈词中学生说道: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更应该保护。关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是文明社会的表现。这些村民捕杀动物的行为固然令人痛心、令人痛恨,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应该通过教育批评或通过经济制裁等法律手段来使他们悔改。在肯定学生的认识之后,何老师说:“大家能够多学这些知识,要感谢谁?”于是,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刚才“犯傻”的孩子„„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课堂上的一次意外,在老师的巧妙评价引导下,收获了不曾预约的精采:学生从中受到了人文教育,学到了法律知识,感受到了宽容的美德,真是一箭多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

二、树般韵致——课堂教学口头评价情感的追寻 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马卡连柯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不顾学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而只顾展示教案。要关注课堂动态,因势利导地进行评价,不断促进教学动态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

1.巧语“花”言——片言只语显真情。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批评与责备都更有力量。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语言,多用一些鼓励的话语来提醒学生不要放弃锻炼的机会,当学生组织语言有困难的时候,教

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课堂片段五] 有一次上课时,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可站起来却不知说什么。我走过去,亲切地抚摩着他的头说:“你能举手回答问题,真了不起!可能还没有想好吧,但就这样坐下了,会失去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回答出来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顺利回答了问题。这对他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为帮了他一把,而感到高兴。一句简单激励性的评价,像一股春风滋润了她的心田。慢慢地,他成为一名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优等学生。

为此,我深受启发,课堂上常常使用如下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学们,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诉大家,好吗?相信你能很行。”

“谁能用你的聪明才智,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 “你(们)知道得真多。”“你的知识真丰富。” “再试一试,我对你有信心。”“我觉得你能行。”“你觉得你的问题在哪儿?要我帮忙吗?”“只要你有决心,我会帮助你。”“再试一试,再想一想,不要紧张。”

„„

“xx同学你很认真地参加了讨论,你来说说你的观点,声音响亮些!”

“xx同学老师已听到你的意见,很好!请你有条理把你的观点向大家说一说。”

投以赞许的目光,请全班学生鼓掌欢迎这位同学发言,发言后:“今天我非常高兴xx同学大胆举手发言,而且非常棒,希望你经常让大家听到这样精彩的发言。”

“你又进步了,老师越来越喜欢你!”“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继续努力噢。”

“没关系,只要去做了,就是一个胜利。”老师走近其身边,悄悄地说:“你知道吗,你很聪明。你的想法也很棒,把你的金点子与同学们分享,好吗?”“我觉得你能行。”

“噢,别害怕,大胆说,你是最棒的。”“你是个很自信的孩子,大胆说。”

„„

用这些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激励评价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像她那样自由和谐地发展。

2.举手投足——一眉一眼传真情。大凡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育他们。因此,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和渴望。教师一个

善意的微笑可能会使一颗悲伤的心变得兴奋起来;教师鼓励的眼神、赞赏的语调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化学生的情感,使教学过程充满韵味。当居里夫人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在一堂法语课上,女教师欧班请小朋友背一背法国民歌《小燕子》。12岁的玛丽(幼时的居里夫人)感受到了教师善意的目光,她读懂了,那目光中蕴含的是鼓励、信任和肯定。教师分明在说:你能行!于是,在教师充满肯定性评定的目光中,玛丽差涩地背起了民歌„„几十年后,居里夫人的名字传遍全球,但她忘不了欧班老师,忘不了老师那次鼓励的目光。她从繁忙中抽暇去拜访老师,当她和老师相见,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为老师再一次背诵起《小燕子》那首民歌。这是何等令人神往的景象!教师的目光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力量,充分显示了教学艺术的魅力。因此,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上课时,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完整而且声音洪亮,向他微笑,给予肯定;一名同学帮助学困生,摸摸他的头,给予激励;一名同学胆小,说话断断续续,向她投以信任的目光,表示相信你能行。不要怜惜这小小的举动,不要怜惜你真诚的评价,它会拉近你和学生的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鱼般从容——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个性的追寻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充满诗意的个性化评价指的是容纳学生不同的、然而却是合理的认识和思想,允许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建构生成新的知识的一种灵活的评价方式。个性化评价适应了多元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视阅读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探求能力和独创精神。学生的发展由于受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显示着不同的特点,或天赋不一,或志趣各异,或个性迥异,就个体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最近区问题。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强调:“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灵活掌握评价的尺度,作出针对性的、客观性的评价。

1.鱼跃鸢飞——因人而异

(1)因人的个性差别而异。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如对外向型的学生可以说“你敢于大胆发言,很勇敢”;对

敢于创新的学生可以说“你的想法别具一格,很有新意”;对于胆子很小,难得一次举手发言的学生可以说“你讲得很好,再响亮地讲给大家听一遍好吗”等。

(2)因人的学习水平而异。不论哪个班集体里,学生的智力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有余力,有的发展滞后,如果用单一的尺度来评价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就会造成优等生发展提高迟缓、学困生感觉永远跟不上的现象。

①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敢读,爱说。后进生在课堂上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状态,其原因主要缺少参与学习的基础学力,存在着自卑和依赖心理。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②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要旨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心探索欲,而优秀学生最容易处于这种状态。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激励其创新。

教师要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与点拨、引导等技巧融会贯通,使学习水平本身发展较前的孩子更上一层楼,让他们更富有创新意识,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语言发展更为突出,如“我想你应该考虑更全面更深刻些”,“希望你在语言方面再简练一些”等;对学习暂时滞后的孩子,教师要在肯定其努力、进步的同时,给他们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也要在提

醒、批评的同时,教给他们改进的方法,如“你考虑的思路正确,只不过马虎了一点。”“声音响亮是你的优点”等,使其感受到“只要我努力,一定会有提高”。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只有教师灵活而富有启发性的评价才能确保每位学生在每天的课堂学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2.芝麻开花——因时而异

即在评价时应考察受教育者在不同阶段个体退步或进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性自身的发展状况,关注个体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事实上,班级里不同层次的群体都需要这样的评价来关注他们成长的每一步。语文学习是生成性的,建构理论强调学习的生成性,语文课程建构性评价中的“建构“是一种生长性的“建构”,既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既是已有知识的建构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又是一种生长,它主要是通过评价发现学习者的闪光点,“照亮”他们认识上的模糊与误区,让他们在主动建构中,使认知情感趋于成熟。

个性化课堂评价拒绝“唯一标准”,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拒绝“唯一答案”,期待思想的丰富多彩。但在开展个性化评价、尊重个性化理解体验的同时,必须防止忽视文本的意义构想和科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狐狸和乌鸦》的结尾,有学生评价说:

狐狸很“聪明”。在想象《凡卡》未来的生活时,有学生把“穷人”变成大富豪,将“学徒”变成“大老板”,这都是不切合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教师可以以评促思,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哪些意见更合理?为什么?”让学生在交流反思、批判性解读中,完成对文本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让诗意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 篇5

探究诗意语文的起源, 其实从教育先驱者孔子的“杏坛讲学”就开始了。孔子作为中国教育的开创者, 曾倡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这个观点开创了中国教育的基本理念——诗化教育, 其实质是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精华部分,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努力追求集真、善、美合一的诗化教育之境界。其后, 诗意课堂便成了许多教育者的追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诗意语文的内涵, 体验诗意语文的魅力, 在语文的课堂上, 我开始了诗意语文的探求之旅。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大胆尝试, 且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让对话引领学生朗读, 让激情朗读带领学生走进诗意天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说:“阅读教学是学生面对文本, 在老师的激励与引导下, 在情趣与问题的驱动下, 围绕一定的话题并通过自己的感悟、积累、迁移, 逐步形成它的习惯与能力的过程。”我在语文教学的设计上, 就围绕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这个中心, 通过多形式的阅读来引导学生进行对文本的解读。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我充当一个热情的提问者, 向学生设置了许多问题的情境, 诱使学生细读文本然后来跟我交流、讨论, 自然产生师生对话。我非常注意启发学生的感觉, 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使之与作者心心相通。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产生对语言的形象感、情味感、流畅感和韵律感。有了这些直觉的感受, 学生朗读时才能投入真情实意。在朗读训练中, 我不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朗读技巧上作过多的指导, 只是作情感上的暗示, 总是能收到较好的朗读效果。如讲授《金色花》 (初一语文) 一课时, 在指导学生读“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 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 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 妈妈, 你会认识我吗?”一段话时, 我启发:大家见过木兰花吗?大家想象一下金色的、像星星一般的花, 就那样开得大大的, 一簇簇的在树上随风摇曳, 这样的情景, 美不美啊?那么怎么读, 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这花开得很美、很欢快呢?学生练读时, 自然而然强调了“笑嘻嘻”来突出花的活泼, 因为他们在教师言语的启发、诱导、渲染下, 对“摇摆”“跳舞”有了直觉的感受。接着, 我又用语言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谁是咱们班最顽皮的同学?”学生马上说出了一个名字, 我紧接着说:“那读‘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这句话肯定是你的拿手好戏了, 你在和妈妈捉迷藏, 请你来跟妈妈调皮一下吧。”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了, 我顺势启发:“跟妈妈撒娇是咱们女孩子的特长, 让咱们的女孩子一起来跟妈妈撒撒娇、捉捉迷藏吧!”班上女孩子马上联系到平时的生活体验, 一起娇气而略带顽皮地读了这句话, 最后我进一步启发:“顽皮的撒娇是一种幸福的、美好的感受, 因为知道被妈妈疼爱着, 其实同学们都是爸妈的心头肉, 都会顽皮的撒娇, 让我们一起读吧。”所有的学生一起兴致勃勃、成功地朗读了课文, 收到了很好的朗读效果。

在我的课堂阅读中, 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 我灵活地利用以读明理的励志读;借读赏美的情景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通过这几种有层次的指导, 让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了孩子们全身心融入到诗意的语文课堂, 让他们入读之境, 他们仿佛就是文章的作者, 或喜或悲、时而低沉时而高亢, 激情在心中久久地、浓浓地荡漾开来, 化成了一首最精美的诗, 一曲最动人的歌。课文的朗读水到渠成, 学生读得一个比一个深情, 一个比一个精彩, 因为这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灵魂之音。我没有把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作理性的分析, 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 去感受词语的气息。中国的语言文字极具美感, 只要老师善于调拨, 在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下, 一下子就能鲜活起来, 丰润起来, 空灵起来。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水本无华, 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生灵光”。走进诗意阅读的课堂, 你的身心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充满兴趣, 快乐地、美滋滋地读着, 诗意阅读让学生的感情任意飞扬, 让文字轻舞飞扬。

二.“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创设浓郁的意境, 让学生自然地走进美丽的诗意课堂。

鲁迅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 一也;音美以感耳, 二也;形美以感目, 三也。”语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共同营造了立体的、浓郁的意境。我在课堂上, 非常注重用精心设计的、充满诗意的话语, 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摇头晃脑的吟诵中, 在对优美画卷和音乐构建的画面的津津有味的欣赏中, 融入到美丽的诗意课堂中。

如在讲授《周庄水韵》 (八年级上) 一课时, 怎样通过教学把那“三分水, 二分桥, 一半是旧城”的独特而古朴的江南水乡展示给学生, 让我颇费心思。我在教学设计中, 将音乐、美术、戏剧这些艺术手段与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相结合, 在学生眼前展示散文的美。

伴随着周庄优美的画面, 在古筝悠扬而纯净的音乐声中, 我这样导入:“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 昆山的西南处, 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 因河成街, 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 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 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它充满诗情画意, 如一曲悠长的乐曲, 如一幅写意的画卷, 如一杯醇香的美酒……今天这节课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 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看到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 我趁势播放了一段关于周庄景物和人文介绍的纪录片。我启发道:“周庄在大家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学生纷纷作答:“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周庄的水是最动人的, 有神采, 有韵味……”学生富有诗意的语言, 让我很受鼓舞。

我继续启发:“古老的周庄真是一首精巧的诗。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给你看到的画面题名, 那该用什么名字好呢?”

读文后, 学生争相说:“我看到了3幅画:一幅是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一幅是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还有一幅是光影幻化的油画。”“我给他们起了名字:是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图、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图、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卷。”我顺势启发:“你们说得多美啊!水墨画、版画和油画, 虽同为画, 但韵味不同。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 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 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作上记号。”学生迫不及待地又开始了精心默读, 教室里静极了, 大家都沉浸在优美的文章中。学生很快就开始展示自己喜欢的句子。我激励学生:“作者写三次到周庄, 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 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 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 而且有‘声’, 更为动人。你觉得哪次写的最美?”一生说:“我觉得第三次到周庄写的更美, 整个周庄成了一幅嵌在夜色里的风景画。”我开始调动学生读的兴趣:“那就让我们通过生动的朗读, 把大家也把自己带入那美丽的画面中吧!”学生们沉醉在深情的朗读氛围中。我继续启发:“刚才我们欣赏了三幅周庄图。画是无字诗, 你们感觉这三幅图中又流淌着怎样的诗意呢, 或者说那都是些什么诗呢?将这些自然段连起来轻声读读。”一生:“我体会, 三幅画面都是那样宁静、优美。”另一生:“画面是含蓄、飘逸的, 就跟走进幽深的历史长卷一样。”一生:“那是三首抒情诗。”一生:“我感觉是朦胧诗。”……我抓住时机:“情感是诗歌的土壤, 你们真心喜欢周庄, 就都成小诗人了。学到这儿, 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言:“周庄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作者的语言很美, 也像一首诗。”一女生:“我想起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我鼓励学生:“说得好!生活在周庄的人, 可能因为身在其中, 习以为常, 而忽略了它的美。我们的家乡也有着自己的神韵, 我们是不是也忽略了家乡的美呢?看来, 生活中确实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愿同学们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周庄如画、如歌、如诗, 它的诗情打动了我们。有人说, 世界上的事物, 有的因美丽而可爱, 有的因可爱而美丽。课后想想, 我们的家乡属于哪一种呢?……”

诗一样唯美的教学语言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像细柔的春雨, 润物于悄然间。教学中老师诗化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力, 也可以促进学生情思勃发的智慧生成。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里, 我感受到了学生心灵的呼唤、师生激情的碰撞, 学生个性与灵性的率真抒发。

让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诗意常驻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巴班斯基说过, 经常地、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学生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因此, 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认识教材的重要性, 以及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的过程。为此, 我们要创设内容丰富多彩的, 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堂教学环境,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充满诗意。

一、趣味的课堂

曾几何时, 我们的传统课堂毫无趣味可言, 不少中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那种情况下, 学生的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老师的“领导”和“控制”下进行的。因此,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是我们当下必须要思考的首要问题。长期下去, 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也使得教师改苦教为乐教, 学生改苦学为乐学。

比如, 在教学《故都的秋》时, 我们可以用古诗词来创造一种意境美。也可以利用幻灯片或媒体影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师还要精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 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在语文学习中, 同样重要。

二、灵动的课堂

灵动的课堂, 让学生充满灵气和活力。灵动的课堂, 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明乎此, 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也因为在学生动起来之后,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精彩纷呈, 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在动态课堂中才主动学习, 在生态课堂中得到和谐创新发展。

灵动的课堂, 教师要通过创设优美愉悦的情境, 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为标杆,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训练学生拥有一颗学习语文的心, 一颗坚守自我, 不因环境的不同而轻易改变的心。尽情领悟语文学习的真谛。

例如, 我们经常以辩论赛的形式, 让学生进行一些发展思维, 锻炼能力的活动。我们还要不断丰富课堂内容,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堂内外的延伸也使得学生始终情绪高涨。将基础知识积累与写作材料积累相结合。准备一个摘录本, 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知识点要及时摘录下来, 同样, 好的素材也要及时摘录。

三、诗意的课堂

营造诗意的课堂, 我们语文教师要充满诗情, 充满丰富的激情。这样的课堂, 学生群情激奋, 教师兴高采烈, 课堂教学效率才会高。

语文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 涉及方方面面。从妙辞佳句到精美文章, 从历史掌敌到民间俚语, 从术语名词到文学流派。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 做好充分准备,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诗意的课堂, 教师的课堂设计像一首流动的诗, 教师带领学生如踏着节奏明快的舞曲陶醉于课堂学习中。对于散文的学习, 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诵, 如高山流水。对于论说文的探讨, 教师都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诗意的课堂”, 让学生如临其境。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 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情感,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智慧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除了要有教师的精心的教学设计, 有效的课堂互动等,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智慧的展示。

我们要让学生动脑思考, 把握方法策略, 注意解题技巧等。例如, 解答传统文化客观题的突破口。我们和学生一起探究:1.细读要求, 全面审题。此类题型一定要细读题干中的每一个字, 不遗漏任何一个要求。每一个要求都会对答案有相应的规定和限制, 或者提示。2.把握具体题型。明确题型, 对号入座。传统文化考查的题型多样, 如仿写、压缩、扩写、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图文转换、对联等。 每一种题型都有其相应的答题要求。3.掌握相关知识。注意积累, 学会迁移。作为传统文化题,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相应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便于作答时有据可依, 有话可说。

平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训练。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 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为此, 我们要求学生适当地坚持做题。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适当练习薄弱环节。

对于写作, 杜甫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陆游语“汝果欲学诗, 工夫在诗外”, 是的, 我们要引导学生每天坚持阅读, 坚持练笔。不放过生活中的细小事件, 要从应试作文的角度来练习写作。

小学语文诗意课堂 篇7

一、思过:站在教学的缺口上反思

我们的学生读书读得太少了, 有时候的浅陋令人咋舌。

1.填空题。

(1) 旧时王谢堂前雁, 飞入寻常百姓家。

(2) 烟笼寒水月笼纱, 夜泊秦淮近酒家

(3) 山随平野进, 江入大荒流。

2.依照示例, 按要求回答问题。

学校决定在校园里某些地方写上富有教育性的诗句, 用来劝学和励志, 请你推荐一条, 并说明推荐理由。 (注意:必须是比较有名的诗句)

(甲生) 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使我不得开心颜。

理由:略。

(乙生) 诗句: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理由:农民伯伯这么辛苦,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自力更生。

这是试卷上学生写的答案———错别字遍地开花, 诗句混搭、诗意与语境错乱。看着这样的试卷, 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 不觉心惊。教学十余年了, 竟然很少回顾自己的课堂, 很少关注自己的课堂, 总是把上完课作为终结, 觉得课讲完了, 自己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至于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如何, 那就与老师无关了。我是按照自己预定好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上课, 我无暇顾及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是否听懂明白。教师与学生都疲于奔命, 往往是身心俱疲而效果低微。特别是在古诗和文言文教学中, 教学演变成了教师一人的“讲座”, 学生则茫然、木然。教学总是从“翻译”起步, “背诵”过度, “默写”收尾。半学期下来, 学生未能通过对一部分唐诗的学习、研究得到一些古诗鉴赏方面的经验、体会、积累, 更谈不上提升学生鉴赏古代古诗的水平素养。

我深切感到, 面对我们的学生, 我们不能再功利地为了考试拿到一个理想分数而只顾全力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应试技巧;我们的学生不能只会机械地背诵指定的名句名篇, 他们应该懂得为遥远的星辰而激动、为怒放的红梅而驻足。

“把镜子转向自己”, 对照自己的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语言, 甚至教学体态, 对照发现自己的教学中其实有很多的“缺口”。职业学校的学生阅读面不广, 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不强, 理解深度不够, 教师的心理预期与教学起点却没有相应放低;在选定文本、确定探讨内容和布置预习任务方面教师更应参与其中并有所指导;教师应该发挥主体作用, 挖掘文本的闪光点, 设计好有效率的课题, 促进思考的深入和发展。

对于古诗教学, 我想用心为它找点乐子, 让学生因趣入心。

二、思变:行走于“打破”与“重建”之间

(一) 流行歌曲唱《诗经》

教学是一门艺术, 本身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成功智力去应对, 所以, 教师必须准确地吃透成功智力教学的精神才能灵活地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为此, 我注重课堂的“简单美”, 当众人陶醉于多媒体的声、光、影像中时, 当众人在给语文教育追加“附加值”时, 我更赞同“语文要倡简, 要改变语文教学的繁琐化、复杂化倾向。”语文课堂不是可以套用一种模式就可以万事大吉的, 任何的套路和模式都会导致生硬和错误。所以选择任何课堂形式都要有针对性。我想, 只要是学生愿意接受的课, 只要是学生有所收获的课, 不管形式上出了何种问题, 内容和实效都可以打高分。在任何时期, 都没有真正完美的。

《诗经》, 第一部古诗总集, 有着优美的意境、浪漫的爱情, 但对于我们的学生, 读通它都成问题, 更何况对文言翻译天生不耐烦。如何让他们产生兴趣, 并主动出击朗读成诵?我在课前寻找了一首由《诗经》改编而来的学生大爱的流行歌曲《月亮之上》;学案上呈现:原诗—翻译—流行歌曲的歌词;课间播放流行歌曲, 上课伊始, 要求学生和着歌曲唱原诗, 比赛谁先会唱, 谁唱得最好。

整节课, 学生都激情高涨, 和着乐曲, 思考着句子停顿的拆分, 酝酿着古诗可能的情感, 努力地记着, 唱着, 整个课堂洋溢着多彩旋律:充斥着自然天籁之声。我觉得这节课我走出钢筋水泥的禁锢, 抛却机械乏味的说教, 尽情享受愉悦感。一节课下来, 大部分学生会背唱其中的一首了。这个唱是理解的唱、快乐的唱、永久的会唱。

诚然, 课堂教学的确是有一个“效度”的问题, 但这个“效度”又是绝不可能用同一标尺来衡量的, 因为左右课堂教学“效度”的因素实在很多。不管教学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不管课堂呼唤什么样的理念, 我们首先要坚守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学生愿意从课堂中真正能够有所收获。不管学生和教师两者处于什么样的性质的地位和角色, 我们都要从实际效果上进行分析, 教师教得从容或是艰难, 教得认真或是随意, 都不足以确定学生的收获大小。

(二) 经典音乐配《国殇》

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师生生命过程中美好的记忆, 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40分钟的闪亮, 不只是教师光芒的照耀, 同时更应该是学生灵动智慧的呈现。教师应该善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条件, 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日有所得”, 从而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 真正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记得有位学生的微博上这样写道:《国殇》是高中时的课文, 我也算与它有“不解之缘”。记得高中时, 老师给我们讲《国殇》, 读一句解释一句。可我是一句也听不懂, 不知是太深奥了还是我不想听, 现在想来都觉得挺可笑, 一首这么刚强的乐歌自己竟不为之所动。当然, 我也为我的无知付出了代价。那次老师讲完后, 就要求我们把《国殇》背熟。结果有几个男生出丑了, 我就是其中一个。

屈原写的《国殇》描绘沙场上, 战士们冲锋陷阵, 奋勇杀敌, 一个个倒在血泊里。为国捐躯的英灵, 飘散在遥远的原野上, 不能回归故乡。一个为国叹、为国忧、为民生、为民死的人, 算是中国一大骄傲了。字里行间又能如此真切感受到屈原的伤感、无奈还有遗憾。我不想让学生失去那种共鸣、震撼的以及文字的濡染。

对关键知识进行趣味性的解释, 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持久的唤醒与鼓舞, 唤醒学生对相应主题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兴起对该主题涌现出心向往之的冲动, 誓不罢休, 制造跃跃欲试的激励。

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请学生给《国殇》寻找朗诵的配乐, 详尽说明理由并作示范朗读。

于是, 学生找来了带着各自理由和理解的配乐, 还真有不错的, 找得经典, 说得合理, 读得深情, 辩得激烈。

【甲】《木兰情》是一首雄浑大气的歌曲, 仿佛如一轮明月当空, 钻石般的光辉倾泻下来。《木兰情》的作曲非常适合《国殇》的主题, 该曲上来就用悠扬的马头琴, 给听众展示出一幅苍凉的大漠风光。马头琴声一停, 浑厚宽广的钢琴音中伴随着架子鼓的鼓点, 立即给观众展示出一幅两军对垒、秋风萧萧、金戈铁马、鹰雕盘桓的古战场画面, 给人一种雄浑大气的美感。

【乙】《故宫的记忆》, 是神思者为NHK电视台纪录片《故宫》所作的配乐, 其配乐精湛若斯, 乐符跌宕, 随着历史叙述的起伏不断变换着节奏, 低沉的打击乐仿佛敲响了大明永乐朝的大钟, 故宫琉璃瓦覆盖下的庄严大殿代表着他们心中思慕的文明国度的瑰丽与辉煌。荡气回肠的音符, 犹如一次梦幻般的神奇旅行, 又如一部大型的史诗电影, 古老壮丽的风景翩翩掠过, 浑厚文明的画卷———换化成音符来展现。

【丙】《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乐曲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 项羽自刎于乌江, 刘邦取得胜利。前奏在高音区使用“轮拂”的手法先声夺人, 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激昂高亢的长音好像撼震山谷的号角声。琵琶用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 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 形象地再现了汉军由远而近、浩浩荡荡、气壮山河的威武军容。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 造成了一种紧张、神秘而又恐惧的氛围。以快速的“夹扫”, 表现雄兵百万席卷之势, 铁骑纵横的雷霆万钧之力。一声凄厉的、喑哑的箫音传来。那是一种绝望而感伤的乡音, 那是一声声苍凉的直入骨髓的楚歌:“十年征战归无期, 千里从军几人回?倘若战死沙场上, 白发爹娘依靠谁?”

【丁】《精忠报国》是屠洪刚先生演唱。这曲《精忠报国》以震撼人心的旋律、悲戚雄壮的气氛、壮丽恢弘的气势、悲愤苍凉的基调, 成功地塑造了伟大的爱国英雄岳飞的光辉形象。它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传播力, 不仅因此, 更因为它是岳飞所处的那个年代的民族情绪和民族矛盾的体现, 得益于它把当时人们的心理境况和怀怒未发的气愤表现了出来, 成了那个时代的代言之音。这一首歌, 从它身上我们不但能感受到八百多年前的英雄气息和民族心理, 重温一下那段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 而且还可以受到始终贯穿全曲的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上学生能动起来, 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这堂课, 首先, 学生的口动起来了, 说配乐理由, 朗读配乐课文, 辩解否定理由。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表达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读、辩、析,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情感, 领会文章主旨, 胜过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让学生动起来”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 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培养了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的精神, 构建出民主、平等、友善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提升语文教学品质, 追求语文教学的新境界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 我“乱弹”琵琶, 作为学生, 他们“乱谈”感受, 各言其感, 各叙其由。“乱弹”和“乱谈”无意实现有意, 无为而无所不为。课堂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但决不能去控制, 课堂需要老师的指引而决不能去牵制。一枝独放不是春, 万紫千红才是真, 由他自由说开去, 大家交谈其乐融!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情景, 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 感受和谐的欢快, 发现的欣喜?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

三、思进:永远在路上

过去教师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绝, 学生在下面却面无表情、恹恹欲睡。常听到教师的抱怨, 学生像木头似的, 你问什么他们也不回答。表演结束后, 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 只顾着看热闹去了。也许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还有很多, 但从一个一线老师角度看, 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最重要的是语文老师首先要像一个语文老师, 用热爱语文的姿态教语文。每堂课都以满腔的热情在教语文, 把每堂语文课教出自己的个性, 放飞学生的心情。

“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我会考虑它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否相适应,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处理, 是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于课堂的过程之中;是否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 有效拓展教学资源。教育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 但最终应该体现在具体的课堂上, 语文课应该充满魅力, 用文字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 激发他们探求人生的兴趣;语文课不应该与负担挂钩, 学生应该在润物无声的状态下完成学业, 或在经典传统文化的感召下自觉地肩负起时代和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只是通过点拨, 或教给他们方法, 帮助他们获得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思过、思变、思进这三个阶段, 可以用“点、线、面、体”来解释。“思过”主要思考的是自己教学行为中折射出的观念问题, 那个阶段的思考是“散点式”的, 发现什么问题就思考什么问题;“思变”主要是以某个问题为焦点, 探索解决的方案, “思变”其实就是在行动中研究, 在研究中改进, 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工作形成一条“线”, 若干条线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主题, 能够解决某个方面的问题;最后, 你已经形成了清晰的思路, 能够在某个概念框架下按照自己的思路追求专业发展, 能够借助理论梳理自身的研究经历, 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 把实践放在理论的框架里思考。难得的是, 你始终保持着“进取”的状态, 可以说, 思考是你专业成长的最大动力, 你带着思考的问题去学习, 也确实通过思考在成长发展, 借助思考走过困惑, 走过专业发展的“瓶颈期”。这样的变化过程, 对广大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我坚信, 勇于思想、勇于探索, 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才能从“教书匠”蜕变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黄一敏, 胡惠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透视与导引[M].中国出版集团, 2010.

[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让语文课堂诗意流淌 篇8

一、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开展契合儿童生活本质的教学活动

1.游戏让低年段的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情趣。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就强调了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性,他认为:“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让学生健康自由地游戏,学生的生活就会成为快乐的源泉。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好动、好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要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教学,将游戏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就是教师利用儿童原本的生存、活动方式,激发儿童对学习、探索和创造的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中沉浸在自主的学习之中。

2.表演让中年段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先生在《教育常识》一书中用了一个章节论述了“教育在表演和观看中展开”这一教育常识。正如李老师所说,很多人对教育教学中的表演存在着认识上的狭隘和偏差,认为比较假,无非是作为一种阅读的成果,起到展示的作用。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互为表演者,教师的范读是表演、情境设置是表演……学生的朗读是表演、情境对话也是表演……在表演中学生可以表露出真实的情感,在表演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学得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3.在品词析句中启迪高年段学生的哲思。

相对低中年段,高年段的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如何使学生的能力再上一个台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何而来?就要靠思维能力来支撑。

苏教版六下《夹竹桃》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夹竹桃的特点,进行圈划批注。

生:我从“花色”这一部分,感受到夹竹桃的颜色很特别。

师:谁也关注到了这一部分。说说季羡林先生是如何写出“花色”的特点的?

生:作者采用的句式很工整,像排比句一样。

师:你关注语言表达了。这里的语言,前两句短,后两句长,又交替使用,使整齐的句式富于变化。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很有节奏感,像一首歌。

生:我还发现作者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分开来比喻不稀奇,可季羡林先生为什么把这两种不相融的事物,说成是“雪上有火,火上有雪”?

生:季羨林想象丰富。

生:我从课外资料上看到,季羡林先生对佛学很有研究,佛学倡导的就是万物合一,所以在季羡林先生的眼里,任何事物都是能和谐共处的。

师:你读出了季羡林先生的慧眼。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类散文。季羡林先生以平实淳朴的语言,不急不缓而富有节奏地传达了夹竹桃的品性及自己的感受,让夹竹桃绽放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里。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关注季羡林先生朴素的文字。在赏析中,由物及人,在读文中读人,受到作者人格魅力的感染,引发学生哲学性的思考,领悟到本文物我合一、文如其人的特点。

二、基于儿童的精神成长,催生儿童在课堂中诗意的表达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真实而具体的生活世界,充满着奇思妙想的梦想世界。儿童在学习中呈现出灵性、智慧和人性之美,并喜欢以童话、诗歌、故事、传说、假装、表演、游戏、音乐、绘画等诗性形式进行自我表达。我们的课堂教学理应珍爱儿童的诗性逻辑,激发他们进行诗意的表达,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儿童诗意的表达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意概括。

概括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概括能力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呈现出螺旋上升式的递进要求,尤其到了高年级在内容概括完整的基础上要求语言要简洁。诗性的语言是比较凝练的,因此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诗意的概括,有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即使是一篇语言简明、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教学,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诗意概括,课堂教学也能传达出灵性、童真和智慧的气息。

苏教版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片段: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文章哪里给我们描述了“滴水穿石”的奇观吗?

生:(读第一小节)

师:其他同学能否找出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呢?

生:接连不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能否利用这些成语用诗句的形式来说说太极洞的奇观吗?我先起个头吧:小小水滴不怕难——

生:千年万年成奇观。

师:它怎么能成奇观的呢?

生:日雕月琢——(提示:如果不是一直滴在一处能成奇观吗?)

生:日雕月琢目标专。

生:锲而不舍千万年。

师:好。最后加上“滴水穿石”奇观呢?

生:滴水穿石成奇观。

师:好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你们创作的这首概括太极洞奇观的小诗吧——小小水滴不怕难,日雕月琢目标专。锲而不舍千万年,滴水穿石成奇观。

2.诗意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诗意的语文课堂,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更要在师生之间平等自由的交流中,进行诗意的对话。学生在这诗意的课堂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也将在师生诗意的交际对话中,相互启迪,引发创造,进而实现语言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

苏教版五上《黄果树瀑布》教学片段:

师:(出示配乐图片,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景。)瀑布近在咫尺,眼前是飘飞的水花,耳畔是瀑布雷鸣般的轰响,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周围都十分宽广,远看是银色的瀑布从岩壁上落下来,就像人间仙境一样。

生:我觉得我的心胸一下子开阔了,让我把和弟弟之间的矛盾都忘了。

师:大自然的美景吹散了你的烦恼,开阔了你的胸襟。

生:我觉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美。

师:你也成了这花草树木中的一员,融入了大自然。

3.诗意自由表达。

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自由的课堂,更是创造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应创造各种契机,激发学生自由表达,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个灵动的音符,一首首活泼的歌谣。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诗意地自由表达,更能直抵他们的内心,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苏教版三上《小稻秧脱险记》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学生通过一次次阅读感受到童话人物的性格后,设计了以下这样的说话活动:

师:对着这群杂草,你想说些什么呢,可以用歌谣的形式。

生:杂草、杂草别神气,请你小心喷雾器!晴天里面飘雨丝,看你还敢再得意!

师:当然,我们也要去安慰一下那脸色蜡黄的小稻秧呀!

生:小稻秧,别着急,请让我来帮助你!毛毛细雨下一次,杂草一定全消失。

师:那么,对于这位热心肠的喷雾器大夫,你也一定有话想说。

生:喷雾器,了不起!鼓着一个大肚子,藏着千万细雨丝,守着秧苗结稻谷。

诗意课堂不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所有的表达都采用诗化的语言,我们期望的是在诗意的课堂中,通过教师诗意的引领,催生学生“能诗则诗”地表达。更期待在这样诗意表达的涵养中、在诗性精神的关照下,为学生打上诗意的人生底色。

小学语文诗意课堂 篇9

河南省安阳县北郭乡一中

高国强

营造语文课堂教学诗意境界的探讨

河南省安阳县北郭乡一中 高国强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诗意的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灵魂的粮食”的途径。语文课堂教学要时时拨动学生心中的诗的琴弦,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潜在的想像创造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在语文学习中,每一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语文很重要,它不仅具有工具性,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对形成人的品格,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我们认为,以深厚的生活、精妙的阅读和智慧的理趣为基础,创造出诗意来,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不懈的诗意境界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美到骨子里的散文诗!”

这里的“诗”,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绽放、闪光或者激荡的语文课堂的本体,它是语文课堂的生命。

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营造诗意的境界。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应该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和优美意境。诗的本质和灵魂都是创造。追求语文的诗意,就是追求语文的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就是创造自己思想的过程。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体现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段落划分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篇作文更应该允许一个学生有一百种写法。语文,应该诗意地栖息或永驻在艺术及创造的殿堂里。从现代文明意义上来说,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诗意的境界呢? 营造诗意境界的语文课堂,首先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性化,体现课堂教学的“两主”原则。

“课本就是世界”的年代,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无疑紧攥在教师手里。在大纲、参考书、教材的重重框定下,语文课堂教学成了教材剖析、知识灌输的“机械运动”:“教”是机械施加、是照本宣科;“学”是盲目听从、是囫囵吞枣。春风吹拂、鸟鸣山涧、小草破土、惊涛拍岸„„书本外一切鲜活的东西仿佛都是课堂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堵塞了生活之源,失却了体验辅佐,课堂成了纯粹的课堂,教学沦为单向的传授。如是,语文课堂教学岂不成为知识灌装的车间!

事实上,置身于教材权威的旧教学模式,“课堂的独裁者”——教师其实也是课堂的受折磨者。教师不能也不敢让自己的“一孔之见”流露到语文教学中,而是按“参考”图解课文,按“标准”分析习题。老师的个性与灵性不敢张扬,因而,看似潇洒的语文学习实质上是所谓的独裁者在戴着镣铐、数着步点可悲地“独舞”!

正是贬谪了语文学习的两大主人——学生与教师,语文这门原本充盈人文气息和创造精神的学科蜕变成了言语霸权的文本模式和不痛不痒的人生说教。学生趣味索然地硬着头皮啃,教师无可奈何地撑着面子讲,结果一篇精彩绝伦的美文被肢解成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所谓“范文”,而理应张扬个性的写作也成了教师照本出题、学生依葫芦画瓢的“程式”。

不能自主的学习,怎能期待语文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呈现“百草丰茂、繁花似锦”的缤纷? 营造诗意境界的语文课堂,其次要关注课堂和谐化,体现课堂教学的双边互动。

在“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学习氛围中,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平等的、民主的对话。学习的主人,既是“受体”学生,也是“授体”教师。学呼唤着教,教催化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学习共同体”的双边互动,将使语文学习提升为一个动态的“生成性”过程:不断探究,不断质疑,不断发现。在这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课堂是宽容的,学习是民主的。提倡学生张扬个性,说“我认为”、“我不同意”,也允许教师大胆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通过“对话”,使师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真的是在清新与自然的诗的意境里沐浴春风。

营造诗意境界的语文课堂,第三要关注课堂“生活化”,体现教育即生活的理念。

语文是语言、文学、文化的综合,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小课本,大世界”,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识字“作文”,更要教会学生明理“做人”。从广义上讲,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本身。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即提出这样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用生活来解读课本,用“人本”来领悟、完善“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融汇交流,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的气息。只有这样,语言才是鲜活的,课文才是丰富的,学习才是愉悦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们只有用生活的体验来领悟北宋词人晏殊的感叹,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在“花落去”中的无奈和“燕归来”中遐想,那一个似曾相识中饱含了诗人多么深切的企盼。

营造诗意境界的语言课堂,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理趣化,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

语文学习是诗意的,语文学习也是充满智慧理趣的。语文学习有时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无理面有情;有时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趣而无理;有时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情也有趣;有时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趣更有理。

充满理趣的学习,要把课文当作人生、把文本当作社会解读,要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去领略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还阅读以智慧,还鉴赏以自由,还写作以真亲。模糊与精确结合,开放与严谨并举,在充满智慧理趣的学习中,让哲思与遐想齐飞,在广阔的背景中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趣化,从而营造诗意境界的语文课堂教学。

打造诗意的语文高效课堂 篇10

作为一个语文人,必须要有自己的语文观,必须要追寻心中的理想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用我们每个语文人的小环境来影响改变语文课堂的大环境,最终实现诗意语文课堂的伟大目标。要成就诗意语文课堂,必须要靠大批的诗意语文教师的执着追求和艰辛努力。笔者以为至少要实施以下策略:

一、广泛阅读,成就诗意语文教师的根本

我们看一看许多名师成长的经历,不难发现他们首先是一位“阅读大师”。

语文教师只有多读中外文学名著,才能积累丰富的文学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培育自己敏锐的语感;语文教师只有多读哲学和历史,才能宽阔自己的眼界和心胸,使自己的思想比常人更独到、更深刻。此外,还要养成阅读专业书刊的好习惯。专业书刊上的文章大多是一线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实录”,这些实录理念新、环节巧、效果好,好多方法我们拿来就可以用,这对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生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智慧、凝聚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你在课堂外“腹有诗书”了,走进课堂能不“气自华”吗?

二、真心关爱,成就诗意语文教师的关键

要学会等待。当学生的第一次回答不得要领时,我们不要急着去告诉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要强压住一颗急躁的心,让学生第二次作答,第三次作答,甚至更多。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义务在于配合我执行教案,协助我完成任务,而要牢记“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美国教育家杜威语)。要静下心来,耐心地等待,倾听“花开的声音”。

要学会鼓励。老师的鼓励是学生冬天里的一柄火把,老师的鼓励是学生春天里的一片阳光,老师的鼓励是学生夏天里的一处浓荫。老师给学生的一个惊喜的眼神、一次会心的微笑、一句赞美的话语、一段温暖的叮咛都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多次零距离地观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教学风采。于老师往往很少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凭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总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其秘密就在于“我唯一比你们做得多的是,我在课前早已为学生准备好了100顶‘高帽子’”。

三、创意设计,成就诗意语文教师的途径

这里的“设计”,即备课。古人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试想,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前不对某篇课文入情入境地诵读,不对某篇课文细致入微地解剖,不对某篇课文精心充分地预设,他在课堂上能得心应手吗?他在课堂上能操纵自如吗?“创意设计”,非一般设计,而是要设计得有情、有趣、有效。做到:

(一)课始设计如“凤头”

写文章要求一开篇就要抓读者的眼球,同样,新课教学一开课就要吸引学生,所以课始设计尤其要讲究艺术性,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精雕细刻、反复推敲。

(二)课中设计如“猪肚”

这部分设计要求做到内容厚实、丰满;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要采取“以朗读为经线,以语言文字训练为纬线”的教学方法。做到:

1.构建“自主”的问题课堂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一堂课如果留下的只是许许多多的“句号”,那么这堂课一定是平平淡淡的,这堂课一定是索然无味的;课堂里要充满“问号”,因为只有问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问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构建“合作”的生命课堂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结果。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学生健康心理的表现。

3.构建“探究”的发展课堂

有专家撰文指出“中国的教育是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带着句号走出课堂;国外的教育是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带着更大的问号走出课堂”,中外不同的教育观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要常常在课堂上设置“一座座深山”,建造“一片片老林”,然后要求学生深入里面,寻找到自己喜爱的宝物。

(三)课尾设计如“豹尾”

语文课课尾总结切忌假、大、空,相反,课尾总结如“豹尾”一样简短有力,往往会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善于反思,成就诗意语文教师的策略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可见,反思能使我们的思想成熟,反思能使我们的手段高明,反思能使我们的方法独特。我们平时看重课后反思的多,其实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同样重要。某种程度上,课前反思、课中反思比课后反思还来得要紧。

上一篇:设备行为模式下一篇:CAE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