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十篇

2024-08-16

本科院校学生管理 篇1

1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国家学生教育的有效举措,也是新建本科高校学生管理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把人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思想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劳动生产技术和身心健康等方面,实现才能、潜力、活动方式和个性特点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高校应该培养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完整的、和谐的、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才。要造就这样的人才就应该建立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管理制度,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制度:以普通学生为出发点,无论是制订的管理制度还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都能够把管理作为一种服务学生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成为各行各业的最佳人才。

2 现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升格不久的本科院校较多地借鉴了成熟高校的管理模式,但管理运作不如成熟高校自如,在管理模式中仍然留有一定的大专管理的痕迹,对本科生的管理特点研究有待深入研究。根据国家政策,当前以民办院校升格居多,在生源和办学经费等方面与公立院校存在一定差距。更为主要的,他们与全国的许多高校一样,在学生管理上,还没有从行政管理模式(即凭借学校所赋予的权力和管理者的经验掌控学生)和外控性管理模式(用目标、制度等方式顺利学生)中解脱出来,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2.1 管理制度强制化

为了规范学生管理,考虑到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出台的管理制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刻板性、强制性条款,增加了制度的约束性,以便学校在管理实施中能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刚升格,对本科学生的管理相对缺乏经验,在制定管理制度时缺少可行性研究,过多地体现管理者的主观意识。

2.2 管理理念滞后化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制定了许多制度和规定对学生进行全面监管,而制订制度的理念和制订的条文和规定借鉴于成熟高校,相对滞后地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而与大众化教育有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社会对培养人才的多种需求。

2.3 管理方式公式化

刚刚升格的院校,管理者需要制订、完善和落实许多规章制度,相当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处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其中也不乏部分管理者习惯于按照“套路”管理学生,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用较生硬的方式约束学生,导致学生主体意识逐渐丧失以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缺失,并缺乏对不同民族状况、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等学生多样化的思考,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

3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体系

学生既是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只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制订有利于各个专业、各具个性的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完善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

3.1 管理制度科学化

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不仅要根据《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也要注意紧扣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具体校情,使校内管理模式改革的探索更加自觉,使学校内部基本的管理体制更加明晰,使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得以彰显,能够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机构设计、制度安排、内容方法和流程再造等方方面面,努力摆脱陈旧的管理理念的束缚,改变过去把学生视作“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的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有效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从而使学校制度既符合高等学校的共同属性,又凸显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特性。

新建本科院校在各项制度、方案制定实施前应该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差异所在,还应该召开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代表们的意见,以求管理制度的适切性,使制订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的管理方式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从而增强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只有当学生感受到遵守管理制度有利于他们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才能够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主动遵守制度,而不会把管理制度作为强加于自身的枷锁而想方设法逃避制度的约束。

3.2 管理制度柔性化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柔性化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体现,学生管理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使各具个性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在接受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张扬,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面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价值观念的当代大学生,一刀切的精英教育的学生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管理活动的时候,应该使每位管理人员能自觉地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考虑和解决问题,使得“一切有利于学生健康安全,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一切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的学生管理得以真正落实,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深入学生的内心,建立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有效的运行机制,在使学生的发展与国家的利益、学校的发展达成有机统一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开拓创新和实践应用相得益彰,研究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管理者能够及时疏导和化解学生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与矛盾,避免采取激烈的手段来压制对抗,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学生管理人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学生的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和尊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人性尊严正在当前的和谐社会得到全社会的认同的时候,进入新建院校的本科生们,更加重视对人的尊严的确认和维护,非常崇尚自由、公平、正义与平等。当代大学生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进行选择、决策和控制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希望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因此关爱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对文化建设内涵和途径的不断探索,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使学生觉得作为独立主体,他的尊严得到学校的充分尊重。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任主角,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干部轮流体制,通过充分、平等的机会让学生在学生工作管理中参与竞争,使每个参与管理的学生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时,在竞争过程中,强调合作意识,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使更多的学生受到锻炼。

总之,与专科生相比,本科学生对事物的感受更加敏感,对问题的分析更加深刻,对自己更加自尊、自律,对学校管理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希望有比较宽松的环境和更具人性化的管理。只有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他们的正当要求,满足他们各具特色的发展需要,才能够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办好新建本科院校,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参考文献

[1]2008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09(4):3~16.

[2]张旭虹.关于大学生柔性管理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3(6):81~83.

本科院校学生管理 篇2

一、 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定位的基本立足点

(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纵观当今世界,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 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人才,学生不仅要熟悉国内的经济环境和财务管理规范, 还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和规范, 能将国内外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 明确其差异所在。 知识经济要求学生扩展知识面, 能将财会知识与经济学、金融、法律等知识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去了解经济现象,寻找解决办法,提高其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学生掌握网络技术, 提高信息分析技术与能力。 总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胜任能力定位,必须紧随经济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学生的胜任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紧密相关, 根据目前的就业趋势, 财务管理职业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毕业生就业与会计学专业具有同质性,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 能够在就职初期胜任会计岗位的相关工作。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必要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并具备现代经济、金融、管理、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业(包括金融机构)等营利性组织和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会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源特点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原因,如学校知名度不高、教师队伍水平不强、就业前景不乐观等,在吸引生源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优质生源会凭借自身素质优势进入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985、211 院校, 而相对较差的生源会选择教育质量一般的地方本科院校。 近几年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下降明显, 由于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大学四年内的学习质量很难有较大的提升。课堂教学中,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质量,教师很难进行准确定位和因材施教。 加上一些学生考上大学后,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努力,浮躁、厌学现象在校园内司空见惯,这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 也对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

地方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毕业生大多在本地区就业。 以2012—2014 年为例, 我校每年吸引了占35%—42%的外省生源的毕业生来浙江工作, 吸引了超过本地生源3—4 倍的毕业生来嘉兴工作。 从就业的去向情况,企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考上公务员和研究生的人数基本稳定在毕业生的10%左右。 另外, 进入会计或税务等事务所、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毕业生占2012—2014 届财务管理专业全部就业人数的10%强。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但一些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不太强,它们希望录用的学生既能从事财会工作,还要一专多能,帮助企业从事一些管理工作,如人事管理等。 在专业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岗位适应快,动手能力强,并有较强的判断能力。 因此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胜任能力总体要求应该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财会理论知识,熟悉中小企业财会实务,能熟练运用财会信息参与企业管理决策。

二、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框架构建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实情况, 我们认为一个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基本部分: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一般工具应用能力、财务管理基础能力、财务管理应用能力。在上述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具体的能力要求细化其培养目标,如财务应用能力下的财务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对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发展前景作出分析评价,为企业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具体如下页表1 所示。

三、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评价测试

(一)评价的方法:常规笔试+综合能力测试

评价方法采用分项考核的方法, 即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法。 除笔试外,主要通过面试(口试)、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分析报告等方法进行考核。

日常的课程测试主要分为形成性和终结性两种测试。形成性测试主要包括随堂测试、单元检测;终结性考试即为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其主要功能是反馈和矫正。终结性考试在内容分项考核的前提下,实行百分制或等级评价。

面试一般安排在大四进行,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每组5—6 人,针对教师事先准备的财务管理综合案例展开讨论, 讨论他们自己形成的答案,并就“正确”的答案达成共识。几位评委老师在旁边充当观察者的角色,根据每个参与者的表现进行打分。具体可采用如下流程:

1.自我介绍阶段:由每个学生进行1 分钟的个性化自我介绍, 以测试学生的仪表仪态、 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值为20 分。

2.案例讨论阶段:小组现场抽题后,进行讨论并形成答案,最后由小组代表作总结发言,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主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测试学生在组织、合作、语言表达交流、心理素质、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表现,分值为60 分。

在案例讨论阶段,“同伴教学法”可以作为面试过程评价的一种有效补充,它是用于检验学习者及其同伴对于案例内容的掌握与分析的一种教学策略,简单却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参与。在小组充分的讨论、辩论过程中,形成小组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评价结果可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 个等级,每个等级事先规定一个比例,避免搭便车的情形出现。

3.案例答辩阶段:由测试教师针对案例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现象向学生随机提问, 以考察学生对经济领域敏感信息的猎取与解读,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以及针对特殊情境的应变能力,分值为20 分。

( 二) 评价的标准: 主要针对综合能力测试拟定

1.日常课程测试。 日常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到课率、案例分析报告、习题完成质量、 期中考试等内容, 一般占成绩的30%。 期末考试成绩占70%,通常采用闭卷考试,也可采用开卷考试、论文等形式。

2.分析报告。 实验(实训)报告成绩分为优秀(A)、良好(B)、中等(C)、及格(D)、不及格(E)五个等级,由各指导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验(实训)态度和实验(实训)结果等确定。

3.综合能力测试。 由负责测试的老师现场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后, 从个性化自我介绍、案例讨论考核、案例答辩考核三个方面10 个指标分别打分。测评教师的所有分数相加后除以教师人数得出的平均分, 即为该学生的实际测试成绩。 另外,学生互评成绩可以作为教师测评的补充。

表2 为具体的面试评分教师用表。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深入开展, 传统的学生胜任能力评价制度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 当前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很多,只要我们敢于承认、敢于挑战、敢于思考,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一定能阔步向前,迈向新的台阶。

摘要:财务管理人才是目前市场上新型的、需求量大、素质要求高的专业人才,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胜任能力框架的构建和评价,可以为专业教育提供指引,使专业教育关注市场需要。本文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框架,并提出综合测试法等评价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胜任能力,评价

参考文献

[1]陈育俭.基于能力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设计[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2]宋春玲.浅析我国企业类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J].财务与会计,2013,(12).

[3]于立君.试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J].中国总会计师,2011,(03).

本科院校学生管理 篇3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教育管理 预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01-02

高校学生管理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强化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部一直把加强学生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秀学生培养方式”。同时,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新问题也要求我们不断改革教育方法,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因此,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根据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预警教育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实施预警教育管理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观念转变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量激增,本科教育中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渐凸现。同时大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了动力不足、成绩下降、心理素质差、学业荒废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个性化教育与管理的理念,促使学生早日成才。

二是有利于是贯彻全面质量观,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总方针的需要。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校规校纪,但对于学业或其它方面表现不佳的学生,学校通过不同形式的预警制度,发现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和辅导,才能帮助学生提升其学习成效及较好的心态,以良好的素质和心态面对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落实高等学校办学总方针的重要体现。

三是有利于深化以学生为本,教育为主,预警为辅管理理念的需要。根据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出发,协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学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预警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预警教育制度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其不同于旧有教育管理方式的特点在于体系化的构建。其体系内容包括:预警教育要素设定,预警教育信息数据平台和家校联动平台的建设,以及入学预警教育和“帮教督导”机制的建立。其中内容要素的设定是预警教育的核心,它确定了预警教育的范围、类型、等级和流程等内容;信息数据平台是预警教育的基础,为预警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家校联动平台是预警教育的保障,通过家校的沟通,形成教育管理学生的合力;入学预警教育和“帮教督导”机制是预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预警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支撑。

1.设定预警教育范围、类型、等级和流程

预警范围:适用于在校的全日制学生

预警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预警、纪律预警和心理预警三个方面。学习预警是指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学业困难和问题进行警示,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纪律预警是指对违犯学校纪律的学生,采取提醒、教育等方式予以预先警示,并责令改正;心理问题预警是指对因情感、经济、学业等方面的原因,引起心理障碍,而采取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预警等级:根据学生在预警内容三个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或危机严重程度的不同,预警等级分为红色、橙色、黄色三级,每个等级根据预警内容不同罗列出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为标准依据。

预警流程:规定了学生如果达到预警条件,院(部)、学生工作者、专业教师、学生本人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各种措施的程序要求。

2.搭建预警教育信息数据平台

信息数据平台用于预警教育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基于校园数字化平台建立的预警教育数字化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学业预警的信息收集和预警学生信息档案的建设。其二是基于寝室、班级、系(部)三级网络建立的人工信息收集渠道,主要用于纪律、心理预警信息的收集和预警流程的监控。

3.搭建预警教育家校联动平台

家校联动平台是建立高校与家长保证畅通联系的平台。虽然现在有许多通讯渠道可以保障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但是由于涉及学生的信息内容比较庞杂,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有限等原因,家长无法及时有效的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因此通过家里家校联系平台,将每个学生的各项表现汇集到数据信息平台,家长可以通过在线查询实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并一道助力学生的成长。

4.建立入学预警教育和“帮教督导”机制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的发生。因此预警教育模式应当设定为一个完善的闭环模式。其起始点为入学预警教育,主要目的是预防。在入学期间,大学生面临着生活环境、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巨大变化,可能存在诸多不适应,入学预警教育将大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先告知,避免学生因不适应出现偏差。“帮教督导”机制,主要目的是纠偏。在学生受到预警通知后,需要学校从个性化教育及早介入到学生所面临的困惑。系(部)通过组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和朋辈同学,建立一对一的帮扶、督导机制,帮助学生尽早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三、结语

本科院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4

1、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新”,更应当是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等方面有所创新,成为真正有别于老牌本科院校的“新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呈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社会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基础:这既是为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2)专业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特征:有别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提法,而是“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途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要走合作办教育之路,打破学校边界,专业边界,课程边界,课堂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等通过高校与业界的相互支持,多方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多赢格局。4)注重绩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特色:强调经营思想,依靠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合理使用来提高办学绩效,努力实现“两个充分”,即充分利用开拓外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政策引导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动力:在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高职高专发展已有明确指向的情况下,应该更加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出台政策,引导推进,明确这类学校的地位与价值,构建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多元参与的合作教育体制等。

2、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教育环境新常态认识不到位

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换代、调结构优化重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都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必将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机遇,面对经济进入换档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新建本科院校必然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亮点工程等以提升办学的科学化水平,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常态。从学校内部管理看,现行的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跟不上学校升本的新形势,这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会遇到的发展瓶颈。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几所学校合校升本或原有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内生动力、毕业去向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过去。这种差异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很多旧的管理办法已无法适应科学高效管理的新需求。新的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跟进,虽然已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但管理理念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原有水平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要么简单跟随与其他高校有同质化发展趋势缺乏特色,要么是对自身原有专科阶段学生管理方法手段的简单延伸,对于怎样改革和优化缺乏系统、科学、理性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对管理制度、机制和工作平台的统和、协调和联动。

2.2辅导员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是主力军,通常是见子打子,抓具体工作多,推改革少、促发展少、提亮点少、创特色少,辅导员无心无力也无暇跳出事务性工作的束缚,抓不住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辅导员未能摆脱“110”“119”“保姆”的角色扮演,加之各校普遍人员配备不足且人员流动变动较大,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等综合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

2.3学生管理与教学科研同步联动不够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二者如何围绕育人目标相辅相成,相互搭台,需要建立科学和谐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两张皮各画各的圈,只有通过良好的互动联动机制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学生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才能更高效地达成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2.4部分学校硬件配置尚不健全

不够人性化,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生活设施陈旧落后,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应的也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新的“立意”。

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方向与创新思路

3.1对育人和管理理念的重新审视

3.1.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从哲学层面对人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需要、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体系。它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社会性,必须注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环境需求联系起来,将学生按社会需求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而不是与社会脱节的大学生;必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不仅要尊重人的本性,还要尊重人的需要;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去追求,为发展创造条件,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我们的工作才有根本性的意义。

3.1.2科学发展观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其中发展是第一要义,它要求我们要学习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全面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尽快填补上新建本科院校新旧制度衔接过渡不及时不到位的空白。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份“良心活”,要以维护大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统筹兼顾的理念都要求我们在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建章立制、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积极探索、整体推进,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发挥1+1>2的效应。

3.1.3柔性管理理论及其运用

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对管理对象施加教育影响的管理方式,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使被管理者容易达到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的目的。这要求我们在工作方式上循序渐进,建立互动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特别是针对学生表面服从心里不服且具有可塑性的特点,避开高大上的单纯说教,从他们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入手,切忌简单生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心灵沟通的方式来进行。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二者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

3.1.4“因材施教”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是教育的普遍原则,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该理论的指导。作为管理者必须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个体差异。要允许并且指导大一新生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特长、志向等综合考虑来设计自身的发展道路,确定不同的奋斗目标。应该鼓励并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计划。比如有的同学对专业理论知识很感兴趣可引导其在学术研究上发展,考虑毕业后继续深造,有的同学喜欢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可多带领参加竞赛活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或就业或考研或自主创业,总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扬长避短,尽快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初体验,或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进步,为后续发展提供动能支持。

3.2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突破口

学风建设是高校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的根本。建设优良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学风建设无疑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风建设有无成效对学生学业影响最直接最大,要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应把关注点放在加强学风建设这一环节上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新建本科院校多数由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学校整体学术水平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学生整体水平也要低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加之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加之有的专业老师只管上课下课走人,有的老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课堂纪律松散不闻不问,学校层面喊得多动得少,且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效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学习风气的形成和蔓延。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贪睡懒觉,上课玩手机,成绩不理想补考现象严重,沉迷网络等。这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二级学院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选择、授课手段等全面推陈出新,课堂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重难点组织教学,以达到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企业满意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2)及早开展专业教育、指导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与前景,看到未来发展的巨大商机和美好愿景,提升学习动力。3)抓好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把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带来的人格魅力、学术风采彰显出来,进而增强学生对教师个人和课堂的吸引力,教书与育人不能相互割裂。4)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平台。可组织开展专题读书分享会、把这里建成各类学习小组、创新创业团队聚会讨论问题之所、学术讲座的殿堂、文化名人、大师、各界精英、校友的出入之所,让此处不仅环境优雅舒适,更能让人找到精神和心灵的家园,以书为友,以书为武。目前图书馆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显然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如增加评选“优良学风班”“学霸寝室”“学习之星”“自强之星”,树立典型,大力宣传,突显合作与竞争,设立各种学习单项奖,鼓励学生在学习、文体、科技等各方面发挥特长,取得优异成绩,设立学习进步奖,鼓励后进生学业进步,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加强学业警示机制度。

3.3学生活动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融合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尽快探索建立一整套运转灵活而富有弹性、有利于潜能发挥和个性张扬的整体管理机制。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以教学质量为抓手,把学生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第二课堂和平台,把学生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如日常管理、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课外活动要尽可能融入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活动主题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效果评价、后续跟踪等环节与专业引导、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与反思等方面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融合机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能在学生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实践,以验证巩固所学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以达到教学和学生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应证的促进关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学生班级管理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是为管理管理,要通过完善制度和优化学习评价体系,加强管理,创造有序高效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2)学生活动要能促进教学与科研。学生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动员学生积极投入到与专业素养发展相关的活动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并让学生快速成长进步,同时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的培养特色。3)组织开展的学生活动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活动应贯彻“一学院一精品,一专业一特色,一竞赛一平台”的发展思路,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学生活动要有整体规划,活动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把学院的优势学科、前沿领域的科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活动来开展,打造亮点品牌,助推创新创业联动发展,比如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可指导学生组队参赛:机械器人设计大赛、无碳小车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通过参与甚至获奖能进一步扩大和增强本学科、本专业在高校中、行业内的影响力,开拓师生学术视野,还可进一步结合市场调查、专业课老师的指导申报专利产口和技术开拓市场,增强产、学、研的联动效应。

4、结语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个系统工程,要使其上台阶、更高效、更实效需要尽快优化整合、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以人为本、科学、联动、和谐、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高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现状研究[J].知识经济,2015(24):178.

[4]魏圆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理论依据浅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6):104-106.

[5]王立刚,李蓉.浅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0(5):113-115.

[6]陈钊,杨晶.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向的突破与创新:以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12):159-160.

[7]贺正宜.新升本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2(2):159.

[8]游学民.新建本科院校人力资源配置的SWOT矩阵构建[J].中国人才,(22):58-59.

[9]田密,胡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和谐互动发展的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4):94-96.

本科院校学生管理 篇5

关键词:就业服务,应用型本科,学生档案,档案管理

一、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特征

1. 专业偏技术类且反映市场需要。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适应社会对人才多类型、多样化需求, 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本科层次人才为目标, 因此其所培养的本科人才相对于学术, 更加突出应用;相对于学科, 更加突出专业;相对于科学, 更加突出技术。这就决定了一个应用型普通本科院的专业设置以技术类为主, 并且学生所学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能服务生产、建设和管理, 即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2. 服务地方化。

目前我国现有的、已经转型的和正在转型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都是地方院校。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不管是从其过去, 还是现在, 亦或是将来而言, 其生存与发展都与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再者, 根据我国现行的高校管理制度, 地方院校一般都是直接被地方政府管理, 地方政府对该地方的院校予以办学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地方院校针对的教育区域主要也在地方。因此, 充分关注地方发展需求, 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是地方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3. 人才培养以就业为主。

应用型普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自然是本科层次的, 它既不同于两年制的高职、高专, 又不同于学术型高校的教育, 该类院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是以就业为主要方向的, 而不是以考取研究生为主要方向的。因此, 作为应用型普通院校, 其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所以学校是根据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灵活多变地设置专业, 并按专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 从而使其知识结构需要与业界对接而不是与学科对接, 最终让学生的所学能为其在社会各行业中所用, 从而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就业服务。

二、学生档案对其就业的服务作用

1. 展示学生整体形象的作用。

本科院校的学生档案, 不仅详细地记录了学生自上学以来的所有学习经历、学业成绩以及成长经历, 还包含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 (包括政治表现、思想道德品行、诚信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技能水平、特长、奖惩情况和就业反馈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档案就像是学生的一份个人信息表单, 可以直接地向用人单位全面且详尽地展示自我。

2. 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本科院校的学生档案一般都是密封保存的, 并且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 因此档案的资料一般都是准确齐全、完整规范的, 它能够客观、全面、详细地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体现该生的整体形象, 因此档案就像是大学生的个人数据库, 该数据库既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 又能为一个学生在毕业步入社会后的就职就业以及工作后的晋职、出国深造等相关事宜提供重要凭证, 由此可知, 学校学生档案是用人单位客观评价一个毕业生的直接参考依据。

3. 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作用。

学生档案实际上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学校对学生档案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和客观反映。这一过程能够促进大学生“记录自己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和“档案搜集制作者”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中, 能促使大学生更多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我促进和自我实现的发展模式, 进而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4. 保障学生就业合法权益的作用。

由于档案具有真实性、原始性, 具有其他任何材料不可替代的依据和凭证作用, 所以它有极强的法律效应。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的学历查询、落户、保险、转正、定职等问题都需要使用档案, 以及进入到工作单位以后, 不管是在工资调整、工作调动、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生育指标方面, 还是离、退休手续的办理等手续方面, 都将以档案作为重要依据。因此, 学校在学生档案上的有效管理, 有助于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 对于大学生毕业就业后个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生档案管理优化策略

1. 完善档案内容并体现学生个性化。

目前,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在学生档案内容方面存在着几点不足, 一是学生档案的信息不全;二是档案的内容与形式依然沿袭传统并且一成不变;三是档案的内容缺乏时代性, 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于是学生档案里的内容, 主要是对其政治表现的强调,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忽视, 以及重主观评价而轻客观评价, 因此无法全面地、客观地、公正地反映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素质教育情况。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多元化时代, 其发展是迅速的, 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具体体现则是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于是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个人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 因此他们更希望在学生档案中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人际交往、政治表现、身心健康、诚信品质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管理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尤其是学生个性化的一面。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档案管理方面也是如此, 要想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甄别和选拔的需求, 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学校首先就应该对学生档案内容进行优化升级。一是改变传统流于形式、口号化的记载方式, 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或者特长, 对记载方式进行选择和设计等;二是以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趋势和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生活状况, 增加心理素质、实践创新、个人诚信等时代化的内容;三是要以“为单位选送优异且出色的人才、为毕业生推荐合适的单位”为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归档范围, 归档方式灵活多变、内容层次分明, 既能突出重点, 又不忽视其他细节方面, 充分体现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2. 建立班级档案。

今天,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仍然实行班级管理制度,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 办理相关手续、出具相关证明等需要进出最多的地方也是自己院系的办公室, 反而与学校专门的学生档案管理部门接触得较少。因此, 为了配合学校学生档案部门的有关工作, 并提升工作效率, 同时为学生办理与档案有关的事物提供便利服务, 特别是毕业就业事宜, 因此建议各院系建立班级档案, 同时设置一名兼职档案员, 负责本部门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并在各班级设立班级档案员, 负责本班档案的所有事项, 本院系兼职档案员要对各班的班级档案员进行指导和管理。班级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1) 班级的阶段性计划和总结。 (2) 人员及各类事务记录表, 如学生个人、班级干部、社团干部、班主任信息材料;班级的大事记;学生的奖惩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记录;学生的出勤、成绩、学籍变动等情况记录;以及其他事务的相关记录表。 (3) 各类活动的材料, 如班级开展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活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学期及党团 (社团) 活动的材料。 (4) 班级及个人获奖情况以及获奖事迹材料 (校级以上的) 的证书 (复印件) 。 (5) 班级宣传报道等材料。班级档案是班集体里每个人成长经历以及班级建设历程的记载和收录, 它来源于班级组织以及学生参加的各项活动, 班级档案的载体不但多样化而且实用性强, 易于保管, 比如照片、视频、录音带、获奖作品、奖状奖章奖杯等, 因此其记录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可以是纸质的、电子的, 也可以是声像的。班级档案管理员把这些材料搜集并保存起来, 用于日常的班级建设中, 并定期地提供给院系, 为院系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档案资源。

3. 开设档案管理选修课程和业务培训。

档案的基本知识, 对于在校生, 或者即将就业的大学生, 都是非常有用的, 并且跟随其一辈子, 不管在哪里从事着哪个行业的工作。因为对于在校生, 档案就像是一个大而全的“个人信息库”, 是作为了解和评价的一个重要工具, 而学生就业时, 档案又是用人单位甄别和选拔人才的基本依据, 学生就业后, 档案是其保险、定职乃至离、退休等的重要凭证, 所以培养学生的档案意识, 为其就业后所从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具有重大意义。于是乎可以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开设档案管理选修课程, 开课对象为全校在校生, 主要教学内容为档案的基本知识, 以及档案的搜集、整理和装订技能。同时学校还可以针对班级档案的建立开展校内三级培训活动, 即一是学校专职档案员培训各院系兼职档案员和全校班级档案员, 二是各系兼职档案员培训系内班级档案员, 三是班级档案员之间开展跨系、跨班的经验交流活动。

四、结语

本科院校学生档案, 真实记录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情况, 客观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它既是大学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全面展示自我的重要材料, 又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信息的基础依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迅猛发展, 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输送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 导致同类院校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因此优化学生档案的管理策略, 更全面、更高效率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是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小虎, 吴中江, 李建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6) :4-6.

[2]张福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本质特征[J].合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0 (4) :52-57.

[3]霍雄飞.就业服务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研究[J].档案与建设, 2010, (2) :40-41.

新升格本科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篇6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重投入、轻管理, 忽视资产管理和使用效益

对资产的购买积极性高、而对资产管理冷谈, 缺乏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正确认识。认为学校的国有资产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既不计提折旧, 又不核算成本, 只是一种消费性资产, 基本不关注资产的效益性, 由此形成了一种重投入、轻管理的错误观念。由于思想上的轻视, 导致这部分资产在利用和管理上出现漏洞, 忽视对现有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效益的提高。这突出表现在高校只注重如何取得更多的资金用于购置和建设, 而不注重发挥现有资产的潜力。造成一方面各项国有资产紧缺, 一方面大量资产却又闲置和浪费。

2. 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固定资产流失现象

随着高校扩招, 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使得这一问题要更加重视。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执行监督不力, 高校固定资产流失状况较突出。首先是随意改变用途, 部分拥有固定资产使用权的二级单位私自对外出租、出借学校的房屋、设备、仪器等进行经营活动, 所得利益归部门所有, 谋取小集体利益, 但其耗损维修费用却由学校承担, 造成学校资产流失。其次, 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管理。某些部门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固定资产不按有关规定进行评估检查, 对出租、出借、转让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办理资产出租、出借、转入手续, 甚至也不收取使用费用, 使得固定资产被经营单位无偿占有和使用, 高校资产投入得不到合理的补偿。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也得不到保证, 更谈不上资产的保值增值, 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 资产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随意变更、流动性大

国有资产管理不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管理队伍不稳定。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 高校现有的资产管理人员学历低, 专业知识比较缺乏, 有些资产管理人员甚至对技术一窍不通, 特别是在科研成果转让、无形资产管理、校企改革等方面, 缺乏知识和经验, 在政策把握上往往存在许多偏差, 难以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其次, 资产管理人员流动性大、责任不到位, 人员变更时对资产账目、账本的移交手续不健全, 很多部门的资产账本都已经遗失, 造成部门资产无帐可查, 容易发生国有资产流失。

二、解决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1. 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结合高校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系列的具有约束力和规范作用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建全“统一领导, 归口管理, 分级负责, 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体制, 使国有资产从采购、验收、入库、使用、直至报废都有章可循。

2. 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关系、树立产权意识和成本核算的观念

高校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首先是要正确界定投入经营性资产的学校国有资产, 明确产权责任, 树立产权意识, 正确处理高校经营性资产的有偿占用问题。学校应根据经营性资产的特点、经营范围、产品情况加强成本核算, 提高成本指标的真实性, 防止流失, 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在管理和使用上必须明确产权关系, 以防止和制约乱占乱用情况的发生。

3. 加强资产采购的前期论证工作, 严格审批制度

对实验室的建设应充分做好前期的论证工作, 按照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避免重复建设和设备闲置的情况发生。

4. 重视资产管理员地位, 加强业务交流与培训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看似简单, 技术含量低, 实际上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程。做好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全面的知识做基础, 应重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员的地位, 特别是系部兼职的资产管理员 (在完成本身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还要负责本部门的资产管理任务) 应将资产管理工作核算成工作量。这样既能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又能保持资产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有利于学院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加强与各高校的资产管理经验交流和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5. 坚持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固定资产清查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应坚持做好每年的资产清查工作, 使国有资产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账卡相符, 使资产账面价值真实、可靠, 从而为学校领导正确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资产信息资源。

高校管理好固定资产, 使其合理配置, , 保值、增值, 高效利用, 是资产管理人员值得共同探讨的课题, 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摘要:针对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关系、树立产权意识和成本核算的观念;加强资产采购的前期论证工作, 严格审批制度;重视资产管理员地位, 加强业务交流与培训;坚持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等措施。

关键词:固定资产,研究

参考文献

本科院校学生管理 篇7

(一)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转型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即低端制造业的优势在逐渐消失,高端制造业又缺乏科技支撑的困境,亟待完善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模式,而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影响产业结构改革的关键。虽然我国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依旧“供不应求”,这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以培养操作型工人和技术型工人为主,中等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狭窄,很难进入本科层次,更不用说研究生层次。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我国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供应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深入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999年后,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很多专科院校破格升为本科院校,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满足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解决了我国高等教育中“上大学难”这个问题。新建的本科院校由于处于探索阶段,新的培养模式尚未形成,大部分高校借用了传统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致使培养目标定位出现偏差,仍然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容易导致某些高校名称和地位“升格”了,但是真实实力却并没“升格”。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相比,这些新建的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实力相对薄弱、办学水平不高。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在加剧。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相对比较难,甚至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怪状,而当前企业却出现人才缺口,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演越烈。为了突破这些困境,新建本科院校在积极地寻找突破口,希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新道路。

在经济转型和高校改革的双重驱动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必然的选择。2014年印发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引导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同年印发的相关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引导本科高校转型,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2015年人大代表也在全国两会中提出要引导部分本科高校的转型。高校转型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转变我国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并行发展的模式,全面提升职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最终实现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二)学生学习转型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是当代大学的使命,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其办学目标是创办有特色的应用型品牌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培养研究型人才转向培养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试点高校依据生源的不同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允许用人单位参与、设计课程设置与课程评价;专业课程中推行的教学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教学任务也要切实可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实际的案例或者项目来开展教学。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了教育思想观念、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在校生,其学习方式方法不同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这是因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品牌大学后,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该培养目标明显高于普通高职院校。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与传统研究型高校的学生学习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以知识和理论学习为中心,学生更加关注“学以致知”,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需要将学术、技能和职业结合,达到专业、专长和专技的结合,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二、传统学习与转型要求的差距

(一)“学以致用”问题的欠缺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提升了我国公民的整体水平,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公平进程。高等教育的矛盾由“上大学难”转为“上好大学”,关注的焦点从数量转为质量。当前“学以致用”问题还存在很多欠缺,一些毕业生面临着有文凭而无技能的困境,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很难在工作中应用,出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

新建本科院校中,“学以致用”问题尤为突出。要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以致用”问题上的欠缺,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成了改革的突破口。一方面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本科层次的主体,数量占到全部本科院校的一半,每年招生人数占比很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合理。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新建本科院校继承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研究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设置的培养方案中“重理论、轻实践”,与建构主义提倡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理论脱节。“学以致用”被“学以致知”取代,容易造成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理论功底不深,技能不足,就业竞争力不强。虽然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每年毕业生的人数比较多,毕业生竞争力低,凸显了高校在发展“学以致用”问题上的欠缺。

(二)传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其学习阶段不自觉形成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最终影响到学习效果。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后,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出现不适宜。原有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记忆和理解为主,缺乏具有实际意义的操作训练,具体表现出来的问题有以下五点:

一是主动性不足。在新建本科院校,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动机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足。造成主动性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我要学”的内在需求不强,其学习往往可以归属为被迫学。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填鸭式”的灌输,强调认知主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动性不强,动机不明确,知识得不到主动的构建,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是独立性不足。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要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独立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观,这对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要求比较高。独立性学习表现为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引,依然可以学习。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相对而言比较盲目,目标不明确,学习独立性不足。

三是问题意识不强。由于学生的学习归属于被迫性学习,其对知识和理论的思考比较欠缺。思考是问题的源泉,缺乏思考则很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依旧以灌输为主,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仍旧得不到锻炼。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最准确的答案,知识随着人类进步不断地更新。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对新知识加以理解,还需要对知识加以质疑。

四是合作性不足。建构主义指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过相互商榷、和解的社会建构,强调学生在学习时与他人的相互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和依赖的重要纽带,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合作性的要求不高。学生多年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式,即遇到的问题时,要么采取漠视的态度,忽略不思考,要么求教老师,很少通过同学之间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五是实践性不足。杜威提出:学习来源于生活实践。教育的初衷和最终目标是实践。传统的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机会相对而言很少,学生参与度不高,动脑与动手处于分离状态。

三、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转型策略

(一)重塑学习理念

思想是一切行为的导向,新建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教育后,学生首先要在思想上重新认识应用型人才,突破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重知识,轻能力”的束缚。“学而优则仕”观念根植于世世代代读书人的心中,时至今日,读书人依旧把“入仕为官”作为读书的最终目标,人们普遍存在“重道轻技”的思想。21世纪的大学生要理性地面对这些传统观念,在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认识到,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存在分类定位的不同,然而两者的教育层次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更不应该存在对应用型人才的歧视。

其次,正确认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性,培养学习动机。应用技术型人才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支撑。我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只有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并且只处于专科阶段,层次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院校,无疑能填补这个人才缺口,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是世界职业教育的普遍发展规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要求完善人才结构,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学生意识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后,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学生的内部动机,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都会大幅度地提高。学习动机能够引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倾向,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规律性。

最后,正确定位自己,在接受应用型教育的过程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宿感。认同感主要是指学生对学校、对企业的认同感,不是认同某种规章制度,而是从心灵上对学校、对企业产生亲切感。学生对转型后的院校产生认同感,可端正思想,积极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自然而然地由传统的被迫性学习转向主动性学习,形成“我要学”的学习氛围。更关键的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致力于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最终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前进。

归宿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回家”的感觉,无论是在学校中学习,还是在企业里参加实习,没有寄人篱下的苍凉感、逃离感、悲伤感。培养学生归宿感的关键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与老师、同学之间增加互动,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新的学习环境。通过培养归宿感,学生在学习时,更能激发学习动力,热情投入学习。

(二)改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上,一言蔽之就是要更加重视实践和实验。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都要参与实训和实习,通过实训提高技能的熟练性并领悟理论知识,但是仅仅依托学校的教室和实验室,是培养不出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学生还需积极参与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进入实地考察,深入企业实习。总体而言,学生在参加实习期间,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独立性,锻炼实际操作技能,强化基本技能。学会独立运用知识和技能,将课堂上所学的技能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提高动手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二,增强集体合作精神。中国传统的教育偏向“私德”教育,比较轻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深入实践时,往往会遇见很多实际性的问题,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能迅速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处理事情的方法,有利于增加感情,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同时要勇于参与技术研发,虽然这个层次对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刚进入生产实践,经验与能力都比较欠缺,可试着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慢慢积累经验。第三,在生产实训中,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企业生产的产品面向市场,对产品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在生产中,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生产,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提高职业素养。

(三)调整学习内容

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教育类型,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学习内容体系构建的转变是由知识体系向能力体系转变,学生学习的转变则是由“学以致知”向“学以致用”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培养自身的能力为向导,增强实际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并激发创新能力。

1.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实际应用能力通常是指能灵活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的认知技能。转型院校中的学生学习,其学习内容以应用性为主,加之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立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传统的学习模式中重视知识的的掌握,轻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欠缺,这已成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道路上的重要障碍。

因此,学生有必要转变传统的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内容中,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并不是提倡抛弃理论知识,而是一种将理论是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要善于挖掘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善于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相联系。其次,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熟能生巧”,无论哪种能力,都需要不断的锻炼,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采撷社会实践中遇见的问题,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拓展知识空间,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能力。

2. 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技能,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的解决现实生活中、学习中遇见问题的本领,具体而言涉及到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目前我国教育“最大问题是学生没有问题”。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不仅仅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也是适应时代的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就业。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感知力和思维力,构建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更好的发现问题。其次,有意识的学习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最后,增强解题思维能力,这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最难培养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发挥自主精神培养独立思维,有目的地训练发散思维,并尝试锻炼逆向思维。

3. 激发创新能力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数量,直接体现出这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同于普通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高职院校以培养能熟练操作技术的技能型和技术操作型人才为主。新建本科院校培养不仅能熟练操作技术,还能进行技术研发的应用型人才。二者对人才的层次要求完全不同,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研究、创新能力,流畅的思维能力,能用新颖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激发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引起人们创新的动机,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首先要在大脑中“输入”创新的观念,善于从事物的表象去挖掘内在的实质,无论是学习理论知识时还是实际操作时都要有意识地去思考和质疑。其次,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问题更是开启创新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问题意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阶段要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对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要保持怀疑态度。在实践操作阶段,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最后,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参加社会实践,是学生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在实践操作中,能快速进入问题情境,活跃思维,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下的学生学习,是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是一种由“学以致知”向“学以致用”转变的学习。转变是一种时间的洗礼和历练,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作为主体,责无旁贷地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等各个方面入手,实现转型,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改革。

摘要:<正>一、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转型与学生学习转型(一)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转型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即低端制造业的优势在逐渐消失,高端制造业又缺乏科技支撑的困境,亟待完善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模式,而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影响产业结构改革的关键。虽然我国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依旧“供不应求”,这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

注释

1[1]钟秉林.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基于41所本科院校合格评估结果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6):68-72.

2[2]王者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4):53-59.

3[3]曹晔.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应势之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62-66.

4[4]梁丹,徐涵.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职教论坛,2015,(1):37-41.

本科院校学生管理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4-02

实践教学,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技能训练、提升专业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总称。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学科,本科旅游教育不仅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更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服务意识与技巧、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影响就业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对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仍是专科层次,大多数国有单位对本科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都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求,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一方面旅游企业出现人才欠缺,另一方面却有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转而从事其他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度应用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高等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已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的教育层次和普通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多层次并举的格局。此外,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与资质认证教育成为旅游职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一直走的是外延扩张的发展道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矛盾:

旅游企业对新进本科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不高,突出表现为“理论与产业脱节”、“能力与行业脱节”;

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对与旅游企业提供的就业环境不甚满意,“梦想照进现实”之后对当初的专业选择普遍持有怀疑和后悔的情绪。这些现象集中反映了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期存在现实差距;

随着全球范围内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产业以其就业容量较大、开发门槛较低、经济效益明显等特征而备受关注。而大众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欧美等发达国家已针对本国的实际情况,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改革。我国一些高校也针对这一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分析和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实现“专业内涵对应产业发展,人才规格对接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如不解决,不仅会抑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精神的塑造,而且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瓶颈因素。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国际知名旅游学院都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例如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十分重视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店校合一或者学校建在饭店中,是其办学的一大特点。在时间分配上,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该校被誉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在三年共九个学期的学习期间,三个学期让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分为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学生必须在旅游服务性行业工作520小时,由学生自行挑选自己适宜的岗位,管理性实习同样是520个小时。服务性实习和管理性实习结束后再完成研究论文。这些都是当代世界旅游教育成功的典范。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根据旅游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把实践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直接联系。

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借鉴上述成功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该专业学生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能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又能在管理性行业独当一面。做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专业与行业紧密联系,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2、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四部分组成。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课程模拟实验和课程模拟实训,共4门课程,64课时;二是集中性的实践教学,包括中短途专业实习2周,专业实习18周,毕业论文(设计)48学时。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70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集中性实践教学28学分,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项目8学分。国内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大致比例是公共课占17%,基础课约为31%,专业课约39%,实践课约13%。对于旅游业这样的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来说,实践课程的比例显得偏小。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探索性的调整,创建出旅游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也不与其他的必修和必选课程相冲突,目前高校可以利用双休日和五一、十一黄金周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参加旅游活动实践,如去一些景点作导游、去旅行社带团。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旅游活动的实践和参与的时间长短和表现,如所得奖金的多少、游客的满意度、用人单位的评价等,给予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几个不同的等次,对于合格以上的情况折合成课时,一个完整的旅游活动参与过程的圆满完成记以相应的学分。规定大学四年时间必须完成这样的实践活动不少于4次,折合成学时不少于400学时(每天按8学时计算),记8学分。这样的实践活动学分不低于8学分,才可以毕业。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的树立,将大有帮助。endprint

3、加强专业外语教学,培养涉外旅游服务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性强,一般的大学英语教材体系和模式适应不了对外旅游服务行业的要求,而且对外语的听说能力要求高,因此,有必要加强专业外语教学。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分别在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开设了“旅游英语”和“英语视听说”,并且这两门课程都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广泛使用实用性强的视、听、说内容,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旅游管理这个专业来说,外语听说和外语交谈能力相当重要,我们在大学四年的教育课程设置中,必须进一步加大专业英语和视听说英语的教学力度,让这类课程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不同形式开设在5 -6个不同的学期,给学生一种持续的专业外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外语交谈能力,以适应当前迅速发展的出入境旅游的需要。

4、充实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创新能力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主要进行模拟实验教学和仿真实训教学。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拥有模拟导游实验室、客房实验室、中、西餐厅实验室、酒吧等实验室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能够完成模拟导游实训项目、中餐实训项目、西餐实训项目、调酒实训项目、客房实训项目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训项目等。为了充分利用学校本身的资源,可以考虑利用本校的后勤集团的招待所和餐厅,与后勤集团共同创建客房管理体系和餐饮管理体系,成为真正的经营场所,让学生真正参与各项服务性和管理性工作,进行经营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5、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业精神

校企合作教育是旅游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极具活力的手段,而且可以实现校企双赢。进行校企合作教育,一是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旅游公司的管理和运作,从而不断地用实践来充实教学;二是让学生参与旅游企业(饭店、旅行社和风景区等)运营管理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开辟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途径;三是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聘请企事业专家和行业成功高级管理人才走向讲台,参与校内教学。其基本思路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学校侧重理论知识教学和外语等专业技能的教育,企业侧重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基层服务人员向学生介绍旅游企业员工的职业要求和在旅游企业中的成长过程提、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的过程等,让学生懂得竞争的残酷、创业的艰辛和成功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已与桂林阳朔西街外国语学校合作了4年,每年4月份旅游管理专业全体学生前往山清水秀的阳朔,开展为期一周的“英语模拟导游”实践活动,展现了旅游管理专业“旅行学习”实践教学模式的魅力;同时,还与南宁市中国旅行社广西分社、红林大酒店、南宁迪拜七星酒店以及上海至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在21世纪,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适应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要,重视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其存在的问题是大势所趋,只有立足旅游行业的特点和旅游管理专业性质,不断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重实践、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 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09.10

[2] 周松秀.王 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本科院校学生管理 篇9

我是电气3071班的班长XXX,很高兴也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12月16-21日,我校将迎来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次评估将成为我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荣辱和每一位江淮学子的发展前途。作为江淮学院的一分子,我们应积极响应,把江淮学子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刻苦学习的优良作风展现出来。而作为学生干部,我们应当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学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做迎评促建的排头兵,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学校迎评促建工作贡献力量。在此,我谨作为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系同学提出如下倡议:

一、提高认识,积极参与

我们要认清形势,树立“主人翁”意识,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积极投身到“迎评创优”中去,努力为评估做贡献。

二、严守纪律,从我做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纪律是创建优良学风的保证。我们班级干部要做严守纪律的标兵,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遵守校规、校纪,遵守课堂纪律和宿舍纪律,遵守就餐秩序,增强公德意识,礼貌待人,营造宁静有序的学习气氛,整洁温馨的宿舍环境、文明卫生的就餐习惯、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我们要建设良好的学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主动与任课老师进行交流,配合老师提高教学质量,共同营造乐学、勤学、善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尊重来校专家,认真对待专家的抽查和提问。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展示自我,全力以赴投入学校的迎评创优工作,实现以优秀通过评估的最后目标。

作为一个学生党员,必须积极投身于迎评的攻坚战中去,以这次评估为契机,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力争数理系的每一个同学人人都是得分手,处处体现创优点!

同学们,尽你我之职责,展江淮之风采,创淮工之辉煌,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个教学研究型院校而共同努力吧!

谢谢大家!

在这里,我们全院同学请校、院领导老师放心,我们一定能以良好的学风,优异的成绩,为迎评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用我们的青春和热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灿烂,谱写出文艺学子的风采!

作为学生干部,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引导周围同学,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迎评促建的排头兵,以这次评估为契机,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收获,思想上有进步,党性上有提升!

本科院校学生管理 篇10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 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尤其是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发展思想的提出之后, 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全面提升其教育教学质量,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为地方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要全面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校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之初大多数将主要的资源集中于扩大规模和提升影响力等方面, 而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重视程度较低, 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给予的投入和关注度不高。一方面, 很多领导层还没有树立起创新创业的意识,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难以全面提升对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难以取得有效的进展。另一方面, 大部分新建院校的发展自身压力较大, 定位模糊, 随着生源抢夺战不断激化, 对学校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因此使得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新时期难以发挥其有效性。

(二) 缺乏专业化的教师团队

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 教师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当前, 大部分新建本科学校还缺乏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一方面, 其教师团队较为年轻化, 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 而只能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理论教学, 其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较为欠缺, 教育教学欠缺说服力。另一方面, 新建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教育教学制度专门组织优秀的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课程化建设不足, 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难以树立起创新创业的意识, 其相应的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 缺乏必要的实践教育教学

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教育教学。当前, 新建院校还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 因此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显得不足。一方面, 受制于教师能力和资源限制, 大部分院校十分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学, 而缺乏专业化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 使得学生难以通过实践教育来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 大部分学生在闲暇时间难以深入到企业中进行社会实践, 或者很难得到专业系统的指导, 新建学校也难以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和服务,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停留在形式上, 难以取得突破性和持续性的进展。

三、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 提升学校各方面的重视程度

在新建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 必须要首先提升领导、教师和各部门的重视程度。一方面, 要对学校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使各单位充分认识到当前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实际的工作中, 不断给予高度的重视, 并进行资源、政策等方面的倾斜, 将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另一方面,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 新建院校必须要在此基础上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 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知名院校的教育教学经验, 结合国家重大的发展思路, 在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全面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 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 必须要全面加强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一方面, 要对现有的教师团队进行全面的培养, 使其不仅具备先进的理论知识, 还要定期深入到社会各行业进行社会实践, 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教学中对其进行应用, 做到言传身教, 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新建院校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薪酬制度、福利制度等从外部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知名企业中引进一批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使其为现有的教育教学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 全面强化新建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 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举措。一方面, 要对学生进行现代化的理论教育教学, 使其能够通过接受理论教育教学掌握现代化的知识和技能, 以此更好地指导其相关的社会实践学习。另一方面, 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假期时间积极进入到企业内部进行全方位的实践, 并对其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估。与企业之间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来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新建院校的必然选择。

四、总结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各大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 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还对新建本科院校自身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应该从提升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加快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等方面出发, 全面强化本科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提升就业率, 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云飞, 郑丽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4 (05) .

上一篇:法制现代化论文下一篇:衰老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