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进口三篇

2024-09-12

扩大进口 篇1

本刊讯近日, 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发布2014年第67号公告, 正式解除了从疯牛病疫区进口牛血液制品的禁令。由于近年国内畜牧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 疫苗等生物制品需求不断扩大, 犊牛血清等牛血液制品作为制作疫苗的动物源性材料也随之持续“走俏”。随着上述联合公告的正式发布, 进口牛血液制品市场前景将进一步看好。

随着进口血液制品将进一步扩大进口, 这无疑要求口岸检验检疫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履责, 保证国门生物安全, 杜绝任何检疫风险随进口牛血液制品携带入境。检验检疫监管部门在此提醒相关单位, 此类产品需要办理入境检疫许可, 且通常具有货值高、运输及存储条件严等特点, 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将按照有关规定对存储、使用单位实施备案管理, 开展产品输入风险评估。

扩大进口 篇2

“十一五”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2010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全面大幅度超过韩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由于船舶是典型的国际化产品,我国造船技术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船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十一五”期间,扩大进口重要加工装备、国内空白或短缺的中高端船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国内产能不足的主要船用设备,引进先进船用设备设计和制造技术,并积极进行消化吸收形成自主技术和品牌,对我国造船业取得辉煌成就做出了重大贡献。

1.“十一五”期间,我国引进的先进船用设备技术主要是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柴油机关键零部件、部分甲板机械和舱室设备、电器设备等的制造技术。主要包括:

(1) MAN公司的低速柴油机和中速柴油机生产许可证;

(2)瓦锡兰公司的低速柴油机生产许可证;

(3)日本三菱重工的UE低速柴油机生产许可证;

(4)日本大发公司的DK-36大功率船用中速柴油机制造技术;6DK-28、8DK-28两种型号的船用主机及辅机专利技术;大发柴油机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

(5) MAN和瓦锡兰公司的低速机曲轴制造技术;

(6) MAN柴油机公司的船用柴油机增压器、注油设备、气动遥控系统、活塞头、排气阀杆和阀座制造技术及主机升级改造技术;

(7)奥地利AVL李斯特内燃机及测试设备公司的新型中速船用发动机制造技术;

(8)挪威船舶技术研究中心的中速大功率天然气发动机制造技术;

(9)西门子公司的船用电力推进系统、船用主配电板制造技术;低压开关柜框架结构技术;1FC3、1FC4无刷同步发电机生产许可证;

(10)日本三菱重工船用液压起重机制造技术;

(11)俄罗斯克雷洛夫船舶设计院的大型船用螺旋桨的工艺制造技术;

(12)荷兰Bloksma(亚洲)有限公司的船用热交换器设计、制造技术;

(13)挪威ODIM公司的海洋平台绞车制造技术;

(14)新加坡吉宝公司的船用空气瓶制造技术;

(15)瑞典麦基嘉公司的船用设备生产技术、产品图样、技术指标及规格;

(16)加拿大尤尼飞电力设备公司的船用换热器制造技术;

(17)法国施耐德电气集团的船用电器制造技术。

2. 企业通过购买生产许可证和与外方合作生产的方式引进先进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并实现这些设备的国产化,完善了产品系列和满足装船需求,提高了本土设备装船率,降低了造船成本。

3. 特别是不少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创出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船用设备,实现装船,多数是为内河沿海船舶配套,也有的实现为出口船和远洋船配套,替代了进口。

这些产品包括:船用中速柴油机、低速机和中速机曲轴、气动调速器、高压油管、高压发电机、船舶电站成套设备、大型船用螺旋桨、大型船用起重机、锚绞机、拖缆机、绞车、大型船用齿轮箱、转叶式舵机、中压配电板、舰船用膜法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新型环保型七氟丙烷灭火产品和中压局部水基灭火系统、碟式重油分离机、新型救生艇、船用高压空气压缩机、超高压液压缸、船用阀门遥控系统、船用货舱进水探测报警装置、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船舶远程监控系统、船舶操舵仪、船舶装载仪、雷达分显器、船舶数控自动操舵仪、船舶操舵控制系统、船舶监控系统、遥控装置等。

4.“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类船用设备的进口量(额)仍很大,原因是: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仍远不能满足我国造船规模扩大、造船产量逐年大幅提高的需求;虽然上马了许多船用低速机、中速机、甲板机械等主要产品的产能扩大项目,但基本处在建设中,产能尚未达标;我国研制出的自主品牌船用设备由于售后服务网、产品宣传和批量生产等原因,尚未大批量在出口船和远洋船上应用。所以,我国有能力制造的船用低速机、中速机、甲板机械、部分舱室设备等仍然有大量进口,我国不具有制造能力的LNG船用双燃料发动机、电力推进系统、导航通信自动化系统、部分舱室设备、船用主辅机的核心零部件等产品更是完全依赖进口。

5.“十一五”时期是我国造船、配套建设项目集中上马的时期,特别是新设立了许多内资、外资船舶配套企业,因此,有大量的加工装备(各种机床)从欧洲、日本、韩国进口,还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生产线。此外,船舶企业实现数字造船、造机,加快信息化建设,也引进了一些软件系统(含数据库)。

二、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扩大进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我国造船业及配套业的发展壮大引起韩国、日本、欧洲等同行的警觉,他们均采取了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的对策。高端、新型节能环保船用设备制造技术,我国能够制造的主要船用设备的设计、工艺技术、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重量轻、价值大的高附加值船用设备技术(如导航通讯自动化技术),设备系统集成技术,引进十分困难,合资合作也困难。而一般成熟技术(如低速机、中速机生产许可证)他们又大量向我国转让,导致重复引进、同业竞争。为争夺中国巨大的造船市场,欧日韩船配企业更加追求在华设立独资企业、合资企业,设立销售服务机构,推销其船用产品。

2. 经过数十年的生产实践和经验积累,我国企业在某些领域具备了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的能力,但是,苦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资金投入不足;在有的领域单个企业科研实力不足,若集中国内科研资源,产学研联合攻关,能够研发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自主品牌产品。

3. 人民币持续升值和2011年国家支持扩大进口的政策,对我国具有研制能力、且新增产能在“十二五”大量释放的船用低速机、中速机、甲板机械等主要产品生产企业造成巨大压力,因为这类产品大量进口,且外方低价倾销,会对民族工业产生致命打击。长远来看,危及我国船舶产业安全。

三、引进先进技术、进口重要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政策措施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金融危机导致的船市萧条、产能过剩,也迫使船舶企业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研制新型节能环保安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和配套设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引进当代先进技术,进口国内不能够研制的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对船舶企业仍是迫切需要的。

1. 关于造船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对于国内不能满足装船需求的为双高船舶配套的主要船用设备(如双燃料发动机、电力推进系统),国内不能生产的部分舱室设备(如泵类、货油泵)、导航通讯自动化设备,新型节能减排环保、符合国际海事组织新规定的船用设备,继续扩大进口,以满足我国造船企业装船需求。国家对进口这些设备继续执行减免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政策,以降低造船企业成本,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2. 关于优先选用国产设备和确保国内配套企业产能利用率最大化。对于国内产能和制造技术能满足造船需求的船用低速机、中速机、低速机和中速机曲轴、甲板机械、海洋平台吊机等主要设备,应通过关税和严格执行EA规定(专利机销售范围的规定)限制进口,发展壮大民族工业,抵御国外同类企业的低价倾销。并通过采取差价补贴、优惠信贷、优惠税收、奖励等有效措施支持“国轮国配”,使我国船舶配套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2011年,以上这些产品有的产能还未完全达标和释放,不能完全满足造船需求,针对这种情况,若船厂进口此种产品,需通过政府和行业组织(或专门机构),向国内该产品的生产企业问询,确定企业做不过来后,再允许进口。

3. 关于配套企业进口核心零部件。对于国内能够生产的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部分舱室设备等产品的部分国内不能生产的核心零部件(如柴油主机的核心零部件:电子调速器、燃油系统、控制系统、薄壁轴瓦、轴瓦、连杆等;甲板机械的核心零部件:大功率大流量液压泵及马达、大通径阀件、高精度电气控制元件等),要积极扩大进口,以保证这些配套产品生产企业的正常生产。国家对进口这些核心部件应继续执行减免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政策。

4. 关于引进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对于上面第一条我国不能生产的高端船用设备制造技术,上面第三条我国已能够生产的主要船用设备的设计技术,需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国产化和创出自主品牌。

5. 关于设备企业进口先进加工装备。对于船用设备企业生产先进船用设备所需的先进加工装备、现有加工装备的技术改造,在国内不能供应的条件下,应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装备进口,加快实现骨干船用设备企业生产的现代化。国家对进口这些装备实施进口贴息政策。

四、2011年乃至“十二五”期间需要引进的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关键零部件

1. 造船企业和配套企业生产所需先进加工装备、设备和工具,先进的生产线;

2. 造船企业和配套企业实现信息化、精细化、数字化生产和管理所需软件技术及其设备;

3. 我国已具有国际水准制造水平的船用低速机、中速机、甲板机械、部分舱室设备、舾装设备、电力电气设备的先进设计技术及数据库;

4. 我国已具有相当规模制造能力的船用低速机、中速机、甲板机械、部分舱室设备、舾装设备、电力电气设备的核心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5. 我国仍不具有制造能力的、国内空白的中高端船用设备的制造技术;

扩大进口新抉择 篇3

前,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西方国家又逼着中国人民币升值,导致大量的外汇储备面临大幅缩水,造成中国人民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被人掠夺,造成巨大损失,因而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扩大进口,降低外汇储备,减少损失。”

以上是中国政协委员、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关于进一步鼓励扩大进口、消化外汇储备的建议》的引言,此文经过媒体曝光后,在两会以及社会产生广泛影响,这是很多人第一次关注到有关中国进口的建言。

“单出不进”无益长期发展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随着加工出口贸易而兴起的。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出口贡献了经济增长率的30%以上,同时,长期的贸易顺差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贮备。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改变了这一经济增长方式,出口成了三驾马车的短板,扩大内需成为发展趋势,进而“进口”也开始进入政策视线。

“就一个国家而言,出口只是参与全球化链条的一部分,如果只出口不进口,不利于一个国家贸易获得比较利益。”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来,扩大进口是中国针对贸易顺差、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外汇运用做出的考虑。“毕竟长期贸易顺差容易造成国与国之间贸易关系紧张,也容易增加外汇储备压力。”

需要指出的是,一直以来,努力扩大出口是中国外贸战略的取向。最早,外贸战略调整出现在2006年,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这也是多年来中国首次明确提出“扩大进口”。进入2010年,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更是成为中国外贸政策的重点。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1月份中国贸易顺差大降53.5%,虽然受春节假期等要素影响,该数据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与前几年相比,这样大幅度的顺差下降仍属罕见。

顺差减少,时下应当是大好消息,如此一来可以减轻通胀压力。中国通胀主要成因很大一部分源于每年庞大的贸易顺差、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以及各种国内外热钱。因为顺差降低意味着进口幅度在增加,汇率制度积重难返,短期内改变很困难,因此依靠扩大进口来抵制通胀是不错选择。

为此,有关学者指出,中国应当逐步健全汇率制度,短期内应当稳定提高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加国外商品进口,因为只有进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消化国内的外汇,商品多了,当然也会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来自商务部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贸易顺差,大量贸易顺差的产生与全球产业分工以及中国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有关。以中美贸易为例,产生贸易顺差的主要品种是机电产品,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虽然产生贸易顺差并非中国的原因,却容易引发贸易争端。近年来,中国通过“扩进口”的方式来达到平衡国际收支的目的,收到了良好效果。今年贸易顺差有望控制在1900亿美元左右,在外贸总额增长的背景下,大大低于2008年2900亿美元的水平。

技术与资源是扩进重点

扩大进口战略已经明晰,具体的政策措施有哪些?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透露,政府将采取8项主要措施扩大进口,包括:按照产业政策要求,积极进口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和争端,鼓励增加自主要贸易顺差国进口;进一步优化进口关税结构;继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进口费用和成本;不断完善进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政策透明度;举办各类进口商品展览会、博览会、推介会等;积极研究运用各种金融、税收等手段支持扩大进口;继续组织各种形式的投资贸易促进团,积极赴国外开展投资贸易促进活动。

对于扩大进口,商务部有关人士建议,目前中国需要进口的产品集中在技术和资源两个领域,资源领域尤以大宗商品为主,如铁矿石、原油等。而扩大技术进口,主要指能弥补中国产业短板、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实现进口能力和中国产业结构的对接。

据海关统计,2011年1月份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95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9%。其中出口1507.3亿美元,增长37.7%;进口1442.8亿美元,增长51%。同时,贸易顺差64.5亿美元,减少53.5%。

此外,国内2010年第四季度GDP上升至9.8%,同时春节期间国内消费旺盛,进口的大幅增长,说明内需比较强劲。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对重要工业原料、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非常旺盛。同时,中国又是人均资源和能源占有率较低的国家,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长,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进口弥补。进出口结构反映了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

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表示,目前中国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出口市场。2009年中国是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东盟、巴西、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第一大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在其总出口中所占比重,在2009年中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表明,中国在克服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所采取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也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各国走出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政策措施消除障碍

关于具体实施推进的政策和措施,作为政协委员的宗庆后给出了五点建议,并寄望政府的肯定和行动。

其一,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扩大进口先进的装备与技术、扩大引进设备进口免税的目录,引进装备和技术推动重点行业的发展,例如节能环保、高新技术行业,以促进中国企业结构转型和发展。

其二,降低进口关税,例如进一步降低部分我们紧缺的大宗原材料进口关税,对于部分紧急资源在国际市场价格便宜时国家应大量进口进行资源储备,并出台相关的鼓励扩大进口的政策。

其三,进一步实施进口贸易便利化,简化与放宽部分进口管理措施,特别是放开鼓励民营企业进口权,取消一些限制及国家垄断进口权的做法,减少进口环节与手续,降低进口费用与成本,提高进口通关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其四,进一步提供进口企业贸易融资政策与财政专项资助,因为进口的实现最终需要依靠企业的需求。例如可采取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减免进口信用证保证金等措施,以解决企业开展进口业务所需的资金,促进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与先进技术,从而最终提升中国企业技术水平,增强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其五,进一步加强对进口企业的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进口设备检索、供求信息查询、进口代理、进口政策解释等多项信息化服务,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海外市场动态,拓展信息渠道,提高议价能力。

然而,尽管扩大进口战略、政策已明确,但在相关专家看来,目前中国鼓励进口最大的困扰是行政壁垒。原因在于,不同进口领域归不同部委分管,增加了协调成本;盲目扩大进口或将给产业造成冲击,是中国扩大进口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两大问题。有关人士表示,目前中国分管进口工作的部委较多,包括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等,不利于扩大进口。

事实上,整合部门力量实现跨部委合作已经引起决策层的重视,国务院此前设立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便是信号。但包括白明在内的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设立统一机构的同时,能否赋予该机构足够的协调权限是考验扩大进口战略未来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

显然,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阻力是肯定的,但是通过中央的一系列举动,我们不难看出政府高层已经统一了扩大出口的战略意识。

2010年岁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优化进口结构,扩大进口规模,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当时,商务部长陈德铭公开指出,2011年,商务部门要完善进口促进政策,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措施,支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同时,适应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进一步拓宽粮棉等大宗商品进口渠道,便利企业及时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组织进口,缓解国内供应压力等。针对重点商品建立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进口协调机制,完善铁矿石和钾肥联合谈判机制。继续推动发达国家放宽对我高技术出口管制。

上一篇:梦想合唱团论文下一篇:教务管理团队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