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失业十篇

2024-05-24

结构失业 篇1

为了便于研究, 现假设有一个经济系统, 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参与率不变, 即劳动力总供给不变, 系统中存在I和II两个不同产业 (或部门、所有制、地区) 的劳动力市场, 从事两个市场工作所需的教育培训费用相同, 工资具有完全刚性 (即只升不降) 。此假设的初始状态是两个市场相互取得均衡且整个经济系统实现了充分就业, 如图所示, DI和DII分别是I和II市场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SI和SII分别是和II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可以看出系统均衡的劳动力供给量为O1O2, 为I和II两市场供给量之和, 均衡的工资率为W0。

(见图1)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结构的变动使就业均衡偏离初始状态, 即市场A与B的劳动力需求发生了改变, 这种变化通常只有三种情况: () l两个市场劳动力需求同时扩张; (2) 劳动力需求同时收缩; (3) 一个市场劳动力需求扩张, 同时另一个市场中劳动力需求收缩, 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两个市场中劳动力需求同时扩张的情形。设两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分别增加了△DI与△DII。, 劳动力总需求量增加, 由于劳动力总供给量一定, 系统中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 不存在失业。当两个市场中劳动力需求同时收缩时, 假定其中劳动力需求分别减少了△DI和△DII, 此时总需求量减少, 在劳动力总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 系统中劳动力需求小于供给, 这时出现的失业更多地是一种纯总量性失业。

上面两种情况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很少存在, 第三种情况经常发生, 因此我们来重点考察此种情况。如图所示, 一个市场劳动力需求扩张。假定I市场劳动力需求收缩了△DI1, 需求曲线DI向下移动为DI1, II市场劳动力需求扩张了ΔDII, 需求曲线向上移动为DII1。如果此时劳动力可以在两市场间自由移动, 由于两市场存在工资水平的差异I市场劳动力会部分流向II市场, 当两市场供给曲线由SISII移动到S I1S II1时, 两市场工资水平一样, 系统达到新均衡。原有的市场均衡工资率从W0移到W1, 在工资率W1水平下实现了新的充分就业。 (见图2)

但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如果劳动力不能在两市场间自由移动市场I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不会移动, 仍然是SI, 这样需求的收缩会引起劳动力供大于求, 如果工资有弹性, I市场供给曲线与新的需求曲线D I1形成新的均衡工资率W2;如果工资完全刚性, 则会出现失业。而市场II劳动力供给曲线也不会移动, 仍然是SII, 需求的上升使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 如果工资有弹性, II市场供给曲线与新的需求曲线D II1形成新的均衡工资率W3, 如果工资完全刚性, 则会出现岗位空缺。因为我们已经假定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因此系统中的失业不是由于总量供给过剩造成的, 而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 是典型的结构性失业。由此可得:结构性失业必然导致不同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拉开差距, 结构性失业越突出工资水平差距就越大。此外在同一系统内, 即使劳动力总量供求平衡, 只要存在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对称, 劳动力又无法在不同劳动力市场中转移, 结构性失业就在所难免。上述结论对多个劳动力市场构成的系统, 也同样适用。

二、山西省结构性失业的类型

结构性失业表现形式多样、形成根源复杂。为了更加深入研究结构性失业, 我们有必要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依据一定的划分依据, 对结构性失业进行归类划分。本文依据其形成根源对结构性失业进行划分。

1. 结构调整型。

所谓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指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 通过对生产率的影响形成高度化和合理化的效应, 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以及各经济部门之间, 形成相互补偿和有利于推动扩大再生产的合理比例结构, 加速社会总资本周转速度, 推动经济可持继发展。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一定伴随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就业构成变动规律表明, 山西省三大产业之间就业结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变是第一产业萎缩, 第二产业基本稳定略有调整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不同产业对劳动者在工种、技能、知识、经验上的要求显然是不同的, 如果原来劳动者无法对自身各方面素质及时做出调整就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需要从而导致失业。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使企业提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不能满足要求的低素质劳动者也会陷入失业状态, 而企业需要的高级工却处于缺位状态, 从而引发结构性失业。

2. 教育发展滞后性。

指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者素质不能及时得到提高或劳动者学非所用使劳动力供给结构满足不了需求结构的要求而引起的失业。如中国目前教育投资主体单一, 教育形式发展滞后且市场化程度不高, 再加上体制僵化, 导致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 同时职业教育一直得不到重视, 结果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加剧。总之, 教育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导致因劳动者文化素质不能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及时得到提高而失业;另一方面导致专业难以对口的高学历人才也被迫流入失业人群。

3. 地区差异性。

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区域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失业。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 这种差异一方面导致人才为追求高收入, 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从而导致落后地区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导致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过于集中出现失业现象。由于教育水平往往取决于经济水平, 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 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从而最终导致这些地区失业率的上升。

三、山西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应对措施

当前, 山西正处于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新经济的进程中, 面临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相关并存的经济结构, 通过现代经济增长将三元经济结构逐步转化为现代化的一元经济即实现新型工业化, 这对于促进山西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型的工业化崛起于二元经济结构, 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因此, 通过“农村工业化”向“城乡工业一体化”的转变, 是提高山西工业化整体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 由于山西城市化步伐滞后, 产业结构与空间经济结构呈现较大偏差, 农村工业化难以同城市工业纳入同一体系,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加上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人力资本存在量少, 劳动者的供给结构无法一时适应劳动力的需求, 它是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 一方面失业人员大量存在, 另一方面又存在岗位空缺的两难状况, 缓慢山西的结构性失业, 应把它置于三元经济条件, 考虑其解决对策。

1.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空间

从山西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实际出发, 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应着眼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统一, 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相一致,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首先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促进就业非农化升级。山西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移的过程。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包括劳动力由乡村向城镇流动和第二、三产业的转移, 又包括向农村非农产业的转移。当前, 山西要加大对农民进行基本知识、技能和新理念开发力度, 使之掌握高次产业的某些主要技能,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生产率更高的第二、三产业转移, 这对于缓解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 壮大第二产业, 吸纳一部分劳动力。第二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两面性决定的中。一方面随着山西省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其技术选择倾向于资本密集型行业, 导致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企业技术选择的升级而受到限制。一些传统部门下岗现象尤为普遍。另一方面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和技术进步所带动的新的部门又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第三,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 扩宽的就业渠道。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诸多行业中第三产业劳动力具有不可替代性, 并且第三产业在接纳转移劳动力方面的进入壁垒是较低的, 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投资少、见效快、吸收劳动就业多等特点, 在解决失业问题优势突出。第三产业的发展意味着第一、二产业能够得到质量好、效益高的各项服务, 从而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但是山西省第三产业内部比例失调, 商饮服务业发展过多, 交通运输邮电通迅等基础设施和金融定落后, 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山西省各地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在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 如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旅游业、金融业、特别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个体私人企业进入第三产业, 并在政策、税收、金融、信息上给予优惠扶持, 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

2. 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从全国范围来看, 山西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 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较低, 因此应当大力发展各类教育,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尤其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资。虽然我们不能说对付结构性失业问题完全依靠人力资本与人力政策, 但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要从健康状况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首先要继续加强基础教育投资, 尤其是义务教育。教育投资一方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是公民享有的教育权利的保障, 另一方面教育投资比物质投资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教育投资的增加促进了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 从而扩大就业空间, 这为解决培养劳动者良好精神素质, 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同时要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才能为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对接创造良好的中介环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规范各级劳动力市场。首先, 加强对劳动力需求变动的预期研究, 要加大工资制度的改革力度, 使工资水平能反映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其次, 培植多种形式的劳动中介组织, 提高劳动信息的流动与利用。其次, 改革户籍制度, 克服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促进劳动力的流动, 调节劳动力地区分布不平衡状况。

结构失业 篇2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概况与结构性失业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2013年《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3〕41号) 、《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等相关规定, 河北省制定到2017年“6643”产能削减任务目标, 即削减6, 000万吨钢铁、6, 100万吨水泥、4, 000万吨标煤和3, 600万重量箱玻璃。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 由此而产生的结构性失业再就业、职工转岗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民生关注的热点。

(一)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1.2004年至2013年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通过河北省2004年到2013年十年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大产业增加值和比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河北省2004年生产总值GDP为8477.63亿元, 到2013年增长到28301.41亿元, 十年增长约2.34倍。其中增加值按照三大产业分类分别为:第一产业2004年是1370.43亿元, 十年后增长1.5倍, 即2013年为3500.42亿元;第二产业2004年是4301.73亿元, 十年后增长2.43倍, 即2013年达到14762.10亿元;第三产业2004年是2805.47亿元, 十年增长2.58倍, 即2013年为10038.89亿元。从总体上来说, 河北省三大产业经过十年发展都有所增长,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仍然最大。

2.2014年前10个月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钢铁、水泥、电力、玻璃行业是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四大行业。对此, 河北省2014年四大行业的削减目标为:压减1, 500万吨粗钢、1, 000万吨水泥、1, 500万吨煤、1, 800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截至2014年10月底, 这四大行业产能已完成削减任务为:压减炼铁1, 202万吨、粗钢977万吨、水泥2, 813万吨、玻璃2176.5万重量箱, 化解过剩产能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压减产能方面,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4年6月3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至2014年12月6日方案中5个重点工程已有3个正式启动, 河北省钢铁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点是电力, 主要体现在煤上。2014年前10个月, 河北省燃煤消费量比2013年减少1, 875万吨, 共计淘汰燃煤锅炉3, 532台, 改造完成集中供热锅炉煤改气3, 890万平方米, 并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400多万平方米, 通过减少煤消费量、提高煤利用率来压减产能。

3.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4年河北省工业生产增速回升, 民间投资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而与此同时, 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比下降, 高耗能产品产量下降, 工业能耗延续2014年以来下降的趋势。升降之间, 显示出河北省结构调整成效。

河北省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四大行业主要是钢铁、水泥、电力以及玻璃行业, 重点实施河北实施化解过剩产能的“6643”工程。截至2014年10月底, 河北省四大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据2017年目标, 还有26个月, 需要进一步淘汰过剩产能的指标为:钢铁3, 821万吨, 水泥3, 187万吨, 1423.5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如表1所示, 淘汰钢铁、水泥的指标不到一半, 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说明:电力数据缺失, 因为尚无总的统计数据。

(二) 河北省结构性失业的再就业现状。

河北省结构性失业的再就业数据统计较为复杂, 由于会出现多次失业又再就业、再就业形式灵活多样等实际情况, 根据河北省统计年鉴, 就业数据涵盖再就业数据, 因此选取就业数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再就业的整体情况。

河北省就业规模逐年扩大, 就业结构得到了优化, 并整体上合理布局各产业就业分布。如表2所示, 河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自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从1481.37万人减至1426.27万人, 呈现逐年“微降”, 五年共减少55.1万人, 减少比例占2008年的3.72%;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快增稳增”, 由1170.06万人升至1400.79万人, 五年增加就业人口230.73万人, 增长比例占2008年的19.72%;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稳中有升”, 从1074.23万人增至1258.68万人, 增加184.45万人, 增长比例占2008年的17.17%。

二、河北省结构性失业再就业的治理路径

(一) 产业结构调整对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影响。

1. 显性就业。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 使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壮大, 直接增加就业岗位, 从而带动就业。实践表明服务业是产业升级、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从就业结构上看, 2008年河北省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为39.76:31.41:28.83, 到2012年这一比例发展为34.91:34.28:30.81。从数量上看, 第二产业从2008年就业1170.06万人发展到2012年就业1400.79万人, 增长了19.72%,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从2008年1074.23万人增长至2012年1258.68万人, 增长了17.17%, 增长幅度较大。

2. 隐性就业。

产业结构调整之后, 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间接带动就业。由于一些行业本身吸纳就业数量有限, 如汽车制造产业、旅游产业, 但是它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共同吸纳就业。

3. 其他产业就业。

产业结构调整之后, 淘汰了落后产能, 挤掉落后产能企业的盈利空间, 产生结构性失业, 企业主寻找新兴产业、服务业等其他领域产业发展, 结构性失业者通过各种形式的再就业渠道及培训, 获得再就业技能, 从而解决就业。

4. 创业带动就业。

产业结构调整后, 迫使结构性失业者基于年龄、技能等机会成本, 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 自主创业, 成为个体工商户或是小型企业主。

(二) 结构性失业再就业的治理路径。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下行压力, 核心问题是企业经营困难, 突出矛盾是市场预期不稳。特别是目前, 河北完成国家下达的化解过剩产能等硬任务, 必然受到伤筋动骨的冲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要重点解决由此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再就业、化解产能过程职工转岗就业问题, 河北需要有契合的治理路径。

1. 以经济发展带动再就业———通过压减过剩产能达到从量到质的飞越, 发挥服务业、新兴产业的“乘数效应”。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必须化解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 目的是要使传统产业更精更强。淘汰过剩产能是减法, 减少的是落后产能的数量, 是为了实现减量增效、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在减少落后产能这个“量”之后, 要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转移到先进产能、低消耗、低污染、无污染的产能上, 重点提高品种和质量,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企业分散性、低质量经营和生产, 让企业能集中优势在产品“质”上下文章,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 形成创新驱动优势, 增添创新创造活力, 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越, 争取更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才能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要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新兴产业上下文章。一方面服务业、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点、潜力区, 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另一方面服务业、新兴产业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能为结构性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再就业岗位。可以说, 以服务业、新兴产业带动再就业能发挥巨大的乘数效应。河北省要加大扶持力度, 重点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企业, 促进企业提高规模、提升发展档次, 在调结构转方式中起到带头引领作用, 通过给予再就业政策支持、税收减免等措施, 使其在再就业岗位提供上发挥更大作用。

2. 拓宽就业能力———政府要主动作为采取失业“过渡期”, 为再就业提供“缓冲期”。

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创造环境、给予政策财政扶持、提供培训等措施, 鼓励社区就业、自主创业, 扩宽失业者的就业能力, 为其创造再就业的环境和机会。结构性失业到再就业需要一定的心理、生理缓冲器, 还要为再就业奔波劳碌, 在这段过渡期间, 政府要主动作为, 通过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实训基地, 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的再就业安排、创业政策扶持等工作。

三、河北省结构性失业再就业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 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要做好加法, 把压减过剩产能的减法作为加法做;做好乘法, 把发展服务业、新兴产业的加法作为乘法做。要大力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引领作用的产业, 同时也要重视能够吸收大量再就业者的产业, 做到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的双实现。一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河北省劳动力增量和存量较大, 为了更好治理再就业, 要从根源上解决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 突破口就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这些门槛不高的行业就业机会多, 因此河北省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餐饮、金融保险、建筑等服务业, 发展电商等新兴产业, 进一步扩大吸纳结构性失业人员的行业能力。二是要稳妥实施城镇化发展, 通过城镇化带动城镇农村的经济发展, 从而增加更多的再就业岗位。三是积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河北省要立足自身发展特点, 发挥自身产业优势, 吸引京津产业转移落地, 创造更多再就业岗位, 同时还可以输出更多再就业劳动力到京津就业。

(二) 鼓励灵活就业、社区就业、自主创业。

一是发展中小企业, 鼓励灵活就业。河北省可以通过在财税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和技术等“瓶颈”问题,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体系, 还可以实施吸纳再就业者的优惠政策鼓励到中小企业灵活就业。二是鼓励社区就业、推动城镇化就业。社区是经济社会的最小单元, 可以吸纳很多再就业人员, 政府和社区要落实各项鼓励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 提供平台, 支持再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三是政府要出台关于鼓励创业的政策, 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 支持有创业愿望的各类人员开展自主创业, 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通过放宽创业领域和准入条件、建立扶持创业专项资金、加强创业培训、加强融资支持、加强财税支持、加强创业补贴支持、建立奖励机制等措施, 通过搭建平台、创造环境、给予政策财政扶持、提供培训等措施, 鼓励自主创业。

(三) 加强再就业技能培训。

为结构性失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是失业者迫切需要的, 也是为再就业提供重要保障的方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首先应实行分类指导, 针对不同的再就业群体、不同的培训目的开展灵活性的培训工作。再就业培训主要是生计型和发展型培训, 由于结构性失业者多为40~50岁的中年, 培训要契合目标群体的实际情况, 还要体现人文关怀, 要加强结构性失业者的心理辅导。政府要在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 做好再就业培训的财政支持、场所提供、消息发布等工作, 系统完善再就业培训体系。

(四) 加大劳动力增量的教育投入力度。

产业结构调整, 淘汰的是落后产能, 不能适应先进技术生产的职工面临失业。也就是说结构性失业者的自身职业技能、自学能力欠佳, 未能同步更新职业技能, 这是失业的主观原因。这些失业者作为劳动力存量, 当他们自身各项技能素质高时, 再就业的机会就多。因此, 要加大劳动力增量的教育投入力度, 从劳动力源头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增强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一是应增加教育投入, 从整体上提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和自学水平。二是拉近学校教育与市场的距离, 加强二者的关联性,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强职业技能教育。

(五) 做好再就业指导工作。

注意做好市场调研, 科学预测未来市场对劳动力就业的需求结构, 合理安排再就业培训, 力求做到再就业培训的专业结构、层次设置、人才供给与经济产业发展结构、层次以及需求相匹配。为了顺应劳动力市场发展, 必须改变再就业的择业观念, 使结构性失业者树立到基层、到一线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决心。做好结构性失业者的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他们制定恰当的再就业计划, 确定合理的再就业预期。

(六) 畅通再就业信息。

建立再就业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建立再就业平台, 及时发布再就业信息、提供再就业培训、提供再就业推介, 从而实现一系列再就业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扶持盈利性及非盈利性的再就业服务机构或组织, 政府要积极引导其规范化发展, 让市场弥补政府在再就业方面的职能欠缺, 开展有选择性、有层次性、人性化、实用性的工作;提高财政支持度, 在为结构性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 给予再就业培训补贴;完善再就业信息网络平台, 突出实用性和低成本的特点, 加快推进分行业就业失业信息网络、河北省统一信息网络建设, 为再就业市场供求双方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手机网络传递信息的作用, 降低结构性失业者找工作的成本。

摘要:结构性失业是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下化解产能过剩不能摆脱的顽疾, 结构性失业再就业、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转岗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河北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难题。对其的治理必须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的大趋势, 从结构性失业者自身情况和河北经济发展实际出发, 寻找解决中国结构性失业矛盾的有效对策。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 剖析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现状以及结构性失业、再就业的数据, 认为产业发展及带动是治理结构性失业的最主要方面, 考虑到河北省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及结构性失业再就业的现实困难, 提出了以经济发展带动再就业和拓宽就业能力共两大治理路径,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项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性失业,再就业治理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统计年鉴2013 (电子版) .河北省统计局网

[2]王宏蕊.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5

[3]冯姣, 冯肖宏.河北省就业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4]孙强.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 2009, 4

[5]黄敬宝.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类型与对策[J].经济经纬, 2008, 6

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探究 篇3

关键词:失业;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失业

研究就业和失业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宏观经济重要风向标之一的就业率和失业率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总体上看呈增长趋势,从2001年的3.6%到2005年的4.2%,增长了0.8个百分点。尽管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003年达到4.3%的一个高峰后,2004年、2005年都为4.2%,比2003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但我国的失业压力将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尽管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但失业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在我国总量性失业压力长期存在的背景下,结构性失业成为治理我国失业问题的“硬核”。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在我国相当突出。它已成为我国失业类型中的一大类,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认真深入地分析结构性失业问题,积极寻求结构性失业的形成原因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课题。

关于结构性失业问题,有关经济学理论已专门研究过。不过,这些理论一定要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经济学理论指出,结构性失业与劳动力市场较为长期变动相联系。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特点,劳动力的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所引起的失业,就为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的流动能迅速适应这些变动。但由于劳动力有其一时难以改变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和性别结构等障碍,很难适应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从而就会出现失业,即结构性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失业与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这种失业的根源在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及结构性失业现状

(一)高新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等高级人才缺乏

我国高新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等高级人才缺乏,而这样的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才能完成。这就导致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现象。在一些媒体中,经常有高薪诚聘经理、董事、学术带头人等的各种启事,其年薪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不等。但应聘者却很少,因为很少有人能够胜任所应聘的工作。

(二)有一“技”之长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部分人曾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需要许多熟练工人进行劳作的工作,几台机器就可以代替他们完成任务,而他们的这一“技”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能适应如今的生活需要,甚至毫无用处。并且他们也只有这一“技”,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他们最终变得无“技”可谈。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

这是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我国农业大多数还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不少地方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投入多产出少,有时甚至血本无归。于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业,进入城市,想进入其他行业谋求发展。但他们文化水平低,信息不灵通,除了卖力气以外,无任何劳动技能,因此,他们在城市里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

(四)高校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怪现象

一方面是不少企业对人才的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却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作为国家精英的大学生,他们的就业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最不用担心的事情。然而,随着1999年高考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2003年毕业并开始走上工作岗位时,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客观现实。

二、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落后,对高级人才的培养、选拔、利用机制不尽合理

根据教育专家统计分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阶段,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其中北京适龄人口的43%在接受高等教育。但这只是对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言,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镇以及全国的农村来说,高等教育在这些地区仍是精英教育,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处于普及化阶段普遍差距较大。我国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也相差甚远。虽然我国从整体上来看,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较高,但有些贫苦地区甚至连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都未普及。即使九年义务教育能够很好的普及,高中阶段或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然相当落后,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生辍学率非常高。教育的落后,使得广大劳动者的学习、适应、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受都到较大影响,从而使他们很难尽快地适应劳动力需求的变动。可见,教育发展的滞后为我国劳动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本造成根本性的障碍,进而导致结构性失业。

我国对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往往评资论辈,这在领导的提拔和任用方面尤为突出。另外,国家在对人才的选用方面也没有采取很好的利益激励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留学人员(包括公派留学人员)学习期满之后往往会选择留在国外。他们并不是不愿效忠祖国,而是国内科研条件差,配套设施跟不上。近年来的“出国热”也反映了人才流失的严重。

总之,我国的高级人才相当缺乏,在某些领域里,人才甚至出现空白,高级人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发展的步伐,也造成了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现象。

(二)体制转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遭到战争破坏,城镇失业人数众多,失业率超过两位数,因而政府采用“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的办法扩大就业。在当时新政权刚刚建立,稳定局势和恢复经济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形势下,上述牺牲效率求得稳定的就业政策具有必要性。然而超越市场经济原则的就业方针,并没有随着经济恢复时期结束而终止。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一“技”之长的人们,由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变得无“技”可施,便被推入了失业者的行列。另外,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同地区、行业、工种的劳动力需求结构随着技术、经济、偏好等因素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动;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结构通常难以立刻做出充分反映,而是需要在或长或短的滞后期内才能完成必要调节,这样就导致结构性失业。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

这些人是现成的或潜在的失业人口。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自然会流向城市,这会加快我国的城市化步伐,但与此同时,这也给就业带来压力。由于他们无一技之长,往往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这实际上就是劳动力的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结构性失业的表现。即使他们能找到工作,但也只是一些保安、服务员及建筑工人等一类的简单劳动的工作。这些工作往往有年龄要求,而且随意性较大,并且由于这些无技能的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他们随时都有失业的可能。这也构成了潜在的结构性失业。2004年广州等地开始的“民工荒”实际上反映了由于技能缺乏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四)高等教育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及大学生观念、知识技能等的缺乏

计划经济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消极影响现在仍然存在。这表现在对我国高校的治理上仍然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机关治校为主,教授们参与高校治理不足,这就难以保证通过使一些学科专业灵活变化来较快速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对于一些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并不是大学生真的毕业后就失业了,而是大学生本身知识、技能和观念等主观原因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等方面的客观原因所导致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06.

2、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3、席恒.论高等教育的供给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2004(5).

*本文受陕西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构性失业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ZX06-37)资助。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 篇4

一、结构性失业的表现

西方经济学家很早就开始了对结构性失业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汉森(Hansen ,1947)在《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概念。他认为 ,在一个动态的市场经济中 ,季节性的、过渡性的和技术上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把因技术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一部分人处于劳动力市场中待业的现象称之为失业 ,那就只能叫做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上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之间出现的不匹配。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失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 ,这种变动要求市场通过洗牌重新进行劳动力资源的配臵 ,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在配臵过程中 ,大量素质较低、技能老化的劳动者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无法进入新的产业部门而失业。同时 ,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 ,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暂时性短缺 ,从而造成了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最主要的特征是 :(1)求职者的劳动技能、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等与劳动力需求方的要求不相符;(2)求职者对薪酬、福利待遇、职业、工作环境和地点等的要求与劳动力需求方提供的条件不相符。

究其实质 ,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后 ,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一致 ,即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不相匹配。

与发达国家一样 ,我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造成的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问题长期存在。具体表现在:(1)劳动力人口技能素质偏低 ,参与市场就业竞争能力较弱。全国约 217亿城镇就业人口中 ,有技能的仅占 3219%。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较少的低技能、无技能人员 ,特别是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的劳动力 ,寻找工作较为困难。(2)现有劳动力素质结构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第一产业、传统产业逐渐衰退 ,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而新兴产业层出不穷 ,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但现有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包括工种、技能、技术、知识、经验等在短期内都无法快速调整 ,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计划经济时期 ,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问题突出 ,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部分行业过度竞争、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等影响依然存在。现阶段 ,在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 ,从传统产业中分流出来的劳动力 ,特别是 40岁以上的原国有企业员工 ,由于知识技能和就业观念老化 ,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 ,成为结构性失业的主体。(3)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 ‚学非所用‛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劳动者的素质不能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同步提高。高等教育专业设臵不合理 ,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陈旧或单一 ,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如一些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 ,形成人才数量、学历结构、专业设臵三个方面的供需差异 ,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和窘况。(4)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客观上要求劳动者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同步调整。但目前大量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难以及时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的变化,一些大城市既存在为数众多的失业人口,也出现中高级技术工人极其短缺的状况。(5)市场体制不完善,尚未建立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能够自由流动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顺畅地流动 ,导致出现严重的失业与岗位空缺同时并存的结构性悖论。(6)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就业期望值过高。一部分员工下岗后 ,竞争意识淡薄 ,即使无工作可做也不愿去非公有经济单位就业;部分下岗职工自身技能单一,接受再培训的能力有限,但又拒绝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的脏累工作,处于失业状态;一些应届大学生在择业时期望超高于所能得到的就业岗位,宁可失业也不愿意降低‚身份‛,造成许多大城市就业供给远大于需求,而大部分偏远的、经济落后地区和若干小城镇,高学历人才却异常紧缺。

二、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一)结构性失业的一般性原因

1、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就业比例失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约为15 %、50 %和34 % ,呈现出第一产业相对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有关部门最近对我国10所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发现,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占总需求的80 %以上,天津、西安、成都、西宁等城市也在50 %以上,同时也显示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农业的数倍。而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占劳动人口的一半,第三产业为2715 % ,工业仅占2215 %。这种就业比例显然与经济结构的状况相去甚远,由于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多集中于城镇,劳动人员的分配比例严重失调,结构性失业状况突出。

2、科技进步加速知识老化。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调查显示,1970年代,知识以20年增长一倍的速度积累,而到1990年代则为10年,现如今已不足5年。知识呈几何几率增长,知识半衰期又日益缩短,职业教育只有5年,职业培训更缩短至315年,至于如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则仅有1年。可见,越是有就业岗位需求的专门知识,其折旧率越高。愈来愈快的知识折旧,使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面临愈来愈严峻的挑战。

3、现代企业人员结构变化使低技能工人数量减少。现代企业中对作为工程师与熟练工人之间桥梁的技术员的需求大量增加。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普通工厂中工程师的数量占4 % ,技术人员占14 % ,熟练工人占68 % ,非熟练工人占14 % ,而现代企业中工程师的比例仍为4 % ,熟练工人减至38 % ,非熟练工人为0 ,技术人员则扩大到58 % ,达到普通工厂同类人员的4倍。这一发展趋势使技工和非熟练工人濒临失业的境地。

(二)结构性失业的具体原因

1、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总劳动力的85 %;从技能培训情况看,广东85 %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由此不难解释,相当部分急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成为结构性失业的主体。44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的整体劳动力素质较低 ,高达 82 %的人口仅有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此外 ,城乡劳动力人口素质整体差异过大 ,特别是待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用工企业的要求不相符。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当年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 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7133年 ,农村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只有 8146 %,比城市整整低了 3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尚不足 1%,比城市低 13个百分点。

目前 ,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 ,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普及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以广东为例 ,从文化程度看 ,该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

2、缺乏合理的教育培训体系 ,不能适应迅速更新的市场要求。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人口普遍重视学历教育 ,轻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2)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未能顺应新形势及时调整就业预期。虽然近10年高校连年扩招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但不少高校毕业生未能顺应这种大众化的趋势 ,在就业选择中宁愿等待 ,也要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3)职业教育呈学历化发展的趋势。多年来 ,有关部门一直强调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学院在我国也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不少职业技术院校并未真正按照对学生重点进行职业技术培养的要求来办学 ,在课程安排和专业设臵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趋同化 ,结果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的要求难以适应。

3、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 ,就业渠道不畅。近年来 ,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保证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传递通畅 ,做了大量的工作 ,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建立了众多的职业中介机构。但是 ,在现有的信息传递渠道下 ,还是难以做到迅速、全面、准确地将劳动力供求信息传递给供求双方。一方面 ,广大农村劳动力对用工信息的获取相当程度上仍主要是通过老乡、亲戚和朋友;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的判断还存在相当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使得不少人虽然有求学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愿望 ,却不知该学什么。

三、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建议

国际社会解决劳动力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对策一般有两种 :一是调整收入政策;二是调整人力政策 ,重点在后者。进入 21世纪 ,发达国家针对结构性失业问题采取的人力政策已经由‚消极‛转向‚积极‛ ,即从以保障失业者的生活为目标转向以充分就业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目标。具体措施主要有教育与培训、人力资源计划、促进劳动力合理迁移、就业市场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反歧视政策等。

我国的结构性失业既有与其他国家相似的原因 ,如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又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特殊历史背景以及特殊的政策限制因素 ,如在现有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下 ,劳动力市场分割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因此 ,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缓解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 ,既需要进行相关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也需要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层面的教育体制改革、户籍改革、福利制度调整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就业观念转变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键是依靠劳动者素质、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随着新兴产业、新型传统产业的发展 ,社会对技术工人 ,尤其是掌握多门技术 ,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较复杂操作能力的高级技工需求呈长期稳定甚至快速增长的态势。如‚十一五‛期间,广东劳动力市场中级工缺口约180万人,而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口则超过200万人,与‚十五‛期间的用人需求形成巨大反差。(1)提高在岗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素质,实施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在实施职工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鼓励高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开设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课程,广泛开展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2)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土地流转农民、转产渔民、下山或开发移民中的中青年农民为重点,开展转岗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通过培训能够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3)积极开展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程。采用多种形式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

(二)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培训,重点推行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

对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农民工、失业人员等不同群体,应结合不同需求,选择不同内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流转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在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不同形式的培训。(1)针对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重点组织开展在岗科技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提高其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2)针对失业人员,重点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其再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尽快实现再就业。在失业人员的培训中,应突出职业指导,帮助他们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意识;为他们提供职业需求信息和介绍求职方法,指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再就业计划和措施;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开展适应性职业技能培训,使失业人员较快地提高再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进行创业培训,使准备自谋职业特别是有创办小企业意向的失业人员熟悉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开业或创办企业必备的知识、程序和经营管理方法,指导他们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的创业方案,提高创业成功率。(3)《劳动法》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城镇劳动人口,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职业教育法》提出,‚国家实行城镇劳动人口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 ,‚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 ,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因此 ,针对准备就业的青年城镇劳动人口 ,应大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 ,使其在就业前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具备适应工作的能力 ,成为随时可上岗的劳动后备军。(4)针对农民工特别是土地流转亚失地群体 ,应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 ,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 ,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 ,同时注意培训的通用性与适用性 ,特别是注意同用工企业合作 ,提升培训后的就业率 ,增强职业技术培训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高校在连年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必须注意搞好市场调研,科学预测未来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合理安排招生的专业结构 ,力求做到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层次设臵、人才供给与经济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层次以及需求相匹配。(2)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高校毕业生制定恰当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确定合理的就业预期。(3)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 ,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4)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指导工作。在大学生的创业培训中 ,首先着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可以在毕业班中开设创业教育的相关选修课程 ,诸如创业知识讲座、创业案例分析等 ,丰富其创业知识 ,拓展其社会眼界 ,为毕业创业打下理论基础。同时 ,鼓励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在读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或兼职或假期打工 ,增加与社会和今后的职业接触面。(5)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资料显示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 8018%,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 1912%,大多数来自农村的毕业生 ,也不愿意回到农村或基层单位就业。因此 ,大学毕业生应有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 ,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决心与态度。要鼓励大学生勇于创业 ,大胆创业。创业的同时创造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 ,从而带动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地区劳务合作机制 ,疏通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渠道

(1)进一步完善跨省和省内跨地区的劳务合作机制 ,同时 ,在劳动力需求较多地区与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较丰富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全方位的合作 ,在职业中介机构与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之间建立起全面的合作关系。(2)通过健全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来增强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有效性。对此 ,国家应当建立起职业信息、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一体化的服务体系。通过规范化的职业介绍机构、就业办公室等开展信息、培训、咨询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安臵指导等系列化服务。增加资金投入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加快推进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性统一信息网络建设 ,包括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职业培训网络和职业介绍网络。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权威、完善的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现代通讯工具和手段传递信息的作用 ,降低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的成本。在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上 ,政府应该投入必要的资金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全国性信息网络。就业服务机构在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就业培训、法律服务、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服务工作上 ,跟上市场机制转换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 ,有效地收集并分析、整理劳动力市场的信息 ,指导和引导劳动力的流动 ,为国家的劳动政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五)规范各级劳动力市场 ,加强对劳动力需求变动的预期研究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对劳动力需求变动的预期研究都有重要意义。(1)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台 ,建立了权威的官方网站 ,为就业群体提供就业信息。如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和‚中国企业人才网‛ ,有利于实现就业信息的及时与对称。但是 ,由于受到劳动者自身条件的限制 ,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3)进一步克服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统一 ,促进劳动力跨产业、跨地域的流动 ,适当放宽对不发达地区的就业政策 ,实施一定程度的倾斜 ,尽快解决我国当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各国政府无不认真对待。而因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 ,进而导致全球性经济下行而出现的大面积失业狂潮 ,较战后任何时候都来得更猛。正是这种原因 ,加之国内某些政策制定上的偏颇失误和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上的相对失衡 ,使得我国政府当前必须面对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比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任何时候几乎都更加严峻。

在危机和考验面前 ,信心和方法都十分重要。只要始终充满信心 ,政策选择运用得当 ,扩大内需、促进发展、扶持民生、确保就业的目标必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 [1]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 1经济学 [M]1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1 [2]汉森• A•H1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 [M]1上海 :上海人民出

调查失业率与登记失业率比较分析 篇5

一、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的本质区别

登记失业率是根据政府就业服务机构或社会保险机构的行政记录而获得登记失业人数, 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其中的就业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不是来源于同一次调查, 而是根据有关资料加工得出的。调查失业率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通过向调查对象 (抽中的家庭成员) 询问一系列问题, 从而综合判断某个家庭成员目前是否处于失业状态, 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其中就业、失业数据来源于同一次调查。两者的本质区别是:

(一) 组织方式不同。

登记失业率的基础是各级失业机构的行政记录, 通过将各级的行政记录进行汇总而得到登记的失业人数。调查失业率的基础是对住户进行的调查记录, 通过将一家一户的调查记录进行汇总而得到有关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的数据, 并据此推算出劳动力数据、就业数据、失业数据以及劳动参与率、失业率等一系列数据。

(二) 使用的失业定义不同。

登记失业率使用的失业定义是具有当地非农业户口, 男在16岁至59岁, 女在16岁至49岁, 具有劳动能力, 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已在就业登记机构进行了失业登记的人。而调查失业率失业的定义基本上是国际普遍采用的定义, 即:在一定年龄以上, 在参考期内没有工作, 当前可以工作, 并在特定的时期内采取具体寻找有薪就业或自主就业的所有人。

(三) 数据的作用不同。

登记失业数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可以据此对失业保险金的发放进行管理。二是通过对个人情况的详细记录可以准确掌握那些劳动力市场上的弱者, 以便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就业援助。调查失业率数据主要用来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它强调的是失业率的变动趋势而不是失业人数的增加或减少。

通过对两种失业统计系统的比较, 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调查失业率注重从市场的角度反映失业问题, 它关心的实际上是经济意义上的失业问题。而登记失业率注重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反映失业问题, 它关心的实际上是社会意义上的失业问题。

二、调查失业率的产生过程以及优势体现

(一) 调查失业率的产生。

依据以下计算公式: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 (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 ]×100%。这个定义需要作一些解释:

1. 调查范围确定为城镇常住人口。

国家统计局采用了目前人口调查的城镇范围, 即:设区城市的区、不设区城市的街道以及镇的委员会。

2. 没规定年龄上限。

作出这种规定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条:一是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定义中没有年龄上限, 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也没有规定年龄上限, 这有助于了解全部劳动力的情况。二是中国目前只规定了职工强制退休的年龄, 没有规定也不可能规定劳动年龄的上限。三是劳动力抽样调查中虽不规定失业人员的年龄上限, 但在进行失业登记时, 还应当明确规定年龄上限, 这与失业的统计定义并不矛盾。

3. 有劳动能力。

这是指在体力上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员, 其中包括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4. 在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劳动。

即调查周内从事有收入劳动的时间不到一小时或为零小时。

5. 当前有就业的可能。

具体是指在调查时点以后两周内能应聘上班。

6. 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主要包括:调查时点前三个月内, 曾经去职业介绍所登记;去各种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进行应聘洽谈;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网络寻找工作;自登求职广告;托亲友找工作;自筹资金准备从事经营活动等。显然, 登记只是寻找工作的一种行动而不是全部。

(二) 调查失业率的优势。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这种调查所使用的定义最接近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建议书所推荐的标准定义, 便于用来进行国际比较;由于它是通过使用来自同一调查的失业人员估计数和总的劳动力估计数 (就业加失业) 计算出来的, 其失业人员比例数据更加可靠;可以用来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其他情况;可以构造人力资源变化情况;它相对独立于行政管理系统之外。

调查失业率对于失业主要是从劳动力市场供需的角度来定义的, 即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无论是非农业户口还是农业户口, 无论是在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了求职登记的还是未进行求职登记的, 只要符合失业的定义, 就作为失业人员进行统计。

三、国家目前实行调查失业率的现状分析

(一) 调查失业率的优点。

1. 调查失业率尝试了城乡统筹失业率统计方法。

以前没有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看作失业人口的原因, 是把土地作为承载农民就业和生计的基本保障。而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有足够的土地来供养自己和家人, 而且全国有约4, 000万失地农民。而由于农村过剩人口涌入城市使一部分城市劳动力被替代, 也在影响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准确性。所以实行城乡统筹的失业率统计方法势在必行。

2. 调查失业率更具真实性。

调查失业率的调查对象包括城镇、农村人口。而对于城镇人口的确定并不以户籍为依据, 这无疑打破了以往登记失业率中的户籍限制, 以及没有涵盖农村失业者的弊端。也是当今最接近真实数字的失业率统计方法。

3. 与国际接轨。

鉴于失业率正在成为度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 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国际接轨的调查失业率。城乡调查失业率的统计将全部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完成。这与国际上失业率统计的常规方法相一致。另外, 城乡劳动力调查每年两次, 分别于5月和11月进行。这项统计与国际通行的调查失业率统计标准和方法完全一样。

(二) 目前调查失业率状况的不足。

现行的登记失业率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以本地的城镇户籍人口为统计对象, 不能全面反映失业率的真实情况。二是对统计对象的年龄限制过窄。1995年以前我国城镇失业登记是以男16~49岁, 女16~44岁为申请登记的年龄界限;1995年以后将年龄界限放宽至退休年龄, 即男16~59岁, 女16~49岁。国际通行的惯例是就业和失业统计都不设年龄上限。也有学者坚持认为失业统计应以退休年龄为年龄上限。三是将登记作为失业统计的前提, 缺少科学性。以失业登记为基础数据来源, 使该失业率指标的失业定义局限于行政登记行为, 即登记了才统计为失业, 未登记就不统计为失业, 从而使登记失业不能反映实际失业规模。四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能反映隐性失业状况。登记失业率指标只反映劳动力市场的显性失业 (即公开失业) , 而不包括我国实际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 所以不能反映我国真实的失业率水平。分析表明, 我国失业率统计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以调查失业率替代登记失业率也是大势所趋。

摘要:实际失业人口和失业率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真实发生失业情况的客观反映, 是统计工作中的基础指标, 它们的准确性是经济学家作出劳动就业建议和政府进行就业决策的最基本前提。由于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统计在指标设定和方法上存在较大缺陷, 已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我国的实际失业情况。通过采取较为科学的调查失业率统计方法获得的调查失业人口, 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当前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情况, 从而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就业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飞.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比较[J].中国社会保障, 2008, 8

舞蹈人不会失业 篇6

蒋冰蓉目前的身份是一名大学教师, 自己也开办了培训学校。从专业学校毕业前, 她一直以选手的身份参加比赛, 曾经在少年组拿过冠军, 2012年也曾入选国家青年队。但毕业后, 因为家庭条件无法支撑蒋冰蓉继续比赛, 她无奈只能选择回到四川。“当时其实心里非常难受, 因为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才跳到那样的成绩, 却因为现实原因, 不得不放弃了。”

回到四川后, 蒋冰蓉选择进入高校任教, 在大学教课的第一年她非常迷茫, 难道就真的不能再回赛场了么?内心的不甘让她一直有再重新找一个舞伴的想法, 后来, 蒋冰蓉终于在当地找到了新的舞伴, 她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练舞?由于两年多没比赛, 重返赛场对蒋冰蓉来说是一个挑战, 为了能够支撑自己的比赛, 她周一到周五在大学上课, 周末去地方上的艺术学校上课, 利用上小课和排舞的机会赚一些额外的收入。2014年蒋冰蓉和朋友合伙开了一个舞蹈培训学校, 同时也做着面膜代理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重新回到赛场。基本上, 所有的收入都给了舞蹈。”为了参加去年在深圳举行的全国锦标赛, 蒋冰蓉和舞伴提前一周去深圳集训并且上小课, 在深圳的花销加上往返机票, 是一笔不少的费用。最终, 他们取得了职业组第9名的成绩。

“舞蹈是残酷的, 少参加几次比赛, 重返赛场后你就会发现很多变化。现在很多选手会去国外集训、上课, 竞争愈加激烈的同时, 也需要强大经济基础的支撑。”如何才能不被社会的现实打败?蒋冰蓉说, 一颗执着坚定的心很重要, “虽然辛苦, 但我还是比较乐观, 近一两年体育舞蹈发展很快, 群众基础越来越好, 很多地方都非常缺舞蹈老师, 这个行业应该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好, 舞蹈人是不会失业的。”

青岛失业人员免费参加医保 篇7

山东省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联合下发文件, 决定自2011年7月1日起,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 可免费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所需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据了解, 此前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仅享受两项医疗待遇:一是每月日常门诊医疗补助金, 且随失业保险金一并发放;二是患病到指定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 对符合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 可按70%的比例发放住院医疗补助金。调整后, 提高了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保障水平。 (半岛网)

失业不能失恋 篇8

迷途人——错爱一生(女,28岁,失业时间:六个月)

我是前年冬天丢的工作,当时生活无以为继,在租来的房子里愁得直哭鼻子,男友远在青岛,除了能够给我寄来一些微薄的生活费外,无法给我更多的帮助。为了节省开支,我只好搬到平房去住,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遇到了他,房东的儿子孙健,一个大我两岁的哥哥。他家的平房没有暖气,没有了工作的我只能节衣缩食,在屋里生了一个小小的炉子取暖,他替他父亲去收房租的时候看到了,就细心地帮我从邻居家要了几节烟囱,然后忙活了两小时,帮我把烟囱装好了,他的关怀让我感觉到了寒风中的暖意。

其实当时我并没有想和远在青岛的男友分手,我们早就筹划好了,等他在青岛的项目一做完,就辞职到石家庄来找我,然后两个人一起创业。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在失业的压力下,在困窘的生活里,在孙健的关怀中,我竟然逐渐忘却了我和男友的约定,开始依赖起孙健给予的温暖了。半年的时间,足够让一颗情感的种子发芽,也足够让另一颗情感的树苗枯死。我以为我找到了依靠,然而半年后,我重新找到工作,再次开始自己生活的我才逐渐意识到,我和孙健有那么多的不合适:他是工人,性格粗暴素质不高,没什么文化,却还自以为是,市侩气非常浓,他的父母更是,不仅看不起我,还总说我和孙健交往是为了他家的房子和钱财。我开始思念我青岛的男友,可是已经无路回头。

[解谜] 在失业的压力下,很多年轻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这个时候,如果身边出现新的情感,失业者很容易不辨方向,便茫然接受。这种情感的迷途主要源于不坚强、不自信而造成的心理依赖。且这种情感迷途不仅仅容易给原来的恋人造成伤害,更容易对自己造成伤害,因为失业者大都会因自身的依赖而辨不清爱情的真实方向。揭开这个谜局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一个坚定的意念,那就是无论失业多久,无论生活再难,都必须坚持一个人扛下去,坚持和原本你爱的那个人一起扛下去,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迈过人生的坎坷后,看清楚真爱的幸福。

失业了,怎么能够再拖累你

迷途人——小溪

(女,24岁,失业时间:五个月)

去年,我失业了近半年,那小半年,我觉得自己欠了他太多太多,房租要他付,生活费用也要他来承担,甚至连买盒牙膏的钱都要跟他要,我实在觉得自己在他面前抬不起头来。开始的时候我还满怀斗志地四处寻找工作,可随着一次次打击的到来,我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勇气,自己的确是个一无是处的小女孩,没什么工作经验,更没有名校的学历,连最基本的美丽的容貌都没有,靠什么去安身立命?虽然他一直没说什么,可我就是觉得自己拖累了他,且心里已做好最坏的打算:等着有一天,他失去了耐心,对我说“我们分手吧”,然后我就可以默默地走开,可是他从未开口说过这句话。

那半年,他对我的好,令我无法承受。为了挣到更多的钱,他不停地加班,看着他日渐消瘦,我的心像刀割一样疼。更让我感动的是,他怕我一个人在家里孤独寂寞,去年夏天的时候,还把放暑假的妹妹从老家接了过来。逢到周末他加班的时候,就塞给我200块钱,让我和他妹妹一起逛街去。他的体贴和细心,让我觉得自己真的是愧对他,拖累他。

这种歉疚的心理一直折磨着我,使得我无法正视他,他以为我那半年不过是因为失业而情绪欠佳,其实他不知道,我一直很痛苦,心理上不允许自己如此拖累他,可是又不忍心离开他。一直到2007年“十·一”过完我才找到工作,之后负疚感才逐渐减轻。

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如果当时他跟我吵一次架,跟我说一句“我们分手吧”,那么今天,我的生活里就不会再有他。幸运的是,他一直爱着我疼着我,陪我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解谜] 失业时,因为没有收入而产生自卑,产生对恋人的愧疚,这是处于失业中的女孩经常会有的心理。这时的失业女孩比较容易自闭,情感上亦变得敏感而脆弱,要破解这个谜局,不仅需要自己积极努力地树立信心,开拓新的工作领域,更需要恋人的理解和关怀。这个时候,不离不弃的真爱,将会是救治良药。

失去了工作的人,勒紧情感的缰绳

迷途人——天涯之子(男,27岁,失业时间:四个月)

去年年初,我被老板炒了鱿鱼,天天在料峭的寒风中奔波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四处应聘,见了一张又一张程式化的冷漠脸孔,任由心在希望与失望中浮浮沉沉。四个月的时间不长,但每一天我都在焦灼中煎熬,盼望着能早点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更怕她因为我的失业而抛弃我。

虽然,我们的感情很好,但我还是很担心,毕竟社会是现实的,没有面包的爱情谁知道能够坚持多久?就算她不介意,但她的父母呢?那几个月,我被这些念头折腾得寝食难安,惟恐自己失业又失恋。起初,趁着失业没事可做,我便经常去她家帮着做些家务什么的,她父母也算笑脸相迎。可半个月后,她父亲就开始教育我,说年轻人不能在家里常呆着,得赶紧找份工作好好上班,一句话弄得我脸红脖子粗,哪儿是我想在家里呆着啊,我也不是没有四处投过简历,可是工作哪是那么好找啊。于是我就不好意思再去她家,改每天接她下班了,没想到第二个月的时候,连她都烦我了,说我一个大男人,不去工作挣钱,天天缠着她。当时我的心简直就像被火烫了一样难受,我想她一定是看不起我了,打算离开我了。这种想法让失业的我情绪更加失落,我们已经谈了五年了,真怕失业的我又失去这份感情。

现在想起来,那四个月,我做了许多傻事,因为怕失去她,除了应聘之外,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她身上,请她吃饭,接她下班,宠着她,疼着她,甚至怀疑她,监视她,总之一句话,我就是怕失去她。可是越这么做她越反感,被激怒了的她甚至两次提出分手,说受不了我这样不信任她。后来那两个月,是我最痛苦的两个月,我在患得患失中挣扎,在工作的迷途中沉浮,直到8月1日我被录用,才算是逐渐摆脱这种困境。

后来我和女友又恢复了从前的甜蜜,有一回,她跟我提起那段经历,是这样说的:“不是我当时不支持你,不爱你,是你把情感的缰绳拉得太紧了,让我感到窒息。”然而那时的我却真的是身不由己,因为爱,所以怕失去,因为怕失去,所以想把她紧紧地捆在我身边。

[解谜] 失业时,害怕对方会离开自己,抛弃自己,这是当时环境下最常见到的情感心理。这个时候的失业者,很容易不自觉地就攥紧了手里的那根情感缰绳,这就难免会让对方感到压抑甚至是伤害。要解决这个谜局,最重要的还是安排好自己失业期的生活,按部就班地生活,比如没有事情的时候可以强迫自己看看书、充充电,或者四处拜访好友,或者去尝试做一件自己在工作期间想做却一直没有机会去做的事情。这样,就能够分散精力,而不至于一味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上,也就不会做出某些极端的事情了。

失业又失意,我只有艰难挺过

迷途人——李子(男,32岁,失业时间:三个月)

前年我失业过三个月,那时我正好马上就要过30岁生日了,而立之年遭遇失业,心情沉重得要死,更没想到,本来都说好结婚日期的女友却因为我的失业,而暂缓了我们的婚期。

那三个月,我天天在失业的苦境和失恋的边缘中挣扎。女友比我小四岁,是那种比较物质比较实际的都市女孩,她的冷嘲热讽让我多次决定放弃这段恋情,然而毕竟谈了两三年,感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女孩不容易,于是还是举步维艰地走过了那段逆境。其间,除了需要为寻找工作疲于奔命,还要焦头烂额地应付女友的反复无常。她看我没了工作,就动摇了和我结婚的念头,虽然还不至于马上就提出与我分手,可明显地态度冷淡了许多。于是我就不得不一次次向她解释,让她明白我的困境是一时的。另外,我还要尽力帮助她去打理生活难题,继续充当她想要的恋人角色。那三个月,我身心疲惫,现在想起来,真是失恋又失业,咬牙挺过来不容易啊。

[解谜] 失业不是难题,失意亦不是永远,在失业的同时遭遇恋人的冷遇固然令人沮丧,但也不必过于委屈自己。正像那首老歌《水手》中所唱:“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如果恋人真的只能够同甘不能够共苦,你也不必太在意这份情感的去留,相反,此时恰是一个令你看清真实情感的好机会。风雨后才见彩虹,上帝在给予你真爱之前肯定会给你一些磨难,所以,当失业和失意同时来临的时候,你应该珍惜,努力寻找工作,努力看清爱情,不辜负自己的每一天。

观点

yzhcz012345:对于正处在热恋中的男女来说,一方失业是对另一方的最佳考验,因为爱情再美好也要落实到穿衣吃饭当中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大多数的人已经变得非常实际,他们明白饿着肚子谈不了情也说不了爱,如果这时的他或她还能坚定不移地同已经失业的你谈恋爱,那么只能说明你很幸运,得到了一份值得你为之坚守一生的爱情。

许一三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首先是自信,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爱人再好都是白搭。其次是善于找出自己的优点,针对特长,调整再就业的门槛。最后要吃苦耐劳,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娟子87:患难见真情,日久见人心。如果双方的感情连失业这点事都扛不过去,还谈什么真爱无敌呢?

眼前万里江山:失业而能不失恋,必须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因素都不可或缺。主观上不能因失业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而让感情也跟着“下岗”。要保持饱满的情绪,以之作为动力,去克服暂时的困难。客观上要有一个能理解而不歧视自己的恋人,不因此而提出分手。而要恋人能做到这样,就必须自己以不懈的奋斗去改变窘境,给恋人以希望,决不能一蹶不振。假如双方都具备这样的素质与心境,就能风雨之后见阳光,将爱情进行到底。

失业不能因此而失恋,反之,失恋也不能因此而失业,这是生活与爱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规律。有爱情而没有面包,爱情也会跟着死去。有面包而没有爱情,就如同人身上的水分被吸干,成了一具僵尸,形同行尸走肉而已。明白了这个“放之天下而皆准”的真理,男女恋人们也就会懂得如何把握分寸了。

失业中如何保温情感

1、 保持不依赖不纠缠,不贪恋不抱怨,不怀疑不自卑,亦不自弃。

2、 保持平常心,努力寻找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消除因失业带来的负面情绪对情感正常发展的影响。

3、 拒绝不明关爱,拓宽交际范围,多读书多学习,确保自我心理健康。

4、 明辨情感,如果确定对方不可共苦,不妨主动邀请对方下岗。

东莞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 篇9

1、填写《失业保险待遇申请表》;

2、《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

3、写明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原因的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证明;

4、身份证和社保卡原件及复印件一张(正反面);

5、未换领社保卡的,需活期银行存折或银行储蓄卡原件及复印件;

6、外省籍失业人员要求不在参保地按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且不转移失业保险关系的,可选择申领外省籍人员一次性失业保险金。

办事程序

1、参保人在每月25日前向社保经办机构提交资料;

2、社保经办机构审核资料,为符合条件的核付待遇并发放《失业保险待遇支付决定书》;

3、失业人员凭社保卡或存折等证件于次月的15日后,到相应的银行任一储蓄网点领取失业保险待遇。

办理时限

受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

相关表格下载

《失业保险待遇申请表》

我国失业统计问题的研究 篇10

失业问题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存在的, 这也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且一直没有彻底解决的一个问题, 既然我们无法将其根治, 那么我们就要做好失业统计工作, 做到尽可能地缓解失业问题, 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得以进一步向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失业统计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那是因为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有失业问题的存在, 这就导致我国的失业统计体系建立得相对较晚。当然, 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比比皆是,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我国的失业统计在失业的定义、失业统计口径、失业统计制度、失业统计指标以及失业统计数据的发布等多方面都存在不足, 这是影响我国失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原因, 我们一定要将这些问题与不足加以改正、完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将其中好的地方加以吸收、发扬, 不足之处直接摒弃或对其加以完善, 从而使我国的失业统计体系更加完善, 进一步为我国的宏观经济分析出一份力。

二、失业统计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对年龄的界定不准确

国际上对失业人口年龄的界定, 一般认为16岁以上的失业人员均包含在失业人口中, 并没有所谓的失业人员年龄上限。我国在这方面却与国际上有所不同, 我国在失业人口年龄的界定方面有其明文规定的年龄上限。1979年我国在失业统计这方面制定的失业人口年龄上限为男性50岁, 女性45岁, 超出这个年龄并且没有工作的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被包含在失业人口之内, 这一规定在1996年时被更改了, 在提高年龄上限的同时也将其定义为退休年龄, 意思就是我国存在失业人口年龄上限界定的规定。这就导致我们国家现在的失业统计数据还是无法与国际接轨进行相应的比较,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不利的。虽然有人拥护所谓的失业人口年龄上限的规定, 但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取消此规定。

2.我国目前的失业统计指标只能反映显性

失业水平无法反映隐性失业问题。国内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 失业有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之分。显性失业人口,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工作或劳动时间为零小时的不在业劳动适龄人口, 但不包括那些现在不想工作者和那些虽想工作但未积极寻找工作者。隐性失业是相对于显性失业而言的。隐性失业人口, 是指企业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负值的那部分劳动者。目前, 我国的失业统计指标只能反映显性失业水平, 无法反映隐性失业问题。隐性失业的通俗解释是:形式上就业, 实际上没有就业。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隐性失业都非常严重, 这些形式上不失业, 而实质上失业的人口都被统计为就业人口, 这样必然会使失业人口的统计数据失真。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失业统计指标只能反映显性失业水平, 反映隐性失业的统计指标尚未建立起来。

3.失业统计的调查频率太低

在国外, 失业统计的结果都是以月来向外公布的, 这对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我国, 因为失业统计工作是以年来统计的, 远不及国外那些发达国家。这样做不仅不能反映出我国失业情况的实时性, 也无法使其统计结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所用。在我国, 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是常年都处于工作状态中的, 他们在一年中也并不是一直处于失业状态, 而是在一年中有一段时间在工作, 有一段时间处于失业状态。例如, 在东北地区, 因为冬季太过寒冷, 所以一部分人在冬季会选择放弃工作而待在家中。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一年只进行一次的失业统计结果就显得不那么精确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过于庞大, 所以, 笔者建议这一工作应该以季度来结算。

三、对策

1.对失业人员的年龄应取消上限

对失业者的年龄下限应有明确规定, 这样可以避免企业使用童工。对失业者的年龄上限可不做限定。随着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寿命的延长, 很多到了退休年龄的人有继续工作的愿望, 同时也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我国目前规定的失业者的年龄上限明显偏低, 如果这部分人不被统计为失业者, 不但与事实不符, 也人为地缩小了我国失业人口的规模。同时, 不设年龄上限有利于与国际标准接轨。国际标准的失业人员一般只规定年龄下限, 而不规定年龄上限。

2.设立隐形失业人口的统计指标

我国失业人口不仅有显性失业人口, 还存有很大一部分的隐形失业人口。如果不将这些隐性失业人口纳入失业人口之中的话, 那么我们的失业统计结果将会变得不准确, 会在很大程度上拉低失业统计结果的质量, 从而造成一系列的麻烦。所以, 笔者认为应当在我国失业统计体系中加入对隐性失业人口的统计指标, 进而让这一数据更加准确, 也使我国的失业统计体系更加完善。

3.优化失业统计调查方法

不管是什么工作, 其工作方法对这一工作的完成与否都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而言, 我国在失业统计工作中的工作方法还是不够完善的, 在很多时候并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 笔者认为应当对我国的失业统计方法进行一定的完善。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统计方法, 如住户调查、失业保险记录以及失业登记。

四、结束语

建立一个完善的失业统计体系不仅是对我国广大工作者的负责, 也是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一种保障, 我们应当竭尽全力地将失业统计工作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公众信任下一篇:集装箱起重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