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课程十篇

2024-07-15

国际金融课程 篇1

1. 侧重原理讲解的方法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中涉及到一些公式, 有的学生反映难以理解、难以记忆, 必须让学生弄清主要公式的原理,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后, 才容易掌握。例如关于汇率的变动就有相关的几个公式, 学生无法背记, 为此首先应对汇率表示法中的单位货币 (左端货币) 命名为基础货币或单位货币, 而数量可变的货币 (右端货币) 命名为标价货币或报价货币,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 这种命名只是相对的, 二者可以转化;其次, 计算汇率变动率, 只使用一个公式, 至于变动率是代表升值率还是贬值率由正负号决定;再次, 通过引入一个例子对这些公式中的一两个予以重点说明。如我国人民币汇率标价是直接标价法, 而英镑汇率则采用间接标价, 通过这个例子既可以解释标价方法及以上两者的区别, 也可以让学生理解外汇汇率的升降。这样做教师容易讲明白, 学生更易弄明白, 而且学生课后也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来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

此外, 报价银行一般采用同时报出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双向报价法。在所报出的两个汇率中, 前一数值较少, 后一数值较大, 且常常不特别注明哪个是买入价和哪个是卖出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如在纽约外汇市场上, 某银行报出欧元兑美元的汇率:¢1=$1.5120—1.5130。前面小的数字为报价银行的买入汇率, 后面大的数字为报价银行的卖出汇率。而在间接标价法下:如在伦敦外汇市场上, 某银行报出英镑兑美元的汇率:£1=$1.9625—1.9635。前面小的数字为报价银行的卖出价, 后面大的数字为报价银行的买入汇率。可见, 在不同标价法下, 双向报价中前面小的数字既可能是买入汇率, 也可能是卖出汇率。同理, 后面大的数字也是如此, 这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在双向报价中的买入、卖出汇率, 提出以下方法:买入汇率可以表述为: (银行) 买入 (外汇) 汇率;卖出汇率可以表述为: (银行) 卖出 (外汇) 汇率。

运用以上表述, 在不同的标价法下都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双向标价法下的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同样用上述例子:纽约外汇市场上 (直接标价法) , ¢1=$1.5120 (买入价) —1.5130 (卖出价) , 欧元为外汇, 美元为本币, 体现了银行在经营外汇时的贱买贵卖原则, 买入1欧元外汇时花费的本币美元1.5120为小, 卖出1欧元外汇收入的本币美元1.5130为大。而在伦敦外汇市场上 (间接标价法) , £1=$1.9625 (卖出价) —1.9635 (买入价) , 英镑为本币, 美元为外币, 银行卖出1.9625美元 (小的数字) 时收入本币1英镑, 而银行买入1.9635美元 (大的数字) 外汇时只向客户支付1英镑, 同样体现了银行在经营外汇时的贱买贵卖原则。但在外汇市场上, 因离岸业务需要, 还存在着两种不同外币的兑换汇率报价。如在新加坡外汇市场上, ¢1=$1.5512—1.5526的汇率报价, 其中欧元、美元对于新加坡本币———新加坡元均为外币。对于前面所讲在直接标价、间接标价法下的买入价和卖出价的理解方法,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涉及的报价货币一般均为发达国家的货币, 报价方法一般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优先为基准货币。基准货币在汇率标价中表现为单位货币。如美元与欧元, 欧元区在地理上位于美元区以东, 习惯上以欧元为基准货币, 美元为标价货币, 表现为1欧元等于若干美元等。这类两种外币之间的汇率报价因无本币作参照, 就既不便说它是直接标价法标价, 也不便说它是间接标价法标价, 形成所谓统一外汇市场惯例标价法。在其双向标价中, 仍然是前面数字为小, 表述为基准货币的买入价;后面的数字为大, 表述为基准货币的卖出价。经营外汇买卖业务的部门仍贯彻低买高卖原则。

2. 采用数量分析方法

国际金融理论非常丰富, 有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和国际金融危机理论, 等等。教师应通过理论教学, 使学生对国际金融理论前沿的总体框架有一个基本把握, 充分认识各种理论的思想源流和分歧焦点。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与观察国际金融领域形式问题的能力。如果只是把结果告诉学生, 一方面学生可能不明白, 另一方面对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有碍无益的, 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简单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白这些理论的实质。

事实上, 多数学生都希望能掌握各种国际金融理论的条件、结论和推理思路, 而并不愿意背记一大堆理论的结果。如果能够借助于数量方法的运用, 再通过定性分析推理的帮助, 就可以使学生既得到理论知识, 也获得分析与运用能力, 以便日后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应用的能力。例如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 这个理论实际上探讨的是汇率变动如何影响贸易收支进而调节国际收支。利用西方经济学关于弹性的概念及微积分就可弄清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 事实上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应用数学工具于金融分析的能力是有益的。

3. 注重教学语言的使用

在国际金融的教学与复习中, 学生总是希望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熟悉地掌握一些基本原理、特征、技术和发展情况, 也希望教师能用简洁、形象、生动、通俗的语言文字阐明一些较为繁杂或深刻的知识。教学语言使用得恰当、形象、生动和简洁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的轻松,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接受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完期权的基本功能之后, 引导学生对何时购买何种货币的何类期权进行总结, 得出“八字原则”:怕涨买涨 (担心某种货币汇率上涨使得本币成本增加, 就购买该种货币的看涨期权) , 怕跌买跌 (担心某种货币汇率下跌带来损失, 就购买该种货币的看跌期权) 。

4. 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维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区域共同货币, 欧元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多方关注。由于人们普遍认为欧元启动之后必然直接挑战美元的主要国际货币地位, 以及美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金融舞台的历史核心地位, 所以欧元兑美元汇率也始终是国际金融学界的热门话题。在讲解欧元兑美元长期汇率走势分析时可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维。如自投入使用以来, 欧元兑美元长期汇率呈现了一个明显的“V”形。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现象?两种主要国际货币的未来趋势又会怎样?又如进行“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等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师提出问题, 由学生先行讨论分析, 之后由教师总结。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5. 紧密结合国际金融时事, 提高学习兴趣

国际金融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学科, 因为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发展的动力。日本住友商社金融丑闻、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些生动的事实, 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研究国际金融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 运用了何种金融工具, 对于他们毕业之后走向社会关注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是很有益的。为此, 对于创新的金融产品如远期交易、互换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 我花了很多时间向学生们介绍、讲解、分析, 重点阐明各个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基本功能与具体应用, 而后对这些金融衍生工具之间的差异作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学生们通过学习金融衍生工具之后, 研读各类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直至金融工程的报章杂志就有了较好的基础。然后侧重分析了巴林银行首席交易员28岁的尼克·李森使用日经指数期货和货币期权搞垮具有233年辉煌历史的皇家银行的事件, 使学生们了解到, 金融领域里有许多让人兴奋的“发财”故事, 也有不少令人惊心动魄的事件, 也使学生们明白, 学习国际金融是为了让人们多一些理智, 多一些思考。除了密切注意并讲述国际金融的最新发展, 还要尽可能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进行课堂讨论。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一些账户已实现自由化, 资本账户也正在逐步开放之中, 人民币汇率制度也进行了重大改革的形势下, 中国与国际金融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是不言而喻的。

6. 双向互动

教师和学生通过经常性的交流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 每一章节授课结束后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总结, 学生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清楚的内容, 或者是现实中的问题, 教师鼓励其他学生为提问的同学解答, 之后加以补充总结。教师也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问题, 由学生通过思考、收集资料、课下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现场点评。如国际金融机构有何作用?最早诞生的是哪一家, 其历史背景是什么?国际金本位制的优缺点是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是什么?教师然后再做总结。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和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有一个完整而重点的掌握,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观积极性, 也就对当今国际金融形势有所把握。双向互动式教学法增加了教师的动力和压力, 促使教师勤于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讲课技能;同时,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富有一定的挑战性。除了上述教学方法之外, 它还需要课堂教学艺术的配合,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其基本理论, 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知识。此外, 学习中要注意和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有机联系, 还要紧密联系实际和具体的国际金融业务活动, 这样才能使学习具有动力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田晓丽.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9.5.

国际金融课程 篇2

关键词:《金融国际规则》,特色课程,设计研究

一、课程定位

(一) 课程建设背景

《金融国际规则》这门课程是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众所周知, 每个国家的运行需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国际贸易体系的良态循环需要WTO之类的公共产品、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金融体系同样需要全球共享的公共产品。全球金融体系公共产品不仅可以为每个经济体的金融活动提供外部的强制性纪律和规则, 还可以消除经济体之间的囚徒博弈困境。这些公共产品可以在全球范围或者在局部经济体, 为纠正资源配置失衡和降低金融市场风险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因此, 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 掌握这些全球金融活动的强制性纪律和规则, 深刻理解此类公共产品提供的制度保障, 不仅可以增加专业素养, 还可以提升在金融领域工作的实践水平。然而, 经过调研显示, 当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学专业都会开设与WTO规则相关的课程, 而几乎没有高等院校为金融学专业的同学开设与金融国际规则相关的课程。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的教学团队针对于此, 自2005年起开设这门创新课程,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 课程地位

《金融国际规则》这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金融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课程性质属于学科选修课, 一般在本科教学的第六学期开设。要求学生在修完《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等专业必修课之后再进行学修这门课程。与此同时, 这门课程也作为上述专业必修课的有效补充, 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供理论学习的应用平台。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学生掌握有关金融活动的国际惯例和现存的法律法规, 了解金融领域的国际性前沿的规则制定动向

二、课程主要内容安排及参考资料

(一) 内容安排

由于《金融国际规则》这门课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时效性强, 所以课程内容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情况, 随时调整具体内容。因此, 对于该课程的内容建设研究的出发点应是当前的全球金融活动需要何种规则。综合考察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全球金融规则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一是对经常项目失衡的强制性调节;二是对系统性重要国家的关键宏观经济指标约束;三是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四是最后贷款人与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机制;五是对重要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促进, 是一个整体, 其目的在于纠正资源配置扭曲, 降低系统性风险。对于这些主要方面的规则, 很难系统性的象WTO的框架条款一样清晰的列举出来。每一方面的规则都不是由某一个机构单独制定的, 都是具体体现在若干个机构组织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或一些条款、惯例中的。因此, 《金融国际规则》这门课在授课内容上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条是规则制定的各个主体;另一条是金融业务相关的三大领域——银行、保险、证券。

课程主讲内容由三大部分构成:金融国际规则导论、金融国际规则制定的主体、金融国际规则的内容、实施及监管。第一部分——金融国际规则导论, 主要介绍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建立金融国际规则的必要性以及当前金融国际规则构建实施的简单情况。这一部分内容的安排, 对讲授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教师每轮授课都要根据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组织教案, 安排与时俱进的授课内容。第二部分——金融国际规则制定的主体, 主要介绍WTO、IMF、世界银行团及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等各类规则制定的主体工作职能、运行原则及基本构架。表面上看, 这部分内容似乎与“规则”相关度不强, 但究其本源, 可以发现, 各种规则都是在这些组织的工作职能范围内制定的, 规则的实施都是在这些组织运行框架的监督下开展的。掌握本部分内容, 可以有助于理解各种规则的深刻意义, 有助于学生根据规则的调整和新规则的出现来分析经济形势, 把握金融市场风险。第三部分——金融国际规则的内容、实施及监管主要介绍各大机构组织所制定的有关金融业的各种政策、法规、惯例, 以及目前的实施状况和监管措施。

根据以上三部分内容, 《金融国际规则》的章节设计主要分为十章。分别是第一章:导论——世界金融业的走向;第二章:世贸组织与金融服务贸易多边规则;第三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四章:世界银行;第五章:国际开发协会;第六章:国际金融公司;第七章: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第八章:金融全球化下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监管;第九章:国际保险监管者协会及国际保险监管惯例;第十章:国际证券会组织。每一章节都会按上面介绍的内容分为具体的小节来安排授课内容。

(二) 参考资料

由于这门课程属于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的特色创新课程,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已经成熟的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相关度较高的教材作为参考。所以在每一章节的内容安排上, 都要求教师查阅、整理大量的中、英文资料, 然后汇总形成教学讲义。资料主要来源于各大组织机构的官方网站及已经出版的相关书籍。网站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网站、世界银行的官方网站、世界贸易组织的官方网站以及国际清算银行的官方网站等。主要参考书目有《国际货币金融法》、《WTO服务贸易多边规则》、《金融服务国际化法律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列国志”系列中的《世界银行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

三、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 授课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教授教学+讨论教学的方式,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即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在肯定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 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 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知主体。例如, 在讲授到《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这部分内容时, 一方面向学生介绍我国及一些主要国家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具体承诺,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现阶段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来讨论在WTO框架下, 我国金融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问题。

此外,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外, 对于金融学专业下国际金融方向的同学还可以采用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学生, 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外文专业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业理论知识。本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国际惯例、法律法规, 绝大多数都源于国际组织机构所颁布的各种文件中, 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同学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授课, 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更精准的规则内容, 领会更深刻的规则内涵。

(二) 教学时间安排

课程要求基本学时安排为34学时, 在学生正常的17周教学时间内每周2学时。具体的时间安排见下表。

(三) 课程的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如果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比较好, 可以安排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试题内容以案例分析为主, 进一步挖掘学生运用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如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一般, 可以安排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结合几年来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开设这门课程对金融学专业及与金融学相关的其他专业, 如金融工程专业、投资学专业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加强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熟悉国际金融领域的法律、规章和制度, 并能够掌握前沿动态, 可以结合所学其他专业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温耀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探讨 篇3

问题着手,提出了改进高职高专国际金融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 国际金融 教学改革

1 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1.1 较强的专业性与综合性

国际金融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包括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结算、国际货币体系等知识。除了涵盖金融经济知识,还涉及会计、数理统计等知识,除了与金融密切相关的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危机等知识外,还有国际收支的分析、国际结算工具的应用等。因此,学习国际金融课程,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金融经济基础外,对会计、数学、统计等知识都要有较好的掌握。

1.2 理论与实践并重

国际金融课理论性强,如内外均衡理论、政策搭配选择、外汇决定理论、金融危机传染理论等,这些知识不仅抽象,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另一方面,国际金融课中的外汇买卖、资金业务、国际结算等内容,实践操作性也很强,金融企业希望学生对这些业务能够操作自如,处理娴熟,从而快速成为业务精英,因此,国际金融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

1.3 知识更新快

与其他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相比,国际金融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其教学内容也应体现其理论的发展变化。如欧元区的成立,使欧洲十多个国家的货币退出流通市场,十多种曾与欧元区居民的经济金融生活息息相关的货币退出了历史舞台,欧元成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内唯一法定货币;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则暴露了当前国际金融理论的缺陷。可以说,此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际金融理论的危机,它对已有的国际储备理论、外汇管制理论、金融监管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等有关国际金融的内容都构成了冲击,这必将推动国际金融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1.4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但课程较难

与公司理财等其他专业课相比,学生对国际金融课有较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是由于国际金融与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联系紧密,国内外的财经杂志和媒体都经常报道与国际金融有关的新闻事件;比如2007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什么会迅速从金融行业蔓延至实体经济,从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又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对此都兴趣盎然。另一方面是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出国旅游和留学人数的增加,国际金融与学生的生活产生更多联系,因此学生迫切希望了解与国际金融相关的知识。但是由于该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和众多拗口的专业术语又往往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望而却步,对其后续学习产生畏难心理。例如,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政策选择、汇率决定等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时都表示难以消化。

2 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不适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国际金融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都与本科教材雷同,同时有片面追求名牌大学教材的倾向。这类教材强调理论的完备性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但内容过于抽象,对于大专学生来说,缺乏针对性,实践部分内容太少,学习和掌握起来较为困难。

2.2 课程设置类似本科院校,缺乏高职特色

与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同,高职高专院校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原则,应用于实践是其人才培养的使命。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课程设置上应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和行业适用性。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构建上模仿本科院校,侧重理论性较强的综合课程。

2.3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训方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职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职业岗位能力,强调的是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金融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与实际工作内容相差甚远,这与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在国际金融的教学中,增加实践实训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是目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的教学忽视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殊情况,教学没有跟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密切结合,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 改进高职高专国际金融教学的措施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3.1 选用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合理设置课程

目前市场上专门针对高职高专的国际金融教材较少,而且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缺乏针对性、适用性。笔者所在学校精心挑选了一本标有“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教材,但是教材跟本科教材差别不大,强调理论,而且低级错误和排版错误也不少,如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贷写法与会计常规相违背,国际结算内容这章则理论太多,而且各类票据的图案跟实际差别较大等,这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耐性与兴趣,学习积极性大大受挫。因此,笔者希望国家能加大力度编设真正具有高职高专特色、适合高职高专的国际金融教材。

在课程设置上,由于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并注重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来设置课程。

3.2 用通俗的语言讲解

国际金融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里面涉及的很多理论即使是金融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触类旁通,还有很多拗口的专业名词,所以即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但也会被里面复杂的知识体系弄得无所适从。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相关概念。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要求不强,因此只要能让其理解某个知识点就可以了,所以用通俗的、口语化的语言讲述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术语,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在讲国际收支时,可以这样形容国际收支,就好比一个人欲在当今社会生活,就必须挣钱,也必须为其购买的东西付钱,发生收入和支出,而国际收支就是一国从外国挣的钱与支付给外国的钱的差额。收大于支,则为顺差;入不敷出,则为逆差。endprint

3.3 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国际金融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国际金融中一些看似复杂、难以理解的原理,在实践操作中其实比较简单,比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炒汇等,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述如何编制收支平衡表,什么是汇率,汇率变化会给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判断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由于这些内容非常抽象,学生容易听得一头雾水,而且会认为这些知识跟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然而,通过在金融实验室进行外汇交易模拟实训,学生可以很快地了解到汇率的变化,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这样学习起来不仅直观,而且易于掌握。笔者所在学校在开设《国际金融》课的同时开设了《外汇交易模拟实训》,拥有设备配套齐全的大型金融实验室,通过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外汇交易,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相关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3.4 引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作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如果一味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不仅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也累,因此教师不防调整一下教学方式,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大专学生对于话题讨论、参与式教学都能积极发言。例如国际融资一章基本全是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较吃力。教师可以在讲授完基本的概念理论,学生初步接受之后,引入案例讨论。由教师搜集业务经营范围各不相同但都需要对外融资的多个企业,让学生组成讨论组,扮成企业管理者,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并分析各种融资方式的差别和选择理由,最后由教师做客观的点评与总结。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3.5 完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高职院校能否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高职院校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人才,另一方面可聘请一些具有行业经验的优秀人员担任实践教师,让理论知识与实践实现更好的结合。

3.6 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国际金融是时代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扩展知识面,拓宽视野,与时俱进。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国际金融领域将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将得到不断创新,因此,需要教师持续自主地学习,紧密跟进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最新进展,用最新的知识武装自己,将最新理论与知识传达给学生,不断扩充、更新、完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潘晴,刘立平.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55.

[2]殷新红.对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理论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36.

国际金融课程感受总结 篇4

国际金融课程感受

经过十四周的学习,国际金融课程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课程学习时间较短,但还是收获了不少的东西。

回想当时我国际金融为公选课是有两个重要原因的。虽然我读工科,可是我们的生活处处跟经济有关。有一段时间,我在外面一家电信公司实习,了解到公司产品的营销策略以及产品的最低报价,后来跟一家超市合作销售,但由于资金的问题,实施过程遇到很多的麻烦。从这段经历了解到银行金融交易行业的重要性,从此对经济方面的知识感兴趣了。我家住在开发区,周边很多家庭由于政府征地而一夜暴富,都有好几百万征地补偿金。由此,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假如我也有这样一笔钱,对于我们这些农民家庭,将土地换成金钱,没有耕地,父母就相当失业了,假如不好好利用的话,也很难保证以后的生活,我是否终究能处理妥当?虽然他们手上有好几百万可由于没有金融知识,只好把钱存到银行,再通过利率带来一点点收益。可我认为中国大陆物价不断猛涨,现在手里的一百万能买到的东西,可以后就未必能买到了。这就是中国人民币相对外汇来讲是升值,可是对境内来讲可以说贬值了。所以,我选择了这门国际金融公选课。

之前我看过一些关于金融管理、经济学的书籍,里面有很多专有名词,读起来有点闷,所以我以为这门课程也是沉闷的。可是我们被老师的旁征博引的讲课方式吸引了,还有就是摆脱PPT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直接在黑板板书,课堂互动,这样使得课堂生动起来。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之前对金融没怎样认识,现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说说这段时间我们学习的内容以及个人的一些感受。

首先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1.人民币的定义和汇率;2.外汇及外汇市场;3.远程外汇交易;4.套利和套汇;5.期货及其期货功能;6.期权。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利用相关的知识解析到中国某些经济现象。现在有很多外资公司撤资中国大陆转移到东南亚等地方,由于在中国成本的不断升高,很多外企不得不转移到其他低成本的地方。其中,廉价劳动力可能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假如美国公司在中国设厂生产,需要在中国购买原材料,本来100美元可以买到的东西,由于人民币升值了,相对来说,美元贬值了,那么美国公司就需要支付更多的美金,这样就会导致成本的升高。或者这间公司可以跟银行签一份远期外汇合约,尽量减低汇率波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可外资公司考虑成本严重升高的问题,从而撤资中国大陆。

还有就是汇率中国的进出口比例问题。例如,一件价值100元人民币的商品,如果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8.25,则这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2.12美元。如果美元汇率涨到8.50,也就是说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则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1.76美元。商品的价格降低,竞争力增强,肯定好卖,从而刺激该商品的出口。反之,如果美元汇率跌到8.00,也就是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则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2.50美元。高价商品肯定不好销,必将打击该商品的出口。同样,美元升值而人民币贬值就会制约商品对中国的进口,反过来美元贬值而人民币升值却会大大刺激进口。

正是由于汇率的波动会给进出口贸易带来如此大范围的波动,因此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行相对稳定的货币汇率政策。中国大陆的进出口额高速稳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国际金融课程 篇5

1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核心地位

传统的教学非常重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 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 脱离实践环节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早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国际金融业务与网络的密切关联, 使得国际金融业务所要求的实践水平越来越高。种种特点表明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占据到了该课程的核心地位。因此, 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重视国际金融理论的教学, 轻视国际金融实践教学的片面观念,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地位, 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前进, 并驾齐驱。要彻底改变老师一人占据课堂, 填鸭式教学, 变为以学生为主, 通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辅助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 高度重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开展国际金融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也是必需的、迫切的。高校在理论教学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作为普通本科院校, 在硬件设备投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给国际金融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实验室建设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以促进教学和科研发展为目标, 能够充分满足教师与学生对客观现实的国际金融环境、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的实际操作的认识与学习, 同时满足对国际投资、国际结算、外汇交易等实践教学的需要, 让学生在本科教学过程中, 通过模拟软件的操作, 认识国际金融的客观世界, 掌握国际金融实际业务的基本技能。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能够真正做到为学生提供全真模拟实践场所, 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国际金融业务环境, 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 科学设计实践教学方案与教学环节

在普通高等院校, 国际金融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总共学时在48至58之间。其中实践学时平均是18学时, 理论学时在30至40学时之间。实践学时占中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国际金融的理论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 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都很规范。实践教学的安排就比较灵活了。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对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都有明显的影响。有的高校依照外汇交易系统软件及说明书说编写实践教学大纲, 也有的按照理论教学计划, 参考编写实践教学方案。从个人角度来讲。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主要依据外汇交易系统软件指导学生参与模拟教学。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例如和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基地, 可以带领学生到有关金融机构、企业开展参观、经济调研等。或通过专家讲座、专题研讨、辩论赛等方式辅佐完成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精心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深入理解国际金融的热点问题, 从而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 这样才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4 积极组织参与各种外汇模拟大赛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掌握了丰富的国际金融理论知识, 但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市场, 无法体会风云变换的国际金融环境, 更不可能亲身参与外汇市场的投资操作, 进而很难发自内心的理解国际金融本质, 从书本、课堂学到知识在实际应用是才发现往往只是纸上谈兵, 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免会和实际脱节。现在网络非常发达, 各种外汇模拟交易大赛也非常多, 都给参与实践学习的学生们提供非常有助于实践的机会。积极参加大学生网络外汇模拟交易大赛不需要占用课堂的时间, 只有可以上网, 在宿舍、图书馆、电脑室、家里都很方便, 可以随时查看外汇行情、分析行情、进行外汇交易。从事外汇模拟交易的时间比较灵活, 一天24小时都可进行, 按自己时间分配, 长可几个小时, 短的仅需几分钟, 学生运用方便灵活。通过模拟大赛的锻炼, 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都会得到显著提高。

5 课程考核中突出实践教学的成果

传统的课程考核中突出理论教学, 学生们专注于背诵、记忆, 能考核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闭卷形式的考核方式仅能证明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无法考核其实际应用能力及迅速反应能力。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需要改变单一的理论考核模式, 即所谓的“一卷定乾坤”的传统考核方式。在整个课程考核体系中, 分出较大的比重用于实践教学的考核, 这也是《国际金融》课程对人才考核的要求。在理论考核中, 教师可以对一些国际金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进行考核, 对一些认识性、实践性较强的操作考核采用实践考核, 如实验环节操作成绩、外汇交易大赛成绩、小组讨论成绩等。在实践考核中, 更容易法相那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当今的社会需要高校培养的不是书呆子, 而是优秀的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经验证明, 考核国际金融课程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主要是看学生们是否能将国际金融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国际金融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陈晶.深化国际金融实务实验室课教学改革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5) :247-248.[1]陈晶.深化国际金融实务实验室课教学改革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5) :247-248.

[2]杨玉凤.《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2) :128-129.[2]杨玉凤.《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2) :128-129.

[3]冷雪莲, 陈晶.关于《国际金融实务》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2) :67-68.[3]冷雪莲, 陈晶.关于《国际金融实务》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2) :67-68.

国际金融课程 篇6

一、《国际金融》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1.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国际金融》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在社会实际部门中也迫切需要既通晓相关理论知识, 又能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如果仅仅依靠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是无法达到的。虽然目前在各个高校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比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是考试局仍然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 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考试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的再现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 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局面。

2.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现行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大多采用统一内容、统一形式和统一标准答案的固定化形式进行, 而忽略了应试者个体在禀赋、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学习要求上的差异, 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我们就本研究课题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反馈的信息看, 在问题“请问你认为现在的考试模式是否能够体现出你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问题的反馈中, 有一大半学生认为现行考试模式不能反映出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现在考试模式的态度, 说明现行考试模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水平。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看, 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3.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知识周期的缩短、职业岗位的变化以及个人的职业发展要求, 对于每个人都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要求。终身教育理论要求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 应该能够学会学习, 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并且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应试教育考试目的是为考试而考试, 为分数而考试, 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永远是个被动的角色, 考试目的错位, 更无法使学生做到掌握方法、热爱学习。同时, 尽管多数学校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考试管理, 但现实中学生作弊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考风考纪的破坏, 不仅会打击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更多的学生开始不关注学习, 荒废大学光阴, 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导致整个考试制度名存实亡, 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当前高等学校《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学校的《国际金融》考核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几个较为突出问题。

1.考试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前中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国际金融》课程考试内容过于重视书本知识、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的考核, 而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学科思维和探索创新能力的考核。另外, 由于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深刻影响, 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简答、解释名词等客观性试题偏多, 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偏少, 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僵化的, 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余地。从实际反映来看, 现行课程考核模式给学生作弊提供了方便, 客观题、记忆性试题的比重过大, 增强了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和作弊的可能性。

2.忽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国际金融》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 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汇率的套算、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以及外汇风险的防范等诸多内容都比较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结合和应用, 而现行的考试模式在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考核方面明显不足, 过于侧重知识导向性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如果学生能够亲自体验, 能够在实验室进行一些模拟操作或交易, 对于他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就需要开设模拟交易的实验课程, 但是, 由于经费有限、场地的限制以及教师不愿给自己增加额外工作等原因, 目前几乎没有学校开设国际金融的实验课程, 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了。

3.对过程考核重视不够。《国际金融》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各种与国际金融相关的问题不断产生, 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将一些热点问题结合基础理论进行讨论和研究, 并且将平时讨论的表现作为最终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 可以大大提高考核的科学性,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还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目前虽然有些学校强调了这一点, 但做得还远远不够。

三、对高等学校《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一点设想

(一) 改革考试内容, 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1. 进一步丰富考试内容。

现代社会信息资源非常丰富, 学生应该具有获取信息、把握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进行课程考试的改革时, 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托, 丰富考试内容, 加大试卷信息量, 除了教材的固定内容外, 在考试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实际密切相关的案例分析题和针对热点问题的评述题, 从而有利于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和展现自身的学习个性。如针对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问题等热点问题的讨论, 笔者在考试中都有所涉及。

2. 不同内容比例合理化。

为了能够充分检查学生的能力, 一份试卷中不同性质考题比例的安排要尽可能科学合理。一般来说, 基础知识可以在客观题中有所体现, 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或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是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课程主要内容的传统考题形式, 在试题中所占的比重可以略低一些。课程能力展现是以简答或者问答题形式出现, 这类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问题, 培养学生基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占的比例达1/3即可。综合运用的主观题主要是案例分析题或论述题。这种层次的主观题定的条件和范围比较宽松, 学生构思、想象的空间比较广阔, 它不仅要求学生熟练应用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理论、方法解决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并且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此考核学生是否有较扎实和广博的理论知识, 善于综合分析问题, 发挥良好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独创性, 激发学生质疑权威、探求真理的精神, 这类题目占的比例可以略大一些。

(二) 改革考试方法, 实施多样性考试机制

为了使考试能够真正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就要改革考试方法, 实施多样化的考试机制, 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

1. 加大平时考核在最终成绩评定中的分量。

教学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过程, 考试要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这样一个过程, 就应使考试全程化, 全面覆盖课堂与课外教学活动的效果。具体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的考核, 考核形式除了到课率、课内外作业等常规内容外, 主要还应包括课堂讨论参与程度、各种针对热点问题的小论文以及实验课程的表现等。这种全程化的考试形式,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针对2009年的G20峰会中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讨论, 笔者专门组织同学进行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讨论, 最后根据各位同学对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发言的踊跃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成绩。

2. 重视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

除统一命题和答卷外, 应坚持以能力考核为重点, 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试。理论模块考试以笔试为主, 旨在了解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灵活运用程度;而实验课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完成不同环境下各项业务的处理, 以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例如, 可以举办一些外汇模拟交易的竞赛,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 模拟各种情况下外汇衍生产品的交易或者针对不同情况和条件制定外汇风险防范措施, 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中盈利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或者外汇风险防范措施比较灵活的为优胜者,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建立过程考核档案

过程考核旨在考察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 由于平时考核的内容和次数比较多, 为了准确地对每个同学进行科学评价, 可以采用建立学生课程考核档案的形式。课程考核档案是一个开放性的信息库, 记录学生有关该课程学习期间所有有价值的信息, 除了出勤情况、作业情况和课堂讨论表现等传统项目外, 还应该包括质疑问题情况、调查报告、小论文、小组讨论记录、实验课程的表现等等。要求学生及时报告自己的相关信息, 以便教师记载保存。

当然, 对《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需要授课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 需要学校在相关成绩计算的政策上做相应调整, 同时还需要学生转变思想, 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预定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和考试制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对目前中国《国际金融》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从改革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以及建立过程考核档案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人才,国际金融,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殷国强, 何承源.高校考试模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4) .

[2]宋丽丽, 窦春轶, 霍丹.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考试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 2008, (25) .

国际金融课程 篇7

一、高职国际物流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1.高职国际物流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开设了国际物流类的相关课程, 甚至成为一个专门的专业方向。国际物流类的课程以《国际物流实务》和《国际货运代理》为代表, 中间穿插了很多国际贸易的知识, 因此还需要学生具备《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储备。国际物流类课程主要涉及多种运输方式以及每种运输方式下的各个操作环节, 这类课程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各个流程的知识点繁多且相对独立, 而且知识要点和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联系较为紧密。因此, 近年来, 对于国际物流类课程的讲授, 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开始采用项目教学法, 即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 打破原有按照学科分类的章节体系, 以国际货物运输业务流程为导向, 将运输过程各个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若干个工作项目, 然后将所需的教学内容及实践要求贯穿在整个项目的教学实施中, 使得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的同时, 能够跟随项目的实施流程熟悉工作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 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实现了课程与岗位的对接, 但仍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 即“讲授+PPT+板书”的方式, 这种方式没有照顾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共性特点, 即学习过程易受情绪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对自身感兴趣的东西关注度较高, 但对于枯燥的学习内容排斥性较强;喜欢直观、多样的教学模式, 对于单纯的知识讲授的接受程度较低;学习连贯性不够, 一旦出现知识点缺失, 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更倾向于参与式的教学方式, 对于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抵触情绪;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控能力较差。

2.“微课”应用于国际物流类课程的可行性。现代化的教学越来越多地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手段, 以视频为主体的“微课”, 其时长一般为5~15分钟左右, 其刻录的主要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其中可以穿插各种动画、案例和课堂讨论, 相较于传统课堂中众多繁杂的知识而言, 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手段更加新颖, 教学内容更加精简, 教学重点更为突出。因此, 和单纯的讲授及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相比, “微课”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融入知识学习当中,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再者,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微课”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校园无线网络的覆盖、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 均成为“微课”得以推广的助力剂。将典型案例以及重要知识点制作成简短的视频资料, 并发布至相应的学习平台供学生观看, 使学生能够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下完成随心所欲的学习, 完全打破传统的课堂式学习模式。

二、“微课”在国际物流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基于“微课”的教学内容改革。物流业是将众多产业有机结合的复合型服务业, 因此对于相关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拓展, 其在知识内容、技能要求上更为繁杂。因此在构建教学内容时, 需要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将若干必要的理论知识点系统整合, 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国际物流类课程在具体实施微课程教学的时候, 应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来各自设计和应用相关“微课”资源, 但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全盘考虑, 相应的各个课程的资源库尽量做到互不重复, 相互补充, 形成一个系统的、结构化的资源组合。资源库的建设可采用校校协同、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 这样有助于资源的共享和传播。

具体实施时, 一方面, 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将相对容易理解和大众化的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 以备学生课前预习或是课后复习巩固;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对于整个行业发展动态的把握能力, 对于难以理解或是要求较高的重点、难点, 针对高职学生自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 可在课堂上予以巩固。这种网络手段和课堂教育相融合的方式, 有利于解决课堂时间有限与专业知识量巨大的矛盾, 并且通过网络预习可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 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微课”将国际物流基础理论知识碎片化, 这种片段式的资源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开放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 微课视频的录制不宜过长, 还应通过插入适当的音乐、动画、链接以及思考等方式来提高吸引力, 以利于学生的持续学习;其次, 微课视频所选内容不宜过多, “微课”呈现的应该是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非完整的教学课堂展示, 因此在制作微课程的时候, 一定不能将其作为示范课程来制作。

2.基于“微课”的教学方法改革。“互联网+课堂”的形式带来的是学习方式的互联网化, 这种在线开放式课程的教学方法给学习者带来的是一种独享性的课程体验, 即让每一个“微课”的学习者都能够感受到像是老师专门为其一个人授课一样, 这种感受是传统课堂无法给予的。之前所述, 项目教学法是很适合国际物流类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其主要是由于高职学生的特性决定的。“微课”的微型化、趣味化和方便化是对传统项目教学法中的缺陷和不足的有益补充, 因此, 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 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首先, “微课”可以更为形象地突出项目的整个操作过程, 对于琐碎的、枯燥的、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完全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利用课余的零星时间自由学习, 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可以用于更为重要的知识点的学习;其次, “微课”也可以作为项目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形式, 丰富教学的内容, 转换学生的思维, 延长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再者, “微课”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教师可以变身为学习的引导者,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参与教学设计、实验操作、案例分析以及练习测试的全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以任务引领型项目来安排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 强化基于国际物流工作流程的案例教学和任务教学, 使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活动的同时能熟练运用相关技能。在整个课堂教授的过程中, 教师可视教学内容的安排, 将所设计的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在合适的时间融入某一项目的教学环节中, 借助于多样化的媒体手段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动画演示、链接实际运作的视频资料, 使学生感受到更直接、更真实的学习内容, 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微课”带来的教师思想的转变。现代化的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互联网+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仅需要教师授课过程实现互联网化, 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师思维的互联网化, 如何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改善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果?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需要思考和改善的问题。在项目教学法、“微课”资源库的基础上, 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 转变任课教师的思想观念, 使其认识到网络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通过实施方案统一教师的教学思想, 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首先, “微课”有助于加强教师对于教学的思考。“微课”其实就是教师对于课程理解和教学理念的体现, “微课”的制作过程必是建立在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的, 一门课程中有哪些内容适合以“微课”的形式呈现, 以及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 必须经过深思熟虑, 全盘统筹。在“微课”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传统讲授者的身份中跳出来, 变为一个引导者和旁观者, 继而可以不断发现问题, 并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思考渗透在之后的课程里, 在不断思考中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其次, “微课”有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作为一种现代的、便捷性的教学资源, “微课”更方便于教师通过这种新型方式将各自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课堂驾驭艺术等进行交流, 通过观摩“微课”, 达到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的效果。

三、总结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以及高职教育对于多媒体教学的日益重视, 为各专业教师开展现代教学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微课”以其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短小精悍、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不但是对课程教学的补充, 也将成为未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微课”无疑是一种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的重要教学资源, 但如何将这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教学过程中, 并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 乃至将其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手段来推广, 都是下一步大家亟须思考的问题。“微课”不应该仅仅是现代教学手段的一个补充或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 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能够提供完善的教学支持与系统的组合化服务, 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微课程与课程改革之间的有效融合。

摘要:国际物流类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很强, 各个流程的知识点繁多且相对独立, 如何有效运用“微课”这一技术手段, 其让发挥出更实际、更重要的作用, 成为“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从微课程的教学理念出发、结合国际物流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以期为国际物流类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改革,国际物流类课程

参考文献

[1]胡晓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微课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高职《物流成本管理》为例[J].科技视界, 2015 (27) .

[2]刘春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企业物流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企业文化, 2013 (1) .

金融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创新 篇8

[关键词] 高校 人才培养 金融 课程教学 创新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最广、与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同时又是一个最具有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我国高等金融教育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使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从而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培养出能够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综合素质高,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金融人才。

一、运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建设开放性教学内容体系

我国高校金融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之一是教学资源比较单一,往往是一门课程围绕一本教材进行讲授。尽管好教材能够包含该课程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及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一门高质量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有“经典性”,而且应该体现出“现代性”。即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够反映理论研究新成果、实践发展新动态。

金融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当前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金融实践日新月异使金融理论知识始终处于一种快速更新的状态,因此,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进行更新、补充、整合、深化,这要求改变教学资源单一的状况,在金融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除了主教材以外,还应补充大量扩充性学习资料,如“金融资讯与案例”、“金融业相关法律法规”、“参考文献”、“金融史料”以及“网络资源”等。通过建设开放性教学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而是将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课堂与社会结合起来。

二、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本身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从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要从“教”入手,落实到“学”。而教学效果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应当成为每个学生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

高校金融教学的传统模式比较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其积极效应是促使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备课和授课,易于学生了解整门课程的脉络体系。但由于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靠记笔记、记忆等方式在教师讲授范围内接收、消化讲授内容,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种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和记的单向式教学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当在课程教学中提倡教学的交流与互动,充分体现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活动中何谓“以学生为本”?从教学的价值观上,它倡导“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始端,又是教学过程的终端,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的本体。从教学的伦理观上,它要求“高度尊重学生”,把尊重学生看成是教育的本质和原则,看作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从教学的行为观上,它主张“全面依靠学生”,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应该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首先是课前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前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介绍、学习要点等学习指导,使学生预先了解有关课程教学的具体信息,作好自己的学习安排,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其次,搞好课堂的交流与互动。如,以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提示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组织讨论、辩论,激活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扎实,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会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通过教师讲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从中得到更多启示和学习收获。最后是课后(课外)的交流。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除了消化、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之外,课后还应有一些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给学生安排一些小论文之类的习作,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学术竞赛,在活动中,教师给学生以科研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选题策划、收集资料、社会调研、分析研判、立论论证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环节,使学生得到研究性学习的训练。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金融课程教学的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金融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是高校金融学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网络时代,衡量一个人的博学多识,不但要看你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要看你能在多么广泛的和定向的程度上建立信息的联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向学生提供多渠道、多视野、多形态、多种类的学习资源、信息资源,而且引导学生自己学会“search”,获取需要的资源,并加以快速整合,为己所用。

2.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一般只是跟着教师的教学安排被动地学习。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集成控制性的特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与要求、能够更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更好地掌握重要原理及基本知识点,把控课程学习的要领。

3.使教学活动更具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技术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网络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交互。一方面,网络可以通过网页的交互性(超文本与超媒体链接,搜索引擎等)和交互媒体(可控音频与视频等),实现教师和学生与资源的交互。另一方面,网络可以提供各种同步信息服务(各种键盘对话与讨论:BBS、ICQ等)和异步信息服务(电子邮件、BBS专题板区、Web论坛等),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4.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教学活动得以充分地延伸。如:通过电子邮箱网络答疑解惑、通过专题论坛(BBS)构筑交流探讨的通道等。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建立,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使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和校外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四、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从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趋势来看,各金融机构对金融微观操作型人才和金融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市场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一大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在金融业务实践中娴熟地运用金融分析技术,具有较强的处理各种金融业务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

高校金融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方式。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相关企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学生学习阶段和毕业实习期间,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实习、管理和考核计划。企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实践环境、调查研究资料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且有可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学校的金融模拟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设施,借助金融模拟实习软件等,也能够为学生提供金融业务的操作训练。此外,聘请行业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金融改革、发展、创新的最新动态,亦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金融教学与研究[J],2005年第6期

[2]杨胜刚乔海曙: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金融教学与研究[J],2001年第6期

[3]“21世纪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组:21世纪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2期

各种国际课程比较 篇9

各位老师,家长好!今天主要谈谈国际学校的初中,高中课程,平时看见大家询问和讨论的,都是学IB好还是学AP好这样的话题,在百度上关于IB的介绍也是这样的比较信息,其实这是一个误区,IB是一个国际性的系统教育体系,AP是美国单独的学科,放在一起比较是不科学和不全面的。今天我主要介绍一下IB国际学校的系列课程。

先看IB国际小学,简称PYP。IB国际小学一般用CIPP教材就是剑桥国际考试小学课程项目,英国出版面向全球小学阶段(5-11岁)的学生提供数学、英语、科学等课程的学习与测试。这些课程的教材由英国剑桥考试中心推荐,教材与教学语言为英文。我感觉这个教材的教学深度远不如国内,没什么很特别的书面知识,特别浅,但是范围涉及很广。孩子学校为了迎合家长心里,数学用国内教材,但是又用英语讲课和考试,用了很多心思和办法,家长中口碑非常好。我对PYP小学的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它以探究为主,就是提出一个概念后强调技能和态度。记得孩子每个月都有一到两个探究课题,比如雨水形成,实地测量,压力的作用,家乡特产,节日来源,总之在不停地折腾,查资料,做实验,写报告。搞得我们家长很担心课本有没有时间学。这个教育的结果后来就体现在孩子确实对感兴趣的事情喜欢琢磨,还能自己琢磨出逆向思维,比如他爸爸照相总是眨眼睛,他就要爸爸先闭眼,321睁开!这也是IBO组织严格要求和检查的结果,不然学校应该还是不会在非书面考试项目上花这样巨大的成本和时间,因为很多探究课程都是在校外完成,孩子一出去就是两天,还得住酒店。孩子参观过非常多的工厂和研究机构,每年要写十几篇探究报告。这个基础后来体现在他去了美高应付作业还是比较轻松。IB小学共五年,六年级开始进入MYP国际初中。

IB 初中采用CP课本,对应国内678年级,参加CHECKPOINT考试,这是是由剑桥大学国际考试中心推出的,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IB其实是一个诊断式测评考试制度,CIE考试中把它命名为checkpoint就是用来选拔和定位,是对学生一定时期某门课程相关技能的综合检验。主要有英语,数学,科学(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学完三年CP课程的科目之后,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词汇量的积累都将会比国内公立学校学生高一些,他们的词汇量将达到2500-3500左右,相当于国内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水平。(国版教材初中毕业词汇量:1500左右,高中毕业词汇量:2500-3000,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词汇量要求:4200-4500,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词汇量要求:5500左右)

由于剑桥CHECKPOINT课程是专门为以英语为第一母语国家的学生设计的,CHECKPOINT的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也是全世界统一的,无论你是英国本土学生还是中国学生都将使用同样的试卷,因此其难度对那些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国家的学生来说是可想而知的。是剑桥IGCSE高中项目的预科,具有对学生之前学习阶段的一个总评作用并给与相应的等级。就像中国学生中考之后有的会上高中,有的会上职高,有的会上中专一样,CHECKPOINT 的作用和目的在这一点上和国内中考是一样的,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国内中考只有总成绩和各科成绩,CEHCKPOINT课程的课程评估反馈在这一点上更加科学,它不光反馈总成绩和单科成绩,而且还会给学生提供一个非常详细的学生学科强项和弱项的细节分析报告,而这个是非常宝贵的信息,能帮助学校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定位,这个考试还会直接给学生提供一个清楚的学科进度及成绩评估,即对学生专业课程中强势弱项的分析,考试完之后的一个月内,成绩就会及时反馈给学校,为学生下一轮分流选拔做出实质的测评和参考作用。比如儿子科学考试评估会很清楚写明是生物方面关于细胞的理解不够准确,和化学某一类物质反应要重学。它的教学难度同样远不如国内课本,所以儿子九年级上了美高数学只能选二级课程,但是同样公立学校去的国际生直接可以学高级课程,学微积分了。很多国内课本讲的东西他说全部没学过,特点延续了小学的知识面广度。

接下来是IB高中,它采用IGCSE课本,对应国内9,10年级,是剑桥国际考试中心课程项目。它面向全球14-16岁的学生提供两年制的课程。因为IB初中毕业考试比较早,所以学校考完就开始上高中课程,孩子接触了几个月。它有五组课程,语言课程一定要选两门,科学里面要选一门,数学必选,人文社会科学要选一门,技术和艺术要选一门,可以看出来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全方位培养都有照顾,但是国内师资不可能64门课全开让学生选,所以大多也都是开常规课程,满足选课就可以了。每年有夏冬季两次考试,分别在5、6月和11、12月。考试分为比较简单的核心考试,和很难的延伸考试。每位国际学生需要最少5门合格成绩才能毕业。但是如果想用IGCSE考试申请全世界范围的大学,一定要七门功课,英语母语国家的孩子据说都是十门以上选课。通常加上经济,会计,商科,统计这些。读完高中之后单词量应该在5000多,已经相当于大学英文六级。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国内的学校喜欢把IGCSE两年课程压到一年学完,所以注定能学的课程比较少,不够完美。因为学校还需要大量时间为学生培训托福或者雅思课程,从而只能各方面压缩,主要时间都留给A-level。

在A-level之前我先说说DP,之前看到很多家长问的读IB好还是AP好,和网络上百度出来的IB和AP的比较,其实就是全部指的DP,DP才是正宗的IB预科课程,相当于11,12年级,它没有毕业年龄限制,是IB国际初中和高中的IB国际预科,它由六组学科课程与三门核心课程组成。学生必须选择六门 学科学习。六组是1语言A,2语言B,3个人与社会,4实验科学,5数学和计算机,6艺术。在学生选择的六门学科中,必须至少有三门到四门学科修到最高水平,其它学科修到标准水平。三门核心课程为:TOK“知识理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CAS,“创造、行动与服务”,这是一项活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EE,“拓展性论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毕业时提交最少4000字的论文给IBO。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它和初中的CP课程,高中的IGCSE课程的系列完整性,DP的课程设置非常科学完美,完成DP课程后单词量大概是8000左右。各科满分七分,核心课程满分三分,总分45。申请藤校基本要40分,剑桥38,牛津42。大部分学生的毕业成绩都在32分以上,伦敦大学医学院录取分就在32。和AP一样,DP的学分也可以换大学学分,麻省理工学院IB的数理化生物6分都可以换12个一级学分,其他人文学科目6分可以换9个一级学分。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IB的6分可以直接用来越级或提前毕业。为什么还渐渐被A-LEVEL取代呢,我想可能还是难度和时间问题。IB教育机构规定高级课程必须最少240小时教学时间,普通课程150小时,核心课程150小时,CAS社会活动也是要150小时,所以在还有其他标化考试的情况下,学校不可能有大量时间安排DP学科,只能选择相对快速的ALEVEL课程。

A Level是英国的国民教育课程,也是英国学生进入大学前的主要测试课程。一定要在18岁以前读完。成绩则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它还是新加坡的高考。有妈妈跟我说准备让孩子上IB,参加ALEVEL考试,这个说法错误,它只是英国高考。A-Level学制为两年,相当于中国的11,12年级,但能力很强的学生有时也可在更短的时间内修完。第一年称为 AS,要求选修四门课程,考试合格后获得AS 证书;第二年称为 A2,在之前四门中减少一门保留三门继续修完,考试合格后获得 完整的A Level 证书。英国学生考试合格即可进入大学就读,基本都拿它申请大学。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就比DP简单很多了?它的成绩不单可以申报英语母语国家的大学,也可以申报欧盟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大学。

A Level开设70门课程,但是英国所有大学包括牛津、剑桥都只需要 3 到 4 门课程的成绩。并且它数学可以选修两门,中国学生大部分数学优秀,选择 A Level基本等于迈进了世界名校。A Level有稳定的考试模式,由剑桥大学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全球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其权威性为世界公认。它的标准化特点让擅长考试的中国学生很容易胜出。成绩分为 ABCDE 五个等级。这样对于细小的考试失误并不影响学生的等级评定。每年有两次考试,可以提交比较好的成绩申请大学。A Level最大读完优势是不要求DP那样必修文科,文学经济历史宗教等这些对英文要求高的课程基本可以全部回避,这样中国学生可以掩盖英文差距。国外录取并不分文科理科,没有修文科其实也一样申请大学理科专业。获得A-Level三科 D 的成绩,就可以进入一般大学,如果获得三科 B,可以升入很好的科研水平超过中国 北大、清华的大学;如果获得三到四科 A,就有基本资格升入包括牛津,剑桥在内的世界顶级大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际学校预科阶段放弃DP,改修ALEVEL的原因。明显简单省事很多。不过近年来ALEVEL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英国政府已经在着手改革,所参考的就是DP。

目前还有另一种国际课程,叫做IFY,中文称国际预科年。它是NCC英国国家计算教育中心开发出来的大学预科课程,已经有40多年历史,课程包括:英语语言,数学技能,IT技能,海外文化,学习与沟通技巧,计算机基础,商务管理基础。它的好处是无缝对接,因为NCC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合格的IFY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这些大学就读。包括澳洲的麦考瑞大学、澳洲国立大学;英国的利物浦大学,伯明翰大学,曼切斯特大学等。它的学习形式是三加一,或者二加二,就是两年国内学习两年目标大学学习,或者三年国内学习一年目标大学学习。这个课程最大优势还有NCC每年在都会在英国或者澳大利亚举行职业招聘会(包括世界500强公司),在举行的过程中会专门提供一个时间段为IFY的学生来寻找实习机会.IFY专场时段。所以国内的国际学校选择开设这个课程也是为了分流,因材施教,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进入顶尖大学,这个课程能让学习一般的孩子直接进入签订协议的大学,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所以在孩子以前的国际学校一样有很多家长选择。

国际金融课程 篇10

1.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黑龙江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任晓萍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 共同努力, 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校要首先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 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气氛, 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 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2.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将科学理论与学校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构建由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学院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办公室、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负责人组成的“四级心理危机监控网络系统”。心理健康工作由此辐射到学校各个层面, 学生一旦有什么心理问题, 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被反映上去, 及时得到干预。改善学习生活环境, 渗透美育功能。个人在“美”的环境熏陶下, 会减轻甚至消除压力。所以可以通过美育功能创造美。如美化教室和居住环境;开展爱心活动, 同学之间团结协作, 帮助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举行各种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情操,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缓解压力。

3.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新生的自我保健教育。新生入学后, 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 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 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 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经历,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普及心理知识, 让学生自己调节心理来缓解心理压力。有了心理问题, 人们自然是想到找心理医生宣泄、倾诉。但是, “心病还得心药医”, 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人发掘心理潜能, 解决心理冲突、矛盾, 达到心理健康。因此, 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 从这一意义说,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 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 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样他们就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培养良好的个性, 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 学生最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助。

4.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 心理压力较大, 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 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 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 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 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 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5.在心理指导中, 要着重教育大学生首先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自我, 扬长避短, 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 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 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新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全面提高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为起点, 以创造和谐社会为基础的教育活动, 需要高校教职员工的全员参与, 需要全社会的关心, 只要大家共同努力, 就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促成大学生精神健康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后, 高校金融类专业如何适应金融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趋势,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切实提高人才竞争力, 使培养的金融人才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金融业发展变化, 已成为摆在金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最为紧迫的课题。从我国高校金融教育的现状看, 金融人才培养仍存在较多问题:学科内容无法适应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金融教育总体上仍是以定性思维为核心, 定量分析内容相对不足;现行金融教育滞后等。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以及培养金融人才的国际化意识, 国内高校通过开展国际化教学, 可以改革金融专业教育方式, 提高学生外语水平, 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国际意识。当前, 各国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国际化, 认为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必要途径。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这些国际化教学的方法, 在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上主动适应世界, 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

院校等, 其中, 大量工科院校开设了金融类专业。工科院校通常是在理工类学科基础上增设经管类学科和专业, 有若干个硕士点作支撑, 其经管类专业教学形成了自身的一定特色。他们的财经类学科开设时间不是很长、一般投入也有限, 体现金融专业特色的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教学深度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在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而其培养目标定位也应该有所不同。工科院校国际化教学课程体系应根据自身学科优势与人才培养特色进行重新修订, 对课程体系进行较大程度的整合, 以适应金融专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并吸取国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成熟经验, 努力形成自身的特色。

二、金融类专业开展国际化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金融学科不再是经济学的附属,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金融 (资本) 市场成为金融学研究的主体。而我国金融体系仍然是以国有银行为主, 金融活动受到的政府管制, 使我国金融课程设置仍然偏重于宏观, 金融学科的主流仍然是货币经济学。我国的金融教育和教学内容大而空, 务虚成份多而务实成分少, 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因此, 国际化教学是金融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构建其课程体系时, 须考虑以下三点:

1. 国际化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全球化成为其中最鲜明的标志, 中国加入WTO后, 正逐步开放银行业和其他金融行业, 这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即金融人才的国际化。体现在教学和课程改革中的国际化, 一方面是语言的国际化, 一方面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

2. 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计划体制下, 落后的金融服务行业和严格的金融监管使得对金融人才需求有限, 而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使得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决策和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 因此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其中对微观类金融人才 (如投资银行、金融工程人才) 的需求增长明显快于其他。这说明以通才教育为基础, 打造宽厚的基础, 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重全方位能力的锻炼才能形成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3. 结合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金融学科的最新发展的动向。

中国原有的金融学科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货币银行为主体的宏观分析。传统的金融学教育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已经明显落后于实践的发展, 国际上现代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微观化和数量化, 因此我们也需要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工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国际化教学的特点

我国工科院校开设的金融类专业大多数是新办专业, 其师资除近来引进的金融学科科班教师外, 大部分来源于其原有的相关专业或课程教学队伍, 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教学团队, 和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专业教师。这也基本反映了我国金融学科发展的历史特色与滞后, 其金融类专业划入经济学学科, 课程体系与国际金融学发展趋势越来越背道而驰。而由于学科积淀与专业特色的限制, 工科院校经济学学科力量本身并不雄厚, 这就造成其可设的金融类专业成为工科院校的大“文科”这一尴尬处境。因此顺应金融学学科国际化发展与市场人才需求, 跳出学科观念限制, 发挥工科院校理工科优势是工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

与其他类型院校相比, 工科院校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第一, 数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是他们的传统优势, 长年以来在数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集聚了良好的教学资源, 可率先实现从培养文科性质的财经人才的教育方式向培养工科性质的金融人才的教育方式转变;第二, 在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进程中, 金融产业的发展创新、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 为理工科背景的高校展现出无限的发展空间, 为那些打有“理工科烙印”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展示着灿烂的前景;第三, 工科院校的金融类专业一般为新设专业, 其学科观念、课程体系没有历史包袱, 师资队伍一般年轻、富有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不存在因人设课等弊端, 可以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学理念与课程体系, 与其他类型院校相比, 在这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四、工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国际化教学课程体系模块设计

根据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有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作较大的调整。金融业呈现出混合经营的趋势, 而且,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金融业现有的运行机制与规则将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在这种背景下, 原来划分过细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进行调整, 不但金融专业内部的课程要不断融合, 金融专业课程还必须进行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金融本科教育层次, 调整的重点要放在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上, 从单纯知识的传授向强化能力的培养方面转化。考虑到教学计划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基础课程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模块化设计, 将现有金融类专业课程简化为宏观、微观和应用工具三大模块, 强化其中微观和应用工具模块的课程, 以适应金融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既然金融能力的培养高于知识的积累, 因此将课程体系调整到偏重微观金融方面的理论上来, 这在本科层面上显得特别重要。总体思路是在形成以微观金融理论为核心, 宏观金融理论为基础, 分析工具为辅助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 前两年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后两年是加强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下面就从三个模块来分析金融专业课程的重新设计问题。

1. 宏观金融课程模块。

宏观金融课程模块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金融学等课程。将原国际金融课程分划到国际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课程中, 将原财政金融与货币银行学课程提升为货币金融学。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陈旧一直是困绕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老问题, 影响了学生基本知识、文化视野和适应能力的提升。在教材选用上要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加强金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金融专业学习中使用外语。

2. 微观金融课程模块。

微观金融课程模块包括:投资学、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学、商业银行学和金融经济学等课程。将原证券投资课程扩展为投资学, 将原财务管理课程扩展为公司金融学, 并将会计学原理并入其中作为前期内容;开设金融市场学与金融经济学, 将商业银行学充实为金融机构与管理, 内容涵盖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我国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世界金融市场与商业银行的了解成为大部分高校金融学科必须加强的瓶颈。要将世界通行的CFA系列教材与教辅材料引进到课程中来, 通过积极的学习、消化、吸收, 使之真正成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特色, 使教学内容既有先进性、国际性, 又有本土特色。

3. 应用工具课程模块。

工具课程模块包括:金融数学、财务报表分析、金融计量学、金融软件应用和设计、金融模拟实训等课程。将利息理论、随机过程并入金融数学, 适当考虑保险精算等教学内容;金融统计并入金融计量学, 紧密结合金融模拟实训来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将会计信息系统并入财务报表分析, 并成为其前期内容;金融软件应用和设计可按其难易程度分级设计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在这一模块中, 要建立团队教学模式, 即一门课程由若干名教师组成授课小组, 在课程讲授、实践教学中进行有效分工, 如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团队由会计、金融与实验基地3个教学单位选派优秀教师组成, 就课程设计、课程讲授、实践教学、教学辅助等各个环节进行合作;还要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理工科优势, 充分挖掘各学校全校范围内的师资潜力, 特别是将数学、计算机专业教师充实进金融学教师队伍, 形成强有力的数理金融与电子金融教学团队, 这会有效推进金融工程、保险精算、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水平与科研实力, 满足高端金融人才培养的要求。这项工作首先要得到校级领导的有效组织支持, 并要凝聚跨教学部门教师的共同意愿, 合理组织安排各位教师的工作分工, 并科学确定教学工作量等激励机制。总之, 应用工具模块课程是最复杂, 也是最有意义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它不但会使学生的分析、量化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也可以为其金融专业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为其金融学科的国际化发展与提升创造有力条件。

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调整上。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中国加入WTO的金融市场运行形势, 工科高校应进一步调整金融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上, 应紧跟金融国际发展趋势, 保证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同时, 金融国际化教学还应有一定的超前性, 金融类专业国际化教学课程改革中, 要尽量体现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成果, 将课程体系从宏观转向微观, 从以银行为核心转向以资本市场为核心, 从单纯注重基础理论转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 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既要提供金融理论和业务的基础知识, 又要注意金融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本论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No.08-25、No.08-2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亦春, 蒋峰.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挑战[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1 (4)

[2].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5 (6)

[3].张亦春, 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5)

[4].张英, 徐彬, 崔兵.工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 2007 (3)

[5].曾康霖.试论当代金融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J].金融研究, 2005 (10)

[6].杨志坚.加强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2)

[7].张艳秋.财务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发展[J].会计之友, 2006 (4)

[8].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 (金融覆盖范围、金融学科体系设计、金融专业办学方向) [J].当代经济科学, 2001 (4)

[9].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

上一篇:喷洒利多卡因下一篇:福建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