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十篇

2024-07-15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篇1

一、生存与健康消费为刚性支出, 与价格相关程度处于中低水平, 中低收入群体反应敏感

食品类商品的消费与食品价格的相关程度偏低, 但由于食品消费具有较强刚性, 价格的较快上涨, 使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增加。“十一五”时期河北省食品类价格年均增长7.7%, 涨幅居八大类之首, 但期间人均食品支出增长平稳, 城镇、农村居民分别增长7.6%和8.7%, 增速低于人均消费支出。2011年上半年, 食品类价格上涨12.2%, 远高于其他各类涨幅, 受其影响食品支出较快增长, 其中城镇居民增长17.2%, 比消费支出高7.8个百分点。由于食品支出在低收入群体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较高, 对其生活影响较大。

医疗保健消费为刚性支出, 与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指数相关程度为中低水平, 二者相关系数城镇为0.63, 农村为0.45。“十一五”时期,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年均提高1.7%, 低于河北省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涨幅, 城镇、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增长7.5%和20.6%,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医疗保险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带动了农民医疗保健支出较快增长。2011年上半年,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4%, 仍低于河北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下降2.8%, 主要是国家加大医疗改革、扩大保障范围等措施影响。

二、提升生活质量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消费需求弹性大, 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大

居民衣着支出与价格的相关系数城镇为-0.82, 农村为-0.75, 表明价格水平变动能显著影响消费数量和质量。“十一五”时期, 城乡居民衣着支出与人均消费支出增幅最为贴近, 是八大类中差距最小的一类, 其中农村居民差2.2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仅相差0.4个百分点。目前, 国内市场衣着类商品供大于求、竞争激烈, 商家频繁的打折促销活动刺激该项消费增加, 价格涨幅相对偏低促进了居民消费。“十一五”时期, 衣着价格年均下降1.8%,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分别增长9.3%和10%;2011年上半年衣着价格下降2.1%, 城镇居民衣着支出增长14.8%。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旺盛, 受价格影响明显, 二者相关程度较高, 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7。“十一五”时期, 河北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年均下降0.5%, 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4.7%, 农村居民增长5.6%;2011年上半年,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7%, 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17.7%, 居八大类之首。由于社会就业对学历、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家长对子女教育高度重视, 教育投入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同时,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人们更加注重提高生活品位, 旅游休闲、娱乐用品、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 也成为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

三、消费升级产品支出与价格相关程度偏低, 呈现高收入引领中低收入、城镇引领农村的排浪式增长特征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市场饱和度高、价格涨幅低, “十一五”时期, 河北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年均增长0.5%, 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0.8%;农村居民支出增速高于城镇, 为16.6%。2011年上半年其价格上涨1.0%, 城镇居民支出增长13.3%, 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家庭设备用品更新换代较快, 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空调器等部分耐用消费品在城乡居民家庭已有较高的普及率, 价格需求弹性小, 受价格变动影响弱, 消费较快增长主要是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效应明显。部分技术含量高、新型实用小家电产品消费潜力巨大, 如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为6.05台, 年均增长49.5%, 正加快成为农村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

交通和通信支出是服务性消费的重要内容, 研究表明该项消费与居民消费预期关系紧密, 与价格呈现较低度的负相关。该类商品价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消费增长, 但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刺激效应强于较高收入阶层。“十一五”时期, 河北省交通和通信价格保持较低水平, 年均下降0.6%, 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12.6%, 高于城镇人均消费支出3.6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增长15.9%。2011年上半年, 交通和通信价格微降0.5%, 城镇居民交通和通信支出下降10.4%, 主要受国家取消车辆购置税、汽车下乡补贴、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及燃料价格上涨影响, 居民预期存在一定担忧。

四、居住支出 (1) 与价格相关程度不高, 居民居住支出保持较快增长, 主要受市场和调控的影响

伴随着人们收入增长与居住条件、环境改善, 近年来居住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年均增长12.0%, 农村居民年均增长16.1%, 均高于消费支出平均增速;2011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增长12.1%。但从居住支出的内容看, 装潢、维修建筑材料、租赁房租等项目支出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 建房热与建筑材料价格上涨推动消费支出增加;水电燃料费、取暖费, 物业管理费, 维修服务费等项目市场化程度相对偏低, 商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带有政府定价或垄断性质, 居民支出处于被动地位, 但国家通过财政补贴、行政手段加强调控, 最大限度降低因涨价对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十一五”期间, 居住价格年均增长4.9%, 2011年前7个月增长7.7%。

五、物价对消费影响的具体测算

为进一步量化测定整体居民消费与物价之间存在的联系, 我们选取1995年以来河北居民消费水平指数 (C) 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P) 分别代表消费和物价, 构建消费-物价函数, 研究消费与物价的互动关系。从两项指标曲线图观察, 呈现明显的波动特征, 不具备平稳性, 但具有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将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首先将指数调整为定基指数以增强数据序列的平稳性, 其次取自然对数消除异方差性, 分别记为:Ln Ct和Ln Pt。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应用Eviews5.1进行单位根检验, 采用SC准则自动选择滞后阶数, 分别带常数项, 带常数项和趋势项以及无常数无趋势项的方程进行ADF检验 (分析结果见表1) , 结果如下:

从t统计量可以看出, 消费、物价的对数形式都有单位根, 而经过一阶差分后带常数项和趋势项的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所以序列Ln Ct、Ln Pt是I (1) (1) , 通过协整检验, 两个序列有长期稳定的关系, Ln Pt是Ln Ct的Granger原因。依据协整理论, 对通过平稳性检验且为同阶单整序列Ln Ct、Ln Pt, 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模型结果显示:即期消费对物价涨幅的弹性为0.126, 也就是说, 物价上涨1个百分点, 消费支出增长0.126个百分点;上期物价对消费的弹性为-0.27, 即上期物价上涨1个百分点, 影响本期消费支出下降0.27个百分点。物价上涨, 特别是食品、居住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 迫使居民增加支出, 进而促进即期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但如果物价持续上涨, 将对居民消费增长产生抑制影响。

六、政策建议

1. 采取有效措施, 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基于本轮物价上涨相对复杂的原因, 对物价的调控政策也应该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既要加强需求管理, 逐步收缩流动性, 降低信贷过快增长带来的影响, 又要加强生产, 特别是农业生产, 采取结构性的调控措施, 逐步消除国民经济瓶颈产业对物价上涨的诱导作用。

2.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 大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当前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必由之路。应以保障居民合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为重点, 着力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同时, 健全劳动者权利保障机制, 推动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完善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 努力增加就业。加强公共服务, 在社保、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食品安全等方面加大投入, 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扩大即期消费。

3. 增加有效供给, 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大力培育居民消费新增长点, 为中长期消费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 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促进作用。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改善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继续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工作, 完善供电设施, 加强农村道路、通讯和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厂家和商家在农村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点, 鼓励建立农村流通网络, 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 方便农民消费, 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4. 重视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消费的冲击。

物价上涨对消费的冲击存在结构性的差异, 不同居民群体对此的反映大相径庭, 低收入群体受物价上涨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群体。为此, 应充分重视低收入群体如何应对物价上涨问题, 通过各种有效的财政补贴手段降低低收入群体受到的影响。各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物价上涨与各种补贴同步上调的联动机制, 保证低收入群体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

摘要:物价变动如何影响居民消费是当前广受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依据河北省价格和消费统计资料分析不同类别商品价格上涨对相应项目居民消费的影响, 并构建消费-物价函数对这一影响进行测算。消费-物价函数量化测算的结果显示, 即期消费对物价涨幅的弹性为0.126, 即物价上涨1个百分点, 当期消费支出增长0.126个百分点;上期物价对消费的弹性为-0.27, 即上期物价上涨1个百分点, 影响本期消费支出下降0.27个百分点。报告认为, 应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冲击居民消费,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 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更加重视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消费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价格,消费,消费-物价函数,弹性

注释

1 本报告由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和河北省统计局联合完成。河北省统计局课题组成员:田艳、梁义科、史广燕、靳占恒。

2 按照一般标准,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0.95为显著性相关;≥0.8为高度相关;0.5-0.8为中度相关;0.3-0.5为低度相关;<0.3为极弱或不相关。

3 (1) 包括水电燃料费, 住房装潢支出, 维修用建筑材料支出, 租赁房租, 取暖费, 物业管理费, 维修服务费等。不包括购建房支出和自有住房虚拟租金。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篇2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EKS,MST,GK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指标,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是政府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CPI—直是国内外专家研究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关于CP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向:一是CPI的联动性分析,主要包括CPI和PPI、GDP的关系,如周文等(2012)发现总体上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呈现出同向变动的特点,董直庆等(2009)得出中长周期CPI和PPI呈现同步波动特征的结论;二是CPI的编制,主要有CPI编制的国际比较和CPI编制的问题,如高艳云(2009)对中国CPI的编制及公布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了所存在的差距,并提出了几点结论及建议,徐强(2013)从更精确质量调整的CPI、不同目标人口群体的CPI、测度核心通货膨胀的核心CPI等方面,提出了改进中国CPI编制和数据发布的建议。

上述文献虽然从多个角度对CPI进行了研究,但我国现在公布的各地区CPI均以上年为基期计算得到,它只能用于比较各地区的价格水平变动即通货膨胀率,而不能用于比较各地区的价格水平差异。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仅可以对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差异进行计算和测度,比较某一时期不同地区各种商品价格的综合差异程度;还可以消除各地区价格因素的影响,得到代表真实价格水平的数据,如各地区实际工资水平、实际人均收入以及实际居民消费支出等,这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的测算方法

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的实质是在不同地区购买相同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所需花费本地区货币数量的比值,即为相同生活消费品和服务在不同地区的价格比率。价格比率的构造思路是某一地区相对于参照地区(指同时期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的比较。常用的主要有三种——拉式、派氏和费氏指数。

用j表示地区(j=1,2,…,J),i表示商品编号(i=1,2,…,n),k表示参照地区。假定pij和qij分别表示j地区第i类商品的平均价格和消费量,eij=pijqij表示j地区第i类商品的消费总额,表示第i类商品在j地区的价值份额。则三种方法的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拉氏价格指数:

派氏价格指数:

费氏价格指数:

总体来看如果要建立中国各地区价格空间指数,一般以北京为参照地区,估算其他地区相对于北京的综合价格水平,而其他各地区间综合价格水平的估算则要通过北京这个“媒介”间接获得,但由于这三种方法都不具有可传递性,因此间接计算的其他各地区的价格空间指数不等于直接计算的结果,失去了内在一致性。为克服这个缺点,本文提出EKS法、MST法和GK法。

(一)EKS法

EKS法的思想是将某个地区的价格与反映所有地区价格水平的一个综合价格比较,得到该地区的价格空间指数。EKS法的计算思路为:第一步是计算任意两个地区的价格指数,通常采用费氏指数;第二步是对所有与某一地区有关的价格指数进行几何平均,即得到该地区的EKS法价格空间指数。

假设某一组(或区域)中有D个地区,k表示地区编号(k=1,2,…,D),Pkj表示j地区相对于k地区的价格指数,则j地区的EKS法价格空间指数为:

EKS法的最大优点是确保了价格空间指数的结果具有可传递性,即内在一致性。EKS法的缺点是它对数据的要求非常高,必须计算任意两个地区间的价格指数,很可能会由于数据缺失而对最终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二)MST法

MST法也是一种以双边比较为基础的多边比较方法。MST法的基本思路是在生成树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地区组合建立最小生成树,以保证比较结果的偏差最小。MST法的计算思路为:第一步是建立D个地区的最小生成树;第二步是根据最小生成树的地区组合,计算D-1组地区的价格指数;第三步是找一参照地区,通过连接这两个地区的其他地区间接得出每个地区的价格指数。

本文根据克鲁斯卡尔算法完成MST法计算的第一步,建立一个最小生成树,第二步选用费氏指数计算相互连接的两地区间的价格指数,第三步选取北京为参照地区计算其他地区的价格指数。

(三)GK法

GK法以虚拟地区为参照地区,将虚拟地区作为全部地区平均价格水平的载体,再将其他地区与之相比较,从而得到该地区的价格空间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j相对于虚拟地区X的价格空间指数,piX为GK法构建的虚拟地区某项商品i的价格,其满足以下公式:

GK法价格空间指数虽然满足可传递性,但GK法在构建虚拟地区的价格时,以各地区各商品消费量的比重为权重,使得那些消费量较大地区的价格所占权重较大,结果也就倾向于这些地区,因此GK法更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相当的地区之间进行比较。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构建价格空间指数需要我国31个省(市、区)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以及相关权重这两方面的数据,本文采用中国价格信息网站上公布的2015年3月中旬31个地区居民主要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为价格数据,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本文选取的价格都是城镇价格,城镇价格的调查数据比较完整,数据衔接性较好,也比较有代表性。8大类居民消费支出下的小类支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统计年鉴中11-15“分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每人全年现金消费支出(2012)”,为了和价格数据相一致,本文将会剔除或者合并权重表的一些项目并保证各大类的权重之和为1,将调整后的权重表作为计算权重的最终依据。

本文将商品和服务项目分为三个层次:大类、基本分类和具体的商品或服务项目。为了把权重数据和价格数据统一到同一个商品和服务项目的分类框架中,本文将来自发改委的价格数据中的各商品和服务项目,对应到国家统计局中消费支出中的基本分类。最终将商品与服务项目分为8个大类,18个基本类,60个具体项目,得到如表1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分类框架。

(二)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的构建

1. 基期(参照地区)的确定。

价格空间指数基期的选择原则如下:指数的基期一般为经济发展较稳定的地区,该地区的价格波动较小,并且该地区的价格与其他地区的价格变动有较大的联动性和相关性。按照此原则,笔者对我国各地区2004—2013年的价格波动情况和价格波动相关性进行分析。

由2004—2013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CPI(以2004年为基期)中可以看到,北京市的CPI波动最小,并且CPI的值大部分在接近100%的区域,这表明北京市的综合消费价格最稳定,而且北京市和其他地区CPI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且P值都近似为0,这说明相关关系是显著的。因此,把北京市作为此次计算的参照地区。

2. 各地区价格指数的计算。

第一步,计算每一个具体商品或服务项目的平均价格,这里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公式为:

其中,pij表示j地区第i个具体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平均价格,Pijs表示在j地区第s个调查点得到的第i个具体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q为调查点总数。

来源:中国价格信息网。

第二步,在式(7)的基础上,计算j地区与k地区第i个具体的商品或服务项目价格的相对数,得到具体项目分类价格指数。公式为:

第三步,根据具体项目分类价格指数,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基本分类价格指数。公式为:

其中,表示第t个基本分类商品的价格指数,表示第i个具体项目的价格指数,n表示同一基本分类商品下具体项目的数量。

第四步,利用获得的权重信息,计算大类价格指数和综合价格指数。根据前文讨论过的方法,本文做如下6种处理,具体如下:

(1)根据公式(1)~(3),用拉氏指数、派氏指数和费氏指数计算,以北京市为参照地区,利用相应的中类价格指数和权重信息计算。

(2)根据EKS法、MST法和GK法的计算过程和公式计算,其中涉及两地区价格指数的均采用费氏指数,MST法以北京为参照地区。最终计算结果见表3。

(三)结果分析

(1)同一地区的派氏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小于拉式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这与上文的结论“一般情况下,拉氏CPI倾向于大于派氏CPI的”相一致。由于本文在此处选择以北京地区的消费结构为基础,而北京经济相对发达,生产技术较先进,商品种类齐全,生活水平较高,因此同种商品的价格相对其他地区低,消费量也较大,所以拉氏指数倾向于大于派氏指数。

(2)EKS法和GK法更具有稳定性。由表3的数据看到,参照地区为北京和上海,得到的拉氏指数不同。同理,派氏指数、费氏指数也会随着参照地区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导致价格指数的不稳定性。但是,EKS和GK法得到的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和参照地区的选择没有关系,其更具有稳定性。这是由于EKS法将某个地区的价格与所有地区的价格水平相比较,GK法是将某个地区的价格与反映所有地区价格水平的一个综合价格(虚拟价格)相比较,这就决定与多边比较法相比,EKS法和GK法更具稳定性。

(3)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可以用来比较某一时期不同地区各种商品价格的综合差异程度。例如6种方法都表明在4个直辖市中,天津、上海、重庆的消费价格空间指数均高于北京,表明这3个直辖市的综合价格水平比北京高。又如EKS法消费价格空间指数表明上海市的综合价格水平最高,青海省最低,前者约是后者的1.479倍,这也反映出我国各地区之间综合价格水平的差异不是太大。

(4)由各地区的EKS法消费价格空间指数可得如下几点。一是东部沿海省份和西藏地区的综合价格较高。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发达,收入水平高,这些地区的综合价格高不足为奇,但西藏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情况恰恰相反,通过分析数据,笔者发现在食品、交通通信、医疗保健这三大类中,西藏的综合价格较很多地区都高,特别是医疗保健,西藏地区的价格约是北京的3.26倍,这也是由于西藏交通不便利,优惠政策不够好导致的。二是中部各地区、东北三省的综合价格水平较接近,并且与中部大部分地区相比,东北三省的综合价格水平较高。三是青海省、江西省的综合价格水平最低。青海省和江西省在教育、住房的价格都非常低,特别是青海省,其教育价格不及北京的1/4。

除了上面的结论外还可以比较6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的相似性。这可以用相似性指数Lab度量,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使用方法a得到的d地区的消费价格空间指数,它可以衡量任意两种方法的相似性。表4是计算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时使用的6种方法中任意两种方法的Lab值。

由表4可知:派氏指数是一个主要的离群值,它的波动性最大,从4.36到13.38,而且它与其他方法的相似性都较小;EKS法和费氏指数的相似性最大,这是因为EKS法是以费氏指数为基础计算的;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计算的消费价格空间指数相似性最小,这可能是由于其他地区和北京地区的消费结构以及消费水平的差异是不可忽视的;GK法和EKS法的相似度也较高,这是因为EKS法和GK法都是以所有地区价格水平的一个综合价格为基准比较的。

综合表3和表4可知:在计算各地区的CPI时,由于拉氏指数、派氏指数以及费氏指数不具有可传递性,当出现a、b、c三个地区时,不能由Pab>1和Pca>1得到Pcb>1。也就是说只能得出各个地区和参照地区综合水平的大小差异,而不能得出各个地区综合水平的大小差异,但是EKS法、GK法、MST法满足可传递性,所以这三种方法较优,但是由于GK法解多个非线性方程的复杂性以及地区数量对MST法复杂度的约束性,在实际应用时EKS法是最优的。

四、结论

本文梳理了构建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的6种方法,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和计算公式,最后用6种方法构建我国31个省(市、区)的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并比较各种方法得到结果的相似性。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一般情况下拉氏指数倾向于大于派氏指数。EKS法、GK法和MST法都满足可传递性,保证了指数的内在一致性,不同地区之间的价格指数是唯一的,不会由于参照地区的不同而改变,这三种方法是编制居民消费空间价格指数的较好方法。②从我国各地区的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来看,东部沿海省份和西藏地区的综合价格较高,青海省、江西省的综合价格水平较低,中部各地区、东北三省这两个集群内的价格差异较小。③6种方法中EKS法和费氏指数的计算结果相似性最大,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的相似性最小。

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目的和贡献:一是将EKS法、GK法和MST法引入并用于计算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丰富了价格空间指数的实践计算方法;二是实证研究部分,用6种方法构建中国31个省(市、区)的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比较各地区的综合价格水平差异,丰富完善了现有CPI的内容,可以从价格水平和价格水平变化两方面对各地区进行分析比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篇3

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内容包括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8大类,262个基本分类。

中国的CPI是如何编制的?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编制,在全国按照统一的调查制度开展价格调查。目前参加全国数据汇总的调查市县约500个,调查网点包括超市、菜市场、百货商场、医院、旅行社等约5万个调查单位。

编制价格指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是根据全国城乡近13万户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资料、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确定。

中国的CPI编制方法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基本一致,用链式拉式公式计算,编制月环比、月同比以及定基价格指数。按照定人、定时、定点原则直接派人采集价格。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频繁的鲜活商品,至少每5天采集一次价格,一般性商品和服务项目每月采集2~3次价格。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哪些作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价格总水平监控的重要指标。

一是反映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程度,是制定货币政策、价格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是用于国民经济核算。在GDP核算中,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现价指数进行缩减。

三是用于指数化的调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常用于对工资、租金、利息或税收之类的货币流量进行调整,也可用于对某些货币资产及负债的资本价值进行调整。

四是用于实际消费和收入的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用来缩减按现价计算的支出或货币收入,以衡量实际消费和实际收入情况,还用于计算住户消费支出的购买力平价。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篇4

2、统计范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6.3万家价格调查点,包括食杂店、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以及农贸市场与服务消费单位等。

3、调查方法:居民消费价格原始数据采用“定人、定点、定时”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采集。

4、从2011年1月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计算以2010年为对比基期的价格指数序列。这是自2001年计算定基价格指数以来,第二次进行例行基期更换,首轮基期为2000年,每五年更换一次,第二轮基期为2005年。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篇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用来测定一定时期内居民支付所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程度的相对数指标。它既是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指标, 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缩减指标[1], 并与经济运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市场经济运行中,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时扮演着“市场调节器”与“宏观经济运行指示器”的双重角色[2]。因此,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物价的波动牵动着我国的经济, 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生活, 为此, 把握我国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基本现状和研究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就我国来说, 它可以反映出我国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1.1 基本现状描述

为了解我国近年来CPI的基本情况, 笔者找到近十年 (2006—2015) 我国CPI的数据 (见表一) 。可以看出, 这段时间我国CPI的起始 (2006) 和末尾 (2015) 表现得较为一致, 而中间年份的CPI则表现出跌宕起伏的状况。从图一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 十年来我国的CPI大致呈一个M型的走势, 从2006年开始, 我国的CPI节节攀升, 在2008年达到了105.9%, 为近十年来的一个峰值, 然而在之后一年的时间里, 又急剧下降到99.3%。在触及近十年的最低点后, 我国的CPI在2009—2011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 2011年以后, 全国CPI缓慢下降, 不断趋于平稳。

数据来源:2006—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1.2 波动趋势分析

从近十年的全国CPI波动趋势来看, 全国CPI从2006年3月的100.8%至2008年2月的108.7%, 经历了一次7.9%的大幅度增长, 从国内环境来看,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国内石油等能源类商品的价格上涨和粮食减产带来的主要粮食价格上涨, 加之2008年初我国受冰雪灾害的困扰, 部分地区农产品供给不足, 导致了CPI急剧攀升;另一方面, 当时国际环境也对我国CPI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008年, 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的价格进入到上升期, 铁矿石、大米、小麦的价格均创下阶段性新高, 世界粮食价格在2008年初涨幅达到近9%, 这带来了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生产成本的上涨, 从而引发全国CPI的大幅增长。在2008年全国CPI触及近十年的顶点后,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逐步加深, 国际农产品价格和原油价格逐步下探, 我国的粮食和水电燃气价格也随之走低[3], 加之政府对房价的调控, 全国CPI开始回落, 直至近十年的最低点。2009年, 全国CPI开始回升, 这可能是因为国家“四万亿”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较大程度地刺激了投资和消费, 缓解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2010年, 市场投机炒作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推动了一些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全国CPI由此逐渐走高。2011年中旬, 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7%, 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约9%, 物价继续走高, 加之个税起征点的提高带来了居民购买力的增强, 全国CPI在两年的时间里出现了“V型”反转。2012年, 国际原油价格的高位回落和国家拉动内需政策影响的淡化, CPI有所回调, 在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控制下, 全国CPI在后续几年趋于平稳。

2 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由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和消费构成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因此, 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分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它们分别反映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变化情况[4]。

2.1 基本现状描述

为探究我国城市CPI与农村CPI的走势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差距, 笔者同样找出了近十年 (2006—2015) 我国城乡CPI的数据 (见表二) 。从表二中数据可以得知, 在大部分年份里, 我国城乡CPI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差距。从图二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 无论是城市CPI, 还是农村CPI, 其走势都与全国CPI大致相同。进一步看, 2006—2011年, 我国的农村CPI一直高于城市CPI, 直到2012年, 城市CPI超过农村CPI, 但两者差距并不大, 只有0.2%。2012年以后, 我国农村CPI与城市CPI交替领先, 但差距较小, 整体稳定在0.3%以内。

数据来源:2006—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2.2 波动趋势分析

从近十年的城乡CPI波动趋势来看, 前六年里, 我国农村CPI一直高于城市CPI[5]。这种局面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所致:一是因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业对农业进行反哺, 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长, 支付能力强, 其收入价格弹性小, 即对物价不敏感, 这些造成了农村CPI高于城市。二是因为农村价格调控能力偏弱。当CPI受到巨大波动时, 各地都会采取措施进行价格调控。城市在价格调控上资源、手段均由于农村、农村执行力度不如城市, 所以价格调控是弱于城市地区的。三是因为农村市场竞争不充分。由于地域原因, 农村商品的进货成本高于城市, 并且农村市场规模小, 商家数量也没有城市多, 这些都使得商品价格很难下降。四是农村基础建设不如城市。对于农村而言, 来自政府层面的公共品供给不足, 农村有较重的公共品建设负担, 从而降低了农村的消费品购买能力。五是因为城市和农村的边际消费倾向不一样。农村居民大多靠农产品获得收入, 而只有当农产品出售时, 农村居民才有收入。而消费却是连续性的, 因此农村居民的收入需要分配到全年的消费[6]。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 大多有稳定且连续的工资, 所以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城市, 农村CPI从而也比城市要略高[7]。另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速度不断加快, 其所产生的效果可能是致使城市CPI与农村CPI差距不断缩小、趋于稳定的因素之一, 加之国家政策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 我国城乡CPI之间的差距可能会延续当前逐步缩小的趋势。

3 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001年, 国家统计局建立了新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体系, 把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全部商品和服务项目共分为八个大类———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及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 它们所对应的CPI分别反映了相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程度[8]。

3.1 基本现状描述

近十年的八大类CPI数据如表三所示, 可以发现, 与全国CPI相类似, 食品类和居住类CPI在近十年的起始 (2006) 和末尾 (2015) 表现得较为一致, 其中居住类CPI只相差0.2%, 食品类CPI则完全一致, 同为102.3%。从图三可以进一步看出, 食品类和居住类CPI近十年的走势与全国CPI大致相同, 同样, 2008年达到十年来的最大值, 2009年为最小值, 其中食品类CPI波动相对较大, 居住类CPI则波动相对较小。而其他六大类CPI与食品类、居住类CPI相比, 波动则没有非常明显, 并且其走势与全国CPI相比也没有很强的相似性。

数据来源:2006—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3.2 波动趋势分析

从近十年八大类CPI的波动趋势来看, 食品类和居住类CPI与其他类别的CPI相比具备更大的波动幅度和更类似于全国CPI走势的波动趋势。由此可以认为, 食品类和居住类CPI可能是全国CPI走势的主要影响因素, 换言之, 食品类和居住类CPI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国CPI的大致趋势。为进一步验证, 利用Eviews7.0软件进行操作, 结果发现除了食品类和居住类CPI, 其他六大类CPI对全国CPI的影响并不显著。然后将影响不显著的变量一一剔除, 最后做全国CPI与食品类、居住类CPI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回归结果较好, 食品类CPI的权重是0.313050, 居住类CPI的权重是0.223532。这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证明了食品类和居住类CPI是影响全国CPI波动的主要因素, 其中食品类CPI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食品类价格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我国CPI的波动[9]。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三个层面对我国近十年CPI的基本现状和波动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 我国自身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受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较大, CPI的波动也由此显得不太稳定;第二, 我国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是城市CPI与农村CPI出现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而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加速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因素, 城乡CPI差距逐渐缩小且平稳运行;第三, 食品类和居住类CPI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国CPI的大致走势。因此, 对食品价格和住房价格的合理控制是我国CPI平稳运行的主要保障。

摘要:本文分别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三大方面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近十年 (2006—2015) 发展的基本现状和波动趋势进行归类分析, 以探求在过去十年间每一阶段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原因, 分析我国城市与农村居民价格指数的波动差异, 以及发现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的主要居民价格指数类型。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基本现状,波动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娟, 余灼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短期预测[J].统计与决策, 2005, (02X) :40-41.

[2]任洁.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实证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8.

[3]任兴洲, 漆云兰.2008年CPI分析及对2009年变动趋势的预测[J].发展研究, 2009, (03) :11-14.

[4]周丽晖.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有关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6.

[5]王敏.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2011.

[6]沈.中国城市和农村CPI差异研究——基于2001—2014年的数据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5, (04) :42-46.

[7]张彦利.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 2015.

[8]安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因素差异性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 2014.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篇6

一、黑龙江省消费价格指数的总体特征

2009年1-7月,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已降至98.8% (上年同期为100%) , 黑龙江省降到了99.1%, 高于全国平均值0.3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8项指标之中, 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烟酒及用品、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5项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值, 其中, 食品价格低于全国平均值1个百分点。其他如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居住等3项指标黑龙江省均高于全国平均值, 其中, 居住类高于全国平均值5.2个百分点,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高于全国平均值0.9个百分点, 交通和通信高于全国平均值1.4个百分点。进一步透视黑龙江省CPI结构可以发现如下两个问题:一方面, 由于我国价格指数构成之中食品类所占权重本来就较大, 加之黑龙江省又是个产粮大省, 因而黑龙江省食品类价格走低并不奇怪;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家庭收入中 (或总支出中) 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来越小, 恩格尔系数逐年走低, 站在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的角度来看, 相对全国来讲, 尽管黑龙江省食品类价格较低, 但食品类支出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毕竟有限;其他如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居住等项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价格则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这些数据可知, 黑龙江省居民的消费压力很大。2009年上半年, 黑龙江省人均收入在东北地区排名最低, 但物价却在东三省排名靠前, 这必将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二、黑龙江省CPI指数下降, 居民消费压力却不断加大

(一) 现象说明

通过图1可以看出自2007年上半年开始, 黑龙江省城镇居民食品类支出、居住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均出现上升状态。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较高追求, 消费性支出的增加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是物价的提高也是导致居民消费支出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可是我们通过图2可知, 自2007年上半年开始, 黑龙江省食品类价格指数、居住价格指数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只有医疗保健价格指数出现波动性上升, 但上升幅度很小, 和2007年相比涨幅较小。通常人们会认为, CPI指数下降, 说明人们的购买能力增强了, 应该会出现消费压力减小的情况, 但是现在恰恰相反。CPI指数的下降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较好的市场信息, 人们依然对物价怨声载道。

(二) 原因分析

出现这种矛盾现象, 自然要找出背后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人们心理因素造成的影响。即使猪肉价格有所下降, 但是整体的物价上涨趋势都会给人们造成物价高的心理感受。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 导致商家纷纷提高物价, 并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暗示, 使其能接受物价上涨的原因, 所以老百姓听的最多的话是, 现在什么东西都在涨价。所以即使有些商品价格有所下降, 但短期内居民心理上不会认为消费压力有所降低。下面分析与CPI衡量有关的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CPI变化的结构性特点

从CPI统计所包含的八大类商品指标来看, 食品是所有权重最大的分类项, 约占1/3;而猪肉又是食品分类中最重要的子项, 大致有占到食品的1/3权重。以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为例, 从2008年到2010年第三季度, 猪肉价格一度走低, 在很大程度上压低了食品价格 (见3) 。但是其他更多的食品子项目却表现为价格上涨, 尤其是蔬菜、水果等类别 (见图4) 。只不过, 由于猪肉权重最大, 在统计中压制了食品类别的总体价格水平。但是绝大多数种类的商品价格都在上升。这种普遍的价格上升, 使得居民对物价的压力感受尤为强烈。

原因之二:CPI指数核算有其不合理性

2009年上半年以来, 房地产市场回暖, 至今, 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房价均已接近或突破了去年的历史高位, 尤其是黑龙江省的房价上涨幅度尤为突出。房价的上涨, 也是居民对物价水平不满的重要原因。但是, 一直以来我国的CPI核算是排除房价因素的, 这也是CPI走势与居民物价感受矛盾的原因之一。

三、正确认识CPI波动, 提高消费水平更要靠收入的提高

当前, 人们对于CPI的谈其色变, 使得CPI变得妖魔化和恐怖化, 事实上CPI只是一种衡量物价水平的统计工具, 其自身还存在着各种技术设计缺陷等弊端, 因此CPI的波动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有限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不仅在于物价水平, 更要取决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支付能力。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大幅度提高, 但其增长速度仍低于同期的GDP的增长速度, 特别是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长期以来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必须客观面对并切实予以解决, 因为发展经济的本质目的就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与东北的其他省区相比, 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也大大落后于内蒙、辽宁和吉林, 这也必然影响到社会消费与CPI水平。2009年上半年, 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排名分别是10、12、22、28位, 2009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内蒙古、辽宁、吉林分别减少1686、1498、640元。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仅仅是构建我国消费增长机制的问题, 也不是单纯的促进消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问题, 而是能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能不能真正落实“执政为民”的根本性问题。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GDP增长率, 那么, 这种GDP的高增长显然是不健康的, 也是难以长期持续下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只有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才能有效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奇渊.解读CPI:统计数据VS居民感受[J].世界知识, 2009 (17) .

[2]葛亮.关于CPI持续上涨的成因分析及预测[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5) .

[3]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课题组.价格上涨的动因及调控途径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08 (6) .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篇7

关键词:指标体系分析,趋势研究,因素分析

近年来, 随着北京市各领域投资建设步伐的加快, 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环境、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逐步加深, 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资源污染并存的现状使得其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为及时了解和把握北京市城镇居民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发布的居民资源节约指数, 从居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资源节约行为、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多个层次角度对北京市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 为有关部门拟定资源以及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北京市环境资源政策背景介绍

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复杂的背景下,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科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等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体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北京作为中国首都, 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全面推行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目标的长期发展战略, 要注重城市建设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 并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 将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首都发展的长期战略。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全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 积极创建绿色消费体系, 加快完善绿色环境体系。同时加快工业企业节能、节水、污染减排改造力, 从而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结合相关政策发现, 北京不但注重城市经济发展, 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并以此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

二、北京市城镇居民资源节约指标体系分析

1. 指标体系架构分析

为了建立符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节约指数, 在整体的指标体系中, 将居民资源节约指数作为一级指标, 把资源节约意识指数、资源节约行为指数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指数等作为二级指标, 通过综合上述指标体系形成整体环境资源评价的有效支撑。在整体指标中, 资源节约意识涉及对环境意识与资源意识两方面评价, 资源节约行为涉及对个人、企业与政府三方面评价, 资源循环利用涉及对水资源循环利用、废旧资源回收与节能产品使用三方面评价。

2. 城镇居民节约指数趋势分析

居民节约指数从2006至2012年的数值依次为:66.8、71、70.7、72.9、76、66.4、68。从资源节约整体情况分析, 发现从2006年至2010年居民节约指数稳步上升, 在2011年出现拐点且数值下降较明显, 2012年指数再一次得到回升。对于2011年资源节约指数的转折趋势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调整。2011年是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 党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现状, 必须增强危机意识,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为有效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资源与环境保护措施, 内容涵盖水资源循环、阶梯电价收费、废旧金属回收与加强管理、太阳能及其它新能源使用等改革方案。由于国家加大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力度, 所以在更高标准要求下, 指标评分结果与前几期相比较会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是由于指数评价体系内部调整。为配合形势政策调整, 2011年资源节约指数体系在往年基础上有所改善, 在保持涉及原有资源节约意识、资源节约行为和资源循环利用三大基本内容的同时, 扩充了资源循环利用涵盖范围, 引入节能产品使用指数, 从而达到强调新能源利用的目的。新指标引入导致体系整体结构发生变化, 因此对最终指标评分结果产生影响。

3. 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通过研究居民节约指数总指标与二级指数间相关程度可以发现, 废旧资源回收指数与总体指数间具有较强相关性, 相关系数达到0.951, 证明了废旧资源回收指标的调整对于整体指数会产生较大影响。资源节约意识与资源节约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925及0.737, 与总体指数也具有较显著相关性。同时资源节约意识指数与废旧资源回收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814, 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在两个指标间具有共同因子, 因而建议可对指标体系稍作调整, 从而达到提取共同因素、减弱变量相关性的目标。

4. 调查因素分析

在对资源节约行为指数进行统计分析时, 主要从水、电、天然气和公共等四类资源进行研究。通过资源使用情况发现, 公共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 公共资源指数逐年上升表明其节约程度的提高, 水以及电力资源指数一直维持相对较平稳状态, 没有大幅度波动。天然气指数表现出逐年小幅波动下降, 通过分析7年间的数据说明:社会集体对公共资源使用的节约意识有所提高, 对于天然气的节约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在对个人、企业以及政府进行资源节约行为的调查中, 从历年情况分析, 个人资源节约意识普遍较强, 企业和政府相对稍弱。

三、政策调整建议

过去7年资源节约指数调查研究表明, 为实现将北京建设成为绿色节约无污染城市的目标, 应继续加强对于水、电等资源节约的宣传力度, 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尤其是媒体报纸的宣传力量, 建立更加完善的节约资源法律法规, 使资源节约理念贯彻于社会生活中, 使群众对资源节约的认识深化, 使资源节约的新举措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鼓励政府部门及企业参与到资源节约行动中, 并建立奖惩制度。在制度措施上, 对积极的节能行为予以奖励, 对浪费行为给予教育和惩罚, 促进节能行动的自主性和全民参与性。同时在高校中要强调资源节约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全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群将会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由此可以发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贯彻对学生资源节约的教育将会对建立资源节约长效机制产生重要影响。

探索挖掘资源循环与废品利用的新型方法, 把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载体。要大力推广节能产品和新能源产品, 扩大节能产品的推广与销售渠道, 增加消费者对其接触和了解的机会, 同时控制产品价格, 使节能产品和新能源产品相对同类产品具有突出的性价比;对采用节能技术和推广新能源使用的生产企业要相应的给予政策扶持和补贴优惠, 加大对节能产品生产行业的扶持, 拓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渠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市场, 促使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王文举, 丁立宏.《北京市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指数》.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2]纪宏, 丁立宏.《北京市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指数》.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3]吴启富, 张传宝.《北京市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指数》.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4]刘黎明, 王华强, 张晓珍.北京居民资源节约指数调查研究.北京市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指数.研究报告, 2009,

[5]刘黎明, 孙娜娜, 武云.北京居民资源节约指数调查研究.北京市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指数.研究报告, 2010

[6]刘黎明, 李宇, 郑冰.北京居民资源节约指数调查研究.北京市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指数.研究报告, 2011

[7]刘强, 陈晨, 郑冰.北京居民资源节约指数调查研究.北京市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指数.研究报告, 2012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篇8

【关键词】城镇居民 幸福指数 结构分析 证实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厅课题《武汉市城镇居民幸福指数结构分析及实证研究》,课题号是14G174

【中图分类号】F224;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45-01

幸福指数的最早理论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他认为:幸福= 效用/欲望,效用越大,欲望越小就越幸福。他列出影响效用的因素有:物质财富、健康状况、生活环境、社会公平、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实现;影响欲望的因素为:人的个性、人生观、忍耐力、内在修养等。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库克则将幸福指数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人幸福指数,包括人们自己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在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人际关系、安全状况、社会参与、未来保障等方面;另一种是国家幸福指数,包括人们对国家当前的经济形势、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状况、政府及商业形势、国家安全状况等多个方面的评价。

一、武汉市城镇居民幸福指数结构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幸福指数与生活质量直接相关。通过对武汉市城镇居民幸福感和幸福指数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幸福指数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密切的联系,是现代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们还不能说幸福指数就等同于生活质量,幸福指数高生活质量就一定高,但是我们却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幸福感的生活是一种缺乏质量的生活。正因如此,通过提高幸福指数来提高生活质量,就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的选择。幸福指数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通过人们内在的主观感受,提升主体的快乐,进而增强对生活质量的积极评价。武汉市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使居民的幸福指数有了明显的提高,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实现自己的目标感到很有信心”在个人价值实现指数中最具影响力,其次分别为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优势、对未来的较好预期、在工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十分有信心等。居民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或有较高的预期,说明对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自然会提高幸福指数。另外,自身的优势多、能力得到发挥,内心的满足感会增加,幸福感也会提高。按照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经济收人、付出与收获相符、社会单位提供的机会、丰富的休閑娱乐活动和社会保障体系,都是以物质条件为主。由此看来武汉市居民的忧患意识特别强,凡是增强稳定感的物质条件稍有提高,幸福感就会增加很多。激烈的竞争和忙碌的生活使武汉居民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选择,安逸的生活会使他们感觉幸福程度高。从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学历的高低与幸福指数成负相关关系,在其他因素相近时,学历越高越感觉不幸福。

二、相关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切实重视民生,把影响人民幸福的现实问题解决好对地方政府而言,让居民的幸福度有长期的稳定的提高,比提高居民目前的表面的幸福更为重要。

第一,就业是民生之本。武汉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城镇就业困难的群体,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给他们提供特殊就业照顾和就业援助,支持他们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消除各种安全隐患,防止恶性安全事故发生,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第二,教育是民生之基。政府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拨款。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劳动者就业的能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

第三,分配是民生之源。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个人,必须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橄榄型”的分配格局,减少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社会失衡心理,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第四,社保是民生之依。要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二)个体居民应注重自我心理调试,增加幸福感

作为武汉市广大城镇居民个体,应以城市主人公的精神和态度,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学会调整心态、释放压力,以降低自己的“烦恼指数”,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归纳起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提升自己的生理健康幸福感。保证自己合理、规律的休息时间,晚上十一点前入睡,中休45 分钟,周末去健身、打球、KTV、郊游、吃顿大餐等。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方式锻炼身体,尽情地将一周的疲惫发泄出去,避免积劳成疾。幸福的人从不把自己的生活与健康弄得一团糟,积极的身体锻炼和有条不紊的生活,有助于保持轻松的生活态度,也更容易让人感到满足、自信和快乐。

2.提升自己的情绪幸福感。每个人在社会上生活,都离不开周围人的帮助和指引,学会感恩,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令人开心的事情上,心中常有喜悦滋生,能让自己经常处于心情愉快之中。

3.提升自己的社交幸福感。一个好的生活状态,除了自己的家人、亲友外,应该是常有新朋友的加入。一个新的朋友,会带给你新的知识、新的人脉圈、新的起点。抛弃过往一些陈旧的思想包袱及那些老是用过去眼光来看待你的人,才会有新的成长。

4.提升自己的知识幸福感。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未来。活到老,学到老。这些话在当今这个社会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不贪图安逸,不抱怨生活,选准一个目标,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

5.提升自己的工作幸福感。勤奋工作,是为了更理想的生活。研究发现:专注于某一项工作活动,能够刺激人体内特有的一种荷尔蒙的分泌,让人产生愉悦的状态。工作能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智慧、发现人的聪明才干,让人感到被需要和责任感。

三、结束语

从现实的发展来看,人们在基本的物质消费条件得到满足之后,更加关注的是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对幸福指数更加重视。通过对武汉市城镇居民幸福指数结构的调查分析一再证明,没有幸福感的生活是不幸的,更谈不上生活质量。只有充满幸福的生活才是有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调查与分析 篇9

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 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调查与分析 系别专业班级: 信息管理学院网络工程专业

第一作者联系电话 1826618

城市居民幸福指数调查与分析

一、社会实践目的

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幸福指数也是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或者说是生活质量的高低值。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来对自身的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它是城市环境、居住现状、物价状况、个人状态、家庭状况、工作状况的满足感、快乐感、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幸福指数”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被频繁提及的话题。为了进一步了解人们对生活、情感等满意状况,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调查人们普遍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对人们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从这次调查中研究探讨在哪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了人们幸福感,更高层次上要求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基于此,我组成员对德州市德城区部分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

二、社会实践内容

(一)调查方式

为了保证调查所得到的信息准确可靠、方便统计的前提,所以决定本次调查所采用的方式是随机发放问卷当面填写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为98份。

(二)调查区域

调查区域在以德州学院为中心十公里范围内。

(三)调查内容

基本情况是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相关信息的采集。我们将判断幸福指数的途径分为以下六个方面:城市环境、居住现状、物价状况、个人状态、家庭状况、工作状况。从这六点出发,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旨在清晰的了解受调查人群的具体情况,以便我们统计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三、社会实践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73%的德城区居民感觉到非常幸福,15%的居民感觉一般,11%的居民感觉不幸福,另有1%的居民拒绝回答或表示说不清楚。调查数据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城乡居民都感到生活幸福。从调查对象的分类看,有以下特点:

城市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农村。城市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1.4%,不幸福的占19.6%;农村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73.4%,不幸福的26.6%。男性居民幸福指数略高于女性。男性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2.6%,不幸福的占17.4%;女性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79%,不幸福的占21%。年轻居民幸福指数高于中、高年龄居民。17-30岁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最高为85%,不幸福的为15%;30-50岁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0%,不幸福的占20%。高学历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其他学历居民。学历越高幸福指数越高。大专、本科及以上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8%;高中以下学历为76%。

月收入高的居民幸福指数高于收入低的居民。个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92%;月收入在2000-5000元占86%;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占77%。表明在当前生活条件下,居民收入直接影响着对幸福的感受。挣到“钱”才能挣到“幸福”。但是也应当看到,也不是越有钱,人们的生活就越幸福。

居住环境好的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居住环境差的居民。居民对目前住房满意率为79.3%,不满意的为10.6%。他们的住房环境、房屋质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压力和负担也相对少了许多。

本次调查主要是对受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生活环境、情感和工作等方面进行的了解,下面我们将围绕研究人们幸福指数的高低及其影响较大的原因的目的,再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比较。

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有很多,造成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差异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各方面都会影响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德州市近几年的发展可以看出德州市德城区的发展状况很好,但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反映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也是可以推动德州市经济的发展,但这方面需要很大程度上依靠我们的政府。根据我们调查统计的结果,就如何提高德州市居民幸福指数提几点建议:

1、增加居民收入。

这主要要靠政府,加快推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结合德州现时的产业基础和土地资源状况,在推动现有一些企业增资扩产、提升水平的同时,扩大就业机会和空间。加快社区商业布局发展,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渠道。也可以激励群众自主创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工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比如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

2、重视和正确引导经济发展。

经济感知对工作幸福感和政治和谐感影响最大,因此政府在制定和调整政策时,依然要倍加重视发展经济。目前在经济方面居民变现最不满的是物价和房价,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正确引导经济发展,政府还要充分了解居民生活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地制宜,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应对的措施也不同。

3、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为了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首先应该引导人们的心态向乐观积极的方面发展,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也能调整和化解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另外还要增加公共绿地,健身场所及设施,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都说健康是福,很多因素影响居民健康,比如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工作压力等。居民生活条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作压力小了,居民区的医疗条件好了,也会影响到居民的幸福指数,居民的幸福指数也会有所提高。

4、提高政治和谐感。

政治和谐感是最需要强化提高的国民幸福指数的部分,它与工作满意感、生活舒适感的相互影响比较小。但这不意味着政治和谐感对主观幸福总体水平没有影响。因此,要提高政治和谐感,就要更多地从体察民情民意、顺应民心民愿、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简化行政办事程序等方面抓落实。同时政府也要自查自律,树立公正廉洁好行象,这样才能增加政府机制的公信力。

5、提高居民文化水平。

根据这次调查可以发现,居民的文化水平也会影响居民的幸福指数,居民文化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就业问题和精神文化素质,也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收入、生活、工作、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6、提高环境卫生,绿化净化文化等。

四、社会实践结论或体会

幸福指数下降存在外部因素同时也存在人们的内在因素。快节奏的生活是人们越来越感到不安,生活中的不安定减少了人们的归属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增长,紧紧的温饱亦不能使人们感到满足,感情、思想、生活方式等严重制约着人们的幸福。人们的意识水平普遍上升,人们对物质上的追求也不断增加,物质化的社会幸福感大大降低是必然的。想想8090的新一代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赶上了这个烦躁的世界,社会发展的步伐太快,是他们过于物质化,还是社会过于急速化,他们在为今天无钱消费而抱怨时,是市场经济让他们在竞争中无法提高收入而失去了消费的自由,还是有钱无证而寸步难行失去了就业的自由。

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是没法比的,但是那时候的人绝对比现在年轻一代幸福感强烈,不是为别的,是因为有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相比现在快速便捷的文化显得是那样得磕磕绊绊。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金钱不是唯一能够带给人们快乐的东西,但信仰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精神上的支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怎样求得生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尺度。

通过这次调查不难发现在少数人看来他们是不幸福的,这不仅仅表现在各种物价上涨,还来源于各自的生活压力和外界不同的权利威胁。人是有需求的,满足需求的同时自然会会激起欲望,就像山里和尚讲故事的故事一样,回环往复,永无止境,真正关键的是能够珍重身边小小的幸福,学会生活。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个人也要学会知足常乐,感悟生活,寻找幸福。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85。[2] 李英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人民出版社,2002。

[4] 胡锦涛.《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05。

[5] 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R].学习出版社,2003。

[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4。

录:

德城区幸福度指数问卷

年龄

——

1、您的性别:

□ 男(43.9)

□ 女(56.1)

2、你的居住地:

□城市 68.7

□农村 31.3

3、您的受教育程度是:

□初中 23.6 □ 高中35.5 □ 大学 35.2□ 大学以上5.7

4、您月平均收入(指全部收入)大约是: □ 2000元/月以下11.8 □ 2000~5000元/月78.4 □ 5000~8000元/月 9.8□8000元/月以上0

5、您对您的居住地的社区环境(包括绿化、净化、文化等)满意吗? □非常满意 12.9 □满意 61.4 □一般15.1 □不满意6.8□非常不满意3.8

6、您对您现在的住房条件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6.9 □满意44.8

□一般27.6 □不满意15.4□非常不满意 5.3

7、您怎么看目前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 □非常满意2□满意2.7□一般1.2□很不满意3 □不清楚1.1

8、您对您的人际交往满意度如何? □非常满意 6.8 □满意 87.4 □一般3.8 □不满意2□非常不满意 0

9、您的身体状况和锻炼程度如何?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身体非常健康8.8 □能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55.7 □有时候参加体育锻炼,身体一般 19.2 □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状况较差5.3 □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状况很差 6.1□说不清4.9

10、您希望通过幸福培训课程的学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 如何经营一段美满的婚姻25.8

□ 如何培养卓越的孩子32.7

□ 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14.6

□ 如何塑造超凡脱俗的形象2 □ 如何打造家庭、事业、朋友三大团队 9.7 □ 如何获得时间、心灵、财务自由 15.2□(其他学习目的请自由填写)

11、您觉得您的幸福人生由哪些元素构成? □ 财富与物质17.5 □ 理想的爱人21.2

□ 浪漫的爱情12.7 □ 幸福的家庭20.4

□ 杰出的子女 10□ 成功的事业11.4

□ 良师益友 0.7□ 健康与长寿5.6

□ 名垂青史0.2 □ 自由的生活 0.2 □ 生命智慧0.1

12、您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可多选)□社会公平、正义8.5 □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12.7 □社会保障体系10.9 □房价32.1 □医疗2.8 □教育公平1.5 □就业18.2 □社会安全 6.1 □食品安全7.2

13、您是否愿意成为一个帮助更多的人成就幸福生活的幸福教练?

□ 愿意80.7 □ 不愿意19.3

14、假如幸福感最高分为100分,您认为您现在的幸福感可打多少分? 非常幸福 85-100

一般

60-84

不幸福

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分析 篇10

消费者信心指数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CCI) 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 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 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是监测经济周期变化不可缺少的依据;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是用来预报市场变化的指标。

消费者信心指数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构成。其中, 消费者满意指数是反映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和耐用消费品购买时机评价的指标, 消费者预期指数是反映消费者对家庭经济状况和总体经济走向预期的指标。消费者的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分别由一些二级指标构成: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与未来一年的预期及未来两年在购买住房及装修、购买汽车和未来 6 个月市场变化的预测。因此, 我们由消费者影响因素及相关经济理论可以综合得知影响消费者信心的因素。

续 表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从2010—2011年2月, 14个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图形可以看出, 自2010年8月开始, 消费者消费指数呈严格下降趋势, 107.3下降至99.6, 说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下降, 对预期通胀的担忧加剧, 对当期经济形势和未来总体经济走向不看好或者出于模糊状态, 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不足, 消费满意度下跌。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跌,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消费者通胀预期的上升、尤其是对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担忧, 是导致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美国科学研究委员会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SRC的长期研究表明, 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与CPI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甚至有人认为, 往往消费者对通胀的估计要高于相关的专业人士。面对快速上涨的物价和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测致使消费者将目光投向投资领域, 2010年我国CPI保持较高的增速, 通胀预期强烈。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在“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发布会”暨“通胀预期影响下的消费行为”研讨会上说。他表示, 食品价格上升为消费者的关注事项之一, “食品价格的上涨, 加大老百姓通胀预期”。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称“通胀实际上降低了实际购买力”, 通胀的影响对于中低收入人群影响更大。

(2)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是导致消费者信心指数下跌的另一原因。自高校持续扩招以来, 每年毕业生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 大学毕业生及整个国家的就业受到了强烈影响, 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和难点,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正因为如此, 消费者对未来就业的预测及与之相关的收入预测下滑。加之目前的通胀形势, 致使消费者实际收入预期减少;因此一些消费者将目光转向房产、证券基金等兼具投资的领域, 股票、基金等个人投资领域具有变化频繁和对经济形势响应迅速的特点,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非常直观, 因此经常被消费者当做经济形势的风向标。当然投资类消费产品所引起的消费价值增加对消费意愿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3) 居高不下的房价挫伤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基于中国多数消费者的传统思想, 房子几乎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居高不下的房价及对房价上涨的预期着实成为工薪阶层的一个难题, 也是白领一族的巨大生活负担, 而我国目前低收入群体占多数。因此, 多数消费者为了“房”不得不放弃其他方面的消费。我们可以想象:一套房子上百万, 对于工薪阶层的小两口来说还敢花钱消费吗?双方的老人还敢消费吗?高房价阻碍了居民的消费升级, 削弱了消费增长的后劲, 使刺激消费的政策受到很大干扰:首先, 高房价让许多人沦为房奴, 在沉重的房贷压力下, 对家庭的未来消费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例如, 大部分收入将用于房贷月供, 这不仅会导致一般住房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全面萎缩, 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力资本提升, 最终将导致这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固化和消费能力的削弱;另外, 高房价改变了人们的预期, 增加了预防性储蓄需求, 使多数人不敢消费、谨慎消费。房价的过度上涨, 导致众多中低收入阶层, 在城市住宅资源方面, 逐渐边缘化, 只能望房兴叹, 使巨大的消费潜力得不到释放, 已成为当前制约消费扩张的最大阻力。

(4) 利率的持续上调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意愿。为了有效抑制通胀, 国家实施了调升利率的货币政策, 以此来收缩流动性应对通胀。另一方面, 利率的上升导致消费者储蓄意愿的提高, 基于中国大部分国民的预防心理, 一大部分消费者还是把储蓄作为理财的首选地位, 目前有一半以上消费者将储蓄作为主要理财方式, 另外随着消费者保险意识的增加, 消费者的收入一部分用于保险领域。我们知道, 储蓄和消费是相对的, 储蓄意愿的上升必然会影响到消费的提升。

为稳定并提高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 政府从稳定物价、抑制通胀、调控房价、就业、生活等角度切实提高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温总理在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2011年政府重点工作之一;自2010年始, 中国房地产政策已由此前的支持转向抑制投机, 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政府先后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 政府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制定了具体的政策并狠抓落实, 如促进发展, 扩大就业, 调整结构, 增加岗位, 抓好培训, 改进服务, 帮扶特困, 鼓励创业等。我们希望也相信:我国国民消费信心指数将不断得以提升, 国家经济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摘要:消费者信心指数是一个观察国家经济发展变化比较灵敏的基本经济参数。本文以近1年多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依据, 结合趋势图和国民经济发展态势, 对消费者信心指数发展趋势进行因素分析, 包括物价水平、收入与就业、购房与投资等方面。

上一篇:现状调研分析下一篇:调节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