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建筑场景分析五篇

2024-06-08

大学教学建筑场景分析 篇1

关键词:场景,教学建筑,复合化,并置,拼贴

在我国春秋时代,大教育家孔子在杏坛下传道、授业,弟子们围绕而坐,相传鼎盛时期有弟子三千;Louis Kahn曾对学校的本原回归为一棵树[1]。随着千百年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变革,学校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它对于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这一使命却是亘古不变的。从大树下的席地而坐到教学楼中的探讨、交流,一种和谐的氛围始终萦绕其间,久而弥芳。

因此,校园建筑场景的核心是学习和交流;检验教学建筑设计的好坏,一个重要因素:是否形成了场景,即能否提供给人舒适方便地学习和交流,以体现大学精神。

1 场景的概念及意义

1.1 场景的表层含义

场景这一概念多用于艺术作品(如绘画、诗歌、戏剧、电影等),它是构成这些艺术的基础。

在绘画中,场景是直接表现和刻画的重点。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通过散点透视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汴京盛平时期繁华的城市生活场景(见图1)。

1.2 场景的深层含义

场景的深层含义是指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或是刻画的对象,而是视为社会、习俗、人的行为和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建筑环境所形成的现象。它反映了文化、制度、习俗、行为、心理等,同时也对它们构成影响(见图2)。

场景的深层含义更加契合建筑学的研究范畴,它不仅仅指单纯的物质空间,还包括了在其中的使用者及他们之间产生的行为所形成的氛围和景象。将主体——使用者作为构成和影响场景的重要因素,对于建筑的设计和评价有着深刻的启迪。

在建筑实践中,可以通过设计场景和组织场景来思考和设计建筑。

正如阿摩斯·拉普卜特说:“设计的目的就是创造为使用者着想的环境及其组成部分,也即形成场景并予以“布置”,以满足使用者的愿望和活动需要。”[2]因此,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设计今后为人所用的场景。从场景的角度出发,研究场景的生成和组合,是一种建筑学的设计方法。

Bernard Tschumi等已经在试着运用文学作品或电影中的场景设置、逐渐消退以及跳跃、剪切等处理手法,映射到场景策划,来打破传统的场景叙述时所采用的方法。具体主要归纳为:顺序、插叙、倒叙、并叙、断叙等。

2 场景在教学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解析

2.1 巴黎马恩建筑学校——场景的容器

巴黎马恩建筑学校(Marne School of architecture)是屈米在法国设计的一座教学建筑,在这座建筑中,充分反映了他的一些建筑思想,即将建筑的形式与事件、活动结合起来考虑,他相信建筑能够通过形式的组织以刺激和加速(accelerate)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甚至将公共空间的舞台扩大到极限,以激发场景的产生。

该建筑位于巴黎郊外,屈米在其中定义了一个巨大的室内非功能空间(unprogrammed),他将建筑设想成“许多事件的发生器(building-generators),一个浓缩的城市,并能够对处于转变中的社会和文化起加速作用”。他将许多功能安排在一个巨大的中心空间中(25 m×100 m),内含了一系列功能体,包括讲堂、阅览室、艺术展示、咖啡吧等,整个空间成为一个巨大的舞台,人们围绕或进入这个公共空间,运动激发了这个空间的活力,其中有着各种场景的出现,许多行为能在其中发生,如庆祝、娱乐、相遇、讨论、工程和装置艺术的展出等。作为一个社会和文化性的场所,这个地方由此也聚集了来自于学校的人们。

这个建筑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漫步场所,就象一座城市,它有多个场景的叙述路线。从南部主入口进去,人们到达接待区,那里有展览和酒吧区,沿着斜方向人可以走到一个有400座位的小剧场,并可以到达工作室。当然也可以走捷径——通过楼梯走到研究区、管理部门或者工作室。也有其他的一些捷径,从礼堂的屋顶,直接从管理部门或办公室到达工作室。

从中央大厅可以看到工作室里的场景。这些场景也是作为一所学校意象的一部分:学生和老师能够看到周围正在发生的事件——信息、交流、讨论。南向(面对大厅)两层高的工作室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而北面光线则比较稳定,能够便于使用电脑进行建筑设计。

工作室和绘画室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分别适应25人,50人和75人三种不同规模人数的班级使用,研讨室和交流室穿插在工作室中,以鼓励工程设计和历史理论同专业之间的交流。

以上这些设计都是对于新世纪下新的教育方式的适应,使得整个建筑成为一个场景的容器,激发着各种事件的产生。

2.2 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克学生活动中心——场景的并置与拼贴

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克学生活动中心(McCormick Tribune Campus Center)将众多功能并置,实现建筑与生活的融合,形成各种场景的拼贴,是库哈斯体现其“文化拥塞”观念的典型案例。

学生活动中心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伊利诺工学院,一条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轻轨从中穿过。

伊利诺工学院最初是由密斯规划设计,是一个开放式的校园(见图3),虽然这个校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在实际使用中却不能令人满意,缺乏足够的人气,库哈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从统计上看,一个学生和他/她家长会在来到校园后5 s内决定是否会申请该学校。用这一测试,密斯的IIT校园有麻烦。”校董们也知道这个麻烦,因而在1997年举办了设计邀标,用东西校园之间的一块空场来建设新的校园中心,以激活整个校区。而这个项目的地段十分合适,其紧邻城铁车站,又是校园的几何中心,是借助人气来带动生机的理想场所。

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是个大杂烩:会议中心、校园信息接待中心、娱乐中心及无人区的空地、书店、饭厅……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没有分段,每一个要素部分是根据其特别的位置连接起来以恰到好处地回应场地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商业、娱乐、学院和实用设施、停车场等。

库哈斯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努力用最小的建筑体量让场地重新充满生气,把这些大杂烩原色并置:密斯的房子成为校园中心的一部分,高架铁路也成为其中一部分;不同功能并置起来,整个建筑内的场景形成了一个马赛克式的拼贴,虽无空间序列上的逻辑,却有一种让能发生的事都随心所欲地发生的逻辑。

库哈斯的近距离的并置在他的《癫狂的纽约》起就一直推崇高密度的文化拥塞(Culture of Congestion)是一脉相承的;场景的比肩接踵带来了文化性的繁荣,带来了城市化的生活,带来了建筑的戏剧性和文学性。如高架桥过往的地铁产生的声音就象在立体影院一样从头顶上三维地滚过,使建筑的体验充满着奇特的场景性。

库哈斯将人们的生活、行为完全与建筑结合起来,使得它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库哈斯眼里,IIT校园中心不是建筑,而是路,一些连系东西校园建筑之间的路(见图4),人们只不过在这个片断上能够歇歇脚,打打乒乓球,坐下来上个网,吃口饭,听个路边讲演,找个交友的借口,读本书,躲场雨……这样,校园中各条路径引入了建筑内部,使室内成为室外的一个延伸,或者建筑本身是契合原有基地,融于众多场景之中,是原有活动的一个部分,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见图5,图6)。

在对学生的使用调查中,一些学生的评价能够反映这个建筑所起到的作用,以下是学生的使用评价[3]:

材料工程,一年级。

“不管你喜欢什么,反正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来到活动中心。我认为它很有利于大家之间的交往,而且从它对周边地区的积极影响来看,它也具备了足够的建筑重要性,尤其是离高架铁道这么近。”

女大学生,在职一年级。

“我非常喜欢这栋建筑。喜欢办公室的玻璃,它毫无闭塞感,还可以让我看到外面的情形;喜欢发亮的地板,还有橙色的外墙。从MSV到国家大道的‘小路’上总有许多人,而且学生们整天泡在休闲区里。在冬季,当其他的东西都一律呈单调的灰褐色时,这里明亮的橙色却能够给人们带来快活的心情……。

当初看到最终的设计方案时,我很失望;可是一旦置身其中,我立刻就爱上了它。我觉得这里相当漂亮,非常吸引人。这里有许多可供休息的地方,你甚至可以在路中央歇脚,或者找个隐蔽的角落藏起来。甚至还能迷路了呢,特别好玩。学校里其他建筑都太简单了,我喜欢这个更复杂的地方。”

这个建筑的最终效果实现了最初校董们的设想,集聚了很多场景,成为激活整个校园活力的动力点。

参考文献

[1][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M].黄兰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和建筑设计[M].常青,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美]阿摩斯.拉普卜特.住屋形式与文化[M].台北:境与象出版社,1979.

[4][美]Martin Pearce.大学建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大学教学建筑场景分析 篇2

内容摘要:

本次调研以郑州大学教学区建筑群为主体,以郑州大学图书馆为例,对建筑功能与结构的相互联系和郑州大学建筑的结构、选材、选型和设备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首先讨论教学区整体建筑结构与功能的配合形式,再以郑州大学图书馆为例,研究建筑结构、材料、设备、选型的特点。

关键词:建筑 结构 功能

郑州大学核心教学区位于郑州大学中部,分为南、中、北三个教学区和元和广场,整体呈扇形分布,体现对称之美。

建筑结构的功能需要满足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三个要求。郑州大学核心教学区的建筑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教学的场所,因此,为了方便教学,在保证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看到:

1)在教学楼之间采用了大量架空的走廊来连接楼层。以南教学区的教学楼为例,南2、3、4、5都通过在不同楼层间设置走廊与南1号楼连接,而其它们之间也有很多同样的走廊来连接,这样省去上下楼而直接从走廊可以很方便快捷的到达其他楼的教室。

2)在三面都有教学楼的空地上设立与二楼平齐了大平台。以南三为例,在南三东西楼之间的空地上设立的与二楼平齐的平台为例,平台由比较宽的台阶与地面连接,符合此处人流量大的特点而且较高的台阶显得更加大气,在平台下面有很大的空间,此处有小型超市和自行车停放处,更加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3)在教学楼的内部,采用了内廊式的过道,这样充分利用了建筑内的空间,而且教学楼内部的柱子都埋在了墙中,过道里看不到柱子,方便人们行走,另外,有几幢楼的楼梯采用的是双跑楼梯,这样便于分散过于集中的人流。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合理的布局,在合适的位置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使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来弥补其他地方的不足,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并发挥建筑本身的功能,方便人们的日常使用。

下面,我们以郑州大学图书馆为例来分析建筑材料、结构形式、建筑设备等技术内容及选型特点和利弊。郑州大学图书馆位于核心教学区东面,采用的建筑材料丰富,结构形式复杂,建筑设备齐全,选型特殊,是一幢独立的大型综合性建筑,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

a)建筑材料:

由于高度和所需的荷载并不大,五层的图书馆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料。外墙面镶嵌有大块的瓷砖,与较大的混凝土柱子结合立体感非常强烈,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中庭的顶采用的是钢结构屋顶并铺设玻璃屋面,可以起到很好的采光效果。

但是图书馆很多地方的混凝土需要现场浇注,延长了工期,另外,钢筋混凝土材料不利于隔热,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外墙的瓷砖耐久性不太好,长时间风化作用下可能会脱落;由于天井的跨度很大,对单坡的钢结构屋架的受力要求很高,当降雪量非常大的时候,不能及时排出屋顶的积雪可能会对屋架造成很大的压力。

b)结构形式:

郑州大学图书馆采用的是“回”型的天井式结构,中庭高达五层,包含大量的走廊和楼梯间。由于合理的布局,楼层的面积由下至上依次减小,呈现出很多的“阳台”,这样不但减轻了建筑本身的自重,还使得图书馆内部的空间获得了较高的利用率。比如在一楼两个报告厅顶部连接二楼走廊的平面上布置了很多桌子供学生使用,此处的采光效果很好,视野也极佳;结合图书馆的“回”型结构安置了很多楼梯和走廊,大部分楼梯都是旋转楼梯,这样不但节省了空间,而且使得图书馆内部颇具立体美感、交通非常便利,四个角上的楼梯间安置的落地窗使得此处的视野效果非常好,适宜学习;中庭顶部采用钢结构的屋架解决了中庭跨度大的问题;图书馆采用框架结构,使得阅览室的开间都非常大,符合阅览室的使用要求。

相应的,天井式的结构形式会导致天井中间的采光很差,阅览室的大开间也会产生采光问题;图书馆内很多旋转楼梯单跑长度过短而且比较狭窄,在转弯处容易造成拥挤,若果发生火灾,可能会影响人群的疏散。

c)建筑设备:

在采光方面,郑州大学图书馆采用大量的大立面玻璃窗,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结构上导致的采光问题,并在建筑内部安装了很多补光灯,采光效果良好。通风方面,中央空调和大量窗口的使用使得图书馆内的自然通风效果很好。防火方面,交通空间和阅读式之间采用卷帘门分隔,并且安置了必要的消防设施,加强了安全保障。给排水方面,每个楼层都有很多卫生间,很少看到输送管道,安排较为合理。

然而,大量玻璃的使用隔热效果很差,在夏季的时候会造成图书馆内部温度高,使用空调会浪费大量电能,不利于环保。

d)选型特点:

郑州大学图书馆整体呈“回”型,外部立面经过切割和分离,立体效果明显;采用了大量的条形窗,即满足了采光需求,而且也使得建筑整体更加通透;另外,四个角上的楼梯间外墙延伸,加长了图书馆正面的面积和立体感,入口处极宽的台阶显得更气势磅礴。

图书馆主楼在二层,正由于入口处多级台阶的选用导致残疾通道只能先通过台阶下的小门进入图书馆,不便于残疾人的出入。

通过上述的分析,建筑材料、结构、设备和选型之间彼此相互联系,往往更具建筑实际的功能而选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材料、设备、选型,在实现建筑功能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以上几种因素的相互制约,需要人们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比如在图书馆的选型中,方形、圆形的结构是比较适合的,因为人们需要在图书馆内查找资料,方形、圆形的结构占地面积大且便于人们在里面快速移动。再比如图书馆要求开间和进深都比较大,因此造成采光的不足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在设计时分析建筑本省的功能,合理布局、恰当安排可以减小弊端,甚至化缺点为优点。

2013年雅思听力场景分类分析 篇3

在Section One中,占比最大的分别是文艺、参观类;租房场景以及工作面试场景。旅游参观类和租房场景一直是Section One的经典场景,工作面试场景在2013年的考试中比重增加,考生们可能因为对于这个场景的些许陌生造成做题障碍。在2014,考生们仍然需要关注工作面试场景。

Section 2延续以往的传统,生活场景中的旅游参观类及租房类仍是这部分的出题主流。Section 2单人独白这一特点使得学生们对于信息的提取和过滤难度加大。另外,占比27%的商务场景甚至超越了租房场景,这也要求考生们对于这一场景的进一步熟悉。

Section 3最多的学术场景就是入学咨询、论文探讨以及课程类场景。论文探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论文的布置、格式等探讨,另一种是论文内容的探讨。这两种分类难度也不同,就内容探讨的场景难度更大,对考生的通识知识以及词汇有较大的要求。另外,中国考生对国外学术场景体会较少,这方面场景知识的补充需要加强。

场景歌教学设计 篇4

识字、写字和学习数量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

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运用数量词。

教法设计:

情景教学法

学法设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就让我们高举队旗,吹响铜号,高高兴兴地出发吧!(课件播放,少先队员举旗吹号去旅游的活动场面)

1.交流场景,出示词语。

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2.理解词语,识记生字。

(1)辨析比较“队”和“对”。对、队。

xx号入座xx员xx不起排xx

(引导学生先认真)

(2)铜号:丰富语境识记“号”。

看图认识“铜号”,出示长号、短号、小号、圆号的图片;结合一年级课文《青蛙写诗》,引出“逗号、句号、省略号”,复习不同的标点符号。在认读中巩固生字“号”的识记。

(3)一队“红领巾”:平常说“一条红领巾”,这里为什么说是一“队”红领巾?这“一对红领巾”指的是谁?

二、初读课文,了解场景。

1.配乐听读,感知课文。

教师:“红领巾”们,我们的旅游马上开始了!先来听导游的介绍,了解我们这次旅游的安排(配乐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交流场景。

教师:借助拼音,读读儿歌,读完后想想这次旅游要去哪些地方?

3.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沙滩:读读词语,说说这两个字的相同点。

艘、舰:比较发现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明白,带“舟”的字都和船有关。

帆:看图认识帆船上的“白帆”,引导学生了解“帆”字左边的巾表示的意义。

4.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

垂柳:看图感受柳条的“垂感”,理解“垂柳”。春天,柳树长出了碧绿碧绿的枝条,像无数绿色的丝带挂在枝头,微风吹来左右摆动,唐朝诗人贺知章是这样描写这些垂柳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背诵儿歌,积累运用。

1.拍手游戏,背诵积累。

教师:小朋友,让我们在田间休息一下,做做课间操,玩玩拍手歌游戏。

你拍一,我拍一,一只海鸥展翅飞。

你拍二,我拍二,一片沙滩在眼前。

你拍三,我拍三,一艘军舰真好看。

你拍四,我拍四,一条帆船向前驶。

你拍五,我拍五,一方鱼塘许多鱼。你拍六,我拍六,一块稻田庆丰收。

你拍七,我拍七,一行垂柳燕子戏。

你拍八,我拍八,一座花园开满花。

你拍九,我拍九,海滩边上走一走。

你拍十,我拍十,乡村风光真美丽!

三、比较发现,指导书写。

观察“巾、队”,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字巩固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

二、情境教学解读课文。

1.看图说话,合作探究。

(1)学生合上课本,观看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图片,并填空。题目:一(丛)翠竹一(块)稻田一(道)小溪石桥

(2)小组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3)学生看课文,对照自己的答案思考,为什么答案是这样的。

2.解读课文

(1)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2)教师逐一展示课文中的各个场景,分别进行讲解。

如:一只海鸥,海鸥是一种鸟,用于描述鸟的`量词是只,如一只小鸟。

一片沙滩,沙滩远远看去是一片一片套,所以是一片沙滩。

一艘军舰,军舰是大型的船,如一艘船。

一条帆船,帆船的个头比较小,量词用条。

(3)教师引导学生对最后一节的量词进行理解。学生从事物的特征入手理解“面、把、队、片”。

3.知识延伸

(1)学生说一说“一群海鸥”和“一只海鸥”的区别。

(2)学生讨论、回答。(“群”指很多,一只就是数量是一)

(3)师:通过课本课,你学到了什么?为什么课文标题是场景歌?

(4)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指名回答,(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事物所用的量词不同)

(5)现学现用:学生就课堂上的事物进行练习。如:一把伞一片朗读声一块黑板一面班旗一群小学生三指导书写生字

园、孔、桥、群、旗、铜、领、号。

四、课堂小结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指名认读。

2.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五、拓展活动

大学教学建筑场景分析 篇5

摘要:《红岩》创作前后历经约十年,从最初报告文学体《圣沽的血花》到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再到初稿《锢禁的世界》最后到小说《红岩》,作品经过了反复修改。小说《红岩》的问世,堪称是一部切合时宜、能够给我们以精神振奋力量的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典型情节、场面的描写,让人百读不厌,每次读都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有愤恨、遗憾、辛酸、更有希望……本文将从典型化的人物、场景两个方面来谈《红岩》中的典型化写作。

关键词:典型化;人物;场景

一、典型化的人物描写:《红岩》中介绍了一个典型的对共产党充满了抱怨的叛徒甫志高、一个典型的打入革命阵营内部的特务郑克昌,他们有个共性就是具有成为叛徒、特务的“潜质”。

(一)叛徒甫志高:甫志高开始是一个在党内担任重要职位并负责党内经费运转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开设沙坪书店以后,就慢慢的暴露了他的革命性不坚定,不具备一个革命者的敏锐眼光和警觉性,表现在他没调查清楚郑克昌的身份就同意了他加入沙坪书店,导致了沙坪书店被特务查抄。在革命者余新江的眼里,甫志高住的房子是很奢侈的,虽然这是白色恐怖斗争的需要,但也反映了甫志高会享受的叛徒潜质。通过他殷勤地给余新江泡茶,又表现了他叛徒“爱表现的”潜质,特别是喜欢把表现他觉悟性高的话语挂在嘴边,如“同志们到了我这里,要实行共产主义,有福同享”。这种叛徒潜质也表现在他穿着西服帮江姐搬行李的场景中,江姐觉得他是在故意显示他的艰苦作风。在他诱引江姐被捕时,他的叛徒本性完全的暴露了,他一直埋怨共产党:“党给了我什么好处?凭什么要我为你们卖命?哼!一天到晚担惊受怕,还要装出笑脸忍受无尽的批评指责!哪次见面不是斗争,斗争”,[1]可以看出他早已经厌倦了为革命而斗争的生活,背弃了共产党人的信仰,这充分的说明他是个不彻底的革命者,叛变是必然的。

(二)打入革命阵营内部的特务郑克昌:他是一个很会掩饰的特务,开始是装可怜,伪装成受穷但是倾向于革命的青年,骗取了甫志高的信任,打入沙坪书店当义工,导致了作为党的联络站的沙坪书店被暴露。后来又混入关着余新江等进步革命青年的楼七室,他的任务是要接近集中营里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妄想找出狱中党组织。他还鼓动学生挑起狱中斗争,妄想发现监狱中党的活动。但是他“爱表现的”特务潜质再次使他的奸计落空。在他假装受审被打成重伤以后,为了表明他是个有觉悟性的人,虚伪的拒绝革命者的关怀,“„我不能睡在这里‟,他指了指满屋的人,像受了侮辱似地愤然地说„我穿这么多衣服,同志们却穿着单衣睡在门边,我不能只图自己舒服,让大家在门口受凉‟”。[2]他这种特务“爱表现的”潜质,反

而暴露了他真实的特务面目。

对革命英雄人物气质的描写,突出了一种注定了要成为革命人物的气质,都具有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普遍性的性格特征,无论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都被赋予了一种不可战胜的精

神品格。

小说描写了大量有关狱中的生活,狱中是一个潮湿、腐臭、严重缺水的环境,吃的是发馊味儿的饭、吃不到菜。除此之外,还要经受严酷的刑罚,还要防着特务的出卖。在这样非人的生存条件下,革命者们仍坚持斗争,不畏惧敌人的折磨,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主义乐观

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仰。

首先是对革命党人外在气质形象的描写,如对成岗的刻画:“宽肩、方脸、丰满开阔的前额下,长着一双正直的眼睛”,刻画了革命党人有正气、勇敢的外在气质,而且更能衬托革命者内心的崇高,与“两只鹰似地眼睛,扫视渺无人影的签字门口”的猫头鹰特务的反面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类似的还有对余新江的描写“浓黑的眉下,深嵌着一对直视一切的眼睛,神情分外庄重,比同样年纪的小伙子,显得精干而沉着”。也有通过敌人的视角来刻画革命者的气质,例如特务徐鹏飞再次见到已经隔离关闭两年的许云峰,“比起两年前的许云峰,他像变成了另一个人,虽身体被折磨得衰弱不堪了,但他的两只眼睛仍然炯炯有神,带着一种逼人的威严”。

其次,是对革命党人崇高革命气节的描写,敌人对革命党人进行残酷迫害的方式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但是面对这些折磨,革命党人的意志一点没被消灭,反而更加坚定,更加让敌人害怕,更加反衬出敌人的渺小与卑微。面对非人的折磨,最伟大的革命共产党员女性形象江姐更是说出了“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3]

再次,小说不止一次提到敌人用死亡来威胁革命者,而死亡对一个坚定地革命者来说,是一种多么无力的威胁。成岗在牺牲前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人民革命胜利万岁!”这些洪亮的口号,类似的还有黄以声将军直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也要全力喊出“消灭国民党法西斯……”,因为这是支持着他活着的精神信仰。江姐面对死亡则是“异常平静,没有激动,更没有恐惧与悲戚”,反而全身心充满了希望与幸福的感受。[4]在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候,许云峰面对着特务的秘密暗杀,特务很不解的问许云峰,“共产党的胜利就在眼前,可惜你个人却看不见自己的胜利了,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许云峰则觉得特务的下场更可悲,既无法逃避历史的惩罚,人民的制裁,也无法逃避心里的空虚与绝望,而且前途是一片漆黑的渺茫。此时,他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牺牲的场景多么的悲壮,这些都充分刻画了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典型化的场景描写:文章中典型化的场景描写表现在对即将有大事发生的“前兆”性的描写:

(一)文章开头对重庆社会背景的描写,预示着重庆革命斗争形势的激烈,即将在重庆发生大规模的,改天换日的革命斗争。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暗示了国民党统治下重庆严酷的白色恐怖;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动荡年代里的又一个年头;用钞票代替彩绸从雾气弥漫的楼顶垂悬下来,“新年大贱卖,不顾血本”的大字招贴,这些招贴的后面隐藏着濒于破产的苦脸,说明这个繁荣的市区是“变态的”假象;报童吆喝的当天的新闻,“本市新闻,公教人员困年关,全家服毒”连公务员都不能生存,那生存在最底层劳动大众又如何生活,说明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反抗压迫的力量正在酝酿。

(二)文章结尾对越狱斗争的描写:革命即将胜利,敌人已经开始大量的屠杀被捕的革命党人,革命党人正准备做最后的越狱斗争。这是迎接革命胜利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夜深了。歌乐山上的狂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呼啸着飞卷落叶,寒冷彻骨。签子门外半明半暗的狱灯,在咆哮的狂风中不住地摇晃”。[5] 狂风暗示了紧张的时刻到了,突出了敌人在秘密紧张的进行屠杀革命党人了。文章的结尾描写了关押革命者的渣滓洞燃烧着熊熊的烈火,白公馆被粉碎,中美合作所魔窟在脚下崩溃,毁灭。对狱中斗争胜利的描写,“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6]说明了被国民党白色恐怖控制的重庆,在革命先烈的英雄斗争下,已取得了革命斗争的胜利。

《红岩》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因而在创作时不是单一模式的写作,而是典型化的写作,这种写作使得小说内容真实,读者理解了革命先烈在狱中所受的折磨,为争取革命胜利所做的斗争。

参考文献:

上一篇:摄影考察课下一篇:计算机专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