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审美教育求索十篇

2024-08-18

语文课堂上审美教育的魅力 篇1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容是学生最直接感知的材料,所以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和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如教学课文《月光曲》,为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像并练说,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从而體会到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到高亢激昂。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美育,它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美育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规定和束缚,让人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如教学课文《找春天》,先是教师真挚而动情的范读,接着让学生形式多样(个人、两人或小组)地试读,然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由阅读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描写方式的兴趣。

3.增强美的感受。

美感的起点是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再通过自身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自己在对文章人物的审视和评价中得到性情上的陶冶,真正认识真、善、美、假、恶、丑,净化自己的心灵。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教师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可唤起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想像,一方面又可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是没有形象的,但通过联想,能凸现出形象。因此教师要注重将作者着力选用的较为具体的词语在大脑中进行勾勒,将文字转化为图像,使学生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教学《蒙娜丽莎之约》,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想,体会绘画艺术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并鼓励学生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试着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学生把阅读、感悟、想像结合起来,再现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既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培养了热爱艺术的情操。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与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章的艺术或情境形象,通过对艺术或情境形象的分析来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审美境界。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

3.抓住美的意境。

文学的象征性、朦胧性决定了意境美。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确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如课文《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就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审美是一种精神活动,有着十分复杂的心理机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只为审美而审美,要充分认识到审美需要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包括教师素养人格)的审美化才能得以完成。审美教育既合乎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又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与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1.“说”感悟,享受美。

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美来自于思维的美,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言之有物、朴实无华。因此,美育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加强对学生的感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如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恰当停顿地读正确、流利,接着让学生反复品读乃至背诵全文。学生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之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把《伯牙绝弦》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家长和同学听。通过读文、说练,学生真正感悟到“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2.“写”发现,创造美。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因此,美育的过程包含着对个人创造性的激励,而且是通过愉悦来激励,也反映了美育对成就全面发展中的人的作用。美育训练的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从模仿范文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如教学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通过描写老师或同学的外貌,刻画他们的形象。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出人名,只写特征。在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学生兴趣盎然,无不称道原来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语文课审美教育求索 篇2

在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大家都喜欢欣赏美。可以说“优美”这词本身就给人以美感。人们领会、欣赏美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美”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依托一定的事物而存在,或寄托于自然;或寄托于艺术;或寄托于人的心灵。因此,人们的审美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

反过来说,人们在遇到美的事物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些审美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 而美常常又和真、善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丑、假、恶的对立面,也就是说,美常常与道德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的过程,也是净化灵魂的过程,审美对每一个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席勒说:“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总之,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活动是促使人性获得完善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美学观念,学会如何欣赏美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基本上还未形成定局,辨别美丑的能力还不足;他们的模仿能力又特别的强,有时难免模仿一些不良的行为。

语言艺术是最为常见的艺术,它和美学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因为审美的门户是感知,而语言和人的感知紧密相连的。语文课当然也就与美学紧密相连。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在于教学程序的流畅;学生语文知识的扩展;学生阅读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学生心灵得以陶冶或震撼。文学作品对人的感染作用是举世公认的。

因此,语文老师应该选择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课文来进行审美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教师可适当介绍一些美学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四大问题:什么是美?美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特点?审美有些什么意义?如何审美?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还不深刻,但经常审美实践就会逐渐加深的。 《荷塘月色》是用于审美教学最为理想的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它具备三大美。

(一)语言美。从文字运用语音为其物质外壳来说,它与音乐有共同性。

闻一多主张的诗歌三美之一就是音乐的美。《荷塘月色》的语言具有很浓重的音乐之美。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柔美,显得舒缓从容,如“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而整句和三句的交错,造成参差的美,这些使本文的语言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就像音乐一样。

(二)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重要范畴。

中国画和中国古典诗歌都强调这点。画家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quot;朱自清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他的散文有不少具有这种意境之美。本文中更是出神入化。而”形似“中求”神似“,是意境的创造的基本要求。《荷塘月色》通感的运用恰如其分的表现出着一点。其实从审美角度来看,”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在审美活动中,运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可以使人产生新鲜隽永的意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就调动读者的通感心理,在想象中感知了文中景色的音乐般的美感。(意境的美同语言描述的景物之美也是紧密相连的,就这一点来说,它也就是语言美的一个方面。)

(三)感情美。情感活动是艺术思维中重要方式之一。

”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别林斯基)我们常常能从朱自清的散文中感受到作者浓厚的情感。《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感情是较为含蓄复杂的,具有一种含蓄之美。它就像一根系住风筝的线,并不很明显,但始终存在;有时夹杂在写景中,有时直接闪现。一会儿是淡淡的喜,一会儿是淡淡的愁。一种想摆脱而有无法摆脱的痛苦困扰着他。他把这种感情用语言传送给我们,让我们在对《荷塘月色》审美活动中感知它,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受到震动。

可以说我们读这篇散文,读到的不仅仅是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仅仅是文中景色之美,更有心灵的战栗,它使我们更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根据《荷塘月色》的这些特点,可侧重从审美的角度来教学。 首先是对课文的潜心研究与精心设计。自己反复研读《荷塘月色》,做到背出课文,对课文的主题、结构、重点句子等等了如指掌。

阅读借鉴别人的《荷塘月色》的教学方案,抓住《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语言特色、作者抒发的感情,从审美角度来备案,又从学生的认知、审美能力等出发具体备案。设计好主要提问和课堂用语。(当然上课时要按学生的具体反馈而作相应的变化)(具体备案见附录)另外,可准备一些有关月下荷塘的中国画,和有关的乐曲,告知学生艺术的美感是相通的。 课前安排好学生的预习内容。学生除了完成教材中安排的思考题之外,还需对课文进行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预习题:阅读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感到最美的句子是哪些?或请一些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的理解画出一张《荷塘月色》图。 当然,并不是每一课都有必要从审美角度教学的。

学生需要提高的语文水平是多方面的,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途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在这重视教育的年代,在这教育方面百花齐放的年代,相信有很多人正在作这方面的探索。

参考资料:《美学基本原理》(王长俊等编写)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它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生成美德。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固有的优势和长处,这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替代不了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他们的审美兴趣,情感需要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读后齿颊留香的优秀篇目比比皆是,蕴涵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让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利用其优势和长处集中而有效地施行美育。融审美教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地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昂扬的情趣,才有无尽的吸引力,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 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像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连""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像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像、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像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像、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像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忘;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像、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像,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像、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4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本文阐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原则,并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特色,不但能培养中学生分析与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与熏陶学生的情操,并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依靠语文这一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并能提高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创造完美人生。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追求美感,并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具有艺术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下面,我依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推进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意识

教师应当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全面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强大人格力量来感染与激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仪表、语言、行为及交际等多个方面施加影响,不仅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端庄,符合自己的身份,而且语言应当文明并且注重表达艺术。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和他人进行和谐的交往,并做到宽容处事。

二、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

归根结底,审美教育在实质上是要转移人们的心理气质及其精神面貌,是一种纯精神层面的功利性活动。但是,如今市场经济已经高度发达,在各种各样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出现了大量不利于开展审美教育的不健康的内容,从而导致大量青少年出现了精神空虚、庸俗以及低级趣味等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美丑与真假的能力,从而树立起更为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壑倒塾肷竺拦邸S镂慕滩闹校?苏轼那乐观而豁?┐锏娜松?态度,就能激发出学生勇敢笑对人生的激情;而屈原那“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也能深深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朗读当中提高审美能力。在朗读时,教师应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美与感受美,并学会欣赏美,学会在充满美感的文章中陶冶个人的情操。比如,在朗读屈原的《离骚》时,不但能从中品味到气势磅礴的鲜明艺术风格,而且也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对于进步思想的顽强追求、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坚决斗争精神及高尚品格。朗读这样的文章,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并能陶冶他们的情操。

2.在欣赏当中提高审美能力。欣赏文学作品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而且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审美方式。学生通过欣赏各类小说、散文及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就可以欣赏到自然美景,感悟到人世间的百态人生,品味到文艺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并达到相当高的美育境界。比如,当教师引领学生欣赏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时,就会发现作者运用了极为细腻的笔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荷塘月色的朦胧之美,从而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美的熏陶,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无穷无尽的审美情趣。

3.在情境当中提高审美能力。情境教学不仅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审美方法。它运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刺激读者的感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中文字说明为主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学生审美活动的开展。比如,在欣赏诗歌作品的过程中,我会播发这些作品的朗读带,从而增加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假如只是依靠抽象的语言与文字说明,那就难以达到这么好的效果。

4.在写作中提高审美能力。正所谓处处留心皆语文。教师应当学会选取那些家庭、学校与社会当中的典型审美材料,以此作为写作的必备素材。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开展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与创造美,并学会写作一些具有当今时代美感的文章。

四、强化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可谓是美的载体,每一篇的课文均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如一部分文章歌咏伟大,一部分文章歌咏平凡;一部分文章歌颂善良,一部分文章歌颂纯真;一部分文章鞭挞落后,一部分文章鞭挞黑暗。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内容,反映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与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当中了解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让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怀古幽情,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理解作者感慨今昔、推物及人、由人度己,并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可使审美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篇5

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所谓审美感知力,是指审美器官對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载体,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听、读、看来感受作品的美。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源于形象知觉。”感知作品的美,应该从朗读作品开始。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意在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语言的过程,这是一个“倾听”的过程,一个品味优美、流畅、凝练语言的过程。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是在欣赏一篇一篇的美文中得到培养的。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文章运用大量短句以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如此优美的语言,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西北汉子忘情的奔放之美,碰撞的阳刚之美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有感情的朗读,就会构成一种美的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意识,能满足学生怡心悦意的情感需求。语文教材中多数范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无论是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还是长江三峡和赤壁战场的雄奇险峻,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说美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该帮助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对美文进行再创造,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感知作品的美。

二、通过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情才有美。美感的产生,来源于情感的荡漾。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阐明了美感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带有情感活动。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就应抓住“最后一课”一词进行分析诱导。这个词语一共出现四次,第一次是小弗郎士进课堂以后,韩麦尔先生说的话。其中“柔和”和“严肃”二词的情感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之情。第二次说时多了一个定语“法语”。由此可以领悟到先生对法国人民被剥夺学习祖国语言权利的深沉而愤慨的思想感情。第三次是小弗郎士听了老师的讲话后,亡国之恨、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懂得了“最后一课”的含义。第四次是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啊,最后一课,我永远忘不了。”这句话交织了爱和恨,是他在最后一课中的全部感受。“最后一课”的每次出现,都可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文中的爱国情和学生被激活的情感自然融合到一起,在情感的共鸣中,学生在学到知识、受到教育的同时,也培养了审美情感。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感之后,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准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不仅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论外貌奇丑无比,甚至令人生厌,可是论心地呢?他纯真、善良,对女主人公爱慕至极,但他却不以自己的丑去惊扰美,最后力图以自己的丑去捍卫美,最后为美而死。这个敲钟人是形丑而神美的典型。《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星期天出游打扮得很漂亮,风度翩翩,可是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却暴露了他们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他们可谓是形美而神丑的典型。因此,教师要通过分析具体的作品,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自由创造的想象力能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的体验中。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蕴涵在字里行间的美就会显现出来。对文学作品而言,想象是理解的翅膀。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的形象在脑子里“活”起来,从而体会到其中美的因素。如《陌上桑》里的罗敷,美在哪里?文中写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者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在这里,罗敷究竟怎么美,文中没有直接描写,作者只是从美的效果间接来写。学生可以从这种美的效果无拘无束地想象人物有多美,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自由地填补作品中的“空白”,感知人物形象的美。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6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特别是艺术)审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美育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则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本中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材,都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我们既不能用美学术语去硬套教材,不能泛泛地进行空洞说教,也不能肢解课文。美是有其年体性、和谐性的。我以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有意识地建立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育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中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体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联系”。

一篇文章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物,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的焦点“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要善于设置联想和想象的阶梯,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这是鲁迅先生在本文倾力描写的儿时生活的乐园——百草园。儿时生活的真实感受,不同于成人的审美角度,童稚般的幻想和联想,配之以层次分明的描写,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是那样活泼生动,童趣盎然,摇曳多姿。而这些景物描写又最贴切初一学生的生活实际,最能引起学生的“勾联”、“嫁接”,是指导和提示学生想象和联想,进行描景画物的理想训练台阶,在审美上,使学生得到生发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二、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源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起审美主体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初探 篇7

关键词:美育教育;阅读教学;分析理解

审美是一个人知识和修养的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贯彻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随着语文学科的特点而进行的。文字描述的意境美、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表达抒发的情感美等,都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内容。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的目标有三个方面,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一项。而审美教育正是这一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一、在阅读中感受意境美

文章是作者通过文字的组合形成的文字建筑,在这个建筑里,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作者要通过文字的叙述,为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画面、一种美好的情感等,学生在阅读这样的作品中,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描绘的优美风景和意境。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些,就是感受到了美,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实现了。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习惯,将文字中蕴含的美通过阅读显露出来,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比如,景物描写的文章、古诗词、叙事散文等,都可以通过充分的朗读获得文章中蕴含的美感。

二、在熟读分析中体会和感悟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读才能感悟文字中的美。熟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深入理解中深刻感悟文章中的情感。文章的美包括用词美也就是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是需要教师的引领才能实现的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中,感受到这种美。品味文字才能悟出情感,才能体会到美。学生的这种感悟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提高学生的心性和修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学积淀,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写作中书写美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字词学习的目的是积段成文,作文是语文工具性的具体体现,因此重视作文,重视学生在作文中描写美、抒发美的情感,都是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课题,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对待。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应有的重视。

高校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论文 篇8

所谓审美教育指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文学等相关意识形态来加强对学生的美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学识内涵的同时,将学生培养成拥有一定审美、鉴赏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心灵的净化有很大的益处,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高校诸多课程之中,语文学科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谓是最多的,将社会美、哲理美、自然美、生命美等集于一身。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学作品也都是古今中外文采词丰、古色质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借助文字来展现美,更讴歌了美的情感,其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大有裨益,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较之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中所体现出来的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是值得深究的。例如,文学作品中的哲理美,《赤壁赋》能够让学生感悟人生,体悟即使历经坎坷,惨遭现实的打击,但也应积极调整自我,勇敢面对苦难,方可让短暂的生命彰显出独特的、永恒的价值及人生哲理。又如,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自然之美,有利于学生感受自然美,提高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此外,教材中及关于人物描写、事件记叙的文章,皆都包含着相应的生活社会美的教育价值。借助这些文学,学生能够从中品味人生,感受人物事件给自己内心所带来的冲击,继而启迪心灵,陶冶品格,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同时,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建筑美、音乐美和语言美等艺术之美,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点。所以,高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互融合,显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受课内外教材的文学作品之美

高校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古典诗词、小说、散文及现代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发现文本中的文学之美,更要引入优秀的课外文学来启发学生,丰富和开拓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在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体悟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活情感。例如,古诗词之中有诸多关于爱情的作品,《诗经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柳永《凤栖梧》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苏轼《江城子》中的“十年生……不思量,自难忘……”教师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创作背景,以便学生在品读时能够更好地感悟词里行间所体现的古典语言之美、诗词音韵之美,以及诗词所寄托的情感。无论是古典文学或是现代文学,皆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学应不断挖掘课内外教材中蕴含的具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以强化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例如,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时常能品味到宁静纯朴的美好人情,人与人之间并非只存在尔虞我诈,情感亦有其简单纯粹,教师可从此入手带领学生走进这独特的情感世界,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共鸣。又如,《聊斋志异》《西厢记》等古典文学,亦可看到古人追求真善美,崇尚爱情、友情的美好愿望。而在当今信息科技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正在多元化的环境之下遭受着冲击,高校更应当加强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指导学生鉴赏作品之美

高校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进行作品朗读和初步感受文学作品之美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相关作品的解读与赏析,并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层次地把握好作者对语言文字处理的技巧,以及独特的创作手法。高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皆是在相关专家的仔细专研和精挑细选下所编排出来的,这些作品必然有其可读性和价值,不仅仅是作为学生的学习文本,教师要先于学生去研读并熟悉教材中的作品内容,在保障自身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语文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展开教学活动过程中应积极指导学生整体把握相关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音律美等。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作者围绕春、江、花、月、夜展开诗意抒写,辅之以琵琶奏曲和自身的视觉感受与美学经验,谱奏出一曲古雅清越、旋律优美的文曲,更描绘出了一副“春江潮水微动,江中花影摇曳,夜下月影婆娑”的美景。教师讲解其内容时,便可让学生先感受这些场景的不同美,并指导学生将作品中所彰显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讲解出来,运用对比的方式来赏析这首诗。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普及开来。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青少年的文字阅读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若是运用不当只会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来进行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许多学生对于武侠小说和现实小说都很感兴趣,如《武林外传》《绝代双骄》等;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等;张爱玲小说《半生缘》《金锁记》等,教师可截取小说中的某些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并播放相应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讨论一下短片中所改编的情节较之小说的优劣所在,若是觉得电视剧、电影改编得不好,亦可让学生尝试自编剧本,演绎一番。如此,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独特魅力,还能活跃课堂氛围。

(四)诵读诗书,提高审美感知力

诵读诗书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更能强化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从而缩短学生与文本的心理情感距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展开多元化的诵读方式,借助不同的训练,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忱,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提升。而教师更要敢于范读,引导学生倾听并辨析与教师范读的得失之处,继而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提供借鉴。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学生语言涵养亦能得到提升,且能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的特殊美感,在初步感知语言魅力的基础上,深入体验文章的情感主旨。例如,学习李叔同《送别》时,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景物依旧,人却在别时的凄凉之景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鉴赏此类文章时,可将情感教育和美学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所传达的语言文字之美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索,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心灵和精神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美学与教学相合,定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追求真实善美的种子。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高校语文教学本身就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因素,语言和美育相互融合、不可分。语文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创设生动灵活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和表达美,使审美教育真正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让高校语文课堂不再是被动的、教师自导自演的课堂,而是富有生趣、美韵十足的优质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符欲静.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7(8):66.

[2]管才君.强化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J].文教资料,2016(26):26-27.

[3]胡红洁.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5(9):3-4.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9

语文教材中的美育的内容丰富多彩。

先说自然美。俄国文学家乌申斯基认为,美丽的城郊、馨郁的山谷,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都是我们的教材。因为自然美,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然景色的描写,提供了大量的审美教育内容。如《春》中一幅幅春天的美景令人陶醉;《济南的冬天》中一幅幅充满暖意的冬景令人心弛神往。

其次是社会生活美。它表现的人的思想、品质、理想、才智、劳动、斗争等方面。诸如屈原的忧国忧民美,诸葛亮的尽忠报国美,雷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美,《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战士与敌人搏斗的壮烈美,《向沙漠进军》中的征服自然的美,《筑路》中保尔的内在美,《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美等等,都具有感人的社会生活美,吸引学生产生美感,受到精神的洗礼。

再谈艺术美。语文中的艺术美主要是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方法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给人的美感和愉悦的魅力。从作品的表现技巧去研究艺术魅力产生的原因,是使学生产生艺术美感的重要手段。艺术的表现形式各异,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也有各种各样,如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描写,意境的创造,直至语言的运用等。应深挖细掘,帮助学生领略课文的艺术之美。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要端正学生审美的观念,认清美与丑

社会上人們对美的审定历来存在不同的认识,加之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生活经验、年龄等的限制,缺乏识别事物的能力,容易曲解美与丑的形象。现在的学生,往往把文学作品中的高度典型、本质的概括看成是“纸上的虚伪”,也就是不美的。我们要使学生懂得,作家从一百个人和事中综合加工写成第一百零一个的故事,这个由生活到作品的过程,也就是提炼、塑造更典型也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善、美的过程。这种“虚伪”,并不等于“纸上虚伪”。另外,作品中表现的真、善、美有时显得不和谐。真的不尽善、善的不尽美,这里就出现了美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和谐,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美愈益表现为内容重于形式。我们能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不美吗?战场上将士被炮火硝烟熏黑了的面容不美吗?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体味、认识和评价这种不和谐的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

二、审美教育应当同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结合起来

因为美学的审美价值,一般是以认识价值为基础的。美感思维活动,是以知识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媒介的。没有知识,在审美对象面前,就会无动于衷。很难设想学生对一篇文章囫囵吞枣,还能接受审美教育。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表面上看,意思并不复杂,但作者并非仅写白帝到江陵的行程,诗人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生动表现了诗人遇赦返回时的欢快心情。因此在讲授时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因永王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被赦的经过。学生只有了解这些背景,才能确切理解诗人当时的感情和诗作意境美的内涵。这表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又促进了其智力的发展,知识的积累。

三、搞好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师要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因为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的特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主要不是靠抽象的说理和逻辑思维的形式来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感情熏陶和形象思维的跃动来实现。所以教师应力求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富有感情地进行讲授。教师应该象一个富有经验的导游,去寻美探幽,用课文中岱宗的雄伟、黄山的奇幻、三峡的瑰丽,引导学生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豪迈情怀;用《海燕》《梅岭三章》等课文中革命者的形象美和心灵美点燃学生心中革命的火种和为人类美好的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用《荷塘月色》等课文纯洁的艺术美,去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健康的情操。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0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 美育教育 中学语文

中国语文教学在经历了近3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具备了完备的内容和形式。然而,时至今日,语文教学在目标和方法上越来越显示出其游离性和陈旧性。于是,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了几十年语文,字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一、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

1、开发课本中的美育资源

中学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在作家的感性审美之中,融注了个体对世界的领悟和感知,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独特性。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其中潜藏的“情语”,从而进入文本境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教师应尽量挖掘作品中蕴含的美,用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受到美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情感上的美感愉悦,还有很多的诗词,反映了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可以让学在其中,去分辨是非,体验道德之美。

2、促发联想,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一方面要诉诸形象,另一方面则必须诉诸感情。刘勰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认为文章必须借助艺术形象,才能感染读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感与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为此,在讲解分析中,必须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并有意识地将自身的审美经验与之相互联系,积淀审美财富,成为他们一生享之不尽的宝藏。

3、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审美创造力

作文教学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会给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许多写作范本,而学生的作文创作,是范本实践的重要基地。学生能学会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社会、人生之美。这一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社会和人生、如何审视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就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以防学生跨入审美误区。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美育的积极意义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

美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审美化教学一改过去呆板,平淡乏味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动之以情”的美感熏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语文审美化教学注重教与学之间的审美情感交流,通过物我融合,移情和认同,使审美主体与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可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2.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智能发展的重要内容,语文审美化教学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大有裨益。教学中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与创造,是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无论是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的描绘,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乐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享受,扩展了形象思维活动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以焕发着真善美光辉的美的事物为生动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通过形象生动的美的事物,美的语言,美的节奏,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提高审美鉴赏力,能分清美丑,识别美的性质、类型及程度,得到韵味无穷的审美享受,最终落实到表现美、创造美的社会践,进一步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语文审美创造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审美创造力。

4.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当今社会需要有较高审美修养和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试教育的苦果引发了教育界对美育的反思,而美育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它是未来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化教学,能切实改变以往单调僵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对传统教学方法模式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语文素质教育论》,马国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周庆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上一篇:农村社会秩序论文下一篇:体校学生英语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