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心灵十篇

2024-05-07

健康的心灵 篇1

每次咨询, 都有不少同学就人生目标、志向、爱好、心理压力、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前来咨询, 不少同学还能将未向父母透露过的心事倾吐给我听, 通过亲近、平等的交流, 使部分同学开始明确了人生的意义, 解除了思想负担,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当然, 咨询后同学们还会遇到新的问题, 因此, 还要继续追踪疏导。

激励立志成材

前来咨询同学的问题各异。有的说上课听不懂, 有的说思想不集中, 有的说成绩难上去……剖析所述种种现象, 我发现根源只有一个:没有奠定好“立志、成材、追求奉献”这块基石。实践证明, 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就不会有读书的动力, 必然会敷衍了事, 思想不集中, 听不懂, 成绩上不去……

因此应激励同学们勤奋学习、立志成材, 明确奋斗目标。同时提醒他们将心中的“要我学”三个字调整为“我要学”, 从立志成材的目标出发, 我们讲述了生物学家童第周立志报国, 刻苦攻读, 从各门学科总评45分起步, 逐步突破, 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 为祖国发展科学作出重大贡献, 同时还介绍了兄弟学校以及本校有关同学立志奉献从学习后进转化为名列前茅的真人真事, 从而使这些同学的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据追踪调查获知, 他们当中有的学习比过去认真了, 有的听课比过去思想集中了, 有的精神面貌振作起来了。

还有些同学对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和纪律有反感, 说:“我们需要宽松一点, 学校管得太严了, 心里不高兴。”我恳切地与有关同学展开了“纪律严明”是好还是坏的讨论, 并引证了古今中外学有所成的名人都是在严格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史实。又讲述了某些学校由于纪律松弛而导致少数同学走上邪路的教训, 从而使这些同学领悟到“严是爱, 松是害”这个道理。有个同学说得好:“我们不仅要自尊、自立、自理, 还要自强、自律!”

一天下午, 高一 (1) 班的班主任将他班上的一位同学带到了心理指导室, 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对学校老师上大课复习迎考的做法有意见, 他要自个儿复习。他在诉说时, 全身颤抖 (估计和情绪、天冷都有关系) , 笔者立即把裹在自己双腿上的毛巾毯解下, 披在他身上, 另一位老师递给他一个热水袋, 他的情绪缓和了不少。笔者恳切地对他说:“独自复习是一种方法, 但集体复习、老师指导有其优越性, 可以交叉进行。最后, 这位同学理解了, 笔者又补充了一句:学校统一复习的目的是“指导加鼓励”, 于是他满意地回班上学习去了。

卸包轻装上阵

不少同学对考试有紧张情绪, 紧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理解不深, 解题不熟练;二是适应能力差。要解除紧张情绪, 首先要认真复习, 做好迎考准备;其次, 是训练自己的适应能力。有些同学, 平时审题正确, 解题熟练, 但一到考试就紧张, 那就是必须自我提醒“稳定情绪, 认真审题, 专心答题”。实践证明, 自我提醒, 对稳定情绪很有作用, 关于这方面的心理障碍有待今后采取多种措施, 进一步清除。

引导正确“攀比”

有些同学产生不必要和不适当的攀比, 如:比谁的家庭经济条件好, 比谁花的零钱多, 比谁的穿着打扮有气派, 比谁的父母亲职务高、权力大, 等等, 因而出现了负面效应。为此, 在咨询时, 笔者引导同学们首先要立志成材, 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价值, 要进行正确的攀比, 比谁的志向远大, 比谁有毅力、谁有恒心、谁最富有勤奋学习的精神, 等等。这样就能产生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凝聚力, 通过咨询和讲座, 不少同学领悟到只有正确攀比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

此外, 对个别特殊家庭的子女要加倍关心。高三年级一位女同学季某因父母已经离异, 担心重组家庭的父母有朝一日不再负担她的读书费用。笔者当即表示:有法律保护。但为了更具有说服力, 当天下班后, 笔者走访了法律服务部的有关律师, 证实了这个说法, 翌日再告知这位同学, 终于使她放了心。如今, 她的情绪更为稳定, 学习也更为专心了。

活水来自源头

实践证明:心理咨询必须紧抓源头, 这个源头就是立志成材, 明确奋斗目标。抓好这个源头, 其他问题自会迎刃而解。当然, 这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抓住这个源头的同时, 还要献上两颗心:诚心与关心。即:只有用你的诚心, 才能换取同学们的倾心 (倾心相谈) 。只有用你的关心, 才能激起同学们的信心。有了信心, 就能向“立志成材致力奉献”这个目标前进。

健康的心灵 篇2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教育的细节体现在教师的举手投足间; 体现在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 体现在对每个学生的了解、关爱、“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对班主任而言,细节决定班级管理的质量与效果。

我班的苏蓓(化名)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性格内向、乖巧懂事、学习认真的孩子,只不过有些木讷罢了。所以我平日里把更多的关注给了那些学困生、德困生和单亲生,很少去关注这个永远不让我“担心”的学生。

在学校,因为苏蓓不爱说话,同学们也不愿意接近她。开学初,学校练习大型集体舞,和苏蓓搭档的男同学对我抱怨道:“苏蓓像根木头,拉也拉不动。”全班同学一阵哄笑,苏蓓的脸一下子红了。我只是简单地给苏蓓换了另一位舞艺“高超”的男生与她搭档,但那位男生满脸的不高兴,以致自己也变成了“木头”式的舞姿。虽然我也感觉到了苏蓓的尴尬,但急于排练,没有再过多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在课堂上, 苏蓓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便被我叫起来回答问题,也只见她上下嘴皮在蠕动, 根本听不见说什么。每次我都鼓励她:“声音大一点! ”但这种鼓励对她丝毫不起作用,有时我真的不知该如何再去教育和引导她。渐渐地我对她失去了耐心, 随之批评多了, 关心少了。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家不久,便接到了苏蓓母亲的电话。她在电话中哭道:“马老师,你快来看看,苏蓓真是气死我了……”

我急忙问道:“苏蓓妈妈,出什么事了? ”在电话那头,她母亲抽泣着,“马老师,让她自己给你说吧! 苏蓓,接电话! 好好地给老师说说,你今天做了什么? ”

苏蓓拿着听筒,一直沉默不语。我只听到了轻轻的哽咽声……

我默默地挂掉了电话,心想:苏蓓的母亲从没有主动给我打过电话,今天肯定发生什么事了。

我有些坐立不安,让朋友开车送我去十公里之外的苏蓓家。来到她家后, 她的母亲哭道:“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呀……”原来,苏蓓在写数学试卷时,几道题不会做。母亲让她去请教别人,她没有照做。为了“激”苏蓓,母亲死拉硬拽地将她置于众目之下,让“不听话”的她去丢丢人。结果苏蓓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报复母亲。 她一口气喝下了六包感冒药,接着又打开一包,准备全部喝下去, 母亲发现后被彻底激怒了,狠狠地打了她。

听完这些后,我被震惊了,这是我印象中的苏蓓吗? 瘦弱、胆小的她怎么会如此的叛逆? 带着惊讶与疑问,我和她母亲交谈了很久。了解到苏蓓的性格与他们家庭的不和睦有很大的关系。 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文化水平低,说话做事不注意方式方法。夫妻感情长期不合,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打架、吵闹,有时甚至把他们之间的怨气出在了孩子的身上。苏蓓曾经劝母亲放弃对父亲的期 待。

我这才了解到苏蓓的内心是恐惧、孤独、自卑的。作为班主任的我,此时心痛极了,陷入深深的自责:平日里我深入过她的内心吗? 给过她足够的了解与关心吗? 在同学们远离她的日子里,我却忽略了她, 没有真正地去了解她,更没及时地给予她关爱,还加重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当天晚上,我辗转难眠。第二天课后,我就找来了苏蓓,对她说:“苏蓓,和同龄的孩子相比,你是非常认真的,老师一直都很喜欢你。但是,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该做伤害自己的事情,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只有一次,应该珍惜它,对吗? ”

苏蓓低头不语,眼泪流了出来。

想到自己平时过于严厉的形象,我把她拉到了怀里, 轻轻摸着她的头说: “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 希望今后能把不开心的事情慢慢忘记,遇到什么困难找老师, 我和同学们都很愿意帮助你, 好吗? ”

苏蓓点头说道:“好。”同时我让苏蓓制定了一个短期目标:这个星期内在班上主动去结交朋友,体验与朋友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激励的乐趣。

之后,我给她换了座位,让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学习上去帮助她、带动她,尽快地把成绩赶上来。私下里,我又让几位学生在课间主动地喊苏蓓去玩, 鼓励她参加各种活动。让她在集体中感受与伙伴相处的快乐,潜移默化地让她变得自信、开朗,从而冲破她内心的孤独与自卑。

在课堂上, 我不再给她任何压力, 还加强了对她的关注,每发现一个细微的进步, 我都会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了苏蓓第一次主动举手发言、第一次大声地回答问题,我抓住时机大大地表扬了她,并在她的额头上贴了一颗五角星以示鼓励……慢慢地,苏蓓的胆子变大了,对班上的一些事情也比以前主动、热情了。

苏蓓的转变让我明白: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学会给他们关心、尊重,不断地去发现、欣赏、鼓励,他们就会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有阳光的心灵才是健康的心灵 篇3

现代人确实有一种普遍的情绪病态,也许是因为在工作上付出的太多,生活上都打不起精神來。冷漠、慵懒、疲乏,成了职场男女生活状态下的流行病。我一个好友每逢双休日,她甚至可以一整天不洗漱不出门,懒懒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种情绪确实像流感一样影响生活,而且还极易传染。我们都知道有些不对劲,但却不明白究竟不对头在哪里。

宋明霞(心理学硕士,桂林工学院教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无论是消极、被动的“乏”,冷漠、懒散,还是过分投入的纵情娱乐、疯狂消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代存在着的心理隐患。有研究表明,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程度的加剧,人的心理疾患有着明显的增高趋势,人越来越成为“技术动物”、“经济动物”和“消费动物”。这也提醒人们,学会必要的心理知识以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将变得像随着气温变化而改变衣着一样重要。与此同时,社会也需要建立系统的心理援助机制。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已开始将心理教育纳入普遍教育和日常教育的范畴,值得我国借鉴。

朱戈军(医药公司经理)

“心流感”这个提法太贴切了,它比生理性的流感更有损人们的健康。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要不无所适从,要不放纵自己?说到底都是因为一种心理的巨大荒漠感与惘然感。最糟糕的是,很多人甚至还意识不到这种不健康的状态。

刘明(高级白领,青年作家)

“心流感”的最大特征是虚无感,而产生虚无感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需要与个人兴趣的悖离。很多人选择了现实的职业之后,就泯灭了先前的梦想,我觉得人一定要有工作之外的爱好,这样可以让心灵拥有一块完全属于个人的乐园。国家队前主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理念,其实包含很丰富的人生智慧在里面,他在致力足球工作的同时,更从台球、网球、保龄球、国际象棋等多项运动中去寻求快乐,后者事实上排遣、消解了因前者而来的压力。同样的道理,篮球巨星乔丹曾经令人费解地激流勇退,去打棒球,尽管谁都知道就棒球水平来说,他实在只能是个平平之辈。

这些年我的工作强度应该说是非常之大的,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爱好,那就是写作,最近又出版了一个长篇小说《红雪》。写作让我感觉充实、愉快,并且更懂得热爱生活和珍惜情感。

余关捷(自由职业者)

现代人活动的外部空间越来越大了,所谓“地球村”都提出了,但内心的空间反而更小了。以前交通、通讯不发达,收到朋友一封信都很激动、很开心,现在高速公路更方便了,坐飞机更便宜了,电话有了,手机有了,E-mail也有了,但却发现谁都不想去找了。有时候,想找个人聊聊天,翻开电话本,密密麻麻的一大串名字,却找不出几个可以说话的。倒是上了网和陌生人聊得唾沫横飞,深夜不寐。而且存在这种情况的还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种普遍现象,确实有点像流行病。

不能不承认,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心灵深处确实少了一些什么。

心理健康的标准

◆ 文/唐朝华(湖南农业大学职教学院心理咨询室)

今天,人们关于健康的标准认定已经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了,相比于过去“没病就是健康”的传统观念来,现代健康观念中最大的一个进步是引入了“心理健康”的概念。像云南大学制造骇人血案的马加爵虽然身强力壮,但我们能说他是健康的吗?事实上心态的扭曲已经使他成为一个极不健康的人了。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或然可能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各种社会规范的暂时缺位,造成很多人心理失衡,没有归宿感,缺乏工作和情感动力,甚至表现出反社会、反理性、反道德的特征。据一项调查显示:高达42.6%的职业人士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中包括一些事业上非常成功的知名人士,也常常被心理问题困扰,像曾经主持《实话实说》的崔永元就坦然承认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此外,演艺明星、大企业家、高级官员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像工作节奏十分快的日本和香港,很多人需要定期去拜访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现在,不少西方国家在进行体检时已经不仅仅是进行生理指标的检查,更加重了对人的心理状况的检查与测试。

那么到底什么叫心理健康呢?根据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专家们的讨论,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这个定义首次完整关注到身体、智能和情感,尤其强调了人际间的协调。现在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活。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考虑: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智力正常意味着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不至于过于敏感或者迟滞,出现幻觉与妄想等。2.情绪适中 情绪适中是指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3.意志健全 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作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4.人格统一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现。5.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6.与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应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顺历史潮流而行,而不是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健康的心灵 篇4

关于心灵健康的名言警句精选【1】

1)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2) 不要对生活奢求太多,她给你的已经太多。

3) 当生活向你露出笑容时,那是因为你正微笑着面对生活。

4) 不论生活多失意,都不要让自己失去美的心灵。

5) 当你失意时,不妨试着打开生活的另一扇小窗。

6) 人生是一条多彩的长河,有追求、有喜悦、有烦恼、也有眼泪。

7)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8)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

9) 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希望之后,用坚韧点燃另一个希望的过程。

10) 生活中,人们心灵间的默契,才是动力的源泉。

11) 生活不能没有希望,生活又不能只依赖希望。

12) 志在极顶的人,不会畏其山高;志在溯源的人,不会惧其河远。只有懦夫,才会遇山绕开走,遇水转回头。

13) 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取着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14) 充满自信并且干劲十足地工作,是一位成功者的表现。

15) 你旁观生活,生活会冷落你;你热爱生活,生活就会以万倍的爱回报你。

16) 珍惜世间的一切美好,在风雨旅程里,寻觅生命的真谛。纵然一路许多遗憾,我们也可用一颗爱心来缝合。

17) 人生不是幸福的单行线,旅途上既有欢悦也有苦难。

18) 谁要成为驾驭生活的强者,谁能战胜命运的一切挑战。

19) 生命意味着战斗,人生意味着挑战。

20) 点起生命之火,人生之路才能燃烧的更加辉煌。

关于心灵健康的名言警句集锦【2】

1) 笑面人生,其乐无穷,直面人生,其味无穷。

2) 走出阴霾,失败的次数会越来越少,迎接挑战,人生的道路就会越来越宽。

3) 幸福并不意味只有欢乐,真正的幸福是痛苦、失意和磨难的升华。

4) 没有经历严冬的劫难,怎会领略到春天的温暖;没有经历艰难的痛苦,怎会拥有辉煌的`人生。

5) 遇到人生旅途的危机,一定要学会激励自己拿出气魄,百折不挠,九十九折而却步,便会功亏一篑。

6) 人生三件宝:谦虚、勤奋加思考。

7) 人生三不倒:鲜花、荆棘与风暴。

8) 失意时莫失志,得意时莫忘本。

9) 学会对人生微笑,生活才会充满希望。

10)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失去自信。

11) 人的一生充满叹息,但决不能因叹息而叹息,要从叹息中找到成功的出口。

12) 真诚对待生活,才能赢得生活的真诚回报。

13) 生活中的美,时刻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发现美的眼睛。

14) 满怀信心对待生活,才会感受到生命的磅礴气势,才能得到前程的无限风光。

15) 生活是一面镜子,自信者看到的永远是笑脸,自卑者看到的永远是愁容。

16) 自信是一种心理能量,它能使弱者变强,使强者更强。

17) 自信而自强,自信而成功。

18) 人生如一根琴弦,绷得太紧,弹不出生活的情调,绷得太松,奏不出优美的乐章。

19) 举杯消愁,对月伤怀,不是对生活的态度;豪情万丈,挥汗如雨,才是真正的人生。

20) 生命的密度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

关于心灵健康的名言警句推荐【3】

1) 人生旅途,只有学会放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学会选择,能使你摆脱烦恼,走出窘境;学会选择,能使你避免厄运,绝处逢生;学会选择,能使你抓住机遇,改变命运;学会选择,能使你更上一层楼,前程似锦。一言以蔽之,学会了选择也就学会了生活。

3) 扛起新年的锄头,播撒希望的种子,在人生的这片沃土上孕育丰收。

4) 人生总有顺境和逆境,顺境中不放松努力,逆境中不丧失信心,就一定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5) 生活中需要学会放弃,但更多时候需要不言放弃。

6) 勤奋者,抓紧时间;懒惰者,消磨时间;有志者,珍惜时间;无为者,浪费时间;忠诚者,遵守时间;投机者,等待时间;聪明者,积累时间;愚昧者,忽略时间;求知者,利用时间;无知者,荒度时间;实干者,重视时间;浪荡者,践踏时间;谦虚者,赢得时间;取巧者,藐视时间;乐观者,赞美时间;悲观者,叹息时间。

7) 经受磨难的过程,就是积累幸福的过程。

8) 乐吃苦中苦,方能成就奇迹伟业,勇登山上山,才可尽得无限风光。

9) 能经受磨难是一种品质,敢于磨难是一种勇气,善于磨难是一种睿智。

10) 没有强弓,射不了远箭;没有磨练,长不了才干。

11) 不曾攀登过,绝无跌落之经验;不曾踏浪过,绝无凭海临风之豪情。

12) 在人生的道路上,最艰苦的那一段往往是收获最多。

13) 犁在耕耘中磨亮,人在磨练中成长。

14) 时间是风,毅力是帆,只要帆不断,生命之舟就会达到成功彼岸。

15) 生命只有在困境中才能得到锤炼和升华。

16) 轻易得到的总会轻易淡忘,刻骨铭心的记忆往往来自刻骨铭心的追求。

17) 人生中碰到的坎坷、难题、波折、逆境并不完全是坏事,人的真正价值往往正是从这些里面磨练出来的。

18) 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战胜逆境则令人敬佩。

19) 困难对于怯懦者来说是“绊脚石”,对于勇敢者来说是“磨刀石”。

健康的心灵 篇5

大学生群体, 是一个看似轻松, 事实上却承受着巨大压力的群体, 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多重“大山”的重压下, 其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告急。

2013年4月16日下午, 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 该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 经抢救无效, 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警方表示, 在该生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某些含毒化学成分, 认定其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 林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复旦研究生毒杀室友悬疑未解之时, 就又爆出多起高校命案:南京航天大学两室友争玩游戏口角挥刀相向, 一人死亡;南昌航空大学宿舍惊现腐尸;江苏科大张家港校区刚刚发生命案, 现场血腥……短短几天, 大学校园频爆命案, 是大学校园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了, 还是大学校园进入了江湖时代?

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 在不断警示我们, 必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 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 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 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调查结果显示:40%的大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其中“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困境”“择业”等5个方面最易引起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健康的心灵 篇6

一、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 为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打下基础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文学性的特点。教材中许多文章是文学作品, 它们有的热情洋溢, 有的舒缓优雅, 有的振奋人心, 有的发人深省。学生在欣赏、赞美的同时, 还触发多维的思想和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有关人格教育的课文俯首皆是,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这类文章独特而深刻的德育作用。因此, 教师要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 还应多思考课文中蕴涵的德育功能, 从而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除了这些, 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山川河流、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的名篇。如, 《始终眷恋着祖国》以对祖国的真挚眷恋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回延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祖国的歌颂和热爱,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而《春》、《济南的冬天》、《三峡》、《苏州园林》等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祖国山河的四季风光, 多彩活泼的春天、暖人秀丽的冬天、气势磅礴的三峡、精致优雅的园林等, 都足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 对祖国大好河山产生自豪感。我们应让语文之美滋润学生心灵,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以作文教学为基地, 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当前我们大力提倡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作文教学是实现文道结合的综合过程, 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中之重。作文往往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表达出心中的真善美, 让他们明确自己生活的环境充满爱, 使他们热爱社会、热爱生活, 懂得珍惜爱心, 关心并乐于帮助弱小和处于困难中的人, 懂得把爱心回报社会、回报他人, 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比如, 以“情”为主题, 它不仅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而且能让学生从写作中感受浓浓亲情, 从而真正理解父母的无私与伟大、友情的可贵和纯洁,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还可以从培养学生心理素养的目的出发, 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特点, 有目的地出一些作文题目。生活中总会有挫折、有不顺, 要让学生学会在逆境中不消极、不颓废。为此, 教师可以布置“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作文, 引导学生知道成功之前总有失败, 能正确地对待挫折与失败, 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三、以语文课内教学活动为载体, 完善学生人格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因此, 语文教师要以课内教学活动为载体, 多开展课内教学活动来了解学生, 从而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人格弱点, 从而有目的地、有计划来重塑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如, 在开展“读书是否有用”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辩论活动, 让学生能倾诉心里话, 释放学习上的情绪和烦恼, 从而保持健康心态, 并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语文教师要在对学生语言表达的指导、训练方法研究的基础上, 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培养, 创设说话的情景和气氛, 鼓励学生调整心态, 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和勇气, 提高学生说话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训练中既提高能力又提高心理素质。

四、以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为平台, 在生活实践中构建健康人格

新课标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 通过对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来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的机会,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更好地在生活实践中构建健康人格。学生在这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 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学会理解尊重同伴, 接纳他人, 使自己有良好的适应性, 完善创造性人格;学会关注自己的同时也关注他人, 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 使自己有良好进取心, 不断完善自我创造性人格, 在生活实践中构建学生健康人格。

因此, 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实践的机会, 锻炼学生的人格。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教学,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名著, 看名人传记电影、电视, 了解名人成功的艰难, 达到德育的目的, 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健康的心灵 篇7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所以,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理应更加关注孩子“6至12岁”的心理特点。基于此,我校在“阳光教育”的大背景下,秉承着“阳光之师育阳光学子,携手共沐朗曜人生”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培养“六健一有”的山屏学子的办学目标,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品德健康、行为健康、学业健康、交往健康、有特长。而我校的心育工作一直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需要,立足学生当下,扎扎实实地将心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用我们的爱心加巧手为孩子们的童年编织一张美丽的网,让他们最纯真的童心能够随性曼舞。

现将我校的做法简析如下:

一、组建心育团队,以“团队”护心

我校的心育团队共由三支队伍组成,分别是教师团队、家长团队和社会团队。

1.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心育工作,处理好学生在校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才能使心育工作不落空。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我校不仅专职的心育教师王静获得了全国心理咨询师的三级认证,学校还先后分两批,派6名班主任教师(占班主任总人数的一半) 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和培训,先期第一批的三位班主任全部获得三级证书。除此之外,学校还将校内的心育培训,纳入到教师全员培训的计划中,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使全体教师对心育工作的思想认识达到高度统一,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和爱护。

2.重视家长素质的提高。

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重要的人,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家长是成为学校工作的助力,还是阻力?家长素质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了让家长配合教育,全面了解学校工作。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例会,会上曾经邀请家长委员参观心理健康工作室,为其讲解并现场展示各功能区的用途。在家长开放周里,面向全体家长开放心理课,请家长观摩、现场研讨,向广大家长征求对学校心理课程建设的合理化建议。每年一次的亲子团训、这一两年的心理剧分享,还有我校传统的笔谈本———《漂流日志》,学校定期下发的 《山屏风采》 心理专刊校报,以及老师每个学期一次的家访,包括我校永远向家长们敞开的“山屏校园网站”等等。这些有形、无形的教育,时时、事事陪伴着家长,使家长始终跟着学校的步调,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都与学校保持着高度的统一,进而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的小困惑、小难题,使我校的孩子个个都那么阳光,那么灿烂。

3.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诸多社会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更好地开展。

我们一方面积极邀请来自不同层面的社会人走进学校,通过特色校本课、假期前的专项培训等途径和方式,让他们和孩子们聊一聊,比如学校曾经邀请大连舰艇学院前院长,刘将军来校跟孩子们讲一讲自己的成长经历,请 《少年大世界》 的主编王凯老师跟孩子们谈一谈自己的成长和写作的故事等。学校还经常分批组织孩子们走出去,到社区、养老院、图书馆、报社等,参加各种公益和手工活动,让孩子们跟他们一起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既增长见识,又从自己的视角认识社会。

二、研发心育课程,以“课程”育心

1.课程渗透,润心无声。

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渗透到每天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我校一直引导并鼓励教师开动脑筋,结合学习,积极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并将其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专题之一,认真开展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多学科的有机渗透,一方面提高教师自己的认识水平,一方面也对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2.专业课程,养心有迹。

自“十二五”以来,我校就把研发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作为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纳入到五年规划之中,并有计划地推进课程研发工作。我们征求孩子们的意见,为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叮咚心泉”心理健康教育课。

并沿着“课程主体框架→课程总体纲要→课程目标细化→课程内容充实→课程年级目录→课程教学设计”的研发流程,使课程做到了接地气,易执行,有实效。孩子们在每周一节的专业课程中,收获了同样非常专业的心理知识,使心理健康的养成有迹可循。

3.多元课程,蕙心有形。

我校的阳光德育体系是由“六课一工”的框架支撑起来的,其中的“六课”分别是:特色校本课程、主题节日课程、七彩社团课程、心理活动课程、道德礼仪课程、家长学校课程。这些课程既各自形成一套课程体系,但又并非彼此割裂,而是非常有机地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比如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是以“健与美”为主题,其中“心理健康”作为六年级的课程主题,有比较系统的课程内容,而主题节日课程中,我们的“感恩节”“礼仪节”中也会穿插安排心理剧编排表演、亲子体验分享等展演活动,而在家长学校课程中,亲子团训更深受家长和孩子们欢迎。正是因为这些课程内容的无缝对接,课程形式的丰富多样,使孩子们时时处处浸润在爱的海洋中,蕙心自成。

三、组织心育活动,以“活动”养心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影响。的确,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

我校不仅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深刻地知道我们组织的心育活动,绝不能只是机械、简单地开展一两次“贴标签”的活动。因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我校一方面用心捕捉契机,一方面精心设计,力争使活动做到最优化,使效果达到最大化。

1.“团训”活动,凝聚人心。

我校的团训分三个维度,分别是教师团训、学生团训、亲子团训,针对不同的团训对象,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让团训对象在活动中增进友情和亲情,学会合作和互助。

2.“社团”活动,体验人心。

心理社团是我校学生社团的一个分支,活动内容也由社团成员共同商议完成。由之前的孝亲敬老,到现在的心理剧编创。参加社团的孩子们,利用中午的时间和老师、同学交流、分享,也在王静老师的带领下多次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这个社团也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学生社团之一。

3.“心理剧”活动,感悟人心。

“心理剧”是近两年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研发和实施比较成熟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项目,从心理社团尝试编排,到全校班班编排。我们通过升旗仪式、校园节日等时段,给全校师生观摩学习的机会。每次心理剧展演后,学校大队部都会通过班会时间组织师共同分享,谈体会,谈感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因为有比较广的群众基础,我校师生共同编排的心理剧 《账单》,在大连市教育学院展演,并在大连市心理剧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家长开放周里,孩子们编排了 《别人家的孩子》,不少参与分享的家长谈到动情处,都流下激动的泪水。

勇敢面对“非典”,守护心灵健康 篇8

听听心理医生的建议吧:怎样在身体遭受疾病时,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有助你尽快从疾病中恢复。

当突然得知自己身患重病时,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呢?首先是即刻反应,分为:

(1)心理休克期:突然高烧不退,被确诊患有“非典”,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茫然失措,不知该做什么;出现一些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与行为。此阶段持续数天或数周。

(2)心理冲突期:特点是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丧失感,无助感,感到绝望,抑郁,焦虑。仍不知如何面对现实,如何有效地去解决或改善处境;病人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候,病人多通过否认患病,如怀疑诊断来减轻心理反应。

(3)退让或重新适应期:在回避的基础上,患者不得不开始接受现实。改变原来的生活计划,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来适应患病这一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接受了患病现实。这时,患者的情绪反应变得突出。一般表现为:

(1)依赖他人,要求别人关心自己,生活被动,行为幼稚,出现类似小孩的行为。

(2)主观感觉异常,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的活动特别关注,有多种不适感觉。

(3)情绪易波动,容易发怒,容易伤感,常因小事发火,事后又懊悔不已。

(4)多有焦虑,恐怖反应及抑郁情绪。

(5)害怕孤独,患病后特别思念亲人,希望有人陪伴。

(6)猜疑心加重,对医护人员察言观色,推断病情变化是否被隐瞒。

(7)自卑感加重。

以上反应大部分人都会出现,属于人们面对重大疾病时的自然反应。当然,每个患者病后的心理反应不尽相同,这与病前不同的性格有关。一般开朗乐观的人反应程度轻,持续时间短;而悲观胆小的人反应较重。如果反应过于严重,就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失眠,食欲减退,懒动少语,甚至严重的抑郁,出现轻生观念等等;这时,应该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因为心理状态可以影响身体健康,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人体免疫力,调动机体功能,在同样的治疗下,康复较快。作为患者,我们需要调整心理状态,减少不良情绪和行为。

医务人员会提供常规的心理干预,但患者的积极“自助”也十分重要。作为患者,首先要做的是适应住院环境和治疗过程,信任医务人员,积极配合治疗。其次,努力控制负性情绪,如悲观,自责自怨,紧张;促进正性情感,如自信、乐观、勇敢等。我们具体可做的是:

(1)正确估价处境的严重性。因为“非典”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患病后必须住院隔离,有一段时间远离家人,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承受孤独。对于依赖性较重,年龄较小的患者尤为重要;

(2)积极获取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息,正确评价自己的病情与估计。既不低估病情、满不在乎;也不要盲目夸张,认为一旦患病,必死无疑;

(3)学会表达内心的需要与感受,把无助、失望、不满等负性情绪及时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懦弱。可与病友沟通,交换情绪和看法,彼此间获得稳定的情感支持;或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获得专业指导;

(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有限的生活目标,如怎样配合医院,尽早消除症状,恢复健康,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而不必过多考虑院外的事情,如家人的安排,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面对疾病的侵袭,生命并非脆弱不堪;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往往在最危险的时刻表现出来——只要你有一颗足够坚强与健康的心灵。

拒绝网瘾,健康心灵 篇9

计算机与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工作,学习及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上网成瘾,对网络形成了一定的依赖心理,甚至出现离开网络就找不到安全感,空虚、无聊,难以自拔的现象。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关于中学生上网成瘾而夜不归宿、因犯网瘾而导致犯罪、甚至自残自杀等这类触目惊心的新闻。网瘾严重危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家庭的幸福,当我们在努力去帮助学生预防网瘾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提醒学生在上网的时候要注意言行,注意防止受骗等安全问题呢? 一.关于网瘾。

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网瘾”四个判定标准

1.行为和心理上的依赖感

2.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基本丧失

3.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乱

4.身心健康受到较严重的损害 “网瘾”六大征兆 1.沉迷网络

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以上,且越来越长,无法自控、特别是晚上,常至深夜;

2.行为反常,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不仅会有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逃学、废寝忘食、不与人交往,对人冷漠、暴躁、关机后急躁不安;

3.经常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通电话、约会等;

4.电脑里常出现暴力、色情、赌博等图片;

5.有说谎隐瞒上网的情况及程度等行为;

6.宁肯借钱上网或甘冒一定危险,如:去偷钱或者偷用别人账号上网等

二、网瘾的危害: 1.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中,不仅会影响头脑发育,还会导致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下降,引发紧张性头疼,甚至导致死亡。同时,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而网吧大多环境恶劣、空气浑浊、声音嘈杂,青少年在这种环境的网吧内上网,也容易被传染上疾病。

专家发现,网瘾综合症患者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此外,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2.导致青少年学习成绩的下降

青少年沉溺于互联网带来了大量教育上的问题,染上网瘾的青少年,被网络挤占了原本属于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导致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同时,国外也有研究表明,长期上网,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其智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智商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标准水平线以下,这也会间接的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对上海地区13所大学的调查统计,2004年上海大学一次性退学的81名学生,都是网络游戏成瘾导致的学业大幅度下滑导致。在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237名退学和留级生中,有80%以上是因为无节制地沉湎于电脑游戏。上海交通大学205名退学和转学生中,至少有1/3的学生也是因为无节制地玩电脑,导致成绩下降,不得不退学或转学。3.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在网络世界里,人们不必面对面的直接打交道,从而摆脱了熟人社会众多的道德约束。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缺少了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人性恶的一面也可能会因为没有道德的约束而得到充分的宣泄,这就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4.影响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发展

网络成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进而不断的走向个人孤独世界,从而拒绝与人交往。同时,网络成瘾者沉溺于虚拟完美的网络世界之中,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拒绝融入社会,拒绝与人交往。时间长了会出现语言障碍,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与人见面、谈话就紧张。5.影响青少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大力宣扬其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同时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或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或群体,更是利用网络大量散播着反社会主义、反人民反政府的宣传言论,甚至故意歪曲事实,混淆视听。在网络上有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信息,其中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混杂其中。还有些人人为地在网上制造病毒,宣扬消极、颓废,甚至违法、犯罪的思想。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较弱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网络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网络成瘾的诱因: 诱发网瘾的三大因素:

1.不健康的,压力过大的成长环境。2.得不到别人承认的失落感。3.人际关系不好。

四、戒除网瘾的自我疗法

1.在上网时间上要自我约束,特别在夜间上网时间不宜过长。2.注意操作姿势。荧光屏应在与双眼水平或稍下位置,与眼睛的距离应在60厘米左右。敲击键盘的前臂呈90度。光线柔和不可太暗。手指敲击键盘的频率不宜过快。3.平时要丰富业余生活,比如外出旅游、和朋友聊天、散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等。4.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胡萝卜、荠菜、芥菜、苦瓜、动物肝脏、豆芽、瘦肉等含丰富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5.出现早期症状,应及时停止操作并休息。

健康的心灵 篇10

21世纪以来, 尤其是近些年中西方文化精华与糟粕的不断融合, 形成了很多特别的思想, 尤其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严重, 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还影响到高校的和谐稳定。人才的不稳何以实现强国之梦, 随着全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招生数量不断增多, 日益严重的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 高校辅导员也被誉为心灵的净化师, 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担负着重要责任。

初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心理存在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其成因。每年九月, 在我国是一片忙碌和兴奋的开学季, 新生入学为大学校园里增添了新鲜血液, 但新生入学后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反差所造成的失落感主要表现在:

普遍认为, 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 这一代的学生从小对父母形成了依赖, 来到新的环境, 所有的日常生活都要靠自理。这使一些新生由初入大学校园的新鲜感转为淡淡的不适与不知所措, 尤其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的方向。大一年级新生初来乍到, 进入大学后新的环境让学生受到寂寞感与孤独感的困扰。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本身对目标的迷失导致迷惘, 不知所措。学生上大学前目标非常明确, 考上大学光宗耀祖, 苦读寒窗十二年, 此刻金榜题名, 一时间迷茫之情涌上心头, 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缺乏学习的热情, 不明确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 怎样去做?”高校学生如同等候在十字路口的迷路者, 徘徊与迷惘充斥着内心。他们一方面很想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把自己和社会正确联系起来。但有时总是事与愿违, 造成心里强烈的空虚感, 思想也就漂泊不定。有的同学甚至自暴自弃, 得过且过, 开始了混日子的生涯, 做什么都没有信心, 不想做也不会做, 长此以往, 心理素质每况愈下。

二、高校的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性的体现

做好学生心理疏导是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的本职要求。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时代, 应本职需要, 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仅要帮助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还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来应对日趋变化的全新社会, 有针对性的处理好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交际, 未来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事无巨细, 虽然辅导员老师工作内容和方法非常复杂, 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对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的思考与措施

要切实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素质, 增强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身为一名优秀的政治辅导员, 从业那天起就立足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培养更多心理素质过硬、学习成绩优异, 对党绝对忠诚的高校学生, 虽然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与专业心理咨询师有着本质的不同, 但是辅导员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第一个环节,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储备, 并在基层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 有能力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作为组织者的高校也应该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 培养督促辅导员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以便于更好地投身于伟大教育事业中。

四、高校辅导员有效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重中之重是需要辅导员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到常规工作中。首先, 让高校学生继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求知欲望。虽然现在考上了大学, 可是学海无涯, 上无止境。社会上的竞争力依然很大, 辅导员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面临这段压力, 引导学生将压力转换成动力, 自觉的涌入到知识的海洋里吸取营养, 从而武装自己。多角度的加强心理教育, 打破传统老旧的模式化和形式化对于教育工作的束缚, 走进学生当中去,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面对生活的积极性, 减少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

总之, 身为高校教育事业中处于中流砥柱的辅导员, 同时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的优秀工作者, 要充分发挥调动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作用, 切实提升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专业化水平和素质。切实关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未来规划。共筑中国梦, 从高校心理教育开始, 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不仅是辅导员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楚岭辉.《关于应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策探析》.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

[2]许勇刚.《“三育人”工作之思考》.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12期.

上一篇:高血压性眩晕下一篇:材料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