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设计十篇

2024-06-26

城市广场设计 篇1

1 现代城市广场

20世纪初, 工业革命彻底摧毁了西方传统城市中的围墙, 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在以现代主义为主流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原则指导下, 整齐的路网和方盒子建筑形成20世纪城市的典型景观, 建筑成为主角, 广场成为附属。这一时期的广场规模巨大, 平面规整, 空间围合感差, 绿化少, 缺少人性尺度。二战后, 人们厌倦了现代主义城市空间的单调, 冷漠。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城市主义探索了在现代生活条件下重建街道和广场的理论和方法。与二战前相比, 当代城市广场的设计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知识, 设计水平有很大提高, 并形成一些新的特点:广场规模、形态多样, 注重与城市社区的整体协调, 注重空间尺度和人的心理感受;广场多功能混合使用, 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广场设计注重步行和其他交通体系的连接和综合设计;注重生态环境, 关注历史文脉。

2 城市广场的空间构成特点

2.1 二维的围合空间

广场是以二维的开敞的空间实体形式而存在的。这种二维的存在形式突出了人的存在活动, 从一开始就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 广场是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公共空间。这些三维建筑构成广场的视觉焦点, 成为广场的空间界限, 同时其体量、造型也体现了某种精神, 成为广场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公共性的共享空间

城市广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聚会、休闲的活动场所, 因此, 城市广场不仅是空间的载体, 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广场应便于开展各种休闲、运动、娱乐、集会等各种活动, 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同时, 城市广场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可参与性, 只有城市居民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广场的各种活动, 能够充分地利用广场的各种设施, 其公共性才能得以体现。

3城市广场的现状

3.1 尺度过大

国内一些广场在规划阶段就没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 导致广场尺度过大。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的建设;广场不具备亲和力, 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广场空间并非单纯的尺度问题, 它是由活动内容、布局分区、视觉特性、光照、建筑边界等因素共同制约的。

3.2 空间围合感不强, 建筑形式欠协调

广场的围合有多种形式。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特定地形等, 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目前国内广场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围合, 或只在广场的一侧到两侧布置建筑, 容易使游人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 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及吸引力。有的广场围合建筑在立面造型及体量上也缺乏统一, 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性, 其原因就是在进行设计时没有统一规划或新、旧建筑没有呼应。

3.3 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设计者只是照搬其他成功广场的表面形式, 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 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 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 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 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 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3.4 缺乏人性化处理

国内一些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 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机械, 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 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当前, 绝大多数的广场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践踏”的标牌, 一片融融的绿意却将游人拒于其外, 可视却不可达。而且会造成广场视觉空间开敞, 但游人只能在硬质铺装上活动, 游人容纳量小的矛盾。

3.5 广场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公共场所应尽量满足游人多方面的行为需求, 使游人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在广场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游人的各种行为需求, 在不妨碍整体景观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得设置一些美观耐用的服务设施, 以体现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3.6 管理及维护水平滞后

有些广场在设计及建成后, 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 但后期管理及维护水平却没有与之相匹配, 广场中部分景观及设施的损坏没有及时得到修复, 以至造成广场整体景观的破坏。更有甚者, 有的广场几乎已经沦为车辆的停车场。广场在建成后应立即建立一个完善的物业管理机构, 时刻监控广场内的各项设施及景点, 保障广场的服务功能及整体景观。

4 城市广场的设计思路

4.1 以人为本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结合不同居民的活动特点, 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 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 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要注意草种的选择。城市广场的绿化草坪不仅有观赏性, 更要有实用性, 要满足人们在上面“坐”、“躺”的需求, 因此, 不能为了追求名贵、追求观赏性而以诸如“小草青青, 足下留情”等貌似有情实则据人于千里之外的词语把人和广场隔开, 拉远了居民和广场的距离, 使城市广场的亲和力大为下降;要从完善各种服务配套设施人手体现城市广场的人文关怀。居民在广场内活动时要求有良好的服务配套设施。广场内公厕、电话亭、座椅、照明灯光、无障碍通道等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居民对广场认可度。

4.2 突出文化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能够反映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充分挖掘地方自然与人文特色, 并注意对城市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保护, 将其融入设计构思中。主要体现在: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和地势地貌特点, 突出地方文化。不同的地区, 气候、地形、自然景观都有差异,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结合这些差异, 以突出自己的个性。对于地势不平坦的地区, 可利用地势的高差, 在布局上采取梯级、平台、阶地、斜坡等手法, 突出层次, 既能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动态感, 同时又能领略到广场的立体景观;城市广场的设计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 使其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的舞台。因此, 广场的建设要适合大多数人的需要, 广场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大众文化, 要立足于本地、能够为市民所理解和接受。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 使广场既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 又具有突出的创造性,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形成极富魅力的特色空间。 [ID:3891]

参考文献

[1]王富臣, 城市广场:概念及其设计IJ].华中建筑, 2000, 1S (4) :60-61.

[2]刘韶军.城市广场建设要结合居民的休闲特点[J].城市规划, 2002, 26 (3) :99-100.

[3]王柯, 夏健, 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48-75.

[4]梅洪元.东北地区城市广场改建中建筑创作手法与途径[J].建筑师, 2004 (3) :29.

城市广场设计 篇2

1 准确把握城市广场铺装设计的理念

城市广场, 自从2000多年前在古希腊诞生时起, 历来就是人们出行、休憩、交往、集会、观赏、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更是增强、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在我国,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人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不断增强, 广场以其独具特色魅力的空间吸引着广大市民群众, 发展至今, 市民已不再只把广场当作消遣和休息的地方, 而是还同时作为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 甚至是接触社会和学习的一种场所。这样一来, 集会、纪念、商业等各类不同性质的广场都相继出现, 多角度地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的需求。设计者应根据城市广场的性质来准确把握铺装设计的理念, 以满足广场的使用功能。

(1) 集会广场。集会广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 是一所城市面貌的重要体现, 如天安门广场、上海人民广场等。此类广场主要用于群体性活动, 所以铺装设计要体现出庄重、大方、气派的特点, 应以硬地铺装为主。同时为了加强稳重端庄的整体效果, 整个广场的铺装构形多采用轴线的设计手法形成序列空间, 来增加空间的可读性, 便人们增强方向感, 容易领会和把握空间。

(2) 纪念广场。纪念广场是为了缅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建, 具有深刻严肃的文化内涵。铺装设计应根据纪念的主体和整个场地的大小来确定, 多采用象征、暗喻的手法来创造出符合主题的环境气氛, 从而增强整个广场的纪念效果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3) 商业广场。商业广场是城市广场中最常见的一种, 多位于整个商业区主要流线的节点上, 因此铺装设计在风格上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通过有效交往空间的营造来满足人们的聚散要求, 在尺度上更应符合人体尺度, 给人们一种亲切感, 让整个广场更具吸引力。同时, 广场的铺装要形成供人们专用的步行空间, 给人以安全感和舒适感, 而且还要能够使空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让人们在空间中能随时确定自己的方位, 便于有方向性地前进。

(4) 交通广场。交通广场是交通的连接枢纽, 也是城市道路系统和交通系统的重要节点, 起到交通、集散、联系、过渡及停车等作用。在进行铺装设计时要形成大尺度的开放空间, 并让广场空间与周围建筑进行有效呼应, 来极力丰富和充分展示城市的景观风貌, 使过往人们对这座城市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同时可采用不同的地面铺装分割车流和人流, 有效疏导交通。

(5) 文化娱乐广场。文化娱乐广场已成为广大民众最喜爱的重要户外活动场所, 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或居住小区内, 专供附近的人们休憩、游玩、演出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这类广场的铺装比例较高, 可以通过轴线的引导、转折、延伸和交织等手段建立空间秩序, 将轴线上的地面铺装与其他地面铺装在色彩、构图、材质上加以区别, 增加广场的向心力、凝聚力, 同时在进行铺装设计时还应注意不同人群要求的空间环境不同, 整个广场不同的区域空间发挥的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

2 充分体现城市广场铺装设计的艺术性

广场铺装在整个广场园林景观中不一定是一道主景, 但也起着烘托其他景观的共性。如果需要通过广场铺装来进一步强化广场空间的特色魅力和突出广场的性格, 设计时就必须在铺装的色彩、形状、尺度、质感等方面下足功夫, 增强铺装的艺术效果。

(1) 色彩。广场铺装的色彩是人们对广场认知做出的第一反应, 在铺装设计时应做到与周围环境的色调相协调, 稳重而不沉闷, 鲜明而不俗气, 给人一种安逸感。若色彩过于鲜亮, 可能喧宾夺主;过于复杂, 可能会令整个园林景观杂乱无章。设计者可通过色彩在视觉上冷暖、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 来打破千篇一律的沉闷感。同时, 选择色彩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感受, 明朗的色调使人轻松愉快, 灰暗的色调使人沉稳宁静。如纪念性广场宜配合使用沉稳的色调营造严肃的氛围, 而儿童活动广场就要使用色彩鲜艳的铺装, 造成活泼明快的气氛, 商业广场和娱乐广场可选用温暖而热烈的色调, 使广场产生活跃而热闹的气氛, 增强广场的商业性和生活性。

(2) 形状。广场铺装的形状多种多样, 不同的铺装图案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应。如点状的铺装可以吸引人们的视线, 给空间带来活力;线形的铺装虽多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但曲线形的铺装让人们感到的是流动性动感, 折线形和波浪形的铺装是起伏性动感。还有整齐的方格状铺装让人们产生安定感, 而如乱石纹、冰裂纹等多做不规则形铺装, 易使人自然联想到乡村的感觉。在设计中一般要以简洁的构图为主, 符合统一协调的原则。

(3) 面积。广场铺装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广场的空间感, 大面积铺装会使空间产生一种宽敞的尺度感, 否则就会使空间产生压缩感和私密性。铺装图案的大小既直接影响空间的比例关系, 同时也影响到广场的使用, 通常大尺寸的花岗岩和抛光砖等材料适宜大空间, 而中、小尺寸的地砖和马赛克更适用于一些中小型空间。

(4) 质感。广场铺装的质感对空间环境也会产生影响, 在进行铺装设计的时候, 应根据空间的大小合理选择质感。如大空间需做得粗犷些就应选用质地粗大、厚实和线条较为明显的材料, 因为如此粗糙的铺装在烈日下可以较好地吸收光线使不显得耀眼, 还会使人感到稳重、沉重、开朗;小空间则应该采用较细小、圆滑、精细的材料, 给人轻巧、精致、柔和的感觉。不同的素材可创造不同美的效应, 但不同质地的材料在同一景观中出现时必须注意调和性, 恰当地运用相似及对比原理, 才能组成统一和谐的园林铺装景观。

3 高度重视城市广场铺装设计的生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生态型园林和环保型园林已成为当今园林发展的主要方向, 城市广场的铺装在设计时也要重视生态性问题。如花岗岩石料等铺装材料透水性相当差, 铺装后将地面完全覆盖, 造成被覆盖层土壤出现不透风、不透气、不透水的现象, 严重破坏了被覆盖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 地下水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将破坏或改变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设计运用时, 应尽量避免大范围采用花岗岩石料做铺装材料。还有, 在进行铺装设计时应注意生态的竖向循环, 保持良好的生态循环, 有效地缓解“热岛效应”。

4 灵活运用城市广场铺装设计的多元素

城市广场的地面铺装从以前的各类草坪, 到现在坚实、沉稳的砖、石、混凝土, 采用的材料到表现的对象及其形式内容都越来越丰富。铺装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 直接关系到园林景观质感美。不同的材料在铺装中会有不同的质感和风格, 在进行铺装设计时首先应充分了解各种材料的铺装特性, 如质地的结构、外观色彩、耐磨性程度、渗水性和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及承载的安全系数等内容, 然后再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搭配。如石材可以说是现在所有铺装材料中最自然的一种, 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无论是用具有自然纹理的石灰岩, 还是用层次分明的砂岩、质地鲜亮的花岗岩, 所铺成的地面都容易被人们接受, 且耐久性和观赏性均较高, 缺点是造价也较高。大连砖、建菱砖和广场砖等颜色丰富, 在施工中可灵活拼接成各种各样的图案, 且砖的孔隙具有吸湿透气等功能, 随时都给人们一种较强的舒适感和亲和力。

漫话城市广场设计 篇3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城市广场,尤其是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休闲娱乐广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其他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类型的广场,是本文讨论的主体。广场并不是现在流行的房产开发中那种以建筑为主的“没有广场的广场”,而是能够聚集很多市民的大块空地。而真正意义上的广场源于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时期,称为Agora ,这个词有集中的意思,是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是由当时活跃的民主气氛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古希腊人将自己对空间的理解和审美情趣渗透到广场的设计当中。因此,广场是外部交往的共享空间,加强了人们的交流与联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公共建筑、住宅及交通设施快速发展。加上生活节奏加快及社会压力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一些休闲娱乐、调养身心、环境优美的活动场所。我们看到城市广场每天都有大量的人群活动,特别是黄昏以后市民涌向广场聆听优美的音乐,观看动人的喷泉,享受清新的空气。由此可见。城市广场是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休闲、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又是展示城市特色的重要窗口,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广场一般是指建筑物、道路和绿化地带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外部公共空间,也是构成城市、乡镇公共空间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设计首先必须了解并掌握各种有关广场的外部条件、客观情况和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地质、自然环境;了解城市规划对广场的要求,包括广场用地范围的红线、广场周围建筑高度和密度的控制等;了解城市的人为环境,包括交通、供水、供电等各种条件和情况;了解使用者对广场设计要求,特别是对广场所应具备的各项使用要求,对经济估算依据和所能提供的资金、材料、施工技术和装备等等。广场设计只有结合上述各种因素,统一和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才能设计出有独特风格的广场。

城市中的广场不仅是空间的载体,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代表作,有人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 近代著名建筑师萨里宁(Eliel Sarinen)在《城市》(The city)一书中说“……也许没有任何地方比圣马可广场的造型表现得更好了,它把许多分散的建筑物组成一个最壮丽的艺术总效果……产生了一种建筑艺术的持久交响乐”,圣马可广场不但在建筑上集百家所长,而且还是群众集会,举行节日庆祝的场所,除此之外还供市民游览和散步,完全与城市交通无关。意大利人喜欢在广场上与亲朋约会,所以把广场称作露天的客厅。这座美丽的客厅,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高峰时期,在这个共享空间里,人们扩大交往,形成群体意识,克服自身的不足。其群体的空间处理和新老建筑相协调的设计手法对现代建筑仍有借鉴意义。

绿化广场是城市中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广场生活将成为中国社会公共生活的主体形式。国内有些学者已经开始从“三位一体”(指建筑学、规划学、园林学的角度),以广场建设为主线索来开始研究21世纪的公共空间。人类在建成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了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四个阶段,在日益强调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理念的今天,现代城市绿地已走过了游憩观赏阶段,进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双重目的的阶段。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重要方面,成为衡量一个设计优劣的标准之一。我国近十年内城市绿化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不少原有的公园也相继拆掉围墙,改成了绿化广场。纯粹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绿地已逐渐演变为城市广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态城市中的小面积绿地即“微缩”绿色空间的营造,将成为生态城市的绿色特色。城市广场设计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通过融合、嵌入、缩微、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从而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无限的自然。为了展示地方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休闲娱乐广场的植物配植常与一些地方文化相联系,诸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名人、重大历史事件、地方特产、地方名胜古迹之类的雕塑、文化墙、古建筑、古文物等文化艺术景观相结合。为体现多姿多彩的艺术景观,植物景观设计常用蟠扎、修剪、编织等整形方式创造各种形象生动的植物造型。

功能多样性使得休闲娱乐广场的空间富于变化,设计时要巧于利用植物的不同层次、形态和色彩特征结合其他园林要素,组合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多种形式和风格的活动空间,将一个大的文化休闲娱乐广场分割成各种大小不等、动静结合、风格各异的若干小空间,以满足不同年龄的人不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需要。

目前我国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普遍存在着乔灌木比例不合理,缺乏观叶、观果树种的问题。有些广场常绿树种用量较多,导致绿化气氛过于凝重。广场绿化植物配置的艺术水平不高,种植形式呆板单调。休闲娱乐广场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安静休息、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和儿童游戏的空间,在城市中的分布较多,绿地面积较大,植物景观丰富,夏季遮阴较好,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场所。如呼和浩特的如意广场,包头市的银河广场。这类广场功能多样,集文化教育、娱乐、健身、休闲观光、社交活动于一体。广场形式不拘一格,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设施齐全,面积可大可小。休闲娱乐广场的植物造景方式根据环境特点、各种活动空间需要和景观特征等综合因素来合理配植植物。往往将主景区配置成规则式,其他地方兼有规则式和自然式。

随着智能科技设计的发展,人类社会将进入智能科技设计社会,智能科技设计将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到那时智能科技将大大简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們将使用最原始的方式来享受生活,与被使用者产生直接接触,来表达我们的行为。

城市广场设计与思考 篇4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广场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为我们的生活空间提供了更多的物质线索。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也是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

广场的环境应与所在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的环境、街道、建筑物等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城市的活动中心。设计时要考虑到广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领悟和理解,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该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广场,用适合该广场的表现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历史建筑,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将有助于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丰富空间的结构层次,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在不同空间丰富空间边沿的状态。人的行为表明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环境意义的线索。因此,在空间边沿的设计中,应丰富其类型,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城市广场的人流、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有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和广场内部交通组织两部分组成。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上,要保证有城市各区域到广场的方便性。

在广场内部的交通组织上,考虑到人们以参观、游览及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应结合广场的性质,很好地组织人流车流,形成良好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机会。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篇5

1 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尺度过大

广场尺度过大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城市其它项目的建设;势必会使广场产生空旷的感觉, 使广场不具备亲和力, 在广场中游览的人也会觉得很累, 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1.2 空间围合感不强, 建筑形式欠协调

广场的围合有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与单面围合四种形式, 其中以前二者封闭感较好, 有较强的领域感。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等, 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围合, 或只在广场的一侧到两侧布置建筑, 容易使游人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 至使游人在广场内停留的时间缩短, 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及吸引力。

1.3 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广场的表面形式, 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 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 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 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 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 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1.4 草坪过大

草坪过大的弊端, 一是可接触性不强:国内一些新建的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 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机械, 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 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当前, 绝大多数的广场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践踏”的标牌, 一片融融的绿意却将游人拒于其外, 可视却不可达, 不免令人索然。

2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 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 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 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 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机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 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 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 竖向组织, 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 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

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 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 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 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 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 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 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 保证行人安全。

2.2 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 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 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 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 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 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其次, 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 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 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 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 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2.3 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 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 (即广场与公园) 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 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

其次, 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衔接等方方面面。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 切不能有所偏废。

2.4 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 首先应明确其功能, 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 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 就会有“轨道”可循, 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

3 城市广场的规划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 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

3.1 城市广场的面积

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 一般来说, 城市大, 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 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 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 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 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 广场尺寸不宜人, 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 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 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 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 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 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

3.2 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

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 嘉兴市七一广场的宽约为500米, 两侧的建筑, 如嘉兴体育中心、南湖革命纪念馆的高度均在40~60米之间, 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约60亩湖面中布置了大型音乐喷泉, 周边亲水平台布置了灯柱、栏杆、花坛、草地、铺装, 形成了硬质景观与水景的完美结合, 极大地丰富了广场的内容, 增加了广场的层次, 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 广场四周建筑物低, 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 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 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 广场四周建筑物少, 绿化多, 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 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 界面漂亮。总的来说, 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 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摘要:广场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因此, 城市广场在城市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广场,设计

参考文献

城市广场设计的生态化思考 篇6

“从生态学角度看, 城市是一种人类生物种群占绝对数量优势的不完善的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基本上以‘人工化’的空间形式为主。如果将城市视为生态系统的一种类型, 那么, 就很有必要在城市的规划设计时强调生态设计观。”——《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以生态学的方法解决城市设计的问题, 是依照生物生存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设计人的生活环境, 从而达到文化、经济和生态的平衡, 是找寻一种既适于人类自身发展又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设计原则。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城市设计的内容不再是单纯塑造空间形式, 而是着重挖掘决定空间形式的隐含要素, 这些要素就如同生态学中的环境因子, 共同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城市广场的功能、发展趋势、规模及资源集约使用等的分析, 说明生态化应用在城市广场 (以下简称广场) 设计中的趋势以及内容。

2 广场设计的生态化意义

2.1 城市广场设计与生态化过程的一致性

城市广场设计已经突破了单纯的空间塑造, 是将非物质层面的多种要素通过设计的手段以和谐统一的方式落实到物质层面上。非物质层面是指不同功能需求和人的行为特征, 物质层面代表广场空间, 原则在于和谐统一。生态化的原则突破了保证经济发展的单一趋向, 强调社会经济生态的平衡, 是以人为本的, 是可持续的。城市广场设计和生态化都是突破某种单一要素, 在多要素中取得协调, 将非物质层面落实到物质层面的过程。生态化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 城市广场设计强调使用者与空间的关系, 城市广场设计与生态化是具有一致性的。

2.2 生态化的必要性

由于政治决策、提高土地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城市广场设计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不考虑广场所在区位的周边条件, 广场规模设计过大、广场功能过于单一, 采用雷同造型和图案、失去历史文化个性等等。往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忽视了生态环境和人的本质需求, 从而造成对空间资源的浪费。平衡社会、经济、空间、环境多方面的条件, 广场设计应当以生态化的原则为前提。

3 广场设计的生态化内容

3.1 广场规模

目前, 某些广场盲目追求平面上的大尺度, 广场空间与周围建筑无法形成良好的空间感受, 使人产生空旷感, 丧失广场亲和力, 造成人力、物力资源和土地的浪费。广场规模过大的原因:有的是没有考虑到广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位置, 如一些商业广场, 为了增强竞争力, 广场功能一味求多求全。有的是盲目求大, 如一些行政广场, 无论所在城市的大小, 都追求大而宽阔。广场的规模应当取决于功能性质与城市结构的关系, 也受到空间尺度和人的行为的影响。

在生态学中, 每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同时每个系统的状态也取决于整体功能的状态。作为个体的存在, 与其他个体之间是有相互关系的, 对整体亦有影响, 相反也会受到整体的制约, 从而不能独善其身的发展, 如此就会降低自身、其他个体和整体方面的发展效益。

3.2 广场功能

生态学中, 在物种多样性较小的群落中, 由于物种的种类、数量与异质化程度都较低, 大量相同相似物种的生态位相互叠加, 致使环境因子中的资源成分就无法充分利用, 同时物种之间竞争关系势必激烈, 这样就构成了群落的不稳定因素, 一旦资源被耗尽, 整个群落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

运用在城市广场设计中, 以节约空间资源、土地复合化利用为前提, 广场应当服务多样化的功能和人群, 以使不同需求的“生态位”在空间上进行有效重叠, 对空间资源进行最有效的利用。空间的有效利用分为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一方面, 如果广场只有单一的功能, 必然在使用时间上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 在空间上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 如人们从家到工作到娱乐休闲不能在紧凑的空间上布局, 就会增加交通的使用量, 同时降低广场的竞争性。

3.3 广场意象

城市的聚集性和多样性必然导致空间环境的复合性, 因此城市空间设计往往都是从注重社会效率、空间效率或者照搬成功案例出发, 其结果使得城市规模的大小、文化背景差异和使用需求不同, 设计盲目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和特别的造型, 重视表面形式, 体现不出地方特色, 丧失个性。

在生态学中, 生物的进化是为了将有利生存发展的特性加以强化, 或者是在变异的过程中得到更适应生存环境的特点。生物的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如果不能符合生存条件, 生物必将被淘汰。因此生物只有不断延续有利特征才能生存, 同时生物的特征决定于环境的特点。生态化应用于城市广场设计, 体现为广场对其所在环境特征的提炼, 延续原有城市肌理。

作为城市的开放结点和立面, 城市广场体现了城市的特色。遵循生物进化的原则, 要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就要不断提炼城市特色, 特别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如宏伟的天安门广场超大规模和庄严肃穆的特点是北京政治中心的体现;上海外滩的特色城市立面和天际线塑造也是上海海派文化的体现。另外, 广场设计应当呈现出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趋势。结合广场所在区域文化特点, 将生态化看作塑造广场的基质。

3.4 广场空间

3.4.1 人性化尺度

人性化尺度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空间塑造的生态化要求。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 行为主体是人, 应当把人看作设计的依据。以人为本就是要注重人的感受和人的行为特点, 运用人性化的尺度, 塑造出既适合人使用又使人感到舒适愉悦的空间。人性化的尺度应当与其他尺度加以区分, 塑造多层次的空间, 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在空间开放与围合程度、比例、布局及特点方面都强调人性化。城市广场只有根据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行设计, 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行为模式。

3.4.2 边缘效应的应用

“边缘效应”的概念源于生态学:“在边缘地带可能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度, 即所谓边缘效应。”“由于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 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 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 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edge effect) ”[11]。边缘效应运用在城市广场设计中, 有助于塑造具有活力的空间。广场空间内并非任何部分都是同样吸引人的, 往往不同功能的交汇点才是人喜爱停留和活动的地方, 主要体现在广场与建筑的交汇边界。在空间设计中应该对“边缘效应”进行挖掘、创造和最大化。

3.5 广场景观

城市环境分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 现代城市环境的设计大多利用人工环境, 从而改变了原有自然环境的面貌。由于城市聚集的性质, 城市中不可能以自然环境的原始面貌存在, 但是可以做到在不同层次上引入自然环境的元素。城市广场的设计应当本着生态优先, 充分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和景观格局, 最大化的体现自然景观特点。在设计中尽量融入自然要素, 活化城市的自然景观。

4 结语

城市广场设计 篇7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集合多种业态

城市综合体, 是多种功能集中于一体的城市空间形态。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活动日趋复杂, 传统的分散的独立的建筑形态和街道线性布局的城市空间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一种大型, 功能复合协调互补的建筑形式---作为城市商务中心区的主导性建筑形态正在形成, 成为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的主流商业模式。

本项目位于成都市高新区金融总部商务区, 地处益州大道和泰来路之间, 北临民贵路, 南靠裕民街, 定位为集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商务综合体。位于中心商务区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因位于城市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密集的核心地段, 规模宏大, 功能复杂, 形成优势互补, 极大的提高了物业的使用效率。大型的城市综合体由于引入商业, 办公, 酒店等多种功能, 带来更多的聚集效应, 提升了地段的商务氛围。

本案在整体布局上, 将用地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三个功能区域, 场地西侧为两栋南北布局的甲级写字楼, SOHO办公与服务式酒店布置于地块北侧, 两栋住宅楼布置在地块的东南侧。场地的南, 北, 东面在高层建筑的裙房布置了4层的沿街商业, 形成集中、高效、共享的“城市综合体”;这样的布局, 极大方便了各功能区域的独立运营和管理, 同时也利于项目的分期开发提供可能性, 实现了各业态的价值最大化。

按规划设计条件, 我们在地块西侧、南侧、北侧各设置了一个车行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接。西侧为写字楼主入口, 车流在入口广场进行有序组织后由南侧地下车库出入口顺行至地下车库。北侧车行入口主要为soho办公服务, 南侧入口主要为住宅服务。场地内部车行道呈环形, 构成完善的消防环道系统, 可方便的到达建筑的各入口处.

写字楼办公人流通过西侧入口广场进入场地, 两栋办公楼之间通过入口大堂连为一体, 为办公楼的主要入口, 南侧办公楼有自己独立的出入口。服务酒店主入口设于场地北侧, 相对独立。

为了充分利用沿街的商业价值, 除了将服务式酒店的入口沿街设置, 其余soho办公、住宅的入口均沿内庭院设置, 沿街设置各种商业入口, 以实现各种人流的高效, 便捷。办公楼设计

办公楼分为南北两栋, 中间通过共享大厅连为一体.2号办公楼地面27层, 1-4楼为商业, 5层以上为办公空间, 1号办公楼地面26层, 均为办公, 功能布局根据业主使用需求, 布局合理。

办公楼分人员通过西侧的入口可直接进入中间共享大厅, 再进行分流至各电梯厅, 流线便捷顺畅。北楼北侧设对外商业入口, 南楼西侧设办公次入口, 东南侧设后勤入口。

造型设计遵循了城市设计要求和企业庄重、典雅、精致的要求.高层的处理采用竖线条的建筑划分形式。建筑外墙采用铝板幕墙与玻璃幕墙有机组合, 按模数划分铝板幕墙与玻璃面。通过反复变奏, 形成简约、优雅、现代并富于冲击力的视觉印象。

服务式酒店, soho办公楼

1-4层裙房为特色商业, 分别设有单独的出入口。服务式酒店一层沿街设置入口大堂, 接待前台, 行李间等, 3、4、5层为公寓的配套设施。6-29层为标准层。Soho办公楼入口靠内庭院设置, 有单独的门厅。5-29层为标准层。

服务式酒店人员通过北侧的入口进入入口大堂, 南侧设有辅助入口.Soho办公楼人员通过西侧的入口进入入口门厅。

立面设计遵从平面功能对开窗面积、形式的要求, 在理性的基础上做细节的推敲。在视觉尺度上与写字楼, 住宅取得外形元素的协调统一。建筑外墙采用实墙与玻璃幕墙的并置实现虚实对比。

住宅楼

住宅楼的建筑功能较为单一, 出入口均设于庭院内侧, 非机动车出入口也设与出入口附近。

造型设计遵循城市设计要求, 沿街立面公建化设计。立面设计遵从平面功能对开窗面积、形式的要求, 在理性的基础上做细节的推敲。在视觉尺度上与写字楼, 酒店等取得外形元素的协调统一。建筑外墙采用实墙与玻璃幕墙的并置实现虚实对比。

商业

商业沿北, 南, 东向城市道路布置, 使商业价值最大化。2-4层主要为特色会所与特色餐饮。底层设有独立的出入口。商业的垂直交通与办公、服务酒店、住宅的交通流线完全分开。会所的入口门厅设有乘客电梯。

立面设计遵从平面功能对开窗面积、形式的要求, 在理性的基础上做细节的推敲。在视觉上与其他建筑取得外形元素的协调统一。建筑外墙采用实墙与玻璃幕墙的并置实现虚实对比.商业立面既符合商业功能的个性特征, 又与上部塔楼取得元素的统一。

绿化环境设计

绿化环境设计与建筑单体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在本项目中, 绿化分层次设计。地块四周用绿化带形成绿色屏障, 以削弱城市干道众多车流的废气和噪声影响。在绿化集中的中心庭院结合办公负一层的职工餐厅设置了下沉景观庭院, 作为室内空间的室外延伸, 营造了一个休憩交流的特色空间。同时还利用各种屋面空间形成立体绿化, 让建筑与环境景观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共享大堂的设置将绿化景观引入到室内, 使室内外成为一体化的景观体系.

参考文献

城市广场设计 篇8

关键词:广场 设施建筑 人性化

前言

城市广场不仅是城市审美景观,更是城市风貌及内涵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城市空间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已大大超出了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同时,城市广场作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空间,是人们休闲及娱乐的理想场所,更是人们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人的视觉及各种心理需求便成为了城市广场设计中极为重要的考虑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升,从人性化出发,使以人为本成为设计的根本,是现代城市空间设计所逐渐追寻的目标。

环境设施在城市广场造型中并不起决定其性质的意义,它的作用主要在于能够使空间更加细腻化,在某些情况下也能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如卢浮宫的新入口,玻璃金字塔的设计使这个历史性的场所焕发了生机,在这样的空间里甚至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元素。

很难想象如果室内空间缺少了家具的点缀,会是多么空荡。同样的,设施建筑对于城市广场而言,就如同室内空间中的家具一般,如果缺少了它,再好的广场规划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对广场空间来说,家具总是独立于广场边围散步于广场空间内。它可以限定人的活动区域,从而起到组织活动的作用,可以将完整的广场划分为不同的活动区域,使广场的空间尺度显得更加宜人,甚至可以赋予广场一种特定的象征意义。

1.人性化的尺度

设施建筑是广场的家具,同时也是广场空间中与人接触最为频繁的部分。因此对、其尺度的把握是整个城市广场设计中尺度尺度设计的重要标尺。设施建筑的大小尺度以及摆放位置的是否适宜,都能从不同程度上去影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以及视觉,甚至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因此,对于如何从空间尺度上控制城市广场及广场配套设施及其如何进行合理分区,是我们在对广场空间设计时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其中包括对中心视野、视觉清晰区域以及环境视野范围等定位,应成为基本设计准则之一。只有充分考虑人的尺度和行为习惯,不求气派和盲目建造尺度巨大的雕塑小品,才能真正算是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所做的设计。同时,结合色彩、灯光等构成要素,利用视觉心理学营造出更为舒适宜人的空间尺度。

2.人性化的形态

针对城市广场所受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广场户外空间,设施建筑的形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设施建筑不仅是其本身的成功,而且有助于空间活动的多样性,从而提升广场空间甚至是整个城市空间的活力。

2.1 形式

现代城市广场设施建筑往往在形式上千篇一律,过于雷同化,没有设计特色且形象过于呆板、沉重。以东北寒地城市为例,由于地域气候寒冷,设施建筑长期暴露于室外,常年受到冷空气及雨雪的侵蚀,设施建筑体本身损耗相对南方城市建筑而言就要大得多,因此其设施形态大多以实体几何为主。但从设施建筑的形式上来讲,这样独立且封闭的设计往往会给人以厚重感,甚至是沉重感,从环境心理学角度上讲,反而会加重寒地城市给人的沉闷、呆板的感觉,使空间环境变得毫无生机。

因此,动态化、生态化的建筑形式是顺应时代的,它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所以它的影响并非是立竿见影的,但将会是长远的。另外,传感技术的发展,创造出了能根据观者的不同行为而变化形态的新式材料,人们可以以自身的行为来创造“动态”的建筑形态,实现人与建筑的互动。在进行广场设施建筑形态设计时,我们可以从建筑设计中得到启发,比如在伊藤丰雄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建筑是动态的,其色泽质感外形随着大自然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从而使建筑成为和环境同步变换的,流动的景观。

同时,城市广场设施建筑也可以以一个实体的形式出现,作为整个广场的主题或者屏障。按照按海姆的理论,无论大小,每一个实体周围都拥有一个与自身形态相应的场。一件雕塑作品也需要相应大小的空间以展示自己。所以比例尺度对于设施建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构成与广场相适应的形态以及比例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空间效果。

2.2 色彩

人们观察事物的时候,色彩往往会先入为主,首先引起我们的视觉反应,因此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及健康等方面均會引起相应的影响。所以恰当的色彩使用不仅可以引起美感情绪,起到强化设计风格,营造气氛情调的作用,还具有减轻疲劳、减少事故等等的功能意义。因此,色彩对于广场设施建筑,乃至整个广场设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设计积极、向上的色彩会使整个广场空间生动起来,丰富人们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因此丰富的色彩可以活跃空间气氛,从而促进人们能够更多地加入户外活动,创造和谐的城市环境。

3、因地制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广场在满足空间尺度等功能行要求外,对其精神要求也愈加迫切,因此,设施建筑的设计贵在因地制宜,其风格应当具有当地的地域特色。这更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心理感受,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表现之一。

例如,欧式的铁质长椅、意大利风格的柱廊虽然会给人气派、高贵的感觉,但并不适用在所有广场空间中,如果只是填鸭式设计,不但失掉了当地的特色,同时也会使这些设施本身看起来不伦不类。设施建筑设计应立足于区域差异。我国地域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俗民风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为城市广场设施建筑的特色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素材。特色的设计应立足于差异,只可借鉴,如只是单纯地抄袭、套用,只能使空间看起来是千篇一律。

以长春地区为例,寒冷的空气使得人们在冬季除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外很少会到户外广场进行娱乐活动,而降雪和大风则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对于广场设施建筑,应营造出更多的半围合空间,使其既不会影响广场整体效果,也能有效降低降雪和大风对于户外活动的影响,同时还能满足人们对户外阳光的需求,从而促进人们冬季的交往。例如暖亭、回廊等形式都能形成一定的围合空间,而且丰富了整个广场的层次,营造了生动的城市景观。作为寒地城市,城市广场的设计应发挥其气候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冰雪,营造独特的设施建筑形式,将当地的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可以解决寒冷气候为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造就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冰雪景观,如冰雕、雪雕等寒地城市特有的冬季景观,不仅会提高广场的活力,同时还会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人性化的材料选择

空间实体是由具体材料组成,每种材料都会都会有其不同的质感特征,这些不同的质感有助于表达不同的空间氛围和表情,运用不同质感的结合,还可加强视觉丰富性。因此,材料的选择也要注重人性化,如座椅以石材等坚固耐用材料为宜,金属座椅适宜选用在常年气候温暖的南方,而在北方广场则会冬冷夏烫,不宜选用。再如,在寒地城市,冬天积雪不化,积雪会使地面打滑,因此,广场铺地就不宜选用磨光石材等表面光滑的材料,等等。

5、结语

浅谈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论文 篇9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生活模式、社会文化内涵、城市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因子。城市广场并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它是具活的灵魂,与其使用者―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城市广场设计集中的体现了人的行为心理和精神品质。因此,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便由此而生,它是以人为中心,体现一种人本主义观念,一切以人类精神需要和物质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遵循此原则的基础上,从人的心理物质需求、行为特征出发,从城市广场设计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全新构造一条舒适的、人性的、自然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道路。

城市广场设计 篇10

1 基于地域性文化的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基本理念

1.1 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涵义

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是根据地域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历史所设计的一种景观形态, 能够在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

1.2 城市广场景观构成要素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是人文和自然条件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因此, 景观构成要素可分为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2类。2大要素在构建城市广场景观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3 地域文化景观载体

地域文化景观载体主要包括:水体、植被、建筑、园林道路、地形等。它是地域文化意象的载体, 不同载体在文化的传递上也是不同的。

1.3.1 水体。

地域文化景观建设中, 水体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既能为景观空间环境增添一份灵动, 又能够调节局部空气质量, 使人们产生一定的遐想。因此, 在设计地域文化景观设计中融入水体景观, 使地域景观更加富有生气。

1.3.2 植被。

植被是园林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是受当地气候所影响的景观要素。植被有草皮、花卉、乔木、水生植物、灌木等。植被不但能够对气候起到调节功能, 还能设计成不同的景观空间吸引人们视线, 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巧妙地利用植被造景。不同的植物在色彩、形态上都是不同的。在城市广场设计中, 可根据植被的特色运用到景观设计中, 将地域特色发挥到极致。如国内的俞孔坚教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 就利用当地城市中的水稻、水草运用在景观设计中, 使地域特色更加丰富[2]。

2 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法

2.1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不同地域的城市广场在景观设计中会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 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会呈现不同的设计风格。

2.1.1 地域特色原则。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想要体现地域特色, 就要在设计中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首先, 要能够尊重地域历史文化, 其次, 合理地利用地域特色元素, 在植被和材料选择上应以地域特色为主。

2.1.2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则是将人们主观意识融入广场景观设计中。在尊重历史的原则上, 对地域文化进行不同角度地解读, 能够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充分将地域历史文化表现出来。城市是人类居住和交流的地方, 而城市广场不但要让人们欣赏, 还要供人们使用。如果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不以人们活动为中心, 城市景观不仅失去了其功能性, 也失去了“以人为本”的意义。因此, 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人们对私密空间的需求, 根据人们的行为特点和心理需求, 融入景观设计中。城市景观的设计, 不但要富有地域特色, 还要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公共休闲场所。

2.1.3 美学原则。

城市广场设计要符合美学原则, 能够让人们从视觉上产生内心的愉悦, 使人们情感和景观产生共鸣。景观设计中融入美学原则, 则要注重景观的层次感。不仅指空间和时间上的延续, 而且要在景观设计的材质选择、风格设计等方面体现出延续性[3]。

2.2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法

2.2.1 遵循景观自然规律。

景观存在一定客观性和合理性, 因此, 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应尊重其自然文化, 营造出自然和人和谐共处的形态。

2.2.2 遵循地域文化。城市广场设计应表现出文化内涵, 对整体的景观改造方向有所了解, 最好能体现出历史价值。

3 结语

如今,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在城市设计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本文上述的分析, 对国内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城市广场构成要素、景观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建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 对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发扬和传承, 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芬, 刘治伸.略论城市广场规划建设[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2016 (2)

[2] 余浩.浅谈城市广场规划设计[J].四川建材, 2015 (2)

上一篇:水平振荡法下一篇:频域抗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