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监控体系十篇

2024-09-11

内部监控体系 篇1

(一) 难以确保监控的客观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深深地扎根, 在教学模式中很少涉及质量管理和监控的意识。管理者对教学的质量监控松弛, 主要是由于管理者平时忙于行政的工作, 对于质量管理的监控不太了解, 更没有去过多的研究。教学质量的依据不明显, 个人评价的也不相同, 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还有可能造成监控者和监控对象产生对抗的心理, 不能客观地进行监控, 工作难以有序地进行。

(二) 没有独立的本科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体系。

经过何来等人的一些研究, 他们对国内外教学型大学本科的教育质量的内部监控体系进行了比较,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因为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独立地设置教育质量和监控机构, 所以造成了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比较薄弱。

(三) 教学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教学质量内部管理体系中, 激励机制应该占有主要地位, 约束手段应该居于次要地位。但在实际中却正好相反。这样颠倒的监控体系, 不利于调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教学的大多数环节失去了该有的活力。二是教学质量的奖惩体制和监督约束体制不健全。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于高质量的教学没有给予该有的奖励, 对于教学质量低的教学没有给予一定的批评。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招生计划、投资的项目还有拨款的数量上, 教育质量高的人和教育质量低的人没有什么差别, 并没有得到任何的优先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也没有做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判断和落实。大大降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监控的效果。三是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对本科教学质量的监控, 不能仅仅依靠评价指标体系就能实现的。有很多的高校, 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没有科学性可言, 也不合理, 有的还没有建成这样一个体系。建成的体系中, 由于指标规定的比较单一, 很难避免由于个人的评价的偏差性, 评价的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可比性。

二、教学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

(一) 完善教学质量的内部管理体系。

施晓光曾说过, 要想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一定要实行全局的全方位的内部监控, 为本科院校和学生负责, 为家长负责, 在整个组织内要想法设法地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各项活动的效益。一个有着合理结构, 又有着严密通畅特性的质量管理体系, 是每一个高校在现代教学中一心要追求的目标。这样一个合理的监控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学质量的管理, 二是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三是教学质量的评价等闭合体统。

(二) 构建多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质量的监控仅仅依赖于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是万万不行的, 因为它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那么如何建立呢, 有效措施:一是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 在制定的过程中, 要时刻关注教学的质量、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几个方面。二是科学的控制评估的质量。选择评估专家的时候, 这个专家一定要有向多向发展的趋势, 避免专家成为一个只会打分的机器人。让老师和学生、学生的家长以及管理人员等对人的参与, 使教学质量的评估更加公平。

(三) 监控结果要反馈。

反馈监控的结果,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发展。有的是通过实施各种措施的办法, 去提高教学的质量, 进而改善教学质量的内部管理体系。可是, 监控结果的反馈却不及时, 这样在监控体系中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周印利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像建立学生的信息员, 发放调查问卷, 还可以倾听领导讲课的方法获得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关信息。这样就能在第一时间分析监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这些问题找到有效的办法进行解决。阿娇等人的研究同样提出了一些解决监控体系中问题的办法, 她说要建立一个这样的体系, 培养人才的质量监控体系, 对每一届的应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需求给予一定的反馈。学校和用人单位要保持紧密的联系, 发展稳固的合作, 然后总结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 帮助学校制定出培养人才的可行方案, 进而满足社会的要求, 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总之, 教学型大学的重点是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设教学型大学应该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水平, 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高等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是培养出的人才质量。而人才的培养质量的保证是要建立一套属于学校自身特点的有效的内部监控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地从社会的边缘地带走向社会的中心低位, 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政府也一直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 为此还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从事本科教育的高校可以细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三种类型。本文讲述了教学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理论研究, 指出了该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了构建该体系的方法, 希望对教学型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学型大学,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朝辉.本科教学的质量危机及应对措施[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文莉.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吕闰生, 张子戌, 胡斌.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与实践[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内部监控体系 篇2

1 构建高校内部教育监控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自我监控体系,首先应确立质量监控的目标机制,主要在于明确学校的性质和类型,确立办学目标和方向,树立适当的教育质量观,建立正确的教育质量标准。通俗地说,也就是在思想上要认识到为什么进行质量建设、应该达到怎么样的质量目标的问题。在确立教育质量建设的目标时,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社会背景,确立具有特色的质量目标。只有树立独特的质量观和适当的质量标准,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取胜,才能满足社会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

(2)协调教育质量监控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分工协作的教育质量监控主体。高校教育质量自我监控需要高校内部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并建立多个机构和组织,共同完成质量目标;在人员的参与上,应以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员、教学信息员等为主;在机构的组建上,应以教务处为中枢,协调好教务处、院系和教研室等机构间的关系。所有的质量监控主体,既分工又合作,使质量监控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通过制度规范,使各个监控主体职责明确。学校多个质量监控主体相互协作,从而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吸收广大学生参与质量建设,将质量监控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3)加强教育质量的自评。高等学校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估队伍是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的基础。这不仅能保障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可以确保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建设在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教育质量的特色化。教育质量评估队伍应由学术造诣高、立足教学前线、教学经验丰富、具有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且道德高尚的人员担任。

(4)建立教育质量的激励机制。高等学校应该针对学校内部缺乏质量管理内在动力、缺乏质量文化氛围等现实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通过教学比武、教学经验交流、名师评选等方式,加强教师教研教改的意识,激发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热情,主动自觉地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教学内容,从而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完善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教育质量信息是指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反映教育质量的各种数据、报表和凭据。建立灵敏的教育信息反馈体系,可以使高等学校及时收集和分析教育教学实践中各种信息,为学校决策者提供依据。高校应通过不断完善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考评制度等,使学校和广大教师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 高校内部教育质量监控思路

2.1 框架结构

基于系统科学从整体把握的基本思想,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框架的构建,应从整个教育管理系统综合考虑设计。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模型应该是多维度的,包含构成教育过程的主体、客体、环境、信息与行为等主要元素,为了研究的方便,从系统的内涵、特征、功能等整体性特征考虑,采用通过软件工程流程图改造的简化ISM模型的建模方法构建教育质量监控系统框架结构。

可以将质量评价标准、组织形态、调控措施、信息反馈处理、技术手段、状态检测、流程重组七个部分组成闭环系统。即在既有的组织形态支撑下,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对子系统的监控要素进行检测和分析,在了解教育过程要素状态的前提下,通过对策研究,确定调控措施,进行信息反馈处理,消除不利因素,使教育质量达到期望的标准,并采取流程重组的方式,动态地推动教育质量螺旋式地提高。框架如图一所示:

2.2 监控主体系统

从教育质量监控对象和主体角度考虑,在通常的教育质量监控中,主要是指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其中最突出的是教学质量监控。而对于生源质量的监控主要是通过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素质提高来检验,对于整个学习的过程缺乏一个有效的系统监控。对于教学管理的质量监控,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的实际运作中是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和生源质量监控的组织实施主体,作为系统中的监控主体来看待,而不作为一个监控的子系统来处理。教育设施建设质量监控则作为整个教育监控系统的内部环境和支撑条件来看待,所以通过整合,作为高校内教育质量监控的子系统。这里主要包括教学基本质量监控子系统、生源质量监控子系统、教育管理质量子系统、教育指挥决策质量监控子系统(见表一)。

2.3 教育质量监控评价

对于教育质量监控复杂系统中进行评判,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由上文可知,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教育质量监控是在环境和条件作用下的一个管理过程,而从作用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四个子系统,而各子系统又有其支撑的因素。传统的教育质量评估主观性很强,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而采用刚性的数值量化来代替,虽然操作简单却不能有效地、切合实际地进行定量分析。可以考虑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专家打分法等方法对教育质量的监控进行综合评判。

3 结束语

教育质量的监控具有系统性,同时具有比较强的周期性与阶段性,因此在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专家的责任心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大部分高校都有专门的教务管理系统处理日常教学事务,而很少考虑教育质量监控部分,在现有的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并借鉴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和理论,大胆探索将现代先进教育技术运用到教育质量监控过程中。在监控的过程中信息的反馈和问题的及时解决是关键,确保系统内部的信息回路的畅通与响应及时是监控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S].2007.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S].2007.

[3]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词典项目质量监控的内部管理 篇3

摘要质量监控管理历来是现代词典项目管理中的灵魂性工作,本文拟以《英汉大词典》的质量控制管理经验为例,主要从《英汉大词典》质量监控管理内部抓手和质量监控环节这两方面来探讨大中型双语词典项目的质量监控管理。文章指出,词典质量监控管理中,“内抓”之外,“外管”亦不可少。“内抓外管”式的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建立之后,为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及各项监控措施落到实处,项目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必要的。

关键词质量监控内部抓手监控环节激励机制

质量监控管理是现代词典项目管理中的灵魂性工作。本文拟以《英汉大词典》第一版(下文简称《英汉大》)的质量控制管理经验为例,主要从《英汉大》质量监控管理内部抓手和《英汉大》质量监控环节这两方面来探讨大中型双语词典项目的质量监控管理。

一、《英汉大》质量监控管理内部抓手

《英汉大词典》的质量监控内部抓手主要有三;质量研讨会、勘误警报和集思广益讨论题。

1.质量研讨会

定期召开的质量研讨会是《英汉大》词典组内重要的质量控制管理活动之一。研讨会既提供了一个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工作得失的机会,又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1987年6月15日,J字母校样送到。因“音标符号缺漏加上错误,校对进度奇慢”,陆遂建议于7月16日召开质量研讨会。此为第一次质量研讨会,会上由副主编薛诗绮作“试论双语词典的质量标准”的主题发言,另有多人发言,且不乏精辟之论:

在会上发言的还有周纪廉、姚奔、何永康等10人,有的提出晓畅可诵的“三心”、“三忌”、“三多”质量口诀;有的试论义项释文的质量专题;有的告诫要严防词典出现“荒诞派”式的错误;有的认为书的质量最终是由编写者本身的素质所决定……

1987年10月17日,第二次质量研讨会召开,周纪廉的中心发言给同人印象深刻:

由周纪廉中心发言,“详解”释义问题,所举例子说明,老周的确比较仔细,讲究精确,查问亦勤。陆这一段正看老周做二稿的一段,迄今已看过450条左右,未曾发现一个大错,应向他学习那种“缠劲”,不厌其烦。倘若说还有什么不足的话,例证似不够丰富,例证译文似尚有改进余地。

之后词典组还开过几次质量研讨会,对强化编写者质量意识和提高全书质量功不可没。

2.勘误警报

“每月勘误警报”的想法最早源于紧接着编委会第四次工作会议(1987年2月16日召开)之后的全组大会(1987年2月19日)。所谓“勘误警报”就是把通过质量抽查等手段发现的重大或典型错误张榜公布。“警报”由陆提供部分材料,并由专人负责贴在墙上。第一份“勘误警报”于1988年1月5日正式贴出。后“勘误警报”形成制度,原则上每月公布一次。

勘误警报主要是对错误进行纠正和评论(如出错原因探究、改正依据、如何精益求精等)。如例证“The elephant goes withyoung for two years,”被误译为“这头大象怀胎两年才分娩”,勘误警报除指出正译为“大象一般怀胎两年分娩”外,还作如此评论“原译时未注意The乃是generic(一般)用法,而goes的现在时形态正是一种truthful present(客观存在),当指一种普遍现象”。

3.集思广益讨论题

在《英汉大》编纂期间,常发现一些由于对英文例句不理解而导致的误译。如:

今又在corkscrew[作动词用时]部发现一句:The plane cork-screwed down t0 the earth,[此例取自《韦氏国际英语词典》三版,1961],原译“盘旋着飞向”,我想是不对的,应作“打着滚”、“螺旋状翻滚”之类意思。陆由此想到,以后把这类比较难解的句子集中起来,勘误[警报]太消极,大家都在那儿处于被动的receiving end(接受端),不妨印成一张纸发给大家,像试题那样,只是不必缴卷,先各人分头做,过几日公布一个经慎重斟酌后的version[译法],不是标准答案,只称作suggested version of the answers[参考译法],这样,经过每个人积极的思考,可能会更扎实地起到作用。“集思广益讨论题”所讨论的问题覆盖面极广:

集思广益讨论题从编写稿中选取实例,引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释义和例证及译文的英汉等值、难句的理解、新词及新义的选收和定名、专业词语的译名统一、设例的原则,等等。比如,1988年3月第4次“集思广益讨论题”中有这样两道题目:

其一,falsify有一个释义是to alter from the accepted rule or form,大词典释义为“搞错,误用”(正译当为:变异使用,别致地改用);附例为A poet somett。mes falsifies accent,大词典初稿译成“诗人有时会搞错重音”(正译当为:诗人有时随意变换重音)。你以为这是一个错误,还是仅属一般有待改进的措辞失当?

其二,He could not account for the time spent away from his post,一句,下面两种译法何种与英文意思更贴切:(1)他无法解释自己职务之外的时间是如何度过的。(2)他无法解释离开工作岗位干什么去了。要不,还有更好的译法?(注:第二种译法为正译)

由此,“集思广益讨论题”和“勘误警报”双管齐下,强化质量意识。

二、《英汉大》质量监控环节

《英汉大》的高质量有赖于编委会设立的各个质量监控环节,层层监控的目的旨在纠正两类主要错误:(1)原稿错误(责任在编写组);(2)编校差错。《英汉大》编委会所设的监控环节主要有五:质量检查小组的定期抽查,狠抓各道工序质量、增加“过目”环节,时而“瞟”定稿,发稿前“简略通看”和提高校对质量。

1.质量检查小组的定期抽查

1987年1月24日,“[陆]抽查90余条二稿和三稿成品,发现8个错误,已分别与当事人直接见面,希望能引起严重注意”。有鉴于此,同年2月16日,编委会第四次工作会议决定:“检查质量要制度化,每个月有检查,每两个月开一次全组人员会议……同年3月开始,“每月安排一两位同志抽查二稿的质量,并把抽查结果分别直接与当事人见面”。

《英汉大》开始发排之后,质量问题随着发排量的不断增大而日见突出。J字母首先发排后,编委蒋照仁查核了“参见”的设置,发现“21条中有7条见不到,参见中的措词也不统一”。第7次编委会(1987年6月30日召开)遂决定“委托卫宝瑛、郑伯康、顾浚三位同志自[1987年]7月1日起检查质量,重点在于发现稿子上的明显错误(如拼写、词性缺漏、中文翻译理解错误等等),并与出错人直接见面”。后又设质量检验员,实行主编、副主编轮流值班制,负责质量抽查,以强化“质量第一”的观念。

2.狠抓各道工序质量、增加“过目”环节

为努力提高词典质量,编写组一是狠抓各道工序质量,如在“三道”(指《英汉大》需经过三稿后方能定稿)设卡之中,特别要求“二道”要有成品感,查证、换例等工作基本结束,这样,“三道”就可以集中在纠错、改进文字和充实内容方面。后为实现并保证“二道”的成品效果,增加了二稿与定稿之间的核对补遗(此道工序在词典组内俗称“二道半”)工序:

从具体作业来说,三稿进度依然落后,质量问题虽已采取措施狠抓,起色并不明显。有鉴于此,编委会决定:为增加一个“过目”防错纠错环节,同时保证三稿进展顺畅,且有余力增加新鲜信息,充实词条内容,从[1987年]6月起抽出一些力量,从事“二稿后校核”(“二道半”)的工作。此外,从[1987年]6月份起筹建校订及整理组,对准备发排的原稿作最后一道的校核和修订……整理工作(即编写的末道)包括整理、纠错、把关。

“过目”环节的增加可在发稿前尽量消灭错误。唯有增加工序环节,一道一道地过目,质量才有保证。

后“二道半”外,又增加了“三稿校核”(俗称“三道半”)环节。1987年4月13日第五次编委会召开,会议主题是:清醒估计形势,充分估计困难。当时的形势是:

(1)压力大——宣传带来的压力,王同亿的《英汉大学词典》(1986)和《兰登书屋词典》(作者注:该词典1984年由兰登书屋出版社所属的Ballantine Books出版,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受商务印书馆委托,于1987年将该词典翻译完毕,并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翻译版等带来的压力;

(2)困难多——三稿跟不上,三稿后还发现错误,所以质量仍是大问题;另外,各种环节、工序和系列的巨大工作量骇人(语词、人名、语音、新词、词源、校订及整理、卷抄、编码、前言及附录、外勤、校对);外加减员的威胁。其中最突出的困难无疑是语词方面的缺陷和错误。为校正语词方面的错误,陆当时有个想法:

(a)鉴于二道进展比较顺利,已稳过全典的一半,(b)鉴于上下卷的出书安排,(c)鉴于二稿遗留到三稿问题还比较多的事实,(d)鉴于编词典的规律是多一人过目(不是动手。是过目,即发现、纠正错误和核对)总有好处,拟从[1987年]5月份开始把语词部分的工作分成这么四种序列:(1)二稿;(2)三稿定稿,(3)三稿校核(建议的工作范围是:将梁[指梁实秋的《远东英汉大词典》,1977]、郑[指郑易里的《英华大词典》,1984]置于案头对照,若发现词条缺漏,作出判断补上;若发现义项严重欠缺或过剩,核洋典[指英美原文词典];一应例证统统查核一遍;一应互见统统查核一遍;一应晚到的呼应联系卡统统处理一遍)。(4)通读、修改释义(非必要时不动合并或分拆或重排的大手术);改进例证译文;适当增加新的信息和新的内容(也就是适当从大纲扩展出去,如boot条的处理)。另外,在[1987年]5月份筹建校订及整理组,负责最后一道把关、修改、核对。

“二道半”和“三稿校核”两个“过目”环节的增加对全书质量监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时而“瞟”定稿

《英汉大》开始发排之后,编委会主抓定稿质量和滞后环节。拿滞后环节来说,新词因为数量不小并起步较迟,到1987年11月已形成瓶颈,故同年11月17日召开的编委会常务小组议事会决定,陆自11月下旬起短期抽出半月转编新词词条,以暂时解决这一问题。在附加新词过程中,陆通过时而“瞟”定稿来监控质量:

时而对已定稿词条“瞟”上数眼,发现一些从数量到性质均属alaming[注:意为值得警惕]的错误:在一个中等偏小的词条内曾接二连三发现4个错;还有不少技术性方面的问题,如校样互见条目核对,两处有出入;又如习语比较集中的词条内习语排列次序失当;还有译文硬译比较多,一路再三以“或”字维持行文,致使不可卒读,如“慷慨激昂(或词藻华丽)地讲(或写、辩论等)”,譬如说能否改成“激辩”、“慷慨陈词”,绝对字数也并不增加。

4.发稿前“简略通看”

发稿前“简略通看”也是编委会监控质量的措施之一。以J字母的定稿为例:

这一段时间经同志们的努力,J字母的新词、词源已完成“合成”、插人卡箱。人名已基本完成,大部分已“合成”和插入卡箱,尚有小部分因体例有些问题,须经商定后再行“合成”和插箱;接下来再要简略地通看

一遍,检查体例、简体字、数字等问题,然后排词序、核登词表、用号码机打号码、统计J字母词条实数等……

在“简略通看”中,有编写人员发现,在审定条目day中,有习语顺序错置情况。陆因此强调,“看来在习语成堆的长条中这个问题应予特别注意”,由此加大“简略通看”中对长条目的关注力度。

5.提高校对质量

校对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成品。“读A字母版样,每页平均约有2到3处校对疏漏。没有信得过的校对,质量如何确保?”若校对这一环节的工作出现较大纰漏,“末道会使全部工作成为无用甚至有害”。当时上海译文出版社全权委托大词典编委会进行校对工作。词典组人手有限,外聘了一些校对人员,而外人的素质、能力及所能承担的工作量都是一个问题。有鉴于此,为确保校对质量,在第十三次编委会(1988年1月28日召开)上议定,校对质量把关由蒋照仁编委负责。此外,编委会还与厂方商定,由原先拟定的两个校次增加到三个校次。出版社方也强调“不要忽视校对,同一人不能重复校”。有鉴于此,词典组决议“每个校次由两个人看,一个逐字逐句对原稿,一个通读,这样三个校次能有六个人次过目,错误能少些”。

校对时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1)错别字问题。如“波纹”错成“波汶”;“辐射”错成“辐射”;“迫不及待”错成“迫不急待”;(2)拼写错误。如children作childen;storm作strom;animalcracker作animal craker;succeed作suceed;(3)词条漏收。如hand条下漏收wash one's hands;(4)音标错误;(5)体例问题。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然而经过如此层层设防,问心基本无愧,产品质量当不致过劣。”

三、结语

词典质量监控管理中,“内抓”之外,“外管”亦不可少。事实上,在现代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不纯粹是环节管理问题,而是复杂的系统管理问题,它至少涉及四个方面的工作:(1)质量监控意识的培养;(2)质量监控外部抓手;(3)质量监控内部管理;(4)项目激励机制的建立。本文只涉及质量监控的内部管理和项目激励机制的建立两个问题,另外两个问题将撰专文论述。

“内抓外管”式的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建立之后,为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及各项监控措施落到实处,项目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必要的。项目激励和项目人员行为之间的正态促动关系是现代项目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英汉大》编纂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五种项目激励措施:(1)经济杠杆激励;(2)工作认可激励;(3)士气激励;(4)荣誉激励;(5)自我激励。项目激励的前提是实行民主管理。“要求别人参与,首先就得实行民主,让大家了解情况。切忌编委会成为关了门的、排他性很强的俱乐部。”《英汉大》的质量监控内部管理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英汉大》项目激励机制的建立。

内部监控体系 篇4

一、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设计目标

商业银行建设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目标是,实现自动、及时、全面、自诊断地监测内部评级体系运行情况,包括监测内部评级体系中模型、模型支持体系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诊断内部评级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实施改进措施如深入验证、模型优化、应用流程修正等提供依据和支持。监测体系应当实现监测活动的自动化。内部评级模型监测体系要以IT系统和数据集市为核心载体,以人工监测和判断为辅助手段,大幅度减少监测过程中的大量的人工投入和重复性工作,实现内部评级体系的批量化、自动化监测,同时实现监测的及时性。内部评级监测体系应当是一个覆盖多维度、全流程、分段负责的完整体系。该体系不仅要监测模型本身的表现,还要监测影响到内部评级模型运行的多种因素,如前端基础源数据的质量、模型变量波动情况、变量,后端模型支持体系中的模型使用情况等,使监控体系能准确发现、定位模型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环节,并采取相应的管理行动。此外,一个设计良好的内部评级监测体系,还应具有自动化实现和替代大部分投产后定量化验证功能及问题初步自诊断功能。具体来说,内部评级模型监测体系不仅要能实现各类指标的自动化监测,还要能按照一系列内置的专家规则,最大限度判断模型存在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为全面、深入验证和诊断问题提供支持。

二、监测体系的运行职责

内部评级模型生产、投产前验证、应用、投产后验证的完整生命周期涉及的几类最基本的角色包括:模型设计主体、验证主体、内部评级流程与政策制定主体、模型应用主体。内部评级体系已经深入应用到银行业务流程中,涉及信贷业务多个环节,因此,内部评级体系的监测职能也须由多个部门/机构组成、分段承担不同的监测职能。具体来说,模型设计主体、模型应用主体、应用政策制定部门以及具体使用内部评级模型的银行分支机构,分别承担各自环节的监控。首先,作为内部评级模型设计主体(一般是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要承担内部评级体系监测的牵头责任和部分具体责任。牵头责任体现在该部门要设计好全行内部评级体系监测的框架,让内评体系各主体明确各自角色、各司其职,保障内部评级体系的顺畅运作,组织每个部门对各自负责流程环节运行情况开展监控。部分具体责任指模型设计主体要具体负责内部评级模型的部分监测工作。内部评级模型设计主体是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次,模型应用政策制定部门、模型应用部门和银行分支机构也要承担各自业务组合、各自流程环节的内部评级体系使用情况的监测责任。银行内部评级应用的实践显示,模型的表现不仅与模型设计是否合理有关,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模型应用政策设计是否合理,模型应用是否恰当等因素,因此,各流程负责主体理当承担起该环节监测的责任。如评级推翻管理部门要负责评级推翻情况的监测,一旦出现评级推翻率大幅上升,必须通知模型监测和验证团队、模型开发团队以及模型应用部门。IT部门要牵头监控IT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并确保数据传输的质量;零售业务条线要对零售申请评分卡的自动通过率进行监测。银行分支机构的对应条线,要对该分支机构的资产组合内部评级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并对业务数据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再次,在模型开发团队和模型验证团队中,开发团队应承担内部评级模型的主要责任,验证团队拥有独立的监测和验证职能,以确保验证的独立性,并及时根据监测情况,决定是否开展投产后验证。两个团队的基础设施如风险数据集市、验证算法等可以在经过独立审核后共享。最后,银行应当明确监测信息的汇总和报告职责。在模型新上线或调整、优化时,开发团队需要将模型信息反馈到模型验证主体,并将部分数据更新到数据集市。模型投入到使用后,各监测主体要把日常监测结果反馈给模型监控牵头部门(包括模型设计主体、验证团队)。模型使用部门要把模型使用情况定期发送给模型开发团队、模型验证团队,以开展汇总分析。

三、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内容框架

监测体系主要监测内部评级模型以及内部评级模型支持体系的运行情况。模型部分主要监测模型和风险参数情况;模型支持体系部分主要监测保障模型的各类支持条件运作情况,如模型输入的数据质量、模型输出的结果、模型应用的情况等。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在模型监测环节发现的问题,实际上根源在模型应用、管理中。因此,内部评级监测体系必须要以模型监测结果为出发点,以内部评级支持体系监测为辅助,建立逐层剥笋式的监测结果诊断、分析模式,才能找到内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源。具体来说,监测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1.要设计好反映内部评级体系整体运行情况的仪表盘监测体系需要设计内部评级体系整体分布的概览展示功能,给出具体模型的模型风险等级状态,供管理人员对各模型运行状态进行整体把握和判断。监测维度包括内部评级模型应用敞口的类别、模型类别、模型名称、模型统一编号、模型适用领域,模型风险等级等信息(红黄绿灯),并对模型的总数、问题模型数量进行统计。2.要把内部评级模型的监测作为核心内部评级模型监测的核心是监控模型的区分能力、准确性(审慎性)和稳定性。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定量的手段,及时发现模型运行状态,并对所估计的风险参数是否符合监管和内部要求进行监控。模型区分能力是信用风险评级模型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模型应用部门和分支机构最关注的内容。通俗讲,内部评级体系的区分能力指的是能有效区分客户/债项的风险的能力。良好的区分能力,意味着内部评级结果为高评分、高评级的客户对应的是低风险的客户。在统计上,一般采用KS值、AR值、AUC系数、ROC曲线等统计指标来衡量模型的区分能力。一般来说,这两个指标越高,模型区分能力越好。模型的准确性有多种理解。一般来说,模型准确性主要包括模型输出的风险参数量化准确性、模型本身的准确性。对实施内部评级初级法的银行,主要监测风险参数违约概率PD的准确性,比较每个等级下内评法估计的PD与实际违约率PD之间差异程度。在零售内部评级中,要同时监测债项PD/LGD/EAD和实际结果的差异。由于监管机构更关注风险参数估计的审慎性,还需要单独对审慎性开展监测。从统计结果上看,一般采用二项检验、正态检验等方法进行准确性(审慎性)的定量监测。另外,内部评级模型本身的准确性,一般纳入到区分能力部分进行监测。稳定性指的是,当内部评级模型的客户群发生漂移时,内部评级模型区分能力和风险参数值保持相对稳定。区分能力的稳定性要通过监测连续几个时间点的区分能力指标来评估。风险参数的稳定性要在客户群没有发生剧烈变化时保持相对稳定。除了监测模型本身能力和风险参数稳定性外,还需要综合考察内评应用客户群体的稳定性,才能更具前瞻性地预测可能的冲击对模型稳定性造成的影响。从定量监测技术上看,模型本身能力的稳定性和风险参数的稳定性可以通过考察时间轴上的区分能力指标、风险参数指标的波动程度来实现,而客户群体的稳定性监测可以通过评级迁徙、群体稳定性指数PSI等指标来实现。除了在上述三大主要维度对模型开展监测以外,针对某些内部评级模型,还有一些专项监测需求。如在建模时形成的零售分池结构,随着客户群的变化,原来分池结构下的客户群体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要对零售分池是否仍然满足池内同质性和池间异质性开展监测;将具有特定的监管要求的资本计量风险参数纳入到监测范畴;零售风险领域需要对是否存在成熟性效应、成熟性效应调节因子进行监测。在零售评分卡与分池、非零售评级等领域对模型输出的结果如集中度等进行监测等。3.要建立内部评级支持体系监测这部分内容是银行内部体系监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内部评级支持体系包括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架构、模型的使用政策和流程、数据、IT系统、模型应用、模型开发和应用文档等。其中,模型的使用政策和流程、数据、模型应用情况均可纳入内部评级监测体系中,而这些监测内容中,最主要的是模型应用情况。通过对应用情况的监控,可以评估应用政策和流程设计的.合理性、政策和流程执行的有效性,以便有针对性地对评级政策和流程进行及时重检。具体来说,模型应用情况包括分支机构/客户经理对模型输入信息的录入、发起评级评分、调整、推翻、认定等环节。以非零售评级应用为例,在评级之前的信息录入环节,需要监控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如可以对客户评级信息的定性指标分布进行监测,通过分布合理性判断客户经理提供的信息是否正确。否则,一旦录入错误信息,将导致输出错误的模型结果,给客户真实风险判断、授信审批决策带来极大的风险。在后端评级中,要对评级发起、评级调整、评级推翻、评级审定环节进行监测,以实现对区域、分行、模型、各流程不同环节控制的有效性以及评级流程设计的合理性。在评级发起环节,需要监测评级覆盖率,以统计因没有及时发起评级而导致客户评级出现真空期的情况,或者因客户评级发起及时性不足导致客户评级结果和客户真实情况发生偏离的情况。通过定量信息监控模型可以监控使用人员是否使用错误的模型发起评级,导致对客户风险判断失误,以及模型使用人员是否为了规避信贷政策准入要求,采用错误的行业、模型发起评级;在评级调整环节,需要监控特例调整政策的使用频率分布、是否执行评级调整、评级调整有效性等要素,以诊断特例调整政策的使用频度、特例调整政策的有效性等;在评级推翻环节,需要监控评级推翻率总体水平、不同区域/分行模型的评级推翻率、向上推翻比率、向下推翻比率等要素;在评级审定环节,需要监控评级审定和系统评级、调整后评级的偏离情况。零售内评体系主要监测评分卡的自动审批通过率、人工挑选政策有效性、人工审批政策效果等,以实现对评分流程设计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的监督。模型支持体系主要监控关键定义(如违约定义、违约损失定义)的应用情况,监控是否存在应当判定为违约的客户,没有及时判定为违约;不应该判定为违约的客户,被误判为违约的情况。

四、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IT系统和数据体系

内部评级监测需要依赖一系列的工具和基础设施,其中最主要的基础设施是监控IT系统和数据集市。没有IT系统和数据集市的支持,监控体系的主要功能将无法实现。1.监测体系依赖于完备、高质量的数据体系要基于全行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建立完整的内部评级监测和验证数据集市,并依托该集市建立监测IT系统,开展自动化的模型验证与监测。该集市至少要包括模型输出结果(如评级/评分结果)、客户表现情况(如是否违约、评级中间变量、评级原始信息、人工调整情况等)完整维度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模型关键信息登记表,对内部评级模型的关键变量、变量从前台业务流程系统到后台风险数据集市流转进行全面的记录,以确保监控体系中的信息与业务流程中的数据信息一致。2.内部评级监控IT体系内部评级监控IT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依托监测和验证数据集市,建立自动监测模块,实现整个内部评级体系的形象化展示和灵活报表查询功能,实现监控功能的集中化、自动化、批量化;二是基于风险数据集市的模型开发和数据挖掘平台(如模型实验室)实现手动监控功能,可以随时根据管理需要动态开展信息挖掘、监测分析,满足监控的特色、应急功能需求;三是设立内嵌在评级评分业务流程系统中的内部评级监测模块,为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提供查看实时监测分析结果的渠道。上述IT系统可满足前中后台、不同时效要求的监控功能,形成完备的内部评级监控IT体系。其中,基于内部评级体系的监测IT系统是整个监控体系的核心。3.在监控体系中建立监控信息汇总和反馈机制针对一些分支机构在应用模型过程中反馈的非结构化数据(如评级推翻管理部门的评级推翻具体案例信息、模型应用部分的分支机构人工反馈信息等),要在IT系统中提供反馈、汇总和信息保存的环境。4.设定模型风险判定规则,并预留专家调整入口基于上述数据和信息,在内部评级监控系统中设定模型风险判定规则,并预留专家调整入口,实现模型风险等级判定以信息系统中的判定规则为主、辅助人工判断的模式。

五、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应用模式

内部评级监测是内部评级模型生命周期管理活动的一个环节。根据模型监控结果,可以开展模型问题诊断、提出后续管理行动等,设计良好的监测体系,可实现模型投产后的部分验证功能,大幅减轻验证的人工投入。监控结果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根据监控结果形成初步诊断结论。首先根据模型监测结果开展模型风险等级分类,根据模型监测结果、模型应用情况监测结果等支持体系信息,以及其他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信息,将内部评级模型按照模型风险高低分为红、黄、绿灯三类。红灯类代表模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重大缺陷,已经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如模型区分能力连续一段时间低于底线,所估计的风险参数和实际情况出现严重偏离等;黄灯类代表模型基本功能满足要求,但是存在一些瑕疵。如客户群体稳定性偶尔出现一些波动,但基本不影响模型区分能力等;绿灯类表示模型运行状态良好,无明显的瑕疵。二是,对模型监控结果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诊断分析,找到模型表现不好的真正原因。银行在内部评级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往往背后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型设计问题,如建模方法不合适,当采用绝对值作为变量进行建模,在经济环境变化幅度较大情况下,可能导致模型应用后客户群漂移以及模型区分能力迅速下降的情况;或建模方法基本合理,但部分指标设计不佳,难以互相印证、核实,带来客户经理误用、乱用模型的安全隐患。另一类是模型应用问题,此类问题在模型应用的各环节都有可能存在,如前文提到的信息录入环节的虚假财务报表,虚高定性指标打分等;评级发起环节的未及时发起评级,采用错误的行业、模型发起评级,规避对客户的信贷政策准入要求;评级调整环节的未严格按照特例调整要求进行调整;评级推翻环节的评级推翻率过高等。上述情况都可能对客户真实风险判断产生误导。三是,根据监控和诊断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行动。模型风险监控结果为红灯的,要根据诊断的原因,明确内评体系各负责主体部门的责任,并交由各主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对于模型本身的问题,应尽快优化模型,在开发时预留了备份模型的,尽快研究备份模型切换;对于风险参数估计不审慎问题,要定期根据监管要求进行调整;对于评级管理和评级流程环节的问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通过软约束(以文件形式制定规范)和硬约束(通过IT系统实现硬控制)等方式,调整管理流程;对于由于信贷政策和评级结果挂钩严格等原因导致的问题,要由有关部门共同讨论模型应用政策是否需要修订。模型风险监控结果为黄灯的,模型开发和监测团队要加强监控,关注产生波动的某些变量和整体客户群体的漂移,提前对模型可能发生的变化开展预警。一个设计良好的内部评级监控体系,应当能监控模型运行各环节中发生的大部分问题。对于诸如内部评级系统的稳定性评估、内部信息源系统数据质量评估等难以用监控体系量化分析的模块,以及一些无法用监控体系应对的突发状况等,可采取投产后验证,对模型运行情况进行专题验证和诊断分析。

六、有关建议

内部监控体系 篇5

我国高等院校有“小社会”之称,因其规模大,结构复杂。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逐渐变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方式,使其高校更适合现代市场生存,并且对其长远发展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在近几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大量合并,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经费均大幅增加,使得高校财务状况明显转好,资金周转量加大,学校建设的速度、规模进一步加快,但同时高教系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出现了,其中一部分高校中出现了腐败现象,职务犯罪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手段变得越来越隐弊,而且多种多样,对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什么高校职工能够贪污、截留如此巨额的财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单位内部缺乏一套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这也就是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意义之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内部会计监控力度,提高审计的质量。通过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多方位的审计监督,以确定其适合性、经济性、效果性和环境性,做出审计结论,并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其提高经济效益。

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监控制度的内容

(一)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1. 经济业务事项、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

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记账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做到职权明确,避免因职责不清相、越权行事,而造成管理失控。

2. 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要实行职务分离。

可以有效防止因权限集中、职务重叠而造成的贪污、舞弊和决策失误。

3. 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应当相互制约。

职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预防发生错误和弊端,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与完整。

(二)会计基础工作必须要严谨,手续要齐全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与基本操作要求,要把经济活动中与会计有关的重复出现的经济业务按照客观要求来规定其处理程序,使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会计工作手续不严与职责不清的现象发生,务使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限期达到规范要求。不能缺一不可,并及时完成相关工作。例如,需要办理核对定货合同时,要检查来货数量、品种、规格、质量和价格,开具验收单和质量证明单,并由经手人员签字盖章等手续,必须保证其过程严谨、手续齐全。

(三)进行财产清查

这是加强高校财产物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全面或部分地对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清查核对,对实物资产的实地盘点,改善经营管理,制定整改措施,做到账实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四)建立符合高校的控制标准

控制标准是企业控制经营管理活动并保证控制活动有据可依所制定的各项标准、尺度和依据。根据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建立符合高校的内控标准,使高校具有一定的指标,而不是盲目的追随。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会计监控效果。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沟通系统,共享信息,大家监控,同时还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内部监控效果的影响。

(五)完善内审制度,促进内审工作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

一方面单位负责人应对审计部门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单位审计人员的人事关系和业务应由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便于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工作。高校要按照国家内部审计有关法规和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内部审计规定》、《内部审计实施办法》等制度,健全和完善内审工作的相关规定和细则,规范高校财务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科研经费审计、国定资产报损或报废审计,科研经费审计;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降低经济风险,增强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可信度,促进高校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用法律和制度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六)引入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是监督的一种补充方式,并且也是监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促进了内部审计外部化,随之,高校也可以把成本较高或效率较低的业务转向外部,形成比较合理的资源分配。内部审计的缺陷可以通过外部化加以弥补。从知识结构和执业能力来看,注册会计师具有提供内部监督服务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都受过正规的训练和掌握熟练审计业务技术在专业能力上比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更大的优势,其业务范围除了审计业务外,还可以提供会计、管理咨询服务,内容和范围很广泛,因此,内部会计监控可以引入外部审计。

三、完善高校内部会计监控制度的对策

(一)提高内控人员素质

内部会计监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和道德培训,完善干部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独立性差和其专业知识不够。相关人员要经过考试和考核、培训等过程,使其具备专业素养。同时要增强领导者内部控制意识,使内部会计监控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并积极宣传内部会计监控的重要性和重视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要有独立性。

(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手段

利用内部审计职能,定期对内部会计监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堵漏查缺,奖惩挂钩,达到内控效果。拓展监控范围,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内部管理审计。高校内部审计不但要包含以往的审查高校资金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还要重点审计和评价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即开展绩效审计,在保证教学、科研质量的同时,达到改善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三)建立现代高校管理体制和监控体制相结合的模式

结合当前的市场形势,应该将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内部各管理环节、各层次的责任。对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总经理领导模式和董事会领导模式运用到现代高校内部会计监控。目前我国各高校基本上没有设置董事会,因此将内部监控机构直接置于校长领导之下无疑是比较恰当的。而有些高校把内部监控机构设在不恰的位置上,是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的独立性。

(四)做到实施内部会计监控制度与贯彻实施《会计法》,并以《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相结合

内部会计监控制度是执行《会计法》的具体体现。而在结合运用“配套指引”时,会使高校内部监控更加完善,减少漏洞。建立完善内部会计监控措施,对企业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实行控制,对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监管,对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监控,从而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目标。

(五)积极开展事前事中审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财务管理的重点由资金管理转向财务会计监督,进而转向以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为主形成的控制系统,其重点在于审计和评价组织的有效性,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管理,加强内部会计监督,这样才能把经济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并且提高效益,因此,内部审计应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效益上,这样有利于对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和效益做出评价,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为取得最佳效益出谋划策。现在学校业务活动的多元化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学校的管理活动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内部审计必须广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摘要:由于高校大量合并、自筹经费,引发了高校会计信息失真,个别高校甚至存在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追踪其缘由,大部分是因为高校内部会计监控存在着问题。目前,高校应进一步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会计基础工作必须要严谨,手续要齐全;尽快进行财产清查;建立符合高校的控制标准;引入外部审计;提高内控人员素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手段;建立现代高校管理体制和监控体制相结合的模式;做到实施内部会计监控制度与贯彻实施《会计法》,并以《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相结合;积极开展事前事中审计。

关键词:高校,内部会计监控,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宋莹,杨伯冬.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程新生.对企业会计组织监控的若干模式解析[J].会计研究,2002(6)

[3]毛远林.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思想[J.]陇东学院学报,2007(6)

学校监控体系的实现 篇6

关键词:监控体系,学校,基本模式

学校监控体系的构建基本模式:

1、闭路电视监视系统要求实现视频集中监控, 可在管理中心查看任一前端的图象, 完成学校所有的学校宿舍、食堂、大门、重点保护地等新建立监控视频系统的建设, 加强日常监控系统的管理, 保证专人职守管理, 发挥系统综合效能。我们通过监控主机, 对前端的每一路图象进行配置、管理、控制, 方便集中监视管理。

2、构建安全防护体系是结合人防、物防与技防的综合技术从整体框架上构建高速有效的预警, 提高工作筹划和具体落实的效率。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服从学校改革发展大局, 服务于学校教学, 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监控防控工作。

(1) 学校内部警机构建设:一是和当地派出所建立联合监控, 把学校的监控报警的电话连接到学校所在区域的管辖派出所的监控中, 做到“快”。治安状况相对于复杂的学校可以采用此防护措施。二是设置类似于派出所的社区警务工作站, 管理学校的社区民警要经常深入到学校里, 开展学校内部治安管理工作。在完善学校专业警务机构的基础上, 应发挥学校安全保卫队伍的监控防控作用。

(2) 保卫处干部和保安人员、老师和学生。一是起着决定作用的是保卫处干部, 保卫处干部要争取得到学校校领导和主管保卫工作的领导的理解、支持和重视。这就要求勤汇报, 请示工作, 使领导全霢了解保卫处工作的重要性, 工作计划、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当前的工作任务、进展情况, 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等等;二是要调动广大师生的防护安全的积极性, 动员起来, 组织起来。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校园防护监控的方式, 对学生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 组织高年级的学生担任校园的安全保卫人员, 还可以解决部分“特困”学生的实际困难。三是建立校园治安的群众联合防护机制。由保护部牵头, 帮助各单位建立相应的兼职治安保卫组织 (包括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等) , 各重要岗位需要设立治安责任人 (包括学生寝室) , 这些治安组织和责任人由学校保卫处负责筛选、培训、统一管理、定时定期检查, 使其成为有组织, 有领导能够担负起学校安全监视的监控网络。

(3) 校园门卫防护监视:学校的门口是校园防护工作的首要地点。在门口除了需要校园保安人员的人防体系, 还需要有自动的证明学生信息的资料服务制度, 是需要利用目前我国尖端科技证明技术的无线电波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仪器, 门口的识别仪器系统连接到学校监控中心机房中心的总计算机数据库中, 在控制中心机房的计算机里面储存了全校师生的健全详细的信息资料。以数据信息为基础的服务监控系统, 主要是针对学校和学生家长。它的工作机制是:没个学生胸前悬挂一张校园感应卡, 当学生到达学校的校门时, 校园门口安装的读卡器立刻回应学生所佩带的感应卡, 将会感应卡的卡号输出到学校控制中心存有学生信息资料的信息服务器中识别, 识别时间2秒左右, 确认其身份后, 学生胸前的感应器会发出“嘀”的响声;如果学生佩带的感应器有问题或控制机房的计算机民应识别出来, 感应器就会提示语“请注意, 这张卡片有疑问”。有了自动的证明学生的信息系统, 有了自动识别学生平安短信系统, 学校能更有效的进行学生管理, 保障学生在学校的安全防护, 让家长放心, 从而整体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还为后续的校园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这样一来, 一是学生和老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到校的时间和情况, 当学生和老师在进入学校的门以后, 读卡器读取了感应卡片的数据信息传之保卫部门控制中心的计算机中, 从而产生考勤信息, 包括学生刷卡的信息和进出学校的时间;二是学生和老师的考勤信息数据传输, 读卡器将会把考勤信息传输到学校网络中心服务器中;三是学校校园车辆也实行分配感应卡, 感应卡要登记车辆的使用人姓名、职位等, 并在控制中心计算机中存入其信息资料。所有进出学校的非校园自有车辆和非学校教职员工、领导、保安人员等的校外人员一律发放临时感应卡, 临时卡要详细登记来访人员和车辆驾驶人员的个人资料的输入备案。另外校园门口的监控摄像头把外来人员和车辆的车牌号、进出时间等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及时的汇总到控制中心, 动态显示在屏幕上, 同时保存记录相关人员查询。

结论:学校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基地, 学校人才培养和学校治安防护是紧密相连的。现在学生数量的增长快, 而且学生的成分复杂多变。对于学生的校园安全防护和监控显的尤为重要, 国家对于校园安全次序管理提出了很多的要求, 教育改革也给校园治安管理带来了种种的挑战, 提高新形式下校园治安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建立全方位的监视系统, 建立学校校园安全防护访控的社会化模式, 延长学校校园治安防控的区域范围。实现人防和技防的相互结合的学校监控体系, 共建设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吕立波:《浅谈校园安防》, 《中国安防》, 2008年08期。

[2]韩金辉:《校园安防的特性与需求分析》, 《中国安防》, 2009, (03) 。

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体系探索 篇7

我国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我国财政资金使用的重要变革,也是财政支出管理以及预算执行管理的一项制度性创新。在此基础上,我国财政资金支付和使用越来越规范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越来越高。但是也应当注意到国库集中支付背后所隐含的风险,进一步强化对国库集中支付的动态监管力度,防范财政资金支付风险,完善动态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模式相对滞后

当前对于国库集中支付的动态监控主要是围绕支付金额、业务类型以及业务内容等方面来开展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警规则的设置和落实,在业务管理上还基本上是事后监督管理以及日常业务管理的模式,大都没有实现综合分析功能。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很容易导致风险发生,尤其是在预算指标管理、支付方式管理、银行账户管理以及用款计划管理等方面都难以及时跟进。对于国库集中支付,在内部控制方面管理还相对比较薄弱,合理性、合规性检查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与此同时,国库集中支付所涉及到的各个管理主体之间也没有形成相互制约、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协同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国库集中支付在管理上出现短板。

(二)动态监控系统在开发上比较滞后

要对国库集中支付进行动态监控就需要科学完善的动态监控系统来作为技术支撑,监控系统是否有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动态监控的质量和效率。当前大多数动态监控系统在设计上都是依托于财政集中支付平台来开发的。但是由于国库集中支付依旧处于完善阶段,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动态监控系统在运行上也就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比如在申请、审核、支付、清算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方面,动态监控系统的功能并不能够充分发挥,监控的功能比较单一、稳定性和智能性需要改进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难以对全部的财政资金进行充分动态监控。

(三)动态监控相关措施不能及时跟进

财政部门对于资金的流动监控是其中的核心,但是实践中相关的处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各个相关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也不健全,动态监控的制约力和威慑力不够。在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监控职能的基础上,还应当对相关的风险点和疑点进行及时处理,在提供决策和管理信息方面提供更充分的支持和参考。

三、健全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体系的建议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动态监控体系建设相关制度保障

伴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动态监控体系也随之产生和发展,尽管在行政层面上已经就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在设置国库单一账户、确定公共财政资金支付方式、合理进行总预算会计核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等方面都有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但是并没有在法律法规这一层面对国库集中支付进行明确规定,缺少必要的法律框架对国库集中支付进行约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就缺少必要的法理基础,进而影响到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体系的健全完善。正是基于此,有必要结合当前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际,在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积极拓展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体系的管理范围,强化对上级转移资金、财政专户资金以及对下专项资金的管理,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实时动态监控,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二)进一步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在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是其中的核心因素,这一管理体系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关系着动态监控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围绕我国公共财政资金管理基本要求,应当将全部的财政资金都要纳入到国库集中支付的动态监管体系中。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单一账户体系,对财政资金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和强化,积极推进财政资金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依靠财政预算管理体系的完善来有效规避财政资金管理漏洞和管控风险。在强化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动态监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对财政资金专户的动态管理。对于预算安排的项目原则上不再依靠资金专户来进行核算和管理,并重点强化对零余额帐户向财政资金专户转款的监督管理,避免财政资金的失控,实现对所有财政资金的实时动态监管。

(三)强化相关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内部控制

要想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管体系,有必要围绕相关单位财政资金内部控制进行制度建设。在提升单位风险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切实强化内部控制。既要完善在代理银行、预算单位、人行国库等相关单位的资金动态监管,又要在管理流程、资金动向等方面进行管控,切实加强对于财政部门的监管力度。一方面,强化制衡性制度的建设。要切实防范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风险,确保预算单位、财政部门、代理银行以及人行国库等相关部门的制度制衡,确保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要依靠信息披露的进一步加强,推动财政资金支付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制约,提高单位内部控制的效益和效率。按照全面控制、职责分离、相互制约的管理方式,合理安排财政资金的操作方式、运作机制和内部控制流程等,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喻光耀.推进柯桥区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管理[J].中国财政,2014

安全生产动态监控体系 篇8

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和预警预报体系

各部门、各班组:

我矿井的安全生产的动态监控和预警预报体系已建成并正常使用,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望各部门、各班组严格按体系要求,明确本部门职责,落实有关措施,不断完善预警预报体系,确保安全生产。

一、矿井动态监控和预警预报体系(一)矿井预警预报领导小组 组长:林大明

副组长:林文德

林友民

成员:林志升

林华斌

林文塔

周延锋

周良杰

(二)主要职责

1、负责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组织动态监控预警预报工作,检查督促做好事故的预防工作和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2、事故发生时,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组织指挥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向上级汇报和向各周边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救援经验教训。

3、确定动态监控预警预报。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二、监控方式、方法:

1、定期不定期的安全检查:矿井每月、部门每周、班组每天对危险源进行分组检查。安全监督人员每天对各危险源进行检查。安监科对设备运行情况、消防设备、信号设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

2、24小时开启矿井监控系统。

3、安全附件和救生设备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检定。

4、安装火灾报警系统器、探火报警器进行监控,并定期校正。

5、设备设施定期保养并保持完好。

6、做好交接班记录。

7、各部门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识别,对识别出来重大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对重大隐患进行重点监控和限期治理。

(四)预警条件、方式

1、危险品事故:出现某种危险品泄漏、着火、爆炸的事故即启动预案。

2、设备事故:出现设备泄漏、爆炸即启动预案。

3、防讯:出现较大雨水时即启动。

4、自然灾害:发生台风、地震、雷击时即启动。

应急救援指挥部接到上述可能信息事故时,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并通知有关部门,单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当应急指挥部认为事故效大,有可能超出本级处置能力时,要及时向分管部门报告。及时研究应对方案,采取应对预警行动。(五)信息发布程序

1、危险品设备事故:

最初发现者上报班组长、调度科长、矿井后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发布。

2、防汛、自然灾害时,安监科、综合部等职能部门发现相应情况时,报告矿井后,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发布。

(六)信息报告与处置

1、信息报告和通知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设24小时应急值守(安监科)

电话:23958650 事故信息按接收和处置办法:事故发生后最早发生事故的人员要立即向调度值班室报警,接警人员了解事故情况和现场人员情况,如事态严重的应立即通知事故现场人员佩戴相应防护用品撤离事故现场,向地面转移。

然后调度人员必须立即向安监科长报告,安监科长应根据情况逐级上报或直接向矿长报告情况,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人员可以直接向县安全监督管理局和市安全监督管理局等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报告。

未遂事故报告:未遂事故发生后,所在部门应立即将未遂事故发生后的经过报安监科,由安监科报告矿井后,对相关责任人和部门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

2、信息上报

矿长按接到发生重伤、伤亡事故、重大伤亡等事故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将事故概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简单经过、已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等)向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报告。

三、动态监控和预警预报体系

(一)监控系统具体要求

1、监控中心位置、数量

监控中心设在综合部。

2、监控中心应具有监视和控制等功能。

3、必须保证所有画面清晰度和适时传送,能全面监视和记录所有图像个

4、系统具有先进性和高度稳定性。

(二)监控系统基本组成: 矿井监控设备:

1、监控主计算机及应用软件、通信接口。

2、打印机。

3、UPS不间断电源。

4、信号避雷器。

5、共装备KJ101N-F1分站二台,分别安装在+695风井井1台、+695-47#S掘进局扇处1台。

6、主要通风机、局部通风机配备开停传感器4台。

7、矿井总回风巷道中的风门配备风门开关传感器1套。

8、总回风巷配备风速传感器共1台。

9、矿井总回风巷及+695-41#S回采工作面等作业点回风流中装备甲烷传感器共2台、一氧化碳传感器共2台。

10、+695-41#S回采工作面作业点配备断电器1台。

11、在矿监控室、+650主井口、+695回风井等处安装视频监控探头。

环境监控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初探 篇9

关键词:环境监控,标准体系,物联网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电磁辐射污染、森林植被破坏以及土壤沙化等问题日趋严重, 威胁着居民的健康、破坏着城市生态环境, 严重制约着生态平衡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环境污染总体尚未得到遏制, 环境监管能力依然滞后, 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刚刚起步, 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对环境状况的监控还很不充分, 尚不能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自动监测方法建设维护成本过高, 难以大面积推广, 因此促进环境监控物联网发展, 尽快实现环境监管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 将是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1 江苏省环境监控物联网

江苏省环境监控物联网围绕生态省建设总体目标, 建设一个全省共享的环境监控平台, 集成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空气环境、辐射环境、重点污染源、机动车、危险废物、风险源等八大监控系统, 组建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控中心, 出台一套环境监控管理办法,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运行机制, 统一归口管理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对监控数据质量实施“全生命周期”控制, 逐步建立现代化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服务于生态省建设、管理和决策。

江苏省环境监控物联网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控系统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 统筹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核与辐射、危废管理、环境应急、环境科研、环境信息与统计、机动车管理、环境宣教等各个领域, 是我国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全要素、高起点、标准化的省级环保物联网。江苏省环境监控物联网的建设, 是向建设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环境监管体系迈出的重要一步, 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提供了强大的能力保障。

江苏省环境监控物联网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 借助先进的传感设备, 整合现有信息资源, 以感知为先、传输为基、计算为要、管理为本, 构建一个统一管理、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的环境监控物联网平台, 实时采集各类环境数据, 掌握全省生态环境动态, 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为环境应急、节能减排决策提供支撑, 形成环境与社会全向互联的智慧型环保感知网络, 实现全省生态环境监控的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

2 环境监控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环境监控物联网是一项跨行业、跨地区、跨学科的大型环境保护物联网建设工程。在这样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中, 如何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质高效和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 如何确保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如何确保系统的安全和可靠, 如何规范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和工程管理、提高环保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益, 都是生态环境监控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 建立一套符合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又有利于环境监控物联网建设的标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监控信息化建设需要哪些方面的标准、哪些标准影响大、设计面广、急需研究和制定、以及如何制定好这些标准以使其既符合自身实际需要又与国际接轨, 这些都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和确立。为此, 在调查和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标准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生态环境监控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 构建环境监控物联网标准体系, 建立标准明细表, 确定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建设中所需的标准分类及其相互关系、每一类标准的主要内容, 从而为生态环境监控信息化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使其少走弯路, 在高起点上沿着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序、高效、快速地健康发展。

建立环境监控物联网标准体系, 就是围绕环境监控系统建设总体目标, 结合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遵循已有国家、行业标准, 结合业务特点, 科学规划、缜密设计, 逐步建立、健全体系内的各类标准和规范, 为环境监控系统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环境监控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需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可预见性和可扩充性原则;遵循和继承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原则;以及从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建设需求出发的原则;通过改造、修订、完善和补充的方式, 将已有相关标准成果融入到标准体系中, 同时也建设一批江苏环境监控系统急需的标准。

3 环境监控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依据环境监控物联网各构成要素对标准的需求, 按照面向应用的原则, 研究和制定环境监控系统近、远期建设所需的标准体系, 指导环境监控物联网标准化建设。

江苏省环境监控物联网标准体系由九个分体系构成, 见图1。该标准体系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组成的有机整体。在该体系中, 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标准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支持。

(1) 信息化工程标准

包含环境监控系统工程所涉及的总体框架标准和基本术语标准。总体框架标准包含标准指南、标准体系等总体性标准。术语标准包括环境监控术语、基础术语和专业术语、主题词表等方面的标准。

(2) 信息资源标准

包含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元、元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库等面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的标准与规范。

(3) 系统管理标准

包括软件开发与管理标准、系统验收与监理标准、系统测试与评估、信息资源评价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

(4) 数据交换标准

包括数据格式、目录服务和描述技术。数据格式标准包括各部门、各地区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交换的数据格式以及各业务中所使用的申请书、登记表等具体格式标准。目录服务标准包括环境保护行业信息资源目录的分级分类标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Web服务和消息服务方面的相关标准。描述技术标准包括标准通用置标语言 (SGML) 、可扩展置标语言 (XML) 、超文本置标语言 (HTML) 等相关标准。

(5) 业务应用标准

包括业务流程标准、应用系统标准和监控中心标准。业务流程标准包括环境监控业务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和相关标准, 应用系统标准包括对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结构、对外接口等要求的规范, 监控中心标准对环境监控中心建设中的技术、管理规范进行标准化。

(6) 网络标准分体系内容

对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基础建设进行规范, 包括IP网络、以太网、网络设备、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标准。

(7) 基础应用平台标准

基础应用平台位于应用层和网络设施层之间, 是一个与网络、应用无关的开放性基础设施, 它在整个环境监控系统总体技术框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包括系统接口标准、信息交换标准。

(8) 安全标准

包括信息安全总体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 用来保障环境监控系统安全运行、确保信息和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9) 环境传感设备接入标准

指环境感知信息接入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所遵循的标准, 有环境质量状况 (水、气、声、土壤、辐射) 和污染治理设施 (污染源) 现场端的感知, 主要包括现代化的传感器、分析仪、智能仪表等设备。

4 标准实施措施与建议

为充分发挥标准体系应有的作用, 便于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 结合生态环境监控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特点, 提出以下的实施措施和建议。

(1) 建立科学有效的环境监控物联网标准体系运行机制

完善标准的制修订、标准宣传、标准实施、标准执行的绩效评估各环节工作, 使各项工作紧密衔接, 连续不断地提升生态环境监控物联网标准体系的水平, 逐步形成建立科学有效的标准化运行机制。畅通各相关单位提出标准立项的渠道, 将满足生态环境监控信息化建设、管理等工作的需求作为确定标准是否立项的重要指标。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 积极吸收社会各层面、各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 使标准能充分反映各方利益, 从而促进标准的实施。

(2) 加强环境监控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培训宣传

按照生态环境监控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特点, 以及环保部门的组织和业务要求, 联合有关单位组织标准体系的宣传培训, 将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明确传达到各单位, 特别是使市、县各级环境监控单位和环保重点监控企业了解环境监控信息化管理标准。

(3) 推进环境监控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实施

用标准体系指导和加强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信息化的实施。将标准的实施作为常规性工作来抓, 特别对于强制性标准实施工作, 要通过制定细化方案推动标准的实施, 通过组织检查验收等形式落实标准要求。信息化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加强对体系相关标准的学习, 理解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按照标准的要求认真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

(4) 实施环境监控物联网标准体系的绩效评估

高校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的构建 篇10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1998年的9.8%发展到2009年的23.3%, 在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教育管理部门以及高校自身十分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了提高质量的要求, 教育部亦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对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若干指导性意见。质量工程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 充分考虑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确定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以调动广大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高校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是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的必要而有效的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之一是要强化教学管理, 办高水平的大学, 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师资, 高水平的办学条件, 而且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在大学里面, 教学管理是学校最核心的管理, 管不好教学就管不好大学, 更谈不上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各个高校均建立了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高等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 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综观众多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各类规章制度都比较健全, 但多数缺乏完备的信息反馈系统, 从而导致监控效果不佳。建立一个完备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 可以增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自我诊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达到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教学质量闭环监控的内涵

1998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 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社会需求、学校规模、学科门类、学生来源等方面体现出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为了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西方高等教育领域20多年前最初吸收了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的思想, 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纳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在质量评价和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以教育评价为纽带、以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目标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形式。分析高等教育的规律及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整体上可划分为高校内部和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外部两个方面, 而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要求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 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三方的协调运行是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闭环控制是系统工程中控制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 指作为被控的输出以一定方式返回到作为控制的输入端, 并对输入端施加控制影响的一种控制关系。在闭环控制系统中,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 (外部扰动或系统内部变化) , 只要被控制量偏离规定值, 就会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去消除偏差。因此, 它具有控制偏差, 抑制干扰的能力, 形成系统自激的良性循环。现代管理学借助闭环控制思想, 将闭环管理理论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 构造具有激励约束性质的正反馈环节 (正反馈机制) , 将开环系统转变成闭环系统, 从而改善管理系统的功能, 提高效率和效益, 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动力和竞争力, 并使系统本身产生强大的自激力, 促进企业良性发展。近几年以来, 闭环管理理论也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 很多大专院校亦形成了符合本校特色和学科发展需求的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 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明确教学质量标准的前提下, 多渠道收集有关教学过程和效果方面的信息, 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持续监督, 通过反馈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教学环节进行调节, 通过对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控与教学环节的动态调节, 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的实质是强调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系统各环节主体性的前提下, 依托有效的实施途径, 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渠道, 实现有效的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的及时改进。

三、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结构

河南工业大学在2007年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在迎评创建的过程中, 学校明确了教学质量监控目标, 建立了“校-院-系”三级组织管理模式, 完善师生、院部、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 强化了“院-系”教学管理的组织功能和实施功能, 突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地位, 形成了本校的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 (如图1所示) 。

在此闭环系统中, 教学决策机构是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者, 负责保障校级教学管理组织宏观化、全局化的管理视野, 负责教学质量标准、规范等制度建设, 完善其研究职能、监控职能和协调职能。各教学单位是教学执行机构, 完成教学决策机构的各种教学决策, 教学质量监督机构在教学决策机构的指导下对教学环节进行监督并将监督信息及时进行反馈, 教学质量评价机构负责对在各类规范指导下实施的教学活动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不局限于学校内部师生的评价, 还应包括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用人单位对学科专业需求的评价, 并将收集到的教学质量信息通过教学质量反馈机构传递到教学决策部门, 计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教学决策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子等方面进行衡量比较, 寻找偏差及其成因, 作为调整或改进教学指令的依据, 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在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的三级组织管理模式中, 学校一级职能重点是教学决策, 学校的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过程, 而学院是各类教学活动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 承担着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组织、实施、监督和调控, 是教学质量监控任务能否按既定目标圆满完成的关键, 因此, 学院层级的教学质量监控是闭环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年迎评创建的实践中, 学校确定了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和监控方法, 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实施过程中, 明确了学院的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以院长书记为首, 由各系 (所) 和相关部门的正副主任、教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学院教学监控和评价的领导机构, 全面负责学院的教学质量。由教学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具体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工作。选聘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较丰富的在职 (或退休) 老师担任兼职督导员, 选聘部分教学一线的教师担任教学质量调查员, 选聘部分学生担任教学质量信息员, 从而形成上下相连, 纵横贯通的教学质量闭环监控网络 (如图2所示) 。

四、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的实施

1. 教学决策。

校学术委员会是学校教学决策机构, 学校党政领导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是教学决策机构的主管, 指导并协调教务处、学生处、评建办、学科建设处及学院等各部门的工作, 教务处负责全校日常的教学管理, 学生处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 评建办负责教学质量标准制订及实施教学质量评估, 学科建设处则根据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适时完成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教学决策机构工作的核心是贯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落实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遵循学校教学的规章制度, 完成教学辅助工作, 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在质量闭环监控体系中, 教学决策机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起主导、组织、调度、指挥的作用, 使教学活动参与各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协调一致工作, 根据不同阶段教学执行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及产生的目标偏差, 分析偏差原因, 实时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 形成新的教学激励决策, 实现闭环监控体系的自我更新与优化。

2. 教学执行。

肩负教学管理的各职能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及各教学院部是质量监控体系的执行机构。执行机构中各职能部门主要按照教学决策机构确定的各级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等要求, 负责制订各教学保障措施、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的制订及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执行机构中的学院 (部) 是教学执行机构的实体, 主要是贯彻执行学校的教学质量政策, 按学校统一的要求定期制订或调整有关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组织和实施学校或本部门的日常教学保障, 组织具体教学和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在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的三级组织结构中, 院部起到一个承接作用, 一方面要对学校教学决策机构报告与反馈本学院教学运行情况, 另一方面又要实施本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实施, 学校教学决策的效果如何最终体现在学院的是否有效执行上。因此参照学校大的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也应相应地成立质量保障与监控机构。我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实际应用过程中, 为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专门在学院设置了教学办公室的科级岗位, 负责学院的日常教学管理与实施。教学办公室工作职能主要是协助教学院长贯彻执行学校统一的教学安排, 为教师和学生做好质量保障工作, 具体工作包括:组织本学科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的制订与修改, 教学任务分配与执行, 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组织各类教改教研项目的申报、验收与报奖, 双语课程、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的申报与管理、考试安排、试卷印制、成绩管理, 学生学籍处理与学业警示管理, 教师调停课工作, 各类教学资料的归档, 上级部门的检查与评估等, 在完成的各项任务中, 重要的是组织教学督导与教学质量检查工作。为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目标, 学院成立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 学院党政领导、资深专家教授共同承担学院的质量管理与监控职能, 学院在学校统一的教学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各类重大教学决策都要首先听取专家委员的意见, 使专家在教学决策支持系统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教学督导成员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 有较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的老教授组成, 督促与指导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和落实;督促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与规范化建设;督促与指导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执行、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督促与指导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等工作;搜集、分析、研究教与学双方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并向院长提出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建立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 健全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 可形成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两个强有力的支撑层面。定期检查教学运行情况, 分为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期初教学检查安排在开学后第四周, 内容包括:检查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师、学生上课情况、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准备情况等。期中教学检查是三部分的重点,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从教师、学生、辅导员等不同侧面了解教学运行情况, 检查内容包括: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 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课堂教学方法、作业成绩的布置和批改, 学生的学习风气等。期末教学检查的重点是考试管理。教学检查既能收集全面的教学信息, 还能有效地完成过程监控的职能。在教学日常检查监控中要注意:主要监控点要覆盖教学全过程;日常监控活动要与教学运行周期相吻合、不间断;要有检查、有反馈, 形成管理闭环。

五、结论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 我校从组织体系、指标体系、管理制度、管理队伍、管理观念创新等几个方面着手, 设计并实施了一个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我校获得优秀的成绩及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评价来看, 该闭环监控体系的运行效果十分明显, 可有效地增强教学工作中的自我约束、自我诊断、自我发展的能力。

摘要:高校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是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的必要而有效的手段。结合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要求与我校的教学实际, 提出了一种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构建的方法, 通过我校的实践表明该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闭环监控

参考文献

[1]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在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http://202.205.177.97/User-Files/statichtml/2008-05-21/12113362900003785.html.

[2]教育部:未来十年高教毛入学率将增约10%[EB/OL].http://edu.sina.com.cn/gaokao/2009-09-12/1719218618.shtml.

[3]杜娟, 曾冬梅.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闭环系统初探[J].高教发展与评估, vol23 (1) , 2007.1:54-59.

[4]周燕, 陈俊国.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闭环体系的构建及其优化[J].西北医学教育, vol.14 (5) , 2006.10:498-500.

上一篇:气体吸收剂下一篇:羽毛球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