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论文十篇

2024-08-15

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论文 篇1

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际生产线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但单纯的校园教育往往是理论偏多,为了解决理实一体的教学需求,使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知识及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很多学校采取了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将企业的先进技术、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引进校园,应用到人才培养中去,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我们国家,校企合作已经实施了多年,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校企合作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带来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证明,但总体来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企业积极性不高、缺乏规模效应、稳定性不足等。如何促进校企合作长期有效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2 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已经形成的比较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多种,在我院目前实施比较成功的有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送教入企业、行业协会牵头等校企合作模式。

1)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企业需求为主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制作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在学生实训条件和师资力量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学生可以通过校内和企业结合的方式完成学业,有些课程在校内完成,有些实训内容则是在企业完成,并且企业还会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进校授课,学生完成学业后有企业统一接收安排就业。

2)送教入企业式校企合作模式

送教入企业式校企合作方式是各高职院校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在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前两年主要是在学校学习基础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有校内老师和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完成前两年的基础教学工作,第三个学年将学生送入企业,进行实际生产线实践训练,即顶岗实习。这种模式下第三个学年有企业提供教学实训场地,学校派专业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并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学生完成第三个学年的实训后,有学生本人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该企业就业。

3)行业协会牵线式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各种专业的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有行业协会牵头,各高职院校为企业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考证工作提供教育场地和部分师资力量,学员的课程有企业培训讲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完成,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起到纽带的作用。

3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虽然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并不是很成熟,很多校企合作仅止于表面,缺少实际内容,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我们缺少校企合作的公共平台,没有一个成熟的机构或平台对校企合作进行牵线、监管等,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企业都是学院自己联系,学校和企业的对接难度很大,并且在合作过程中也缺少第三方监管,这种情况下往往造成资源的不对等连接,校企合作浮于表面,造成资源浪费;其次缺乏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很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在校企合作方面属于边走边合作边摸索的情况,没有形成成熟的合作模式和体系,并且有时候受到资源、环境、政策等多方面限制,很难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最后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行动不足,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是建立在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就业压力是促使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通过校企合作,即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对于企业,如果市场相应的人才不是那么紧缺,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企业就不会那么积极了,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互惠机制,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让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得到实际的好处,校企合作才能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4 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虽然校企合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初显成效,合理有效的校企合作的践行对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改革、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促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的蓬勃发展。

1)校企合作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是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主要措施。校园文化是一所学院的精神灵魂,包括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校风、学风、校训等,是学院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努力积累沉淀的独特的理念,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生观、价值观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形成的企业精神、价值观、文化观、道德观、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带有行业特色,规范、鼓励并带动着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学院通过学生企业实习、聘请企业教师授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先进的文化和企业精神,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产生积极引导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先进的企业精神将成为学生学习奋斗的动力,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专业方向,为学生日后进入企业工作,尽早适应企业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吸收了先进的企业文化精髓,深化了校园文化层次,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必将更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协调发展。

2)校企合作有利于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但社会在发展进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进行改革。在高职院校,一些传统的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继续大批量培养这些传统专业的人才就会造成学生就业难,而企业需要的一些新兴专业方向的人才又招不到,这样就会造成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需求不匹配现象,从而带来一些社会矛盾和资源的浪费。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及时了解到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及时的进行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高等教育中与企业联系最密切的是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应该体现出企业的需求。教育学生、服务社会、培养合格高素质的接班人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责,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人文色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逐步走向社会化,只有融入社会,与企业充分交流、沟通,才能实现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应该把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融合到我们的教学中去,以企业需求为方向进行教学改革,以社会的需求发展为动力,将教学改革转变成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学院快速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持续动力。通过教学改革,提升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声誉,为企业输送更多高技能、高素质、深受企业欢迎的高职毕业生。

3)校企合作有利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

鲁昕副部长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三个方面的标准。基础知识是人才培养的奠基石,能力和素质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现在企业在选择人才时看中的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更看中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企业是一个大集体,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需要具备敬业爱岗、顾全大局、恪尽职守、团结合作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现在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综合职业素质的理解,不明白学历与职业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往往是不对等的。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感受到企业的职业精神,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真实的体会到企业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集体意识、大局意识及锐意进取的精神,这些综合素质将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通过校企合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在发展,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在企业中创新精神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必要条件,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虽然进行过创新精神这方面的培育和训练,但由于缺乏实际的案例和环境,学生对创新精神往往不能体会的很到位,与企业对创新精神的要求还差的很远。企业实习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创新及展示提供了环境和机遇,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尝试,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 有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几点建议

校企合作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认可,但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案例离正真的校企合作目标还相差很远,但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简单谈一下有关校企合作的几点建议。

1)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的两大主体是学校和企业,这两大主体在社会中属于不同区域的两块,交集并不是很多。校企合作需要资源匹配,很多时候是学校找不到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而有意向的企业又找不到恰当的合作学校。这就需要发挥政府职能,为学校和企业构建公共的信息服务平台,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收集发布企业及学校有意向合作的专业信息,促使企业和学校资源能有效合理的匹配;同时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在第三方政府的监管下,确保企校合作不浮于表面,进行深度合作,通过相关政策调控,确保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达到双赢。

2)进行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的深度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不能只局限于形式,只有进行切实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发挥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企业往往掌握最先进的技术,企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社会需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该让企业全程参与教学。首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该让企业充分参与,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经过充分调研、分析、论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职业目标、岗位目标等密切相关的专业培养方案;其次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紧紧围绕岗位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和企业的工作过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理论知识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紧密结合。最后校企合作共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学生在校内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到企业完成认知实习,校内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一起根据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把先进的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去,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建设以“校中厂、厂中校”为指导思想的专业实训室

实训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必要保障。专业实训室建设是必要条件。在专业实训室建设中,以“厂中校”、“校中厂”相结合的建设指导思想,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企业充分参与,进行调研论证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需求,与企业生产线环境尽力靠近,将为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4)推荐教师到企业锻炼,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才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不能过分去依赖企业,虽然可以通过企业实习、聘请企业工程师上课等方式引进先进的企业文化和技术,但作为教学主体的校内教师,也要与之俱进,不断进行学习,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推荐专业教师到企业去锻炼,很多校内教师都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不足,通过教师到企业锻炼,有利于教师吸收新知识,了解行业新动态,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更好的教学改革和知识应用,有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6 小结

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着重要作用,每年为社会培养大批量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关系最密切的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继续探索研究,寻找出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钱旭初.高等职业教育开放性诉求及实现途径分析[J].江苏高教,2011(3).

[2]刘惠紧,李桂霞.对高职教育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3]刘剑.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创新的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3(5).

[4]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3(6).

[5]欧阳媛,张永敬.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

[6]刘晓花,古永司.基于企业动态联盟理论的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

[7]高鸿,赵昕.论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

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论文 篇2

一、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政府方面的问题。

近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些法规纲要中指出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重要作用和意义,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为校企合作营造了良好氛围。但是这些法规较为侧重政策方面, 缺乏深层次合作实施的设计和实质性的违法处罚规定, 这样导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参与态度不积极, 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 不合理的违法违规现象频频出现等。各地政府部门对校企合作的情况监督监管不到位, 缺少确保校企合作能够正常顺利运行的保障机制, 对学校、企业、学生的利益保护不够。法规内容的不明确使校企之间难以开展具有深度广度的合作。

(二) 企业方面的问题。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是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经济组织, 他们在创造经济价值中忽视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 所以目前企业一般不会主动联系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即便参与了校企合作的企业, 出于风险回避、降低经济成本等利益因素的考虑, 也仅仅是受学校的委托安排学生以参观实习、跟岗实习为主, 不会把企业内部的核心技术传授给学生。企业对国家制定的鼓励政策并未在意, 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也没能得到真正实施。有时由于营利的思想作怪, 不良的动机使得企业不会真心关注学生们的实习情况, 而是安排学生从事简单的劳动工作, 从中谋取利益。

(三) 学校方面的问题。

受传统的教学思路影响, 学校没有认清校企合作的真正含义, 出于完成国家教学教改任务, 在校企合作形式、内容的设计上往往敷衍了事, 高职学校开展的校企合作依然以学生的实习实训为主, 时间安排短, 周期间隔长, 导致难以让学生深入大型企业的主要岗位进行生产实习, 甚至有些学校的校企合作是依托关系、门路, 为完成检查任务而使校企合作成了一纸文书, 实际上根本没有发生的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中过多的形式主义都对校企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 把实习中的学习、安全责任全部推到企业身上, 把学生送出去后就撒手不管, 不闻不问, 学校这种不负责任的应付态度使校企之间难以形成沟通的枢纽。

(四) 教师方面的问题。

虽然现在各高职院校已经对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提出了一些要求, 但这种实践技能的高低无衡量标准, 导致学校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偏低, 甚至毫无实践教学经验, 加之教师心中的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企业的工作环境差, 待遇低, 使学校教师缺乏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积极性。企业的指导教师虽然工作经验丰富, 但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培训, 缺乏教学经验, 他们采用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不适合毫无工作经验的学生, 导致学生不能清楚地掌握实习的中心内容, 一些素质品德低的技术工人有时会把不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对未来岗位工作产生一定的认识误区。

(五) 学生方面的问题。

出于安全、怜爱子女等方面的考虑, 家长首先不能接受孩子花大量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实践, 他们觉得孩子进入学校应该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去企业实践无非是把孩子当成无成本或少成本的劳动力。而学生本身在家庭的呵护下都是温室里的花朵, 在校企合作的实习中难免会忍受不了吃苦受累, 就会出现“请病假、请事假”等现象来逃避实习。即便走向实习岗位的学生由于缺乏责任心, 组织纪律性差也难以胜任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政府领导作用。

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职业教育部委联席工作会议制度, 六部门联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 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必须做好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工作, 进行宏观的指导, 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 鼓励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实现资源共享。地方政府应建立校企合作的中介机构, 提供双方人才、物质设备需求登记以便学校和企业能够快速找到合作对象。相关部门制定企业员工上岗持证制度和工人技术水平等级制度, 为校企合作进一步提供合作的培训领域。地方政府在合作中应充当一名好家长的主要角色, 实时评估、监督、监管校企合作状态, 并建立校企合作利益保障体系, 充分做好协调、统筹、指导的工作, 保证校企合作工作顺利开展, 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效更上一个崭新台阶。

(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应积极制定出台与校企合作相关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明确企业的行业作用;明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细则;明确校企合作中双方的地位;制定如何评估校企双方的合作质量的标准, 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考核, 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 使校企合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市场化。

(三) 建立利益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为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保障机制。财政设置专项资金, 对校企合作中的成本收益做好核算, 能够对学校、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金资;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建立一些优惠政策, 如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适当的减免一定的税收;对校企合作中的优秀企业能够给予一定的表扬、社会宣传和物质奖励, 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以上举措, 逐步形成校企利益共生的机制。

(四) 引导企业合作参与。

在校企合作中, 引导企业要意识到校企合作能为其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 通过校企合作, 企业能够履行自身的社会职责, 能够充实人才储备、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获得了社会好评等等。目前亟待各项激励机制和社会宣传工作, 使企业站在战略高度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调动起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五)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校企合作对资源共享要求很高, 学校与企业、政府等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应最大限度发挥其职能作用, 对合作企业进行帮助和奖励, 对校企双方资源进行正确的配置。学校与企业积极沟通协商, 加大校企合作中指导教师的配备。企业应加强设备、人力资源的投入, 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活动。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 双方联合建立共享的优良的实习环境、一支行为有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 提高校企合作的整体水平。

(六) 完善学校工作机构。

学校内部应成立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办公机构, 明确其办公职责, 明确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任务, 按照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积极协调教学部门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诸多事宜, 统筹规划, 举办与校企合作有关的各项活动并进行策划, 通过经验交流、学习考察等提高校企合作质量。

(七) 建设好双师型队伍。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每学期要求教师走进长期固定企业挂职锻炼的时间达到一个规定课时数, 规定专职教师在该企业有着明确的工作任务, 要求教师每学期提供企业工作锻炼的实践心得体会。同时学校也应定期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来学校与专职教师座谈、为学生讲授公开课, 开阔校内师生视野, 对学生进行实时的技术指导, 使学生对未来社会工作岗位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为校企合作实习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八) 实行校企联合招生。

校企联合招生可以凸显企业的地位。企业要积极配合学校制定招生简章, 签订用人合同, 在学生读书期间, 学校要辅助学生根据择业方向自主地选择专业,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 根据学生综合表现情况, 学校要允许企业自主地选择学生。通过双向选择,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 使企业得到了合格的员工, 双方获利, 实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风国, 陈精明.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研究及相关案例剖析[J].江苏科技信息, 2014

[2]明廷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探析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问题 篇3

【摘 要】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通过学校的教育与企业实践工作,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能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对高职教育院校寻求自身发展、提高教育水平都发挥重要作用。以下,本文对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企业;校企合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校企合作在我国出现。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已逐渐走向成熟。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以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为前提而出现的。其教育模式遵循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安排。这也是高职教育之于其它学术型院校的显著区别。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对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提供了学生校内校外实训场所。校内实训是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实训基地的投资与建设需要的大量资金由合作企业提供。校外实训是学生掌握技能,实践应用的场地,合作企业外训场地的提供锻炼了学生专业能力。其次,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校企合作阶段,高职院校需选派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操作。在学生得到专业训练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接触到企业先进与核心的技术,并发挥所长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还可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在这过程中,师资力量得到提升,教学效果更优。再次,通过对企业实际需求而进行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操作性强、针对性高。对企业而言,满足了企业实际用工需求。首先,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在用工需求与质量上得到满足。企业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增加和减少用工人数,高职院校学生由企业与学校交替管理的模式,减少了企业的用工与管理压力。其次,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针对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定向培养的模式,把培养出多元化、综合型人才的重任交付高职院校。高职教育通过企业需求开设课程教育,定向培养出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人才。同时灌输企业文化,学生毕业入职后将全力以赴的为单位创造价值。校企合作模式,对于企业整体员工素质的提升,企业效益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或者企业,对校企合作都未引起足够重视。企业站在自身短期利益的角度上缺少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企业在出现暂时的经营困境时将把校企合作视为企业负担。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观念上也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企业不重视,学校缺少激励措施使双方都缺少合作热情。

(二)制度问题。国家制订并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質量,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实际状况并不容乐观。企业在主动配合校企业合作方面表现的非常消极。同时,行业协会对校企合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就目前形势看并没有效果。其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仅以合作协议制约,对企业与学校应尽的义务与履行的职责没有明确,制度的不完善可能造成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三)利益问题。利益的获取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合作的最关键因素。实际合作过程中,企业对院校投入资金,学校派遣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训,通过企业实际资源的利用丰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企业的利益是获得了低成本的专业人才,解决了阶段性的用工困难。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耗费大量资金,可能最后培养出的学生在职业道德,思想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或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不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等现象。总而言之,理想与现实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校企合作不能获取足够的利益,直接影响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三、探析高职教育与校企合作

(一)加强合作意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意识是校企合作稳定与巩固的关键,双方都应正确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大意义,倾注热情寻求共同进步。国家对校企合作的要求与大力支持促使学校意识到高职院校办学旨在为社会培养出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服务于社会的综合性人才。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并放眼于社会长期发展,培养出不仅满足企业需求同时适应市场变化的进步型人才。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配合高职院校教育为己任,学生参与企业实训时派出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一带一指导,不仅要将学生视为企业的一员,还要调动学生的工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接纳他们,锻炼他们,使他们成长为企业日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二)健全合作机制。合理合法的校企合作协议更能保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效力。合作双方制订详细的管理与合作要求,明确职责与权利,并建立教学水平监督与考核标准。企业与学校参照标准统一进行教学与实训并对教学质量与工作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估,其次,校企之间通过建立协调机构,使双方问题得到有效的协调沟通。

(三)激励企业参与。以海尔集团为代表,越来越多知名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来,为企业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政府加大对校企合作的重视与扶持,通过角色转换,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创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与合作环境。通过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高职院校以及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义务与权利,制订奖惩制度,规范双方行为,做到有据可依,违法必究。根据校企合作实际运行状况,政府介入进行组织与推动,发挥协调与监督作用,对破坏校企合作协议一方进行问责。政府还可通过对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优先等直接或间接推动,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参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长远利益的作用。实现企业与学校相互嵌入,相互依存,利益共享的共赢局面。

四、结语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与校企合作在国家政策指导、政府的支持与关注下取得了平稳的进步。与此同时,在推进学校与企业合作中也面临了一些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希望通过对高职教育与校企合作的不断探索与解决,开创高职教育与校企合作新高度。

参考文献:

[1]谭建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模式障碍探析[J].国际英语教育研究(英文版),2014(1):97-98.

[2]李婕莹.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特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5

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论文 篇4

一、现代服务业和校企合作的科学内涵

现代服务业通常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 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 代表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服务部门簇群。 (1) 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 也包含一些消费性服务行业。前者主要有: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中介代理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后者主要包括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来满足个人精神性需求的相关服务, 比如网络游戏、现代远程教育等。

校企合作是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 把课堂学习和实际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一种教育模式。 (2) 现代服务类校企合作就是要让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 密切结合, 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 使人才培养更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二、高职现代服务类校企合作的难点

(一) 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缺失

当前一些以高职服务类院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 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与现实脱节。其一, 教师多是纯理论教学, 学生很难走出课堂, 走出书本, 与实践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无法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 达不到与实践要求“零对接”, 忽视了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所需的基本实践能力。其二, 虽然同为高职类院校, 但现代服务类高职院校在获得财政支持, 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都与理工科类高职院校不能相比, 必然导致教学基础设施投资不足, 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设施还缺乏系统配套设置, 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 高职现代服务类院校与企业“互惠双赢动力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在我国, “校企合作”主动方是高职院校, 合作方是企业。而合作是双方的, 要想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必须建立基于互惠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这是因为企业是和高职院校利益追求不尽相同的组织, 它是赢利性实体, 若企业看不到收益, 自然就缺乏合作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应看到, 企业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实体, 还是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和技术创新。因此, 对于学校而言, 要修炼好“内功”, 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 拿出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案, 培养高质量的技能、服务型人才。对于企业而言, 要在生产技术上给予高职院校大力支持。否则高职院校虽有意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但囿于教学设施尤其是实训设施和场地的普遍匮乏, 无法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这种现状必然影响高职学院与企业建立“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互利双赢”的互惠互动合作机制的形成。

三、探索高职服务类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对策

构建高职现代服务类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要努力寻求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在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合作努力下, 不断总结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推动校企合作机制各方面的发展完善, 真正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质量的服务型人才。

(一)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要增强校企合作的实效性, 其关键点是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首先, 不断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一方面, 从教师队伍的结构而言, 既有专、兼结合, 又有校、企结合;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 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 从教师个体来说, 主要是指基本素质要求, 专业课教师既要有丰富而全面的理论知识, 又要有较强的具体岗位的实践经验。只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才能保证学生不断提高岗位实践能力。

其次, 加快开发符合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设置。要根据企业、行业的实践要求研发课程设置。一方面, 聘请行业、企业第一线的负责人和专家定期到学校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 为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产教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另一方面, 还要成立相应的调研机构, 不断了解和跟踪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保证人才适销对路。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培养下, 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将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 寻求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互惠双赢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形成关键是要强化企业的内在需求, 企业需要在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第一线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服务应用型专门人才。

首先, 加大教学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的力度, 创设条件, 服务企业, 增强企业对学校的依存度。企业可以借助于高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 对高职院校的相关的实用性研究成果、产业项目、基础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合作, 提升企业的技术革新能力, 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 扩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 强化企业设备使用的知名度。校企合作, 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设置和调整课程, 以达到企业要求成为合格职业人为检验标准。

其次, 完善政府主导, 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 支持校企多种形式合作办学。政府部门出台相关制度, 统筹高职院校与企业两种资源, 吸引企业参与, 确保双方合作目标的实现。如果从民生的角度来关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将整体推动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统筹。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必然会带动企业在为区域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解决本地区的就业问题。因此, 政府、企业、高职院校是一个区域有机体, 加强这个有机体各部分的联系将实现优势互补, 改善民生。

最后,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为推动校企合作发挥更大作用。从企业反馈的信息发现, 许多企业无处寻求所需对口人才, 而高职院校又苦于不了解企业用人信息和人才要求, 特别是大批新企业与学校接口很难, 因此, 成立相应的中介机构十分必要。

摘要:校企合作是当今国内外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教育模式。本文通过分析高职现代服务类校企合作的难点, 探索解决高职现代服务类校企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服务类院校,校企合作,高职现代服务类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邢兰兰.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与设计[J].2010, 06.

[2]阙红艳, 李辉秋, 阎芳.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分析与对策[J].新余高专学报, 2010, 06.

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论文 篇5

一、高职法律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

高职法律教育专业, 主要培养的是具有法律基础、能够胜任法律相关工作法律资格从事人员。要求所有的毕业生在修满课时毕业以后, 可以独立处理一些法律案件或者担任专业法律人士的助理, 成为辅助角色的人才。原本施行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 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学生具体的顶岗实习环节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困境。首先, 观念上存在问题。受到传统普通教育制度的影响, 很多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学校等, 对于大规模而正式的校企合作的观念并没有足够正确的认识, 认识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很多单位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免费使用劳动力”或者“白用谁不用”的局面, 却没有真正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于学校也是停留在“只要以学校的名义将学生送到企业工作, 就可以算作是实现了校企合作”等片面的观念。导致校企合作模式很长时间内无法形成科学而完整的体系, 导致校企合作的长期滞后。其次, 合作制度和内容上存在问题。在法律教育的校企合作过程中针对合作相关的内容和制度存在很大的矛盾。例如, 针对法律教育专业的特殊性, 学校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对口专业内容实习, 必须到法律从业单位、律师事务所、法院或者检察院等指定单位, 然而由于这些单位工作内容的严肃性和特殊性, 多半不会让实习生去参与主要工作, 通常都只是让实习生从事一些简单的档案信息整体、档案装订或者一些综合事务性的工作, 学生会有种在“打杂”的感觉, 再加上没有相应的薪资待遇, 很多学生会因为学不到东西而选择放弃机会, 从而导致校企合作的中止。

二、高职法律教育校企合作的出路

针对阻碍学校与法院等法律机构的校企合作的因素,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更好地实现新的发展出路。首先, 必须转变双方的合作理念、端正合作态度。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必须促成双方思想上的一致与统一, 需要学校和法院等相关机构都能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双方都要尽可能地位促成合作而提供有利的条件。从学校层面上讲, 学校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加强对学生法律人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 为相关单位提供优质的实习资源。从法院层面讲, 法院应该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 安排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 保证学生可以学到真东西。其次, 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加强双方合作的吸引力。要提高双方的服务社会的能力, 学校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法律人才, 而法院也应该具有让学生过来实习是为了给自身注入新鲜的活力, 使法律事业后续有人的心态, 相信学生能够把事情做好而不是给自己添乱。学校也应该不断加强法律专业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 有能力为相应合作单位提供培训等课程服务。此外, 为了使双方能够促成合作, 学校也可以为相关法律合作单位的工作人员免费开放一些资源, 如体育锻炼设施或各种娱乐设施等, 可以开放一些图书资源或者场地资源等供合作企业使用。最后, 要勇于创新, 不断促成新的合作方式。合作双方可以就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的相关事宜展开恰当的谈论, 学校可以要求合作企业将一些在实习过程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法律教育专业的学生, 综合其平时表现给予适当考核通过后可以在实际结束后继续留在实习企业。在企业确实因为存在自身的困难而无法接收学生时, 可以与企业就一些具体原因展开其他方面的合作讨论形式, 以最大限度地争取合作的机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尽管高职法律教育的校企合作发展道路比较艰难, 但是只要采取的合理的措施, 一定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法律教育学生的学习质量, 促进毕业生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通过积极寻求高职法律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出路, 可以更好地缓解目前法律从业单位或者法院、检察院等一些国家机关出现严重的法律人才荒, 出现“案多人少”的巨大工作压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对各样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导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职业院校的教育发展越来越迅速。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一个主要特色和常见的教学模式, 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高职法律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着重分析解决困境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高职,法律教育,校企合作,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袁银枝.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33-36.

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论文 篇6

校企合作, 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 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与资源, 共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然而,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存在的某些弊端以及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重视高学历和学校的级别;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 由于企业、学校和社会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就业的竞争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被弱化和忽视的可能和趋向, 而这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和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再加上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 很多人在商品大潮涌动的社会现实中看重物质利益和金钱, 有些人甚至为了追逐金钱和利益不择手段, 由此造成社会道德风气一定程度的败坏。从这些情况看来,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校企合作模式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是对传统学院式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 高职学生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训的良好机会, 可以对企业的生产过程、技术以及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 对企业的外部挑战和市场环境都会有亲身感受和深刻认识, 会自觉意识到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动力, 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养成刻苦钻研、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2、有利于提高的学生职业道德。

校园文化指的是特定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它既包括校园建筑风格、校园景观等物质性的内容, 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指特定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培育的、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作风、管理制度、职业规范等的总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 能够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处理好现实工作中的种种矛盾, 加深在校期间所学道德知识和规范的理解与内化:如理想与现实、竞争与合作、纪律与自由、奉献与索取等关系, 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加深对经济社会理性认识, 自觉恪守职业道德。

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充分认识到企业竞争的残酷性, 从而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从而端正态度、珍惜时间, 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给自己实事求是的重新定位, 缩短就业后的社会适应时间, 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和模式下, 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 都应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把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一项由各方面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系统教育工程。要更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旧有观念和认识, 如很多高职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的事, 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 专业课教师就是传授技术和知识等等。学校除了让教职员工通过课堂、讲座、研讨会来给学生宣传讲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优越性、重要性, 还应打破常规, 积极协调, 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向企业实习、实训基地, 促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也积极参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2、加强校企文化的对接与

当前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 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校, 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因此二者有相同之处。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 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等生产实践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归宿就是走向企业第一线从事生产实践活动, 因此, 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和认同企业文化, 迅速变成合格的“企业人”, 就必须突破单纯校园文化的“象牙塔模式”, 面向企业, 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 从而强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内涵和目标管理。

3、打造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 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亟需加强和改善。一是继续把思想政治课堂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主阵地, 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关就业创业、道德观、法制观、政治观和人生观等有关内容;二是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利用给学生指导顶岗实习的机会和学生多接触,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三是加强辅导员工作, 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管理水平, 培养一支既熟悉学校管理又了解企业环境, 业务精湛、知识丰富、认真敬业的高素质、高水平辅导员队伍。四是支持企业方面的班小组长及有关负责人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积极利用网络载体

在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下, 学生比较分散, 这就要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作用, 突破时空限制, 搭建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平台, 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通过网络信息平台, 可以及时发布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 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关信息。可以利用BBS和博客, 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学校、老师、企业的提出意见、建议甚至批评, 也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与学习中的苦与乐、得与失、爱与恨得以宣泄。当然, 这种环境下, 教育者就要把握好方向, 对学生加以积极引导。

摘要:面对校企合作的大背景和趋势,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面临着新的变化和挑战。如何科学看待了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优势和路径, 成为校企双方都必须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媛媛:《校企合作中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2) 。

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质量的探索 篇7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质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校企合作制度作为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加强教学环节与生产环节相结合,逐步构建起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与教学体系。但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步伐加大,高职院校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如何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高效地为社会培养紧缺的人才是摆在高职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教育改革,而且现行的高职校企合作已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合作模式的构建是从某一侧面出发,容易被一个企业的模式所束缚,缺乏创新。同时校企之间沟通不够,企业动力不足,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具体表现为以下问题:

1.校企合作各种利益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当前校企合作的主动权在企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学校以育人为主要目的,追求社会效益,而企业却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客观上,使得企业难以将校企合作列入企业最重要的议事日程。实际上,许多企业为了节省用工,将实习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使用,缺乏系统的实习过程跟踪和完善的实习效果评价机制,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管理,致使实习管理过程过于形式化。在学校的教书育人和企业的经营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如何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各方面利益协调必须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2.学生职业素养面临新的挑战

高职院校生源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自律性较差,组织观念淡薄。当企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学校有一定的差距时,有的学生就出现不适应,不能进行角色转变,存在畏难情绪等等,特别是当学生基本技能熟悉之后,很多学生就迷失了学习的方向。于是,在实习过程中,过分关心一些经济层面的问题,如能否提高实习补贴,能否少加班等。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引导和提供帮助,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质量的建议

1.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企业发展需要人才,高职院校办学需要就业岗位,这是校企合作的前提。职业的诉求连接着企业的职业岗位,这是校企合作功能定位的基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应以共同发展为原则,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

首先,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可以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选派优秀教师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为企业“量体裁衣”式的培养订单式人才,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办法。比起一般的打工者,订单式人才的专业技术性强,技术素质较高,并且熟知企业文化,懂得生产技术,具有良好的文化思想素养,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其次,站在学校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取企业的资助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获得真实的现场教育环境,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学校通过传授职业基础知识,为学生在企业开展生产实习教学奠定理论基础,既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鼓励有能力、高水平的教师到企业兼职,整合资源为企业进行高新技术开发,同时也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使企业实现人才队伍的优化。通过校企合作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再次,站在学生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得真实的现场教育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掌握先进技术,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进入角色,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如能在企业中进行,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择业——在企业的经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另一方面,对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必然大有裨益。这样把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在企业的有针对性的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并在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一定经济补偿,体验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

边学习,边实践,使企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切实减轻学生的家庭负担,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员工,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局面。

2.切实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和学习是无法形成的,企业文化的陶冶和职业实践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首先,面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既不完全等同于在校学生,又不完全等同于企业员工的特殊群体,必须将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3年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企业文化的融入,让学生多渠道、多层面接触企业,使他们更容易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把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主体自身的内在需求,尤其是企业员工的竞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等优秀的文化理念,对于学生素质尤其是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使他们逐步形成价值观、职业观和创业观。其次,高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并在企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校园中提倡事业心、责任感,使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再次,对于即将到企业上岗的在校学生,学校可以通过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到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和交流座谈,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引入校园,营造校园和企业文化和谐发展,使学生做好上岗之前必要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思想保证。

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从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从企业的发展需求到设法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到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等问题都应进一步深入探索,使高职教育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怀青.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多赢机制的建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06).

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论文 篇8

摘要: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该文研究了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认真分析了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适合当前高职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以该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为例,简单介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我院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20《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可见,现在大多数高职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仍离不开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认真分析了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适合当前高职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供借鉴。同时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为例,简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我院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影响

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论文 篇9

一职业精神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是由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所决定的。在高职学校培养人才任务的特殊性、生源的特殊性方面,体现出了高职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但学生的素质教育却受到许多教育的传统模式影响,没有形成职业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从当前企业反馈的情况看,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尚有诸多不足,用工满意度有待提高,不少学生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较弱,缺少团队协作意识等。当前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存在众多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学校没有建立职业精神教育研究机构

根据调研,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按普通高校的模式,建立以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模式,学生处是学生工作管理的职能部们,具体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由各学院分管书记和辅导员负责。这种模式使学生教育工作的精力更多偏重于校内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生的事务管理,而忽视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在大三学生实习中,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工作更是出现空白。当前,不少职业院校都有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但很多校企合作都是仅在专业上的合作,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工作上的合作则是被忽视的,职业精神教育没有专门机构去统筹、推进,对职业精神教育培养效果没有机构反馈、分析。

2学校没有整合企业文化资源进行职业精神教育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普通高校的学生教育没有差异性,教育的内容、形式、方式是一个模式。如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主题班会教育、纪律教育等方面开展常规性教育,没有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和培养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所以现在存在的问题大都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对学生特点的把握,缺乏符合职业院校特色的职业精神教育,没有充分利用企业中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要根据职业院校特点,围绕学生未来就业能力提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学校没有把职业精神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学校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只考虑专业教育安排,没有在顶层设计中考虑职业精神教育的落实。学校这种安排导致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出现“边缘化”,教师上课只注重教学,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对学生日常行为养成、课堂纪律则不重视,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是高职学生毕业时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职业素养较差,这就导致高职毕业生在求职和任职的过程中表现出职业精神差的现象。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的主要举措

1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精神教育机构

首先,企业参与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建立校企职业精神教育合作指导委员会。由校、企的主要领导共同参与,成立职业精神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企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局面。成员由学校学生处、企业的人事部门领导、职业精英以及各专业辅导员等组成。职业精神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分析企业所需人才的道德素质,并且制定一份详细具体的校企合作职业精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校企合作共建职业精神教育的政策以及采取的方式方法、工作原则,负责校企合作的职业精神教育组织工作与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帮助协调与解决校企合作职业精神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职业精神教育工作能够持续有效进行,保证职业精神教育工作可以有落实、有检查、有监督、有反馈。

2健全校企职业精神教育工作机制

校企合作的职业精神教育要想取得切实有效的成果,有一个可行的体制与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建立一个完整的相互衔接的职业精神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将组织与管理的方式方法完善和加强,建立健全与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日常的各项工作正常进行。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力量在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作用,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改革,吸引行业协会的企业家、技术能手、行业专家参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专业标准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等。

第二,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下职业精神教育目标的管理制度。目标管理是职业精神教育工作实施落到实处的关键内容。校企合作中的职业精神教育目标管理应着力解决好职责、分工的问题,应当把职业精神教育工作的目标分别分配到校企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身上,明确校企职业精神教育工作组织单位中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的细分职责,使校企双方间的各个部门和各部门人员能够根据自身的职责,以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工作,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新格局,最终实现职业精神教育工作的总目标。

第三,健全职业精神教育反馈制度。健全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是校企合作职业精神教育运行过程畅通的基础。校企双方应建立以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和实习生、毕业生主要优秀事迹等为内容的实习生职业精神教育管理档案,职业精神教育管理档案作为校企职业精神教育工作交流考核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校企应加强沟通,确保双方合作中的信息交互畅通。职业教育专家通过分析和研究反馈回来的信息,就能及时针对职业精神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真正提高校企合作中职业精神教育工作实效性。

3搭建校企文化融合的职业精神育人平台

在职业精神教育建设中,高职院校可以着重利用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渗透,企业文化运用于职业精神教育时,注重挖掘和提升企业文化精神为我所用,将其基本特点与企业育人要求结合,实现培养合格的企业所需人才的目标。

第一,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应该将各自的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这两种资源的优势。学校老师应与企业保持联系和沟通,根据企业的制度、管理及文化,实施职业精神教育工作,挖掘企业隐形德育资源。如邀请企业精英到学校演讲,以其实践经历对学生产生职业精神教育方面的影响,让他和学弟学妹们谈理想、谈人生、谈道德;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习惯以及端正职业态度,可以根据企业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实行管理;以优良的企业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同时开设职业道德与纪律等方面的课程,依据企业制度规范学生的工作与生活,以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

第二,模拟企业情景进行学生日常管理,渗透企业文化于职业精神教育中。企业文化体现企业推崇的价值理念,许多企业倡导“5S”管理模式,强调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习惯、积极的职业态度、安全生产的意识以及团队精神。标准化的管理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立,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工作效益的提高。所以学校应该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据此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针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一些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方式都可以引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引导学生适应职场的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真正做到学生与员工这两重身份的互通;教室与车间这两种学习环境的互通;教师与师傅这两种教学方式的互通;校长是企业家,但不完全是企业家,以此引导学生适应职场化关系。模拟企业情景来管理学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高个人素质。

第三,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将职业道德相关教育常规化。职业精神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作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必须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施加影响和强化,做到职业道德教育日常化。课堂教育是日常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的文化观念和职业精神为德育内容,以企业典型案例为活教材,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企业文化和精神。要建立起严格的作息时间管理机制,并且严格执行所制定的时间管理条例,按时就寝与起床,不迟到不早退,使他们自觉养成科学的自觉的生活习惯,以适应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纪律要求。

4制订以职业精神教育为主线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建立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增加对职业精神教育的设计。

第二,对主题教育班课和德育理论课进行改革,倡导教师进行课程研究,改进和创新教学手段,遵循学生主体和因材施教原则,提高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课堂,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校内教学期间,职业道德内容要符合企业需求,提高课程的指向性。除了在教室讲授之外,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一些优秀企业参观学习;学校要根据专业和岗位制定标准,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观念,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

第三,深入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社团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吸引了广大高职生,社团的教育作用能够促进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社团活动是突出职业精神教育最好的载体,学校要加大力度搞好社团活动,指引学生社团健康自主发展,并在活动中渗透形式多样的职业精神教育活动,丰富的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加入,通过学生喜爱的自主参与的活动进行职业精神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职业精神教育,促进学生的行为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学校的社团活动还要与企业相结合,邀请企业共同开展丰富多样、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

5构建以职业精神教育为核心的素质体系

以培养学生公民、职业人素质、发展人素质为逻辑起点,以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系列化为培养途径,要求素质拓展体系建设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对接。在进行职业精神教育中,把职业素质教育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把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与准员工要求相统一,纳入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如学生宿舍卫生、上课考勤、纪律等纳入素质教育学分体系。把职业精神中的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各要素融入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教育当中,严格班级管理,培养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意识。分年级开展主题的各项教育活动,对大一新生班级进行“做一个高素质的职业人”专题讲座,大二学生举办“吃苦耐劳精神与成功人生”的主题大讨论活动。对大三学生开展“坚守实习岗位,做一名出色的职业人”的教育活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4]柳国昌.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全面创新高职校德育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5]林云.校企合作环境下高职院校德育模式探讨[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01).

[6]刘晓光.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困境与改善路径选择[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7]刘峰平.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途径研究[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10(3).

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论文 篇10

1 现阶段高职教育旅游大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院校与企业对校企合作机制认识上存在不足

其一, 从企业方面来讲, 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机制科学性、战略性的定位。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考虑到短期效益, 而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导致企业不能看到通过校企合作带来的巨大战略价值, 如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等, 往往认为通过校企合作获益最大的是高职院校一方以及旅游专业毕业生, 这一系列在认识上存在的不足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机制中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促使大量的旅游专业性人才流失, 在无形中给企业带来损失。其二, 高职院校方在认识上同样存在缺陷,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对校企合作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认识, 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把学生能够快速地推上实习就业岗位就是校企合作, 最常见的就是将毕业生以放羊式的方式推到旅行社进行实习, 这种处于形式上的校企合作机制根本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更不用说实现院校与企业达到双赢的目的。

1.2 院校与企业具体合作机制上存在问题

现阶段高职旅游大类专业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 缺乏有效的运行模式, 大多数校企合作的建立与运行主要靠信誉和关系, 而不是从院校自身的利益出发, 所以这种模式还处于校企合作的浅层阶段。在这种模式的运行下, 企业处于辅助地位, 只是简单地出些资金帮助高职院校完成某项培训任务、实习任务。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不能有效地将旅游市场人才进行科学的定位, 盲目地开展课程教学, 缺少必要的实践课程, 导致大量的人才毕业后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类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 从整体上来讲, 现阶段校企合作过程中问题重重, 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价值。

2 高职教育旅游大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1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指导机制

这种形式表现为院校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权威、岗位能手等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为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培养方案提供指导, 从而使企业广泛参与专业建设。包括:为高职高专旅游院校提供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方向 (岗位或岗位群) 、人才规格及数量预测等需求信息, 使院校能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 对准就业训练学生技能, 使人才培养贴近市场, 确保学生将来高质量就业。

2.2 建立校企“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

学校的科研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企业也要为学校实习等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 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接待服务中来, 既弥补了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缺陷, 又能培养学生的技能, 而企业支付给学生的成本要低于社会用工成本, 企业也获得了相应的利益。

2.3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监控机制

校企合作过程中, 由专门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管理, 协调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 并及时反馈实习期间问题给学校。在每一个实习点都有信息员和学生管理员, 当实习中出现问题时, 他们及时和指导教师联系, 通过与企业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及时处理问题, 保证产学合作的效果。

2.4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约束机制

必须构建“契约信用型产学合作教育机制”, 通过契约即订立合同的方式固化和连接各方利益, 以国家法律作为保证, 同时又注意感情投资, 与企业的董事长或部门经理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 多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人员培训、实习生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3 结语

总之, 高职教育旅游专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不断地了解市场, 不断地强化人才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 院校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 加强校企合作理论、模式等机制的建设, 实现企业、院校、学生的互利互赢。

参考文献

[1]余昌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2]彭青, 程露悬.旅游高等教育整合型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5) :82-85.

上一篇:“中国风”流行歌曲下一篇:动态位移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