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验十篇

2024-06-12

小学数学实验 篇1

一、动手操作,抽象直观化,理解数学知识

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积木上有着不同的长方形”“正方体积木上每一个面都是相同的正方形”的认识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却是本节课的难点。化解难点的最好方法是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正方体、长方体的积木并进行猜测,用正方体画出的正方形都相同吗?用长方体画一画呢?在此猜测的基础上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不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进行操作,看看有什么发现。最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在直观、形象的动手操作中,学生自己探索数学知识,检验自己的猜想,发现数学结论,观察猜测—实物操作—数学抽象—数学模型。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不仅习得了知识,而且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认识,使教学活动成为知识、能力、数学思维的生长过程。

二、探究活动,模型结构化,掌握基本技能

如计算的基本技能,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让学生明白相应的算理。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教师先让学生想一想45+3怎么算呢?有什么道理呢?进而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验证、调整自己的想法,最终得出捆和捆合起来、根和根合起来的结论。45+3的算法有什么道理呢?先想一想,再验证,跟动手操作的区别在于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实践操作伴随着问题的发生与解决。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课本上的或老师叙述的现成结论,而是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获得经验,在此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考,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捆和捆合起来,根和根合起来,即是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的最朴素的数学模型。这样的总结比文本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几十加几十、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几加几要生动多了,这样的总结也体现了学生从知识理解走向了技能的结构化。结构化思维便于学生用一种模型解决多种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逐步把相关模型构建成模型体系,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零散的点状,而是整体的,便于他们形成数学观念。

三、经历过程,经验数学化,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时,例2是比较两个长宽都不相同的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而想想做做5还安排了多种形状的图形。学生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是有较多生活经验的,怎样把生活经验运用到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比较中来呢?怎样在面积大小的比较中完善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呢?让学生比较各图形大小。教学中,老师首先鼓励学生猜一猜,接着提供了一些实验工具:剪刀、小棒、直尺、方格纸、小方块、小圆片、小长方形,让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工具,试试比较出图形面积的大小,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时,只通过课件展示重叠、让学生观察、简单操作都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常规教学的常态做法。而数学实验是让学生猜想,带着实验目的去验证,调整自己的思路。实验工具也不是简单地只提供方块和方格,而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图形甚至测量工具供学生挑选,选择合适工具的过程,也是经历探究面积含义、完善对面积认识的过程,也为面积单位的理解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过程、是经历,通常在数学探究中获得,在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因此,数学实验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四、形式多元,思维多样化,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时,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跟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如果简单处理,忽视其中的数学逻辑,就会导致学生对圆的周长公式、圆周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时,如果将推理过程设计成学生可以参与的数学实验:(1)运动实验,通过三个车轮的滚动来理解、对比直径与周长的关系。(2)猜想与推理。直径和周长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在充分猜想的基础上进行推理,锁定在3倍和4倍之间。(3)操作实验。通过操作,深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工具的选择,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法,最终得出实验结论。(4)介绍圆周率。许多数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它是3.1415926……,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板书:圆周率),用一个希腊字母π来表示。

数学实验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打开思维活动的轨迹。从数学实验的角度出发,通过操作、思考、再操作的实验方式,让学生在“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的懵懂认识中逐步靠近“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和数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接近的,方法是类似的。这样的教学活动将实验与数学推理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实验还成为知识与思维融合的媒介,学生在观察、体验、感受、测量、解决、发现的同时,也是对推理、想象、归纳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潜移默化。

小学数学实验 篇2

1.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1 运用实验的优势

当代信息技术发展较为迅速,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教学控制平台, 教学控制平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及时互动, 且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控制台, 教师就能够直接使用多媒体教室中的计算机, 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还能够通过教师机来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此种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形式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1.2 具体操作

例如, 教师在教授几何图形时, 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向学生讲解几何图形的画法, 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的操作, 掌握几何图形的画法, 并进行思考。随后, 教师可题目发送到学生机中, 并对学生的现场操作考察, 当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 在遇到困难时就能够及时的通过电子系统进行提问, 教师及时的给予学生帮助。当课程结束后, 教师可通过现场操作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踊跃的参与到日常教学中, 且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 充分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现高效教学。

2.从实际出发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

2.1 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才能够集中精神, 发散思维, 假如在紧张沉闷的环境下学习,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逐渐分散, 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轻松的学习环境对于孩子来说较为重要。教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才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选择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气氛, 例如游戏以及合作学习等, 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成功的喜悦, 且能够再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长此以往, 学生便能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中的表现也会更加活跃。

2.2 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结束后, 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熟练的运用知识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且教育部也指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的结合实际生活, 促使学生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充分的体会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此外, 还需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进行评价, 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以及考试取得的分数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学生能不能熟练的将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联系实际情况。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中, 可提出问题, 邻居杨叔叔想用24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如此便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数学知识, 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3.创立探究学习情景能够使学生喜爱数学

3.1 改变自我定位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者, 在创设高效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面对很多问题, 主要教师能够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一切以学生为主,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 参加教学培训, 改变自我定位, 就能够有效的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3.2 创建探究情景

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通常就是教师按照教学的规律, 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 运用最少的时间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 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教师还应当与学生进行沟通, 对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 并按照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使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够取得进步。而判断课堂是不是高效的标准就是看经过教育后, 学生是否有进步, 是否高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数学属于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 探究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当多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此外, 由于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教师开展探究活动时应当先观察学生的实际水平, 有针对性的创设探究性情景。例如在讲解到“能够被3整除的数字特征”时, 教师可与学生的角色调换, 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学生随便说数字, 由老师判断该数字能不能被3整除, 如此便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活动, 最终解决问题, 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并深刻的记忆这些知识。

4.结语

数学实验,放飞小学生的数学想象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实验;思维能力;想象力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更多的认为是数学符号与数学关系的集合,甚至是基本的数的认识与运算等,这显然是对当下小学数学的一种误解!数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其神奇在自身的抽象性上,几乎任何事物经过抽象之后都可以通过数与形去描述它. 事实上,对于小学数学本身而言,这种神奇还体现在数学实验上.

也许有人会觉得数学与实验扯不上任何关系,可事实上数学与实验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将这种关系显性化、数学化,那就可以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非常大的推进作用. 但从实际教学来看,这样的目标实现还有着不小的困难,且不说学生,就说小学数学教师,有可能很多老师都对数学实验的认识不足,更别说在教学中加以实践了. 因此,本文尝试对数学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实验运用作一个概述,以推动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进一步普及.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能够放飞想象的翅膀!

数学实验与小学数学的渊源

很多人认为数学与实验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今天呈现在小学生面前的数学知识,基本上都是以“定论”的形式出现的. 显然,在整个数学史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呈现其实呈现的只是一种结果,而反观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便会发现,过程要精彩得多,而实验在其中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实验与数学之间、实验与小学数学之间、数学实验与小学数学之间,都有着历史的渊源.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近代数学发展史离不开一本经典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里所说的“哲学”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数学,更多的是指物理知识. 物理与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这本书却在寻找自然哲学背后的数学原理. 这本书的作者是大科学家牛顿,牛顿几乎每个数学教师都不陌生,其是物理学家,自然也是一个大数学家,著名的微积分(即流数术)就是他发明的!而纵观本书内容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着大量数学与实验的例子.

即使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也可以说是到处存在,今天的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动作,更重视数学原理生成的“不言自明”性. 很多数学规律的生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不是通过严格的数学推理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学生动手之后的动脑来得到的,即所谓的合情推理. 这种类似于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过程,实际上正是借助了数学实验的效力.

数学实验之于小学生的作用

那么,数学实验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以为这是关于数学实验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最为本质的问题,因为当下教学强调以生为本,而笔者所理解的以生为本,就是任何一种教学思路的确定,其能够对小学生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梳理,得出如下认识.

其一,数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实验是需要“做”的,而做实际上就是一种动作. 早在上个世纪,著名学习心理学家布鲁纳就提出一个观点,即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然后再过渡到“图象”,最后形成“符号”. 而数学实验的引入恰恰符合这一学习规律. 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帮学生建立关于数学的“动作”表征,从而让数学知识最初以动作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大脑当中. 这显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认识除法”时,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平均分配事物的实验,让学生在具体的“分”的过程中建立“平均”的概念,这样的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其二,数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但这种创新能力往往需要外界的“引子”. 很多时候,教学语言所能发挥的引子作用不太大,而数学实验则可以在此充分发挥作用. 笔者的教学实验表明,小学生在数学实验的作用之下,往往能够想象出通常情况下想不到的情形. 如上面所说的“认识除法”教学中,当教师供给学生较多的物体(如超过30根的小竹棒)要求学生平均分配时,有的学生就会下意识地根据直接观察,先大体分成两堆,再去分别数,最后再进行调节. 这样的思路较之以数完总数之后再均分的思路,实际上是具有创新性的.

其三,数学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这种基础性的体现之一,就是数学认识的过程可以为其他范畴内的学习提供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认识非常重要,而数学实验在这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比如,在“乘法口诀表”的记忆中,有学生自发地想出一种办法:将整体的口诀表剪成81份,然后两个学生合作,一个任意抽一张,另一个学生要迅速地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这里实际上就有一种实验思想在里面,而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强化了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认知,自然也就促进了学生的数学认知.

此外,数学实验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数学知识的应用上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小数教学中数学实验的尝试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是一个积极的数学实验践行者. 这一践行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数学实验堆砌的过程,而是带着对数学实验的思考,下面进行简要说明.

在“行程问题”教学中,笔者注意到一些学生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学习困难,一番调查之后才发现,这些学生对行程问题的认知缺乏生活基础. 但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又不能让学生真的去体验实际生活中的行程,这时,显然只能通过数学实验来化解这一难题. 笔者让学生带来了一些玩具小车,模拟生活中的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等. 这一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纯粹的生活情景模拟,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学生尤其是男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非常强的天赋,而笔者则强调女学生此时要认真观察、形成记忆. 事实证明,实验中的这一步看似没有提出数学要求,可实际上却在学生的思维中建立起了丰富的图象表征,使得学生在后面的数学知识学习中有了丰富的思维材料;第二步则将行程问题的数学知识与刚才模拟的行程情形结合起来,以让学生适应用数学知识表征行程,用数学关系建立对行程中各种关系的理解,从而化解了行程问题学习的难度. 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强烈,而对行程问题的基本理解则表现得非常扎实.

又如“分数乘分数”的知识教学中,笔者之前就意识到本知识比较抽象,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思路往往又只强调数学规律,因此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吃力甚至死记硬背的情形. 在有了数学实验的教学意识之后,笔者想能不能通过数学实验来化解这一教学难点呢?经过笔者的苦心思考与精心教学,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创作分数”,这并不难,通过折叠草稿纸(视整张纸为1)就行了. 笔者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并且用颜色涂上以强化分数的认识;然后,进一步想:如果在已经涂上颜色的地方再次进行折叠,那就可以获得一部分属于阴影部分的分数了,那这个分数相对于整张纸而言,又是几分之几呢?

这样的两步看似是简单的实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知识,但此时学生的思维载体不是抽象的分数,而是形象的纸. 这从教学程序上来看,是数学知识向数学图形的倒退,但从学生的思维来看,确是巧妙地通过数学实验,在学生的数学符号学习之前,进行一次充分的动作与图象思维,这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在学生找到结果之后,对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规则记忆得更加深刻.

当然,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因为数学实验本身也是思维参与的过程,学生在动手时动脑,又通过动脑来促进动手,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培养.

小数教学中尝试对“数学实验”

进行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引入,可以说是为小学数学教学打开了一扇宽广的大门,数学教学从此不再抽象,数学思维从此不再无趣. 这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大的突破. 因此笔者以为,小学数学必须重视数学实验,应通过数学实验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验总结 篇4

我校是新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学校。实验目的是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实施分层教学前后的成绩变化、数学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和感受叙述如下:

(一)、摸清学生底细,划分学生层次

首先教师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试、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1:2:1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

(二)、根据学生层次,目标要求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对A组同学,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B组的学生,要求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能完成教材上习题。对C组同学,能进行简单的运算,能模仿课本例题完成练习题,重视夯实基础,培养学习热情和兴趣。对学习目标分层是为了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整体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学原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A、B类学生冒尖,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同时要面向全班学生,人人都必须达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力争人人都逐步“学会学习”、考试成绩都合格,确保三类学生完成起码的学习任务,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三)、根据学生层次,课堂提问分层

为了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 C 组学生;中档题则面向 B 组学生;难度大的问题,如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 A 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

在课堂提问中,我对学生答错问题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这样不仅增进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又能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

(一)、摸清学生底细,划分学生层次

首先教师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试、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1:2:1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

(题,如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 A 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

在课堂提问中,我对学生答错问题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这样不仅增进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又能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等言语,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是吗”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回答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说:“请先坐下,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四)根据学生层次,课堂练习分层

课堂练习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不同内容。要求C组同学在完成“基本练习”后,主动冲击“综合练习”;要求B组同学在完成“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后,主动冲击“拓展练习”;要求A组同学每次都要努力完成三个层次的练习,并能确保正确率不断提高,课后能主动帮助本小组的其他成员。

(五)、根据学生层次,课外作业分层

作业的不同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份的多少等),而且也包含在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在具体设计练习时要遵循“两做三层”的原则。“两做”是指练习分为必做和选做两个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接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题,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部分;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 B 组学生能达到的能力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可作为选做题。这样可以使 C 组学生有选择的机会,A 组学生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还要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习题,让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自由发挥其潜能。而分层教学的作业模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发展。

(六)、根据学生层次,适时分层辅导

课堂教学中,在不采用分组学习的情况下,我发现同样的学习内容,A层次的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于是课上,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学习任务后,便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甚至随便讲话,影响课堂纪律;B层次的学生是“稍点就通”,而C层次的学生所需的时间往往是A、B层次学生的几倍,他们时常瞑思苦想仍不得其解。这样,“学优生”们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大好时光,而由于班级人数多,“学困生”也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根本无暇一一顾及,问题往往因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积少成多。于是,我产生了让“学优生”当“助教”帮我辅导“学困生”的想法。这也是前面为什么一定要让A组同学和C组同桌的原因。在教师无法顾及时,就请“助教”帮助辅导和检查“学困生”的作业。

(七)、分层评价学生,适时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C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B组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点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A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消极思想。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八)、各组同等奖励,推进分层提质 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奖励,都会激发学生不断的奋发向上。调整组别是精神方面的奖励。下面就说说物质方面吧:无论那个级别的学生,只要在本组有进步,或能跨越大高一层次,或是你的徒弟有了进步,教师都会为他们准备一份同样的奖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品尝到付出后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分层教学得到稳步推进。注意事项

当然,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分层前,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理解分层的出发点是为了确保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歧视,在人为地制造“差距”,以避免“学优生”“骄傲不前”,“学困生”及其家长“自卑不满”而“停滞不前”。

2、对学生分层时,不能仅以分数作为划分依据,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兴趣、潜力等各方面的因素,而且不能一成不变,要做到“能上能下”、“能屈能伸”,保护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小学数学实验 篇5

一、习题使用的现状

目前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却对如何利用数学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不够,在使用课本习题中主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目标不明,为练而练;

(2)重视结果,忽视过程;

(3)弱化操作性习题;

(4)强调练习,忽略体验.

二、新教材习题的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材料必须是现实的、有挑战性的,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传统习题中至少存在习题形式单调、问题陈旧,习题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而所谓的应用题也只不过是通过机械地辨别、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关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题.学生看不到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也不会通过数学化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数学观,掌握数学建模方法是极为不利的.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习题极大地改变了过去的数学习题布置形式与内容选择,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富于思考、探究性强、操作性强的开放性作业,其习题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关注学生的经验、体验和感悟;

(2)体现数学的思考方法,加强习题的探究性;

(3)关注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4)设计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方法的多样化.

三、充分发挥习题功能,让学生练中提高

新教材的习题有如此多的优势,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应用才能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让学生在练中提高,练出精彩来呢?为此,在实践中笔者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1. 充分挖掘例题功能,垫好学习基石

教材中的例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学习方法的探究,解题方法的示范,能起到贯通知识、归纳方法、熟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等作用.但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盲目改变教材例题的呈现方式,忽视了例题应有的功能:

(1)例题的尝试性功能;

(2)例题的变换性功能;

(3)例题的引伸性功能;

(4)例题的多元化教育功能.

2. 强化“试做”,即时反馈

“试做”即新知后的“做一做”,它是连接例题与练习题之间的桥梁,它与练习题既适当分工,又互相联系与配合.怎样做才能充分体现它们的作用呢?

(1)启发引导,尝试练习;

(2)信息回收,及时反馈.

四、优化使用教材习题,提高习题的利用率

课本上的习题虽经专家审定,但是教师仍然应该根据学生具备的知识和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习题进行练习,充分发挥每道习题的功能.

1. 选择习题要“百里挑一”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变化无穷,如何从众多的数学习题中编选恰到好处的习题,这就需要我们在“精”字上下功夫.

(1)精选习题目的要明确,针对性强;

(2)精选习题示范性要好,选择一题要能够代表一片;

(3)精选的习题难易适度,也就是精选的习题能发挥它的综合效能.

2.运用习题要“以一当百”

数学习题的设计与运用不能仅仅满足一题一解一问一答,需要我们在设计和运用习题时注意在“活”字上做文章.

(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从多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就能够“练一题,带一串”.

(2)一题多解.

同一道题,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从不同方面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发展学生的思维.

(3)一题多变.

同一道题目,叙述方法不同,所反映问题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设计顺向性和逆向性的习题,也可以是求同性和求异性的习题,还可以是同类习题和对比习题.在题型结构上还应注意多样性如采用填空、判断、选择、组合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五、巧妙设计习题,积极调动学生情感

新教材中的习题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教材习题形式呆板,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要求划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局限,但是在习题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巧妙地设计习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1. 习题要“新”,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习题时,加强直观性,化难为易,增添情趣,激发兴趣.

2. 面向全体,促进主动参与

美国著名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因此要设计好知识铺垫的习题,设计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成功感,让其成功,助其成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注重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证明,学生个体之间在遗传、文化、背景、认知方式和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发挥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发挥习题的功能中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实验与经济数学教学 篇6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工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以数学家和研究生组成的研讨班或数学诊所. 他们专门研究一些生产实际中的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然后使用计算机求解分析所得的结果,解释并解决这些问题. 于是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数学的应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慢慢地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认同. 他们可以指导学生探索数学现象与猜想,从而发现可能的结论.于是我们把实验的思想引入到数学中的课程称为“数学实验”.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数学实验这一课程在我国一些高校中开设,这一课程得到了广泛好评获得了大学生们的认可,同时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大显身手.

二、数学实验在经济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已经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尤其在经济与金融的研究方面,数学与经济如此紧密的联系产生了经济数学. 经济数学就是经济学与数学相互交叉的一个新的跨学科领域,由于经济学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而经济活动又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但由于教材中普遍缺乏对此类问题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对这样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或只是按部就班地机械地在学习. 数学实验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 一) 数学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主动性

经济数学是经济与金融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这些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不是太好.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总体入学水准的综合素质( 包括,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等) 又呈现下移的趋势,这些都给经济数学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 一般的学生只要求能够掌握基本知识,稍好的学生碰到问题会到书上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令他们感到困惑的是如何从具体的经济问题中得出抽象的数学关系式. 因为一般的经济类数学教材中大都直接给出表达式,使得学生并不了解公式的来源. 数学实验恰好可以帮助学生从实例出发,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做大量的实验从而发现可能存在的规律,提出猜想最后用数学知识进行严格的证明和论证. 通过对实验问题的分析( 涉及理论知识、数学建模与求解的方法等) 、计算的过程、问题求解结果的论证、实验的总结与体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经济问题进行探索.

( 二) 数学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经济数学知识结构的认识

经济数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会和掌握相关数学定理的基础上,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进而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数学实验进一步使经济数学的知识整体化、实用化.

( 三) 数学实验加强了经济数学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实际问题为载体的数学实验使得经济数学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突出. 如在建立人口模型时,就需要了解掌握人口学的一些知识; 在建立森林管理模型时,需要了解掌握农林学的相关内容; 在足球比赛名次计算的模型中,学到了竞技体育球类的成绩计算方法. 在学习经济数学的同时,学到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不是干巴巴地听讲,而是在自己动手找资料,分析问题,想办法解决它的过程.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了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部提出: 大学必须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实验教学是大学生更深刻理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训练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

( 四) 数学实验可以使学生“爱上”经济数学

数学实验大大缩短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数学慢慢变得亲近可爱起来. 那些因为数学的“抽象性”与“严谨性”而导致大多数人认为数学难学,怕学的现象会逐渐消失. 而抽象性和严谨性正是数学的优势. 数学的抽象性,使得它可以高度概括事物的本质,从而在广泛的领域得以应用.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当从定性研究进入定量研究时都要求助于数学,这正是数学语言和推理的严谨性的集中体现. 现在,通过数学实验这种新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得以理解经济数学的来龙去脉,在发现问题和完善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掌握经济数学的本质. 让学生发现学习经济数学并没有那么困难,从而会慢慢地喜爱上它.

三、数学实验对高校发展的意义

数学实验概述 篇7

所谓“数学实验”, 就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术中介与数学知识相互作用, 从而能动地反映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发现, 猜想验证, 从而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 去发现新知识、新理念, 探索数学规律, 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数学实验的载体是问题, 做实验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探索研究的, 故选准选好实验课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数学实验教学通过创设情景, 为学生创设思维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 从问题中发现规律, 提出猜想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活动与实验搜集整理数据, 进行分析研究, 对结果作出描述, 在实验空间中观察现象,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数学情感;通过讨论与交流,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思维的条理性及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归纳与猜想,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直觉性及创造性,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验证与数学化, 培养学生的严谨性, 让学生明白数学中只用经过理论证明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

摘自《中学数学研究》/朱广科文

浅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B 篇8

关键词:数学实验;小学生;教学

数学实验是近年来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操作,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原理,抓住数学知识的规律。

一、数学实验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这一学科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或盲目模仿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平台,帮助小学生将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成形象具体的思维,完善地构成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大胆地运用数学知识来操作数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开拓小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法。

二、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途径分析

数学实验课不是直接将现成的道具或结论让学生去理解,而是要根据数学思想的发展思路,充分运用教学教具或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的过程,有效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从而理解并达到掌握数学要领、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1.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且富有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验教学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数学实验,进而得出许多有意思的实验结果,促使学生对实验成果的享受及思考。

2.动手操作验证观察到的数学新知,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在数学实验教学课堂上接触到有意义的直观背景课题时,往往会兴致盎然,跃跃欲试,想验证观察和想象的结果是否相符,所以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给学生这一思维的实现平台,在课堂上运用数学实验,促使学生从“学会”化为“会用”。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他们的认知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积累空间观念,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展示小学生的个性,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突破,提高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实验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题报告2 篇9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必须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思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人才,而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一个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二、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标准不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行为,但很多教师对提问的类型、方式、对象、节奏等缺乏良好的思考与设计,随意性大,大大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还要强调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当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时,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 1

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而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致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或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因此我校申请此课题,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能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课标课堂教学论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基于此,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学习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

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避免“假提问”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的阻碍作用。

(三)“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一)使我校的数学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及应遵循的原则,更新教育观念。

(二)通过对教学课例的分析研究,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

(三)在教学反思中,优化课堂提问,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实践研究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

(一)提问的难易度、深度、广度、效度的研究。

(二)把握课堂时机的技巧研究

(三)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的策略研究。

(四)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1、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课堂内教师有效提问实况做进一步的了解、分析(前测)。

2、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定期交流、总结。

3、注意收集整理资料,学校建立课题档案,各研究成员建立班级档案和学生发展档案。

(三)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

2、参与教师写出总结报告。

3、整理研究资料,物化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4、交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七、研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措施

1、组织各年级数学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各年级组数学教师可以在每星期三下午进行集体教研活动,为我们进行此次校本教研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2、以课例为载体,用观察研究法来进行《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实验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法:

(1)掌握问的方法。

(2)把握问的时机

(3)重视答问评价。

2、研究的方法:以观察研究总结法为主,每一个年级组采取磨课作为手段,最后拿出较为理想的推荐课,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录像技术,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师提问特点,评价得失,以促进各年级教师专业发展。

3、对每一节课的评价包括:

(1).课前分析。

在上课前,任课教师对教材及学生进行分析。

(2).课堂中的提问分析。

从四个方面对提问进行分析:

a、对全班学生分水平答问机会统计并分析。在这一部分中,对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到的所有学生进行分类,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三类,然后统计出各类学生发言的百分比,并进行分析。b、教师提问技术和水平分析。我们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分成无关、管理、认记、理解、推理、创造这样六个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成无关、无答、机械、认记、理解、创造等六个层次进行分析。如一节课新课15分钟,教师一共提了35个

问题,平均每分钟超过两个问题,在这35个问题中,属于理解、推理、创造性的问题又少,这说明教师的问题从总体上说思维含量不够。c、对问答的方式进行统计和分析。如是一问一答还是一问齐答,是先提问题再叫学生还是先叫学生再提出问题,对每种提问的方式进行统计并分析。从这组数据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探索程度。d、对理答的方式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是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还是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还是对学生的回答鼓励或称赞、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还是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指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每种理答的方式进行统计并分析。

(3).课后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两个内容:一是调查学生对这一节课的感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是用问卷的形式对听课的教师进行书面调查,了解听课教师对这节课的看法并进行分析。

(4).课后教师进行反思。执教的老师在上课以后,根据本节课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通过多种角度的分析,评价一节课的得失,以提高教师的提问技巧,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

八、课题研究组

课题领导小组:程培香、荣增前、周峰、韩玉英

课题研究执行组长:林琳副组长:赵元梅、吴海英

小学数学实验 篇10

正因如此, 数学实验被带入高等数学课堂已经成了大趋势.19世纪中叶, 海王星的发现是应用数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著名例子, 诸如此类的算例数不胜数.它们不仅从天文学上验证了实验解决问题的正确性, 而且有助于人们看到“公理化方法的最恶劣表现”, 有助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激发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兴趣.现今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应用电子计算机模拟, 借助软件和高速计算来揭示数学现象和结论.

通常情况下, 教学时间紧、任务重, 给学生的感觉是内容多、枯燥乏味, 以致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而且大多数学生只学到了“纸上谈兵”, 不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譬如,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实际中要求高阶的不可能在纸上实现, 教给学生如何借助计算机计算是实际应用迫切需要的.常用的Matlab, Mathematica, Lingo, Sas软件的使用融入课堂教学是意义非凡的.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还能加强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进而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达到教学的良性循环.

数学实验课程与高等数学比较起来, 后者更侧重于理论的说教, 主要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而前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侧重于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不断的对软件的学习和摸索中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堂的主题应该是教师“点到为止”, 主要的应靠学生自己动手, 进而熟练软件的使用和对问题的理解.譬如, 在应用Matlab求解矩阵分解的教学中, 可以只讲几个主要的命令函数, 而对于具体的格式和原理, 可由学生自己探讨.另外, 高等数学课堂的讨论式教学也可应用到数学实验中来,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 互相阐述遇到的问题, 互相解惑;老师做“导演”, 学生做“演员”, 师生互动, 共同来加深软件的使用技巧和理论的理解.

在现有的有限学时中, 如何将数学实验更好地有机地融入到高等数学课堂中来, 对教学者是个很大的难题和挑战.时间太短, 实验内容太少则达不到预期效果;时间太长, 实验内容太充实又会对原有教学计划产生影响.因此, 在课堂上应合理分配时间, 以现有教学为主, 实验内容为辅, 不能本末倒置;而在课下, 则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实验内容, 熟练软件的操作.譬如, 在极限和导数课后, 可简单介绍limit, diff, polyder等命令和相关参数, 并结合多媒体演示几个简单例子;在Taylor展开式课后, 利用几分钟时间介绍taylor命令的参数和返回等;并结合极限和导数命令, 讲解它们集合的实际应用:连续计息问题, 以实际中银行的连续复利计算利息问题, 给出较为详细的Matlab求解步骤, 结合实际问题, 让学生对使用方法有更直观的了解, 而且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可留课下思考问题, 譬如与之相关的瘟疫传染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参照连续计息问题自己进行操作解决, 这样更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加强对软件的使用能力.

数学实验被引入高等数学课堂是时代和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使得数学和计算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它不仅是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挑战, 同时给新形势下的大学数学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这就要求在第一线的教师们, 不断加强自身的数学修养, 以适应教学的新需求, 同时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将数学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学以致用, 不仅在课堂上掌握数学严密的推理和严谨的逻辑, 还要会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实验课程的特点使得它也可作为数学建模课程的辅助, 在学生初步接触理论的时候就掌握初等的软件处理能力, 这样在建模以后, 能够有的放矢, 使软件操作能力在建模课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从而使得几门课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 不知模型从何处下手, 数据不知该怎样使用数学软件进行处理的学生不在少数, 现学现用, 从而许多人在时间和熟练效果上大打折扣.而数学实验教学的引入正可合理解决这个问题.

“上善若水, 利万物而不争”, 数学实验在大学数学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 既可将高等数学等课程和数学建模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 又可将经济、工程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来, 激发学习兴趣, 对计算机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相信随着众多一线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数学实验将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志英.开展数学实验教学促进数学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10) .

上一篇:旅游管理专科毕业下一篇:职高体育兴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