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现状十篇

2024-09-13

小学生阅读现状 篇1

一、课外阅读现状

(一)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当前的农村, 家庭的文化层次整体偏低, 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盲区。随着城镇化的建设, 父母外出, 一大批孩子跟着祖辈生活, 或寄住亲戚家, 这种隔代教育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养成教育差。即使有少数父母在家, 但因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对教育子女缺乏科学性, 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依然差。在调查中发现, 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错位。认为当家长的只要不让孩子吃得饱、有钱花、不挨冻, 尽力改善上学条件 (到街上租房, 送学生读书) 就尽到了义务, 至于学习, 那是学校、老师的事, 还有甚者, 认为是孩子自己的事。所以, 学生回到家里几乎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 家长是听之任之, 学生是随心所欲。

(二) 学生阅读结构不合理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现代传媒抢占了学生大量的文本阅读时间。大多数孩子把大量的课余时间浪费在收看无意义的电视节目上。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也没有兴趣进行课外阅读。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到图书室里翻阅最多的就是文字很少的动漫类图书。如《乌龙院》《老夫子》等。在学校推行的“每天十五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 学生翻阅《课堂内外》《学语文之友》等, 也只关注书中的漫画。由于小学生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动漫图书天然的爱好, 喜欢简单、直观的图画阅读。但是, 这种不合理的阅读结构, 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教师只会“教课文”

虽说减负提质, 推行素质教育。目前, 学校的考核方案以教学质量为主, 加之一部分老师对新课改的抵触、观望以及过分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 只注重分数, 而忽略了课外阅读指导的探讨与研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推行的每天十五分钟的课外阅读, 语文、数学老师时常占用这十五分钟, 用来批改作业。较多教师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停留在不正常的状态。教师要么让学生顺其自然, 有书就读, 有多少就读多少, 有时间就读, 没时间就算了。要么就是随意状态, 即教师想起来就组织学生读一读, 教学繁忙了就放下了。学生也是随着意愿, 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再有部分老师自己都不喜欢阅读, 没有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所以, 在指导时也显得力不从心。

(四) 可供阅读的图书甚少

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陈旧落后, 真正适合儿童阅读的读物为数寥寥。农村家庭几乎没有藏书, 班级自筹的图书也屈指可数, 孩子进县城买书或是到图书馆借书, 机会更少。因此, 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从何而来, 是一个难题。

争对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笔者认为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其主阵地在学校, 阅读开展的情况与取得的效果,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很大程度依赖于语文教师的指导。

二、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而课外阅读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课外, 只有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也能自主阅读, 会自主的收集、选择、整理信息, 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到达了。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小学阶段, 特别需要关注兴趣、方法及习惯三个关键要素。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感受阅读的快乐。

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有兴趣, 能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是促使学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 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 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要求中, 也体现出对阅读兴趣的关注,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并乐于与人交流”。在心理学中, 兴趣被定义为个体因与活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阅读活动中, 学生的这一积极心理状态如何才能产生呢?

首先, 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契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如绘本, 语言简炼, 画面温馨, 富有哲理, 以特有的方式为儿童带来最丰富的体验, 也最能激发低段孩子的阅读兴趣。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 “连环画”则是最受欢迎的课外读物。这些阅读材料, 完整的故事会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 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得以拓展, 好奇心得到满足, 想象力也得以释放。因此, 老师应把经典的绘本与连环画分层次、分类型推介给学生, 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 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要能够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比如,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的,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母语学习的情境, 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采用以篇章带名著的编排方式, 引领学生亲近名著, 阅读名著。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 采用选取几个片段组成课文的编排形式, 带给学生的依然是多本名著。再有, 我们还可以补充与单元主题一致的课文, 或由课内一篇课文的阅读带动多篇课文的阅读等。如群文阅读, 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环节都是可以适时呈现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的。

再次, 要开展多样性活动, 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我们可以借助传统节日开展读书征文比赛、经典诵读展示、故事会、猜谜活动;根据课文单元主题设计专题读书活动, 如走进童话世界、动物知识探秘等。每天课前开展“好书推荐”活动, 平日里完善“我的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每期共建班级图书角, 学校评选读书之星、优秀图书管理员, 课外阅读竞赛等活动。还可以适时组织或推荐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电影、颁奖典礼、大型文艺节目等。这些活动, 创造了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促进了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验, 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从而更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这些活动, 加强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营造出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2.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方法包括精读、略读、浏览, 朗读、诵读、默读等。精读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很多课文文辞优美, 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 指导学生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通过摘抄、写体会, 让读听说写紧密结合, 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能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视野。在信息社会, 浏览是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也是一种阅读能力。浏览阅读方法可用在以下情况: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时, 或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回顾时, 或是从课文中提取简单的信息时。

在教学中, 略读方法的渗透要落到实处, 常用方法有:从题目入手, 理清线索式的把握文章大意的方法;抓住中心, 扫描式阅读;巧用过渡, 勾连式阅读等。学生掌握了一定方法之后的略读才能做到抓大放小, 有所侧重。其阅读能力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3.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使之终身受益。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为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习惯一旦形成, 要改变它就十分困难。因此, 教师要注重习惯的培养, 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带工具阅读、摘抄批注、边读边思考等好习惯, 还要教育学生爱护图书, 注意用眼卫生、阅读姿势等。叶圣陶先生说:“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一辈子受用不尽。”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使阅读真正成为他们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受益一生。

(二) 做个散发书香气息的语文人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教师自身的读书品味和习惯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所以, 语文老师要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 要有好的阅读习惯, 要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教师应经常和学生交流读书信息, 营造读书氛围, 以教师自身的感受形成读书的“场效应”。同时, 课外阅读内容的开发、阅读效果的取得是以教师自身的大量阅读储备为基础的。只有教师脑海里有书, 需要时才能信手拈来, 也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2012.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洪玲, 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 2012.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生阅读现状 篇2

一、基于数学阅读内涵的概述

既然存在数学阅读, 那么数学阅读的对象是什么?在这里, 阅读对象包括数学的符号、文本、图形、数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这些阅读对象, 指导学生进行领会、理解, 进而掌握数学知识, 以及数学思想。在这一过程中, 充分地体验数学。仅仅从学生的个体方面来说, 数学阅读是小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体验下, 对阅读对象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用以达到汲取数学信息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基于当前小学数学阅读现状的分析

1. 学生阅读不够细致。在我们的学习练习以及考试中,

小学生由于没有看清楚题目的意思或者看错, 导致理解的偏差。出现这种逻辑上的错误, 会伤痛教师的脑筋。比如“一个茶杯高 (%%) 分米。从下面的数字中选择其中的一个数字:20、200、2、0.2”。小学生一看到题目是填写茶杯的高度的, 由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体验, 得出的茶杯的高度为20厘米, 故而只看茶杯的高度, 马上就选择了20这个数字。这里虽然有一个强信息抑制问题。但最为主要的是学生没有看单位不是经验中的厘米, 而是分米。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候, 由于对数学信息采集得不够充分, 所以在分析过程中, 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偏差。这都是学生在阅读中不细致所导致的。

2. 阅读中不善于协调文字和情境图的关系。

在数学学习中, 为了说明得真切, 数学题目引进了情境, 在情境中书写上文字。这是情境与文字的有机结合。由于学生在读图的时候忘记了文字, 或者在读文字的时候忘记了情境。在对图与文字没有协调好的情况下, 所采集到的数学信息是不全面, 这就导致不能够理解题意, 对于题目要求也就不可能完成。

3. 小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所阅读的文本, 跟语文不能够相比, 它没有语文文本在语言上的丰富性, 没有语文中更多的思想和情感渗透。尽管数学有一定的情境, 但是还是缺乏形象生动性。例如, 小学二年级有看电表计算的问题, 李华家4月底电表显示的用电数字是32千瓦时, 5月份底电表显示的用电数字是42千瓦时, 6月份底电表显示的用电数字是50千瓦时。问李华家5月和6月分别用电多少千瓦时?在这里, 就需要认真的数学阅读。虽然用电与小学生有着紧密的关系, 但是千瓦时这些概念跟小学生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他们甚至看不懂题意, 又如何进行减法计算呢?至于阅读兴趣也就难于关联了。

三、提高数学阅读的对策

1. 创设情境, 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

其一, 尽最大可能地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用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动画中的一位阿姨去超市买了6包1元钱和2包2元的方便面, 然后与营业员对话, 最后阿姨给了20元营业员, 请问买方便面花了几元钱, 找零多少钱?, 教师将大图片一展示, 学生就争先恐后地要求阅读, 其阅读的气氛就有了, 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其二, 运用矛盾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一切思维活动起源于问题。在阅读中巧妙地设置矛盾性问题情境, 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进行“角”的认识教学时, 教师首先可设置一个情境, 让学生从记忆中提取有关于“角”的认识。比如人民币中有角, 五星上有角, 牛角, 等等, 教师再让学生摸摸教师的三角板, 体验一下角。然后询问学生们, 角是不是就是那一点?在学生对于角有了回忆性地体验后, 多数学生回答角就是一点的时候, 教师便在黑板上画上一点, 进行追问:“这就是角吗?”在认知上, 学生自我产生了矛盾, 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就可以进入教学了。

2. 在方法上多指导。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需要教师的指导。其一, 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 以及数学文本中的重点词进行理解;其二, 要求学生多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的学习经验。通过多读, 让学生读出疑问;其三, 采集有用的数学信息。在阅读中, 教师要善于采集那些对解答问题有用的数学信息, 排除一些不利于思考的“弯”———干扰信息。教师通过指导, 让学生对信息有一定的提取的能力。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同样需要阅读的介入,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就目前而言, 的确存在着一些不足。即学生阅读不够细致, 阅读中不善于协调文字和情境图的关系, 小学生缺乏阅读兴趣。但教师只要积极地创设情境,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方法上多指导,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就一定会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国良.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调查及策略探究[J].辽宁教育, 2008, (3) :35-36.

[2]陈芳芳, 谢广田.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缺位及其指导策略[J].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 2010, (4) :26-30.

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阅读是锻炼脑力活动的一种方式,是培养分析总结能力的途径之一,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贾容韬认为,阅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因为通过阅读,让孩子们懂得人生的道路,知道生命的意义,明白学习的目的。而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生命意义的理解的能力是利用考试的形式来考察。虽然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缩短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增加了课外自由安排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教育部门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语文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对于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对于一、二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而五、六年级的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门对阅读的看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也下达了具体的学生课外阅读推荐篇目,要求学校、教师推荐给学生。但在要求阅读的同时,上表只能体现出对量的要求,对于学生在阅读后期望达到的标准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要求,在很多一线教师中,总会听到对于课外阅读的提倡,教学的成果很多是通过学习成绩来展示,但是单纯的对于课外阅读的强调,并没有对阅读与学习兴趣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所以阅读的多少是否对学习成绩有所影响,或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哪些方面对学习成绩有影响是笔者做这个调查的目的。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

在对学生的阅读现状的调查的数据统计中,发现了学生课外阅读中产生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过渡强调阅读数量和时间

从课程标准里和对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课外阅读更多的是对学生的量的要求。从列出书单后,教师安排家长监督学生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书单中列出的书籍进行考察教师和家长并没有采用任何手段对学生的检验。一本书看完后缺少巩固的过程又开始进行下一本书的阅读。很多学生在追求量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掉一本书给自己带来的思考和感悟。无法有更多的时间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意图和思想,那么阅读的主要目的也无法达到。在阅读的时间上,也并不是越多越好,遵从适量的原则,在一定时间内的有感阅读比花费更多的时间只进行对书内容简单的理解更加有益。阅读中不仅是学习陌生的知识,更多的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培养能够抓住重点的能力,也培养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细细的揣摩作者的意图,和作者进行灵魂的对话,这样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自己的能力也得以提升。

(二)被动阅读降低阅读有效性

调查中,有部分同学的阅读还处在被动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同学有个显著的特点是能不进行课外阅读就不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吸引力不及看电视和上网的吸引力大。老师布置的不得不完成的情况下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依旧是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并不会从阅读中体会到任何的趣味和放松,在阅读中不能收获愉快的感觉同时也不能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对话。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不要求达到能够与作者进行对话的深度但是阅读后能得出自己的见解,对于阅读过程中,阅读到好的描写手法或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都是可以学习的部分。这部分学习的内容因为并不在教师课堂教学的范围,所以一些学生在没有老师引导下阅读后,导致对文章内容的陌生感,无法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对作品的无兴趣感,阅读就变成了单纯的认字过程,没有代入感也不具有对书中展现的问题的分析能力,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花费了时间阅读却对阅读的内容短时间内遗忘后能算在有效的阅读范围内的内容大大减低。

(三)阅读的目的存在消极的倾向

小学生的阅读存在明确意图的倾向,自发的兴趣阅读少、由原文发展的深化阅读更少。一个原因是,无论在学校或是家庭的环境下, 将一切以兴趣为出发点的学习冠上了功利的帽子,以成绩为最终追求目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念,如同从幼儿园就接触知识的目的就是将来应付考试,在越往高年级发展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精力都大打折扣,阅读的书籍也越来越单一。原因在于高年级学生的选择阅读的材料并不是出自于自身的兴趣而是通过老师和家长有目的的要求下,有针对的安排下选择与自己兴趣背道而驰的阅读材料,更多的是偏向于与课本学习相关的材料来进行阅读。这也体现了现阶段学生的阅读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应付老师或家长而被动的有目的性的阅读。另一个原因是,现在在小学生在较重的课业负担下,会选择仅供消遣的书籍来阅读,而相对比较有深度,阅读性更高的书籍就不太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选择通俗易懂,并且带一些轻松愉快或者放松身心的内容变成了在沉重课业背景下学生休闲的一种途径了。例如: 漫画卡通、童话故事、短篇小说等,读起来省事、轻松,“快速、快感、快扔”的浅阅读适合了当前青少年缓解学习压力而追求轻松快乐的心理状态。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对策

1、教师选择课外阅读书籍激发学生阅读主动性

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面对大量的文字或枯燥的内容很容易产生消极的阅读态度,在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下完成阅读,但不带入自己的感情无法达到拥有自己的感悟的程度。小学阶段大部分同学将注意力放在了有趣的新鲜的故事情节上,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加强对课外阅读的判断,了解学生的需求结合阅读的积极影响,及时的阅读书单中推荐的书籍,再从书单中选出能够使学生主动阅读的故事性较强的好书籍,投其所好,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儿童,教师推荐图书时不强加给学生,留个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只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选择高品质的书籍才能让学生感悟到文字的魅力,在阅读过程中纠正学生对于阅读功利的思想,扩大学生的阅读材料选择范围。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阅读态度,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课外书籍的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阅读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读边做笔记。在阅读中对好的词句用圈、点、勾、画方式标记是一种阅读的良好习惯,不仅能提醒自己读书时认真地阅读思考其中的问题,而且能够在重点强调下加强对知识的记忆。阅读的过程中对好的词句也可以模仿的方法进行运用。在读的过程中尝试写,不仅能拓宽知识面,而且能提高读书效率。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行之有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最佳途径是立足于课堂教学,渗透阅读方法,继而迁移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比如在课内阅读中向学生介绍阅读中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要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读到优美的句子、重点句子在旁边做批注,及时写下自己的体会感悟;阅读中通过画曲线、直线、星号等标记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将课内获得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既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熟练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又有利于紧密联系课内、外阅读。

3、教师组织开展课外阅读交流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杏山小学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篇4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阅读就是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明白道理,获得启示。针对我校学生的阅读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现状:

1、学生的课外书短缺。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大部分山区学生根本就没有课外读物,也就谈不上阅读了。

2、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不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阅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进行的,平时根本不去触碰一下书。即使让他读书,也往往是支差应付,不放心上。

3、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学生看书时只是粗粗看一遍,根本不去细细品味,甚至只看一个开头,看完书也没有什么收获。

课外阅读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精神积累,使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得到了迅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来引导,或挖掘本校、本班学生与书的感人的故事,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学习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的趋向,从而敲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门。

2、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当学生读他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常常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悲同喜,读完后还兴奋得滔滔不绝,向人介绍书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为学生提供了一套与课本相配套的课外读物系列丛书。

3、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我们每天抽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这些由每班的图书管理员去图书室借书,由语文老师指导。这样,既让学生有书可读,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还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4、开展阅读成果交流会。小学生毕竟年龄小,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如“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摘录笔记展示”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生阅读现状 篇5

关键词:阅读,广度,深度,课外阅读,阅读方法兴趣,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写到, 阅读教学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透过这条总目标,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语文教师不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深入文本, 以文本浸润孩子的心灵, 追求阅读的深度, 同时还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 引导学生追求阅读的广度。

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去做, 才能做到在追求阅读深度的同时兼顾阅读广度?通过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尝试:

一、通过主题教学拓展学生阅读面, 将文学作品带入课堂, 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如今的课文, 是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教材为例, 第一组专题为“人生感悟”, 第二组为“民风民俗”, 第三组为“深深的怀念”, 第四组为“外国名篇名著”……各专题互为补充, 使全册教材紧密联系, 成为有机的整体。

在进行第二组“民风民俗”的教学时, 我先请学生认真学习单元导语, 使学生明白单元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合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查, 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在此基础上, 我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学习本组四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是老舍的作品《北京的春节》。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向深度, 挖掘深度, 教给学生学习文本的方法, 同时提倡学生阅读不同作家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节的, 各写出了春节的什么特点。让学生读得彻底。接下来的三篇略读课文, 我让学生围绕“民风民俗”这个专题共同来学习。此外, 我还让学生把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这个专题的各种文章带到课堂上来, 让同学们“资源共享”, 互相阅读学习。三节教授略读课的时间, 我让学生阅读学习了课内外的大量文章, 阅读的信息量很大。在学完这组课文之后, 我更提倡了学生课外的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家中继续阅读与专题有关的文章、书籍, 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 适时给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和交流。这样的教学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来, 我相信学生肯定会有一定的精读能力, 而追求广度的目标也慢慢得以实现。

二、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

只有阅读方法正确得当, 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这就好比是“受之于鱼不如受之于渔”。好的方法, 是成功的开始。阅读方法实在是多, 而最能拓宽阅读广度的, 我认为就是“浏览”和“略读”了。

这里所谓浏览, 意指在课内外阅读时对作品进行大致地看, 一目十行地看。这种方法看似对理解文本无益, 但是却能够使学生广泛获取信息, 受益匪浅。这种读书行为, 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阅览群书。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还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内容做一指导。不能只读自己喜欢看的书, 也不能只读自己偏好的类别。我们要告诉学生:不能只读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书, 而要广博涉猎;不能只读中国的好书, 还要看外国名篇名著;不能只读同一类别的书, 还要多浏览科学书籍;不能只读同一风格、文体的书, 更要看和自己的见解风格不同的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多元吸收。

如此一来, “浏览”这一阅读方法注重了阅读的数量, 拓宽了阅读的广度。对于小学生的阅读, 有了数量和广度, 追求深度也就不难了。

略读也属于浏览的一种, 是遇到不懂的地方时跳过去读的方法。许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看书碰到疑问而只盯着那个地方, 那么无论等多久都不会懂。但是跳过去继续向前阅读, 有时就会把之前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了。《三国志》中说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 陶渊明是“好读书, 不求甚解”。略读、不同于随意的浏览, 而是有目的的阅读方法, 是先从大处着眼, 再从小处入手的方法。

三、善用激励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可以静心策划一些奖励措施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

我在班级里做过这样的尝试:给读书设奖。一学期下来能够做到读五本以上的书、做20篇读书札记的发一张“阅读小学士”奖状;读十本以上的书且能够做30篇读书札记的发一张“阅读小硕士”奖状;读十五本以上并做40篇读书札记的发一张“阅读小博士”奖状。要求定的不算高, 学生稍微努把力就可以得到。这样一来, 每个人得一张奖状几乎是不成问题。此举在班级中一实施, 就得到了同学们的空前相应, 读书热情高涨。

通过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收到的成效是多方面的。首先, 学困生的转化相当明显, 尖子生的发展后劲更足。再者, 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班级里打闹的少了, 手捧书籍阅读的多了;出言不逊的少了, 同学间彬彬有礼的多了;还有的学生还带动了身边的家长也重视起了阅读, “亲子共读”活动在班级中开展的有声有色,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小学生阅读现状 篇6

通过对我校3268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 在阅读兴趣方面, 仅有24%的同学能够积极主动阅读, 38%的同学不能积极主动阅读, 12%的同学根本就不喜欢阅读;在阅读内容方面, 有52%的同学仅读本专业书籍, 仅有20%的同学博览群书, 还有10%的同学连本专业的书籍都不能很好地阅读。数据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匮乏, 阅读面狭窄。造成当代大学生阅读兴趣匮乏、阅读面狭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些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读书甚少, 缺乏阅读兴趣。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少学校唯中考、高考方向是瞻, 教师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始终是中、高考, 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达到的阅读量根本不能达标, 应读篇目完成率非常低, 学生整天为了分数而埋头苦学, 及至升入高校, 阅读数据库可谓是囊中羞涩。

2.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一些大学生在书籍选择上非常挑剔, 本专业的书籍、短期内能见成效的书籍便读, 否则拒之阅读门外, 这类同学只着眼当下, 根本不能放眼长远。

3.安逸思想作怪。一些同学迈入大学门槛后,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理想缺失, 进取心减退, 浑浑噩噩过日子, 做起了撞钟的和尚, 根本无暇阅读。

4.新媒体的冲击。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 对传统书籍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不少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看电影、电视剧、上网, 阅读书籍的时间被挤占, 不少同学临近毕业才后悔脑袋空空、读书甚少。

有效应对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的策略

通过调查, 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确实令人堪忧, 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等学校、高校教师必须积极有效应对, 坚持正确引导, 采取有效措施, 使大学生阅读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阅读是人生的常青树”, 它可以使人知识丰富、思想进步、素养提升,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活动月”、阅读知识讲座、读书报告会等多种形式,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理念, 使同学们明确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积极主动地阅读、阅读能够给人带来哪些收益等。只有目的明确了, 才会有阅读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认识到阅读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喜爱阅读, 积极主动阅读, 从而为自己插上实现理想的翅膀。

2.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职能。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养料的重要场所。学院应加强图书馆建设, 充分发挥图书馆职能, 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大学生之家”。学院要增添图书馆桌凳等设施, 多设置一些座位, 使更多的同学能够走进图书馆;应该加大投资力度, 及时购进新版书刊, 确保图书报刊品种丰富、更新及时, 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适当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 让喜欢阅读的同学能遨游书海, 博览群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规则约束、引导大学生文明阅读。

3.营造校园读书氛围, 让学生受到感染。我校地处文化底蕴深厚的宝鸡, 学院应深入挖掘利用好这一优质资源, 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 激发同学们的读书热情, 培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努力把学院打造成具有浓郁阅读氛围的书香校园, 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同学都得到熏陶、受到感染, 使同学们能够遨游书海, 快乐阅读, 不断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4.充分发挥好文史课程的宣传导向作用, 弘扬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高校文史课程在拓宽大学生阅读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 如《大学语文》, 这门课在各专业均有开设, 这门课能够使大学生在原有语文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知识容量大了, 阅读面宽了,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学们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 对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了深入了解和深刻感悟, 对许多文章、诗词的理解、体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如果说义务教育阶段是在学习语文, 那大学阶段可真谈得上是在咀嚼语文, 个中滋味令同学们乐此不疲, 阅读兴趣油然而生。通过阅读, 还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激发其努力学习中华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学生定会终身受益。

5.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平台的优势, 激发大学生阅读兴趣。网络教育平台具有资源丰富、学习方便的优势。我们不仅要运用好公共网络教育平台, 如尔雅公开课等, 使学生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强技能, 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 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把阅读上升到立身报国之本的高度, 我们还要建设好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平台,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网络教育, 开设课程教育, 了解大秦文化, 传承好传统文化, 拓宽阅读面, 使学生实现知识丰盈与技能提高的双赢, 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导大学生步入阅读正轨, 使他们走上喜爱阅读、主动阅读、坚持阅读的道路, 需要我们做长期、大量的工作, 其艰辛不言而喻。但我们肩负着为国家输送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我们必须攻坚克难,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努力营造具有浓郁阅读风气的书香校园。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特点和现状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大量走访调查的基础上, 对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剖析, 对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正确地阅读谈了自己的观点。

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分析 篇7

一.学生缺少阅读名著的兴趣

应当承认, 大多数中学生还是喜欢阅读文学名著的, 但根据调查仍有20%的学生认为读名著没有必要也没有兴趣。他们中有的认为这些名著对于他们来说“太古老了”, 他们更倾向于那些现时流行的、能够让他们放松一笑的书, 例如郭敬名的《幻城》、萧鼎的《诛仙》等。有的同学认为这些名著太难读懂, 一本书翻了几下就再也不去碰它了, 一看就头晕。还有的学生认为读这些书既浪费时间, 对他们成绩的提高也没有太大的帮助。老师对于学生读名著又持怎样的态度呢, 据调查显示, 有75%的老师认为阅读名著的确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但还是有5%的老师认为阅读名著不重要, 他们不注重对学生阅读名著的引导和指导, 而是片面注重有关名著中的知识题的死记硬背, 以此来应付考试中的附加题。根据调查, 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很重, 时间也很紧迫, 各种补习班应接不暇, 在依然如学压力下, 学生很难会有“闲情逸致”去阅读这些“闲书”。即使考试中会出现的问题, 但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捞这区区的几分, 是否得不偿失呢?如果真的在乎这几分, 教师可以将这几部名著的人物、重要情节、主题思要艺术特点罗列出来加以突击、强化即可。名著阅读变了味, 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阅读名著急功近利

名著阅读急功近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学生角度看, 应试教育的目标转移了学生的视线, 排斥了人文教育和文学名著的位置。因为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要想走进理想的大学, 首先就要保证进入重点高中, 于是学生从小学、初中阶段起就为了入学权而激烈竞争。升学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命运, 考试分数成了关系学生未来的生命线。

从教师到家长, 首先关注的是与分数有关的教学与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益但与分数无关的教学与学习, 就不得不忍痛割爱了。从教育者看, 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 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当繁重。为了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 中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大都想方设法为考试得高分而努力。标准化的考试把综合性的复杂知识切割成相互不联系的碎片, 把种种卓越的思想分解为二元分离的是否选择, 把需要系统思想才能解决的课题转化成涂写方框的操作技术。于是在考试涉及的范围内, 大量展开相应训练, 可以说考试要求的技术性、简单性、工具性与文学名著的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是背道而驰的。再者复习资料、参考书、模拟试题、练习册, 一股脑地塞给学生, 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根本没有读名著的时间。

从社会角度看,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 急功近利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病”了。文本阅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快节奏要求, 快餐式阅读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读书时尚。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或以新颖荒诞的视角, 或以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 诸如卡通、科学幻想、生活幽默等等, 来博得人们的轻松一笑。这种快餐式阅读让人们渐渐疏远了注重阅读品味和质量、注重阅读带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思索的正餐式的文学经典名著阅读。

三.阅读教学方法不科学

学生的阅读有其年龄的特点, 同时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和社会性又是这个时期学生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 对作品的选择、阅读自然存在种种不足。因此教师应在大纲规定的书目之外, 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目。

现在大多数学生阅读名著还仅靠自己埋头苦读, 缺少和老师、同学、家长的沟通。老师可以每隔半个月或一个月, 抽出一节课进行“名著欣赏”训练, 挑选某部名著的精彩片断和学生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名著是最好的感情和思想的结晶, 我们真的可以从其中汲取无穷的精神养料。

同学之间也可以就名著中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比如, 每天的语文课课前抽出2~5分钟,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名著时所发现的问题, 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或者提出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来考大家, 看看谁回答得准确、迅速。把阅读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来做, 既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学生阅读名著也需要家长的配合, 让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可以经常陪孩子读读书或过问孩子读书的情况, 最好抽时间与孩子读同一本书, 再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家长也可以读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闲暇时跟孩子讲讲, 挑选好的书目向孩子推荐。

摘要:根据我在陇西县部分中学的调查结果显示, 中学生名著阅读存在着学生缺少阅读名著的兴趣、阅读名著急功近利、阅读时间安排不合理、阅读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对策 篇8

一、农村小学生阅读的现状

1.评价机制控制着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

课外阅读费时,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在过分注重分数的学校,教师便会急功近利,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做练习,少读书多做题,去走捷径。家长衡量孩子的标准更是分数,从不看孩子喜欢不喜欢读书、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书,甚至对孩子读书进行打击:“不干正事,尽读闲书。”这样,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处于一种“放羊”状态,无人问津,使《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量化规定在农村成了一纸空文。

2.书籍贫乏制约着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

在农村,很多学校无图书室、阅览室,即使有也形同虚设,是应付检查用的,要么不开放,要么开放了学生也因为作业太多根本没时间去借阅。很多家长对于孩子买学习资料是支持的,如文具、练习册等,但对孩子该不该读课外书,读什么课外书却感到很茫然。这样,书籍贫乏也就严重地制约着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要求学生完成课标规定的阅读量就成了空中楼阁。

3.缺乏引导影响着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小学生究竟该读什么书?怎么读?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往往是拿到书就读,而不考虑这本书适不适合自己读,有多大价值,是精读还是泛读等。好的课外书不仅会增长学生的知识,还会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我国农村人口多,很多家长外出打工,无睱也无力顾及孩子,新一代农村孩子的素质上不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岂不成了空话?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应使教育朝着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采取对策,保证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正常进行

1.通过开家长会等渠道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之农村学校的特殊使命》中说:“我认为,在农村学校里,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种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的气氛。应当使书籍在家庭和学校里占统治的地位。总的来说,应当使农村生活的世界成为书籍、思考、书籍、阅读、深深地尊重知识、科学和文化的王国。”教师可列举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都读了许多课外书的例子,让家长支持孩子看课外书,给学生自主课外阅读的空间,让学生靠阅读来扩充知识,以知识来改变命运。

2.多方筹集,切实保证课外书的来源

(1)学校定期开放阅览室、图书室。一般学校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书籍,教师可建议学校定期开放,让学生借阅,也可建议学校添购一些新书,保证学生课外书籍的来源。

(2)资源共享。如果一个班按50个人计算,每人从家里带一本课外书的话,一个班就可有50本课外书。教师加以筛选一下,然后让学生互相借阅,还可以把自己班级的图书和兄弟班级的图书互相交换,资源共享。每人只要带一本书,就可以看到许多本书,对于这些农村孩子来说是多么实惠。

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开辟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新天地

课外阅读要落到实处,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满腔的热情,慈母般的爱心,持之以恒地去浇灌课外阅读这朵不能迅速开花结果的柔弱之苗,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让学生学会选择。

(1)要推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健康读物。如写爱国、爱家乡的;歌颂善良、勤奋、勤劳的;讴歌母爱、父爱亲情的;弘扬正气的等。其次,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还可以推荐一些报刊杂志让学生看,如《少年文艺》、《读者》、《青年文摘》等。另外,教师还可定期向学生介绍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及作品。小学生课外阅读宜杂,不宜精,就如蜜蜂采蜜一样,不要总叮在一朵花上。

(2)重阅读方法指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应指导学生将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学生读了一些书之后能在作文中应用上好词好句,教师就应大加表扬,指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有些文章需要精读,需要细细品味个中滋味,而有的文章仅需略读,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精读与略读结合起来,运用不同的方式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3)指导写读书笔记。“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教师应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种:①摘抄好词好句;②列提纲;③写读后感。

4.加强课外阅读的评价,促进小学生自觉阅读

(1)倡导写读书计划。有了读书计划就可以对照执行,这样不仅可以约束学生自己的行为,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通过多种形式鼓励课外阅读。如交流心得、开故事会、读读后感、选择优秀作文在校广播站广播、推荐一本好书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切实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e]

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9

阅读不仅是最好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增进儿童创造力,奠定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的好方法,也是增进文学鉴赏力发扬民族文化的积累过程。小学生的阅读为其终生发展起奠基作用。

二、调查目的激发小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对读物在内容选择,阅读时间方面提供借鉴。

三、调查对象

在一所普通小学的三、四,六年级中进行了抽样调查,分别抽取了三年级1个班53名学生,四年级4个班220名学生,六年级1个班52名学生进行调查,总共6个班325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25份,收回325份,有效问卷297份,其中男生问卷154份,男生问卷中三年级32份,四年级107份,六年级15份.女生问卷143份,女生问卷中三年级11份,四年级113份,六年级19 份。

四、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分别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地点,阅读习惯,对学生阅读产生影响的人物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五、调查问卷

1、你经常参加课外阅读吗?

(1)经常(2)有时(3)从来没有

2、你喜欢阅读哪些课外书籍?

(1)童话、神话故事(2)作文(3)科技、科幻书籍(4)老夫子、啊衰等

3、你读课外书的时间一般()?

(1)每天(2)双休日(3)不固定

4、读课外书是否自愿?

(1)自愿(2)父母逼得(3)老师布置的5、读课外书是否做笔记?

(1)经常做(2)有时做(3)不做

6、你的课外书籍是()?

(1)自己买的(2)向图书馆借的(3)同学的书

六、调查结果

(一)小学生阅读的总体情况及男女生对比数据汇总结果表

题号

年级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第五题

第六题

1`

0

0

0

0

0

0

0

0

小学生阅读现状 篇10

一、调查方法

本项目在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进行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问卷内容涉及学生的英语基础、阅读兴趣、阅读障碍、阅读技巧、报刊阅读现状和需求。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选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答案, 第二部分为里克特量表, 学生就问题进行“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五级答案的选择。访谈内容涉及学生对报刊教学的期望和建议。调查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调查工作始于2014年9月初, 止于10月底, 共发放问卷115份, 收回问卷111份, 其中有效问卷103份, 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

通过SPSS 16.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

1. 英语学习现状。

学生英语基础虽然较差, 但学习愿望强烈, 高达87.47%的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满意, 并想进一步提高”。学习方式比较单一, 56.31%的学生主要通过课上学习英语, 27.18%主要通过观看英语影片学习英语, 通过课外阅读学习英语的学生只占4.85%。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42.72%的学生认为词汇是最大障碍。在要求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时, 47.57%的学生因为词汇量太少无法进行表达, 26.21%基本能够表达, 但经常会遇到生词。71.84%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阅读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有效方法”。

2. 英语阅读现状。

对于阅读时遇到的最大障碍, 48.54%的学生选择“词汇量小”, 29.13%选择“综合理解能力差”。选择难度合适的阅读材料至关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学生 (45.63%) 在阅读报刊时, 最为关注文章的难易程度。在选择报刊时, 学生的兴趣点也不尽相同, 55.34%的学生最为关注内容是否丰富有趣, 21.36%最重视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 20.39%考虑的是报纸的材质和图片, 只有2.91%最为关注报纸的知名度。对于观点“阅读英文报刊能有效提高阅读水平”, 32.39%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 39.81%选择“同意”。

3. 报刊阅读现状。

报刊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45.63%的学生从来没有阅读过英文报刊, 32.04%读过但没能坚持, 只有6.80%一直坚持阅读英文报刊, 但能够轻松阅读报刊的学生不足3.89%。学生每天阅读英文材料的时间很有限, 63.11%几乎不阅读, 23.30%不到30分钟, 12.61%“30分钟-1小时”, 只有1位学生 (不到1%) 阅读时间超过一个小时。造成学生不读英文报刊的原因有:“太难” (43.69%) 、“没兴趣, 中文报刊都不读” (21.36%) 、“没时间” (19.42%) 、“不知道获取报刊的渠道” (10.68%) 、“觉得没用” (4.85%) 。在阅读过程中, 44.66%的学生会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 (比如找主题句、联系上下文) , 34.95%全凭感觉, 18.45%选择“逐句翻译”。在遇到生词时, 46.60%会根据情景进行猜测, 27.18%选择“跳过”, 17.48%会通过各种方法寻找答案, 8.74%选择“放弃阅读”。

4. 学生对报刊阅读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58.25%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报刊阅读很有意义, 有必要展开”。对于掌握报刊英语的最好方法, 35.92%学生选择“摘录笔记”, 29.13%选择“复述文本”, 11.65%选择“做练习题”, 18.45%选择“看过就行了”。63.11%学生认为阅读报刊有必有或非常有必要让教师指导, 64.08%认为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活动来检测阅读的效果, 67.96%认为可以多读几遍报刊内容, 以便掌握其中生词。在访谈中学生指出: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相应难度的报刊;希望刊物能够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有汉语注释和相关练习;不求多读, 但求坚持;可以利用连载小说增加吸引力;读完报刊后进行讨论。

三、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下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很少, 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有阅读愿望和需求, 希望改善阅读现状, 但普遍比较被动, 不能主动阅读报刊;能够认识到语言输出的重要性, 但普遍惰性较强, 没有养成“输出”习惯, 不能有效的巩固阅读内容和对听说写译等技能进行提高;适合高职学生阅读的英文报刊很少, 报刊内容太难或太简单都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较低、阅读状态不能持久;阅读方法不够科学, 阅读技巧有待提高;阅读的目的停留在扩大词汇和提高阅读水平方面, 而没有把报纸作为信息载体;网络资源虽然丰富, 但学生通过网络主要选择观看国外电影视频, 几乎没有学生通过网络阅读英文新闻, 也不清楚专业的英文新闻来源。

四、对策分析

学生虽然普遍认为报刊阅读有助于提高英语水平, 但真正阅读的人数甚少。那么, 如何使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如何通过报刊阅读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1. 高职师生要认识到开展报刊阅读的必要性。

高职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普遍较低, 他们虽然知道通过阅读能够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水平, 但还是依赖于课上学习, 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固守自己熟悉的领域, 只是重视课堂和课本教学,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关心不够。这就导致学生对课外英文材料的了解甚少、阅读甚少, 阅读能力自然很难提高。因此, 高职师生一定要改变观念、与时俱进, 进一步重视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地位。在众多阅读材料之中, 英文报刊因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等众多优势, 成为提高英语水平的一种重要阅读材料。通过报刊阅读, 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英语水平,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英文报纸的选择和应用。

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并非易事, 很多学生承认因为生词太多、文章太难而放弃了报刊阅读。因此, 报刊选择一定要符合Krashen的i+1理论, 选择报纸内容应该是略高于学生语言水平之上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当前英文报刊的选材比较有限, 主要有《21世纪英文报》、《英语沙龙》、《英语周报》、《英语画刊》, 而这些报刊杂志更多针对本科院校的学生, 对于大部分高职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当前英文报刊的种类和难度, 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报刊。此外, 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及时清除阅读障碍, 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否则长期开展报刊教学将会十分艰难。

3. 报刊阅读应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然而, 英语作为基础课, 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课时不断被压缩。很多高职院校把英语课程缩减为两个学期, 根本达不到规定学时要求。因此, 在高职院校不断缩减英语课时的背景下增开报刊阅读课程不太现实。为了解决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课时有限的矛盾, 可以把公共英语教学和报刊阅读结合起来, 使两者相辅相成。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如果只选定一种报纸, 势必会出现部分学生觉得太难或太简单而放弃阅读的现象。因此, 可以给学生提供两种 (或多种) 报纸供其选择, 使不同语言基础的学生都能受益。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 如果只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而不进行必要的督导, 就会造成报刊只订不读, 报刊阅读名存实亡。因此, 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阅读, 比如对报刊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发表新闻评论。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学生还要学会利用移动网络等新媒体获取难度合适、内容新颖的报刊资料, 拓宽阅读广度、挖掘新闻的深度;教师也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设立新闻阅读、讨论、反馈和制作等学习板块, 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迫切需要报刊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报刊阅读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能使听、说、写、译的技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此外, 报刊阅读还能加强学生文化和媒介的修养、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符合当前社会对现代人才的要求。由于调查问卷设计和调查对象范围的局限, 致使研究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但总体上能够反映高职院校英语报刊阅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 笔者还将研究英文报刊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报刊阅读辅助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下一篇:审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