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设问促课堂实效三篇

2024-08-19

有效设问促课堂实效 篇1

一、动笔写一写———独立思考, 深刻体验

书写有着无法替代的功能。写, 既是思维外化的过程, 也是思维格式化的成果。学生的写, 是别的方法无法代替的。学生写的过程, 也是学生参与知识认识、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在参与中学生能更有效地把握住知识的要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发展点。

当笔者再次参与“乘法初步认识”的研讨时, 对教材中一些意图有了新的审视与思考。例如:

师:认真观察, “每个小朋友摆的是什么图形?”“摆了几个这样的图形?”“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你们能用加法算式来表示吗?

课件逐幅出示, 学生独立写加法算式, 然后汇报———

师:这里 (三角形) 你写的算式是……

生:3+3+3+3+3+3=18。

师:你写了几个3, 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 他摆了6个三角形。

……

学生独立动笔写一写, 可以让每个学生静下心来独立观察, 独立思考, 自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一问一答式的交流互动最缺的就是这种静心思考的过程, 最难实现的就是学生的个体体验。

二、动笔算一算———全员参与, 扎实训练

一线教师都知道口算技能的训练尤为重要, 口算技能扎实了, 后续所有计算知识的学习才有保障。因此, 口算训练被重视起来了, 不断的花样翻新:视算, 听算, 开火车, 抢算……可冷静想想, 这些方式课堂热闹了, 学生积极了, 但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吗?每个学生真正动脑动口算了几道题?

这个学期, 为了能让孩子尽快地进入当天的数学课堂学习, 笔者要求孩子每天在上数学课之前必须准备好本子。上课的铃声一响完, 笔者便开始念口算题, 孩子把答案写下来。10题过后, 学生集体反馈, 同桌评分。然后才开始师生问好, 新课学习。当然刚开始的几次, 所给的题目数据都是较小的, 一般在20以内, 是最基础的, 便于学生打好基础, 便于他们慢慢习惯这种方式, 更便于使其获得成功感, 增强自信心。几天下来, 孩子们都能及时做好听算准备, 等着铃声响完后的第一道题, 那感觉真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到第二单元测试时, 发现孩子们口算的正确率都得到了提高。

三、动笔画一画———自主解读, 发展能力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抽象性, 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如何来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 形成一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在平时教学中, 笔者发现数学课堂中也可以让学生动笔涂涂画画, 把抽象的数学用具体的图形表示出来, 这也是一种建构有效数学课堂的方法。

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 (少) 的另一个数》中, 师出示题目:“人工野鸭岛去年有35只野鸭, 今年比去年多28只。今年有多少只?”

师:自己读, 把你认为关键的字词画出来。

学生自己读, 自己用笔画一画。

师:谁来读一读, 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重点读出。

生齐读, 突出了“今年比去年多28只”。

师:谁跟谁比, 谁多谁少。

师 (画) :老师用这一段来表示去年, 那今年要画得比这段得……

生:长。因为今年比去年多。

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 构造简单的线段图, 帮助学生理解题中数量关系……

动笔画一画, 找出关键的词句重点理解, 从而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笔画一画, 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浅显化, 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动笔练一练———内化知识, 自我建构

在课堂上, 讲完知识点后要及时让学生练习, “趁热”打铁的效果更好。讲完理论后, 学生即使都听懂了、看懂了, 但并不等于他们学到了知识, 这和纸上谈兵的道理是一样的。而通过做课堂练习, 学生可以巩固旧知识、熟悉新知识, 拓展自己的思维广度与深度, 减少课外负担, 这也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但要注意的是, 练习有不同的方式, 应适当选取。

有了多媒体,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课件中, 逐题出示练习题, 让学生或口答, 或打手势说理由。这时孩子们积极举手, 积极发言, 看似都会了, 但真的每个孩子都参与了吗, 都会了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课堂上要注重让学生静心学习, 动口也动手, 让学生有一个独立作业、内化建构的过程, 真正地实现教学目标, 保证教学效率。

有效设问促课堂实效 篇2

一、设置问题串, 诱导学生有效思维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串, 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用心学习生物知识。例如, 在教学《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时, 笔者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串, 如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有哪些?生长素有哪些功能?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如何?生长素类似物有哪些功能?这些激素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应用的?通过这些问题串, 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思考、质疑, 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设置问题串, 促进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设置问题串能有效化解高中生物知识“杂而碎”的难题,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知识。 在新授课之前, 教师若能熟悉相关章节知识, 并注意本节知识与其他章节内容的相关性, 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脉络, 然后在此基础上设置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问题串, 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构建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例如, 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中, 笔者注意到此课是新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 是前面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的拓展与延伸, 并和本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做了知识准备。为此, 笔者课前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了如下问题串: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依据是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还是对现象的分析推理?在分析推理得到结论之后, 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细胞膜的成分只有磷脂分子吗?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怎样共同组成细胞膜的?这两层磷脂分子是怎样排列的呢?蛋白质在细胞膜中是怎样分布的?学生在这些问题串的引导下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与探究, 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

三、设置问题串,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求知欲的高低关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问题串的作用, 把教学目标设计成具有主题线索的问题串, 创设出有趣生动的生物问题情境, 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主动学习、求知。例如, 在教学《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时, 笔者先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精彩的足球比赛视频, 然后设置了如下问题串:在场上队友之间是怎样传递信息的?队员之间通过眼、耳获得信息后, 自身又是怎样处理信息的?队员要有良好的表现, 身体的各个器官需要协调配合, 这又是怎样实现的?由于以上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问题, 所以许多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会踊跃发言、积极讨论, 学习生物的求知欲会大幅度提高。

四、设置问题串, 破解教学难点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少、理解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 且高中生物知识较为抽象, 所以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这时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立足教材, 把难而抽象的问题化解和分割成问题串, 并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或“消化”掉难而抽象的生物问题。例如, 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学中, 由于基因突变的意义既涉及新基因的产生、性状的自由组合, 还涉及环境对性状的选择等。因此“基因突变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显得较为抽象, 难以理解。对此, 笔者将这一大问题设置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若干问题, 如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吗?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与原来的基因有怎样的关系?新基因产生后, 该物种的等位基因对数有怎样的变化?有5对等位基因的物种性状组合最多有多少种?这些新的基因产生的新性状对生物的生存有何意义?自然环境会选择哪些个体生存下来?

总之,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我们应积极发挥问题串的功效,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进而构建生物高效课堂。

摘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巧妙设置问题串进行教学,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并能有效地避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盲目性, 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效设问促课堂实效 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设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53-1

化学课上,教师把固态碘加入到酒精中搅拌,固态碘溶解了,教师问:“溶液的颜色像什么?”一些学生答:“像小便。”全班哄堂大笑。教师非常尴尬,转而忙着制止学生。为什么学生会回答“像小便”,问题出在几个“爱起哄”学生身上?其实,我们应追思教师的设问是否有效。教师这样问,学生自然从平时见到的一些物体中去找相同的颜色,因为溶液颜色是棕黄色,学生便脱口而说“小便”。如果教师改问:“这种溶液的颜色呈什么色?”那就能引导学生从颜色的色谱中去寻找,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了。

这一幕并非个案,很多教师在听课或自己上课时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问后,学生不爱举手,课堂气氛沉闷,呼而不答,答非所问。究其原因,很多是因为教师设问不当。如何提高思品课堂设问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位思品教师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及听课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课堂设问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激发兴趣,引人入胜求真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是指在学习时产生强烈的热情与积极性,愉快地接受知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特点和思品课的学科特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时政热点和贴近学生生活构成设问序列,通过有效设问,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感兴趣”自然进入新知识的探究,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一教师教授《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利用某学生做错作业被老师批评而羞愧痛哭的契机,因势利导班级其他学生分析情绪类型,造成影响以及解决方式。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连那位哭的学生也参与其中。

二、精雕细琢,有的放矢择精准

“精准”是指课堂设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恰当,准确无误。目前课堂教学中往往问题过多,流于形式,不考虑设问目的、不讲设问效果。这种目的模糊、指向不明的问题使学生“雾里看花”,无所适从。如本文开始提到的那位化学老师的设问,问题表述不精确,最终变成了整堂课的败笔。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同时还要注重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力争使每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整体。比如一教师在讲授《我国的人口问题》时,教师将“为什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成功的?”改成“这一政策是好的,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在别的国家实行这样的政策是否可行?”这样的设问,学生很容易回答“那要看在哪个国家,如果这个国家本身人很少,当然就不用计划生育了”。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计划生育政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适应了我国的国情”这一重点知识,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启迪思维,一石激起千层浪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一个有效设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精心设计的有效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如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课时,看了关于“七名中学生在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的视频后,教师提问: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会做出何种行为选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各抒己见。绝大部分表示会主动让座,但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不会让座,因为周围有很多成年人都不让座。这一“意料之外”的解释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激活。此时,教师稍作思考便又提出问题:周围的成年人不让座,能成为我们未成年人不让座的理由吗?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心理现象?师生交流、对话,达成共识:这是一种从众心理,但我们不能盲目从众,我们应该有善恶与是非辨别能力……这样通过引入“两难”性的问题,学生自己质疑、解惑,不但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激活并提升了思维。

四、设置坡度,循序渐进攀高峰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问题犹如山峰,坡度太陡,无法攀登,坡度太缓,又使人丧失兴趣。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就像在崎岖的山上攀登一样,需要通过弯道、峭壁才能胜利到达顶峰。沿途,教师层层设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高峰。初中思品课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遇到理论性强或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制定系统化的问题,把这些大而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一个中心,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比如学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框,教师设置以下问题:(1)我家收入的来源有哪些?(2)分别通过哪些分配方式获得的?(3)由此可见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怎样的?(4)结合我家的收入情况,说说分配制度实行的意义。这样有梯度的设问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逐步理解多种分配方式的相关内容,同时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

上一篇:职业规划的强拆和重建下一篇:口译笔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