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及策略十篇

2024-09-11

内容及策略 篇1

篮球教学活动基本包括如下内容:控球技术、突破技术、投篮技术、双手头上投篮技术、传球技术、手指交互传球技术、防守技术、持球环腰技术、移动技术、传接球技术、运球技术、投篮技术、战术意识与运用、比赛意识、裁判意识与方法、运球上篮技术、罚球技术、带球折返跑技术、实战经验、篮球跳投技术、篮球基本功技术、篮球盖帽技术等。

2、篮球教学类型分析

篮球的教学类型主要分为专项身体素质、技术素质、战术意识、心理素质四大类。专项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好坏,不仅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运动员能够正常甚至常超发挥技术和战术意图,运用的基础;技术素质:技术素质是运动员掌握、运用和发挥篮球一切技术动作的根基,是运动员在学习、训练过程中长期你积累下来的技术素养,也是战术发挥的保证。战术意识:战术意识要求运动员必须掌握“运用技术的目的性、传球技术的目的性、移动行为的预见性、观察判断的准确性、进攻与防守的主动性、战术的灵活性、动作的隐蔽性、行动的合理性、配合的集体性”等。运动员战术意识和运用能力的好坏,能在复杂多变的比赛中影响和控制场上的主动权战术意识,能在复杂、多变的比赛中牢牢地控制比赛主动权,有助于及时凋整战术,适应比赛节奏,打破僵局。控制比赛的主动权良好的篮球个人意识,可以为比赛创造许多有效进攻机会,创造和抓住投篮时机,使传球时隐蔽多变、及时正确,使对方防不胜防;能狠抓对方的特点及行动的意识,及时做出判断,合理抢占位置,限制对方的行动,达到防守的目的。可以说直接影响到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战术作用的发挥、甚至影响全队战术配合的效果,从而提高全队战术运用效果,保证比赛成绩的好坏。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精神和生理状态,直接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的正常或是超常发挥,可以说是比赛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3、篮球教学方式、方法分析

常用的篮球教学方法主要有: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观摩教学法、教学比赛法、实验教学法等方法。直观教学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篮球技战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动作;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认识自我,认识技战术,学会熟练运用;观摩教学法、教学比赛法、实验教学法等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技战术、比赛、裁判的基本知识和经验。

4、篮球教学途径分析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训练队、俱乐部、实战教学。课堂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篮球技战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动作;课外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训练队、俱乐部、实战教学等途径能系统的、科学的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技战术、比赛、裁判的基本知识和经验。

5、篮球教学策略分析

(1)加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提高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除了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训练,专业的校队训练、体育俱乐部能够更为科学、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基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的培育。

(2)加强技术素质教学与训练,提高运动员篮球基本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动能力。针对技术学习和掌握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在常规的训练中应该更加重视主动性、趣味性、竞争性、创造性、的培育,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索是学习篮球技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研究性的学习各项技术和理论知识。

(3)加强战术意识的培养,使运动员能够具备战术意识,深刻理解和认识战术意识的作用与意义。除了战术意识理论基础的学习和培养,要针对对篮球运动员进行战术配合的专项训练,尤其是战术意识与行为上相互协作的默契配合的集体性战术活动。意识知识、潜意识的熏陶和渗透,逐步推进学、练和技术、战术的应用与结合。

(4)重视培养心理素质,提高运动员训练、赛前、赛中、赛后的心理和生理适应能力。即要遵守自觉性原则,又要循序渐进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自觉的进行长期的、系统性化、个性化的专门心理训练。从根本上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思维水平,突破崮定的思维模式,快速准确的观察、判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采取有效的技术动作和战术。

参考文献

[1]余彬.对篮球运动员球感理论的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01).

[2]刘森.浅谈篮球运动员“球感”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1,(09).

[3]黄国华.浅谈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改革[J].体育世界,2010,(06).

[4]陈岳祥.小学篮球教学游戏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2009,(05).

[5]倪晓鸣.大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内容及策略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现状,原则,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内容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笔者通过这几年教学改革的实践,对体育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方向和思路。教改是为了更好地教学,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在吸取原教学大纲的精华的基础上,增加符合课改精神的新内容。让学生得到更多更好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为终身体育奠定好基础, 使学生全面地健康成长。

体育教学内容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作为教学要素的体育知识与体育实践的内容,如,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微观的体育教学内容是指在构成体育教材的各个单个项目组成的教学内容。而本文的研究重心则放在微观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即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

一、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研究

1.教学中竞技味道太浓

由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长期受前苏联教学模式和我国近20年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不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能力有差距。教学中往往受规则和技术的制约,如在跳远教学中,由于考核规定学生必须在起跳板起跳才能计入成绩,在跳远教学中就加入了“助跑”踏跳技术的教学,而 “助跑”踏跳技术无论从跑的姿势和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来看都是不实用的,以规则方式纪录的跳远成绩来评定学生跳的能力是不科学的。再如,“拍球走”成了“运球”,“走步”限定了学生拿球走动的自由性等,使好动的孩子被限制在篮球规则的框框中,而没有体验到篮球运动的游戏性和快乐性,使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接受对体育项目规则的限制而背离运动项目。

2.非体育性教材的涌入

由于新课标取消了体育教学内容具体的规定和指导,而地方也没有及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因此各级教师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不断地发挥创新思维,创造出各种不同内容的教学题材, 创新项目名称,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但同时也导致了不少非体育性教材涌入,如魔术、电子竞技、棋牌、多米诺骨牌、劳作等,在体育教具和器材方面也出现了生活物品及其蔬菜和水果进入课堂,诸如扁担、箩筐、扫把、南瓜等。这些课程内容的选择使体育课的性质和教学性质发生了蜕变,也使体育教学设计出现了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

3.缺少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的加入

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和某些传统教学理论的偏差,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的确存在教学内容单调、没有趣味,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这和其他学科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也和不断提高技能的要求不相吻合,因此在客观上显得体育教学内容更加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少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4.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有时选择的教学内容难度过高,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有时选择的教学内容太容易了,学生不必努力就可以轻松完成。这两种情况都达不到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如,有的教师在“水平四”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的水平目标的指导下,选择了8×50米往返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我们知道8×50米往返跑比较适合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显然是降低了难度,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这样选择教学内容的教师只注重了练习的兴趣,没有考虑运动项目的难度和锻炼效果。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研究

1.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1)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我国的体育教育中一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 竞技体育的趣味性比较差,要求学生的运动水平比较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各异,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会对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要满足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健身、健美、终身体育的需求,全面考虑学生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真正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

(2)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水平差异

一个人完整的学龄阶段可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但每个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的特征都是不同的,因此选择课程内容要考虑各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因素。

小学低、中年级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在该阶段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不应出现完整、独立的运动项目。低、中年级的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可选择游戏或一些基本运动。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是学生的青春发育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机能都开始逐渐成熟,所以应当以独立的运动项目作为基础来分类。这里的运动项目是指作为体育手段的独立的运动项目,它可以来自竞技体育项目,也可以来自娱乐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和生活体育等。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机能更加成熟,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因此,教学内容就应该具有一定的专长,体现出更高难度的特点。高中阶段除田径为必修课程内容之外,其余系列可由教师或学生选择。

(3)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可行性和可评价性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我们必须重视其开发、利用的程序完整性和系统性。其中,尤其要注意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实施利用过程中的可行性和可评价性。可行性就是所开发的体育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符合教师的教学能力, 符合学校的实际需要和学校所具备的条件。可评价性就是指根据课程内容制订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只有当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具有可行性和可评价性,体育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4)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建立在大纲的基础之上

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合理的、科学的,它是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科学性的体现,对我们当时的体育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而新课标虽然强调尊重教师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新课标应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和辩证地吸收其内容,改革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开拓和合理引进新的内容。

2.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1)重组运动项目,改革竞技运动项目

我们在安排课的内容时要重组那些纯竞技性的项目,我们要从简化异化竞赛规则和挖掘运动项目内容的多种功能两方面着手。通过教材内容的结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场地器材的改革竞技运动项目。简化复杂的难度大的运动技术动作,使每个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就能掌握,并且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根据课程目标对这类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进动作的结构,辅助游戏、比赛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人物,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练习,不受各种枯燥的技术练习和动作结构的要求限制,激发运动参与、体育运动乐趣。因此,同样是“跑”这个教学内容,在小学的教学中就可以创设“开火车”“送动物出游”等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地练习。而对于排球的教学,以往我们总是像培养专业运动员一样进行教学,大量的实践花在垫球、发球等基本的技术动作练习上,忽视了让学生体验排球运动本身的乐趣,导致学生在体育课上普遍畏难、厌学情绪。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个教学内容改造一下:可以采用软式排球作器材,减少练习中对学生身体的伤害,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改变比赛的规则,采用小场地、低网, 降低练习难度。修改比赛规则,废除三次必须过网的规定,只要排球不落地就可以继续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标准化”场地和器材。如,在小学安装标准化篮球架,那小学生几乎不能使用。如果我们能在篮球场安装不同高度的非标准篮球架,运动场上将会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身高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篮球场地进行运动。在排球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将网调整到适合学生的高度,那么学生在类似扣球等技术动作时就会乐此不疲,在快乐中享受体育。

(2)开发各种体育资源为教学所用

①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根据体育校本课程目标合理地选用课程内容。不同学校在选用校本课程内容时应全面分析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遵循简便易行的原则。例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以把街舞、轮滑、网球、跆拳道、棒球、橄榄球等新兴项目作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选用这些课程内容显然不太现实。杭州市余杭区西北偏远山区的獐山中心小学,利用学校周围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山林、置身于田野、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大自然中,不断的探索、考察与反思中逐渐形成了“松树林”“竹林”“茅草地”和“大田梗”等活动板块,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内容。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校本课程的大力开发是体育课程内容的来源之一。

②新兴项目的开发

未来的体育课程内容在竞技运动项目的选择上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现在和将来生活的需要,选择有利于学生健康的运动项目, 并注意挖掘这些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

除了改革竞技体育项目之外,我们还要增加一些对身体素质要求不高,稍加锻炼就能起到健身作用的新兴体育项目,例如,搏击操、街舞、体育舞蹈等这些社会流行的运动项目,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有些竞技类的项目,如田径中的短跑,极少有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以短跑为锻炼身体的方式。因此,要把新兴的项目引进到校园,让他们走进课堂。

③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历史悠久。 其特点除了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和健身性之外,其中还有不少可以借以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当代学校体育值得开发和利用的。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大多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技巧。如,放风筝、滚铁环、捉迷藏、荡秋千、划旱船等,更能创造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会环境,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中还有不少传统保健、养生知识。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气功等,都有益于学生保健、课外健身运动和心理调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生理、心理的差异进行保健内容的选择。

④隐性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

隐性体育课程就是指隐藏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那些关于体育情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以及学生人格(心理、性格、社会化) 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隐性课程内容也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将体育课程内容中隐含的、不确定的课程内容开发出来,呈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3)体育游戏教材竞技化

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机智、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并能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的内容和任务及其结构特点,恰当、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教学,可以更好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做法上,可将教育体操、舞蹈、基础体力和游戏这些学生喜欢的内容统一起来,并形成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以健身为主的运动项目体系。体育教师在确定了体育课的标准,并按年龄阶段,确定了各阶段的学习重点。然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体育游戏作为教学内容或由游戏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竞技运动项目。注意目的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和增强体质的,而不能为游戏而游戏。

(4)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利用

学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资源,因为它们直接源自学生真实的生活,有些内容资源甚至可以说是学生集体智慧的象征。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不仅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同时也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过程。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效地发挥体育的功能。但这不意味着体育课程以将来的社会生活为定向,贴近社会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

(5)课堂上生成的内容的挖掘

企业培训内容分类及培训策略选择 篇3

[关键词] 企业培训学习分类策略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有研究者曾说:“培训就是生产力。”这一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培训所扮角色的描述并不为过。的确,很多企业神话的缔造都离不开培训,如西门子独具特色的全面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摩托罗拉的企业大学、GE(通用电器公司)从基层员工到高级经理人,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人才都能获得自己所需的GE全球教育培训中心——克劳顿村等等都在整个企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如此,很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者都倾注了大量精力进行培训各种相关问题的研究,但大多的研究都只集中于培训方法介绍和培训策略比较等方面,这虽然对最终的培训效果会有一定影响,但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各种方式与策略的优劣比较层次上,更应深入至各种培训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原理和依据。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讲,企业培训内容的不同类型直接决定了有效培训方式和策略的选择。

二、企业培训内容的分类

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加涅(R. M. Gagne)曾指出,人类学习现象是极其复杂的,不可能用一种理论解释全部学习现象,必须对学习做分类研究。而目前,企业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技巧和方法的传授,还包括理念、价值观的树立和文化的熏陶等,可谓是层次不一、立体多元。基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可将企业培训内容作如下分类:

1.言语信息

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指员工通过培训,能记忆诸如名称、符号、时间、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事实,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将这些事实表述出来的能力。如学习企业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就属这一类的培训。这类培训较为简单,但言语信息作为思维的载体,其大量掌握不仅可以为其它培训提供指导,也更易促成培训的迁移。

2.智慧技能

指员工经过培训后具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这是使员工认识、思考和处理企业各种情况的训练,在培训后,员工表现为知道如何进行智力操作。如培训设计并编制一个快速处理客户订单的计算机程序。

3.认知策略

指对员工进行的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自身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培训。培训后员工的主要表现是能够选择有效的手段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培训员工如何管理自己的思考和学习过程,从而能够使用三种不同策略判断设备故障。

4.动作技能

指员工通过培训能够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它通常表现为在各种工作情境中能够精确而流畅地从事动作活动。如培训外文打字或新型数控机床的操作等。

5.态度

指员工通过培训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它会影响员工对特定对象做出一定的行为选择。如售后服务部门员工要热情、周到地对待客户咨询与投诉,并在24小时内回复来电或来函的相关培训。

以上各种分类并非泾渭分明,各培训类型有时也是相互交织的。如很多情况下,态度的学习都是与一定的动作技能学习相联系的。但须明确的是,不同类型培训所需内外条件是不同的,对培训内容作以分类,可为考察培训情境及其限制因素提供明确方向,也为培训策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不同类型培训内容的培训策略选择

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内外部条件。因此,培训的策略与方法也不同。具体见下表:

表 不同类型培训内容的培训重点及培训策略选择

综上,为了使企业和员工都能从培训中受益,企业必须与员工、培训机构紧密沟通,对具体的培训内容做具体分析,以选择与培训内容相适切的培训策略,切实提高企业、个人以及培训机构的绩效,实现三方的“多赢”。

參考文献:

[1]郑晓明:《人员培训实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2]石金涛:《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4]廖泉文:中国人力资源发展趋势[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12期

[5]麻亚军:美国企业培训方法简介[J].中国培训,2000年第8期

谈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及策略 篇4

—谈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及策略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两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符合课改需要,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遗憾”,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使教师从传授型向学者型转变,为教师能力提升提供了不竭动力。体育教学反思则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查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过程。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记载成功之处,反思失误之处。任何一堂体育课都有其成功之处,或许是教学中教师引导巧妙、方式灵活;或许是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方法有所创新、体育教学理念先进等。凡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教师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不管一堂体育课有多么成功,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为此,体育教师课后应进行冷静思考,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分析产生疏漏、失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汲取经验教训,变本次的失误之处为下次的成功

基石。

2.捕捉瞬间灵感。灵感是师生思维相互碰撞时产生的智慧火花,及

时捕捉这些智慧火花非常重要,因为其突然而至,转瞬即逝,不及时记录下来,则会失去很好的教学素材。反思和检查自己教学行为上的不足,这样才有顿悟、直觉、灵感、智慧、想象等多元开放的思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重视学生见解。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和生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对话,把自己溶入学生,体验学生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集思广益,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体育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进行再教设计。一节课上下来,教师静心反思这节课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无突破;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相关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纳与总结,思考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体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教学反思的策略

1. 反思教育教学理念,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人认为: 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足,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与否。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因此,当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时,体育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

落后于教学发展的需要。

2.反思体育教学过程,调整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好的体育教学方法与形式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为此,体育教师要对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技巧进行反思。反思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重点在于其是否符合体育教学目标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及体育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等,尤其要看是否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不在于一堂体育课问多问少、讲多讲少、练多练少,而在于问、讲、练的过程中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内在动力,否则会陷入形式主义。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进而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和高超的技巧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教学反思,贵在及时、重在坚持。反思日记是重要的反思手段和办法,可以积累第一手宝贵资料。反思日记的内容包括:教材的创造性变通或建设性的建议,教学过程的缺憾或失误,得意的精彩片段,学生中闪现的偶发事件,自己瞬间的即兴灵感等方面。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坚持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的收获。

总之,教学反思是广大体育教师成长的基石,它记录着我们

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激励着我们以坚实的步伐

作文教学多元评价的内容与策略 篇5

以学生评价为例, 可以考虑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平行班级互评、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方式, 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具体来说,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一、教师导评——学会品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无论是品优秀作文还是析作文得失, 教师都不能简单地用套话把结论灌输给学生, 要用心写好作文评语。

教师推荐习作全班交流, 及时点评, 找出亮点, 放大亮点, 评价激励。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 要保证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感:

1. 商榷式评语。例, “对不起, 这一段老师没有听明白, 你愿意为老师再解释一下吗?想一想, 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2. 激励式评语。例, “××, 看了你的文章, 老师仿佛身临其境!”“很高兴看到你作文中的错别字减少了很多”……

3. 启发式评语。例, “游戏给了你快乐, 也给了老师快乐!愿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做到学习玩耍两不误。那时, 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4. 谈心式评语。例, “谢谢你对我这么了解, 严格不一定是坏事。你认为呢?”

5. 享受式评语。例, “飞吧, 如果你是鸟儿, 我会为你‘开天’;游吧, 如果你是鱼儿, 我会为你‘造海’。”

总之, 教师要尽量追寻“唯美诗意”的评价艺术, 应具有“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那种春风化雨般的诗意。让教师动情的评价, 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似一曲雄壮的交响乐。

二、学生自评——学会反思

“文章不厌百回改”“只有多看, 才能有个比较。” (冰心) 延迟评价原理认为:“新颖独特的设想多出自思维过程的后半期, 过早评价, 往往会抑制思维深入。”因此, 完成习作后, 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圈划出用得好的词 (用“▲”标注) 、句 (用“﹏﹏”标注) 。再用“冷却法”多读多看, 想想文章用词是否恰当, 感情是否真实, 想象是否合理, 发现不足, 及时修改。

这样的评价, 是进行智慧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心灵的沟通, 习作成了内涵喷薄的个性舞台和情愫飞扬的人文天地。这样的评价, 已经超越了传统狭隘的范畴, 真正培养了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三、同学互评——学会欣赏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篇篇习作, 各有精妙之笔, 各有闪光之点, 各有传神之处:或美文含情, 佳题诱人;或情节跌宕, 扣人心弦;或用词造句, 一语惊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选择伙伴进行交流、修改, 找出习作中值得学习的文句, 哪怕只是一个词、一个标点, 也可用波浪线画下来, 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 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浅谈初中物理电学内容教学策略 篇6

一、认真审题

首先要在脑海里清晰地呈现U、I、R这三者在串、并联电路中各自的特点。在串联电路中:I=I1=I2=I3、U=U1+U2+U3、R=R1+R2+R3, 在并联电路中:I=I1+I2+I3、U=U1=U2=U3、1/R=1/R1+1/R2+1/R3。要掌握电功、电功率和焦耳定律的基本计算公式和导出公式, 就要知道导出公式的使用范围, 即导出公式使用于纯电阻电路中 (在纯电阻电路中Q=W) 。其次要认真阅读并分析题目, 找出题目中所述电路的各种状态, 没有电路图的要画出相应的电路图。根据开关的闭合及断开情况或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情况得出题目中电路共有几种状态, 画出每种状态下的等效电路图。在分析电路时如果电路有电压表, 则先认为电压表处于断路状态, 再分析电路的串并联, 然后看电压表和谁并联则测谁的电压。

二、有关“电路变化”的分析

在教授电学部分知识的过程中,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反映其主要的难点在于变化的电路太复杂, 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连锁的错误反应, 让人应接不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过反复做题, 学生经过反复练习, 但均效果不佳。我以为, 在做电路变化分析的类型的题目时要先帮助学生掌握影响电路变化的几个因素, 无非就是电阻、电压、电流、电功率而已, 在能够正确识别串联与并联的基础之上, 电路变化主要取决于开关的设置, 还有就是滑动变阻器的活动。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强化因开关设置而带来的电路变化, 识别开关的开与关对整个电路的变化与影响。其次就是因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动所带来的电压与电流的变化分析, 进而一步步地突破这两个教学难点。我相信, 只要我们教师心中有数, 心里有谱, 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态度, 进行层层深入地讲析, 学生一定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到了这个地步, 学生对整个初中阶段的电学知识的学习也就达到了一种成熟的境界, 为高中阶段的有效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转变

首先, 教师要有强烈的教图意识, 也就是说, 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过程中, 读图与识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毕竟还处在一个求学阶段, 不可能在学习电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实际的电线、电阻进行实验, 很多情况下, 电路的学习与理解以及练习都会涉及到电路图。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读图与识图的能力与知识, 我们物理电学知识教学过程将会异常艰难, 而且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首先, 我们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读图能力, 很多情况下, 学生面对复杂的电路图, 总是分不清是串联还是并联, 我们就可以教授学生试着把它改成简单的等效图, 就会一目了然, 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另外, 我们还要学生透过电路图, 想象出来真正的电路该怎么走,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与轮廓。其次, 要重视电学实验的探究, 不要依赖教师的演示实验, 而是引导学生依靠自己与同伴的协作, 连接电路图, 测出实验数据, 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所以要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教授初二电学中有几个重要的定律, 贯穿在整个电学中。另外, 在课堂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以外, 我们还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实验创作与学习。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拿一些电池、电线、电阻、类似小灯泡之类的物品让学生进行自我组装, 进行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组织, 这样可以将他们的课堂知识具体话、形象化。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是一个不小的促进, 某种程度上, 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尤其是电学知识的兴趣。

四、学习电学要善于总结与归类

在学习完欧姆定律后会有大量的习题, 很多题目都有重复性, 但很多学生还是不停地犯错。因为不善于总结、思考, 所以成绩一直不理想。总结中不难发现, 在整个电学知识体系中, 欧姆定律是精髓, 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热以及电功率的计算, 都要在对欧姆定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解答得熟练而准确。所以, 对一阶段的学习及时做一下总结, 既是承上做一个复习又是启下的一个预习。对于归类而言, 就是把问题分一下类, 这样就不难发现后面计算题的电路图与刚开始电路分析的电路图相差无几, 只是多了条件, 多了要求, 而计算的熟练与否来自于前面扎实的电路分析。比如开关类型的题目可以归为一类, 刚开始学习时, 主要是分析开关断开或闭合时有哪些用电器工作并属于什么连接方式, 或者用电器串联或并联时开关应如何运作。在分析电路时, 短路现象的分析是难点。在学习了欧姆定律后, 就出现了大量的计算题, 有了前面会分析电路的基础, 结合公式I=U/R以及两个变形公式, 解题时注意短路现象和欧姆定律针对的是同一部分电路, 再经过一定量的练习, 那么考试时就会易如反掌。比如还有加入滑动变阻器的电路的静态、动态的电路分析以及计算也可归为一类;故障分析的可以归为一类。

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篇7

一、精确生动的用词艺术

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说明文语言表达的最大特色在于简约而精确,讲究表达的严谨有序,力求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学生的习作往往烦冗拖沓,说明文语言的这种特色正是他们需要学习的。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细心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艺术,感悟文中词语表达的效果,继而在创设的情境中加以运用,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雾凇》一文时,教师引领学生历经探寻、开掘、品析,深入文本的细节,感受作者运用词语的艺术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从这句话中,老师发现有一个词语与平常的用法不一样,是这段描写中的神来之笔。知道是哪个词语吗?

生:“树木被雾气淹没了”中的“淹没”一词。

师:“淹没”一词本来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是指水量过大,将其他东西都遮挡起来了。

师:那这里的“淹没”是描写雾气,你们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生:我从“淹没”一词中感受到松花江江面全部都是蒸腾的雾气,非常浓,已经将周围的东西都笼罩了。

生:“淹没”一词用在雾气上,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缥缈的美。我好像看到雾气随着风儿飘动的美感。

师:是啊,说明文的用词非常精确。你看一个“淹没”,就给予了我们丰富的体验。我们在习作过程中要向作者学习这种遣词造句的技巧。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词语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当时的情境,不仅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作者选用词语的艺术,更为感知雾凇的形成过程奠定了基础。

二、精当严谨的表达风格

说明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说明方法的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感知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之外,更要让学生感受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精确与严谨。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以胡夫金字塔为代表的埃及金字塔的外形及其建造方法。整篇课文语言形象生动,大量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请看课即将结束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既然列数字是为了表达的精确,为什么课文中却又大量运用了与之相反的词语呢?请同学们再次深入课文,将这些词语找出来。

生:146米多、相当于、差不多、平均、据说……

师:仔细体会这些词语,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这些词语好像都表示模棱两可,并不能确定的意思。

师:是啊,这与说明文语言表达精确的要求不是矛盾了吗?

生:并不矛盾。因为很多的事物并不能准确地表达,比如高度146米,不可能是正好的,没有谁真正地量过。所以加个“多”字,反而让读者觉得这样的表达才是精确的。

生:我也赞同。比如在介绍建造方法时,根本就没有人看到过,这些都是科学家的猜测和判断,所以加上“据说”一词才显得严谨。

……

师:说得真好!大家要消除一种误解———数字列得越准,表达就越精确。有时,模糊反而是一种精确表达。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纠缠于对说明方法的体悟上,而是借用课文中大量的模糊性词语,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感受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精准和严谨。学生结合具体的课文语境深入畅谈体会,远胜于对相关名词的解释与感知。

三、别出心裁的文本样式

说明文除了一板一眼的说明介绍之外,还有其自身独特的文本样式。这些都是作者出于表达的需要,精心考量而设计出来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典型文本,例如,《石头书》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对话展开说明,而《变色龙》将变色龙的介绍融入到“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走变色龙”的过程中。歌德曾经说过:“内容每个人都能发现,内在的含义只有有心之人才能体悟,而文本的形式对于更多的人而言始终是个秘密。”对于说明文的教学而言,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探究说明文独特的表达形式。

例如《变色龙》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变色龙的哪些内容?

生:描写了是怎样发现变色龙的。

生:还描写了变色龙的外形。

生:还具体描写了变色龙是如何捕捉虫子的。

生:最后作者放走了变色龙。

师:是啊,这些都是课文着重要说明的内容。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介绍这些内容,而提到与南非工人一起发现,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展开说明呢?

生:这样的形式,使得各个内容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

生:作者采用与南非工人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出变色龙,更有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师:是啊,相同的说明内容,由于形式的不同而形成了迥异的表达效果。看来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关注描写的内容,更要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

这个案例提醒每个语文教师,说明文的教学不能局限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上,也不能止步于说明方法的体验运用上。对于特殊形式的说明文,更要引导学生高屋建瓴地整体感知文本,体悟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从而对课文的整体思路形成真切的体验,提升表达的基本素养。

四、科学整饬的布局意识

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都要经历从整体把握到细节探究,而后再回归整体的过程。说明文注重对客观事物的介绍,其思路应该契合生命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因此说明文的整体构思显得非常重要,文本的思路设计也就成了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密围绕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说明文内在的逻辑结构,洞察作者是如何串联整合各个部分,从而形成一篇完整的文本的。

例如《秦兵马俑》一文,开头以“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统领全文,文末则以“绝无仅有、惟妙惟肖”总结收尾,彼此照应,前后勾连。在具体分写的过程中,分别介绍了俑坑之大和形态各异的兵马俑形象,最后还以散文化的笔触对兵俑进行了细致描写。这种总分总的文本结构方式,以及围绕中心要点分写不同内容的方法,尤其值得高年级学生揣摩体悟,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选择生活中的事例,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练笔。有的学生选择自己家中的多只小鸭的活动场景,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对一些鸭子的戏水、吃食等情景进行描写,对习作的整体构思与架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了描写的内容和方法,却因为没有组织串联的技巧,而导致作文散乱无章的现象,在小学生习作中比比皆是。而说明文结构篇章的方法,为解决学生习作的此类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识字教学的内容与策略 篇8

识字是阅读和写字的基础,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很少考虑识字的深层次问题——汉字的文化内涵,只注重识字的工具性,忽视识字的人文性。我们主张以文化的视野审视与实施识字教学。认为在进行识字教学时不应只关键识字的数量与速度,而应从中华文化传承与熏陶的高度,关注、开掘汉字蕴涵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识字教学文化视野的内容侧重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是识字的总目标之一,但这只是量的要求。其质的要求是,促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汉字的创制和使用过程中,重视情感价值、人伦道德的价值取向渗透,几乎成为汉字的最高文化指归。正如专家所说:“汉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当人们写一个汉字的时候,日的在写它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到汉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到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做语言:只有把它读出来的时候,才由汉字转化为语言。”譬如“孝”,在金文中的形态像老人扶子。南字形可以看出,最初的孝可能是指对父母的赡养、照顾。对此《说文》解释道:“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见,孝就是要尊敬父母、无违父母。对父母的赡养、照顾、尊敬是一种爱,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因而,古人有“百善孝为先”之说,这在今天也是值得倡导的。

2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

汉字不仅是一种象征符号,也是一个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象及宽阔的审美空间。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汉字的审美特质表现在:

第一,形体美。汉字是依类象形而来,汉字的象形性,决定了汉字是审美型文字。汉字形体构成给人以和谐、平衡、匀称的美感。各部件之形状闪烁着美的气息。古人说得好,汉字的“横”如“列陈排云”。有庄重之美:“点”如“高峰坠石”,有飞动之美;“竖”如“万岁枯藤”,有苍劲之美。同时,汉字凝聚着自然万象,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其内核展示出种种鲜活的生命形象,辐射出无尽的生命信号。

第二,音韵美。一个字就是一一个独立的音节,每一个音节都有各自不同的声调。连字成句,连段成篇,有押韵,有平仄,有节奏,有起伏,像一首旋律优美的歌。可以说,几乎所有音乐美的元素都可以在汉语中完美地呈现出来。

第三,意蕴美。形体美、音韵美只是汉字的外在美,意韵美是其内在美。汉字既不排斥形而下的世俗图解,又巧妙包容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内外和谐统一构成汉字立体的审美空间。如对“美”字的起源和本义人们似乎并无明确解说,一种是“半大则美”。另一种是“羊人为美”。我们无需追究孰是孰非,但从中可窥察其原始的审美观念。“美”这个精神文明生产符号包含的审美因素,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亦即动物性愉快的社会化、文化化,是社会性产物向心理功能特别是情感和感知的沉淀,这恰巧与“半大则美”相联系;而“羊人为美”则是社会性建立的规范和它向自然感性的沉淀,一也就是理性存积在非理性中,而文化模式对人性塑造开始起作用。从美学看,这种宇宙(天)一人类(人)统一的系统意义就在此,它强调了自然感官的亭受与社会文化功能的交融统一。亦即“半大则美”与“羊人为美”韵统一。一个小小汉字,竟蕴藏着这个玄妙的审美哲理意蕴!

3提高思维品质

汉民族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整体性。即善于全面考察问题,从事物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如“获(獾)”展示了一个威风凛凛的猎归场面:左边是猎犬(反犬旁),右上是丛林(草字头),右下边是手(又)中提着猎物——飞禽(隹)。“获”字的创造,是通过细腻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入微的描摹,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的汉字。的物化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善于在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奉质、长于揭露现象的思维特征。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在构字时有着井然有序的科学体系。汉字的表意性特征,体现在以形象的具体反映意象的抽象,尤其在类比性用字思维上。汉字的类比常常使思维在事物的表象上进行。以由经验观察所提供的事物的表象特征而不是本质特征为分类和比较的依据。如“题”,《说文·页部》:“额也。从页,是声。”“题”的本义为额头,引申为物体的前端,再引申为题目。这种引申从具体到抽象,引中前后的两个义项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先民崽维方式在这里所起的作用:从表象上进行整体把握,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方式把词义引申下去。汉字的表意性特征,可以使学生在汉字个体中,明确字义的范畴;在汉字群体中,联想、判断各个字族不同的意义区问,从而能遵循逻辑规律,层层推演,训练思路。

二、识字教学文化视野的技术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的识字意识和习惯。然而,在一些识字教学课上,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生字的“容器”。而教师则成为“灌输器”,不管学生接受与否,一味将汉字知识倒给学生,然而效果很不理想。因而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不待教师教学生自会学的境界,是摆在所有老师面前的难题。我们认为从文化视角实施识字教学,既需要理念上的转变,也需要技术策略的支撑。

1字理剖析策略

加强字理分析,加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告诉我们:

第一,识记汉字是有规律的,掌握了方法,就能执简驭繁。触类旁通。汉字字形的千变万化,给识字带来很大困难,但如果根据规律将同类字归在一起学习,有助于对同一类字的认识。例如,可以根据象形、指事均为独体,会意、形声都是合体的规律将汉字分为独体字、合体字,先教独体字,后教合体字:独体字可充分利用象形、指事的规律,采用古文字作背景,沟通物象、占文字和今文字,以此强化学生对字形的识记和对字义的理解。合体字可分为会意、形声两大类。对会意字,可充分利用其特点分解组合,即把会意字分为若干组,每组由2~3个熟字组成一个生字,生字的意义由熟字合成。譬如“小-土-尘”“不-正-歪”等。这样既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又强化了对字形的记忆。形声字则可按其声符再次归类。如此不但突出了字形的难点,便于记忆,而且有助于攀生根据义符分辨字义,并凭借字音相

同或相近的特点记住字音。当然,根据汉字造字规律进行分类的方法远不止这一种,还有同音字归类、基本字带字等。

第二,理解字义是有理据的,尤其是明晰度高的字。众所周知,汉字除少数表音字外,大都可以从字形上看出字义,因此,汉字是有理据的文字。这为教学提供了解释能力,教学中应通过汉字的构件讲清其意义,让学生把握其形体结构的内在理据,建立起音、形、义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丈”既指数量,又指人,两者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必须从字源及其意义的演变中去寻找。“丈”,篆文字形由十、又构成,到楷书中才写为“丈”。十字代表十尺,又足手,手持十,即量够十尺——一丈。后指老人、长辈。又由老人、长辈引申指丈人、丈母(即岳父、岳母),也用为成年男子的称呼——丈人。从内部理据去探究,字义很容易理解。

2,情境渲染策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汉字丰富文化内涵的呈现,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识字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比如游戏法、表演法、实验法等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的手段之一。能展现汉字丰富的文化底韵。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信息,还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抽象的内容。有助手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识字·形声字》教学片段:

师:老师也找到了两个虫字旁的字,你们认识吗?

(教师出示“蜡”“虹”两字)

生:一个是蜡烛的“蜡”,一个是彩虹的“虹”。

师:真奇怪,这两个字为什么也有虫字旁呢?蜡烛的“蜡”和彩虹的“虹”与小昆虫、小动物有联系吗?

(实物展示蜂巢)

师:瞧,这是小蜜蜂的家,我们叫它蜂巢。白白的这一层是蜜蜂酿蜜时分泌出来的物质,叫蜂蜡。大家可以上来摸一摸。

(学生上前用手触摸感受,据此展开讨论,从而认识到“蜡”原是蜜蜂的分泌物,这也和昆虫、动物有关,所以“蜡”有虫字旁。)

师:“虹”字为什么也有虫字旁呢?

(教师出示雨后彩虹图,学生依据图意讨论、发言。)

生1:彩虹像条弯着身子的长虫,所以有虫字旁。

生2:我听奶奶讲,雨过天晴了,天上就会有一条前后长着两个头和嘴巴的长虫下到河边喝水,喝够了又回到天上去。

师:这位同学的奶奶讲的是民间传说。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以为“虹”真的是天上的大虫雨后下来喝水,所以“虹”就用“虫”作偏旁。

不难看出授课教师恰当地运用了实物展示和课件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蜡”“虹”的字理,将枯燥抽象的汉字符号变成立体的图画,变成可联想的事物。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动人的故事。学生得到的也不仅仅是汉字,通过对汉字的体验、理解,初步领悟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3多元体验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识字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汉字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式的养成。引导学生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体味汉字深邃的文化内涵。学习方式多元的前提是要有创新意识,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如针对字义、字形的理解与识记,可以组织学生探究,启发学生追本溯源。然后展示、交流成果。另外,要想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还应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促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结合现实生活加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高职院校德育内容拓展的策略探析 篇9

高职院校德育内容拓展的策略探析

本文试图挖掘高职院校德育潜力,拓展德育途径,力图在对高职院校德育现实的理性反思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内容完备而富时代感、全方位实施的.高职院校德育框架,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实效的实践提供新思路.

作 者:张忠超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宿迁,2238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710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 实习家庭 社会

完善林业行政执法内容的策略分析 篇10

1 林业行政执法现状分析

1.1 行政立法与林业发展现实相脱离

近几年, 林业行政立法受到广泛重视, 各类林业行政法规层出不穷, 林业立法逐渐深入到林业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 但林业行政立法中一些具体的内容和程序并不完善, 与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林业行政部门在日常管理活动中, 尤其是在行使权利的同时, 没有很好地履行义务。而林业社会参与有很强的广泛性, 林业主体多样性也十分明显, 关于林业社会参与和林业主体的定位也十分模糊, 针对违法乱纪事件的规定也不够明确, 各类违法行为的惩治规定较为模糊, 使执法时相关单位难以有效打击林业违法活动[2]。

1.2 执法强制力度不够

林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 林业行政执法是保证我国林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而林业行政执法活动是我国林业产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就目前看来, 我国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虽有一定的法律支撑, 但没有统一稳定的行政执法体系来支持林业行政执法活动, 这就造成相关部门在开展执法活动时缺乏一定的约束力, 造成林业行政执法力度不足。另外, 执法过程中暴力执法、暴力抗法的行为时有发生, 强制执法权力缺失, 执法人员依据不足, 行政执法无章可循, 制约执法权力和打击违法活动的缺失, 使林业行政执法活动受到严重制约, 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1.3 执法部门权力分配不清, 执法效率低

目前, 我国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发展迅速, 执法队伍规模有所扩大, 部门也有所增多, 但很多部门存在权力交叉重叠的现象, 影响了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效率。林政部门属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进行总体的执法活动, 但其他行政部门诸如森林公安机关、森林植物检疫站。野生动物保护站、林业工作站等单位都有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力, 这些单位所拥有的权力有很多重叠的部分, 且很多时候, 这些单位是共同执法的, 因而在执行任务或履行义务时, 很容易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从而降低了行政执法的效率。

2 完善林业行政执法内容的策略

2.1 完善立法, 结合实际健全林业法律法规

林业行政执法是保障林业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 而林业立法是林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基础, 是整个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的根基。因此, 新时期, 要想完善林业行政执法的工作内容, 必须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完善立法, 提高林业立法水平。林业立法对林业社会参与的广泛性和林业主体的多样性进行充分地考虑, 在林业立法的过程中明确林业社会参与和林业主体的定位, 既要发挥政府行政执法的主导作用, 又要对社会上各组织、团体予以尊重, 充分发挥各种组织、机构和角色的作用, 提高行政执法工作质量[3]。

2.2 提高执法强制力, 保证执法权威性

正如前文所述, 由于缺乏合理的执法手段, 暴力抗法等行为时有发生, 阻碍了林业行政执法活动的开展, 而由于缺乏合理执法依据, 有些执法队伍也存在暴力执法的行为, 因而提高林业执法部门权威性是完善林业行政执法内容的重要工作。一方面, 林业行政部门要贯彻落实上级对执法活动的各项要求, 加强对执法队伍的约束力, 坚持合理执法、合法执法、文明执法;另一方面, 林业行政执法部门要积极和地方公安机关相互配合, 与公安机关联动, 坚决打击暴力抗法的现象, 维护我国森林资源, 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2.3 建立健全综合执法体系

2.3.1 健全行政执法体系, 合理分配职能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应按照规定建立、健全林业执法体系, 统一划分各单位各部门职能, 统一执法标准与体系, 从而堵住执法漏洞。行政执法单位应建立内部考核与评价系统, 坚决贯彻落实规定的各项工作, 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行综合考评, 为提升森立执法效率创造条件。另外, 各地应建立由林业主管部门领导的各单位、科室组成的完整的林业综合执法体系, 合理划分不同单位职能, 更好地发挥行政部门在林业产业中的积极作用。

2.3.2 完善林业执法工作监督体系

各级林业行政单位应大力完善林业性质的监督管理办法, 加强对林业单位行政执法单位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约束行政执法人员行为, 提升行政执法效率。一方面各级林业行政单位应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构, 对林业行政人员工作进行严格监督与考察, 提升内部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行政单位要将执法工作置于阳光下, 接受媒体与群众给的监督, 保证林业行政执法单位工作的透明性与公开性, 提高林业行政执法活动的科学性[4]。

3 结语

林业行政管理部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是我国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逐步深入, 林业行政机关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革, 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这就对我国林业行政机关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提高林业行政执法内容的科学性, 提高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效率, 才能更好地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目前, 我国林业行政部门工作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 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提高我国行政执法水平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彭海波, 李秀龙.浅析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 2013 (1) .

[2]谭天玲, 陈辉, 沈丽.林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探讨[J].绿色科技, 2012 (9) .

[3]郭碧艳, 李鲜竹.浅析林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陕西林业, 2011 (2) .

上一篇:物流企业财务管理下一篇:服装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