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十篇

2024-09-12

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 篇1

1 研究对象的资料

本次试验抽取了700名的患有心内科疾病的患者, 男女比例相当, 平均年龄在45岁, 这之中有35%的患者的年龄在70岁之上, 其中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占到5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占到7%, 心律失常的占到15%, 扩张性的心肌病占到20%, 剩下的主要就是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有:跌倒2例, 并发症存在3例, 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存在15例, 因教育结构的不完善导致患者错要漏药的存在7例, 另外还有1例发生意外而受伤, 还有1例病情突变较快。

2 安全隐患的相关因素

2.1 跌倒

由于心输出量的突然减少致使头晕甚至心源性休克;由于呼吸障碍, 缺氧引发的意识短暂停滞;心血管患者有的由于长时间的卧床导致新血管舒张的能力减弱最终形成直立低血压;就是老人由于感受器对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动脉顺应性的能力减弱同样会引发直立性低血压;由于服用的药物产生不良的反应, 如利尿剂和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能会引起头痛、头晕、低血压等的症状。

2.2 猝死

无论何种心脏类的疾病均有可能导致猝死, 其中尤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突发率高, 而且会在受到情绪刺激、失眠、寒冷等因素的诱导下发生, 另外, 在触发心猝死的因素当中, 水、电解质的酸解平衡失常、抽烟、高血压和血脂以及兼有糖尿病等因素是机其高危的因素。

2.3 并发症的风险

疾病一旦恶化到无法控制的程度, 许多并发症也会接踵而至, 虽然这些并发的症状是可以预料的, 但是却不能准确的掌握并发症出现的时间, 如果是由于相关的预防措施不到位而造成了并发症的触发很可能引发纠纷。

2.4 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功能一定程度的衰弱使得其更加容易发生药物的不良反应, 在资料里的15例发生药物的不良反应经过分析主要为:首先, 由于电解质的紊乱, 其中以低血钾最为常见, 是利尿剂十分常见的不良反应, 在长时间的大量服用之后ā利尿剂极易出现, 在上述的病例中有7例出现了低血钾的症状;其次, 全身出血抗血小板药物、溶栓以及抗凝药容易出现, 在本例中有3名患者在使用了肝素注射过的在注射的部位的地方出现了皮肤的淤血;最后, 低血压、直立低血压血管扩张药、利尿剂容易发生, 本例中也有1例在静脉注射血管紧张素后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 剩下的患者也同样出现面部潮红和干咳等的不良反应。

2.5 由于沟通的不到位

由于老年人的记性较差, 对于药品的按时按量无法准确的把握, 或者由于听不清医师的指导用药内容, 导致随意的胡乱嗑药, 不按照规定的剂量服用,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该做到教育沟通及监督的工作, 能切实的保证患者不犯常识性的错误。

3 安全护理对策

首先, 根据平时的观察, 制定一个与患者耐力相应的活动计划, 循序渐进的对患者进行锻炼, 一旦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应该立即扶住身边的事物或下蹲;其次, 定期对患者进行心脏和一些并发症的评估和预测, 做到心中有数, 提起预防意外的发生;再者,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监测, 注意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的状况, 以及时刻关注引发心性猝死高危因素的出现, 避免电解质等的紊乱;最后, 需要加强患者极其家属对相关可能诱导病情恶化的因素进行有效的防范, 如减少寒冷的刺激、情绪的刺激等一些细节因素, 同时注重改变患者的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护理员需要围绕患者做的有很多, 要监督患者的地方也有很多, 这就需要护理员自身有很好的素质修养和专业知识[2]。

4 讨论

心内科患者安全风险高, 在做好患者安全护理的同时, 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对常见风险制订安全教育计划,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 对高风险患者、高风险因素重点观察、重点预防, 采用适合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等培养和影响护十对安全护理的信念和态度。营造安全护理的文化环境, 加强安全护理, 采取预见性措施, 保证患者安全[3]。

摘要:心内科的住院患者由于其病理的特殊性, 所以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问题, 如跌倒、猝死、药物的不良性反应、并发症的引发等等引发隐患的因素, 如何避免这些因素导致的隐患发生, 是本文所要浅析的问题所在, 主要通过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对常见的风险制定安全教育的计划, 定期的开展安全教育的工作, 对那些高危的患者采用特殊的保护措施, 来提高保障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安全隐患,浅析

参考文献

[1]冯力, 王淑芳, 甘琪等.安全护理与事故防范研究的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 20 (1) :41-43.

[2]李雪芬, 石慧, 梁淑英.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及改进措施[J].包头医学, 2006, 30 (2) :105-108.

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心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46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230例, 其中实验组男128例, 女102例, 年龄67~91岁, 平均76.61岁, 病程2~16年, 平均6.8年;对照组男117例, 女113例, 年龄65~87岁, 平均74.74岁, 病程1~18年, 平均7.2年。所有患者均因心内科疾病收入本病区, 其中包括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病、心肌梗死等疾病。两组老年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安全护理方法, 要求患者卧床休息, 并进行安全宣教。实验组在传统安全护理方法基础上, 对每位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对于跌倒危险因素评估≥10分, 进行登记并书写护理记录, 床尾设立防跌倒标识, 加强宣教及管理,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1.3原因分析

跌倒是老年住院患者比较常见的安全问题, 跌倒的因素包括如下原因。

1.3.1环境因素

病区内的环境因素是引起患者跌倒甚至损伤的重要因素。由于老年患者的各项功能逐渐下降, 环境所起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老年患者行动不便, 对所处环境不熟悉, 环境光线差或者过于刺激, 病床的高度不符合患者状况, 病房地面状况差, 地面湿滑, 缺少把扶及呼叫等设备, 座椅不稳等各项因素都可能引起老年患者出现跌倒。

1.3.2生理因素

心内科老年患者年龄偏大, 各项器官的生理机能出现退行性变化, 所以老年患者的反应迟钝, 再加上平衡能力的下降, 导致跌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增加。临床研究表明, 老年女性患者的跌倒几率是男性患者的2倍, 这是由于女性患者绝经后的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 出现骨质疏松及代偿性骨质增生, 极易引起患者跌倒[3]。

1.3.3药物因素

心内科老年患者经常服用药物, 包括各种控制血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扩张血管药物、强心利尿药物等, 有许多药物可影响老年患者的神志状况、精神、听视觉、身体平衡等, 增加了患者跌倒的风险。据研究表明, 老年人的跌倒等危险状况与直立性高血压、饭后低血压、药物相关性低血压密切相关, 控制血压的老年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几率是健康人的2倍[4]。

1.3.4病理因素

心内科老年患者的平衡能力较差, 骨质疏松, 感知觉能力下降, 对外界反应的应激能力降低, 容易发生跌倒骨折;心血管老年患者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会在夜间增强, 夜间变换体位或起床时可能引起一过性的脑供血不足, 使患者跌倒[5]。

1.3.5其他因素

老年患者在排便时用力或长时间卧床改变体位, 可能引起一过性脑缺血, 使患者跌倒;部分老年患者自理能力较差, 无陪护人员护理极易发生跌倒。

1.4护理对策

1.4.1利用《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记录单》进行有效评估, 对于跌倒危险因素评估≥10分, 进行登记并书写护理记录, 在患者一览表、床尾设立防跌倒警示标识, 加强宣教及管理, 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

1.4.2安全的环境介绍病室环境, 在走廊及厕所、浴室设置把手, 厕所安装垂直扶手取代水平扶手或使用坐式马桶更为安全。将患者经常需要的物品放于随手可得的地方。病房内及患者出入场所光线应保证充足, 且有夜间照明设施;地面保持清洁干燥, 防滑无积水, 患者活动场所避免放置危险障碍物;病床的高度符合患者的状况, 适合老年人的起居, 可安装防护栏, 要固定好床脚刹车;病房内容易出现积水的地方放置防滑垫, 并设置提示标志。

1.4.3疾病宣教针对患者疾病, 告知可能会跌到的危险, 如病态窦房结终合征、颈椎病等。让患者了解该疾病会引起跌倒的危险。向生活无法自理患者的家属陪护加强安全教育, 协助患者生活。

1.4.4药物指导特别是镇静催眠、抗忧郁、抗心律失常、血管扩张、利尿、降糖、降压等药物, 易引起跌倒,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告知用药的注意事项, 并注意用药后心率、血压、血糖等情况。

1.4.5活动指导患者在活动、锻炼时, 应有人陪伴。改变体位欲活动时应遵守“三步曲”, 即平卧30 s→双腿下垂30 s→行走, 或者醒后30 s再起床, 起床后30 s再站立, 站立后30 s再行走。长时间休息后应缓慢活动, 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排便后缓慢站立等。出现头晕、双眼发黑、下肢无力、行走不稳等, 立即原地坐下或靠墙, 呼叫他人帮助。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对实验组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分数≥10分的老年患者共52例, 占实验组人数的22.61%。

实验组老年患者无一例出现跌倒;对照组230例老年患者中, 有6例出现突然跌倒, 占总人数的2.61%。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中2例因药物不良反应出现跌倒, 3例因卧床时间过长, 起床时出现跌倒, 1例因陪护原因不慎从病床跌落。6例患者经及时处理后均好转。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 实验组老年患者无一例出现跌倒, 对照组230例老年患者中, 有6例出现突然跌倒, 占总人数的2.61%。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心内科的护理人员通过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并对导致老年患者跌倒的各项因素及风险进行分析评估, 制定并执行各种防范患者跌倒的措施, 最大限度保证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 并促进患者的尽快恢复, 保证了患者的健康。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隐患并制定相关护理对策。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 大于65岁, 要求患者卧床休息, 并进行安全宣教。实验组同对照组方法, 然后对每位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对于跌倒危险因素评估≥10分, 床尾设立防跌倒标识, 加强宣教及管理。结果:对照组6例发生跌倒, 实验组无一例发生。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使每位护士能关注高危患者, 及时给于有效的护理方法, 可以减少跌倒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目的:探讨分析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隐患并制定相关护理对策。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 大于65岁, 要求患者卧床休息, 并进行安全宣教。实验组同对照组方法, 然后对每位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对于跌倒危险因素评估≥10分, 床尾设立防跌倒标识, 加强宣教及管理。结果:对照组6例发生跌倒, 实验组无一例发生。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使每位护士能关注高危患者, 及时给于有效的护理方法, 可以减少跌倒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对策

参考文献

[1]班玲玲.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30 (3) :197-198.

[2]梅静, 郭小平.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9, 7 (2) :126-127.

[3]马文霞.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原因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1 (10) :231.

[4]潘旭.护理干预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30 (8) :37.

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 篇3

关键词:心内科患者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28-01

1患者的安全1

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的过程中避免由于意外而导致的不必要伤害,主要强调降低医疗护理过程中不安全的设计、操作及其行为。心内科患者大多为年老、多病、心肺功能差、听力视力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易发生摔倒、坠床、烫伤、体位性低血压等意外。为保障患者的安全,我科多次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讨论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使护理工作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的安全得到大大提高。

2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患者因素:由于我科患者多属年老多病、行动不便、心肺功能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冷热感觉不灵敏,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较差,易发生跌倒、坠床、冻伤、烫伤、自伤、自杀等意外。环境因素:如摇床的摇手使用后未及时归位、地面不干燥、床旁椅放置不妥、光线过强、过暗等均易使患者受到伤害。药物因素:我科病员常使用强心、扩血管、镇静等特殊药物,如使用不当或宣教不到位易使患者受到伤害。护理人员因素:心内科急危重患者多,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3安全管理对策

做好入院评估:心内科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将病员安置在监护室还是普通病室,普通病室又分离护士站相对近和远的,要求护理人员将急重症患者安置在监护室,除此之外相对较重的尽量安在靠近护士站的病室,以便于及时观察病情和抢救。护士根据患者情况留陪伴。患者入院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护理过程准确无误。确保每一位患者的安全。使用床头卡,危重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的标示制度。做好重点环节的管理:心内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部分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病员年老体弱,加上用药特殊,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加强以下重点环节的管理。①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的管理:重点区域包括门窗、厕所、用水房、病室床单元设施等,这些是病员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地方,应设专人管理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重点时段包括节假日、中午、夜间、患者起床、就餐等时段,这些时间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或比较繁忙,对病员的关注相对较少,易发生意外,我科通过在特殊时段增加护理人员来协助工作,中午派2~3名护理人员上班,夜间采取双班或吊班,节假日必需排够上班人员加强防范,避免患者发生意外。②做好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心内科患者年老多病,机体抵抗力较低,易发生院内感染,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严格做好手卫生工作和无菌技术操作,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加强重点患者的监护与管理:①病情危重的患者:心内科常见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左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等危重患者,护士必需将这些病员安置在监护室,便于及时观察和抢救,强调工作中的预见性,要求准确、全面、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治疗效果,协助生活护理。抢救物资必需保持完好、成备用状态,以利于抢救急需,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易发生压疮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执行压疮的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防止压疮的发生。②年老、多病、行动不便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多见于老年人,他们常伴有其他疾病,行动不便,易发生摔倒、坠床等意外,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应加强入院宣教,做好应有的防护设施,密切巡视病房,必要时留陪伴,防止意外的发生。

心理康复指导:多数心血管疾病均不易治愈,常反复发作或需长期治疗,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精神负担,加上家属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部分病员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想到自杀等不良行为。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参与护理过程,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运用语言或案例给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从心理层面上帮助患者准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2。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药物治疗中的护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药物治疗是减轻或缓解症状的重要措施。我科常用的一些降血压药、扩血管药、镇静药、洋地黄类制剂等不良反应较大,因而必须详细向患者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严格控制用药速度和量,且用红色标志标记,要求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加强巡视、随时倾听病员主诉、以免发生低血压或体位性低血压、跌倒、摔伤、洋地黄中毒、诱发或加重心衰及心律失常等意外。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建立由护士长、科室安全管理员、护理组长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制订《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上报制度》,《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要求护理人员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护士长每日进行晨间提示,对重点环节、重点护理人员、重点时间、重点病员进行安全提示及检查,防止差错事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科室每周召开一次护理质控小组会议,每月召开两次全科护士工作会,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安全隐患,对护理安全实现前瞻性和全动态管理。要求严重差错事故必须马上上报护士长,护士长在2小时内将护理事故上报护理部,严重差错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同时科室及时对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修改不合理流程。加强护士专业培训: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3。科室除按护理部要求的相关培训外,还积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同时不断培训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护士的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能较好的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和满足病员的需求,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发生。加强对护生的管理:加强对护生的管理也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方面,对新进的护生到科时必须进行入科培训,详细交代专科的特殊要求,比如一些特殊药物,特殊操作,特殊疾病等,同时必须进行一些法律法规培训,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要求带教老师严格带教,认真执行放手不放眼,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4小结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4。做为医院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安全管理尤其重要,我科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入手,通过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以及病房设施的管理,构建起了安全的气氛,也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防范了差错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但护理安全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所以,要着力改变护理工作是护理人员的事的错误认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参与安全护理,充分体现患者及其家属的权利和义务5

参考文献

[1]刘丽杭,党勇.患者安全的概念与措施.中国医院管理,2005,25(12):20

[2]张燕红,陈淑娟,郑宪萍,等.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1-3

[3]蒲菊芬.病区护理安全管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

[4]缪微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心内科实习护生的护理风险管理 篇4

心血管内科是高风险的专科之一,心血管系统疾病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使得护理风险存在于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而护生由于在心内科实习周期短,实习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使其在实习过程中风险系数增加。如何避免或减少护生实习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寻求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确保护理安全,对护生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值得探讨。本科针对护生现状进行了风险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护生在心内科实习面临的风险因素:以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进行分析。

1.1 心内科护理风险的高危环节

1.1.1 护理操作中的风险:护生不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导致发错药、打错针、抽错血的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工作主动性强的护生,往往容易脱离老师的视线,独自完成护理操作,增加了护理风险系数。

1.1.2 用药护理的风险:心血管内科患者用药种类多,常用药物有抗凝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同一种口服药又常分为长效制剂和短效制剂,服用剂量常为1/4片、半片等;而静脉滴注血管扩张剂、升压药等通常需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这对短期实习的护生来说,对专科用药知识的掌握要求非常高,如果护生学习主动性差,执行医嘱不仔细,极易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存在很高的风险系数。

1.1.3 履行知情告知环节的风险:护生由于专科护理知识相对缺乏,临床护理经验不足,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和预后不能很好的沟通和告知。同时又害怕解释不好,说错话,常常在护理过程中只“做”不“说”,不履行告知义务。再加上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的加强,容易引起护理纠纷的发生。如发放降压药物时未告知患者服药注意事项,导致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1.2 护生在高危人群前面临的风险:老年、晕厥、行动障碍、心理疾患、病情危重及有纠纷倾向的患者,因疾病、年龄、各脏器功能减退等,极易发生坠床、摔伤、压疮、自杀等意外事件。护生由于专科知识的局限,往往不能从细节中观察病情变化的先兆,未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从而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而引发纠纷。

1.3 护生在高危时段面临的风险:护生在交换科初期、中午、中夜班、节假日、实习中后期,是医疗差错、事故、纠纷的高发时段。护生护理风险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护生的风险教育,培养护生的风险意识:从入科介绍、实习期间、出科小结的三个阶段,通过专题讲座、晨会提问、护理缺陷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强调心内科护理风险的易发环节及服务对象特点,增加护生对风险事件的感性认识,正视临床护理中的风险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护理活动都带有风险,有时病情突然恶化甚至发生在病情已获改善的情况下[3],以提高护生对护理风险的认识。

2.2 明确护生的法律身份:《护士条例》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在教学、综合医院进行护理临床实习的人员应当在护士指导下开展有关工作”。因此,在临床实习环节,必须严格要求护生不能脱离老师的视线单独实施护理活动,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3 学习护理安全预案:如晨会时,学习体位性低血压的应急预案,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让护生知道哪些药物容易造成血压的波动,降压药物的血药高峰与血压的关系,体位改变的护理指导及发生体位低血压的应急处理措施,提高护生抗风险能力。

2.4 采取合理的带教模式,使“教、带、放、查”各环节有机结合:进科初期的护生,教学重点放在“看”的环节;实习中后期,教学重点是“放手不放眼”;重点操作项目组织带教老师示范操作;有纠纷趋向的患者,由带教老师做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护生在旁观察学习;带教老师要加强巡视、督促检查,及时发现护生实习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发生差错及时报告老师以便及时处理,以免错过最佳处理时机。对发生的错误行为,带教老师应及时与护生交谈并组织讨论,与护生共同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以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内科护理的应用管理方式 篇5

1 护理人员的职责和素质及要求

内科护理是内科护理人员在长期的护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能约束自己思想和行为、凝聚其归属感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内科护理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内科护理组织在特定的内科护理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基本信念、行为准则。目前, 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院服务, 是对内科护理管理者的客观要求, 也是医院生存的根本。

内科护理人员是医院护理队伍的组成部分, 承担着医院各层次各科室的护理任务, 而且在创新能力、进取精神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为了适应现在医院改革的需要, 医院对护理人员的职责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掌握医学各个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护理技能, 能准确无误地准备和做好每一次护理任务, 配合各医师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护理任务并掌握国内外各种疾病护理发展状况, ; (2) 熟悉各学科领域国内外护理技术动态;积极参与医院各个科室的改革, 努力提高护理质量; (3) 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经验交流会议, 努力开展护理工作,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4) 加强与各科室医师团结合作, 共同探讨所有的患者护理工作内容, 改进护理方法, 努力提高护理学质量; (5) 在此基础上主管护士工作职责为执行专科护理操作, 危重或疑难重症的护理工作, 指导下级护士工作。负责护理新技术的推广及临床经验总结, 指导评估本科室疑难危重患者护理计划的制订, 能够承担中、初级护理人员的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协同或指导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学革新, 争取科室做到全院第一。

2 建立护理人员的管理体系

2.1 护理岗位负责制

每一个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是反映整个医院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护理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是建立把责、权、利绑定在一起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与护士的分层管理有机结合的一种岗位责任制。而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和科学管理.能够直接影响整个医院的工作质量和护理质量。护理管理者要结合护理工作的性质, 在充分考虑人力成本的基础上探索, 使护士工作获得最大的效益, 为适应医疗体系发展与改革的需要, 根据我医院各个科室的职责范围, 确定护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每个岗位都是根据护理人员对各科室掌握的医学护理知识状况和熟悉程度来确认, 从而达到工作的合理安排和分配。对于资历高的护理人员, 要求担任新进护理人员的指导工作, 协同护士长解决本科室在护理患者期间出现的重大问题, 在临床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护理管理能力, 督导及参与护理抢救工作。年轻的新进的护士要求管理科室, 熟悉各个仪器的使用和操作, 配合护士长管理患者的护理工作。参与护理临床实践, 熟知患者的病情, 主动发现病情变化, 及时向医师反映患者情况, 为医师诊断对患者治疗提供参考。还要负责病房管理情况、患者主要用药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护理方案。掌握和使用各种高科技医疗设备, 积极配合护士长完成新业务、新技术的临床实践。以加快整个队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2 护理岗位轮换制

医院成立了内科综合办公室后, 为了改变护理人员知识面狭窄和技能单一的现状, 我院采用了岗位轮换制。将年轻护理人员按照各个科室开放的时间顺序, 她们将分别轮流担任整个医院各个科室的护理及其它相关的工作, 同时, 每个科室都安排一名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 一方面全面负责全科室的护理工作, 另一方面担任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工作。在几个月的岗位轮换期间, 内科全体人员同心协力, 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年轻护士在具有丰富经验护师的精心指导下, 茁壮成长, 熟练掌握了各科室的技术和技能, 达到每位年轻护士均能独立胜任各科室的护理及其相关的管理工作, 能及时应对各个科室患者发生的突发状况, 使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3 护理岗位跟进制

针对年轻护理人员理论基础薄弱、实际操作能力较低的特点, 科室制定了领导跟进制:在岗位轮换期间, 每位年轻护理人员必需系统地跟资历较高的护士或护士长熟悉本科室的各种护理工作。积极参加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及差错事故分析。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协调应变能力, 敬业爱岗的精神, 能够组织督导护理工作, 抢救技术娴熟, 能参与疑难危重患者的急救工作以及难度较大的护理技术操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医学事业就在近年来发展的十分迅速。并朝着多种方向发展。内科护理作为医院护理科的一部分, 在医院工作正常运行中起着不可磨灭之作用, 它也是内科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新的管理体系下, 护理人员除掌握原来的本职的护理知识外, 还学习并掌握了各学科科室的仪器操作特点和使用方法,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真正达到了人、财、物等资源共享的预期目的。

摘要:我院医学内科综合护理室经过几年的建设, 在规模上能够满足内科患者护理的需要, 在人员配备上, 对护理人员的职责和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管理体系, 能最大程度地做到资源共享, 内科综合护理充分发挥了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内科护理,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 篇6

1 护理细节管理的本质

细节管理是将一整套流程拆分为多个细节, 逐次量化, 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若干个细节, 最终完成所有细节, 之后再不断量化和完善细节[2]。有研究表明, 细节管理可有效地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提升护理质量, 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心内科患者大多为年老体弱患者, 有的病程长, 有的起病急, 病情重, 有的无人陪护, 生活环境的改变、对病情的担忧增加了心理负担和压力, 使患者焦虑、紧张、恐惧、不安。而护理服务是一种艺术性、技术性的服务, 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护理质量的优劣和疾病的转归, 因此在心内科病房的管理上更应注重细节管理。

2 细节管理措施

2.1 创造舒适和谐的住院环境

患者在入院时, 面对陌生的环境, 心理上大多不适应, 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 耐心介绍病区环境, 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让患者尽快适应。尽最大努力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休养环境, 病室清洁、整齐和安静, 避免杂乱无章, 夜间减暗灯光, 关上门, 放下窗帘, 以减少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医护人员间的谈话、走路、关门、技术操作等均要轻盈, 工作应紧张有序, 避免忙乱而带给患者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要尽量调低各种仪器如心电监护、呼吸机及输液泵的报警声, 避免高音调的报警声增加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感, 使其保持安定的心境入睡。各种护理操作合理安排, 以便多留时间让患者休息。

2.2 护理标识的应用

护理标识可起到提示和警示的作用, 可防范护理缺陷的发生[3]。外用药、内服药有醒目的标识并分开放置;临时、长期医嘱治疗摆放时分开区域, 以防混淆;静脉用药、口服用药贴上标识并严格分开放置, 氯化钾、浓氯化钠分开放置, 特殊药物、常用药物分开放置并贴上标识, 以防错用药物发生差错事故;对药物过敏的患者床头放置药物过敏的标识, 静脉滴注特殊药物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挂上特殊药物的标识, 使医护人员一进入病室就对患者情况有大概的了解;各种导管如胃管、尿管、深静脉置管等都在明显的位置贴上标识, 使护理时更加方便;病室内洗漱间、开水间等地方贴上防止跌倒、烫伤的标识, 并且在入院宣教时告知, 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3 强化安全管理, 保证护理安全

保证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制度是安全的灵魂, 只有各项护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才有安全的护理。心内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口服药多、静脉注射特殊药物多, 稍有差错就有可能引发护理纠纷, 所以在工作中要严格落实护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是护理的三个核心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针对心内科特点制定各班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 做到操作前、中、后查对, 严格按照护理等级制度巡视患者, 落实床头交接班制度, 特别是夜间,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4 观察病情细节

心内科患者病情重, 病情变化快, 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 就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医护人员要加强巡视, 对患者任何一个细微变化都要认真分析, 如脉率的加快或减慢、视觉的改变、面部及口唇颜色的异常等均要予以重视, 详细记录, 以免错失治疗良机。夜间特别注意观察意识障碍与正常睡眠的区别, 特别是无陪护患者, 警惕猝死的发生。

2.5 加强基础护理

对绝对卧床的患者, 要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预防压疮护理, 做到三短九洁, 使患者清洁舒适, 经常翻身、叩背, 加强四肢的被动运动,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协助患者大小便时以及擦浴、导尿、灌肠等处置时, 医护人员要随时给予遮挡, 使患者感到被尊重, 防止产生不安、抑郁等负面情绪。要勤巡视病房, 多询问患者的需求并尽量满足。心内科患者输注的特殊药物多, 要根据病情、年龄、药物的浓度、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来调节输液速度, 嘱患者不要自行调节滴速, 并讲解其重要性, 以免引起不良后果。口服药一定要看服到口, 避免漏服而影响疾病的治疗。

2.6 注意沟通艺术

医护人员在给患者进行任何治疗操作前, 都要讲解治疗的目的和操作方法, 以取得患者的同意和配合。与患者沟通时注意平易近人, 态度和蔼, 使之感到轻松愉快。心内科疾病有的为终身性疾病, 患者恐惧、焦虑和失望, 在与患者沟通时要注意细心、耐心、充满同情心, 对患者的疑问反复解释, 使他们消除顾虑, 充满信心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从而主动接受治疗。

参考文献

[1]张苏兰.个性化护理在儿科患者护理中的探讨与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5) :183-184.

[2]刘红玲, 周桂芬, 王玉芳.风险管理与细节管理在干部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5C) :1381-1382.

浅谈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与探讨 篇7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管理,护理安全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也逐渐提升, 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各种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医院内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 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期间, 首要任务就是要尽量避免各种差错的发生, 确保患者在治疗期间不会受到意外损伤, 从而防止各种医疗纠纷的出现。目前, 护理安全已经成为各个医院的护理管理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针对于此, 本文对神经内科护理安全方面的管理作如下探讨。

1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缺陷环节

1.1 入院评估难以收齐所有资料

由于神经内科患者病种的特殊性, 患者病情一般较重, 病情变化较快, 患者往往在精神、感觉、意识、智力和语言等方面存在障碍, 故在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时, 易出现漏项。

1.2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难有起色

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往往在精神、感觉、意识、智力和语言等方面存在障碍, 甚至有的患者还合并有肝、肾、心脏等方面的疾病, 患者恢复较慢, 对这些患者进行健康时, 难以和患者形成有效沟通, 使得健康教育的效果难以显现。

1.3 对患者用药具有一定的难度

神经内科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压较高的表现, 需要对患者应用脱水剂。目前, 临床上常用125m L或250m L的20%甘露醇药物为患者降压, 其用药方式为静脉快速滴注, 每天需要滴注2至6次。若为患者反复穿刺, 易发生穿刺失败, 若为患者使用留置针, 患者易发生静脉炎, 故给患者用药具有一定的难度。

1.4 护理人员之间的综合素质差异较大

最近几年来, 我国对医院人事制度进行了相关的改革, 目前, 各级医院中的护理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聘用人员, 且是家庭中独生子女, 她们从小就深受父母的溺爱, 无法适应护理工作, 对护理工作不敬业, 对工作待遇不满意, 这些都是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1]。

1.5 护理人员缺乏职业风险和法律意识

长期以来, 很多护士仅仅“在医言医”, 忽视了对法律问题的重视。另外, 医院的护理人员普遍比较年轻, 她们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 对预防职业风险和医疗纠纷的意识比较薄弱, 缺乏对医疗差错事故的预见。

1.6 护理人员缺乏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护理工作中的需要运用新技术的地方将越来越多, 并且所含技术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 这无疑会加大护理人员的压力, 增加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另外, 一些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 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 对一些仪器的操作不够娴熟, 容易出现错误或失误, 从而对护理安全产生影响。

2 管理对策

2.1 做好有沟通障碍和意识障碍患者的入院评估工作

对于在沟通和精神意识等方面存在障碍的患者, 应使用特制的护理评估表, 对患者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方面进行评估, 如对可能发生跌倒、坠床、走失、烫伤以及压疮等进行记录, 对患者既往过敏史和疾病史进行调查, 然后嘱患者及其家属多加注意, 并让他们在评估表上签字。

2.2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往往在智力、感觉、触觉、精神等方面存在障碍,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据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患病时, 其所在的家庭、社会成员给予患者的社会支持, 对患者疾病的恢复具有较大促进作用[2]。因此, 为了提高护理的安全性, 应向患者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注重以人为本, 避免教育的单一性, 加强对患者进行示范性教育、计划性教育和以点带面的教育, 让患者能够通过图片、碟片、折页、教育手册等获得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以使患者能够从多个方面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促进患者及其家属获得行为方式的改变[3]。

2.3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为了有效地提高护理的安全性, 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行为。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教育, 组织护理人员对既往纠纷案例进行讨论, 加强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 对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专题教育, 从而使护理人员懂法、守法,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而在工作中防患于未然。

2.4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

为了弥补一些护理人员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欠缺和操作技能的不娴熟, 可以通过每周组织一个疾病护理专题, 使护理人员掌握一些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护理中可能存在缺陷, 在每个月末应对本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从而真正地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2.5 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使患者能够理解并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 督促护理人员贯彻和落实护患沟通制度, 使护理人员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 从而有效地提高护士的沟通技能和技巧。 (2) 要求护理人员认真执行告知义务。向患者及其家属应履行的告知内容主要有:在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如走失、烫伤、跌倒、坠床、压疮、自杀、伤害他人等;为患者用药的特殊性, 如有的药物需要较快的滴速, 易使患者产生静脉炎或血管硬化等;患者在运动、语言、智力、精神意识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障碍等。 (3) 由于医院内有新聘年轻护士或有实习学生, 他们工作经验不足, 易出现差错。作为主管护士, 应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牢记自己的用药、护理内容和治疗方案, 从而协助护理人员完成护理工作, 防止出现差错。

2.6 加强护士长的细节管理

护士长既是其所在病区的指挥者, 也是护理工作的实施者, 护士长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 熟悉本病区患者的特点, 明确护理职责, 对每位患者的各阶段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要做到心知肚明, 任何细节都不放过。在对本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检查中, 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因素, 要立即采取措施, 将隐患消除, 尽最大可能地保护患者的安全, 避免发生纠纷。

2.7 贯彻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积极演练专科重点疾病应急预案

医院的安全管理制度要坚决予以落实, 要求每一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专科重点疾病的应急预案和处理程序, 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出现。自患者入院起, 护理人员就要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教育, 防止患者或其家属因考虑不周而出现安全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每位患者的健康状况的监控, 及时、准确、动态地将患者的状况记录下来, 如发现患者有自杀或自残倾向时, 应将其状况记录在病区一览表上, 交接班时重点交代下班护理人员。病区除了设立专业护理小组外, 还应成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 以对病区的护理工作进行管理。

2.8 做好“两超、三防、四抓”工作

护士长在平时的工作中, 要严格执行护理缺陷管理制度, 做好“两超、三防、四抓”工作, 两超即对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超前监督和超前教育, 三防即对易出现的差错进行预想、预防和预查, 四抓即抓易发生差错的环节、部门、时间和人。一旦发生护理差错, 要及时将差错上报, 并采取相应的补救办法[4]。

3 小结

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首要要求, 每个护理人员都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护理安全管理的模式并非只有上述方法, 希望广大同行朋友能够为了患者的安全, 为了护理事业往前继续发展, 愿继续对护理安全方法和模式进行摸索和探讨, 以减少护理工作中的纠纷, 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史自强, 马永祥, 胡浩波, 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238-245.

[2]冯辉, 何国平.慢性流行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9) :887.

[3]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叨[J].青年研究, 2003 (3) :29-33.

内科护理风险因素调查及管理措施 篇8

(四川雅安荥经县人民医院四川雅安625200)【摘要】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内科护理的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深层的要求。医院内科护理工作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充分的加强护理安全意识,有效的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医院内科护理工作人员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护理风险,并且不断的增强自身的专业护理知识以及新技术方面的学习和掌握,在护理风险管理与护理程序以及流程上加强护理质量,才可以有效的提升风险的防范水平。【关键词】医院;内科护理;管理;措施【中国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23-01 1.前言内科疾病基本上都属于非手术性质的疾病,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对医院护理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并且内科疾病大多数都是病程比较长的疾病。医院内科护理工作当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未知或者已知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医院内科患者经常性的需要服用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而会导致给药错误的发生。除此之外,患者的护理质量非常容易受到治疗效果和多变病情的负面性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因素都可能给医院内科的护理工作带来诸多的风险。因此,科学有效的调查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并且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和防范措施就显得尤为迫切。2.对象和方法2.1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1月到2010年1月医院各个科室共呈报260例不良内科护理事件,通过详细的鉴别和分析,确定出这些不良事件当中共有106件是内科护理风险所造成的不良护理事件,大约占总体的41%。2.2方法: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我院106例因护理风险所导致的不良护理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把主要来源于护理人员自身的因素所造成的护理风险事件列为主要的风险因素,将来源于医院其它部门的风险因素列为客观因素。此项调查主要从主要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来对医院临床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2.3结果:由护理风险因素当中的主要風险因素所造成的恶性护理事件大约占70%,在此方面,责任心缺乏的共有41例,未及时了解病情的共有18例,执行和操作制度缺乏规范的共有11例,护患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法律意识淡薄的共存在4例。因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不良护理事件大约占总事件的30%,以管理不善以及管理失控所造成的不良事件有10例,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沟通存在障碍的共有11例,工作以及抢救繁忙所导致的不良事件共有3例,由于医院环境设施问题而导致的不良事件共有6例,由于患者及其家属情绪、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医疗意外而造成的不良事件共有2例。3.控制内科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3.1加强护患沟通:患者入住医院时,相关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主动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的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初步治疗方案、检查安排、医院环境等等,让患者能够较快的稳定紧张和恐惧的情绪,熟悉医院环境,积极配合治疗,并且自觉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当出现患者及其家属不配合护理人员工作的情况时,护理人员应当耐心的向它们讲解不配合医院治疗的危害。第一,在日常的护理工作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应当全面的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并耐心的听取患者和患者家属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详细的解答他们想要知道的内容,发自内心的去爱护和关心患者,和患者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3.2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教育:医院内科护理人员应当积极的学习相关护理管理规章制度,学习有关医疗事故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所出现的医疗内科护理纠纷案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曾经发生过的医院内科护理事件进行全面的剖析,并积极主动的向临床护理成功案例进行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借鉴他们的护理经验和护理方法,定期的召开护理风险因素的研讨会,护士长应当鼓励各个护理人员勇敢的提出日常工作当中所遇到的护理风险因素,并且共同讨论解决和防范的措施,从根本上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值夜班和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应当重点强调护理人员参与医院内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感以及法制观念。3.3掌握内科药物的不同特点:医疗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用药安全。针对医院内科护理当中护理人员普遍容易出错的环节,医院领导人员和护士长应当将护理人员的执行医嘱流程逐渐的规范化,从开出医嘱一直到药物使用的整个过程,都必须有较为具体和全面的制度来有效的确保用药安全。及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药方面的知识,以减少和避免用药错误,进而保障患者身体的健康和安全。此外,还应当加强和巩固护理人员安全用药的基本意识,在用药之前及时的掌握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以及过敏史,使用药物之后应当及时的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的状况,同时仔细的观察用药之后患者的血药浓度变化和用药后的反应,避免毒副作用产生,以尽早的对其进行处理。3.4规范护理记录:医院不可或缺的医疗行为记录就是护理记录,护理记录对分析护理行为是否有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甚至有时候是决定性价值,更是护理纠纷发生时的重要法律文件。护理记录必须做到准确、及时、真实和客观,各项记录都必须全面的与相关护理文书的规范性相符,护士长必须有效的增强对各个护理记录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应当及时的指正,从根本上保证护理记录的规范。3.5加强人文关怀:护理人员必须树立以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主体的护理观念,在医院内科的护理过程当中,应当不断的强化人文关怀的理念,进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内科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在日常的护理工作当中,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的掌握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动态,有针对性的给予所护理的患者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尽快的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和不良态度,以便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4.结束语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医院内科的护理工作的风险越来越大,各个护理人员只有坚持做到护理风险的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在护理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才能减少以及避免医疗纠纷的产生。参考文献[1]李迎春.内科护理风险因素调查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6). [2]陈仙芳,张智敏,金丽君.心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5). [3]张华清.对内科护理工作风险预防机制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3).作者简介:杨 芳(1970-),女,四川雅安人,从事临床护理21年,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内科临床护理

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 篇9

2012年,我科将结合2011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整改,认真做好护理质量管理,做好病人的基本医疗服务,各项基础护理工作落实到位,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以保证患者最基本的就医安全。

(1)2012年,我科继续保持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考核,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操作常规,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每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2)护士长、科室护理质控员随时进行监督及时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突出的在晨会上进行通告,让护士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3)每月定期对各种物品及药品,急救车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过期物品及药品,以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4)建立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组建了一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质控,以保障护理工作质量。

(5)实行以护士长、护理骨干为科室质控员的质控网络,逐步落实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实现全员质控的目标。

(6)发挥护理质量监控小组的作用,注重环节质控和重点问题的整改效果追踪。实行平时检查与每月检查相结合。

(7)加大落实、督促、检查力度,注意对护士操作流程质量的督查。抓好质控管理,做到人人参与,共同把关,确保质量,充分发挥护理质控员的工作,全员参与护理管理,有检查记录、分析、评价及改进措施。

(8)加强对护理缺陷、护理纠纷的管理工作,坚持严格督查各工作质量环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使护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9)加强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的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依法从护,保护病人及护士的自身合法权力。

(10)每月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培训,加强护理人员正规操作,并进行考核。及时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11)各班护士每班对医嘱进行查对,护士长每周进行大查对,以保证正确执行医嘱。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风险分析 篇10

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保障护理安全、密切关注护患关系及持续改进工作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点。随着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法规的实施, 患者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愈来愈强, 同时对规范医护人员的职业行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但医疗工作的复杂性、药物学及人体生命科学领域的未知性, 使护理行为风险存在于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患者各种错综复杂的病情及现代心脏介入手术高科技手段的应用给临床护理带来很多挑战[2]。因此, 如何认识和防范护理风险, 从根本上防止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机制, 增加护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并提高护理质量, 值得探讨、研究、解决。

1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1.1 与患者有关的风险

心内科患者病情复杂, 且变化快, 一些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对医院规章制度不遵守、不配合, 私自离院外出或请假不能按时返回。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的期望过高, 对病情的恶化不理解、不接受, 同时由于家庭社会支持不足, 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及患者本身疾病的影响等不良刺激, 均易引起患者情绪变化, 引起矛盾和冲突。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时, 医师与护士对病情预测不一致, 导致患者家属产生怀疑, 对治疗护理产生不信任, 引发纠纷。

1.2 护理措施与服务

目前患者及家属对各种分级护理及专项护理要求较高, 但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编制过紧, 大部分护士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 将重点放在特殊患者身上, 从而易致同级护理的患者护理内容存在较大差别, 产生潜在护理风险[3]。此外, 在医疗机构中引入市场化的服务模式还未完善, 护理工作与服务理念未很好地结合, 还未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式, 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缺乏艺术性, 加之患者及家属法制意识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 常给护理工作带来服务性挑战。护理人员做了大量护理工作后而缺少与患者沟通交流, 也易引发风险。

1.3 护理记录质量

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是目前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 病历是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 也是法院采信的重要证据, 护理记录作为病历不可缺少的部分亦显得非常重要。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或工作繁忙时往往只注重积极采取措施, 而对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注重不够, 出现护理记录与医师记录有差别或漏记等情形, 导致较大风险。

2管理防范措施

2.1 学习法律法规, 提高防范意识

护士应学习《护理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增强法制观念和职业责任感[4]。作为一名护士, 应认识到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极易产生纠纷, 一旦产生, 不仅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 影响工作, 同时带来经济损失, 影响医院在社会上的声誉, 扰乱正常工作秩序, 所以要防患于未然。

2.2 加强组织管理, 强化规章制度

科室成立由护士长和2名监督员组成的风险小组, 强调护理人员自控。风险小组不定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要求每位护士按制度职责办事, 加强监护及急救处理, 强化交接班制度, 将科室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2.3 严格规范技术操作,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

在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按操作规程做事, 杜绝因查对不严而致护理差错, 持之以恒的坚持用药前、中、后的查对制度, 并注意用药后的反应。严格按医嘱控制输液滴数、静脉注射速度, 必要时使用输液泵、静推泵。

2.4 为患者营造安静和谐的休息环境

为使患者早日康复, 医护人员应以身作则, 从我做起, 杜绝医源性噪音, 发挥主人翁作用, 委婉制止影响患者休息的各种现象, 树立良好医护形象。

2.5 加强沟通交流, 消除纠纷隐患

护理人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与技巧性, 在治疗护理工作中使用文明语言, 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 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予以解释, 用通俗易懂、个性化语言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向其说明诊疗护理计划及注意事项。对某些语言和行为过激的患者家属, 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体谅, 以实际行动感召患者, 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理解与信任, 杜绝护患纠纷。

2.6 规范医疗仪器设备管理

科室设专职护士对仪器设备进行管理, 制订工作职责, 设置医疗仪器使用维护登记本, 确保备用监护仪、微量注射泵、心电图机、除颤器等处于功能完好状态。

2.7 规范护理记录

通过加强护理人员法律及专科知识培训, 规范护理记录内容, 注重在院病历的全程监控, 将病历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出院前, 不仅可有效提高病历质量, 同时也可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6) :17.

[2]郑建萍, 吴欣娟.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提升[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8) :27.

[3]陈疗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0, 7 (4) :313.

上一篇:不完全得分下一篇:教学小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