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论文十篇

2024-09-13

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篇1

一、引导学生观察,注意搜集材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难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事物中,努力找出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教师就需要对学生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因此,我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笔记本,命名为《采蜜集》,主要摘录课文教学中及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和名人名言,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诗词句;积累调查、访谈、上网中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实现学科整合目标,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摘录名人、名师、社会贤达的富有生活哲理的名言、警句,也可以是学生的情感体验、人生经验,为写作提供素材。

二、多评多改,明确优秀习作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指出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学生通过自改、互改,可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探究,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我在课程实验中,把教学班分成8个学习小组,指定写作水平相对较高的同学担任正副组长,并着重对他们进行写作辅导,教他们怎样修改作文。与此同时,确立作文评价的四道程序:(一)自评,草稿完作文先自己进行修改;(二)同桌互评,作文自评过后,由同桌同学互相评改,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再根据同桌评改意见自己进行修改;(三)小组评,小组中选择平时作文写得较好的同学对同一小组的作文进行评改,并写出评语;(四)教师评,对作文及学生的评价进行点评。评价参照永春县小学毕业考试作文评分标准,确立优+、优、优-、良+、良、良-、及格、待及格等八个等级。对作文达到优级的学生给予作文上墙的鼓励,也给其他学生一个观摩的机会;要求所有学生均重新修改自己的作文,并重新誊写。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明确了什么样的作文才是优秀作文,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写作的榜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写作才能够渐渐进步,才能真正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境界。

三、精心命题,体现真情实感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应在作文命题及鼓励学生多多练笔这两个方面下工夫。小学语文的课改精髓是走向生活,走向开放。学生除了要明白什么样的作文是优秀的作文,还应知道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文。近两年永春县小学毕业考试作文都是从贴近学生的读书生活、家庭生活、个人情感生活这三方面命题的。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应精心命题,选择学生能够表现真实生活、真实情感的题目来写,比如《我喜欢的一句名言(一篇文章)》、《榜样》、《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快乐的星期天》、《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我学会了》、《我发现了%%%》等。还要结合各个时期出现的新话题进行命题,如:在教师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前后,可让学生写《感恩》这样的作文,三月份是学“雷锋”活动月、“文明礼貌月”,可让学生写写《雷锋在我身边》、《文明伴我成长》等作文题目……这样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鼓励多多练笔,提高写作水平

在鼓励学生多多练笔方面,建议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每周至少写三次日记,长短不拘,命名为《随笔集》,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笔写下来。这可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积累自己生活阅历方面真正的写作素材。当然,在鼓励学生写作个性化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解放思想,对学生有一种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在课外多写,给学生创造自由抒发情感、发表自己看法的空间,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并遵循评价滞后的原则,使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不断成长。

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篇2

长期以来, 师道尊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条“鸿沟”, 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听从教师的安排, 强调学生要理解老师、尊敬老师、感激老师, 教师为了维护师道尊严会和学生保持距离。试想一下,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毫无自由发展的空间, 怎会喜欢上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者要从思想的源头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过去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发展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打破用考试成绩去评价学生, 学会尊重、宽容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 如何创造这样的气氛呢?首先, 教师在上课时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要感情充沛、精神饱满, 以愉悦的心情、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对于课堂违纪的学生, 切忌简单粗暴, 少一些死板说教, 多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少一些指责, 多一些鼓励, 用期待成功的态度并诚恳地引导他们找出错误。这样化矛盾为和谐,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是就课本的知识、概念、理论照本宣科地传授给学生, 学生对学习数学就谈不上兴趣, 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数学教学是一个普遍联系的过程, 同时也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如果课堂上依然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写, 学生抄, 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 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抽象的概念、原理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图案等来表述。老师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理解、解决。并采用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在讲解“公倍数”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有一个阶梯, 如果你每次跨2个, 那么最后剩下1个;如果你每次跨3个, 那么最后剩下2个;如果你每次跨5个, 那么最后剩下4个;如果你每次跨6个, 那么最后剩下5个;如果你每次跨7个, 正好走完。请同学们算一算, 这条阶梯到底有多少个?这样的题目比单纯的讲解概念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很快进入了思考的状态。分析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看出所求的阶梯个数应比2、3、5、6的公倍数 (即30的倍数) 小1, 还应该是7的倍数。很快学生从29、59、89、119……这些数中找7的倍数, 得到答案为119阶梯。因此, 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注重课堂导入, 提高教学效率

好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习兴趣, 从而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有的数学教师导入环节重视不够, 往往方法单调, 枯燥无味;或缺乏准备, 离题万里, 这些导入难以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其学习兴趣, 不能起到启迪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无法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 课前准备好几个不同形状、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图案, 在课堂上, 我对同学们说:“只要你们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 老师就能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你们信不信?”一些学生很快报出两个内角的度数, 我迅速、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样, 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出来, 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趁热打铁地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又如在讲述“过三点”的圆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带一个圆镜, 到教室时不小心掉到地板上, 圆镜碎了。我问同学们:“现要重新配制一个一样大小的圆镜, 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呢?”课堂的气氛一下子被激活了, 学生议论纷纷, 有的说:“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还有的说:“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于是, 我问同学们:“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 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这样现实的生活情境迅速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促使他们集中精力, 开动脑筋, 尝试探寻各种解决方法, 创新的灵感和顿悟由此产生。

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 篇3

一、吸引

“吸引”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导自己这方面来。”那么要使学生喜欢写作、善于写作,第一步就必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作文上来。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注意力与兴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应从他们日常喜闻乐见的东西着手,如喜欢读的少儿文学、科普图画、故事,喜欢看的电影、电视等,并使之认识到这些读物为什么吸引人。如果自己喜欢它,喜欢哪些地方,可复述一段,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说一下好在哪里。此后教师可适当加以点拨。说明这些读物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因为它们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而且语言也也十分优美。但讲解这些内容必须注意一定要与所复述的有关片段内容相结合。这些训练时间可长可短,既能在正式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既可以是课前三、五分钟的自我评说,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讨论补充。如果学生对于这类知识接触机会较多,久而久之,对于写文章的方法,也会有个初步的印象。

虽然这样的训练会增加学生的一些感性认识,但是时间过久,学生会对这一些轻车熟路的方法感到厌烦。因此,只要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吸引学生的方法也应随之提高。记得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的兴趣莫过于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具有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之后,必须结合一些优美的典型性的名家名篇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训练他们的能力,使之直接感触名家的为文之道,在脑海中形成怎样作文的感性认识。比如,在学习《梅雨潭》一文时,可结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结合挂图进行配乐朗诵,并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文章的写法,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经过这样不断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训练,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能力,对以前训练的学、说、评、复述等作文方法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完善。这样学生脑海中不仅贮存了一定的方法,而且遇到感触深的事件学生也会产生一种说的心理。即使学生再碰到生疏的文章,他们也不会望而生畏,而是根据已知的方法细心琢磨,一旦融会贯通,便会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二、讲解

作文教学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为依据,离开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干。因为,经过上述一系列的训练之后,学生虽然在感性认识上对为文之道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而写作知识在他们的脑海中还是零碎的,还没有形成系统,所以把这些知识归纳、贯穿起来,成为一个常规方法,使之在作文过程中时刻注意是很必要的。于是,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有关的资料、优秀范文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讲解,分别是:

1.审清题意,选好材料。

2.中心明确,形象鲜明。

3.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4.重点突出,布局合理。

5.语言通顺,表达确切。

分别从审题、中心、结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讲解,并结合小学生习作的要求贯穿了记实和想象两大类作文。对于其他类型的范文,在每篇范文之后都有详细的讲解,并改设计了一系列有关问题,材料,激发兴趣,促使他们深入文章当中去。这样,不仅使学生懂得了作文的一般方法,还提高了其分析能力,锻炼了其思考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因此方法的降解最好与学生接触密切的课文结合好。如课本上的《草原》、《少年闰土》、《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家的猫》、《我爱故乡的杨梅》等都是一些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写法典型的优秀文章,如果讲解透彻,反复吟诵,学生便会从中得到教益,学习到一定的道理。比如一个学生在学习过《小木船》一文后曾经这样写到:

时间像流水似的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脑海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最使我难忘的是那次扔馒头的事。每每想起来,我就感到无比的羞愧、后悔、内疚。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天气,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水拍打在屋顶上,溅的水珠四射,之后便像断了线的珠子从屋顶上落下来。

三、模仿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的天性是模仿,他们在模仿中说话,在模仿中走路。因此,在小学生学习写作过程中应当像刚学习写毛笔字一样多加仿写,在仿写过程中揣摩名家名篇的写法,从中其体会,并会融于自己的知识之中,会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另外,作文技能的形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因此,刚开始不能单纯地让学生一味自己去模仿,更重要的是教师良好的示范,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下水文。而学生针对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然后再由“仿”过渡到“写”。

学生掌握技能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模仿是创造的基础,要扩大模仿的领域,使学生由模仿到创造,争取独立形成技能。

四、开拓

“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在学习的道路上,永远牵着别人的手亦步亦趋是不会创造出新意的,只有敢于开拓,敢于冒险,奋力攀登的勇士才能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界,领略到别人欣赏不到的风光。因此,在大多数同学基本上掌握了基础要领之后,应变换学习写作的模式、提高写作的要求,让其自己去掌握写作知识、运用写作技能,才能写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文章。

首先,帮助学生积累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帮助学生选择有益的书籍,成立班级图书角,扩大知识面。

2.指导学生在读书中注意积累知识,如可制作简单易行的填表法,包括所读书的大概内容、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段,以及读后的感受、体会等。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交流信息。如新书介绍会、故事会、读书大赛、读后感征文等。

4.开展好活动,激起积累兴趣。如读书笔记展览、成语接龙、手抄报比赛等。

其次,走出课堂,开辟第二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田野,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生活是一切创作源泉。第二课堂中的小制作,利用瓜子壳、树皮、笔屑、花生壳制作粘贴画,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还保护了环境、美化了生活,也为学生的写作准备了素材。另外,鼓励学生观察农村生活的四季,了解、体会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变化,捕捉自己心灵上的火花,作深刻而细致的描绘。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思维便能激活,潜力便能得到发展。如果一经捕捉到灵感,学生便会豁然开朗写出文笔优美的文章来。陶行知先生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道理即如此。

新课改形势下的乡土历史教学 篇4

浙江省湖州二中 湖州(313000)

陈方南

【摘要】 本文根据新课改对乡土历史教学的新要求,依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理论,阐述了在历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开发乡土历史资源,实施乡土历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新课改 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资源

新课改需要新的乡土历史教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新课改中,乡土历史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就凸现历史课程改革的乡土化趋势。如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在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部分也有诸如:“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居住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调研,从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出发,提出保护环境和保护文物的建议和措施。”等建议。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新课改下的乡土历史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没有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只是把它作为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途径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二是不再强调以乡土教材为本,而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采取调查考察访问等方法,自主地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不再只是帮助理解国家教材,而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改形势下乡土历史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从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角度阐释乡土历史教学 课程资源是新课改的亮点之一,“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其理论强调课程资源与教学的结合,教学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把乡土历史教学看作是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过程。

二、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共建乡土历史教学的立交桥

新课改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新课程的教材也就分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三大类。在国家教材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主要是“中学教材的叙述篇幅有严格的限制,用极其有限的文字表述繁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简约和枯燥在所难免。”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历史问题的直接兴趣,把渗透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在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中讲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让学生系统学习乡土历史知识,更好地了解家乡。课外教学活动具有形式多样、灵活,直观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历史课外活动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主要包括乡土历史的研究性学习、社团的乡土活动、请专家作乡土讲座报告等方面。

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共搭实施乡土历史教学的平台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在开发乡土历史资源的乡土历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亲自搜集资料、实地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在这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容易培养,意志、性格都容易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身心特点。【3】

【2】

【1】新课改形势下乡土历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系统渗透乡土教学

所谓系统渗透,即在制订教学计划,进行总体备课,系统地把乡土历史资源穿插在国家教材的教学中,自觉自然地不留痕迹地融入既有的教学环节之中,使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既讲授了国家教材,同时亦进行了乡土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新课时渗透。根据心理学近体性原则,运用乡土历史导入新课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因为 “只有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并感到愉快,他才能使学习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才能达到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以至欲罢不能的境界,才能学好所学的课程。”

2、讲授国家教材中引【4】用。国家教材的着眼点是放在全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上的,不可能把每个地区的历史都详尽地囊括进去。在讲授国家教材时适当穿插乡土历史资源,帮助学生从一个地区的情况看到全国的情况,从而加强对全国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可以在讲授国家教材时引用相关的乡土历史资源加以补充。

3、在考试试卷中渗透一些乡土历史题。高考制度在不断改革之中,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各省自主命题。从目前实行自主命题的各省高考历史内容看,或多或少都把乡土历史渗透于高考命题范围之中。为了适应试题乡土化趋向,我们在平时的测试中也作了试题乡土化的尝试。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乡土历史教学

课外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我们在历史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带有浓厚人文气息的场所,让学生感觉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一般来说,乡土历史教学的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乡土史研究性学习。乡土史以其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优势,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可以根据周边的乡土历史资源,结合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研究主题模块。以笔者所在的湖州市为例,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突出“湖州文化”一个大的主题,下面学生可以选择塔文化、桥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丝绸文化、湖笔文化等作为子课题。这种模式与新课标的“主题+专题”的模块教学很接近。

2、学生社团活【5】动。学校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自发组织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实际上就是兴趣小组活动。笔者所在的湖州二中就有一个学生自发组织的“乡土湖州”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如下活动:第一,“一路走来一路读”。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有计划、有选择地到湖州市的两区和三县,去探询湖州文脉。第二,“乡土活动日”。“乡土活动日进行乡土摄影展、乡土故事演说和票证展览等。第三,乡土网站建设。社团成员多方搜集资料,进行网站建设,建立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档案,为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素材,实现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共享。第四,地方口述历史的研究。“口述史学,简单地说,就是搜集、传播口述史料,并以此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的方法。”口述史学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还比较少见,社团的成员率先作出了尝试,他们以自己的爷爷奶奶为采访对象,采用文字笔录形式和录音形式,进行了“文革”口述史的研究。虽然在方法和技巧上还略显稚嫩,但他们参与的热情还是令人感动和钦佩。

三、自编校本教材系统讲授乡土知识,实施乡土历史教学

开设校本课程,对于大多数历史教师来说,主要是利用乡土资源编写校本乡土历史教材。一般来说,乡土教材体例多采用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优点是“历史脉络清晰,历史沿革分明,便于与统编教材配套使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该地区在祖国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过,“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以笔者所在的湖州二中为例,历史组老师从湖州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知识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将公民教育民主教育和地方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点,以湖州人文历史和现实生活,作为学习和探索的领域,对现有的各种乡土教材重新组合,形成了自己学校独特的校本乡土教材。然后通过校本乡土教材,传承乡土文明。

四、开展报告和讲座,丰富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资源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主要指老红军、老八路等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让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走进学校,来“讲”历史。如请40、50岁的人讲“文革”,60岁的人讲“人民公社”。让老战士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请博物馆的老师当地古迹遗存,考古发掘的新成果。请历史专家结合重大纪念日作专题报告讲座等等。通过这样的报告讲座形式,让学生备感亲切,教育效果自然就比单纯的老师说教好得多。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

【8】

【7】

【6】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02页

[2]张静、李晓风、姚岚.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71页 [4]孟思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31页

[5]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我的教改之路[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29页

[6] 郑崧.口述史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J].2005年第10期,14页 [7]金相成,历史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214—215页

[8]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页

浅谈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5

一、培养学生深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阅读无异于繁重的劳作, 学生苦不堪言, 享受不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而不利于阅读活动的顺利高效进行。尤其在高中阶段, 在高考压力的影响下,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高考展开, 阅读也多是一些功利性阅读, 而根本谈上阅读兴趣。在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在教学中, 我非常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 展现教师的魅力。

学生对学科的喜好程度与对教师的喜爱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喜爱教师自然会对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试想如果学生不喜爱教师, 与教师处于对立关系中, 学生又怎么会喜欢上语文学科, 喜欢上阅读呢?因此, 在平时我们要向学生展现一个值得尊敬与喜爱的教师形象, 要外有形象、内有气质, 以良好的外在形象、扎实的专业功底、独特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 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 进而实现情感、态度的正迁移。

2. 展现文字的魅力。

文字本身是静止、枯燥的, 但文字本身却有着丰富的内涵, 这些并不是直接附属于文字, 而是需要学生经过阅读与思考, 才能体会与感悟到的。我们可以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来向学生展现与文本相关的情境、画面、场面等, 让学生如临其境, 感受场面的壮大、感情的深厚、爱之浓、恨之切, 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无穷魅力, 这同样可以激起学生深厚的阅读兴趣。

二、确立学生阅读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参与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核心。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很少有阅读与思考的时间, 基本上都是教师在对文章进行各个模块的分析, 将文章支解。所谓的阅读也只是根据教师的问题直接从文章中提取相关的信息,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新课程强调阅读的个性化, 提倡将阅读的主体权与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 在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将阅读教学进行到底。首先, 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我们要坚持精讲精练的原则, 每节课为学生的阅读预留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有时间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 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架起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其次, 让学生有主动思考的机会。读而不思则罔, 没有思考的阅读只会浮于表面, 无法深入文本, 自然也就失去了阅读的作用。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 而这一切都要源于学生的主动思考。因此, 在学生进行阅读时, 我们要做好引导与指引工作, 要让学生深入思考, 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 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学会联想, 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 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需要学生将自己在读中的感悟与体验表述出来, 进行交换与交汇, 有争议的地方展开激烈的讨论与充分的交流, 在不断的争论中达成共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平台, 让学生取长补短, 不断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从而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三、加强学生阅读活动训练

阅读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不断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完成。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增强学生荣誉感,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不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 我在搞好新课教学中的文本阅读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与创造更多阅读的机会,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课前的五分钟口语训练。

利用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开展口语训练, 形式灵活, 更具随意性, 主要是让学生交流个人的阅读心得,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由课下的闲散状态过渡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是对学生阅读的检测。给予必要的激励与表扬, 这同样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一种肯定, 更能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 提升学生能力。

2. 开展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发动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一系列读书交流活动,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大家一起闲坐聊天、会谈, 这样更能为紧张中的高中生带来无穷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

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篇6

1.1 地理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语言是地理教师传授地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最基本的工具。无论在以前的传统教学阶段, 还是走向现代化教学阶段的今天, 无论教师使用何种现代化教具, 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灵活多样, 地理教学最后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就算科学发达的今天和明天, 一切都电气化的时候, 教师生动的语言, 在地理教学中还是起决定的作用。

1.2 地理教学语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每个地理教师在其地理教学实践中, 都形成有不同特色和风格的教学语言。不同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科喜爱与否。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能以其出色的教学语言组织课堂教学, 使学生感兴趣而乐于此学科的学习, 课堂上思维活跃, 甚至逐渐产生将来献身于地理科学的想法;如若教学语言枯燥乏味, 则会使学生渐渐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 课堂教学得不到学生的配合, 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视听课为受罪。因此, 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最终决定学生的地理学业成绩。

2. 地理教学语言的特色

2.1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无论何籍贯的地理教师, 在课堂上一定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绝不允许使用各地的方言和土话, 这是对地理教师语言要求的最基本条件。其次,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叙述地理名词术语、描述地理现象、讲解地理规律、讲述地理事物以及地理释疑等环节上, 语言表达要准确, 要注意汉字的准确发音, 不能错读或误读汉字, 这些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困扰。

2.2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地理知识本身有着严密的科学性, 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一词一字的用法, 把知识讲准确才能使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更应准确地加以区分应用, 不仅是字面上的简单区分, 更重要的是其本质含义的区分。科学知识的表达, 要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同样要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准确, 严谨与规范, 使学生得到科学的信息, 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讲清地理知识与概念原理。教学语言来不得丝毫含糊, 要严防因随意性甚至指马为鹿, 而对学生产生误导, 误人子弟。同时, 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中通过加强对课文的概括, 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传授知识。

2.3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说明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注重学生思维开发、智力发展和技能传授的今天, 启发式教学法已为众多教师所接受并付诸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里强调老师再不是课堂的中心主义, 课堂的主宰者, 而是课堂学生的引领人, 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师生互动,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问题, 独立获取新的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 乃取决于他们是否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需要, 因此, 要有目的地将所授地理知识内容进行置疑,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地理语言设计上要遵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近及远, 由此及彼, 循序渐进的认知策略,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引导他们多动脑筋, 运用启发性谈话, 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达到学生的地理思维随教师的语言起伏而变化的目的。

2.4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有人认为, 地理难教、难学, 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 趣味不浓, 索然无味,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地理学科的本身, 也不在于学生, 而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处理教材, 众所周知, 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如果我们把授课内容的教学语言进行润色, 进行重新加工, 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效果可谓另当别论。当然这里说的语言的艺术性是指富有专业性、趣味性、文学性的古典诗词的恰当运用, 即常说的语言的文学性。因为文学性的语言优美生动、朗朗上口、形象生动、贴切自然、意境深长。而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 如果地理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和谚语, 不但学生爱听, 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增彩添色, 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而且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 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 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 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

3.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途径

3.1 认真钻研业务。

教学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地理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语言清楚、明白、精炼、准确、生动、形象又带有启发性, 这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首先要在备课、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等方面下工夫。要对教、学法内容融会贯通, 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了如指掌, 教、学法过程设计要合理。只有对教学心中有底, 胸有成竹, 教学语言才能自然流畅, 运用自如。

3.2 丰富语言的素材。

“用一桶水灌一杯水”之说, 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地理教师除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有丰富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因此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广览博学,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进度, 制作知识系列卡片, 如神州风采、世界博览等不同系列, 逐渐积累语言素材, 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信手拈来。如通过增强文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诗词, 则能把一堂课上得诗情画意, 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 增强学生兴趣, 令学生神往, 达到良好的效果。

地理教师不仅要多读本学科的书籍杂志, 还要经常阅读其他有关的期刊资料, 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更要注意讲究语言科学, 优化语音、语汇、语法、修辞。多读书看报、听广播, 看影视戏曲, 随时随地汲取语言方面的营养, 凡是对课堂有用的资料, 甚至是一两句话、一两个实例, 只要有用, 都应随时记下来。随时注意观察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地理教学语言有关的例子都要注意搜集和积累。

3.3 加强语言的锤炼。

教学语言有其特定的规范和要求, 因此要求地理教师特别是新教师, 在注重平时语言素材积累的同时, 要加强语言的训练, 如经常进行演讲练习等, 使语言流畅、清晰, 富有感情和激情, 在此基础上, 加强课前准备, 精心备课, 对课堂教育中的导入、重点难点的讲解、插图的分析等教学环节, 进行仔细推敲和琢磨, 组织简洁、精炼、通俗的语言加以阐述, 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长期坚持, 必有长进。

3.4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张挂图一本书, 一支粉笔一张嘴”, 是对传统地理课的写照, 教师的冗冗长言、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吸引学生。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 加强地理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已成为一股洪流。因此要求教师注重地理学科的学术研究,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业务上精益求精, 始终站在地理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前沿。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推进, 广大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实践应用, 发挥出其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摘要:在新课改形势下, 随着“生态课堂”等科学教学理论的实践, 地理课堂可以借助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多媒体手段让课堂内容更为丰富, 但是运用生动、科学、艺术性的地理课堂语言会使得地理课堂的叙述性和说理性效果更好。教学语言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最能体现教师的知识水准、才华和风度。本文就是针对新课改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从研究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特色、语言优化以及培养途径来阐述地理课堂的教学语言。

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篇7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很多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不足和对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的把握不够准确, 在教学过程中无用功做得比较多, 而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完善。

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普通高校一起承担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 国家同样承认学历。但是, 从学生的生源实际来看,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弱, 学习习惯问题较多, 这些都是我们电大教学教师都感触颇深的问题。而作为电大的体育学科来说, 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 因为在很多学生的思想认识中, 大学的体育课不是必须要上的, 很多学生不愿参加, 就是参加的学生也积极性不高, 这就使我们体育课的教学难度很大。而体育教学是一门既有很强的实践性, 又有一定理论性的综合性科学。作为体育教师, 我们在努力上好体育实践课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提升。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只要我们的教育观念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 然后从学生的爱好和实际出发, 这样会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教学效率, 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那么, 当前我国电大的体育课的教学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下面我简单地谈谈一些自己认识。

1.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再加上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状况, 很多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固守一种模式较多, 很少做出改变。比如, 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哨子两个球, 老师学生都自由”, 我们称之为“放羊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 很难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课堂上如果不是教师督促, 多数学生都懒得活动。

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所面临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 学习负担重, 运动严重不足这已经影响到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这是不争的事实, 他们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兴趣大受影响, 甚至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 即使在长期坚持篮球训练的学校, 学生对篮球裁判知识也是知之甚少, 对体操上的术语更是不了解。如学生将侧手翻说成“马车箍轮”, 将前滚翻说成“翻跟头”等等。相当的学生由于体育理论知识缺乏, 在运动中频频发生运动过度、踝关节扭伤甚至休克的事故。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 造成学生没有良好的锻炼方法和自觉锻炼意识。很多人毕业之后, 对体育锻炼的价值不了解, 缺乏体育锻炼常识, 总是找各种原因不参加体育锻炼, 直到失去健康的身体后才意识到科学锻炼的重要性。

那么, 如何才能加强体育理论和课堂教学的呢?

一、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体育是一门综合课程, 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 但有些教师存在着重技术教学, 轻理论教学的现象。由于教师本身对理论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理论水平不高, 使很多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 由于没有接受科学的训练手段, 致使成绩停顿不前甚至夭折。因此, 体育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并自觉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向学生传授科学的运动锻炼方法,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和科学锻炼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 用自己健康的体魄感染学生。

二、结合学生实际, 传授基本知识

在学生当中, 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我不是运动员, 没必要天天参加体育锻炼”“没病就是健康”等, 这些看法是不科学的, 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身体是事业的根本, 只有健康是自己的”“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教育, 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学有所用, 定期考核

随着体育的大众化, 体育运动在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大家都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而不是教材上的一点知识。因此, 在体育理论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单元计划, 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 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 还要介绍裁判方法, 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比赛, 而且能够组织比赛, 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体育理论知识应该定期考核, 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情况, 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配合。体育理论考试, 可以笔试, 也可以将理论知识的考核融入平常的体育技术课当中。例如, 上篮球课时, 让学生执行裁判工作。上体操、武术课时, 抽学生出来示范, 边做边讲动作要领, 看其掌握理论情况, 其他同学可以当裁判打分。上田径课可以让学生组织小型田径运动会, 自己搞好裁判工作等等。教师对学生的工作情况予以评判打分。另外, 也要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我们在实践中组织学生观看NBA赛事集锦, 让学生观察、学习NBA球星娴熟的技术动作, 并强调学生注意观察裁判员的一举一动, 学习裁判员位置、手势、处理技巧等。还及时向学生宣传亚运会、奥运会、世锦赛等赛况, 使学生受益匪浅。

四、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 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 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教学上, 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直观地搬上讲台。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让他们从小喜欢体育, 乐于体育。

总之, 在学校体育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 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 克服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 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及体育意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人才。

新课程形势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8

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领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励学生在阅

读中的个性化思维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观念;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32-01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在分享彼此之间的思维、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之问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追求形式,忽视文本。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要讲求实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一、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理解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两者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新理念突出表现在“对话”上。“对话”这一理念,是以交流为基础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在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交流。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首先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领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思维方式。每个学生因为受诸如生活经验、个性气质等因素差异的影响,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也差异很大,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话题的理解常常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对阅读教学进行评价时,以“标准答案”判分,强求结论统一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其,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2、遵循学习规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三者之间的交流,而作为主体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其生理、心理、语言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为明显的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既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地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阅读教学遵循的原则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学生的思维就难以控制在一个基准上,可能会导致“课堂非常热闹,效果却不理想”的尴尬境地。因此,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紧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则。

凡是被选人新课标下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确。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抒发感情,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精挑细选,并且结构严密。对文内的语言进行了修辞炼句,对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作出了独具匠心的安排,而这些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师生都应从作者的心理出发,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终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萧乾的《枣核》,此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而同时被安排在课本第二单元都德的文章《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同样是两篇抒发爱国情怀的文章,写作于法与语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

2、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通用原则。

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被安排在课本第三单元的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每次的环境都不一样,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出现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式点题“背影”。第二次是在火车站送别父亲的场景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步伐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深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厚无私的爱;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便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第j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群中,离别之时,催人泪下。第四次便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阅读父亲的来信,在盈盈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此处与文章开头呼应,紧扣主题,升华了作感情。

3、遵循“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

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们在素质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以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出发点,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这种“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只有使学生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会产生真正的思想共鸣,才会得到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黄陕南.论高中语文教学预习活动的组织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3).

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篇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趋势:我们已经迈入了21世纪,这个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掀起的气势宏大的教育改革浪潮仍在风起云涌地持续进行,经过全国各界上下旷日持久的公开讨论,形成了共识:素质教育将作为现代教育新理念成为新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民主化、主体化、终生化的必然趋势。这标志着我国正在把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强调体制改革,追求办学规模、速度、普及率、升学率的数量发展模式,转向强调课程改革,追求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质量发展模式上来,即教育现代化。这不仅意味着教育在培养规模和能力、设施和手段等“硬件”的改善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软件”的变革和更新。中学生物学教育工作者也顺应改革潮流,把握机遇,改革创新,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现状:长期以来,我们许多课堂教学一直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我们学校位于老城区,学生家庭情况千差万别,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学生学习习惯参差不齐,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现实无法改变,但又不得不去改变。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

意义:在当前实行素质教育及新教改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学习,让学生推着老师走,而不是老师拽着学生走。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表明:有了兴趣就能自主地学习,而自主地学习对于学习成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 ,要使学生能够重视一门学科的学习,首先得对该学科的学习要有主动性 ,而这个主动性必须通过教师长期的引导、诱发等一系列活动 ,才能逐渐培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同时也应是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二、课题的界定与研究目的

(一)、课题界定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3、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的进程的反思性认知。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4、基于自主学习的生物课堂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基于自主学习的生物课堂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并执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是能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

1、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完成教学策略的选择、优化和调节。

3、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4、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5、寻求高效的课堂授课模式,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2、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如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4、钻研学生、了解学生及如何根据学生现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5、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对象:生物组教师、初一(5、6、7、8四个班)学生

2、研究的方法:(1)教育观察法:

通过教育观察法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从而看清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以确定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等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观察从而获取材料。(2)教育实验法:

通过教育实验法我们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我们实施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论证。在实验操作之前对实验课题做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作出有充分科学根据的理论假设和实验设计,在实验操作之后还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得出较深刻的理性结论,它需要较严密的条件控制,要不断记录、观测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过程,积累材料和数据,为理论分析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⑶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阶段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本校实际情况,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任务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组织启动阶段。(2011.4—2011.6)1.调查学生的上课现状,收集相关资料,写出现状调查报告.2.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定出研究流程和具体实施计划。第二阶段:研究深入阶段,(2011.9—2012.2)

1、以自主探究为基础,探索和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课堂授课模式。

积极探索,采取各种方式和方法,努力使课堂教学由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积极参与”。“师说生听”变成“自主探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学气氛得到活跃。

2、形成一整套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的选择:在主、客观条件可能与可行的前提下,尽力在更广泛的有关教与学策略等系列中,找到科学的、更具有实效的教学策略。

(2)教学策略的调节:主要是指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交叉干扰,如学与教、师与生、知与行等矛盾之中交织着矛盾,任何好的策略,在运用中都不会十全十美,那就需要在教学全过程中,随时注意已选定的正在运用中的策略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及时给以相应的调整、补充以至创新等。

(3)教学策略的监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随时注意策略运用的效益、缺漏等,使策略过程与认知过程同步。

3、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1)理解教学方法的含义并利用公开课对教学方法进行实践 通过对演讲法、问题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复述背诵法、测验法、小组研讨法、辩论法、角色扮演与戏剧法、反省与深思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找到适合各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2)教研组的总结、反思和评价。第三阶段:对研究工作作出总结。(2012.6)

(1)对以上内容及时做出阶段性总结,结合教学实践,整理研究资料,形成课题报告,进行成果展示;

(2)整合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加以推广,改变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

六、研究成果形式

1、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案例、教案设计、学案。

2、课件、课堂实录、课例研讨等。

3、课题研究报告、总结、工作报告。

七、保障措施

为加强课题管理,要做到四个及时。(1)及时整理过程性资料。

(2)及时掌握、分析、研究、实验的情况。(3)及时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

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篇10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变传授为引导, 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对象不是学生, 而是教师。中国五千年的教学一直是学生是跟着老师走的, 只有老师观念的转变, 学生才有可能会变化。新的高考模式“五严”的政策规定, 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 增强素质教育意识,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依赖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 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 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地、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化学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创设有趣的探究性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通过问题驱动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 教师应该带着问题进入教学活动,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有梯度, 把教学中的陈述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 让学生主动思考, 发散思维,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本节课的关键是问题的创设, 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合理地设计问题, 调控好学生的积极性, 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保持和发展, 努力使学生产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通过演示实验达到教学的目的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生先生曾说过:“化学是实验的科学, 只有实验才是最高的法庭。”这充分说明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法宝。教师通过步步演示边提醒, 让学生观察, 展示物质的性质。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所以有效的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师永恒的主题。

四、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进入课堂, 使化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完成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如讲到必修2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时, 利用现在科技网络平台可以找到一些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纪录片, 以开阔学生视野, 让学生知道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化学知识, 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信心。多媒体教学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弊端, 在使用时应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阻碍师生互动的交流环节, 要选择合理的课内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具可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设计是落实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主阵地, 一节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获得充分思维活动的空间, 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下得到协调发展, 所以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 教师应不断地认识新教材, 转变教学观念, 把握好深广度, 改革教学模式, 加强实验教学, 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 以提高课堂效果。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说:“良性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教学相长”。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式的, 而不应该是居高临下式的。 (2) 教学过程应该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 而不是专制的。 (3)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付出, 教师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 (4) 没有体罚, 没有大声训斥。对于学生所犯错误, 教师应该学会宽容, 应该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 讲究方法, 注意策略。 (5) 教师要理解和关爱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总之, 我们要创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 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 要坚决克服那种传统父子式、师徒式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是主角。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自主的思考, 这样才能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因此, 教师不仅要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要着眼于引导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2]张行涛, 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寻找移动互联网商机下一篇:水蒸汽透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