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感恩教育七篇

2024-06-24

独生子女的感恩教育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独生子女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独生子女在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据统计, 现今在校的大学生, 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达到70%-80%, 是大学生群体的主流, 据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 相对于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记忆力好、精力旺盛、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益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与非独生子女而言, 倍受父母亲的关爱, 父母什么事都依着他们, 迁就他们。极易使他们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 认为所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天经地义, 不懂得知恩图报。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因此, 有必要对独生子女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科学内涵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 知道感恩、学会感恩,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感恩, 是值得用一生去兑现的一句无言承诺, 用一生去珍视的爱的教育。对当今时代而言, 感恩包涵着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亲人、感恩朋友……, 把爱的种子传播下去, 让世界充满爱。感恩教育, 实质是让人们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 只有这样才能把爱回馈社会、回馈他人, 人与人之间才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生命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三、当前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缺失的表现及其诱因

现代社会的转型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 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使得独生子女大学生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感恩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良现象。

首先, 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不懂得体谅父母, 只知道向父母索取。独身子女由于是家中的“独苗”, 家人宠爱他、溺爱他, 事事由着孩子, 迁就他们, 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紧盯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 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 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种溺爱的教育方式, 易使孩子形成自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德, 将家中的每一个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表现为在校期间, 部分学生从来不会主动给父母打电话关爱父母, 有的学生只有缺钱花时才想到打电话, 但除了向父母张口要钱外, 其他一概不问不关心, 他们早己习惯于把父母当成取款机。放假期间, 有的学生即使回到家里, 也是完全依赖父母, 从不帮父母洗衣做饭, 也没有想到帮父母捶捶背, 揉揉肩, 更不用说给父母洗脚, 常常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上网听歌或打游戏。

其次, 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往往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 忽视班集体、忽视他人感受。由于都是独身子女, 在家中都是父母的“王子”或“公主”, 孩子们都很任性和自私。学习或者做事往往事先考虑自己, 例如评优评先进等活动中, 很多大学生为了多几个证书将来能找到好工作, 都愿意争优争先, 有的大学生甚至为此到处去拉选票, 如讨好同学、老师。

再次, 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不懂得珍惜, 没有责任感。表现为上课时玩手机、打瞌睡、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等, 不珍惜老师的辛勤付出, 对老师的淳淳教诲置之脑后, 不能体会老师期望学生成才的心。在校园践踏草坪, 对园林工人的劳动成果不珍惜;在干净的教室乱扔垃圾, 不珍惜环卫工人或者同学的辛勤付出;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完成等等。

最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家庭在经济上都尽力满足大学生所需要求, 给孩子购买昂贵手机和电脑, 由于经济宽裕, 导致部分大学生经常出入高档餐厅等场所, 把父母的辛苦、家人的辛苦置之脑后。

此外, 在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上表现出对他人缺乏爱心、怀疑世间的真情真爱, 防范心很强, 对无私伸出的援手往往心存疑虑。受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 很多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损人利己、惟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对当今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如对于一些献“爱心”活动, 一部分学生表现很冷淡, 认为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总是抱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 不肯付出, 有的甚至还避而远之。

四、对独生子女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的途径探讨

独身子女大学生是父母的骄傲, 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栋梁。他们是否有感恩意识, 是否懂得感恩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前途。有感恩, 社会才会有爱, 有爱才会激发社会成员的信心和勇气, 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国家才会更加兴旺发达。因此, 我们应该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统一起来, 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 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塑造他们的感恩行为, 提升他们的精神素质, 才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爱的基础。

第一, 父母要以身作则, 给孩子树立榜样作用, 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对孩子不能过分的溺爱, 要从小就教会孩子尊老爱幼、学会对别人付出和关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和睦、友爱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例如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看望长辈, 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父母及长辈身上学到关爱他人, 让他们从小懂得爱和被爱, 懂得知恩图报, 施恩不图报的道理。

第二, 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发挥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特别是思政课老师积极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通过各种途径, 让学生体会感恩, 感受感恩所带来的愉悦, 让他们学会用实际行动树立正确的感恩思想。如提倡学生做感恩“小事”如主动擦黑板、清扫寝室, 尊重老师等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或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感恩教育的活动, 有意识地逐步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情怀;或组织大学生观看感恩的教育影片, 利用知恩图报和忘恩负义的正反方面的典型例子来教育他们, 并让学生写下心得体会, 给大学生心灵洗礼;或开展有关感恩的演讲比赛, 让大学畅谈感恩;或举办向贫困山区或灾区人民捐献“爱心”的活动、校园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或举办关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晚会等活动, 提升独身子女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第三, 让独生子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磨练自己, 让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影响他们, 教育他们。例如一方面通过一些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 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 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自私的品德和不良行为, 做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另一方面, 通过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或电视, 播放一些有关忘恩负义者, 为利而出卖朋友、出卖国家者的不好下场, 使大学生们从中体会到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同时还可以利用街道宣传或社区宣传, 开展多方面的感恩教育活动, 利用真实事例教育学生, 可以对他们形成感恩意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因此, 对每一位大学生而言, 学会感恩, 学会付出, 是每一位大学生的责任, 更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只要人与人之间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国家才会更加团结、和谐, 人类世界才会充满爱。

摘要:目前, 独生子女已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主体部分, 较之非独身子女大学生, 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感恩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良现象, 如不懂得体谅父母, 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往往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 忽视班集体、忽视他人感受。不懂得珍惜, 没有责任感;把父母的辛苦、家人的辛苦置之脑后;对他人缺乏爱心、怀疑世间的真情真爱, 防范心很强, 对无私伸出的援手往往心存疑虑。可见, 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对独生子女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 才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关键词:独身子女大学生,感恩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余海英, 李化树.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问题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 2007年第05期.

[2]许录艳, 姜秋耘.浅析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2009年14期.

[3]梁勤儒, 王燕芳, 陈昌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年04期.

独生子女的感恩教育 篇2

一、引导离异家庭独生子女正确对待父母离异, 这是教育的基础

很多独生子女都不理解父母离异, 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中长大, 是父母生活的重心, 但是一旦父母发生离异, 他们就面临只能跟随其中一方长大的选择, 这种选择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恐惧, 他们会产生父母不再爱他们了, 所以才会离异的极端想法。一旦有了这种想法, 他们就会变得不信任父母、不信任周围的人, 还会造成他们和父母之间的鸿沟。因此, 让独生子女正确对待父母离异, 是我们对其进行教育的基础。要让独生子女正确理解婚姻和离婚, 让他们知道父母是以爱为基础结婚的, 他们是父母爱的结晶。但是婚姻中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预料的, 当夫妻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 选择离婚对他们来说都是种解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和孩子亲子关系的终结, 要让独生子女认识到即便父母离婚, 他们也还是父母的孩子, 父母还是会把爱给他们。只有让他们正确认识父母离异的原因, 并无条件地相信父母, 才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二、对离异家庭独生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强化他们的心理素质

很多离异家庭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离异后, 都会受到心理创伤, 有的孩子会把创伤表现出来, 有的孩子会把创伤埋在心底。当孩子们觉得自己受到伤害后, 他们会渐渐关闭自己的心门, 变得不爱与周围的人交流, 在家里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在学校不愿意跟其他同学玩乐, 除了行为上开始变得孤僻之外, 他们的心理也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变得易怒、易暴躁。因此, 必须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教育。首先, 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孩子, 要进行美德教育, 让他们学会尊重父母, 学会和同学友好相处, 努力化解他们的敌对情绪, 让他们保持与人相处时平和的心态。其次, 对于有自我封闭倾向的孩子, 要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班级活动, 让他们多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让他们学会与同学和老师建立正常的交际关系, 打开自己的心门。再次, 对于心理极其脆弱的学生, 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要让他们正确对待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挫折, 避免孩子心理受到重创, 产生轻生等念头。要帮助他们释放内心情绪, 并给他们传递正能量, 让他们树立克服挫折的信心。

三、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进行关爱教育, 让他们在爱中成长, 用爱的眼睛看待周遭事物

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会觉得父母的关爱少了, 甚至会认为父母不再爱他们了, 因此, 对他们进行关爱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 教师要多关心离异家庭的学生, 多多给他们一些关注的目光, 要经常有意无意地与他们进行交流, 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要学会做一个聆听者, 让学生产生信赖感;要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发现他们有思想波动要及时干预, 避免学生产生极端思想, 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要多关爱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细致入微的关爱, 这种爱的传递能够抚慰他们缺失的父爱或母爱, 能够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其次, 家长要多关爱孩子, 一些家长离异之后, 抚养权归谁就完全把教育责任扔给谁, 这就会造成爱的缺失, 会让孩子产生父母不爱自己的想法。因此, 不管孩子归谁抚养, 父母双方都要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共同承担起爱育责任。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用爱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事物, 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

四、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进行行为纠正教育, 让他们健康成长

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 在家长离异期间由于受情绪、心理等影响, 行为习惯也会发生改变, 一些原本听话的学生开始变得性格古怪, 行为举止也极为叛逆, 一些孩子甚至开始抽烟喝酒, 上课迟到、早退, 或者无故逃课等。遇到这种现象, 切不可放任之。要对学生进行行为纠正教育, 让他们正确认识父母离异, 并改正自己的违纪行为。要对他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和课堂行为教育, 让他们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离异, 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不会以父母离异为借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离异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 做好离异家庭独生子女的教育重于泰山, 要给予他们春风细雨般的关爱, 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 要强化他们的心理素质, 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玲.浅析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J].大众商务, 2010年 (06) .

独生子女的感恩教育 篇3

人类应该有爱,青少年学生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爱,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大问题。

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合理的长幼有序”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合理管理指导家庭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该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和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里逞强胡闹。

第二,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花费父母多少心血;成家立业铺就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重要的是让孩子付诸实际行动。

第三,要从小事情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之心。不但要很好的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关心父母,要尽量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这些要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报恩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第四,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也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决不能添了儿女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节假日要尽量抽出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助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日久天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长辈的好习惯。

第五,深入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是我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我校开设了传统美德教育课,对学生实施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懂得,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要注重教育学生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培养其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道德品质。

子女感恩父母的信 篇4

您们好!

爸爸妈妈,我非常感谢您们。是您们赋予了我生命,让我能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是您们在我筋疲力尽的时候,给了我一个最坚强的微笑,让我再有力前行。是您们一直以来照顾我、关心我,默默为我开辟一条条艰难的道路。我知道,您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您们养育了我十几年,可是我却过于羞涩,没有和您们说过一句“谢谢”。其实您们知道吗?我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却是非常感激您们。

妈妈,您是一位慈祥、负责的妈妈。小时候,爸爸外出打工,您一个人在家照顾我和弟弟。那时候,我们经常惹您生气。有多少次,您因为我们而泪流满面;有多少次,您因为我们而彻夜未眠。弟弟小时候体弱多病,是您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在夜间,您发现他有一点儿不对劲,就匆忙打电话给医生,要他连夜赶来我们家为弟弟打针,开药。有时候,医生的电话打不通,您就连夜背着他去医院,生怕他受一点风寒。对于我,您也同样是这样。妈妈,您一定很累吧!

爸爸,您是一位善良、能吃苦且知识渊博的好爸爸。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总是有您为我指点迷津。在我们家,最关心我学习的人就是您了。您在外面打工,一定非常累吧!每次打电话回来,您都会叮嘱我要好好学习,不要只想着玩。我和弟弟现在都在同一所学校读书,因此我担心我们在学校的费用太多,怕您压力大,想节省一些,自己攒多点钱。可您却说现在不用我省钱,叫我别担心钱的问题,在学校该吃的要吃饱,等我考上大学后,出去打拼,挣到了钱会孝顺您和妈妈就可以了。但是我要告诉您,爸爸,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对我的期望,以后考上大学,一定会孝顺您们的。并且,我会尽我最大的能力,让您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爸爸妈妈,感谢您们一直以来对我和弟弟轻声呵护,细心教导。在我们家发生过那么多事,您们都没有想过要放弃,而且一直在做我们坚强的后盾。以前,尽管生活和住所上有些欠缺,但我们也过的无忧无虑。可是现在,您们为了盖房子而操老了许多。每次您们从新屋里工作回来时,即便很累,受了伤也不会向我们诉说。其实您们知道吗?您们在那工作的许多事情,我都知道。因为我经常没事就会在新屋门口看您们的一举一动。当看到您们受了伤时,我心中真是隐隐作痛。

爸爸妈妈,您们的爱是伟大的,是人世间最纯洁无私的。您们的爱在那牵肠挂肚的惦记中,在那无怨无悔的奉献中。如果说,您们像一棵参天的大树,那我就是大树底下的一株小草。您们为我抵挡风沙,让我茁壮成长。如果说,您们像浩瀚的大海,那我则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在您们庞大的身体里,我无忧无虑地成长。总而言之,您们做的一切全都是为了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您们那么关心我,赐予了我那么大的恩惠,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我爱您们!

独生子女的感恩教育 篇5

一、心理问题表现

独生子女常见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

1. 孤僻心理表现为少言寡语, 独来独往, 极少与人交流, 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

2. 执拗心理表现为凡事爱钻牛角尖, 且听不进劝解;

3. 偏激心理表现为凡事爱走极端, 说话就抬杠, 办事就过火, 争论问题脸红脖子粗;

4. 狂妄心理主要表现为大话连篇, 出口就作惊人之语, 却不着边际, 喜欢想入非非, 行为怪异而胆大妄为;

5. 冷漠心理主要表现为面无表情、难得一笑, 极少同情心, 无热情参与集体活动。

二、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长是教育的执行者,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成长。

1. 家长的过分溺爱。

由于家长娇惯, 一切为孩子着想, 使孩子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 遇事只想自己, 很少顾及他人, 形成自私品性。当父母照顾他们时, 大多数子女心安理得, 毫无反应。父母的疼爱、包办孩子的家务劳动, 养成子女挑吃、拣穿, 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德。

2. 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

部分家长在学业上对孩子抱有较高目标或对子女容错性较低, 一但孩子达不到目标或出现错误, 有的家长动辄打骂, 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 说谎、作弊、自卑、怯懦随之产生。

3. 家长不良的言传身教。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教中最重要、最主要方法与途径。良好的言行, 使孩子终生受益, 将整合学校的德育效能。不良的言行, 使孩子终生受损, 将离散削弱学校的德育效能, 有的会断送孩子的一生。

三、家庭教育的几点对策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 尤其是要讲究方式和方法, 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 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1. 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 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

2. 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

3. 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

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 就必须向孩子提供年龄接近的小朋友, 给孩子提供他 (她) 们的社会生活, 切不可把孩子一直关在家中, 使其离群索居。

4. 要培养独立意识。

独立生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后天环境的熏陶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可要求孩子从做自我服务性劳动开始, 接着是学会做简单的家务劳动。

5. 要理智地爱孩子。

要教子成材, 必须爱得适度。爱要有利于洗刷孩子心灵上的污垢, 而不能成为孩子滋生各种坏习惯的温床, 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一定要坚持, 不要屈服于孩子的眼泪和哭闹, 使孩子学到生活的本领, 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 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 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先决条件,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造就英才的心理基础。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不受家庭变故阴影的束缚, 乐观向上, 豁达开朗, 自信自强, 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东.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策略.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

独生子女的感恩教育 篇6

关键词:独生子女,终身教育管理,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发生了两件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一是改革开放,二是人口控制。三十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已使得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人口控制也有效地降低了中国人口的增长率,减缓了人口急剧膨胀的速度。正是在这样两种背景中,产生和成长起来了一代新人——独生子女。这一代特定人口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一切与他们有关的现象和问题也一直为整个中国社会所关注。这些在特定历史条件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他们热情、自信、好胜,求知欲、表现欲强,不服输,敢作为;同时他们也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容易冲动,不善控制;人际关系紧张,与周围的人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对他人不能充分的爱护和关心、尊重与理解,经常表现出唯我独尊、自我中心、主观褊狭等不良性格。这些不良的个性、行为特征随着他们走上社会将会进一步显现。培养独生子女终身的教育管理问题具有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更好塑造独生子女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独生子女群体特有的个性特征表现

独生子女群体所引发的种种社会现象和诸多外在矛盾冲突,都是源于其固有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由于独生子女群体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进入社会后,面对环境的变化、实际的压力、生活的困难等问题,他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迷失自我,从而形成其特有的个性特征表现。

(一)独立感和依赖感相伴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数比较民主,加上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使得独生子女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进入社会后,由于离开家庭独自生活,这种意识更加显现。什么事情都希望由自己做主,而不管自己能否做得了主。不希望由他人来主宰自己,他们更愿意独立思考和决定自己的事情,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很少有自己独立决策的实践机会,加之过去在学生时代由于功课繁忙、家长宠爱,在家时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的事,都很少由自己做主,表现出的依赖感在踏入社会后更加突出。这种依赖感表现在:

1. 心理上的依赖。

独生子女似乎成了长不大的一代。许多独生子女反映,几乎天天都要和父母通电话,70%以上的独生子女遇到大、小困难都要向父母求助,一般性困难和问题都要向父母寻求帮助解决。

2. 生活上的依赖。

生活中的事情由父母越俎代庖被独生子女看成天经地义的事情。独生子女群体在家里缺少锻炼生活能力的机会,进入社会后,生活上依赖父母、独立生活能力差的缺点就会显露出来。

(二)优越感和挫折感相伴

独生子女大学生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从小受到很多家人的呵护和关爱,家里的溺爱使他们从小养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做事比较霸道,不懂得也意识不到为他人着想。他们不服人,做事顾虑少,自我约束水平欠高等特点,伴随着表现欲的外露而渐渐显现。进入社会后独生子女群体间相互必然会产生摩擦、碰撞,形成意见纷纭的局面。得不到他人承认、赞同,会使他们积极性降低,从此远离集体、孤芳自赏,更有钻牛角尖者认为“别人在孤立自己”,结果产生压抑、浮躁的心态。

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及时、合理地保护独生子女群体的热情,积极地引导他们的表现欲望,不仅会对独生子女群体的建设发展不利,而且也会对他们的终身人成长造成心理打击,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自我意识强与责任意识差相伴

独生子女群体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独”的环境中,众星捧月般的家庭生活使独生子女们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和优越感,经常按照自我的意愿行事,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再加上更多的独处时间,使得他们逐渐养成了自我评价较高、自我意识较强的心态,不同程度地带有追求自我、突出自我、实现自我的个人主义倾向。因此,他们在生活中,总表现为我行我素,有的甚至不顾各种制度的约束。在这种自我意识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他们的责任意识差。他们从家人那里得到的关爱太多了,他们却很少把家人的冷暖、苦累、病痛放在心上,当家人对他们照顾稍有不周,无名之火就很难抑制,能够体恤家人的独生子女已成为不可多得的“稀罕之物”。步入社会后,独生子女群体会更加明显地暴露出个人主义的倾向,他们不懂得关心别人、体谅别人,更不理会关心集体和社会,而是要他人和集体服从自己,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认为别人关心自己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长辈、对家庭要尽什么样的责任却考虑得很少。独生子女群体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并极其缺乏责任感的不健康心态,稍不如意,就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事事跟人对着干或从此一蹶不振,消极抵抗,自暴自弃,很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恋群感和孤独感相伴

独生子女的恋群感明显强于非独生子女,这主要是交往匮乏的补偿心理导致的。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做伴,父母对他们交往的限制较多,使他们与朋友、伙伴交往的机会较少,交往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导致他们有一种更强烈的交往动机。大多数独生子女表现出性格开朗,对人热情大方,喜欢结交朋友,愿意与朋友保持比较密切的联系,至少在主观上,他们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封闭自己。他们珍惜友谊,富有同情心,但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没有伙伴的环境里,许多家长又设置了封闭型的保护圈子,接触面太窄,实践机会少,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表现出较低的与人合作能力。在合作做某项工作时,如果群体中都是独生子女,大家都不愿被人指使,所以合作的成功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抑制了其天性的发展。所以独生子女群体一方面在心理上有强烈的盼求同同辈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实际交往中的行为上则显现出不能融洽相处的孤独感。

总之,独生子女群体是既困惑又矛盾的综合体,优势与劣势并存。他们较强的独立意识与较弱的实际能力相冲撞产生的矛盾心态,使他们处于两难处境。一方面他们欲求独立,实现自我价值,但其固有的依附性又使他们不愿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方面他们对未来充满自信,自命不凡,但又眼高手低,对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自卑;一方面他们既想表现自我,独当一面,又害怕承担责任;一方面他们的依赖个性导致强烈的合群意识和交往需要以求得同学朋友们的帮助、心理安慰和感情寄托,但同时他们还伴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二、独生子女群体终身教育管理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一)教育环境新变化的要求

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当今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当代独生子女群体成长的社会环境。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日益加快,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不断加强,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国际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所有这些都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当代独生子女群体的思想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和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造就了新一代优秀的独生子女群体。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他们志存高远,立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业绩。他们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兴趣广泛,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科学、新技术的能力强,勇于接受挑战。他们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善于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新信息。

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也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给独生子女群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思想压力。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也造成了较坏的影响。并且,计算机网络也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知识和有益信息的同时,暴力、金钱、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充斥其间,严重影响了独生子女一代的成长,造成了他们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蜕变。

我国古代就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论述。所以优化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有利于独生子女群体健康成长的终身教育管理氛围,加强和改进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摆在全社会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教育内容新拓展的要求

新形势下开展对独生子女群体终身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在工作中,只有把开展对全社会教育的全部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显得丰富多彩,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独生子女群体终身教育管理的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思想实际而决定的。它不仅体现出社会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独生子女群体终身教育管理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证。

1.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独生子女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领导力量。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等终身教育,使独生子女群体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独生子女群体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2.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独生子女群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独生子女群体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独生子女群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着力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增强独生子女群体终身的遵纪守法观念,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精神。

这些内容的拓展,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主题,体现了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要求,也反映出对一个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要求,要完成对独生子女群体终身教育管理的教育任务,必须探索新的形式、新的途径,才能不断增强独生子女终身教育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完善终身教育管理理念。

三、加强和改进独生子女群体终身教育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利用舆论力量增强责任教育

舆论不要仅仅单纯为了吸引眼球而肆意宣扬某些大学生道德滑坡、漠视社会、淡化人生责任的事件,而忽略事件的诱因、从中应该吸取的教训、应对措施等能够体现媒体积极价值的事情。新闻媒体、政府部门应对正面的负责任行为给予广泛的宣传报道与适当的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正面引导独生子女群体向他们学习,激励他们自觉地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只有社会各级工作者增强了责任意识,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做出了表率才能给全社会起到一个模范作用。而且,社会应该对不负责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与谴责、以至处分,否则形成的道德环境就会受破坏,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会扭转。只有这样奖惩分明,才能营造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人人讲社会责任感的和谐社会氛围。

(二)全社会增开生活实践教育课程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命题,它强调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其实课程也可以理解为生活,创新课程的基本思路

创新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在生活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建构课程。生活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必须接受的教育,生活世界作为我们最根本的生长家园,是我们真正的家园。生活世界的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是课程设置所迫切需要的生活教育观。生活能力培养的基本精神是:以生活能力培养为基础,精心设计生活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及目标,建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工作各部分形成一个整体。注重独生子女群体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活能力的养成。

为进一步提高独生子女群体的生活自理能力,建议社会大学设置相关家政技能课程。比如开设有关家务整理、烹饪、初级服装设计定制、插花艺术等选修课程,更进一步的比如开设初级电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汽车保养与维护等选修课程。开设计算机安装与维护、办公设备使用与维护、摄像机使用与维护、制冷设备使用与维护等选修课程。同时为增强独生子女群体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在信息时代下获取信息进行终身学习、学会珍惜时间、学会与人交往、学会思考、学会文明礼仪,从而理解现实中的生活实际。

(三)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独生子女群体要有终身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意识,从“被动服从教育管理”到“主动自我教育管理”,依靠自身力量不断推动这项工作。要积极主动去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共处,培养其自主学习、生活和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进行终身集体荣誉感教育、强化慎独思想教育。

(四)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培养,独生子女群体更是如此。家庭教育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教育,具有亲切自然、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强调的是家庭要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助手,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良好根基。

根据调查显示,由于难以摆脱对家庭的情感依靠和经济依靠,家庭对独生子女群体的价值观念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家庭的亲缘性和依赖性使得家庭教育较其他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独生子女群体的家长,在实施家庭终身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既重视对独生子女生理的关怀和智力培养,又重视对他们的道德品质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一方面,要善于赞扬他们理解力强,接受新事物快,有较强的自尊心等优点;另一方面,不过分宠爱,无原则地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偏袒其过失。要教育他们克服固执、任性、怕挫折,批评不得等不良心理,既要提供给他们足够生活保障,又不要过于溺爱,使他们养成超前消费的不良行为。健康的家庭教育,会使独生子女对他人具有爱心和同情心,懂得尊重他人,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父母要关注自己孩子的真正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理解而不溺爱、民主而不放任、疏导而不压制,真正做到严有度、爱得法,努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等良好品质,锻炼其坚强意志,培养其健全人格,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另外,家长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时时处处做表率,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总之,家庭是培养子女成才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五)发挥社会教育的补充作用

社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多主体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它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精神产品和精神食粮,可以提供社会实践基地供学生实际锻炼,可以有效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空白,丰富其内容。因此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首先,要优化社会大环境。独生子女群体的终身教育管理问题研究是一项综合的社会性工程,应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威信,以良好的党风影响社会风气的好转,为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次,伴随着外资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吸收,西方价值观乘势涌入并产生影响,与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冲撞,引发了社会结构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调整与变化,因此,我们要在提高他们主体素质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在扬弃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继承我国古代传统价值观及西方价值观中的积极成分,抛弃其消极成分,结合我国新的经济形势、新的思想态势,形成崭新的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梅汝莉.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教育多元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J].爱满天下,2006,2

[2]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研究报告[J].青年研究,1997,6

[3]托尼.法尔博.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家庭[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100

[4]陶庆林.和谐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融[J].文教资料,2006,7

解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策略 篇7

关键词 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问题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121-02

中国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将近1亿” 。如今处于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物质丰富,大众流行文化、信息技术和和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社会变迁和转型期的矛盾困惑,无不反映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并对成长中的一代独生子女们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给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所谓适度原则,是指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予过分的爱和照顾。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长代劳;在物质供应上,不过度满足等。全面原则,是指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一致原则,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的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民主原则,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搞“家长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搞一言堂,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嚴格原则,是指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孩子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质,只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

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伙伴,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几乎所有的有关研究和专家都认为独生子女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社会性。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与周围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参与社会的能力;缺乏在社会环境中应变的能力。因此强化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是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独生的环境中容易形成的弱点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要多给独生子女提供社会生活,孩子二、三岁时就希望有儿童伙伴,独生子女这方面的要求就更强烈,希望进入他(她)们的“儿童社会”“儿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孤僻、不合群。因此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向孩子提供年龄接近的小朋友,给孩子提供他(她)们的社会生活。为此,可带孩子去串门,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带孩子到儿童乐园去游戏:也可尽早将孩子送进托儿所、幼儿园,让孩子去广交小朋友,扩大其社会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关在家中,使其离群索居。

四、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干,不要包办代替。独立自主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应给独生子女多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尽早鼓励其自我照顾,稍大一些,可交给孩子一些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完成得好,要鼓励、表扬,促使其增强自立、独立的积极性。从小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主活动能力。所谓自主活动,就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创造性。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适度地进行挫折教育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的弱点,应对独生子女进行适度的逆境教育,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锻炼,使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独生子女对于千千万万个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只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却意味着整个未来,因此谁懂得怎样更好的教育独生子女,谁就赢得了未来,谁就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总之,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在独生子女的个性形成过程中,家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家庭教育赋于了孩子一生的心理基础,良好的性格受益终身;而不良的性格,则后患无穷,影响儿童的正常成长,甚至造成心理的畸形发展,导致心理变态。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遵循现代的教育原则,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促进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营造融洽的家庭心理环境,帮助孩子健康、活泼、快乐的成长。

上一篇:PKI体系下一篇: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