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运用十篇

2024-08-06

教学机智运用 篇1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能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教学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 并做出符合各种具体教学情境的教育决策和付诸实施的能力[1]。教学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一、教学机智需要教师思想和心灵的准备

教学机智的行动无法事先计划, 要想将它变成一套技术或技巧, 以便在实际的情境中连贯地行动, 这是不可能的。马克斯·范梅南教授认为教学机智是“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随即应变的细心的技能”[2], 是教师在思想和心灵上为课堂教学准备的结果。它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学习和反思中发展成熟。正如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3]。因此, 作为英语专业教师, 对语言的理解和领悟稍显薄弱, 专业知识的驾驭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候能迅速做出回应, 并能和全体学生进行一些简单对话, 那课堂的气氛和效果应该会更好。

二、教学机智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本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曾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 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也是新课标所强调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好教师很容易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 并具有很好的调控能力, 他在教学上的敏感性和对学生的问题的感受能力, 能够适时地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和困难, 培养起他们的兴趣和信心。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使知识充满活力, 不能使知识僵化, 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3]真正的教学机智也应该在于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智慧。

教学案例:一位教师给八年级学生讲“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她用自带的水果和榨汁机一边演示, 一边用英语叙述榨果汁的过程, 最后她邀请一名学生将榨出的果汁送给一位评委品尝, 学生默默的将杯子递给评委, 评委说“Thank you!”学生转身, 默默地走回座位, 教师W说:“Let’s go on with our lesson.”教学活动按照她的设计继续进行。

是教师备课时就没有设计送果汁这一环节, 只是课堂上临时想到呢?还是只设计了送果汁的行为, 而没有设计相应的对话?那送果汁这一环节对于学生的语言生成有何意义呢?即使教师事先没有预设, 对于评委的表示, 教师能无动于衷吗?

反思教师让学生给评委送果汁这一环节, 有三种情况值得思考:一、是教师事先设计了送果汁这一环节, 但没有设计对话;二、是教师临时增加了这个环节, 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但没有想到评委会说“Thank you!”, 教师没有心理准备去引导学生说“You’re welcome!”或“Not at all!”;三、是教师临时设计送果汁, 但根本就没有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 更没有注意评委的反应。无论是那种情况, 都反映出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 忽略了学生的学, 只重形式, 而忽略有效性;对课堂教学缺乏整体的把握, 同时也表现出教学机智的不足。其实, 如果加上语言设计或对学生的引导, 送果汁这一环节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真正参与学习活动, 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目标语言的特点和内涵, 达到学以致用。如同加拿大教育学专家马克斯·范梅南教授认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精神上成熟的结果, 是教师为掌握专门知识和养成与儿童交往的技能而做了大量工作的结果”[2]。

三、教学机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俗话说“教无定法”。真正有效地课堂教学就是能不拘一格, 根据课堂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大化。

教学案例:三位英语教师在同一个班讲同一课, 轮到第三位教师时, 她走进教室直接问学生“Do you know me?”。学生回答“No”。教师接着说“That is to say‘Are you familiar with me?’or‘Am I familiar to you all?’”学生回答“No”。教师笑着说:“I’m your new teacher, Lucy.I think you will be familiar with me later.”。学生们轻松地笑了。听说, 她也是在课前几分钟才改变通常所用的开课内容, 以这种轻松对话的方式开课, 机智的引入了本节课新单词‘familiar’。既检验了学生在前两节课的学习情况, 又设计了一个耳目一新的开场白。

教学机智虽然表现为教师灵感的瞬间闪现, 但它却是教师教育思想、情感态度、知识水平长期融合的产物, 体现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3]教师具备了系统的教育思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扎实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功底、解决意外事件和组织教学的宏观调控能力, 就会在实践中培养起对教学的敏感性、洞察力和自信心, 教学机智就会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正如肖川教授说“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 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4]。

摘要: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论文通过分析三位教师的教学案例, 指出教学机智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进一步强调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研究和反思, 正确运用教学机智, 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机智,课堂教学,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李子华, 教师的教育机智及其培养[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2][加]马克斯·范梅南著, 李树英译,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 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雷玲, 名师教学机智例谈 (数学卷)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教学机智运用 篇2

所谓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 灵活的思维, 果断的决策对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反馈作出有效的反应和机敏的处置, 以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启学生的思维才智, 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的机敏性和应变力, 以求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概念得知, 教学机智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创新思维。它所追求的就是思维的直觉性、多向性和创造性。而这一点也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对教师的根本要求。由此可知,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过程中所特有的心理品质, 这种品质往往可以成为点燃创新教学的思维火花。

1 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特点

课堂教学机智, 往往要求教师充分运用教育学, 心理学的知识, 对教学内容能灵活运用,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偶发情况及时、巧妙、灵活地进行处理。数学以其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抽象的思维特征区别于其他学科。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机智除了具有一般的随机性、灵活性等特点外, 还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诱导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 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也是课堂教学机智的本质特点。启发诱导就是根据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 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 调动已知去认识未知, 教师的机智往往表现在由近到远, 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地去开拓学生的思路。

比如我在讲等比数列这一章时有一道例题, 算银行贷款的利息问题, 银行贷款是复利, 要分段去分析, 由于每年都要把利息加上作为第二年计算的本金, 学生往往算错, 看到题就觉得很深奥复杂, 不想动脑思考, 后来我把这内容和高利贷联系起来, 先讲了一个真实案例:家住扬州老虎山路某处的一家三口人打开煤气紧关门窗一起自杀, 原因是儿子喜欢上赌博, 借了高利贷, 利滚利几年下来据说累计起来要还近百万, 后被高利贷逼债, 他根本无法偿还, 只好四处躲藏, 家人也受到威胁不得安宁, 最会逼得全家服毒自杀。学生听了一片哗然, 原来借高利贷是这样可怕啊, 我这时趁机提出问题, 为什么借高利贷这么可怕, 这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学生一下就有了计算的兴趣。假如说高利贷是6分/月的利息 (这是高利贷中最低的) , 就相当于年利率是72%, 这远远高出银行贷款利率, 假如他借了5万, 高利贷利息的计算方法是利滚利, 即复利法, 第一年他该还多少利息?那到第二年又该多少呢?同学们都积极计算起来, 这最少的利息一年下来就已经翻倍了, 而且越到后面利滚利就翻得越快, 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高利贷的危害, 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因为借高利贷而倾家荡产。于是我又回到书上的例题,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推导总结出了等比数列贷款利息的计算公式, 由于刚才的推算, 同学们就不知不觉已把公式理解记住了, 轻松完成了教学内容。同时也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沾染高利贷, 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教育。

1.2 灵活性

教师为了讲一节课, 课前会做好充分准备, 查阅资料, 分析教材, 准备得非常充分, 但课堂上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形总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瞬间做出果断的判断和机敏的反应。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智力定向能力, 对学生活动的这种敏感性, 以及依据学生新的活动, 特别是意外活动, 迅速做出反应并能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称之为“教育机智”, 如何巧妙而机智地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教育机智的重要方面。

例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中, 讲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 我就在课前用剪刀剪了许多的图形, 这些图形可随手进行对折, 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轴对称的含义, 把死板的知识变活了。辨析了许多图形后, 一位学生举手问了一个问题: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一听这问题提得很好, 虽然不是教材上的内容, 但学生提出来了, 深入讨论倒有助于理解定义, 于是我立即表扬了提问题的同学肯动脑, 不拘泥于书本知识, 又当场剪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图形对折给同学们看, 然后把问题交给同学们讨论。

学生:我觉得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刚才把它对折后, 两边的图形没有完全重合, 不能对称, 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很好, 观察很仔细, 正想讲解。另一个同学手举得高高的提问道:我觉得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只要把这个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 拼在右边的这个三角形上面, 图形就能完全重合了。我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提得太好了。

师:好像也有道理, 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了, 两位同学都非常优秀, 善于思考, 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要是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 那多单调啊!哪位同学的观点更接近真理呢?同学们再想想说说理由。这下课堂气氛空前热烈,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起来……

学生:因为那个 (对折后剪下来的) 三角形移过去以后, 不再是平行四边形了, 而是一个长方形, 已经被改装了所以, 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认同, 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理……

由于教师不是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 而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激励, 以亲切、富有智慧的语言引导学生, 真诚地呼唤课堂上更多的声音, 让学生保持一种轻松的、没有压力的、愉快的心情学习, 讲错了教师也不指责, 而是加以鼓励,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即时辨析, 很好地理解了定义, 而且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严谨, 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日渐提高, 学习兴趣也更浓厚, 在教学中, 虽然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 但却由此给教师以教学灵感。

1.3 趣味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 也常常表现出一种审美的趣味, 教学时只有在“趣”字上多动脑筋, 教出意趣、情趣, 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 才能产生最佳的美感效应。在讲集合的交集概念时, 我做了一个猜姓氏的游戏,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3张大纸片, 如A纸写上王、张、赵、吴、李、江、陈、于、姜、杨。B纸片写上丁、王、朱、吴、江、孙、钱、许、徐、蔡。C纸片上写上赵、孙、刘、江、唐、田、宋、王、汤、郭。然后教师有意识的叫一个姓吴的同学站起来, 拿出其中一张卡片, 问他的姓在不在这张卡片上, 回答是还是不是, 再拿出另一张卡片, 同样的问题回答……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就知道他姓什么了。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看老师表演, 当猜对了时, 大家都发出了惊叹声, 老师真神还会算命呀。这时老师就给他们解谜, 这就是运用了我们今天学的交集的概念得出的结论, 如果你对AB点头, 对C摇头, 说明你姓氏既在A上又在B上, 是AB的公共部分, 也就是交集部分可能是王、江、吴, 而不在C上, 说明你的姓氏不可能是王、江……看这是不是我们今天学的交集的运用, 所以它并不是我瞎猜的。这下同学们对这节内容特别有兴趣, 保质保量、兴趣浓厚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所以应该让课堂充满愉悦的情趣, 充满美妙的回味, 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葱茏绿洲, 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靓丽风景, 就是教育本身的要求。

2 课堂教学机智的意义

2.1 有的放矢地调控教学

教学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形, 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及时地予以调控, 老师通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既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又强化突出了教学中心。课堂教学机智的运用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机巧的调节上。这种反馈调节决不是简单的错误评析, 而是针对学生临时发生的思维障碍所采取的创新性处置措施, 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能认识错误, 还要能多维度的分析错误。因此, 灵活的机智调节尤其能体现出因势利导, 顺水推舟的效果。一般来说, 学生在反馈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学生现有的数学思维结构不适应拓展新的数学思维结构的需要而产生的。这就需要教师能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反应, 发现他们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继而对教学作出灵活机巧的调节, 引导学生能创造性地从正反两方面去认识问题。而灵活的教学机智能使课堂教学起到化平淡为新奇, 化消极为积极的作用。

2.2 创设轻松氛围

数学其实是一门具有理性美的学科。学生们往往不能欣赏这种美。在他们看来, 那些数字、规律和法则都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在这枯燥而紧张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能适当加一些得体的幽默, 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不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甚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幽默精神。比如当你正在给学生讲课, 学生正听得入神的时候, 突然一个学生不小心把饭盒掉到地上, 啪地发出撞击声, 遇到这种情况, 我常会夸张地说:“请不要制造恐怖事件, 我好害怕吆。”在学生的笑声中, 打破了尴尬的局面, 那个学生也受到了教育。还有一次上课有位同学悄悄嗑瓜子, 我故作很吃惊状说:“听听, 我们教室是不是引来了老鼠, 有咔咔咔的声音呢。”那位吃瓜子的同学立马脸红了, 停止了吃, 这样既保护了同学的面子, 又拉回了学生的注意力。以上几例可以看出, 教师的教学机智, 不仅能妥善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化解课堂中出现的尴尬局面, 而且, 教师的幽默机智能给学生带来欢乐和笑声, 这样的教师也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喜欢。愿每一位教师都拥有教育机智, 做智慧型的教师, 为教学添光添彩。

2.3 释疑解惑, 启迪学生智慧

学生学习时, 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 使思维受阻, 此时教师应及时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架桥。在教学中, 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契机, 充分把握引导的时机, 则是一个数学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 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反应, 发现他们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就能对教学作出灵活机巧的调节。

摘要:为适应课程教学, 教师恰当的运用教学机智在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课堂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处理有关教学偶发事件和对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反馈作出有效的反应和机敏的处置的能力。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 教师应具备敏捷、冷静、准确判断的能力, 更要有恰到好处地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不仅从中学到知识, 更能学到教师的智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机智,课堂教学,数学课堂,兴趣,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机智的运用规律探索 篇3

一、应对自身教学失误的机智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尽管殚精竭虑、全面周详地预设了教学的各个环节、细节,但课堂的动态性和时间的有限性特点决定了教师的预设并非万无一失,在一些细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出现失误并不奇怪,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正确对待失误的态度和处理失误的策略方法。对学生的坦诚体现着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也有反应迟钝的时候,也有粗枝大叶的地方,也有犯低级错误的节点。真实地流露教师的失误与不足,并不影响教师的主体主位,相反有时候却能带来意外的惊喜,正如食物的霉变催生了酿酒技术,希腊农夫的锄头让断臂维纳斯成为美的不解之谜一样。有一次,笔者在黑板上随意写了一段话,把骑马的“马”写成了“码”,学生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一下子指了出来。笔者夸张地叹了口气,做出无可奈何的表情。“同学们,在粗心这一点上,老师比你们有过之而无不及。连‘骑马’都不知道,怎么知道‘骑驴’呢?古人说‘当仁不让于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看来确实如此。”一阵会心地大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机智化腐朽为神奇,在学生不知不觉中消弭了教师的尴尬与难堪,让错误信息变成了教学的有效资源。

二、应对学生失当行为的机智

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一新生成的过程中,各种无效生成会像有效生成一样“咸来问讯”。无效生成对教师正常的课堂教学会造成干扰和困惑,教师是不希望这种生成的,但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学生的失当行为是这种生成的一般表现形式,诸如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做小动作、搞恶作剧、睡觉等。面对这诸种情况,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从容镇定,化矛盾于无形,以保证课堂秩序的安定和教学过程的实施。睡觉是学生中最司空见惯的现象,有个别学生似乎乐此不彼,早上第一二节课也睡觉。对这样的学生批评是无济于事的。笔者曾经遇到一个学生,刚上初一第一周开始,就发现他经常睡觉,多次提醒,耳提面命,其仍然我行我素。有一次笔者走下讲台,与学生近距离讨论问题的时候,他竟然打起了鼾声。笔者忽然心生一计,幽他一默,看效果如何!乘他没有察觉的时候,把他从座位上拉了起来,疾言厉色,声音提高了八度,大声吼道:“死瞌睡,你为什么要欺侮这么小的同学?有本事你冲我来啊!”学生显然被吓了一跳,但懵懵懂懂。笔者不管不顾,继续大声呵斥:“请你快点滚出教室,不要影响同学学习,再发现你这样捣乱,欺侮小同学,对你不客气。”学生有的微笑,有的哈哈大笑,而这个学生梦中初醒也不知所措,面带愧色。笔者努力做出亲切的样子,笑着抚摸他的头说:“好了,瞌睡已被我赶跑了。下次他如果再来欺侮你,要么你打110报警,要么你报告老师,再不要被他牵着鼻子走。”以后的日子,笔者再也没发现他在课堂上睡觉。幽默和教学机智如影随形,像一对孪生兄弟,它源于宽容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当这种心态和情绪经常保持的时候,教学机智就会源源不断。

三、应对教学坏境突变的机智

教学坏境突变,是指未来干涉事件的发生导致课堂教学坏境的不协调。它不是由师生主观引起的,而是由外界某些偶然因素干扰引起的,对于这类事件的处理,同样需要运用教学机智。记得有一年秋季开学,新生入学不久,恰好上朱自清的《背影》,笔者正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望父卖橘”这一段,突然一位乡下老人推开教室门,大声喊着:“生五子,快来取馍馍。”所有的学生停止了朗读,屏住呼吸,一起注视着这位老人。只见教室后边的一位高个子学生难为情地站起来,向笔者投来祈求的目光,笔者示意他出去快点拿东西。从年龄上来看,他们应当是祖孙二人,学生从老人手中接过盛馍馍的口袋,对爷爷看也没看一眼,慌里慌张地回到座位,在同学的嘻笑声中低着头一言不发。他分明在抱怨爷爷擅闯课堂,让同学笑话。这同《背影》之中“我”的思想情感多么相似!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同学们,大家一定在嘲笑这位老人不懂规矩,其实你错了。这是一位具有真挚爱心的老人,我们没理由嘲笑他。我们应该感激他、敬爱他。大家之所以嘲笑他,是因为无知,是因为对爱的漠视和不理解。许多时候,当我们发现自己理解了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已经对他犯下了过错,这会让我们遗憾,让我们后悔。朱自清正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作《背影》的。现在请大家怀着敬意重读《背影》一文,结合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深刻反思,怎样才能理解父亲、母亲,以便减少将来的遗憾和后悔。”学生的思维很快就回到了学习探究的轨道上。

四、应对学生意外回答的机智

生成性课堂具有开放性特点,由教案到学案的变化是一个“否定之否定”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呈现出发散性、辐射性、批判性等特点,这是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而且要具备巧妙、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机智处理问题的能力。来自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大多数应该在教师的预设之内,超出预设之外的问题或多或少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正确运用教学机智就能化解超出预设之外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超不出三维目标:如果是纯知识的问题,借助工具书、参考书和网络,师生可以共同解决;如果是方法能力问题,这就不是对与错的判断那样简单,善意地指出其不足,热情地肯定其长处,只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如果关涉到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教师的回答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尺度标准,旗帜鲜明,或肯定或否定,不拖泥带水。

总之,教学机智规律的探索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待于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一孔之见,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就不错了。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机智典型案例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3]GHB1217】的核心研究成果)

教学机智的运用案例 篇4

我校目前问题比较多,即所谓“积重难返”。本人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供校领导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谅解。

一、教育方面

(一)学生管理

1、对严重违纪的学生,该处分的不处分,该开除的不开除,严重损害了校风校纪。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怕开除学生后收不到学费,影响学校经济,这也反映了部分校领导的办学理念有问题;二是有些学生走了上层路线,使自己被“妥善处理”。如电0852班的王朝,因严重违纪被学校开除后不久又回到原班,令人不解。我认为从办学者的责任和学校长远利益的角度必须严肃校纪校风,这与一个企业不顾长远利益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道理是一样的,我校的不良声誉证明了这一点。

2、对学生缺乏生命的关怀。现在常州市许多职业学校都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我校曾经也设立过心理咨询室,但因领导不重视而名存实亡。我认为为了教育事业,为了我校的长远利益应该从严管理学生,按规章制度办事;恢复心理咨询室,引进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充当辅导教师,使我校学生在青春期心理变化时有人进行疏导。

(二)班主任管理

我校领导明明知道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但就是没有真正的措施,导致大部分班主任积极性不高,造成班风差,学生违纪率高。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班主任待遇过低,津贴每月150元,一般学校都在500元左右,优秀班主任奖励100元。二是赏罚不分明,班主任做得好不好区别不大,甚至有几位中层干部班主任做得一塌糊涂也没有影响他们的仕途。三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至今没有设立德育工作机制,包括德育工作研讨、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奖励等。四是以没钱的借口取消了每任班主任有一次旅游的待遇。我认为学校领导要树立育人第一,教书第二的思想,成立学校德育工作委员会,重点研究我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至于班主任工作制度我校已有,只要作适当地修改即可。

(三)学生预就业

教育部规定职业学校的学生可提前一年顶岗实习,这个规定本身就是错误的。它违反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过早地把学生推向社会,严重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学生正处在受教育的年龄,应该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及文化熏陶,以便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已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共识,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证明!现在教育部长换了,已开始转向。教育部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周绿林指出:“我们要摒弃两种观念:一个是摒弃那种在发展高职教育中片面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知应会为度,片面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职业性的短视观念,把高等教育办成技能培训。另一个是片面彰显所谓的高教性,沿袭普通的本科模式,照搬学科性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学生预就业高职提前到第八个学期,甚至第七个学期,中职提前到第四个学期,许多重要的专业课学生都没有好好学。说好听点是不负责任,说难听点是作孽!更有甚者,为了使学生提前预就业,颠倒教学基本规律,把基础课挪到后面去上,把专业课挪到前面来上。这种做法与农民无异,我几次产生想控告领导的冲动。我认为必须马上改变这种做法,按教学的基本规律组织教学。学生的预就业高职安排在第十个学期,中职安排在第六个学期,让学生在校多学一年,以便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虽然会有许多人反对,但这是教育的责任和发展方向,我校可以走在前面。

二、教学方面

(一)我校目前的教学主流是儿戏。大部分学生知道平时上课不用认真听,作业也不用认真做,因为到考试时老师自然会把考题发下来,只要稍微背背就行了。不行补考更容易,再不行毕业补考只要抄一遍就行。其原因是校领导不真正注重教学质量,平时提倡的教学改革和抓教学质量那是忽悠人的,并多次在大会上厉声质问教师,为什么不及格率这么高?这种暗示教师们心领神会,不再注重教学质量。这使得教风和学风日益下降,造成今天的状况。其原因是领导不是把学校当学校来管理,而是把学校当企业来经营,怎么省事、省钱怎么做。我多次向校领导提出,他们推说其他学校也这样。其实这种情况在职业教育行业中只是少数,大多数职业学校还是注重教学质量的,如刘国钧职教中心就非常重视教学质量,这使得它的招生和就业非常好。我校领导在教育教学方面已堕入到向差的看齐的地步。毕业补考放水的现象不改变,所有的教学常规管理都变得毫无意义。必须改变!

(二)第七学期的体育课不知什么原因全部砍掉,实在荒唐!一个学校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规律都不遵守还办什么教育?!

(三)我校的教研活动极不正常。平时的教研活动要么不进行,要么大家坐下来扯扯蛋,很少大家坐下来研究一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是大家都看出领导好形式主义,真正搞教研活动还被人笑话。等到要评估了,就大量伪造材料。这样做似乎我校也混得不错,但造成形式主义在我校盛行。我认为就以上的问题只要按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做就行了。

三、专业建设方面

(一)专业开设趋势

我校专业建设受制于费用紧张,但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就业前景好、教学成本低、面向服务行业的专业,如市场营销、物流、连锁经营等。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率将越来越重,我校应顺应这个潮流。而我校领导开设专业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感,并没有遵循这一原则。如无缘无故停办物流专业;2006年就有人提出办城轨专业,直到去年才开设。

(二)专业建设问题

1、专业建设对职业学校来说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又是头等大事之一。我校2009年就制定了专业负责人制度,是我在职代会上提的提案,但耐人寻味的就是不执行,我多次向校领导提出要切实推行,但校领导就是不接受。我认为应立即推行该制度,进行公开竞聘,使我校专业建设纳入正轨。

2、现有专业许多设备闲置。如自动焊接机,据说没人会用,这价值上百万的设备闲置在那里,造成巨大的浪费。我校焊接专业的名称是“焊接自动化”,可学生学的仍然是最基本的手工焊接,专业名不副实。为了提升我校焊接专业的内涵,应启用自动焊接机。办法有三:一是送教师出去培训;二是重金鼓励教师攻克该项目;三是聘请专家指导。还有检测设备、原来的教学实验设备等,都应该清理启用。

四、管理方面

我校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有章不依,领导缺乏依法行政的观念。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比较齐全的,这倒也不是校领导好规章制度建设,而是因为各种评估的需要,评估完了,就束之高阁,平时管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尤其是领导往往自己破坏自己订的规章制度。如校务公开条例、职代会条例、学生管理条例等。那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造成我校管理混乱。我认为只要把我校所有的规章制度清理一下,需要修改的修改,其他的按制度管理就行了。但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度肯定很大,校领导这方面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但校领导在重大决策时只要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在综合多方意见后再做决定。这样做虽然会增加决策成本,有时甚至很高的成本,但是可以大大减少决策错误,这已被历史所证明的。另外在制定和修改规章制度时要考虑到我校是教育单位,不能照搬企业的规章制度。以前我校曾今这样做过,效果很不好。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不是机器,弹性很大,如教师晚上要备课,班主任遇到学生有事随时要来处理,这些都不能算账。要是像企业那样计较作息时间,教师会觉得不公平。重要的是教师情绪不好,会把它转嫁到学生头上,严重影响教育。因此懂教育教学管理的领导非常注重营造一个宽松祥和的环境。我认为我校的规章制度应主要参照江苏省职业学校管理条例更合适。

五、招生

招生是我校的头等大事,关系到我校的经济命脉。但校领导对这事习惯于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多次向他们提出要按科学的方法来做,他们就是听不进。这种非理性令人困惑,导致我校的招生每况愈下。我认为就我校目前的情况,应成立招生特别小组,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招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研究的结果来制订招生策略,并做好计划、实施、调控、总结各环节工作。做计划时,重点是制定招生策略,即怎样招;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情况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招生结束时要求各招生老师及时以书面的形式总结自己在招生过程中的得与失,并反馈招生市场的信息,以供下次制定招生计划时用,这样才能使我校招生损失降到最低。

以上只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个人观点,可能有错误或不当之处,但我有勇气就以上问题与学校任何人当众PK.。

教师的教学机智 篇5

一、正误的教师机智———促学生准确获知

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 这就是学生“无错”原则, 但是无错并不等于不纠错, 教师机智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从错误转化为正确, 获得准确的知识。

教学片段1:一段有几句话。

师:同学们, 读读《葡萄沟》第1自然段, 看看有几句话。

生: (默读后) 这段有三句话。

师:同意有三句的, 请举手。 (几乎全班学生都举手)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是四句话。 (这是错的)

师:你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很好!这样吧, 你推荐3行同学朗读这段, 每行读一句, 你就读第4句, 好吗?

生: (三行学生每行读了一句后) 老师, 他们都读完了, 我没有读的了。

师:你很认真听他们读, 知道为什么你没有读的第4句吗?

生:我把“五月有杏儿, 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 到了九、十月份, 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这句看成两句了。

师:你发现得很准, 为什么看成两句呢?

生:我把逗号看成句号了。这段有3句。

师:对了!不管是哪月, 都是说水果丰收了, 所以用逗号。

这个片段虽说只是个简单的, 解决个体的问题, 但教学机智表现在, 遇到似乎不会出现的不同意见, 要冷静巧妙地处理。在绝大多数学生都对的情况下, 教师并不放过个别不同, 而是鼓励不同。出现分歧后, 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 尊重不同, 表扬不同, 并给予推荐权, 舒缓了学生的自卑心态, 抓住这个学生要等待自己读的第4句, 就要认真听前3句的起止的心理, 实际上是启发孩子自悟自明, 在体验中发现错误之处, 准确获知, 恰到好处。这比采取让学生坐下再想想、举手表决、教师告诉的简单处理要好得多。

二、破难的教师机智———开启学生思维

教师备课定要备难点, 课堂要突破难点, 破难是显示教师机智的功夫处。在学生难点出现时如何应对, 既突破难点, 又能开拓学生思维, 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

教学片段2:用“跳”组词。

师: (板书“跳”) 谁能用“跳”字组个词语。

生: (纷纷举手) 跳高、跳远、跳绳、跳皮筋、跳水、跳伞……

师:你们这些“跳”都是用什么跳?

生:都是用脚跳。

师;对呀!从字中哪儿能看出用脚?

生:跳字是“足”字旁。

师:汉字确有表意的功能。但是不是“跳”都用脚啊?现在希望同学们再用“跳”组词, 但不许用脚跳。谁能组? (生面面相觑, 没有人举手, 料想不到。)

师:看来同学们有困难。我帮帮你们, 请看我做个动作 (用手在左胸轻轻地摸了一下) 。

生: (心领神会) 心跳。

师:好极了!不用脚的心跳。还有吗? (再引扩展)

生: (指自己的眼) 眼跳。

生: (指自己的手腕) 脉搏跳。

生:跳棋。

师:真好!手都上来了。看来, 汉字的偏旁表意在发展。

当教师提出不用脚也用“跳”组词时, 学生遇到困难了, 此时, 怎么办?正是需要教师的应对机智。如果放弃, 当然不行, 教师直接告诉“心跳”等, 用灌输的办法, 越俎代庖, 也不好。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启发, 于是, 我采取以动作启迪, 用体态语言, 只引不发, 开而拂达, 指路不带路, 给学生思考表达的空间, 去寻找自己身上既在“跳”又不用脚的部位, 并用恰当词语表达, 取得破难的效果, 不仅获得结果的优效, 点拨汉字字义发展的知识, 而且, 达到思维过程的优效。

三、亲和的教师机智———开讲拉进师生距离

每当开始上课, 特别是我经常应邀借班上课, 而且台下有许多听课老师, 我与学生初次见面, 素不相识, 生疏的面孔往往会造成学生紧张、好奇、拘束, 情感距离疏远, 不利于教与学。此时, 如何尽快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开讲如何拉进师生距离, 学生如何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就需要教师的亲和机智。

教学片段3:我在沈阳珠江五小四年一班上的作文课。

师: (我与这班学生素不相识, 刚刚见面。) 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什么吗?

生:学作文。

师:你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这是实话。我是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嘛!我说三个字谜, 猜一猜我的姓名。我的姓是“我走在岔路口”。

生:是“赵”。

师:我的名字是“北京的上空有日头”“王山而凑一凑”。

生: (学生纷纷在桌子上猜写) 您的名字叫“景瑞”。

师:猜对了, 你们真聪明!怎么称呼我?

生:赵老师。

师:还有别的称呼吗?

生:我非常惊讶, 给我们讲课的居然是个“爷爷”。

师:真亲切!你为什么把我称作爷爷呢?

生:因为我看您已经有白头发了, 看起来很老了。

生:我听过一句话:真人不露相, 我猜您的头发可能是染白的。

师:哈哈, 你有判断!不过, 我可没染头发。就是染也应染黑, 哪有染白的? (众笑) 怎么形容我有白发呢?

生:白发苍苍。

师:我还有黑头发呀!将来才会“白发苍苍”, 这是努力方向。 (生笑)

生:是“黑白相间”。

生:是“黑里透白”。

师:我头上的黑发白发并不分明, 用哪两个字表示更准确。

生:雪白。

师:没那么严重。

生: (笑) 斑白。

师:头发有病啦!

生: (笑) 花白。

师:很准确。还有什么称呼?

生:赵先生。

师:对!我比你先生出来的。 (大笑)

生:赵教授。

师:你看我瘦吗? (笑) 我开了个同音字的玩笑。你们再猜猜, 我最喜欢你们叫我什么?

生:朋友。

师:对极了!我们就是朋友嘛, 加上我的姓, 一起称呼我。

生: (齐) 赵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开始上课。

万事开头难, 开讲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 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它看不见, 摸不着, 时时刻刻离不了。亲其师, 信其道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课前的教师亲和机智绝非无关紧要。多年的实践, 我悟到几点规律:1.从教师自身选取有趣话题与学生交流 (教师姓名, 称呼) , 使学生喜欢, 消除心理障碍。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达, 以亲合、幽默的态度与其对话, 拉近情感距离, 放松心态。3.在交流的过程中, 不丢语文学科的特点, 随机训练语言 (猜字谜, 准确用词) 。

四、“现挂”的教师机智———借机渗透学习方法

课堂上, 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预设教案中也没有, 教具、课件都没有准备, 时间也不允许你长时考虑, 如何处理?让它溜过去, 这往往会失去难得的教学资源, 这时如果教师注意运用“现挂”, “现挂”是相声界顺手拈来现场事物的巧妙包袱, 即随手拈来的现场教学资源, 借机渗透学法, 即会化难为易, 柳暗花明。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教学片段4:一次, 我在上作文观摩课, 台下是刚刚认识的几十名小学生。孩子望着我这个身材高大又生疏的老师, 略带惊异, 紧张。

师: (微笑) 你们面前的老师姓赵, 大家说说赵老师的身材给你们什么印象。

生: (异口同声) 高!

师:谁能具体地形容赵老师怎么高哇?

生:赵老师高极了!

生:赵老师特别高!

生:赵老师非常高! (学生看来不太会具体表达, 出乎我的意料, 我认为这是渗透说具体学习方法的好机会, 于是……)

师: (打趣) 篮球运动员姚明身高2米26, 我还是个矮子呢! (一片笑声)

师:看来, 这么形容身材高, 不太好, 不具体, 怎么办?其实, 我说姚明就是个什么好方法? (静了下来, 仍没有举手的, 也出乎意料。)

师: (我迅速观察了现场全班学生的身高, 请全班最高的和最矮的两个学生上台, 站在老师左右。这样现场情况的直观, 学生心神领会, 纷纷举手表达。) 观察后, 谁能再具体说说赵老师的高?

生:班上最高的同学才到老师的肩膀, 至于最矮的嘛, 刚到老师的腰, 赵老师真高呀!

师: (顺势点拨) 你们看, 不比不知道, 一比吓一跳, 一比就知道!这是怎样的方法呢?

生:比较的方法。

师:对极了!大家还能找到其他比较物吗?再说说。 (学生指挥老师的活动场面出来了)

生:您手触灯管边。

生:您进门试试。

生:您摸摸黑板上边沿。

师:写写我怎么高吧!

生: (习作后表达) 赵老师不用踮起脚, 手就能摸到灯管, 我蹦起来也够不着。您太高了!

生:教室门已经很高了, 可您进门还要低头弯腰呀!

……

师:一比较观察, 我的特点就显出来了, 也就写具体了。

此片段以现场观察自己, 描写身“高”为题, 指导写具体。当学生看来不太会具体表达, 出乎我的预料, 我认为这是渗透说具体学习方法的好机会, 于是运用了手到擒来的活生生现场资源, 以打趣方式说道:“篮球运动员姚明身高2米26, 我还是个矮子呢。”引出悬念, 巧妙地为比较埋下伏笔。又让全班最高的和最矮的学生上台, 站在老师左右的表演, 不留痕迹地揭示了比较中的表达方法, 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接着, 放手让学生找比较物, 扩展训练, 又一次运用现场资源, 而且是学生在运用,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比较表达的技巧。现场事物到处有, 恰当使用就能变成鲜活的教学资源, 关键在于教师遇到问题, 不慌, 冷静下来, 善于发现身边有用的事物当资源, 迅速作出判断, 恰当运用,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当然, 要做到游刃有余, 需要多年的刻苦实践, 做有心人, 才能水到渠成。

五、评价的教师机智———发现、激励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是机智的重要方面, 因为每次评价都是针对学生当时的表现而做出的, 而且要迅速、恰当地做出, 学生不同, 教学内容、环节不同, 事先是不可能预测评价的, 所以, 这种应变能力往往成为衡量是否是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如何优化教师评价, 先来看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5:当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故事《狼来了》之后, 教师要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感想、启发, 出现了下面的课堂情境:

师:同学们, 读了《狼来了》这个故事, 你们有哪些感受呀!

生:骗人是不对的。

生:骗人没有好下场, 结果狼真的来了, 把羊吃了。

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生:骗人就是骗自己。

生: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

(下面这个学生的发言很独特, 出乎老师的意料。)

生:我觉得, 骗人不能骗三次。 (大家都感到突然)

师: (略加思索, 冷静) 按你说的, 假如我来骗骗你, 每次只骗两回, 让你受害, 你对我怎样看?

生:不好。

师:怎么不好。

生;太坏了。

师:是呀!学骗人行吗?

生:不行。

师:对!同学们, 读文章, 就要明主旨, 学做人。

师: (话题一转) 这个同学虽然读文章没有抓住主旨, 他的感受是“骗人不能骗三次”, 还有个优点呢?你们发现了吗? (生惊讶, 没有人举手。)

师:他虽然没有注意文章的思想内容, 但他是从哪个角度看问题的?

生:注意孩子骗人一次、二次、三次。

师:你真了不起!会发现闪光点。他注意了事情发展的次数, 与你们思考的角度不同, 很独特。值得同学们学习。看问题就要从不同角度思考。只是需要用在正确的方向。

这个片段中, 当某个学生说出“我觉得, 骗人不能骗三次”的意想不到的独特感受时, 很明显, 他的观点是错误的, 价值取向是不对的。对这突如其来的发言, 教师如何评价?

如果教师采取避开当场评价, 让这个学生坐下, 显然不好, 不光这个孩子茫然, 其他学生也失去一次受教育的机会。应该说, 这样做, 教师无教学机智。

如果教师直接批评孩子“你怎么能学骗人!”一棒子打入冷宫, 可能就此扼杀这个学生的今后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能遭到同学的冷遇, 其实, 这个学生并非要学骗人, 只是一种认识而已, 教师这样评价就未免有些武断。如果教师采取发动学生评议:“同学们, 你们对这个同学的发言有什么看法?”很可能出现群起而攻之的情况, 这样, 不仅会使这个学生从此抬不起头, 而且, 其他学生也未能从中学到独特的思维角度。

对于学生说出“骗人不能骗三次”的价值取向明显偏离, 而上面的教学片段, 教师的评价与众不同, 十分巧妙, 有以下几点评价机智值得欣赏:1.遇事教师十分沉着冷静, 不急躁,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尊重学生, 这是教师评价机智的情感前提。2.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要知道, 事情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 学生的表现常常是优缺并存, 教师既善于在学生优异发言中指出还须朝哪个方向努力, 又善于在学生错误发言中发现优点, 正如片段中教师针对“骗人不能骗三次”的错误取向, 一分为二,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换位办法使学生自悟观点不对, 这种做法是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的。这是教师评价机智中所具有的辨证思考。3.教师评价要具体化。常见有些老师课堂上用“答得对”“你真好”“你有进步”“大家给他鼓掌”……等空洞评价, 表面上似乎在鼓励学生, 实际上这是“漂亮的大话、美丽的套话、亮丽的空话”, 教师说这些话不用思考, 学生听后仍不知何处好, 也不知道该如何向他学习。而上面的教学片段评价就与众不同, 好在哪, 错在哪, 一目了然, 学生真能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4.教师在针对个别学生评价的同时, 始终不忘以点带面, 发动学生寻找闪光点, 并引申到阅读要首先抓住文章的主旨, 还要多角度思考, 提高全体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六、升华的教师机智———拨亮学生的认知盲点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出现认知的盲点, 或是不知, 或是偏知, 或是窄知, 这就是盲点。课堂上当学生出现盲点时, 教师如何应对, 拨亮学生的认知盲点, 升华认知, 让光明照亮前程, 正是教师的责任。举一个我的教学实例。

教学片段6:一次, 我上作文课, 目的是指导学生写具体。采取现场观察一张纸, 写这张纸的训练。我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白纸 (是张B5纸被裁成4份的无字纸) 。

师:同学们, 观察每人手里的这张纸, 说说你们观察的结果。

生: (观察后) 这是一张纸。

生:这是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纸。

生:这是一张上面没写字的纸。

(学生的发言出乎预料, 使我感到他们说的很不具体, 看来, 学生不会观察, 可能对什么是观察都不清楚。于是……)

师:我问问, 你们认为什么叫观察?用一句话说说。

生:观察就是看东西。

生:观察是仔细地看事物。生:观察是认真、细致地看。 (经过应对初步调查, 果然发现学生对观察是盲点, 于是, 继续深入调查。)

师:这几个同学都说了, 他们三个中有哪一个字是相同的?

生:是“看”。

师;对, 再问问你们, 什么叫“看”。

生:看就是“瞧”。

师: (追问) 那是用什么“瞧”?

生:用眼睛瞧。

师:我明白了, 你们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地瞧事物。大家同意吗?

生: (齐) 同意。

师: (开始升华) 好, 就用你们的观点, 我们一起继续用眼睛观察手上的这张纸。这张纸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一张白色的长方形的纸。

师:刚才几个同学说到这些了吗?

生:没有。

师:接着用眼睛仔细瞧, 纸的四边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两个边是齐的, 另两个边是毛边。

师:对, 刚才几个同学说到这些了吗?

生:也没有。

师:是呀, 你们把纸放在眼睛前平视, 又看到了什么?

生:这张纸成一条线。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张纸是薄纸。

师:虽然你们刚才也用眼睛看了, 为什么看不到这些?

生:因为看的不仔细。

生:因为没有平着看。

师:就是呀!用眼睛也要变角度看, 才能有新发现。

师: (继续升华) 请同学们拿起这张纸, 用手摸一摸, 发现了什么?用一个词表示。

生:平整。

生:平滑。

生:柔滑。

师:这些感觉是眼睛看到的吗?

生:是手摸出来的。

师:你们再用手抖一抖这纸, 出现什么了。

生:听到“哗啦哗啦”的纸声。

师:这纸声是眼睛看到的吗?

生:是耳朵听到的。

师;你们闻一闻纸。 (我事先在纸上喷了点香水)

生:啊!真香! (学生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

师:怎么香?用词句形容形容。

生:纸上有股清香。

生:一股茉莉花香扑鼻而来。

师:这香气是用眼睛看出来的吗?

生:是鼻子闻出来的。

师: (再升华) 如此看来, 观察只靠眼睛吗?什么是观察, 你们有什么新看法?

生:观察是用眼看, 用手摸, 用耳听, 用鼻子闻……

师: (升华) 有进步, 还须用脑想, 有时还得用嘴尝, 用脚踢呢!这眼、耳、鼻、嘴、手……都是什么, 谁能用一个词概括。

生:器官。

师;对的, 那什么是观察?

生:观察是用多个器官了解事物。

师: (升华) 人的器官不仅是生活的需要, 也是观察认识事物的有力武器。加上前面说的, 多角度、多器官协同了解事物才是观察。

……

这个教学片段是针对学生的认知盲点———观察, 逐步引导升华的。当我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看时, 当时很高兴, 因为问题暴露了, 比问题没有暴露要容易处理得多, 这是好事, 学生犯错是正常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学习就是不断犯错、改错的过程, 教师的一个责任就是让错误暴露, 帮助纠错, 要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解决它。我在发现学生的盲点后。对于这意料之外的可贵资源, 去拨亮学生的认知盲点, 引导不断升华。由用眼睛粗看到用眼睛多角度细看, 再到用其他器官了解, 再到用多器官协同了解———多角度、多器官了解, 四次升华, 学生不断顿悟, 透彻理解了观察的概念。这里, 有以下几个环节:1.乐于发现盲点。到了课堂上, 教师胸中有教案, 目中有学生, 应乐于全神贯注地观察、乐于倾听学生的表现, 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 及时发现, 如获至宝。2.精于思考盲点。针对发现的情况, 迅速、准确究其原因, 是教案不足的原因, 是学生理解的偏差, 思考解决办法。3.善于解盲升华。思考后, 应立即做出反映, 调节教学, 做出应变, 速于评价。顺学而导, 在师生互动中, 循循善诱地课堂升华, 促进学生发展。

七、反诘的教师机智———启发学生的自省反思

所谓“反诘”, 既以学生对语言的初步认识为依据, 教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问形式, 逐步达到正确的理解。

教学片段7: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词“爱戴”, 为了帮助学生能准确理解, 用反诘做了下面的一段导引。

师:你们知道“爱戴”是什么意思吗?

生:“爱戴”是对一个人很喜欢。

师:那你很喜欢邻居的小弟弟, 可以说“爱戴”吗?

生:不行。小弟弟只是天真可爱, 值得“爱戴”的人必须有突出的成绩。

师:照这样说, 我校杨丽同学是全区的三好学生, 对她说“爱戴”行吗?

生:不可以, “爱戴”必须是晚辈对长辈的喜爱。

师:“噢!你们都很喜欢自己的妈妈, 能不能用“爱戴”呢?

生:这…… (学生答不出, 处于非常想知道的“愤悱”状态。)

师: (顺势) “爱戴”是敬爱和衷心拥护的意思, 不是一般的喜爱, 通常表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态度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受爱戴的人。

顺着学生理解的思路, 导引着学生不断否定自己的认识, 使他们对“爱戴”一词显然已处于想说又不会的“愤悱”状态, 产生了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言的积极思维状态。此时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兴趣浓厚、集中注意、思维活跃, 是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最佳时机, 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这时教师讲解词意, 是雪中送炭, 学生听得聚精会神, 听后茅塞顿开, 尝到获知后的甘甜。这种“反诘”, 遵循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原则。

八、善诱的教师机智———引领学生的渐入佳境

要解决学生不知怎么读的傻读、以多取胜的复读、脱离语言因素的空读, 教师应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安排有层次的教学环节, 随着课文理解的深入, 朗读也步步登高。举一例:

教学片段8:

课题:小语《饲养员赵大叔》

课文原句: (第五小段)

他只顾跟牛说话, 冷不防旁边一头驴伸过嘴来抢吃簸箕里的料。赵大叔推开它, 用一个指头指着它的脑门说:“你呀, 就爱占便宜!批评你多少次了, 一点儿也不改。”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五小段。想一想赵大叔用什么口气对驴说话?

生:赵大叔是在批评这头驴。

师:谁能用批评的口气朗读这一段? (生用严厉批评的语气朗读)

师:请大家再朗读这段, 想一想这时赵大叔说的话是很严厉的吗? (生自由朗读)

生:说话不严厉。赵大叔是用亲切语气批评的。

生:赵大叔带着温和的语气说的。

生:赵大叔非常爱牲口。

师:对!从这段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大叔喜爱牲口呢?

生:赵大叔推它不是生气地“推”, 而是“轻轻推开”;指着脑门不是气愤地指, 而是喜爱地“指”。这些动作表现了赵大叔对牲口的爱。

生:牲口不懂人话, 可赵大叔却像和这头驴谈心一样, 虽然是批评它, 但很亲切, 不严厉。

生:赵大叔说:“……批评你多少次了, 一点儿也不改。”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赵大叔对这头驴的贪吃习惯非常了解, 不爱它怎么能这么了解呢!

生:赵大叔说:“你呀, 就爱占便宜”, 说话时充满了对牲口的喜爱, 不是讨厌它, 而是帮助它, 就像妈妈在耐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谁能用喜爱牲口的亲切语气朗读这段呢? (生带着表情朗读, 语气亲切。)

师:读得不错!大家再想一想, 既然这头牲口这么贪吃, 又是一贯的缺点, 为什么赵大叔还这样爱它呢?

生:因为这头驴是集体的财产。

生:毛病再多的牲口也是国家的财产。赵大叔因为爱集体, 所以爱牲口。

生:因为赵大叔热爱自己的饲养员工作, 所以他对什么样的牲口都不讨厌。

师:对!赵大叔对牲口的深厚感情体现出他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谁再用赵大叔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朗读这一段? (先指名读, 后齐读。)

教学机智是怎样“炼”成的 篇6

一是把教学机智看作是一种纯粹的临场快速反应。

事实上, 教学机智虽表现为教师灵感的瞬间闪现, 但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情感态度、知识水平长期融合的产物, 体现了教师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境界。教学机智是一种大智慧, 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 是经年累月、点点滴滴汇聚的结晶。教师只有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扎实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功底, 才能在与教学实践的不断碰撞中逐渐培养起自身对教学的敏感性、洞察力和自信心, 教学机智的迸发才会转化为真真切切的现实行为。

二是认为教学机智是“万能钥匙”, 可以解决任何教育难题。

教学机智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教学现场性, 它产生的诱因是教学过程中的偶发性事件。教师的临场反应既与其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关系密切, 又与学生的现场表现和学习活动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同样的临场教学反应, 此时此地面对这班学生, 会是“妙手一着”;彼时彼地面对另一班学生, 则可能变成“昏招一步”。所以, 指望着教学机智来“救一切场”是不切实际的, 那绝不应该成为我们不踏踏实实做事、不用心工作的借口。作为教师, 还是应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做起, 认真仔细地研究学生, 精益求精地预设教学过程, 踏踏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这样, 教学机智才会在“教学意外”不期而然的时候适时出现。

三是认为教学机智只是一门技术, 与个人的教育思想水平无关。

事实上, 教师具有怎样的教育思想, 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做法。正如肖川先生所说:“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 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缺少教育思想的润泽与引领, 把教学机智看成是固定的知识去记忆和模仿, 单纯为了获得教学机智而学习教学机智, 教师最终只能习得一些没有实战效果的“花拳绣腿”。“我们的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当教师的教育思想日渐深邃和精湛, 教师的教学洞察力必会随之发展和提升, 碰到“教学意外”时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剔除干扰切中要害、超越常规产生创意, 从而真正成长为一名拥有丰富教学机智的智慧型教师。

这正如马克思·范梅南说的:“教学机智是教师在精神上成熟的结果, 是教师为掌握专门知识和养成与儿童交往的技能而做了大量工作的结果。”因此, 一线教师在成长为一名拥有丰富教学机智的智慧型教师的道路上, 以下几点是必须尽力遵循的。

没有唯一, 适合最佳。教学机智本质上是一种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即时行为。优秀教师的做法固然值得学习借鉴, 但并非“无往而不胜”的利器, 生搬硬套很可能会造成弄巧成拙的局面。每位教师都应该相信,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更好的做法其实“就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灵性捕捉, 理性挖掘。“教学机智是不能事先计划的———它总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中自然迸发出来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时刻保持对教学事件的敏感性, 同时还要拥有及时准确地处理这些偶发性事件的智慧。在经历了教学机智自然迸发的过程后, 教师须及时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审视与提升, 以使这种偶发性事件对教师后续的教学活动产生更强的联动效应。

发挥教学机智打造双赢课堂 篇7

一、因势利导,化弊为利,把突发事件转化成教学的有利因素

“随机教学,因势利导”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地加以有效处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艺术操作,它是教学智慧和机智的艺术结晶。我在教学九年级Unit 2 Topic 1 Section C时,让学生回忆并说出一个含有宾语从句的句子。学生一个个冥思苦想,似乎一下子想不出什么可以说的句子。突然,一位老太太出现在教室的门口。她径直走到她的孙女Lili的身边(或许她早已看到了坐在第一桌的孙女),并对她的孙女说:“这个包里有一件新的毛衣,另外这咳嗽药每顿饭后都要吃,学习要努力,听老师的话;菜要吃得好一点,晚上早点睡;成绩有没有提高,体育锻炼进展得如何了……”然后,她又转身对我说:“老师,孩子麻烦你了,谢谢你了……”奶奶的说话声使得学生无法集中思想去想刚才正在思考的含有宾语从句的句子,有的学生在抿着嘴笑,有的在窃窃私语,课堂顿时一片混乱。我笑着对学生说:“请大家来一个Memory Challenge。”学生们都静了下来, 好奇地望着我, 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接下来,我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 老太太刚才都说了些什么,问了些什么?看哪一位同学记得最多最牢? 学生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回答。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学生都运用了“She said that…”“She asked if/whether…”和“She asked what/why/how…”这几个句型。既然学生都能说出并运用宾语从句了,那么本节复习环节的语言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因势利导的策略是指利用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找出突发事件和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巧妙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向课堂学习目标靠近。

二、顺应学生的突发动作,以幽默的语言摆脱窘境

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常遇到这样的时刻,有时气氛沉闷,有时进退两难,有时剑拔弩张,有时惶恐不安,教师的幽默、机智在这种情况下能逐渐扭转局面,缓解紧张的气氛,使局面恢复平静与融洽状态。我教八年级Unit 4 Topic 1Section A thin,strong,tall,short等描述性形容词比较级时,一轮表演结束后,学生们显得意犹未尽。于是,我趁热打铁,要求他们自由发挥,上台表演。突然学生Khan走到我身边,把我的头靠在他的肩膀上用手比着说:“ I’m taller than Mr. Dai. ”另一个学生Lloyd冲到Khan旁边说:“I’m taller than Khan.So Mr. Dai is the shortest.”学生知道我比较矮小,所以他们立刻哄堂大笑,但我没有生气而是赞扬道:“You are right and you speak well. Though my height isn’t so tall as you, the concentration is the essence(虽然我的身高没有你们那么高,但身高浓缩就是精华).”学生又一阵大笑。幽默的形式多种式样,自嘲也不失为一种幽默,有时气氛严肃,剑拔弩张,此时教师若反身自嘲,在“逗笑”的课堂场面中,“怒发冲冠”即刻变为“烟消云散”,化干戈为玉帛。摆脱窘境就是老师用含蓄幽默的手段使自己摆脱窘境,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使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幽默感是有利于平衡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力量。幽默是在师生间保持一种轻松、友好、坦诚和体谅气氛的奇妙策略,在笑声中大家共同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友爱和团结的氛围。

三、给学生“下台”的“垫脚石”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突发事件的主要源头。如在教学七年级Unit 8Topic 3 Section A时,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圣诞节的节日气氛,我在教授完对话之后,创设了一个小情境,要学生编一个对话:“If you’re Ann’s friend, you want to send present to her.What would you say ?”学生一听立刻就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学生A:“ Ann! This story book is for you! I hope you like it. Merry Christmas! ” 这时男生E突然举手,站起来说:“ Ann,you are beautiful. I like you.Here’s your present. I hope you like it.”全班同学一听都笑了,课堂上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我也吃了一惊,但马上反应了过来,微笑着给了学生一块糖果,并且说:“I think you are a clever boy.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I think Ann will be very glad to hear that. Here’s my present for your answer. I hope you will like it. ”学生E:“Thank you! I like it.” 该生坐了下来,全班学生都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大家的发言变得更热烈、更踊跃了。

四、“蹲下身来看学生”,视学生为平等的合作伙伴

师生是双方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老师要“蹲下身来看学生”,这样就容易理解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我上七年级Unit 2 Topic 2 Section A的一节公开课时,课前把新的单词与音标都写在黑板上。课正上着,坐在第一排的郭X把手举得高高的,原来他的注意力跑到了我的板书上,“老师,你写的/ɔ/、/ə:/ 音标怎么与我们课本标注的不一样?”我一看,果真写成旧版的音标了,就表扬他“真仔细”,然后把所有的/ɔ/、/ə:/ 都改成/ɒ/、/ɜ :/。课继续进行,岂知他被表扬后,更来劲地给老师“挑刺”:“老师,你写的英文连笔我看不清,到底是c l还是d、ere还是eve ?”“老师,句子太长我跟不上,分两部分带读好不好”……当他第四次“挑刺”时,听课老师都觉得他太过分了,一次次打断老师上课,怎么就不懂尊敬老师啊!众怒难平之际,我却不温不火,继续谦虚地接受了意见,末了还善意地提醒他应该认真听课。后来进行表达训练时,前几个学生说得都一般。这时他又举起了手,大家的心又悬了起来。我“不怕出丑”,还是请他起来,他说得还真比其他人好。我大大地表扬一番后,也纠正他的不足:“你刚才少说了一个‘a’字,你刚才的复数没有加‘s’ ……”说得他心服口服,连连点头。下面的老师笑了,都没料到关键时候,还是他“出彩”了一把。他四次“挑刺”,全出于认真,为完成自己的语言输出做准备。老师如不“蹲下身来”,肯定看不到这一点,很可能认为他是故意冒犯。我“蹲下身来”,将“挑刺风波”演绎成课堂的一大亮点,最后赢得的不仅仅是这孩子对自己的尊重,更主要的是使所有的孩子都懂得了什么是平等,如何不“唯师”,如何与老师一起创造快乐的课堂生活。

教师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一个智慧的教师应懂得用良好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经过巧妙的引导,转化为有用的学习资源,进而产生新的话题,使学生能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与探究。而教师行为的关键是能捕获适当的切入口,将意外事件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使学生既兴趣盎然,又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关注生成 运用机智 营造精彩 篇8

一、课堂生成中教师行为误区及原因例析

1.置之不理,按预定方案进行

案例一:教师要求学生对一节关于原子结构的课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总结,让六位学生分别扮演一杯水、一个水分子、一个氧原子、一个原子核、一个质子(或中子)、一个夸克,以“我是……,我由……构成”的方式来“自我介绍”。这样的总结立意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一步理解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让每一种微粒的构成得到明确。前面五名学生描述得非常好,完全符合教师的预设,轮到“夸克”介绍时,“夸克”说,“我是夸克,我构成了质子和中子”。当“夸克”介绍完自己后,教师有点发懵了,按照他的预设,“夸克”应该“不知所措”,毕竟“夸克”由什么更小的微粒构成还是一个未知数,有待于科学家们进一步去探索,教师也就利用学生的“不知所措”转而说明研究夸克的“大好前途”,让学生立志都去当一名科学家,从而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体验。可偏偏扮演“夸克”的这位女学生非常流利地说“我构成了质子和中子”,让上课教师手足无措,没有给这位学生的发言作任何评价,马上叫了另一名学生来“表演”他所需要的“不知所措”。通过另一名学生的“补充”,教师心里舒了一口气,终于达到目的了,此时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很明显掌声是送给最后一位发言的同学的,那么之前发言的女同学明显受到了冷落,难道她的回答错了吗?可是我想这位教师的“置之不理”也让有着瞬间闪亮光芒的学生的思维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捕捉学生思维的瞬间闪光,就是捕捉成就学生素养的关键。但非常遗憾的是,对于学生思维的瞬间闪光我们不知有多少次在“大意”中让它溜过,在我们“一不小心”的忽略中让它逝去。我认为如果这位优秀教师能对那位女生的回答给予明确、恰当、果断的评价,而不是含糊其辞地应付,急着达到自己预定的目的,这堂课将会更加完美。

2.听之任之、无所作为

案例二:一青年教师在执教《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实验课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怎样使用显微镜?与学生对话,随后安排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听课过程中,注意到周围几个小组的实验情况:两位女同学不知如何使用显微镜,站着发愣;另一组同学做洋葱表皮装片时竟拿了整块洋葱鳞片放到载物台上观察;一组同学没有盖上盖玻片就直接进行观察……教师在教室内来回走动了几次后,让学生整理好器材,接着教师对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补充讲解后结束了实验课。

实验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动手,更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该教师对课堂生成没有及时收集信息,并加以修正、重新操作,反映了教师教学机智灵活性的欠缺,对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学生收获甚微,体会不到实验成功的快乐,导致对科学学习丧失努力的动力。我想这位教师是否可以尝试在学生开始动手实验前先安排一次小组讨论交流,让小组内先研究一下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共同制定一份实验计划,交流后再进行实验,或在实验后安排讨论交流存在问题等后再实验观察,这样安排,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3.搪塞了事或装作没听到、没看到

案例三:在演示《熔化和凝固》中海波熔化实验的过程时,一教师为了节约加热的时间,实验时请一位学生从教室里的饮水机上打了一烧杯(200ml)的热水(据后来估计,那热水的温度有70~80℃),又由于那节课是在另一个班级上过一节课后,由于仅带一支试管,所以就把上节课已经做过实验的试管(倒掉海波后没有洗)内加入了新的海波。该教师请三位学生分别计时与读数及观察海波的状态。每隔一分钟读一次温度值,从40℃开始读数。在实验第2分钟时,海波就开始熔化,而这些温度计的示数一直在升高。教师马上想到这个实验失败了。但碍于面子,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而是简单说了句“由于许多原因,今天的实验结果不正确,下次再补做”搪塞了事。

如果教师能够重视实验的评估与交流环节,引导学生一起反思操作过程中有无失误之处,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改进实验细节后,再与学生一起补做实验,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受到进一步的启发,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勇于面对失败,认真严谨对待科学实验的情感教育。

分析原因:长期的传统教学中,往往教师们在课前拟订了非常详尽的授课计划,并以此来指导课堂教学。而當学生的反应与预定的答案一旦相异,或偏离教师的思路,教师便马上加以纠正,以保证课堂教学指向预设的教学目标。就是这种传统教学多年来的僵化思维,使很多老师失去了对把握非预期性信息的能力,失去了利用非预期性信息的热情,更失去了应对非预期性信息的信心。显然,从以上教学案例中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已有的知识技能已很难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已难以应对日趋复杂多变的课堂。这使得我们科学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时间的控制难以得到落实。学生中产生的创新火花不能引燃;非预期性信息中活跃的生命力被扼制,使科学课堂中出现的“生成”变成“生而不成”,无法真正实践新课程所提出的新理念。

二、课堂生成教学策略探索

策略一:教师要做生成信息的鉴别者,要学会倾听,学会观察,以教师的亲身介入寻找教育资源。

首先,教师应善于运用体态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很多教师在倾听中为了不打断学生的思路,更多地使用体态语言进行沟通交流。与发言学生目光交换的频率、与不同发言学生空间距离的调整变换、解释教学内容的“辅助手势”等都是教师倾听艺术的重要内容。

其次,教师要特别关注倾听中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在倾听时,教师要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与情感律动的节奏,运用善解人意的激励性语言、简单明了的提示性语言、恰当精要的评价性语言。通过这些活动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的、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

策略二:教师要做生成信息的重组者,要学会捕捉、提炼信息,实现科学学科价值。

教师要捕捉、提炼对交接教材有利的学习内容、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信息。课堂上,来自学生的信息有的紧密相关,有的间接相关,有的毫无关系。对此,教师要准确判断,采取不同的措施,或直接引用,或果断抛弃,更多的是巧妙提炼信息,使之与学习内容对接。

策略三:教师要做生成信息的促进者,要引领、推动生成,学会点化,引导自主探究。

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对捕捉到的各类信息加以整合、重建,促进生成?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点在需要时,化在关键处。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更加强调教师点化的重点,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创设了一个生动而丰富的情景,而且为教师自身的成长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历练的平台。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诱发生成,捕捉生成的契机,对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使用教学机智,适时调控,使课堂多一些真实的美丽,多一些有效的精彩。

教学机智运用 篇9

一些优秀的自然教师,在自然课的教学中,面对各种情况都能应对自如。他们完成教学任务似乎是轻而易举、不露声色,顺利得如履平川。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也“捏过几把汗”,只不过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这除了教师备课认真、组织得当、引导得法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学机智。在自然课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因势利导在充分“展示学生才能和智慧”的自然课堂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就会急得手忙脚乱,影响教学效果。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不要完全拘泥于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因势利导,顺着发生的问题去想点子,去启发学生。例如,教学《磁铁》一课时,学生实验后,教师让学生看他演示“磁铁隔着盘子也能吸铁”。教师把一块磁铁放在盘子上面,然后拿了几颗小铁钉放在手掌上,并把手掌放到盘子下面,使铁钉接近盘子底部,学生睁大眼睛正准备看铁钉被吸起来的精彩情形,结果看到盘子几次都没能把铁钉吸起来,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意外情况。这位教师灵机一动:“为什么隔着盘子铁钉吸不起来呢?”学生的兴趣又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踊跃思考,仔细分析,推测出可能是磁铁的力量太小了。教师按照学生的意见换了一块大磁铁,结果铁钉一下子被吸了上来。同学们欢呼起来。如果当时教师不是因势利导地采取上述方法,而是向学生解释:“因为盘子厚,磁铁的磁力小,所以不能吸起铁钉,我换一块大的磁铁再做一遍。”这样的处理就逊色多了。一是暴露了教师准备不充分,二是教学显得不紧凑,三是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懂教师问话的意思,在回答问题时,也会出现出乎意料的情况。如一位教师教《水能溶解别的物体》一课时,做了食盐溶解于水的实验后,教师问:“食盐溶解了,看不看得见?”学生齐声回答:“看得见!”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马上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问:“你们说的看得见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道:“是看得见食盐溶解在水里了。”教师接着问:“食盐溶解在水里了还看不看得见食盐呢?”“看不见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顺着发生的问题因势利导,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当然,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教师提问不确切。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清楚地使用符合儿童特点的教学用语。意此言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为某一结论展开热烈争论,双方各持己见,“理由充足”,一时相持不下。作为教师,此时若充当“裁判”,必将挫伤其中一方的学习积极性;若说:“这个问题下去观察研究好不好啊?”学生虽无异议,但问题仍为问题,必将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句古话“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自然教学中,我们不妨用它一试。例如上自然课第二册《青蛙和蟾蜍》一课,学生在课堂上为“青蛙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是否有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同学说:“青蛙有颈,头与身体相连的稍细一点的部分就是颈。”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暂停争论,不说青蛙有没有颈,而去找一种双方都认为有颈的动物,共同讨论它的颈有什么作用,青蛙的“颈”与它有什么差别。问题立即得到了解决,同时学生还从中知道了青蛙没有颈还有它的好处。通过共同讨论,刚才的争论早已被他们抛到了九霄云外,双方均学有所获,乐不可支。在教《碘酒与淀粉》时,怎么才能让学生知道米饭、面粉、红薯、马铃薯等食物都含有共同的物质成分——淀粉呢?这一抽象概括得出的结论,对小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可它在全国自然课教学能手章鼎儿面前却十分顺利地解决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教学过程。章老师先不急于让学生知道有一种遇碘变色的物体叫什么,而是问学生:“柿子、蛋糕、月饼、牛奶„„是甜的,还是咸的?”生:是甜的。师:柿子是甜的,蛋糕是甜的,月饼是甜的„„这些看来很不一样的物品,尝起来却都是甜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你会怎样想呢?大概它们里面有一种相同的、尝起来甜的东西。你知道人们把这种甜的东西叫什么吗?生:糖。师:马铃薯遇碘变成蓝黑色,红薯、馒头也一样,这些看起来很不一样的东西一碰上碘却都变色,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生:变色物体!师:对极了,这种“变色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变色了?生:碰到碘酒的时候变色了。师:对!这种变色物体平时不变色,一碰上碘酒就“唰”的一下变成蓝黑色了。变色的不是马铃薯、红薯、馒头、米饭里的别的东西,而是它们里面的那种变色物体。后来人们真把那种物体给提纯出来了。把它叫“变色物体”太麻烦了,而且不准确,人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淀粉”。上例中,章鼎儿老师不是直接引导学生总结食物中遇碘变蓝黑色的成分是淀粉,而是另辟蹊径,去讨论蛋糕、月饼中甜的成分是糖,意此言彼,水到渠成。在自然教学中,如果某一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绕一个弯子,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概括抽象和思维迁移的方法。如果弯得好,弯得精彩,那么教学难点的突破便轻松自如,顺理成章了。釜底抽薪学生考虑问题往往从直观入手,只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他们对一些抽象概括性结论的回答往往不一定正确,但也不是没一点道理。面对学生似是而非的结论,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会不知所措,使课堂出现卡壳现象。此时教师最关键的是要冷静,面带微笑,不立即肯定与否定,要给学生以“成竹在胸”、“早已预料”的印象。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迅速究其思路,找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一旦找到,也不应从学生的结论或思维过程入手,而应避其锋芒,从思维过程的起点入手,釜底抽薪,从而使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转变思想。例如,教学《光》这一课,学生在明白了什么是光源,知道了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传到我们眼里的缘故之后,很自然地进入了“我们眼前这许许多多物体,它们本身没有发光,那么我们为什么也能看见它们呢?”这一问题的讨论。面对这一问题。有的学生会不加思索地回答为:“因为我们有眼睛。”这样的结论显然不能用“不对”否定了事。这时,教师应从学生分析问题的起点入手,挖其错误根源。根不在了,错误无立足之处,其结论自然“土崩瓦解”了。既然学生将出发点放在眼睛看物体上,教师也就应从这一点上反问学生:“是啊,大家都有眼睛,并且视力正常,可是在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眼前这些不发光的物体,我们能看见吗?”学生便释然,从而改变了思维角度,得出了正确结论。当然,教师面带微笑考虑对策的时间,也是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自控时间,在这一时间内,学生如果能自己纠正错误那效果就更妙不可言了。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跟随性,第一位学生的发言将影响或决定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如果在一定时间里,学生仍跳不出这一思维模式,教师便可抓住适当时机采用上面的方法。如一位教师教学《水的蒸发和沸腾》中,就采用了釜底抽薪之法,使学生对“蒸发”理解得更全面深刻。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使水变干的方法?生:用太阳晒、用火烧。生:把湿东西搁在暖气上烤。师:大家刚才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但都是用加热的方法使水干掉。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昨天刮着风,没有太阳,我家洗的衣服却干了。生(马上说):还可用风吹。教师一席话,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改变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认识到不仅加热可以使水分蒸发,风也可以帮助水分蒸发。

如何机智整合阅读教学资源 篇10

一、适时呈现, 让文本更加丰满

教材所呈现的文本虽然是经过反复斟酌入编的, 但有时或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 学生对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内涵难以理解, 或由于与文本相关的资源内涵比较单薄, 此时, 就需要我们适当拓展相关资料, 以达到丰满文本, 引导学生多角度, 多元化地理解文本, 从而达到提升文本主题之功效。

比如, 《观潮》以其生动优美, 富有感染力的现代语言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 气势磅礴, 使人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而从汉魏六朝起, 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墨客描绘了这奇特而恢弘的壮观场面, 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句。这些诗句铿锵凝练, 韵味十足, 极富美感。拓展这部分资料既能丰富大潮气势雄伟的感性素材, 又能让学生受到中华古典文化的熏陶与涵咏。但如果生硬拓展, 学生会觉得这是额外的学习任务, 继而会心生厌烦, 产生排斥的心理现象,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 笔者以图片为切入口, 实行图、文、拓展资料有机整合。在教学“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时, 结合课文插图, 不失时机地引导:钱塘江大潮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看, 今天作者用一条白线形容此景, 古人杨万里却以“海涌银为郭, 江横玉系腰”来赞美。在感受潮来时奔腾咆哮, 山崩地裂的气势时, 适时呈现《南华经》及刘禹锡、白居易、苏轼等描写大潮的名诗句, 让学生尽情吟颂。这样, 古诗句的意境很好地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恢弘气势, 丰富“天下奇观”的感性想象素材, 又用诗句丰满了文本, 更达到了积淀古诗句的目的。

又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 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人物形象比较饱满, 而“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短短的十几个字, 却隐含着两岸医护人员和众多相关人员的劳累奔波, 是他们共同架起了生命桥。如何引导两岸同胞心连心, 血脉相连这一深沉的含义, 以达到扩充文本的思想内涵, 厚实文本语言之功效呢?此时, 笔者呈现了《跨越海峡生命救助行动圆满成功》这一报告文学,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这短短的十几个小时里, 有多少人在传递着生命的接力棒, 有多少人在传递着爱的火炬。在幽幽的配乐静读中, 文本以其特有的以时、分为阶段的叙述方式, 扣人心弦。此时的讲解是徒劳的, 议是苍白的, 适时呈现的拓展文本, 却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不仅感受了这座生命桥的深刻内涵, 同时也被报告文学的语言魅力所震撼, 达到了“拓展无痕, 印迹深透”的功效。

二、以点挈面, 使文本有机成串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 学生会学得更好。但这许多阅读素材不能一哄而上, 更不能本末倒置, 我们应该就阅读素材所呈现的某一主题为基点, 提供更多的相关材料, 让学生自主触摸, 加以阅读与整理, 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 形成自己的认识, “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以厚实语文素养的积淀。

例如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这两首古诗。一者, 诗人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学生难以理解;二者, 南宋动荡不安的战乱政治背景下而涌现出的许多爱国诗篇, 确实是南宋文学的一大瑰宝。不引导学生触摸它, 实属可惜!如何整合、实现这两个教学目标呢?笔者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手段, 扩大阅读含量, 补充与此相关的多元信息素材, 串联渗透了《示儿》、《关山月》、《绝句》、《过零丁洋》、《满江红》古诗词及陆游、李清照、文天祥等历史人物, 或整首呈现, 或选读其中的名诗句, 或简介诗人资料, 最后借用《长城谣》的曲调唱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短短两节课, 没有琐碎的讲解分析, 但通过诵读, 学生感知了南宋动荡不定的政治局面及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嘴脸, 体悟了战乱给黎民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感受了民族英雄忧国忧民的思想内涵, 熏陶了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

同样, 我们可以以《盘古开天地》 (人教版三上) 为契机, 召开“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教学会, 呈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夸父逐日》、《嫘祖养蚕》等系列古代神化故事。这些神话故事满含激情地歌颂了华夏之祖的智慧与勇敢, 歌颂了他们为保卫民族生存所立下的不朽功勋, 歌颂了先祖不畏艰险、正直无私、为人民谋福利的高贵品质。通过这样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学生感受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 体悟了人类艰辛而光辉的生命历程。

三、比较阅读, 促文本整合融汇

“比较是思维的基础”, 在主题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 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比较阅读可以从主题、题材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也可以从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研读。教学时, 我们可以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构建成一个主题, 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品析作品的异同;也可以以一篇课文作范文, 当例子, 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 自读其它相关文章。

如, “母 (父) 爱”这一主题, 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终止过。教学时, 笔者把课文《母鸡》、选学课文《麻雀》、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中的《白公鹅》三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这三篇文章所表达的母 (父) 爱有什么不同?你分别是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通过比较读悟:老舍笔下的母鸡的母爱表现在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 它紧贴学生的生活场景, 能勾起学生对“母爱”的回忆。而屠格涅夫描述的“扎煞起全身的羽毛, 绝望地尖叫着”的老麻雀这种以卵击石, 拼死护雏的形象是扣人心弦, 震撼人心的!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一改高傲的海军上将的派头, 为了它的孩子显得极其霸道, 最后“它张开强有力的翅膀, 脖子伸得老长, 鼻子上满是鲜血, 静静地卧在草地上……”。白公鹅凄美壮烈的父爱形象永远定格在孩子纯洁的心田中。通过这种主题构建, 比较阅读, 层层推进, 孩子们不仅明白了母 (父) 爱是平凡无私的, 高尚伟大的;同时还领略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作家所表达的语言精妙之处。

再如, 领会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首古诗都以送别为主题, 但诗的意境却不同:李白面对消逝的帆影还翘首凝望, 滔滔江水, 情意绵绵, 依依不舍啊!诗中情、景自然交融, 对好友的深情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而王维却别巨匠心借别筵将尽, 分手在即, 面对挚友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 只能频频祝酒, 殷殷话别, 满腔悲情愁绪表达得淋漓至尽!然后再以“送别”为迁移主线, 适当拓展《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古诗词, 学生又读懂了:同样抒发离情别绪, 几位诗人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 高适激情砺志, 乐观开朗;王勃、王昌龄则心怀坦荡, 高风亮节。更为值得一提的是,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璀璨的文学艺术:瞧!离别终有千言万语, 也难述幽幽之情, 但古人却用短短几行, 寥寥几字, 深透地道出了绵绵情谊。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诗的意境之美, 内涵之深, 同时还真切地感受到情谊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一篇:快速保护下一篇:控煤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