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内部环境论文十篇

2024-06-29

建筑内部环境论文 篇1

1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目标

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将成本降到最低, 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优组合, 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

1.1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

有效的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对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 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能够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 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1.2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建筑企业要想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应保证科学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健全。同时还应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关系, 从而协调好各项工作, 保证企业内部运转正常, 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2 ERP环境下建筑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者思想上不重视

我国建筑企业中有很多属于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相对简单, 采用垂直管理的模式, 企业的权力高度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企业的管理者发放指令由经营者执行, 因此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没有必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另外, 建筑企业虽然庞大但是资金有限, 人力资源有限, 因此有的企业并不设置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岗位, 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除此之外, 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认知还不健全, 他们在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例如, 很多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认为对企业合理的经营成本控制就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 这其实是不对的, 对经营成本的控制只是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 这样的认识导致企业内部的内部会计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 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也有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了实现个人利益, 无视公司的法律制度, 让会计成本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2.2缺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 很多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看到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因此纷纷在企业内部设置内部会计控制岗位, 也有的配备专门管理人员, 但是, 没有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体制起不到根本的作用, 治标不治本。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 问题慢慢就会暴露出来。如今很多的建筑企业采用的管理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管理方式, 一旦出现了问题只能等待惩罚。他们并不采用事前控制的方式, 以将经营成本压到最低。防范体系的缺乏, 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 市场竞争力降低。

2.3缺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人才

前文提到, 我国的建筑企业有很多是家族企业, 为了保证企业的信息不外漏, 保证自身的利益, 企业内部的关键岗位大都是由亲戚朋友担任, 这些经营管理者在思想上没有重视人才的作用, 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留不住高素质的人才或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另外, 建筑企业从社会上招聘的人才往往素质不高, 他们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水平也较低下, 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内部损失, 给企业的财产造成了危害。

2.4缺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监督体系

(1) 存在会计失真现象。所谓的会计失真指的是会计做假账, 这主要是在利益的驱使下,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或会计人员违反会计的规定, 虚报经济指标而发生的会计失真现象。因为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不重视以及引进的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造成会计业务水平低, 工作上不负责, 账目不清, 伪造凭证的现象时有发生。

(2) 企业资产安全系数低。建筑企业管理不规范导致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完整的资产管理体系, 现金流失以及资金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除此之外, 建筑企业的回收账款一般周转都比较慢, 这造成了资金周转困难, 因为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 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量, 也要用资金进行周转, 因此很多企业采用贷款或赊销的形式进行售卖楼盘, 对账目管理不严, 回收账款难度系数较大, 极易造成坏账、死账, 影响企业的发展。

2.5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在会计监督方面, 目前我国的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并存的外部会计监督体系已经基本健全, 这样不依靠单方面的监督体系, 对约束企业的行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他们需要更多的经营成本, 需要更多的人才成本, 消耗的资金更多, 为了减少资本的投入, 很多的建筑企业甚至没有设置内部的审计部门;也有的内部审计部门只是形同虚设, 根本起不到作用。这样的监督机制明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 ERP环境下完善我国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

3.1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 合理化财务标准

ER P系统的出现迎合了时代的潮流, 应用高科技进行企业管理, 实现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ERP系统管理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利用信息化技术对采购的物资进行编码, 并对物资的属性进行定义, 全面提升了企业的财务标准, 制定出了标准的会计科目, 让会计信息有标准可循, 有信息可查, 规范了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体系。

3.2完善ERP环境下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对于企业管理板块来说, 也应该进行创新, 创新化的企业管理应该根据市场的不同变化做出全新的改变, 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满足公司的需要。ERP环境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无论是在其内部控制环境中, 还是在外部市场环境中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发生任何改变, 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ERP环境下的所有的会计行为全部使用计算机进行操作, 会计的原始信息经由业务部门进行审核, 之后经过专业会计人员的操作, 会计信息从业务模块转移到财务模块, 最后在ERP环境下自动生成会计凭证, 这样的会计信息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针对建筑企业来说,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应该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认识,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在会计的核算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 从而减少企业经营的风险。

3.3重点培养熟悉ERP系统的会计控制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财务管理也不断向前发展, 并逐渐跟国际接轨。在这种情况下毋庸置疑对会计人才提出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 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对各种基本的会计业务精通, 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会计知识, 会计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目前, 我国为了加强各国间会计业务的往来,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会计准则与体系, 以适应国际化的需求。新的国际会计准则给企业会计核算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难度上也相比传统的会计准则更大。为此, 相关企业应该建立一支熟悉ERP系统, 水平高的会计队伍, 全面提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水平, 减少会计事件的发生, 转变企业的重点, 从会计对企业的管理转变为对会计的管理, 提升管理水平, 提升经济收益。

3.4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

组成评估小组完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评估工作, 有专门领导负责, 加强执行力度, 发现不足, 及时给予批评指正。

4结语

ERP环境下, 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已经从原来的财务管理的方向转变为如今的财务控制方向。不同的环境应该采用不同的办法, 在新的环境背景之下, 建筑企业不应该固于传统, 应该更新管理理念, 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从而在世界的发展潮流中, 赢得一席之地。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 有效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质量, 而且能够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增强企业防范风险的意识, 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本文从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角度出发, 结合ERP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的影响, 创新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关键词:ERP环境,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参考文献

[1]翟利艳.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会计之友, 2006 (4) .

[2]魏秀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完善[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06 (5) .

[3]王灵蕙.刍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财会研究, 2006 (9) .

建筑内部环境论文 篇2

二、晋商内部控制环境特点

本文所指的晋商是明清时期纵横大江南北甚至国内外的山西商人和被称为中国银行始祖的山西票号的从业者。他们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执全国商界之牛耳, 堪称海内最富。其在发展过程中, 良好的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控制环境起了重要的作用。

1. 科学有效的人事政策

晋商在经营中非常重视对人的考察和管理, 从选人、用人、育人到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 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有效的人事政策。

(1) 谨慎的聘任制度。明清时期, 晋商企业普遍采用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营形式, 财东 (资本所有者) 一般不直接经营企业, 而是聘请掌柜 (经理) 管理商号。财东在选聘经理人员时非常谨慎, 聘任前财东要对经理进行全面严格的考察, 只有认定此人有所作为、多谋善变、德才兼备、能担经理重任, 并且与自己的经营理念一致, 才会出高薪相聘, 对其委以全权, 包括资金运用权、职工调动权、业务经营权, 并签订契约合同, 规定资本若干, 由经理自主经营, 财东不加干预。等到账期 (一个会计年度, 一般为4年) 决算时经理向财东报告企业盈亏, 经理在任期内如能尽力尽职, 使业务大有起色, 财东会给予加股 (人身股) 、加薪奖励。如不称职, 则减股减薪, 甚至辞退不用。

晋商对一般从业人员的选择也是慎之又慎。在选择新人时, 一般都是在本县和邻近地区的青少年中选拔, 选中的人都是有一定文化, 举止正派、聪慧机灵的可造之才。通常新人进入商号工作还要有可靠的介绍人作保。进入商号后, 商号会派年资较深的员工任教师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业务技术, 二是职业道德训练。三年学徒期满, 可以做一些具体业务, 经多年实际业务考验, 选能任贤、委以重任, 对表现不合格的则随时淘汰。

(2) 有效的激励制度———人身顶股制。晋商在长期经营中创立了人身顶股制, 即企业的经理和普通员工, 虽无资本入股, 却可以自己的劳动力顶股份, 与财东的资本股一起参与分红。总经理的身股由财东根据其任职时间、能力、贡献大小来决定, 其他人员的身股由总经理确定。身股的多少根据劳动者的品质、能力和绩效来决定, 表现好会被加股加薪, 表现不佳则会被减股减薪。人身顶股制将员工的利益与财东和商号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协调了劳资关系, 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并且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经理和员工工作中的短期行为。

(3) 全面的约束机制。晋商商号普遍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通过号规即内部控制制度对从业者进行约束。号规对业务经营原则、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等, 都有详细的规定。晋商对从业者的约束不仅仅限于工作方面, 对个人工作时间以外的私生活也有严格的约束, 比如山西祁县大德通票号规定有“七不准”:一不准接眷外出, 二不准在外娶小纳妾, 三不准宿娼、赌博, 四不准在外自开商店, 五不准染习不良嗜好, 六不准蓄私放贷, 七不准用号款借与亲友。从实际结果来看, 这种约束有效地避免了员工营私舞弊的动机和机会并维护了商号的良好社会形象。

2. 崇尚诚信的经营理念

晋商的经营理念可以说是以义制利, 崇尚信誉。晋商重诚信, 把商业信誉看得高于一切, 他们经商虽以营利为目的, 但以道德信义为根据, 以义制利的思想对晋商的经营观念有着导向性的深远影响。晋商将关公奉为财神, 主要是崇尚关羽的忠义精神。他们对待顾客、商家、同行, 无论大小, 都以诚相待。销售商品, 货真价实, 童叟无欺, 绝不缺斤短两。晋商在为人之道上也表现了诚实忠厚、俭约自律的一面, 讲求以诚待人。因为他们讲信用, 不欺不诈, 赢得了商家和顾客的高度认可。

3. 简洁高效的组织结构

晋商企业普遍实现了所有权与的经营权分离, 即由东家或者财东 (指出资者, 相当于公司的股东) 出资, 聘任大掌柜 (经营管理者, 相当于公司的总经理) 进行经营。

晋商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 为了避免企业因两权分离而失去控制, 一般采用大号管小号、总号统支号的办法, 层层节制, 使整个管理系统有条不紊。晋商在人员设置上也非常精简, 人员设置的原则是“因事设人”, 绝不“因人设职”。每个商号一般从业人员在10人左右, 每个员工的职责都有明确规定。如大掌柜负责处理号内重要事务, 掌握人事安排;二掌柜处理日常事务, 负责对外联络等。晋商精简的结构设置大大提高了商号办事效率, 减少了管理费用, 同时增强了店员的责任心,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三、晋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启示

1.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控制环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 是所有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 而内部控制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胜任能力和道德素质。晋商内部环境建设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了“人”这个关键要素。借鉴晋商的经验, 当今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对员工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尊重。 (2) 建立科学的招聘制度。保证招聘的员工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 (3) 建立系统的培训和后续教育制度。使员工尽快适应工作并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胜任能力, 并使员工认可企业的价值观、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4)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的激励机制应注重长期性, 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利益紧密结合。约束机制应全面,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 企业不可能再通过晋商那种封闭的、地域化的用人策略对员工进行约束, 但是可以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给每个从业人员建立个人信誉档案, 借助网络形成全社会的个人信誉体系。只有个人信誉成为每个人的生命, 每个人不得不爱惜自己的声誉, 制度约束才可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企业选人、用人也是一样, 有了这样一套约束体系, 才能使人自觉地敬业、忠于职守。

2. 健全对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企业要健全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 注重对经理人员实行长效考核和激励。晋商对经理的考核一般为4年一次, 比较注重长期性, 这一点值得当今企业借鉴。企业可以推行管理者持股制度, 如股票期权制度, 通过让管理者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期权, 使管理者利益与企业长期利益联系起来, 充分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达到劳资两利的效果。对管理者的约束机制可以通过董事会对管理者的恰当授权和监控, 内、外部审计监督, 资本市场的收购兼并和相关法律对管理者违法违规行为的制裁等形式实现。另外, 企业应建立职业经理人信用、业绩档案, 促使职业经理人关注自身信誉, 制约经理人的违法违规和违背商业道德的行为。

3. 设置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实现其整体目标, 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则在于提供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框架。企业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 明确地建立授权与分配责任的方法,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一个优良的组织结构应该根据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 使得每一项业务的完成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完成, 使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每个成员都了解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承担的责任以及拥有的权利等。

4. 将“硬控制”与“软约束”有效结合

企业的内部控制按控制的手段不同, 可以分为“硬控制”和“软约束”两种类型。具体而言, 硬控制指的是内部控制制度中那些硬性的规定, 要求企业员工都必须遵守。例如报销制度、考核制度等, 它客观上规范和约束着员工的工作行为。而软约束主要是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事物, 如高级管理阶层的管理风格、管理哲学、企业文化及内部控制意识等, 它主要是靠理念、习惯、管理者的道德观、价值观等来维系。为了建立良好的企业控制环境、有效地控制企业经营活动, 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 企业必须“软硬兼施”, 不仅注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而且要大力加强伦理道德建设,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 观念趋同, 内部控制才更有实效。企业文化往往是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产生重要影响。晋商崇尚诚信经商、稳妥经营的经营理念, 讲究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都对其从业人员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束了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注重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建立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 使成员能自觉地提高职业技能和道德修养, 使员工和企业的行为能够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一致。

参考文献

[1]穆雯瑛.晋商史料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243-263.

建筑内部环境论文 篇3

【关键词】 内部控制;内部环境;财务;会计;稻花香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改革尤其是企业改革一步步走向深入,市场化越来越强,经济效益越来越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建立并不断完善。处于这个转型期的中国企业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挑战。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练好“内功”,是企业更好的抓住机遇、更好的迎接挑战的最根本性方法。我国企业由于适应市场机制的时间较短,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意识较为薄弱,内部管理相对僵化,甚至还不同程度的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内部管理的特点,如权责不明,缺乏制衡等。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主要立足点。同时,企业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健康经营的基本要素,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完善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立足点中的立足点。加强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有利于优化企业环境,建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企业财会系统内部环境,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要素之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学界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理论研究还相对缺乏。面对新时期、新挑战,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尤其是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实践过程中对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进行了富有远见的有益探索,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为了达到某个或者某些目的而进行的对企业内部各组成要素进行的合理而有效的有机管理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针对“人”而确立和实施的。并深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的每一名成员既是控制的主体,同时也是控制的客体。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结构整体框架阶段。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讲,大致还停留在第二和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内部控制理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85年,美国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的委员会,即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1992年,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进行了增补。自此,内部控制理论不断走向成熟。

企业内部控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有许多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来源于企业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这些要素至少应该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环节等。企业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贯穿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始终,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平台是成功实施内部控制的根本性因素,这些环境应该包括;管理者的个人品德、价值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的向心力等等。企业的每一个决策都是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的,风险的评估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进行风险评估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决策失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为了更好的实施内部控制,必须注重对控制活动本身的规范,企业必须制定详细的内部控制的政策、方针及相关的步骤和程序,并予以落实和有效执行。同时,内部控制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信息和沟通就成了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没有适当的监督是无法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的,不仅要对控制的结果进行监督,而且还要对控制的过程进行监督,从而对偏离目标方向的控制进行修正。

内部控制不同于其他的控制方法,它有其独有的特点,企业只有从根本上把握这些特点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切实做好内部控制这个系统性工程。首先,内部控制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强调“软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不是一张或者是贴在墙上的几张装帧精美的规章条文,也不是企业领导或者员工的“口头禅”。企业内部控制必须成为企业上至领导下至员工的一种工作态度和工作信心,必须要成为一种意识,成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必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不能片面的把企业的内部控制理解事前的控制或者事后的控制,更不能把企业的内部控制理解为凌驾于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上的活动,内部控制只能而且必须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的始终。第三,企业内部控制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分类。目标的设定是企业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不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但却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没有目标的控制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COSO报告将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分为三类:与运营有关的目标、与财务报告有关的目标以及与法令的遵循性有关的目标。这些明确的分类有利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侧面去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同方面。

企业财务系统在企业内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相应,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控制资金收支与保管,成功实施财务战略,加强资金管理,实行财务监督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和方法。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的今天,在企业财务系统工作日益复杂和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新形势下,加强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具有诸多的自身特性。第一,企业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的对象内容繁杂、范围广阔。企业财务部门是各大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财务部门需要处理的工作几乎涵盖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因此,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也是一个复杂的项目。例如,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资金筹措的内部控制、各种资产购建的内部控制、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投资支出与回收的内部控制等等。总之,财务系统内部控制较销售、生产、仓储、采购系统内部控制的种类要多,范围要广阔。第二,财务系统内部控制具有极强的延伸性。企业资金收支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其它部门,因此企业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也必然会延伸到企业其他各部门,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第四,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具有极强的严密性。财务资金问题在任何企业和单位中都是敏感的,增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严肃性和严密性,有利于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促使企业财务行为正确无误,不出弊病。

总体而言,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应该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报告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来具体完成的。这些具体的制度是企业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的有效载体,它们执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好坏。企业必须制定非常详实具体的财务规章制度,并促使企业财务人员主动而非被动的贯彻执行,并且真正转化为一种思想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加强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

企业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指对企业会计系统进行有效监督、减少会计事故发生的长期性过程。经验表明,企业会计中的错误,除会计制度不完善和外来因素外,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的工作疏忽、责任心不强,不熟练,或者经人授意弄虚作假,或者营私舞弊,故意违反会计制度所致。总之,企业会计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人祸”。有鉴于此,任何一家企业都应该完善企业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实行对会计核算的再控制,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督检查,防止企业会计弊病的发生。

企业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同企业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一样,有其独有的特点。首先,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同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一样具有较强的延伸性。会计工作的对象如原始凭证等来源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健康有序的会计工作必须建立在其他部门提供的正确的原始凭证的基础上。因此,延伸性是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的重要特点。其次,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具有与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相结合的特点。我国企业的所有会计工作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企业对会计系统的管理和监督不能偏离《会计法》和我国其他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只能建立在这些规定的基础上,并寻求有机结合。再次,企业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及其相关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由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及其相关制度必须与我国的《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保持一致,是企业守法的一种表现,也是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项的守则,体现着法的要求,因此,尽管这些控制制度不是法律但依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企业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也必须有一定的载体。一般来讲,这些载体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企业会计监督制度、企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企业会计报告制度、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等。同企业财务系统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一样,这些制度也只有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并逐步转化为会计人员的思想意识,才能有效加强企业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总之,企业的内控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财会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这一重要方面的重中之重。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体管理的效果。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富有远见的企业家或者企业管理人员都不应该忽视企业财会系统的内部控制。企业的财会系统犹如电脑的CPU,一个功能强大的CPU能够极大地提升电脑的价值。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应该在这方面下大工夫,完善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避免企业财会事故的发生。

二、企业内部财会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人文环境的总和。所谓企业内部物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可以计量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它的范围极其广泛,如企业的占地面积、企业的年销售额和利润额、企业内部自然环境、企业占有的资源数量、运动健身设施等等。所为企业的人文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看不见的、不可计量的但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它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如企业领导人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企业文化、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等等。

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物质环境来讲,企业现阶段的物质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现时的基础之上,建立空中楼阁是无法想象的。从人文环境来讲,企业的人文环境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企业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内部的物质环境有了长足的改善,厂房变新了、宿舍变宽敞了、伙食的花色更加丰富了、路变宽了……但是,企业内部的文化环境建设似乎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尽管这种情况与整个社会氛围有关,但有识之士不应该轻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文化也是生产力,大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官僚作风、缺乏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环境必须在现代企业中得到彻底根治和纠正。与此同时,企业家也应该大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身体力行,以富有远见和智慧的眼光领导企业,不能目光狭隘,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必须首先对企业当前的内部环境有一个详尽的分析。总体上,对企业环境的分析主要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分析。企业内部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激励、任用和控制五个领域。这五大能力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必须从这五个方面对企业的管理环境进行一个有效的评估,弄清楚企业的内部管理环境是否是有序的、充满激励性的、有利于员工的发展的。第二,对企业营销能力的分析。即从企业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组合两方面来分析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长处和弱点,总体把握企业的营销环境。第三,对企业财务环境的分析。对企业财务环境的分析应集中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分析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两个方面。第四,对企业其它内部因素的分析。主要从企业文化方面进行分析。

企业内部财会系统环境的内部环境是企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会系统的内部环境的根本立足点是建立一个有利于财会人员正确运用相关知识开展财会相关工作而不受外部因素甚至是领导指示的影响的工作环境。前面已经讲过,企业财会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人祸”引起的。因此,营造健康而富有正气的财会工作环境是企业搞好财会工作的根本。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加强财会部门工作风气建设,让歪风邪气的人获得唾弃,让坚持原则、遵纪守法的人得到尊敬和重用,“正风”压倒“邪风”。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环境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环境,优化企业内部环境有利于更好的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同时也是企业内部环境的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环境的情况也是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表现形式之一。与此相对应,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同作为企业内部环境的组成部分的企业财会系统内部环境之间具有相同的关系。

三、对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成功探索

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稻花香系列白酒为主的股份制企业。该公司坐落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公司占地总面积2000多亩,现拥有总资产16.5亿元,在册员工2000余人。长期以来,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整合全国营销网络,提高驾驭市场能力,打造中国白酒航母”的总体思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取得骄人业绩。2006年1月,“稻花香”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7年,被评为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通过AAA 级质量信用等级认证及AAA级企业信用等级认证。2004年-2008年,连续5年蝉联“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达35.45亿元。公司出品的稻花香白酒畅销湖北、江苏、广东、浙江、天津等全国20个省200多个大中城市。

骄人的业绩来源于优秀的企业管理,而企业财会系统内部管理的成功更是取得这些业绩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该公司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完善企业管理,优化企业环境,不断取得新突破。尤其是该公司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财会系统的内部管理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并获得了相关积极经验。这些经验和成果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意义。

第一,完善企业财会系统内部组织规划建设。一个良好的组织系统设计,对于优化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他一切控制方法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设财务总监一名,直接领导公司财务部,财务部设正副部长各一名,财务部下设“四室两科一中心”,分别为宏信财务室、酿酒厂财务室、费用财务室;统计科、审计科;信息中心。这些部门的设置及其人员配置,不仅有利于专业分工,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制衡,最终实现整个财务系统内部的平衡,有效杜绝了财会事故的发生。

第二,加强企业财会系统内部人力资源的控制。企业内部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人去实现的,因此,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该公司《财务会统人员基础工作制度》对财务人员的权责进行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并有具体的惩罚规定。同时,该公司财务部门积极利用专题会、座谈会、讨论会个别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教育企业财会人员爱岗敬业,抵制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大力教育财会人员按照“自严、自律、自尊、自爱”的“四自”精神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这些制度和活动,提高了财会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大力加强企业内部财产保全控制。该公司专门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办公耗材管理制度》、《仓储物料计量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和规定。同时,该公司财务人员还定期或者随机的进行企业资产的清点盘存工作。2004—2007年,通过清点盘存,加强材料物资的损耗和出入库管理,累计盘盈380万元,有效防止了企业资产流失,效果十分显著。

第四,注重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企业内部审计机制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性平台之一,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该公司专门制定了《审计工作管理制度》。通过内部审计,近五年共审核退回不合格费用1300万元,使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尤其是财会活动得到有效监督和管理。

第五,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二是要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通过实时控制生产经营过程,近五年共计节约成本3200万元。为了适应信息化的新形势,该公司采用了金蝶ERP管理软件,开发了为公司内网用户AM内部局域网通讯软件,充分发挥信息管理平台的作用,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得到事中控制,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同时,为了保证信息化办公的有效和安全实施,公司还制定了《金蝶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和《软件操作人员岗位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指导和控制相关人员进行企业内部财会信息化管理。

第六,大力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系统的控制。制度化管理是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关键,该公司制定了明确的《会计核算及业务报表制度》和《计算机及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企业与银行、企业与客户的资金往来的原始凭证、往来票据、对账单的管理,有效杜绝了企业资金的流失。同时,还强化了各办事处经营性资金的管理,严格按照审批的资金计划执行,从而保证了企业资金全部用到实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总之,一个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是不可以量化的。湖北稻花香就业股份有限公司对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探索经验亦必须在更深更广的平台上进行总结和推广。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该公司经验的总结探索是中国企业完善自身内部财会系统控制甚至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利于那些目前内部控制相对滞后的企业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优化企业内部环境,少走弯路。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完善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划

目前,我国企业刚刚开始在市场经济中慢慢找到发展的方向和办法。对大多数企业来讲,需要关注的问题还非常多,更不能奢谈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探索。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尤其是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方法的探索和总结。为什说要特别关注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方法呢?笔者以为,对目前我国来讲,企业的财会系统具有更直接的方法探索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原因不言而喻,在此不一一赘述。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特别是财会系统内部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完善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环境,加强控制系统组织建设。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者消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综合。由于文化传统以及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企业财会系统内部控制的环境不尽如人意,部分财会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有待加强,同时,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减少外部因素的来源渠道及其对财会人员的影响效果。企业领导者应该身体力行,不谋私利,减少对财会工作者的影响甚至错误指示。同时,应加强和完善会计系统的自身建设,大力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使之形成相互制约于制衡的良好氛围。

第二,要推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预算控制。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风险,现代企业风险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同时,预算控制是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之前,必须制定相应的预算,应坚决予以执行。企业财会系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和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在这方面应该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

第三,要完善企业内部报告控制。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全面反映经济活动,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作为企业财会部门,其主要应该提供的报告包括:资金分析报告、经营分析报告、费用分析报告、资产分析报告、投资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这些报告应该形式简明,内容易懂,统筹规划,避免重复。

第四,加强企业内部的授权批准控制,大力落实岗位负责制。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企业必须建立明确的授权批准体系。同时,要明确岗位责任制,对于被授权的责任人要加强监督,出现重大失误的,要追究相关责任。具体到企业财会部门,应该明确责任,具有相应的奖惩制度。

第五,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增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力。当前,我国部分去也已经设立了相关的审计和监督机构,如审计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等等,但均存在着级别过低、权力过小、无人重视的现象。企业应该切实引起对审计监督的重视,同时,内部审计监督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最好由董事会直接领导。

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尤其是企业财会系统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对于我国来说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其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对于研究者和企业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的。理论界人士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为企业应用提高提论支持;同时,各大企业也应该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企业财会系统内部理论进行了抛砖引玉式的探讨,期待着更完善和成熟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及早面世。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 虞文钧著. -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7

2.《企业内控经典案例 》 闫培金,王成主编. -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1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理论与实践》 朱荣恩, 应唯, 袁敏编著. -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中国财经网:http://www.fec.com.cn/

5.中国会计网:http://www.canet.com.cn/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篇4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为了确保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顺利实施,财政部等五部门制定了实施的计划,虽然2012年该体系只是由境内外上市公司扩大到了上海和深圳的主板上市公司,还没有到各个企业进行实施,但我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国家发布的文件进行了深入学习,通过学习我认为,虽然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各种政策法规等等,但是却不是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只有内部环境是企业自身的原动力,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下面我就谈谈自己为什么认为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基础的认识。

首先,我认为要想正确认识内部环境的内部控制的基础,就要弄清楚内部控制是做什么的,最终的目标的什么。什么是内部控制呢,它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级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所构成的有机总体。

内部控制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企业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中,它不仅包括企业管理当局授权管理者对采购货物、销售货物、生产产品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查、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评价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些环节和经营活动要想顺利实现,都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内部环境,否则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纸空文,各种基本规范也就成了摆设。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归纳了五大要素,将内部环境放在了第一位,也说明了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中最基本的因素,内部环境主 1

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显而易见,这几方面涵盖了一个企业建立、持续经营所应该具备的方方面面,如果这几方面没有真正的设置好并且予以实施,那么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动力就会失去,就不会取得较好的内部控制效果。现在我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内部环境在内部控制中最为基础的作用:世通是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曾在美国《财富》500强中排名前100位。然而就在2002年其财务造假行为被发现,世通利用把营运性开支反映为资本性开支等弄虚作假的方法,在1998~2002年期间虚报利润110亿元。事发后,世通的股价从最高的96美元暴跌至90美分。世通于2002年年末申请破产保护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个案,该公司于2003年年末完成重组。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个案,美国证交会和法院在调查报告中发现,世通的董事会持续赋予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伯纳德·埃伯斯绝对的权利,让他一人独揽大权,而伯纳德·埃伯斯却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领导世通。,美国证监会的调查报告指出,世通并非制衡机制薄弱,而是完全没有制衡机制。由于世通为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提供的丰厚薪酬和奖金远多于他们对公司的贡献,这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的小圈子。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世通倒闭。

世通公司倒闭的案例说明:世通公司的治理结构不恰当,内部控制职责执行力度不够,内部控制的制衡机制形同虚设。而这几方面也恰恰就是一个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环境的一个要素,也就是一个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这个因素在一个企业发展中是必须设计好的,而且还要加大力度的去执行,才能显现效果的。

那么,所谓的治理结构设置又有什么含义呢,治理结构设置就是应该区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各自职责权限,实现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世通的首席执行官埃伯斯权利过大,造成对他的监督失效,导致决策失误。董事会负责监督管理层,监事会监督董事会,适当监督机制的建立是保证避免发生决策失误和舞弊发生的必要措施,但是世通的董事会并没有承担其监督的职责,下设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应包括审查内部控制的设计、监督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和单位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规定在具体执行中形同虚设,审计委员会既没有认真研究公司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也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造成实体店内部控制长期处于失控状态。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思考 篇5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及前提, 是公司内部影响控制制度正常运作的环境因素, 是所有其它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 是内部控制的首要因素。

(一)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分为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1992年, 内部控制理论权威机构美国COSO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内部控制由五个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 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如果把内部控制工作看作一个系统, 那么内部控制以外的并对内部控制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 便构成了内部控制的环境, 这些环境有的是企业可以控制的, 有些是企业不可控的, 前者即是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 后者则是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即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受着内外环境的影响。

内部控制环境因素应由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要素组成。外部环境如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道德环境、法律环境和政府角色与作用等。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

(二) 内部环境重要性

内部控制环境这个大因素由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小因素组成, 两者共同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但由于内部环境因素是企业可控的, 所以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时, 内部环境因素应是关注的重点。

2004年, COSO委员会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该报告认为, 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根据管理者经营的方式, 分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用“内部环境”代替了“控制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 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企业的内部环境不仅影响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制定、业务活动的组织和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反应。它还影响企业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系统以及监控活动的设计和执行。

2008年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第一章第五条中明确,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应当包括下列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其中用到的是“内部环境”而不是“控制环境”。

虽然内部环境包含的具体内容很多, 但是董事会是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他内部环境要素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的管理者也是内部环境的一部分, 其职责是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理念, 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 营造企业的风险文化, 并将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相关的初步行动结合起来。基本规范中的内部环境主要有以下内容:组织架构, 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 (大) 会决议和企业章程, 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发展战略, 是指企业围绕经营主业, 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制定并实施的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人力资源, 是指由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组成的整体团队的总称。企业文化,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社会责任, 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 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等。

(三) 内部环境建设风险

认识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企业能控制的是环境中的内部环境因素。企业内部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风险,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面临风险。一是治理结构形同虚设, 可能导致企业缺乏科学决策和运行机制, 难以实现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二是组织构架设计不适当, 结构层次不科学, 权责分配不合理, 可能导致机构重叠, 职能缺位, 推诿扯皮, 运行效率低下。

(2) 企业在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中面临风险。一是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 可能导致企业盲目发展, 丧失发展动力和后劲。二是发展战略脱离企业客观实际, 可能导致企业过度扩张或发展滞后。三是发展战略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 可能损害企业发展的连续性或导致资源浪费。

(3)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风险。一是人力资源缺乏、结构不合理, 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二是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优胜劣汰机制不完善, 可能导致关键人才流失或经营效率低下。

(4) 企业在文化建设中面临风险。一是缺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为社会创造财富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 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认同感, 人心涣散, 企业缺乏竞争力。二是忽视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 可能导致并购重组失败。

(5) 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面临风险。一是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可能导致企业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二是产品质量不合格, 侵害消费者利益, 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三是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投入不够、措施不力, 造成环境污染, 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或停产整顿。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注意事项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 重视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同内部环境一样, 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 同样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每个组成部分和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实施。虽然这些外部要素是企业不可控要素, 但是他们都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以及评价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 企业的内部小环境受制于企业外部的大环境。外部环境通过影响内部环境随着企业竞争和开放式经营的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 这种外界的环境变化将会给内部控制的对象和范围等多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 任何企业的控制环境必然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渗透的结果, 企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时应该予以同等地位的关注, 特别是目前企业竞争激烈的现实条件下, 外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作用更大、更突出。培育成熟的企业外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制度保障,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运作的基础。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只有内、外环境都好时, 内部控制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 融入风险管理内容

风险的危害确实是现实存在的, 这就要求企业将风险管理融入到内部控制中去, 防止风险, 及时地发现风险, 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 并设法把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这就是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 更关注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性, 在促进企业完善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时应注意融入风险管理内容,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识别重要风险并建立风险评估和回应机制。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现代内控模式, 已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 而在我国, 将风险管理引入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也只是在近年刚刚开始, 在实践方面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将风险管理融入到内部控制中去, 更体现了企业自身的要求, 已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适应内部控制环境变化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二是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环境的不断研究, 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认识也在改变。《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引入风险偏好和风险文化, 将原来的“控制环境”扩展为“内部环境”, 这一要素的变化体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扩大了, 应该关注的环境视野比过去更广了。在该新要素中, 强调内部环境包含了一个组织的气氛, 形成一个组织的人员识别和看待风险的基础。内部环境包括:风险管理哲学和风险偏好, 员工诚实性和道德观以及企业经营环境。内部环境要素确立了企业的风险文化, 它既要认可预期发生的事项, 也要认可未预期发生的事项这与传统控制环境要素中只关注与控制有关的事项相比, 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四) 加强IT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

IT业飞速发展已渗透到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大大丰富, 效率、质量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使企业传统内控点发生很大变化, 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现象大大增加。组建了IT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后, 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适应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在IT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东西, 其许多控制方法与手工记账方式下的控制方法不同, 有很多业务的记账凭证是由会计信息系统自动生成无需手工填制, 所有过账、核算和报表也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原有的部分复核牵制机制失效。要围绕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结合电算化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 提出更高的控制要求, 选择新的更多的控制对象, 采取更好的控制方式, 重新构建一套更完善和高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建筑内部环境论文 篇6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着眼于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侧重于从钱物分管、严格手续、加强复核方面进行控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才逐步发展成近代的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股份制公司挂牌上市了,并不等于现代企业制度就已经建立了,如果没有公司治理,或者公司治理不到位,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前审计长李金华在总结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势和不足的时候,针对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的“重监督轻服务、重结果轻过程、重财务轻业务、重合规轻效益、重单项轻系统、重当期轻长远、重查处轻建议、重独立轻互动”等问题,多次强调“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单位、部门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提出了要“把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是一个检查系统”、“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内部审计要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内部审计要以体现中国特色为主”等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为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方向。

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研究

(一)内部审计应积极持续地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和协调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全面建立了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因此能够担负起风险管理的职能。首先,内部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施工生产、物资采购、工程款回笼、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并防范风险,做出相关评价。其次,内部审计可以深入到企业管理的极细微的环节上查找问题,分析其合理性。内部审计人员更多的是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为依据,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查找并防范风险。再次,内部审计在部门风险管理中还起着协调作用。不仅各部门有内部风险,而且各管理部门还有共同承担的综合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可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以防范错误的宏观决策带来的风险。

(二)对已经存在和将要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和防范的措施

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预测风险的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合理的评价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调查和专家打分法、风险报酬法及解析方法等。风险的防范措施是指企业为降低已识别出的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所采取的措施。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还是降低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并对有关部门所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监督和检查。

(三)优化企业制度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法人治理机构的完善,董事会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因此建立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董事会制度将会更好发挥核心作用。专业化是指在董事会设置、预算委员会、施工项目管理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投资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负责各方面的工作。社会化是指设立外部独立董事,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约束力,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维护企业的权益不受侵害。

(四)树立内控意识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探讨 篇7

目前, 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已经或正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是, 没有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 其他要素不论质量如何, 都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主要缺陷表现为: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董事会丧失监督作用。

COSO报告认为,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是董事会, 并认为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发挥作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形式上是完整的, 但从内部分析来看, 不难发现弊端。有的在避免领导层内部矛盾的同时放弃制衡;有的董事会成员与经理成员高度重合, 再一次削减内部控制的约束力;还有的对董事会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议事规则不以为然, 严格的信托责任制度未能形成。凡此种种, 都说明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连最基本要求都未能达到, 这种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过是给中小股民表面上的一个交代而已, 几乎没有相互制约的力量。我国的很多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没有按规范进行运作, 导致公司治理结构严重扭曲。

2、管理当局的经营理念、方式和风格及对控制环境的认识误区。

管理当局在建立一个有利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如果管理当局不愿意设立适当的控制或不能遵守建立的控制, 那么控制环境将受到很不利的影响。以下三个方面的经营管理观念、方式和风格, 可能会极大地影响控制环境: (1) 管理当局对待经营风险态度和控制经营风险的方法; (2) 为实现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 企业对管理的重视程度; (3) 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在不考虑其他控制环境因素的情况下, 如果管理当局是受某一个人或几个人支配, 那么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可能会增大。实际上, 许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仍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 没有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经营个体。

目前, 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很严重, 而作为能够控制公司的大股东或者是内部人在缺乏相应的约束下, 更容易出现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而利于自身利益增长的短期行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莲曾经说过, 中国的股市是个大赌场, 很贴切的描述了中国股市的现状。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大股东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来抬高股价, 不断从股市上获取巨额资金, 最后受损失的只能是中小股东。

3、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存在局限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 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 并且必须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如果银广夏的内部审计有效, 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制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但会加大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 因此可以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既然银广夏能够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 虚构主营业务收入, 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 可见其内部审计即使存在, 也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二、建设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举措

鉴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建设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使权力有所制衡。

现代企业制度是符合现代化大生产要求, 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企业制度。在我国,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应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规则的要求运行。其规范结构是: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 通过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 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 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 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 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因此, 理顺公司治理结构, 一是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实行纵向授权制, 即:股东大会→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 形成严格的内部监督体系;二是改革干部管理机制, 按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领导配备;三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和激励机制, 并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 赏罚分明;四是积极探索外部董事制度, 吸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进入董事会, 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在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时, 根据职务分离的原则, 规模较大企业的高层次组织机构一般为董事会—总经理—副总经理。因此可以说, 董事会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中, 董事会一直很受重视, 董事的挑选极为严格, 一般由懂技术、懂管理、有才能的人担任。而在我们的很多企业中, 虽然有董事会, 但往往是虚设, 没有办事机构, 董事长通常由企业经理人员担任, 董事会其他成员大多由企业内部人员兼任;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因此, 搞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 使其真正发挥监督和控制经营者的作用, 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使股东及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利益真正得到保护。

推行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一项具体措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一方面要确定对独立董事人员的选择;另一方面要确定独立董事的组织方式。一般来说, 独立董事大都是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或专业技术人士。现阶段,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律师、社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金融中介机构中的资深管理人员以及在大公司任职多年的高级管理人员等, 都可以作为独立董事的来源。对于独立董事的组织形式可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 逐步建立专门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绩效进行独立评估的机构, 他们以类似于律师事务所的组织方式依赖市场化运作来谋求生存。

2、建立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 经营者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理所当然地要按照其管理人员的意图运行, 尤其是经营者的决策更具有决定性作用。经营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 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在我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在经营过程中, 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为经营者所拥有, 而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和激励经理人的外部机制。因此, 经营者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 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使之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 就必须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1) 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经理人才市场, 形成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 (2) 注意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 建立一种“约束+激励”的控制方式, 去引导经营者的行为; (3) 应从法律法规或制度方面要求经营者搞好内部控制工作, 并制定“经营越轨行为”的惩罚性措施。

3、加强内部审计, 同时转化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网络环境下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篇8

1.1控制环境的变化

企业内部会计运用网络技术以后, 控制环境将发生以下变化:第一、简化治理结构。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要求企业快速做出反映以满足市场需求。过去臃肿的结构和官僚主义的作风势必会被市场淘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使内部控制层次明显减少, 但责任更明确、效率更高, 有利于决策者和决策执行者迅速沟通, 真正做到向治理要效益;第二、理念发生改变。网络环境下, 要求企业的治理者要树立信息意识, 更新控制观念, 增强治理企业的灵活性, 学会在动态的环境中发挥其凝聚力, 在磨合中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向心力。

1.2风险评估的变化

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在网络环境下, 企业风险评估的范围加大, 重点发生转移。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实时和同步传递。信息在企业内部的高度共享和实时传递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内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 伴随着业务流程的改变, 系统的开放性、信息的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 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封闭集中状态下的业务运行环境, 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风险控制内容和方法。

1.3储存方式的变化

在网络环境下, 会计信息储存方式和媒介发生变化。从数据和交易层次来看, 网络会计采用了高度电子化的交易方式, 对数据的正确性、交易及其轨迹均带来新的变化。不仅是帐本, 很多工作都被电子化。电子符号取代了财务数据, 信息的载体已由纸介质过渡到磁性介质和光电介质。对这些介质的保存有较高的要求, 易受到高温、磁性物质、剧烈震动的影响, 其保存的数据资料易于丢失。

1.4控制活动的变化

网络环境下, 企业内部控制的手段具有多样性、灵活性、高效性特点, 内部控制的预防、检查与纠正功能得到增强, 信息的时效性成为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主要标准。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再高度依靠于审核人员的数量和复杂的内部控制程序, 而依靠于控制思想、控制方法和控制技术, 企业的控制活动具有控制标准一元化、员工自我控制特征。

1.5安全风险的变化

在网络环境下, 大量的会计信息置身于开放的网络中, 电子单据、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 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 使原始凭证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安全风险, 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很难得到保证。而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再加上缺少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 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黑客的恶意攻击和病毒的感染, 导致计算机硬件的故障、用户的误操作等, 都会危及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给网络会计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

2加强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

2.1根据新特点制定新制度

2.1.1 严格岗位设置, 进行有效的职责分离

在会计的信息化系统中, 由于自动高效的特点, 许多不相容的工作都合并到一起执行, 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内部隐患。为了强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网络会计系统中分别设置系统设计、系统操作、数据录入、数据审核、系统监控、系统维护等岗位, 各个岗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在一般情况下, 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 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

2.1.2 实行严格的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系统软件应设置有关操作人员的姓名、操作权限、相应人员的密码和电子签名, 对用户的登录名和口令的合法性进行检查。对一些需严格控制操作的环节, 设置多重口令, 合理设置网络资源的属主、属性和访问权限。同时要按操作权限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和修改。为了防止非法修改软件, 必须对软件的修改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

2.2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2.1 多途径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结合发展要求, 及时调整办学思路,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 加大会计人员的培养数量, 可通过对会计人员在职培训、鼓励会计人员自学、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以及实行岗位轮换制度等措施, 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 使他们不仅具有较深的会计理论功底和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 而且还能掌握现代网络技术, 熟知商务知识和法律法规, 能从容应对知识的快速更新和经济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 适应网络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

2.2.2 加强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 应贯穿于会计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始终。因此, 各级财政部门及有关单位应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具体办法及奖惩制度, 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

2.2.3 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 增强法制观念

各单位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及《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有关知识, 使会计人员严格以财经纪律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自己的职业行为, 增强法制观念, 远离犯罪。

摘要:随着网络会计的逐步实施, 企业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机制和手段很难适应互联网环境。建立新环境下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就内部控制概述、着重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并就其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会计,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分析 篇9

(一)国外研究最为经典内部控制理论是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2),COSO报告主要目标是提供一个能够评估和改进内部控制的标准,并能广泛应用于上市、私营、大、中小公司。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分为五大组成要素:风险评价 (Risk Assessment)、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al)、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y)、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监督(Monitor)。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环境定义:指企业的核心人员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属工作环境,它包括:组织人员的诚实、伦理价值和能力;管理层哲学和经营模式;管理层分配权限和责任、组织、发展员工的方式;董事会提供的关注和方向。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正式提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将内控五大要素扩至八大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其中“内部环境”是由“控制环境”扩展而来,它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哲学和风险偏好,员工诚实度和道德观,企业经营环境。同时,该报告还强调内部环境作为企业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不仅影响企业战略和企业目标的制定、业务活动的组织和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反应,还影响到企业的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控活动的设计和执行。

(二)国内研究国内对内部控制环境研究的相对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对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性研究,如吴水澎等(2000)、向乐乐等(2004)、丁瑞玲等(2005);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分析,如杨瑞平等(2010);内部控制环境评价,如王翠琳等(2010)、田金玉等(2010);内部控制环境问题和优化完善,如郑海英等(2004)、刘静(2005)、冯晓羽等(2010)。但是,针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系统研究的并不多,研究者主要通过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对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企业文化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强调操作层面找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而忽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风险管理与控制,少有涉及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环境研究,此外,对内部控制环境较少从体系构建层面进行研究,导致内部控制环境研究分散,整体性不强。

我国财政部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0) 中对内控环境的定义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设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一)缺乏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环境理念从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出现时,各种风险就伴随其发生了。可以说,风险是依附于企业本身的,是企业本身固有的属性。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企业也无可避免面临着经营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我国中小企业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先天不足,相对于国有企业,其处于政策弱势,导致其缺乏战略规划,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未能考虑长期发展风险。此外,中小企业业主及管理层素质往往不高,很少经过系统的企业管理等理论学习,主要靠经验管理经营,导致其缺乏战略目标与风险理念,以上因素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以风险管理为目标设计内部控制环境。

(二)对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不重视中国上市公司控制白皮书报告(2011)显示:2010年在沪市上市公司中,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占比76.86%,未披露的公司占比23.14%,在内部控制中自我评价中,内部控制环境得分最低。内部控制环境在上市公司受到如此“轻视”,在中小企业中的不受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我国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环境)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包括高层管理到普通员工,没有把内部控制环境放在企业面临风险的战略高度考虑,认为内部环境控制就是财务会计制度控制,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成本费用控制,属于财务部门责任。这些因素导致中小企业往往没有真正建立内部控制环境,即使建立也是徒有其形,并未有效执行,不能发挥应有的控制作用。

(三)企业风险评估制度缺失COSO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风险控制,要求管理者对管理活动固有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然后制定相应应对措施。但在我国,中小企业没有树立风险战略观念,未能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没有认识到企业风险管理不是一个事项或环境,不是静止的,而是渗透于企业各项活动的一系列管理行为中,持续贯穿于企业内部。我国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对风险进行设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政策体制风险、行业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与内部风险(经营、财务、人事、成本费用、安全、操作、法律风险,也没有建立有效风险识别和分析机制,更没有设计科学的风险量度指标(风险容限)和风险管理方法(分散、规避、转移等),导致其应对风险很被动,抗风险能力差,不能有效规避、化解风险。

(四)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治理结构是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功能的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环境控制因素。我国中小企业受规模和产权结构所限,往往并未建立完善的“三会”制度(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内部制衡机制缺乏,外部监督机制太弱,内部控制实质是“一把手”工程,人治色彩浓。我国中小企业即使形式上设立了三会(或部分),但组织结构形同虚设,尤其是董事会的职责没有充分发挥,董事会不能有效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导致职责分工交叉重叠,不能起到制约和牵制职能,难以对“内部人”进行监督,使“内部人”制衡机制弱化。而且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许多企业看似建立了完美的组织结构,但在风险来临之时不堪一击,根源就在于管理层的权力过大,超越内控不受董事会的制约。

(五)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执行不力我国中小企业受股权结构以及治理结构所限,主要依靠所有者、管理者经验进行管理,本质上就是人治而非制度治理,主要还是靠行政强制方式进行内部控制,内控运行效率低下。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员工比较少,往往一人多岗,职责分工不明确,交叉重叠比较普遍,制衡机制未能发挥作用等,业务开展过程当中,灵活度高,很多都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导致执行风险高,执行程序性差,随意性大。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容易因所有者、管理者主观意志所作用,为严格执行相应决策程序,导致其规范化差、制度执行力不强,由于缺乏制度化、程序化,使执行人员不知所措,导致执行效率低,增加执行成本。

(六)缺乏有效的内审监督制度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仍然由企业经理分管模式,其监督独立性很差,难以对经理及其上级领导进行监管,使内部审计部门监督职能虚置。其次,内部审计不像销售等部门,其工作成果往往抽象,传统认为内部审计是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职能定位低,没有将其延伸至整个企业战略管理职能,因此内部审计不受领导重视。此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偏重事后审计,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堵住漏洞,制止损失的发生扩大。最后,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单一,配备一般是以财务和审计专业的人员为主,很少有管理专业、金融专业或是法律专业的人员,从而影响内部审计效果。

(七)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缺乏战略规划。内部控制执行质量与效果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由于缺乏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中小企业人才流失严重,难招人、难留人。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人才战略储备培养考虑,对人才培养与建设缺乏战略考虑。其次,对管理者和员工没有建立有效的上升通道和提升机制,由于没有建立合理的管理者晋升机制和员工职业规划和技能提升计划,使管理者和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没有奋斗方向和目标,看不到企业的前途,看不到自己的希望,导致其频繁跳槽。

(八)缺乏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没有独立的企业文化开发与建设部门,更不用说企业文化制定、贯彻和执行,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缺乏对企业精神、文化的归纳、总结和提炼,也未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这导致管理层与员工工作过程中缺乏企业文化精神寄托和支撑。因此,从本质上来讲,我国中小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其所谓的企业文化要么根本就没有,要么就是照搬照抄而来,是一种低层次的企业文化,距离建设规范的、独特的企业文化还需要很长时间和很长路。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影响因素

(一)内部控制环境理念因素内部控制理论产生至今虽已多年,引入我国理论界与企业界也将近20年,但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并未广泛接受和建立。首先,多数企业并不认为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起着战略性作用;其次,没有树立内部控制环境对整个内部控制的基础性作用观念,忽视环境建设与完善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最后,随着市场变化、社会发展,中小企业没有形成“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理念”,没有将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置于内部控制建立之中。

(二)企业管理因素影响内部控制的管理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监督与内部审计等。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与依据,决定内部控制最终效果,对公司权力配置、制衡、激励、约束、协调等具有决定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尚未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结构,导致企业监督职能未能发挥应有效果,甚至出现独裁等决策机制,因而内部控制效果难以充分发挥。至于内部审计职能,由于多数中小企业采用经理制下的审计部门设置模式,导致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地位低、独立性差,不能发挥应有的内部审计职能。

(三)企业组织因素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构建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企业整体价值目标实现,必须以组织结构为基础,而组织结构的有效运转必须依赖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要素,其设计与运行直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正如前文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尚未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其作用发挥受到很大发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企业长期经营活动所积淀、升华所形成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准备,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之路的必须精神粮食。企业文化建设起着导人向上、凝聚人心的巨大作用,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环境质量,并在控制环境中不断发展、成熟,而这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几乎是个空白。

(四)企业人力资源因素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根本上讲还是依靠人,人是企业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要素,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本一直以来都是软肋,一方面人才难求,同时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者素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吸引、培养人才,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员工归宿感,凝聚员工人心等具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管理水平、决策质量和企业决策执行效果,同时,管理者素质考核指标体系与企业长远利益的协调,对发挥管理者工作能力、激发其潜能与实现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目标具有重大影响。

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建议

(一) 树立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理念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所有者、管理者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等,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发复杂多样,对中小企业经营决策水平要求更高,因此,从所有者、管理者到普通员工要树立全面风险意识,分析研究所面临的风险,要从全面风险控制与管理出发,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要结合企业组织结构构建、生产经营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环境体系。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我国中小企业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产权“独有”与内部决策“独裁”等诸多与内部控制相悖的情况。因此,要加强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摆脱家族企业、个人企业等不合时宜的制度,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形成类似上市公司的“三会”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提高内部决策的透明性、民主性,根治“内部人”专断决策制度。加强董事会对高层管理者的监督力度,避免董事会与经理层的重叠,使监督机制失效,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引入外部独立董事,增强外部监督功能,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层面的内部控制环境改进,避免管理层关键人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为董事会及其下属机构对公司治理与监控发挥积极作用。

(三)强化内外部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要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独立监督职能,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二是企业应建立举报奖励、监督投诉、质量评价等制度,扩大内部监督渠道。三是强化外部监督力量,由于中小企业产权结构单一、企业治理结构效率不高,单靠内部监督显然不够,需要引入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外部强制监督,从外部防范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内部监督实效等风险。总之,通过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强化外部独立监督,双管齐下,实现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和有效运行。

(四)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由于中小企业在用人制度、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劣势,导致其人才流动频繁。因此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吸引人、留住人。首先,以“尊重知识、尊重能力”准绳构建合理的薪酬管理体制,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建立一套绩效科学、晋升通畅的薪酬制度和用人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建立员工继续教育与再教育制度,一种是企业自身要建立一套旨在提升业务技能、企业忠诚度等教育培训制度,另一种是建立职工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业务、技能、学历、职称、晋升等外部培训制度。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改进和高效运转提供精神支撑,不仅能凝聚企业人心,更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培育、梳理、整合、提炼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核心价值文化,使其成为企业员工情感所依、精神所寄。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加强企业领导文化建设,发挥其率先垂范作用,宣传发扬企业文化,提升员工认可度和满意度,形成企业文化的高度一致认可。最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教育,采取各种形式,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开展各种形式活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关心企业发展的荣辱与共的企业核心价值文化观。

浅谈建筑企业内部控制 篇10

2009年7月1日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 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参照本规范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此基本规范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 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 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它开创性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督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 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 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明确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出具审计报告。

内部控制的定义:

1. COSO提出, 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实体的董事会、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士参与的、旨在为实现各种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2.五部委在基本规范里所称的内部控制, 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3.上交所内部指引里的内部控制是指上市公司为了保证上市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而对公司战略制定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予以管理的相关制度安排。它是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

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是依照“目标-风险-控制”的总体思路实施控制的, 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旨在建立并完成相应的风险管理成果, 包括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与内控手册、风险管理评价手册;第二阶段旨在将内部控制的管理体系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充分融合, 应用内控工作最终达到规避风险、提升效率的最终目标。第二阶段内部控制的持续推进, 是一个由“目标确立-内控评估-流程优化-指标评价”再回到“目标确立”的周期性的过程。在方法的选择上, 应在分析整个行业特征的前提下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 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财务指标和管理指标, 采用“对标分析法”时主要以财务指标为核心, 建立经济指标风险预警值的基础数据库, 设定经济指标风险预警值的区间;定期运用经济指标的风险预警值, 识别公司潜在的风险;从流程中找出关键控制点, 明确改进的目标, 责任到岗, 日常监督员工执行优化成果。从财务视角发现问题, 从管理视角解决问题。

建筑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经营进入常态化后, 经营方面经常面临以下的问题:

1. 信用问题, 从业主、施工方、债权人、股东、员工等, 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缺失已经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 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地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

2. 管理隐患, 经营之中积累的潜规则或管理漏洞留下的各种隐患, 如工程招投标作假, 给建筑安装企业发展带来致命的影响;

3.非理性投资, 在今天整个充分放开与产能过剩的环境下, 行业利润下滑迫使很多建筑企业去赌完全不熟悉的高利润行业或者去赌不着边际的境内外市场 (如建筑行业投资大量资金去做酒店、餐饮等第三服务行业、做金融或到境外去炒资源等) 。

在这样大环境迫使企业转型的过程中, 就更需要发挥结构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定要控制风险和平衡资源。为保障稳健经营, 提出几项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

一、要利用内控体系把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整合起来, 形成一条线;二、把风险管理融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 整合企业的内控建设与ERP (企业资源计划) 实施;三、培养独立及专业的内控团队, 建立专门的内控部 (或提升现有的内审部) , 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增强商业敏感度, 在恰当的时间关注恰当的风险;四、让内控成为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工具, 把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作为内控的阶段性目标;建立起扎实有效的内控制度, 避免出现内部控制体系“两张皮”的现象, 不要让一套看似完整的风险数据库、内控手册、制度汇编成为摆设, 而与实际的管理毫无关系。五、 (国有) 企业的审计部与纪检部应当联合工作, 以加强企业决策层的风险意识, 推动改革动力。

具体实施内部控制时, 要切实根据公司发展的实际需要, 适时做相应的内部控制, 找出一些具体的、领导层现阶段关注的点, 内部控制体系要细化到与执行层相融合;而不是做一些大而空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体系过于庞大, 无法一步到位, 短期也看不到成果的, 则得不到领导层的重视和公司员工的认可, 形同虚设。

2013年7月发生的红宝丽“票据门”事件, 在中小板上市的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 (002165) 发布公告称, 公司遭遇了6896万元的票据诈骗, 被行业内称为不接“地气”的内部控制。因为建筑行业的工程周期长, 资金比较紧张, 也经常收到款项比较大的银行票据, 为了警示别人犯过的错我们引以为鉴, 现就“票据门”的内控缺陷做了一下分析, 核查发现, 涉及的假票据都是由公司某业务员提供的。红宝丽公司坚称涉及假票据的相关业务都是真实发生的, 公司也早已将货物发给相关客户。那么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业务人员从客户那里拿到票据后, 刻假的公章到银行再背书转让到其他公司 (比如自己在外注册的公司) , 然后把钱贴现出来, 最后再造假票据给公司入账。如果是这样, 近7000万的货款已经被业务人员截留。针对风头浪尖的业务部门, 我们可以做如下的内控防范措施:

1.公司日常应严格管理印鉴, 公章、财务章不随意借出, 减少不必要人员的接触, 不应让业务人员到客户 (业主) 那里单独收款。特别是开出外地工程的发票, 由于派出财务人员到外地客户 (业主) 的差旅成本高, 应由签收发票的业务人员承诺一个月内收回款项, 并约定款项汇回公司账户。

2. 内控讲究流程管理, 不应该让业务人员垄断客户信息, 不能由一个业务人员做到底, 关键岗位的人员一定要定期轮岗, 重大客户信息要及时归档更新, 而且要由专门的部门保持沟通。

3. 业务部门的人员处于风险的源头, 他们熟悉整个业务流程的细节及其风险点, 特别是建筑工程行业, 一线业务部门的人员深入到工地现场最了解整个工程进展情况, 了解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隐患和风险点, 监督工程的质量安全;但如果在业绩考核的高压力下, 可能就会出现把风险点给忽略了, 报喜不报忧, 造成不能及时排除隐患的严重后果。企业的战略最终一定要落实到人员的业绩考核上, 因为高管一定是业绩考核导向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该防止高业绩压力下高层采取过于激进的政策给公司带来风险。

总结, 对业务人员业务上要放权, 但要注意尺度, 业务人员的整个业务流程的信息要透明, 设定业务上的风险控制指标, 把握风险的关键点。

当然, 也不排除客户出假票据, 从而达到先提货, 后坏账的可能性, 这样的情况下, 作为财务部门就应该加强如下具体的内控防范措施:

1.大面额的银行承兑票据一定要经业务高管审核过后, 由财务人员拿到票据后到银行直接验证票据的真伪, 才能做财务凭证。

2.财务部及时核对应收账款, 保持与客户的沟通, 减少票据不及时入账的风险。

3. 财务人员应该对每天的会计工作进行监督与审核, 在业务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履行监督职责, 这样可以在错误发生后及时进行整改, 避免“亡羊补牢”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 2008.

[2]李连华.内部控制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3]李卫玲.中国企业信用缺失导致损失5855亿元[N].国际金融报及中国经贸信息网, 2007, 11, 28.

[4]叶陈刚, 郑君彦.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5]刘李胜.主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全球趋势与中国操作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服务补救满意度下一篇:初中英语语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