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书籍五篇

2024-05-17

科普类书籍 篇1

30年来,《力学与实践》许多栏目的文章已成系列,出版发行了13本书,书的封面参见本期封2和封3.

1999年,在《力学与实践》创刊20周年之际,在第1期介绍了当时已结集出版的5本书:

《力学—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中国力学学会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身边的力学》(徐秉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力学诗趣》(王振东、武际可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力学小问题一百例》(《力学与实践》编辑部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

《弹.塑性力学难题分析》(黄文彬、曾国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另外8本书是从1999年到今10年内出版的,介绍如下:

(1)《拉家常说力学》(武际可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本书所收集的32篇文章,是武际可教授近十多年来发表的科普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从常见的诸如捞面条、倒啤酒、洗衣机、肥皂泡、量血压、点火等家常现象入手,结合历史典故阐述隐藏在其中的科学原理.这些文章图文并茂、文理兼长、读来趣味盎然.其中有些曾获有关方面的奖励.本书可作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读者阅读,也可以供大中学教师的教学参考.

(2)《诗情画意谈力学》(王振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本书是一本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力学科普读物.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力学诗话”和“力学趣谈”两部分.“力学诗话”的文章,力图从唐宋诗词中对力学现象观察和描述的佳句入手,将诗情画意与近代力学的发展交融在一起阐述.“力学趣谈”的文章,结合问题研究的历史,就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力学现象,风趣地揭示出深刻的力学道理.

本书能使读者感受力学魅力、体验诗情人生,有益于读者(特别是大学生、研究生)交融文理、开阔思路和激发创造性.

(3)《趣味刚体动力学》(刘延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本书通过对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形形色色力学现象的解释学习刚体动力学,包括32个专题,归纳为:玩具篇、体育篇和技术篇等三章.玩具篇应用刚体动力学解释了悠悠球、滚铁环、抖空竹、抽陀螺、会翻身的陀螺、会倒退的魔石、会下楼的软弹簧、竹蜻蜓与回旋镖、啄木鸟玩具、翻滚的小玩具人等各种有趣玩具的力学原理.体育篇从猫的空中转体说起,分析了旋空翻、跳跃、步行、竞走与跑步、鞍马、踢毽子、羽毛球与射箭、荡秋千与摆浪、独轮车、自行车、滑板等运动项目的力学原理.技术篇讨论了与陀螺仪和人造卫星有关的力学问题,

附录里给出了与刚体动力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包括质量几何、运动学、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绕有兴趣的插图都是刘延柱教授自己绘制的.

(4)《体育与力学》(《力学与实践》编委会,2008年5月)

由于力学与体育的密切关系,《力学与实践》在“应用栏”或“身边力学的趣话”等栏目刊出了许多与体育有关的文章.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中国力学学会、中科院力学所于2008年5月共同开展了以“力学与奥林匹克运动”为主题的科普开放日活动,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介绍力学与体育运动的密切关系,本刊编委会适时地将《力学与实践》上近几年来己刊登,和将刊登在奥运专刊上的有关体育运动与力学关系的23篇文章汇集成册,编印成《体育与力学》,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力学与奥林匹克运动进行分析:有的是对体育活动或体育器材分别从材料力学、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有的是对奥运火炬的点火、传递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这是一本介绍体育和力学的优秀的科普读物.适合于力学、物理与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和教师,运动员和教练,广大体育运动爱好者乃至中学生阅读.印刷了600册,在活动当天就发放完毕.

(5)《力学小问题及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试题》(高云峰,蒋持平,吴鹤华,殷金生,清华大学出版社,Springer,2003年11月出版)

本书是从《力学与实践》“小问题”栏目300多个小问题中精选汇集而成,内容包括:理论力学部分(120题,分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趣味力学问题等4章);材料力学部分(60题,分微拉压及扭转、弯曲、能量法、超静定、其他等5章);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试题(1988年第一届、1992年第二届、1996年第三届、2000年第四届)

这些问题与解答是由近百位编者在二十多年间(1980~2002)陆续编出的,他们绝大部分是各高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了解学生易于犯什么样的错误,因此提出的问题和解答都是有指导性,并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融新颖、灵活、趣味于一体.书中除了有通常的习题、证明体、概念题外,还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解答不唯一的讨论题、设计题,此外还有少量利用计算机求解的问题.

以下3本书有部分内容在本刊发表:

(6)《力学史》(武际可著,重庆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本书系统地、全面地概述了力学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着重介绍了力学学科的联系.作者以丰富的史料、令人信服的分析、生动和通俗的文字、近百幅插图给读者以这门学科的全貌.本书对于从事数学、力学、天文、物理、工程技术、科学史等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以及广大希望了解力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发展过程的读者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7)《近代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武际可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本书介绍了近代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明末清初西方力学知识的传入;晚清时期西方力学知识的传播、翻译和理工科教育的开始;民国时期力学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新中国力学教学与研究队伍的形成与发展.本书图文并茂,将历史文化背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结合起来,适合高等院校科学史、力学、物理、工程技术、科学史、科技管理、哲学等专业的师生及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8)《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赵致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本书全景式讲述了奥运中的科学知识.通过经典赛事和有趣故事,深入浅出分析了各项体育运动中生动丰富的力学现象.广泛涉及生物、化学、数学、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并介绍了当代体育科学前沿的最新成果.皆在“通过科学欣赏体育,通过体育理解科学”,也有助于大中学生开阔眼界,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本书语言洗练,笔力深厚,既是知识含量很高的科普佳作,也是情文并茂的优秀散文.

上述13本书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对力学科学的普及和力学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海峡两岸的文化教育交流,1999年4月,台湾的晓园出版社出版了黄文彬教授和曾国平教授的《弹.塑性力学难题分析》的繁体字版.武际可教授的《力学史》,《近代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被一些高校选作“力学史”课程的教学用书.赵致真先生的《奥运中的科技之光》一上市就受到读者的欢迎,在北京图书大厦销售排行榜中,该书在科普类丛书中名列第二(2008年7月7~13日),且该书的相关内容已拍摄成系列科普电视片并在全国播出.王振东教授与武际可教授合著的《力学诗趣》于2001年5月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第4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武际可教授的“捞面条的学问”一文还于1996年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广播电视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奖励.武际可教授本人于2002年被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称号.《力学小问题》、《力学小问题及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试题》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常有高校的辅导老师及参赛学生来电来信询问购买该书事宜.第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王飞同学的获奖感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能够获得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的一等奖,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将《力学与实践》刊登的‘小问题’都做了一遍”.

《力学与实践》的工作得到了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的充分肯定.中国力学学会于2007年10月启动《大众力学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经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秘书长会议讨论,成立了《大众力学丛书》编委会,聘任的13位编委中,有9位来自《力学与实践》编委会,武际可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大众力学丛书》第一辑已于2008年出版,其中有武际可教授的《拉家常说力学》、王振东教授的《诗情画意谈力学》、刘延柱教授的《趣味刚体动力学》,这3本书是《力学与实践》“身边力学趣话”栏目近20年来长期积累的成果.

科普类书籍 篇2

【关键词】科普类书籍 阅读 交流策略

科普类书籍是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用科学和辩证的视角剖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书籍。读科普类的书对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可事实上学生不太喜欢读这类书,因为科普类书籍大都枯燥乏味,比较难读懂,没有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丰富感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阅读交流时如果像文学类作品那样讲讲故事情节、聊聊人物形象,显然行不通。那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科普类书籍的能力?笔者认为在阅读交流时根据科普书籍的文体特点、文本内容采用多样的阅读策略至关重要。

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一书讲述日常生活中万物的故事,分别涉及城市的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物品、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对于这些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交流策略。下面笔者就以此书为例谈谈高年级科普类书籍阅读交流的一些策略。

策略一:借助图表

《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辑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有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有些是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的,还有是读了此书后想知道的另外一些知识。阅读时,可让学生借助下面这份表格,在书中做上不同的记号,也可以将相关要点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表格相应的位置,便于和同学交流。

交流时,重点围绕读懂了哪些新的大自然的文字,用简洁的概括的话语与同学分享,如砧状云是雷雨的前兆;白嘴鸦飞来,表示春天已到;雪花原来有很多形状;北方气流和南方气流相遇会生成旋风;碱液可以消灭麦粒的天敌——象甲虫……把还想知道的知识进行归类,对不理解的知识鼓励课外再读其他的科普读物,适时进行相关读物推荐,激起学生阅读其他科普读物的愿望。

策略二:绘图讲解

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已粗略地读懂了一些大自然的文字,教师可继续引导:那你能揭秘大自然的文字吗?像雪花有很多形状,可到底有哪些形状,你能画出来吗?像冰雹是怎样形成的,能借助示意图介绍给大家吗?能用流程图来画画水的奇异经历,并介绍给大家吗?麦子的敌人到底有哪些,长什么样,你会画吗?每个小组可以就最感兴趣的或认为最神奇的1种或2种大自然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抓住重点,绘制好概念图、示意图或流程图,并借助所绘的图做好交流准备,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下面就是学生所绘的“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阅读交流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们在提取信息、绘制图画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并且在借助绘图讲解中使知识点更清晰,阅读的兴趣更浓。

策略三:知识竞赛

本书第二辑是《城市里的故事》,讲述了城市里的街道、地铁、电流、路灯、自来水、马戏团、生物园地、剧院舞台等的有关知识。阅读本辑时,可让学生边阅读边对特别感兴趣的、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让自己大开眼界的知识点做上记号,然后根据书中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出考题(要附上答案),来解密“城市的衣食住行”。每个学生至少出10题,题型要丰富,可以文字形式呈现,也可以图画形式呈现。(下文呈示的是一位学生出的题)

选择题。

(1) ( A )和( C )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表。

A.地球 B.闹钟 C.星空 D.手表

(2) 鹦鹉每天吃( A )食物就够了。

A.25克 B.250克 C.25千克 D.250千克

是非题。

(1)最早的街灯是瓦斯灯。( × )

(2)大象每天要吃10公斤的糠麸、油饼、黑面包。( × )

(3)照明器具既能表现彩虹,也能表现耀眼的闪电,还能表现极光。( √ )

简单的问答题。

(1)地铁里的空气又新鲜又清洁,是因为那里有什么?(通风机)

(2)无形的劳动者是谁?(电流)

(3)你知道除了书中讲到的最早的蒸汽发电,后来的水力发电外,现在还有什么发电?至少说出2个。(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潮汐发电等)

下面4幅图分别是什么,你认识吗?

在各自出题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知识竞赛题及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答题分必答和抢答,答对加10分,抢答错扣10分,最后决出此次竞赛的冠军组,同时根据编题及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合作奖。

这样的阅读交流不单单关注了结果,更关注了阅读交流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内化,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

策略四:制作海报

本书第三辑是《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物品》,铅笔、钢笔、墨水、灯泡、眼镜、车轮等物品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可对于它们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或制作过程,学生却知之甚少。了解这些日常用品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或制作过程是阅读本辑内容的主要任务。阅读前可先让学生来猜猜每天都在用的最熟悉的铅笔的制作过程,为了印证自己的猜测,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去看,兴趣顿时被激发。看完后,又如何来介绍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一两种物品设计制作海报,可以用图、表格、文字、名片等多种形式来提取信息并介绍。看,这就是学生制作的海报。一张张海报就是一个个知识,就是一份份阅读成果,借助物化的成果,交流就更加形象,效果就更好,并以团队的力量激发着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体验到增长知识的快乐。

科普类书籍读后感 篇3

文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样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保尔·柯察金——一个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碍前,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及亲友的鼓舞,勇敢地与疾病搏斗.保尔是一个苦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欺侮,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的屈辱的社会地位挑战,敢于起来改善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命运。他在朱赫等老一辈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帮助下,积极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保尔一生的经历实际上是向不公正的命运挑战,向困难挑战,向自身的残疾和不幸挑战的过程。可是,一个人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17次冲锋,身患伤寒饿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浆修路,从死神那里挣扎出来,躺在病榻中受尽伤痛的折磨。双目失明后,他回到家乡,只求能听见母亲的声音,然而亲爱的母亲却已化作了一堆黄土,即使是这样,直到最后,他还要把自己的经历经过升华之后变成精神财富献给人类:

保尔是正直的,十几岁的他,因为正义,敢出手教训市里的无赖;

保尔是机灵的,身处牢中的他,能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使愚昧的敌人中计而躲过魔爪;

保尔是勇敢的,刚参军的他,纵马挥刀地向前猛冲,完全进入奋不顾身和忘我杀敌的精神境界‘

保尔是坚强的,作战的他,在头部严重烧伤后,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以继续抗战;

保尔是伟大的,他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最终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的身边;

……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勤奋进娶不怕挫折的精神;

在劳动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分析原因,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读后感《科普类书籍读后感》。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科普书籍读后感 篇4

推荐语:如何让智能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换言之,“强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吗?本书的作者借助因果关系之梯的三个层级逐步深入地揭示因果推理的本质,并据此构建出相应的自动化处理工具和数学分析范式,作者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作者认为,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机器学习技术,都建基于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要实现强人工智能,乃至将智能机器转变为具有道德意识的有机体,我们就必须让机器学会问“为什么”,也就是要让机器学会因果推理,理解因果关系。或许,这正是我们能对准备接管我们未来生活的智能机器所做的最有意义的工作。

好看的科普的书籍推荐 篇5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副标题: 和大师一起与宇宙对话

译者: 金克木

出版年: -11-1

上一篇:生源新常态论文下一篇:二硝基苯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