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高新企业十篇

2024-05-20

中小型高新企业 篇1

1 研究评述

国际化是否能够提升企业绩效已经成为一个有趣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综观国外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一开始的线性关系 ( 正向、负向、无关系) ,到后期学者们所认同的非线性关系 ( 倒U型、U型、S型) 该议题的探讨从未间断,而且这些学者从交易费用、投资组合、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曲线等角度解释了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形成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而国内文献中关于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研究,有负相关、S型曲线关系以及不确定关系等几种观点,并且有学者指出国际化程度是企业创新 - 绩效关系的重要调节变量,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增强企业通过创新提高绩效的能力[6]。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实证关系研究的整理摘要如表1所示。

注: 1) FSTS 为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 FITI 为海外所得占总所得的比例; IR 为海外子公司的销售额/ ( 子公司的销售额 + 出口额) ; OSTS 为海外子公司数占总子公司数的比例; ROA 为资产报酬率; ROS 为纯益率; 2) 资料来源于本研究整理

2 研究理论与假设

关于企业国际化的利益获取本源的探讨集中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角度。外部环境观点认为,对于寻找市场或寻找资源的跨国企业而言,在海外运营的国家数越多,企业越有借助从事套汇、市场区隔及价格歧 视以获取 更多的利 润空间的 可能性[16]。归根结底,对外部有利环境的把控还需以企业的内部能力提升为基础,因此国际化所带来的收益并非在反映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会,而在于跨国企业善用组织间的资源,使子公司之间达到最佳协同效率进而产生竞争优势,即通过整合跨国企业各子公司间的国际资源、系统及相关流程来构建国际化运营的核心能力[17]。Wagner[18]进一步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对国际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环境塑造和对应收益进行了总结: 通过母子公司间的资源共享与协调,产生更大的规模及范围经济; 通过针对不同海外市场区域进行标准化产品设计、生产计划协调、关键资源整合,实现更大的规模经济; 通过整合利用当地资源,提高新产品开发及导入的能力。李自杰等[19]也发现,逐步国际化理论可以部分解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企业国际化经验、学习能力与抵御风险能力等内部因素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产生影响。

企业在获取国际化的诸多利益之时,也必须面对国际化的风险和挑战。相对于企业在国内市场运营而言,海外市场的运营增加了环境不确定性的风险,如东道国市场的不同消费者偏好、东道国的法令规章不熟悉、当地企业或国际竞争者的仇视排挤,等等,企业都有可能难以适应或应对而造成巨大损失[20]。此外,由于企业掌控资源和管理能力的有限性,从事海外运营扩张会带来生产规模扩大及运营管理复杂程度增加,使得跨国公司相对于国内企业所付出的监督和协调成本更高,有可能加重企业负担。Arndt等[21]就指出,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可能引发包括信息成本、执行成本、议价成本、侦察成本、传递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监督成本等相关成本的增长,进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率的降低。

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国际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因此出口仍为许多企业主要的国际化活动。出口企业一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就必须面对如下成本: ( 1) 企业在国际化初期,运营范围较小,尚未达到规模经济的优势,且由于海外市场、文化及环境的不熟悉往往导致较高的学习成本。( 2) 当海外市场渐渐增加时,经销商或代理商的网络及营销能力对企业的绩效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当出口多元化提高时,分散了企业于各个市场的管理资源,管理出口运营的协调及沟通成本逐渐提高,可能降低企业获利的机会[22]。( 3) 由于管理者的有限理性,管理者面对文化差异的市场增加了信息处理的需求和工作量,且由于不同国家所产生的各种关税及非关税贸易障碍,也增加了交易成本[23]。综上所述,出口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扩张进程时,不同国际化程度会产生不同的成本,若企业在扩张过程中无法实时调整适应,管理复杂性的代价将降低出口对绩效的正向影响。因此,很多企业在寻求建立海外市场时倾向于选择地理及文化距离接近母国的地区,因为市场相似性使得企业对于海外市场的管理机制、消费者偏好、配销体系等较能掌控[24],能相对容易地将在母国形成的核心能力有效转移,进而实现较高的获利。

整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相对于欧、美及日本企业在国际化程度上尚属早期阶段,且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大都以循序渐近的方式扩展海外市场,心理距离、文化距离及地理距离均为企业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行业选择、区域选择和介入国际市场的组织方式选择上多采取积极稳妥的发展战略与策略[25],因此其资源整合能力确保了其在国际化初期经济绩效的提升[26]; 但由于国内内需市场一直低迷,因此各中小企业莫不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在海外市场涉入的深度及广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也引发了海外运营复杂性提升导致的相关成本直线上升。根据上述推论,本研究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曲线关系,故形成本研究的假设:

H1: 中小企业绩效会随国际化程度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

3 研究方法

3. 1 理论框架

综合上述相关理论的探讨,归纳出理论性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其它变量在探讨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绩效影响关系时产生干扰,本研究将控制两类可能影响绩效的企业及产业特征变量。

3. 2 样本及数据

鉴于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绩效于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探讨上的缺乏,本研究将以福州高新区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资料取自福州高新区管委会2011年产业抽查的原始文件。抽查企业共计500家企业,包括475家中小企业及25家大企业。选取其中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加以讨论,样本总数为475家,其中250家具备海外投资或海外销售的国际化经验。从所属产业来看,样本数从高至低依次为电子信息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环保节能产业; 从成立时间来看,11 ~ 15年最多,6 ~ 10年次之,1 ~ 5年最少; 从员工人数来看,20 ~ 300人的企业最多,占比74. 80% ,300 ~ 1000人的企业最少,占比14. 80% ; 从企业国际化类型来看,企业仅进行海外销售的占比75. 2% ,海外投资占比仅为24. 8% 。样本特征如表2所示。

下面将综合采用比较研究和控制研究的方法审视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前者主要目的在于检视国际化企业与国内企业的相对绩效,后者专注于国际化企业本身,控制企业规模、资本结构、产业属性等变量探讨中小企业国际化对绩效的影响。

3. 3 变量定义与测量

3. 3. 1 因变量: 企业绩效

ROA与ROS绩效指标在过去的研究中均有学者采用,但折旧在调整资产价值时会因投资日期及所使用的会计原则而产生很大的差异性,特别是对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因其所面对的会计原则更为复杂,资产价值更加难以准确认定。而采用销售利润率指标可避免不同资产评价测量所造成的影响,而且销售额以及利润均以当前汇率披露,可反映企业目前真实运营状况[27]。因此在国际化研究领域,选择销售净利润率ROS为企业绩效指标是相对较优的选择。

3. 3. 2 自变量: 国际化

一般而言,最常采用海外子公司销售额占总销售比例、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28]、出口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 ( Export Sales Ratio,ESR) 来测量,但国际化程度指标选择必须切合实际,能够反映出国内外运营的相对大小和战略重要性。Geringer等基于日本企业的全球战略中母国为主体的出口战略最为普遍的现实考虑,以出口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作为国际化的测量指标。Andersson[29]也认为,企业在迈向跨国运营的早期时,以出口销售额占总销售的比例来测量国际化程度,相较于欧美企业以海外子公司销售额占总销售的比例来测量要更为恰当。相对欧美大型跨国企业,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国家数目少,海外资产和机构有限,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尚处于国际化的早期阶段,故本研究将以ESR来测量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3. 3. 3 控制变量

参考以往研究,将影响企业绩效表现的企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7]。企业规模可以带来市场控制力,并可通过较低的成本在市场中运营,故将其视为干扰变量加以控制,并以企业员工人数的对数进行测量。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绩效及企业运营风险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30],为了避免财务结构对绩效造成影响,将资产负债率 ( Debt Asset ratio,DAR) 视为控制变量。过去研究发现,产业类型在以横截面数据资料分析企业绩效时具有重要的影响效果[29],故本研究根据所调研园区的产业基础情况,将不同的企业分类,以虚拟变量衡量产业效果。上述各变量的定义及预期效应如表3所示。

注: * 为控制组

3. 4 实证分析

3. 4. 1 国际化于不同产业间的差异性分析

如表4列出本研究因变量、自变量与控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表5模型2中自变量的VIF值除了国际化与其平方项两变量的VIF略高外,其余自变量的VIF值均低于2,显示本研究所使用的资料并无共线性的问题。

注: 1) n = 475,企业规模为企业员工人数取 log; 2)*p < 0. 05,**p < 0. 01

注: 1) 样本数 = 475; 2)*p < 0. 1,**p < 0. 05,***p < 0. 01; 3) 括号中之数字为 VIF 值

不同产业类别对企业绩效可能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先针对不同产业对各变量间做单变量的统计分析。如表6列出5种产业的各变量的方差分析及其事后多重比较分析 ( 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s) 结果。从样本的产业分布可以发现,5种产业的样本分布基本平均,除环保节能业样本数为67家 ( 占样本总数的14. 1% ) ,不及二成之外,其余4项产业各约占总样本数的二成上下,以电子信息业的121家最高。

注: 1) 表中所列出值除了样本数之外,其余值均为各变量的均值; 2) **p <0. 05,***p < 0. 01

不同的产业在绩效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 F =7. 78,p < 0. 01 ) 。由表6可以看出,高端装备制造业及电子信息业的绩效较优,高于整体绩效的均值0. 026。经由Scheffe多重比较,发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绩效水平显著高于高技术服务业、生物业及电子信息业。从企业规模可以看出,整体样本企业的平均员工人数为54人,5种产业于企业规模上也有显著的差异 ( F = 18. 21,p < 0. 01) ,其中以电子信息业的企业规模62人最大,而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规模33人最小。进一步进行Scheffe多重比较,可以发现所有产业的企业规模均显著高于高技术服务业,而电子信息业的企业规模也显著高于生物业。

资本结构在不同产业类别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 F= 5. 22,p < 0. 01 ) ,其中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资本结构最高,而通过事后检验,显示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资本结构显著高于高技术服务业。从国际化程度可以发现,样本企业的国际化均值为0. 245,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最高为0. 344,而环保节能业的国际化程度最低为0. 141。不同产业类别间的国际化具有差异性,在统计上也达显著水平 ( F =24. 01,p < 0. 01) 。进一步经由Scheffe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显著高于所有产业,而高技术服务业的国际化也显著高于环保节能产业。

3. 4. 2 国际化企业与国内企业的比较分析

从表7中可以发现,样本中小企业有从事国际化的企业与 国内企业 的比例相 当,各占52. 6%( 250家) 及47. 4% ( 225家) ,而有从事国际化企业的规模显著大于国内企业 ( t = 21. 061 p < 0. 01) ,有从事国际化的企业的资本结构也显著高于国内企业 ( t = 9. 417,p < 0. 01) 。本研究中虽然显示从事国际化企业的绩效高于国内企业,但并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此结果与大部分的研究一致。例如Garbe和Richter[31]、Papadopoulos和Martín[32]的研究结果均显示国际化企业较国内企业在绩效上有较好的表现,但并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故以福州高新区中小企业为研究样本所得到的结论和过去以大型企业的研究大致类似[13],即无法推论有从事国际化企业的绩效一定会优于专注于国内的企业。

注:*p < 0. 1,**p < 0. 05,***p < 0. 01

3. 4. 3 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分析

如表5列出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以检验本研究的假设。模型2加入国际化变量,验证本研究假设。从模型2中发现,整体模型拟合度达显著水平 ( F = 46. 894,p < 0. 01) 。从模型2的结果得知,国际化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 t =2. 501,p < 0. 05) ,而国际化的平方项对企业绩效呈现负向的显著效果 ( t = - 2. 671,p < 0. 01) ,显示国际化对绩效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曲线关系,即开始时国际化提高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的影响,但当达到某一最适当水平时,持续提高国际化的程度反而使得绩效降低,故两者之间呈现倒U型的曲线关系,支持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

在本研究中的国际化用出口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 ( ESR) 来衡量,故对ESR进行偏微分可得到国际化与企业绩效曲线关系的临界点为41. 07%( 绩效/国际化 = 0. 046 - 0. 112ESR = 0,得到ESR = 41. 07% ) ,这就意味着当国际化达到41. 07%时,国际化对样本企业的绩效影响将会达到最佳的状况,如图2所示。

为了更严谨地审视国际化与企业绩效间的非线性关系,本研究以企业国际化41. 07% 为临界点进行稳健性分析。将样本分为两类,分别为国际化程度低的367家企业 ( ESR < 41. 07% ) 及国际化程度高的108家企业 ( ESR > 41. 07% ) ,进行回归分析。从表8的分析结果发现,在控制其它变量时,国际化低的企业其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 ( t = 1. 67,p < 0. 10) ,而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其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呈现显著的负向关系 ( t = 3. 00,p < 0. 01 ) , 即当国际 化程度继 续提高时( ESR > 41. 07% ) ,则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的显著效果。此结果再次验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倒U型的曲线关系。

注: 1) 样本数: 低国际化类的样本数 = 367,高国际化类的样本数 = 108; 2)*p < 0. 1,**p < 0. 05,***p < 0. 01

4 结论

本研究经由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推导,建立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框架,以具有不同企业特征及产业的福州高新区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横截面数据,采用严谨的统计方法进行假设验证,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整体而言,高新区内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不大,平均员工人数仅为54人,远低于Lu和Beamish[8]对日本企业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原因在于其样本筛选自上市公司; 但在国际化方面,样本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平均为24. 5% ,显示了较高的水平。不同国家的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变量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故在引用国外的研究结果时必须要十分小心。就产业类别细分后发现,不同产业间的国际化具有显著差异性,因此探讨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时,产业特征的控制确实十分必要。

其次,在样本国际化企业与国内企业绩效的比较中发现,从事国际化的企业与国内企业在绩效表现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与过去的研究相一致,但若据此推论国际化对企业绩效并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则会走向谬误,因为上述比较国际化企业与国内企业绩效的单变量 ( t检验) 统计方法,并未控制产业及企业特征对绩效的潜在影响。

中小型高新企业 篇2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以其自主创新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为增强我国高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国家实现技术进步, 促进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地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面临时代所赋予的广阔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由于制度不够完善、体制不够健全、渠道不够畅通等诸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带来的融资困境, 由于其规模小、盈利和信用记录缺失、没有可供抵押的资产等自身因素, 决定了其在融资过程中的个体弱势地位。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则成为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

1.1 融资来源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从各种渠道融入资金。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内部融资, 内部融资是企业不断地将留存收益和折旧等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 其利率和各种金融工具几乎对直接转化机制不产生影响;二是外部融资, 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 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 外部融资金融工具呈现“证券化”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企业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已经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企业自身的积累尚不足以满足企业扩大的需要, 因此外部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

1.2 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企业使用资金的代价, 即企业为获得各种渠道的资金所必须支付的价格。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在某种意义上是企业在具备承受一定风险的能力时, 寻求投入成本最小化、资产盈利最大化的融资结构。融资成本是资金所有权与资金使用权分离的必然结果, 资金来源渠道不同, 融资成本不尽相同。内部融资是无偿使用的, 无融资成本, 而外部融资中债务的融资成本与股权融资的成本也不同。股权融资方式下, 企业支付给投资者的股利是一种税后收益分配, 随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断变化, 投资者获取收益的风险增大了, 自然要求更高的回报。

1.3 融资风险

企业资本收益率和借款利率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 就是融资风险。它是企业使用债务而产生的由股东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融资方式不同, 融资风险各异。一般地债务性融资风险要高于权益性融资风险, 因到期借入资金不能按期、如数偿还, 不能支付利息将面临丧失信誉、负担赔偿, 甚至破产的风险。权益性融资因其可持续使用, 不存在如此的压力和风险。此外, 企业融资操作中, 企业必须考虑到期能否还本付息, 以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因此, 企业应树立正确的融资理念。

2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剖析

2.1 中小企业自身机制导致贷款融资困难

由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所研究和开发的技术、产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复杂性, 能否研究开发成功受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其中包括企业在高新技术前沿领域进行技术探索的失误风险;由于资金不足导致企业研究、开发以及生产无法进行的财务风险;由于技术或工艺的不完善使新产品的竞争力弱的市场风险, 等等。这些都表现为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这些客观上的弱点, 导致其很难通过自身的盈利取得银行贷款。首先, 中小企业经营持续时间短, 退出市场概率高, 尤其是创业阶段, 经营风险往往大于收益。统计资料显示, 高新企业的创业成功率只有15%左右。工商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该行开户的35万户中小企业中, 有52.66%的企业亏损, 财务状况不理想;其次, 中小企业通常情况下很难找到合适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活动, 即使能够找到房地产、机器设备等进行抵押, 在经济落后地区也会因为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而使抵押品难于变现;再次, 银行为企业提供每笔贷款的交易成本实际相差无几。由于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每笔贷款数额相对较小, 这意味着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同规模的资金银行需付出更高的成本, 且追债相对比较困难。出于以上原因, 不管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一般都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2.2 信息不对称, 制约了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

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由于经营历史短, 治理结构不健全, 对外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因此, 在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过程中, 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 从而构成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瓶颈。我国由于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银行管理简单粗放, 导致企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个问题长期困扰我们, 一直未能很好得到解决。银行面对企业的融资需求存在两类来自借款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道德风险, 包括对的借款人的投资项目和对借款人偿还贷款的意愿缺乏完全信息。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看, 作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比银行拥有更多的企业经营状况方面的信息。由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与产品以及市场的高风险, 在债务融资方面, 如果市场存在利率管制, 银行得不偿失。因此, 对银行来说, 某种道德风险产生的不良贷款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 将有可能导致银行倒闭。

2.3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进入市场门槛过高

由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风险比较大, 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考虑很少会对进入阶段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而且由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这一阶段还缺乏盈利, 经营业绩比较差, 还达不到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要求, 因此上市融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仍属于比较艰难的一种方式。首先, 上市之路过于漫长。高科技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对研发、投入市场的时间要求迫切, 过长的审核时间, 导致企业迫切的资金需求无法满足, 使发行人错过市场机会;其次, 发行上市成本较高。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较低的融资额, 与大企业相比不能得到同等的推荐机会, 因此,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上市成本;再次, 发审结果的不确定性太大。目前的发行审核主要采用实质性审核, 能否通过发审委的审核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3 改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建议

3.1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仍然十分狭小, 多为国家电力、中国石油、三峡总公司这类超大型企业发行债券, 而中小企业甚至普通大型企业却很难发行债券。监管当局应适度放松金融管制, 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将发行主体进一步扩大, 债券级别多样化, 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这样对中小企业而言从两个层面扩大了他们融资的渠道, 一是优秀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融资, 二是随着大型企业债券融资的增加, 将会使得银行资金在竞争压力之下被迫流向中小企业。

3.2 完善发展中小企业板

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 2004年推出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但是, 直到今天, 我国的中小企业板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过高的上市门槛把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挡在了资本市场的门外。许多国内的民营企业纷纷在海外上市, 这与我国资本市场制度设计缺乏灵活性不无直接关系。我国中小企业板改革创新的第一要务就是降低上市门槛、简化程序, 向中小企业敞开大门。同时, 还必须加强对中小板市场的有效监管, 否则会给资本市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3 发展我国风险投资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还没有步入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 投资主体单一, 风险资本总量小, 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风险投资资金的介入是发达国家解决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资金匮乏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必须受法律的保护、制约和引导;其次, 政府应通过税收、贷款等政策优惠鼓励对风险投资介入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兼并收购, 以使风险投资能够顺畅退出。最后, 建立产权交易中心, 投资者可以全部或部分购买风险企业的产权或股权获得其所有权或股东地位, 风险企业则融到了资金来发展。

3.4 加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自身的建设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是企业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企业的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融资的知识和渠道不熟悉且不关心、自身的经营管理不规范、信用不佳往往造成其想要融资的时候却处处碰壁。为解决融资困境, 中小企业必须从自身做起,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规范企业治理结构, 强化自身的信用管理, 制定有效的企业经营战略, 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芮鑫.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科技信息, 2008, (35) .

[2]姜宝山.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实务[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训效益分析 篇3

关键词: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知识型员工 培训效益

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培训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本质特征体现出培训对于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企业投入了培训资金,培训效益又如何分析,这也就成了很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训难题。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一)高新技术企业定义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不同的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界定有不同的标准。在国际上,通用的界定标准基本上是3个参照系数:一是就业人数,二是实收资本,三是经营额。根据中国2003年推出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该通知对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标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该标准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见表1)。

表1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特征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不同于一般性企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独有的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新技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有的企业都有其核心竞争力,并且核心竞争力五花八门。但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技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是围绕着技术要素来组合的。即高新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高新技术企业要成长,必定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因为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同时将其商品化也有需要投入比研究开发费用高几倍的资金。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性强,一旦技术开发成功,就可拥有相对独立的市场。因此,企业发展呈现出比一般性企业高得多的收益率和增长率。也正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投入与高回报,使得高新技术企业面临比一般性企业更高的风险。

3、员工高学历。高新技术企业员工为知识型员工。高新技术企业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作为后盾,还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团队。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知识化程度很高且年龄结构年轻化。

4、管理高难度。正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高素质性,新技术企业的员工是知识的载体,他不被权利所控制,员工可以自主设计、自主决策,具有很强的自主独立性。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以及独特的价值观。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讲,该类型的员工所追求的更多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在企业工作不只是为了工资而工作,更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就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吸引、留住并用好知识型员工,将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5、低忠诚度、高流动率。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都储存在员工的头脑中,而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又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因此,他们的忠诚度更多的是针对自己专业而不是企业本身。当他们的需求无法达到时,往往比一般员工更易产生对抗情绪,此时,他们可以自谋出路,这将导致人才的低忠诚度,从而导致企业的高流动率。

6、灵活性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不同于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资金、技术力量等各方面不如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经济规模小、应变能力强。这就使得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能够灵活应变市场的变化,即使出现研发失败,但由于规模小,损失也会有限。这也就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相比其独有的一个特点。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特征

综上所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要吸收、留住和培养员工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要把企业自身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性企业,要想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培训上作工作。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训与一般性企业相比又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一)注重思维的变革

知识性员工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因此,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注重通过其企业文化来感染、感化员工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并将企业的文化因素与人文精神渗透到企业的每个角落。只有员工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同公司的企业理念与企业宗旨达成共识,才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二)注重潜能的开发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训目的主要在于员工潜能的开发,因为企业的利润点来自于员工的知识与能力,而企业就是要通过培训、发挥员工的潜能,发挥其创新能力,激发其挑战性。因此,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开发员工的潜能。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训成本及培训效益概念

(一)培训成本的定义

培训成本是指各企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职员的业务能力或专业知识水平而进行的培训或教育所投入的成本费用和物资人力等。

(二)培训成本的核算

1、培训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培训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2、直接成本。直接成本(Direct Cost)是指参与培训的所有成员,包括受训者、培训老师、咨询人员和项目设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培训使用的材料和设施费用、设备和培训室的租金或购买费用、交通费用。

3、间接成本。间接成本(Indirect Cost)指与培训的设计、开发和加收并不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一般的办公用品、设施、设备及相关费用。

(三)培训效益的概念

投资回报率(Return Of Investment)是指培训的收益和培训成本的比较。培训效益是指受训者经培训后回到工作岗位所带来的效益与培训投资的差额。差额的值越大,培训效益就越高,反之培训效益越低。培训效益具有多维性的特点,但反映其本质特征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方面:人才效益、科技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各有特点,又相互转换,相互渗透。具体的一种培训时间,可能同时兼有几种效益或以某种效益为主。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训效益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培训是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评估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现实、有效的评估。本文所述的培训效益分析方法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即在采用柯克帕特里克的4个层次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ROI(投资回报率)的定量的效益分析。

(一)培训效益分析模型

柯克帕特里克(Donald Kirkpatrick)在1959年提出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是目前国内外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培训评估方法。他从评估的深度和难度的角度出发,将培训效果分为4个递进的层次——反应层、知识层、行为层、效果层(见表2)。ROI(投资回报率)是对培训效果的一种量化测定,是通过财务数据来说明培训对企业经济利润的影响。它通常是指培训的货币收益和培训成本的比较。运用较广泛的是下列公式:TE=(EA-EB)×TS×T-C。其中,TE为培训效益,EB为培训前每个受训者一年产生的收益,TS为培训人数,EA为培训后每个受训者一年产生的收益,C为培训成本,T为培训效益可持续的年限。

表2柯克帕特里克的4个层次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训效益实例分析

本文以笔者所在的高进新技术企业公司——L公司为例进行培训效益实例分析。此次培训为2008年1月进行的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周期为一个月,培训人数为80人,培训方式有内培与外培。培训成本(包括间接成本与直接成本)共100万元,预计此次培训效益可持续年限为1.5年。该80名员工在培训前一年的年产值为160万元,每人年产值20万元,截至2009年2月的年产值为240万元,每人年产值30万元(见表3)。

表3L公司培训效益评估模式

1、培训满意度调查。通过训后的问卷调查,受训者对此次培训的内容、方式及相关培训设备的满意度为基本满意(见图1)。

2、训后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培养最显著的效果是知识技能的提升。通过对受训人员的理论考试、日常工作的出错率统计、人员流动率统计以及360度绩效考核,可得出以下结论,此次培训对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见图2)。

3、ROI(投资回报率)培训效益分析。由于TE=(EA-EB)×TS×T-C。如EA=30万元/人,EB=20万元/人,TS=80人,T=1.5年,C=10万元;则TE=(30万元/人-20万元/人)×80人×1.5年一100万元=1100万元。

结论

人力资源培训效益分析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至关重要。它有利于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资,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质量和水平,增强企业效益观念。研究建立的培训效益分析体系,经检验具有一定的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但真正将之运用于培训效益评估,使之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起促进、保障、评价、创新等功能,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组织、制度的建立以及应用工具的完善。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EB/OL].中证网,2007-03-27.

2、孙俊杰.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训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3.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研究 篇4

摘要:加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其内部管理制度,对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人才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知识管理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的现状和困难,并提出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以期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最活跃因素之一。作为国家科技发展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密切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1]。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经验不足、规模较小、管理滞后等原因,发展相对缓慢。文章全面分析了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管理现状,从人才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知识管理4个方面讨论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我国企业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先进的内部管理理念。

1.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的现状

1.1.人才管理现状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某一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例更高。因此,能否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

[2]。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和管理人才应具备如下三个特点:

(1)创新性;(2)学习性;(3)稳定性[3]。虽然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战略,但是由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陈旧以及对人才管理的忽视,目前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的漏洞:

(1)缺乏人才选择机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资金少、运作难的特点,一

方面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来克服运作难的缺点;另一方面受到资金的制约,不能雇佣薪酬要求较高的员工。由于缺乏人才选择机制,如何用较低的薪酬引进较高层次的人才一直是困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难题。

(2)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资金少、运作成本高,很

难将足够的资金用于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因此,人才培养机制的滞后已经成为阻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的重要因素。

(3)缺乏人才保留机制。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

力,工作机会较多。由于人才保留机制的不健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1.2.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由于资金短缺、管理不当,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运作成本高往往较高。资金少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特点之一,就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短缺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全面分析内部管理和运作成本之间的关系对降低企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资金分配和运作成本

正确的资金分配策略可以帮助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利用闲置资金、降低运

作成本[4]。目前,大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忽视了资金分配的重要性和缺少资金分配策略,普遍存在着资金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和激励的投资过低。

(2)资源利用率与运作成本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仅25%。由于内部管理不当,资源浪费或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更为明显,严重降低了其资金利用率和企业竞争力。

(3)经营规模与运作成本

随着经营规模的提高,企业的运作成本也会适当降低;反之,运作成本则较高。目前,国内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合作环境和整合机制,行业内部竞争过于激烈,限制了企业经营规模的发展。由于经营规模有限导致的运作成本过高一直是制约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1.3.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重视人才的引进,把人才当作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人才引进,它包括知识吸纳、知识联盟、知识整合、知识转移、知识激励和知识创新。只有把这六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联盟、知识整合、知识激励三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知识联盟的缺乏

由于缺乏合作环境和整合机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不仅缺少战略联盟,也缺少知识联盟。知识联盟的缺失增加了行业内部的重复工作,提高了企业运作成本。这一现象对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负面影响不多,但是却严重威胁了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

(2)知识整合的缺乏

知识整合是指企业对其内部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并进行有机的融合。知识整合有利于内部管理和内部合作的提升。但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将有限的资源放在知识创新等方面,缺少对知识整合的管理。

(3)知识激励的缺乏

作为人才激励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知识激励在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受到重视。但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很难对员工提供足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知识激励的重视程度更低。

2.内部管理中先进理念及运用

针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针对人才管理、成本管理和知识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

2.1.人才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模型应从4个方面来构建,即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承诺和保留[5]。其中,人才的保留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也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做好人才保留工作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激励和培养。

在进一步强化传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知识激励体制,通过知识激励提高员工的竞争力和工作积极性,降低员工的流动性,同时促

进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2.2.成本管理

针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资金匮乏、外部合作不足的现状。必须从社会和企业两个层面上进行改革。

(1)社会层面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理论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与外部资源的的关系网络逐渐复杂,这有利于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社会效率[6]。因此,在社会层面上应建立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细化企业分工,减小行业内部竞争,实现优势互补。

这种外部合作包括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融资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等。通过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起合作渠道,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可以有效缓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资金匮乏、外部合作不足的现状,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

(2)企业层面

就企业层面而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优化资源配置;(2)提高资源利用率;(3)强化内部协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金、设备闲置现象,进而提高内部资源利用率;同时,科学的资源配置也是促进内部各部门之间有效合作的基础。因此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应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内部协作,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3.知识管理

强化知识管理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1)构建知识战略。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计划,使知识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2)促进知识共享[7]。通过6种方法促进知识共享,即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交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3)重视知识激励。通过知识激励一方面促进了知识交流,另一方面提高了人才管理水平。

3.结论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技术含量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受到资金匮乏、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员工流动性强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人才管理、成本管理和知识管理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点改革措施,即:

(1)在增强传统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强化知识激励机制在人才管理中的作用,提高人才管理水平;

(2)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细化企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

(3)在企业内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强化内部协作,降低运

作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4)通过构建知识战略,促进知识共享和重视知识激励建立和健全知识管理体

系,提高知识对企业发展的贡献。

总之,必须正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和企业实际情况,在不同层面上提出科学的改革方案,才能促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立栓.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及知识管理战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 16-17.[2] 周丽琦.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研究[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0): 118-119.[3] 王树恩,李晓霞.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管理探新[J].科学管理研究.2006(2): 108-110.[4] 于辉胜.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1-52.[5] 陶杰.对企业研发人员的管理与激励[J].中外企业文化.2003(6):14~15

中小型高新企业 篇5

1、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看作是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交集部分。2000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和2003年3月7日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分别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做出界定, 同时, 国家科技部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申报须知》中对承担创新基金支持的企业提出的条件可以看作是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界定。

本文认为, 国家权威结构发布的有关界定标准时间久远, 不符合现在相关企业的发展状况, 也不适合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最近几年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本文参考了有关专家的意见, 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界定为:以科技人员为主, 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为主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同时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1) 具有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 (2) R&D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 (3) R&D费用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 (4)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总和应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5) 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 或销售额3亿元人民币以下, 或资产总额为4亿元以下, 其中, 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 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 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 其余为小型企业。本文将在上述条件下, 对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相关企业进行研究。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企业技术含量较高, 创新是其本质特征;企业组织形式灵活, 管理层次少, 具有高凝聚的企业文化;科技经济一体化机制基本形成;重视利用外部资源和企业网络;企业信息化意识及建设起点高;高风险性[2]。

2、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界定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积累——发展——创新”的良性循环, 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对现阶段的我国企业来说,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进或开发新技术 (包含新工艺和新产品) 使企业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能力。一般来看, 技术创新能力应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整体能力;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的能力;三是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密切相联系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通过技术创新表现出来的、显性化的能力[3]。

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看到:大企业产品生命周期较小企业长, 产品创新速度较小企业慢, 这是由大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在市场中的垄断性决定的, 因而从竞争优势的角度看, 大企业更倾向于工艺创新, 而小企业倾向于产品创新。而且因为工艺创新能够降低成本, 在相同的单位成本降低程度下具有更大市场份额的大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 而且任何新出现的替代品都会减少对旧产品的需求, 原有市场上的大企业和小企业都会因此而减少收益, 但对市场份额较大的大企业而言它所受的损失要比小企业大得多, 因而大企业更倾向于工艺创新保持在现有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因创业初始资源不足, 与大企业相比在诸多方面处于劣势。只有强化产品创新, 较大企业更快地推出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 才能抢占市场先机, 获得超额回报。

因此本文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关注其产品创新能力, 下文关于技术创新过程、能力的构成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的选择都主要是从产品创新的具体过程出发。

3、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1994年, 罗斯韦尔 (R.Rothwell) 在《国际市场营销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趋向第五代创新管理过程》一文[4]。根据Rothwell对产业创新模式的划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 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经历了五代有代表性的模型, 并将前人提出的技术创新模型归纳总结为第一至第四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并统称为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第一代: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Technology push model) (20世纪50~60年代中期) ;第二代: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Demand Market pull model) (20世纪60~70年代) ;第三代:技术与市场的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 (Interactive and coup ling model) (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期) ;第四代: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 (Integration parallel) (20世纪80年代早期~90年代早期) ;第五代: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型 (System integration and network model, SN)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 。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采用及选择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与企业本身的实力有关;二是与所在的行业密切有关;三是与企业的外部经济、社会环境有关。通过有关资料整理和相关调研, 我们发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处于第三代和第四代创新过程模型阶段, 并以市场需求导向为主。而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及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部分企业已经具有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型的特征。根据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和以上结论, 本文构造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如图1) 。

与前人的研究相比, 这个模型更加强调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系统性和动态性。从系统性来说, 该模型不仅能反映技术创新本身的组成环节, 也考虑了它与其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构思形成、研究开发、生产开发、市场开发是构成技术创新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 充足的资源投入是必备的前提, 资源投入包括资金、人力、技术。而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信息化水平, 自始至终影响着创新的主要环节。企业的管理能力则是创新顺利有效进行的保证。就动态性而言, 创新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创新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 也存在一个动态的相互适应、调整的过程,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企业会相应变化创新系统的要素形式, 以求获得最佳的匹配。

4、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来看, 构思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包括着对企业营销能力 (对需求的识别) 、管理能力 (包含信息采集过程和决策过程) 、环境因素等各种指标的衡量, 最终体现是创新资源投入的强弱, 但这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 不应看作是第一个过程, 可看作是上一次技术创新的延续, 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系统。研究开发、生产开发、市场开发可用研究开发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来表述。对于其实创新成果的评价用创新产出能力来表述。另外对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组织管理对创新的影响巨大, 可用创新管理能力来表述。而信息化技术水平的运用程度可用信息化能力来表述。最后, 我们选取企业外部环境作为参考指标, 表述为创新环境水平。

综上所述,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含有一级指标7个, 二级指标37个。一级指标有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产出能力、信息化能力等七个指标。创新投入能力有5个二级指标, 分别为R&D投入强度、R&D人员比重、非R&D投入强度、人均R&D设备净值、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水平;创新管理能力有6个二级指标, 分别为管理层的创新意识、创新战略、创新机制、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企业创新文化和氛围、外界的研究和生产合作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有6个二级指标, 分别为研发机构的设立情况、专利倾向、自主创新产品率、研究开发成功率、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价能力、消化吸收能力;创新生产能力有5个二级指标, 分别为生产设备水平、工人技术等级、现代技术采用率、产品生产周期缩短率、产品设计的标准化系数;创新营销能力有4个二级指标, 分别为营销费用水平、营销人员比重、市场调研水平、营销网络化程度;创新产出能力有6个二级指标, 分别为新产品销售份额、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利税率、技术贸易指标、创新产品综合技术水平、新产品绿色化综合水平;信息化能力有5个二级指标, 分别为信息化重视程度、信息化投入水平、办公自动化水平、决策信息化水平、生产过程计算机应用控制率。同时, 选取创新环境水平为参考指标, 并包含5个二级指标, 分别为创新基础设施、科技和教育环境、融资环境、政府扶持力度、社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5 总结

本文根据中小型高新企业发展现状, 对原有界定进行修正, 并重新构造其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 建立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由于样本数据难以获得, 建议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马颂德, 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调研报告[M], 科学出版社, 2006:12—13

[2]王健,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风险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 2004

[3]赵玉林, 创新经济学[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365—366

中小型高新企业 篇6

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扩大规模来实现其发展。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 在一个技术开发系统中, 技术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是最需要时间和资金投入的过程。在中国独特的融资体系、很不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和极不完善的资本市场环境下, 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表现得更为突出, 成为其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的主要障碍。

(一) 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体系形成了对中小企业有效供给资金不足的局面

传统上中国一直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 各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是融资的主渠道。目前由于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银行贷款仍成为多数中小企业融资的首选。但现行的商业银行贷款制度使得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满足。

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融资条件来看, 一方面, 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处于创业阶段或者发展的初期阶段, 规模较小, 固定资产如厂房设备、土地等较少, 很难提供银行需要的抵押、质押物, 同时也难以取得第三方的信用担保, 因而要取得银行的贷款非常困难。另一方面, 科技型中小企业多以某一项目或产品为主, 一旦产品售出后资金不能及时回笼;或者产品打不开市场, 又无资金开发新产品, 则根本无力偿还银行贷款。为保护自身的利益, 银行只能被动地提高贷款标准, 这在无形中又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同时, 国内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还不完善, 尤其是信用担保体系迄今尚未真正落实。

自“武汉—中国光谷”建设以来, 已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为其提供了250多亿元的贷款授信额度, 这些授信额度大都投向成熟的高科技企业, 如长飞光纤光缆、武汉邮科院、华工激光等。然而, 由于光电子领域的特殊性, 成熟型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并不旺盛。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急需资金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而无法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

(二)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难以与风险投资实现对接

国内逐渐发展起来的各类风险投资应该说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会。然而, 由于武汉市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容易过高估价自己的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 又害怕丧失控股权而对风险投资的条件要求过于苛刻, 风险投资资金支持开发区内的高技术项目也很有限, 不够活跃, 而使风险资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真正实现对接,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国内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不健全, 突出表现在风险投资难以适时退出, 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中介机构环境, 从而易造成风险投资机构不能有效运转, 甚至自身经营困难。

二、武汉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 技术优势。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其产品的科技含量高。而技术优势可以进一步转化成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通过高新技术带来的成本及其他差异化优势, 无疑会对其他想要涉足本产业领域的企业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从而使得这一技术优势得以长期维持。

2. 人才优势。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智力密集型的企业, 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 知识就是力量,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武汉市有21所本科高校, 每年高校毕业生约20万人, 在这一点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 产业集群优势。

武汉市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 使得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十分集中, 为一条龙式的生产与发展带来便利, 同时, 产业集群可以促进竞争, 使得技术进一步发展。

(二) 劣势分析

1. 资金短缺。

武汉城市发展建设阶段,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 在企业初创阶段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目前武汉有系列政府扶持政策, 但由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较其他企业更多, 而大量的科研投入与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与促进企业发展并不总是一致的, 这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投入的高风险所决定的。许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保证其企业发展, 不惜向民间借贷来增加自身资金支持, 这无疑提高了成本, 使得利润降低, 造成恶性循环。

2. 规模劣势。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规模水平。如果从从业人员的角度来衡量企业规模, 武汉市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一般不超过500人。与大企业相比, 其规模劣势是很明显的。同时在企业环境、生产规模、配套设施等方面与大型企业存在差距.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条件下, 由于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成本会普遍高于大企业。在市场产品价格基本一致的情况下, 使得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空间相对狭小。

(三) 机遇分析

1. 市场容量扩大。

由于科技型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科技含量高, 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因此科技型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 随着中国加入WTO, 国内企业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2. 政策、法规的支持。

企业的发展, 需要自身的努力, 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武汉市政府为鼓励其发展, 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和法规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 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

风险投资在中国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一直在快速发展。武汉市风投行业发展迅速,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 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 也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成果转化。

(四) 威胁分析

1. 狭窄的直接融资渠道。

一般来说, 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来说, 外援融资中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门槛太高, 而国内的科技中小企业才刚刚起步, 资本市场容量少, 三板市场和风险资本市场都还在酝酿之中, 因此, 要想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外部融资, 就必须考虑扩大直接融资渠道[1]。

2. 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威胁。当经济衰退时, 对于没有丰富资金支持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它可能会出现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当出现通货膨胀, 生产成本将迅速上升。随着高科技的中小型企业普遍的成本高于同类型的大型企业, 再加上通胀压力的上升成本, 则该产品在价格方面显然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处于劣势。此外, 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也可能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信用行业的落后。

我们的企业信用体系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建立, 以及缺乏信用评级和信用环境评估的中介服务等, 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设定越来越严格的贷款条件, 交易成本高, 大大影响资源分配的效率。由于大量中小型银行不能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为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一般都拒绝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申请, 这也是目前非对称条件下融资困难所面对的问题。

4. 缺乏信息传播环节。

目前, 中国的经济数据的共享、传播和发布不是很流畅, 市场供求信息, 行业特点和市场行情把握度相对较低, 银行与企业只有获得足够的信息, 才能提高防范市场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三、科技金融结合的国内外经验

国际经验表明,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金融环境的完善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区域的重要支柱, 二者缺一不可。近年来, 无论是各类出台文件, 还是国家领导人在科技领域的一些重要讲话无不指出, 我们要不断探索建立科技金融结合机制, 形成多元化、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新一轮国际秩序大调整的背景下, 武汉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锋, 辅之以完备的金融支撑体系, 使科技与金融“比翼双飞”, 以消除科技、经济“两张皮”。这不但是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 也是我省当前科技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2]。

(一) 国外科技金融结合的模式经验借鉴

1. 资本市场主导型模式。

美国和英国是采取资本市场主导型模式的典型国家, 其金融市场主要指证券市场和创业风险投资市场。以美国为例, 美国科技投资有多层资本市场的支持。首先, 其活跃的债券市场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美国的债券市场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发行环境, 发行总额、发行条件只需协商一致即可, 无法律限制。而且发行种类较多, 为科技型企业发行资信评估等级较低或无等级债券提供便利。其次, 美国有多层次股票市场, 目前美国全国性的证券市场主要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 (NYSE) 、全美证券交易所 (AMEX) 、纳斯达克市场 (NASDAQ) 和招示板市场 (OTCBB) 。其中纳斯达克市场主要吸收的需要上市融资的具有潜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美国的多层次股票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同层次的股票市场具有不同的上市标准, 满足不同融资企业的需求。二是“升降板机制”使得美国各层次的股票市场之间实现了无缝隙对接。三是股权激励机制, 只要是取得成功的创新成果, 企业就可以拥有其全部的专利权, 调动了科技型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最后, 美国还具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风险投资市场, 不管是公共的风险投资机构还是私人的风险投资机构, 都无疑是科技型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3]。

而美国政府除直接参加大量科技投资外, 还在财政上支持企业增加科技投资, 主要有三种措施:直接经费资助、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美国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采取了贷款贴息、提高信贷担保等措施。同时政府还有效地参与了高新技术应用债券的发行中,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美国还形成了全国性、区域性、社区性三个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通过政府贷款担保计划, 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支持。

2. 银行主导型模式。

日本和德国是采取银行主导型模式的典型国家。在这种模式中, 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对象主要集中在银行机构。日本政府在金融方面对科技扶持, 主要利用财政投资贷款资金, 通过政府金融机构两行 (日本开发银行和日本输出银行) 和十库 (国民金融库、中小企业金融库等) 的途径向企业提供低息科技贷款。德国政府通过一定的风险担保, 促使银行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 对中小企业的科研开发进行贷款贴息。政府制定了“小型高技术企业投资计划”, 旨在激励投资者参与到小型高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工作, 以扩大企业自有资本。

(二) 国内科技金融结合的模式经验借鉴

中国是采取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典型国家, 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政府在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其融资支持主要包括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和直接提供融资三个方面。

1. 北京市。

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主要根源是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而北京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由北京市科技委出面, 从有融资需求的科技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中选择优秀的推荐给银行, 并帮助银行对这些项目或者企业进行严格的把关, 有了政府做媒, 科技型企业和银行之间实现了有效的对接。

北京市政府还设立了多项科技金融专项资金, 通过贴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金等方式帮助金融机构分担部分风险, 实施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贴政策, 吸引境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到中关村聚集, 成立了天使投资联盟[4]。

2. 杭州市。

杭州市在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中, 杭州市逐渐探索出了“无偿资助—政策担保—科技贷款—引导基金—上市培育”这一兼顾创新和地方特色的科技金融“杭州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 政府改革科技资金使用方式, 科技银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政策性科技担保公司完善新服务方式, 实现“政银保联动” (政府、银担保三方联动) 。目前, 由政府科技经费共同注资成立的杭州规模最大的、运作最规范的政策性科技担保公司———杭州市高科技担保公司, 目前为止已经惠及750家科技型企业, 担保金额达25亿元。而且杭州市政府还以杭州市高科技担保公司为基点, 设立了杭州市科技型企业投融资平台, 综合创投引导基金、政策性担保和科技银行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其中, 不得不提的是杭州市的联合天使担保基金, 也就是风险池基金, 由杭州高科技担保公司, 政府科技部门以及银行按照4∶4∶2的比例出资成立, 并且各自按照其出资额承担风险, 不仅降低了科技部门与金融部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而且还提高了政府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3]。

3. 上海市。

上海模式的主要创新在于加强平台建设, 深化银政合作。各个园区都建立了金融服务平台, 指导政府部门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平台还和银行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还与多家商家银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目前由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类融资服务机构参与协同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为减少和消除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 上海市信息委、金融办建立了上海市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平台, 为解决信贷决策提供了依据[4]。

四、武汉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目前, 武汉市在经济、科技实力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同时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但由于武汉市的风险投资模式相对单一、处于低发展水平阶段, 难以满足科技中小企业创业的投融资需求, 远远不能充分实现优质科技项目的市场化发展。因此, 武汉市积极建设科技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 采用多种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创新模式, 充分发挥区域内经济、科技、高新技术集群优势, 促进风险投资与科技中小企业的对接。通过SWOT分析, 得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 发展产权交易市场,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

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使得中小企业在这个市场就能够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做法, 产权信息公开来进行交易, 从而获得资金;此外, 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也有利于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 可以解决的高新技术企业资产初期规模小、抵押物缺乏、担保难的问题。因为企业可以用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抵押和反担保, 财产抵押的资金能够为缺乏实物抵押品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量的信用担保。

(二) 积极搭建银企沟通平台

建立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定期举办科技创新项目展会、各种中小银企洽谈会, 有助于解决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项目与创业投资机构、私募股权机构、商业银行等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展会能让更多的优秀科技创新项目有机会与中外私募股权、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代表进行投融资方面的对话与交流, 从而建立起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实现银企高效合作, 提高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水平。

(三) 建立科技风险投资体系, 完善中小企业创业投资专项基金与引导基金

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 形成政府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鼓励政府部门建立创业投资基金, 通过参股和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在武汉市建立和发展。鼓励民间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 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各种风险投资机构。吸引海外的产业资本和风险资本基金投资于科技企业家。加强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保障风险投资的利益。通过创投业务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的实施, 以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贴资金的形式, 根据其实际投资初创科技企业, 为经认定的创业投资企业按一定比例给与补贴。

(四) 探索组建中小企业贷款联盟

中小企业贷款联盟是联合担保贷款可以尝试的一个模式。这种贷款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互助式贷款模式, 许多小企业联合起来后担保能力会显著地提高, 从而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但这个联盟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包括财政的支持, 比如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 同时对于贷款进行部分补助。高新区可以考虑进行一到两个试点, 取得经验后, 再逐步推动。据我们到企业的调查, 企业目前也考虑到这种方式, 但就是缺少机构去组织、引导。

(五) 完善证券资本市场, 促进企业上市融资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逐步放开并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协调有关方面参与创业板市场、代办转让系统和柜台交易市场的建立和试点, 支持有关非上市公众公司开展证券发行和交易试点。加强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发行制度和监管体系, 繁荣市场, 维护市场稳定。中小企业板要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 进一步简化、公开办事程序,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六) 建全中小企业金融体系, 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在国家统一管理下, 湖北应设立专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政策性、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如设立中小企业银行, 为中小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应加快放松利率管制, 实现利率市场化。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和现实需求, 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开展银企合作, 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银行应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定额度下的授信。依法对民间金融实行有效管理, 规范、活跃民间借贷融资[5]。

(七) 加大对研发创新的补贴力度

根据武汉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鼓励科技型企业进行原创性的研究开发活动。根据企业上年度实际研发费用的一定比例, 对于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企业进行某个时间段内的持续性补贴。同时, 对于获得发明专利的企业以及被列为专利培育试点的企业, 同样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在科技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化转化阶段, 政府拓宽对产品的首购与订购范围, 将有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八) 实施科技品牌培育计划

武汉市要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及国际竞争力的技术行业品牌,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产品, 树立品牌形象, 从而促进整体产业发展的地区。作为领头羊的科技品牌企业应当同时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更好的业务创新机制, 相应的科研投入, 一定的规模经济, 良好的成长性, 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融资能力等几个方面。推进科技品牌国际市场创新, 完善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从而带动区域内相关企业共同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链和产业群。

五、结束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 以美国硅谷为聚集地的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发展推动了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关系到武汉市未来经济发展格局, 也是武汉城市圈实现“两型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6]。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现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潜在实力, 同时面临着融资发展难的窘境。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结合湖北实际, 适当参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同时参照中国沿海省份的发展尝试。研究表明, 财政政策的建立, 建设融资创新和风险控制机制是中小企业融资通过瓶颈寻求突破的有效路径。

摘要:2012年4月, 武汉成为全国首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个国家自主示范区, 也是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作为武汉市建设中部“创新中心”的重要源泉, 科技型中小企业受到风险投资的影响显著,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面临众多挑战和机遇, 尤其是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 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有必要对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实际状况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SWOT分析,金融支持,武汉市

参考文献

[1]王瑞丽.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SWOT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0, (27) .

[2]杨勇.广东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0) .

[3]冯燕飞.国内外科技金融发展优秀经验借鉴[J].商, 2014, (2) .

[4]胡义芳.武汉市科技与金融结合中的政府作用研究[J].科技视界, 2012, (30) .

[5]汤志江, 苗绘, 李海申.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 2010, (8) .

中小型高新企业 篇7

企业的创新战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作为行业的新进入者和弱小者,中小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中,如何以弱胜强是其成长中面临的难题,而选择合适的创新战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Cooper(2000)认为“没有战略的产品创新活动犹如一场没有军事战略的战争,这样的活动没有方向、没有指导,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实施创新战略有效地管理创新[1]。宝贡敏(2004)以浙江中小企业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到技术创新战略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包括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技术创新项目的盈利能力以及与竞争者相比较而言的创新成功率[2]。目前国内外学者较少有深入研究不同创新战略之间的互补作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与开放式创新、自主创新战略及企业创新绩效相关性的研究包括2个方面:一是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目前主要是从外部源的角度对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陈衍泰、宁钟、司春林,2006)[3];二是创新战略选择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主要观点是将创新战略划分为创新来源与创新程度两个维度,在不同的创新来源下,突破性创新战略与渐进性创新战略的匹配是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原因(Kotler,1991;Sands、Warwick,1997);而关于创新战略选择与开放式创新环境的外部匹配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则很少,主要观点在公司内部研发促进开放度的提高和外部资源获取对开放程度影响两个方面(Lichtenthaler,2009)。两类创新战略互补关系的实证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且由于国籍等因素,这些国外研究结论也并非全部适合中国企业。因此,本文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为出发点,以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自主创新战略与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着重研究二者的交互影响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现有文献研究表明,在分析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存在着正向、反向[4]、曲线(倒U型)[5]等多种关系,因此,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不能一概而论。

开放式创新模式一方面将企业内部的研发项目向外部组织开放,从外部获取创新的资源和市场支持[6],加快了创新知识的商业化;另一方面,将企业创新过程从内部机构延伸到外部网络(如领先用户信息、零部件供应商、互补型企业、产学研等),从外部引进创意以加强自身的创新基础,加快创新速度,实现技术突破;企业充分利用了包括技术和市场信息在内的外部创新资源,带来了新的价值。大量文献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开放广度、深度来衡量分析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尽管从交易成本、管理成本和信息搜索成本角度考虑,开放式创新模式确实对企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过度开放也会引起内部技术知识的泄露,但大量研究已表明,开放式创新可以减少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成功。据了解,中兴、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在过去的几年内就通过不同程度的开放式创新合作与外部创新源保持着相适应的联系,利用外部创新资源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了研发过程中的许多难题,相比封闭式内部研发带来的高成本和高风险,开放式创新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知识和经济收益。因此提出以下假设:H1: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H1a:创新活动的开放广度越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越高;H1b:创新活动的开放深度越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越高。

1.2自主创新战略与创新绩效

自主创新战略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创新战略的创新来源和创新程度是许多文献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维度。

创新来源方面,学者们对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创新源进行了归类,详细说明了有效利用组织边界内外知识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技术变化迅速的动态竞争环境下,Meyer、Lopez(1995)对软件行业中引入根本性新产品,加强产品升级,使用外部技术资源提高绩效的案例研究表明,创新源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特别显著[7]。国内学者陈钰芬、陈劲(2007)将外部创新源分类为全体员工、领先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技术合作者、大学/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咨询公司等,他们都是企业开放式创新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机理分析发现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内部创新资源仍然是重要的创新要素。

创新程度是企业创新战略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渐进性创新是基于现有知识的持续改进创新,带来的回报比较确定、及时,它保证了企业的当前发展;而突破性创新是基于新知识的根本性破坏创新,为企业带来长期回报和未来发展,具有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Harrington(1995)指出持续的改进是企业绩效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8]。澳大利亚制造业工会对中小企业的研究显示,渐进性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日本学者Motohashi(1998)通过比较日本企业中R&D实施企业与非实施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得出企业技术参与度与创新绩效是正相关关系的论断[10]。企业能否取得理想的创新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来源及创新程度的合理选择,因此提出以下假设:H2:自主创新战略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H2a:创新来源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反向相关关系,即企业内部资源相比外部创新资源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显著;H2b:创新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即突破式创新比渐进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显著。

1.3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

当企业采取开放式创新模式,开始搜寻外部知识源,与不同的组织机构合作完成创新过程,包括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商业化等活动,创新战略对创新绩效影响的重要性已经改变。如上节所述,企业大力发展内部创新/突破创新不但可以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独占所获全部的创新收益,甚至可以获得强大的创新竞争性。但是一旦企业采纳开放式创新模式,创新过程中的创意既可以产生于企业内部也可以来源于外部,企业的创意和技术也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的两条途径来实现商业化,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创新绩效已不仅仅取决于创新战略的来源及程度,企业创新开放度的水平也是公司领导必须考虑的因素,高水平开放创新的合作形式应该是获取外部知识的一个互补策略。因此提出以下假设:H3: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战略的匹配互补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开放式创新本身强调对外部创新资源的利用,鼓励企业与用户、供应商、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外部合作机构之间协同合作。就创新来源而言,创新开放度(广度、深度)越高,企业创新合作外部源也就越多,这将有助于创新社区间各成员信任关系的形成和协作关系的维系,从而为创新企业带来了广泛的技术资源,使创新企业原有的内部R&D创新向外部合作创新转变。就创新程度而言,与外部组织、战略联盟的合作与交流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与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非常重要的途径。相较于突破创新,渐进性创新需要企业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尤其是要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关系强度与创新的相关研究结论显示:关系越强,对企业的渐进性创新越有利,而弱关系对企业的突破性创新比较有利,对渐进性创新的作用甚微。因此有以下4个分假设:H3a:开放广度与创新来源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有反向影响;H3b:开放深度与创新来源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有反向影响;H3c:开放广度与创新程度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H3d:开放深度与创新程度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有反向影响。

2研究设计

2.1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选样本主要分布在苏州市县域内,根据苏州市中小企业局提供的相关材料,选择了苏州市县域内较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调查企业所在行业包括信息技术相关行业、生物制药、高技术服务业等,且调查企业都具有较强创新能力。

2.2变量测度

2.2.1 创新开放度

从开放广度和开放深度两方面来测量企业创新开放度。参考Laursen和Salter(2006)、陈钰芬和陈劲(2008)、何刘玲和吴贵生(1996)及陈衍泰等(2006)的研究成果,确定了8个外部创新源的测量题项。在具体测定企业创新开放度时,调查问卷要求回答者对公司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获取外部创新信息源的频率打分。1表示“从未有过”,5表示“每周”。从1到5表示信息源获取的频率逐渐增加。开放广度的测度用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与外部创新要素有合作关系的机构数量计算(没有合作关系记为0,有合作关系记为1,得分相加则记为开放广度)。测定开放深度时,如果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从某种信息源获取信息的频率得分大于或等于4,记为1;如果从某种信息源获取信息的频率得分小于4,记为0,把企业所得分数相加即为开放的深度。

2.2.2 自主创新战略

从创新来源与创新程度两个维度考察企业自主创新战略。参考Steensma(1996)、张宝蓉(2004)等研究测量创新来源,将自主R&D程度划分为5个维度:选项“80%以上”表示产品技术几乎完全自行R&D,即创新来源为完全的内部创新;选项“20%以下”视为技术绝大部分为购买与授权获得,即创新来源基本为外部创新;中间选项包括“20%~40%”、“40%~60%”、“60%~80%”三项,共5个选项。参照Sands、Warwick(1997)的研究,以本企业在整个行业技术中的领先程度来测量企业创新程度为突破性创新还是渐进性创新,同样采取五点法,“5”表示绝对领先,“1”表示与同行差距很大。

2.2.3 创新绩效

企业创新绩效是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绩效,它指的是在一段经营期间的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产出或效果,是衡量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活动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本文对创新绩效的测量方面参考了Ritter(2003)、陈钰芬(2007)、陈学光(2007)等的成熟量表,采用新产品数、申请的专利数、新产品产值占销售总额的比例、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创新产品的成功率5个指标来综合衡量企业的创新绩效。

3实证结果分析

3.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357份,回收率为71.4%。通过初步检查,发现部分回答不完整或者答案存在明显的规律性的问卷予以剔除。剔除不合格问卷后,得到实际有效问卷320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89%。由于本文研究对象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根据科技部2008年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文[2008]172号)的相关内容作为评判标准,界定高新技术企业。在最终有效的320份问卷中,筛选了符合企业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下、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R&D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在5%以上的几项条件的231份样本数据为最终使用数据库。样本企业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3.2信度分析

对开放度、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绩效进行信度分析,各测量尺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25~0.855,表明各测量尺度均比较可靠。

3.3相关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检验创新来源、创新程度、开放广度、开放深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大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通过SPSS17.0对上述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进行描述(限于篇幅未列出)。由相关分析可知,企业的创新来源、创新程度、开放广度、开放深度与创新绩效在0.01水平上显著,其中创新程度、开放广度、开放深度与创新绩效成正向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56、0.228和0.388。创新来源与创新绩效的相关关系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9。这说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实际的创新实践中创新来源越是来自内部创新,其创新绩效就越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自主创新在我国企业创新活动中的积极意义。

3.4多层回归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进行了几项模型检验。共线性检验:本研究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较小,方差膨胀因子VIF值也都小于10,不存在明显共线性。自相关检验: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均为截面数据,因此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异方差检验:通过残差分析图(限于篇幅未给出),残差图中的点分布是随机的,没有出现趋势性,不存在异方差性和残差序列自相关。所以回归模型是有效的。

为检验本文所提出的3个研究假设,利用SPSS17.0软件,以强制进入的方法进行线性分层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检验。模型1分析了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战略的开放广度与开放深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与之类似,模型2分析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创新来源与创新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3进一步分析了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战略的交互匹配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表2为主效应回归分析的回归系数与显著性检验表,经过迭代后VIF值均在1左右,因此可以认为因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其中2个自变量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其显著,因此,假设H1、H1a、H1b、H2、H2a、H2b都得到了验证。

为研究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战略对创新绩效的交互影响,将自主创新战略(创新来源、创新程度)、创新开放度(开放广度、开放深度)以及创新战略与开放度的乘积项作为解释变量,将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3在加入二者的乘积项之后,R2从0.356升至0.515,这意味着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增强,对模型回归效果的贡献大。将创新战略与开放度的各个维度分别中心化,然后形成乘积项依次代入SPSS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3分析结果。

由表3的回归系数与显著性检验表可知,交互项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其显著,因此,假设H3a、H3b、H3c、H3d通过验证,即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战略产生了协同作用。由上表系数项符号可知开放广度、开放深度与创新来源的乘积项均为负(-0.05,-0.04),表明开放广度和开放深度与创新来源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有反向影响;开放广度、开放深度与创新程度的乘积项符号为一正一负(0.09,-0.025),表明开放广度与创新程度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而开放深度与创新程度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有反向影响。

4研究结论及不足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积极且显著的影响,自主创新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也有积极影响。企业创新来源越倾向于外部创新源对创新绩效的反向的影响越大,且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这种反向影响会更显著;而企业创新程度越倾向于突破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正向积极影响越大,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这种积极的影响也会加强。因此证实了开放式创新环境(外部因素)和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主体因素)的交互影响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显著促进作用。结合企业现实情况来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处在一个高速增长、未来需求充足的产业市场内,企业的发展要想跟上产业发展的速度,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并购等外部获取方式增强企业的技术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内部研发投资,增强企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和产品系列,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对于技术经济实力有限的企业,可以通过适度的企业合资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或者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形成资源互补和资源积聚效应,也可以通过研发外包和技术转让(技术引进)战略暂时弥补技术资源不足的缺陷。但是从长期考虑,为了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则必须重视内部研发战略的有效实施,切实提高创新绩效。

本研究虽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文遵循的是实证主义研究范式,采用了量化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可以采集到不同行业和类型的企业数据,因此研究中的发现可能会具有较好的普遍性,但由于调查研究仅能考察研究现象在某一时点的情况,属于横向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是代表企业的静态截面数据,这种方法适用于确定和验证变量之间的关系。虽然研究模型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并有重要发现,但由于企业创新过程和创新战略是一个长期过程,很难在短期内彰显实效,如果进行纵向研究和时间序列分析,结合大规模问卷调查,可能会更有利于深入分析资源整合过程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1]Cooper Robert G.Produc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trategy[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00,43(1):38-41.

[2]宝贡敏,杨静.企业技术管理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基于浙江省企业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22(5):546-551.

[3]陈衍泰,宁钟,司春林.集成外部创新源的自主创新行为模式——江浙沪闽241家企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06(17):11-15.

[4]Belderbos R,Carree M,Lokshin B.Cooperative R&D and firmperformance[J].Research Policy,2004,33(10):1477-1492.

[5]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26(2):419-426.

[6]袁健红,李慧华.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新颖程度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9,27(12):1892-1899.

[7]Meyer Marc H,Lopez Luis,Technology strategy in a softwareproducts company[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5,12(4):294-306.

[8]Harrington H J.Continuous versus breakthrough improvement:finding the right answer[J].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Management Journal,1995,1(3):31-49.

[9]Motohashi K.Innovation strateg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of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New Technology,1998,7(1):27-52.

科技保险保障高新企业快速发展 篇8

险种优势

高新技术企业关键研发设备物质损失险/物质损失一切险综合了传统财产险和机器损坏险的保险保障范围,有利于科技企业全面地转移风险,同时“二合一”的模式能够简化流程,便于客户理解条款和索赔。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营业中断险针对高新企业研发项目的特点,采用了工期制设计,便于保险金额的确定和提供充足的保障。

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采用索赔发生制承保方式,同时提供事故追溯期和30天延长报告,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通过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被保险人员的年龄上限可以达到70岁,较普通意外险要高,能够满足科技企业老年科研人员的保险需求;同时放低了参保人数的限制;另外该险种除通用的基本保障范围外,还提供了多项可选择的增值保险保障:住院医疗补偿、住院津贴、重症监护津贴、烧烫伤保障和家庭关爱金。该险种承保区域为世界范围,可以为高管人员和研发人员赴境外学习、出差或工作解除后顾之忧。此外,该险种在一张保单下可以实现不同被保险人投保的不同保险金额,能够满足科技企业不同职位员工的差异化的保险需求。

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团体保险的保险金额可由科技企业客户灵活确定:A款可以选择增值保障:境外医疗费用保障;B款提供保障:疾病住院津贴、重症监护津贴、手术定额津贴,且承保区域为世界范围。这两款产品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障。

政策支持

根据国家财税[2006]88号文件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在实行100%税前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而财企194号文件指出企业研发费用包括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以上两个文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企业购买科技保险的保费纳入技术研发费用,可以享受很大的税收优惠。

除此之外,根据国科发财字[2007]427号文件,科技部、财政部高度重视科技保险工作,在第一批六个试点城市(北京、天津、重庆、深圳、武汉和苏州国家高新区)已安排专项资金对高新技术企业投保科技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各城市有不同安排,基本补贴为保费的50%。目前华泰保险已经在着手进行第二批试点城市的申请工作(成都、西安、沈阳、大连、广州),应该很快可以确定第二批试点城市,可以让更多城市的科技企业享受到相应的财政补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如何为科技创新服务,仍然是国内保险界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华泰保险已经在这个领域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华泰保险人会继续用最专业的知识、最真诚的态度,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服务。

中小型高新企业 篇9

推荐阅读:

2014安徽教师招聘面试网校课程,1对1VIP辅导、协议保障不过退费!

2014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面授课程

根据《关于做好2014全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皖教秘师

[2014]29号)和《关于做好2014全市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合教秘师

[2014]129号)精神,现公告如下。

一、时间地点

时间:2014年7月31日

地点:合肥市梦园小学(黄山路与天达路交口,10路公交车底站)

二、方式内容

专业测试满分为100分,成绩现场公布,设定专业测试最低分数线为60分,达不到最低分数线的,取消进入下一环节资格。采取无生上课和答辩方式进行,无生上课时间为15分钟,答辩时间为5分钟。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仪表举止等。

三、组织实施

1、分组抽签:中小学分学段、学科共分16组进行专业测试,现场抽签确定参加专业测试顺序。

2、流程安排:考生于7月31日上午7点在梦园小学一楼阶梯教室集中,宣布纪律要求、现场抽取考试序号、现场抽取考试试题——每科按序号进入“教案设计”考场(30分钟)——进入“上课答辩”教室(20分钟)——等候分数公布并确认签字——离开考场。

四、其他有关要求按《2014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公告》办理。

合肥高新区社会事业局

合肥高新区人事劳动局

合肥高新区纪工委

2014年7月24日

中小型高新企业 篇10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产出的分析, 现有研究多以R&D投入作为核心指标, 或使用DEA投入产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1]。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显示, R&D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存在滞后效应[2],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对主营业务收入影响不显著[3], 因此本文选择以研发投入强度、员工工资投入强度以及购建资产投入强度作为投入指标, 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产出指标, 基于湖北省在沪深两地上市的企业2008年至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进行分析[4],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力图说明各投入产出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给出合理优化建议。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诸多理论和研究方法。俄裔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 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投入产出理论, 运筹学家Charnes和Cooper等提出数据包络分析 (DEA) 模型, 用于分析企业投入产出绩效评价[5], 这也是国内外学者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时最常用的分析模型, 不过应用DEA模型时对评价指标权重的处理将较大程度影响到分析结论。

国内也有学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关于企业投入产出的分析。有学者基于1995—2001年我国经济统计数据, 对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及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6], 结果显示, 相对于科研费用投入, 科技人员的投入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以2011年首批28家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发现,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产出效率整体状况有待进一步改进[7], 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而更多的学者将关注点集中在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出的研究[8]。

基于此, 本文在分析过程中除了考虑研发投入因素外, 还把员工工资投入和购建资产投入作为投入指标进行分析, 以湖北省在沪深两地上市的46家高新企业为研究对象, 对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

2 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指标设定与假设提出

2.1 指标设定

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具有多样化、行业性及动态性的特点[9]。其投入指标既包括有形物质的投入, 也包括品牌形象、政策支持的无形投入;而产出指标既包括企业实际运营经济指标, 也包括客户满意度、市场认可度、品牌价值等非经济指标。不同行业的指标也存在差异, 比如平均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占比, 等等, 且随着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指标也在不断变化。

除了上述特点外, 影响指标选取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可量化数据指标的可获取性[10]。目前许多企业在信息披露制度上做得不够完善, 甚至部分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都不充分。

因此, 在选取指标时, 参考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 按照代表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原则, 选取在沪深两地上市的湖北省46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 选取主营业务收入、研发投入、员工工资投入和购建资产投入作为分析参数。

由于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的不同, 各指标的绝对值有较大差异, 因此为了更好地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 分析中采用投入强度值即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产出的比值代替各投入指标绝对值。实际上, 投入强度指标也经常被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经济实力。

2.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报所统计的数据, 为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时效性, 选择2008年至2013年作为研究时间点。研究对象为在沪深两地上市的78家湖北省企业,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6家。

2.3 假设提出

基于上述指标,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正相关。

研发投入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高新技术企业的设立往往都是得益于某项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果, 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 技术不断创新带来产品持续升级, 最终传导到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

假设2: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工资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正相关。

企业员工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资产之一, 加强员工工资投入不仅会确保团队的稳定性, 还会对研发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积极影响, 而核心技术人员的引入能够为关键技术研发带来突破, 最终都将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

假设3:高新技术企业购建资产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正相关。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伴随着设备购置以及产能扩建, 而这些固定资产的购建对企业能产生最直接、最快速的正面影响, 最终都将提升企业经营的业绩。

3 湖北省高新技术上市企业投入产出分析

3.1 企业产出

2008年及2013年, 46家湖北省高新技术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895亿元和1 994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17.4%;而同期32家非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 327亿元和2 179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10.4%。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优势较非高新技术企业比较明显。

3.2 企业研发投入

2008年及2013年, 46家湖北省高新技术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5.9亿元和49.3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18.9%;而同期32家非高新技术企业仅有12家企业披露了2012—2013年的研发投入, 这12家企业的累计研发投入分别为8亿元和10.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也保持高速增长, 其增速超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

3.3 企业员工工资投入

2008年及2013年, 46家湖北省高新技术上市企业的员工工资投入分别为56.1亿元和164.2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23.9%;而同期32家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工资投入分别为66.8亿元和135.3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15.2%。高新技术企业对于企业员工工资投入的增速要远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

3.4 企业购建资产投入

2008年及2013年, 46家湖北省高新技术上市企业购建资产投入分别为118.7亿元和164.6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6.8%;而同期32家非高新技术企业购建资产投入分别为162.6亿元和127.1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4.8%。高新技术企业的购建资产投入增速要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

湖北省上市企业2008年至2013年主要经营指标如表1所示。

亿元

4 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产出强度分析

4.1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高

研发投入强度即企业研发费用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在3%~6%之间。按照国际惯例,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在5%以上才具备竞争力。

2013年, 46家高新技术企业披露的研发费用合计为45.3亿元, 而32家非高新技术企业披露的研发费用合计仅为9.8亿元, 可见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研发投入的主要力量 (见表2) 。

以2011年至2013年近3年的研发投入强度平均值来看,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9家, 超过10%的有高德红外、中元华电、华中数控、华灿光电、精伦电子、烽火通信等;研发投入强度不足3%的高新技术企业也还有17家, 其中最低的3家企业是华新水泥、葛洲坝股份和湖北宜化。总体来看,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显著超过非高新技术企业, 但仍然还有待提高。

4.2 企业员工工资投入强度优势不明显

员工工资投入强度即企业员工工资支出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这个比例会受企业所处行业、企业规模大小以及企业所在城市等诸多因素影响。以近3年的数据来看, 大多数企业的员工工资投入强度在5%~20%之间。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工资投入强度略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 但高出程度不明显 (见表3) 。

4.3 企业购建资产投入意向相对较强

购建资产投入强度即企业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支出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2013年46家高新技术企业购建资产投入164.4亿元, 32家非高新技术企业购建资产投入127.1亿元, 整体购建资产投入强度分别为8.2%和5.8%。可见高新技术企业购建资产投入意向相对较强, 这与高新技术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相关。相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高新技术企业大多还处于快速发展或市场扩张期, 对于资产的投入意向和需求都比较强 (见表4) 。

5 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产出的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研发投入、员工工资投入以及购建资产投入3个要素作为自变量, 因变量为主营业务收入的产出要素, 构建的线性回归模型基本形式为:

Y=α+γS+δC+βR

其中Y为主营业务收入, S为员工工资投入, C为购建资产投入, R为研发投入。

数据来自46家高新技术上市企业2008年至2013年的年度报告。使用SPSS 19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变量进入方式为逐步回归法, 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两个回归模型判定系数分别为0.905和0.930, 拟合度较高。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P<0.001, 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可建立线性方程:

通过线性方程可以看出, 员工工资的投入产出系数相比购建资产投入产出系数要高出许多。

针对本文上述提出的3个假设, 分析验证结果如下:一是, 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员工工资投入正相关, 分析模型的相关系数为11.86, 假设1得到了验证。二是, 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与购建资产投入正相关, 分析模型的相关系数为2.813, 假设2得到了验证。三是, 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这主要原因:其一, 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同行业、不同项目、不同团队的研发周期都会有所不同, 而且当年的研发投入对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后期产品实现商业化时。其二, 研发投入强度相对较小。46家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的研发投入强度分布于0.27~12.94之间, 平均值仅为4.84, 相对于员工工资平均投入强度11.91和购建资产平均投入强度16.21而言, 还比较低。

6 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产出指标, 研发投入强度、员工工资投入强度和购建资产投入强度作为投入指标, 对湖北省在沪深两市上市的78家企业进行研究, 对比分析了46家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与32家非高新技术上市企业的经营绩效;并对46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46家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产出指标构建了线性回归模型。主要结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要好于非高新技术企业;二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员工工资投入及购建资产投入均要优非高新技术企业;三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高;四是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工资投入强度优势不明显;五是高新技术企业购建资产投入意向相对较强;六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研发投入强度的线性关系不明显, 员工工资投入强度对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要大于购建资产投入的影响。

基于上述结论, 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主要建议如下:

第一, 采取合理措施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目前湖北省已经出台了多项支持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 如《湖北省科技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 (试行) 》、《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 等等, 同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高新技术企业优惠, 比如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减15%征收企业所得税, 等等。

尽管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要好于非高新技术企业, 但现有研发投入规模还相对较低, 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高。一是企业加强研发意识,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为企业研发投入保驾护航;三是引导研发平台建设,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第二, 完善市场体系,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大人力投入。目前湖北省已经出台了多项支持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人才引进的政策, 如《湖北省“千人计划”》、《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修订) 》等。

人力投入产出效率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最显著, 因此加大人力投入是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产出的有效途径。一是企业树立科学人才观念, 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 创造人尽其用的氛围,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二是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为高素质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提升高素质人才的生活条件。

第三, 优化投资环境, 激发高新技术企业加大资产投入。目前湖北省已经出台了多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政策, 如《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科技投入机制的若干意见》等。

高新技术企业大多处于快速发展期, 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日常运作, 也有购建各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的强烈需求, 健全投资环境对于激发高新技术企业加大资产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渠道, 为企业投资提供资金保障;二是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全面的投资指导, 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 提升投资的精准度;三是通过补贴或减税等方式激发高新技术企业加大资产投入, 特别是以产品市场为导向的资产投入。

参考文献

[1]张望军, 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 2001 (11) :46-49

[2]杨松令, 常晓红, 刘亭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 2013 (7) :58-65

[3]顾慧珊.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及产业发展关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4 (12) :74-76

[4]王君彩, 王淑芳.企业研发投入和业绩的相关性——基于信息行业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2) :57-62

[5]LAWRENCE P R, NOHRIAT N DRIVEN.How human nature shapes our choice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2

[6]王烨, 游春.R&D投入与绩效相关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J].财会通讯, 2009 (12) :14-16

[7]周业安.人力资本、不确定性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10) :56-63

[8]洪红, 张勋斌, 李林.企业激励机制的设计与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8 (5) :30-32

[9]李苑凌, 李志, 张庆林.企业家创新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6 (4) :61-66

上一篇:最佳教学下一篇:城市安全感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