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药物治疗十篇

2024-06-22

加强药物治疗 篇1

关键词:高血压,口服药物,用药护理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水平的提升、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情况有了极大的好转,在生活习惯改变的情况下,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患者得数量也越来越多[1]。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症,具有多发得特点,而且还较易诱发心脑血管病症。虽然说使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达到降血压的目的、控制心血管病发生率,但由于使用药物治疗的手段有较差依从性的缺点,会使患者血压反复[2]。与此同时还应强化对口服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其治疗过程中得用药护理,才能达到有效控制血压得目的,本文就对此做出如下研究。

1 研究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240例高血压患者皆选自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者,所有研究对象皆与高血压诊断标准相符[3],其中男165例,女75例,患者年龄为49岁至77岁,平均年龄为(62.3±4.1)岁,患者病程0.8至34年,平均病程为(16.2±1.3)年。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予以硝苯地平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94073,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责任公司,10mg)1日2次,1次10mg,卡托普利(国药准字H61022631,陕西京西药业有限公司,12.5mg)1日1次,1次2.5mg,每天早起后服用,每周进行一次随诊,若患者血压未降到规定的标准,可以增加卡托普利用量。3个月为一个疗程。

1.2.2 护理方法

强调对患者的用药护理。(1)加强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除了做好对患者得健康宣教之外,还应做好对患者家属得健康宣教工作,而重点得教育对象应该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及其家属。使患者知道,虽然高血压无法彻底治愈,但却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控制,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能够正确、积极的面对高血压治疗,并能够严格、自律的用药,以此为基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患者不同得病情,针对性得做出健康计划,提高患者对长期用药重要性的认识。告知患者如若不严格依据医嘱进行用药的话,有极大的可能会伴发诸多并发症,不仅不利于病情的好转,反而还会使病情反复,促使患者有遵照医嘱的意识,并认识到长期正确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口服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定期测量患者血压,对于除开老年人之外的中壮年患者来说,应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主要联合患者的家属共同努力,做好对患者血压的控制,督促患者正确服药。

(2)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治疗高血压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维持好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因此,护理人员应有耐心,且积极的做好与高血压患者沟通工作,基于患者由于长期治疗存在的负面心理,医护工作者应做到尽量站在患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体谅患者,通过耐心的与患者沟通,使患者信任护理人员,为展开护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鼓励患者家属也参与进高血压治疗计划中来,激发患者主动接受治疗的积极性,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治疗信心,配合治疗,按时、坚持用药。

(3)对不良反应发生的注重。由于存在很大一部分的患者因为恐惧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存在在口服药物治疗期间未能按时、定量用药或者是自行停药的情况,针对于此,医护工作者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比如说个人剂量增减方法或者是小剂量药物逐渐增减方法等等,做到尽量简化患者的用药方案,尽量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控制到最低。

(4)用药品种的选择。基于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坚持用药,因此在治疗费用方面,也已经成为患者需要背负的一个严重经济负担。其实与进口药物比较,我国传统国产药品只要是能做到坚持服用,也可以获得相同疗效。因此,可建议患者在用药选择上,主要选择国产药物,尽量压低患者的治疗费用,从这个方面来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

1.3 观察指标

(1)用药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改变;(2)患者遵医行为的改变。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血压情况以及遵医行为情况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率(%)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s)代表计量资料,行t检验,得到P<0.05的检验结果,表示数据差异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前后、加强管理前后患者血压情况对比

用药前后、加强管理前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较之于护理前均显著降低,数据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1、2、3所示。

2.2 用药护理前后患者遵医行为对比

由表4结果可以看到,进行用药护理干预前,患者遵医行为不高,干预后,患者遵医行为较之于护理前有显著增强,数据间的比较有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认知

若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的较多,就会知道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4],所以说,患者所掌握的有关于高血压相关知识越多,那么就越会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就此来看,应将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放在首位。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还应注意个体的差异,做到有针对性,以患者文化程度高低作为界点,针对性的加强健康宣教。

3.2 年龄方面

有临床调查结果表明[5,6],越高年龄的患者越具有好的用药依从性,可以说,年龄这一因素是直接决定患者治疗过程中用药依从性高低的关键因素所在。相较于中壮年患者来说,老年患者更为珍惜生命,中壮年则由于承担着家庭及社会的重要角色,未能将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充分重视起来,继而也成为用药依从性不高的原因。因此,应强化对患者管理,使其意识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3.3 不良反应方面

一些降压药的使用会使患者出现诸多不良反应,例如钙离子拮抗剂会造成患者双下肢水肿等等,基于这些药物的使用,会使患者由于担心不良反应的发生因而产生对服用药物的恐惧,不能良好的接受长期药物治疗,继而降低患者用药依从性。

3.4 治疗费用方面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病症,具有病程长的特点,也由此需长期药物支持治疗,但是,患者长期的用药,病症消解的缓慢,再加上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会带给患者相当大的经济负担,治疗费用的支出直接决定着患者是否可以持续、坚持药物治疗。另外,在药品市场兴起、药品种类增多的情况下,患者用药依从性有所下降,针对上述影响到患者用药的因素,本次研究提出在强化健康宣教、强化医患沟通、对不良反应发生的注重、用药品种的选择几点用药护理干预举措,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护理干预举措,对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用药护理干预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较之于护理前均显著降低,数据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进行用药护理干预前,患者遵医行为不高,干预后,患者遵医行为较之于护理前有显著增强,数据两组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对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宣教,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以患者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加强用药护理,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提高其遵医行为,具有确切的临床使用价值。

总结来说,于高血压患者口服药物治疗期间加强对其的用药护理,可培养患者正确的用药观念,提高其遵医行为,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在临床上有确切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研芳.高血压口服药物治疗期间加强用药护理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5):336-337.

[2]杨玉琴,杨慧玲,黄小丽等.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用药现状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30):2806-2807.

[3]代琳琳.定时监测血压指导高血压患者用药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8):194-195.

[4]周英芬.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护理干预方法研究[J].医学信息,2015,(40):166-166.

[5]耿涵涵.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6):238-239.

加强药物治疗 篇2

一、修订和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调整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将药物制剂专业培养计划做一系列的调整,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和探讨性学习机制,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 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结构和逻辑上的联系与综合。

教学内容要不断充实反映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 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实行“体系化教学”。教学中注意内容整合, 前后贯穿, 各有侧重;在实验教学中尝试开展“案例化教学”, 努力体现药物研发过程的连贯性和综合性。以基础课程为重点, 以训练学生所需掌握的实验原理、方法、技能操作为重点, 融会贯通, 精选并提炼实验项目, 确立训练学生“三基”为基础实验训练内容。让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本专业基本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 学会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完整操作实验的能力, 逐步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技能, 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 并进行联想思维和归纳总结, 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研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专业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专业实验教学效果

通过准确把握各实验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加强基础与专业实验的内在联系、相互渗透和整体设计。在原有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旨的开放性、自主探究性实验和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实验, 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精选实验内容, 精选多种类型实验, 针对不同层次实验内容,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改革实验教学, 针对培养学生常用实验仪器操作能力, 常用实验方法运用能力, 文献检索、分析、整理、归纳能力, 药物鉴别能力, 制药工艺流程设计能力, 制剂质量控制能力等, 将实验内容分成常规基础技术实验、综合型实验和设计研究型实验, 各层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常规基础技术实验将四大化学实验合并为基础化学实验。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训练;二是应用基本操作训练的小型综合实验。学会使用常用仪器设备, 掌握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方法, 具备基本的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认真组织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做好预试工作, 以明确本实验要求学生达到的目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确定讲解或讨论哪些主要问题, 真正做到对实验心中有数。学生在进实验室前, 必须写好预习报告, 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反应的原理、仪器设备的选用安装、操作方法等。指导教师在上课时, 可采用讲解和示教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讲解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可能发生的副反应、操作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针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对于一些新接触或较复杂的操作, 教师应该做示教, 使学生能够真正接受。同时根据预试情况,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 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三、建设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革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体系。通过增加课程实验学时比例, 建立分层次、分模块、互相衔接、科学系统, 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先进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体系内, 减少演示、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以技能操作性实验为主, 实验内容不断更新, 与科研、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 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促进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新体系实施的质量。突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用高水平的科研带动实验教学, 用生产实践来丰富实验教学。形成较为完善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要求的大学生实验训练体系, 建立了学生科研训练和自主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成为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构建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培养模式, 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合理的知识结构, 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探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建立具有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有较扎实的制药工程设计基础知识, 并具有一定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制药企业的药品生产、新药研制、药品销售生产及管理工作等输送大批合格人才。

四、改革专业实验考核办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加强专业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 我们将专业实验从相关课称中相对独立出来, 对实验课程单独设置, 单独进行考核。参照其他高校专业实验考核办法改革措施。改革以前在考试内容上过分强调用书本知识来考评学生的方法, 而以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实验的预习、仪器的使用、操作是加强化学试剂管理, 服务实验教学是否规范等方面, 结合学生实验时表现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 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厚的理论基础;在考试方式上采用:实验答辩、实验口试、实验操作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考评。

总之, 我们要紧紧围绕“强化专业素养, 与市场接轨, 适应社会需求”的宗旨, 强化药物制剂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将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培养为“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素质、重操作”的心智完善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利用民办高校的优势和安徽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 强化面向当地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理念,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摘要:人才的培养需要具体实践的指导,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改革, 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并针对该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药物制剂专业,实验教学,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朱盛山.药物制剂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第2版, 1~2

[2].宋梅, 平其能.药物制剂工程学本体论[J].药学教育, 2006, 22 (4) :7~10

[3].孙林艳.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9, 5:59~60

[4].宋国利, 盖功琪, 苏冬妹, 等.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2) :91~93, 132

[5].蒋景华.科学实验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科学, 2006 (4) :1~4.

[6].娄保东.构建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4) :35~36

[7].刘浩.王金香, 黄艳萍, 等.药物检验技术实验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6) :162~164

[8].陈曦碧, 吴剑锋, 吴立经.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实验室科学, 2008 (5) :20~23

加强药物治疗 篇3

136200吉林省辽源市妇婴医院1

136200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2

摘 要 目的:加强各级医疗单位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通过正确的诊断,判断有无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从抗菌药物特点、机体病理状态、药物的吸收、分布等特性、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及其联合用药的原则等方面,阐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结果:各级医疗单位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导致不良反应增多、细菌耐药性增长,以及治疗失败等问题。结论:必须加大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管力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延缓细菌耐药产生。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医疗单位 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03

不断提高各级医疗单位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医学、药学等综合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导致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医疗水准很低,全国医药科技人才分布严重失衡,影响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另外我国药物制品多为仿制品,同一规格的相同药品,生产厂家很多,厂家之间、销售代表之间的促销,对医务人员产生了很大的诱惑,导致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存在混乱、越级、重复使用等现象。

通过正确的诊断,判断有无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确定正确的病原菌是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尽早确立病原学诊断[1]。在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采集各种有关标本(如血常规、痰培养、尿常规、胆汁、脑脊液及各种体液)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并做细菌药敏试验;同时保留细菌样本,以备联合药敏试验之用。而在医疗条件较差的基层医疗单位要达到这一标准就显得很困难。为此笔者认为医疗单位必须加强基础检查设备的配置及医务人员的调整,这样不但改善就医环境,而且更有利于疾病的正确诊断,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高效性。

根据抗菌药物特点选药

各级医疗单位医师、药师必须熟知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适应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动学、禁忌证等。

在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未获结果前,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开始经验治疗。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其抗菌谱、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源、药品价格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

当明确了致病原后,则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进行循证目标治疗。有些基层医疗单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原则,以至贻误病情,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每一种抗菌药物都有其适用的病原体,例如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一些球菌和某些革兰阳性杆菌,其中链球菌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尚保持敏感,所以选用青霉素;诺氟沙星的抗菌谱较广,作用较强,尤其对革兰阳性菌如绿脓杆菌、淋球菌等有强的杀菌作用,在皮肤感染、泌尿道等感染性疾病方面应用较广。

应用抗菌药物要注意病人的机体状态

了解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前提。新生儿体内药物代谢的酶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他们正处于机体发育和快速生长阶段,其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低,多数抗菌药物尤其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的排泄较慢,故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抗菌药物的用量时,其血药浓度尤其游离药物浓度比年长儿童和成人为高,药物半衰期也会延长。

老年人体质较弱,其肝肾功能及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日趋减退,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青壮年低,故使用相同剂量抗菌药物后血药浓度较青壮年高,药物半衰期也延长,故老年人应用抗菌药物,尤其磺胺类、氨基糖苷类等肾毒性药物时,用量宜偏小,并根据肾功能检测情况随时调整剂量,尽可能定期监测血药浓度,确保用药安全。

孕妇肝脏易受药物损害,故避免采用有肝损害作用的药物,如依托红霉素可导致血清转氨酶升高或胆汁瘀积性黄胆,氨基糖苷类易进入胎儿循环,孕妇应用后可能损害胎儿听神经。

预防或局部应用抗菌药物要严格控制或尽量避免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皮肤、黏膜等局部应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因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避免将主要用于危重病人和多重耐药感染的全身用药用于局部,特别是青霉素的局部使用应避免。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有新霉素、杆菌肽、莫匹罗星、磺胺米隆等。

严格控制预防用药范围,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有明确的指征

如用于预防昏迷、休克患者或清洁手术预防术后感染,往往徒老无益。但这一点即使在二级或三级医院术后预防感染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的事。

一般来讲,高级别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较广,使用这些广谱抗菌药物极造成菌群失调,而且易引起耐药菌株形成。

要考虑药物的吸收、分布等特性,以及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透过血脑屏障性能好的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素、青霉素、氨基西林等可用于中枢感染,而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不宜透过血脑屏障,则只适用于中枢以外的感染。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在尿液中浓度甚高,对敏感菌所致的尿路感染只要低剂量就有效。阿奇霉素血中浓度低、组织中浓度较高,而罗红霉素血中浓度高、组织中浓度较低。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其一,抑制菌体细胞壁黏肽的合成(Ⅰ)为繁殖期的杀菌剂,代表药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Ⅱ),能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为静止期杀菌,代表药如多黏菌素类、制霉菌素、氨基糖苷类;其三,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为速效抑菌剂(Ⅲ),代表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其四,影响核酸代谢,为全程杀菌剂(Ⅳ),代表药如利福平、喹诺酮类;其五,抑制叶酸类代谢,为慢效抑菌剂(Ⅴ),代表药如磺胺类。

要掌握应用抗菌药物及其联合用药的原则

要严格按照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药物;要明确用药指征,发热不明,病毒感染不要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剂量要适当,剂量过大或过小均不宜,过小起不了治疗作用,反而可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而剂量过大不仅浪费严重,且易诱发毒性反应及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不良反应;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协同抗菌,减少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以提高疗效。

临床一般选用两种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但要注意联合应用原则,(Ⅰ)与(Ⅱ)联用可使抗菌作用增强,产生协同作用;(Ⅰ)与(Ⅲ)联用产生拮抗作用,应避免这样的联用;(Ⅰ)与(Ⅴ)联用产生作用的相加,因此要注意剂量的调整;全程杀菌药可和其他四类联合使用。

联合用药适用于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或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院内感染;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强化期治疗应采用四联、三联,巩固以二联为宜。

参考文献

加强药物治疗 篇4

中标备案和监管制度

依据《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建立实施监督检查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精神,按照国家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生产监管工作的意见》(国食药安监【2011】454号)的要求,为切实保证基本药物(含省内增补品种,下同)质量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中标情况备案和监管制度。是为了及时动态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在全国各地的中标情况,不管是在本地中标还是在外地中标的品种,必须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局”)备案,同时向企业所在地市(州、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备案。

二、省局药品安全监管处主管全省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中标情况备案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药物中标备案情况的检查,并将有关情况报国家局。

三、备案内容包括中标价格、成本情况以及中标省份名称等,并将中标情况汇总上报到省局和市(州、地)局,每年6月10日和12月10日前各报一次(附表)。省局和市(州、地)局根据企业备案情况以及工艺处方核查等情况,对中标品种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四、要切实加强中标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基本药物生产

质量规范,监管部门要根据企业上报的中标情况对基本药物定期进行质量抽检。

五、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药品生产及质量控制的各项标准要求,完善药品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企业药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健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药品生产及质量保证等关键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

六、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针对中标品种备案情况,各地应当结合辖区内基本药物生产的实际,依据基本药物生产工艺及处方核查工作档案,制定监督检查方案,强化基本药物生产企业GMP跟踪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重点为:基本药物是否按照药品GMP要求进行生产;药品生产用原辅料供应商审计和质量监控情况;生产工艺验证情况;产品质量检验及放行等关键环节。

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省局和企业所在地市(州、地)局一年不少于2次,企业所在地县(市)局一年不少于4次。

七、基本药物是保证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对涉及药品生产及质量问题的群众举报,必须在第一时间内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督促企业整改;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应严格依法予以查处;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应禁止出厂销售,已出厂的应予召回。

八、强化基本药物委托生产的监管。中标备案的基本药物有委托生产的,对生产委托方,药品监管部门要检查其是否履行对受托方生产的质量监督责任;对基本药物生产的受托方,所在地药品监管部门

应将其纳入属地监管范围,严格要求其按照委托方注册的药品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不得擅自变更原辅料及其来源。对委托方本身不进行生产的委托生产申请,原则上不予批准。基本药物委托生产委托方和受托方都必须具备电子监管码赋码条件。

九、全面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为加强基本药物生产及质量监管,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应全面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健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强化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和安全。

十、提升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药品GMP实施水平,以适应国家药品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我省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基本药物市场竞争力和中标机率,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十一、进一步提高中标基本药物中标品种的电子监管水平,强化基本药物电子监管质量,完善药品安全追溯体系。

十二、加强中标品种销售票据管理,严厉打击“挂靠经营”和“走票”等违法行为。各地应结合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以规范药品购销中票据管理为突破口,进一步打击“挂靠经营”、“走票”等违法行为,认真贯彻实施《关于规范药品购销活动中票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9〕283号)的要求,加大对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组织力量开展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情节严重的或者典型的案件,要督促严肃查处。

十三、要切实强化对基本药物中标品种中特殊药品经营的日常监督检查,严防从合法药用渠道流失。

十四、加强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完善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

置机制。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调查、评价、处理工作程序和机制,加强和完善基本药物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规范药品安全性信息反馈,及时向有关部门及社会提供各种安全信息。接到使用基本药物品种死亡或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报告后,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立即展开调查工作,并及时报告相关进展情况,保证用药安全。

十五、注重经验总结,完善监管手段,积极探索构建基本药物生产及质量监管长效机制。

附:基本药物中标情况统计表

绦虫病药物治疗试验 篇5

1.1 药物及器械

灭绦灵、伊维菌素、丙硫咪唑、显微镜。

1.2 试验动物

在阿荣旗地区通过临床诊断、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检查分辨, 选取20只绦虫染感羊。

1.3 试验方法

1.3.1 粪便虫卵检查: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 检查受检羊粪便中绦虫虫卵, 选出绦虫感染羊。

1.3.2 分组及用药:

将挑选出来的20只羊随机分成4组, 分别予以伊维菌素、灭绦灵和丙硫咪唑。具体情况见表1。

1.3.3 效果观察:

投药前对4组羊逐只收集鲜新粪便, 计算出每克粪便中的虫卵数 (EPG) , 然后投药, 观察症状。投药后第五天、10 d, 对各组的羊只重新计算EPG。

2 试验结果

各组羊在投药前EPG和投药后第五天、10 d EPG变化, 见表2。

3 结果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表明:灭绦灵, 丙硫咪唑对羊绦虫有显著疗效, 伊维菌素对羊绦虫病疗效不显著。

加强药物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需行抗痨治疗的肺结核患者15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 每组79例。所有肺结核诊断均需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且需除外存在肺外结核病灶、存在严重肝功能不全、其他可导致患者肝脏损伤疾病及对研究药物过敏者。所有患者在入组接受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 男51例, 女28例;年龄32~66岁, 平均 (50.67±11.96) 岁;结核病程1~3个月, 平均 (1.66±0.56) 月;合并糖尿病者37例。观察组, 男50例, 女29例;年龄33~68岁, 平均 (51.02±11.55) 岁;病程1~4个月, 平均 (1.72±0.71) 月;合并糖尿病者39例。三组以上临床资料对比,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标准的抗结核疗法治疗, 方案为2HRZ (E) /4HR, 其中异烟肼0.3g, 利福平0.45g, 乙胺丁醇0.5g, 吡嗪酰胺1.5g, 1次/d, 治疗的疗程为6~12月。同时给予患者口服肌苷片保肝治疗, 0.4g/次, 3次/d。

观察组:抗结核治疗同对照组, 保肝治疗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0.6g/d, 必要时增至1.2g/d。

1.3 观察指标

1.3.1 药物性肝损伤总发生率

在患者抗痨治疗开始直至抗痨治疗结束, 每2周抽取一次清晨空腹肘静脉血, 进行肝功能检查, 观察在整个抗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药物肝损伤的发生率, 对两组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进行对比。

1.3.2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各组患者中如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均给予对症保肝治疗, 并分别记录各患者接受保肝治疗前及接受保肝治疗2周后患者的肝功能情况, 观察指标包括:ALT、AST、GGT及TBIL。对比两组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在接受治疗后ALT、AST、GGT及TBIL改善情况。同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肝区不适、恶心及黄疸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时间, 并对两组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 分别应用均数±标准差及百分率表示计量数据及计数数据, 以t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时作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物性肝损伤总发生率

对照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见表1。

*P<0.05, 存在统计学差异。

2.2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改善情况

在两组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 接受抗痨治疗前肝功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7天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2。

*P<0.05, 存在统计学差异;△三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存在统计学差异。

2.3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治疗后指标缓解时间

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肝功能正常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3。

*P<0.05, 存在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进行药物代谢、灭火和处理的最主要气管, 而药物代谢会损伤肝脏细胞, 药物之前的相互作用同样会加重肝脏损害。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药物自身的毒性反应与免疫变态反应两种, 大多数的药物进入到人体后在肝脏代谢, 其中的部分药物或者代谢的产物则具有直接的肝细胞质毒性, 而部分药物则可以作为半抗原, 进入到患者体内与蛋白质合成为全抗原引发异常的变态反应导致了肝脏受损[3,4]。大量的文献显示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发生率在2.95%~15.3%左右, 绝大多数的抗结核药物具有肝脏毒性, 而由于剂量的过量或者联合用药均会造成毒性的增强, 让患者肝内的药物代谢酶发生多度耗损, 产生了有害的代谢产物破坏了肝脏细胞, 常见的这类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最为常见[5]。异烟肼等药物在肝脏内经过肝脏药物代谢酶还原产生了亲电子基、自由基和氨基等代谢产物, 同蛋白、核算结合导致了脂质物质的过氧化, 破坏了肝脏细胞膜完整程度与膜上的钙-ATP酶系统, 让细胞内外环境钙离子稳态遭到了破坏, 进而发生肝脏细胞的凋亡[6,7]。而常见的引发变态反应药物有异烟肼和利福平, 这种变态反应还和患者的体质相关, 过敏体质患者容易产生自身免疫的紊乱, 发生变态反应。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近年来的新研发的抗肝炎药物, 其保护肝脏功能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通过清除体内的细胞自由基保护肝细胞膜和线粒体, 缓解了刚脏的炎症性损伤, 进而可以预防肝脏纤维化, 同时可以加快患者肝脏蛋白质的合成, 促进了肝细胞的再生[8]。其次, 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调控患者肝细胞的相关表达基因, 维持了细胞的稳定, 可以加快对损伤的肝细胞自我修复能力与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第三, 还原型谷胱甘肽还可以降低肝损伤患者的慢性炎症, 防止肝脏细胞进一步受到伤害, 从而使胶原的合成与分泌大大降低, 加快了胶原的分解并吸收, 进而抑制了纤维的进展, 大量的试验研究显示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安全性更高, 给药方便, 因此在临床上广泛使用[9,10]。我们在临床进行抗痨治疗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可以有效地保护患者肝脏功能, 首先, 在患者接受抗痨治疗前应对患者肝脏功能进行检查和评估, 制定适宜的化疗方案;其次, 应在抗痨治疗前预防性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保肝治疗;第三, 在治疗过程中药定期复查患者肝功,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应及时检测患者肝功能并尽早处理。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中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为15.18%, 对照组为29.11%,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治疗能够降低药物性肝损伤发生。观察组治疗后ALT (41.16±15.58) U/L, AST (52.57±13.69) U/L, GGT (64.53±10.62) U/L, TBIL (62.59±10.59) mmol/L, 肝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说明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治疗效果优于肌苷片。在临床体征缓解时间方面, 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9.11±2.35) d, 肝功能正常时间 (10.56±3.37) d, 说明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缩短患者体征消失时间, 加快患者肝功能恢复时间, 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应用在抗痨治疗中能够降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有效地改善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肝脏功能, 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应初, 刘斌.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11, 31 (4) :361-365.

[2]魏兆勇, 褚廷广.六味五灵片对肺结核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防治作用临床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1, 14 (4) :299-300.

[3]Giovanni Tarantino, Matteo Nicola Dario Di Minno, Domenico Capone.Drug-induced liver injury:Is it somehow foreseeabl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9, 15 (23) :2817-2833.

[4]Ibon Iloro, Esperanza Gonzalez, Virginia Gutierrez-de Juan, et al.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drug toxicity in rats by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MALDI-TOF analysis of urine samples[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3, 405 (7) :2311-2320.

[5]芦永福, 王昀, 蒋汉梅, 等.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痨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疗效评价[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3, 16 (6) :555-556.

[6]刘明.六味五灵片预防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肝脏病杂志 (电子版) , 2012, 4 (1) :26-28.

[7]刘树兴, 张玉国, 娄素艳, 等.肌苷片联合降酶灵胶囊预防抗痨药物性肝损伤的效果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1, 32 (2) :157.

[8]徐晓翌, 陈金香.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慢性血吸虫肝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护肝作用的观察[J].浙江医学, 2013, 1 (1) :41-42.

[9]黄样榜, 张火英.强化期抗结核药所致肝功能异常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7) :757-758.

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 篇7

1 磺脲类 (SUs)

刺激胰岛素释放, 能增强β细胞对刺激物的敏感性, 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对葡萄糖的摄取, 从而降低血糖。SUs作为单药治疗主要用于新诊断的T2DM非肥胖患者, 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当晚期β细胞功能几乎消失时, SUs不再有效, 需采用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近年来磺脲类降糖药的研究向着长效、高效、安全、双向 (既刺激胰岛素分泌, 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的方向发展。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 氯磺丙脲和格列苯脲更易引发低血糖。磺脲类单药治疗起效快于其他药物, 但在维持血糖方面不如TZDs或二甲双胍。

2 格列奈类

非磺脲类胰岛素刺激物, 与磺脲类药物受体相同, 但作用位点不同。能刺激快速胰岛素分泌相, 起效快, 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引起低血糖的危险性小。包括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1]等。格列奈类的半衰期短于磺脲类, 服用次数较频繁。瑞格列奈可使HbA1c降低1.5%左右。那格列奈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时, 降低HbA1c作用弱于瑞格列奈。体重增加情况与磺脲类相似, 但更少发生低血糖。

3 双胍类

作用机制为抑制食欲及肠壁对葡萄糖的吸收, 加强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和无氧酵解, 抑制糖异生, 还能增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及作用, 即有一定的胰岛素增敏作用。主要的降糖外作用是减轻体重。2006年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全球糖尿病防治指南[2]及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与欧洲糖尿病学会公布的“关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最新路径和方案[3]”明确提出2型糖尿病都应从初始时就选择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时, 只要患者能耐受, 治疗方案都应包括二甲双胍。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4] (DDP研究) 证明, 二甲双胍可减少糖耐量减低 (IGT) 者发展成糖尿病的几率, 对青少年及肥胖IGT人群最明显。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二甲双胍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 但很少引起贫血。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二甲双胍, 因其可使乳酸产生过多。最近研究发现, 除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 二甲双胍可安全使用。

4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 (CIGE)

食物中淀粉、糖类的吸收需要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 CIGE抑制其活性而延迟并减少葡萄糖的吸收, 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主要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该药物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同时缓解餐后高胰岛素血症。该类药物适用于各型糖尿病, 尤其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阿卡波糖不吸收入血, 不刺激内源性分泌胰岛素, 有“消峰去谷”的作用, 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时安全性较高, 低血糖发生率低[5]。由于碳水化合物被运送到结肠, 故出现产气过多和胃肠道症状。有临床试验研究了阿卡波糖对糖耐量减低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作用, 发现其可减少严重的CVD后果的发生, 但尚需进一步证实。

5 噻唑烷二酮类 (TZDs)

主要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起作用。包括此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主要刺激外周组织的葡萄糖代谢;还可改善血脂 (吡格列酮) 、提高纤溶系统活性、降低C反应蛋白等, 利于改善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后。其降糖效果比磺脲类更持久。TZDs类可单独或与其他降糖药合用治疗T2DM患者, 尤其是肥胖、胰岛素抵抗明显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体重增加和体液潴留, 有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 并不适用于所有IFG/IGT患者, 推荐用药前慎重考虑[6]。一些分析表明, 罗格列酮可使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30%~40%, 另一方面, PROactive (Prospective Piolitazone Clinical Trial in macrovascular events) 研究随访3年发现, 对比安慰剂组, 吡格列酮对CVD结果 (包括死亡、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等) 无明显影响。尽管没有充足证据证明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对CVD的影响如何, 建议慎重应用TZDs, 因其可增加女性, 也可能包括男性的骨折的发生。如有其他选择, 则不用罗格列酮。

6 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可刺激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 阻止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延缓胃排空, 有一定保护胰岛β细胞作用。正常情况下, 人体内的GLP-1在体内迅速被二肽基肽酶-4降解而失去生物活性。使用GLP-1类似物可延长其作用时间, 如艾塞那肽 (exenatide) 和利拉鲁肽 (liraglutide) 等, 需注射给药。Exenatide可模拟生理状态下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作用。普通制剂用法为每日2次皮下注射。近期Amylin公司研发出一种超长效制剂, 将药物与可吸收串珠样缝线材料连接, 药物随串珠样物质裂解而释放, 该工艺保证了艾塞那肽每周1次给药的有效性。研究试验结果[7]显示, 该药可降低患者血压、体重, 每周1次治疗组较每日2次治疗组可更好地控制血糖。Exenatide不引起低血糖, 但常引发胃肠道功能紊乱, 但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减轻。目前, 在美国, Exenatide可和二甲双胍和 (或) TZDs联用。最近研究发现, 使用GLP-1可能与胰腺炎的发生有关, 但例数极少, 且两者是否确切相关尚不清楚。在美国和墨西哥100多个中心进行的为期1年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Liraglutide可降低体重, 无严重低血糖发生, 该药即刻起效, 利用其游离脂肪酸链与血液中的蛋白结合, 从而维持较长时间的作用, 这可能是Liraglutide较其他GLP-1类似物降低体重更明显的原因。

7 二肽基肽酶-4 (DDP-4) 抑制剂

作用机制是增加人体内肠促胰岛素的水平, 刺激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和阻止胰岛α细胞的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还可抑制DDP-4酶作用的底物, 如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等的降解, 这也可能在糖尿病治疗中起到一定作用。试验也发现, DDP-4抑制剂可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 改善胰岛β功能, 但无试验表明是否可延缓及阻止胰岛细胞凋亡。DDP-4抑制剂有Vildagliptin、Sitagliptin和Saxagliptin等。首个口服DPP-4抑制剂西他列汀 (Sitagliptin) 于2006年10月在美国批准上市, 可单药治疗也可与二甲双胍或TZDs联用。维格列汀 (alogliptin) 是第2种DDP-4抑制剂, 于2008年2月在欧洲上市, 其他DPP-4抑制剂尚在研发中。实验表明, 新的高选择性的DDP-4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8]。临床试验表明, DPP-4抑制剂可使HbA1c水平降低0.6%~0.9%, 不改变体重, 耐受性良好。该药可能影响免疫功能, 且有报道其可能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8 胰岛素

8.1 注射用胰岛素

是使用时间最长、临床经验最多及最有效的降糖药物。如使用剂量充分, 可使任何水平的HbA1c降低至或接近治疗目标。胰岛素剂量决定于血糖水平、β细胞功能缺陷程度、胰岛素抵抗程度、饮食等。一般从小剂量开始, 相对大剂量的胰岛素 (≥1U/kg) , 可能有助于改善至目标值。速效或长效胰岛素在降低HbA1c作用方面, 并不优于中效胰岛素。胰岛素治疗可增加体重, 并增加低血糖风险。和普通胰岛素相比, 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可降低低血糖风险。DCCT (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 研究结果显示, 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开始接受胰岛素泵这一治疗。多项研究证实, 强化治疗可迅速消除葡萄糖毒性, 改善新发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入, 能更好地模拟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曲线, 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8]。

8.2 非注射胰岛素

8.2.1 吸入制剂:

(1) 经肺吸收:目前有干粉状和可溶性液态胰岛素剂型, 使用时均需雾化为肺泡易吸收的颗粒, 局限性在于吸收和疗效的重现性差, 应用受到一定限制[9]。 (2) 经鼻腔黏膜吸收:有报道经鼻吸入胰岛素后血糖能显著下降, 但因鼻腔吸收面积较小、鼻腔纤毛清除作用强, 故吸收效率较低。若为增加吸收率而加入表面活性剂则会加重鼻腔刺激造成黏膜损伤, 因此研究较少。 (3) 经口腔黏膜吸收:该给药方法称为“ORALIN”, 研究发现T2DM患者餐前15min使用“ORALIN”给予胰岛素, 与皮下注射胰岛素效果相似。Venugppalan[10]等经乳化内相蒸发法制备了含胰岛素的豪微粒, 其黏附性使颊黏膜吸收容易进行。

8.2.2 口服胰岛素:

近年来研制的口服胰岛素可模仿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已证明有降低血糖, 升高血浆胰岛素的作用。缺点是剂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精确计算, 对消化道黏膜可能存在毒副反应。胰岛素脂质体、胰岛素毫微囊、生物载体胰岛素等口服剂型可避免被胃内强酸性环境及消化酶破坏, 但目前还处于临床研究阶段[11]。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篇8

1 利尿剂

利尿剂作为降压药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利尿剂绝对是有效的降血压药物, 降压作用温和持久, 通过排钠利尿, 使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减少而致血压下降, 能够将血压恢复至正常或理想的水平。大量的临床实践、临床实验, 证实了它的有效性、安全性, 因而利尿剂在降压药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根据利尿剂作用于肾小管的部位不同分为三类。

1.1 噻嗪类利尿剂 (氯噻嗪、氯噻酮、双氢、吲达帕胺等) , 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 老年人单纯收缩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心功能不全者。但在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痛风、妊娠患者, 不宜使用。

1.2 袢利尿剂 (速尿) , 适用于并有心力衰竭、水肿或肾脏损害的高血压患者。

1.3 保钾利尿剂 (阿米洛利、氨苯喋啶) , 适用于已存在低血钾或合并用药。

总之, 利尿剂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老年人单纯收缩性高血压以及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 不适用于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及痛风的患者。

2 β受体阻滞剂

其降压作用原理是阻断心脏β受体, 使心排血量减少;抑制肾脏β受体, 减少肾素分泌;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导致血管张力降低, 血容量减少;阻断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β受体, 抑制其正反馈作用, 减少释放;阻断中枢β受体, 抑中枢兴奋性神经元, 减弱外周交感神经功能。

总之, β受体阻滞剂不仅可有效的降低血压, 还可以保护靶器官, 减少高血压伴发的心脑血管事件, 达到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目的。而且也适用于合并其他情况或已发生合并症的患者。如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高血压伴随心绞痛、房速、房颤、甲亢、偏头痛、术前高血压等。另外, 要注意在停药时, 应逐渐减量, 以免有“反跳现象”发生。

3 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为一大类降压药, 它通过对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上L型钙通道水平选择性阻滞钙离子的内流而产生其药理作用。它舒张血管平滑肌使外周阻力下降, 降低血压;对心脏有负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传导作用, 对缺血心肌有保护及抗心肌肥厚作用;另外还可选择性的扩张冠脉、脑血管、肾脏的入球小动脉;对代谢无明显的影响。

总之, 钙拮抗剂适用于多类型的高血压患者, 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周围血管病者尤为首选。对于老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高血压合并肾脏损害, 老年高血压病, 妊娠期高血压。服用此类药物后出现心动过速、头痛、面红、踝部水肿等应更换其他药物。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有效降低血压, 且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 延缓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损害的进展, 尤其有蛋白尿时特别有效。通过抑制ACEI转换为ACE2而起作用。抑制ACE2的生成, 使血管扩张, 外周阻力降低, 血压下降;抑制醛固酮分泌, 减少水钠潴留使血压下降;间接的肾上腺能抑制, 使缓激肽和前列腺素增加使血管扩张。适应证包括有:高血压伴有心功能不全;高血压伴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伴有左室肥厚;高血压心肌梗死后;高血压伴有外周血管病变。ACEI主要不良反应为干咳, 有咳嗽时不能误认为呼吸道感染所致。

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药, 自1994年第一个ARB上市, 其优势已渐渐显露出。ARB阻断ACE2的作用:使交感活性降低, 钠水潴留减少, 醛固酮合成减少, 血压下降。目前常用的有氯沙坦和缬沙坦。它们都是参加了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干预, 直接阻断ACE2受体, 更具特异性。其适应证为轻、中度高血压, 尤其是ACEI不良反应不能耐受者;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合并肾脏病变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及有胰岛素抵抗者;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的。与ACEI类药物一样, 有逆转左室肥厚及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的作用。

6 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对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α1受体有高度的选择性阻滞作用, 舒张小动脉及静脉, 心排血量不变或略有增加;肾血流不变或略有增加, 肾小球滤过率无显著影响;长期应用可改善脂质代谢;对糖代谢无不良影响, 且可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能迅速缓解前列腺增生肥大, 减轻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排尿困难。适应证为:单独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增生;高血压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伴有前列腺肥大者;妊娠、肾功能不全或合并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高血压患者。

7 新药研究进展

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应具有以下特点:能有效降压而不产生耐受;不良反应少;不增加甚至能改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能逆转靶器官的损害;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服用方便;价格便宜。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问世。目前正在研究和处于开发之中的新一代药物有:肾素抑制剂、T型钙通道阻滞剂、内皮素受体拮抗药、钾通道开放剂、神经肽Y抑制剂、咪唑啉受体激动剂等。

8 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

(1) 小剂量开始使用, 以减少不良反应。 (2) 联合用药, 以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 (3) 尽可能使用长效降压药, 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减轻血压波动。 (4) 高血压药物治疗是长期使用, 血压控制理想、稳定后, 药量可以减到最低维持量。

总之, 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键之一在于降压达标。目前国际降压标准也越来越严格, 以前, 对于普通高血压患者, 降压的标准为140/90 mm Hg, 2007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 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至少应降至140/90 mm Hg以下, 如果患者可以耐受, 还应降至更低, 对于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以及曾经发生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高危或极高危患者, 目标血压应降至130/80 mm Hg以下。降压治疗开始以后, 在3~6个月内患者要定期随诊, 根据血压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控制血压切忌“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或经治疗后血压下降就停止治疗, 或治治停停。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十分重要, 应与医师之间保持经常性的良好沟通, 包括家属在内, 应尽可能了解治疗计划, 并学会自测血压。研究表明, 血压每升高20/10 mm Hg, 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即增高一倍, 对高血压患者而言, 治疗的主要目标为最大程度地降低长期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因此不能将高血压的治疗简单的看成是降压问题, 还要同时对这些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摘要:目的 指导高血压治疗的临床用药。方法 对临床常用的6类高血压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系统阐述, 指导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针对性给药。结果 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用6类高血压药物, 提倡个体化给药, 联合用药。结论按此方案给药, 可提高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

非癌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篇9

为了缓解疼痛, 改善机体功能, 必须进行治疗。常用的疼痛治疗方法有: (1) 药物治疗。研究表明:75%~80%的癌痛患者、50%~60%的慢性疼痛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即可控制疼痛。 (2) 多模式镇痛。 (3) 超前镇痛。 (4) 患者自控镇痛。 (5) 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置入镇痛泵持续镇痛。 (6) 神经阻滞疗法。 (7) 物理疗法。 (8) 微创疗法。 (9) 手术疗法。 (10) 中医中药及针灸。11 11电刺激疗法。

选择治疗方法是根据每例疼痛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疼痛强度而定的, 治疗的宗旨就是缓解疼痛, 减少痛苦, 使患者摆脱由疼痛所带来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 使他们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疼痛而产生的消极的生活态度,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疼痛患者在治疗时需要考虑疼痛的强度、类型、基础健康状态、合并疾病、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期望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必要时采用药物、非药物和综合治疗方法。如需长期治疗, 应按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3阶梯治疗方案来指导使用镇痛药, 药物治疗疼痛需要考虑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按疼痛的强度用药

按疼痛程度和原因适当地选择相应的镇痛药[1]。比如轻度疼痛主要应用非甾体类解热抗炎药, 其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 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 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 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等。中度疼痛可选用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这类药物在小剂量或单独使用时, 可激动某型阿片受体, 呈现镇痛等作用, 当剂量加大或与激动药合用时, 又可拮抗受体, 包括有喷他佐辛、布托啡诺、丁丙诺啡等弱阿片类药。重度疼痛一般镇痛药难以奏效, 可选用阿片受体激动药, 这类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 在不影响患者意识状态下选择性地解除或减轻疼痛, 并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 包括有可待因、吗啡等强阿片类药。

2 选择给药途径

进行药物治疗时, 为达到安全合理, 必须根据治疗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疼痛的药物治疗途径有:口服是最常用, 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 缺点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 或因消化酶和胃酸而被破坏, 吸收多不恒定。肌肉注射吸收十分迅速, 适用于油溶液或某些刺激性药物。静脉注射可以准确而迅速获得希望的血药浓度, 起效快作用明显, 但由于高浓度的药物迅速到达组织和血浆, 增加了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另外, 由于吗啡口服首过作用明显, 所以常注射给药。

3 制订适当的给药间期

对于给药时间的间隔, 主要视其血药浓度时间长短而定。通过调整给药间隔时间, 达到所需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如果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 且半衰期 (T1/2) 短, 可增加给药次数。使用镇痛药时应按时给药, 不应一有疼痛立即用药。

4 调整药物剂量

在疼痛治疗之初有一个药物剂量调整过程, 临床一般采用多次间歇给药, 以使药物浓度维持在治疗浓度范围, 即药物维持量[2]。药物维持量通常需要4~5个半衰期才能达到稳态治疗浓度, 因此, 患者如果急需达到稳态治疗浓度以迅速控制病情时, 可首次剂量加大, 然后再给予维持剂量, 增加幅度一般为原用药剂量的25%~50%, 最多不超过100%, 以防各种不良反应造成的危害。此外药物剂量的调整, 还得考虑特殊患者的用药, 包括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婴幼儿、儿童及老年人, 特殊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与一般人群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 若按常规的给药方案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在机体内或不能达到最低有效浓度使治疗失败;或超过最低中毒浓度产生毒性反应。所以药物剂量的调整要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5 个体化给药

个体化给药就是药物治疗“因人而异, 量体裁衣”, 在充分考虑患者的遗传因素 (即药物代谢基因类型) 、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病理特征以及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等综合情况的基础上, 制订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镇痛药物用药剂量应坚持从小到大的原则。

6 防止药物耐受性

耐受性是一种生物现象, 是药物应用的自然结果, 其不仅是发生在药物滥用的患者, 应用正确的药物和剂量也同样有耐受性。因慢性疼痛长期使用镇痛药物的患者, 出现药物耐受性的问题就更不容乐观, 避免其产生关键要合理用药, 而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根据病情制订最佳用药方案, 避免长期使用一种药物, 可采用间歇用药或同类药物中其他药物交替使用。

综上所述, 非癌性疼痛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1) 选择给药途径:无创给药为首选。 (2) 制订适当的给药间期。 (3) 调整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疼痛强度随时调整。 (4) 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5) 辅助治疗, 加强镇痛效果, 减少镇痛药用量。疼痛既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也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 而非癌性疼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安是巨大的, 所以合理使用镇痛药, 有效地控制疼痛十分重要。为所有疼痛患者提供有效治疗, 是各国医疗服务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郑继旺, 张开镐.推广镇痛药的应用满足我国临床疼痛患者的正当需求[J].中国新药杂志, 1995, 4 (4) :15-16.

手术加药物注射治疗瘢痕疙瘩 篇10

关键词:注射治疗,瘢痕

瘢痕疙瘩是一种皮肤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 主要病理表现为瘢痕组织内胶原及基质成分的大量沉积。并侵犯周围正常皮肤, 发病率较高, 其发病因素较多, 患者多具有瘢痕体质。其最易出现在前胸、上颈部、耳垂、肩部及上臂等部位。瘢痕疙瘩的治疗是临床医学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虽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既往的单一疗法, 疗效差, 复发率高[1~2]。我科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联合药物局部注射综合治疗的方法, 治疗瘢痕疙瘩200例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 其中男59例, 女141例, 年龄12~54岁, 平均年龄33岁;皮损分布:胸部72例, 肩背部48例, 腹部20例, 四肢42例, 头颈部18例;其中单发者143例, 多发者57例;瘢痕疙瘩面积2.0cm×3.0cm~3.5cm×16cm。

1.2 治疗方法

手术部位常规消毒, 用1%利多卡因局麻。沿瘢痕疙瘩边缘约0.5cm切开皮肤, 深达肌膜层。尽量将瘢痕组织切净, 切除后用手指触摸伤口, 如还有较硬的瘢痕组织, 需清除, 然后将伤口对合缝合, 常采用三层法缝合切口, 即皮下、皮内、皮肤层减张缝合。缝线采用6-0或5-0进口带针可吸收线, 间断用0号或3-0丝线皮下减张缝合, 使皮肤层缝合时处于无张力状态。如遇皮肤缺损较大, 不能直接缝合, 可将切口周围皮肤皮下游离松解后, 减张缝合。另在切除病灶皮下缝合后, 沿切缘两侧作真皮内、紧贴真皮下分点注射醋酸曲安奈德[3]注射液 (40mg) 。术中尽可能不另作切口转移皮瓣, 以避免新的伤口形成新的瘢痕增生。术后注意伤口清洁, 每日消毒伤口更换敷料, 常规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伤口10~14d拆线。拆线后将曲安奈德1mL (40mg) , 用2%利多卡因根据瘢痕的大小按1∶1或1∶2的比例稀释抽入5mL的注射器, 自原手术切口边缘进针, 至病灶中下部停针, 边注射边退针, 以局部切口皮肤变白隆起效果为佳, 并使其均匀分布, 并以棉签压迫止血, 治疗后24h勿洗澡。嘱患者3~4周后复诊, 视患者切口瘢痕情况, 可行第2次, 甚至第3次注射治疗, 间隔1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为瘢痕疙瘩痛痒症状消失, 全部变平变软, 治疗结束后随访至少12个月未复发;显效:为痛痒症状消失, 或基本消失, 瘢痕与术前比较有60%~70%变软变平, 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未复发;无效:为痛痒症状有所减轻或无变化, 或已达到治愈或显效的标准, 但在1年内又复发者。

2 结果

本组20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 治愈148例, 占74%, 显效47例, 占23.5%, 5例半年后复发, 总有效率97.5%, 复发率2.5%。

3 讨论

瘢痕疙瘩是一种以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过度产生和沉积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的纤维组织过度增生、蔓延超过伤口, 导致局部的痛痒和疼痛。其治疗比较棘手, 目前仍无特效的单一治疗办法, 其主要问题是难以控制其较高的复发率。

在瘢痕疙瘩的治疗上, 手术切除是关键环节。只有手术才可使瘢痕去除, 其它方法无法使其完全消除。但是单一手术切除复发率高, 而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瘢痕疙瘩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其作用机制是可抑制正常组织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抑制胶原蛋白合成, 增加胶原酶的产生, 并减少胶原酶抑制剂的水平。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后联合创面周围类固醇类激素-曲安奈德注射, 并在必要时重复注射以加强疗效, 可使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是治疗瘢痕疙瘩最成功的方法[4]。

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过程中, 手术要求一定要无张力缝合, 小针小线, 使手术微创或无创, 术后注意预防感染, 尽量避免伤口机械物理性刺激等。拆线后的局部药物封闭治疗时, 一定要掌握好药物的配比浓度、用药量、注射的深度和范围, 严重病例需重复注射3次或3次以上以抑制其复发。

笔者采用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综合方法治疗瘢痕疙瘩, 从根本上去除瘢痕疙瘩增生性病灶, 松解瘢痕部位挛缩情况, 修复因瘢痕疙瘩过度增生引起的局部形态改变或活动障碍, 极大的改善了外观畸形状况, 从美学角度提高了对瘢痕疙瘩治疗的价值。并通过上述治疗机制很大程度上抑制复发率, 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蔡景龙, 张宗学.现代瘢痕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61.

[2]王春虎, 黄渭清.瘢痕疙瘩的治疗研究进展四[J].中国美容医学, 2008, 17 (4) :610~613.

[3]尚静.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瘢痕66例的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 2007, 29 (12) :1966~l967.

上一篇:子宫腺肌病的治疗进展下一篇:消费者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