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衔接论文十篇

2024-09-12

管理衔接论文 篇1

由于飞机在运行安全、效率等方面相较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飞机成为了现在企业或者个人出行选择的主要出行方式。自然伴随着近年来航空运输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取消了设置民航局, 机场转由地方进行管理设置了12家机场集团, 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 比如空中排队、飞行冲突等问题, 如何处理好空中交通管理与机场管理的有机衔接是当前各机场集团和空中交通管理部门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1 空中交通管理和机场管理的介绍

(一) 当前空中交通管理的现状

空中交通管理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就是系统管理整个飞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对象, 经过40多年的应用和发展其相应的管控系统即为现代自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它主要包括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空中交通流量管制系统、空域管制系统以及机场管控系统。现代自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保证飞机的整个飞行过程中严格按指令飞行, 能够随时受地面塔台指挥调度和管制指令;第二, 有效地利用空域, 尽量维护空中交通安全、保证空中交通秩序;第三, 确保导航勤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提供有效消息和情报比如进入空域的飞机的有关数据和代号或者迷航遇险飞机的具体情报, 保障飞行安全。

(二) 当前机场管理的现状

文章主要讨论的"机场管理"同中国12家机场集团经营业务中的"机场管理"含义是有所区别的, 它主要包括机场运行监控、航站楼监控、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建设等几个方面, 其中机场运行监控主要是合理调度停机坪上的飞机、机场范围内的车辆和人员等;航站楼监控主要负责票务办理、旅客候机、转机及上下级、旅客行李处理以及飞机停靠处理;空中交通管理主要是负责收发相关讯息, 合理调度进入空管区域的飞机;机场建设就主要负责完善机场的基础设施, 增强机场的航空运营能力。由于机场管理的改制, 机场集团的成立, 民航局的取消, 以及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 在机场管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属地化管理造成了机场管理工作的混乱

自从2004年以来国家取消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民航局, 机场交由地方政府实施属地化直接管理, 在我国航空运输的飞速发展的, 我国各大机场集团也面临着经大量亏损的窘境。这不仅影响了企业针对相关问题有效的改革和调整, 也影响了外资对于中国航空业的投资信心, 目前空中交通管理和机场管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经常出现航道拥挤和排队现象, 航空运输业的运营方面出现了短时间的混乱情况。

(2) 属地化管理影响了航空设备的更新换代进度

自从实施机场属地化管理滞后, 地方政府不仅要关注地方经济增长的问题, 还要考虑机场管理的资金问题。在当前航空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 难以有充足的资金来对设备更新换代, 不仅流失了大量乘客, 而且降低了飞行安全性。

(3) 属地化管理导致了大量从事航空运输服务的工作人员失业

为了尽快解决航空业的亏损窘境, 地方政府对大部分机场裁撤和重组, 由于航空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产业, 它涉及服务、交通、安全等行业。机场的裁撤也会导致大量从业人员下岗, 也会影响地区的稳定性。

2 空中交通管理与机场管理的衔接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和空中交通流量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利用雷达和GPS等设备来确定管控区域内的飞机飞行速度、航向等交通信息, 把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给飞行员和地面控制系统 (塔台) , 为安全飞行服务。空中交通流量系统确定每个航空段的飞行数量, 预防排队和飞行冲突, 及时处理管控空域内的拥堵情况。把以上两个系统进行有效结合利用, 及时采集数据, 为飞行员和塔台工作人员及时提供信息, 维护飞行安全性和保证飞行秩序, 并预防飞机事故的发生。

3 结语

在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过程中, 机场管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未来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改善, 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做到紧密衔接, 保证我国的机场管理工作和空中交通管理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维佳.机场管理模式探索:首都机场《机场管理手册》编写经验[J].中国民用航空, 2007, 8 (11) :58-59.

[2]王来军, 孙晓玲.空中交通管理与机场管理的衔接性[J].长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04) :30-33, 40.

[3]张越, 胡华清.区域机场整合:机场业的发展战略和趋势[J].综合运输, 2006, 28 (5) :25-30.

管理衔接论文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决算数据,衔接问题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的脱节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的脱节主要是由于单位的财务管理技术手段不连贯, 无法形成预算与决算之间的对应关系, 因此导致事业单位财务数据的质量下降[1]。具体有如下表现:第一, 在实际的预算与决算工作中, 一些事业单位的预算指标以及决算指标没有做到口径一致, 例如, 在单位部门的决算工作中, 环境保护费属于单位预算中的事业发展项目, 而在部门决算中属于行政事业类项目[2];第二, 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方法以及编制基础不完善, 例如, 事业单位的内部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方法主要是以基数加上增长数,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其编制方法主观色彩较强, 对于公用经费的定额测算缺乏合理性, 因此造成事业单位的内部基本支出预算严重的超标[3]。

2. 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与决算执行方面的脱节

在实际工作中, 事业单位对于款项的总体运用情况了解不够, 其仅对拨出去的款项数额有着较为直观的了解, 但对其具体用途缺乏跟踪调查, 因此造成了事业单位的资金全过程监管的困难。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对于预算的执行工作以及决算的执行工作的衔接还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 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详细的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基本信息, 导致执行方面工作不到位, 难以保证预算数据整体的精准性与科学性。

3.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追踪不够

有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追踪效率地下, 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事业单位对预算以及决算的标准设定的不明确, 如果事业单位对于两者的差异不给出明确的区分, 那么单位的管理人员会认为, 只要在工作中没有严重的违法乱纪等行为的出现, 就已经实现了管理目标;二是事业单位没有指定具体的财务考核标准以及考核目标, 以此来对其财务运行结果进行评价, 这就导致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的实际结果以及绩效考核之间出现脱节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其预算与决算的衔接工作。

二、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衔接的策略探讨

1. 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

第一, 针对上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的脱节问题, 首先要保证部门预算及部门决算在指标口径方面的一致性。财务部门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指标口径差异要给与足够的重视, 通过及时的制定出统一规范来保证其动态一致;第二, 在进行事业单位基础支出预算的编制时, 应采取零基预算模式, 在进行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时, 应选择项目认证模式。前者要结合事业单位各个部分的具体职责等具体情况, 要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从零出发, 对事业单位的资金额度进行明确的界定。后者则是要以项目的绩效等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 因此, 要求事业单位以各种规范程序作为基本出发点, 客观的评价项目的绩效。

2. 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财务执行程序

针对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以及决算执行方面的脱节问题, 具体的解决方法是优化与整合财政资金的具体分配程序以及运行程序等过程, 除此之外, 要重点观察支出周期, 并且要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预算执行专业控制程序。另外, 事业单位应当充分的实现数据共享, 将有效的衔接国库支付软件和部门预算的编制系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数据进行集中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协同效应等目标。

3. 提升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的追踪效率

针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的追踪不够有效这一问题, 事业单位应当不断的加大预算管理实践程序的整体落实力度。具体的解决措施是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 并且深入的分析预算以及决算之间存在的差异, 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 及时的进行调节;除此之外, 事业单位应当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目标, 确保实现财务运行实际结果以及绩效考核的有效衔接;再次, 事业单位要对决算报表所反映出现的相关决算信息高度重视, 并在此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出下一年度决算以及预算管理计划。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事业单位想要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质量, 就必须要加强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的衔接问题, 有效处理此问题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相关部门与机构不断的优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程序, 除此之外, 还要对事业单位预算整体执行程序进行严格控制, 以此推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整体追踪效率, 确保单位预算管理决算数据衔接问题得以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唐晓青.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事业财会, 2005, (1) :67-69.

[2]蔡红英.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环节的预算管理问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0, (1) :10-12.

浅谈如何统筹管理幼小衔接教育 篇3

幼儿园时期是人生最无忧无虑、充满快乐的时期,也是孩子从愚昧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随着三年幼儿园生活的结束,他们从一个粘着老师,粘着父母的“跟屁虫”,逐渐变成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灵活多变的小学生。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我认为在幼儿园时期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幼儿顺利迈入小学,幼儿园会从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去准备,循序渐进的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

一、幼儿园与家长共同关注幼小衔接,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孩子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工作则是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家长在家里,教育幼儿的时候,都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例如:为孩子选择图文并茂的图画书,阅读时候认几个字或者玩识字游戏,孩子做作业时候,让孩子独立完成,家长不要陪在身边盯着孩子写作业,遇到不会,让孩子多思考,以及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让幼儿全面发展,鼓励幼儿大胆地与他人交往,主动打招呼,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等。

其实在家长闲暇时候,可以跟幼儿聊天,提到小学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他们对小学充满好奇,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家长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去参观一下小学的校园,从而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

在家里面,家长应该教育孩子生活要有规律,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每天学过的知识晚上要加以复习。同时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学会自己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学会自己洗漱,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等。要知道,劳动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好方法。

二、幼儿园与社区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园与社区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向服务关系,搞好幼儿园与社区的关系,是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社区支持和参与幼儿园建设,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同时,幼儿园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幼儿园必须走进社区,主动架起幼儿园和社区的桥梁,可以通过与社区的合作,摆脱孤立的状态,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组织各方面社会力量支持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我们要充分的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服务于幼儿园。在实践方面,例如:请消防队员到幼儿园,为幼儿展示灭火的技能、请警察叔叔教幼儿军训、医生给幼儿体检并讲解保护眼睛、牙齿等知识、组织幼儿到敬老院去关爱老人、开展服务大集活动等。接触更多的实战演练,孩子们记得更刻骨铭心,更能融入社区,融入社会。

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在教学方面有了更好的提高。例如:有目的的选择课程,将幼儿从“课堂中”带到“社会中”去,多给幼儿创造不同的想象空间,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力;组织幼儿到菜场、超市参观,了解菜场或者超市的一日工作流程,商品从何而来,如何接待客人,如何摆放商品的,如何完成买卖交易的,这都可以增进幼儿的社会情感,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同时与售货员的对话,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体育活动,在提高幼儿体质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创造力和智力的发展,促进了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和社会的发展。闲置物资、边角料废旧物品,在符合卫生的条件下,也可以变废为宝。如:旧轮胎经过改装成为了幼儿喜欢的秋千,瓶瓶罐罐成为了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宝贝……让孩子们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轻松愉悦地学习,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幼儿园作为社区的一部分,既依托于社区而发展,同时也承担着为所在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发展幼兒教育,幼儿园必须向社区全方位开放,增加与社区的联系,了解并满足社区多样化的需求,扩大社会服务功能。例如:社区每年举行晚会可以邀请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表演,幼儿园每年的“庆六一”演出可以请社区领导来观看,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可以请小朋友去表达爱心等。同时幼儿园也可以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起着推动作用,他们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幼儿园与小学相连接,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都认识到了幼小衔接工作,直接影响幼儿入学后的适应能力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幼小衔接呢?它要求我们如何做呢?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

1.适当调整幼儿的生物钟,同时大班下学期教室的布置应简洁,教师应有意识地跟孩子提到有关小学的生活、课堂纪律等,让幼儿初步对小学有个了解。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要求家园共育,科学合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以及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及独立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家长包办,代办。做的好的幼儿,老师和家长要给予口头表扬。

3.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包括:每天学习完后晚上都要复习并预习下堂课的内容;正确的握笔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习惯;还要养成讲究学习方式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4.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老师应该让孩子们认识到,老师或者家长因为信任他,才给他布置任务,这样他就应该很乐意地尽自己的努力去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样做也能培养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5.培养幼儿讲礼貌,大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伙伴时候,能主动与他们打招呼并融入他们。

6.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例如:不要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同时还要让幼儿懂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我安全。

俗话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入学前的准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长期的任务,需要幼儿教师和家长、社区,小学共同配合来完成。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尽早适应小学,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班级管理衔接初探论文 篇4

新学年开始后,许多班主任老师接手新的班级,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适应新的学校和班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高一的班级管理中进行了衔接管理尝试,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发现不仅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校生活,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奠定了基础。

一、班级管理衔接构想提出的依据

我们之所以提出班级管理衔接的构想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选择新校是教育模式决定的。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绝大多数学校实行的是非一贯制的教育模式。每一个学段结束后,学生要升学和择校,大量的学生到新的学校学习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这些学生在到了新的学校后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往往感到不适应。如与初中相比,学习的内容、形式及学习方法都有了新的变化,不仅学习的内容加深,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等都要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校生活是班主任老师首先必须做好的工作。

2.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要培养其多方面的能力。而随着知识更新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人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造环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但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不是先天形成的,必须借助于后天的教育和引导。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学校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3.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心理烦恼、困惑和问题。有的研究指出,这一阶段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远比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要多。为及时处理好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防止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也要求必须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4.学生中存在着大量的对学校生活不适应现象。学生到新的学校学习后往往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对这些不适应,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会发展成为学校适应不良,出现心理障碍。我们在高一新生入校一个月后曾经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学生想家的人数特别多,主要原因是感到不能适应学校的紧张生活。在以后的跟踪调查中发现,最初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学生不少出现了放弃学习、逃学、降低目标、对自己提出较低的要求,依赖于别人的帮助或干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行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学校适应不良问题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障碍,这种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学生不能尽快适应新的学校生活,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严重者还会出现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及生理功能障碍等多种心理疾病,如果处理不及时还会发展成为神经症,这些问题将影响到学生今后的生活和适应社会。因此,在新生入校之时就应该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校的学习和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起始年级入手,借助于班级管理衔接的实施,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奠定了基础。

二、班级管理衔接的基本内容

学生入校后出现的不适应现象,主要是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已有的心理结构和全新的信息输入不相符合,以致产生不平衡的缘故。解决学生入校时的不适应问题,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减少环境的变化;另一种是改变心理结构,使之能对新经验起到同化作用,即适应。前一种办法,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很难实现,我们不可能保证学习环境、教师、教材等方面的不变化。因此,主要是通过后一种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应该说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出现不平衡、不适应是难免的,有时还是必要的。许多研究证实,当一件事情和原有的心理结构完全符合或毫无相联时往往引不起人的兴奋和注意,因而也就不能促进学习。最好是使两者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当既有一致的又有不一致的因素时,才能激起人的好奇心和克服不一致的努力,而去建立新的平衡,去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因此应使高中学生感到不同于小学和初中,但又有连续感,而不觉得难以适应,从而较顺利地、不断地从不平衡向平衡过渡,从不适应向适应过渡。在具体工作中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1.生活环境的衔接教育。学生到了新的学校后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环境。不同于初中的是高中学生大部分要住校,因此他们首先面临着如何自己照顾自己,解决最基本的吃住等生活问题。只有先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以后适应学校生活奠定基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学校的不适应主要是由于不能适应学校的住校生活引起的。因此,在新生入校后要及时解决他们的住宿场所、条件,同时还要及时让学生了解吃、住、学习的场所和行进路线,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2.学校发展历史的衔接教育。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都有值得自豪的方面。学生在初中的三年学习阶段已经接受了原来的学校,在对新校的情况了解不够的情况下,心理上就难以接受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这时教师要及时让学生了解本校的发展历史、学校的特点以及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比较,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新的学校,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自觉地接受和适应新的学校生活。

3.教育方法上的衔接。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而高中阶段的管理又不同于初中。在初中阶段,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的内容较多,对学生的管理主要还是一个半扶半放的管理形式。高中阶段强调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刚接触这样的管理要求,学生可能有些不适应。因此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不能在学生一入校就让学生接受教师的全新管理模式,要做好初中与高中管理方式的衔接,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这就要求班主任了解和掌握初中的学校和班级管理方式,可以请初中的班主任老师介绍他们在初中阶段的管理方式,也可以有重点地走访部分学生的初中班主任,了解其班级管理的措施,这样可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与初中的管理模式相衔接,保证管理的连续性。

4.课程及任课教师的衔接。高中的学习无论是在课程的内容上还是在学习的深度以及学习方法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不同。任课教师的组成和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而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原有课程、教师的要求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认知模式,让他们一下子接受新的教师和课程往往存在着困难,这时,班主任老师要及时做好这方面的衔接工作,给学生介绍高中课程的特点、要求及学习安排,同时为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提供机会,让学生尽快了解任课教师的特点、生活、行为习惯以及授课方式,把新的认知内容纳入到已有的认知模式中,建立新的认知模式,这将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5.心理发展上的衔接。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部分升入高中的学生还是处在青春发育期。虽然到了高中以后,学校的要求与初中阶段有所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到了高中心理就会有一个很快的发展,不能认为学生的心理就成熟起来。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班级管理还是在日常的交往中,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心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把握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以及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针对这个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措施,保证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和连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管理衔接论文 篇5

一、现阶段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衔接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我国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还处在相互独立的状态, 两者之间相互脱节, 而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极不规范, 而文秘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淡薄也是不能忽略的问题。

(一) 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相互脱节。

在当今信息时代, 公司的管理和运营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资料, 而它就涉及到文秘处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这两大模块。其中, 文秘工作主要负责处理的是公司运营管理所产生的文件, 它涉及到文件的拟定、印发、传阅、整理和保管等, 而档案管理主要负责文件的归档、鉴定、编序、分档、保管和调阅, 可以说, 文秘工作主要负责文件的制定、流通和管理, 而档案管理主要负责文件的回收、归纳和保存。当前, 我国很多公司将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分类管理、区别对待, 忽视了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的关联关系, 其相互脱节的状况很难保证文秘工作能够给档案管理提供有保存价值的文件, 而档案管理也很难保证给文秘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档案文件信息。它们之间成为了两个独立的部门, 相互之间失去了关联。

(二) 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

在现代信息化时代, 要在公司海量的文档信息中提取到有文档管理和保存价值的信息, 就必须从文档的拟定开始就建立严格的操作规范和使用规程, 而我国很多公司在开展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时则很难保证足够的规范。首先, 文秘工作的操作不规范, 纸张使用很难保证达标。根据国家关于文书工作的有关规定, 对于印刷纸和复印纸都有明确的规定, 但长期以来, 我国文秘工作的办公用纸很多不能达到克数要求, 不利于后续的档案保存。其次, 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的版记不全面, 没有严格的附件登记标准。版记的缺失容易导致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不能实现有效衔接, 而附件的缺失则很容易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最后, 文秘工作的种类不明确, 容易造成相互混淆。我国关于文书有严格的划分,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文秘工作会出现很多错误引用的现象, 这样会给文秘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也给档案管理工作留下隐患。

(三) 文秘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 我国很多公司的文秘人员习惯于手动处理文档模式, 他们将工作仅仅局限于文档的上传下达, 满足于文件的拟定和传达, 很多文秘人员对于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心存畏惧心理, 不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网络技术来服务于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 不利于档案管理内容的归纳和存档。文秘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我们很多公司的文秘人员都是从前台接待或者文秘专业毕业生转化而来, 他们的业务知识和档案管理的能力缺失, 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不熟悉本公司的档案管理流程, 也不能有效归纳文件资料的相互联系, 因此很难做到文档管理的档案化, 更不能开展有效的档案管理工作, 责任心严重缺失。

二、实现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规范统一的侧重点

在公司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中, 应该侧重文秘人员的“文档一体化”意识, 加强全过程管理, 真正做到公文文书的“立卷归档”。

(一) 提高文秘人员的“文档一体化”意识。

目前, 在文秘人员中加强“文档一体化”意识, 是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前提, 它能够从文书工作初期就可以有效加强对于文档内容的超强管理, 可以有效保证有保存价值的文档档案的质量, 同时可以减少后续档案管理工作的操作工序,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加强文书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有序化。在文档一体化建设中, 文秘工作处于基础核心地位, 而文秘人员通过具体而繁琐的文书工作可以给档案管理提供充分完整的文档原始数据, 便于档案管理的收集归纳、分档管理, 这就要求文秘人员必须具备极强的档案管理意识。档案管理属于对于公司过往历史的真实记录和完整还原, 而人们想要获取企业经营状况, 了解公司重大决策、公务活动和组织架构, 就必须依靠大量的档案文档资料。所以, 我们的每一个文秘人员必须要时刻树立档案管理意识, 将日常工作内容都要保持完整、科学和有序, 保证其不仅能服务于当前的文书工作, 也能为将来的档案管理提供有效信息, 而我们的公司领导一定要站在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强化文档人员的“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意识, 规范与统一每一份文书公文。

(二) 强化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的“全程管理”。

在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首先, 需要引导每一个工作人员树立“质量第一、品质为先”的管理理念, 强化对于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中的岗位质量意识, 只有保证每一个工序的质量过硬、责任优先, 才能为“全过程管理”提供质量保障。其次, 公司要细化严格的文档存储质量标准, 需要根据国家关于档案管理、文档标准和行文规则制定具体的公文处理工作细则, 保证对于文书工作中的文档基本原则、文书格式、行文规则、收发程序、公文归档等工作都作出明确的规定, 公司应该组织全体档案人员和文秘人员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熟练掌握文档归纳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在认真执行的基础上做到精细管理。最后, 需要理顺管理体系, 建立完整有序的组织机构。

(三) 开展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的“立卷归档”。

在我国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中, 明确要求文档内容做到立卷归档, 这是开展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规范统一的基本制度和核心要素, 这就要求在公文使用完毕以后, 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和文秘人员一起合作, 及时对于公文内容进行鉴定、编序、分档和保管, 保证能够完整有序地落实好文秘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保证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第一个环节, 从而保证文书内容做到立卷归档, 有效开展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的衔接管理。而文秘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立卷归档”的应用原则和实施方法, 当出现需要由文秘人员统一保持管理的文件材料时, 其可以在档案管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编写公文文书的“案卷索引”, 保证其能够完整交接和合理对接, 使得文档管理工作能够日常化和科学化。

三、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规范统一的实施策略

在认真研究了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规范统一的侧重点后, 就需要根据各个侧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

(一) 开展“文档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在公司日常运转中, 文秘人员大多兼任着档案管理工作, 这样对于开展“文档一体化”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也对文秘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 文秘部门在开展公文的档案管理时需要基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 档案管理应该落实到文秘工作的日常工作中, 认真鉴别文件是否具有保存价值, 应该根据档案整理规范要求, 利用不锈钢钉进行重新整理装订。其次, 档案整理应该侧重管理细节, 对于本公司产生的公文文书, 在经过传阅和批复, 在领导签字核准以后, 都应该纳入到档案管理的原始文档资料中, 保证基于此公文文书所生成的所有资料收集齐全, 文秘部门应该按照收集、整理、签发、定稿、归档和传阅等程序进行集中收集整理, 并保证独立成册, 从而为开展下一步的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档案管理应该做到将公文文书所产生的资料文件制作成件, 整理成卷, 实现公文文书等档案资料的真实有效。

(二) 开展“全过程管理”的实施策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而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的规范与统一也离不开全过程管理, 需要认真提高文档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首先, 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对于文秘部门提供的公文文书等档案资料进行全面普查, 保证所有归纳成件、整理成卷的档案卷宗都能真实有效, 而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 安排定期清查, 划分出各个部门移交档案资料信息的详细时间表, 保证档案资料能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客观性, 避免影响后续的档案管理工作和工作效率。其次, 文秘部门应该提高文档的制发质量, 保证其能够符合国家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要求, 具体到公文文书的制发标准中, 应该认真检查公文用纸标准、签发手续、审批权限、公文格式和公文书写是否符合要求。

(三) 开展“立卷归档”的实施策略。

在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中开展“立卷归档”, 依据的是国家档案法中的具体规定, 它强调的是文件材料的统一保管, 根据分卷原则和归档方法, 及时做到整理归档, 分类编目。在公司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过程中, 文秘人员应该认真收集整理管理资料, 公文文书及时立卷归档, 切忌拖沓延误。在公司各个部门和主管机构联合办理的公文文书, 其公文原件应该指定主导部门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 要求原件表头信息清晰明确, 原件内容完整有效, 保证能够及时归档整理, 而公文文书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则应该由协办部门负责整理保存, 这样就可以清晰划分公文文书的档案管理责任人, 方便使用者及时调阅, 也方便档案管理部门的索取和保存。当分管档案管理的文秘人员或者档案管理人员调离岗位时, 需要主管部门将所有档案管理文件及时回收清点, 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

四、结语

目前, 我们很多公司的文秘工作和档案管理还是两个独立的机构, 这样很容易造成全过程管理中的纰漏, 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隐患。所以, 认真加强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的一体化建设, 提高全过程的有效管理, 实施有效的“立卷归档”显得非常有必要。

摘要: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提高文秘人员的文档一体化意识, 将工作落实到文秘的日常工作中, 强化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的全程管理, 保证每一个工序的质量过硬、责任优先, 开展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的立卷归档, 及时对于公文内容进行鉴定、编序、分档和保管, 实现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的规范统一。

关键词:文秘工作,档案管理,规范,统一

参考文献

[1]张书婷.强化办公室文秘“档案意识”提升档案工作效率[J].科技风.2015 (08) .

[2]杨彦杰.如何加强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J].长江丛刊.2016 (24) .

[3]武丽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文秘工作在档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2016 (03) .

[4]王瑛.简析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J].中外企业家.2015 (29) .

管理衔接论文 篇6

(1)转段资格约束力不强,弱化引导功能。一贯制培养对社会的吸引力在于学生能够不经过高考就进入本科院校,因此在转段要求上中职和高校还是有一定偏差的。中职为了能有更多的生源,希望转段要求不必过高,能达到中职毕业要求即可;而高校考虑学生后续学习以及其进一步深造情况,则愿意提高转段要求,以保证较好的生源。因此在中职与高校的博弈中就会出现最终的转段虽然强化了操作实践能力要求,但整体知识水平要求偏低。

(2)过程管理人本化不高,缺乏激励机制。中本衔接两个阶段相对独立,过程管理基本是学生在哪个阶段就由哪个阶段的实施者主管。中职和高校都会倾向于用和他们各自对原有生源一样的学籍管理模式,以减轻管理者的负担;但无差化的做法忽略了中本衔接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压抑其创造力。

(3)分类管理精细度不够,减弱实施保障。中本衔接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符合度,企业岗位要求有很强的专一性,同一专业学生可以具备的技能种类很多,可以匹配企业多种岗位。显然将同一专业单一化管理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后期众多方向的分化,提高了管理和培养成本,给学籍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因此管理者会倾向于减少分化,阻碍了细化专业方向培养的实施。

2 TQC与学籍管理的匹配

中本衔接体系的学籍管理工作模式中试图引入企业管理中的全面质量控制(以下简称TQC)理念,以保证学籍管理的准确、完整、规范和及时,达到兼具引导、保障和激励三大功能的目标。TCQ原指企业为生产出一种达到或超越顾客对质量要求而采取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其具体实施包括计划、实行、检察和处理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以问题为导向,有序衔接循环,逐层递进,实现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中本衔接教育体系中,如果视学生为中职和高校的“产品”,则社会、行业和企业则是“顾客群”,所谓产品质量,即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学籍管理引入TCQ理念,就是要将学籍管理彻底贯穿于中本衔接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学籍管理系列制度,对应与生产计划;学籍管理中入学资格审核、编班、留降级、转段、分专业方向、毕业资格审核,对应于生产实行;根据学生学年成绩进行阶段评价,对应于生产检查;学籍处理对应于生产处理。

TQC理念指出,顾客是公司最重要的因素,公司要把产品导向的经济转变为顾客导向的经济,所有其他因素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支持和保持顾客。对应于中本衔接教育体系中的产品和顾客,TQC理念恰好与该体系面向行业和企业,回归工程教育的宗旨不谋而合。

TQC要求员工参与和受教育,以便统一目标。学籍管理和其他管理一样,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在学籍管理中,常规工作应规范化,使用由专职专人归口管理的学籍管理软件;牵涉面较广的行政工作要有明确的办事程序,对每一步需办理何种手续做出明确说明,使大家有章可循。

TQC要求对过程和系统持续改进。学籍管理的内容丰富,其主要任务:入学资格审核、编班、留降级、转段、分专业方向、毕业资格审核。学籍管理从学生入学至毕业,中间的信息过程一般需要七年时间才能完成,是项看似简单,实则繁琐的工作。在这样一个系统工作中,本身就会不断有新情况发生,所以每次只解决一个小问题,稍微改变一下具体过程,而后就置之不理直到问题再出现,这是远远不够的。持续改进意味着时常对管理进行分析,一丝不苟地收集数据并加以研究,作为改进质量的依据。

TQC与学籍管理的各要素有较好的匹配度,因此将TQC引入中本衔接培养体系下学籍管理工作模式的改进成为了可能。

3 TQC理念下的学籍管理内在特点

(1)学籍管理的全过程一贯性。鉴于中本衔接培养体系分段而一贯的培养特点,学籍管理即要适应不同阶段的特点,又要保证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的无缝衔接,让学生在两个原本独立的培养实体中平稳过渡。

根据这一思路,学籍管理工作模式确定时应充分考虑中本衔接一贯制学生的特点、社会和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管理体现在服务中,给予参与人才培养的每一位师生必要的引导和激励。

(2)学籍管理的问题导向性。学籍管理视为一个又一个问题解决的循环,当一个问题看来已经解决之时,管理人员的参与并没有终结,仍然有另一个系统要分析,整个循环的切入点就是定义一个初始的改进项目。根据一般规律,学籍管理改进循环的初始项目中可以处理一个现存问题,如怎样降低分专业方向后学籍管理的成本,提高学籍系统信息准确率,缩短学籍异动信息传递的时间等等。而后经过分析系统,改进计划,试用,改进系统,再进入新一轮的问题分析。

(3)学籍管理制度的人本化。人性化、动态的学籍运行机制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而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进一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性,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另外,学籍管理应考虑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殊性,也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4)学籍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信息化管理和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是学籍管理工作准确性和高效性的重要保证。

4 学籍管理突破困境的对策

(1)启用预警机制。学籍管理预警包括学生成绩预警、学籍异动预警、毕业预警等。成绩预警包括严格年级升级要求等,以避免因前期学习要求较低,造成积欠过多,临近毕业才发现无力挽回,拿不到双证的情况。一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在学习上自暴自弃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整个班级管理造成较大的困难,导致无法升级的学生人数增加。对于这部分学生也要给予出路,结合弹性学制和创新创业的理念,通过休学等学籍异动政策,帮助这部分学生暂时离开校园,通过社会历练认清学习目的,改变心态后再重新回到校园完成学业。在此就涉及到学籍异动预警,即对于需要办理相关学籍异动手续,休学、复学,都要能提前预警学生办理相关手续,防止超出规定年限取消学籍的情况。提前一年对毕业资格进行预审核,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积欠的情况,尤其帮助学生关注早期忽略的培养方案中关于毕业资格的条款,进行必要的毕业预警。

(2)建立选拔制度。中本衔接培养的最大特点是分阶段教育,对于高校来说这部分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相对应试能力较弱,在依然以公共基础课成绩论胜败的考研中会居于弱势,但也因为他们在中职阶段接受了相较于比普高更多的职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应有的职业素养有很好的契合,与卓越班和企业班的生源要求有较高的符合度。因此在中本衔接培养的转段要求中既要对基础理论知识水平提出一个不低于普高学业水平的方案,又要增加职业能力鉴定要求,在卓越班、企业订单班的选拔中也要有所倾向,为这些学生增加选择通道。

(3)鼓励创新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但真正能创业成功的学生比例在10%以下,为规避学生的风险,学籍管理工作在这里能起到一个很好的保障作用,如前面提到的异动预警,在支持学生创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职业技能鉴定,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等充抵创新学分,提高学籍管理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4)加大宣传力度。专业分方向后原有的班级会打乱,分出多个新专业方向班级。这些专业方向班都是学校应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所开设的,所以一方面要向学生积极宣传,增加学生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原有建班制的打乱,在教学和管理中会出现一系列不可预见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出现因噎废食,为降低教学和管理成本减少专业方向分班的情况,因此这就需要向参与教学和管理的老师加大宣传,使其积极参与学籍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查找,帮助改进工作,促进良性循环。

(5)优化信息系统。调整两个阶段学籍管理系统的信息导出和导入,使管理信息系统能进行全部信息字段的传递和对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对学校其他部门原始数据的兼容性,如招生就业部门的新生基本信息和报到信息,学工部门的在校奖惩信息,各系的考核成绩;将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到校园管理平台,使学籍信息通过网络共享;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立数据备份制度,并通过系统加密和数据一次性提交等手段使非授权信息点数据只读,防止数据篡改和丢失;对学籍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水平,并敦促其以身作则,按章办事,自觉规范其行为,统一工作目标,提高管理绩效。

5 结论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现代职教培养体系的学籍管理中引入TQC理念,为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及时性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打造中本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打下了基础。

摘要:为实现中本衔接体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多维度监控策略被积极运用于其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学籍管理作为实施多维度监控策略的方法之一,其工作模式的优劣将或显性或隐性地折射于人才培养质量上,因此探索能兼具引导、保障和激励功能的制度化、人性化的学籍管理模式成为了中本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学籍管理,中本衔接,全面质量控制

注释

1朱丽献.过程管理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失当及纠正[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129-133.

管理衔接论文 篇7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缘起于企业管理, 本意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随着该理论的发展, 利益相关者研究作为一种独特视角和研究方法, 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中高职衔接过程中, 笔者得到以下利益相关者模型。

在该模型中, 衔接项目中的中职院校 (专业) 和高职院校 (专业) 是核心利益相关者。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并不是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的衔接, 而是中职院校某专业与高职院校某专业间的衔接。比如,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参与的“3+2”中高职衔接项目, 是与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相衔接的。

除了两个核心利益相关者, 中高职衔接的利益相关者还应包括: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企业 (用人单位) 、接受培养学生和参与项目的中高职教师。这些主体对于中高职衔接的顺畅进行, 都会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2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顺畅衔接的内涵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顺畅衔接的内涵, 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管理制度、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评价模式。这五个方面顺畅衔接的具体要求, 见表1。

3 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顺畅衔接的主要因素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项目在上述管理制度、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与评价机制这几个关键方面的衔接过程, 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总体上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3.1 外部因素

就外部因素而言, 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主要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以及行业企业 (用人单位) 的人才需求两个因素的影响。

3.1.1 政策措施

政策是中高职顺畅衔接的重要环境因素。虽然目前国家对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台了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 但中高职衔接如何进行, 仍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更详尽具体的实施措施。以江苏省为例, 目前仍缺少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中高职衔接政策措施。中高职衔接中, 主要依靠中职和高职双方院校的对接, 在招生、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就业等方面, 基于双方的专业发展现状、对中高职衔接的认识程度以及自身利益的分歧, 难免存在不协调性。

3.1.2 人才需求

中高职衔接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才培养的途径, 其最终“产出”就是通过中职、高职两个阶段的衔接教育而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就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教育而言, 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直接受到区域经济体系里物流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影响。江苏省及周边省市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带来了更多的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随着物流行业的转型发展, “小、散、弱”的物流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 信息技术及自动化设备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 中职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局限日益凸显, 促使中职院校积极参与中高职衔接项目。同时在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 高职院校也亟需寻求新的来源和人才培养方式。

3.2 内部因素

院校内部主要存在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两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3.2.1 硬件条件

硬件条件主要指中高职院校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上所具备的教学设施设备和实验实训设施。双方院校在中高职衔接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多少, 对中高职衔接是否能顺畅进行会造成很大影响。例如,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对于实训场室有较高要求, 而衔接的中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情况不一, 资金投入不同, 很可能出现一方的实训硬件设施比另一方优越的情况。如果是中职院校较好, 那么学生升入高职阶段学习后, 难免会产生“失落”心理。反之, 学生在中职阶段需要培养的基本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无法很好地获得, 势必增加高职阶段教学的难度和工作量, 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

3.2.2“软件”条件

这里所说的“软件”条件主要指中高职衔接院校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在缺乏国家或地方具体的中高职衔接政策措施指导情况下, 中高职衔接的开展主要依靠双方院校来进行。那么院校内部的管理水平、管理制度, 以及相关教学和管理人员对这一过程的认识程度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长期以来由于归属于不同部门管理, 同一区域内的中高职院校在管理制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各成体系, 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势必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衔接的顺畅进行。而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和教师, 对于中高职衔接是否有足够的认识, 中高职专业教师之间是否互相了解、共同研究教学, 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在第一批“3+2”学生从中职升学之际, 普通专业教师对于中职学生、对于中职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知之甚少, 只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

4 结语

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能否顺畅衔接, 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江苏省开展中高职衔接项目仅四年时间,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项目还处于实践的初始阶段, 存在诸多影响顺畅衔接的障碍因素。在今后的实践中, 除了在外部争取政策支持和行业企业指导, 高职院校主要从内部入手, 加大投入, 加强沟通, 完善管理机制, 为中高职衔接的顺畅进行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旭平.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及主要问题初探[J].职业教育, 2015 (5) .

[2]李娅婷.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 (24) .

管理衔接论文 篇8

关键词:旅游专业;分段培养;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26-1

一、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在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分段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从有利于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从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出发,相关中职学校和对口高职学院共同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主要包含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面向及岗位能力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及教学安排,招生及分段选拔方式等)。从南京市现有的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分段培养人才方案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的安排上分析,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中职阶段的课程着重点分布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方面,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星级酒店需要的酒店服务与酒店中级管理人才。而在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着重点放在导游人才培养、景区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很明显,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或者说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的对接高等职业学院对《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导致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不明确或者脱节的嫌疑。

二、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的衔接问题。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分段培养教学计划中,中职段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开设都符合中职段学生的教育心理、学习心理和他们的心智技能。中职学生所用教程都来自于国家规划教程。但是学生进入高职阶段以后,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之内,我们知道,高中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深造,公共基础课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在3+3分段培養教学计划中没有看到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因为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好或者说学生上课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就不开设这些课程,至少高职校可以有选择性地开设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或对中职升入的学生进行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的分层教学,使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程)的衔接不至于断层。

2.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通识课程)的衔接问题。从目前使用三年的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分段培养教学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地理、旅游礼仪、管理概论、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中国民族民俗等课程。作为从本科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都知道,在3+3中高职衔接中职段开设的专业通识课程其实在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同样会开设这些课程,只不过课程研究的内容、范围和理解的难易程度有所区别。我个人认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就是课程的衔接。我们不能说这些课程中职段都学习过了,在高职段就没有必要继续学习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作为高职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领导就有必要认真研究哪些专业课程需要衔接,怎么衔接专业教学内容,需要衔接的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提升到一个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应该留待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进行研究。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问题。在现阶段使用的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案)教学计划中,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又分为两个方面即学科型专业课程和项目型专业课程。学科型专业课程主要集中于导游类课程、景区开发类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类课程,这三类课程基本上都是属于理论性课程,课程的开设基本上在高职段。项目型课程主要集中于餐饮服务技能、餐饮经营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酒水服务与管理、导游服务技能、导游词设计及景区管理实务等课程。这类课程基本上都是属于服务技能型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要求较高,该类型课程的开设基本上在学生中职阶段就完成了,而在高职阶段却没有看到该类型课程的继续与延伸,因此专业核心课程仍然没有看到有效衔接的迹象。根据《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通过5年或6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序衔接,系统化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中专学生在中职段学习掌握的专业技能肯定不能称之为高级技能,学生自然就不能算是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什么在高职阶段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就不能继续上一个台阶?

三、3+3中高职衔接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问题

为实现中高职3+3分段培养的更好衔接,还应打破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在师资、设备、教材、网络、校企合作等教学资源的界限,在中职阶段营造互利共享的理念、氛围和机制,便于学生继续高职阶段的教育与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目标。教学资源共享首先是师资的合作共享。师资合作共享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资源优势,使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使用教材、中职高职培养目标实现无缝衔接,两个层级的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相关制度或者措施,打破壁垒互相学习互相研讨,两个层级的学校教师可以相互邀请互进课堂,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目的就是真正实现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性。其次是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的合作共享。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就是教材的衔接,两个层级的教师非常有必要坐在一起讨论通识课程教材、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编排与使用,为了不使教学内容重复,在课程的衔接,尤其是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上必须慎重选择和使用教材,两个层级的专业教师有必要认真讨论考虑专业教材内容的删减和增加。因此两个层级的教师必须共同制定专业教材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彻底解决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中的课程衔接问题。

管理衔接论文 篇9

有关衔接规定的通知

财会[2016]3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军委后勤保障部、武警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档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档案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政部 国家档案局令第79号,以下简称新《管理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原《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会字〔1998〕32号,以下简称原《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为确保新《管理办法》的有效贯彻实施,实现新旧管理办法平稳过渡,现就有关衔接规定通知如下。

一、关于保管期限的衔接规定

(一)新《管理办法》与原《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保管期限不一致的,按照新《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二)已到原《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保管期限,并已于2015年12月31日前鉴定可以销毁但尚未进行销毁的会计档案,应按照新《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销毁;已到原《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保管期限,并已于2015年12月31日前鉴定予以继续保管的会计档案,应按照新《管理办法》确定继续保管期限(最低继续保管期限等于新《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保管期限减去已保管期限,下同)。

(三)已到原《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保管期限,但2015年12月31日前尚未进行鉴定的会计档案,应按照新《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鉴定,确定销毁或继续保管。确定销毁的,应按照新《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销毁;确定继续保管的,应按照新《管理办法》确定继续保管期限。

(四)未到原《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保管期限的会计档案,应按照新《管理办法》的规定重新划定保管期限。

二、关于电子会计资料归档的衔接规定

(一)单位如在新《管理办法》施行前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和会计档案管理,其有关工作符合《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财会〔2013〕20号)的要求,所形成的、尚未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的会计资料符合新《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电子会计档案归档条件的,可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管。2014年以前形成的会计资料一律按照原《管理办法》的规定归档保管。

(二)各单位根据新《管理办法》仅以电子形式保存会计档案的,原则上应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年初开始执行,以保证其年度会计档案保管形式的一致性。

财政部

国家档案局

管理衔接论文 篇10

一、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的衔接工作中, 从公文生成制到归档是个系统的管理过程, 应当辅助以有效、科学的管理制度监督其整个过程。但由于部分行政单位工作人员的公文和档案的处理和管理意识不强, 使得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的衔接工作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 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缺乏规范

一些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者没有管理公文和档案的科学意识, 使得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缺乏规范。因为未意识到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缺乏规范的重要性, 所以可能造成某些重要公文未能有效归结成档案, 为日后的档案查询和使用工作带来困扰。在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其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 只重视档案数量增加, 而不重视质量提高

公文最终转化为档案, 公文制发决定着公文本身和日后形成档案。但随着现在行政单位工作的大力开展, 其公文越来越多, 造成档案也随之增多。但因为公文数量的迅猛增加, 使得公文质量无法保障, 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单位只重视档案数量增加, 而不重视质量提高。这些疏忽极有可能影响未来档案信息的利用, 间接影响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工作效率和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 格式未达到相关法规的规定要求

有些单位的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的衔接中没有依照《档案法》、《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和《行政公文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公文与档案格式的规范操作, 使得一些公文在归档中发生一些操作错误:用纸和装订不合要求。上述法规规定公文用纸的纸张定量、型号、装订要求都有明确规定, 但一些行政单位却未能按照要求, 私自使用不合规的纸张、装订也不规范造成一些公文在保存过程发生漏页、破损或发黄, 严重影响了档案的严肃和美观;版记和附件不规范, 版记作为文书部门与档案部门的衔接标识, 在日常工作中常被忽视, 造成公文无法规范立卷和归档;原稿不齐全, 有时, 原文很规范, 但实归档时却缺原稿或管理视野修改稿;书写字迹处理不恰当, 在案卷中, 使用易褪色的笔种、墨水和纸张, 影响公文质量, 使得公文无法立卷归档。

二、提高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的衔接的有效措施

公文处理是完成公文创处置和管理的过程, 公文处理作为档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所以要想提高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的衔接质量, 就必须做到:

(一) 实现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衔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必须实现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衔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 才能确保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之间实施有效衔接。只有公文处理实现了规范化和科学化, 才能有效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有机融合, 实现“文档一体化”, 以提升档案部门管理文件的事前控制, 对于提高档案质量, 简化档案管理工作程序, 科学、合理地做好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的有效衔接。

(二) 强化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衔接的全程管理

必须加强和优化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衔接的全程管理工作, 主要要做到: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各级公文和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确立质量管理观念, 分清各自岗位质量责任;严格遵循公文和档案管理的法规规定, 实施全程的科学、高效管理, 从公文处理的原则、格式、规则、程序、管理要求到公文归档必须工作人员的熟练操作中有效完成;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以优秀的管理队伍进行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衔接的全程管理;建立合理的管理工作程序, 严格执行, 规范办理公文和档案的使用。管理程序一定要科学、细化、简捷且容易操作。

(三) 强化公文立卷归档, 做好公文和档案的转化

一定要强化文书部门立卷工作效率, 文书部门立卷作为《档案法》明确的管理制度, 规定公文处理完成以后, 要经文书部门负责, 及时立卷并归档。公文的立卷归档工作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始, 在此形成了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的真正衔接。工作人员在公文处理后要统一保管并立卷, 编写案卷类目, 及时收集、分类。会议文件在会议结束时立卷归档;联合公文则分别由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分别进行各自的处理。工作人员平时管理档案时要分门别类, 便于查阅和立卷。

参考文献

[1]王卓.对公文处理工作的几点理解和认识[J].兰台内外, 2011 (01) .

[2]沈苗芳、虞毅.规范办公室公文处理程序的若干思考[J].企业研究, 2011 (10) .

上一篇:绘本阅读教学策略下一篇:可引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