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十篇

2024-09-12

大学毕业 篇1

关键词:毕业生,下基层态度,调查

一、调查准备情况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连年增长,面对庞大的毕业生人群,市场人才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10万,近两年沉寂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2007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讲话中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四条对策,其中基层就业更是因被称为“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而引人关注。为探索出影响毕业生下基层的因素,从心理层面了解应届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态度意向,本文以西南交大07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毕业生下基层态度进行了调查。

2. 研究方法与统计。

本研究以西南交大07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采取了多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范围涉及本科四年级所有学院。调查中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问卷有效率为92.3%。调查问卷由15道选择题组成,涉及家庭状况、社会心理状态和基层就业意向等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面对当今就业形势,西南交大07级毕业生大部分愿意基层就业。

其中,选择愿意下基层就业的同学比例为66%,超过了半数。这表明,随着中国大众化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大学生的精英意识正逐渐淡化,危机感逐渐增强,在就业形势压力下,愿意放低姿态,理性地、现实地选择到基层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城市和农村户口毕业生下基层比例并无明显差异,表明家庭户口所在地与基层就业意愿之间并不存在紧密联系;

此外,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于到基层工作。从家庭情况来看:家庭收入对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明显。

在不愿下基层工作的学生当中,家庭月收入较低的学生更不愿基层就业,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以及1 501元~3000元的学生占不愿下基层就业人数的29.2%与39.6%;也就是说,家庭经济条件较不宽裕的学生下基层就业意愿不高,花费了昂贵的学费后,大学毕业生希望通过接受大学的高等教育来提高自身价值,会考虑就业的投入产出比而选择高职高薪,找到理想的工作,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摆脱现有境遇。

3. 从学生基本情况来看:

专业类别对于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很大。与理科生相比,文科学生对于基层就业态度意愿更加强烈。显然,文科专业在西南交大这所以理工科为特色的高校中并不算优势学科,本身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而较强的基层就业意愿可能是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应对这种压力的理性反应;另外,文科专业应用范围较为广泛,能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而理工科在校时更是追求专业的深度,针对性强,且西南交大理工科教学水平在全国范围也是遥遥领先,基层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的成长要求等等也是理工科学生不愿下基层的原因。

4. 对于自身前途发展的考虑成为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首要因素。

在影响学生不愿下基层的选择因素当中,收入低和认为基层工作“没有前途”成为阻碍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的主要原因;而对于选择基层工作的学生个人原因来说,基层工作能“积累工作经验作为职业跳板”成为了大学毕业生的首要考虑因素。这说明,国家政策的号召对于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以及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大学毕业生依旧认为基层工作没有希望和未来,但是迫于就业压力,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在基层工作五年及以上,出现了毕业生基层工作的“候鸟”现象。选择基层就业只是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的不得已的,选择对大学毕业生而言“下基层”只是金融危机期间的临时避风港,不可能是职业归宿。

5. 西部地区是愿意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的首要考虑,其中选择西南作为基层工作所在地的学生占到了45.

3%。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是毕业生受到国家推出的“西部计划”政策以及西南各省市配套措施的影响,选择西部就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家提供的资源,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二是学校所在地为成都,因此07级毕业生对于西南地区情况更加熟悉,有较强的归属感。三是选择西南作为基层就业工作地还表明,这部分学生可能自身竞争能力不高,因此较为落后的西南不失为大学毕业生的理性考虑。

6. 男生认为在基层遭受的不便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婚姻、信息通达以及娱乐;

女生认为在基层工作遭受的不便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交通、医疗卫生以及信息通达。男生认为遭受的不便更倾向于自身的需求,而女生则将基层的基础建设作为在基层遭受不便的预想。对于西南交大的男生而言,由于学校女生相对过少,婚姻恋爱没有在大学时期得到解决,因此大学毕业生认为基层恶劣的环境将进一步加剧自身面对的婚姻恋爱困境;而女生对于基层工作的困扰更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这说明她们更关心自身在基层的发展。

三、结论及建议

1. 结论。在当今就业形势压力下,国家政策优惠对于促进

大学生基层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着眼长期,甘愿留下的仅占1/5。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机会相对较少、所学与所用联系不大等因素都制约着毕业生扎根基层的决心和信心。

2. 建议。

研究发现,由于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婚姻没有保障,目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仅把基层工作当做解决就业的权宜之计,不愿长期为基层建设作贡献。在这种情况下,本文认为今后针对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扶持和就业指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高素质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此外,应该解决基层就业男生的婚姻恋爱难题,改变以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出现的“候鸟式”状况,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愿意长期建设基层的高素质基层队伍。(2)加强相关的基层招聘信息沟通与交流。注重向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基层急需专业的毕业生介绍基层地区的现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消除信息障碍。消除基层在毕业生心中负面的刻板印象,增强大学生西部就业的信心。探索灵活就业方式和教学实践活动,构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通道。比如“候鸟型”的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3)满足和给予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合理的物质利益需求和物质回报。对志愿服务西部、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到村和社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相关部门和基层单位积极制定有关措施,如在人事关系代理、创业优惠、工资标准、职称评定、生活补贴、公务员录用等方面,出台相应激励政策,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加大支持力度,对基层建设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与相应的物质回报,筑巢引凤,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谢勇,赵亚普,赵琳琳.大学毕业生西部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教育,2009,(4).

[2]张秋山.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研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9,(2).

[3]李子鹤.大学生择业取向的调查与思考[J].政工研究动态,2009,(8).

[4]史永江.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大学毕业 篇2

杨大可这样做并非一时冲动。大学4年, 学习应用电子专业的他一直阅读种植果树的书籍, 密切关注成都市的水果批发市场和农家乐。看了成都周边农村的新型种植模式, 杨大可内心很不平静:无量村山清水秀, 可村民们不懂得利用资源, 种植模式粗放, 经济效益极低。他因此决定:辞职回乡种果树。

2000年, 杨大可揣着打工半年挣来的5 000多元现金, 和父亲一起去怀化买树苗。当年, 杨大可先后引进了几十个品种试种;第二年, 大果水晶梨试种成功。杨大可随即决定, 承包无量山营盘岭15公顷荒山。“那段时间, 家里每月二三十块钱的电话费缴不起, 理发花两三块钱都嫌贵, 一家人3年没穿过新衣裳。”2002年, 第一批大果水晶梨顺利挂果, 卖出了6万元的价格。2006年7月, 杨大可把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在镇党委的协助下, 杨大可发起创建了云阳县水晶梨专业合作社, 以包成活、包技术、包回收的形式, 与附近村民签订了合作协议。

大学毕业 篇3

研究显示,英国罗素大学集团的24所高校毕业生在40岁时平均年收入为43745英镑,高出英国其他高校毕业生平均年收入(37025万英镑)18%。罗素大学集团高校毕业生的终生收入也存在差异。分析显示,英国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2015-2016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前20名的院校(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其毕业生在40岁时平均年收入为52295英镑,比其他罗素大学集团大学毕业生高出19%。在55岁时,其平均年收入增至53130英镑,比其他罗素大学集团大学毕业生高出28%。

研究表明,上大学“物有所值”。英国大学毕业生45岁时平均年收入为38415英镑,比非大学毕业生(平均年收入21095英镑)高出82%。研究还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供求关系:在伦敦中心区,具有大学学位的人口占64%,在其他大部分地区则降至25%~30%。

这项研究是首次基于独立数据,因此受到业内人士欢迎,被看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研究。剑桥大学教育学教授安娜·维格诺尔斯(Anna Vignoles)曾于今年4月根据英国皇家税务海关总署(HMRC)的税收数据,研究大学毕业生和非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情况。尽管毕业生的终生收入会由于就读院校、所学专业、所处地区等因素有所差异,但这两方面的研究都表明,从长远来看,上大学还是值得的。

大学毕业 篇4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常会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此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感言。应该怎么写感言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毕业感言毕业回忆 大学毕业感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毕业感言毕业回忆 大学毕业感言1

毕业,就像一个大大的句号,从此,我们告别了一段纯真的青春,一段年少轻狂的岁月,一个充满幻想的时代……

毕业前的这些日子,时间过的好像流沙,看起来漫长,却无时无刻不在逝去;想挽留,一伸手,有限的时光却在指间悄然溜走,毕业答辩,散伙席筵,举手话别,各奔东西……

一切似乎都预想的到,一切又走的`太过无奈。每一天,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再逛逛校园,看一看它今天的样子,想一想四年前它如何迎来稚气未脱的我们。走了四年,似乎又走回到了起点。突然觉得,四年的同窗、身边的朋友,比想象中要和善、可爱得多!星光下的夜晚,每一个都温柔如风。图书馆的门还开着么,考研时历战过几个月的那间自习室,不知还有多少人再那里继续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一直对那段埋头苦读的日子心存感激,不论结果如何,它让我收获了很多……

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烂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也见证着我们的友谊。

大学毕业感言毕业回忆 大学毕业感言2

大一的时候,觉得生活是橙色的。太多新生活扑面而来,新鲜而灿烂,热情而紧张。橙色的记忆里,有第一次见到知名教授的激动,第一次加入社团的好奇,第一次考试的紧张……

大二的时候,生活是绿色的,青春拔节生长,旺盛得像正在生长的树,梦想也一点点接近现实。跟老师讨论问题时,看见他脸上满意的微笑;跟老外对话时,给自己打了个满意的分数;开始熟悉校园里任何一处美食,也常常上网聊天呆到很晚……

大三的时候,生活变成蓝色。我们冷静了下来,明白自己离未来究竟有多远,并要为此做出选择:出国,考研,还是工作。所有与这个决定相关联的一切都可能会变化,大四的生活,像有一层薄薄的灰色。在各种选择里彷徨,每一个人都忙忙碌碌,一切仿佛一首没写完的诗,匆匆开始就要匆匆告别。但那灰色里,却有记忆闪闪发亮。那些彩色的岁月,凝成水晶,在忙碌的日子里,它们是我们的资本,也是我们的慰藉。再见了,我亲爱的母校。我终于要走了,但你把花的形象留了下来,你把花的芬芳留了下来,你把我们共同浇灌的希望也留了下来。

大学专科生如何应对毕业实习 篇5

大学专科学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低梯次, 因此从教育定位上就要求注重动手能力和实用能力的培养。大专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无论理工科学生还是文科学生, 在毕业前实习时, 都会期望得到锻炼,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岗位上去, 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 由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我国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 一边是学校可容纳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 一边是高考学生总数的逐年递减, 使得专科的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 生源质量出现了显著变化。江苏省已在三年前就开始专科注册招生, 打破了分数壁垒, 另外还打通了职业学校向专科升学的便利渠道。现在的大专毕业生从学生理论知识的能力上已不如以前, 生源结构的变化, 使得毕业实习的准备同样要适应变化。

二当前大专生主要就业实习去向

理工科类的大专毕业生就业去向是电子类、机械类的企业生产一线,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大学生比例明显增高, 大专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最低梯次的, 因此只能到生产型企业的一线。生产一线工作强度大, 一般要适应12小时连班工作和倒班工作, 这对学生的意志力是个很好的锻炼和考验。许多学生估计经受不住这样的考验, 再加上媒体的宣传, 经常报道因受不了工作单位劳动强度过大而罢工的新闻。这样一来, 在毕业实习阶段出现了企业想招学生招不到、学生不断观望而不愿选择的局面。

文科类的大专毕业生就业去向是服务营销类工作。这类公司需求量大、面广, 实际专业性也很强。目前需求量很大的是电话客服, 覆盖面涉及金融、电子营销、客户服务等诸多领域。这些工作都有专业的培训, 工作培训期短、上岗快, 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内容。这些工作技能虽然简单, 但要求员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90后”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都有家长的呵护, 很难想象面对五花八门的服务对象。经常有客户因对实习生所在公司不满而大发脾气, 使得学生在工作中难免受气。而且, 服务类工作看起来简单, 但要找到其中工作技巧需要时间来积累。营销类工作更是要求工作人员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这方面实习学生有很大的差距。如保险工作就是靠经纪人营销, 要求工作人员有较多的人脉关系, 而且对员工只看短期业绩, 招工时描绘前途如何广阔, 使得学生实习后感觉差距太大, 而不能适应。

三就业的准备工作

就业的准备工作, 主要是制作简历、完善所学知识、接受面试和体检、培训和正式工作。其中核心工作就是制作简历和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制作简历要求学生将自己大学生活的面貌展现出来, 要想做得好必须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 精心准备合理规划。

就业的思想工作同样重要, 因为就业的思想意识决定了大学生实习阶段的整体状态。对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是就业实习阶段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如果总想着就业后前景如何光明, 工作如何舒适, 那现实会很难让其接受。大专生在企业和公司中承担着最基础的工作, 也是最苦最累的工作。在准备阶段要重视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这种教育来源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 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不能流于形式, 必须加大实用性课程的设计, 必须让学生真正从思想意识上了解到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许多学生实习期不重视自我保护, 对用人单位的招聘缺乏识别也是就业指导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用人单位不签协议和合同, 只是口头告知学生工作待遇和内容就让学生上班;有的培训机构打着找好工作的幌子, 免费培训学生, 但当学生来了, 又巧妙地用考技能证书为由收取价格高昂的考试费用, 许多学生发现到头来好工作只是“雾里看花”。这些就业指导工作都应在学校中完成。社会教育层面必须大力宣传用工的规范, 政府机构必须认真检查督促用人单位遵守我国的劳动法律条款, 在学生实习阶段就要和学生、学校签订三方实习协议, 每年5月份就对实习情况好的学生办理就业协议, 并到人才市场办理档案接收手续。许多学生不重视档案接收这个环节, 这个环节体现了学生的就业实习是否规范, 同时也保护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劳动权益, 办理了档案接收手续, 用人单位就会在学生毕业后第一时间办理学生的劳动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这样会让学生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坚实有力。最后, 是家庭对学生劳动意识的教育, 鼓励学生到一线去工作, 勇于面对工作中的困难, 培养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篇6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的市场调节模式[1]。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高校扩招的双重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度日趋增大[2]。本文通过对部分本科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了本学校大学生群体就业心理的总体特征,并以此提出了一些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建议。

一、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情况

本文研究对象为涉及机械、汽车、电气、材料、信息、管理、数学、建筑、法学、环境、外语、艺术和体育等专业的毕业本科生,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学生座谈会、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在即将面临择业的时期的求职意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430份,回收有效问卷3167份。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就业地点选择标准

在“你认为比较理想的就业地区是哪个”选项上,选择“沿海开放城市”“京、津、沪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其他选项的大学生分别是36.7%、25.5%、3.6%、2.1%和32.1%。

(二)大学生就业岗位选择标准

在“你希望就业的岗位”选项上,选择“管理者”“技术员”“一线工人”的大学生分别是40.1、40.1%和14.1%。

(三)大学生就业理想薪酬选择标准

在“你的理想月薪”选项上,选择“900~1200”“1200~1500”“1500~1800”“1800~2000”和“2000以上”的大学生分别是6.2%、12.4%、27.7%、15.1%和24.4%。

二、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情况解析

从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面临择业的时候普遍存在盲目性,具有盲从心理。主要表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没有主见,一味追求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希望能够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城市是毕业生的首选,东北地区和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地区却少有人愿意去;或者不顾自身的专业、爱好和特长,一窝蜂地挤向热门单位和热门职业,几乎不考虑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前途[4]。

此次调查还反映出大学生在求职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绝大多数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在一踏入职场就拥有一份丰厚的报酬,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对将来工作的月薪的心理价位已经远远高出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开出的月薪的平均值。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已经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在这种情况下,仍有大部分大学生觉得自己一入职场就应该得到丰厚的薪酬待遇。因此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往往以金钱的多少和物质待遇的好坏作为衡量标准。

三、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调整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正确认知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要正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长、个性、才能以及生理特征和弱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形势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涌入求职大军的洪流之中,他们往往喜欢在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自己。但当他们奔向各地的招聘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太少而应聘的大学生太多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无法在所向往的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求职前对他们做好职业指导,全面调整好他们的就业心理,加大力度动员和引导毕业生到极其需要人才的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

[1]覃干超.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1) :63-64.

[2]洪建玲, 陈根, 夏金海.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 2006, (1) :88-91.

[3]孙丽玲.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6) :85-86.

绘画专业大学生毕业创作之路探索 篇7

一、收集素材和感悟生活

艺术创作是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 塑造艺术形象, 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 需要用心感悟生活, 不能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在过去主题先行的年代里, 大学生毕业创作一定要到少数民族地区, 或边远山区去体验生活、收集素材, 用很长时间与那里的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画大量速写, 以极大的热诚创作, 最后创作出反映那里人民生活情况的作品, 比如:陈丹青的《西藏组画》, 王文彬的《夯歌》, 温葆的《四个姑娘》, 王霞的《海岛姑娘》等等, 都是当年富有时代精神特征的优秀毕业创作作品。

历史发展到21世纪, 绘画专业大学生毕业创作题材选择范围非常宽泛, 可以画历史画、现实画、人物画、肖像画、军事画、风景画、静物画, 也可以画风俗画等。要充分认识到生活的真正含义, 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阶层, 有各自的生活范围和生活背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情趣和喜好, 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需要自己去用心感悟。毕业创作前, 一定要收集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创作素材, 要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最想表达的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创作者最大的热忱,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创作者自己的潜能, 才可能创作出感人的艺术作品。收集素材还要考虑到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客观条件。比如:大同大学坐落在大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有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等等, 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 当地大学生应悉心研究和考察这些美术遗迹, 向传统艺术遗产汲取营养,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 用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毕业创作。

二、创作方法和题材选择

关于创作方法与题材选择的问题, 我们倡导现实主义思想和创作方法, 既鼓励弘扬主旋律, 也提倡内容多样化,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内容和深入完整的艺术语言表达, 坚决杜绝污秽低级内容和荒诞怪异现象出现。毕业创作教学以创作题材的广泛性, 形成风格的多样性, 个人表现的独创性相结合, 给学生极大的创作空间, 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现学生的专业创作水平。学生毕业创作的选题, 是决定创作作品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一步, 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必须认真把关。艺术就是个性, 在艺术创作的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 要一对一与学生交流谈话, 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 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所在,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不断调整思路, 注意自身条件, 扬长避短, 根据不同的创作个体制定出不同的创作方案。

比如: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学生, 他的毕业创作原本准备画荷花。荷花是圣洁的代表,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故而, 中国人民都以荷花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当然可以表现, 但该学生是地道的北方人, 从来没见过真实的荷花长什么样, 对荷花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不具备收集荷花素材的客观条件, 缺乏成功的必备条件。我让他先画一个小稿试试, 然后再做决定。两天后, 学生拿着他的小稿找我说:“老师, 我的确画不了。”在与该生的深入沟通中, 我了解到他从小就喜欢家乡的古建筑, 尤其对古建筑上颇富特色的窗棂造型图案更是情有独钟。对他来说具备了表现古建筑的情感因素, 有生活体验。同时也具备了很容易收集到表现素材的客观因素, 他对那些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 收集了大量图片资料, 从传统美术样式中受到了启发、获得了灵感。通过不懈的努力, 最后该同学创作出一幅有文化内涵、有现代语境的艺术作品, 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这幅作品还被刊登在《今日中国》杂志上, 为他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赢得了职场竞争的优势。该同学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找准了定位, 在创作的过程中, 丰富了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 提高了艺术修养, 同时还为他毕业论文的撰写找到了研究方向和理论依据。

三、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

艺术审美和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引申出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艺术创作中吸收本民族艺术精华, 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向外国优秀文化艺术学习, 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分解, 在学习中进行创造。从浅层面来说, 传统创造了很多样式、技法和符号等, 这些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但更重要的是创造这些样式、技法和符号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 我们更应该去体会、挖掘和发扬。著名画家吴冠中倡导艺术无国界, 油画民族化, 国画现代化, 他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创造了许多中国式的油画作品。吴先生说, 造型艺术除了“表现什么”之外, “如何表现”的问题实在是千千万万艺术家们苦心探索的重大课题。吴冠中先生的画注重形式美, 形式美更多是带有画家个人情感、更具个性的抒发。他通过点线面表现一种美的韵律, 表现他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形式与表现手法取决于对创作内容的表现上, 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结合。大学生毕业创作的形式与表现手法应鼓励多样化, 古典与现代、具体与抽象、综合材料与传统绘画相结合等等, 都可以探索和运用。我指导的2011届大学生毕业创作, 其中学生在《中华龙》系列油画创作中借鉴和运用了肖像画的表现形式, 运用综合材料的表现手法, 创作出了有传统中国文化内涵、有艺术魅力, 让人耳目一新的油画作品, 在全面呈现和汇报教学成果的毕业画展上, 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五幅作品全部被学校永久收藏。学生们在毕业创作中画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弘扬了民族精神, 还与地方城市建设相联系, 加强了学校美术专业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互动, 起到了宣传地方历史文化的作用。

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创业? 篇8

正方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周逵:在我们所投资的公司里,也有大学生毕业直接创业的,但比例很小。从个人角度,我对于大学生出来创业持积极的态度,因为创业的过程很有魅力,如果一个年轻人有激情,真想创业。为什么不呢?

高通公司风险投资部高级总监沈劲(曾两次创业):中国整体的创业环境目前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创业并不意味着你非得做老大,你可以做第三号、五号员工,参与到创业团队中。

《创业邦》杂志出版人南立新:创业是带动就业的一大方式,必须鼓励创业精神,鼓舞更多人创业。今年,除了创新中国DEMO CHINA活动将走过11个主流创业城市之外,还将举办校园版的DEMO活动,在更多的校园里传播创业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大学生应当先试试创业,不行再就业。年轻人有的是资本,你去闯一下,如果失败了,感觉到这不适合我,可以再加盟到某一些团队。

全国政协常委、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

健林:要看大学生是否有创业的胆量,现在大学生出去创业少,是最大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在父母呵护中长大,缺乏创业勇气和胆量。可能出来闯的有100个人,只成功5个人,但是不受害怕,你试都不敢试,永远也不会成功。

反方

启迪控股高级副总裁陈鸿波:一个人适合创业还是适合就业?很大程度是天生的。有些人是可以带领一支团队奋斗的,有的人一生可能就做副手或者辅助性的工作。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创业还是就业,大学毕业时根本想不消楚,可能要到三、四十岁才能明白。

联想控股副总裁唐旭东:目前就业难的大学生,经常是资源比较缺乏或者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创业资源和创业基础在哪里?毕竟创业有很大的风险,你的家庭能给你多大的支撑?虽然不排除有个别创业的天才,但我对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在总体上持比较保守的态度,应该努力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哪怕岗位不满意,慢慢积累一定的资源,再进行创业的话,成功可能性会大一点。

毕业留言:大学毕业寄语集锦 篇9

虽然提前离开了我的兄弟姐妹,但与大家的情谊将伴我一生!

没到离别的时候,似乎体味不到离别的艰难;到了离别的时候,却又想到了再见的艰难。亿万个偶然,使我们昔日的同学,又相聚在安大校园。相见时难别亦难,别时容易见更难。

光阴似箭,一转眼,4年的同窗生涯已成为过去。但教室里,还回响着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还留着我们奔跑矫健的身影。这里的草坪、小溪、竹亭,是我们永远依恋的百草园。

毕业寄语:希望大家在一起的四年是人生中美好的回忆,等到年老时想起这四年的时光,脸上露出甜蜜的微笑。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在整个人生道路上都能顺顺当当。

感谢在大学里所有关心过我的人,让我的大学生活能够如此充实,回首大学四年,我不遗憾也不后悔,因为我一直在坚定的走我自己的路!顺祝亲爱的老师们快乐幸福,可爱的同学们前程似锦!

有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幸运的建筑师。”愿你们在前行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幸运的大厦。

永远都别把事情想得太糟,乐观满点,危机警戒,望大家都能成功!

再回首,是一串充满酸甜苦辣的昨天:昨天,有我们在课堂上的争论;昨天,有我们在球场上的奔跑;昨天,有我们在考场上的奋斗;昨天,有我们在烛光中的歌唱。是啊,昨天,多么美好,多么值得回忆!

大学四年即将成为过往,回想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想说:思念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大家一路走好!

毕业了,多么想留住那些温暖的日子,但又多么渴望着能早日投进生活的洪流。那以往的同窗生活,是一串甜美的糖葫芦;那迷人的甜与酸,将永远回味不完。

毕业在即,新的征程也即将开始,愿每一位朋友都能够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每一天!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毕业意味着我们不得不选择另一条路继续前行。感谢一路上有你们的陪伴,祝福大家能找到自己的幸福!珍重!

四个希冀的春天,我们播种了四次;四个金黄的秋天,我们收获了四遍;我们曾经受了四个火夏的磨砺和四个严冬的考验,请别忘记这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时光。

关于大学毕业论文写作人称的思考 篇10

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校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大学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 有特定的写作规范, 在格式、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都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学生在写作时, 一般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然而, 有一个环节却常被他们忽视, 这就是写作人称。大学毕业论文在写作人称上的乱象, 对论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 降低了论文的质量。

本文将从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和写作人称的基本概念入手, 分析大学毕业论文在写作人称上存在的问题, 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论文写作人称的基本概念

1. 人称的基本概念

人称, 是语法术语, 是指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 表示行为、动作是属于谁的。人称一般有三种:第一人称 (如, 我、我们) 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 (如, 你、你们) 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 (如, 他、他们) 属于说话人、听话以外的人。这里是从语法角度上来谈人称的概念, 所以, 也叫语法人称。

人称可以用名词表示, 也可以用代词表示, 即, 人称代词。代词所指的是说话的人叫第一人称, 如“我、我们”;所指的听话的人叫做第二人称, 例如“你、你们”;所指的是其他的人或事物叫第三人称, 如“他、她、它、它们”。名词一般是第三人称。[1]

2. 写作人称的基本概念

写作人称, 也叫叙述人称。在生活中, 所谓的叙述就是将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而在理论研究中, 叙述是把研究成果用一定的方法在理论上再现出来。[2]在论文写作时, 论文的作者在文中总是用某种人称来称呼自己, 这就是写作人称, 它体现了论文作者与所表述的文字之间的关系。同样, 写作人称也分三种:第一人称, 是以“我” (或“我们”) 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 并以“我” (或“我们”) 的口吻来阐述观点;第二人称, 是以“你” (或“你们”) 为对象的叙述;第三人称, 是指叙述者以局外人的口吻, 叙述“他”或“他们”的事情。[2]在叙述时, 可以用三种人称进行, 甚至可以在三种人称之间变换。

三、大学毕业论文在写作人称上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对于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人称, 我国并没有统一的规范, 仅仅对论文摘要的人称作了相应的规定。而对于论文的其他部分的写作人称并没有作统一的规定。因此, 学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论文的选题、结构、论证的方法等方面, 对于论文的写作人称却相当忽视, 从而造成了人称使用上的混乱, 损害了论文的质量, 降低了论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随意性

由于缺少写作人称的意识, 大学生在毕业论文中, 随意选择人称, 如:我 (认为) 、我们 (认为) 、本人 (认为) 、本文 (分析了) 、本研究 (重点探讨了) 、笔者 (对—进行了研究) 、该实验 (证明) 、已有学者 (指出) , 等等。作者不考虑这些写作人称是否符合语境, 而是信手拈来。这种随意选择人称的方式, 看似表达很丰富, 但实际上很牵强, 缺少严谨性。例如, 在引述他人的研究成果时, 如果文中有一部分是作者自己对该研究的分析, 则不应使用“该研究 (证明) ”这样的第三人称, 而应该用第一人称“我们 (认为) ”, 这样表达就将事实、引证及作者自己的观点区分开来, 也就更符合学术论文的严谨性。

2. 口语化

学术论文在文体风格上有一定的要求, 即, 多用书面语, 不用口语。但是, 在大学毕业论文中依然存在口语化的人称表达。如, 众人 (皆知) 、有的人 (以为) 、多年的经验 (表明) 等表达方式。这种口语化的写作人称, 冲淡了毕业论文的学术性、严肃性。

3. 单一性

前文提到, 在叙述时, 可以用三种人称进行, 甚至可以在三种人称之间变换, 具体由论文的语境决定。一篇完整的论文, 在结构上由引言、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结论等要素构成, 并且论证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因此, 在论述过程中, 必然涉及不同的语境, 从而选择不同的写作人称。然而, 在大学毕业论文中, 从头到尾只使用一种写作人称的现象屡有发生, 如, 整片论文充斥着“我 (认为) ”。这样的毕业论文, 读起来十分单调乏味, 应尽量避免。

4. 主观性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问题, 学生在写作人称的选择上, 还存在着过于主观的问题。比如“绝大多数学者 (认同此观点) ”、“我们每一个人 (都会坚持认为) ”、“所有持这种观点的人 (都以为) ”等等。这种虚张声势的表达方法, 暴露了作者想当然的观点和证据不够充分的弱点。

四、措施与途径

1. 确定大学毕业论文写作人称的规范和原则

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人称, 关系到学术论文的严谨性, 因此, 我们应当制定相应的规范, 以确保论文的质量。目前, 国家仅对论文的摘要部分的人称制定了规范, 而对论文的其他部分的人称没有特别的规定。因此, 我们应当做到:有规范的, 就按规范执行;没有规范的就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么, 写作人称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1) 客观性原则

学术论文不同于文学创作, 它必须是客观的、理性的、逻辑严谨的。因此, 学术论文的写作人称的选择首先应当客观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 我们在选择写作人称时, 应根据语境的不同, 客观地采用不同的人称。

首先, 在论文致谢部分, 作者主要表达自己对相关人士的谢意, 并不涉及他人的思想和观点, 通篇陈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 应当选择第一人称来充当写作人称。由于大学毕业论文是由学生独立完成, 一般不存在合著的问题, 因此, 确切地说, 应当选择第一人称单数“我”来充当写作人称, 不宜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其二, 对于摘要部分, 我国有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CNS13152, 1993) 关于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对论文的摘要部分作如此要求:不要用第一人称, 而应采用第三人称, 不要用“本文”、“作者”等作主语。[3]这是因为摘要是对论文要点的浓缩, 它必须客观、简洁, 应尽可能避免对论文的主观评价, 避免使用比较主观的表达。因此学生在写作时, 应严格遵守这一规定。

其三, 在正文部分, 由于语境的多变, 写作人称可以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切换, 但要遵循客观性的原则。

在引言部分, 介绍写作背景时, 应避免使用第一人称, 而应当使用名词来充当句子的主语, 以淡化写作人称, 使背景的导入自然而客观。如, “自中国加入WTO体系以来, 中西经济贸易及文化交流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但是, 如果作者对背景资料进融进了自己的分析, 那么, 在分析处, 写作人称就可采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 以示这部分是作者自己的观点, 如, 可表述为“根据对近五年的贸易数据的分析, 我们认为……”, 而不应当表述为“近五年的贸易数据表明……”, 因为后者会造成模棱两可的感觉:是近五年的贸易数据自己表明了什么?还是作者认为表明了什么?还是别的学者认为表明了什么。读者分不清哪是事实、哪是引证、哪是作者自己的思想观点。

引证部分应当采用文献的一次作者 (即原作者) 来充当句子的主语, 以明确引证部分的出处。这是符合有关学术论文文献标注的规定的。

结论部分, 由于主要描述作者的研究成果, 是作者思想和观点集合, 因此可用第一人称。

综上所述, 凡是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地方, 应当采用第一人称;凡是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应当用第三人称 (原作者) 充当写作人称;事实部分, 应当用名词来充当主语, 避免用第一人称;对于引证的分析, 可用第一人称。

(2) 正式性原则

大学毕业论文属于正式文体, 文字的表达应当采用书面语, 写作人称也不例外。不应当使用“个人 (认为) ”“众人 (皆知) ”、“有的人 (以为) ”、“多年的经验 (表明) ”等表达方式, 而应当使用诸如“我们”、“本文”、“笔者”、“本研究”、“该研究”等写作人称。注意, “本研究”与“该研究”是不同的, “本研究”是指本文所描述的研究, 可归入第一人称, 而“该研究”是指本文所引证的他人的研究, 可归入第三人称。

(3) 多样化原则

大学毕业论文尽管严谨, 但并不拒绝文采, 写作人称的使用在遵循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 应适当多样化。如, 我 (认为) , 我们 (认为) , 本人、笔者、本文、本研究、该研究等, 在符合语境的前提下, 可交替使用, 避免通篇只用一个人称, 如“我 (认为) ”。

(4) 谦逊的原则

大学生在本领域学术成就尚浅, 一般都不具有权威性, 因此, 在选择写作人称时, 还应当保持谦逊, 尽可能少用“本人 (认为) ”或“我 (认为) ”这样凸显身份的人称, 而应当用“我们 (人) ”这样的写作人称。因为, “我们 (认为) ”在语用含义上, 要比“我 (认为) ”显得谦逊一些。大学毕业论文一般都是个人独立完成, 很少有合作完成的, 但依然可以用“我们 (认为) ”来代替“我 (认为) ”。

人称代词的语用含义是相当丰富的。语用含义, 是指句子 (或词语) 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 (或词语) 表达的实际意义, 它与这个句子或词语本身的意义有时是不同的。例如, “我们”本身的含义是第一人称复数, 但在语用含义上也可以指单数, 如, 张小兰对同事刘玉敏说:“我们家老公会做一桌子的好菜呢。”这句话中的“我们”, 在语用含义上是单数“我 (张小兰) ”, 并不包括刘玉敏, 但此处的“我们”比“我”显得更有人情味。同样, “我”在与语用上也可以指复数。如, 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发表讲话时常用“我党”、“我军”、“我国”这样的字眼, 但此处的“我”并不代表新闻发言人个人, 而代表“我们”。

因此, 在大学毕业论文写作中, 可以用“我们 (认为) ”来代替“我 (认为) ”, 以表达作者的谦逊。

2. 改进学术论文的教学, 加强论文写作人称的训练,

论文写作人称虽然重要, 但并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关键在于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否过硬。建议高校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程, 加强论文写作人称的教学和训练, 提高学生对于论文写作人称的认知和实际应用, 确保论文的学术性、严谨性。

五、结语

以上, 我们主要讨论了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和写作人称的基本概念, 分析了大学毕业论文在写作人称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两个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或途径。希望通过以上的探讨, 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规范和原则, 能提高学生对写作人称的认识和能力, 从总体上提高论文的质量。

摘要: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人称的选择是关系到论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论文写作规范及写作人称的基本概念入手, 探讨了大学毕业论文在写作人称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大学毕业论文写作人称的规范和原则, 从而为提高大学毕业论文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关键词:大学毕业论文,写作人称,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5a9tjWi1jK5U kWA3hEnPofYhbQ_1R1WRR3MovorTQ3cLugJnTlOYGZmTepvGXtFtsiGR1dJerhTxZpEU-00[EB/OL].2015, 09, 13.

[2]http://baike.baidu.com/view/269836.htm[EB/OL].2015-09-13.

上一篇:智能计费开关下一篇:中西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