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十篇

2024-06-30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 篇1

一、以文传智, 强化人生的责任意识

这里说的文本渗透, 主要是指用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内容为例子, 对学生进行思想的灌输, 不要一提到“灌输”就和“注入式”教学形式划上等号, 思想的教育大多是从阶级政治观点上去考虑问题的, “灌输”是其主要的观念, 而不是教育的方法。要让学生敢于直面绝境, 首先要让他们知道, 人生舞台的大幕一经拉开, 我们只能欣然表演, 无谓的躲避只能带来更重的心理伤害。“想走最近的捷径, 往往是最坏的选择。” (培根) ;其次要教给他们一些面对绝境的策略, 这些策略虽然许多是“过来人”的, 但其中必有启迪, 只要用心去揣摩, 一定会有所感悟;最后要学习这些文本的知识, 主要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中, 对照自己, 践行为上。

例如, “有肩就得挑担子”一课的教学片断:

(1) 欣赏歌曲《不想长大》并讨论:你从什么地方看出你们长大了?在讨论这一问题时, 有的同学说长高了, 有的同学说长小胡子了, 有的同学说女同学的胸围大了, 还有的同学现在想法多了, 女同学的烦恼多了, 大家的脾气也长了, 家长老师也说我们开始叛逆了。面对初中学生生理、心理上的变化, 要引导他们, 并让他们明白这都是人生必须经历过程, 就如桃树开花, 东风正劲。

(2) 讨论:你是如何理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长大不成人”的?在讨论这个问题时, 有的同学举出了有人一遇批评就走的例子, 也有的同学举出了南京某名牌大学的陈博士当乞丐, 逾越了自食其力的伦理底线的例子, 这类人就是一种“长大不成人”的表现。

(3) 出示名人“有肩挑担子”的故事:刘胡兰14岁, “生的伟大, 死得光荣”;伏明霞14岁, 是奥运史上最年轻的冠军;舒伯特仅1815一年内就创作了250余首歌曲。

(4) 展示有关“责任”的名言, 例如,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 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等, 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

(5) 找出自己的一个优点, 看你能坚持多久, 并且有进步。同时, 找出自己的一个缺点, 看多长时间能够改掉, 或保持多长时间不反复。

二、以情动人, 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在初中思想教育中, 要想找准着力点, 必须要有针对性, 要有针对性就必须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要研究的深透, 就必须走近学生, 掌握第一手资料, 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如果仅仅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想情感教学, 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情感漠视, 对学生来说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走进学生的方法有很多, 经常性地和学生“闲谈”, 他们会在一种放松状态下, 很自然地讲出班级里的各种小秘密, 也会不知不觉地讲出他们心中的快乐和烦恼。教师可以通过课间游戏的方式分析学生的心理, 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间接地了解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 还可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 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记得有一天, 一个女生找我聊天, 聊着聊着, 她的眼泪就出来了, 怎么回事呢?她说:“老师, 我想死了?”“那你想好怎么死了吗?”我故作镇定地紧追了一句, 然后在心里祈祷:千万别告诉我, 已经想好了怎么死。“老师, 我还没想好。”她说。谢天谢地, 我知道, 就目前状况而言, 还不一定要通知家她家里人, 说不准, 我就能做好她的思想工作。“老师, 人怎么就那么可怕的呢?我们班上有个男生叫李XX, 他想和我交朋友, 我开始是不同意的, 可他的一帮朋友都在我面前说他的好话。后来, 我还是和李XX交上了朋友, 但是交上朋友后我才发现, 他会抽烟, 抽烟可是不好的事啊。我哥哥原本是我的偶像, 上高中的时候, 他在班级里成绩都是前三名, 可是后来他抽烟, 高考时, 只考取三本。在结婚后, 他还经常打我嫂子, 你说可怕不可怕?”我说:“那你希望他如何做呢?”“自然是希望他把烟戒了。”“怎么戒呢?”于是我就和她商量, 她沉思了许久, 最后想出了五种戒烟的方法, 其中有一招是“美人计”, 我对她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让她自己认识到有些策略的把握要拿捏分寸。我们又接着探讨:如果李XX把烟戒了, 又该如何处理和他的关系呢?这样处理的利弊在哪里呢?在诱导的过程中, 对于她如何处理与李XX的关系, 其实是不能帮她决定的。笔者在与学生的长期交流中, 发现这种诱导的方式效果常常优于训导的方式。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 篇2

一、结合教材内容, 利用时事导入

语言是一种技巧, 也是一门艺术, 课前导入时教师的语言也是如此。由于课前导入没有固定的语言方式和固定的谈话内容, 所以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场景采用不同的、灵活多变的语言技巧。好的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政治教学中利用时事导入创建问题情境, 有利于取得理想的效果。如, 在讲《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时, 笔者先向学生讲解人民当家作主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最终确立等等。通过多媒体将最新的国家政策、方针路线等展示给学生。时事导入是拉开成功课堂的“序幕”。教师要深入研究课前导入并高度重视课前导入,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 在最短的时间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主动地融入活跃的课堂气氛之中。

二、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结合

只有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 才会有质疑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提出问题, 逢事要问个为什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提出问题也很重要。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感受热点问题以及政治内容, 创建精彩的问题情境, 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提出政治问题, 分析政治问题, 探究政治问题, 解决政治问题。

比如在教学《拒绝不良诱惑》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新闻视频。通过新闻说明, 只要人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是可以战胜不良诱惑的。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能达到活学活用知识的目的。由此可见, 学生在关注时事的同时, 也会打开求知的窗口提出问题, 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能够根据课堂教学文本, 及时捕捉学生信息, 创造有效的问题情境, 就能够让学生产生诸多的好奇与疑问, 从而让学生在好奇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应该在学生提出质疑后, 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问题, 让学生在“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问题情境中激发求知欲望。学生有了求知欲望才能够主动地参与其中。

三、整合时事“嫁接”到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透视社会热点, 及时抓住时代发展趋势。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时事小广播的形式将时事带进课堂, 在课堂中融入社会的声音以及世界的声音。长此以往, 学生必将形成习惯, 自主地将时事与政治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如在讲《法不可违》时, 教师可以先指出社会阴暗现象虽然存在, 但毕竟是少数, 并且国家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例如, 重庆自打黑以来, 近200名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骨干成员被公安部缉拿归案;文强、彭长健等多名涉黑官员相继被抓, 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法律的严惩。只有引导学生及时掌握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 才能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以及错误思想,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与欲望, 让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 学生不仅拓宽了思路, 也接触到了教材以外的知识。由此可见政治教学以时政为背景, 再选取经典案例“嫁接”到教材上, 就会使教材知识清晰明朗, 学生也能轻松地掌握知识, 教学效果自然就显而易见了。

综上所述, 将思想政治教学与时政教育进行整合, 顺应了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 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 将时政教育引入政治教学, 才能让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 让课堂充满阳光、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沈杰.时事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J].陕西教育 (教学) , 2006 (4) .

例谈小学品德教育中的情感生成 篇3

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作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但在这三者关系中,谁又对品德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呢?在环境教育颇为成功的德国,早先其教育界认为人们“掌握环境知识”才会保护环境,后来才意识到真正的原因是人们“热爱环境”才会保护环境,他们注重把儿童的情感目标放在首位,认为只有让儿童到环境中去欣赏自然的美,才能使他们真正热爱自然,关心环境。从这种认识上的进步我们可以对品德的形成规律得到一定的启发,在促成儿童品德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认知虽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更多地传授知识并不一定意味着行为的改变,只有当孩子在参与实际的行动中获得必要的情感基础时,其品德意识才会油然而生。因而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成。

一、明确以情感生成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设计

实践是获得情感基础的最重要方式。留意我们的品德教学现状,虽然实践与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却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不少教师设计的实践活动往往还是围绕知识的生成展开,并认为在活动中形成了知识便自然会转化为品德的意识。我们不妨对比两个片段: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执教六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垃圾》一课(北师大版)。甲老师布置的课前任务是:搜集有关家庭垃圾分类的资料;准备有关各类垃圾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资料;组织部分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了解垃圾处理的过程。课堂上,各小组积极汇报并展示各自准备的材料,老师及时评价,整节课知识内容丰富,就连听课的教师们都对垃圾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提高。乙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则是走进大自然,捕捉大自然最美的一面(可以用拍摄、绘画、描写各种方式)。课堂上,各小组热烈交流感受并展示作品,教师表现出异常的羡慕之情,然后她通过一则小故事引入课题——一位中国游客在国外一座环境非常优美的城市公园参观(教师边讲边放映优美的图片),公园内大树参天,绿草茵茵,花香怡人,到处都显得那么干净舒适,没有一点垃圾与灰尘。正当这位游客陶醉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时,他发现一位当地的小朋友悄悄地将吃完的香蕉皮扔到了大树底下,他觉得很不应该,于是上前阻止,而孩子的父母很有礼貌地向这位中国朋友作出了解释。原来在他们国家,孩子们在幼儿园就已经知道香蕉皮是有机垃圾,可以作为大树的肥料,帮助它更健康地生长,而像塑胶袋这样的垃圾则是植物的杀手,环境的破坏者,必须扔到指定的垃圾箱内……通过这则故事,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区分出对大自然有害或有益的垃圾,接着还简单地了解了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

在以上两个案例中,两位老师都很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但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甲老师是以丰富的活动去实现知识的形成与呈现,乙老师则通过实践活动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进而促成学生产生对垃圾处理知识的需求。类似前者的教学模式我们似曾相识,虽然在课堂上展现的方式丰富精彩,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对学生将知识是否能自主地回馈于生活我们却要持保留的态度。而对于后者,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学习到的知识并不多,但是其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亲身去认识自然、感受自然,欣赏到自然的美,奠定了学习与应用环保知识的心理需求,而知识的学习是可以后继的,教师引导学生生成了情感,就等于做好了启蒙,它可以驱动儿童进一步学习,并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通过比较,我们会对“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句话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品德课程是一门涵盖了广泛内容的综合课程,如果将实践活动围绕博杂的知识体系展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必将力不从心,同时也背离了品德课程的宗旨。

二、模拟促进情感态度生成的具体情境

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屈辱的条约》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通过了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加深对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了解和对当时历史危机的体会,组织搜集了一系列条约内容进行交流展示,巨额的赔款金额与被分割的地理名称在教师的解释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但从课堂观察情况来看,小学生的反映似乎仅停留在对天文数字的惊叹上,缺少了一些切身的体会。这使我想起一篇名为《美国孩子的一节历史课》的文章。文中的一位小学教师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战前宗主国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人民日益紧张的关系,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教师达塔在课堂中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后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拿钱来领纸,准备小测验。” 教室里一片喧哗,孩子纷纷嚷嚷这一不公平的举措,但在教师的强行要求下,学生在沮丧、吃惊、生气和不知所措中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测验纸。当学生闷头做答时,只见最后一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写出你当时的感受。”对于这样一节历史课也许人们各有各的看法,但其模拟具体情境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生成的做法,对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年级《公共生活讲道德》一课时,特意将课时调在了体育课后,不知为什么,这节体育课训练任务非常重,并一直拖到第二节上课。当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学生急急忙忙地进入教室时,却发现教室的桌椅横七竖八,布满了肮脏的脚印。同时大家被告知,上体育课时教室内的东西遭人恶意破坏,电匣损坏,风扇不能运转,学校的饮水机也被弄坏,正找人维修,所以大家只能呆在教室内整理教室……接下来的情景尽在意料之中,学生在愤懑中忙活了大半节课后,老师才揭开事实的面纱。这看似混乱的课堂,却让学生对公共道德的需要有了一次异常深刻的认识。

三、有效借助媒介引发情感体验

借助媒介激发情感体验的方式在教育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创设的教育教学情景以动态的方式演示出来,其突出特点是把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组合在一起,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生动、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使所明之理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之中,这样更具有感召力。比如:有的教师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开始先放一段经过精心剪辑的动植物世界的录像,在录像中集纳了天上飞的鸟类、水中游的鱼儿以及地上跑的种种兽类和一些珍稀植物,同学们一下子就被牢牢吸引住了。看后教师组织了讨论:地球上如果没有其他动植物,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同学们的发言相当热烈。最后,教师再放了一段录像,展示了我国部分地区森林被破坏,动物被猎杀,以及沙尘暴天气、1998年的洪灾等场面,通过两种场面的强烈对比,同学们的心被深深打动了,保护环境的紧迫感油然而生。

再如,教《奔月的理想》这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这一媒介,选取实际生活内容,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点燃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中,教师巧用电教手段适时出示一段时光隧道的画面,让时光隧道带着学生回顾人类历史上与“奔月”有关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每一站:第一站——1865年《环绕地球》一书描写三位旅行家到月球去探险的幻想小说出版,标志着人类对探索月球奥秘的开始;第二站,1969年美国阿波罗飞船登上月球,人类实现了登月的理想;第三站,1970年我国“东方红”一号发射的成功;第四、第五站,“神州五号”、“神州六号”成功发射;第六站的“嫦娥”探月工程等。通过科幻手段让学生了解人类探月的整个过程以及我国的航天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和课间的媒体展示,学习的兴趣空前高涨,对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无比的自豪。

总的来说,品德的形成归因于情感的生发,因此,品德课教学不论以哪种方式进行,都必须以情感生成为基础,只有这样,道德的种子才会真正植入学生的心间,并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明德小学)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探讨论文 篇4

1.前言

思想品德教育中,把生本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但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课堂教学的质量较差,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难以高效的开展。因此,要加快初中思想品读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学中以生本教育为核心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生本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以教材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相比,生本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生本教育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以生命为教育根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体的差异性,教学内容要能够学以致用。生本教育把学生放到了教育的核心位置,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交流以及合作能力的目的。

3.当前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3.1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较以往有了显著的提升,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往往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不浓,课堂缺乏积极性。教师对于课程的考核依然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老师和学生都对课程缺乏足够的热情。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问题也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

3.2教师素质问题

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内容,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境界。目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大多为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虽然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素养难以考证。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面,还需要拥有先进的教学手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考试而学习,最终思想、品德没有得到好的教育,教学的质量低下。另外,初中生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叛逆心理,学生非常容易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如果教师本身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很容易被学生模仿。3.3教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教学评价是思想品德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少健全的奖惩机制,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会夹杂个人主观意见,难以客观的评价学生;其次,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过程评价;最后,教师在评价中,不能够将教学与评价进行完美的结合,教师注重评价的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4.生本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4.1建立学生讨论小组

教学过程中,可建立学生讨论小组,科学组织小组内容和形式。小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各个学生的任务,并且尊重学生的小组安排,完成记录、汇报等各项任务。组织小组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并且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

4.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引导学生预习,并且归纳出课程的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在预习中,既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讨论时又能够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4.3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生本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并且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互动。而新课改的不断进行,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转变师生关系,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

5.结束语

生本理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挖掘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生本教育的思想品德教

参考文献:

[1]曾荣.生本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7)

[2]黄燕妮.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对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30)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 篇5

(1) 从家庭教育看, 相当一部分父母对子女过于看重学习成绩、体质和营养, 不注意心理品格的训练, 娇生惯养, 有求必应。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母亲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好好学习”, 排在其后的是“功课做了没有”。甚至还有的家长只教导孩子在外面出人头地, 强一点, 恶一点, 不要受欺侮、受侮辱;教育孩子在外不要管“闲事”, 不要同情他人;教孩子多多表现自己, 超过他人。长此以往, 家庭教育造成了孩子的“情感荒漠化”。

(2) 从学校教育看, 在“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影响下, 对孩子应当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教育被大大忽视了。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强化, 青少年疏远文学艺术和丰富的生活, 接触的优秀课外书减少, 青少年的审美素养、道德素养、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以乖戾、偏执等为特征的一些情感出现, 远离了感恩之心、感恩之情。

(3)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 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不断涌现, 并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和头脑, 多元的价值形态特别是对金钱和个人物质利益的迷恋, 导致整体社会道德环境的堕落, 致使很多人的感恩意识淡漠, 学生也不例外, 不懂得感激父母、感激师长、感激社会, 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激之情。

2.思品课堂渗透感恩教育的有效对策

(1) 渗透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有先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只有如此, 才能成为一个品德完善、个性健全, 对国家和社会以及他人有用的人。我们很难想象, 一个连父母都不感恩的人, 会去感恩他人、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 每一步都有父母的呵护、教诲、扶持;子女的每一个足迹, 都印着父母的深深情意;子女的每一步成长, 都浸透着父母的殷殷心血, 所以, 对于感恩教育, 我们首先要教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在教材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中说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学生每天都要和家长打交道,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 既受到家长的呵护、享受家庭的亲情, 又容易与家长产生矛盾,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要学会与父母沟通。通过学习, 解决学生与家长的矛盾, 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 学会感谢父母之爱,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谈到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时, 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具体的措施:给学生播放母亲十月怀胎的有关视频, 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 进而感谢父母;布置一篇作文《父母爱》,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2) 渗透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是用来形容我们的园丁的, 其背后就是对老师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的感知、感恩了。教师之所以重要, 之所以受到世人的敬仰和让世人怀揣感恩之心, 就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向光明、向文明走去的方向和力量, 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尊敬师长的教育。

在教材《主动沟通健康成长》学习中, 我们和学生共同探讨师生之间要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师生关系, 我们应该如何与老师相处,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和老师沟通等。引导学生把感恩老师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告诉学生, 课堂上的专注, 作业的认真书写, 理解、原谅老师的无心之错等都是对老师的尊重, 都是对老师教育之恩的感谢。

(3) 渗透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永怀感恩之心, 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因此, 让学生认识到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除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 还有同伴、他人及社会对自己的关爱之恩, 使他们学会感恩他人, 感恩社会。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如何与时俱进 篇6

一、教师更新观念, 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

转变教育行为方式,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 教师首先应该更新观念, 改变“家长式”教学法、“一言堂”灌输法。传统的一言堂——“老师讲授学生静听”, 变为师生互动, 共同合作、探究。法国思想家卢梭说,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课堂上老师要放下架子, 循循善诱, 积极引导,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讲《发现自己的潜能》时,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之后讨论第一个问题“我还有哪些潜能未被开发?”学生积极畅所欲言, 说出每个人的潜能所在。第二个问题“你觉得你的同学存在哪些潜能有待开发?”通过这两次讨论发言, 学生对自己的潜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节课上, 改变学生被动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合作者、探究者,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标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视为本次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坚持以人为本, 调动学生主动性

王国维曾说过, “教育之宗旨何在, 在使人为完全之人而已。”关注学生的态度发展、情感的培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 关注学生整体生命健康的成长,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展示。在教学中, 讲到《礼貌显魅力》时, 通过学生表演短剧《买书》, 让其思考:两位同学行为有何不同?他们的行为给售货员的感受, 以及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从中感受礼貌的客观性、重要性、必要性。该活动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

三、坚持思想教育与时俱进, 把握动态性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 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紧跟时代的步伐。这正是该课的生命力所在。如果“空对空”地讲解, 势必形成教与学的“两张皮”, 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 对社会有了初步的触摸和感知。在讲《自我新形象》之前, 抓住了现在“无一技之长”就难以就业的现实, 启发学生放开眼界, 开阔视野, “走自己的路”。于是我布置让学生运用网络查阅“未来最具前景的十大职业”,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就业领域, 寻找本人适合的站位。通过展望未来职业, 激起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兴趣, 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感受理想的美好, 引导他们根据自身与社会实际做出适当的人生规划, 更好地为将来社会服务。

四、把小课堂融入大社会, 注重现实性

思想品德小课堂和大社会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能够触摸现实, 理论联系实际, 提升教学效果。思想品德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进行思想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把枯燥的理论说教, 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教育, 才能使学生学得懂、记得住、用得活, 使他们增强对现实社会的鉴别能力, 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是非观、价值观。正如英国文学家山缪尔·约翰生所言,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明辨是非, 并使人倾向于善与真, 唾弃恶与伪。我在讲《身边的诱惑》时, 通过介绍分析不良诱惑, 以及不良诱惑的危害, 让学生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它们,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 篇7

作为初中英语教师,笔者实实在在感受到畅言语音教具辅助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畅言智能语音教具系统语音标准,操作灵活方便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笔者常年担任毕业班英语教学。每天的作业批改、备课、制作课件等工作,真是忙不过来。利用这套教具系统有效优化教学结构,节省了教学时间,不用像以前使用录音机那样,由于来回倒带浪费时间。教师还要守在录音机旁,不能巡视教室的每个角落。使用了畅言语音教具,完全解决收集整理了这些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标准的语音环境。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随地轻松地使用教具,实现反复播放的功能,优化了教学环节,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自从应用这套教具以来,每次质量检测中,学生的成绩都很理想。原因是笔者每节课都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听泛读、跟读,及时进行发音校正和语音测评。

二、利用畅言语音教具系统减轻教学负担,为师生提供更好的英语环境

笔者认为,畅言语音教具系统为教师提供了一套标准、规范的课堂语音教学工具,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为学生提供了标准的语言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标准的英语发音和朗读。

例如,笔者在讲“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这课时,要教学生一些新单词,如subway、train、bicycle、transportation、boat、walk等。笔者利用语音教具辅助教学,通过语音合成、设置隐形码、保存至sd卡、贴识别码、点读进行教学,把这些实物制成生动有趣的有声教具。有些能使用实物的笔者就使用实物,不能的就利用图片的方法,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图片打印在a4纸上,在实物上或图片上贴上识别码。上课的时候,笔者利用识别笔轻轻一点,教具就能发出标准的英文朗读。笔者通过有声教具,把实物和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枯燥无味的单词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使他们学到了标准的英语发音,提高了英语素养。

三、发挥畅言语音教具系统的中英文测评功能,解决教学难点

现代教学的理念中有一条就是要注重过程评价,利用这一教具系统可以很好地实践这一个目标。这套系统里可以对词语、句子和篇章进行测评,教师根据想测评的内容进行选择,它不仅可以测评单词的读音,还可以测评句子的语音语调,然后给出相应的分数。并且它还具有对比的功能,学生可以听自己的读音,还可以听标准的读音,然后根据标准的读音更正自己的错误读音,直到满意为止。

四、畅言智能语音教具系统为英语教学开创了广阔的空间,带来了极大的活力

这套教具系统包括英语教师平时所用到的所有工具,大到主机、识别笔,小到充电电池、读卡器等,设计者考虑的周全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人感动,便于教师更灵活地使用教材、整合教育资源,为英语教学开创更加广阔的空间,带来新的活力,增强学习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做出一定的调整,既有教材顺序的调整,也包括教材内容的整合。使用这套教具系统,教师再也不用为调整教学顺序而准备多盘磁带备用,想听哪里就点哪里,根本不用受教材编排顺序的限制,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

五、畅言智能语音教具系统提升了英语教师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发展的动力。畅言智能教具系统的使用,拓展了教师的想象空间,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创新能力。如通过这套教具,可以让静止的物体发出趣味的声音,赋予它们更加生动的形象。当一只顽皮的猴子用滑稽的声音对学生说“hello!i’m a monkey”时,学生有多好奇就可想而知了。在开展活动时,学生手中的卡片会用声音告诉他们:“good job!great!”这时候学生该多开心啊。这套教具系统配套的软件中提供了课外阅读材料模块,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训练学生听力的准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识别笔的智能化起着播放器和教鞭的作用,使用起来轻松、便捷

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在教室里的任何地点都可以随时控制主机,手里拿着书的时候可以随时进行点读、复读,同时在下面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必像以前一样被捆绑在录音机的周围进行教学,更不必为了倒带、绞带而烦恼了。识别笔上的指笔功能也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视觉上的引导,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上。

试论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篇8

【关键词】初中学生 思想品德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11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虽然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却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有没有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将会对学生的三观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的开设,还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根据其心理发展特点,学生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开设思想品德课,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具有多年的教育经验,在此拟将之与大家分享。

一、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紧迫性

(一)人才培养因素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德才兼备的学生在职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学校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学校抓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会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还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初中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初中学生虽然在学校上课,但是,也能感受到竞争的火药味。在学校学生面对的最直接的竞争就是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在学习竞争中处于强势的学生,可能会心情愉快,但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开设,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压力、如何看待成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成绩不好的学生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的学习心态得到有效调节,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三)家庭原因

初中学生年龄还小,对家的依赖性还很大,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例如:有些学生家庭和睦,学生的身心愉悅,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有些学生家庭不和睦,学生没有心思学习,并且还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教会学生该如何珍惜美好的生活,也指导学生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境。

二、有效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

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教会学生如何明辨是非。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该一味地给学生讲解教材知识,而应该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2)有助于学生理解。思想品德教材上的很多知识点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由于初中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对于教材中提到的一些理论,难以有效地与社会实际进行结合,更不要说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将教材上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老师应该给学生树立榜样。初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老师对学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只有身体力行,学生才会信服。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一定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付出不断的努力。初中学生对老师具有很强的神秘感,觉得老师是神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近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少主动地与老师交流,这就需要老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1)网络。网络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很大便利,老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很多初中学生都有与老师交流的欲望,与思想品德老师交流的欲望更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又不愿意与老师直接交流,网络为学生打开心扉创造了条件。例如:老师可以主动加学生的QQ,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通过互通电子邮件,进行沟通。

(2)对学生的肯定。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获得外界肯定的欲望,尤其是老师的肯定,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的肯定使学生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无形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味用讲述式教学法,会使学生感到课堂单调无味,毫无生机。初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因此,只有充满变化与新鲜感的课堂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激情。这就需要广大初中思想教育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做到灵活掌握,根据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将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延伸到课外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学到的是理论知识,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真正的社会实践。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敬老院,在敬老院,让学生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老人感觉到温暖,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尊老爱幼。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 篇9

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思说过:“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新课程改革着眼于生命意识的呵护、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着力于人的发展环境的改善、精神空间的拓展、人格、人性等全面均衡的发展,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而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文化载体这一人文性质,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接受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质的渗透。让德育和智育协调发展,这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始终把学生的思品教育放在自己教学过程的首要地位,而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也为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模本。

一、以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人活在世上大都追求美好的人生,而美好的人生需要有崇高的理想,因为它是人生前进的精神支柱。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一个重要阶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可从情感入手,让学生在文章中激起自己内心情感的波澜,从而树立远大理想。例如《理想》这一文时我就非常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入境入情,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导入上,我从“希望能看到自由的太阳辉煌地照耀的角斗士斯巴达克思,到追求‘天下大同’的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从预见‘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徘徊’的马克思,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从李大钊到董存瑞„„这些人物的事迹入手。告诉学生他们都曾为实现美好的人类的社会而炽热追求,在人生道路上一往无前,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终身。这个导入语就为学生学习这一课定下了情感基调,激起他们内心的涟漪。

在这一过程基础上,我也重视从“动情”到“晓理”过渡。在教导时,引导学生明白崇高的理想常常会赋予那些致力于人格完美、道德高尚、为人类奉献爱心的人。从“三过家门面不入”的大禹、“仁爱忠善”的孔圣人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雷锋、孔繁森、李素丽等。这些人无一不是实现人生最高道德理想的楷模!他们的声名与他们的奉献的爱心永存。而与之相反,滚滚红尘中,也有人追求卑下的理想,比如有的人追求享乐,玩世不恭,醉生梦死;有的人向往自由自在,随波逐流,逢场作戏„„以此对比告诫学生人活在世上,毕竟不只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希望学生能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二、磨砺学生的坚强意志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意志的锻炼和培养。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意志品质相比于过去有所提高,但自制力不强,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缺乏毅力,有时甚至会应付了事,我们要对他们加强意志品质的教育,更何况坚强的意志对一个人的一生的成才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意志过程及其心理特点,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薄弱,从而更好地完成对学生一生的教育工作。

1、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课外阅读中就包含着许多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素材。《荒岛余生》中的鲁宾逊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他的一切行为,特别是他的思考过程,全是积极主张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存的机会,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以此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从而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2、通过课外阅读来进行德育实施。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励志的读物,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这样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存。

科学的不断进步,带给我们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也逐渐呈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与生存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时代的中学生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当的宣泄情感。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例如《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作者抓住了破土而出的瓜苗、心脏的跳动从生命的诞生和生命的律动告诉人们生命力之强大。以此唤醒学生人格尊严,引导他们必须对自己负责,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从而发挥出人格的魅力。

在唤起学生自尊心的同时,我们不妨给予他们“精神关怀”。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学生中“留守”现象极为普遍。有些同学还处在支离破碎的家庭生活中。他们的心灵有一层忧郁笼罩,在教学时,要关注他们,唤起他们对生活建立信心,对生活的热爱,以积极乐观姿态面对生活。例如《背影》(八年级下册)课文在作家的泪花中把父与子那美好之情琥珀一般展现给我们。文中的凄凉氛围和那沉郁怀恋伤感之情却会刺痛这些心灵已受伤的同学。那么对学生施以“精神关怀”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巧妙的把这种父子深情渲染、强化,去淡化化解家庭破碎带来的阴影,让学生感受、理解人间天伦的同时,教育他们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主动去发展,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避免学生憋闷,教学也得以正常进行。

在引导学生和社会环境和谐共存的同时,还需让学生处理好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

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不是惟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灵,我们日常生活是和大自然紧密联系的。教师可选择一些文章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生命是相通的,在动物身上,也可以曲折反映人类的理想追求。比如人教版里的课文《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斑羚飞渡》中斑羚群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都告诉我们生命是平等的没高低优劣之分,我们人类不应该因为我们拥有其他动物的智慧和物质手段而去主宰其他生命的生存形式。我们要学会和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存。

四、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如何使学生树立“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经过精心挑选的课外阅读的课文,具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是进行思评教育的好教材,特别是不少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先进人物的文章,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等,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品,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1、利用材料中涉及到中国发展史的文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挖掘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感染渗透使爱国主义思想进入到学生的内化体验和外化行为。例如《黄河颂》这篇文章时在黄河大合唱的配乐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并告诉学生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2、语文教材中关于介绍名胜古迹和自然资源的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很好教材。如教《中国石拱桥》(八年级下册)这篇文章时告诉学生:“石拱桥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用这些我国建筑史的独树一帜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 篇10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 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地存在, 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有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一) 感谢社会的关爱

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活动、学习园地、社区活动、欢送新兵等形式, 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利用“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劳技基地活动”等方式, 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 感恩社会, 报效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 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在思想品德八年级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学习中, 教师要教育学生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懂得关心、帮助、孝敬父母长辈。告知学生: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 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 教我们做人, 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让学生懂得,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课后开展为父母多做事, 对父母多说知心话, 为父母过父亲节、母亲节, 给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 帮父母做饭洗衣等活动, 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 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三) 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 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思想品德课中, 教师的工作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还以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 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要教育学生关爱教师, 因为:“在我们失败的时候, 是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在我们成功的时候, 是老师与我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 老师耐心细致地拨正我们前进的航向;在我们取得一点儿成绩就骄傲的时候, 老师是我们的清醒剂。老师既是我们的良师, 也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课外开展学生向教师献真情活动, 自选“八个一” (写一封信, 谈一次心, 做一张贺卡, 献一束鲜花, 提一个建议, 表一个决心, 送一句话, 写一首诗歌) 来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四) 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 共同进步”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 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 掀起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 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三、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当今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大多数由于父母的溺爱, 变得自私自利、娇生惯养, 缺乏感恩意识, 把祖国、人民、社会、父母、朋友、老师、同学、兄弟姐妹的帮助关爱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没有丝毫感恩之心。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 开展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 是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世界观的正确与否, 很大程度决定于其初中阶段所受到的教育。思想品德作为初中生品行规范的一门课程,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讲授思想品德课时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使学生成为一个个具有感恩之心、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

(一) 教师以身作则, 做好“感恩”的榜样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 大部分内容都是教育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如孝敬父母、热爱老师、关心集体、关注祖国等内容。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 还要联系社会实践, 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对于中学生来说, “感恩”意识的形成, 不但可以从书本上学到, 还可以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 感受效仿。

(二) 感恩教育要融入日常教学中

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 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如此“迟钝”, 甚至没有这种“本能”, 作为教育者, 要将培养感恩意识有机地融入日常教学中,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 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首先, 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如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热爱科学, 勤奋学习;尊敬师长, 孝敬父母;遵纪守法, 文明礼貌;诚实守信, 公平正义等内容, 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其次, 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 包括在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 让学生从中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

再次, 要践行于生活实践。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 对师长有礼貌, 尊重老师, 关心理解父母, 为父母分忧。如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对父母说声“您好”“您辛苦了”, 给父母洗脚……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 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 不忘记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此外, 利用班会、多媒体、课外活动等平台, 进一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1. 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主题班会可请本校的

老师、领导来观摩, 把“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和意义在班级集中展示。

2. 切实组织开展一周讲一个感恩故事, 一个月看一

部感恩影片, 一学期吟二十首感恩诗歌 (如《游子吟》等) 、唱几首感恩歌 (如《感恩的心》等) 、推介十篇感恩美文 (如《冰心选集》等) 、讲十句感恩之言的活动。推介学生撰写的感恩美文供大家欣赏。

3. 开展“园丁颂”演讲比赛, “诵名句, 承传统”读书活

动, “学榜样, 正气节”讲故事活动, “定标准, 辨是非”主题班会, “论世情, 说美丑”知耻感恩辩论会, “知善恶, 积善行”知耻感恩实践活动, “记进步, 谈收获”培养评价活动等, 进一步将感恩教育引向深入。

4. 加强家校沟通, 共同做好感恩教育。通过观察学生

在感恩方面的变化, 及时给予正确引导, 让学生的感恩行为是本质上的, 做追求真、善、美的高素质学生。

5.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 在班级搞一个“认识身边的

真、善、美”的小型辩论会, 进一步认清生活中的事物本质, 巩固感恩教育成果。

人, 离不开群体, 唯有学会感恩, 感谢生活, 感谢父母师长, 才会更加热爱生命, 关爱他人, 收获和平与快乐。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 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 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 让感恩教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上一篇:中外大学生教育下一篇:消声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