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十篇

2024-05-15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 篇1

1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软件技术专业已成为众多民办高校的重点专业, 许多民办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始终存在着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 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 由此出现顾此失彼、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差的局面, 导致许多学生在毕业后还得参加一些培训机构组织的短期培训才能就业, 显然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现象。综合分析, 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因素如下。

1.1 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民办高职教育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有较好的优势, 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有些单一。

1.2 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虽然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 但始终未能与当前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前进, 不能将目前主流的技术知识引入专业课程。

1.3 实践环节缺乏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都以课程设计作为实践的重要环节, 但这些实践环节普遍都存在着实践周期短、强度不够、效果差的现象, 并且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实践环节。

1.4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 教学任务繁重, 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工作, 缺少项目的开发经验, 所以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2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综合以上分析, 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以及民办高校从事一线教学多年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2.1 课程改革

目前许多民办高职院校都是由校内课程组教师自主独立开发课程, 而且课程里面的知识内容陈旧, 已无法适应该领域的发展, 这里提出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采取把企业带入学校、带入课程, 由企业里面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与校内课程组的教师共同研讨如何建设课程, 长期沟通交流, 避免校内教师闭门造车, 这样也能有效的保证学生学到的东西不是社会上所淘汰的。此外, 加大力度建设特色精品课程, 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 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里利用此平台更好的进行自学。

2.2 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中掌握技能, 形成职业能力。教师讲课要“精讲”, 也就是在学习知识内容上围绕当前和将来精心选择, 突出“技术应用性”, 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 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知识要点,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在项目中去深入体会和领悟。整个过程完全采用项目案例式教学, 在项目中贯穿课程知识。项目的选取必须得当, 最好是企业里的真实项目或由课程组教师自己开发设计的项目, 教师应该熟悉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 在项目中逐步引导学生, 手把手教, 直至学生完成该项目为止, 最后由教师认真总结其中的问题与不足, 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生, 使学生能在下一个工作环境中引起重视。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每个民办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通过在职学习、参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定期深入企业接受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提高自身能力, 使自己能始终站在本学科的技术前沿, 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此外民办高校在建设师资队伍的过程中, 可采取内培外聘的形式, 培养理论型专业课程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 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提高的机会, 也可招聘在企业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校从事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

3 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改革

3.1 加强校企合作, 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 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必须开展校企合作, 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 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去实习, 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 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 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掌握该领域内计算机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习基地, 可以让学生有参与真实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 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 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 学生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 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也锻炼了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3.2 引进企业外包项目, 师生合作共同开发项目

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 引进企业外包项目入校, 组织一批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参与外包项目的开发, 同时每个教师可带领3~6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开发, 一方面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使得教师的项目经验更加丰富, 同时学生在校也能参与到真实项目的研发, 累积一定的实战项目经验, 为今后的就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摘要:针对目前民办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通过分析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现状以及目前软件企业用人的需求, 从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 阐述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 开展校企合作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顾荣.关于校企合作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2010.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 篇2

关键词:软件专业,改革,工作过程

0、引言

为了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而对我系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进行指导, 制定出符合当前及未来软件业发展的专业教学计划, 进一步调整09年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对上海、苏州、常州软件园的多家软件企业 (上海索利通、捷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鼎信、欧索日桥, 常州常工富藤等等) 进行了广泛调研。

1、市场调研分析

1.1 软件园简介

1.2 软件技术人才社会需求

1) 国际形势:据调查, 印度、中国、加拿大三国已成为全球最具优势的IT外包目的地。

2) 中国形势: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 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 每年将增加10万至100万人左右。

3) 苏州形势:而苏州软件产业初具规模。苏州被授予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平。苏州软件园通过了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验收, 在网络台软件、IC设计、嵌入式软件、数字媒体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等领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在企业数量方面, 截至到2008年上半年, 统计数据显示, 苏州软件企业总数已经接近700家, 按照注册类型划分, 其中中资企业占了主导地位, 达到了68%的比例。

1.3 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特征

据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 到2009年, 我国需要高级软件人才10万人, 中级软件人才38万人, 初级软件人才56万人, 称"金字塔"结构。目前软件从业人员的结构呈橄榄型, "两头"更加短缺:既缺高级IT人才, 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 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即"IT蓝领", 也就是说, 实际的人才供应情况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1.4 企业在招聘时对软件人才的期望

1、人力资源主管对软件应聘者专业技能要求的排序:

1) 编程能力

2) 操作系统知识

3) 数据库知识

2、IT项目主管对软件应聘者专业技能要求的排序

1) 编程能力

2) 数据结构知识

3) 算法知识

3、其他考虑因素

1) 实践经验

2) 参加过项目或实习

3) 学生干部

1.5 软件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

1) 外语水平普遍不理想, 达不到软件国际化的基本需求。

2) 知识结构不完整。学生掌握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流行的编程语言, 很少有人能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 也很少有人有实际项目的实践开发经验。也就是说, "软件人才富余而企业招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的矛盾, 充分证明了软件人才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完整, 将很难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

3) 缺乏团队精神

4) 缺乏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

5) 认证考试种类繁多, 一些证书对毕业生就业帮助不大

1.6 专家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议

1) 增加网站制作方面的知识, 将静态网页设计、网页美工设计、网站开发与规划三门课程整合为"WEB开发技术", 强调结果导向, 界面以市场作品为导向;

2) Oracle数据库技术应选为必修课, 它是Java方向的必备工具;

3) C语言与数据结构整合, 数据结构的内容不宜讲解太多, 只讲"查询"、"排序"、"线性表", 后面的"树"、"图"用得较少, 可以不讲解。

4) 软件工程课靠后学习, 取消项目管理课, 在软件工程中讲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即PMI, 软件测试都可以放在软件工程中讲, 以介绍常见的软件测试工具为主, 理论宜偏少;将软件工程、敏捷软件开发、软件测试三门课程整合为"软件工程与开发";

5) C#高级编程应融入COM+组件技术;

6) 多媒体技术课程宜早开设, 最好放在第二、三学期学习;

7) 项目实训时间加长, 指定项目名称, 扩大学生实训项目的规模;

8) 重视计算机专业英语课, 最好嵌入专业课程学习

9) 对于JAVA方向, hibernate由选修改为必修, 单独开课, 讲解不宜太深;

10) 应开设"JSP应用"课程, 在讲解高级应用的时候, 给学生补充EJB3.0等知识;

11) 大专业下一定要分方向, 学生的特长在方向的框架下自然形成 (如前台设计、后台设计) , 学生的职业定位自然分化, 点面兼顾, 这样可以降低教学成本, 学生也有很大的选择性。

2、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2.1 改革思路

根据市场分析的研究结果, 我系09年软件技术专业的改革思路主要是以下几点:

1) 以实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目标为设计依据, 制定学习任务教学设计卡, 采用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六步法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

2) 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全部内容, 以具体的产品为载体, 非一般实验和实训;

3) 具有综合性、可扩展性, 给学生足够发挥空间。

2.2 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图如下:

2.3 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

我系软件专业的教学计划按照两条主线进行课程组合, 一条主线是微软的.net技术系列, 这是由于微软在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等方面的主要软件的事实垄断地位还会延续相当长的时期, 我国的软件产业还会在其之上开发相应的应用系统, 必须要有配套的软件人才, 设置"ASP.net、C#程序设计"等课程。另一条主线是Java技术系列, 为了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 可以基于开放源码的Linux, 冲出微软的垄断, 而在Linux上开发应用系统是我国软件产业的主攻方向, 选择Java技术正是适应这种变化, 跨越操作系统平台, 设置"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Java项目开发"等课程。结合两条主线的共同需要, 设置"SQL、ORACLE数据库开发技术、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与UML应用技术、WEB开发技术、多媒体实用技术"等课程, 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点以软件产业的底层软件人才培养标准来设定。

2.4 核心课程的确定

根据课程两条逻辑主线, 我们可以确定以下核心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

·C#程序设计

·ASP.net程序设计

·JAVA程序设计

·JAVA项目开发

3、结束语

由于软件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中最为迅速的一个技术领域, 因此对于培养这类人才的专业课程, 就必须不断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更新与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贺玉珍.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体系改革初探.现代计算机, 2008 (3) .

[2].李萍.计算机软件专业主干课程探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2) .

[3].张基温.计算机课程体系整合畅想.计算机教育, 2004 (8) .

浅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 篇3

【关键词】软件 技术 高职

软件技术专业应按照“学软件,用软件、做软件”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学习软件开发,针对软件工程和软件维护的各个技术环节,培养学生的软件应用和服务技能的方向进行改革。

一、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传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起初都是本科课程的压缩,对讲授的内容作一定的精简。在课程设置上并未满足“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开课原则。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但总体上还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毕业设计”的四阶段模式开设课程。这样的模式,从表面上体现了学习层次的递进,但实际上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能满足软件技术专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课程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被割断,学生在每门课程中学习的只是孤立的知识点,没有连成线,更谈不上达到面或体,传统的课程体系使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容易只从某一门课程的微观层面去考虑,而忽视从课程体系整体的宏观层面去考虑,导致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间存在着较多重复内容,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比较模糊,不能起到培养专业技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首先改变过去的教育理念,形成“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其次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以往的课程结构由于门类较多,致使理论学时过长,挤占了实践教学的时间;课程体系联系不紧,造成不必要的过度与重复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将相关课程进行合理综合化,既能使课程自身的特长得以发挥,又能使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得到避免。将课程进行模块化可使认知体系更为合理,更能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最后设立“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实践课程环节,确保实践学时不低于理论学时。通过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建立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实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实现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工作无缝过渡。

课程体系改革方向应以一个主流技术方向为主线,难易度适中,即Java技术或.NET技术。职业院校的学生学期周期为3年制,6个学习期,3个大阶段:第1阶段为基础期,开设基础性的非可视化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第2阶段为提升期,开设可视化核心课程,包括网页设计、Java或.net技术开发动态网站、网络安全等。第3阶段为实训期,开设实战课程完成软件技术项目系统分析、编码、测试、实施等过程。课程改革并非一劳永逸之事,课程设置要紧跟软件技术行业发展变化而定期调整,课程内容要保证技术知识的先进性。课与课之间在内容上应紧密衔接,鼓励教师编写符合软件技术专业教学需求的校内讲义。

二、改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形式上存在课程的规划,而教学中应该淡化课程概念,增强课程间的联系并注重过程化考核方式。开设校内软件技术项目实训课程,课程采用对学生分组、分角色的方式,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充当项目经理角色给学生下发工作任务,根据学生的特长分配工作岗位,以其实训期间的表现对其过程化考核。实习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当然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这环节中通常学生会找到相应的企业通过实习而最终得到企业的“实习证明”来结束最后环节。然而,这一环节中我们通常忽略了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管,这一环节由指导教师参与和企业共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们需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指导教师定期与企业人员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动态,针对不同学生实习状态适当批评和鼓励,从而达到一个更好的实习效果,最终考核不过只是一纸证明,应以教师给实习成绩和企业给实习评价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做好校外实习这门课程教师要做到备课充分,组织好课前、课中、课后等实习环节,只有把它当作课程才能真正做到教学过程中实习课程的成功改革。

三、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由于高职院校师资相对的薄弱,应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与再进修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年轻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要有计划的组织进行“把教师送到企业,把企业请进学校”的系列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软件技术行业技能水平,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兼职工作,把最新的软件技术知识带进课堂,鼓励教师编写校内讲义,收集企业案例形成教学案例库、素材库,发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大纲编写和课程制定,并定期修订。同时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来院校执教。发挥教师与教师间的合作精神,淡化“一课一教师”的概念,培养“一师多能”型教育人才,除引进必要的软件技术实验系统外,应组织教师合作研发软件技术教学系统,并给予一定研发经费,实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产学研合理结合之路。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重担,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企业需求不等人,改革步伐迫在眉睫,高职院校理应为国家软件技术产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科学教学才能培养出技能强、上手快、职业素质高的软件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 篇4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时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应根据教学实践,结合专业实际,在教学改革方面做出有益的探讨.

作 者:薛萍 张建军  作者单位:薛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710600)

张建军(西安第五建筑工程公司,西安,710048)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7) 分类号:G424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   开放式教学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 篇5

“包装”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运输、促进销售, 并按照一定技术方法采用容器、材料、辅助物等, 以及为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一系列技术措施的总称。可见包装在现代社会商品运输、贮存、销售等环节中, 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发达国家早已注意到包装的重要作用。我国的商品有这样一句形容语“中国的产品是一流的技术、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 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包装上大打了折扣。近年来, 国人也愈加注意到包装的重要性, 各大中专院校纷纷开设了“包装技术”专业。但相对其他专业, 譬如:机械制造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物流专业等热门专业, 包装技术专业开设的高职院校少之又少、发展速度过于缓慢、重视度较轻、投入资金较少。

二、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1. 专业教师缺乏, 教师缺少实践工作经验

由于各院校包装技术专业开办的相对较晚, 因此社会上缺少相关技术人员, 学校自然就缺少专业教师, 现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半道出家”, 相对缺乏专业性。再次, 现各高职院校包装专业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由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 缺少实践工作经验, 也就是缺少“双师型”教师。

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太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由于包装技术学科属于新开办、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专门针对高职包装技术专业的教材并不是很多, 因此在教学中形成了简单的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 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一堆知识却不知道能做什么, 学生学习囫囵吞枣。还有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学校教的知识现场用不上, 学生不受企业欢迎。此外, 一些高职院校只注重了专业技术的培养, 对公共文化课程的设置重视度不够, 许多学生对公共文化课程兴趣不高, 逃课情况严重。

3. 教学模式单一, “填鸭式”教学方法依然存在

在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专业教学中, 许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没有向以能力为核心转换。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仍停留在仅仅满足于“只管讲好课, 不管学生学不学”的阶段, 没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的学习被动、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 直至陷入高职教学的“怪圈”———学生逃课, 教师点名, 考勤情况成为考核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不到位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宗旨是“技能型人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尤为重要的。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投资建设实训室、购买实训机械设备、购买相关耗材, 但由于有些高职院校对包装技术专业重视度不够, 投资资金过少, 使得实训设施迟迟不能到位, 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把实训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 实训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远远不足;实践教材较为滞后, 实践内容与当代科学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在直接面对学生的许多科目课程中, 实践教学的条件难以满足要求, 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另外, 由于校企合作企业开发过少, 学生缺少进行实际就业过程的锻炼和从业环境的实践。

三、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

1. 实施课程体系的调整

改革课程体系就是要破除以学科教育体系为主的课程体系, 建立以岗位职业能力培育体系为主、公共文化课程的设置合理、随着市场需求而不断调整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突出实践的能力培养, 以此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及时适应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 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编写适用于高职教学的包装专业教材。

2. 推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科学化

(1) 根据包装行业的需求设定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锻炼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走出去, 参与社会实践;还可以把企业请进来, 让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内容的确定。

(2) 在注重岗位能力实践的前提下,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练出来的, 在实践中悟出来的, 因此要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实训中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工作”是完整的, 技能训练是循序渐进的, 而知识是分散的。完成一项“工作”即有一个成果, 也就是做了一件完整的“事”。而过去的学术性的教材则恰恰相反, 知识是系统的, “工作”是分散的, 只有完成了整门课程的学习之后, 才能去做一件完整的“事”。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实练环境中, 获得真正能力的提高。

(3) 探讨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试方式更适合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 而实践能力是综合性能力, 对其考核要注重采取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 才能防止实践考核走过场的现象。

(4) 建设精品课程。对于一些学生喜欢的、较长时间内使用的主干课程, 可以通过对精品课程的建设, 提高包装技术专业总体教学水平, 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 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3. 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发与教学

(1) 开发综合性实践课程, 加强实验、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实践教学, 增加学生在校期间实践锻炼的时间, 使高职教育的课程理论与现场紧密相连。

(2) 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配套实用的指导教材。实践性课程的教材应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 应当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企业一线的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 并且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

(3) 加快实训室建设。一方面, 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在实践基地建设上要积极营造真实的实践环境。最好能够结合行业或企业的实例, 实施案例教学。另一方面, 为企业提供研发的场所, 委派部分教师、学生参与其生产、科研的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企业的研发项目申请课题, 使产学研紧密结合, 校企共赢,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 激发其创新意识。

(4) 在教学实施中, 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就业过程锻炼和从业环境的实践, 使得学生在完成毕业实践环节后, 能够自信的走向社会, 适应就业的需求。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包装技术专业必须加快专业建设和改革, 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包装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 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强烈的包装使命感, 能使用实践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开展包装技术专业高职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思路, 从而促进高职包装技术专业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包装技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2]冯伦久.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思考[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09.4.

[3]黄秋明, 肖珍教.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现状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 2005.10.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 篇6

关键词:高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专业建设。作为高职学院与市场的第一个接口,专业设置合理,就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急需人才,使学院办学很快融入市场经济主战场,学院就能兴旺发达。反之,学院就不能适应市场要求,还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因此,专业建设和各项教学改革对于一个专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定位

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突破口,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专业改革要服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行业市场的需求,服务于学院整体定位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教育观念,活化办学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不断探索和实践培养人才的模式、途径和方法,为农业科技进步和行业纵深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二、专业建设发展目标和内容

(一)专业建设发展目标

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院和专业已有的优势和力量,结合高职教育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改革和实践,制订一套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具有高职教育特点,适合作物生产技术产前、产中、产后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和建设一批教学、科研、实训为一体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加强教学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把该专业打造成在区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专业。

(二)专业建设具体内容

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学校要有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层层落实。要注意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并且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要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包括科技工作)和业务(包括教育科学知识)进修,大力培养并尽快形成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也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高职教育的特色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学能力,又要有专业实践经验。“双师型”不仅仅是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手段的要求,即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接受“双师型”教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这样的教师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还不是很多,必须下大力气进行培养。今后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总目标是: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具体规划如下。

(1)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到农场、果场、企业、科研单位等生产第一线顶岗培训,加强技能锻炼。

(2)制定优惠政策,由学院划拨专款作为教师培训费用,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

(3)有计划地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引进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使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数在五年内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

(4)聘请校外专家、教授为客座教授。

(5)与兄弟专业及兄弟院校建立校际之间的教师兼课制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率。

(6)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或参观考察。

(7)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教研结合,以研促教,通过亲身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8)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及学术论文,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鼓励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改善教育手段,提升教学水平。

(10)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理论培训和学历提高,对尚未达到《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标准的,要限期达标。

2. 实训基地建设。

(1)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实践条件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校内基地要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在管理制度上力求创新,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紧密结合,办成真正的产学示范地,并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基地的建设,要在稳定现有基地的基础上逐年扩大数量和范围,除种子公司外,还计划拓展苗圃、花圃、蔬菜基地、种子加工、种子质量监督等领域,同时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要加强与校外基地的实质联合,发挥校外基地的教学功能,共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3. 教学文件建设

根据教学需要,系部制订并存档的教学文件有:全国指导性教学计划;本院规范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务年级实施的教学计划;实施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材样本;专业各科目的基本技能考核方案;各年级、各班的生产实习计划或顶岗实习计划;教师授课计划、实验实习计划及教案;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岗位技能要求;中、高级种子繁育工等工种的考核方案;实验室规章制度;作物生产技术生产操作规程、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一批地方课程或校本教材等。

4. 教学管理建设

专业成立以来,在院领导和系部的指导与支持下,教学管理工作正逐步走向正规化。每个学期都根据培养目标制订各年级的教学实施计划,教师上课前需制订授课计划、实验实习计划和教案等,并经过各教研室主任审查方能上课。制订了学生基本技能考核方案和考核表;制订各年级、各班的生产实习计划或顶岗实习计划;制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岗位技能操作规程及要求;制订中、高级农艺工、植物保护工、种子繁育工等工种的考核方案、实验室规章制度等;开发一批地方课程或本校教材。建立以专业课为主体的教学研究小组,并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实行教师师德测评制度,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等程序,加强了教学全过程的常规管理,以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注意优化实验实训设施及其他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各项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

(一)各项教学改革思路

1. 立项研究,重点突破。

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满足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需求为前提,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逐步树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顺利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教育创新为重点,不断优化办学机制、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和实践全方位的产学结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模式、途径和方法。以专业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反映和代表高职特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案和体系。探索并实践高职教育形式与其他教育形式嫁接和融通的渠道与方案。探索和实践与其他教育机构和劳动资格鉴定机构的合作,使高职教育逐步与国际教育、国外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实行国内、国外的多证书制度。加大实践教学基地、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利用现代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更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2. 分解任务,明确职责。

根据系部的实际情况,将各项教学改革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方案、整体课程改革、主要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全面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各项内容实行分工负责,层层落实。

3. 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第一步: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规格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大专业、多方向、活模块,分阶段递增的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流程。探索实验实训新模式。

第二步:调整专业教学方案。培养面向农业生产行业第一线的生产、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调整优化专业教学方案。

第三步:整体课程改革。根据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调整的专业教学方案,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重新整合课程及课程内容,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应用能力的专业核心知识为主线设置课程,以能力为本位,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不断线,计算机应用和外语能力不断线,应用能力培养分阶段不断线的“三不断线”理念设计实践教学流程。

一是理论教学体系改革思路。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实行“两稳两变”的教学新结构。即第一学段学习“基础理论”教学模块,教学内容是稳定的;第二学段学习“基础技能”教学模块,该模块安排3—7个基础技能训练项目,内容也是相对稳定的;第三学段学习“专业技能”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不同工种的技能,对不同工种来说,其教学内容是变动的;第四学段学习“选修知识”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不同领域的课程,对学生而言,这些课程是变动的。学生可以在入学时确定工种,也可以到学习“专业技能”模块时(第三年)再确定和调整工种。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将原来教学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内容,在确保基本完成教学大纲确定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精选,缩短基础理论教学时间,增加技能训练时间,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技能培养,围绕岗位能力进行训练,以讲、练、做结合的形式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

二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教学计划按培训层次分为基础模块、提模块和强化模块三种类型,基础模块为必修内容,提高模块为限选内容,强化模块为任选内容。每一个模块又涵盖实验教学和实训教学两个方面。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引入“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将实验、实训项目通过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全面开放,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专业特点、就业方向、自身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实训项目,利用恰当的时间完成实验、实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实验、实训,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训练实效。通过实验教学观察某种现象、验证某个定律、学习某项实验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相关专业的工作现场氛围,练习某些专业仪器和设备的规范使用,培养学生的某一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训教学对学生进行本专业各方面职业技能的实际训练,使其达到本专业相关岗位(群)对各种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主要技能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颁发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水平,毕业后能立即上岗。

第四步:主要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开发应用性教学课件,有针对性地改革考试制度、考试方法,建立知识和能力考核并重的试题库。

理论课主要课程改革包括:基础理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等教学模块。

“基础理论”教学模块:课程包括政治、体育、数学、语文、化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植物与植物生理基础,农业气象基础、农业微生物基础、土壤肥料基础、植物保护基础等。其中,语文以应用文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突出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数学重点讲授与生物统计有关的内容如概率等。化学主要讲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的内容。植物与植物生理基础主要讲授植物形态、组织、器官及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植物代谢生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测定方法。气象基础主要讲授农业气象因素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与防御措施。土壤肥料基础主要讲授土壤、肥料的组成、性质,类型、特点及利用方法:并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土壤养分分析、植物营养测定的基本方法技能。农业微生物基础主要讲授微生物的形态、代谢、生长繁殖及在植物营养元素转化中的作用等基本知识,掌握微生物的一般实验技术,以及微生物农药和肥料的应用。植物保护基础讲授主要包括农作物、蔬菜、果树、苗木病害的识别特征,危害状、害虫种类及危害特点,常用农药类别及使用技术。

“基础技能”教学模块:一般安排3—7个基础技能训练项目,主要是农作物、果树、蔬菜的生产技术及病虫防治技术。训练内容主要为整地、播种,种子处理、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技能。基础技能教学模块中各项训练项目均以“CBE”理论为指导,按中级工主要技能和应知要求编制《基础技能职业能力分析表》,按照《基础技能职业能力分析表》的要求编制训练教学子模块,通过模块教学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均达到所规定的要求。《基础技能职业能力分析表》由学院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编写。

“专业技能”教学模块: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生产技能三个子模块。先按高级工应知应会要求和企业需求编制《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分析表》,然后按《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分析表》编制训练教学子模块,再按训练子模块组织教学。《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分析表》由学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由上级劳动部门和用人单位组织专家和长期从事这一岗位工作的技术人员审定,并定期根据当地生产需求变化进行修订。生产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岗位生产实习的一个子模块,该子模块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在顶岗实习的岗位上完成。

第五步:全面素质教育。在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中,一方面着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着重人才、人文、身心、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教育,推行“多证书制”等素质培养体制。

(二)各项教学改革措施

1. 师资保障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方式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包括学历水平、职称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通过相互听课、跟班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通过兼职和深入企业考察、协助企业制订和实施营销方案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2. 设施保障措施。

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提高教学质量,使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高职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为培养目标。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在稳定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参与企业的范围,以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加大力度推进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搞好课程体系的调整工作,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体现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加强教材体系的建设工作,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蓝本。教材建设要做到稳定与革新相结合,做到知识的先进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3. 支持保障措施。

学院领导和教师都非常重视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学院已拿出了十几万元用于这次教学改革的启动工作。

4. 管理保障措施。

学院设立专业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组长,系主任、教务处长担任副组长,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教师作为小组成员,共同承担专业教学改革的组织和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 2006-11-16.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 篇7

1 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水平

1.1 更新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园艺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在学完《果蔬贮藏加工》这门课程后,应该掌握目前国内外生产上应用的果蔬采后技术,特别得学习先进的采后处理技术;而园艺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包含食品深加工,因此,《果蔬贮藏加工》课程仅仅要求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即可,不应要求学生掌握果蔬的加工技术。

优化课程内容,以项目教学为主体,以教学项目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采用项目例证来说明所讲的内容,通过设定教学项目使问题简单明了,使内容通俗形象,加深学生印象。我们根据课程需要设计了北方某种水果蔬菜的腐烂变质原因、北方某种大宗水果蔬菜的贮藏保鲜要点、某种北方常见水果蔬菜的 (果蔬粉、果蔬脆片、果酒、果醋饮料、罐藏等) 加工技术等项目,教师可以从设计的项目中确定一个作为讲课的示范项目。在每个贮藏工艺课程项目讲完之后,让学生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该工艺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同时结合社会热点,从社会的需求启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不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钻研精神极其高涨,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新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等。

1.2 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贮藏主线

根据近年的企业调研及园艺技术专业的实际特点,将原来以原料贮藏加工并重的课程内容整合成以原料贮藏为主线。我们将课程通过增、删、并等手段调节内容,做到“理论课够用”,以满足并服务于技术知识应用。补充新鲜果蔬的质量与安全控制方面的内容;增加采后冷链技术的内容;减少果蔬深加工方面的内容,增加鲜切果蔬加工技术方面的内容;建立了以产品采后处理技术和贮藏工艺为主线的园艺产品贮藏加工课程体系。

1.3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园艺产品贮藏加工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实际的操作技术。但是学校实验室的条件往往无法全部满足这门课程的要求,如气调贮藏库、机械冷藏库以及果酒生产等试验操作的技术训练,而在实验室中也不能对大型的实验操作设备以及工程化流水作业进行逐一的演示。因此,在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与多媒体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可以做到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同时通过多媒体的教学也增大了课程的信息量,加快了上课的进度提高了授课的效率,更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如在葡萄酒的生产讲解中,让学生观看法国葡萄酒的整个生产过程视频,同时有针对性地讲解葡萄园的管理、葡萄的采收要求、萄萄酒的生产设备、酒窖贮藏及文化风俗,从而增加学生对葡萄酒生产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同时利用校园网络课堂,进行在线布置作业、在线交流、在线辅导等,为师生交流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2,3,4]。

2 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2.1 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都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模块。通过实践项目改革,园艺产品贮藏加工课程实验除基本技能项目外,单项实验与综合实训性实验项目都是在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后,由学生自选实验材料,通过阅读、讨论等途径明了实验过程中所蕴藏的设计思路,自主设计试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开展学做结合的实训活动。在做好验证实验的基础上,增设了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5,6]。让学生从最初的实验原料准备开始,到最终产品的感官检验、产品保藏为止,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

2.2 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改革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开放了实验室,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准备工作。此外,还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室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或者学生自由申报学校创新实践项目,通过这些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开展第二课堂,强化实践教学

结合学院“希望之星”等技能大赛,选择有能力、积极性高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这样学生通过技能大赛不但巩固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锻炼了试验技能和动手能力,而且还对自己的专业增加了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此外通过与毕业设计的结合,引导并指导学生开展自主设计的果蔬贮藏与加工试验,为开拓学生的科研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4 完善课程的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考核改变过去单一的以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40%)和期末成绩(占60-70%)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阶段测验(2-3次)和实验成绩等;期末考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试题增加了实验内容,试题类型为概念题、填空题、选择题(单选或多选)、简答题、判断说明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除填空题、选择题外其它类型题增加了任意选答题,体现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除笔试外,平时成绩中实验部分增加了口试和操作。这样从多角度考核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更客观,更全面,更有说服力[7]。

2.5 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对于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环节。利用学校集中安排的顶岗实习与工学结合的机会,安排了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相关企业的一线岗位,使得学生与实践中的岗位紧密接触,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的需要结合起来进行实践训练,为学习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无论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在教学成果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仅使学生受到严格、系统和规范的操作训练,掌握果蔬贮藏和加工的基本理论知识,更使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果蔬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更培养了学生的进取精神、研究精神以及掌握实际知识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8,9]。

参考文献

[1]夏岩石, 陈春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艺学课程改革的探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4) :100-101.

[2]刘忆冬, 童军茂.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技教育, 2011, 7:181.

[3]李书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3) :69-71.

[4]韩龙淑.当前教学模式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2) :45-47.

[5]李赤翎, 曾亮, 李彦.工科院校关于《食品工艺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f].中国教育导刊, 2008 (4) :86-87.

[6]薛娟萍, 苏杰南.论《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职业圈, 2007年第19期.

[7]王晓梅, 崔坤.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职业教育研究, 2006, 4:147.

[8]余祖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5) :15-16.

高职校软件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篇8

关键词:高职校;软件专业人才;课程改革;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40-2

1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高职校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被一系列问题所困扰:

①学生就业不理想;②学生软件开发技能不足;③教学难度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④软件编程课程难,学生学习兴趣不大;⑤学校与企业差距大,校企合作难;⑥学生职业素养低;⑦学生知识面窄。

另一方面,市场对软件专业的人才求贤若渴,总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两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困扰着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学校等各方面的领导,在教学改革强大的呼声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方面都在花大力气从各个角度去反思、探索和实践,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但效果总不能令人满意,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至今莫衷一是,有关研讨会、论文铺天盖地,虽然也取得了一些局部成果,但始终没有能在全方位取得突破。

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对学生的教学定位错了!

2 高职校软件专业学生不是专业人才

高职校软件专业的学生不是专业人才,而是普通人才,因为他们来自普通人的群体,普通群体经由高职校软件专业的培养,打造出来的软件人才只能归属于软件业的初级人才。

2.1 从生源特点看

高职校学生人群不是精英人群,高职校学生有如下典型特点:

①高职毕业生均是中考分数较低者,学习兴趣、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品质相对较低。②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小,思维简单,比较散漫,学习易受干扰。③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理论基础普遍低,数学和专业英语水平也不高。④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低,计划性差,安于现状。

高职校学生的这些特点,不符合精英人群的特征,难以被打造成有较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2.2 从教学效果看

我们过去一直把高职校软件专业的学生当作专业人才来培养,希望他们能够获得较高层的就业机会——软件开发,因此,教师们按照如何才能胜任软件开发的思路去培养他们,但实际上学生不易理解软件开发中的概念,感觉太难,虽然学得很辛苦,但难以获得成就感和自信,而老师教得累,教学效果也不佳,即便降低要求并强化训练,学生还是懵懵懂懂。

无数教学事实,让老师们都感到高职校的学生并不是老师心目中预期的教学对象。

2.3 从毕业就业看

尽管面对不良的教学效果,老师们不断地降低教学要求,但学校上下仍然坚持把高职校学生按专业人才来培养,然后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又都沦为了普通人才,回归到了它原来的位置。

本科毕业的软件专业人才也难以从事软件开发,何况高职校学生?

综上所述,精英人群可以培养出专业人才,而普通人群通常只能培养出普通人才,经高职校的软件专业培养的普通人才,只能归属于软件业的初级人才。

3 软件初级人才供不应求

3.1 从全省十二五规划的目标看

根据江苏省政府2010年7月出台的《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全省软件从业人员将从2010年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20万人,按照软件人才结构的金字塔1:4:8比例,软件初级人才将从2010年的不到2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0万人,几乎还需要增加3.5倍的人员去从事软件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和信息化服务工作,可以说,以后的几年里,软件初级人才的需求将呈现爆炸性增长,市场需求极大。

3.2 从软件人才的岗位分布看

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的分工越来越细,除了软件开发等较高层次的岗位外,围绕软件开发及服务的岗位尚有二十多种,这些岗位围绕着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工作,要求懂得编程、有编程基础或可以简单编程,属于软件初级人才。

可以说,软件开发只是个点,而软件应用是个面,围绕软件应用进行服务的是一支产业大军,各种相关岗位还会层出不穷。我们将高职校学生培养成普通技术人员,也许是一条很好的培养高职校人才的出路。

3.3 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看

随着全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各行各业无不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在这些地方,“懂软件”的技术人员将十分吃香,虽然还没有命名岗位名称,但实际需求十分旺盛。

另外,信息时代信息化产品已完全融入到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甚至每家每户都在使用电脑、使用网络、使用软件,我们将高职校软件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懂软件”的普通技术人员,具有极广的就业面和极大的适应性。

4 高职校软件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软件行业存在着大量相关软件技术与服务的岗位,各行各业也都需要懂得软件的人才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它们也可归为软件初级人才。高职校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可以定位在这一层次。

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不需要过分强调学生的编程能力,也即跳出“编程能力“这个专业目标,这时,我们的教学也就不需要钻在某个编程语言里进行强化,只要求学生会编一点,有一定的编程基础,会看懂程序,知道程序的来龙去脉就行(如果对编程有兴趣,学生会自己去钻),这样,学生是在软件开发的一个面上对软件进行认识的,他需要了解软件是怎么回事,软件编程是怎么回事,软件与数据库是怎样联系的,与服务器与网络是怎样连接的,等等,当了解了这些内容后,所有的软件系统、软件产品在我们的学生眼中就不再是个谜,并且还会编一点编程,就可以说他是懂软件的了,这种较宏观地了解软件系统,对于他将来在软件开发相关岗位上工作有莫大的裨益。

另外,我们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流程,了解软件工程,了解各种软件开发工具,了解软件的生产、销售、安装、维护和客户关系等等,这样培养的学生就有了广阔的视野,可以去从事更广泛的信息化岗位工作,学生也更能创业。

概括而言,这种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抛弃了原来培养模式的“专”,改为新模式的“博”。这种“以博代替专”为目标的教学思路,很适合高职校软件专业学生的培养,因为他们本身不是人群中的精英,难于深入编程设计成为具备高精尖技能的专业人才,而代之以广博的知识,更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也可以面向更广阔的就业市场。

5 “新思路”对教学课程的调整

依据上述新思路,需要对教学课程作一些调整:

①需要让学生了解软件行业的情况,各行各业典型的软件系统,如:金蝶、用友财务软件、医院HIS系统、电力输配电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酒店管理系统、ERP系统、CRM系统等。②需要掌握一些常用工具软件,如;加密、压缩、杀毒、视频剪辑、图片处理、刻录、转换、QQ、抓图、翻译等工具软件。③需要掌握常用工作软件,如:Office、Photoshop、Autocad、Visio等软件。④需要学习C语言、数据结构、组件式开发语言PB/Delphi,完成一个小项目。⑤需要学习数据库系统SQL Server 2005。⑥需要了解数据库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项目管理Project、软件测试工具LoadRunner、小型数据库MYSQL等。⑦需要学习动静态网页设计,如:Dreamweaver、Flash。⑧需要学习软件工程,了解软件的生命周期。⑨需要学习操作系统Windows、Unix、Linux。⑩需要学习XML、WEB程序设计语言ASP、PHP、JavaScript及其开发工具如:XMLSPY、UltraEdit、Eclipes。11需要了解软件相关岗位的工作情况。12需要培养软件行业职业素养。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学生能够掌握比较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虽然不专,但适应性广,就业上手快,样样都能干,自信心十足,以这些技能到企业应聘软件相关岗位一定会大受欢迎,性价比极高。

参 考 文 献

[1] 李新德.从企业角度看待高职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困惑[J].科技资讯,2010(11).

[2] 李新德.职校软件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思考和对策[J].信息与电脑,2010(10).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 篇9

1 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逐步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加强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 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

1.1 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 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要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 广泛吸取现有多种课程观之所长, 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以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 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 按能力需要来精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能力训练为轴心, 淡化普通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 重新整合课程。

1.2 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专业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学习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丰富, 还包括态度的改变、技能的形成、体验的深刻和认知策略的完善, 以满足学生上岗的需要。

1.3 突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 淡化理论性知识、重视应用性知识的传授, 如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 新增设园林机械、摄影等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 能够为景观设计和施工服务的课程;在增加实验、实训教学比例的同时,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1.4 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进行工作任务导向课程体系的开发

结合园林技术专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成立课程设置研讨小组, 由学科带头人任组长, 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同时与行业专家进行深度访谈, 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设置课程体系, 通过制定工作任务, 调整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 对应学生将来可能要从事的工作任务, 用尽可能接近的、整体化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来组织学习过程, 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

2 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

2.1 通过市场调研, 确立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调查市场行情和行业特征, 了解园林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通过预测行业人才需求量和人才质量要求决定专业的办学方向。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园林技术专业确立三个人才培养目标模块, 分别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生产与园林绿地养护。在重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2.2 围绕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园林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整合部分专业基础课, 如删去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园林史、园林生态学等课程, 开设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园林植物环境, 而园林史中的部分内容在园林规划设计和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等课程中会有少量的渗透, 从而使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项目开发形式设置主要专业课程。新的课程设置以工作项目为导向, 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 尽可能使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与职业岗位工作范围和工作流程相符合。

2.3 对于专业技术课压缩理论教学课时, 增加实训教学课时

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角度出发, 压缩理论教学课时, 并增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训教学课时。使实训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 同时设半年的顶岗实习,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际工作能力, 进而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

2.4 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基于现有实训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操作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已经被改进, 教学模式单一的现象, 组织校内教师与相关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与职业岗位密切联系的实训教材。

2.5 改革考试方式, 淡化理论考试, 突出实践考核

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 在进行理论考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 要求实践成绩占总成绩50%以上。通过这种改革, 更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也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思想上充分地重视起来, 从而很好地完善和巩固实践教学成果。

2.6 以课程融合为途径实施“双证”制度

要切实保证“双证”制度嵌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 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 获取学历证书, 还要获得至少一种园林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在修满学分的情况下准予毕业,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 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3.1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的根本在教师, 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通过教师来实现, 所以必须建设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本专业所有专职教师能胜任所有专业理论课教学, 4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要完成在职研究生进修学习,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 并具有景观设计师或者高级施工员、造价师、园林工程师以及项目经理等工种的至少一种资格证, 具备“双师型”素质, 能够指导专业技能实训课。

3.2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牵头, 企业专家共同参与,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每年活动1~2次, 分析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及企业用人意向, 由专家和教师共同研讨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结构与内容, 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3 设备齐全的校内实习基地及完善的管理机制

实习基地是学生的练兵场, 是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 是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载体。所以, 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条件、生产标准要求和培养学生。

实训基地行政管理以专业、系为主体, 生产过程管理以学生为主体, 这有利于校内专业实训的产学研结合, 实现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的协调统一, 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4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为保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有目标、有内容地完成, 使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得以有效实施, 必须鉴定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在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全方位、长期、稳定、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专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困难, 为企业培训员工, 为企业提供学生解决岗位需求;企业为学院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原材料, 提供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 提供生产或科研项目等。

3.5 规范教学、技能实训及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学分制管理,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必须完成规定课程和实习实训, 修满相应的学分, 并获得至少一种园林行业职业技能证书, 方可获得毕业生资格;技能实训中学生必须遵守纪律, 服从安排, 严格请假制度, 实习期间一般不请假。因特殊情况需请假者, 须写出申请, 经指导教师批准后方可请假。实训结束后, 进行实训成果展览, 督促学生完成实训作业;顶岗实习中学生需听从安排, 服从领导, 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及时提交顶岗实习总结, 合格者准发毕业证。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加快专业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根据行业特征和岗位群对园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 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组织教学, 才能够保障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雨生.高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 2005 (, 04) :132-135.

[2]顾建中, 李巧云, 史小玲, 等“.双证融通、能力为本”的高职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 08) :1635.

[3]郭正兵.高职高专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 08) :120-121.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 篇10

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IT企业培养软件开发人员。现代IT企业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软件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高职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合作意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能力等问题。

CDIO模式作为当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注重培养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工程人才。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高职工程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将有助于培养现代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真正做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1 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改革尝试

结合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参照CDIO模式所提出的“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2],设计基于CDIO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将CDIO模式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进行改革尝试。

1.1 设计集成化教学过程

CDIO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培养能力,这就需要把项目的前后关联性和专业学科的系统性结合起来。采用灵活的课程架构,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划分模块和项目,建立课程之间的关联,使多门课程共同支持专业目标,按照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来组织教学。把相关课程进行关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于解决综合的问题。

CDIO模式下所有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的特点,把项目划分为二级:

一级项目以整个专业的相关核心课程(如包括数据库技术、编程语言、软件工程等)和相关能力要求为基础,通过若干个综合性的项目,加强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掌握软件技术专业的完整知识结构。学生按照项目开发的完整规范流程来完成一个项目,亲身感受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了解软件开发的规范和标准,获得项目经验。学会在工作中与其它人合作,养成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级项目以单门课程为基础,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设立小规模实践项目,加深和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1.2 科学的设计和选取项目

项目的设计和选取是教学的关键,选择项目要符合以下要求:

1)项目要有典型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项目的设计和选取要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方法。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所涉及的内容应符合行业的最新技术和标准,应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精心选择应用广泛的、现在比较流行的热门问题的项目,最好是源于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

2)设计的项目要具有可操作性。应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技能基础等实际情况,教师指导学生选取难易程度适合的任务。避免由于任务的过于简单或复杂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项目设计要具有专业的复合性。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各门核心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课程整合。

1.3 创建CDIO工程环境

建立学生网络化的工作空间,便利合作学习和交互。工作空间包括学生学习的情景与环境,课堂情景与环境是工作空间的一部分,我们以极限编程等手法,来帮助学生改变其工作空间,进而影响学习习惯。把课堂发展为学习的互动空间。CDIO模式的第一准则就是要将对产品、流程、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过程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即在工程职业实践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工程教育的环境。在学习的过程中营造工程的氛围,使思考、工作、教学都是在其所熟知的工程研究环境中。

1.4 采用小组协作方式

CDIO模式要求通过集成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而软件项目的开发必须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让学生以小组协作、主动学习的方式开发项目,每个小组承担一个项目。教师负责指导和监督,指定项目岗位、指导学生制定软件开发计划、对项目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项目按期完成。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做组长,组织和带动本小组的同学完成任务。小组成员经过协商讨论,根据小组成员的个人技术特点进行合理分工,使得每个学生各尽所长,技术和能力互补,每个成员必须至少担任一种角色。

1.5 建立基于过程的评价方式

CDIO能力评价标准要求对学生在CDIO模式的教学中获得的成效进行评估验收[2],由于CDIO是一种产品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工程类学生要关注“课题”而并非“课程”,学业评价方法也该与时俱进[3],对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进行评价。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分阶段按项目任务、完成的进度进行评价,每一个评价阶段教师应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的劲头更足,或者分析不足的方面、制定改进的方案等

在每个项目完成后,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和每个项目小组的代表组成评审小组,组织项目答辩,公平评价学生的项目成果,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帮助学生找出不足,整理思路和总结经验。另外,通过交流,让大家互相学习,对其他同学做的项目和方法也有所了解。

2 结束语

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我们发现,基于CDIO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CDIO模式不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为重视从具体工程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能力和方法,突出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CDIO模式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标准、教学大纲及评估标准,更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因此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必将带来不同于以往教学改革的实质性成效。

基于CDIO模式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软件开发能力,提高了职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可见CDIO模式可以适用于高职学校的工科学生培养,相信CDIO模式在软件专业中的成功应用可以给其它专业提供一些思路。

摘要:CDIO模式是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该文针对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特点,探讨了基于CDIO教学理念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培养了学生工程职业素质、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CDIO,软件技术专业,高职

参考文献

[1]徐兵.试论高职教学中基于CDIO的“软技能”训练[J].教育与职业,2008(12):191-192.

[2]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

上一篇:技术研究和开发下一篇: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