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十篇

2024-05-11

初中学生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1

朗读是用响亮清晰的声音语言转换书面文字语言以声释义的活动, 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方式。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还语文课的本来面目、让课堂重新响起朗朗读书声、提高朗读教学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和教研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假如不朗读, 学生就不能熟悉文章;不朗读, 学生就不能感悟文章;不朗读, 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 十分重要。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在当今初中语文教学中, “读”与“写”的教学一直是一对突出矛盾, 在这一矛盾中, 朗读教学一直处于劣势。因为各类考试不考朗读, 朗读已被不同程度地挤出课堂。多数初中语文老师都有感受:原本在小学大声诵读、大胆表演的孩子进入初中, 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 朗读水平每况愈下。课堂上齐读还能有声, 但或表情木然, 或字字停顿、或拖腔唱读, 甚至少数学生朗读时磕磕碰碰、干干巴巴、读不成句、索然无味。早读时更难以出声。长此以往导至学生平时阅读能力下降, 考试时面对阅读试题, 不少学生束手无策, 成绩平平。

造成这种状况, 首先是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下初中阶段朗读教学被忽视, 该阅读的阅读不够, 该朗读的没有朗读。受急功近利的驱使, 上边考什么就教什么, 怎样能得高分就怎样教、怎样学, 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获取“高分”, 有人主张语文教学要多做题, 做题、做题、……还是做题, 无需阅读, 更不必要朗读。

其次, 朗读教学得不到正确指导。由于方法指导的缺失, 大部分小学生未掌握朗读技巧。进入初中, 他们接触的文体情感丰富了许多, 随着智力和年龄的增长, 学生能够理解其中的情感、领会其中的知识但不能用优美的朗读去传达这种感受。

再之, 不当的朗读让学生得不到审美的愉悦。很多时候, 呆板的、不恰当的、缺乏正确目的的、形式上的朗读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摆设、一个过渡, 老师过分强化了课文分析、对朗读表面化的指导, 使学生只是被动朗读, 没有心灵和情感的激荡, 感受不到阅读的愉悦。久而久之, 产生了对朗读的厌倦。

应试教育的恶果、地位的缺失、方法的不当, 学生缺乏应得的感受, 导致学生对阅读的乏味, 降低老师对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二、初中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 无数事例证实:青年时期, 注重朗读训练, 终生受益。“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诗, 不会吟诗也会诌”这些早已成了妇儒皆知赞美阅读的佳话。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斯把给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朗读作为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极好方法。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曾说过:“语文教学, 如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 就不算完整的语文教学”。在当今风起云诵的各级各类教学改革中, 无论是成功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生本教育课堂;无论是河南开封求实中学的“无为而治”快乐学习、山东杜郎口课堂教学改革、江苏洋思中学教学新法……等等, 无一例外地都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前提, 加强学生阅读能力为基础, 充分依托学生较高阅读水平开展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成功典型。

我们新课改语文课本所选篇目绝大多数文质兼美, 极适合学生朗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水平、陶冶学生情操大为有益。加强课堂朗读教学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 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语言之美, 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和语言的升华;通过朗读, 可以提高学生驾驭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意见的能力, 锻炼学生当众发言讲话的勇气,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朗读, 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朗读, 可以激发学生联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朗读, 可以陶冶学生美好情操, 培养高尚品德, 领悟做人的道理, 丰富学生的感情, 增强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为他们的人生创造健康而美丽的精神世界;通过朗读, 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不仅集中在课堂上, 还可以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其他学科。朗读不仅能积累语文知识, 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层次表达能力。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朗读不仅是一项教学活动, 更是一门综合艺术, 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将“朗读”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项任务, 要求我们从对学生要加强朗读训练, 要培养朗读习惯, 直至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诵读的评价”。可见, 朗读、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用非常、至关重要。

三、切实加强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

1. 精心设计朗读情境, 营造朗读的良好氛围。

让学生在直接感知和思维中, 进入有感染力的场景, 在课文语言与学生个性化语言和非语言活动的互 (下转第45页) 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 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正常播放、慢放、重复播放、讲解, 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示范, 这样, 弥补教师自身缺点或条件限制, 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 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更主动, 对动作要领, 便能直观理解, 掌握技术动作也就更快。而传统教学手段中靠挂图展示或教师自身的动作示范讲解达不到较好效果。

4. 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加快学习速度, 提高学习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 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较短, 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个难点动作时, 由于精神不集中, 学生听的就比较模糊。但如果注意加强学生的无意识记忆, 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三步上篮教学中, 为了投篮技术动作展示清楚, 教师仅靠语言和示范教学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各种手段, 组织学生观看优秀运动员工的投篮技术画面。当他们看到有节奏上步、自然优美投篮动作、漂亮地打板入网, 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愉悦感, 这种感觉使学生沉浸在一促神往的境界中, 并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增强学生对三步上篮技术学习的欲望, 进而认真学习, 掌握动作,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再如:跨栏教学, 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同步解说、慢动作示范, 更别说空中动作的变化和定格。可再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通过多媒体技术就较容易做到。用各种课件上好的跨栏动作, 让学生多次看到栏间有节奏的三步, 跨栏时的攻栏、摆动腿的摆动、积极转髋、下压、落蹬地, 以及手臂协调配合等, 更会产生一种向往, 多想自己去试试,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从而更快掌握动作。学生通过图形和动画的同步解说、移动、旋转、定格、慢速播放、可生动直观地掌握挺身

(上接第43页) 动中, 获取直觉的、综合的体验, 在这样的境界里学习语言, 运用语言, 情境能引起学生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挂图、音乐、语言描述、设情景、拟角色等方法, 创设有趣的朗读情境激发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朗读,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使其主动地学习。

2.尽量运用真情范读, 近距离指导学生朗读。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当学生听音像教材时, 会觉得方法虽好, 但距离远, 而对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 学生则会努力模仿, 因此, 老师恰当地范读, 有侧重地指导学生预习朗读和课文分析后的理解性朗读显得尤为重要。

3.借助多媒体, 促进学生朗读。

如今的初中学生对图像、音乐格外亲近。老师要充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以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 为其个性化的朗读增加色彩。朗读教学中要多运用多媒体、图片、音乐等渲染课文情境, 让学生有亲眼所见之感。为学生创设自由、愉快、恬静的朗读环境, 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中的语言美、情感美, 受启发、受感染、受教育, 提高审美的情趣与能力。

式跳远的动作要点, 加深理解, 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 迅速形成运动表象。这样就不会在课堂教学花费过多的时间, 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速度和学习效率。

总之, 多媒体教育技术与体育与健康教学相结合, 是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只是环境, 探究只是手段, 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形成良好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确定, 学习与锻炼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虽然目前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还相对较少, 但只要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研究和开发, 它的明天会更好。

初中学生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2

因此,作为基础科学教学之一的初中物理,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的培养,这也是将新课程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的体现。那么,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呢?我在此谈几点体会。

一、常见的物理器材的使用能力

常见的初中物理实验器材有刻度尺、量筒、量杯、天平、温度计、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等。掌握这些物理器材的使用方法,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它们的使用,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器材的结构、用途,以及使用规则,比如,使用某些器材时,是如何观察它?怎么读数的?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总的来说,从物理实验的时间上看,可以把实验最基本的技能分成实验前、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束后三个部分。

1. 实验前的基本技能

在实验前,学生拿到物理器材后,是不能立即动手操作振动厉害,但发出的声音一点不像用筷子敲击啤酒瓶发出的声音,两次发声明显来源于不同的发声体。

探究实验三:探究当用筷子敲击瓶子时,决定产生声音音调的因素。分析上述探究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用筷子敲击啤酒瓶时,声音产生的原因不是瓶内水振动,应该是瓶子的振动。在两个一样的啤酒瓶中分别灌装入同样高度的水和泥沙,用筷子分别敲击两个啤酒瓶,实验现象是:灌装入水的瓶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灌装入泥沙的瓶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

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和交流等科学探究环节,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在合作探究中解答学生的疑惑。

例如学生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取等量的液体,而且时间有限,液体量不宜太多。实验前,我先对毛细滴管取液体的使用方法作了详细介绍:“这个毛细滴管是用来取液体的,首先将毛细滴管较细的一端的。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观察器材的量程、分度值等内容,有的器材还需要校零。比如,各种测量器材都有一定的量程,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观察物理器材时,首先要让学生注意它的量程,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量程的测量器材,而观察最小分度值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读数。学习物理是从测量开始的,而测量的基础就是使用好刻度尺,让学生正确地使用刻度尺是培养实验技能的基础。因此,在实验技能培养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刻度尺使用技能的培养。

学会校零,是使用某些物理器材很关键的技能。比如,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等在使用前,必须校零,否则容易将数值读错,造成实验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讲,天平使用前的调节、刻度尺将清晰的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边缘等操作规律,也可以当作复杂的校零。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在使用器材前进行校零的习惯。

2.实验过程中的基本技能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正确地使用各种物理器材,是实验能力的基础。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基础,应该是懂得器材的原理。比如,天平是利用等臂杠杆的原理,而为了测量的精密,将摆动的支撑点做成了刀口。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保护天平刀口的重要性,在使用天平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刀口的保护;砝码是用来反映被测物体质量的,保护好砝码就是为了减少误差,学生会自然地理解———砝码必须用镊子镊取。

任何测量都离不开读数,能正确地读数,是重要的实验技能的之一。比如,在读数的时候,要有估计值;用量筒、量杯测液体体积时,需要根据液面的形状,读出正确的读数。如,液面是凹形的,就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电流表、电压表等读数的时候,不能错误地将量程忽视;温度计读数时,不能将零下与零上读乱,更不能将普通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进行读数。

3. 实验后的基本技能

实验后的基本技能主要是指数据的处理与实验报告的书写。

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技能不是简单地使用器材,还包括原理的掌握、浸入液体中,如果所需液体量较少,把它直接拿出来在载玻片上点一下即可,如果所需液体量较多,则先用食指将较粗一端滴管口堵住,再把毛细滴管拿出来,接触载玻片后松开食指即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往往会出现面对器材无从下手,或者忘记实验条件的情形。因此,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巡视,提醒或暗示学生实验中的不足,但必须把握分寸,对自己正确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占有者转变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合作者或共同参与者,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和服务,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

总之,物理课的实验探究要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与参与度,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有效处理课堂探索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成长。教师应让学生在实验中经历、感受、领悟科学过程,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当然,有些课题在课堂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顺利圆满地解决,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体验,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现学生能力迁移的几点尝试

仲怀波

(宝应县鲁垛中心初中,江苏宝应

摘要:在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动脑筋,策划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作者认为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抓手,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在阅读理解、观察分析、实验探究、训练解题中实现能力的迁移作了尝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能力迁移

在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寻求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抓手,我在以下四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在阅读理解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突出过程与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地指导学生在学习前的自主阅读和理解,在阅读时要做到用心、用手、用脑,使学生在阅读中会归纳、概括、比较、联想和思考;在阅读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和心到;对那些重要的难理解的概念和规律要仔细阅读,对关键性的字、词和句要认真理解,并作出标记。如学习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新物理量时,指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量速度进行比较、联想实现迁移,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推导出计算公式和单位。在学习概念规律时,要求学生认真理解每个词的含义。如质量的概念,对“物体”指什么和“物质”指什么进行比较,“物体”体积与“物质”体积有何区别。只有这样正确地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学生才能做到真正会学,在阅读理解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二、在观察分析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物理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在我们生活的实验设计与方法等多方面的能力。尤其在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开展探究型学习活动。因此,实验技能还应该包括问题的提出,对解决问题的猜想、假设,验证假设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合作交流等因素。当然,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还应该懂得实验的原理、被测量与实验结果的关系等。比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学生首先要对它进行猜想: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其次要画出实验的电路图,这便于连接电路。学生在连接电路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电键要断开,滑动变阻器处于最大阻值位置,从电池的正极(或负极)延着电流方向逐步连接,连接电流表与电压表时还应该注意量程、电流的流向,连接好电路后,还要进行必要的检查,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数据记录,最后要与同学进行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每一次实验,都离不开数据的记录,利用各种物理公式、原理处理数据、得到正确的结论是实验的关键步骤,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功。因此,收集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的技能是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体现。比如,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时,就要通过几组数据的分析,得到物质的质量与体积

环境中,随时都有可能看到或用到一些物理现象,它要求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课堂上要认真观察分析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合作实验现象产生的条件、发展的过程及结果。如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实验,学生往往只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感兴趣,而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前后的过程和所需要条件却观察分析不透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实验情景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对晶体加热时晶体的状态有无变化,晶体的状态在什么时候发生变化,在熔化过程中状态又如何?非晶体熔化又是怎样呢?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才会用心、细心观察分析。再如,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学生仿效以上获得的方法,学生能耳眼并用观察出水沸腾前后气泡大小的变化,也能听出沸腾前后响度的差异。生活处处是物理,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分析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现象或事物对能力的迁移也十分重要,有一次我们组织学生到镇敬老院慰问的路上,看见一人拉着装满货物的板车停在上桥的坡路上上不去,我就指着拉车人对学生说:“又一次学雷锋的机会到了,你们一起去帮帮吧。”等学生帮完后,我笑着问:“你们看到的事件和亲身的体验,有没有想过它的力学道理。”一句话冷静了学生助人的喜悦,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其中的力学道理。我契机指导:同学们,你们要用心对待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周围一些现象或事物的习惯。总之,教师不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外实践中,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活跃思维、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在观察、分析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三、在实验探究中实现能力的迁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规律、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概括、推理、总结出来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能力的迁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物理教师应尽的职责。在实验探究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或让学生合作探究,发现、概括、推理、总结结论,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成正比,从而得出密度的概念。假如有一个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获得物质密度的概念。

四、让学生具备减少误差的理念

初中学生适当地了解误差的产生,对误差进行分析是必要的。误差的产生常常由器材本身的缺点有关。比如,测量长度的刻度尺,一方面,它的刻度不可能绝对均匀,就算均匀,也受热涨冷缩的影响。因此,在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时候,要选择刻度均匀的那段进行测量,目的就是减小误差。当然,减小误差的方法还包括改进实验的方法。比如,减小测量长度误差的方法常是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一见到多次测量,就误认为是减小误差,其实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改进测量方法减小误差的一种具体方法,它们不是等同的关系。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时候,也进行了多次测量,但那不是减小误差,而是归纳总结杠杆平衡条件的。因此,让学生适当地了解误差的概念和误差产生的原因,对他们实验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学生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难点;访谈

1.研究背景

近日,“2017年英语不再参加统一高考”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引起多方讨论。据称,新方案里英语不叫“退出高考”,而是改成社会考试。即英语不再集中于6月7-9日统一考试,而是由社会机构组织考试。从2016年起,北京将实施新的高考方案,英语从原先的满分150分降至100分,其中听力部分占30分,阅读写作等占70分。在考试方式上,高考英语考试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在考试内容方面,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中考高考英语都增大了听力的比重,更加注重语言运用。其实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语数英之前在考核分数上被放在了相同的位置上,国家正在努力将英语从死记硬背的应试方向向真实的应用(如像听力、写作、阅读这些方面)方向引导,中高考英语占比分数的下降,并不意味着英语难度和重要性的下降,而是通过去除这门课程的应试性,给这门课注入新的活力,而转为素质性的运用。但是在我们大刀阔斧谈改革的时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又会觉得哪一部分内容向学生传达比较困难,而学生又会觉得哪一部分难以理解。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更好的推进改革,更好的实施英语学科教学。

2.研究意义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教学难点指的是英语中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的内容,有些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不具备的,有些甚至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抵触的,或是学生不易接受,理解难度大的。而学生困惑的来源大约有两个一,内容太过抽象理论化。而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容易接受,二,取决于教师对教学难点的把握,如果老师对教学难点把握准确,处理得当,学生能掌握教学难点,教学效果就好,能否正确地处理好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学难点就像学生学习中的绊脚石,给学生在学习中造成心理阴影,让他们知难而退,失去信心,从而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所以,了解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对我们整个的英语教学都意义重大。

3.研究方法

3.1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通过研究。我们将了解到初中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在平时教学和学习中分别所遇到的困难和难点。对受访者提出两个问题(1)你觉得初中英语中的哪个版块最难,(2)为什么你觉得它是最难的部分,并且难在哪里。

4.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选取了四川省经济稍落后的巴中市区一所国家级示范中学的20名教师和10名学生。

5.研究结果

根据对20名初中英语老师的访谈记录,对初中英语教学难点大致归纳如下表:

根据上表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在这20名教师眼中单词和语法是初中英语教学中最为难教的部分,阅读和口语并重,均占10%,听力最次,为1%。

根据上表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在这10名同学眼中,单词为最难部分,语法和阅读次之,分占30%,20%。而听力和口语则无人提及。

6.综合分析

根据两表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单词和语法毫无疑问成为这所初中英语教学的难点。而听力和口语所占比重甚微。我们发现得出的结果分析好像与英语改革中所偏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新课改注重听力,口语及整体英语素养,让英语从理论走向实践,加强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而这次的访谈结果却让我们看到这所中学仍以理论为中心,在实际运用方面关注较少。老师觉得单词难教,语法难教。学生也觉得单词难学,语法难学。我们从对老师的进一步采访中来探讨他们为什么觉得难教难学。

从跟老师的进一步访谈我们可以看出,这所中学在初中英语教学的难点上主要受环境的限制:地区较落后,經济不发达,学生起步晚,缺乏语言环境。这从一方面也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偏远地区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逐渐增加了对偏远地区的重视,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但是与城市的教育水平相比较,依然差距颇大,偏远地区的教学条件落后、师资配备不好、学生基础差。这一系列因素都造成了城乡学生学习差距较大。所以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老师还是学生眼中的教学难点都偏重于基础部分的单词版块和传统英语教学中,以考试为中心的语法版块。英语改革还没有明显的在这里得到体现。那么面对这种困境我们应怎样提高改善呢?

第一:配备专业的英语教师,确保学生的英语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其实在这所学校是有落实国家的素质教育制度的,但是就是因为师资不足,才会一直拖延下来。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年轻老师不愿去条件稍微艰苦的地方,而过去一些老教师可能在发音和一些最新的知识上跟不上,导致学生口语尤其是发音上有很大问题。还有到七八年级必须要开英语课的时候,英语老师不足,这样学生的英语就只能更差了。因此,首要的就是确保师资的配备。

初中学生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4

内容提要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发并训练批判性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

新课程问题意识创新精神 批判性思维 语文教学

韩愈在《师说》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和意义。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而现实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我深深感到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问题意识。笛卡儿说过:“要追求真理,我们必须把一生中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这种怀疑的精神。新课程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课程资源能否充分利用,是否需要增删?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中有关的说法是否存在漏洞?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受学生欢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某些风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切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别人的做法,是否可以依葫芦画瓢,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不能照搬照抄的,那又如何改进?„„凡此种种,教师都应事先有问题意识,进行存疑、思考,这样才会不断地去反思、回顾,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自己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激励自己学习、提高,尽快融入到新课程的改革中去。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应用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自己去尝试、去探索,施展个性才华。只有强化问题意识,重视问题教学,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主动参与,达到自主求知、主动发展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作文教学中,审题时提供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对“守株待兔”、“班门弄斧”等寓言的多种理解;也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如“知足者常乐”与“不知足者常乐”等等。

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用心

爱心

专心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2、营造合作氛围,实现思维交锋。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

3、给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让他们敢于质疑。

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各抒已见,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发言,认真听,让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思维、发现、探索。

4、传授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质疑。

在教学每篇课文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将问题记录在本上,反馈时,教师要对认真提问的或提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同学予以肯定,这样会激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训练因素,激疑、引思、点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难点,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学完课文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如果能经常质疑,他的求知欲就会加强,质疑的兴趣会更浓,就会出现自主质疑的局面。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次提出实际的问题。

如教《愚公移山》,就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常常用一个成语来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并且这个成语在格式上与“精卫填海”相似,这个成语就是——愚公移山。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凭什么说可以移走大山?愚公又是怎样移走大山的?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诸如此类的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既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很快地把学生导入到探究的情境中来。很显然,学生们为了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的找疑点,为深入理解这篇文章作了铺垫,我也及时的表扬了这些同学。

教学时,我结合学生们愚公的认识,围绕“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愚公的决心和勤劳?”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勾勾画画,写写议议,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也就水到渠成。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积极思维,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质疑,教学中挖掘教材,激疑、引思,使得文章的重难点体现的淋漓尽致。课后学生的发展性质疑、探寻,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也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之花就会慢慢绽开。

三、“问题意识”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性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应遵循教学规律,结合本学科自身的特征,实事求是,才能卓有成效。

2、隐蔽性和启迪性 问题设置不能过于简单明了,要具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性,用心

爱心

专心

要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扩展,思维能力得以发挥。

3、维护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展创造活动,它是创造力成长的动力,也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善待好奇心,保护好奇心,培养好奇心。

用心

爱心

初中学生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5

一、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1. 设计好课堂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设计好物理课堂的导入,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习物体运动快慢———速度的有关知识时,我用所有学生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作导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根据龟兔赛跑的新说故事,设计路程数值与龟兔各自的速度值,让学生通过计算说明成败的原因。学生的学习欲望立即提高了,思维也异常活跃,教学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可见,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能起到让学生产生“思”的效果。

2. 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

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全盘考虑。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设计好整堂课的所有环节与流程。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学上的重点、难点部分作周密思考,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情境。哪些部分要老师点拨,哪些部分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哪些地方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都要作精心安排,同时还要考虑到新课程教学的不可预测性,设计好处理意外情况的预案。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要预设如何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案。

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要避免教学过程过于平淡,平铺直叙是教学设计的最大忌讳。教学设计应当有高潮,有起伏。一堂物理课,能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关键要看老师的教学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能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课堂教学是有效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

课堂是学生学习场所,也是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主渠道。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课堂教学是关键,我们不能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工作重点放在课外进行,课外只能起辅助作用。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1. 创设激活学生思维的物理情景。

学生的思维常置于真实的情景中,离开了真实的情景,思维活动就会发生混乱。比如,在学习家用电器实际功率时,学生常常将其与额定功率相混淆。在教学中,我将额定功率大的灯泡与额定功率小的灯泡串联在照明电路中,学生观察到额定功率小的灯泡反而比大的亮,思维立即被激活,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理解了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2. 转换师生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处于课堂的主宰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听老师的讲解,没有对知识的思考自由空间,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按照新课程的教学精神,实现师生的角色转变。我们要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变满堂讲知识为引导学生学知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路人;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种活动中去,激励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多思考,多提有价值的问题。

3. 教给学生周密思考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表现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而且体现在学生思维的质量上。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着重要看他们的思维质量的高低。假如学生只会异想天开,不会周密思考,那么就说明他们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指导。比如,有一个额定功率为500瓦的电炉,我们怎样让它变成2000瓦,通过计算说明。有的学生说,根据电功率公式p=U2/R,说将电压提高到440伏特,就实现目的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照明电路的电压是固定的;还有些学生说,将电炉丝截去四分之三,用剩余的四分之一工作就能实现目的了。乍听上去是有道理的,学生能想到这一步,应该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但通过电流的计算会发现,剩余的四分之一的电炉丝要承受原来四倍的电流,可能要烧断,因此,截去四分之三不是理想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想到将原来的电炉丝对折使用。从这个例子看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对问题的周密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4. 渲染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物理课的时候,老师要采取各种措施与教学手段,渲染课堂学习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激情,语调要抑扬顿挫,再配合丰富的表情,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将真实的场景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无尽的遐想。比如,在学习改变内能方法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播放“长征”火箭升空的视频,学生观看壮观的火箭升空的场景后,不仅会有兴趣思考它的内能转换,而且会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到自豪,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5. 注意学生的差异。

班级里的学生各有特点,他们的思维能力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别对待。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鼓励。很多物理学困生,常常碍于面子而不敢大声发言,也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要多给予鼓励,对于他们的一时错误要多理解,尽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对于综合性较强的物理问题,要作必要的处理,设计一些带有坡度的问题,逐步引导他们向较高层次问题进行冲击。只要老师多让学困生体验成功,他们的思维同样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培养 篇6

的身心发展状况, 合理引导他们的情感趋向, 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提升学习效率, 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笔者根据教学经验, 认为情感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心尊重学生, 以爱育情

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 必须首先做到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的兴趣、志向、性格、情感等。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平等地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 平等地对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要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亲切友好的关系。师生良好的情感能使学生热爱上物理课,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知识的力量和信心;能使学生淡化物理学习之苦。总之,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倾注爱心, 向学生提供大量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信息, 教师面带微笑进入课堂;面对全体学生提问;不论学生是否答对, 要让学生体面坐下。只有这样, 才能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初中物理教学中, 倾注爱心培养情感, 固然重要, 但若处理不当则适得其反。首先,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 对他们的情感基础、情感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以使情感教育具有针对性。其次教师要处理好对学生关心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关系。关心、尊重学生不等于不严格要求学生, 也不是对学生的错误姑息, 而是要严格有度, 要求有法。在尊重、关心的前提下严格要求, 避免不必要的情感偏颇。

二、言传身教, 以行育情

教师的工作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的言行、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情感、教师的品质,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培养学生努力认真的学习精神, 教师坚强的道德意志能培养学生顽强坚毅的性格。因此,

教师用示范感化学生, 比用道德说教和恐吓去迫使学生顺从要有效得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学基本功方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夯实的知识基础, 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与学生交流时, 态度应该是合作探讨而不是讽刺、挖苦;教师自身应具有良好的情绪, 用此去熏陶感染学生, 以引起学生健康的、昂奋的情绪体验。这种良好的自身情绪包括对学生满腔热情和真心实意, 对学生的信任、鼓励、关心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情、神态、动作、语言所显示出来的真诚、向上的情感等。功夫不仅要用在课内, 更应该用在课外, 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总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竭尽全力创造和谐师生关系, 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 不仅学到知识, 还受到美好的情感的体验。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探索和讨论物理问题时, 应用鼓励的目光看着那些没有勇气回答的学生, 给他们以信心。在学生回答后, 应及时鼓励他们敢于回答的这一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 不是学生没有优点, 而是教师缺乏一双看到学生优点的眼睛, 不断的鼓励, 能让优点渐渐的扩大, 从而让学生养成终生受益的习惯。

三、严谨执教, 以实育情只有教师

以严谨执教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才能更好地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例如, 在进行“欧姆定律”的教学时, 有的学生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时, 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电阻一定时, 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不完全成正比。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电阻发热阻值会变化、电表的读数有误差等。再例如在“光的反射定律”的物理教学中, 学生容易把“光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说成“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这时教师使学生理解,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有因果关系, 叙述不能颠倒。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科学性、严谨性。

四、讲究教学艺术, 以美育情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即以美育情, 是物理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途径,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物理这个奥妙无穷的的世界中, 包含着和谐、简洁、统一和对称等美。物理教学中, 教师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联系实际, 把物理中的美展现出来, 陶冶学生的情操。事实上, 学生对物理学审美的体验就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

学生不是猩猩, 他们不喜欢毫无意义的模仿。他们在学习中是否有感情直接关乎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因此, 为了更好地实施物理新课标所建议的物理教学, 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 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 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 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通过相互情感的交流, 使学生的情感得以调动, 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化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01年版.

[2]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篇7

一、以名人为榜样, 激励学生质疑。

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有崇拜名人伟人的心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 搜集有关质疑的名言和敢于质疑的名人的事例以此来启迪鼓励学生质疑。例如, 牛顿对“苹果落地”质疑, 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对“壶水滚沸”质疑, 发明了蒸汽机。王安石对“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质疑, 写下了驳论文中的“千古绝调”读《孟尝君传》;释迦牟尼对“生、老、病、死”质疑, 创立了佛教;还有《怀疑与学问》中大学问家戴震对《大学章句》的质疑,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短论两则》中对报刊用词“基本属实”和“偃旗息鼓”的质疑。巴尔扎克说:“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这些名人们拿着“问号”这把钥匙, 打开了科学宝库的大门,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些名人的事例, 去撞击学生的心扉, 在他们的心里播下质疑的种子, 激励他们以名人的敢疑、善疑为榜样, 在求学中主动地去质疑。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于质疑。

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把提问当做自己的专利, 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思路纳入自己的轨道。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力被剥夺, 成了被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 养成了不愿动脑的懒惰习惯。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意见及情感得到尊重, 才能为学生坚持独立思考, 不迷信权威, 不迷信书本, 不迷信老师, 敢于质疑问难提供可靠的保障。

只有充分肯定, 积极鼓励, 学生才会敢于质疑。虽然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经典名篇, 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但它们毕竟是作者个人的体验和情感的反映, 而学生又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学生由于学识、经历、情感不同, 极易见仁见智,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老师意见不一致, 哪怕是幼稚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只要言之有理, 就不要否定斥责, 而是肯定其行为, 找出其中的闪光点, 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这点上,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学《花木兰》时, 有学生提出异议:“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根本不可能, 不说别的, 木兰洗脚就露馅了, 小脚怎么藏得住?”此时, 于漪老师给予提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 并在课后师生共同查阅资料, 使学生获得了满意的答案。这样, 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课堂探求气氛极浓, 又让学生学到了老师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三、提供示范, 创设情境, 让学生善于质疑。

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 老师让学生提问, 学生要么无问可提, 要么提一些字的读音和词语的解释之类, 而这些是他们用工具书完全能够解决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是因为学生不会质疑和探疑。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老师要做好疑什么、怎样疑、敢于疑的示范, 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1. 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做好质疑的示范。

标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 甚至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 通过课题这扇窗户, 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 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晁盖、吴用等人窃取生辰纲, 其”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围绕“智”这个文眼, 深入课文, 认真阅读, 圈点批注, 合作探究, 就会得出这样的答案:智用天时———利用“热”;智用地利———妙选黄泥冈;智用矛盾———杨志内部矛盾激化时;智用计谋———实施软取计划。这样文本的主要情节,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探究出来了。这样的提问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又比如, 教学《变色龙》一文, 抓住“变”这个文眼,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善变”表现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抓住“变”, 就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关键。

2. 从文章的语言入手, 做好质疑的示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设计, 让学生品味、赏析、领悟作品语言的美妙之处,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积累并习得语言, 学习名家遣词造句的方法,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素养。例如在《天上的街市》一诗的教学中, 可以这样设疑:“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诗句为什么用“朵”去修饰“流星”?学生通过思考、品味, 就会体会到“朵”的妙处, 原来作者把流星比作花朵, 是说那天空中划过的璀璨的流星就像那盛开的美丽的花朵, 用词很美。又比如在《春》一文的教学中, “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 可以这样设疑:句中的“笼”字能否换成“罩”, 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就会领悟到“笼”字写出了薄烟是轻轻地浮着, 给我们一种立体感, 并与“薄”字照应, 而“罩”给人一种厚重的压抑感。

3. 从文章的结构入手, 做好质疑的示范。

从结构入手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作者构思的妙处。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教学中, 可以这样设疑: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 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 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学中, 可以这样设疑:本文为什么不按“赶于勒—等于勒—躲于勒”这样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 而用追叙的手法, 先写“我”一家时常去码头等待于勒叔叔归来, 交代小说情节发展的原因?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安排情节结构是为小说情节设置悬念, 进而刻画人物, 突出主题。

4. 从文章的空白点入手, 做好质疑的示范。

教学时, 引导学生于空白处质疑问难, 补充空白, 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教学《喂———出来》一文时, 可以这样设疑:在小说结尾, 那奇怪叫声出现和那块小石头掉下后, 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又比如,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学中, 可以这样质疑: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 将是怎样一种情景?这样的质疑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怀疑的原则上把关

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兴趣培养 篇8

关键词:物理;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97-01

初中生正处在体力、智力迅速增长的年龄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敏捷,有上进心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表现欲,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模仿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 但其抽象思维发展不够成熟,缺乏相关的经验。而物理学科的概念性强,逻辑推理严密,抽象思维要求高,教学内容较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审美素质,并利用物理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 客观看事物的科学态度,笔者对培养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兴趣做了一些探索:

一、利用物理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数初中学生,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纸张和钢笔做惯性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平口玻璃杯和纸做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矿泉水瓶做成听话的小瓶,用木板和平面镜做潜望镜模型,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事实上,物理教师都知道,每当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每一位同学都在伸长脖子全神惯注,后面的同学甚至还会站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特别是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开展有趣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的内容有:讲物理通俗演义、设计探索性试验、小制作展览与评比、小论文的写作与评比、疑难问题辩论比赛等。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学得更活,从而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初中物理兴趣教学法通过物理故事、谜语、漫画、电教手段、名人名言、有趣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横向知识的恰当运用,使物理教学的每堂课都有“新招”、“新感觉”,增添学习的乐趣,这样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趣,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这些内容还可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能使一些枯燥的教材内容,变成有趣的知识,能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呵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乐问

强烈的好奇心能导致问题意识的产生,呵护好奇心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举措。科学家们往往始终保持着对事物的好奇和敏感,正是这种近乎童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他们作出了不同于常人的贡献。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期,一般都对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要竭力爱护这一智慧的幼苗,使其长久存在并且茁壮成长。初中物理大多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意识。例如:讲到物态变化时,让学生联系实际找出自己的困惑,学生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樟脑丸怎么变小了?夏天,冰棒周围为什么有“白烟”?雨,雪,霜,露,雾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有的作为引课的内容,有的作为课后思考和延伸的内容,对于学生加深理解课堂知识,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这些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只要肯动脑筋就会产生疑问,并想知道原因,所以学生很乐于提问。有些问题意识很强的学生,往往会偏离常人思维习惯,提出的问题稀奇古怪,对此教师要特别容忍并能支持,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千方百计地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喜欢提出问题。

四、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实验教学启发性,要求实验能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积极思维。比如讲“摩擦力”一节时,取一根两端等大的圆木棒(实验前备好),叫一位“大力士”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上各握棒的一端,然后相互争夺,结果男同学取胜。然后,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油擦一下棒的一端,把擦油的一端给男同学,再叫他们各握一端争夺,结果女同学获胜。顿时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思维和兴趣都集中到“摩擦”上来。对于一些实验器材简单,实验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尽可能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或协助教师做实验,为学生动手创造条件。如“弹力的产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由学生上台进行操作、演示。启发性与趣味性是紧密相连的,有趣味性,也就有启发性,二者有机结合,就能吸引学生,这要求我们设计实验要内容典型、立意明确、仪器简便、操作简单、现象鲜明。只有这样,才能在启发性和趣味性两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只要条件允许,能做的实验就尽量准备给学生动手做,使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但包括我在内的一部分教了好几届学生的教师,“教滑了”以后,在实验方面就懒得去动手做准备,自己总认为做实验耗费时间很多, 作用也不大,就在教室里的黑板上画一番,讲一通就了事。

对初中学生进行跳绳教学反思 篇9

“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健康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跳绳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经常使用且十分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活动之一。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教学之初,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教师先简单演示几种自编的“跳绳操”,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试一试,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分成小组,用创编“跳绳操”进行准备活动。使学生达到充分热身,为进入下一环节作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由于跳绳的种类和方法很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按照“单人——双人——多人——集体”以及“短绳——长绳”的顺序,设计各种跳绳方法。这种设计可使学生的练习由简单过渡到复杂,同时又兼顾学生的不同运动需要。而且,由于练习难度的不同递增,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

初中生对跳绳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教师在简单介绍和演示几种不同的跳绳方法后,鼓励同学们用跳绳可以做多种练习、编出更新颖、更有趣的跳绳方法。请同学们充分想象,大胆尝试。接下来将学生友伴分组,分头练习。学生练习时,可选择教师给出的练习方法,也可按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创编。教师在检查各小组练习情况的时候,针对不同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对那些在跳法上有所创新的同学,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跳法大胆向其他同学展示,以增强其自信心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培养初中学生物理自学能力的途径 篇10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 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 最活跃的成分, 是推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源动力。教师要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要始终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可采取这些做法。

(一) 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程物理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是一门趣味性和使用性很强的学科, 它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蕴藏着许多物理现象。如为什么海水会涨潮?为什么天会刮风下雨?为什么水会结冰?为什么鱼肚里有鱼鳔, 鱼鳔有何用?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联系这些现象,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物理这门学科的趣味性、科学性, 这样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节的时候, 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天气如雨、雪、雾、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合实际, 学生必然会提出疑问, 何时形成雨、雪、雾、雹等天气?它们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他们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 讲趣味故事

讲述趣味故事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开端。如讲到压力和压强时, 可以一下“张飞夸口”的故事。有一次, 诸葛亮和刘备、关羽、张飞一起喝酒, 席间, 他们谈到天下间, 何人力气最大。张飞站起来说:“这些人都不算什么, 我的力气最大!”诸葛亮微微一笑, 然后递给张飞一个鸡蛋。让他当众表演一下, 用一只手将这只鸡蛋捏碎。张飞哈哈一笑, 把鸡蛋攥在手心, 但怎么也捏不碎。诸葛亮接过鸡蛋, 用手指一捏, “咔嚓”一声, 鸡蛋碎了。从此, 张飞再也不敢夸口了。类似这样的事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给学生自主学习物理创造了条件。

(三) 做趣味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直观、生动有趣、形象真实的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 在讲到光的传播时, 可以做一个神奇的分身术的实验。在扑克牌上用针扎两个相距不超过3mm的针孔。然后把针放在扑克牌的背后约2.5cm的地方, 用单眼透过双孔观察, 你看到的不是一根针, 而是两根。若在两孔的附近再扎第三个孔, 当你透过这些孔观察时, 就能看到三根针。扎的孔越多, 看到的针越多。观察时, 适当调整扑克牌 (转动或改变扑克牌距人眼的距离) , 这种现象更清晰。学生通过这个实验会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 也是自学能力培养的首要环节。因此, 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目前初中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较低的现实, 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在阅读自学目标的选择上应该以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阅读自学兴趣为先期目标。以实现对物理原理、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作为中后期目标。相对应的是, 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起步阶段, 应当选取适合他们能力特点的通俗易懂的阅读内容内容。例如:课程中的通识性内容;教材中的“小资料”表格;知识、规律建立后, 物理知识应用部分。它们的特征是内容短、信息少、易理解, 直接呈现。这样的知识让学生去阅读和自学, 感受物理确实是有用的, 就可从低起点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 提高课前阅读自学的效率

为了提高课前阅读的效果, 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应该带着任务阅读。一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制定阅读自学目标, 让学生清楚。这样, 就能用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自学兴趣, 以目标引导阅读自学方向, 调动他们的阅读自学积极性。二是让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书面作业。作业题的来源有两个方面:每天阅读自学后写出课文摘要, 使他们更有效地认识教材重点, 有选择地完成课后练习。通过作业指导学生深入探讨, 独立思考, 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 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三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带着一下问题:这节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 说明什么问题?这一节讲了几个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总之, 在阅读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

(三)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和加深课本上的知识, 培养学习兴趣,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很好的效果。1.作好思想指导和心理指导, 让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明确阅读目标, 端正阅读态度。2.从引导阅读兴趣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竞赛, 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可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3.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开展阅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把一些好的文章篇目或好的网站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利用电脑课或课余时间, 自行上网阅读。鼓励学生订阅报纸杂志, 教师可筛选一些适合学生订阅的报刊目录推荐给学生。

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上一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下一篇:中国电子商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