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七篇

2024-05-28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 篇1

关键词:叙事研究,成长,生命性,心理需求

本文从一个教育研究者的视角, 用教育叙事的方式重新叙述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主人公Ishaan Awasthi的成长故事, 在反复观看和回味影片的基础上, 通过不同镜头深描故事细节, 并着重从“成长与成绩”、“关注与惩罚”、“规范与自由”三个角度进行教育叙事与分析, 进而揭示影片的深刻教育意蕴, 给予读者更强烈的精神震撼。

一、重叙故事中的事

与电影这一艺术领域中的“叙事”相比较, 教育“叙事研究”有其基本特征, 教育叙事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 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一是教育叙事研究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 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 是“实然”的教育实践活动, 而不是“应然”的教育规则;二是教育叙事的内容必须是与某个或几个具体教育生活中的“人”有关的故事;三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1]。按照对教育叙事研究基本特征的理解, 展开对影片《地球上的星星》的叙事研究, 研究的关键之处在于理清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及重叙有意义的教育情节, 深描镜头下的若干细节。

1.故事中的“人”

Ishaan Awasthi:一个八岁的小男孩, 其内心世界充满了别人不以为然的惊奇, 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和绘画天赋,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知欲, 但他有读写障碍的缺陷, 所以他善于用想象满足自己, 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Ram Shankar Nikumbh:寄宿学校新来的美术老师, 关爱每一个学生, 善于把握学生向往自由、想象丰富的心理特点, 大胆打破常规的教学规则, 用欢笑和乐观感染每一个学生,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由地想象和思考。

Maya Awasthi:Ishaan的母亲 , 勤劳、善良的女性 , 对孩子、家庭照顾得无微不至。

Mr. Awasthi:Ishaan的父亲, 对孩子严格要求, 望子成才的心情十分迫切, 为了孩子的学习不惜代价。

Yohan Awasthi:Ishaan的兄长 , 学习刻苦 , 门门功课拔尖 , 是家长及老师的骄傲。

2.故事情节

镜头一:校长办公室里, Mr.Awasthi和夫人Maya Awasthi满脸羞愧地坐在那里, Ishaan充满恐惧地愣在办公室书架旁边, 数学老师和英文老师愤怒且无奈地数落着Ishaan的“罪状”。

镜头二:Ishaan和邻居家孩子Ranjit发生冲突后, 气急之下踢坏了邻居家的盆栽。邻居找到家里和Mr. Awasthi理论, Ishaan躲在家门外面不敢进去 , 被Mr. Awasthi发现 , 大声呵斥到跟前, 边打边责骂。

镜头三:英文课堂上, 老师发现Ishaan在开小差, 愤怒地让他起来阅读, Ishaan读起来十分困难并告诉老师:“字母在跳舞 (The letters are dancing) ”, 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 老师觉得他故意扰乱课堂愤怒至极, 将Ishaan赶出课堂并惩罚其站在教室门口直至下课。

镜头四:Ishaan到了寄宿学校, 入学第一天, 在宿舍里, 校长严肃地对Ishaan说:“在这所寄宿学校, 我们按照唯一规则生活, 那就是纪律。我们这里制服了最难对付的学生。”

镜头五:Nikumbh的第一节美术课上, 所有孩子都玩得很开心, 唯有Ishaan闷闷不乐, 并且什么也没有画, Nikumbh并没有责备他并试图与他交谈, Ishaan沉默不语。为了进一步探索Ishaan学习问题背后的原因 , Nikumbh到Ishaan家里访问 , 由此, 找到了Ishaan学习困难的原因, 同时惊奇地发现了Ishaan在绘画方面惊人的资质。

二、成长与成绩

成长, 乃是个体生命的成长, 是生命质量的提高, 是精神生命的不断丰腴。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 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教育的追求不是成绩的增长, 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 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 促进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和谐的境界, 一句话, 教育要引导人的生命进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新天地[3]。影片中Yohan Awasthi紧跟父亲Mr. Awasthi的步伐, 因而他与父亲一样在自己的领域拿第一, 而Ishaan永远跟不上他们的节奏, 成人足够强健, 能负担得起工作、生活中的压力, 但是如Ishaan一样本该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的孩子们, 正在成长, 他们的肩膀还很稚嫩,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和梦想, 怎能担负起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 手指尚长短不一, 为什么要让孩子在竞争中成为考试的奴隶, 在学习中丧失快乐, 错过生命健康成长的时机。

三、关爱与惩罚

关爱是一种感情的集中投入, 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育, 更离不开关爱, 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是以爱育爱, 以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平等沟通为前提, 而并非自上而下地提要求, 施加压力。关爱, 必须关注每一个细节, 细节往往是问题根源所在, Maya Awasthi与Mr.Awasthi对Ishaan关爱或是表达方式不对, 或是未关注到细节, 当Nikumbh家访以后他们才半信半疑地相信自己一直关心、头疼的儿子出现学习障碍的根源在于儿子有读写障碍, 同样对儿子投入了大量的关注与爱, 为什么问题的症结是与儿子接触几次的老师发现的?老师关注Ishaan的细节表现, 从言行、表情、作业乃至老师和家长不以为然的一张画, 从作业中发现错误的规律, 诊断其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读写障碍, 更重要的是, 通过Ishaan的绘画作品, Nikumbh发现了Ishaan的艺术天赋及丰富的想象力。

当付出关爱未果时, 教师和家长可能会选择通过惩罚唤起孩子的自觉。影片中, 当Ishaan与邻居家孩子发生冲突并踢坏邻居家的盆栽时, Mr.Awasthi惩罚Ishaan, 但结果只是让Ishaan不以为然, 因为父母没有给他申辩的机会 , 惩罚只会让他觉得委屈, 而不能让他自我反省。惩罚并不是治愈伤痛的良方, 更重要的是要用关爱唤起孩子的自觉, 给予孩子所需要的, 时而一个拥抱、一个亲吻, 以示自己的关心, 鼓励孩子如果遇到困难就可以找自己作为依靠, 只有每时每刻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关爱才能帮助孩子真正成长。Nikumbh对关爱有正确的理解, 所以他能找到Ishaan学习困难的根源, 并且走进Ishaan的世界, 和他沟通, 帮助他成长。

四、自由与纪律

生命成长的终极追求在于快乐, 快乐源于自由, 自由地生活,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自由地想象。在现实学校生活中, “纪律之网”和“规范体系”密布, 孩子没有更多自由想象的时间, 没有自由表达感情的机会。在寄宿学校, 校长推崇纪律, 当Nikumbh给孩子们创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时, 遭到了其他老师的攻击与“教育”:“校长推崇纪律, 在这样的学校培养孩子去生存, 孩子必须竞争、成功、创造未来。学校的校训是‘遵守秩序, 服从纪律, 刻苦勤奋’, 这是成功的三个要素, 是完善教育的基石。”在Ishaan刚入学时就明白“在这所学校里 , 按照唯一的规则生活 , 那就是纪律 , 这里制服了最难对付的学生”。寄宿学校的纪律并没有“制服”Ishaan, 真正把他从自闭中解救出来 , 并找回自己 , 找回自信的是Nikumbh。

成长具有生命性, 关爱是孕育生命并促进生命成长的主要养分, 自由的空间是生命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成长的孩子正如小鸟, 他们向往自由, 向往广阔的蓝天。因而, 教育者和家长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时, 更多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关注成长的生命性。教育工作者施教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必须采取有针对性且利于青少年接受的方式, 而不是家长、教师居高临下靠高压方法进行“育人”[4]。

参考文献

[1]刘良华.论教育叙事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 2002 (4) .

[2]胡凡华, 刘效莉.生命成长是教育的终极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2) .

[3]秀慧.唤醒生命成长的自觉[J].江苏教育, 2005 (4) .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 篇2

【关键词】《地球上的星星》;经验学习;儿童教育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认为理想的社会只有通过理想的公民来建设,而理想的公民只有通过理想的教育来培养。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的著作《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强调教育、教学要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谈到“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一系列课程改革意在将教育世界归回成为儿童天真的世界、实践的世界、具体经验的世界。这时,经验学习成为世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亮点,突显出独特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从形式上,经验学习通过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来进行。从内容上看,经验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效果上看,经验学习实现了从传统的偏重认知目标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向注重认知、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地球上的星星》故事主人公伊夏是一个八岁小男孩,有阅读障碍的他看到数字时总觉得它们是有生命的,这种障碍导致了他学习成绩差劲甚至留级。家长和老师只是简单的认为是孩子淘气捣蛋,无奈父母把伊夏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这个噩梦一直持续到新的美术老师尼克的到来,经过努力他发现伊夏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随后对伊夏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夏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在经验学习视角下来分析本片可以看出经验学习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一、经验学习: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学习偏重他人间接经验的习得,以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其目标主要指向系统知识的习得。《地球上的星星》一片学校美术课上,美术老师指着黑板上已画好的瓶瓶罐罐样子说对着孩子们说:“我要看到一模一样的形状”,历史课上满黑板文字的东西灌输到孩子的脑子里。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变成学习的机器,扼杀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的创意。影片中第一节尼克老师的美术课上,老师要求孩子们画出一幅课堂作业,可是孩子们迟迟不动画笔似乎在等着什么。尼克老师问原因,一个学生说到:“但是我们画什么呢?黑板上什么都没有。”尼克说:“偷看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后画出你自己的想法!”在经验学习中,课程具体的实施与教学过程中,对话和理解构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我——你”的关系。在“我——你”关系中,教师不是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想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反思自己的生活,形成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这样的课程与教学中,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师生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与学生应该经行广泛的情感交流,要主动去了解学习者的情况,并待之以真诚、友好、积极地态度,力求创造出一种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老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潜移默化中以经验学习出发来学习知识,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使得学习过程更加贴近自己的生活,更容易产生兴趣,从而得到更好的结果。

二、经验学习:发现每个孩子的无限潜能

罗杰斯经验学习思想中认为:“相信人的天生潜能是积极的,只要后天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这些潜能就会自然而然的释放出来,潜能也能就因而得以实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怎么能因为某些原因而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呢?罗杰斯认为任何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它潜藏于每一个人身上,只要提供了适当的心里环境,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地球上的星星》中,影片中伊夏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但是他有极大的美术天赋,于是尼克老师从美术入手,让伊夏慢慢打开心扉。影片最后美术大赛上,伊夏重新拿起画笔画出了一幅征服所有评委老师学生的优秀作品。这次的经历打开了伊夏通往成功的道路,所有的潜力都被打开,他的成绩在上升,他不再是老师头痛的问题学生,而是一个老师谈论起来都是称赞的好学生。经验学习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在于在适合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发掘人的潜能。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维护和发挥“潜能”的良好条件,使教学达到“自我实现”的效果。教师就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潜能,要观察学生的兴趣或者天赋所在,找到突破口,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三、经验学习:以儿童为中心

杜威是现代教育派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言人,是继卢梭自然教育理论提出后,主张重视儿童、解放儿童的教育家。杜威曾经说:“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决定学习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杜威反对压制儿童自由,窒息儿童发展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出与之相对的以“儿童为中心”,明确指出学校的一切教育与教学的措施与活动的组织,都要围绕儿童组织,围绕儿童运转,让儿童自己去经历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奥妙,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主动性。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的生长,为民主主义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公民,并使他们过上最完美的生活。《地球上的星星》中伊夏在寄宿学校,提瓦尔老师在讲诗歌入门中“洞察力”一节时,让伊夏解释一首诗歌的含义,伊夏按照自己的想法解释出诗歌的意义,而老师却认为他说的不对,正确答案应该按照参考答案来回答。课后,伊夏的同桌却给他以信心并鼓励他说:“你讲的很好,其他人都是说出他们被灌入的东西。”回头看看我们的教育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吗?从小学开始的段落大意到大学的课堂论文,一切都有参考答案,我们被灌输按照可以得高分的标准来写。至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利于考试的都被丢弃在一旁。每个人对一篇文章、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一幅图画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才是充满活力的思想世界。而现实是孩子总是在老师为他精心设计的模式下学习生活,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得他们失去了自信,缺乏应有的创新开拓精神,硬生生的统一标准扼杀了多少孩子的想象力?

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们不能预见未来,但人们能够创造未来。从《地球上的星星》中可以看出教育的伟大力量,正是因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得伊夏克服阅读障碍,从一个让人头痛的学生变成一个身体心灵全面发展的孩子。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经验学习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尼克老师经验学习方法的运用,伊夏可能还是那个眼神惊恐,害怕老师,害怕学习的孩子。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的星星,只要努力抬头看,每一刻小星星都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房慧.经验学习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上冲/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阂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励志电影地球上的星星 篇3

电影剧情

ishaan awasthi (darsheel safary饰)伊夏是一个八岁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这些对于成人世界并不那么重要,他们对家庭作业、分数和次序更感兴趣。而伊夏在学校,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能承受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愈演愈烈。伊夏必须应对额外的与家庭分离的创伤。

教育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4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8岁的小男孩伊夏,他哥哥回家报成绩总是第一名,可伊夏呢,分数少得可怜。

不管他的妈妈怎样全身心地教导他,他怎样努力用功,都无法将成绩提高。学校老师对伊夏的父母说:伊夏一定是智力有问题。伊夏的父母认为是他们对孩子不够严厉,狠心把伊夏送到寄宿学校。当伊夏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他时,他却遇到了改变自己的人———新美术老师尼克。尼克注意到这个闷闷不乐的男孩,了解情况后,他精心教育伊夏,慢慢解开了伊夏的心结。最后,伊夏用一张画征服了所有人。

“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独一无二的星星。可是在浩瀚的星空中,大家只看得到最耀眼的星星,最明亮的星星,有谁会去在意那些暗淡,甚至无光的星星?”这是电影中尼克老师说的话。这句话击中了我的心。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同样,只要是星星,总会有发亮的那一天。我就曾让自己变得明亮。

记得以前弹琴,我总是把一个音符一个音符断开,导致整首曲子不流畅,有时还会因注意力不集中弹错音,忘谱。可我对此都不在意,没想过去改正。直到我的钢琴老师邀请我去参加他举办的一个演奏会。

演奏会上其他小朋友都弹得比较流利,博得了好评。可我呢,又是错音,又是忘谱,最后也只好尴尬收场。在我几乎快哭了的时候,老师走过来安慰我:“没关系,这一次失败算得了什么。是金子总会发光,是星星总会闪亮。只要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勤奋练习,总会成功的!”老师的话激励了我,我从此刻苦练习,水平逐渐提高,等待大展身手的那一天。一年后,再次登台表演。我,曾经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的小孩,这晚的表现却异常的不同,那优美的音符从我的手指中流淌出来,构成动听的音乐。那夜我是最耀眼的“星星”!

从此我懂得了: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想做到,我们就会成为天空中最闪亮的星星!

教育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2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叫伊桑的小男孩是怎样从天天闯祸变为勤奋好学的呢?

伊桑从小不爱学习,上课常常开小差,老师不停地提醒他,他当没听见似的,从来不理睬。写字写得歪七扭八,让人难以读懂,还把所有字母、数字全写反了。同学鄙视他,嘲笑他,觉得伊桑是没用的人。说他可以走了。伊桑很没面子,让哥哥写请假条,逃课了。每一次试卷都考“0”分,学校将伊桑开除,再加上天天惹麻烦,父母实在受不了他了,爸爸气得想走,但是爸爸还是把伊桑送进了一所寄宿学校,伊桑见不到爸爸妈妈,根本没心思听老师讲课,经常被老师批评,这里的同学也看不起伊桑,伊桑的同桌是尖子生,他常安慰伊桑,可是伊桑还是老样子。直到有一天,学校新来了一位幽默的美术老师,叫尼克,在第一堂课里,教室里气氛活跃,孩子们跟着他一起自由自在地跳舞,他一来上课,孩子们就欢呼雀跃。这位尼克老师彻底改变了伊桑,鼓励他,要相信自己能学好!在课上时,老师说,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尼也有这种病,可是最后既然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请大家不要歧视伊桑,伊桑因此有了信心。克老师细心地教伊桑英语、数学,伊桑勤奋好学,他不光反复阅读老师教自己的本领,还读了学校板报,拓展课外知识,也同时发展美术系列,之后,伊桑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光会与同学交往,还能读英语,做算术,同学不在鄙视伊桑,反而与他做游戏。伊桑还在一次艺术节上,获得绘画一等奖。暑假到了,伊桑依然惦记着尼克老师,回想与尼克老师的精彩生活。

这部电影还告诉我们,一个学习障碍的人,大家应该尽心尽力的帮助他,而不应该鄙视他,嘲笑他。上课时,老师控制一下脾气,像尼克老师一样,幽默、有趣。

这部电影不光感人,也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不是吗?

教育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3

寒假里,我和妈妈共同观看了一部外国电影,名叫《地球上的星星》,令我印象深刻、感动不已!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名八岁的小男孩伊桑,在他的眼里世界神秘可爱,喜欢以自己的视角沉浸在绘画的畅想和创作中,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长时间注视小水坑。但伊桑课上经常捣乱,学习落后,家长被叫到学校他都好不害臊。有一次,他竟然逃学,还谎编假条让成绩优异的哥哥尤汗来写,爸爸发现后非常生气只好把伊桑送进了寄宿学校。他刚开始很不适应几乎自闭,后来学校新来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美术老师尼库巴,他别出心裁穿着小丑的服装,吹着笛子跳着欢快的舞蹈出场了,每个学生都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欢呼互动起来。很快尼库巴老师留意到伊桑不仅不与别人交流,还从以往作业中发现伊桑有阅读障碍,于是特意进行了家访。当伊桑的父母拿出伊桑以前的画和作业时,尼库巴老师又意外地发现伊桑有着惊人的绘画天赋。最终,伊桑在尼库巴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爱下,学习成绩逐日提高。为了增强伊桑的自信,尼库巴老师精心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绘画比赛,伊桑以完美绝伦的出色画作喜获冠军,当伊桑激动地扑向尼库巴老师怀中时,我忍不住热烈盈眶!

看着影片中走向自信的伊桑,我想到许多孩子都像他一样,尽管学习成绩不优秀,但不能否认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可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地遇上尼库巴这样的好老师,他们的父母也可能不完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导致这些孩子表现越来越差,在人们眼中毫无希望。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如同魅力四射的小星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真心关爱、包容、理解,才有能力赢得竞争和挑战,使自己真正成为闪亮夺目、独一无二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秀电影,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用心观赏、深刻思考,用无私的爱点亮身边每一颗珍贵的星星!

教育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4

今天在《道德讲堂》里,从主任向我们讲解了道德讲堂的相关要求,最后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这是一部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影片,对我震撼很大。突然在一瞬间明白了一句话的真正内涵,“世界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许会因为我们的态度决定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地球上的星星》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伊桑,他有着读写障碍症,却被认为弱智,后所幸被一位美术老师发现及时帮助、鼓励,展现绘画天赋,重拾自信的故事。

伊桑在老师的眼里是淘气包,无奈之下父母才送他去寄宿学校,因此差点崩溃,从那时候起,伊桑就像变了一个人,脑子里再也没有奇思异想,在新的学校他其实是读写字母非常困难,每个字母在他看来,都会跳舞似的,因此他老被责骂:为什么不明白?为什么老走神?为什么不努力?为什么这样笨?自己为了掩饰自己在读写上的无力感,表现得那么不以为然,又是被逐出教室。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必要经历叛逆,痛苦,麻木或堕落。但是庆幸的是伊桑最后受到美术老师的莫大影响,最后重拾自信,重新找回绘画天赋。伊桑的父母也深受老师的影响,什么叫关心孩子,那不是说一说的,那是关心的话语,关心的行为,一个拥抱,一个吻,一个微笑,但在现实生活中间,大部分孩子没有伊桑这样幸运,老师会逼着学生达到所谓的教育要求,家长逼着孩子承担他们的希望。把一些功利性目标强加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延续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想。这时候,孩子的梦想被摧毁。

作为老师,如果我们无法发现孩子的潜在的力量、能力,至少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多的耐心、温暖和更多的爱;作为家长也一样,让我们给予孩子更多一点的关爱吧,我们的爱是孩子接受的第一缕阳光,会让他们一生受用。

教育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5

今天是星期六,我倒是有一些休息时间,于是,我便在电脑上观看了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看完,我感悟颇深。

《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是一个印度小男孩伊桑的故事。在三年级时,他因为不及格而留级。然而,不管他怎样努力,成绩都没有好转,令父母大伤脑筋。在一次与小伙伴的玩耍中,他一不小心将球扔出了墙外,不知情的父母便给他扣上了“调皮”的帽子,并且把他转到了一所寄宿制的学校。

可是,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糟糕了。他的成绩如此的差,老师们对他没有好脸色,还经常体罚他,他也慢慢由原来的开朗变得自卑,上课时经常发呆、走神。所幸的是,新来的美术老师尼克姆在课堂上发现了这个孩子的问题,开始关心他、开导他、辅导他……渐渐地,伊桑开始从自卑中走出来,还在由尼克姆举办的比赛中夺得了第一名。伊桑也从老师们心中的差生变成了优等生。

就如尼克姆老师所说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优点。”就比如伊桑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拉扬学习很好、中规中矩一样。而在现在,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优中优人才?于是,孩子们就被放在了“全面发展”的模型中,丢掉了自己原有的长处,反倒变成各方面成绩平平,说好不好,说坏不坏,所谓“多则不精”也。

在所罗门部落中,人们为了得到木材,并不会去砍树,而是一拥而上大声骂那棵树。过不多久,树就会受诅咒而死。

在当今社会中,家长也经常会骂自己的孩子,还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如果真的成钢了那还不错,但是,现在大多数都是将铁变为了石头,这又是何必呢?就像那颗树一样,渐渐地“枯死了”。

教师看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 篇5

周六迫不及待的看《地球上的星星》,开始的时候,看到小伊桑的表现,我在猜想,难道是爸爸妈妈没有看到这个孩子的真实想法?他是对学习没有兴趣?才导致他有这样的表现?带着好奇看着,我才恍然大悟。

剧中的父母认为这是个竟争的世界,现在的分数便为将来,我看到了爸爸的认知: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妻子负责照顾家和孩子;孩子负责好好学习,当妻子和孩子出现的状况不是他所期望的样子时,他就去指责妻子和孩子。

我看妈妈对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对小伊桑生活和学习上事情的大包大揽,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时,她感到委屈,因为她为家放弃了事业。

爸爸妈妈以大儿子尤汉学习成绩优异而骄傲,他们觉得小儿子也应该像哥哥那样,这才是正常的,他们的基因是如此的好,伊桑学习不好,就是他不肯努力的结果,这完全是他自己的问题,所以父母决定把伊桑送到寄宿学校,严加管理,这孩子缺少的是“大棒政策”,可是伊桑的状态并没有改观,反而更加糟糕了。

当伊桑在学校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时,父母也不站在他这边,没有人能够理解他,我猜想伊桑的心是困惑的,恐惧的。得知父母要将他送到寄宿学校时,他很委屈,他真诚的告诉妈妈他在努力的学习,却被父母无视。

伊桑没有办法学会,这真的不是他的错,可惜,父母并没有去听他内心真实的声音。被送去寄宿学校的伊桑绝望了,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放弃,他也放弃了自己,他与面的一切抗外着。

地球上的星星 篇6

一、伊夏父母的“寻光”与“放光”

纵观整部影片,伊夏的父母和大多父母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龙”。所以他们不停地为伊夏的生活和学习而忙碌。伊夏的母亲每天夙兴夜寐:一日三餐、伊夏的洗漱、以及其它凌乱的家务活。为了这个家,她甚至放弃了工作。所以,伊夏父亲的养家任务也十分沉重,每天闻鸡起舞。他们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忽略了伊夏的实际情况。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伊夏是一个患有先天性阅读困难的男孩。或许是因为伊夏的哥哥学习太优秀,更或许是伊夏的父母认为自己的IQ足够正常,不会生下一个像伊夏这样的孩子,所以他们想尽办法让伊夏“放光”:母亲每天亲自辅导,不停地更换学校,结果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从未经历“寻光”的过程,怎么可以让伊夏“放光”?他们对伊夏的强迫“放光”,使伊夏对学习、生活越来越没有兴趣、信心。直到遇到了他的新美术老师——尼库巴。

二、伊夏老师的“寻光”与“放光” 在正确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是一直遗憾,在正确的时候遇到正确的人是一种幸福。伊夏之前不停地更换学校,是因为在正确的学习时间遇到了错误的老师。那些老师很少深入地了解伊夏的实际情况和他的内心世界。我可以大胆猜想:伊夏在那段时间过得之郁闷,之痛苦。这也导致他乞求哥哥伪造病假条,帮助他逃课。同时也使伊夏学习生涯留下了丝丝遗憾:他在该学习的时候没有学好,该和同学接触的时候,他选择了逃避。后来,尼库巴老师终于在正确的时候出现了。他很快也发现了伊夏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他发现尹夏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尼库巴对尹夏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夏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所以,伊夏在正确的时候遇到正确的尼库巴老师,我想,他和尼库巴老师在一起的那段学习时光,一定很刻骨铭心。对于伊夏,尼库巴老师就是他的再生父母:尼库巴老师从其他角度为伊夏“寻光”,最后也成功地为伊夏“放光”。

古人云:“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我想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如此。我们应从多种角度发掘孩子的潜力,而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高分”则“高能”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养成学的习惯,当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教的方法。对于家长而言,任何情况下都应细心观察孩子成长的一言一行,帮助他们构建一些学习氛围;对学校而言,任何情况下都应正确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虽然我们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杰出物理学家,但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让他们健康地学习,成长。或许三年五载后,当我们再回首这些“小星星”时,他们已经在灯火阑珊处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我们作为以后的父母,我们作为以后的老师

针对我们是一部关于小学教育题材的电影,又是一部来自宝莱坞的影片,一部让我们汗颜的印度影片,并不出奇的题材,也无奇炫的技巧,表演亦很质朴,没有强调民族的独特性,探讨的是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然而却总能打动内心最柔软之处,让你度过愉快的两个小时,并引起你的思考。《地球上的星星》在我看来,应属于《三个白痴》的续集,虽然它拍得比后者早。两部影片中,都是由阿米尔·汗主演,在此部影片中,他更兼了影片导演。两部影片,一部讲的是大学教育,一部讲的是小学教育,故事上应该是《地球上的星星》延续了《三个白痴》的情节,主题却是一个:教育不应是单一的模式,人生的道路也应该有无数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竞争。此种思想很具现代性,同时又深植于印度传统之中。《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是一个有阅读障碍症的小孩的故事。艾沙是个九岁的孩子,聪明可爱,但也调皮捣蛋,学习是他最大的敌人,每次考试成绩垫底,正在蹲级读三年级。艾沙成为学校老师眼中的问题人物,到教室外罚站更是家常便饭。父母只好将他转至外地的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他的人生变得更悲惨,自己感觉被家庭所抛弃,而学校的教师也摧毁了他最后的自信心,逐渐走向自闭。一个不守常规的美术代课老师拯救了他。导演阿米尔·汗自己扮演的老师,与《三个白痴》里的主角一样的风格,他不赞同现有的教育制度,认为每个人都有待发挥的才能,也能拥有不一样的生活。他的教学方式很是鬼马精怪,同时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他找出了艾沙症结所在——阅读障碍症,同时也发现了他独具的天赋——异乎寻常的绘画才能。他使用的办法也很简单,让孩子恢复信心,并因材施教。艾沙终于在老师的调教之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如此简单的故事,而且也拍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观赏之时却无沉闷之感。总是有不少的细节让你会心,也有许多的桥段让你解颐,还有很多的情节让你感动。这个简单的故事拍得很饱满,既能打动人的内心,也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在表演上,演员都显得非常的自然,没有更多花哨的东西。阿米尔·汗在此片中比《三个白痴》更本色,而且控制得更好。艾沙的扮演者将角色演绎得很出彩,顽皮与悲伤,把握都很到位,两个大大的门牙,让人印象深刻。电影就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一个故事,导演的手法很平实,但就在这种平实之中却蕴含着打动人的力量。最近所看的这两部印度影片,都是现实题材,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既没有探讨政治问题,也没有标举所谓的印度特色。他们所讨论的话题,恰恰都是一些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而不是从自己漫长的历史中去挖掘题材,不是从自己独特的民族性中去猎取兴奋点。这显示出印度的电影已经从民族电影中走了出来,走向了世界电影。虽然我本人偏好民族性很强的影片,也观看了很多各国国家的电影,这些影片不乏优秀之作。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是强调民族性,越是强调独特性,只能说明你的文化处于弱势,还不配与文化强国去探讨现代问题。好莱坞无须去强调自己的民族性及独特性,它生产的电影席卷整个世界,它涉及的题材正是现代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现在的宝莱坞的印度味也越来越少,宝莱坞也越来越走向成熟。沉溺于自己古老的文化之中,在自己的每一件文化作品中都强烈地标注并展示着自己民族性的文化,只能说它缺乏文化自信,缺乏与世界先进文化交流的勇气。探讨现代话题是与世界各地共用一个平台对话,而展示民族性则只是自个与自个玩。看看现在国内的影片,除了几部粗劣的段子文化的所谓贺岁影片外,所谓的大制作都是一头钻进了历史的古董之中,拼命地将民族的那些已经用了无数次的元素重新包装展示,就可知印度影片的进步了。不过,即使是玩所谓的历史题材,不可否认的是,迄今为止,玩得最漂亮的还是意大利人贝托鲁奇,一部《末代皇帝》,不知有几部中国的历史题材影片可以超越?

我们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画纸上图的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案例一案例一案例一案例一:::: 伊桑为了逃避老师的责罚,让哥哥冒充签了病假条。事发后,爸爸妈妈去学校被校方告知,伊桑已经念了两年三年级了,一点点进步都没有。那些老师武断地判决,说伊桑应该去特殊学校。

爸爸愤怒了:你说我的儿子是弱智?

他决定把伊桑送到远方的寄宿学校。

分析分析分析分析:::: “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共同的企盼和愿望,在成人社会奋力拼搏力争上游的爸爸,几乎无法忍受伊桑为什么拼写、算术怎么教都教不会?为什么这么不听话?为什么这么淘气、这么懒?于是他决定将小孩送到寄宿学校,但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我认为,他应该树立正确的育子观:棍棒底下出孝子造就的是自卑、懦弱、自尊心受伤害;孤僻、压抑、不爱与人交往;说谎、逆反、倔强、对抗父母;攻击他人。学习好不等于一切。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应爱而不骄,孩子们有自己的权利。棍棒教育是不可取的,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往前走。而且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孩子要表扬多于批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理智、冷静,批评教育孩子时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帐,打骂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案例案例案例案例二寄宿学校里的语文老师让他解释一首诗。那首诗描写了云的变幻。

伊桑说:我们看到的,我感觉他们有时是,有时不是„„

老师呵斥他不知所云,却对一个死记硬背的答案大加赞赏。

接下来的日子里,伊桑被所有的老师惩罚、蔑视,被同学嘲笑,被家人忽视,伊桑爆发了,撕掉了作业本,扔掉了书包,在篮球场上不知疲倦地奔跑、奔跑。分析分析分析分析:::: 我觉得就伊桑回答的话来说,他已经回答出了这首诗最本质的东西了,可是古板的老师却未能发现,还苛责他,同学们嘲笑他也不制止,实在不应该。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一个教师必须具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包括政治上的,道德上的,还有对学生、对同事等的行为规范。对学生,应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循循善诱。另外,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把学科知识、学生知识、课程知识、评价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等“活化”之后,经由自身价值观做出判断、选择、重组然后形成动态知识,这是教师主动建构、积极创造的结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应该主动地去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育问题,还应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的思维方式,才能将教学导向一条正确的轨道上。案例三案例三案例三案例三:::: 新的美术老师尼库姆巴来到这个学校时,看到的是几乎陷入自闭的伊桑,连最喜欢的画画也不感兴趣了。

看着伊桑惨不忍睹的作业本,尼库姆巴陷入了沉思。

他眼中带泪地说:我好像看到了以前的自己。他想帮他。

于是他出发,几经转车,去了伊桑的家里。当看到伊桑的画时,他被震撼了。他向伊桑的家人解释,伊桑不是笨不是懒,更不是弱智,他只是有读写障碍。字母对伊桑而言是一种困难,就像印度人不认识汉字;伊桑无法理解“把课本翻到第几页第几行”这样的指令;伊桑做不到自己扣纽扣、系鞋带„„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看世界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他的淘气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分析分析分析分析:::: 看到这里,我也震撼了,一个有阅读障碍的人却要他能够识字,那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更何况在所有人都不理解和嘲笑的环境中学习,这根本就是“逆天而行”。“我那么坏吗,妈妈?”当看到伊桑在一个本子里画下了全家福,最后一页是一家四口,越往前一页小小的伊桑就远离一步,直到前面那页只剩下爸爸、妈妈和哥哥;翻着本子,小小的伊桑就慢慢的离开了画面。不被承认的孩子吗?不。尼库姆巴,作为伊桑的教师,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拯救这个孩子。在他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烁的星星。无论是在他兼职的特殊学校,还是在这所教导学生们竞争的法则、讲究纪律的寄宿学校。尼库姆巴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恢复伊桑的信心,让他走出自闭。他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读写障碍”,举了一连串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的例子来鼓励伊桑,并劝说校长不要放弃伊桑,请求让他来教导伊桑。

他非常有耐心,用玩粘土、跳台阶等各种游戏的方式来教伊桑识别字母和数字,就这样,伊桑学会了在格子里清楚地写下字母、单词甚至句子,能够自己阅读图画书。作为一名教师,尼库姆巴认知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他和伊桑之间的师生关系属于民主型的,尼库姆巴热爱、关心、尊重和信任伊桑,创造适当的条件和机会给伊桑学习和锻炼;伊桑也很配合老师的教导,很明显,这样的师生关系也让伊桑学到了知识。案例四案例四案例四案例四:::: 尼库姆巴决定举办一个现场绘画比赛,不论年龄,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只要你愿意。同学们都为此跃跃欲试,校长先生也在尼库姆巴的说服下决定参加。

比赛那天的清晨,伊桑早早就起床了。他自己扣好了衣服纽扣,自己系好了鞋带。整洁干净的伊桑在晨曦中来到湖边,他在思考。学校里几乎所有的同学和老师都参加了这次绘画比赛。伊桑画的是一片宁静的湖和一个沉思的孩子。尼库姆巴画的是他想象中的也是他渴望看见的一张脸——开怀大笑的伊桑,浓烈的色彩中即将迸放出响亮的笑声。

地球上的星星 篇7

-----------浅析《地球上的星星》

邬坤达 1232226 编导二班

在喧闹嘈杂的人群中他们显得安静而孤单,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而他们眼中的世界又是否如此喧嚣而浮躁。

这是一部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该影片获宝莱坞第53届Filmfare Awards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是印度一个著名演员阿尔米·汗的导演处女作,而片中的艺术老师就是由他出演的。

从影片的剧情上来分析,影片讲述了一个患有先天性阅读困难症的男孩伊翔,在导演扮演的艺术老师的悉心照顾和培养下,慢慢摆脱了疾病带来的各种缺陷,从而去大胆的迎接美好人生的故事。伊翔是一个八岁小男孩,单纯的他眼中的世界充满了别人所看不到的惊奇。这些对于习惯了水泥钢筋游走于人情世故的成人世界来讲,一点也不重要,他们对学生的成绩、创造的分数更感兴趣。而伊翔在学校的作为,总显得与其他人那么大相近庭。当他的父母也要放弃他,把他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的学校里,一切还是照旧,伊翔必须承受离开家庭的痛苦。直到新老师尼库巴的到来,他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所有规则,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尼库巴很快也发现了伊翔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他生活的一点也不幸福,尼库巴为伊翔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翔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

从影片的教育意义来看,这是一部赚取眼泪与掌声的电影,非常感人的剧情发人深思。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呢,又有多少像尼库巴这样的好老师呢?即便是某些初出社会的充满着憧憬的好老师,在后面也很有可能被浮躁的社会所同化,原本的那些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他们自由成长的美好的想法也都被磨灭。不仅仅只是老师,现在各行各业的初出茅庐的白领很多都带着对此职业的畅想,比如很多当官者、医生这些在如今社会敏感的职业,最终成为利益的奴隶,偏离了最初的梦想。影片的结局似乎美好,但现实真就如此吗?也许现实的与影片的对照更显得我们生活的苍凉。

上一篇:结构整体化设计下一篇:小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