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读出精彩六篇

2024-06-20

关注细节读出精彩 篇1

一、关注设计, 让均等课堂智慧化

教学活动设计得好坏, 是教学活动是否有成效的关键。机会均等课堂要求满足不同能力孩子的发展需求, 让富有特色的师幼互动在课堂教学中丰润亮彩, 让卓有成效的动态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浸润弥散。要抓住特色课堂的36字:设问双边延伸, 应答多维多向, 提问对象广泛, 操作多层多样, 表扬自主选择, 表达方式各异。关注课堂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 让均等课堂既能体现教师的智慧, 又能培养孩子的智慧。

首先, 制订活动目标时留有“弹性空间”, 要考虑到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如:在小班绘画活动《小蜗牛》中, 对于绘画水平发展快的幼儿, 我不仅要求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色, 而且还要帮小蜗牛画一些小草。对于发展比较慢的幼儿, 他们能选择颜色进行均匀涂色就可以了, 目标的制订留有“弹性空间”, 顾及幼儿之间的差异, 把每个孩子在活动中的发展放在心上, 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所预设的策略与方法才会更有针对性。其次, 材料的提供应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关注到每个孩子, 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应具有层次性。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层层递进的材料, 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 引导孩子正确选择。如排序活动中, 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材料, 如按苹果大小来排序;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两个变量的材料, 如直接按大小和红绿颜色给苹果排序。最后, 活动过程的设计要确保有效性。在设计活动过程时, 教师要有目标意识, 始终思考“儿童在活动中要获得什么”、“我应该如何设计来促成幼儿的发展和目标的达成”, 并以这两条线索去设计活动, 写明“让幼儿做什么, 怎么做, 达到什么目的”或“教师做什么, 达到什么目的”。

二、关注互动, 让均等课堂情趣化

互动是包含着智慧的激发, 经验的交流, 情感的共享,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在这样的互动中, 教师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幼儿, 而是一种哺育, 一种滋润。在一次以春天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前, 我已为孩子们准备好了美术活动“春天的色彩”一课的操作材料。但课前教室外飞进了一只蝴蝶, 虽然这只是一只极其普通的蝴蝶, 但孩子们似乎都被那只飞来飞去的蝴蝶吸引过去, 我知道在下周的进度表上有一次关于认识蝴蝶的教学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此时“喜蝶”的感情得到宣泄, 我决定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放弃“春天的色彩”一课做的那些已经就绪的工作。我让孩子们边观察蝴蝶飞舞的双翅, 边欣赏诗歌;请他们用身体的动作模仿蝴蝶飞舞, 让他们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等等。孩子们在学习中, 交流着快乐感觉……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发展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学得开心, 才会感受成功的喜悦, 才会真正树立信心。

三、关注亮点, 让均等课堂灵动化

教学活动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它不可能完全按教学预设进行, 执教老师必须要机智、灵活地把握好每一个活动细节, 善于发现、捕捉有价值的细节, 进行有效的引导。虽然活动后, 有的老师反映我的活动组织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我自己觉得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 有的细节我没有很好地把握和关注到, 如当我讲述第一段故事后提问时, 第一个回答的小朋友答非所问, 可能是他还没有听清楚故事内容, 这时我应该再将故事讲一遍, 可我没有讲, 就请其他小朋友回答了, 虽然从其他小朋友的回答中看出, 大多数小朋友听清楚了故事, 但我也应该关注个别反应比较慢的孩子。教学应该有预设。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精彩的课堂需要精彩的细节, 只有“未雨绸缪”, 才能预约到精彩。有些教学细节表面上看似信手拈来, 实质上却是教师的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 一种思想。虽然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 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 预约一些精彩。

四、关注评价, 让均等课堂人性化

活动中注重创设丰富适宜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让幼儿获得充分学习和大量的自主活动与探索的机会。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鼓励幼儿去观察、探索、思考, 而不是把幼儿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幼儿的学习活动结束之后, 教师还注意进行评价, 强化幼儿良好的学习行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幼儿进一步发展, 教师要能关注到全体幼儿, 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评价语言具体丰富, 真正起到激励幼儿的作用。如:在幼儿成功时及时地激励;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点拨与鼓励;而在幼儿专注于活动、认真思考时, 或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正在讨论时, 教师不应立即给予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可以多元化, 除了语言上的“你真棒”, 教师的评价可以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 可以亲一亲, 抱一抱, 可以遵循幼儿自己的意愿, “你想老师怎么表扬你?”可以是同伴之间互相的肯定, 也可以是艺术化的语言及物质奖励等。

关注细节读出精彩 篇2

一、设计细节,预设生成精彩。

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设计”细节,有些细节表面上看信手拈来,即兴所得,实质上却是教师的匠心独运,蓄意安排,慧心设计。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上会生成什么,但至少可以预设一些细节,生成一些精彩。这种预计来源于教师对教材、学生、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例1: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课时,板书课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教学环节:(1)大家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提出:课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与鲁迅是什么关系?(2)在引导学生回答出本文的作者是周晔,鲁迅是周晔的伯父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我们的姓都是与伯父的姓是相同的,为什么鲁迅的侄女却姓周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又回答:“鲁迅”是他写文章时用的笔名,他的原名是周树人。(3)我又引导学生质疑:鲁迅当时写文章为什么要用笔名,而不用真名呢?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鲁迅当时用笔与黑暗社会作斗争,受到反对派的残酷迫害,所以他常用笔名。这一片断的教学,我由课题着手,设计了三个教学细节,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释疑,循序渐进,使学生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后面理解重点句“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做好了铺垫,学生小手高举,小眼放光,思维的火花迸射四溢,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捕捉细节,灵活创造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正是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实效性的最佳策略。课堂上的一个个“变动”其实就是一个个教学细节。每一个细节既可以生成一次精彩,也可以毁灭一次精彩。教师不但要善于设计细节,而且还要善于捕捉细节,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眼神保护学生的独特思维;用诚挚的热情、真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用独到的冗解、聪颖的智慧发现、聆听、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这样才能留住精彩。

例2: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在学习课文结束阶段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作者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话音刚落,许多学生积极举手发言:(1)告诉我们草原的景色很美丽。(2)告诉我们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情谊很深。其中有一个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说:“告诉我们蒙古族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很强。”可能这个答案有点“偏”,班上很多学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大家都用奇怪的眼光看着他。看到这一尴尬的情景,我灵机一动,立即对那个学生竖起了大拇指:“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非常独特,把你的想法大胆地告诉大家吧。”那位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那里的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很强,所以那里的空气才那么清新,草儿才那么鲜绿。我随即又号召全班学生向这位用心体会作者感情和敢于发表独特见解的学生致以热烈的掌声,掌声给这位学生带来别样的心情,坐下之时,那喜悦神情明显带着几分得意之色,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更加高了。奇妙的细节捕捉,果思地进行引导,让此时的课堂创造出精彩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细节,想象成就精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时闪烁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上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样的细节。教师要养成关注细节的习惯,只有当这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被关注、被珍视,才能成就课堂的精彩。

例3:在教学《春笋》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如果你是小春笋,你的眼里还看到了什么呢?”学生纷纷踊跃举手。第一个学生笑眯眯地说:“我看见了老黄牛伯伯在树下悠闲地吃草,它还向我问好。”我说:“你也向牛伯伯问声好吧!”第二个学生微笑着说:“我看见一位牧童在牛背上吹笛子,柳树姑娘在笛声中翩翩起舞呢!”我说:“多开心呀,是不是特想和它们一起跳舞呢?”第三个学生愉快地说:“我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我说:“老师也闻到了花香。”……这些问答,正因为教师关注了孩童纯起的生活,关注了孩童纯真的心灵,语文教学才充满了温暖的人性之美,才滋润了一个个幼小的心灵,播撒了爱和希望的种子。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于动脑去思考,他们给出的答案也是精彩的。

四、巧用细节,错误演绎精彩。

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经常出现一些令教师始料未及的错误,而这些错误恰恰是生动真实的,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错误中有时包含某种合理成分,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教师应慧眼识真金,巧用这一资源,发挥教学机智,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教学预设,让错误演绎精彩。

例4:在教学《一夜的工作》第4节时,我指名班上的一名学生阅读,当他读到“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粮油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这句话时,不小心把“一句一句”读成“一句句”,这时有学生马上站起来指出错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思考“一句一句”与“一句句”可以换吗?然后让学生读读,想想,交流,汇报。学生在汇报时说,“一句句”表示的阅读速度比“一句一句”快,像在浏览,而事实上周总理是在审阅,他“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从这里可以看出他逐句推敲。这说明周总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如果改为“一句句”就显得周总理改稿子有些仓促、心急,不符合实际。这个教学细节,即通过“一句一句”与“一句句”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一句一句”的理解,更体验了周总理为国家、为人民忘我工作的精神。小小一个词语,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引出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推敲字词的能力,这正是教师巧用细节,让错误演绎精彩的独特之处,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让“错误”精彩起来,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提升了生成资源的教育价值。

五、把握细节,评价绽放精彩。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要对学生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肯定,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不断进步。教学评价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视野,还能激发其创造的欲望。因此,教师应该把握教学中的第一个细节,时刻珍视每一颗童心,善于发现并发展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灵活果思地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评价,

问题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磁县特殊教育学校,河北磁县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感悟规律,不断开拓学生创新空间,催生创新胚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语文课堂教学运用方法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新,可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问题教学法非常必要,它的基本模式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语文教师备课的做法。

为使教学方案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备课时要主动争求学生意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备课过程之中。多听取学生意见,不仅能使教学方案更符合学生的情况,使课程进行得流畅有效。教师应当经常倾听学生的意见,使设计的教学方案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习的预期目标顺利实现。比如,怎样通过导入艺术,使学生从自学过程转变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再自然地过渡到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解的过程。这种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变硬性摆弄学生的现象。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

三、巧思妙设,引入问题。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最主要动力。教师可巧妙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当然,问题情景的创设要孕育着新问题,问题要生动有趣,要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要扣人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导入新课,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同时也显得新课导入新颖自然。

四、启发诱导,解决问题。

启发诱导,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滔滔不绝地讲,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例5:教学《草船借箭》“神机妙算”这一部分时,学生阅读有关段落后,我让学生用波浪线划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诸葛亮神在哪儿,妙在哪儿。学生交流讨论后,指名学生汇报: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把你发现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师评价:这雾大吗?小雾!(众笑)(生第二次读)师评价:雾大吗?中雾!(众笑)(生第三次读,声情并茂)师评价:大雾!你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你读出了这是一场大雾,这是一

的今天,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死记死背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那么如何去启发诱导呢?

一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启发诱导方法和形式。概括地讲,启发诱导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等。

二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除此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对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即鸡毛蒜皮的问题不要问,它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问题设计得好,教师应吃透教材与学情。所提出的问题应在新旧知识的交接处,提到学生知识发展的临近区,提到理论的转折处,学生的疑难处、朦胧处、关键处,有助于学生感悟问题。二是提问的形式力求新鲜、新奇、幽默。不宜采用背诵式的直问。应在课堂上交替性使用正问与反问、直问与曲问、明问与暗问、实问与虚问、激问、引问和追问等形式。

五、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

六、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一是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各种反馈信息,获取各种反馈,对自己的教学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同时根据信息给予学生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二是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每节课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三是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学习上暂时出现的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比较强,教师应大力表扬,树立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场大雾啊!(生感动)让我们全班学生再来读一读。(生齐读)这个教学细节,当学生对文句的理解不深,朗读不到位,心里正着急时,我给以幽默、个性的评价,巧妙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渗透了朗读的指导。是小小的一个教学细节,让评价绽放了精彩。

关注细节 成就精彩 篇3

一、紧扣重点,成就精彩细节

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生成、突破教学重点,在我们关注教学重点时,要处理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新知之间的矛盾。重点的突破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而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在于课前教法上的思考,思考老师的引导是否在新旧知识链接的生长点上,思考是否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还在于课堂中的应变,要正确处理数学知识课前预设和课中生成的关系,准确把握知识的准线,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用心倾听,成就精彩细节

倾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发表并探索、检验自己的独特见解,会使师生都错过倾听不同意见的机会,从而失去最精彩的部分。因此,在课堂上倾听并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处理学生的不同意见的。

师:你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吗?

生1:我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你看,我是这样剪的。(学生边剪边说方法)

师:这位同学通过自己的操作发表了他的见解,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摇了摇头)

师:大家能确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只是长方形吗?

学生面面相觑,有的陷入沉思,有的同桌之间开始讨论,有的干脆操作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些学生又有了新的发现。

生2:老师,如果斜着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学生边说边把剪下来的平行四边形展示给大家看)

师:这位同学经过自己的实践又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3:我是随便剪的,所以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师:对啊。从同学们的发现中不难看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不同的形状,说明我们平时的探究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书上的方法,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思考问题。那么,圆柱的这些侧面展开图能不能把它都归纳成长方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发现、探索、顿悟,从而在头脑中构建了完整的知识模型。学生想到的,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学生思考不完整的,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倾听学生的想法,有效地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互动,在这种有效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构建“意义”的过程,还发展了学生富有创意的解题思路,碰撞出了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三、整体设计,成就精彩细节

细节与整体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两者是互相依赖又互相牵制的。正如古人所说的:“聚沙成塔,汇水为渊”,多个细节能够组成一个整体。而设计好的一些细节也应该放在学习整体中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体理念是细节的升华,而细节则是理念的具体操作。例如教学“认识三角形的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两个人字形屋架图(一个是书上的三角形屋架图,另外再补充一个高度略矮一些的)。老师简要介绍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一比哪个屋架高一些。

2.思考:你是怎么比出来的?你能从图上量出这两个屋架的具体高度吗?让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利用课件把上述两个屋架的实物图分别抽象成两个三角形,并在刚才测量的部位分别画上一条线段。让学生说一说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并进一步向学生说明像这样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改变“屋架”的形状和摆放位置,引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说一说这些“高”具有的共同特点。

5.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并引出相对应的底。

6.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测量各种不同的三角形中指定的底和高的长度。说说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7.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画出每个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说说画高时要注意些什么。

在导入时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个屋架,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屋架的高矮,引出测量三角形屋架的高,使学生自觉产生测量的需要。量出屋架的“高”以后,通过把屋架的“高”抽象成三角形的高,使学生能够自然地体会到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对概念的朴素理解。但由于这种理解仅仅停留在个别特例和具体的层面上,因此不能立即要求学生给三角形的高下一个抽象的形式定义,而是进一步改变“屋架”的形状和摆放位置,引出了三角形高的各种“变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对三角形的高有了更丰富和全面的认识,从而有效地促成了概念从个别、具体的特例向一般和抽象形式的转化。在完成“试一试”、“想想做做”以后,通过让学生说说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画高时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在反思中进一步强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正是由于在这些教学细节上作了精细设计,使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关注细节,成就精彩 篇4

——化“小动作”为教学资源

衢州市衢江区廿里初中

郑建

摘要:学生习惯性的行为往往反映出他的素养。当这些行为转化为课堂中微不足道的小小动作、小细节、小镜头时,老师若能抓住这些细节,往往能给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动作

资源

艺术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小动作是一种资源。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曾说:“现在的课堂上不是缺少资源而是缺乏发现资源的眼光啊!”教材呈现的数学知识是静态的,教师在动态化处理教材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操作。他们的“不同”之处有时仅仅表现在一些“小动作”上,就给全课教学造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就给全课教学凸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 亮点。好的“小动作”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化小动作为教学资源,艺术地进行数学教学十分必要。

一、“小动作”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的视点来理解和处理教材,这样的教学设计才会更接近“真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一些“小动作”,如同加入“味精”,容易诱发学生“食欲”般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品味式”思考或讨论。

如浙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图像》的一节练习课上,95%的学生都会 画一次函数y=5-x的图像,也明白该图像为一条直线。我趁机在黑板上编出一道题:

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0厘米,一边长是x厘米。求: ⑴求出它的另一边长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⑵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

片刻学生便得出解析式y=5-x,此时课堂上如沸腾的开水,“这题与例题图像一样!”我微笑着说:“你们真厉害能解决此题,并且发现该图像与上题图像相同。那么是否有同学不赞成此看法的呢?” 教室一片寂静后,刘凯文同学站起来说:“这题图像是一条线段。因为这里的x和y分别代表长方形的边长,而边长不能为负数。”顿时教室一片沸腾,学生们互相议论,这题在实际情景中自变 量范围发生了改变。我追问:“谁能求出变量 的范围呢?”又一次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区别出“变量不同,它图像也发生着变化。”最后师生共同解决求变量的范围。这样学生们即掌握图像的画法又学会取变量范围。

二、“小动作”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卢姆认为认为:如果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是痛苦的话,他迟早会放弃该任务的。所以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对于他喜欢的学科会积极投入学习,而对不感兴趣的学科,会出现漠然甚至厌恶。若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良好契机,施一个“小动作”,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的才能,激起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陈珂,平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主观学习不强,若注意力集中,则反应很快。一次,一堂复习课上,复习的是一次函数的图像,其中有一道选择题:

根据函数的图像,不论m取任何实数,直线y=x+2m与y=-x+4的交点不可能在()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当时,我启发学生画出已知直线y=-x+4的图像,后让学生画y=x+2m的草图,采用分类的方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①当m=0时,画草图直线l1 ②当m<0时,画草图直线l2 ③当m>0时,画草图直线l3,然后判断它们的交点各在什么象限,最后用淘汰法选项。学生有点不想听,甚至不耐烦了,我趁机说:“老师这个方法太复杂了,同学们有比老师高明的方法吗?”话音刚落,陈珂豁地站了起来,说:“我有简单方法。因为已知直线y=-x+4的图像是过一、二、四象限,所以此交点肯定不会跑到第三象限。”学生们用赞许的眼光看着她,也有同学嘀咕说这方法棒极了。我也翘起大拇指表扬她,至此,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后面连续几节课都有较出色的表现。所以说教师的一句表扬,学生们的一个赞许举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努力的学习数学,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潜能。

三、“小动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中,在解答某些题目之前,我故意装作不明白或寻求一些错误思路,而后,沿着这条路往前探究,结果“撞得头破血流”,最终发现此路不通。这时我会 及时教育学生不能泄气,应冷静之后再思考。千回百转之后终于柳暗花明,我也在学生面前尽情流露探究之后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探索规律”一节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探索图形、数字等一系列规律,遇到了下面这道题:一张长方形桌子可坐6人,按下图的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问题: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三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呢?……n张桌子呢?

待学生们读完题,稍作思考后,我对他们说:“哎,老师看出了点门道,你们看,一张桌子坐6人,两张桌子坐8人,因为有一条边重合,少坐了2人,那么三张桌子就少坐了2×2人,接下来……”还没等我的话说完,就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错了错了。”“咦,怎么会错了呢?”“老师,你看,两张桌子坐8人,应该是2条边各少了2人,是4人,所以3张桌子就少坐了4×2人……”“哦,到底是老师对了,还是你的观点正确呢?”“是老师错了。”学生们大声地回答着,我眨了眨眼睛,学生们明白了我的用意,也理解了老师的用心,都会心的笑了。“那谁能说说n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呢?”“老师,我知道我知道……”。“唉,老师,我还知道另外一种方法,同样多的桌子横着拼在一起,坐的人会更多……”,在我的示意下,那位学生走上了讲台,并且讲的头头是道。

教师的一个“举动”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从中探究出问题,探究出了门道,探究出了学数学的乐趣,探究出学习的创造力。若这堂课教师漠视这一发现,将会抹杀一个人的思维力、创造力。

四、“小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学生都渴望自己能进步,都想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得到老师的信赖和重视。也有些学生眼高手低,遇到困难时,没有勇气去克服,没有恒心和毅力去坚 持不懈,最后选择听天由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知难而退。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责任感、竞争意识,缺乏意志力。对待这样的学生,“小动作”能起到共鸣,效果好。

如:在讲到“角平分线”一节课时,我拿着几个准备好的角状模型教具问:“能试着告诉老师,你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做出角的平分线吗?”不一会儿,学生们先后举起了手,在许多高高举起的手臂后面,我发现了一只彷徨不定的手,同时我也触到了那透着渴望但又满含羞涩的目光。“周振天,请说说你的想法。”教室里一下子哄堂大笑起来,“他,他能会才怪呢……”那位男生的脸“腾”的一下变得通红,想说又不敢说。“怎么,不相信人家?”我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那个男孩,“我就不信,咱还不能证明给大家看,来,大胆的说。”男孩红着脸走上讲台,拿着一张纸教具,对折了一下,羞涩地说:“这条痕就是平分线。”尽管他的语言还不是那么规范,但说完他却自信的长“吁”了一口气。我没说什么,朝着全班学生挤了一下眼睛,并翘起了大拇指。全班学生在顿悟之后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以后的课堂上,那位被同学们嘴中称之为“笨鸟”的小男孩在数学学习中显出的热情别提有多高了。经过一番努力,很多和他一样的学生也都找回了往日的自信,重新燃起了学好数学的热情。

由此可见,对于一些平时不太起眼的学生,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少一些歧视;多一些表扬,少一些责骂。这对学生克服懒惰,激发他们的斗志很有作用。

五、“小动作”能增强学生的记忆

记忆对数学学习是必要的,要把学生的暂时记忆转化为持久记忆,需要不断的加强刺激,但是进行机械单调且长时间的诵记,只会是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视学习为一种负担。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小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布贝尔说:“教师不可以忘记,对于种种冲突,只要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那么,冲突也会具有教育价值。”幽默就能创造这种“健康气氛”,让学生在笑声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并能记忆深刻。

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法时,有学生探究讨论后归纳法则的环节,我让方月梅同 学进行了归纳,她讲的很完整,教师就趁机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方月梅乘法法则。课堂上顿时笑声一片,学生也在欢笑中记住了法则。

让学生在“小吃”活动和“尝鲜”活动中乐于“穿着老鞋走短路”、“ 穿着新鞋走老路”,产生“1+1>2”的叠加效果,达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的目的。

小动作有着大学问,我们教师不应该小视它,轻视它,而应该大力研究它,发扬它。就如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数学的心理规律。”只有这样,“小动作”才能用得巧,用得妙,用得美;才能艺术化地进行课堂课堂教学;才能成为一种教学资源,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必要的数学。

参考文献:

⒈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注细节读出精彩 篇5

课前研读

《认识周长》是新教材中一例典型的简化内容, 它没有像老教材那样将周长的认识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联系在一起学习。教材安排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认识周长, 并安排了描一描、画一画、围一围、量一量等活动, 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观察、体验感受“周长”的含义。了解了教材的特点后, 我又着重展开对教材的分析, 以便掌握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地位。

《认识周长》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 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这里的周长概念既包含规则图形的周长, 也包含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列入学生的认知范围,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这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周长”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一次教学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 小朋友们, 喜欢各种漂亮的树叶吗?老师现在就带领大家去欣赏树叶好吗?

2. 这些树叶漂亮吗?想不想动手描一描树叶的形状?

3. 谁来说一下, 你是怎么描的?从哪里开始描的, 又到哪里结束?

二、观察操作, 认识周长

1. 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儿童游泳池去看看。 (课件出示游泳池图片)

2. 谁愿意上来指出池口的边线?它是从哪里到哪里?刚才这位同学指出池口黑色边线的长也就是池口的什么? (周长) ……

思考:走进新课程, “新数学”对教师活用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表面看起来内容简单, 但弹性很大, 经常出现讲得简单而考得灵活的现象, 作为教师就必须想办法让教材厚起来、活起来, 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切感, 并提高其运用能力。从第一次的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仅仅靠教材中举的一两个例子并不能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 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才是认识周长的前提。因此, 我决定对教材文本进行二次开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圆形的笑脸、长方形的国旗图片、三角形和不规则的树叶。

第二次教学

一、认识边线

1.今天老师第一次来给小朋友上课, 我带了一些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大家。 (出示四幅图片:国旗、三角形、圆形笑脸、树叶) 可老师还没来得及把这些图片剪下来, 你自己能剪下来吗?

(学生动手操作, 感知图形一周的边线)

2.谁来跟大家说说, 你剪的是什么?你是沿着什么剪的?

3. 老师这儿有两个图片 (一大一小两个圆形) , 如果让你沿着它一周的边线剪下来, 你觉得剪哪个的速度会快一些?为什么? (边线有长有短)

这两幅图 (地图、篮球场) 要比谁剪的速度快, 你更愿意剪哪张?为什么? (边线有曲有直)

二、认识周长

1.小朋友已经认识了边线, 你能找到游泳池池口一周的边线长吗?树叶一周的边线长呢?

2.刚才小朋友指出的它们一周边线的长, 我们称它为周长。

思考:“边线”一词在三年级学生中有一定的认知经验, 但不是特别清晰。在认识边线中,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又分了两个层次, 一是沿着图片的边线剪下来, 二是感知边线的长短、曲直来进一步认识物体的边线。通过这两个层次, 学生对于边线的认识实现了从具体向抽象的有效过渡, 这对学生准确建立周长的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认识边线后, 我再提供实例, 让学生指一指儿童游泳池池口和树叶的边线, 总结出这些边线就是这些物体的周长。但我感觉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仍处于表面的、浅显的状态, 不够深入。怎样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 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呢?

通过教学, 我还发现课堂一开始呈现的四幅图片中, 长方形的国旗和三角形同属直线图形, 显得重复。长方形的国旗图片因考虑到学生要进行测量, 调整了长度, 却又发现长宽比例不对, 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 但也不能误导学生呀!因此决定, 把长方形国旗图片和三角形进行替换。那换什么呢?一下子没了头绪。好在有网络, 给了我们似乎是无穷无尽的资源。通过不断地甄选和比较, 我选定了一张长方形书签和五角星图片作为素材。选五角星图片是因为五角星的十条边长度相等, 在计算周长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便计算,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由此发现圆形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 慎重考虑后, 我又把笑脸图片改为圆形钟面。事实证明, 这几幅图的选择是整节课教学中的亮点, 特别是钟面, 学生想出了很多测量方法, 如:用线围一围, 拉直后再用直尺量;圆形钟面对折, 量出周长一半的长度再乘2;用线量出钟面上一大格的长度, 再乘12;在直尺上滚一圈等等, 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 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注文本细节 打造精彩课堂 篇6

一、捕捉文本细节

教材文本往往因为几处具体形象的细节描写,使得作品独有韵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发现的眼睛去研究、去发掘,找出文本中的细节部分进行揣摩、朗读、感悟、欣赏,以优化阅读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穷人》一课时,教师如果仅仅把教学重点放在桑娜抱回孩子这件事,而对于文本中的一些细节部分,如桑娜的家庭情况、桑娜抱回孩子的前后心情等,没有留意去捕捉、发掘,学生无法真正体会文章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目,以及桑娜做这件事时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批注式阅读的形式,从文本中找出能够打动自己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注理由。如此一来,学生就能从“地扫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桑娜很勤劳,从“丈夫不顾惜身体……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细节描写中看出桑娜家里很穷,常常食不果腹,并从中深刻体会桑娜一家人的高尚品质,发人深思、令人动容。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挖掘细节,让学生从一系列细节铺垫中对桑娜的情感认识形成深刻的印象,还原了文字形象,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研读文本细节

法国著名诗人雨果说:“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关键词句的意思,更要启发学生读懂重点词句的深刻内涵,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争吵》一课讲述两个好朋友之间因为一个练习本而争吵,故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彼此谅解、互相宽容。这篇课文的特点是语言、动作描写十分准确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两名小学生活泼、可爱的特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对这些细节的研读,重点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进行体会、理解。教师提问:同学们认真读一下“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这句话,体会“我”是什么心理?有的学生说“小心眼”,有的学生说“故意的”,学生们理解得很准确。教师又让学生读“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句话,并提问:为什么“瞟我”,不是“盯我”,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学生说:“因为克莱谛非常不希望和我发生争吵。”有的学生说:“克莱谛因为和我争吵而难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细节仔细研读走进人物内心,获得更加真实的、丰富的体验感受,教学效果显著,从而使学生在品味、研读文中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三、模仿文本细节

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让学生学会运用切换的方法,即品味、揣摩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等细节之处,通过对词句进行增、换、变等驻足、欣赏、体会细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爬山》一课时,课文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闭着双眼,我仿佛听到了微风吹拂声、鸟鸣蛙叫声和清脆的蝉声……”乍一看,這段话似乎与文本的思想主旨没关系,我们只要仔细品味就可以发现,在父亲的鼓励与启发下,“我”的心灵得到了洗涤与净化,以至于平常熟视无睹的微风、鸟鸣、蝉叫声等都显得从来没有如此亲切。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描写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教师让学生模仿这段话进行课堂练笔,有的学生写道:“在一个炎热的夏季夜晚,我热得无心学习,无意间听到妈妈小声地对爸爸说:‘你这样早出晚归的,孩子下学期的学费终于攒够了,我们也可以喘口气了。我顿时觉得心静下来了,天气似乎没那么热了,我好像看到了父亲滴落的汗水、母亲粗糙的双手,好像听到了父母心里想说的话。”学生的模仿非常精彩,通过文本细节模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精选的细节由小见大,善于紧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细致揣摩,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创造出了精彩的语句,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用心发现文本教材的精彩细节,在课堂中引领学生抓住文本细节,用心揣摩细节所体现的情感之真、言语之美,才能读出语言的韵味,读懂语言的深刻内涵,让课堂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上一篇:中西方绘画下一篇:职业体育与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