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环境十篇

2024-05-21

网络学习环境 篇1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学习作为其中的热点之一,备受关注并在我国中小学逐渐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1-2]。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已经完善,但目前多数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还多处于“探索阶段”。而影响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原因:一是教师和学生缺乏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方法指导以及案例参考,不了解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教师和学生缺少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必备素材,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和实施往往大大超过指定课时;三是教师和学生缺少支撑研究性学习的网络环境,不能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全面支撑[3-5]。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以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学习阶段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改进在日常研究性学习中不能很好完成的模块,如资源不够充足,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沟通不够等,结合具体案例,搭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本项目定位于为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指导以及对研究性学习全过程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撑。

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除了具备非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之外,还具备自己本身的特点[6-9]。

(1)自主性

网络环境中的交互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是否发生、如何进行完全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要而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学生自主控制交互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2)平等性

网络中的人是平等的,大家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学生可以轻松交流,道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个性潜力得到充分地激发。

(3)资源共享性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应用,使全球的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校“校校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学生在校内就可以随时获得新数据,吸取新知识,满足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零时空交流

基于网络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向伙伴求助,向教师、在线专家请教,进行知识的探讨、辨析及总结,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5)过程性

基于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教师对研究过程的监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步骤和研究过程。学习中采用教师博客作为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博客作为小组研究数据存储、日志记录、信息发布和成果展示的窗口,都具有很强的过程性。无论进行讨论还是发送邮件进行求教,教师都可以根据信息发布的时间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判断。

二、平台总体设计

通过对部分省市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多数学校一般都以纸质文档存档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依托网络开展的非常少。而所找到的研究性学习网站80%集中于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的建设。这类网站或者是面向学科某个知识点的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面向学科(或者是面向学科某些知识点)的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面向专题的跨学科的学习网站,他们大多只提供了资源搜索观摩及研讨的功能,并没有在网络上实现研究性学习训练、管理及评价的功能。针对这些存在于研究性学习中的缺点,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整理,整合到研究性学习平台中,使研究性平台的设计和使用都能够更好的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

1系统需求分析

对于老师来说,在研究性学习平台中,教师起到一个带动、启发和监督学生的作用。教师首先要确定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发起专题意向,通过审核后发布专题,审核参与学生资格。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指导学生开题并完成研究计划,同时指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推荐出优秀的学习小组及个人,将成果进行展示。

对于学生来说,整个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搭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首要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研究的课题,然后和其他学生共同建立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和阶段性的成果展与交流。经过几个阶段的分解学习,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并将进行展示,与老师和其他组进行交流探讨并对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其他组员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推荐出优秀的小组及个人,进行成果展示。

对于管理员来说,主要起到的是监督教师、学生和管理课题的工作。管理员首先要审核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可行性,对于重点专题形成教师指导小组,制定出评价和管理的方案,监督教师学生的学习研究情况,同时监督教师的指导情况,审核并推荐优秀的教师、小组及个人、成果、专题案例,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学习资源。

2功能设计

中学研究性学习平台主要分为学生模块、教师模块、管理员模块和访客四大模块,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图1平台整体功能流程图

三、主要模块设计

1访客空间结构设计

访客可以通过注册登录界面,以教师或者学生的身份注册平台,经过用户验证,登录到平台中。在平台的理论与思考模块中,访客可以对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一些官方文件解读,也可以查看领域专家对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及方法的视频、文献、报告等指导。在各地动态模块中,访客可以学习国外研究性学习的教法、学法研究、学案系列介绍,察看研究性学习富有成绩的学校以及他们的经验和案例,认识在研究性学习中做得优秀的学生个人或团队,以及他们的经验、案例、作品等。在信息资源模块中,访客可以查阅

研究性学习具有代表性的选题、计划、成果、专题及相关资源,如书本知识的延伸、扩展探究的报告形式的文章或相关网址、网站链接等,也可登录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在学习工具模块中,主要为访客提供网站链接、网络通讯工具、周记、读书笔记、日历、字典、词典、计算器、制图工具、绘图工具、网页开发工具、虚拟实验室等工具。研究专题模块为访客提供高级检索、关键字检索等检索方式,也可按照学段、学科等方式进行浏览,访客还可以在这里看到最新通过审核的专题信息和优质的专题展示。在成果展示模块中,访客可以检索或浏览优秀的成果信息。交流讨论模块为访客提供论坛、在线讨论、电子邮件、留言板等多种讨论方式,这里也是师生与相关专家交互学习界面,便于学习者参加各种类型的协商、讨论活动,使他们既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又能共享他人的意见,并可形成一群教师辅导一群学生、合力解决问题的局面,以突破单个教师辅导领域上的广度和深度的局限。

访客空间的结构设计图如图2所示。

2教师空间结构设计

教师除了能看到访客看到的所有功能外,还增加一些新的功能模块。个人信息模块,为教师提供个人用户名、密码、邮箱等信息的维护和找回功能。申请专题模块教师可申请加入已有专题。专题组管理模块,教师可申请一个校级甚至更高级别的专题,可供其他老师选择。对于所有专题模块,教师可以对已完成专题和正在进行的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建立专题模块,为教师提供对专题进行描述和情景创设的编辑器、专题相关的学习工具、学习素材、信息资源等。在学生专题管理模块中,教师可以审核学生选题情况、分组情况并对其进行点拨和评价。同时教师在向上推荐模块中,可以将优秀成果、学生个人、小组推荐给学校。教师空间结构设计图如图3所示。

3学生空间结构设计

学生除了能看到访客空间所有功能外,还添加如下功能。个人信息模块,为学生提供个人用户名、密码、邮箱等信息维护和找回功能。所有专题模块,为学生提供对已完成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同时包括自己所有信息相关提交资料及成果,提供对正在开展专题的相关信息查阅,包括自己所有相关提交资料及成果。另外,还将表明当前进行的状态,和应该进行的操作,例如应该提交最终成果。专题任务模块,为学生提供教师发布的课题信息和选题范围,可以选择新课题或加入已有课题并提交选题申请。学生可以浏览所有学伴的信息,圈定小组成员,并确定每个成员的任务分工和职责,显示完成情况。根据教师提供的模板制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研究进展、成果形式等一系列研究计划,并提交研究计划及开题报告等待教师审核。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信息资源等,学生可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资料检索、文献资料收藏、下载管理、在线阅读等功能。资料分析功能为学生提供资料统计分析,并据此形成统计图、表等形式的功能。成果制作及提交功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成果制作工具,提交报告以看到一个整体的结果、可以文字图片混排、以维基的方式进行提交。成果展示模块,为学生提供浏览看各个小组的选题信息,包括课题题目,所属学校、指导教师,小组成员等基本信息;提供浏览查看研究方案设计过程的资料,包括课题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研究进展、成果形式等资料;提供浏览查看收集信息和研究过程资料,包括活动进程、读书笔记、中期汇报、收集的参考资料等。最终成果展示方便学生展示研究课题成果,提供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PPT等多种格式的上传,支持各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并可查看教师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学生空间结构设计图如图4所示。

4管理员空间结构设计

管理员空间增加用户管理模块,管理该系统所设计的教师相关信息,并可对教师进行评价,管理该系统所设计的学生相关信息、管理员相关信息。同时增加对理论思考模块、各地动态模块、信息资料模块、学习工具模块、研究专题模块、成果展示模块、交流讨论模块等多项模块的管理工作,保证内容的准确性。管理员空间结构图如图5所示。

四、部署方案

采用完全集中式部署,硬件投资成本高,带宽占用大;如果部署应用瘫痪,将会导致全网无法正常运转;当网络条件不畅时,工作也将无法完成。采用分布式部署则会增加维护和升级的成本并会产生信息孤岛,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导致各地硬件资源利用率低下。

因此采用混合部署形势,各级分别部署,需要传递的数据采用半自动方式获取。

摘要: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调研和对实际开展情况的深入分析,提炼出现阶段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着重解决此类问题为出发点,提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支撑环境的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现状支撑环境的总体设计,教师和学生及访客、管理员四大模块的设计,将支撑环境科学合理的搭建起来,切实的解决了研究性学习中因为资源不足、师生交互性不强等所引发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受到制约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55-57.

[2]吴品杉.“研究性学习”的探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1.

[3]陈东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2.

[4]李海北.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2.

[5]张丽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调查及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6]赤丽娟.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1.

[7]丁杰,杜娟.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J].电大理工,2007,1:61-65.

[8]师雅巍.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研究性学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网络学习环境 篇2

一、当前网络课程学习的现状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我国国内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都展开了网络课程教学或学习, 但由于网络教学与学习刚刚起步, 所以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育观念上网络远程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搬家、教案搬家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机会较少, 并未发挥网络的优势。二是教学与学习系统缺乏智能性, 在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中, 对于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因内容施教。三是资源的共享性未体现。资源共享是网络教学的优势, 而在现实中, 各个学校各自独立, 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在网络课程的调查中, 笔者发现各种网络教学——学习平台林立, 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校、即便是同一学校内部不同学科课程间, 使用不同的教学平台的现象非常普遍, 而且教学平台往往与学科内容相互绑定, 缺乏相对独立性。这不仅在平台的开发制作和更新维护中造成大量的人力与财力的浪费。单是对教师掌握使用教学, 学生学习, 就会造成很大的不便。另外当代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 利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而现有的教学平台多是为支持教师教学而设计, 面向学生学习的平台很少。所以制定网络课程平台的标准, 开发与具体的课程相对独立、有一定的兼容性的面向学生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支撑环境) , 应是网络课程开发制作的一个重点。

二、网络学习支撑平台的构成

(一) 管理系统。

主要是执行教务管理和教学管理, 含注册登记、权限设置、公告、咨询等功能。教务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情况、选修的课程等具体情况进行了解, 如:鉴定学生身份、联系方式等信息, 了解学生情况。同时, 也可以把相应的管理信息、教学要求 (如建立学习小组、学习社区) 等信息通知给学生, 即做好学生的管理、沟通工作, 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方便学生学习服务。

(二) 学习工具模块。

网上学习支持平台要向学生提供一系列辅助学习工具, 以支持学生在网上的学习和探索。如笔记本功能, 可以使学生方便地存储所需要的网上信息, 或记录下创作的灵感。学生利用书签可以标记所感兴趣的内容, 以后再看。学生学习记录可以记录下学生学过的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 对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作出调整。也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 还有网上搜索工具、学生主页制作工具、学生作品展示工具等等, 总之学习工具模块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的工具系统, 是面向学生学习的支撑平台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 智能型远程协作学习平台模块。

远程教学——学习环境中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时间与空间上是分离的, 学生往往处于个体、独立的学习环境中。以前的远程学习往往因为不能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时的交互而影响学习效果。网络教学较其它形式教育媒体环境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以其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方式方便地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与协作。同学之间可以通过E-mail 、BBS进行非实时讨论, 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技术进行在线讨论, 相互交流意见, 求助解疑。这些交互技术实现起来并不是非常困难, 在一般的网络教学平台中都有。但在讨论学习过程中, 最容易出现争论激烈, 脱离主题的现象。当然集体讨论可以通过邀请教师在线对讨论的内容、问题进行调控, 指导和帮助, 解疑。但多数情况下, 教师处于离线状态, 优秀的学习平台除了方便的交流工具外, 更应该有智能性的代理 (Agent) 系统进行监控,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帮助。新加坡肯特岗数码研究院现正在研究的思维工具就是一个智能性的学习帮助代理系统, 除了能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问外, 最主要的功能是对学生在讨论与学习过程中进行监控、指导。

(四) 网上答疑模块。

在当今众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中, 可行答疑系统中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学生提交问题后, 系统转发给教师, 一定时间后, 教师将答案再提交给系统;另一类是自动答疑系统, 在某些学科范围内, 学生提交问题, 系统首先进行关键词切分, 再进行Web数据挖掘, 找到知识库中类似问题的答案提交给学生, 如果知识库中不存在类似问题, 将问题转发给教师, 再由教师将答案提交给系统, 同时将该题目以及解答纳入到知识库中, 但别的同学在问到相似问题时, 可以直接给出解答。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常常反映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 或得不到满意的解答。教师也往往由于问题太多和不知提问题学生的实际水平而难以作出及时、恰当的答复。智能性的答疑系统常常建立在学生学习模型的基础之上。在有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档案后, 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模型以及学习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能够作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答复。

(五) 面向过程的个性化智能评价子系统。

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实现, 关键在教学评价。虽然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服从于教学目标。但教学评价却对教学、学习的具体实施起导向作用, 所以在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学习环境中, 要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真正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达到学习的个性化, 建立新型的评价制度是远程学习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 是衡量学生学习活动效果的方法和调控学生学习方向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适应学科特色又兼顾学生个性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个性化。现有的网上教学支持系统所提供的评价系统一般包括试卷的生成工具、测试过程控制系统和测试结果分析工具。系统能随机出题, 为每个学生产生不同的试卷, 以防作弊。能够对网上测试过程进行控制, 如需要时锁定系统, 不允许学生进行与测试无关的浏览, 控制测试时间, 到时自动交卷等。在测试完成后, 能够根据题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 对具体学生给出诊断, 对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有些网上教学支持系统还可以根据考试测验的统计数据, 运用教育评估理论分析题目的质量, 如区分度、难度等。许多系统对测验提供了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 有的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内容。评价改革的方向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能力, 评价趋向于重过程、重行为的方向上,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评价系统在基于传统试题库的评价形式基础上, 还应该通过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六) 立体、开放的超媒体资源库系统。

在当今时代, 信息量丰富, 信息更新速度快, 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 实现了信息知识的互联。网络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丰富、获取信息方便、快捷, 但在网上索取信息的一个致命特点是资源太多, 而陷入“迷航”之中。除了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之外, 建立一个资料丰富、快捷检索学科知识资源库也是网上教学的重要之重。但纵观国内现有的网络课程所提供的学习环境, 绝大多数往往把课程教学平台与资源连在一起, 在数据的更新和维护上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且, 在有的教学资源库中, 往往存放的是教师的讲义和一些课堂教学资料, 供教师教学用的多, 供学生用的少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网上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料对外封闭的多, 交流的少, 共享性差。所以大部分的信息难以实现更新, 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 资源与人力的浪费。所以制定一个数据库资源的标准, 创建与教学支撑环境相对独立的立体、开放的超媒体信息资源中心, 在面向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是很有必要的。

(七) 支持和维护模块。

此模块主要是对网上学习环境的利用和维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三、学习支撑环境中人力资源的组成与培养

现代的网校能否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真正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帮助者,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发挥网络学习中个性化、协作化、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优势。除了有功能强大的面向学生学习设计的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撑外, 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意识的人力资源为依托。

(一) 教学设计人员。

教学设计人员要具有丰富的教育、学习理论知识, 具有对最新的有关教育科技的媒体、资源和工具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实验的能力。能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和学科特色设计建构新型的学习模式、资源库结构、资料结构和教学安排, 使教学、学习过程达到最优化。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内容、存放地点、更新速度) 的剧增, 教学对象 (年龄、职业、地域差异) 的拓展, 教学媒体 (种类、交互性、综合性) 的丰富, 教学模式 (单项传输向多项交互式教学、异步小组讨论、实时视频会议、多学科、多论点组织教学) 的转变, 教学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多媒体一体化的教材的总体设计能力。

(二) 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提供专业的教学与学习资源;与教学设计人员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研究课题、教学活动安排;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与管理。

(三) 教育技术工程技术人员。

教育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精通网络技术, 熟悉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硬件操作, 具有现代化的学习理念, 拥有多媒体和远程教学网络建构的基本知识, 能够参与视听类学习资源脚本编写、摄制和后期制作等工作, 能对网站进行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

以上只是对网络学习环境的一些设想。由于基于网络的学习在我国仍是新兴事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但是,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教学——学习环境的建设会逐步趋于完善, 基于网络的学习也必将成为人们在未来社会中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汪琼.网上教学平台支撑现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00, 8

利用网络环境 促进自主学习 篇3

1.认识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图上画出条形,表示要说明的数据。

2.能看懂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数据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形成统计的思想。

2.通过研究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单位长度的确定和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掌握从图外到图内有序地识图和分析统计图。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以新课程、新理念为导向,以学生的交流、探究活动为主要手段,力求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制作的专题学习网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版块:

1.教学目标: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2.信息导向:提供有关统计图的网站。

http://www.stats.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http://www.jssb.gov.cn/index.html(江苏统计信息网)

http://www.bjstats.gov.cn/index.html(北京统计信息网)

http://www.gxtj.gov.cn(广西统计信息网)

3.情感剧场:提供在线交流的场所,是一个BBS论坛。

4.知识宝库:提供各式各样的统计图和有关知识点,以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5.自学提纲:提供自主学习的课件,学生可直接在浏览器中操作课件进行学习。

6.三星快车:提供独立自主学习的习题。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并且会把这些数据制成统计表。其实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统计表来表示,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到网上去游览一下。

2.进入网站,查找资料

要求学生上网搜索统计图及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对统计图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统计图的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迎合学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学习心理,积极为他们搭建探索和研究的舞台,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已经搜集了许多有关统计图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3.进入“情感剧场”,相互交流

把学生搜集到的统计图进行归类,指出统计图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其中的一种“条形统计图”。

通过交流,学生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困惑,另一方面可获取更多的信息,交流观点,相互启发,从而达到自主建构和转换知识的目的,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在交流对象范围、信息容量等方面的种种局限。

过渡:同学们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4.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教师有选择地列出问题。问题如下:

(1)条形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2)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过渡:同学们刚才提的问题都很好,下面让我们进入“自学提纲”进行学习。

5.进入“自学提纲”,自主学习

(1)学生从专题网页上下载课件,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2)小结:

①学生归纳条形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

②学生归纳制作条形统计图一般步骤:

写出条形统计图的名称和时间;

画出横轴和纵轴;

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确定长度单位和数量;

制成直条写数据。

③学生归纳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形象、具体,便于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这一部分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上的差异,通过学生操作课件,让学生能灵活地、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改变了以往由教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过渡:通过“自学提纲”,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制作的一般步骤。下面,我们自己来检测一下是否掌握了这些内容。

6.进入“三星快车”,独立练习

这一部分练习采取了新颖的评分方法,每做对一道题加一颗“☆”,可以查看答案,做完以后系统将给学生评分。

这一部分考虑到了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使练习系统具有层次性、可选性。由于学生练习时可自由选择组别及做题顺序,改变了传统练习由教师统一组织的同步化、集中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做得比较正确,老师这儿还有一些课题,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任选一个课题或者小组确定一个课题上网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7.利用Excel,制作条形统计图

(1)课题如下:

上网搜集中国1999年~2002年国民消费情况,制成条形统计图。

上网搜集第14届亚洲运动会金牌前5名的国家,制成条形统计图。

上网搜集金坛市1997年~2000年绿化面积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上网搜集金坛市1999年~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制成条形统计图。

(2)小组合作学习。

(3)展示作品,汇报研究成果。

这一部分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应用数学知识,技能及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知识。

8.总结回顾

浅谈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 篇4

【摘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的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具备了许多传统教育环境不可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个人的经验构建知识和理解事物的一个主动过程。因为个体在遇到新的经验时通过同化或顺应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认知主体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而不是仅仅靠教师的传授得到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是通过意义建构的途径而形成的。该理论强调学习者要更多的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与咨询。

当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时,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即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就应运而生,以“学”为中心成为网络环境下全新的学习模式,成为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的必然需要。

一、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但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教学网页,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创设适合学生自学的条件,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建立起一套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

2、发展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面对知识急剧增长的社会,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使学生将来能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选取有用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努力钻研、探索所获得知识的领悟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利用计算机网络创建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产生兴趣,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效率地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3、协作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提倡协作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十分重要。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的闭门造车,不是没有师生交流、学生交流,教师应要求学生的学习在带有主动性的同时又能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

4、反馈及时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设计好当堂训练的题目,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由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

5、激励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及时发现每位学习者的进步,随时给以鼓励性反馈和学习建议,有效地保护学习者的自尊、树立学习者的自信、锻炼学习者的自强,并激励学习者获得成功,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施展。

二、网络化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

1、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技术优势和特点,设计自主学习化学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搜集大量信息素材,制作成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网页,以及把它们组织成一个系统,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它,让学生去探索,去讨论,在自主学习中解决有关问题。并借助计算机通过“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及时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和反馈。

2、教学过程的具体实例

(1)教学目标分析。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意义建构的对象(通常是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2)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我们可以从生产生活实际入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目标;介绍可以利用的资源,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在《氯气》一节中可以从氯气作为化学武器在二战中的使用、漂白粉的使用、氯气泄漏导致中毒事件等入手创设情境;又如《实验室制取氯气》在课堂中进行演示(电脑模拟不能完全代替真实的实验),然后学习网页上的模拟实验等,这样通过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这些都是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3)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先浏览“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网页,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学生自主浏览网页、自主探索,教师利用教学平台监控辅导或巡堂指导。

(4)交流讨论。学生在个人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班级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当前学习主题的意义建讨论的问题一般由教师提出,也可通过由学生提出。在《氯气》中,主要设计了讨论题并放在“问题探究”网页。其问题有:a、氯水为什么呈现黄绿色?b、氯气跟水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c、氯气可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d、氯气跟金属反应有什么规律?e、市售的漂白粉和漂白精的有效成分是什么?f、漂白粉的生产原理、漂白原理又是什么?漂白粉为什么具有漂白、消毒作用?g、实验室用那些物质制取氯气?想一想,还可选用哪些物质替代反应物?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用哪些主要仪器?h、用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作用能制得氯气?若用含4摩尔HCl的浓盐酸与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在标准状态下能生成多少升氯气?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组际交流、思维碰撞、集体性评价。教师归纳总结,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5)实验探究:由于氯气有毒,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在课堂上操作做实验是不现实的。为此,可以利用Flash制作了《氯气与铜反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氯气与氢气光照爆炸》、《氯水光照分解》、《次氯酸的漂白性》、《氯气实验室制法装置组装》、《实验室制取氯气》、《氯气工业制法》等逼真的电脑模拟实验。但对于现象好、没有毒性、安全性强的实验让学生分组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各组上台交流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成果,同学进行自评和互评。

(6)达标检测。在网页上主要设计一些与本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相关的选择题,可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检测的目的是供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用。

(7)总结创新。教师最后进行总结,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达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进行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

陶行知曾经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之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之能学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总之,教师更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让新的思想渗透课堂教学,不断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慧贤著: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

2.熊燕:科学探究——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

3.陈晓慧、李馨: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环境创设

网络学习环境 篇5

在全面推行和实施教育以来, 教育部分更是要求教师要多加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来不断创新和提高我们的教学方式。而且,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强调:“教师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紧跟时代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为教学重点, 加强学生的时间能力, 为国家的发展塑造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努力学习和深造, 提高自己对现代化技术运用的水平, 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同时, 我们要加强网络平台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网络的便捷性来开展更加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那么, 在我们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网络教学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型学习呢?笔者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一、全面分析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

网络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 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 我们要利用这个环境进行全面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让学生能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 并能够通过各种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合作性, 促使学生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帮助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知识, 能够形成更加创新型的思维和人格。

1. 网络能够将学习内容问题化。

合作型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索活动, 根据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让学生在共同协作的环境中研究得到新知识,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也能够明白合作性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方法, 促进学生认知体系和情感体验的形成。这个合作方式的开展需要教师用更加有趣和新颖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而网络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将这些有价值的、新颖性的问题呈现出来,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或是在课下进行研究性的讨论和学习。

2. 网络能够促使学生不断探究和交流。

当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获取到教师提出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之后, 便会兴趣激昂地研究和探索起来。这时候网络便能够帮助学生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 帮助学生获取答案。并且, 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来探讨和交流, 教师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中及时帮助学生, 给予他们相应的引导, 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这种合作型的探究学习方式。

3. 丰富了学习的学习活动。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在课堂中完成中, 形式单一和枯燥。而现在教学活动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资料和知识, 可以通过网络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能力, 开拓自己的视野。

二、网络环境下, 合作型学习方式的研究和设计

1.

我们要运用网络这个平台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型学习, 就是要把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授课制度下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改变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是双向交流的形式, 让学生之间拥有更多的讨论机会,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网络合作型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体现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表达以及自我展示的能力,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 提高学生之间的人际合作关系,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并且,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有自己固定的明确的任务和分工, 通过个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完成学习任务,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 彼此之间会建立起一种十分融洽、友爱的合作关系, 会促进班集体的团结精神。学生通过网络来完成他们之间的对话、协商和合作, 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和全面地来看待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

2. 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型学习会让学生拥有平等的发展空间。

在这个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并不存在教师的偏袒, 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有平等的发展空间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学生不但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讨论和交流, 还可以运用网络活动来探索性的学习, 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让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技巧, 提高了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3.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型学习虽然是较好的学生独立学习、独立交流的平台, 但是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 教师也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现阶段所拥有的知识基础、计算机运用能力等因素来适当的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并且, 这种学习方式也不可以单独运用, 长时间的运用, 要结合其他教学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环节, 最高效率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确保教学效率的显著提高。

4.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虽然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 但是也并不反对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难免会有合作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知识, 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 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指导学生做出做正确的选择。网络中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 可是又不能够保证网络中的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问题都是有用的。因此, 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筛选出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资源, 确保学生通过网络知识获取知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避免那些不良知识的传播。教师适时的指导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完成合作型学习任务, 到正确的结果和知识, 让学生轻松体验到自主型合作学习的成就感,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网络学习环境 篇6

一、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的概念及基本特点

(一) 自主性

网络自主学习首先表现在人的自主性上, 它尊重信任学生, 以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学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者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

(二) 开放性

网络自主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关注的问题通过网络课内课外、随时随地参与课程学习,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其学习目标和过程也都是动态开放的, 不存在绝对的中心控制。

(三) 创造性

网络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习效果。网络多元化的情境创设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欲望, 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大胆质疑和批判的创新品质, 营造创新精神的氛围。

二、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展开。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发现, 已经证明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可以让学生接触更权威、更真实的学习资料, 从而强化了实际教学过程, 获得了更有效的教学成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教育信息化也受到教育各界人士的推崇, 推出一系列政策旨在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即为其一。但是, 目前在实践和操作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与网络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学生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学习仍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2.学生通常忽视平时的学习, 重视期末复习串讲和平时作业;3.学生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内在动力不足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有限。

网络自主学习的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解决了师生比例失衡的问题, 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然而, 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

一是学习者的融入性动机较弱, 工具性动机较强。在这个学历已然成为“敲门砖”的时代, 他们的主要动机是通过考试, 拿到学历、学位证书。正是这种工具性动机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对学习任务抱着完成即可的态度, 因此不能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

二是部分学生存在“搭便车”心理, 这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及网络自主学习中处于一种不参与的状态, 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这是由于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 再则他们的学习能力有限, 无法得到成就感, 所以并不是每位学生都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是网络自主学习缺乏督导, 再加上网络中的各种诱因, 学生一旦沉溺其中, 就会失去自控能力, 忘记网络自主学习的初衷, 甚至导致学习成绩不升反降。

四是同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现行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 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机会减少, 学生的社会实际能力, 以及沟通、组织、管理、协调等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也就没有实现学校和课堂的教书育人的宗旨。

三、创新型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一) 研究型自主学习模式

研究型自主学习的理论借鉴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它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型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杜威提出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的四个阶段教学观点, 即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研究结论。[1]研究型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 以教材为依据, 凭借网络资源优势, 对自身周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感兴趣的问题确立课题研究课题, 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二) 探索型自主学习模式

探索型自主学习模式源于Jerome Bruner (布鲁纳) 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提出:“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 它像发现一样, 是尽力探索情境的机会。”他指出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 而获得对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因而提倡学生要充满自信地去进行发现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有价值的“顿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索型自主学习模式是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系统,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主题的需要进行探索。它强调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自主观察、认识、理解、操作、探究新知, 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教师作为引导者, 为遇到疑难问题的学生指点迷津, 也可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 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

(三) 协作式自主学习模式

协作式自主学习是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的合作, 是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结合体。首先, 它要求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概念和原理的自主学习、更新知识和独立思考, 训练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 以小组形式参与, 师生间凭借网络自由平等的讨论交流、解答疑问、加深认识, 从而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 完成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过程。协作式自主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互动性, 培养合作精神, 以弥补学生自主学习中由于自身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对问题认识不够充分的问题。

(四) 讨论式自主学习模式

讨论式自主学习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问和学生问的相互研讨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学习模式。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不再受老师问题的限制, 完全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网上引发讨论, 或者称为某个讨论的组织者。BBS、QQ、E-mail、聊天室等网络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各自才能和多向交流的条件, 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讨论学习模式的优点在于它能提供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 主动思考,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3]

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指导, 以互联网为平台, 更大程度的使学生全方面地发展。但是目前盛行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要通过不断创新来巩固和完善现有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创新性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过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不断进步、创新和完善,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又会面临更大的变革。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利用日趋频繁,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本文阐述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根据现有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现状及其弊端提出四种创新型自主学习模式, 并利用案例分析说明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及可能性。

关键词:网络,自主学习,创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1] (美)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Keiichi Takaya.Jerome Bruner’s Theory of Education;From:Early Bruner to Later Bruner[J].Interchange, 2008 (2) .

[3]王鑫, 周维霞.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4) .

[4]刘荣光, 黎加厚.基于魔灯 (Moodle) 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 2007 (3) .

[5]曾庆玲.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

网络学习环境 篇7

关键词:互联网,历史探究学习,模式构建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中指出“注重探究学习,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历史探究学习以课题探究为主, 历史探究学习也常被称为历史研究性学习。历史探究 (研究) 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

对历史探究学习来说, 信息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 为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首先, 互联网为历史探究学习提供了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 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 如只要在“百度中文搜索引擎”中输入“历史”关键词, 就可以搜索到100, 000, 000个历史网页, 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 有各种各样对历史的不同认识, 宏观到历史进程、社会形态的划分, 微观到每个事件发生的年代, 还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情况;输入“历史探究学习”关键词, 就可以搜索到20, 000, 000个历史探究学习网页;如果要研究“巴尔干问题的由来”只要输入“巴尔干问题”关键词, 就可以搜索到1, 100, 000个与巴尔干问题有关的网页。在各知名历史网站中, 也有历史探究学习栏目, 如中学历史教与学 (http://www.chinaneng.com/) 、中学历史在线 (http://www.ls11.com/)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http://www.zxls.com) 、中国历史课程网 (http://hist.cersp.com/) 等。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都为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信息储备和研究基础, 是进行意义建构的最完美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登陆有关网站, 搜索、整理相关资料, 然后通过分析比较,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便可逐步揭开历史的面纱, 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其次, 互联网为历史探究学习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条件。学生在探究学习中, 如有困难, 可利用BBS、QQ、E-mail、UC、网易泡泡等网络通信工具与同学探讨, 也可及时向教师及其他的专家学者求教。特别是BBS论坛, 学生在历史探究学习过程中, 可以随时在论坛上提出疑问、分析疑问、相互切磋, 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每一个学生自由、平等的学习探讨空间, 也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学生还可以将探究学习的成果, 通过多媒体技术制成课件, 在小组内及全班交流, 并接受其它小组的点评和建议;或制作成专题学习网页在网上发布, 与更多的学习者切磋交流。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历史问题, 以互联网为平台, 获取、整理、交流信息, 并以信息技术作品 (如Power Point、Front Page网页) 的形式, 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基本步骤是:知识铺垫→确定课题→实施探究→成果交流与评价。

现以高一年级《近代前期中国铁路的修建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例, 说明网络环境下历史探究学习的基本程序。

一、知识铺垫、素材准备阶段

本阶段任务是为学生课题探究作知识铺垫, 同时, 激发学生探究课题的兴趣。历史教师除了历史课堂教学之外, 还可以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和历史选修课, 或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查阅资料。

该阶段9月末至11月中旬在课堂上学习有关近代铁路的内容, 不作概括和评价。与此同时, 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围绕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铁路修筑的概况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 (包括文章、书籍、视频、网站等) 、协商讨论后, 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做成Front Page网页的形式, 10月20日前上交。教师同时制作有关近代铁路的网页。待学生上交自行制作的网页后, 与教师制作的网页相链接, 形成一个整体的近代铁路网页。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阶段

本阶段任务是在历史教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查阅处理相关资料 (包括教科书、文章、书籍、视频、网站等) , 并结合实际学习思考、分析后提出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 然后在师生讨论基础上确定可供探究的课题。在这里, 历史教师是资料的提供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发现者和分析者。

该阶段在11月上旬利用一课时 (45分钟) 进行。前多半节课 (30分钟)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近代铁路”的VCD资料片《中国火车》, 然后要求学生提出自己认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10分钟) , 最后汇总学生的问题, 得出需要大家进一步探究的主题, 即“近代中国的铁路修建告诉我们什么?”, 然后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研究的需要, 按时间分成5个小组, 分别探究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前后、辛亥革命前后、北洋军阀统治前期中国的铁路修建斗争给我们的启示, 并布置各小组自行指定负责人, 课下有针对性地继续收集材料 (5分钟) 。

三、实施探究阶段

本阶段是课题探究的核心阶段。学生按照课题探究方案, 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小组成员调查、访问、参观、查阅资料、筛选信息, 选取有效信息用来提炼或论证自己的观点。

1. 分组初步探究阶段

该阶段在11月中旬利用一课时 (45分钟) 进行, 地点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 学生按5个小组坐好。首先由学生自行浏览已经形成整体的近代铁路网页, 从网页中搜集符合本组研究需要的资料, 并将这些资料和事先找好的文字、图片等材料进行整理 (25分钟) 。然后同组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确定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及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师同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待学生认识到要探究铁路修建的启示必须先明确本组所探究阶段铁路修建的特点、原因、影响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 为进一步探究做准备 (15分钟, 学生课下将初步探究的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 。

2. 分组继续探究和集体探究阶段

在上一阶段完成一周后, 利用一课时 (45分钟) 进行该阶段, 地点仍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在这个阶段, 学生主要利用网络论坛和汇报、小组间的交流完成探究的主题。首先, 各组学生以小组汇报形式展示本组的初步探究成果, 使全体学生对近代中国的铁路修建形成整体的认识 (20分钟) 。接下来, 全体学生根据事先的分工通过论坛或语言的交流对其他组的研究成果借鉴或质疑, 思考近代中国的铁路修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5分钟) 。然后, 针对启示学生展开自由发言, 通过思维的碰撞和教师的整合, 最终对探究的主题形成整体的认识 (约15分钟) 。

四、成果交流与评价阶段

本阶段的任务, 对学生而言是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对教师而言是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积极评价, 对其不足则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引导修正。在这里, 历史教师是答疑解惑者, 学生是知识建构者。

评价是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 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特别是研究的态度、实践的能力的提高、研究的感悟与体验以及对现实的启发。该阶段可在上一阶段完成后马上进行。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探究学习模式更适合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非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课题, 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准备,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3]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编.新课程下专题课例研究 (2003-2004)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网络环境下的校际协作学习 篇8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学习特点

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学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创新证明了“求同存异”这一原则的运用,其目的是在不同的个体之间既存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见解,又在此基础上保留各自的意见和主张,不求统一,使不同的个体达到和谐共处,也是和而不同的运用和发展。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便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作为一种新型的远程教学模式,有其特有的优越性。第一,具有广泛联结、任意联结的特点;第二,具有无中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第三,具有信息容量巨大和信息种类丰富的特点;第四,具有信息传播“交互性”的特点;第五,具有信息传播“阶段性”的特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学习积累教育教学经验,逐步实现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如可以与全国各地的专家、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学习的多主体、跨时空、即时性等特点,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促进了教师与同伴的互助,促进了教师专业引领的实现,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

基于以上特点,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学习的优势就彰显出来了。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变得易如反掌。

校际协作学习,提升教育品质

教师把自己平时上课时的教学活动记录下来,课后反思,并将自己的教案设计、课堂实录、教育随笔、教学案例等上传到平台,形成教师个人的资源,与同事及其他学校教师交流共享,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建构自己的教育观念。

以往的教研都是以集体备课、合作讨论、说课评议为主要形式,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很难将研究导向深入,参与的人数也很有限,影响了教师的相互学习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借助“e友学习网”,教师通过平台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专题交流与探讨,教学实践后进行教学效果分析,再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形成案例材料,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让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达到知识共同体内的资源共享。

总课题组的协作平台为每个子课题设立了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给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展示作品、交流学习、沟通信息的平台,形成了异域的“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在协作中共同发展。学生在开展以科学课《溶解》一课为主题的学生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时,有小组长负责协调整个活动的开展与进行,有记录员负责实验记录,有通讯员负责上传活动照片、实验数据等到“e友学习网”平台。活动形式采用网上在线讨论生成子主题、用实验验证子主题、参与其他子主题活动、对其他小组的实验活动进行评论、撰写实验日记、在自己的空间发布文章等。在活动中学生们乐于思考,勤于动手,自主学习的愿望强烈。

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交流,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桥梁,教师是最先获取教育信息的,通过平台,能时刻与其他的教师、学生进行校际间的沟通,教师可以通过“e友学习网”平台浏览学习各地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也可以通过平台对教育教学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寻求帮助,从而让教师间的互助得到实现。还可以在平台上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及时得到专家的帮助指导,这些都促进了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反思,实现了从现象到问题原因的研究。这种探讨,改变了教师间的交流方式,使平台研讨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的载体,成为教师学习成长的摇篮,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校际协作学习,促进家校联系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吸引着更多的人群来关注,这其中也包含着家长。通过交流,可以使教师和家长一对一、一对多的进行沟通,对学生实施同步教育,这样做既节省了各自的时间,打破时空障碍,又产生了辐射影响,使平台发挥了更大作用。学生和家长是与教师联系最为紧密的对象,对教师的教育博客极为关注,从而引导更多学生和家长参与平台交流,让教师获取更多的信息,来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促进家校沟通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际协作学习,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更为便捷,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稳步发展。

由此可见,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是跨越时空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具体实践,这种协作让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建立起不同群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既共享了资源、提升了能力,又增加了校际间的了解,形成了教师间的合力,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合作中共同研究,完善了教师、学生、家长对协作教育的认识,最终实现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学习。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 篇9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

芙蓉区育才学校朱爱朝

网络中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上网查阅资料,既可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帮助理解课文。有些文章的内容背景性很强,通过上网查阅有关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海上日出》中,巴金在描写了日出的壮观景象之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和赞叹:“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海上日出本来是一种自然景观,作者为什么赋予它强烈的感情色彩,称之为“伟大的奇观”呢?这就得了解巴金写这篇文章的思想和时代背景。学生通过上网,查到了许多有关的资料,如《热情如火的.巴金》、《巴金简介》、《巴金自传》之《文学生活五十年》……他们明白了,那太阳的光亮不仅照亮了天,照亮了海,也照亮了巴金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使他热血沸腾,使他胸中燃烧起熊熊的革命烈火。此刻,巴金已把自己与海上日出的景观、祖国的命运三者融为一体了。于是,海上日出在巴金的眼中就成了“伟大的奇观”了。这样,学生既进行了课外阅读,又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增加知识储备。语文学习的核心人物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大量语感积累获得的。我不仅立足于教材,更是千方百计利用教材提供的契机,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之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学生了解到,人们不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破坏了地球的植被,出现了地陷。他们了解到,石油的储量是有限度的,按目前的生产速度,1后我们将无石油可采。他们了解到,人们破坏了森林,造成了水土流失;人们把工业废水流入河中,造成了鱼虾死亡,酸雨的次数越来越多。这一切,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在学完课文之后,有的学生写了对全校少先队员的建议书:建议大家分类丢垃圾;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不摘花,不踩草;不吃口香糖……有的学生编了有关环保的手抄报。有的学生写了保护地球的宣传语:“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请不要向她的血管里注入废水”……有的学生写下了读后感:美丽的湖泊正在不断萎缩,道道水波,好像在诉说它深深地悲哀;水草丰美的草场正在不断恶化,这里已没有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令人心醉的美景……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向我们敲响了生态警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保护好眼前的一山一水,多留下一片森林和绿地,为人类的发展留下一点空间吧。 如果没有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没有增加学生知识的储量,学生能有如此深的触动吗?又如学完《赤壁之战》后,我引导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有的学生在网上读《三国演义》,有的学生读对赤壁之战的分析,有的学生读关于周瑜、曹操的评价,兴趣盎然。

网络自主环境下的英语听力学习 篇10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 多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自主听力学习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大学英语听力在高校英语课程中作为一门主干课, 也是一门重要的技能课, 在英语教学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 国内高校非英语专业听力自主学习现状却不尽人意。

二、多媒体网络听力课程产生的背景

个性化教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应充分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教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特别是网络技术, 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 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 主动式的教学方向发展, 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操作性, 并建议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所获学分比例应占英语学习总分的30%—50%”。

目前在我国的很多高校, 已经开设了英语听力课程网络教学。我校在2004年申请了试点院校, 2006年全面铺开, 建立了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课堂和视听说课堂可在教师引导下实现单人单机的自主学习、师师和师生的互动学习。

三、存在问题

虽然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完全实施, 但是面对数量大种类繁多的听力学习资源,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反映听力自主学习效果不明显, 感觉到心理压力很大, 没有充分受益于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笔者根据学生反映进行分析, 问题大致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取舍障碍: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 除了听力教材上每课大量的听力联系, 更有种类繁多的视频影音资源, 应该选择哪样的材料才适合自己, 而且时间上如何去合理有效的利用也是很多同学头疼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资料的难度如何把握, 能不能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

2、语音和语速障碍:

有些学生由于在开始学习发音阶段就没能正确掌握, 因此有一些发音比较相近的词不能辨认;由于有些学生在高中根本没有听力课程, 教师授课也是以中文为主, 或者即使有这门课程但是接触的都是语速较慢的材料, 久而久之, 学生形成了习惯, 遇到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就不能适应。

3、文化背景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缺乏相关的英美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 以及一些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方面的常识, 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由于文化的差异, 我们会为英美人习以为常的一些表达方式感到震惊。譬如:Anyone who thinks that the job of being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a bed of roses is quite mistaken.Bed of roses表面意义指玫瑰床, 据说古罗马人为了炫耀其生活的豪华舒适和欢乐安逸, 常以玫瑰花撒床。因此, 后人便常用bed of roses喻指“安乐窝;称心如意的境遇”。因此, 此句的正确含义为“谁要以为当美国总统是安逸、如意的美差, 那他就大错特错了”。

4、心理因素障碍: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听力理解过程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学生在听音时的情感因素可能会世界影响听力理解效果。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没有接触过这种全新的英语学习模式, 因此面对这样的学习环境和模式时, 有些学生就会不适应, 在听音时情绪可能会紧张或者焦虑, 很容易产生一种恐惧甚至抵触心理, 从而使得可能原本能够听懂的资料却不知所云。另外学生基础不一样, 可能有些基础差的学生由于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听力任务而在听音时产生焦虑情绪, 影响听力效果。此外听力效果得好坏也会受到听力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对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坚林, 2004:116) 如果学生听音欲望非常强烈, 就会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注意力去听, 那么其听音效果可能就好;反之, 如果学生自身对听力活动根本不感兴趣, 心理抵触和厌倦情绪自然就会产生从而导致听音效果。

四、总结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要在初始阶段明确学生的听力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听力资源。比如学生面对那些生词太多、内容太复杂、题材太专业、语速太快的题材就很容易丧失信心, 注意力离开当前任务而转向其它。反之如果选题材太简单, 又缺乏挑战性和吸引性, 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让自己能够尽快的熟悉整个听力的学习过称。2.在平时授课过程中, 帮助学生纠正发音, 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去自主的练习发音。比如, 让学生养成模仿原声的习惯, 慢慢纠正自已长时间以来的错误发音。3.把跨文化教学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 如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趣闻等, 最后, 教师要强化自身的意识, 有意识有步骤地改变学生听力自主学习的环境, 比如丰富课堂形式,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顺应学生的大脑活动意识, 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需要一线教师去营造, 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消除学生因紧张焦虑产生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陈坚林:《现代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年。

[3]王秀珍、万方:《“注意”的规律在英语听力课堂中的启示与应用》, 《外语界》, 2005, (2) 。

[4]石洛祥:《元认知意识和二语听者》, 《外语电化教学》, 2005, (6) 。

上一篇:从对话理念看语文教学下一篇:农村中学德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