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三篇

2024-07-13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篇1

关键词:职业倦怠,现状,影响因素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范围比较广, 本文拟从如下方面进行综述。

职业倦怠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 年提出, 此后, 该概念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而职业倦怠主要发生在服务行业, 教师也是职业倦怠高危群体之一, 因此教师职业倦怠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张丽华, 王丹, 白学军, 2008;万莉, 郑志明, 2011) 。

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众多, 但总的来说, 可以从如下不同角度进行归类: (1) 临床观点。该观点以Freudenberger为代表, 主要从临床角度来理解和解释职业倦怠的症状、病因、病程等。他认为, 职业倦怠是由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2) 工作环境观点。该观点以奎内思 (cherniss) 为代表, 他认为倦怠是由对工作不现实的期待或付出与所得不一致而引起的; (3) 历史社会观点。代表人物是耶鲁大学的Sarason, 认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 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他认为, 倦怠很大程度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4) 社会心理学观点。该观点以Maslach等为代表, 认为职业倦怠由三个维度构成: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 (陈琦, 刘儒德, 2011;冯进, 2009;魏梅霜, 2010) 。在众多定义中,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则是Maslach&Jackson的职业倦怠三维度定义。其中, 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和个体压力维度, 指个体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精力丧失, 缺乏活力;去个性化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 指的是个体对待服务对象一种负性情绪, 一种冷酷, 麻木, 疏远的态度;低个人成就是职业倦怠自我评价维度, 指体会不到成就感, 自我效能感降低的一种评价。

在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方面, 国内外学者都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 认为职业倦怠在教师群体中较为严重。Boyle, Borg&Falzon (1995) 对地中海岛屿Malta和Gozo共710 名全职小学教师进行相关研究, 发现60%-70% 教师出现受压症状, 30% 的教师具有明显职业倦怠症状;Wiley&Carolyn (2000) 指出, 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 导致教师故意旷职甚至辞职;邢金萍 (2006) 搜集河南596 份中学教师有效问卷, 研究发现61.7%的教师有较明显倦怠倾向;王曼, 李玉禄 (2010) 搜集天津城建学院399 份有效问卷得出结论, 80.45% 的教师存着不同程度的倦怠状况。

在量表的编制与测量方面, 国外比较权威的主要有:MBI职业倦怠问卷 (Maslach, 1981) 、BM倦怠问卷 (Pines&Aronson, 1986) 、OLBL枯竭问卷 (Demerouti, 2003) 以及罗马职业倦怠问卷 (BBI) , 其中, 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是MBI量表, 该量表主要用于测量Maslach职业倦怠三维模型中提出的三个维度: 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 而且经过多年的研究证明,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在实证研究上, 主要是量表编制以及职业倦怠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 主要探讨了职业倦怠成因及缓解对策, 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在国内, 众多研究者在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也尝试编制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职业倦怠量表, 并成功进行了信效度测量, 比如: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李国红等, 2008)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袁红梅等, 2009) 以及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韩海燕, 2010) ; 除此之外, 比较有代表性的量表还包括: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王春香等, 2003) 、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 徐富明等, 2004)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 (王芳等, 2004) 、职业倦怠问卷 (李永鑫, 2005) 。

在影响因素方面, 国内学者分别从性别, 教龄等人口统计学因素, 以及个人性格, 工作压力等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傅安国 (2011) 分别从性别, 职称, 学位和经济收入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他的研究发现在性别方面, 男教师教师职业倦怠都要高于女教师; 讲师及以下职称教师在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方面都要高于副教授与教授, 但个人成就感不及后者;博士学位教师情感衰竭部分和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硕士与本科教师; 经济收入满意的教师个人成就感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后两个因素得分, 而情感耗竭方面得分明显低于后两者得分;张琳琳 (2012) 也从性别方面对河南省大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但是通过统计分析却得出与傅安国相比不同的结论: 男女教师在职业倦怠方面在不同性别间差距并不显著, 但是女性教师的情感衰竭更加严重, 男性教师的成就感更低; 孟慧等 (2009) 从人格特质和工作压力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 发现工作压力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显著正相关, 性格外向性与情感耗竭、低成就感显著负相关;黄成等 (2009) 从职业压力, 职业承诺角度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发现职业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呈非常显著正相关。

在职业倦怠成因方面, 国内众多研究者普遍从个人因素, 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归因;除此之外, 王彬 (2006) , 邢金萍 (2006) 也从职业压力, 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自我认同感降低等方面对职业倦怠进行探讨;张丽华 (2007) 从集体自尊方面指出教师倦怠成因;唐志红 (2009) 认为“场域”压迫方面也是成因之一;万莉 (2011) 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倦怠;浦早美 (2013) 指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中包括教师效能感。

在缓解对策方面, 大部分研究者分别从个人, 学校, 社会方面提出不同的建议;此外, 关荐, 刘春兰 (2010) 从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在职培训三个方面提出组织应对策略。

在未来研究方面上, 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议。杜鹃等 (2010) 认为长期追踪式的实验研究应该是未来主流研究模式, 同时也要加强不同地区, 不同背景教师之间的相关研究;马传军 (2010) 提出要加强对广大农村及贫困地区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魏梅霜 (2010) 认为要加强教师职业倦怠的跨文化研究;浦早美 (2013) 认为要进一步细化职业倦怠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崇莲, 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9, 4.

[2]梅敏君.教师工作倦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 2008, 2.

[3]邢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1.

[4]魏梅霜.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 (综合研究) , 2010, 4.

[5]张丽华, 王丹, 白学军.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 2007.2.

[6]马传军.教师职业倦怠国内十年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 2010, 1.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篇2

【关键词】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国外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不管是对教师职业认同内容的研究还是方法的研究都比国内成熟。

一、国外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

1.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虽然外国学者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起步较早,但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教师职业认同概念,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但综合各已有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认同内容和认同对象。教师职业认同的认同内容和对象包括教育、教学、教师职业以及作为教师的自我。

(2)认同过程的社会关联性及主观能动性。认同的形成离不开认同主体与其周围人、事、物之间的勾连关系。

(3)认同过程的发展性。教师职业认同不是固定的、不变的,认同是动态的和持续发展的。

2.教师职业认同形成过程的研究

当前,虽然国外研究者对教师职业认同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基本达成了一致的倾向认识,那就是:教师职业认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一次性行为,而是在外部动态因素与教师自我特性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的、持续的、不断重构的动态平衡过程。

3.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在国外的研究中,把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分别为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个人因素方面主要涉及了教师自身的成长经历、学科背景、年龄和教龄、性别、教师的知识类型等。有学者将环境因素分为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宏观方面有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微观方面主要受从教活动有关因素的影响。如教学活动、同事关系、课堂环境、校园文化等;也有学者将环境因素分为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

4.教师职业认同的构成维度研究

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所以造成学者们对教师职业认同内部结构的认识也不一致。目前,国外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彼亚得认为是“学科、与学生关系、教师的角色”三个维度。威鲁普和威姆特等人从学科专家、教育学家、教导专家这三种维度考虑的。Kremer和Hofman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由向心性、价值、团结和自我表现构成的。Meyer将教师职业认同划分为情感认同、持续认同和规范认同三个维度。Brickson提出了三因素结构:个人,集体和二者之间的交互影响,而每个结构又包含了情感、认知、社会和行为。

5.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方法

一般在研究教师职业认同时多用质性研究方法,此外也有少量的量性研究以及质性和量性结合的方法。在国外,教师职业认同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文本研究。此类研究通过搜集被研究者的日记、传记、工作反思总结等能反映教师职业认同的文本作为载体,对教师的实践经历、职业背景与认同进行研究。②访谈法。通过访谈与研究对象面对面的交流,以获取与教师职业认同有关的多方面信息。③问卷调查法。最常用的方法。④生活史研究方法。⑤个案研究。

二、国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起步比国外晚。笔者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以“教师职业认同”为主题,共搜索到3184条记录。

1.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研究

国内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都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又指一种状态。“过程说”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说”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当下教师个体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

大多数学者侧重从教师职业认同“状态”上进行研究。如王彩凤学者;也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视野来进行研究,社会学的认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角色认同方面,即参照群体将社会认知内化为自己行动的社会过程。如谭日辉;也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就是一种对教师职业的合理认识和积极情感体验的心理机制。如张葵葵;还有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在实践和不断反思中形成的,同时是个体“我”和“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同一。如朱劲荣。

2.教师职业认同的主要研究对象

我国学者对本领域的研究主要以调查教师整体的职业认同状况为主。从研究对象的层级来看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均有涉及;从教师任职的期限来划分,涉及初任教师、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学校中的实习教师以及教龄较长的成熟教师;按照教师任教的不同地域,涉及农村教师、城市教师以及小城镇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甚至还包括按照不同学科的划分来进行研究,如已有研究中不仅有关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的研究,还有体育、音乐、政治等副科的任教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近些年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也在渐渐增多。

3.教师职业认同构成维度研究

由于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不一、形成机制研究薄弱,导致维度构成也无统一定论,国内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孙利、佐斌提出的三维结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魏淑华划分的六个维度:职业认识、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和职业期望。还有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群体划分了教师职业认同的维度,如周珂等人认为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有5个维度:价值认同、持续认同、能力认同、情感认同、和投入认同5个因子;赵宏玉等人划分的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维度为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

4.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人口统计学因素和教师所处的环境。

人口统计学因素一般包括性别、年龄、兴趣、任教科目、任教年级、任教年限、担任职务、职称、月收入水平、自身能力、性格等。教师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

5.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综合已有研究,学者们大都主张从教师自身、学校层面和经济待遇三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

(1)教师自身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自身专业发展,即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端正心态,增强抗压能力。

(2)学校层面。严把教师“入口观”,保证新教师持有正确的职业动机和教学热情;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与展示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一定的上升空间;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保证良好的竞争氛围等。

(3)经济待遇方面。已有研究说明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其职业满意度呈正相关的关系。目前我国教师的经济待遇虽教以前有所提高,但大部分教师依旧认为自己的工资与其所付出的劳动不对等,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使教师劳有所得。

三、对已有研究的认识

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有学者研究教师职业认同,迄今已经研究了26年,但在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时还存在不少问题:

(1)研究者对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界定不同。学者们只是在教师职业认同这一相同标题下进行研究,研究的角度不同,所以最后的研究结果和研究目的都不一样。

(2)虽然国外学者在研究教师职业认同时采用的研究方法很多,但是理论研究方法偏多,实证研究方法偏少。教师职业认同属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课题。在研究这一课题时,不但需要分析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更需要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教师的实际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Beijaard D .Teachers Prior Experiences and Ectual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J].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1995,(1):281-294.

[2]Beijaard D.Verloop N.& Vermont J.D. Teachers Perceptional Identity: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a Personal Knowledge Perspective[J].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0,16:749-764.

[3]Kreme,Lr &Hofman,J. 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Burnout[J]. Research in Education,1991:89.

[4]MayerDE.Building Teaching Identities:Implications for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In:Global Issues and Local Effects The Challeng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J].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Conferenc,Melbourne,1999.

[5]Brickson,S.D. The Impact of Identity o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in Demographically Diverse Setting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 25: 82.

[6]王彩凤.幼儿教师人格类型与其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7]谭日辉.当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其提高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49-51.

[8]张葵葵,李俊.影响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81-84.

[9]朱劲荣.北京民办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的社会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10]孙利,佐斌.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J].教育实验与研究,2010,5:80-84.

[11]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12]周珂,王崇喜,周艳丽.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编制研究———以中学体育教师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3):93-98.

[13]赵宏玉,齐婷婷,张晓辉,闾邱意淳.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结构与特点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23(6):62-67.

作者简介: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文献综述 篇3

概述:

经众多文献的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由于其特殊的工作地位所受到的工作压力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国内的教育政策下,这一现象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自工作压力一词正式提出后,中外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文献也不断出现。为了了解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文献研究情况,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网(检索式:题名=‘中学教师工作压力’并含‘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模糊),获取检索结果1362篇。本文将基于这些数据从文献本身的统计学特点和文献内容的角度来分析国内关于中小学工作压力的文献研究现状。

正文:

一、对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教师”并含“工作压力”为关键词模糊检索文献,发现共有文献5555篇,且数量从1957年的1篇一直到2000年的18篇再到2013年现有的412篇,可见我国对于教师的工作压力研究呈现出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趋势。

而以关键词“中学教师工作压力” 并含“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模糊搜索,发现现有文献1362篇,发表时间从1957年的1篇到2000年的61篇再到2013年的202篇,我们发现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现状的关注力度也逐渐加大,特别是工作压力方面的研究。

二、对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关于教师压力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Kyriacou和Sutcliffe率先在《教育评论》(Educational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教师压力的研究性文章。在该文章中,作者给出了教师压力的定义,将教师压力定义为教师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经历,如生气、焦虑、紧张、沮丧或失落,这些均是由教师职业这一工作引起的。该定义模式实质上是把教师压力当作一种负面的情绪经历,这种经历是由于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境况对他们的自尊或健康构成了威胁而产生的。随后对于工作压力的定义各有侧重,我国学者也根据文献研究得出了关于此的不同定义。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工作压力亦称“职业应激”(occupational stress),由工作或与工作直接有关的因素所造成的应激。例如,工作负担过重(overload)、变换生产岗位、时间压力、工作责任过大或改变、机器对人要求过高、工作时间不规律、倒班、工作速度由机器确定、上班过远、工作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良等。研究表明,这些因素是工作人员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应激。工作压力会给人造成的后果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一)、关于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

从国内文献中关于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的界定也有所差异。《济南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调查研究》中认为,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按“压力值”大小依次为:工作负荷压力、社会地位压力、考试压力、学生行为压力、自我实现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当代科学2008年策2o期,马晓燕)【1】。而在《试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一文则认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曹晖)【2】。专家指出,作为一位特殊的教师个体,其导致压力的主要来源对他或她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这将取决于他或她的个性、价值观、技能与环境之间精细复杂的交互作用。因此,虽然教师压力来源的研究能在总体上凸现教师压力最普遍的来源,但我们必须注意不要忽视对个性的考虑。另外,不同国家的教师其压力的主要来源也不同,这归因于国家教育系统的独有特征。不同学校的教师其压力来源也可能不同,这取决于教师独特的个性、学校独特的环境和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教师和学校所持的最普遍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对于压力源这一指标的划分不一定就是确定的,我们可以因其各种变量的差异来共同研究确定。

(二)对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反应的研究

职业压力对人的身心健康、行为以及工作效率等都有重要影响。耶基斯(Yerkes)----多德森(Dodson)定律第一次概括总结了压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该定律表明,不同性质的工作或者说难度不同的工作,最佳作业成绩的取得与心理压力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从事简单容易的工作,则较高的心理压力对最佳作业成绩的取得有利;从事复杂困难的工作,则较低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最佳作业成绩的取得;工作难度适中,心理压力适中,作业成绩最佳。也就是说,压力具有两重性:压力有时可以使人感到兴奋又干劲倍增;有时也可让人感到困惑不安,感到威胁或无力。因此,压力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压力究竟是利还是弊,取决于压力的大小,也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认识和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大量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压力的消极影响一般甚于积极影响【3】。研究显示,压力造成的后果职业应激的影响分为生理和心理两种:遭到外界强烈的刺激后,我们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如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速等,只要其强度、频率、持续时间都比较适当,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而且有益于保护机体。但是相对于个体的承受能力而言,如果长期、反复地处于职业应激中,就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对工作不满意、厌倦感、无责任心,并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缺勤率高、失误增多。失眠、疲劳、情绪激动、焦躁不安、多疑、孤独、对外界事物兴趣减退等,并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还可导致危害行为,如吸烟、酗酒、滥用药物、上下级关系紧张,以及迁怒于家庭成员等。

参考文献:

【1】马晓燕:《济南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调查研究》,当代科学2008年第20期

【2】曹晖:《试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

上一篇:几何参数化论文下一篇: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