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的无奈八篇

2024-06-25

现状的无奈 篇1

阴霾的天空中依然飘着细雪,持续了一周的雨雪天把室外的气温生生降到了近几年的低点,街道上稀疏的行人在厚实衣物的包裹下,掩面缩脖,踽踽而行。

相比于室外的阴郁寒冷,商品交易市场内却温暖如春。

将近年关。大红的中国结、对联、灯笼喧闹在市场的每一处,购物的顾客摩肩擦踵。商户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团的人群便随着叫卖声分成若干条支流,缓缓流入不同的市场巷道内,又在每个十字路口汇合成形。维持秩序的,讨价还价的,拉着铁架子车大喊着“借过,借过”的……各种声响混合在一起,配合着市场内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再加上人们气息间你来我往而难以排出的二氧化碳,让身在其中不久的你,多少会觉得有些晕。

这样的时刻,无疑应是批发市场商户们额首相庆的日子。他们的脸因忙着应付生意而略微涨红,额头渗出细汗,虽然有些疲累却依然热情地招呼着顾客……所有这些都成此时此刻他们心理满足的最好说明。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好生意都能带给他们愉悦感,一些商户却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犯起了愁——相比于其他卖场,商品交易市场实行最高限额为9999元的发票无形中成为他们买卖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不小的“结”。

为尽量减少发票限额对自己生意造成的影响,商户们纷纷使出各种绝招。

晶莹剔透的水晶玻璃制品很显高档,是不少单位进行年度表彰和奖励的重头奖品。信步走进一家水晶商品店,高高矮矮的水晶制品与店家的水银镜面交相辉映,让人觉得仿佛进了水晶宫。一位身量不高,用摩丝精心打造出冲天毛寸的男店员带着他惯有的服务性微笑走来,“姐,我能为您做点儿什么?”温言软语的南方腔周到得让人倍感体贴。

“哦,我给单位采购点年底总结用的奖品。”笔者佯装买家顺水推舟。

“您的眼光可真好,来我们家购货的单位可多了!您想要什么?我给您介绍介绍,量大的话还能给您优惠!”他继续温和地推销。

”你这儿能开发票么?给单位采购需要回去入账的!”笔者引入话题。

“没问题!来我家采购的人多了,都给开票了。您打算要多少钱的货?要多少给您开多少!”他拍着胸脯一口应承。

“大概三万吧!能开么?”

“能!一万一张,三万三张!”

“为什么是三张啊?一张票还不行么?”

“姐,你放心。咱们这的票都是市场给开的,保证您回去报销没问题!这都是国家给开的票,您就放心吧!”

“其他人都是怎么开的?也是一万一张么?”

“对呀!现在的票都是这样,限额到9999 (元),另外的三块钱当我给您优惠的!”蜜语之外,他微笑的嘴角略微夸张地向上扬了扬。

他告诉笔者,每次买卖他都是用这种“微笑服务”来促成一单单生意的。不过这种方法也有不管用的时候,一家销售办公电器的商户就碰到了类似情况。

在某市场,一家经营小型电器的刘先生告诉笔者,他做电器生意已有五六年。自从实行发票限额后,他的生意遇到了不少麻烦。每次顾客来大批购货,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客户说明货款总共是多少钱,需要到市场的发票代开点开几张发票。当笔者问起他为什么每次都这么详细说明时,他道出原由。原来刘先生曾经做过一次十几万的大买卖,订货的客户出具的是一张支票,而刘先生所在的市场代开处只能根据货款数额开出十几张发票。这样,就违反了国家一票一据(一张支票,一张发票)的规定,客户的财务没法入账,只能因此退货。至此,一单生意就此黄了,刘先生还被迫担着自己的信誉和厂家说明情况为其退货,其中所费周折可想而知。从此,刘先生有了买卖之前,事先说明发票问题的习惯。之后,还有一些大批量采购的客户也是因为发票问题没有和刘先生实现交易。对此,刘先生发出感叹,“有什么办法,这生意做得确实太不容易了!”清瘦的脸上现出万分无奈的表情。

相比于刘先生,李先生相对要幸运些。因为他销售的陶艺品采用厂家直销的方式。在开发票这个问题上,他无意透露了自己的心得,“如果顾客购得的商品数额巨大且要求单张发票比较强烈的话,就用厂家的名义开票给他;如果可以说服(客户用多张发票),就用市场的票,若售出商品整体金额小于一万就直接用市场的票喽!”

但是以厂家的名义开发票似乎也并不“万能”。在一家车模用品店,笔者就了解到类似情形。汽车是人们出门代步的工具,香车宝马是不少“成功人士”的追求。随着汽车日益普及,人们对车的喜爱已不仅仅停留在其作为交通工具的层面,不同造型、不同品牌的汽车还是人们赏美品味的体现。深谙人们这种心理的设计师,灵光一闪,让一个个体积庞大的汽车,摇身化作一个个可放在人们办公桌上供玩赏的汽车模型。如此精巧的车模不仅再现了汽车本身的豪华高档,可以摩玩于股掌之间的体积也使之更为别致和贴心,因此倍受大众青睐。过节送车模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车模店的生意因此火爆异常——每辆车模的价格也不低于三位数。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畅销的车模并没有带给老板想象中的好心情,相反因为客户的大批量购买让她犯了愁。

在一堆堆码得整整齐齐的各种靓丽汽车模型前,老板阿凤(化名)正在紧张忙碌地招待着顾客。听说有记者来向她了解发票使用情况,她立刻抽出身来,表示要说两句。只见她柳眉一挑,原本笑面盈盈的脸一下子变得激烈起来,“这发票问题可真是个问题!我家的货走得这么好,就因为不能给人家(顾客)开一张大额发票,人家订的货还都堆在这儿呢!说是要等我给人家开好了发票再来拿货!”她情绪有些激动,嗓音随之也高了八度,可能自知有些失态,她略微定了一定,接着说,“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人家别的商场都能开大额发票,我们这儿就不行?我们这儿一个车模就成百上千的,动辄就上万了!难道一个顾客来买车模,我附带让人家背一大叠发票回去?这事儿可得向政府反映反映!”阿凤三言两语地道出了对当前集贸市场发票限额的极大不满。

“不是有很多人都选择用厂家的发票来开票么?你为什么不这么做?”笔者问。

“厂家的票税率要六个多点,这边的票是五个点。我们来市场销售,商品价钱就是成本加运费的钱,只能图个(买卖)量大,如果税额那么高了,我们可真没啥挣头儿了!”她双手一摊,显出无奈。

若说发票限额的影响仅限于大宗商品批发的话,批发市场本身的购销模式就注定了很多的商品都是以大批量销售为主,因此发票限额确实影响了市场的发展。此外,有些商品单价本身就已过万,发票限额无疑更让这类商户和市场的发展时时处处受制约。

在某市场一个销售摄影器材的商铺内,销售相机的商户告诉记者,“现在,买个差不多的(相机)都得一万多了。好一点的,光相机前面的镜头有的也要一万多。如果顾客拿现金来买商品,就尽量说服(客户)多拿几张发票解决问题。如果人家顾客拿支票来,就只能去找个数码公司开张票。”相比其他商户,他语气里流露出一种司空见惯的平和。对此,他解释说,“没办法,这种事很常见。之前(发票限额前),没这么麻烦,现在也只能这么办。要不,生意就做不成。”

此外,笔者还了解到,在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商户们的生意多多少少都受到了限额发票的影响。尽管在此过程中,他们想出各种办法来降低发票限额带来的影响。但是,由于缺乏合理合法的正规渠道,让商户与顾客之间的买卖关系多了一层隔膜。不少消费者和商户为避免买卖过程中因发票引发的“麻烦”,纷纷选择了放弃。

现状的无奈 篇2

努力“够”太阳的藤蔓

在夏天,我们总能发现缠绕在木杆上的藤蔓,它们一圈一圈地向上爬,好像在努力地“够”太阳。在我们眼里,这些藤蔓是很神奇的,因为它们既没有爪子也没有眼睛却能够准确地发现插在身旁的木杆,并成功地爬到高处。可当我们惊叹于这些藤蔓为了靠近太阳所做出的努力时,这些小东西却叫苦不迭。其实藤蔓顺杆爬并非出于自愿,这都是阳光和木杆捣的鬼。原来是插在藤蔓旁边的木杆挡住了阳光,导致了这一侧的藤蔓生长的速度变慢,两面的生长速度差促使藤蔓的身体发生了弯曲,随着阳光方向的改变,藤蔓也不断转着身体,就这样“被迫”缠在了木杆上。

面朝太阳生长的向日葵

如果说什么植物最喜欢阳光,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向日葵。这种小东西虽然没有眼睛却总能准确地找到太阳的方向。因为它总是把脸面向太阳,我们给它取名为向日葵。我想这个太阳的拥护者如果能张口说话,它的第一句话就会是“我并不是太阳的粉丝。”它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原来向日葵面向太阳是它颈部的生长素怕阳光造成的。当阳光照到向日葵的身上时,存在于它颈部的生长素就会跑到背光的一侧去,在生长素的作用下,背光的一侧生长速度会明显快于向光的一侧,就这样向日葵无奈地弯下了腰,面向了太阳。

香蕉弯着生长找阳光

当然,也有些植物是真的因为想得到更多阳光而发生变化的,香蕉就是其中之一。因为香蕉的长相比较普通,所以很少有人会察觉到这个小东西对阳光的渴望。如果你仔细地想一下,就会发现不合乎常理的地方。香蕉是长条状的,长在树上。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香蕉因为重力的作用应该向下生长的,可它们却都是向上弯曲。出现这种违背常理的现象正是因为香蕉对阳光的渴望造成的,它们想朝着阳光生长,因而不断地克服着重力的束缚。

薇甘菊爬到了其他植物的身上

如果说香蕉对阳光还是一种简单的渴望,那么薇甘菊就可以算得上是“疯狂粉丝”了。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植物,对阳光的喜爱超乎异常。即便是“出生”在阴暗的环境里,它们也会朝着有阳光的地方迅速生长。和藤蔓不同的是,它们会主动爬到其他的植物身上吸收阳光。不仅如此,在贪婪的驱使下,它们会把其他植物围得密不透风,以此来保证自己对阳光的绝对占有。被薇甘菊覆盖的植物因为得不到阳光通常

只能枯萎死亡,薇甘菊也因此有了“植物杀手”的称号。

现状的无奈 篇3

但是,业内人士其实也都清楚,这些数字如果放在整个世界电影工业的背景里看,实际是很低的水平。例如韩国的人口是四千万,但仅仅前年的影院票房折合人民币就有六十八亿元,一部热门电影的观众人次可以达到一千多万,也就是全韩国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老百姓去看;我们最火的电影,比如《夜宴》,票房一点四亿元,已经是全年排行第二了,而在十三亿人当中,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才六百万人,二百分之一不到。所以,如果做横向的比较,其实我们没有理由得意。再如香港地区,以前电影业最兴旺的时候,一年票房总收入曾经超过二十亿港币,现在的票房低了一些,降到八亿港币左右,但如果按人均来讲,香港电影的单片收入比内地还是高得多。

还有,作为产品,讲数字要讲投入与产出。比如大陆电影市场的票房份额,国产电影占55%,外国片占45%,听起来这很不简单。原先全世界能够以本土电影战胜美国电影的国家,大概只有印度一个,韩国直到去年、今年两年,才做到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量超过50%。在其他国家,都是美国电影占大头(这里不算那些根本不放美国片的国家如伊朗、朝鲜)。我们引进大片的前十年,也一直是国产影片不如好莱坞的,到二○○五年才首次比例倒过来。然而,具体看一看这个份额比例,各自是由多少产品创造出来的呢?根据WTO协议,内地一年只能进口二十部分账影片,即俗称的美国“大片”,再加上一点欧美“小片”,就是说,那将近一半的进口份额,只是几十部电影的票房。而去年和前年我们生产了六百多部电影,即使按放映年度算也有三四百部,同样的产出,产品却是将近十倍的数量。

再往下分析,二○○六年的二十六亿元票房中,十四亿元来自国产片,其中,票房排名前十的十部电影就占了大约八点五亿元,剩下三百多部片子的票房凑一块才五亿多。这也太悬殊了吧?实际的情况是,大量拍出来的电影并没有能进入电影院。导演协会做过一个统计,二○○五年实际进入电影院上映的国产电影只有四十五部。所以,数字是有意义的,但可以有不同的读解,把数字一加分析,电影工业发展不平衡的各种问题就浮出了水面。

为什么能在电影院上映的国产电影如此有限?因为,现在所有的票房都来自于若干条城市院线。这是些跨省跨城市的院线,例如北京,现在就是五条大院线分别占据着首都的各大影院。有人谈到,许多中小城市,像汾阳这样的地方已经没有电影院了。为什么会如此?实情就在于,不管三十个大中城市只占中国人口的比例多少,但是,只有城市里才拥有着有一定看电影消费能力的人群。像在北京,社会上多次出现抵制高票价、呼吁电影票降价的呼声,但是,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群其实不在乎这个问题,而且很多人都是一年看好多次电影。相反,在乎票价的人几乎不进电影院,不管怎样宣传一部电影有多好,他也照样不去。对于这个票房主要来源的观众群体,他们进电影院要看的东西,也就基本影响了电影投资的方向。

除了有票房的大片以外,现在国产电影实际上也是各种各样的。比如,每年我们都有一批并不在意票房的影片,是由于各种意识形态功利的需求而制作的,它们由各地政府或潜在的摊派企业掏钱,基本上不计回报,只求宣传效果,以最后能在大会堂开一个新闻发布会为最高目标。还有一类数量更多,投入五十万至八十万元人民币,用数码机器,就可以拍一部小电影——租一座别墅,花七天到十天拍完,再用七天到十天做后期。这样粗糙的作品,卖给院线人家不要,如果卖给电影频道,售价最低就是七十万元,如果你片子的成色好一点,还能有更多的收益,不但能保底,还有小赚。这种片子基本上是“北漂”們在做,一些小老板,跟电影八竿子打不着,发现这是一条财路,不需要任何资质和特别的批准。这些电影跟中国电影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却要占到年产量的一半甚至更多,就像报纸旮旯经常登的那种小广告:“给你支一个致富招儿。”拍烂电影已经成了中国大地上一门新的营生,有趣的是,恰恰是国家办的电影频道支撑了这样一种市场需求。

不过这类片子不能跟因为没有艺术院线而进不了影院的艺术片或文艺片混在一起——这是特别容易搞混杂的。将它们排除在外之后,那么,剩下还有五十部左右是比较严肃的,真正想表达一点什么,想按电影艺术规律来做的作品。我想,这些严肃的影片才应该是我们讨论的重心,或者说是我们最希望关注的电影,因为它们还能够代表一些思考,代表一些文化价值,或者说这样的电影还能从文化角度来看待。这一批电影同样是参差不齐的,有一些是瞄准了国际电影节,通过这样的途径来收回一点投资,特别是如果能够参加戛纳、威尼斯、柏林电影节的话,由此获得的海外收入大致可以补回几百万元的成本。有一些导演有一点名气,拍之前就可以有外资注入,来自外资的资金高一些的可能达到八百万至一千万元人民币,而且有这样背景的影片在电影节上获奖的可能性也会高一些。这些影片可以走国际片商的路线,如欧洲的艺术院线提供的收购价可能高到几十万美元。有些电影节对青年导演还设立一些鼓励措施,比如有一种方式,是给获奖影片导演的下一部电影一笔资金,作为制作费。总之,这些电影一定要通过在国外的运作,才能获得投资回报,包括回来再进入国内的院线,就靠在国际上的反响,应该说,我们现在比较有潜质的创作者,如果拍不到商业大片,基本上都被逼到了这条路上。

这就说到我们的院线,为什么不可能上映一些有文化、讲求艺术的电影?因为电影的真正市场化到现在为止才没有几年,还处于原始积累的状态。在原始积累期,对于电影院来说,一切以多卖出票为原则,这也顺理成章。因此,什么电影赚钱就演什么电影,只要来了一部赚钱的大片就拼命演,八个厅十个厅都放这一部。贾樟柯这次的行动应该说是很悲壮的事情。其实,我们这里的这种情况,全世界都不大有——一年当中,有几个档期好片子演不过来,另外的几个档期则没片子可演。其实,就是抢观众会进影院的时间热点所产生的暴利。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原始积累期要持续多长?中国目前的电影放映场所,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电影院线,翻了个牌子;还有一类是民营院线,是企业家们进入电影发行领域试分一杯羹,比如大连万达院线现在已经覆盖全国,它就是大企业辟一个分支来做新行业,大家都知道它的主业是房地产,并不指望靠办院线赚多少钱。另外,情况最复杂的是电影院,目前全国有所谓一千多个银幕,今年可能扩大到三千多个银幕——现在不能再讲电影院的数目,因为好电影院都改多厅了——这些电影院中80% 为国有,就是以前资产属于当地区政府、市政府的电影院。对于这些电影院的经理来说,他们的目标,与独资的、外资的影院完全不一样。人家自己盖了影院,就准备在行业里长期营销,就像连锁超市一样,会考虑信誉、发展等等,是长线思路。而中国80%以上电影院的经理是国家干部,是三年任期制,对一个年轻经理来说,要在这三年内做到效益最大化,包括职工福利等等,都要做到最好,如果他的影院在同行当中效益最高,不光电影院的职工对他满意,下一步很可能他就会受到提拔。所以,在这个体制下的经营理念,当然与文化人所希望的有很大差距,仿佛他专门愿意演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似的。比如现在媒体批评《满城尽带黄金甲》搞垄断,但是,实际情况是三十一条院线一起在“垄断”,所有院线只演“黄金甲”,不演别的片子,那么,究竟是谁在垄断?并不是新画面公司,也不是电影局。所有院线只演一部电影,其实是每一个电影院都力争效益最大化之后,稀里糊涂地形成了一种合力所造成的垄断效果。

因此,我一直认为,院线也好,电影院也好,一定要转移为私有化的形式,或者说至少像现在北京世纪金源的星美那样采用股份制,既有国有股也有私有股,于是经营理念就会发生变化。可以预想,将来,在多个放映厅当中,专门为文艺电影开辟空间,一定主要是由理念和体制都比较先进的一些电影院来进行,但是,目前还不太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只要重要院线和电影院两级的老板不改变思维,中国电影文化的前景就不容乐观。

还有一条路,比如创办大学院线的可能性。在中国能不能办大学院线呢?在全国来说,开大学院线的最理想之处当然就在北京的海淀区,这是一个大学如此集中的地方。对此,我们不是没有尝试过,比如十多年前,我们把这一设想与海淀区发行公司的经理交流,能不能单独组织片源,找几家影院专演知识分子爱看的电影。谢飞老师还到国外打听过,比如把黑泽明的所有片子都租来大概要多少钱。这位经理对此很感兴趣,他就把这个方案上报给他的上级单位北京市发行公司,结果上级却认为他是想闹独立,不支持,说你要自己排片,那以后我们最卖座的片子就不供你。后来我们又想过直接去联络各大学管放电影的人,我们原本想象,他们一听说你要办一个大学院线,肯定特别高兴,结果根本不是如此,校园内那些能够放映电影的场所,甚至比街上的电影院对文化还更不感兴趣,因为它也有经营盈利的指标。由此我明白,不能以西方的理念来想象中国的事,这件事不是努力往前推进就可以成功的。其实,这才是文化电影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而且,类似的问题远远不止于电影领域,只是恰好在电影问题上特别突出地呈现出来。

当然,这就也涉及到观众。我曾经在巴黎的晚上去看电影,巴黎最大的电影院有十八个厅,我去的那家是高蒙院线的,十个厅演不同层次的十部电影,时间是晚上十八点,结果影院前十个买票队伍几乎一样长,既有为新的美国大片而排的队伍,也有来看很实验的艺术影片的队伍。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就不需要来讨论影院该放什么影片的问题,因为观众自己形成了选择的习惯。国内目前如果真的安排一家电影院专放艺术电影,顶多搞一个月就得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上海搞过一次艺术院线,结果,三个月以后就没有合适的影片可放了,向电影公司询问还有什么作品可以提供?电影公司的片库也没有。

电影的运营成本很高,我们还处在形成产业的初级阶段,以目前的資本和市场的成熟程度,都远远无法让投资者理性地将之承担起来,投资者都在冒险,盈利也是朝不保夕。中国的大片拍到目前这个程度,是一部片子要有四五个大明星砸进去,这是美国好莱坞都没有的做法。全国人口十三亿,就按二十元钱一张票计算,一个人一年看一次电影,收入就应该有二百六十亿元。但是,我们一年的票房才二十六亿元,等于每个人十年进一次电影院。于是乎,一次得凑四个以上的明星,不热闹到这种地步,就没人去看。于是投资者也是强努着投钱,而且主要靠香港地区几个大老板,其实,他们心里也明白,不是每部电影都这么做就一定能赚钱,但是,不砸这么多钱,就可能赔得更惨。连带着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档期、演员等等都得提前订。今年内地与香港两方面影界商量都希望搞一点自律,约定这种大片一年只拍一部,如果一年搞两三部,那局面就不可收拾了。那些明星参加大片,上戏之后自己都后悔,三代不同的明星怎么挤在一部戏里呢?其实,这么搞下去,这样的影片自己也会贬值,贬值之后,影界就不得不约束自己。但是,目前来讲,总体上仍然是投的钱越多就收入越多,特别是明星的市场效益还是很高,于是大片投资的热潮还退不下来,不管我们怎样骂,“大片经济”本身还是在上升,但是饱和点快到了,中国不可能更长期地支付这么大成本的影片。圈里的人也都知道,票房和实际收入的比例应该是三比一,票房要比投资高三倍才能算是赚钱。一部大片如果真的投资两三个亿,那么即使国内的票房收入超过《泰坦尼克号》的三点五亿,也未必就能够赚回成本。所以,大片繁荣的背后,其实并不一定有多么理想的效益。

现状的无奈 篇4

首先我自己感觉很孤独很无奈,对站长这个行业的无奈,对自己前途渺茫的无奈,对做个站长的处理日常生活的无奈,对站长这份职业的无奈,让人爱让人恨,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整个站长行业的无奈吧,昨晚更新网站找程序忙活到3点多,今天还要上班,好困。下面写一下自己做站长的感受,(不代表行业的评论与推断,只是心碎的个人体会)有同感的可以共同交流。

接触网络虽不算晚,学了计算机专业,但是真正认识到自己决定要走网络这条路与体会到网络的无穷的魅力时,却总是自语自己入行太晚;早也好晚也罢,已不是现在要考虑的事情,至少自己现在走了进来,走进了这个外人看似多么神秘与辉煌的行业。以前记得别人把婚姻比喻成就好比一座围墙,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网络这个行业多少也与之类似吧!每个人的生活与习惯以及天赋和生活背景都不同,所以大家都是站长,但是“站长”与“站长”同样的一个词。

词相同,但事实却相差很大,别人同样一个站长一日可以收几百刀,而你也许从来都没见过几百刀是啥个模样,别人一天看看新闻,听听音乐,每天照样网站 Ip上万,甚至别人几百IP的小站都比你几千IP的站的收入都多,也许你每天都3点睡,但别人也许12点就已经进入了梦想,但是别人也许并不你赚的少,这就是差距、站长中间的差距、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我也在经营几个小站,几个别人眼里所谓的垃圾站,每天下班回去工作忙完了就是更新发发文章,接受着百度K了收,收了K的煎熬,流量不大但还顾得上交网费,

所有人都在说垃圾站没前途,没做头,要做站就做行业站,有前景与前途的站,去当个事业去做,但是说归说,做归做还是两码子事,试问又有多站长不是靠着自己的几个垃圾站靠几个联盟的作弊来维持着自己的开销,网上牛人很多,随便进一个群,就能拉几个牛人出来,一天赚上百上千甚至上万的很多很多,相信大家也有体会,但是你见了看了,你去想了吗?难道他们真的就是也像你一样每天更新链接、SITE:。盼星期三的快点到来,好让百度多收录几页,多给自己带来 IP吗?

但是这样下来付出的和收到的好像并不成正比,不理解的亲人朋友认为我们不学无术,甚至是神经病。走到哪里都背电脑,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电脑,自己关系处理不好,没时间陪女朋友,吵架太正常了;为了你的那几个网站,稍有空隙就扑到电脑旁,听到最多的话是“电脑比你亲爹亲娘都亲,走到哪里都背到哪。”如果我真的能通过网站赚到钱,让她了解我真的没骗她,也许那样会好点。哎……!但是真真赚到钱的站长有多少呢?通常入不敷出是最正常的了。

试想,谁不想早点睡,谁不想到影院看看电影,谁不想到外面欣赏欣赏美景。但是我能吗?因为我是个站长。

没有女朋友的站长还好,做站闲暇时间泡泡妞(网络妞),说说情话,送送鲜花,一般可以轻易搞定。但现实中呢?平时缺乏交际、缺乏现实朋友,久而久之,你还有几个朋友呢?如果你能日赚百刀千刀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男人女人都现实、网上网下都一样。

如果你也是每天深夜还没有睡觉,如果你也是每天都在天天坐在电脑旁,如果你也有女朋友或者你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如果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站长,如果你还想在这个行业走下去,如果你也曾经想过今天的马云丁磊就是未来的你,如果你也是每天不停的SIET不停的看GG联盟里的那几个0.几几的收入,那我劝你放下手头站,好好的思考下,想一想自己如果把站长这个路走下去,怎么不走,这才是现在你应该考虑的事,网络是个充满诱惑与魅力的地方,我向往这个行业。

医生的无奈 篇5

在临床中,医生常常会遇到左右为难的情况。一方面为不误诊、漏诊,就要给患者做相应的检查,以便获得科学的诊断依据。另一方面还要尽量为患者尤其是贫困患者省钱,以最节省的方式为他们看好病。这样做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矛盾。

还有另一种情况,患者来就诊时。医生根据主诉、现病史、查体给予初步化验检查,结果回报后如有异常,但又不能确定诊断,就需进一步化验检查。有个别的家属则会嫌麻烦,不免责问:刚才为什么不一起检查?我会告诉他们:那是撒大网似的检查,有过度检查的嫌疑,还会增加你们的费用。不能一开始就做些高精尖的检查,要从普通到高级,如果用最简单的、经济的检查方法确诊了,高级的或繁琐的就不用做了。这是医疗规范。

尽管有的患者一来就要求全面体检,或是要求做最先进、最高档的检查,仿佛一步到位才能消除他们的疑惑。我还是会告诉他们:那样费用会很高。他们则说:我们不怕花钱!我们时间宝贵,不用考虑钱的问题。对这种情况,我仍然会劝说: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这种检查对你没有意义,还增加特殊检查对身体带来的伤害,比如:X光射线。前几天就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的儿子来了就要求给其父亲开肾CT检查,我经过问诊、查体,认为做肾彩超就完全可以了,没有指征做肾CT,故不同意开单,患者儿子就说:也不用花你的钱,你就开得了!但我还是详细地解释了两种检查的意义,没有开肾CT。

这是经济上没有负担的患者的情况。大多数患者却是对看病难、看病贵牢骚满腹。因看不起病而中断或放弃治疗的患者大有人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当医生的真是既痛心又无奈。我们也希望医疗体制的改革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利益,希望更多的人不会因为钱而降低生存质量甚至放弃生命。

作为医生,在从业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既要考虑他们的经济状况,又要为他们看好病。这可能使我付出的辛苦更多。正因为如此,我在一些外县的农村患者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但也有很多时候我是无能为力的,每当患者刚有好转却不得不停止治疗的时候,我内心都会很遗憾甚至痛苦。

什么时候医生没有了这样的遗憾和痛苦,普通百姓有病能医,我们的医疗改革就成功了。

故事之二

最近,门诊看了两个女学生患者,均为尿蛋白+3,均拒绝了医生住院治疗的建议,病情相近,情形不同。 一个是硕士刚毕业、又保送读博士。刚刚从外县报完到,因浮肿来就诊,既往患皮肤病多年,经初步检查,考虑肾病综合征不能除外,建议住院进一步检查及治疗。但女博士坚决不相信自己会得肾病,而且,也不想让学校及周围人知道自己的病情,不管我怎样苦口婆心地把尿蛋白+3的危害及不治疗的预后(可发展成尿毒症)告诉了她,也给她讲了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以及为什么患了尿毒症还不知道的临床实例,可她还是拒绝了住院系统检查治疗的建议。我相信绝对不是因为住院费的问题,因为她有医疗保险。

另一个是大二学生,来自农村,一岁没了母亲,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去年爷爷因癌症去世,家境贫穷。蛋白尿病史10多年了,从未系统检查及治疗过。以前是+2,这次因乏力、腰酸来就诊。为了给她省钱,只做了个尿常规,结果是尿蛋白+3,并把她已经交完费、正在排号等待检查的泌尿系彩超给退了。初步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建议住院检查及治疗。但她也拒绝了,她哭诉说,虽然她有商业医疗保险,但她连垫付住院费的能力都没有,此次看病,是用她的生活费。因为父亲的家境也不好,患病的事不想让父亲知道,增加父亲的烦恼。

唉!多么懂事的女儿啊!

有许多时候,门诊医生也很无奈,但凭问诊及查体可以疑似诊断,却不能确诊,还要做相应检查获得诊断依据。检查太少了,比如光做一个尿常规,容易漏诊、误诊;检查多了,恰恰某一个结果回报又是正常的,该医生就容易背上个过度检查的罪名。个别患者就会说:这个白做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医生往往有口难辩。

财政的无奈错位 篇6

体系错位

先从客观的管理体制上来看,一位财政厅长告诉记者,我们国家每年的预算执行是从1月1号到12月31号,但是行政决策体制是在3月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因为要等到全国人大召开后,才能确定明年政府的工作重心和工作重点。所以每年的1月份到3月份的时候我们的预算是没办法支出的,因为许多大的预算和项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没有通过,不能形成支出。他说:“我们财政只能把一些基本的支出,如工资和基本的运转资金,安排在1月份支出去,3月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了以后,我们把预算通知发给各预算单位,于是每年各单位接到预算安排通知的时候已经是4月份了。然后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下,单位开始组织项目的申报,项目评审,最后项目在下达时已经是八九月份了,等到预算真正开始用的时候差不多是10月份以后了。我们的预算支出,实际上是预算编制体系和我们行政管理决策体系中的体系错位。”

根据这种体系错位,客观上形成了年底的支出高峰。当然这种体系错位也会连带出年底的一些正常性支出。“这些正常的支出也要提一下”,这位厅长接着说,“虽然我们的预算是按年度编制的,一年一年卡得很死,但整个经济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可能到年底就收尾了,明年再从头来。所以许多项目下半年才开始实施,那么这笔支出一定是跨年度的。还有是每年很多的年度考核和年度评审的资金,这需要到年底才下发出去,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比如第13个月的工资,困难群体的补助,对人员的考核。”

客观错位

除此之外,还有地域方面的原因和转移支付的原因。进而,也就形成了地域环境的错位与转移支付的错位。先来谈谈地域环境的错位,一位南部某省负责预算的处长告诉记者,各个地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众所周知,每逢入夏,南方就多雨季,他们省从10月份到来年的5月份前,是旱季,雨水少,是搞基础建设的好季节,这是大量施工高峰期的季节,它的支出肯定是跨年度的。于是,形成大量的支出是在10月份到次年的5月份之间,这是支出高峰。等到7月份以后,雨季来临,就无法施工了。所以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季节性。这是一个环境因素的错位。

另外在在转移支付的错位中,也有这样的因素在里面。因为西部地方对中央的支出依赖性比较强,大量的专项资金都需要用中央的转移支付,虽然现在从管理体制上总在强调要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因为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地方就可以统筹自己的财力。把资金用到自己最需要用的地方。但这位处长也表示,实际这两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加的速度跟不上专项转移支付增加的速度。也就是说,财政部把专项资金划拨给各个部委,各大部委掌握着大量的专项资金,然后再由各个部委一级一级往下走,整个过程是非常慢的。从人大审批到各部委项目评审再到批准,等这些工作都做完,已经是9月份了,再等到这些资金拨下来后就是11月份了。地域环境的错位和转移支付的错位,构成了客观条件的错位。客观条件如此,财政也很无奈。

规则错位

中国人做事讲究游戏规则,上述处长说,那些部门都把财政的体制吃透了,很会利用规则,部门某个项目明明是500万能完成,就给你报1000万,因为知道预算到了财政部门就会砍掉一半。部门就等着看财政最后拿多少钱,你财政给我多少钱,我就办多少事。对部门来讲,就是要拿到资金后才考虑这个项目。而不是在编制预算的时候,就去考虑到底要做哪些方面事情,需要哪些环节和措施,这些环节和措施到底需要多少钱。如此的游戏规则,就造成了资金申报与项目安排的前后错位。

这种错位的前身就是预算编制不细,从年初的预算编制开始就没有一个有效的规划控制系统,里面是不实在的花架子。在国外,类似的预算申报是需要很长的过程,要有半年多的时间来讨论,具体到这个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执行中的每一个可能性,有没有效益,不断的论证,不断的逼迫部门把项目做更好的完善。一旦项目批付,那每个预算局就根本不再管理预算的执行,因为有《预算法》的制约。这位处长说:“想想我们的单位部门,又有多少是拿到钱以后才去想规划,做方案的?我们的预算执行起来能不慢吗?”

背道而驰

从体系错位到客观条件的错位再到规则的前后错位,一个又一个的错位就造成了年底的“烧钱现象”,当然这里包括真象和假象。财政只是想从制度上去约束部门,只是想督促预算的进度,但想法和现实背道而驰。上述处长说:“我们仅仅强调支出进度,但预算执行在客观因素上有制约,我们花钱不能不负责任。现在并且以后都要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去强调支出进度。首先是要做到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明明知道这个项目在这个时候拨下去不能用,还要强调支出进度,把钱拨付给部门,这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合理的。”

从上述的几大错位来看,事情的核心无非就是一个,财政是按预算进度去监督部门的执行情况,而部门在这种执行的压力下,必须赶紧花钱,否则明年自己的预算将受到影响。其实财政本意是好的,想让部门加快支出,但强调快而不强调好,就会要形成怪圈,产生了制度上的倒逼。

最无奈的结局等 篇7

最高级别的植入营销

奥巴马与哈珀在冬奥会上分别以两国最知名的啤酒为赌注来打赌,被认为是“最高级别”的植入营销。美国驻加拿大大使戴维·雅各布森代表总统奥巴马向加拿大总理哈珀(左)“交付赌资”,更为这场植入营销添了一把火。

最“标准”的门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传出消息,今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行业标准,届时二手车市场准入门槛也将大幅提高。2010年4月4日,沈阳塔湾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内的几千台旧机动车,二手车在这里交易。

最草根的抗议

因不满“蟑螂说”,用户打出“小强无罪”的标语。十多名惠普问题笔记本的用户,聚集在惠普中国总部的大厦门前抗议。

最“阳光”的飞行

当地时间2010年4月7日,垒球首架依靠太阳能驱动的飞机在瑞士首都伯尔尼附近一个军用机场首次试飞。

最“女王”的待遇

韩国雀巢公司推新品开展促销活动,从3月18日到5月23日,每周都将抽签抽出一位幸运儿,享受高级别的女王待遇,包括高级饭店的晚餐、Spa服务、商店购物等。

最“世博”的商机

2010年4月2日,江苏金凤凰工艺玩具制造公司,工人加班加点生产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系列玩具。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世博会特许商品逐渐热销。

最雷人的招聘

富士康再现雷人招聘。2010年3月底,在武汉某职业院校的富士康招聘现场,学生们被要求下蹲检测腰部功能、平伸双臂站立检查有无伤疤等,男生更要当场做俯卧撑,做不到20个即被淘汰。

最迅速的“山寨”

当地时间20lO年4月3日,美国纽约市第五大道苹果专卖店,iPad开卖第一天,两名苹果迷将自己打扮成iPad模样,在街头庆祝。

2010年4月8日,中国深圳,香港台硕电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出山寨ipad,定价在2500元左右。

最乐观的预期

当地时间2010年4月5日,纽约,股票经纪人在纽交所内忙碌着。2月份成屋签约销售指数上升8.2%至97.6,以及对于经济复苏乐观预期。推高美股道指逼近11000点大关。

最“卡通”的速度

动漫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流行元素。当地时间2010年4月1日的纽约车展上,汽车也卡通。

最“未来”的科技

一个产品经理的无奈 篇8

小潘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某家电企业任职产品经理,对产品经理他是不陌生的,教科书上定义产品经理是产品甚至品牌的塑造者。工作内容涉及产品从创意到上市,所有相关的研发、调研、生产、编预算、广告、促销活动等,都由产品经理掌控。产品经理还被人称为“无冕之王”。这样重要的职位,好似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招聘会上这个职位一挂出来,就令他和众多同学兴奋不已,争相报名。

入职的兴奋没有维持两个月就由困惑取代了。小潘的困惑是由日常工作中的几个细节产生的。

1.产品经理在企业中的地位绝没有他所想的那么高。这家企业的核心部门是销售部,而不是市场部。市场部的产品经理工资少得可怜,只有固定工资,整体收入只有销售人员的五分之一。人员更替很快,在公司产品经理任上最长的人员只有两年的工作经验,工资也是两年如一日。这表明企业对产品经理的定位是很低的。

2.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远没有定义中的复杂。这家企业的市场部经理是一个从台资跳槽过来的女生,刚大学毕业4年。她给小潘他们的工作任务是每天对行业数据与市场反馈报表进行分析与摘录,最后形成结论与报告。老实说,这种工作枯燥而乏味,市场经理总是在一些诸如错别字、PPT的美观与否上提要求,而且对市场的意见都是她的观点,小潘他们的工作就是把她的观点从行业的数据报告中找出佐证来印证。

3.市场部产品经理是在公司挨骂最多的。每次小潘他们熬几个通宵做出的产品规划与活动方案都被销售部踢了回来或拒绝执行,市场部经理经常在小潘他们面前大骂销售部“执行力差”,但小潘隐约感觉市场与销售有些脱节了。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市场部一年根本就没有几天去市场,原因是市场部经理认为没有必要,她原来的台资企业产品经理根本就不出差。

4.产品项目的沟通工作远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小潘这个产品经理不可避免地要和生产、计划、财务、销售等几个部门做沟通,但这些部门的“大佬”根本不买他们这些新人的账,往往在市场经理规划的工作时间内无法按期完成工作。为此,市场经理不知骂了小潘他们多少次。看到那些老销售人员一回来就和各部门人员谈笑风生的样子,小潘羡慕不已。

小潘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然而辛辛苦苦推上市的产品,不但没有好的反映,还遭到很多经销商的投诉。从产品的外观、价格、竞争对手的应对等,经销商反映了一个意思:他们对产品没感觉。但产品的感觉是什么呢?难道那些数据与行业报告都在说谎?

产品经理≠流水线数据员

如案例所述,产品经理在很多企业里的从业状态是很不尽如人意的,他们资历浅,收入低,市场经验少,属于一个位置很尴尬的行业人群。究其根源,主要是企业对产品经理的定位没有做好,在产品经理的人才结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上没有进行合理配置。

小潘所工作的企业对产品经理的定位明显引用了台资与日韩企业的定位方式:一个流水线上的操作员和数据分析员。正如20世纪80、90年代的三星、松下、LG等外资企业市场部的产品经理,他们每天都忙于制表和收集报表,每天都会忙到深夜,却在市场上节节败北。这些外资企业将失败归于中国市场的复杂性,但实际情况是各地的分公司与销售人员每天忙于报表,根本无法顾及市场。产品经理的价值根本得不到体现。

中国市场地大物博,行政区划间的文化差别明显,很多行业数据与报告只能覆盖到大中城市的部分业态,对于中国不断增加的地方零售业和广大二、三级市场,基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与监控,这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产品经理担负的责任变得更加重要,对消费者、经销商、渠道、产品的感知与把握能力变得及其关键。

如某外资家电企业一直经营国内的电饭煲市场,但其产品只做圆形煲,不做方形煲,它认为两种煲的成本是一致的,没有必要花钱再开一套模具。但在市场上,国产品牌大做方煲,某知名国产家电企业方形煲占整个电饭煲生产量的80%,且利润比圆煲上升30%。同样的产品,只是因为消费者感知价值的不同而有了新的商机,这些现实都很难在传统的成本与数据分析中找到投产依据。就此而言,盲目借鉴外资企业的产品经理定位模式是很有危害的。

产品经理的必备能力

要想真正发挥产品经理的主导作用,应先从产品经理的选择上谈起。产品经理定义为项目经理后,产品经理是产品的设计者、建造者、运营者,更是产品的第一个用户。

他的最大能力就是沟通能力与整体把握的管理能力。

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但产品经理要在企业中顺畅的沟通需要一个核心条件——个人的影响力。个人的影响力不是一天就可以练成的,它需要这个人在企业中从业时间较长,对各部门熟悉,在企业中获得过荣誉,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这样的人在销售人员中的比例是最高的。

市场的整体把握能力也很关键,对消费者反应的感知,对经销商政策与销售方法的了解,对渠道运作规律的了解,都是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必要能力。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对市场和产品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乔布斯的产品感觉对苹果公司的重要性。产品的感觉对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来说是天生的,企业要找到这样的人,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和工作业绩、工作方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来寻觅。

这几个方面罗列完后,产品经理的来源渐渐勾勒清晰,它应该是企业的优秀销售人员,对企业了解,对市场与产品有感觉,有较强的个人影响力以及与各部门沟通的能力。下一个问题就相应产生了,如何让这样的人走上产品经理岗位呢?

优秀产品经理的塑造

1.合理的定位与更高的权限。

产品经理在企业中的位置如此重要,企业应提前在公司架构中提升企划部门的位置,提升产品经理的实际地位与工资水平。

企业还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经理人职业生涯规划等培训课程对销售人员将来在企业中的发展做出引导性暗示。对有意培养为产品经理的销售人员,公司领导应提前与其沟通并做出相应承诺。让其理解产品经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个有前途、有潜力的岗位,而不是让他们退居二线。

在优秀销售人员转化的过程中,企业可先将产品经理定义为产品项目经理,利用其强大的影响力与沟通能力建立起项目团队,定义其为管理者。针对其对生产技术等环节的了解程度,可为其配一名技术骨干做项目组副经理,辅助其做出判断,在其转化成合格产品经理前做一个良好的过渡。

2.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有目的引导。

对于产品经理人才培养规划较早的企业,还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轮岗来引导有潜力的市场人员向产品经理岗位转化。例如:有目的地让优秀销售人员去工厂挂职锻炼,去了解生产流程,参与市场部具体工作;聘请专业产品经理培训老师进行系统辅导,让优秀销售人员对产品经理岗位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具备产品经理意识的市场人员,创造条件加强他们与各部门的沟通,让有经验的产品经理进行传帮带,日常进行各种专业培训;让可培养的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过程,使其对产品经理在企业中的核心作用有进一步认识。

上一篇:溢折价率下一篇:价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