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论文六篇

2024-08-27

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论文 篇1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师语言的教育意义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健康、文明、乐观。绝不允许粗俗、低级, 不正确的语言出现。课堂上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如在学习《劝学》时, 可以幽默地引出一位老者, 头发花白, 眼中充满泪花给他的小孙子讲述他年少时没认真读书, 以至于一生波折、辛酸最后后悔已晚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饱经沧桑的老人还有遗憾, 从而告诉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和专心致志做事。这样会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教师做到为人师表, 语言有很重要的示范性。少年儿童对自己的老师有很强的崇敬感和信任感。教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围绕在学生的周围。教师伟大和蔼的行为是学生的榜样。那么教师严肃深情的语言就是有效的行动和无形的楷模。教师语言的榜样性必定对学生有很强的影响, 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规范。教师不能用方言土话来教学, 即使说得再好也是不规范的语言。教师的普通话在语音、语汇、语法上都必须准确、扎实, 否则普通话不规范也会影响学生。学生模仿能力很强, 不仅跟老师学文化知识, 也跟老师学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好正确的语言, 才能培养学生准确、生动的语言能力。

三、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教师语言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的语言面向的是广大的学生, 所有的人都喜欢听表扬、鼓励的话, 更何况顽皮好动的学生。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也很脆弱, 对于教师来说必须爱护他们, 表扬他们, 时时处处尊重他们, 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四、教师的语言在一定情况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幼小心灵的塑造上是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每一个心灵都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去启发、去激励。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采用不同的语言去教育培养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

五、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美感

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论文 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语言修养,实践

教师的语言修养,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与学生交流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和安排程序, 用来与学生沟通情感、组织活动的语言系统。众所周知,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

(1) 语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是通过言传身教把知识和真、善、美传授给学生的, 并将其内化成学生的能力, 因而教师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谈吐文雅、语言丰富、幽默风趣、富有启迪智慧的语文教师形象, 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崇敬的心理。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 为人师表, 才能有打动学生, 感染学生的语言, 才能最终搞好教学。

教师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播种者、耕耘者。教师的语言是沟通学生心灵, 激发学生心灵火花的桥梁。“亲其师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当学生了解到教师为人和善, 真诚待人, 感情真挚时, 就自然会佩服这样的教师, 喜欢这样的教师的课。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锤炼好自己的语言技巧, 才能提高语言修养,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 语文教师语言修养的高低, 直接影响教学成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语言能力的强弱“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只有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去吸引每一个学生, 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热爱之情, 才能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热情的态度去学好语文。语文教师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 在课堂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们就像高明的导演, 用自己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引导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中学好语文。

语文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刺激性的、负面性的词汇。要经常用热情、诚恳、幽默风趣、富于激励性的言辞, 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学生就会心情愉快、思维敏捷,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3) 一定的语言修养, 是提高语文教师自身修养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成长是体现在多方面的, 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 要有一定的责任感, 良好的道德修养外, 还应该具备灵活而高效的讲解能力。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修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如此来说, 教师的语言修养的提高, 意味着其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师所从事的事业的操作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话, 就有利于一名教师自身的完善了。

总之,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师生沟通方面、在课堂语言教学方面、在对教师自身完善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

(1) 重视理论修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语言能力, 不但要掌握教师语言自身的理论和规律, 还要对不同学科有相当的了解。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 就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 努力使自己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一定的审美的情趣, 思辨的能力, 现代的观念, 使自己充分了解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 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2) 广泛阅读, 博采厚积。教师不及时更新知识, 就难以与时俱进, 教书育人。语文教师只有大量阅读、广泛积累, 才能厚积薄发, 养成敏锐的语感, 使自己的口才精益求精。除了要博览中外经典名著外, 语文教师还应在生活中积累语言。生活中的语言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对自己生活中所接触的语言有着较强的敏感度, 并能弃其糟粕, 取其精华。这样, 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并避免使用生活中出现的错误语言, 而好的语言则能继续传播开去。

(3)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加强实践锻炼, 是提高教师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留心每一堂课, 留心每一次与学生交流, 锻炼发展自己的语言水平。要重视自己或别人在教学中出现的每一次闪光点, 用心记下来, 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语言风格。每一次知识的积累, 总有一个先记忆后理解的过程。对于有些个性化教学语言, 刚使用时可能会觉得不能得心应手, 有点生搬硬套的感觉, 那是没能领会所运用的语言的实质精髓。只有通过多次的试验, 将一定的语言艺术的精神实质把握了, 才会在教学中运用自如, 做到脱口而出, 如滔滔江水, 绵绵不绝。实践证明, 长期不懈地训练, 可使教师熟练地掌握语言表达的各种技能技巧。

(4) 加强科研活动,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可通过科研活动丰富和提高语言修养。教师要积极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 用新理念来武装自己,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更新教育观念, 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平时, 要撰写教学故事, 研究教学案例,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改进教法。教师之间相互听评课, 加强学习交流, 取长补短, 自我完善, 自我提高。不同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语文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是很必要的, 大家通过对一些艺术性教学方法的探讨, 可能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然后, 将这些交流心得付之于实践, 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它。

教师在教研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 增强了教学研究能力, 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提升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总之, 教师要提高语言技能, 获得一定的语言修养, 必须从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学习入手。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把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 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语言, 努力使自己的语言朝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浅谈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 篇3

关键词:教师;语言;文化修养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04-02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高尚的职业。而语言文化则是教师完成历史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教师语言的教育性,从广义来讲,它包括教师的文化知识教育、语言表达能力、德育修养、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从狭义上说,一般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本文是就后者来谈的。

一、中小学教师语言的特性

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教育性。教育语言的特征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要健康、文明、进步;禁绝粗俗、低级、反动。中小学教师要注意运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即把“德育”渗透到所有语言实践当中。例如在教山东出版的《文学教程》里的诗《登岳阳楼》时,可以简单介绍作者杜甫的身世和当时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漂泊他乡,面对浩浩荡荡的洞庭湖水,对当时时局多变而感到忧虑。通过介绍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不安定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凄惨滋味,从而在学生心理埋下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的思想,就会不知不觉地把学生的思维拉到学习诗歌的内容当中,这也使学生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2.科学性。中小学所学的各门科目都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就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去表达。老师所说的概念、原理、规则、结论等,都要符合各科目的科学要求,要准确无误、完整、周密。不能向学生讲无用内容,更不能说错内容。因此,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是教师职业口语的基本要求。

3.规范性。中小学教师语言必须力求规范。不能用方言来教学,要用规范的普通话。教师的语言在用语用词方面都要正确得当。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一次批评女同学中用了“妇女同学们”一语,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反抗情绪。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他们不但跟教师学习科学文化,而且还跟教师学习用语。在老师语言的潜移默化之下,学生都能讲出规范的用语;教师只有用规范的语言才能谈得上语言美。

4.鼓励性。鼓励性也是中小学老师语言的一个明显特性。中小学老师的语言主要对象是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希望老师把他们看成成人。一般说来,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面对这类人群的谈话,老师一定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积极上进。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伤害学生,即便批评也要冲满激励性。

5.针对性。中小学老师的口语具有针对性的特点,老师一定是针对不同的对象、文化和环境来运用的语言。这就是常说的“因材施教”。因为这样,教师的语言才会有的放矢,从而取得实效。

如,一位中学老师对两位不愿登台演讲的同学采用了动员和激励方式。对一位腼腆的男同学,教师说:“内向的人靠的是他的真诚。我相信你有比一般人更能打动大家的实际想法。”对第二位性格倔强、冷冰冰抛出“我讲不好”的男生,教师说:“具有谦虚美德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过高,但决不会让大家失望。请你讲几句并不至善至美,但又能表达出你内在情感的文章。”在老师针对性的激励之下,结果两位学生都上台了,还讲得很不错。这位老师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因人而异,突出了针对性。

6.审美性。中小学老师的语言美,包括这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美,二是形式美。内容美就要求中小学老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哲理性高,充实易懂、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老师在词、句方面和修辞上都要很好,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语言水平,要极力做到具有“建设美、色彩美和音乐美”。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一定要有文采的,教师的语言更应如此。很多有巨大艺术魅力的中小学教师的语言范例都是富于审美性的。因为它美,所以动人。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的意义

1.掌握口语艺术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中小学教师成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使学生爱听、乐听、高效省力的情况下来接受教育。例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如果教师不把难理解的词、句对学生讲述清楚,这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因不能理解文章内容而导致没兴趣听课。所以苏霍姆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老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2.中小学教师掌握口语艺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智能、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比如学习新的歌曲,就应从歌词入手,分析歌曲内容,展开学生的“音乐想象”。例如小学第三册音乐教材中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王二小把敌人引入我军埋伏圈的生动故事,脑海中呈现一幅二小机智勇敢、壮烈牺牲的情景,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每段歌词演唱时不同的感情。从而也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

3.中小学教师掌握教师口语艺术能给学生以学习模仿的对象。“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语言生动、活泼、优美,就能给学生以熏陶,提高学习效果。用吕叔湘先生的话说就是“学生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正如蓬在麻中,不扶自直。”若是教师语言基本功差,就会给学生学习语言带来消极影响,长期接受这样的教师教育,学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能力。因此,特级教师斯霞说:“我们决不可能低估教师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

4.中小学教师掌握教师的口语艺术能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语言在沟通师生关系中的特殊作用。例如一位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为了改变学生抄别人作业的习惯,在一次发作业的时候这位教师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算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啊?比如抄别人的作业欺骗老师算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吗?”虽然短短的两句话,但学生听后再也不抄别人的作业了。可见,一个老师如果掌握了口语艺术,就能使他的教学工作更为出色;师生的关系也特别融洽。

三、怎样提高中小学老师的语言文化修养

中小学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把话说“通”。这是说的教学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精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通俗易懂。教学取得成功往往是因为教师能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讲清楚,老师要做到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就必须很好地加工和改造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2.把话说“活”。老师的课堂语言不能老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适当的语速、抑扬的语调会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于漪在讲析扬朔的《茶花赋》时,正确地抓住了文中得“极”“搁”“醉”三个字。有时娓娓而谈,明道析理;有时心驰神往,妙语连珠;有时纵情抒发,饱含深情。讲课人的声音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就像过峦的风、入夜的雨,缕缕吹香,点滴入土,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学生呢?既是在听课,也是在听奏乐、听演说、听游子的心声。如果没有教师“活”的语言,是难以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效果的。

3.把话说“准”。中小学教师怎样做到把话说“准”呢?一是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包括语言、演示、提问、教态变化等技能;二是掌握调控教学过程技能,包括导入、组织、结束等技能;三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技能,包括模式设计,课堂的观察与评价等技能;四是教材的研究和教法的选择技能,包括教材体系的研究技能,对学科教法和学法的确立技能;五是掌握个别辅导谈话的技能,包括听、说、应对等的技能。教师只有掌握了高超的语言技术技能,才能把教学的话说“准”。

4.把话说“趣”。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是调节师生情绪状态所具备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有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一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并且绕着教室玻璃飞来飞去,这时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随着蝴蝶转来转去,于是老师就停下课来说:“这只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飞来飞去而不愿离去呢?”同学们一时不懂怎么回答好。于是教师说:“这就是蝶恋花,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嘛!”同学们开心地笑了。在笑声中,一个学生打开窗放走了这只花蝴蝶,同学们的注意力又集中到课堂上了。非常精妙的语言,非常高超的艺术处理。如果教师没有好的口才,没有风“趣”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当时的情形下又怎能那么轻易地把学生注意力转到课堂当中呢?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机智的老师更容易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

5.把话说“美”。美的教学语言能很好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很多时候在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处,都需要老师“美”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底蕴来纵情渲染、恣意铺陈,才能让学生步入课文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容易创设课堂的气氛。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能很好地领会内容,接受陶冶。所以,只有“美”的语言才能使文章富有生命力。这便要求中小学教师平时多注意积累文句,多思考。

四、结束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语言文化直接决定了教学成效。所以,教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成是语言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把教学搞得情趣横生,生动活泼。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化艺术,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教师口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文学教程[M].山东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音乐教育[M].1991.

[4]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论文 篇4

1、多读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或者观看学生喜欢的娱乐节目,在课堂上我们可

以旁征博引里面的经典语言,经典故事或者经典动作等,这样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2、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我们教师的语言也应该“三思而后说”。因为只有思

维清晰的人,其语言表达才可能流畅贯通,才能真正具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

3、幽默诙谐、风趣高雅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因此我们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发现、积累生活中的幽默素材,增加储备。在课堂上灵活的穿插幽默的格言、警句、故事等,创建和谐民主课堂。

语文教师要加强语言艺术修养 篇5

一、语言要有理有序,逻辑严密

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 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在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 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 思路井然有序, 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二、语言要富于启迪,引发思考

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情境,使学生不 单纯利用 自己已有 的知识去 解决,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 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中提问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三、语言要激发兴趣,妙趣横生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 、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易,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语言储备,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习兴趣, 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 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并随心所欲,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四、语言要热情洋溢,声情并茂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富于激情,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五、语言要抑扬顿挫,张弛结合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枢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 提高教学效果。

六、语言要言之得体,丰富多彩

也谈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 篇6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有传统的礼仪文化、道德文化,有风俗文化、审美文化,有建筑文化、音乐文化等等。有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有民族精神、性格、意志品质等等。如《鸿门宴》就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一、政治文化。一个君王能纳谏用贤,是维持政权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该文就反映了刘邦和项羽在为君用人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其结局。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马上接见项伯,殷勤招待,约为婚姻,让项伯为自己做了很多工作。而项羽对范增的意见是毫不理会。刘项的胜败,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用人上的得失。二、军事文化。该文反映了间谍的运用,如刘邦知道张良和项伯的关系后就急不可待地利用项伯,获取了对方绝密的情报,这是战场上明刀明枪所无法得到的,而项羽却在无意之中将为自己报信的曹无伤暴露出来,使“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白白丢失了一个为自己送信的内线人物,实在可惜。三、礼仪文化。从宴会上项、刘等人的座次上可以了解当时的礼仪文化。“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理,沛公是客人,本该首席,东向坐。但项羽自己却东向坐了。从座次上,反映了项羽对刘邦的轻蔑,同时也反映了项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性格。四、民俗文化。刘邦鉴于项羽实力过于强大,他想到了以“约为婚姻”的方式来拉拢项羽的伯父项伯。说明刘邦善于利用各种关系来为自己服务。五、酒文化。中国人宴饮酬谢,往往少不了酒的媒介作用。酒往往能缓和紧张气氛,给英雄以力量和气魄。从文中项王赐酒和樊哙仗酒慷慨陈词不难看出。文中蕴涵的这些传统文化,教师若注意去挖掘,则学生对教材一定感受更深,受益更多。

再如《林黛玉进贾府》,通篇文章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如黛玉初进贾府时见到的府门格局: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的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

这里的描写很有道理。首先“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说明宁、荣两府大门朝南开着,这正符合封建社会权贵门第坐北朝南的规矩。黛玉先见到的是宁府,“又往西行”才到荣府,这正合乎东为上、西为次的礼俗。因为宁国公为兄,荣国公为弟,府第当然兄在东、弟在西,长幼有序,等级分明。再从进门的规矩看,也很有讲究。宁国府“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荣国府也是“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因为,当时的制度规定,官宦大门平时不能随便打开,只有皇帝来、圣旨来、官阶高的人来,才能打开大门。平常的人只能走东西两个角门。而两个角门也不同,“东尊西卑”,东角门只能是有地位的人进出,而像黛玉这样辈分小、年岁又小的人,只能从西角门进出。这看似平常的不经意的描写,其实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传统博大丰富而又精微深刻。这些反映在古诗文里,可谓随处可见。尤其是古代文人多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形成了许多“典故”。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就难以理解诗文的内容。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用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相互争斗的历史,着重写了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以周瑜的年轻有为、功业非凡,来反衬自己虽已四十多岁而功业无成反而被贬的凄凉身世。苏轼年轻时何尝不想像周瑜那样立功名世,青史留名,但人生蹉跎,岁月已逝,心中的无奈和悲哀溢于言表。假如对周瑜的身世和苏轼的遭遇心中不明了,那对这首词的理解就不准确了。再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用了许多典故,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曹操对孙权的评价、刘裕的北伐,刘义隆的再次北伐,霍去病的北伐封山,廉颇被仇家所害终不为所用等第。一篇短小的诗词,竟用了这么多典故,如果对这些人物及事件不了解,就很难读懂这首词。

即使是现代作品也存在着不少包含传统文化的话语,也需要加以注意。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中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再如《祝福》中祥林嫂用血汗钱去捐门槛,短工用“老了”代替“死了”等等,都浸染着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

语文教师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应付自如,使教学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得到美妙的精神享受。

教学《六国论》,需要介绍“三苏”,可引用朱德元帅的题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样品诗传人,兴味无穷。学习《垓下之战》,楚霸王面对乌江亭长移船待渡的好意,断然拒绝“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拔剑自刎。读到此处,齐诵李清照的名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诗意的辉映下再去审视司马迁笔下的英雄,也增添了教学的情趣,丰富了课堂的文化内涵。带领学生鉴赏《故都的秋》,也可借助诗句去营造优美意境。作者写那秋槐的落蕊铺了满地,给人一种梧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遥想;那秋蝉衰弱的啼唱可引出陆游的“槐花落尽桐荫薄,时有残蝉一两声。”与课文的描写相得益彰。还可引出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优美的词句能把学生引入课文意境,去感悟北国之秋“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的审美情趣。而这都有赖于教师古诗文功底的深厚。

一位教师上观摩课《过秦论》,在总结写作手法时,认为其特点是寓论断于叙事之中,论点的得出水到渠成。这时,一位学生表示,贾谊的《过秦论》观点与材料不统一,水到了,但渠未成。因为材料叙述的都是秦如何用暴力得天下,而六国施行了仁义反而灭亡。有的同学也表示同意这个观点。这时,听课的老师暗暗为之担心。由于这位老师曾通读过《过秦论》中、下部分,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的观点,灵感的火花閃现了,只见他很自然地在课题后加上个”上“字,顿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下文还要继续论证这个问题。于是,问题解决了。如果这位老师对教材没有充分的了解,他能这么顺利而巧妙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吗?

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对个人来讲,说到底,是一种思想、精神和灵魂。一个具有文化人格的人一定是一个灵魂有形的文化人。灵魂有形,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谭嗣同就是灵魂有形之人。又如文天祥的绝笔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也能看到他的灵魂有形,他的节气、操守看得见摸得着。一位有思想、有精神、有灵魂的语文教师,他就能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思想、精神和灵魂的影响。而这,是比只教给学生几个字、几个词要重要得多的使命。

李镇西老师在结束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时,提到老舍的投湖自尽,学生们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教室里顿时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李老师缓缓说道:“ 从《济南的冬天》到《小麻雀》再到《在烈日和暴雨下》,我们看到了老舍先生的一颗真诚爱心,看到了他那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不会想到,在1966年,他会遭遇和祥子一样的暴风骤雨!面对文革风暴,他的命运也如“风雨中哆嗦的树叶,”遭受严酷的“烈日暴雨”的欺凌和折磨,但和祥子不一样的是,老舍先生没有堕落,而是以死抗争,用生命为20世纪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划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叹号!也树起了一座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不朽的丰碑!”这段话语铮铮有声,震撼人心,给学生以强烈的思想启迪和丰富的灵魂滋养。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所应该具有的精神的、文化的品格!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给“精神贵族”这个词的定义——“品德高尚、富有大爱、个体精神永不衰竭和才华横溢”。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精神贵族”!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知识、智慧、艺术才华的展现,除了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外,教师还要有建筑的构型艺术、绘画的色彩艺术、音乐的旋律艺术、舞台的表演艺术等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以其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光彩照人的形象、高超的教学艺术,把教学活动引入到艺术的殿堂。

上一篇:胃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下一篇:经济外交战略